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马克思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
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第1篇
《七宗罪》之观后感
最近,我又看了一遍电影《七宗罪》。这是一部惊悚、悬念、犯罪类型的电影,也是一部令人压抑的电影。影片里的一幕幕恐怖残忍的血腥作案场面,让我历历在目。看完一遍影片后,我的心情依旧十分沉重,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对上帝和人性的思考。
电影展示了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据说,“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同时共有七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所以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暴怒、傲慢。而这部电影就是围绕着七种罪恶而展开一系列一热一冷的警探组合与凶手之间的故事情节。影片的命案发生的顺序就是变态狂杜约翰依据七宗罪来进行杀人的计划。
影片中的七桩案件忽隐忽现,若暗若明,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影片的开始时在某星期的星期一,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黑暗杂乱的家中被杀了,场景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第二天,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被杀害,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星期四,毒贩维克多——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病的病人,还曾贩毒,强奸,皮包瘦骨的他只剩最后一口气,惨烈的镜头啊,墙上还写着“懒惰”。星期五,一个金发妓女被杀害,旁边写着“淫欲”。到星期日,一个女人赤裸地死在床上,旁边写着“骄傲”。这时,有人给米尔斯
送了个包裹来。萨默赛打开时却发现了里面竟是翠西的头颅,约翰告诉米尔斯是“嫉妒”杀死了翠西。极其愤怒和悲伤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开枪打死了约翰——他犯了“愤怒”之罪,是完成7条训诫的最后一人。杜约翰最终赢了。这样的结局不免让人觉得凝重,也让我深思。当约翰招认还有两具尸体,并愿意带他们去找时,在车上,凶手极力控诉,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来惩罚那些有罪的人!他看似义正言辞的辩护背后,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到极点!凭什么他认为自己有权利去充当这个救世主的角色呢?也许凶手这个最初的心理就是罪恶的根源。在基督教里,七宗罪是一种原罪,与生俱来,不是我们能逃脱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七种罪。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该死吗?那世界为何还存在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经迷失了自己,也逐渐沦陷了人性,就连那个身为警察的米尔斯,最后也因为爱妻被害而失去理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开枪杀死了罪犯,从执法者变成了犯罪者,看出人性是多么的脆弱啊。老探员萨默赛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总有处理不完的犯罪案件,呼吸着毫无生气的阴冷空气,都已经厌倦,心也快冷漠了。还记得他告诉年轻警探米尔斯的妻子翠西的那句话:“在这里,如果遇到强奸,不能喊‘救命’,应该喊‘救火’,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展现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影片中描述的城市是天空灰沉沉的、经常下雨的、破旧凌乱的,城市里的人们也都是颓废、冷漠、奢靡的,只关心自己,不管周围的是是非非。于是那个自称是上帝的传道者的恶魔便出现了。凶手不是精神病患者,也不是
弱智者,更不是没有文化,而是受过高等教育,且智力极高的人。他的父母是信仰基督教的,也影响了他。也许是他的愤世嫉俗,让他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并以身殉道,更具有社会的意义。结局是出乎人意料的,也是个十分无奈的悲剧。善良的翠西和她腹中无辜的婴儿被凶手结束了生命;一身正义的年轻警探被引诱枪杀了人而坐牢„„影片无处不在的七,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无论是正义或罪恶,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这是社会的悲哀,也警示人世间混乱的生活秩序,更是控诉在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城市里那些缺乏人性、自私、逃避现实的人们。的确,世界并不像我们儿时想象中那般美好,它有缺点,但是也有它的希望,我们可以依靠大家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使社会恢复正常、安定、和谐。就像萨默赛在影片最后所说“世界并不美好,但是仍然值得我们去奋斗。”我们要积极的前进,不能退缩,不做弱者,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换来美好和谐的世界。
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第2篇
在纷乱时局中被驱逐,起纷争,受轻视,但当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鲜红旗帜被挂起,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响起,spectre这个词被推敲,还是能感受到一个不屈的、志在改变世界的灵魂。
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纯去煽动,不用激情去煽动**,也不用感情去煽动眼泪,而是用哲学用经济学用思想去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马克思的这个体系也改变了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方式。他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崇尚博爱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问题,迎着最尖锐的矛盾奋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思想纲领和理论武器。
也许是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挂得太高,被印在课本上次数太多,我们小时候把他神话,长大后又努力通过贬低他、回避他来彰显自我,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他是一个人,一个带领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和贵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识到这一点后再来看马克思及恩格斯,会清醒冷峻很多。
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第3篇
关键词:《玛丽与马克思》,视听元素,孤独
《玛丽和马克思》是澳大利亚的一部黏土动画电影,2009年上映。本片的故事情节根据导演亚当艾略特的真实经历改编,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8岁小女孩玛丽和一个住在美国纽约的44岁男子马克思,偶然成为笔友,从此互相通信20年的故事。通过信件的交流,两人向我们展示了感人的友情、和关于自闭、自杀、酗酒、性和精神疾病等沉重的话题。影片充满了黑色幽默,正如卓别林的喜剧片,让人在被逗笑片刻之后,便陷入长久的沉思甚至悲恸中。
作为影片主人公的玛丽和马克思,他们孤独地过着各自的生活,直到相识后通过信件试图排遣现实的孤独,但最终两人的“见面”仍逃不脱孤独的结局。于是,“孤独”成为这部影片的主题,是感动观众、触痛人心的根本原因。
正如片中马克思的心理医生所说:“人要学会在孤岛上生存,就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一切。”其实人生的一种本质就是学习和适应这种“孤岛生存”玛丽在不快乐时会钻进一个大木箱里,她的爸爸是在仓库里做死鸟的标本,妈妈选择雪利酒和香烟来排遣空虚,而马克思则是幻想出了一个拉维奥利先生作为自己的朋友。
实际上,影片中每一个人都在忍受着孤独的考验,即使是玛丽的丈夫,也因为忍受不了玛丽的不切实际而逃离了她的生活,有趣的是他逃跑的目的地也是一位笔友,这让孤独的生命如天命轮回一般无奈。其实比离群索居更让人绝望是由人心的隔膜产生的孤独,就像玛丽那患了广场恐惧症的邻居,尽管最后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终于敢于走出家门,但人类内心的孤独却是摆脱不掉的烙印。
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来说,“孤独”这种虚体的情感绝不是用直白的手法强行灌输给观众的,而是巧妙运用视听语言中的元素含蓄地、潜移默化地令观众自己慢慢体会出来的。以《玛丽和马克思》为例,“孤独”大致是通过以下几个视听元素来体现的。
一、色彩弥漫孤独
在电影视听语言中认为,色调可以用来表现人物性格或角色心情。因为不同的色彩会对人眼造成不同的刺激程度,由此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一科学原理却能在人们不自觉间达到效果,因此是电影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例如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三色》之《蓝色》中,便巧妙借用了代表忧郁的“蓝色”作为全片的主色调和重点物件的颜色,以外化女主角丧夫后的悲伤、寂寞、忧郁等情绪,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玛丽和马克思》这部动画影片中,放弃了真人实拍电影所无法比拟的艳丽色彩,代之以红褐色与灰色作为主色调。一方面作为区分两条叙事线索的依据,另一方面则是要“以色彩喻心境”,展现了玛丽和马克思性格中的孤独,以及生活状态呈现出的孤独感。
1. 玛丽的世界
玛丽的世界是红褐色的,正是她最喜爱的巧克力的颜色。从美术配色上看,这是由红与黑两种颜色调和而成的,尽管由于“红”的成分多而给人带来一种整体的温暖感,但由于其中含有黑色的成分,因此,这不仅不是明亮的暖色,甚至潜藏了一种沉重、压抑感。
联系影片中对玛丽的描述年幼时拥有完整的家庭、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念过大学、研究成果出了书、并嫁给了自己暗恋多年的人,这些正如色调中那抹“红”,是一种表面的温暖。而实际上,父母各有自己极端的、怪异的癖好,对女儿毫无关爱可言。玛丽的“兴趣”也全是自娱自乐的项目,无人陪伴。至于上大学,那是用父亲离奇、意外的死亡之后留给她的钱买来的。所谓的“研究”是为了帮助马克思而进行的,但不仅没有得到马克思的感动和认同,甚至造成两人的决裂。后来在母亲因酗酒而意外死亡后, 玛丽嫁给了邻居, 但对方后来还是抛弃她, 与笔友私奔这才是玛丽的世界中真实的色彩, 是孤独成长、孤独生活、孤独面对一切的悲剧一生。
2. 马克思的世界
另一条叙事线索中的马克思,则是灰色的主色调。在色彩学中,灰色是黑色与白色的调和色,没有任何色彩倾向,因此常给人以单调、乏味、阴郁、悲惨的感觉,适于表现凄凉与不幸的境遇。
在影片里,这种不黑不白、无是无非、混沌不明、毫无生气的色调却恰恰应和了马克思的生活状态他不会哭也从不笑,不懂爱情、不懂快乐、甚至不懂生命的意义,由于小时候的不幸经历造成他的自闭症、妄想症和很多心理阴影。他的行动和思维都很缓慢,44岁依然独居,没有亲人和朋友,缺乏正常人具有的情感表达。他的生活索然无味,缺少生机与活力总之,马克思的世界就像布满了雾气一样,处处透着一种灰蒙蒙、死气沉沉的感觉。看不到任何希望与热情。
这两个没有家庭之爱、朋友之爱的孤独的人,配以相应的色调,形成了影片的两条线索。
二、声音流露孤独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元素包括了语言、音乐和声效三大类别。本片中较有特色的是语言和音乐。在语言中,又包括了对白、旁白与独白三种,除台词本身直白传达的信息以外,演员说话的方式,使用对白、旁白或是独白,也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加之以说话时的语气、音量等元素,可以更加深入的表达画面中难以呈现出的细腻情感。
1. 对白
对白,即对话,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相互交流的声音。人物交流和互动时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自我表现、互相了解时最直白的手段。它往往承担着提供必要信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在本片中,除了玛丽和妈妈在倒垃圾那一幕里有两句无关痛痒对话外,全片几乎没有对白。这就意味着导演放弃了对白所具有的一切优势,尤其是人们最熟悉也最渴望的“交流感”,使人与人之间没了直接的互动。也许对其他影片来说,这是致命的,但对本片来讲,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为正是这种交流的缺失,反而恰当的表现出人物的自闭与孤独感,体现主人公在各自的世界里是多么格格不入。他们一个是没人可交流,另一个是不懂得如何跟人交流,这对于身处社会的人来说,是多么痛苦与悲惨的事情。
2. 独白与旁白
同对白相比,旁白与独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一个人说的话,而没有与其他人进行的交流。因此,这两种语言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意味着一种与外界隔离的状态,和将自己封闭起来的感觉,带有孤独的意味。例如著名导演王家卫,就偏爱使用独白与旁白的形式来表现人物自身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冷漠感。尤其是《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这两部影片,几乎就是靠角色们“自说自话”来建构的全部故事情节。同时,在人物看似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下,却明显流露出各自难以言表的孤独感,以及不知如何拉近与其他人之间心理距离的无奈。
但是,独白与旁白也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与思想情感的最佳手段。独白,即自言自语,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它所要传达的不是观众能明显看得见、听得到的东西,而是人物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当角色将自己的心里活动毫无保留地交待给观众时,观众对他的了解也更深入、更全面了。
本片的独白稍有特殊,它不是一般的“自言自语”,而是主人公在读自己所写的信。这不仅仅是要向观众交待信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渴望与对方沟通的心态。加上配音演员拿捏准确的语气和语调,观众很容易便意识到,玛丽和马克思给人留下的外在印象与他们内在的真实思想是大不相同的。这内外的反差恰恰就意味着人物孤独的心里在外人面前要伪装和隐藏,自己的实际想法却无人分享。
3. 音乐
《玛丽和马克思》在音乐上也选用“无源”的方式,即音乐的声源不在画面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对无源音乐的最好形容。它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将角色的情绪传输给观众。一方面,玛丽和马克思分别有属于自己的主题音乐,贯穿于各自时空的始终,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反复出现,与色调一起成为区分两条叙事线索的依据。在风格上,它们都是平淡、安静的旋律,通常出现在两个场景段落之间,作为转换时的过渡。而主题音乐的每一次复现都略有不同,这主要是随两人的心态和情绪的不同而对节奏、配乐进行的变化。总体而言,玛丽的主题音乐明显轻松、欢快很多,其复现时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应和了小女孩活泼、天真的天性。而马克思的主题音乐则是缓慢与沉重的,正如他吃力的迈步肥胖的身体给人的视觉感受相一致,缺乏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哪一段主题音乐,其中不断重复的旋律都不停的向观众暗示主人公生活中的乏味与孤独。
另外一处,是怀有身孕的玛丽在马克思与她绝交、丈夫也离开她之后想要上吊自杀时响起的歌曲《顺其自然(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
我问母亲:“将来会怎样?
我会漂亮吗?我会富有吗?”
妈妈对我说:“将来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一切不可知,不必苛求,顺其自然吧。”
这段歌曲的音乐婉转、忧伤,配以充满无助与迷惘含义的歌词,俨然就是玛丽当时绝望心境的直接外化,是她在失去家人、爱人、朋友这些生命中所有精神支柱之后几近崩溃的状态,是她内心的孤独感与外在真实的孤独感达到统一的时刻。
综上所述,“孤独”这一主题,在影片中通过色彩、语言、音乐等一系列视听语言手段得到了丰富体现,对于大多数国产动画而言,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丛琳玮:动画影片视听语言,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07
[3]张建翔王珏殷:动画中的视听语言,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马克思·佩恩》推出电影版 第4篇
根据游戏改编的影视作品记录都不算成功。德国导演乌维•鲍尔因导演根据如《地牢围攻》和《鬼屋魔影》此类热门游戏改编成的影视作品而臭名昭著,被鄙为“世界上最菜的导演”,不过就算由更好的导演所执导的电影,如1993年的《超级玛里奥兄弟》和2002年的《生死危机》,顶多也只能算是二流之作。目前一部根据热门电脑游戏《马克思•佩恩》全新改编的大片已经推出。
The original 2001 game, made by a Finnish gaming team, featured hard-boiled cop Max Payne seeking to avenge the deaths of his family, along with a dark, almost parodic noir narration and slyly funny background humour. The sequel, 2003's The Fall of Max Payne, provided more of the same, along with beautifully styled characters modelled after real actors. The games sold over seven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Is this the one to break the trend?
于2001年发行的原版游戏《马克思•佩恩》是由一个芬兰游戏小组制作的,以黑色近乎讽刺的叙述口吻和滑稽诙谐的幽默方式讲述了一个强悍的警察马克思•佩恩为家人报仇的故事。2003年推出的续篇《马克思•佩恩的堕落》展现了更多同样精彩的内容,其中画风精美的人物形象是以现实演员为原型。这款游戏的销售量在全球出超过700万。那这部电影是不是会有所突破呢?
The answer, sadly, is no. Max Payne is another average-at-best film which does very little with its material. Stylistically, it copies the faded noir mood of the game, but the acting is poor. Mark Wahlburg, who can spark as part of an acting ensemble, as he did in The Departed, comes across as brutish and boring when pushed into a starring role, as he is here as Max Payne. The rest of the cast, including Beau Bridges phoning-in his performance as the main villain and young actress Mila Kunis as Max's love interest, Mona Sax, fill out the screen but the film never comes alive.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很好地利用原剧素材的《马克思•佩恩》又是一部平庸之作。形式上虽然沿用了游戏中已过时的黑色意境,但表演木讷。马克•沃尔伯格在众星云集的情况下魅力四射,比如说他在《无间行者》中的表现,但当他饰演主角如片中的马克思•佩恩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那样粗俗乏味。其他演员包括不太卖力的反一号饰演者博•布里奇斯和饰演马克思的情人莫娜•萨克斯的青年女演员米拉库尼斯,这些演员共聚银幕,但影片始终沉冗乏味。
Unforgivably, the action sequences are limited and unspectacular. Rather than the all-out action of the game, the film is mostly a plodding detective story, with Max bringing out the guns only at the start and end of the movie. The original game drew acclaim for its innovative use of "Bullet Time," where players could slow down the action at crucial moments, and the film copies this, but by now it looks stale and unoriginal. Max becomes invovled in a complicated plot involving supersoldier drugs, Norse mythology, and government conspiracy, but the story is muddled and unclear, with numerous plot holes. Definitely one to avoid.
青年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第5篇
通过本次收看《青年马克思》,让马克思主义这个神圣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的改变了世界,也深刻的改变了中国,是我们立党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大学生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宣誓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不移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x周年大会上提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未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那样对人类明文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并根据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青年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第6篇
他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丰碑,他,是马克思。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校党支部组织我们一同观看了《青年马克思》,回顾《共产党宣言》这一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著作的诞生全过程。整部影片从平凡人的视角,全面地讲述了青年马克思的奋斗历程,有过迷茫,有过叛逆,但始终坚持着勤于读书勤于学习的精神,一步一步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他最一开始开拓的战地是报刊,他渴望靠他的文字唤醒沉睡中的人民,改变这个血肉模糊的社会,辗转来到巴黎之后也从未停下手中的笔。后来他有了老婆和生病的孩子要照顾,生活却被严重限制,他甘愿做任何的劳力去撑起这个家,为了革命,他又毅然决然只身踏上去往伦敦的道路去支持恩格斯。恩格斯,他虽然是资本主义阶级工厂主的孩子,是个绅士,但是却为了无产阶级战斗,甚至为了可以写出真实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而被工人们误会,被打。两个人,一开始就为对方的著作所惊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对彼此强烈的、油然而生的尊敬与崇拜。他们一起逃跑穿树丛躲追兵,一起下象棋喝酒,他们坚持的这份理想和思想从未改变。
而全片最令我触动的,其实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对于青年人来说,身边一定会有很多很多朋友,我们一样,马克思亦一样。但朋友有亲近有疏离,真正可以交心的没有几个,而能像马克思与恩格斯这样拥有共同目标并且一起共同奋斗的,更是寥寥无几。依旧请记得记得马克思与恩格斯喝了酒以后一起构思“批判”的场景,很多的同学看到都笑了,但笑声之余,更多的一定是感叹他们之间友谊的美好。如果没有像恩格斯这样志同道合又诚心相待的朋友,甚至称为战友,也许马克思就可能会迷茫更久,或许会在穷困中倒下去,他的理论成果也可能没有这么的具有思想和影响。
想想自己的生活,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被困难击倒,孤独会让一个人变得脆弱。但是,当身后站着很多人的时候,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向前进,即使是墙也敢撞上去。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但很多人一起,绝不会是简单的加法,乘法都不为过。就像那个很俗的比喻: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捆筷子则怎么也这不断。虽然俗,但蕴含的道理却始终是让我们受用的。
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