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门诊中成药处方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门诊中成药处方(精选7篇)

门诊中成药处方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某院2012年12月-2013年5月门诊中成药处方5158张, 采用回顾性方法并使用Excel软件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分析。依据《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及药品说明书对儿科中成药处方进行审核[1,2], 统计分析患儿年龄、诊断情况及中成药的品种个数等, 记录不合理用药处方, 并对不合理中成药处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与评价。

2 结果

2.1 患儿基本情况

7585张儿科门诊处方中, 中成药处方为5158张 (占68.0%) , 其中男患儿3172张 (占61.5%) , 女患儿1986张 (占38.5%) , 患儿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2.2 儿科门诊中成药使用频率

5158张儿科门诊中成药处方中, 含1种中成药处方3573 (占47.1%) , 2种及以上中成药处方为1585张 (占20.9%) , 结果详见表2。

2.3 中成药用药不合理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 我们发现儿科门诊中成药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不合理中成药处方108张, 占儿科中成药总处方量的2.1%。其中辩证不足 (占不合理处方的42.6%) 与重复用药 (占不合理处方的31.7%) 是产生不合理处方的二大主要原因, 结果详见表3。

3 讨论

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特别应按照“辩证施治”的原则来选择儿科门诊的中成药[3,4], 否则施药不当不仅难以保证药物疗效, 甚至会损害患儿健康。该院是以西医为主的妇幼保健院, 西医医师对中医理论、中医诊断及中成药的药性缺乏认识, 因此需要院方对西医医师进行培训, 指导西医医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按照辩证施治的原则对患儿用药, 不能简单依据中成药的产品说明书开具处方。例如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医辩证施治包括肺胃积热证、肺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5,6], 因此为了保证中成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必须严格实施中医儿科临床路径。另外, 不同的中成药方剂可能有一种或多种成分相同, 易产生重复用药情况。例如小儿健胃消食用药就有保儿安颗粒、参苓白术颗粒、健胃消食口服液、乐儿康糖浆等, 有些不合理处方出现同时施用其中二种中成药情况, 造成重复用药。

同时, 医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细则, 合理遴选、采购中成药, 培养高水平中成药临床药师和医学专家, 并将中成药处方合理性确定为医师职称晋升指标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综上所述, 某院儿科门诊处方中成药施用基本合理, 门诊医师应在处方执行前认真对处方进行重点审核, 对其中不合理处方进行及时干预, 以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使中成药合理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管发, 2010, 28 (2) :1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 2010, 30 (7) :2.

[3]张曼琳, 李仁秋.中成药在儿科的合理应用[C].第21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 2010:331-333.

[4]丁磊, 郑峰, 李寅, 等.中药在儿科患者中的合理应用[J].中成药, 2009, 31 (3) :附5-附6.

[5]倪韶青, 寿洪初, 王钰, 等.儿童Unlicensed和Off-label用药状况调查[J].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 (3) :235-236.

门诊中成药处方不合理应用分析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每月5、15、25日门诊所有中成药处方, 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眼科、耳鼻喉科等临床各科的中成药处方。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 对中成药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

2 结果

共收集1849张中成药处方, 其中男性患者处方980张 (53.0%) , 女性患者处方869张 (47.0%) , 年龄9~92岁, 平均 (58±15) 岁。1849处方中应用不合理的处方有49张 (2.7%) , 其中辨证不足27张 (55.1%) :发热患者不辩证求因, 只是解除发热症状, 全部应用柴胡注射液;感冒患者, 无论风寒、风热, 均使用治疗感冒类中成药, 如莲花清温胶囊, 板蓝根颗粒等;腰酸乏力的患者均使用六味地黄丸;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用13张 (26.5%) , 如感冒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及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与感冒灵颗粒, 氨茶碱 (碱性) 和保和丸同服;相同成分的中药叠加使用7张 (14.3%) ;滥用滋补类中成药2张 (4.1%) 。

3 讨论

中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它根植于祖国传统文化, 以及特定的地理环境, 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中成药, 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3],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后, 中医药事业在中医药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得到大的发展, 中医人员大量增加, 西医学习中医, 运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疾病也已形成趋势。然而由于中成药种类繁多, 配方各异, 疗效不同[4], 每种中成药各有一定疗效特点和适应范围, 用之得当, 可迅速奏效, 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 而影响治疗效果, 轻者浪费药品和贻误病情,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5]。

本研究中, 不合理应用中成药占2.7%, 具体分析如下: (1) 辨证不足:临床中不按辨证论治滥用中成药的现象很普遍[6]。中医在诊断时要望、闻、问、切, 在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 求得疾病的本质症结所在, 从而审因论治, 若不辩证求因, 感冒均应用莲花清温胶囊、板蓝根颗粒等, 只能对风热感冒有效, 对于风寒感冒, 不但不起效反而加重病情;腰酸乏力的患者使用六味地黄丸, 此药适合肾阴虚、肾气虚, 遇肾阳虚伴肝脾温热者, 使用后则会加重湿热[7]。 (2) 中成药和西药的不合理联用: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 中成药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 反之不但会浪费药品, 还会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发现, 我院存在的不合理联用现象主要在感冒患者的用药处方中, 西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及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而中药又用与其活性成分相同的感冒灵颗粒;糖尿病患者在服用消渴丸时, 同时服用优降糖片, 其中消渴丸由生地黄、优降糖、黄芪以及天花粉组成, 与优降糖片联合服用, 3次/d, 此时优降糖超剂量应用, 易造成低血糖休克;药理作用拮抗, 如氨茶碱 (碱性) 和保和丸、六味地黄丸 (酸性) 同时服用, 在酸碱中和的作用下会降低疗效;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银花、连翘和鱼腥草、双黄连口服液和菌类制剂同时服用, 抗菌时会抑制菌类活性, 进而降低菌类制剂的药效, 甚至会导致失效[8]。 (3) 相同成分中药叠加使用:在疾病复杂的情况下, 为了取得更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中成药也可联合应用, 临床医师对中成药的主要作用比较明确, 但对中成药的成分及每味中药的剂量并不清楚, 相同成分的中药叠加重复使用, 如强力枇杷胶囊和复方鲜竹沥液合用, 其中枇杷叶和桔梗为重复使用[9]。 (4)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有些患者认为补药是万能的, 实际上补药只适用于虚证患者, 且有种类之分, 实证用补药, 进补不当, 会促进机体老化, 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10], 如服用人参会出现过度兴奋、烦躁、失眠、咽干喉痛等症, 而高血压患者服用人参后会出现血压骤升, 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

门诊中成药处方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门诊中成药处方5320张。

1.2 处方点评依据

依据法定说明书、《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药制剂汇编》。

1.3 处方点评方法

首先评定处方合理性, 再根据相关依据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 登记完毕后进行数据统计。

2 处方点评结果

合理处方4678张 (87.9%) ;不合理处方642张 (12.1%) , 其中不适宜处方389张 (60.6%, 389/642) , 不规范处方173张 (26.9%, 173/642) , 超长处方80张 (12.5%, 80/642) 。不适宜处方:用法用量不适宜119张 (30.6%) , 遴选药品不适宜95张 (24.4%) , 联合用药不适宜68张 (17.5%) , 有配伍禁忌42张 (10.8%) , 有不良相互作用35张 (9.0%) , 重复给药30张 (7.7%) 。不规范处方:慢性病特殊情况延长处方未注明理由69张 (39.9%) , 未使用规范名称45张 (26.0%) , 处方内容填写不全42张 (24.3%) , 超剂量为注明原因与签名17张 (9.8%) 。超长处方:开具两种药理作用相同药物46张 (57.5%) , 超说明书用药未注明34张 (42.5%) 。

3 突出问题解析

我院中成药处方的不合格率超过了卫计委不合格率小于1%的要求, 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问题较多, 突出问题表现在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有配伍禁忌这几方面。

3.1 用法用量不合理

有119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18.5%。

3.1.1 使用的剂量偏大

多数医师认为, 中成药比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小, 剂量使用偏大不会发生不良反应且疗效好。殊不知中成药也有安全的治疗剂量, 剂量偏大会产生难以预测的不良反应。

例1患者, 女, 4岁3个月。门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10ml×6支×1盒;每次10ml口服, 每日2次。解析:说明书中规定成人每次10ml, 每日2次, 虽未提及儿童的用量,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3~5岁儿童用量为成人量的1/3, 本处方用药量偏大。

例2患者, 女, 49岁。门诊诊断:高血压。处方:二十五味珊瑚丸20丸×1盒;每次4丸开水泡服, 每日2次。解析:说明书中明确规定每次4丸, 每日1次, 此药的不良反应、禁忌尚不明确, 药量偏大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1.2 使用剂量偏小

处方中使用剂量偏小达不到治疗效果, 体现在口服含片处方中。

例1患者, 男, 28岁。门诊诊断:咽喉炎, 声音嘶哑。处方:金嗓子喉宝24粒×1盒;每次1片含服, 每日3次。解析:此药用于疏风清热, 解毒利咽, 芳香辟移, 说明书中规定用法为每次1片含服, 每日6次, 处方使用剂量偏小。

例2患者, 女, 32岁。门诊诊断:急性扁桃体炎。处方:西瓜霜含片24粒×1盒;每次2粒含服, 每日3次。解析:说明书中规定用法为每次2粒含服, 每日5次, 使用剂量偏小。

在处方中还有复方草珊瑚等口含片使用频次不够的现象。3.1.3使用用法不合理如患者, 女, 49岁。门诊诊断:高血压。处方:二十五味珊瑚丸20丸×1盒;每次4丸口服, 每日1次。解析:此药用于开窍通络止痛、血压不调、头痛及各种神经性疼痛, 说明书中用法为每次4丸开水泡服, 即用温开水将药品溶化后口服, 处方用法有误。

3.2 联合用药不适宜

有68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10.6%。

例1患者, 男, 68岁。门诊诊断:2型糖尿病。处方:格列苯脲片2.5mg×1瓶;每次1粒口服, 每日早晚餐前各1次。消渴丸120丸×1瓶;每次10丸口服, 每日2次。解析:格列苯脲片为磺酰脲类降糖药, 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消渴丸用于滋肾养阴益气生津, 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处方组成为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苯脲。多数医师认为, 消渴丸为中成药制剂, 处方联合使用恰当, 但中成药制剂成分并非全部中药, 有些中成药会有化学药品的成分, 处方联合使用不恰当, 增加了患者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例2患者, 男, 49岁。门诊诊断:咽喉炎, 胃肠痉挛。处方:六神丸60粒×1盒;每次10粒含服, 每日3次。山莨菪碱片5mg×1瓶;每次1粒口服, 每日3次。解析:六神丸中含有雄黄, 山莨菪碱片易使雄黄氧化, 增加其毒性。

例3患者, 女, 48岁。门诊诊断:2型糖尿病, 支气管炎。处方:格列苯脲片2.5mg×1瓶;每次1粒口服, 每日早晚餐前服用。复方甘草片12.5g×1瓶;每次3粒口服, 每日3次。解析:复方甘草片中的甘草含有激素, 能使糖原异生, 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使血糖升高, 联合使用不合理。

3.3 重复给药

有3 0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4.7%。

例1患者, 女, 32岁。门诊诊断:痛经。处方:血府逐瘀片48片×1盒;每次2片口服, 每日2次。当归调经颗粒10g×8袋×2盒;每次10g口服, 每日3次。解析:两种药物均含有熟地、当归、川芎、芍药 (“四物汤”) 共性成分, 合用会增加药效, 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患者的经济成本。

例2患者, 男, 39岁。门诊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处方:八正合剂100ml×1瓶;每次20ml口服, 每日3次。热淋清颗粒4g×12袋×2盒;每次2袋冲服, 每日3次。解析:八正合剂用于清热、利尿、通淋;热淋清颗粒用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肾病内科、利尿通淋。两种药物适应证基本相近, 为重复用药。

3.4 配伍禁忌有4 2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6.5%。

有4 2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6.5%。

例1患者, 女, 60岁。门诊诊断:糖尿病。处方:消渴丸120丸×1瓶;每次10丸口服, 每日3次。附子理中丸200丸×1瓶;每次10丸口服, 每日2次。解析:附子理中丸用于温中健脾、脾胃虚寒、脘腹冷痛, 成分中含有附子, 而消渴丸中含有天花粉, 两药有潜在的配伍禁忌。

例2患者, 女, 30岁。门诊诊断:支气管炎。处方:祛痰止咳颗粒6g×24袋×2盒;每次2袋温水冲服, 每日2次。通宣理肺丸9g×10丸×2盒;每次2丸口服, 每日2次。解析:祛痰止咳颗粒中含有芫花、甘遂, 通宣理肺丸中含有甘草, 两药合用在中医里属十八反成分, 有配伍禁忌。

例3患者, 男, 40岁。门诊诊断:消化不良, 耳鸣, 齿龈肿痛。处方:黄连上清丸6g×10丸×1盒;每次2丸口服, 每日2次。乳酶生片0.15g×24片×1盒;每次5片饭前口服, 每日3次。解析:黄连上清丸中的黄连含有生物碱, 生物碱与乳酶生片联用, 可产生沉淀反应, 药效降低。

3.5 遴选药品不适宜

有95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14.8%。

例1患者, 女, 45岁。门诊诊断:急性胆囊炎, 胆道狭窄。处方:胆石利通片54片×1瓶;每次6片口服, 每日3次。解析:胆石利通片用于理气解郁、化瘀解散、利胆排石, 但说明书中提到此药禁用于胆道狭窄、急性胆道感染, 故遴选药物不合理。

例2患者, 女, 48岁。门诊诊断:感冒, 糖尿病。处方:双黄连口服液10ml×10支×1盒;每次2支口服, 每日2次。瑞格列奈片1mg×30片×1盒;餐前15分钟口服, 每日1次。解析:双黄连口服液中含有糖, 不适应糖尿病患者使用。

例3患者, 女, 23岁。门诊诊断:气管炎。处方:通宣理肺口服液10ml×10支×1盒;每次10ml口服, 每日2次。双黄连口服液10ml×10支×1盒;每次2支口服, 每日2次。解析:通宣理肺口服液用于风寒咳嗽, 而双黄连口服液用于风热引起的病症, 故选用药物不合理。

3.6 中药注射药溶媒选用不合理

3.6.1 溶媒选用不适宜

如5%葡萄糖注射液2 5 0 m l+灯盏花注射液20mg, 静脉输注。灯盏花注射液在5%的葡糖糖注射液中放置超过4小时即出现混浊, 应使用0.9%氯化钠做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银杏叶提取物 (舒血宁) 注射液20ml, 静脉输注。此药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不稳定, 易发生沉淀, 适宜用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

3.6.2溶媒量过少, 输液浓度过高

如5%葡萄糖注射液1 5 0m l+注射用丹参 (粉针剂) 0.4 g, 静脉输注。说明书中明确提出本药0.4g需配在5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 如用150ml溶媒太少, 输液浓度过高, 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4 总结

本次门诊中成药处方专项点评中, 造成我院处方不合格问题的原因: (1) 不合理中成药处方中有2/3是西医师开具的, 西医师对中成药的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知识匮乏。 (2) 医师在开具中成药处方时, 对所开具的药品说明书未详尽了解。 (3) 中成药的说明书不详尽, 多种药品的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不详尽, 中成药用药参考资料少。 (4) 在不规范处方中, 大多是医师随手可解决的人为因素问题, 也是造成处方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门诊中成药处方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门诊中成药处方作为分析资料, 抽取每月1, 11, 21号中成药处方各15张, 共计540张处方。

1.2 方法

以随机抽取的540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 对中成药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2 结果

540例处方中存在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处方共计30张 (5.56%, 30/540) , 各种不合理处方构成为不按照辨证论治14例 (46.66%) 、与西药不合理配伍6例 (20.00%) 、用量不正确4例 (13.33%)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3例 (10.00%) 、剂型不合适3例 (10.00%) 。见表1。

3 讨论

中成药应用需要考虑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证、合并用药诸多方面, 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导致药物不合理应用[3]。中成药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不合理使用中成药也随之增加[4], 本文不合理应用5.56%, 具体分析如下。 (1) 不按照辨证论治。在不合理应用中成药中最常见, 本文共14例占46.66%, 如不辨明属风寒还是风热, 是实证还是虚证, 用羚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治疗感冒发热;把中药的活血化瘀药与西药的扩张血管药等同对待;不辨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 用蛇胆川贝液、复方川贝精片或川贝止咳糖浆、润肺膏等治疗各种咳嗽证;将中药的清热解毒药当抗生素运用。此种用药方法, 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 还会贻误病情,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以提高中成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5]。 (2) 与西药不合理配伍。本文6例, 占20.00%, 中成药与西药合用可增强疗效例如金匮肾气丸与泼尼松同用, 可增强治疗肾炎的疗效, 有利于消除尿蛋白与水肿, 而且能降低泼尼松的副作用。如果与西药不合理配伍, 使药物疗效降低, 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例如临床中与四环素同用的牛黄解毒片, 牛黄解毒片中的石膏含有钙, 易与四环素的成分形成络合物而降低溶解度[6];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与氨茶碱、碳酸氢钠等同用, 二者合用酸碱中和而降低疗效。山楂丸、保和丸与复方新诺明同用, 山楂丸、保和丸中含的维生素C、枸橼酸、苹果酸、酒石酸等可酸化尿液, 使乙酰化的磺胺不易溶解[7], 析出结晶深集在尿道外, 轻则可引起结晶尿, 重则导致血尿。 (3) 对某些中成药的主要成分、药性功能、适用范围、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 缺乏足够的了解, 甚至还误认为中成药比西药安全, 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 以致应用不当[8]。如门诊处方中将维C银翘片 (内含对乙酰氨基酚) 用量加倍增大的现象时有发生。 (4)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临床部分医生迎合部分患者心理, 不予辨证,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 无适应证应用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5) 剂型不合适。中成药有多种剂型, 临床上必须根据病因、病情以及个体差异, 选用适宜剂型的中成药, 方能发挥其更大疗效[9], 但是本文发现部分急症、重症选用延效制剂 (如丸剂、片剂、膏剂) ;慢性疾病选取注射剂现象。

综上所述, 中成药在临床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应用现象, 要加强中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积极发挥药师的作用:在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同时, 应加强对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监测工作, 建立起完善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监测体系, 加强用药观察及不合理应用监测, 完善不合理应用报告制度, 一旦出现不合理应用立即停药, 并采取相应措施[10]。辨证用药, 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的不合理应用。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 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 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 对药物治疗作出综合评价。严格行政监控管理, 实施医药分业, 避免经济利益导致的不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分析门诊处方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现象, 探讨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门诊中成药处方作为分析资料, 抽取每月1, 11, 21号中成药处方各15张,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 对中成药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 540例处方中存在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处方共计30张 (5.56%, 30/540) , 各种不合理处方构成为不按照辨证论治14例 (46.66%) 、与西药不合理配伍6例 (20.00%) 、用量不正确4例 (13.33%)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3例 (10.00%) 、剂型不合适3例 (10.00%) 。结论 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 应加强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监测工作, 对患者辨证用药, 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更好地保证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关键词:门诊处方,中成药,不合理应用,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臻, 魏宝永.浅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8 (8) :727-728.

[2]刘向红.我院门诊中成药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9) :81.

[3]周友武, 郑小波.中成药合理使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9 (6A) :88-89.

[4]黄卫.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的问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4) :163-164.

[5]吴冠男.中西药品联合使用的合理性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5) :85-86.

[6]王鼎燕.论中药的毒性及合理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0) :1314-1315.

[7]刘艳琪.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浅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8) :3763-3764.

[8]饶平妹.中成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4) :966-967.

[9]杨媛.我院门诊中成药不合理应用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 2012, 38 (6) :448-449.

中成药处方分析 第5篇

关键词:中成药,处方分析,辨证施治,合理用药

中成药作为中医方剂中的精华,具有组方严谨、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服用携带方便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而随着中成药剂型及品种的逐渐丰富,不合理用药现象也日益增多,笔者对我院2010年全年处方进行抽查并对不合格处方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规范门诊处方,促进并指导临床正确使用中成药,确保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12月门诊中成药处方1 825张,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为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对其中问题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不合格处方387张,占所抽查处方的21.2%,其主要表现在处方缺项、无诊断或用药与诊断不符、超疗程用药、用法用量不当、存在配伍禁忌、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适宜等。另外有的一张处方会有2或3种不合理现象。具体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标准统计,见表1。

3 讨论

3.1 不规范处方

3.1.1 处方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

书写不规范或字迹难以辨认该类不合格处方往往是由于医生疏忽不认真造成。缺项最常见的是“单位”一项,而单位或住址是患者的重要信息,在出现问题时便于医生或药师及时与患者取得联系,因此须完整填写。

3.1.2 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与诊断不符

临床诊断是药师对医师处方审核的依据,也是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依据,缺写诊断或诊断与用药不符的现象多出现在患者同时患两种以上的疾病,医师未把患者的病情书写全面所造成。如:(1)处方诊断为2型糖尿病,开具药品为渴乐宁胶囊、速效救心丸;(2)处方诊断为高血压、头昏、失眠,开具牛黄降压片、乌灵胶囊、心神宁片、六味安消胶囊;(3)诊断为血糖异常,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开具药品为金芪降糖片、感冒清热胶囊、藏青果颗粒、乌鸡白凤丸。

3.1.3 开具处方用药超出规定用药天数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不得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不超过3 d用量。超疗程用药主要出现在感冒药如感冒清热冲剂,治咽炎药如北豆根片、银黄颗粒等超出7 d用药的标准。另根据医保规定,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等十种病可以延长到两周用量,特殊情况可延长至1个月,处方需加以理由注明。此类问题处方主要集中在外科和骨科,为骨性关节病、颈椎腰椎病、骨质疏松等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不属于可开1个月量的十种大病,医生往往不加注意开具1个月甚至40 d的用量,如强骨胶囊、仙灵骨葆胶囊、消痛贴膏等药。

3.2 用药不适宜处方

3.2.1 用法、用量不适宜,超剂量使用

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医师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或盖章[1]。而在相当多医生尤其是西医的观念中错误的认为中成药药性缓慢温和,无副作用或很小,在用药上不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等因素便随意加大剂量,很容易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如:(1)桂附地黄胶囊主要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症,说明书用量为每日2次,一次7粒,医生常开成每日3次,增加服用次数会增加毒药味(附子)的服用量,加大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尤其老年人不可过服久服,本品应中病即可,以防止化燥伤阴。另有祛风止痛片(含草乌)与附桂骨痛颗粒(含附子、川乌)联合使用治疗痹证,同样因乌头类中药含有乌头碱,用量过大会导致中毒,其毒素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能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呼吸抑制,重者可心脏骤停及呼吸衰竭而死[2]。(2)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说明书用量为每日3次,1次8丸,有处方使用量为说明书的5倍,六味地黄丸中含有熟地等滋阴之品,药性滋腻,大量服用会碍胃出现食欲不振、腹满、胸痞等不适之症。(3)对于儿科用药,<1岁的小儿,可用成人剂量的1/4;2~5岁的小儿,可用成人剂量的1/3;5~10岁的小儿,可用成人剂量的1/2;>10岁的小儿,可与成人剂量相差不大[3]。不减量服用现象时有出现。另外个别处方在用法上也有不当之处,如一位30岁患“关节炎”患者,医生开消痛贴膏、狗皮膏、麝香壮骨膏三种外用膏药,患者会不知道选择哪种膏药进行外敷。

3.2.2 存在配伍禁忌

此次抽查中有个别处方违反了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原则,极易引起不良反应,如临床诊断“头痛、失眠”,处方开具正天丸(含附子)与清脑复神液(含半夏);“附件囊肿、月经不调”用三七血伤宁(含藜芦)与四物合剂(含党参);“头痛、咳嗽”开具复方羊角颗粒(含川乌)与羚羊清肺丸(含浙贝母、天花粉)同用等。

3.2.3 重复给药

多种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4],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以降低可能因为药效、副作用的相加造成的不适。而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医师对于中成药成分的不确定或是不能很准确地掌握,如诊断“感冒”,处方开具感冒清热冲剂和感冒清热胶囊,两者成分完全相同只是剂型上的区别;又如“月经不调”用八珍颗粒和四物合剂,八珍颗粒由四物合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配伍白术、茯苓、甘草、党参组成,两者均可补气益血、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月经不调等症;再如“冠心病”开具复方丹参滴丸(丹参、三七、冰片)和丹七片(丹参、三七),均能活血化瘀。

3.2.4 联合用药不适宜

主要体现在医师忽略了药物禁忌和不良反应,尤其是西医对中医药理论缺乏系统了解,只能根据药名来选取药物,造成联合用药不宜。如:(1)“感冒、肾虚”开具感冒清热冲剂和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药性滋腻,感冒者不宜使用,以免敛邪使表邪不解,须感冒痊愈后再用。(2)“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用感冒软胶囊,其组成中含有麻黄,其有效成分麻黄碱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又能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5],因此有高血压的患者应慎用。(3)给一位80岁患“慢性肾功能不全、支气管炎”的男性患者开具金水宝胶囊、京制咳嗽痰喘丸,后者成分中有马兜铃,其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酸(AA),是引起“马兜铃酸肾病”的主要毒性物质,可导致慢性肾损害和致癌作用[6],肾功能不全者应禁用,此药明显不适宜。

综上所述,通过对这一年门诊中药处方的抽查与点评分析,笔者认为医院应严格执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处方审查,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公示以期规范处方。对于处方一般项目的缺写医师只要在思想上重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对用药不宜,一方面应加强医生的药学知识水平,特别是加强西医医师对中医基础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学习,辨证施治,合理用药;一方面作为药学人员应充实自己,使药学知识不断更新和提高;另外应尽快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深入临床,医药联合,使药师与医师之间能够进行业务上的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最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王羽.《处方管理办法》答疑[J].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82.

[2]梁碧珍.乌头碱中毒的中西医结合急救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97-898.

[3]潘旭,许保海,张蕊.中成药医保处方分析[J].医药导报,2009,28(9):1224-1226.

[4]周京辉,曾志涛,何柳君.我院18300张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08-109.

[5]刘德智,周霞.麻黄碱用于老年人麻醉诱导预防心血管反应及呛咳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3):3-5.

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6-2007年门诊中成药处方13265张, 对处方各项内容的完整性及正确性、每张处方用药品种、中药配伍禁忌、中西药联用禁忌、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加以归类、分析。

2 结 果

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格率为41.3%, 主要存在中药配伍禁忌、中西药联用禁忌、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其中, 未按中医辨证施治用药造成处方不合格的所占比例最高为35%。

3 存在问题

3.1 用药不对症

中成药的说明书分为功效和主治两部分内容。其中功效部分是中医学术语, 未学过中医的人往往是一知半解;而主治则是症状的罗列, 但并不是有这些症状就可以用这些药。如中医将感冒分为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时疫感冒、暑湿感冒、半表半里证和内伤感冒6种。虽然名称相似, 但是不同的感冒需要运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如果用药不当, 往往出现迁延不愈的情况。

3.2 未按辨证施治用药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 临床使用中成药以中医辨证为依据。如胃痛:由于夏季着凉所致, 应该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 (胶囊) ;因为食积内停引起的, 则应选用保和丸;由脾胃虚热引起, 应选用香砂六君子丸。又如高血压、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等, 对中医来说, 属于肝胆湿热证时, 选用龙胆泄肝丸均能取得治疗效果。这就是异病同治。

3.3 缺乏中医基础知识

由于不少西医仅对少数几种中成药有一定的应用经验, 或仅了解中成药说明书介绍的内容, 缺乏较为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 缺乏对中成药的组成、功效、适应证的全面了解, 在使用时“不明方义、不知机理、望文生义”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部分医师看到血府逐瘀口服液, 就认为是治疗跌打损伤瘀血或月经不调的, 殊不知其是用于瘀血内阻所致头痛或胸痛的;还有把人参再造丸、补肾强身片作为滋补强身药服用, 其实这类药物是治疗关节筋骨酸痛、手足四肢麻木、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的。

4 讨 论

西医必须对中医辨证分型等理论充分掌握后, 才能为患者开具中成药处方。西医不仅要学会按照中医思维询问病史, 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必要的辨证, 明确诊断, 还要掌握中成药的适应证, 注意使用相同的中成药可能会出现的疗效差异, 并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气候、季节等因素仔细推敲, 正确合理选用中成药。

参考文献

[1]刘艳萍.111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 (2) :94.

门诊中成药处方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站妇科门诊2010年12月1日2011年5月15日内的中成药处方, 共计466例。

1.2 方法

对466例患者的中成药处方进行了汇总、统计、分析和总结。

2 结果

统计后发现, 被诊断为妇科阴道炎、月经失调、宫颈炎及盆腔炎的患者处方位于被调查患者总数的前列, 像输卵管卵巢炎、外阴炎、更年期综合征和卵巢囊肿等这些妇科疾病也比较常见。

在各种妇科常见疾病中, 阴道炎是最为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感染疾病, 就其具体类型而言, 主要包括念珠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以及老年性阴道炎等。月经失调也比较常见, 其病因既可能是因为体质原因, 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征兆。预防治疗月经失调, 首先需要调理患者身体, 防微杜渐, 更加需要“防病传变”。

依据临床症状, 盆腔炎属于中医范畴的“带下病”、“热入血室”和“癥瘕”。该病多因分娩、流产, 经期胞门未闭, 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 与冲任气血相搏结, 蕴积于胞宫, 反复进退, 虚实交杂, 缠绵难愈。常见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及气虚血瘀等症[1]。

运用中成药治疗各种妇科常见疾病不失为一种简便廉验的方法。我站常见妇科疾病具体见表1。

综合表1中的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 最为常见的妇科疾病是阴道炎、月经失调、宫颈炎宫颈糜烂和盆腔炎, 分别占我站妇科疾病的前四位, 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妇科疾病。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部分患者还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妇科疾病, 这部分患者所占的比例高达10.3%, 因此, 在诊断和处方的时候要多加注意。对于以上常见的妇科疾病, 我们优先推荐使用中成药, 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3 讨论

我国的中医非常重视宏观辨证, 以证为核心。它认为病患的根源是机体的阴阳失调, 因此, 中医治疗的整体原则是调和阴阳, 以期恢复病患的机体平衡。相应地, 中药处方从病根出发, 重视阴阳调和, 最终实现标本兼治的功效。

3.1 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处方的常用中成药分析

我站妇科常用的中成药主要有:保妇康栓、妇科千金胶囊、宫炎平、康妇消炎栓、新生化颗粒、妇科十味片、治糜灵栓、桂枝茯苓胶囊和益母草膏。

3.1.1 保妇康栓:

莪术油是保妇康栓的主要成分, 它提取于莪术的根茎当中, 容易挥发。莪术油的有效成分为倍半萜烯类, 主要包括10多种成分 (例如蓬莪术酮与蓬莪术环氧酮等)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莪术油, 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开发一种新型抗癌药, 用来治疗宫颈癌。但是随后的相关研究显示, 莪术油同时具有非常好的防粘连形成与抗炎的作用, 能够抵抗霉菌、细菌和病毒, 提高免疫力, 抵抗肿瘤。

作为纯中药制剂, 保妇康栓没有雌激素, 用作治疗各种阴道炎时, 阴道脱落细胞的成熟值及表层细胞的百分比显著提升, 提示莪术油对阴道上皮同样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样作用, 并且在用药前后, 患者的血清PSH、E2、P及LH水平没有显著变化。所以, 该作用的有效发挥并不是建立在影响患者体内的R水平的基础上, 而是莪术油直接作用于阴道上皮或者通过其他的代谢途径达到上述效果。

3.1.2 妇科千金胶囊:

妇科千金胶囊由单面针、穿心莲、千斤拔、功劳木和金樱根等中药的有效成分组成。该药可以活血解毒, 清热除湿, 攻邪而不伤正, 益气养血, 强腰通络, 扶正而不留邪, 对改善下腹疼痛、白带量多都有明显疗效, 并对慢性子宫内膜炎所致月经淋漓不净亦有一定的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进行辨证使用, 方能获得满意效果[1,2]。

3.1.3 宫炎平:

宫炎平片的主要成分包括穿破石、当归、两面针、地稔和五指毛桃等诸多名贵中草药, 能够有效治疗急、慢性盆腔炎, 具有快速、确切及彻底改善症状和体征的特殊疗效。宫炎平配伍有着特殊的祛邪扶正与标本同治的功效, 能够改善组织营养状态,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增强新陈代谢,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炎症的吸收与消退, 最终使炎性包块消失, 病情痊愈。

3.1.4 康妇消炎栓:

康妇消炎栓主要由苦参、穿心莲、紫草、败酱草、蒲公英、地丁、芦荟和猪胆粉等组成, 具有清热懈毒、利湿散结、祛瘀止痛和收敛止带的作用, 每日2次直肠给药, 操作简单。中医理论认为,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 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故慢性盆腔炎宜根据病变部位及患者主诉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宜[3]。

3.1.5 新生化颗粒:

新生化颗粒的中药成分主要包括川芎、当归、红花、益母草、炙甘草和干姜 (或者炭) 等等。该药具有生新止痛、活血祛瘀的特殊功效。其中, 川芎、当归、红花、炙甘草和干姜5味药具有活血化瘀、温经调经和活血止血的作用。炙甘草、红花和桃仁均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 能够有效防止在修复增生过程中子宫内膜发生炎症性变化, 显著降低宫腔被感染的几率。依据药理研究发现, 当归中含有的非挥发性、水溶性和结晶性成分可以激发子宫平滑肌的兴奋状态, 强化子宫收缩;益母草中含有的益母草碱能够兴奋子宫, 加强宫缩, 能够加快子宫内部残留脱落与排出, 对子宫复旧和减少恶露是非常有利的。同样, 川芎与红花也能够有效地收缩子宫平滑肌。总之, 新生化颗粒当中所含有的众多中药成分能够共同作用于子宫, 加快残留绒毛以及蜕膜组织排出宫腔的速度, 有效缩短子宫的出血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子宫的出血量,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3.1.6 妇科十味片:

妇科十味片为中药片剂, 由白芍、赤芍、当归和香附等10味中药组成, 对患者有良好的养血调经、疏肝理气等功效, 能够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闭经、肝郁血虚等症。该药从养血论治和舒肝理气入手, 特别适合当代女性因为血虚引起与肝郁气滞所导致的妇科疾病。

3.1.7 治糜灵栓:

治糜灵栓的p H值为3.5~4.5, 使阴道保持正常酸性环境, 抑制病菌的繁殖与生长;祛腐生肌、收敛止血作用, 对正常组织无损害, 可彻底破坏宫颈糜烂面炎性腺体, 抑制腺体分泌, 使创面干净, 促进鳞状上皮细胞再生, 加速糜烂面的自然愈合[4]。

3.1.8 桂枝茯苓胶囊:

桂枝茯苓胶囊是根据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方改制成的现代制剂, 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可促进残留蜕膜脱离, 降低血液黏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 松驰子宫平滑肌, 而起到止血、镇痛的作用[5]。

3.1.9 益母草膏:

益母草为妇科经产要药, 历代中医主要应用于血滞经闭、产后血瘀和腹痛等诸症, 现代作为活血祛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复方益母草膏在益母草基础上, 添加了具有改善脑血液循环的川芎和当归以及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红花, 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改善作用[6]。

3.2 结论

中成药重视阴阳调和, 最终实现标本兼治的功效。虽然中成药和中药汤剂起效比较慢, 但是药效温和, 副作用比较少, 长期使用效果非常明显。相对于中医的宏观辨证, 西医非常重视微观辨病, 其治疗核心为“定性”和“定量”, 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 往往力求起效快, 但是常常欲速而不达, 并且长期使用具有较多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而且通常药品价格较高, 患者经济负担较大。或许是因为以上原因, 大部分女性患者在选择药品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中成药, 而且使用频度连年提升。以阴道炎为例, 它是慢性盆腔炎、异位妊娠、死胎及不育症等病患的重要诱因, 同时也能够提高感染性病甚至是艾滋病的几率。分析我站妇科常见疾病病历发现, 超过半数的育龄妇女患有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下生殖道感染, 其中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和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最高。由于阴道给药治疗阴道炎具有方便、有效和全身不良反应小的优点, 通常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保妇康栓的大量应用以及逐年增加的趋势, 充分说明现在国人对中药制剂的信任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罗远超.妇科常见疾病[J].中国乡村医药, 2005 (2) :163-166.

[2]任宏丽.应用中药治疗妇科常见疾病[J].黑龙江医药, 2004 (3) :122-123.

[3]谢丽.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处方分析及中成药的选用[J].首都医药, 2007 (18) :153-155.

[4]周美茹, 尹莉, 孙亚茹.常见妇女病的发病率调查分析[J].黑龙江医药, 2001 (6) :136-139.

[5]周芳, 杨正望, 陈俞儒, 等.妇科门诊5000例患者病种与年龄分布特征[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5) :193-195.

门诊中成药处方

门诊中成药处方(精选7篇)门诊中成药处方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数据来源于某院2012年12月-2013年5月门诊中成药处方5158张, 采用回顾性方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