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精选7篇)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 第1篇

关键词:双环醇,乙肝,阴转率,肝功能

慢性乙肝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 流行范围广, 传播率高, 传播途径复杂, 我国更是此病的高发区, 患病较重者肝功能逐渐衰竭, 电解质紊乱, 易引起继发性感染, 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方法是抗病毒治疗, 双环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 具有降酶、保肝、抗肝炎病毒、减轻肝细胞坏死的作用[1]。本文旨在探讨研究双环醇对慢性乙肝患者的HBe Ag阴转率和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4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53例, 女31例;年龄为19~61岁, 平均 (40.16±7.35) 岁;体重为43~75 kg, 平均 (66.31±7.14) kg;慢性乙肝中度39例, 慢性乙肝重度27例, 肝硬化18例;肝功能ALT为 (181.36±79.64) IU/L, AST为 (137.25±62.75) IU/L, STB为 (38.13±16.48) μmol/L。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治疗前肝功能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肝、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口服水飞蓟素 (50 mg/片) , 1片/次, 3次/d, 6个月为1个疗程, 服用2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口服双环醇 (25 mg/片) , 2片/次, 3次/d, 6个月为1个疗程, 服用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HBe Ag阴转率及肝功能 (ALT、AST及STB三项肝功能指标) 。另比较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对比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HBe Ag阴转率比较

治疗3个月、6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HBe Ag阴转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的HBe 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ALT、AST、STB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三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中有1例轻度腹泻, 观察组中有1例轻度腹泻、1例头晕,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0,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 慢性乙肝的病毒检测为阳性, 腹部胀痛、恶心反胃、乏力体虚、肝区疼痛是慢性乙肝患者的主要症状。此病传播途径广泛, 传播率高, 还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常见的有肝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调节免疫力、抗肝纤维化、抗病毒、保肝降酶是慢性乙肝的主要治疗方法, 其中对病毒的抵抗是治疗的关键[2,3]。双环醇是在五味子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合成得到的, 有一定的抵抗肝炎病毒与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双环醇能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 对肝细胞膜与线粒体进行保护, 缓解肝功能受损引起的代谢紊乱, 防止肝纤维化, 减少炎症对肝脏的损伤, 增加肝脏蛋白质的合成, 使肝细胞快速再生[4,5]。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 服用双环醇2个疗程之后, HBe Ag阴转率达到14.29%, 服用普通护肝药水飞蓟素的患者HBe Ag阴转率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这或许与双环醇致使Hep G2细胞衰亡、控制Hep G2.2.15细胞株分泌HBe Ag有关。本文还观察了用药两个疗程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服用双环醇的患者的ALT、AST、STB明显低于服用水飞蓟素的患者, 说明双环醇可显著提高慢性乙肝患者ALT、AST、STB的下降幅度与速度, 控制各项肝功能指标, 使抗病毒的疗程明显缩短。有研究表明, 双环醇对慢性乙肝患者的淋巴细胞功能也有增强作用, 使其分泌能力与杀伤活性提高, 从而使细胞免疫功能在抗病毒免疫中起到主要作用[6]。

综上所述, 双环醇对慢性乙肝患者HBe Ag阴转率及肝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双环醇的面世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 让广大患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具有令人欣喜的治疗前景。

参考文献

[1]施树清, 徐慧兰, 丁四清, 等.慢性乙肝住院患者健康商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5) :92-96.

[2]周德江, 牟东, 翁敏, 等.慢性乙肝免疫清除期HBe Ag、HBV DNA水平与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5) :1221-1222.

[3]曾钢, 吴斌, 李彩东, 等.308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功能及HBV-M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4) :1908-1910.

[4]王宇光, 杨丹丹.益肝汤联合双环醇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10) :18, 92.

[5]田祖成.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3) :102-103.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 第2篇

慢性乙型肝炎 (后简称慢性乙肝) 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之一, 是感染科最为常见的肝炎类型[2]。慢性乙肝的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 改善肝功能, 阻止肝纤维化进展为主要措施[3], 而细胞免疫功能在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慢性乙肝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受到损伤已经被证实[4], 且这些免疫功能损伤在肝纤维化、肝功能受损等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理论上可以促进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间选择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资料, 所有患者均经辅助检查并结合病史确诊为慢性乙肝[5], 其中男68例, 女52例, 年龄21~63岁, 平均 (38.69±8.75) 岁, 病程2~15年, 平均7.84±3.39年, HBVDNA定量 (5.43±0.69) IU/m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A、B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HBVDNA水平方面无显著差异 (表1) 。

1.2治疗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保肝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B组患者接受拉米夫定100mg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抗病毒口服, 1次/d, 连续治疗24周为1疗程, A组患者接受同样的抗病毒治疗,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干扰素α5×106U, 皮下注射, 1次/2d, 治疗24周为1疗程。

1.3观察项目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肝功能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 (ALT) 、直接胆红素 (TBiL) 和白蛋白 (ALB) ,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指标包括CD3+、CD4+、CD8+、NK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另外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周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HBVDNA定量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MEAN±S, 计量资料两组之间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功能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各指标无显著差异, A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B组患者TBiL和AL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 ALB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而A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和ALT显著低于B组患者, ALB显著高于B组患者 (表2) 。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HBVDNA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前HBVDNA水平无显著差异,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而A组患者治疗后4、12、24周的HBVDNA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患者 (表3) 。

2.3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显著差异, A组患者治疗后NK、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且与B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表4) 。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与对照组相比#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与对照组相比#P<0.05

2.4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经常规检查并观察临床表现, 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A组患者出现3例患者不同程度脱发, 2例患者出现发热;B组患者出现2例恶心;2例发热, 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未影响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3讨论

中医对乙肝辨证论治组方, 以寻常之方加人民间效方徐长卿, 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一、乙肝病毒携带者:徐长卿40克, 党参、黄蔑、虎杖各30克, 丹参、苦参各巧克, 蜻蜓、守宫各3个, 花蜘蛛1个, 蜂房40克。后4味药焙干研细末, 分3次用前6味药煎汤送服, 每日早晚各服1次。二、慢性乙肝:徐长卿40克, 丹参、赤芍、茜草各30克, 白芍、郁金、川芍、归身、桃仁、红花、柴胡、积壳、山植各10克。腹胀痛者加川朴、乌药、佛手各10克。恶心者加半夏、羡香各10克, 水煎内服, 每日早晚各服l次[6]。

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进展与HBVDNA复制状态存在密切关系, 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DNA复制, 进而延缓病情进展, 避免肝纤维化, 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7], 然而宿主细胞免疫功能在慢性乙肝病情发展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在感染HBV后, 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出现显著改变, 且病情较重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更为严重[8], 说明细胞免疫功能与患者的发展和结局存在密切关系。干扰素是目前常用的抗病毒制剂, 其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尤其对于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HBVDNA水平均出现显著降低, 而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HBVDNA水平下降更为显著, 在治疗4、12、24周时均显著低于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说明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显著, 而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发现, 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明显改善, 而接受干扰素联合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更为明显, 说明干扰素治疗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对于避免肝功能衰竭存在重要意义。干扰素并不能直接灭活病毒, 其主要通过诱导细胞生成抗病毒蛋白[10], 而发挥其抗病毒作用, 而这些抗病毒蛋白主要由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组成, 2′-5′A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的mRNA[11], 蛋白激酶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多肽链合成[12], 共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NK细胞是重要的细胞免疫组成部分, CD3+、CD4+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敏感指标, CD4+/CD8+比值与机体免疫功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以上指标均是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的良好选择[13]。干扰素治疗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观察干扰素联合抗病毒治疗与仅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发现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出现显著升高, 而仅接受常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 说明干扰素在有效抑制HBVDNA复制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而这一作用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重要方式。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 第3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选本研究, 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符合伦理委员会基本要求。患者年龄24~65岁, 平均 (47.7±8.9) 岁, 治疗前病程1年~7年, 平均 (4.7±1.3) 年, 其中, 男379例, 女221例。600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均未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严重颅内损伤、肺部损伤以及腹部外伤等重症疾病。600例患者随机分组, 每组300例,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治疗前病程、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1.2方法

60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护肝降酶治疗, 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单氨、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2]。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饮食护理、卫生护理等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上采取心理护理模式:1) 患者入院时, 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紧张、失望心理极为重要, 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乙肝及治疗相关知识, 并讲述其成功治疗示例, 进一步解除患者忧虑、紧张心理, 增强其自信心, 提高机体抵抗力, 促进治疗;2) 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 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纠正乙肝不可治疗错误观念, 鼓励其勇敢对待乙肝, 积极配合治疗。3) 向家属及亲属讲述相关知识, 通过亲属向其灌输正确治疗观念, 建立信心。4) 增强医患沟通,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理解患者思维, 改变其不正确想法, 纠正其错误, 增强信心, 增强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转氨酶降至正常所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 研究人员自行设计调查量表, 满分为10分。以及一年内二次住院次数及频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 , 计量资料t检测 (x±s)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降酶至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经心理护理后, 观察组转氨酶降至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26.8±7.6) d、 (37.6±9.2) d,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37.8±8.2) d、 (43.5±9.6) d, t降酶时间=7.65, t住院时间=6.84, 均P<0.05, 差异显著。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 (9.31±0.78)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5±0.87) 分, t=6.31, P<0.05。

2.3两组患者一年内二次住院率比较

60例患者均随访1年, 观察组1年内二次入院治疗有47例 (15.7%) , 明显低于对照组69例 (23.0%) , χ2=5.47, P<0.05。

3讨论

众所周知, 我国乙型肝炎患者人数众多, 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癌转化可能性较高, 对患者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迁延反复, 长时间、反复的入院治疗,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经济压力。多数患者因此而抑郁、恐慌、紧张, 并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 给医疗带来不利影响。据调查表明, 多数患者限于相关知识缺乏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 对乙型肝炎了解不足, 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缺乏造成治疗中盲目, 偏心偏方等, 既耽误了正确治疗时间, 又因无效或者有害药物对肝脏造成损害, 进一步增加了肝功能减低。据研究表明, 部分乙肝患者在长期医治过程中, 出现过心理问题, 因此, 及时的心理护理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临床护理工作作用及对治疗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临床重视, 在慢性乙肝治疗工作中, 相关护理措施记极为重视。总之:心理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显著促进预后, 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秀华, 张燕, 袁园.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5) :474-475.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CHB患者中, 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修订的诊断标准[5], 入选前未接受任何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剂治疗,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值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及糖尿病、结核等慢性疾病。最终纳入患者164例, 随机分两组, 观察组84例, 其中男52例, 女32例, 年龄17~59岁, 平均为 (36.7±8.8) 岁;对照组80例, 男47例, 女33例, 年龄16~62岁, 平均 (37.4±8.7)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片 (贺维力, 10 mg/片, 天津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 10 mg/次口服, 1次/d, 疗程48周;观察组给予阿德福韦酯片口服, 在前24周同时加用苦参素胶囊 (天晴复欣, 0.1 g/L,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2 g/次口服, 3次/d。

1.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在治疗前、24周、48周后检测血清HBV-DNA、补体C3、CRP水平。血清HBV-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补体C3、CRP、肝功能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由专人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和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样本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在治疗后24周、48周时HBV-DNA转阴率分别为51.19% (43/84) 、70.24% (59/84) , 均高于对照组的27.50% (22/80) 、41.25% (33/8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治疗后补体C3、CR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补体C3、CRP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补体C3水平均升高, CRP水平均降低, 且观察组补体C3水平高于对照组, 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mmol/L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HBV感染后, 主要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引起肝组织损伤, 因此病毒本身的因素对肝炎病情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则是决定HBV感染后病情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6]。血清HBV-DNA是现症感染直接证据和确诊依据, HBV-DNA定量检测从基因水平获取病毒存在和复制的可靠证据, 其血清浓度是HBV复制增殖水平的可靠指标, 也是评估临床疗效的重要依据, 对于选择抗病毒药物、判断疗效和制定具体治疗方案等方面有指导意义[7]。补体C3是机体反应机体免疫功能一项指标, C3水平下降提示CHB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由于肝脏是合成补体的主要器官, 因此补体C3下降程度也反映了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此外研究显示补体C3的下降程度还与肝炎病程长短有关[3]。

阿德福韦酯是一种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 在体内被磷酸化为具有活性的二磷酸阿德福韦, 并通过竞争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 终止病毒DNA链延长, 而发挥抑制HBV-DNA的作用[8]。经大规模临床验证, 可使患者获得病毒学、肝脏生化功能和组织学的改善, 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耐药发生率既低且晚, 因此成为CHB初治患者或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9]。有研究显示, 单用阿德福韦酯对HBV-DNA抑制作用不够理想, 约有50%的患者治疗后表现为病毒学应答不完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对照组患者单用阿德福韦酯24周和48周后, 其HBV-DNA转阴率仅为27.5%和41.25%。

苦参素是氧化苦参碱和极少量氧化槐果碱的混合物, 基础研究及临床实验证实苦参素具有直接抗肝炎病毒、减轻肝细胞的坏死和炎症;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阻断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促进白细胞升高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功效[10]。本研究在阿德福韦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苦参素治疗CHB, 结果显示能显著提高HBV-DNA转阴率, 进一步提高补体C3水平, 降低CRP水平, 表明两药联合应用可对HBV-DNA复制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增强肝炎炎症活动的控制, 提升机体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Lok A S F, McMahon B J.Chronic hepatitis B:update 2009[J].Hepatology, 2009, 50 (3) :661-662.

[2]Pollicino T, Amaddeo G, Restuccia A, et al.Impact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preS/S genomic variability on HBV surface antigen and HBV DNA serum levels[J].Hepatology, 2012, 56 (2) :434-443.

[3]Mazumdar B, Kim H, Meyer K, et al.Hepatitis C virus proteins inhibit C3 complement production[J].J Virol, 2012, 86 (4) :2221-2228.

[4]Oh B S, Jang J W, Kwon J H,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BMC Cancer, 2013, 13 (1) :78.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 (1) :13-24.

[6]王福生, 张纪元.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行到底?-关于影响疗效和预后的机体免疫学因素[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 17 (3) :164-166.

[7]孔梅, 甄君, 王莺,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6) :3563-3564.

[8]Jonas M M, Kelly D, Pollack H,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ngterm adefovir dipivoxil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Pediatr Infect Dis J, 2012, 31 (6) :578-582.

[9]Chon C Y, Han K H, Ahn S H.Long-term adefovir dipivoxil monotherapy for up to 5 years in lamivudine-resistant chronic hepatitis B[J].Antivir Ther, 2010, 15 (2) :235-241.

慢性乙肝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 第5篇

关键词:乙肝,心理,护理,住院时间

乙肝是我国目前较为常见的传染病, 发病以青壮年为多, 本病一般病程较长, 易迁延、复发, 而且治疗效果易受患者情绪的影响, 故心理护理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为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乙肝患者的影响, 我院于2005年12月~2008年6月对184例乙肝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其中94例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2月~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慢性乙肝184例, 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90例中男68例, 女22例, 19~53岁, 平均31.5±4.8岁;首次住院52例, 2次27例, 3次11例;大三阳60例, 小三阳29例。实验组94例中男73例, 女21例, 17~52岁, 平均33.2±3.9岁;首次住院53例, 2次31例, 3次10例;大三阳61例, 小三阳32例。两组AL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均值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自身压力、周围压力、社会压力等心理压力各构成比及其它一般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调查方法

两组患者于入院及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发给调查问卷, 讲解其意义和填写方法, 由患者独立填写, 当场收回。

1.3 心理护理

对照组按乙肝常规进行治疗、护理, 实验组除按乙肝常规进行治疗、护理外, 根据患者不同心激源的心理压力, 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

1.3.1 自身心理压力的护理

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 恐惧抑郁, 对家人发脾气, 怕传染家人, 护理人员积极为患者排忧解难,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对一些按规律表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需要,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针对性护理, 要把工作尽力做的超前一些, 防止和消除某些心理障碍, 使患者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

1.3.2 周围人群心理压力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强调患者日常生活用品应专田, 使患者和家属明确只要措拖落实。针对家庭成员对肝炎存在不该有的恐惧、躲避心理, 使患者倍感孤独。护理人员要关心受护患者,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 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使其了解消毒隔离方法及乙肝传播的途径, 让他们经常探视患者, 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1.3.3社会方面心理压力的护理一些病人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患病, 害怕受到冷落, 产生孤立、失落感从而出现不遵医行为。慢性乙肝影响患者的家庭、婚姻、前途、学业或事业等许多现实问题, 使患者悲观失望, 表现为性格急躁冲功。护士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理解患者, 以诚恳, 沉着, 温和的语言与患者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出院时患者心理压力比较

见表1。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自身压力、周围压力、社会压力等心理压力构成比均有统计学下降。

2.2 出院时患者对预防乙肝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

见表2。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预防知识、传播途径、消毒方法、隔离方法等乙肝知识的了解构成比均有统计学增加。

2.3 出院时患者所需住院时间的比较

见表3。

可见, 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在统计学上低于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3 讨论

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都有一定的应激能力。塞里的应激学说阐述了在任何应激源的作用下, 机体的应对回答表现为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反应即全身适应综合征。概括为3个阶段, 第1个阶段为警觉期, 是应激源作用机体的直接反应, 表现为体重减轻, 肾上腺皮质和淋巴腺增大, 激素分泌增加;第2阶段为阻抗期, 是机体内部防卫力量充分动员起来的表现, 肾上腺皮质和淋巴腺恢复正常, 激素水平保持恒定;第3阶段为衰竭期, 若机体失代偿未能适心, 则进入衰竭期, 淋巴腺再度增大, 功能紊乱, 肾上腺再次增大, 激素分泌增加继而耗竭崩溃, 终至疾病。沃尔夫和霍尔姆斯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学说认为, 一切外部应激源, 如社会的。自然的、文化的, 心理的因素均对机体有刺激作用, 通过主观认识评价, 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借助于神经、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中介, 影响机体, 产生疾病或促进康复[3]。

由于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 尤其是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等各种途径影响个体免疫功能, 导致身体疾病加重, 因此, 情绪、情感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由于情绪好坏的关键是认识活动, 那么, 改变其认识活动就可以改变其情绪状态, 这便是临床上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依据之一[4]。许多研究[5]指出, 应针对病人心理状态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如针对恐惧和焦虑型病人, 医护人员要多与病人谈有趣的事, 常开导他们, 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耐心倾听病人的各种诉求, 及时处理病人的各种不适, 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 让病人知道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案及预后, 让病人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针对抑郁型病人需要家属的情感支持、医护人员的鼓励, 嘱家属多关心病人, 帮助他们消除各种担心, 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使病人看到自己的病能够治愈,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的控制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针对暴躁型病人应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 态度和蔼可亲, 对病人的情绪不稳及不满情绪要同情理解, 循循善诱地讲明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影响, 讲明不良情绪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 降低机体免疫功能, 不利于对疾病的恢复。针对乐观型病人则不必隐瞒病情, 应要坦诚交代病情和治疗效果, 客观地讲明乙肝的危害性和积极配合治疗的必要性, 让病人客观认识疾病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理活动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既是疾病变化的必然反应, 又是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 心理护理就是以护士语言、行为、神情等调动病人的潜在的积极因素, 使其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利于疾病的康复。实践证明, 心理因素对乙肝的发病、发展及愈后起着很大的作用, 吃药打针是治疗, 关心、安慰, 鼓励、支持、疏通心理障碍, 宣讲健康知识也是治疗。本文结果也显示, 出院时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 而对乙肝预防知识的掌握增加, 这些都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6]。心理、社会、周围人群的压力等作为应激源作用于慢性乙肝患者, 如治疗护理不及时会使患者进入衰竭期, 加重病情。因此, 本文针对不同心激源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消除或减轻各种应激源, 使患者顺利渡过警觉期, 进入阻抗期, 适应患者角色。结果表明, 通过针对性心理护理使患者心理压力大大缓解, 神经内分泌下降, 患者情绪趋向稳定, 精神放松, 达到了心情舒畅, 缩短了住院时间, 促进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梅香.浅谈乙肝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 1998, 6 (3) :45.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试行) [S].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5, 13 (41) :241.

[3]哀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116.

[4]朱昌明.医学心理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43~44.

[5]孟青, 卢元惠, 胥碧芬.慢性乙肝病人的心理障碍及护理对策[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0, 15 (3) :86-87.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146例, 分为3组, 观察1组、观察2组为慢性乙肝患者, 两组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2000年) 修订的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 对照组为正常人群, 经体检中心检查, 均显示为正常无肝、肾疾病患者, 且各项血清学指标未有异常。观察1组50例为慢性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 男33例, 女17例;年龄30~74 (52.81±12.14) 岁;病程2~17 (8.51±2.36) 年。观察2组48例为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 男33例, 女15例;年龄31~75 (53.01±11.94) 岁;病程2~18 (8.62±2.41) 年。对照组48例中男32例, 女16例;年龄28~73 (50.17±11.68) 岁。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均进行相同的检测, 即选择相同的酶联免疫法 (ELISA) , 选择相同的TGF ̄β1试剂盒 (由北京生物晶美公司生产) 、VEGF试剂盒 (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2]。于检测当日清晨实施静脉, 取静脉血5ml, 得血后需进行相应的离心处理, 后将其保存于冰箱中, 温度控制在-70℃左右, 同时需对TGF ̄β1浓度及VEGF浓度实施集中检测, 检测过程中需严格依据试剂盒中的说明书完成相应的操作, 且必须确保每一项操作都能准确无误地完成[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纤维化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TGF ̄β1、VEGF水平比较

经检测后, 观察1组血清TGF ̄β1、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肝纤维化患者血清TGF ̄β1、VEGF水平高于正常人群。见表1。

2.2 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TGF ̄β1、VEGF水平比较

观察2组血清TGF ̄β1水平及VEGF水平均比对照组高, 两组差异明显,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肝硬化患者血清TGF ̄β1、VEGF水平较正常人要高。见表2。

2.3 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血清TGF ̄β1、VEGF水平比较

观察组2血清TGF ̄β1、VEGF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肝硬化患者血清TGF ̄β1、VEGF水平高于肝纤维化患者。见表3。

3 讨论

慢性乙肝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其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而且给患者带来诸多的生活困扰, 患者易产生自卑、孤独、悲观等多种消极心理, 影响其心智健康, 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4]。对于慢性乙肝患者, 需做好尽早诊断, 尽早给予科学治疗, 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但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不够典型, 潜伏期长, 极易被患者忽视, 同时其治疗难度高, 彻底治愈率低, 因此在忽视治疗或治疗情况不理想状态下, 慢性乙肝易引发多种肝性疾病, 如肝纤维化、肝硬化等[5]。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是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发展的主要表现, 究其原因, 其与肝损伤过程中ECM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由于ECM出现过度沉积的现象, 最终降解被抑制, 从而引发肝纤维化或肝硬化[6]。而在此过程中, 血清TGF ̄β1与VEGF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TGF ̄β1与HSC最为密切, 能在较短时间内激活HSC, VEGF则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最为密切, 是该细胞最直接的生长因子, 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内皮细胞的各项活动, 包括移动、分裂等, 从而可以影响血管, 提高其本身的通透性[7]。本研究在临床治疗中分三组进行检测, 其检测结果显示, 肝纤维化患者TGF ̄β1 (15.11±7.42) ng/ml, VEGF (110.12±58.74) pg/ml;肝硬化患者TGF ̄β1 (20.13±7.37) ng/ml, VEGF (196.34±69.92) pg/ml;正常人群TGF-β1 (6.68±2.56) ng/ml, VEGF (15.86±8.75) pg/ml。通过结果分析可知, 肝纤维化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GF ̄β1、VEGF均高于正常人群, 而在肝纤维化与肝硬化中, 血清TGF ̄β1、VEGF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即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GF ̄β1、VEGF要高于肝纤维化患者, 证实血清TGF ̄β1及VEGF可影响慢性乙肝, 对其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于慢性乙肝后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 严格检测其血清TGF ̄β1与VEGF, 科学分析其临床变化,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便能够更客观、更科学地评估病情, 更好地进行对症治疗, 加快机体康复。

参考文献

[1]段军, 蒋永芳.TGF-β1表达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7) :1328-1329.

[2]王世美, 郑素军, 段钟平.肝病中TGF-B与m icro RNAs相互作用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1, 20 (2) :99-102.

[3]李峥嵘, 于玲, 于红俊, 等.肝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p57kip2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11, 51 (7) :106-107.

[4]杨晓凤.肝窦内皮细胞及其影响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5 (8) :514-516.

[5]曾婕, 吴莉莉, 郑荣琴, 等.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肝脏弹性模量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2, 9 (9) :781-784.

[6]张峰, 魏东华, 孔德松, 等.肝纤维化中星状细胞促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1, 27 (9) :1189-1192.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 第7篇

关键词:慢性乙肝,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肝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本病具有高发病率, 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文针对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慢性乙肝患者112例行病情分析, 以探究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慢性乙肝患者112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6例。其中研究组男女比例39:17, 年龄24~54岁, 平均年龄 (38.01±1.34) 岁;对照组男女比例43:13, 年龄25~55岁, 平均年龄 (39.02±1.36) 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以接收常规肝功能治疗为基础, 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 100 mg/片, 1片/次, 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 口服, 10 mg/片, 1片/次, 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疗程, 30 d为1个疗程。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观察指标:1个疗程后, 对两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和ALT、HBe Ag进行检查, 比较乏力、腹泻、食欲减退、头晕等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分析, 一般资料应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完成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对比:治疗后, 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目前, 乙型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流行趋势, 并且不同地域的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本病若未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有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的可能性, 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2]。有研究表示, 拉米夫定可用于治疗慢性乙肝, 这是因为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 本品对乙肝病毒DNA的复制和持续性感染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但患者若长期服用本药可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进而导致患者停药后可能出现病情复发[3]。由此, 本研究对选取的112例慢性乙肝患者分组予以拉米夫定和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 发现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效果显著。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指标可知, 研究组HBV DNA水平、ALT、HBe Ag检测值分别为 (2.56±0.28) IU/m L、 (54.68±14.05) U/L、 (35.12±4.17) PEIU/L, 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在于, 阿德福韦酯属于乙肝病毒拮抗剂, 本品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其药理机制是通过与细胞酶发生化学反应的方式形成具有较强活性的代谢产物, 而此类代谢产物可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DNA复制与转录, 且本品的起效快, 可实现快速终止患者体内病毒的作用。因此, 阿德福韦酯可有效优化患者体内的HBe Ag、HBV DNA以及ALT等临床疗效指标检测值[4]。

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这表明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 安全性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 阿德福韦酯可有效抑制拉米夫定药物的耐药性, 由于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头晕、恶心等, 但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的耐药性有一定抑制作用, 因而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示阿德福韦酯对乙肝病毒的抑制力较弱, 疗效缓慢[5]。

参考文献

[1]刁爱琴.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3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2, 4 (4) :179-180.

[2]焦登国.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20) :31-32.

[3]徐永虹.阿德福韦酯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5) :1045-1046.

[4]赖道权.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8) :80-81.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

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精选7篇)慢性乙肝患者及家属 第1篇关键词:双环醇,乙肝,阴转率,肝功能慢性乙肝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 流行范围广,...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