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精选7篇)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 第1篇

1 美国白蛾防控形势

美国白蛾是一种外来有害生物, 根据国内外经验, 美国白蛾新传入地区需5年的防控种群数量才趋于稳定, 新发生的疫点第2~3年极易暴发成灾[1]。汝南地区美国白蛾疫情第1年发现, 预测2016年度可能大面积发生, 部分区域如不采取果断、有效措施, 很可能酿成灾害, 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目前,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美国白蛾刚传入, 天敌控制力没有形成;二是周边地区美国白蛾发生范围也在扩大;三是广大干部群众对美国白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四是美国白蛾1年发生3代, 查防时间长, 繁殖迅速, 容易形成防治死角;五是美国白蛾极易随货物和各种交通工具传播, 平原地区交通发达更利于美国白蛾的扩散蔓延;六是整体防治能力不足, 缺少大型施药机械。

2 防控目标与防治任务

2.1 防控目标

发生区要加强美国白蛾防治, 控制危害程度, 压缩发生范围;未发生区要加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 确保及时发现, 及时除治。城区、交通要道两侧及重大活动场所周边等关键部位, 平均叶片保存率95%以上;村庄及周边等其他地区, 平均叶片保存率80%以上。

2.2 防治任务

对2014年已发生疫情的乡镇, 依虫情发生规律, 全年要进行3次防治作业。各辖区乡镇要组织村级查防员进行3次全面疫情调查, 具体时间由美国白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根据虫情监测情况确定。调查期间, 发现疫情的乡镇要每日向县美国白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上报防治情况, 没有发现疫情的每周五上报踏查情况。

3 监测普查要点

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专业普查监测队伍;每个乡镇要建立2处监测点, 每村至少要有1名查防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要认真做好汇总、分析, 及时发布预报, 同时报告政府, 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3.1 监测时间

成虫:越冬代, 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1代, 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 8月上旬至8月下旬。

卵:第1代, 4月中旬至5月中旬;第2代, 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 8月上旬至8月下旬。

幼虫:第1代, 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代, 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3代, 9月上旬至10月上旬。

蛹:第1代, 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 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3代, 10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旬。

3.2 监测地点

疫情发生区进行全面普查监测。未发生区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 城区机关单位院落、乡村农户房前屋后的树木;对靠近发生区的林木, 与发生区有货物运输往来的车站、货物存放集散地等周围的树木以及公路、铁路及沿途的树木等进行重点监测。

3.3 调查树种

美国白蛾一般喜食树种有紫荆、丁香、柳、柿、葡萄、桃、梨、刺槐等[2];主要喜食树种有苹果树、杏树、杨树、臭椿、泡桐、桑树、榆树、樱花等。

3.4 调查内容与方法

蛹期调查蛹的羽化情况、寄生率和死亡率, 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 从野外采集或诱集200~300个老熟幼虫饲养化蛹;或在乱石堆、墙缝、老树皮等越冬场所, 采集越冬蛹100~300个。

成虫期调查、确定发生期, 用性诱剂、黑光灯进行诱捕。

卵期观察孵化数量、孵化日期, 计算孵化率, 野外采集10块卵块, 调查卵粒数。

初龄幼虫网幕期计算有网株率和平均每株网幕数, 以厂矿、机关、居民区、自然村、部队驻地为调查点, 街道以社区、铁路以站段、公路以道班为调查单位, 每点要抽查100~300株树木 (片林300株以上) , 观察树上是否有网幕。

4 防治技术

4.1 强化监测监管

切实加强监测预报, 全面、定期开展美国白蛾疫情调查, 对美国白蛾易发区域的树木, 如交通沿线、庭院、货场、饭店、旅馆、池塘、木材加工聚集区、林产品市场等周围进行重点调查, 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发布预警。加强对城镇绿化施工工程监管, 严把苗木来源关, 凡无《植物检疫证书》调入的一律不得进城栽培, 凡因绿化施工引发美国白蛾疫情的, 依法追究施工方责任。健全美国白蛾监测报告体系, 方便群众报告疫情。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 对从疫区调出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和运输工具加强检疫检查。加强对疫情发生区的检疫监管, 原木和苗木禁止运出, 木材加工制品经除害处理后, 检疫机构视情况可允许外运[3]。

4.2 杀虫灯诱杀

在美国白蛾成虫羽化期, 在村庄四旁、林带及片林内悬挂杀虫灯, 相隔400 m左右, 每天从19:00至次日6:00开灯诱杀[4]。

4.3 人工剪除网幕

在幼虫网幕期, 发动群众、组织专业队剪除网幕, 剪除网幕时间:第1代5月上中旬, 第2代7月上中旬, 第3代9月上中旬。就地挖沟集中深埋或直接焚烧, 进行无害化处理[5]。

4.4 药剂防治

5月中旬开始, 重点对美国白蛾第1代幼虫实施人工树上喷药防治。7月上旬至9月下旬, 对美国白蛾的第2、3代幼虫实施树上喷药防治。药剂主要选择白僵菌、森得宝、灭幼脲、钾维盐等仿生、生物药剂[6], 对发生疫情的林木及时进行喷洒。

参考文献

[1]顾宇书, 张贵学, 周志权, 等.沈阳地区美国白蛾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15 (1) :22-24.

[2]张从红, 朱乾坤, 张亮.美国白蛾监测与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20 (21) :70-71.

[3]鲁德滨.遵化市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2) :126.

[4]王立献.美国白蛾的特点及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19) :200.

[5]伊宏岩, 王晓虎.石家庄市美国白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14 (3) :94-95.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第2篇

XXX同志在2013年美国白蛾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勤恳,成绩突出。得到镇政府和县林业局领导的积极认可,获得了当地林农的一致好评。

她作为一站之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病虫害防治季节,她走遍全镇各个村庄的每一片树林,认真排查并记录疫情发生状况,为展开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非常精确的第一手资料。防治工作中共发放防治病虫害宣传材料10000余份,组织召开三次全镇防治现场会,经常送药送器械到实地,指导配药、打药,耐心为林农服务,有求必到,哪里发生虫害,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第3篇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白色, 长9.0~15.0 mm。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 双栉齿状, 其中内侧枝齿长度约为外侧枝齿的2/3, 下唇须外侧黑色, 内侧白色;雌蛾触角锯齿状, 褐色, 复眼黑褐色, 无光泽, 半球形, 大而突出。翅底色纯白, 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 雌蛾前翅常无斑, 越冬代明显多于越夏代。前足近体前2节橘黄色, 后2节大部分黑色。

卵近球形, 直径0.50~0.53 mm, 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 有光泽, 后变成灰绿色, 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表面覆盖有白色毛和鳞片。

幼虫体细长, 头部黑色, 具光泽。1~3龄幼虫体黄绿色, 4龄以上体色分化明显, 背部有一深色宽纵带, 带上有黑色毛瘤, 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间杂黑色长毛丛, 体侧毛瘤橘黄色或灰褐色。

蛹体长9.0~12.0 mm、宽3.3~4.5 mm。暗红褐色, 后胸和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 密布浅凹刻点。臀棘8~15个刺, 每根刺端部膨大, 末端凹入, 呈喇叭状。茧灰白色, 椭圆形, 薄、松、丝质混以幼虫体毛。

2 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适应性强, 传播途径广, 食性杂, 繁殖量大, 危害严重。在我国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175种, 主要为害法桐、杨树、榆树、臭椿等树木及农作物、蔬菜。该虫常以幼龄幼虫群集于寄主叶上吐丝结网幕取食寄主的叶肉, 仅留叶脉呈白膜状而枯黄;老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和孔洞, 危害严重时, 能将整株叶片吃光, 造成植物枯死。我国有多个省、市已有分布。

3 防控措施

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 加强检疫封锁和疫情监测, 做好新发生疫点的快速除治预备工作, 确保辖区内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3.1 预防措施

3.1.1 加强检疫封锁。

加强对从疫区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相关运输工具、包装材料的检疫检查。同时各级森防机构加强对贸易市场、货物集散地、造林绿化工程和项目造林现场的检疫检查和复检, 一旦发现携带美国白蛾, 要依法及时进行除害处理[1]。

3.1.2 完善监测体系。

市、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完善和加强检疫监测力量, 配备必要检疫监测交通工具和仪器设备, 调配专业技术人员, 不定期地进行全面巡防观察, 定点定期监测。各级森防机构每年在5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展3次专项普查工作。每次普查要以铁路和公路交通沿线、风景名胜区、养殖厂周边、物流集散地、木材和苗木集散地、建筑工地、木材生产经营使用企业等人为活动可能携带该虫传入的地方为重点, 对美国白蛾的寄主, 选择有代表性路线进行踏查[2]。

3.1.3 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控物资。各级森防站要搞好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媒体, 广泛宣传美国白蛾防控知识和防控工作的重大意义, 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 鼓励举报行为。建立奖惩制度, 对在防控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通报表扬;对隐瞒疫情贻误防治时机、检疫执法不严、造成疫情严重扩散的, 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3]。

3.2 新发生疫点除治措施

经专项普查或巡查, 发现美国白蛾新发生疫点, 应及时启动美国白蛾防控应急预案, 以人工物理防治为主,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为辅, 实施现场除治。

3.2.1 剪除网幕, 收集老熟幼虫。

美国白蛾分别在5月中旬至下旬、7月上旬至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吐丝结网, 并聚集在网幕中取食危害, 网幕明显, 容易发现, 可采取专业队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办法, 组织人员集中剪除网幕, 并及时集中销毁, 散落地上的幼虫及时踩死[4]。在6月中旬、7月上旬、9月下旬组织人力收集各代老熟幼虫, 集中销毁[5]。

3.2.2围草诱蛹。

对发现的疫点区域, 在6月中旬、7月上旬、9月下旬各代老熟幼虫化蛹前, 组织人力在树干离地面1.5 m处, 用谷草或稻草 (长度不小于40 cm、厚度不小于5 cm) 上松下紧围绑树干, 诱集老熟幼虫化蛹。9月下旬草把要比前2次厚、紧。6、7月绑的草把, 每2 d检查1次, 9月下旬草把可于12月至翌年3月解下, 集中烧毁[6]。

3.2.3 灯光诱杀。

在成虫羽化期悬挂杀虫灯诱杀。一般挂灯间隔以50~100 m为宜, 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 每天19:00至次日5:00开灯[7]。越冬代成虫设灯时间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1代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2代成虫在7月底至8月上旬。

3.2.4 生物防治。

选用Bt乳剂400倍液喷雾, 或在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 以虫口3倍的数量分2次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8]。

3.2.5 化学防治。

地面喷药常用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2 0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5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80%敌百虫乳油1 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乳油2 500倍液、5%来福灵4 000倍液、100%森得保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等药剂, 也可以实施飞机喷雾防治, 均可有效控制此虫危害[9]。

摘要:介绍了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及危害特点, 并提出防控措施, 以为林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危害特点,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徐桂平, 王文梅, 王炳太.美国白蛾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探讨[J].绿色科技, 2011 (7) :111-112, 119.

[3]王翠兰.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河北林果研究, 2011, 26 (1) :63-64.

[4]赵海燕.城阳区美国白蛾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11 (2) :70-71.

[5]王秋芬, 郭红珍, 胡启蒙, 等.美国白蛾的防控瓶颈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6) :3380-3382.

[6]孙玉刚, 李洪敬, 姚文生, 等.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J].农业知识:瓜果菜, 2011 (3) :4-8.

[7]祝兴爱, 徐安乐, 郝炎辉.青州市风景区美国白蛾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1) :66-67.

[8]王俊亮, 孟雪, 马明.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及治理策略[J].河南林业科技, 2010 (2) :40-43.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 第4篇

房寺镇镇长 邵元洪(2009年4月29日)

同志们:

去年以来,我们房寺镇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按照市委提出的“查、看、找、剪、烧、药、刨”七字防治方针,做到“全党总动员,全民齐参战,农忙不停摆,有虫不成灾”,落实好“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树、树不漏虫”的防控要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从今年全市来看,目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刚才,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电视会议,态度十分明朗,镇党委李书记也讲了重要意见,做了具体部署。现在,我就美国白蛾防控工作,讲以下几个防治技术要点:

一、关于成虫期防治技术

根据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在美国白蛾成虫期,应用以下措施。

1、人工扑杀成虫。成虫蛰伏在树干下部,飞翔能力不强,可采取人工直接捕杀的方法扑杀成虫。具体时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防越冬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防第一代,8月上旬至8月下旬防第二代。要特别注意臭水坑、牲口圈、猪圈、养殖场、卫生条件差的厕所等周边的树木。

2、诱杀成虫。利用美国白蛾的趋光性,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区,用诱捕电击灭蛾灯、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蛾。该方法还可以为虫情测报提供依据,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害虫的羽化情况。

二、关于幼虫期防治技术

1、人工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2-3龄网幕盛期,每隔2-3天仔细寻查并剪除幼虫网幕。剪网时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及散落在地上的幼虫立即集中烧毁。工作重点应放在第一代幼虫网幕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因为美国白蛾的繁殖量比较大,此时消灭一头幼虫,相当于秋天消灭两亿头。其次是对第二代幼虫(7月上旬-下旬)和第三代幼虫(9月上中旬)随时剪除网幕。

2、树上喷药防治。树上喷药防治要以抗生素类农药、植物源杀虫剂、仿生制剂等新型化学防治药剂为主,严禁使用剧毒农药。树上喷药防治每代2-3次,可采用人工喷洒等方式。(1)抗生素类新型农药。该类农药以阿维菌素为代表。其杀虫机理为阻断害虫运动神经信号的传递,使害虫麻痹而死。具有速效、高效、环保的特点。(2)植物源杀虫剂。该类药剂是以植物为原料制备而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环保等特点。目前,可选用烟参碱乳油和苦参碱杀虫剂等。喷雾防治2~3龄幼虫,幼虫死亡率可达99%以上。(3)仿生制剂。仿生制剂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优点。其杀虫机理主要是药物与虫体内分解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目前,常用的仿生制剂主要有灭幼脲Ⅰ、灭幼脲Ⅲ、米满、卡死因、除虫脲、杀铃脲等,主要用于美国白蛾2-3龄幼虫的防治。(4)病毒类生物制剂。目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应用较多,它对美国白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且为专性寄生。防止效果在93.7%-99%以上。由于病毒制剂显效相对较慢,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幼虫2-3龄。(5)细菌类生物制剂。美国白蛾细菌类生物制剂主要以苏云金杆菌等杀虫剂为代表,对美国白蛾

各龄幼虫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无公害。(6)低毒农药防治。美国白蛾不耐药,按正常配比喷药,只要喷匀喷透就能取得理想效果。

3、围草诱蛹。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至1.5米左右处,用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围草中化蛹,然后在蛹羽化前解下围草集中烧掉。因第三代幼虫下树化蛹越冬期长,解除草把时间充分,利于组织发动,能极大降低来年虫口密度,所以该方法特别适合第三代老熟幼虫防治。时间为9月中旬绑完,11月底前解除烧掉。解除草把时要注意用包袱铺在树干周围以防止蛹散落到地下,同时要注意清除粘在树皮上的虫蛹。

4、涂毒环。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1.5m左右处,用废机油或废柴油和菊酯类农药按1:10-15的比例混合后,涂于树干上,宽10cm左右,老熟幼虫下树爬过后中毒死亡,效果良好。具体时间为6月中旬防第一代。7月底防第二代。9月中下旬防第三代。

5、绑毒绳。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将草绳、麻绳等在药液内浸泡后制成毒绳绑于树干杀灭幼虫,效果良好。

三、关于蛹期防治技术

1、人工挖蛹。秋冬季美国白蛾下树化蛹后,美国白蛾蛹期在树洞、树皮缝、枯枝落叶、树周围建筑物缝隙、砖石瓦块及屋檐下过冬,大家可以挖蛹并集中消灭。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 第5篇

1美国白蛾在泌阳县的发生现状

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检疫性害虫, 具有食性杂、危害广、适应性强、传播蔓延快等特点。泌阳县于2015年9月在马谷田镇一村庄边首次发现美国白蛾疫情, 染疫树木共3株, 分别是桑树、榆树和杨树。疫情发生后, 泌阳县林业局和马谷田镇政府立即采取措施, 进行防治, 使疫情得到控制。但因美国白蛾具有繁殖力强、传播蔓延快、极难彻底根治等特点, 加之2015年部分乡 (镇) 、街道办事处认识不足, 监测普查没有做到全覆盖, 根据泌阳县2015年发生情况及周边县区的发生态势, 预测2016年全县3代累计发生面积533.3 hm2, 在泌阳县其他乡镇可能出现新疫点, 防控形势严峻。

2美国白蛾防控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 (豫政办〔2015〕36号) 精神,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 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 坚持预防和除治并重, 重点防治第1代, 严密查防第2代, 全面监控第3代, 切实加强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和科学防治, 根除疫点, 压缩疫区范围, 减轻危害程度, 坚决遏制美国白蛾疫情严重发生和继续扩散蔓延的势头, 确保泌阳县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3美国白蛾防控治理目标任务

3.1防控任务

2016年泌阳县计划防治作业面积933.3公顷·次, 其中, 药物防治 (含飞防) 826.7公顷·次, 人工物理防治106.7公顷·次。

3.2防控目标

为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美国白蛾防控工作, 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特点, 将美国白蛾防控划分3个区域, 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对策。

3.2.1防治区。主要为2015年发现美国白蛾疫情的马谷田镇。防治对策: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实施疫情监测, 并对辖区内美国白蛾寄主植物采取药物防治、剪除网幕、灯光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除治。计划2016年在防治区累计完成防治作业面积400 hm2。防控目标:监测覆盖率100%;产地检疫率和调运检疫率达到100%;防治率100%, 无公害防治率87%以上;9月下旬有虫株率控制在2%以下, 叶片保存率达90%以上, 关键部位达95%以上。

3.2.2重点监测预防区。包括县境内高速、省道、县乡道、河道、行政区域交界处 (市、县、乡交界) 、国有林场、苗圃、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防控对策:加强普查监测, 结合杨树食叶害虫防治, 以飞机喷洒无公害药剂防治为主, 结合人工、物理、生物等措施进行防治。计划在该区累计完成防治作业面积533.3 hm2。防控目标:监测覆盖率100%;产地检疫率达到100%;调运检疫率达到100%;防治率100%, 无公害防治率90%以上;9月下旬叶片保存率达95%以上。

3.2.3监测区。除马谷田镇以外的各乡 (镇) 、街道办事处。包括村庄四旁、城镇、片林、林网等。防控对策:强化政府职能, 狠抓责任落实, 建立扎实有效的美国白蛾监测工作责任制度。要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 把监测任务分解落实到人, 分解落实到任何有资源分布的区块, 实行定期普查与经常性人工巡查相结合, 提高监测覆盖度和准确性, 真正做到及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 确保不出现责任空档, 为开展美国白蛾有效防控奠定坚实基础[1]。

4美国白蛾防治技术措施

根据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本着综合防治、动态防治的原则, 全年美国白蛾防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4.1加强监测, 健全网络

在全县22个乡 (镇) 、街道办事处和2个国有林场均设立监测点, 各个测报点要配备相应的测报工具, 由专人管理, 对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虫情进行全年系统观测。主要负责虫情调查、疫情监测巡查、数据记录汇总、监测诱捕仪器设备管理使用与维护、配合开展专项普查、疫情报告等。县林业主管部门在每年5月、7月、9月, 要对美国白蛾开展专项普查, 普查在各代幼虫网幕盛期进行。根据各地监测结果和普查情况, 县林业局定期发布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趋势预报。全县监测覆盖率要达到100%。

4.2检疫封锁

4.2.1种苗产地检疫。强化种苗繁育基地、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检查, 确保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禁止使用未经检疫的苗木造林。

4.2.2复检。强化对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产品木质包装物的复检, 发现虫情及时扑灭。各乡镇及建设部门要全力配合植物检疫工作, 强化对各类园林绿化施工单位的检疫监管。

4.2.3调运检疫。严格禁止不经检疫调运森林植物及其林产品现象的发生, 防止疫情人为向外传播。认真执行检疫要求书制度, 同时要强化现场检疫工作, 提高调运检疫率。

4.2.4强化对重点场所检疫监管。加强对主要交通干线、苗木集散地、木材市场 (贮木场) 的日常监管, 发现疫情或违规案件及时处理。

4.3防治措施

4.3.1人工防治。一是除治虫蛹。在各代美国白蛾蛹期即去年9月底至4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初、8月上中旬, 组织人力清理地面杂草和落叶、刮除树干裂皮、拣拾虫蛹, 然后集中烧毁。尤其是3月底至4月上中旬, 是清除美国白蛾越冬蛹的大好时期, 也是全年防治美国白蛾的关键时期。二是捕捉成虫。美国白蛾成虫为白色蛾子, 容易发现, 且飞翔能力差。在每代成虫发生期间, 各乡镇、办事处及各单位要重点查找美国白蛾成虫, 特别是曾经发生美国白蛾的地块, 发现后立即捕捉, 集中杀死。三是摘除卵块。在各代成虫羽化至幼虫孵化之前, 即:5月10日至5月25日、6月20日至7月5日、8月15日至8月30日, 寻找叶片背面的绿色卵块, 摘除烧毁。四是剪除网幕。因该虫卵孵化后幼虫开始吐丝结网, 形成白色的网袋, 也叫网幕, 幼虫在网幕内群居生活。结成的网逐渐扩大, 一般直径0.4 m左右, 大的可达1.5 m, 有的还可将一棵树全部缚裹住。从枯叶簇、枯枝上即能分辨和发现。因此, 在美国白蛾各代幼虫3龄之前, 一般为5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 仔细查找美国白蛾网幕, 将网幕连同小枝剪下后装入塑料袋集中销毁。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 以免幼虫漏出, 一旦散落应立即杀死。尤其要抓着第1代虫期整齐、幼虫网幕多分布于树冠下部方便作业这一有利时机, 集中人力开展排查和剪除工作。五是围草诱蛹。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 在各代老熟幼虫化蛹前, 6月初至6月中旬, 8月初, 9月中、下旬。在树干离地面1.0~1.5 m处, 用稻草把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 诱集老熟幼虫化蛹。化蛹期间每隔6~9 d换1次草把, 解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也可组织人员在老翘树皮下、墙缝等美国白蛾化蛹场所人工挖蛹, 集中销毁。

4.3.2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天敌有鸟类 (麻雀类) 、螳螂、草蛉等捕食性天敌, 以及寄生性的赤眼蜂、姬蜂、茧蜂、啮小蜂、寄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30多种。繁殖释放蛹期的寄生性天敌———周氏啮小蜂寄生美国白蛾的蛹, 寄生率达64.0%~92.6%。对4龄前幼虫喷施Bt (苏云金杆菌) , 使用浓度为1亿孢子/m L。美国白蛾病毒适用于2~3龄美国白蛾幼虫。

4.3.3物理防治。灯光诱集成虫, 利用成虫有趋光性的特点, 在成虫羽化期挂灯诱杀成虫。诱虫灯应设在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无高大障碍物的地块。在距设灯中心点50~100 m的范围内喷药毒杀或灯诱成虫。设灯时间分别在4月上、中旬, 6月中旬至7月初, 8月上旬。

4.3.4化学药剂防治。在第1代幼虫盛发期 (5月中下旬) 、第2代幼虫盛发期 (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第3代幼虫盛发期 (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 是实施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药剂选择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尽量选择安全、高效、无公害无环境污染的药剂。可选择下述药剂防治:25%灭幼脲1 500~2 500倍液、杀蛉脲2 000~3 000倍液、森得保2 000~3 000倍液、1.8%阿维菌素3 000~4 000倍液、1%苦参烟碱1 000~1 500倍液等。也可选用1%苦参碱、1.2%苦参烟碱烟剂等用烟雾机进行防治。一是飞机喷药防治。在美国白蛾第1、2代幼虫期对发生美国白蛾的村庄、片林、林带等虫口密度较大、适宜飞机作业的区域及高速公路、省道两侧廊道林开展飞机防治, 拟飞防666.7 hm2。防前做好蜂场、蚕场和水产养殖等场所的安全告知和防护工作。二是地面喷雾防治。在美国白蛾各代幼虫期, 对林木资源零星分布、疫情点状发生、虫口密度低、净空条件差等不宜飞防的区域, 或对个别飞防效果不理想的地方, 组建防治专业队利用高射程喷雾机进行地面喷雾防治。禁止使用高毒农药, 作业时注意安全防护。三是地面喷烟或粉炮防治。于美国白蛾每代的4龄幼虫期前 (即幼虫未破网前) 对郁闭度较大的片林、林带进行喷烟喷粉防治。时间选在早上或傍晚无风时进行, 严格按要求操作, 避免事故发生。

5美国白蛾防控保障措施

5.1监测报告

为及时、准确地监测泌阳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要求各乡 (镇) 、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要切实搞好虫情监测, 做到监测区域全覆盖, 实行美国白蛾全程动态观测。要加强监测技术力量, 山区乡镇和2个国有林场至少要安排2名专职测报员, 平原乡镇至少要安排1名专职测报员, 每个村或林区要配1~2名兼职测报员, 逐渐加密完善测报网络, 把监测责任落实到人, 落实到山头地块。各乡 (镇) 、街道办事处、2个国有林场要定期向县林业局报告监测巡察情况[2]。

5.2科学防治

防治美国白蛾, 要坚持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生态农药, 重点利用生物药剂和释放天敌进行防控, 采用先进药械和防治技术, 加大推广应用周氏啮小蜂防治力度, 引进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性信息素引诱剂等多种生物防治技术, 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 要建立专群结合的应急防治队伍, 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 提高应对能力。另外, 要积极开展社会化、专业化防治, 不断提高防治质量和效率。

5.3依法治虫

为了及时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性, 防治美国白蛾的必要性, 调动群众防治美国白蛾的积极性, 做到以防为主, 群防群治。二是要发放《林业有害生物限期除治通知书》, 实施限期防治, 对防治不力, 且造成一定损失的, 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进行处罚。对组织领导不力, 没有落实预防和除治措施, 或监测不力, 贻误防治时机的, 要追究有关领导或责任人的责任。

5.4物资保证

各乡 (镇) 、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根据日常掌握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发生面积和发生特点以及组织专业队的人数, 储备药剂、药械, 如高枝剪、诱虫灯、高压喷雾器等应急物资, 建立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通过信息网与药剂、药械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实行合同储备, 保证药剂、药械的充足供应, 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 做好除害设施、运输车辆及其他相关物资的准备。

5.5资金保证

县、乡 (镇) 、街道办事处两级财政每年都要将防控经费列入预算, 年初, 县里给各乡 (镇) 、街道办事处先拨付部分启动资金。年中, 根据防控需要, 及时下拨其余资金。各有关单位也应积极争取防治经费, 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6美国白蛾防控组织领导

6.1成立美国白蛾防控指挥机构, 明确工作职责

泌阳县成立美国白蛾防控指挥部, 由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 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 分工负责。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国有林场负责所辖区域内树木美国白蛾疫情监测、上报与除治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河道两侧树木防控工作;公路、交通部门负责省道及县、乡公路两侧树木防控工作;城建和园林部门负责城区范围内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旅游部门负责风景旅游区林木防控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全县农作物及所属林木美国白蛾疫情监测与除治工作;水库管理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林木的防控工作;宣传、广电部门负责全县美国白蛾防控宣传报道, 为防治创造积极的外部社会环境;县林业部门负责全县美国白蛾虫情预测预报、专项普查及防治技术指导工作, 并负责组织美国白蛾防控专业技能培训, 提出防治技术方案, 及时向防控指挥部汇报全县疫情动态并反映防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县防控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

6.2强化组织领导

美国白蛾防治是一项十分迫切而又十分重大的任务,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进一步提高认识, 切实把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包乡 (镇) 、街道办事处制度, 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各乡 (镇) 、街道办事处、县直各单位、企业也要成立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3,4]。

6.3建立值班报告制度

各乡 (镇) 、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要指定专人于美国白蛾发生期 (4—10月) , 每周调查1次虫情, 并将发生及防治情况于周四17:00前向上报告, 特殊或紧急情况要随时上报。泌阳县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要做好值班工作, 确保信息畅通, 指挥有力, 并及时分布联系电话。

6.4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 各乡 (镇) 、街道办事处、国有林场对本行政区域内美国白蛾防控负总责, 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美国白蛾防治第一责任人, 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各地要将防治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 划定责任区, 把责任具体到乡 (镇) 、街道办事处、国有林场、村、林区、地块和人员, 明确责任人的责任, 层层签订责任状, 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责任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

6.5强化舆论宣传

通过电视、报纸、宣传车、标语口号、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 使全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美国白蛾危害的严重性和搞好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达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并自觉投身到美国白蛾虫情查防和举报中来, 营造全民动员、群防群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6.6加强督查落实

建立和完善美国白蛾防控任务考核奖惩机制, 县组织成立督查组, 按照本方案对各乡 (镇) 、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虫害除治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除治不力造成疫情扩散的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其行政及法律责任;对除治工作得力, 效果好的, 给予表彰奖励。

摘要:主要介绍了泌阳县美国白蛾发生防治现状及主要防控技术措施, 为美国白蛾在泌阳县的防控提供依据, 为全国美国白蛾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白蛾,防控,实施方案,河南泌阳

参考文献

[1]杨作军.基地美国白蛾防控措施与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 2015 (10) :104-105.

[2]苏清冰.美国白蛾的防控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2) :139.

[3]王彬, 冯雪.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10) :2446-2447.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 第6篇

1美国白蛾的危害

美国白蛾被列为国际检疫害虫, 它的特点:一是食性杂。危害植物多达49科108属300多种;二是繁殖量大。一年繁殖3代, 一只雌蛾产卵量600粒~1 000粒, 最高能达到1 800粒。理论上春季1只雌蛾产的卵, 到第三代可以繁殖0.3亿~1.5亿头幼虫, 可以吃光100亩片林的树叶;三是适应性强。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 10天~15天不取食不会饿死, 一旦寻找到食物仍可繁殖危害;四是传播途径广。美国白蛾每年可向外自然扩散35km~50km。在每年4月~10月发生期, 各虫态都能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进行远距离传播。五是危害严重。爆发时可在一夜之间吃光一片果园、片林及庄稼;六是严重扰民。老熟幼虫有进入居民家中以及公共场所寻找食物和化蛹场所的习性。

2堤防防护林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堤防管理员、堤防承包户对美国白蛾危害认识程度低。认为一个小小的昆虫不会有多大力量、树叶吃光了还会再长等等;

2) 防控经费短缺。一是防控经费数额巨大。据统计, 防控经费平均为2元/棵, 徒骇河风景区防护林树木及绿化苗木达10万棵, 年防控经费需20万元;二是河道管理单位一直经费紧张, 甚至职工工资都难以为继;三是堤防承包户防控积极性不高。受经济危机影响, 近年来木材价格持续低迷, 堤防承包户对于防护林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3) 防控知识匮乏。一是美国白蛾属外来物种, 对它的危害和防控技术认识不深;二是河道管理部门职工多是学工程的, 对林业知识不熟;

4) 受外界影响大。由于防护林宽度仅30m左右, 而白蛾活动范围达米, 没有防御纵深;

5) 情况复杂。沿河乡镇办事处、村庄对防控工作政策不一, 堤防承包户素质参差不齐。

3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1) 举办技术讲座, 树立防控信心。邀请林业专家来单位举办美国白蛾防治技术培训班, 管理段全体人员、部分承包户代表参加。培训班从美国白蛾的发生与危害、传播途径、主要识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措施5个方面对白蛾防治进行了阐述。使堤防管理员和堤防承包户认识到美国白蛾虽然危害严重, 但可防可控;

2) 做好思想发动, 坚定防控决心。召开了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动员会, 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算清三笔帐:第一笔是政治帐。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 防护林遭受灭顶之灾, 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河道管理外部环境将被破坏, 管理单位在承包户中威望将会降低, 单位干部职工将会受到领导的批评甚至党纪国法的惩处;如果防治彻底, 在沿河群众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 外部环境将更加和谐, 个人有成就感、自豪感, 政治上有荣誉;第二笔是经济帐。如果任由疫情发展, 防护林一年生长停止, 单位一年将损失100万元左右, 单位提成收入减少40万元;第三笔是时间帐。如果这防治不彻底, 下一代要防, 明年还要防, 是个无底洞。

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树立晚防不职早防, 应付防不如坚决防的信念。

3) 挖掘政策潜力, 多方筹措防控经费。防控工作经费紧张是基层单位做好防控工作的主要困难, 一年美国白蛾防控经费近20万元的支出, 这对于经济原本紧张的基层管理单位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费用的短缺, 徒骇河风景区深挖政策潜力, 在《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各县 (市、区) 政府文件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四条规定, 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东昌府区2009年度美国白蛾防控方案》第四条第三款规定:“美国白蛾实行有偿服务 (建议按0.5元~1元/棵收费) ”思路决定出路, 徒骇河风景区印制了《防治美国白蛾责任书》利用由专业队防治的承包户现金交纳的按1元/棵的标准, 更新时扣除的按2元/棵的标准交纳白蛾防治费的形式筹措资金;承包户自己防治的按5元/棵的标准交纳保证金的形式落实防治责任。以上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防控经费不足, 为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4) 购置专业防控药械。合适的喷药机械和药物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基础。防控药物标准是低毒、高效、价格合理, 且药效长;

5) 成立防控专业队。一支专业防控队伍, 是决定防控质量和进度的关键。专业队伍技术水平高, 服从指挥, 利于调度。各基层单位均成立了以单位职工为主的专业队;

6) 做好疫情监控, 严明工作纪律。一是落实了防治美国白蛾责任制。同堤防管理人员签订了防治责任状, 喷药喷到哪个堤段由负责该堤段的管理人员具体监督好喷药质量, 做到了责任明确, 分工到人;二是要求职工做好防治日志, 把监测上报、防治措施、灭虫情况记录在册, 单位汇总要记好单位白蛾防治日志并由专人负责, 确保喷药不留死角;三是要求堤防管理人员根据分工做好疫情监测, 及时反馈疫情及药防效果, 以便及时补救;

7) 加强纵向联系, 和地方实现防控“五统一”。积极协调与沿河县 (市、区) 、乡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关系, 争取将徒骇河风景区美国白蛾防控一并纳入沿河乡镇的防控范围, 与沿河乡镇防控工作相结合、相协作, 做到“五统一”, 即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统一用药、统一检查验收, 确保防控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摘要:本文通过对堤防防护林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的特点的分析, 结合聊城市堤防防护林防控实践, 针对堤防防护林白蛾防控工作提出相应措施与对策。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 第7篇

1 危害特点

幼虫食性很杂, 危害植物主要有白腊、杨树、法桐、桑树、苹果、海棠、紫叶李、樱花、榆树、柳树等100多种。初孵幼虫吐丝结网, 呈“网幕”状, 群居危害, 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 首先取食叶肉, 使叶片呈透明状, 最后只剩下网状叶脉, 严重时常把树木叶片吃光, 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效果。繁殖能力强、扩散快, 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中型蛾子, 体长9.5~15mm。复眼黑褐色, 无光泽, 口器短而纤细;体背面白色, 多数个体腹部白色, 无斑点, 少数个体腹部黄色, 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 双栉齿状;翅展23~36.5mm, 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锯齿状, 褐色;翅展30~44mm, 前翅纯白色, 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2.2 卵

圆球形, 直径0.5mm, 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 后变灰绿色, 孵化前变灰褐色, 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 表面覆盖有雌蛾腹部脱落的毛和鳞片。

2.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mm, 头黑, 具光泽。体黄绿色至黑褐色, 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有一条黑色宽带, 其上黑色毛瘤, 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 其上着生白色毛簇。腹足外侧黑色, 气门白色, 椭圆形, 具黑边。

2.4 蛹

体长8~15mm, 宽3~5mm, 暗红褐色。雄蛹瘦小, 雌蛹较肥大, 腹部各节除节间外, 布满凹陷刻点, 臀刺8~17根, 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 中间凹陷。

2.5 分布情况

目前,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河南等多个省市已经发现美国白蛾。1979年传入中国辽宁丹东一带, 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 并在山东相继蔓延。

2.6 生活习性

在山东烟台1年发生完整的2代, 少部分遇秋季高温化蛹早的可羽化而后发生进入第3代。由于园林树种的多样性, 美国白蛾的出现时间比单一树中的树林出现稍晚。越冬蛹于次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第1代发生比较早且整齐, 5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出现, 网幕多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 一直延续到6月下旬;第2代发生很不整齐, 7月中旬幼虫开始出现, 网幕多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 8月中旬进入危害盛期;第3代9月中旬幼虫开始出现, 其中2、3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3 防治方法

3.1 人工物理防治

(1) 人工除虫。美国白蛾3龄前低龄幼虫有群集于网幕取食的习性, 此时通过观察并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网幕及危害的枝条, 集中烧毁, 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 以免幼虫漏出, 可达到消灭虫源的效果。 (2) 围草诱蛹。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化蛹的习性, 可在树干周围绑草把, 引诱其潜伏, 然后消灭。 (3) 灯光诱杀。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 应设在上1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 每天从19:00~次日6:00时开灯诱杀, 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4) 人工搜蛹。在老树皮、砖头瓦片、乱石堆、墙缝、房檐下等场所搜杀美国白蛾蛹, 集中烧毁。

3.2 生物防治

(1) 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期, 按照1头美国白蛾蛹放3~5头蜂的比例, 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00~下午17:00时以前, 释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不但可以增加自然界中周氏啮小蜂的种群数量, 同时可以保护其它天敌, 可以达到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发生的效果。 (2) 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防治。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 诱杀美国白蛾雄蛾。 (3) 生物制剂防治。对3龄前幼虫前使用BT、病毒制剂等进行喷雾防治。

3.3 化学防治

(1) 喷雾防治。在幼虫4龄以前, 25%灭幼脲3号1000~2000倍液, 20%除虫脲4000~6000倍液, 3%高渗苯氧威3000~4000倍液, 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对各龄幼虫也可以使用5%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2) 树干涂毒环。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 在树干胸高处, 用菊酯类农药、废机油、柴油按1:5:5的比例混合, 用毛刷在树干上涂10~15cm宽的药环, 毒杀下树化蛹的老熟幼虫。 (3) 树干基部打孔注内吸剂防治。适用于高大的孤立树和城区行道树。在初孵幼虫期, 用打孔机在树干基部以向下45°打孔, 打孔数量一般胸径10cm以下1个孔, 胸径每增加5cm, 增加1个孔。一般用氧化乐果、吡虫啉等内吸性药剂, 药剂量视树干大小决定, 平均0.5~1m L/cm。

摘要:阐述了美国白蛾的分布、传播、识别特征以及在城市绿化园林环境中的危害, 对美国白蛾从卵、幼虫、蛹、成虫的各个时期进行了详细分析, 提出了通过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确保园林景观效果。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精选7篇)美国白蛾综合防控 第1篇1 美国白蛾防控形势美国白蛾是一种外来有害生物, 根据国内外经验, 美国白蛾新传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