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来源特征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来源特征范文(精选9篇)

来源特征 第1篇

一、国际政治风险

由于跨境ETF跟踪的是境外指数, 投资中尤其要注意国际经济政治事件对相关指数的影响, 其中地缘政治热点地区尤其显著。以俄罗斯为例, 从2013年底开始, 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 乌克兰地区摩擦不断, 美欧相继对俄罗斯出台制裁政策, 再加上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 俄罗斯股市和汇市双双走熊, 给海外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仅2014年3月3日, 由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启动制裁的消息, 导致市场担忧升级, 俄罗斯股市和汇率均遭遇大幅下跌。当日, 卢布兑美元和欧元汇率跌至历史最低点。同时, 俄罗斯股市暴跌11%左右, 为2008年11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可见, 突发性的政治经济事件对跨境投资收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即便是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TCM) 这样的对冲基金巨头都有可能在此类黑天鹅事件上栽跟头, 普通投资者缺乏足够的国际政治及金融知识, 更应注意防雷。遗憾的是, 政治风险难以量化, 更没有先行指标来预测。投资者除了要对投资标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事件保持敏感外, 更应在构建组合时分散投资, 规避地缘政治热点地区, 将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充分考虑到投资决策中。

二、法律政策风险

法律政策风险主要来源两个方面, 一是本土投资者对境外市场的法律规则的不熟悉和不适应而导致的投资失误。跨境ETF跟踪境外指数, 对应的证券资产主要托管在境外, 而基金份额在国内进行申购赎回和交易的QDII基金, 这相当于受到双重监管, 投资者对境外金融监管规则不熟悉会导致合规风险;此外, 国内外证券市场的许多“游戏规则”不同, 例如涨跌停板的限制, 尽管指数涨跌超过10%比较少见, 但这种极端情况却真实存在,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 ETF对指数的跟踪误差就会显著扩大, 虽然这种误差可以在随后的交易日中通过补涨补跌来填平, 但仍会使产品净值波动失真, 在交易和清算上也问出现诸多问题。二是国内监管机构对跨境ETF政策调整对投资者造成的影响。在推进资本开放的进程中, 相关法律政策可能出现的反复会给跨境ETF的发展和投资者的收益带来不确定性。

三、时差风险

由于跨境ETF跟踪的是境外指数,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时差问题。目前, 全球证券交易主要分为美国时段, 亚洲时段和欧洲时段, 分别对应不同的交易地区。在全天24小时内, 均有主要的交易场所在交易, 但各交易场所还不能做到连续交易, 如果同样的证券标的在不同的市场上市交易, 而时间上却不同步, 就会产生时差问题。跨境ETF的投资者无法在本地时间对标的所在地区的市场信息做出及时的反映, 只能被动的跟涨跟跌。但这无疑会增加ETF和收益波动, 在追求信息效率的金融市场, 8小时的时差对交易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更不论假期导致的数天的时差。对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来说, 时差使他们丧失了及时消化新信息并调整投资组合的机会。

四、汇率风险

前面提到的三类风险是导致跨境ETF组合产生风险的外部因素, 需要一定的条件来触发, 而汇率因素则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组合的收益。跨境ETF跟踪的是境外指数, 原始指数是以外币计价的。外汇市场时刻在变化, 汇率的波动幅度甚至会超过所跟踪指数的波动幅度, 2014年, 受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及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推动, 美元走强, 欧元、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下挫, 俄罗斯卢布经历了断崖式下跌,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美国投资者配置上述地区的资产, 且不论跟踪指数的涨跌, 在汇兑损益上必定会遭受不小的损失。而汇率的变化却往往令人难以把握, 外汇市场的波谲云诡给全球资产配置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进行跨境ETF投资应将汇率考虑进去。

五、跨境ETF的方差特征

前文对跨境ETF (组合) 的风险来源作了定性的描述, 下面以方差为风险度量对跨境ETF组合的风险特征作定量的分析。目前, 国内上市的跨境ETF一共有7只, 目标指数分属于香港股票市场、美国股票市场和德国股票市场。考虑到华安国际龙头 (DAX) ETF、南方恒生ETF和华夏沪港通恒生ETF这三只ETF的上市时间比较短, 暂不作为研究样本, 此外, 选取沪深300ETF作为境内资产代表。本文方差度量跨境ETF的风险, 并以国内资产与其进行对比。表1是样本ETF的净值日涨跌幅的描述性统计, 样本区间为2013年12月31日至2015年1月23日。2014年A股迎来久违的牛市行情, 沪深300ETF的日均涨跌幅和方差都显著高于其它境外ETF, 还出现了日跌幅达7.71%的极端行情, 这也体现出高波动性正是牛市的显著特征之一。此外, 恒生国企ETF的方差也达到1.42, 这也是因为该指数的成分股多为AH同时上市的内地企业, 受A股行情带动, 恒生国企ETF在2014年表现出彩。

诚然, 2014年A股的行情有其特殊性, 相对于全球其他资本市场涨幅和波动都在前列。而受限于样本长度, 本文难以在更长的期限从A股投资者的视角比较跨境ETF和境内资产的方差风险。但是, 即便是从这一年来考察, 相对于仅投资于境内资产, 引入跨境ETF的组合仍然能改善投资者的有限边界。

参考文献

[1]徐毅鸣.跨境ETF初登场[J].中国外汇, 2010, (6) :46-48.

[2]潘滨, 刘星.中美投资者保护制度比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1) :28-30.

来源特征 第2篇

深圳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摘要:1月采集深圳市36个土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其中的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种PAHs的含量范围在67.77137.0 ng ・ g-1之间,平均值为664.7 ng ・ g-1,其中苯并[b]荧蒽的含量最高,致癌性PAHs占总量的51.9.PAHs在深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的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为:菜园地,城区,果园地,林地.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来源,果园地、林地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长距离的大气迁移,部分城区土壤指示有石油来源.深圳市19.4的土壤属重污染,重污染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菜园地和城区两类土壤中,城区表层土壤PAHs含量较国外其他城市低.结果对于认识PAHs在深圳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和环境迁移、以及如何控制PAHs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作 者:张天彬 万洪富 周健民 杨国义 高原雪 作者单位: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50期 刊:生态环境 ISTICPKU Journal:ECOLO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7(3)分类号:X53关键词:深圳 土壤 多环芳烃

来源特征 第3篇

关键词 抗生素类污染物;制药废水;污染物来源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16-3

制药产品根据产品特征主要分为有机药品、无机药品、中成药以及抗生素类药品,市场上的常用制药产品约2000多种,这些制药产品选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加工合成手段各有不同,特别是制药工艺中提纯、制精的工艺区别很大。尤其是绝大多数抗生素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发酵法生产的抗生素类药物,其排放的废水中抗生素类污染物十分复杂且难以治理。

1 制药废水基本特点

制药工艺一般分为化学工艺和生物工艺。生物工艺是利用微生物对原材料进行发酵,然后对初产品进行过滤和制精而成;化学工艺是采用化学方法对原材料进行无机或有机反应合成药物。在常用药品中基本上会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工艺,即采用化学方法对原材料进行初生产然后再进行发酵生产出初产品,接着再对初产品进行化学合成,然后又进行多次的生物、化学方法对药物进行加工。因此,在制药过程中污染物的来源分布于工艺的各个环节,水质、水量的差异也比较大,其废水的基本特点

如下。

1.1 发酵过程

萃取、冲洗废水有机浓度高、抗菌物高,较难处理。

1.2 化学过程

中成药物化学过程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大,COD高达6000 mg/L,BOD5 高达2500 mg/L,含有天然有机污染物。

1.3 合成过程

该过程的废水水质和水量变化大,大多含难降解物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物质,降低污泥处理效率。

2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天然抗生素包括金霉素、氯霉素等。目前,此类药物最广泛采用的是发酵工程制药,因此抗菌素工业属于发酵工业的范围,抗生素生产要耗用大量粮食,分离过程(特别是溶剂萃取法)要消耗大量有机溶剂。在众多的医药产品中,抗生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生物制药,其生产废水也占医药废水的大部分。一般来说,抗生素类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发酵废水,即提取工艺的结晶废母液,这类废水COD可达2万~8万 mg/L,BOD为0.4万~1.3万 mg/L。(2)酸碱废水和有机溶质废水。该类废水是有需要采用的一些提取工艺和特殊残余化学药品造成的。(3)中浓度有机废水。主要是各种设备和地板等的洗涤水。(4)冷却水和其他废水。

图1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抗生素的一般工艺流程及排污点

3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基本特征

从抗生素制药的生产原料及工艺特点中可以看出,该类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溶解性和胶体性固体浓度高,pH值经常变化,温度较高,带有颜色和气味,悬浮物含量高,易产生泡沫,含有难降解物质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而且有毒性,其特点有:

(1)COD浓度高,一般为500~25000 Mg/L,其中主要为发酵残余基质及营养物,溶媒提取过程的萃取液,经溶媒回收后排出的蒸馏釜残液。水中不溶性抗生素的发酵滤液等,有机物呈溶解态、胶和固体悬浮物形式留置在废水中。(2)废水中SS浓度高,一般为500~25000 mg/L,主要为发酵的残留养基质和发酵产生的微生物丝菌体。硫酸盐浓度高,而且废水中存在 难生物降解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等毒性物质。(3)水质成分复杂。中间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和提取分离中残留的高浓度酸、碱、有机溶剂等化工原料含量高。(4)水量小且间歇排放,冲击负荷较高。给生物处理带来极大的

困难。

在各类工业废水中,医药制药工业的特点是:品种多,生产规模差别大,单位产品排放污水量大,工艺废水组成复杂,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高,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大多因其水质复杂和生物抑制因子(包括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多,其中,微生物药物更是复杂多样:以微生物菌体为药品、以微生物酶为药品、以菌体的代谢产物或代谢产物的衍生物作为药品以及利用微生物酶特异性催化作用的微生物转化获得药物等,包括微生物菌体、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酶与辅酶激素及生物制品等。由该类药品的生产性质可知这类制药废水处理的难度。

4 结论

由此可见,抗生素类污染物大多数来源于生物制品,其在发酵、过滤、萃取、结晶、提炼、精制等过程中产生,由于原料利用率低,提炼纯度低,废水中残留抗菌素含量高等诸多问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废水具有COD含量高、SS浓度高(500~25000 mg/L)、成分复杂、存在生物毒性物质、硫酸盐浓度高、色度高、波动大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海凤.UASB-生物接触氧化处理链霉素废水试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

[2] 李文明.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磷霉素钠废水的工艺和机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 钱晖.高浓度制药废水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7).

[4] 李向军.“厌氧+好氧”工艺在抗生素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节能与环保,2008,7.

[5] 王毅.高效微生物处理抗生素废水工程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6] 何永淼.两级厌氧—好氧—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处理金霉素废水的试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7] 程雪敏,陈超,樊占国.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混凝和生化处理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2).

[8] 姚彦红,林波.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污染特点及处理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8,(4).

[9] 曹猛,冉阿倩,赵应宏,杨娜,樊占国,祁佩时.预处理+SBR+MBR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7).

[10] 赵艳,赵英武,陈晗.头孢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工程设计[J].给水排水,2006,(1).

[11] 屈阁,王志,樊智锋,刘广春,解利昕,王世昌.混凝-砂滤-微滤-反渗透集成技术深度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J].膜科学与技术,2008,(3).

(责任编辑:赵中正)

摘 要 在分析典型制药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的基础上,从抗生素类制药的发酵、过滤、萃取、结晶、提炼、精制等过程对该类废水污染物来源进行分析,并对比了抗生素生产废水水质特征和主要污染因子,为处理典型制药废水抗生素类污染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抗生素类污染物;制药废水;污染物来源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16-3

制药产品根据产品特征主要分为有机药品、无机药品、中成药以及抗生素类药品,市场上的常用制药产品约2000多种,这些制药产品选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加工合成手段各有不同,特别是制药工艺中提纯、制精的工艺区别很大。尤其是绝大多数抗生素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发酵法生产的抗生素类药物,其排放的废水中抗生素类污染物十分复杂且难以治理。

1 制药废水基本特点

制药工艺一般分为化学工艺和生物工艺。生物工艺是利用微生物对原材料进行发酵,然后对初产品进行过滤和制精而成;化学工艺是采用化学方法对原材料进行无机或有机反应合成药物。在常用药品中基本上会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工艺,即采用化学方法对原材料进行初生产然后再进行发酵生产出初产品,接着再对初产品进行化学合成,然后又进行多次的生物、化学方法对药物进行加工。因此,在制药过程中污染物的来源分布于工艺的各个环节,水质、水量的差异也比较大,其废水的基本特点

如下。

1.1 发酵过程

萃取、冲洗废水有机浓度高、抗菌物高,较难处理。

1.2 化学过程

中成药物化学过程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大,COD高达6000 mg/L,BOD5 高达2500 mg/L,含有天然有机污染物。

1.3 合成过程

该过程的废水水质和水量变化大,大多含难降解物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物质,降低污泥处理效率。

2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天然抗生素包括金霉素、氯霉素等。目前,此类药物最广泛采用的是发酵工程制药,因此抗菌素工业属于发酵工业的范围,抗生素生产要耗用大量粮食,分离过程(特别是溶剂萃取法)要消耗大量有机溶剂。在众多的医药产品中,抗生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生物制药,其生产废水也占医药废水的大部分。一般来说,抗生素类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发酵废水,即提取工艺的结晶废母液,这类废水COD可达2万~8万 mg/L,BOD为0.4万~1.3万 mg/L。(2)酸碱废水和有机溶质废水。该类废水是有需要采用的一些提取工艺和特殊残余化学药品造成的。(3)中浓度有机废水。主要是各种设备和地板等的洗涤水。(4)冷却水和其他废水。

图1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抗生素的一般工艺流程及排污点

3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基本特征

从抗生素制药的生产原料及工艺特点中可以看出,该类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溶解性和胶体性固体浓度高,pH值经常变化,温度较高,带有颜色和气味,悬浮物含量高,易产生泡沫,含有难降解物质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而且有毒性,其特点有:

(1)COD浓度高,一般为500~25000 Mg/L,其中主要为发酵残余基质及营养物,溶媒提取过程的萃取液,经溶媒回收后排出的蒸馏釜残液。水中不溶性抗生素的发酵滤液等,有机物呈溶解态、胶和固体悬浮物形式留置在废水中。(2)废水中SS浓度高,一般为500~25000 mg/L,主要为发酵的残留养基质和发酵产生的微生物丝菌体。硫酸盐浓度高,而且废水中存在 难生物降解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等毒性物质。(3)水质成分复杂。中间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和提取分离中残留的高浓度酸、碱、有机溶剂等化工原料含量高。(4)水量小且间歇排放,冲击负荷较高。给生物处理带来极大的

困难。

在各类工业废水中,医药制药工业的特点是:品种多,生产规模差别大,单位产品排放污水量大,工艺废水组成复杂,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高,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大多因其水质复杂和生物抑制因子(包括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多,其中,微生物药物更是复杂多样:以微生物菌体为药品、以微生物酶为药品、以菌体的代谢产物或代谢产物的衍生物作为药品以及利用微生物酶特异性催化作用的微生物转化获得药物等,包括微生物菌体、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酶与辅酶激素及生物制品等。由该类药品的生产性质可知这类制药废水处理的难度。

4 结论

由此可见,抗生素类污染物大多数来源于生物制品,其在发酵、过滤、萃取、结晶、提炼、精制等过程中产生,由于原料利用率低,提炼纯度低,废水中残留抗菌素含量高等诸多问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废水具有COD含量高、SS浓度高(500~25000 mg/L)、成分复杂、存在生物毒性物质、硫酸盐浓度高、色度高、波动大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海凤.UASB-生物接触氧化处理链霉素废水试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

[2] 李文明.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磷霉素钠废水的工艺和机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 钱晖.高浓度制药废水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7).

[4] 李向军.“厌氧+好氧”工艺在抗生素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节能与环保,2008,7.

[5] 王毅.高效微生物处理抗生素废水工程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6] 何永淼.两级厌氧—好氧—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处理金霉素废水的试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7] 程雪敏,陈超,樊占国.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混凝和生化处理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2).

[8] 姚彦红,林波.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污染特点及处理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8,(4).

[9] 曹猛,冉阿倩,赵应宏,杨娜,樊占国,祁佩时.预处理+SBR+MBR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7).

[10] 赵艳,赵英武,陈晗.头孢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工程设计[J].给水排水,2006,(1).

[11] 屈阁,王志,樊智锋,刘广春,解利昕,王世昌.混凝-砂滤-微滤-反渗透集成技术深度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J].膜科学与技术,2008,(3).

(责任编辑:赵中正)

摘 要 在分析典型制药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的基础上,从抗生素类制药的发酵、过滤、萃取、结晶、提炼、精制等过程对该类废水污染物来源进行分析,并对比了抗生素生产废水水质特征和主要污染因子,为处理典型制药废水抗生素类污染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抗生素类污染物;制药废水;污染物来源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16-3

制药产品根据产品特征主要分为有机药品、无机药品、中成药以及抗生素类药品,市场上的常用制药产品约2000多种,这些制药产品选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加工合成手段各有不同,特别是制药工艺中提纯、制精的工艺区别很大。尤其是绝大多数抗生素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发酵法生产的抗生素类药物,其排放的废水中抗生素类污染物十分复杂且难以治理。

1 制药废水基本特点

制药工艺一般分为化学工艺和生物工艺。生物工艺是利用微生物对原材料进行发酵,然后对初产品进行过滤和制精而成;化学工艺是采用化学方法对原材料进行无机或有机反应合成药物。在常用药品中基本上会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工艺,即采用化学方法对原材料进行初生产然后再进行发酵生产出初产品,接着再对初产品进行化学合成,然后又进行多次的生物、化学方法对药物进行加工。因此,在制药过程中污染物的来源分布于工艺的各个环节,水质、水量的差异也比较大,其废水的基本特点

如下。

1.1 发酵过程

萃取、冲洗废水有机浓度高、抗菌物高,较难处理。

1.2 化学过程

中成药物化学过程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大,COD高达6000 mg/L,BOD5 高达2500 mg/L,含有天然有机污染物。

1.3 合成过程

该过程的废水水质和水量变化大,大多含难降解物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物质,降低污泥处理效率。

2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天然抗生素包括金霉素、氯霉素等。目前,此类药物最广泛采用的是发酵工程制药,因此抗菌素工业属于发酵工业的范围,抗生素生产要耗用大量粮食,分离过程(特别是溶剂萃取法)要消耗大量有机溶剂。在众多的医药产品中,抗生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生物制药,其生产废水也占医药废水的大部分。一般来说,抗生素类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发酵废水,即提取工艺的结晶废母液,这类废水COD可达2万~8万 mg/L,BOD为0.4万~1.3万 mg/L。(2)酸碱废水和有机溶质废水。该类废水是有需要采用的一些提取工艺和特殊残余化学药品造成的。(3)中浓度有机废水。主要是各种设备和地板等的洗涤水。(4)冷却水和其他废水。

图1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抗生素的一般工艺流程及排污点

3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基本特征

从抗生素制药的生产原料及工艺特点中可以看出,该类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溶解性和胶体性固体浓度高,pH值经常变化,温度较高,带有颜色和气味,悬浮物含量高,易产生泡沫,含有难降解物质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而且有毒性,其特点有:

(1)COD浓度高,一般为500~25000 Mg/L,其中主要为发酵残余基质及营养物,溶媒提取过程的萃取液,经溶媒回收后排出的蒸馏釜残液。水中不溶性抗生素的发酵滤液等,有机物呈溶解态、胶和固体悬浮物形式留置在废水中。(2)废水中SS浓度高,一般为500~25000 mg/L,主要为发酵的残留养基质和发酵产生的微生物丝菌体。硫酸盐浓度高,而且废水中存在 难生物降解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等毒性物质。(3)水质成分复杂。中间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和提取分离中残留的高浓度酸、碱、有机溶剂等化工原料含量高。(4)水量小且间歇排放,冲击负荷较高。给生物处理带来极大的

困难。

在各类工业废水中,医药制药工业的特点是:品种多,生产规模差别大,单位产品排放污水量大,工艺废水组成复杂,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高,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大多因其水质复杂和生物抑制因子(包括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多,其中,微生物药物更是复杂多样:以微生物菌体为药品、以微生物酶为药品、以菌体的代谢产物或代谢产物的衍生物作为药品以及利用微生物酶特异性催化作用的微生物转化获得药物等,包括微生物菌体、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酶与辅酶激素及生物制品等。由该类药品的生产性质可知这类制药废水处理的难度。

4 结论

由此可见,抗生素类污染物大多数来源于生物制品,其在发酵、过滤、萃取、结晶、提炼、精制等过程中产生,由于原料利用率低,提炼纯度低,废水中残留抗菌素含量高等诸多问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废水具有COD含量高、SS浓度高(500~25000 mg/L)、成分复杂、存在生物毒性物质、硫酸盐浓度高、色度高、波动大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海凤.UASB-生物接触氧化处理链霉素废水试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

[2] 李文明.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磷霉素钠废水的工艺和机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 钱晖.高浓度制药废水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7).

[4] 李向军.“厌氧+好氧”工艺在抗生素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节能与环保,2008,7.

[5] 王毅.高效微生物处理抗生素废水工程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6] 何永淼.两级厌氧—好氧—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处理金霉素废水的试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7] 程雪敏,陈超,樊占国.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混凝和生化处理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2).

[8] 姚彦红,林波.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污染特点及处理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8,(4).

[9] 曹猛,冉阿倩,赵应宏,杨娜,樊占国,祁佩时.预处理+SBR+MBR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7).

[10] 赵艳,赵英武,陈晗.头孢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工程设计[J].给水排水,2006,(1).

[11] 屈阁,王志,樊智锋,刘广春,解利昕,王世昌.混凝-砂滤-微滤-反渗透集成技术深度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J].膜科学与技术,2008,(3).

来源特征 第4篇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

我们认为, 高校无形资产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是指高校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 但凡能给高校带来额外经济效益的所有非货币资产, 既包括可以可辨认、可单独计价的无形资产, 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依法取得的各种使用权、专有技术、教学科研成果等, 又包括不能辨认、不能单独计价的无形资产, 如校名、校誉、学校LOGO、校园文化、社会认可度、招生权、学位授予权、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等。狭义无形资产是指能给高校带来额外经济效益的可用来投资和增值的可辨认、可单独计价的非货币资产。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包括权属管理和价值管理两个方面, 权属管理是对广义无形资产而言, 价值管理主要是针对狭义无形资产。

二、高校无形资产的来源与特征

(一) 高校无形资产的来源

根据调查结果, 其无形资产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1) 政府特别授权形成的。包括校名、对划拨土地的使用权、税收减免权、自主招生权、学位授予权等。另外, “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荣誉, 也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高校自行研发形成的。如科研教学成果、商标权、著作权、授权专利、专有技术、动植物品种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 (3) 外购的。如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 (4) 委托公司开发的软件。 (5) 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 (6) 高校长期的文化积累形成的。如学校LOGO、校誉、校园文化、教职工素质等。

其中以政府授权和自行研发形成的为主。

(二) 高校无形资产的特征

高校无形资产除了具有无形资产的一般特征外, 还具有其独有的特性。

(1) 创新性。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 且多是由科研团队自主研发而成。

(2) 扩散性。虽然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产权归学校所有, 但是学校、二级单位、个人分别使用原本由学校拥有的无形资产, 他们是无形资产的载体, 无形资产的利益主体比较分散。

(3) 非实体性。无形资产并不像其他资产那样具有物质实体, 不能直接感触, 它的存在是观念上的, 它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有形损耗, 报废时也无残值。

(4) 优质性。由于高校的社会属性和自身特点, 其无形资产通常具有不可复制的优质性。在科研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属于优质资源。

(5) 垄断性。高校的无形资产大多是自行研发的, 如专利权、专有技术、著作权, 其他单位无从获得, 具有独享性和垄断性。

(6) 不确定性。高校无形资产受到科教人员的科研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学生的素质、培养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且具有报酬递增、持续增值的特性, 在市场上难以找到替代品, 所以价值难以准确计量。

三、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权属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认识不足, 管理、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 高校资产管理中“重有形、轻无形”的现象仍十分普遍。部分高校领导及管理人员的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对无形资产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大量科研成果只停留在账面登记上、保存在档案中, 没有对其评估、核算、转化等, 多数处于休眠状态, 未能正确反映内在价值和经济效益。

(2) 管理机构、机制不健全

目前, 很多高校对无形资产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 大都是各管各的。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 多方利益主体的存在又使得转化的无形资产产出率低, 部分无形资产被闲置浪费。许多无形资产的监管处于空白状态中, 侵权现象屡有发生, 如擅用学校名誉谋取经济利益, 开发的科技成果或科技新产品不在学校登记, 产权直接归属外单位。清产核资将无形资产排斥在外, 造成资产清查的数据不实, 不能准确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的真实状况。

(3) 缺乏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调查情况表明, 很多高校还没有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在无形资产的认定、取得、使用、转让处置等环节均无明确规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缺乏制度依据和制度保证。

(4) 管理存在漏洞, 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在校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掌握重要信息, 离校后就可能导致成果的流失;人才流动、人事调动也会出现带走学校的科研成果、造成科研成果外泄的现象。也有一些专家、教授利用手中的科研成果或专有技术创办企业或对外投资, 严重损害学校的利益, 造成学校无形资产的流失。

(5)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无形资产效益低下

在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不低于30%, 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15%左右, 多数科研成果完成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从而造成研究资源的浪费。

(二) 价值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轻视无形资产核算

在思想认识上, 一些高校和人员认为有些无形资产无形、无价, 无法进行核算, 有些估价不准, 核算没有意义, 有些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就行了, 没必要单独核算。从体制机制上, 没有明确的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工, 没有具体的会计核算办法。财务部门核算无形资产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一些高校明明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资源, 却无对应账面价值。接受调查的10所高校无1所学校对形成的无形资产计价入账, 无1所学校对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转让无形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10所学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均为零。

(2) 会计制度存在缺陷

1自1998年1月1日起试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未提及对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何核算。对高校的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校誉等无形资产只是简单地指出按规定合理摊销, 对于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转让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的规定也很笼统。这样造成了财务人员对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无所适从, 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对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所发生的费用按照经费渠道直接列支, 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不作摊销, 对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转让无形资产不做账务处理。

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自行研发并按法律程序取得的无形资产, 也只是按照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确定成本。依法取得前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 仍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但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不反映无形资产的研发成本, 是不完整的。

2对过去政府无偿划拨的土地以及高校自身长期文化积累形成的校誉等, 会计制度中没有规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所以高校的账面上也无法对其价值进行记录。正是源于会计制度缺陷的制约, 高校不少无形资产无法记录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 导致无形资产账实往往难以相符。

(3) 核算不规范, 无形资产信息失真

有的将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购入的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等记入固定资产, 有的干脆就不登记入账。

(4) 评估缺位

科研成果、专利权、著作权、校名、校誉、学校LOGO、政府无偿划拨的土地等未经过专门机构进行价值评估, 未能正确反映无形资产价值。

四、高校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 权属管理方面

(1)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管理意识

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等媒体以及短信平台、微信、QQ群等通信工具, 广泛宣传无形资产知识,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 使各级管理层以及科教人员真正认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意义, 转变“重有形, 轻无形”的管理理念;拓宽无形资产管理的范围, 不但要包括可以可辨认、可计价的无形资产, 还要将不能辨认、计价的无形资产纳入管理范畴。增强依法使用和管理无形资产的意识, 自觉保护学校无形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自觉遵守无形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政策。

(2) 理顺管理体制, 实行统一领导、分类归口管理

各高校应逐步实行“学校统一领导、分类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落实”的无形资产管理体制。首先, 在主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 成立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 可以是管理委员会, 也可以是领导小组。这个机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校长办公室、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和各院系共同组成。配备专业管理人员, 负责全校无形资产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全校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其次, 对全校无形资产按性质进行分类, 合理确定管理机构, 实行部门分工、归口管理, 避免多头管理。

(3)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还没有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学校要尽快填补这一制度空白, 已有管理制度的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修订完善。在制度规定中, 要细化管理条款, 明确规定以下内容:无形资产的范围, 管理体制、机制, 无形资产使用、处置的程序和各级审批权限, 以及监督管理办法等, 使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明确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划分学校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国资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和无形资产使用单位的工作职责。

(4) 规范无形资产使用、处置管理

1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 转让、捐赠无形资产, 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 做到程序规范, 堵塞漏洞。

2使用、处置无形资产, 严格执行制度规定的审批权限。按照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大小, 划分审批权限, 实行逐级审批, 各级严格把关。

(5) 提高保护意识, 加强无形资产产权管理, 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依据现有法律法规,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 明确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和产权界限, 堵塞人才流动等造成无形资产流失的漏洞。同时, 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奖励积极保护无形资产的教职工。对于各种侵权行为, 应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家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6) 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科教人员潜能

具体的激励办法很多, 如设立专利申请专项基金帮助科教人员申请专利;从科技成果转让收入中, 给科教人员提取一定比例的转让费;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后, 让科教人员掌握一定股权, 或享受一定比例的收益分成等。同时, 还要采取各种形式对科教人员进行精神激励。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激发创造活力, 实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 价值管理方面

(1) 修订会计制度, 补充完善核算规定

建议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在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规章制度时, 明确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政府无偿划拨的土地等的会计核算方法。对自创的无形资产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入账, 包括研发此项无形资产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既包括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广告费等, 还要包括依法取得前所发生的科研开发费。对跨年度的研发支出, 以历年财务账面上的费用支出为基础, 采用统计的方法, 计入“无形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明确对无偿划拨的土地进行评估、按评估价入账。

(2) 规范核算方法和报表披露办法

1明确界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凡是无实物形态, 能给高校带来额外经济效益的可辨认、可计价的非货币资产, 即狭义的无形资产, 均应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计价入账。

2严格划分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的界限, 将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购入的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等作为无形资产单独核算。

3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确认、计价、账务处理办法。特别是学校自行研发并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等, 应根据研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确定成本。无法确定价值的, 按照名义金额 (1元) 计价入账。

4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依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摊销。

5使用、处置无形资产, 必须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6规范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方法, 在年终决算报表中增加无形资产明细表, 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的补充说明, 对已评估过的或有市场价格的无形资产必须做金额记录, 暂未评估的, 可先只做项目登记, 以全面反映高校的资产价值。

(3) 完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

1应对过去形成的无形资产, 如科研成果、专利权、专有技术、以无偿划拨方式获得的土地等, 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摸清家底, 并分类登记无形资产台账。

2要重新构建无形资产登记与管理流程, 及时登记新形成的各种无形资产, 全面记录反映无形资产整个创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人、财、物的消耗, 作为以后无形资产评估计价、维权索赔的标准和依据。

(4) 完善评估体系, 科学量化无形资产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要探索和完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和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评价体系。严把无形资产评估关, 对无形资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定和估计, 不能随意作价。可以借助专业评估机构共同完成无形资产评估, 防止由于无形资产被低估而造成经济损失。

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作为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评估的方法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和市价法等, 其中以收益现值法最为常用。

摘要:高校无形资产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其管理包括权属管理和价值管理两个方面。高校无形资产有其独有的来源和特征。目前无形资产管理是高校资产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权属管理方面, 应加大宣传力度,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规范无形资产使用、处置管理, 加强产权管理, 建立激励机制。在价值管理方面, 应修订会计制度, 补充完善核算规定, 规范核算方法和报表披露办法, 完善会计核算和评估体系。

来源特征 第5篇

厦门市大气PM10中正构烷烃的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摘要:10月中旬在厦门市岛内5个站点(A.上李水库、B.狐尾山气象站、C.金山小学、D.安兜小学、E.科技中学)采集了大气PM10样品.对大气PM10及其负载的正构烷烃进行了污染特征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大气PM10的质量浓度仅达到国家大气质量二、三级标准;各站点大气PM10中正构烷烃的相关指标分析显示,其污染来源以人为源输入为主,与城市机动车尾气、生活油烟的排放有关.作 者:级全体本科生 All Undergraduates of 2003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05期 刊: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46(z1)分类号:X131.2关键词:PM10 正构烷烃 污染 来源 厦门

来源特征 第6篇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白龟山湿地

1 引言

湿地是地球, 特别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海洋和森林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调节功能, 湿地研究已成为当前环境研究方面的热点之一。湿地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洪水压力, 更重要的是具有净化空气、净化环境的功能, 湿地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湿地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大量的底栖生物、鱼类、水生和部分陆生植物在此繁殖, 构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的重要形式之一[1,2], 近几年我国重金属污染事故出现较多, 大多数与河流湿地有关。湿地相对水域较宽阔、水流速度较慢, 一般是河流的汇聚场所, 是河水中颗粒物的沉积场所, 也是河水中所携带的一些离子的地球化学障, 大多数颗粒沉积物和化学元素都会在此得以富集。而重金属元素富集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它可以通过复杂的湿地食物链, 以及有机质的络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进入上覆水[3]等影响人们的健康, 威胁湿地生态系统。而且重金属一旦进入湿地, 它潜在的威胁将是长期的, 因此湿地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及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4~7]。

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是研究重金属污染及其来源的重要基础, 也是重金属污染评价的依据, 历来是重金属污染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地统计[8,9]、基于GIS的空间插值[10,11]和非线性理论[12,13]等, 从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以及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白龟山湿地水环境研究前人做了一定的工作, 和书坤等[14]研究认为白龟山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于长立等[15]利用有机污染指标、氮磷和pH等数据, 分析了白龟山湿地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成刚等[16]根据白龟山湿地及其入库河流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HAN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效应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本文利用白龟山湿地周围入库河流和湿地中沉积物样品的主要重金属含量, 分析该地区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该区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其分异富集规律, 为白龟山湿地的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2 白龟山湿地概况

白龟山湿地的中心是白龟山水库, 白龟山水库位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沙河本干上, 大坝位于平顶山市新城区南部。因其拦河坝和顺河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名。水库始建于1958年, 1966年8月竣工。东西长15.5km, 南北宽4.2km, 占地近70km2, 库容量6.49亿m3。上游有昭平台水库, 下游有泥沙洼滞洪区, 左临颍河上有白沙水库, 是一座淮河流域上游重要的防洪水库, 也是综合治理沙颍河的水利枢纽工程。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40km2, 其中昭平台、白龟山水库间流域面积1310km2, 水库年平均降雨量900mm, 年平均径流量4.23亿m3。水库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 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1998年10月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 达到两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总库容达到9.22亿m3, 目前已成为一座以防洪为主, 兼顾农业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综合利用的大型调节半平原水库, 是平顶山市新老城区生活用水的来源地。同时, 近几年平顶山市在白龟山水库周边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现已建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环湖湿地公园, 是平顶山市市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

3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成刚等[16]以白龟山水库为中心, 在白龟山水库库底及其上游河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沉积物取样分析, 样品点的分布如图1, 沉积物样品的Cd、Pb、Cr、Cu、Zn、Mn、Ni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见表1。

表2是各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含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中可以看出, 元素Cd、Pb、Cr、Cu、Zn等五种重金属元素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 特别是Cd和Pb、Cd和Cr以及Zn和Cu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5, 而Mn和Ni元素和其它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这可能反映出, 在白龟山湿地, 重金属元素Cd、Pb、Cr、Cu、Zn等来源于同一个污染源, 而且它们的迁移聚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机制和过程;而Mn和Ni元素的来源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的关联。这进一步说明了, 在白龟山湿地, 重金属污染来源不是单一的, 而是具有多来源的特点。

图2是白龟山湿地沉积物中Cd、Pb、Cr、Cu、Zn、Mn、Ni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分布。

(1) Cd、Pb、Cr三种重金属含量分布图相似程度较高, 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 它们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含量的高值区在取样点C, 越往下游含量呈递减趋势, 在取样点E出现最低值;在水库的下游, 取样点H附近含量再一次升高。

mg/kg

(2) 重金属元素Cu和Zn的分布图相似程度相对来说最高, 这与Cu和Zn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相一致。其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总体与Cd、Pb、Cr相似, 都呈现在取样点C处含量高, 往下游有递减的趋势, 在取样点H附近含量升高。不同的是, 这两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是在取样点F处出现最低值, 样品点E出的含量值也比较高。

(3) Mn元素的分布特征比较特殊, 在取样点A和G两个点上有高值区, 其中A点含量最高, 取样点C处含量却不是很高, 含量最低点为F点, 在H点也没出现含量升高的趋势, G点可以认为是Mn元素的一个聚集中心。

(4) 元素Ni的高值区在E点, 其次是A点和G点, 取样点C处的含量相对较低, 在取样点H处有升高的趋势。E点和G点以及G点和H点之间含量差别相对较低, 而E点和H点含量差别相对小得多。

4 讨论

土壤或岩石中化学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和分配, 是地质历史长期演化的结果, 在地球表层的风化岩石和土壤中, 其含量和空间分布受第四纪地质作用的影响较深, 同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因此, 现今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不仅保留了原始的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点, 也记录着人类活动在重金属元素分异聚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规律, 是研究重金属元素演化分异机制的基础, 也可以揭示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与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以及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叠加机制。

据成刚等[16]研究, 白龟山湿地表层水体中Cd、Pb、Cr、Cu、Zn、Mn、Ni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一七类水质标准, 而且各种重金属元素在各取样点地表水体中的含量基本相同。这可能说明了, 在白龟山湿地, Cd、Pb、Cr、Cu、Zn、Mn、Ni等重金属元素在水体中的迁移形式主要以机械搬运沉积作用为主, 化学搬运作用很少或没有。

再从白龟山湿地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相关关系来看, Cd、Pb、Cr、Cu、Zn等五种重金属元素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这可能指示了这五种重金属元素具有相同的来源, 而Mn和Ni元素的独立性较强, 暗示着Mn和Ni元素的来源与Cd、Pb、Cr、Cu、Zn等不一致。

根据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认为, Cd、Pb、Cr三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主要为取样点C处, 该处为鲁山县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出口, 这三种重金属迁移扩散途径主要以地表水的机械搬运为主, 而且搬运距离不远;H点的含量升高可能与H点接近姚孟火电厂有关。Cu和Zn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空间分特征与Cd、Pb、Cr等略有差别, 它们在取样点F出现最低值, E点含量也不高, 可能说明了Cu和Zn的移动性比Cd、Pb、Cr等三种元素强, 它们的迁移影响了沙河以及白龟山水库, 在H点这两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Mn的分布整体来看相对比较均衡, 不同的取样点有一些差别, 但是差别不是很大, 在A点, 也就是荡泽河在昭平台水库的出口处含量相对较高, 另外在G点, 即白龟山水库中间, Mn的含量呈现出一定的富集趋势, 在H点升高的趋势不是很明显, 这可能指示了, Mn元素主要来源于本地区原始岩石, 可能本区西部的Mn元素含量相对较高。Ni元素的分布规律基本和Mn相似, 在A点和G点含量相对较高, 各取样点差异性较Mn元素大, 所不同的是, Ni的含量最高值在E点, 即澎河在白龟山水库出口处, 而且E点含量比A点高出很多, 这可能也说明了Ni元素的来源有本地区的岩石, 在澎河上游也可能存在Ni元素富集的地质体或Ni元素人为污染源。

5 结论

综合上述对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分布特征的讨论, 可以得出以下的初步结论。

(1)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受天然的原始岩石含量和后期的人为因素污染两种因素的影响, 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受认为因素污染较为严重, 少数重金属元素人为影响作用不明显。

(2) Cd、Pb、Cr、Cu、Zn等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说明它们的来源具有同一性;根据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 可以认为, 这五种重金属元素来源贡献最大的是鲁山污水处理厂, 即取样点C处, 同时, 姚孟电厂对本区这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也有明显的影响。

(3) Mn元素的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均衡, 与其它重金属含量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说明Mn元素含量主要与本区背景值有关, 人为污染不明显。

来源特征 第7篇

1 制药废水基本特点

制药工艺一般分为化学工艺和生物工艺。生物工艺是利用微生物对原材料进行发酵, 然后对初产品进行过滤和制精而成;化学工艺是采用化学方法对原材料进行无机或有机反应合成药物。在常用药品中基本上会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工艺, 即采用化学方法对原材料进行初生产然后再进行发酵生产出初产品, 接着再对初产品进行化学合成, 然后又进行多次的生物、化学方法对药物进行加工。因此, 在制药过程中污染物的来源分布于工艺的各个环节, 水质、水量的差异也比较大, 其废水的基本特点如下。

1.1 发酵过程

萃取、冲洗废水有机浓度高、抗菌物高, 较难处理。

1.2 化学过程

中成药物化学过程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大, COD高达6000 mg/L, BOD5高达2500 mg/L, 含有天然有机污染物。

1.3 合成过程

该过程的废水水质和水量变化大, 大多含难降解物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物质, 降低污泥处理效率。

2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天然抗生素包括金霉素、氯霉素等。目前, 此类药物最广泛采用的是发酵工程制药, 因此抗菌素工业属于发酵工业的范围, 抗生素生产要耗用大量粮食, 分离过程 (特别是溶剂萃取法) 要消耗大量有机溶剂。在众多的医药产品中, 抗生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生物制药, 其生产废水也占医药废水的大部分。一般来说, 抗生素类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 发酵废水, 即提取工艺的结晶废母液, 这类废水COD可达2万~8万mg/L, BOD为0.4万~1.3万mg/L。 (2) 酸碱废水和有机溶质废水。该类废水是有需要采用的一些提取工艺和特殊残余化学药品造成的。 (3) 中浓度有机废水。主要是各种设备和地板等的洗涤水。 (4) 冷却水和其他废水。

3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基本特征

从抗生素制药的生产原料及工艺特点中可以看出, 该类废水成分复杂, 有机物浓度高, 溶解性和胶体性固体浓度高, p H值经常变化, 温度较高, 带有颜色和气味, 悬浮物含量高, 易产生泡沫, 含有难降解物质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 而且有毒性, 其特点有:

(1) COD浓度高, 一般为500~25000 Mg/L, 其中主要为发酵残余基质及营养物, 溶媒提取过程的萃取液, 经溶媒回收后排出的蒸馏釜残液。水中不溶性抗生素的发酵滤液等, 有机物呈溶解态、胶和固体悬浮物形式留置在废水中。 (2) 废水中SS浓度高, 一般为500~25000 mg/L, 主要为发酵的残留养基质和发酵产生的微生物丝菌体。硫酸盐浓度高, 而且废水中存在难生物降解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等毒性物质。 (3) 水质成分复杂。中间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和提取分离中残留的高浓度酸、碱、有机溶剂等化工原料含量高。 (4) 水量小且间歇排放, 冲击负荷较高。给生物处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各类工业废水中, 医药制药工业的特点是:品种多, 生产规模差别大, 单位产品排放污水量大, 工艺废水组成复杂, 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高, 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大多因其水质复杂和生物抑制因子 (包括一定浓度的抗生素) 多, 其中, 微生物药物更是复杂多样:以微生物菌体为药品、以微生物酶为药品、以菌体的代谢产物或代谢产物的衍生物作为药品以及利用微生物酶特异性催化作用的微生物转化获得药物等, 包括微生物菌体、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酶与辅酶激素及生物制品等。由该类药品的生产性质可知这类制药废水处理的难度。

4 结论

由此可见, 抗生素类污染物大多数来源于生物制品, 其在发酵、过滤、萃取、结晶、提炼、精制等过程中产生, 由于原料利用率低, 提炼纯度低, 废水中残留抗菌素含量高等诸多问题, 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废水具有COD含量高、SS浓度高 (500~25000 mg/L) 、成分复杂、存在生物毒性物质、硫酸盐浓度高、色度高、波动大等特点。

摘要:在分析典型制药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的基础上, 从抗生素类制药的发酵、过滤、萃取、结晶、提炼、精制等过程对该类废水污染物来源进行分析, 并对比了抗生素生产废水水质特征和主要污染因子, 为处理典型制药废水抗生素类污染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生素类污染物,制药废水,污染物来源

参考文献

[1]李海凤.UASB-生物接触氧化处理链霉素废水试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 2012.

[2]李文明.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磷霉素钠废水的工艺和机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3]钱晖.高浓度制药废水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7) .

[4]李向军.“厌氧+好氧”工艺在抗生素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节能与环保, 2008, 7.

[5]王毅.高效微生物处理抗生素废水工程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 2010.

[6]何永淼.两级厌氧—好氧—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处理金霉素废水的试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1.

[7]程雪敏, 陈超, 樊占国.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混凝和生化处理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 2010, (2) .

[8]姚彦红, 林波.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污染特点及处理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 2008, (4) .

[9]曹猛, 冉阿倩, 赵应宏, 杨娜, 樊占国, 祁佩时.预处理+SBR+MBR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 2010, (7) .

[10]赵艳, 赵英武, 陈晗.头孢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工程设计[J].给水排水, 2006, (1) .

来源特征 第8篇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及试剂

气体采样泵( QC-2,西安大成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Tenax GC采样管 ( 3 mm × 120 mm,O. I. 公司) ; 液 - 固气态有机物吹脱捕集仪( 4560,O. I. 公司) ; 色谱质谱联用仪( SSQ710,菲尼根) 。

苯、甲苯、正癸烷均为色谱纯,二氯甲烷为分析纯,使用前纯化,并经气相色谱检验不出现杂峰方可使用。

1.2样品采集

选取三个采样点对新装修居室进行采样分析, 其中Z1为刚刚干完木工活,油漆活还未进行,而Z2、Z3已经装修完3个月,新购置家具,未入住,其中Z2在采样前一直开窗通风,而Z3在采样前12 h内将门窗关闭。在采集室内样品同时,采集室外大气样品作为对照。每个采样点采集平行样品3个, 最终取其平均浓度。

将Tenax GC采样管( 3 mm × 120 mm) 在200 ℃ 的温度下用30 m L/min的氦气吹扫20 min,在通氦气的情况下冷却采样管至室温,取出后立即用锡箔纸包好放入储存管内,放入零度以下的清洁冰箱内保存。用气体采样泵以0. 2 L/min的流速将室内空气抽过采样管,采集样品40 min。采样泵距离地面1. 5 m,样品采集完后立即将采样管密封保存。

1.3分析方法

将吹脱捕集仪与色谱-质谱联用仪连接进样分析样品。采用二次热解吸技术进样,采样管吹扫解吸条件: 冷阱温度: 26 ℃; 吹扫时间: 11 min; 吹扫气体( He) 流量: 30 m L/min,采样管加热温度: 180 ℃。 冷阱加热解吸条件: 冷阱温度: 220 ℃; 解吸时间: 5 min; 冷阱升温速率900 ℃ / min。色谱分析条件: 采样HP-5毛细管柱( 30 m × 0. 32 mm × 0. 25 μm) 分析,程序升温: 40 ℃保留5 min,8 ℃ /min升温至250 ℃ ,保留2 min; 载气He,流速45 m L / min; 柱前压力47 k Pa; 氢气流速40 m L / min; 空气流速450 m L / min; 进样口温度200 ℃ ; 检测器温度250 ℃ 。

2实验结果

2.1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浓度分析

由数据分析可知,Z1采样点TVOCs浓度为433. 7 μg / m3,Z2采样点TVOCs浓度为130. 3 μg / m3,Z3采样点TVOCs浓度为1 470. 1 μg /m3,室外对照点TVOCs浓度为19. 8 μg /m3。Z1点样品为正在装修过程中采样,木工活已经完工,油漆活还未开始,其TVOCs浓度为室外对照的22倍,污染严重, 表明装修过程中所使用的木工装修材料会释放出大量的TVOCs,引起室内空气污染。Z3采样点为装修完工3个月,且新购置的家具已经搬入的卧室,在采样前12 h关闭门窗,由数据对比可知,样品TVOCs浓度为室外对照的74倍,污染尤为严重,表明该居室内具有强烈的室内污染排放源,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远远高于国标规定的600 μg /m3的限值。而同样为新装修的Z2内TVOCs浓度仅为130. 3 μg /m3,比Z3小90% 之多,没有超出国标限值,这主要是因为采样前Z2未关闭门窗,充分表明通风换气对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但是其浓度水平仍然远远高于室外对照点浓度水平。

2.2不同系列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水平

如图1所示,不同采样点苯系物、烷烃、卤代烃、 含氧化合物含量均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苯系物是密闭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机污染物[13,14]。由图1可知,相对于室外对照点,各采样点苯系物浓度水平较高,其中Z3采样点苯系物含量最高,达到674. 5 μg /m3,为室外对照点的77倍,Z1,Z2同样高于室外对照点,浓度分别为180. 5 μg / m3,39. 4 μg/m3。图2为Z1、Z2、Z3样品中不同苯系物浓度对比情况,由图可知,Z1样品苯、甲苯含量较高,分别为87. 2 μg/m3,73. 4 μg/m3; Z3样品中,苯为210. 6 μg/m3,超过国标中所规定110 μg/ m3的浓度限值; 甲苯为197. 9 μg/m3,接近国标规定的200 μg/m3的浓度限值,乙苯为96. 4 μg/m3,二甲苯为169. 6 μg/m3,也都远远超过室外浓度水平。而同为新装修居室的Z2苯系物浓度要明显小于Z3样品中苯系物含量,这与通风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烷烃含量相对较低,各采样点均低于30. 0 μg / m3,且差别不是很大,这说明新装修居室内排放源不是非常明显,但相对来说,Z3采样点比其他室内环境含量略高,为28. 3 μg /m3; 而对于卤代烃,未装修完工的Z1采样点比其他环境高,为80. 0 μg /m3; 新装修居室内含氧化合物的浓度要明显高于室外对照点,其中Z3采样点达到480. 0 μg /m3,表明其中有明显的污染源。

表1列出了各装修室内不同系列化合物在总挥发性有机物中所占的比例,可见,苯系物、含氧化合物在Z2、Z3环境TVOCs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两者之和占TVOCs总量的67% ,79% ,这说明新装修居室内挥发性有机物主要为苯系物及含氧化合物。而Z1采样点环境中苯系物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42% ,而含氧化合物所占的比例较Z2,Z3小,仅为8% 。这表明油漆、涂料、木工活所用的装饰材料以及家具材料中都会释放出苯系物,而木工活所用的装修材料中含氧化合物含量较低。

3讨论

3.1通风对TVOCs浓度水平的影响

在污染源背景环境固定的情况下,空气交换率为影响室内VOCs浓度的决定性因素[15]。在本研究中,采样前通风情况不同,所测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差别很大,Z3采样点在采样前门窗关闭12 h,而Z2采样点采样前没有长时间关闭门窗。由表1可以发现,Z3的TVOCs浓度是Z2的10倍之多,苯系物为Z2的17倍,含氧化合物为Z2的9. 8倍,卤代烃为Z2的7. 7倍,烷烃为Z2的3倍,可见在通风较好的条件下,有机污染物浓度比关闭不通风时低很多。 王菲凤[16]研究表明,在同等污染源的条件下,门窗敞开等普通通风条件下的有机污染物浓度一般要比关闭不通风时降低50% ~ 100% ,并且室内污染物浓度与室外相差越大,降低越明显。左晨等[17]研究认为,装修后室内空气中的苯和甲苯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开窗通风程度逐渐降低,其中开窗通风的影响比较明显,每天开窗时间越长,污染物浓度下降速度越快。刘建磊,等[7]研究发现新装修居室封闭12 h后浓度较封闭1 h的增幅接近50% ; 封闭1 h的B级装修房间装修完毕9个月后TVOCs的浓度值已在国标限值之下,但如果封闭时间延长仍会出现超标现象。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通风有利于建筑装修后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扩散,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3.2各系列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分析

室内材料中TVOCs的释放过程包含很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包括材料内部扩散、从材料表面到周围空气的挥发等过程[18]。由表1发现,尽管由于通风条件的差异,Z2、Z3采样点处各不同系列挥发性有机物的绝对量相差很大,但各系列化合物所占的比例很相近,这反映了Z2、Z3室内环境内各系列化合物的同源性。而Z1环境有所不同,其苯系物含量最高,而含氧化合物较低,这表明油漆、涂料及木工活所用的装饰材料都会释放出苯系物,而含氧化合物主要是由油漆、涂料及家具释放出来的。

由前面的数据可知,不同采样点的TVOCs中苯系物所占的比例很大,为主要污染物,油漆、涂料和胶黏剂是室内装修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在家具以及细木工等装饰过程中都要大量使用。芳香烃溶剂难于做到绝对无苯系物,据调查,市售涂料中苯系物的含量是非常可观的,其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甲苯、二甲苯,而且含有对人体高毒、致癌物质苯,另外壁纸、 地板革、油漆、胶合板这四种室内装修材料均含大量苯系物[]。由此可以判断,装修过程中所用的油漆、涂料不可避免地向空气中挥发出苯系物。另外在地面、墙面等室内装修过程中往往要用到大量胶黏剂,它是建筑装饰工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 其中主要有害物质是甲苯,一般溶剂型的胶黏剂中甲苯占胶黏剂总量的30% ~ 70%[21]。综合上面的分析,新装修居室内苯系物主要来源于装修过程中所用的油漆、涂料及胶黏剂等化学品。含氧化合物含量在刚做完木工活时并不大,但在装修后含量明显增加,含氧化合物通常作为溶剂或者添加剂等存在于装饰材料中。何振宇等[22]对9种涂料进行检测分析,除检出芳香烃外,还检出醛类、醇类、酯类等一些含氧化合物。因此可以判断,室内装修所产生的含氧化合物多为油漆、涂料或是新家具等释放出来。

4结论

( 1) Z1采样点TVOCs浓度为433. 7 μg /m3,Z2采样点TVOCs浓度为130. 3 μg /m3,Z3采样点TVOCs浓度为1470. 1 μg / m3,均高于室外对照点TVOCs浓度。不同采样点苯系物、烷烃、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量均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苯系物及含氧化合物为新装修居室内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

( 2) 采样前通风情况不同,所测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差别很大,Z3采样点在采样前门窗关闭12 h, 其TVOCs浓度是Z2的10倍以上,可见通风有利于建筑装修后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扩散,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 3) 苯系物主要来自油漆、涂料以及木工活所用的胶黏剂等化学品,而含氧化合物主要来自于油漆、涂料以及新家具等。

摘要:室内装修材料是引起室内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可长期向室内空气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给室内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采集装修过程中以及装修完工的居室内空气样品,用Tenax树脂吸附-热解吸/色谱-质谱法定量测定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TVOCs),分析其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装修居室内TVOCs平均浓度要远高于室外对照点,苯系物及含氧化合物为其主要污染物,通风对室内空气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来源特征 第9篇

一、高被引专利的知识来源

专利分析具有明显的行业适用性, 在以科学为主要驱动力的行业其应用价值更高。锂离子电池行业作为新兴产业, 其科技含量高且专利申请非常活跃, 是典型的科学驱动行业。锂离子是锂电池的改进型产品。锂电池为Li、锂离子电池为Li-ion。现在, 笔记本和手机使用的所谓“锂电池”, 其实都是锂离子电池。目前, 锂离子电池行业整体上技术逐步成熟, 处于市场快速拓展阶段。

当前, 文献中使用的专利信息大多来源于德尔温特数据库 (DII) 或美国专利局数据库 (USPTO) 。本文采用DII数据库中的专利信息, 因为DII数据库涵盖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信息, 数据较完整, 这有利于考察新兴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专利数据检索的时间是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 样本点区间的起点为在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最早授权专利时间。

引文文献建立起了专利与其引用的文献 (科学文献和专利文献) 之间的知识联系[5][6][7]。考察专利引用的参考文献是衡量其知识基础的最直接的方法。一般而言, 在撰写专利申请书时, 专利申请人需要将其发明创造过程中所参考的论文和专利在技术背景中列示, 但是与科学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同, 专利参考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包含在专利正文之中, 是专利申请人自己列示的;另一类则是专利审查员列示的。在判断一项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时必须进行专利新颖性检索, 近年来审查员列示的专利引文信息越来越详细, 相对而言也比较客观, 同时专利申请人提供的专利参考文献往往在专利说明书原文中, 采集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本研究采用被审查员引用的参考文献作为知识来源的分析依据。DII中会有专门的链接, 显示这些有关某一项专利被审查员引用的参考文献。

依据专利被引用的次数对其进行分类时发现早期的发明专利被引用的时间跨度长, 近期的专利才刚开始被引用, 因此, 不能够直接比较不同时期的专利被引次数。同时, 因为被引频次在被引周期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所以, 为了避免低估最老和最新的专利质量水平, 不能采用年平均值法。为解决以上问题, 本文采用quasi-structural (准结构化) 被引频次调整算法[8], 该方法针对专利被引频次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模型, 测度影响被引频次的诸多因素, 如领域效应、被引年效应、引用年效应 (包括专利数量的变化和引用倾向的变化) 、引用时差效应等。在至少五年被引周期的基础上, 以前5%作为调整被引次数的阀值, 即高被引专利组专利被引次数应大于或等于阀值, 一般专利组专利被引次数小于阀值。在样本数量足够的情况下, 阀值设定为5%是相对的, 这样能够充分体现高被引专利是稀缺的, 其与一般专利在被引次数上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对比研究高被引专利组与一般专利组的差异, 因变量定义为分类变量。依据被引次数阀值, 高被引组别定义为1, 一般专利组别定义为0, 见表1。

二、高被引专利知识来源的特征

选择非参数检验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高被引专利组知识基础与一般专利组是否存在分布上的差别。由于事先不清楚样本分布, 选择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为稳健性分析需要, 采用Mann-Whitney Test (见表2、表3) , Moses Test (见表4) 和Kolmogorov-Smirnov Test (见表5) 三种检验方法。

高被引组和一般专利组的划分标准依据累计排名前5%专利的被引次数为阀值。首先检验组别划分标准是否合理。由表2、表3、表4可知, 变量forwardc在高被引组的平均秩为310.45, 在一般专利组的平均秩为141.51, Mann-Whitney U值为3.000, Wilcoxon W值为39906.0, Z值为-11.827, 双侧概率P = 0.000. 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原假设被拒绝, 显示两组独立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划分标准合理。

变量citedp在高被引组的平均秩为259.89, 一般专利组的平均秩为151.55, Mann-Whitney U值为2834.000, Wilcoxon W值为42737.000, Z值为-7.765, 双侧概率P = 0.000. 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 原假设被拒绝, 显示两组独立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变量citedr在高被引组的平均秩为245.71, 一般专利组的平均秩为154.37, Mann-Whitney U值为3628.500, Wilcoxon W值为43531.500, Z值为-7.471, 双侧概率P = 0.000. 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 原假设被拒绝, 显示两组独立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本研究选择的样本多为离散变量, 依据对相关性分析方法适用范围的对比结果, 本研究主要依据Spearman's rho相关性分析结果 (Spearman相关系数又称秩相关系数, 是利用两变量的秩次大小作线性相关分析, 对原始变量的分布不做要求, 属于非参数统计方法, 适用范围要广些) (见表6) , 其他两种方法 (Pearson和Kendall's tau_b) 仅作为参考 (见表7、表8) 。

反映专利组别的因变量与知识基础特征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虽然单纯从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看, 所有变量均没有达到高度相关的水平, 但由于本研究涉及变量大多为离散变量和分类变量, 所以, 相关性的方向和显著性水平更为重要。

注:***p<0.001, **p<0.01, *p<0.05.

实证研究发现, 相对于一般专利技术, 高被引专利引用了数量更多的专利文献和科学文献 (见表9) , 因此, 高被引专利需要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相对于专利文献, 科学文献有更明显的外部性特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科学文献 (科学杂志论文、会议论文、文摘、书籍和工程手册等出版物) 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公共物品应该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 非竞争性是指个人的消费不会妨碍他人的消费, 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或者很难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长久以来,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 他们是科学文献的产出大户。同时, 专利文献一旦公开同样具备较强的外部性, 通过对专利文献的剖析有助于专利技术的产生过程, 为后发者提供追赶的技术线索。

三、提升高被引专利知识水平的对策建议

高被引专利是产业技术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集中体现, 对于企业而言代表着核心技术能力, 对于国家而言, 代表着综合技术实力。知识来源是高被引专利形成的关键要素, 结合实证研究结论,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企业技术研发需要多渠道的知识

本文研究表明, 对产业技术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被引专利知识来源具有多样性, 既包括对已有专利技术的吸纳, 又包括对科学文献知识的挖掘。企业应当加强科技跟踪工作, 加强技术研发的网络化建设, 拓展知识学习的渠道。积极争取从国内外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个人等渠道获取的外部知识。在这一方面, 日韩优势企业都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在锂离子电池领域, 他们采用了大量的合作研发手段来迅速提升技术能力。

2.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成果的吸纳

基础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科学文献, 科学文献是基础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 企业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 对与产业发展密切关联的基础研究工作要高度重视。企业要真正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就必须加强对科学源头的学习。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特征的科学文献为后发企业进行技术追赶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虽然很多基础研究成果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但是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才能真正理解并充分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企业必须不断加大相关领域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才能从科学文献和专利文献中受益。只有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 并充分融入学术交流和合作网络中, 企业才能获得基础研究的知识溢出。

3.政府需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虽然科技经费总量近年来快速增长, 2004~2008年五年间,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涨幅达到1.35倍[9], 但我国科技战略过于强调以应用为导向, 倾向于投资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投入在总研发投入中的比例在5%左右徘徊, 近年来又出现下滑, 从而导致在一些与基础研究关联密切的核心技术领域, 很难在短期内形成突破。基础研究工作需要科学工作者长期稳定的知识积累、专心致志的全力投入, 以及敢于冒险的探索精神。因此, 世界各国无不对基础研究机构给予充分稳定的财政支持, 以保证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 实现其使命定位[10]。中国将来要在世界制造、科技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是远远不够的。基础研究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 如果长期忽视对基础研究投入, 没有转变基础研究的投入和使用机制, 产业核心创新能力低下的局面就难以得到彻底改变。

4.通过政府引导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载体, 提高产学研合作层次是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效率的重要手段。值得肯定的是, 从近年来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可以发现, 诸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项目, 比如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是东南大学和华为合作研发的产物, 这一趋势是产学研合作走向高层次的一个重要标志, 值得肯定和推广。

参考文献

[1]Ahuja G, Lampert C M.Entrepreneurship in Large Cor-poration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6) :521-543.

[2]Gregory F Nemet.Demand-pull, Technology-push, and Government-led Incentives for Non-incrementalTechn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 2009, 38 (5) :700-709.

[3]Wilfred Schoenmakers, Geert Duysters.The Technologi-cal Origins of Radical Inventions[J].Research Policy, 2010, 39 (7) :1051-1058.

[4]Trajtenberg M.A Penny for Your Quotes:Patent Cita-tions and the Value of Innovations[J].Rand Journal ofEconomics, 1990, 21 (1) :172-181.

[5]Harhoff D, Narin F, Scherer M, Vopel K.Citation Fre-quency and the Value of Patented Inventions[J].Reviewof Economics&Statistics, 1999, 81 (3) :511-515.

[6]Meyer M.Does Science Push Technology?Patents CitingScientific Literature[J].Research policy, 2000, 29 (3) :409-434.

[7]Jaffe A B, M Trajtenberg, et al.Knowledge Spilloversand Patent Citations: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Invento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 (2) :215-218.

[8]Hall B H, Jaffe A B, et al.The NBER Patent CitationsData File:Lessons, Insights and Methodological Tools[R].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1.

[9]杨国梁, 肖小溪, 李晓轩.美国STAR METRICS项目及其对我国科技评价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32 (12) :12-17.

来源特征范文

来源特征范文(精选9篇)来源特征 第1篇一、国际政治风险由于跨境ETF跟踪的是境外指数, 投资中尤其要注意国际经济政治事件对相关指数的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