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理综第35题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理综第35题范文(精选4篇)

理综第35题 第1篇

1、选修3-5(15分)(1)用强度相同的红光和蓝光分别照射同一种金属,均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用红光照射时,该金属的逸出功小,用蓝光照射时该金属的逸出功大

B.用红光照射时,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低,用蓝光照射时该金属的截止频率高

C.用红光照射时,逸出光电子所需时间长,用蓝光照射时逸出光电子所需时间短

D.用红光照射时,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小,用蓝光时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

(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左端放置可

视为质点的物体,其质量为m1=1kg,木板与物体间动摩擦因数

u=0.1。二者以相同的初速度Vo=0.8m/s —起向右运动,木板与

竖直墙碰撞时间极短,且没有机械能损失。V=10m/s2。

I.如果木板质量m2=3kg,求物体相对木板滑动的最大距离;

II.如果木板质量m2=0.6kg,求物体相对木板滑动的最大距离。

2、(5分)(1)下列关于近代物理知识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长D.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加

(2)(10分)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放有一质量为M带光滑弧形槽的小车,一个质量为m的小铁块以速度V0沿水平槽口滑去,如图所示,求:(1)铁块能滑至弧形槽内的最大高度:(设m不会从左端滑离M)

(2)小车的最大速度;(3)若M=m,则铁块从右端脱离小车后将作什么运动?

3.[物理——选修3-5](15分)(1)(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C.原子核的能量也跟原子的能量一样,其变化是不连续的,也存在着能级

D.核力是短程力,其表现一定为吸引力

(2)(9分)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6kg,mB=2kg的A、B两

个小物块用细线栓接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放一被压缩的轻弹簧,左端与A连接,右端与B不连接。现剪断细线,A、B

被弹簧弹开,离开弹簧时,B物体的速度为6m/s,此后与右侧的挡板发生碰撞,碰撞没有能量损失。求: ①细线被剪断前,弹簧的弹性势能:

②B物体被挡板反弹后,通过弹簧再次与A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弹簧具有弹性势能的最大值。

4、【物理一选修3-5】(15分)(1)(6分)下列五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B.图乙:放射源射出的三种射线在磁场中运动轨迹不同,说明三种射线带电情况不同

C.图丙:卢瑟福通过分析a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D.图丁: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

E.图戊:光电效应实验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2)(9分)实验室考查氢原子跃迁时的微观效应。已知氢原子能级图如图所示,氢

原子质量为。设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大量激发态氢原子处于n=

5的能级状态。

①求氢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射出多少种不同频率的光; ②若跃迁后光子沿某一方向飞出,且光子的动量可以用

5.(选修3-5)(I)(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针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

B.α、β、γ射线比较,α射线的电离作用最弱C.光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光的粒子性越明显

D.核聚变原理是制造原子弹的理论基础E.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F.由玻尔的原子模型可以推知,氢原子处于激发态,量子数越大,核外电子动能越小

(II)(9分)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滑块B上,另一端与滑块C接触但未连接,该整体静置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滑块A从光滑曲面上离水平面h高处由静止开始滑下,与滑块B发生碰撞(时间极短)并粘在一起压缩弹簧推动滑块C向前运动,经过一段时间,滑块C脱离弹簧,继续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已知mAmBm,mC2m表示a为普朗克常量,v为光子频率,c为真空中光速),求发生电子跃迁后氢原子的最大反冲速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求:(1)滑块A与滑块B碰撞时的速度1大小;

v2v(2)滑块A与滑块B碰撞结束瞬间它们的速度的大小;

(3)滑块C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的速度的大小。

6、[物理选修模块3-5l(15分)

(1)(6分)一个铀235衰变为钍核时释放出一个α粒子,设铀核的质量为m1,钍核的质量为m2,α粒子的质量为m3,则在该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为.如果有质量为m的铀发生这样的衰变,则铀全部衰变完释放的能量为____.(光速为c)

(2)(9分)在太空中有一枚相对太空站处于静止状态的火箭,质量为M,火箭突然喷出质量为m的气体,喷出速度大小为v0(相对太空站).紧接着再喷出质量为m的另一股气体(喷射方向与第一次喷射方向相同),此后火箭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相对太空站).火箭第二次喷射的气体的速度(相对太空站)为多大?

7、[物理——选修3-5](15分)(1)(6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选对一个给3分,选对两个给4分,选对

个给6分。每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原子核放出β粒子后,转变成的新核所对应的元素是原来的同位素

B.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D.玻尔在研究原子结构中引进了量子化的观念C.光电效应实验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E.氢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要吸收光子

(2)(9分)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平板车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左端放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A,m

A.3种B.4种C.5种D.6种

(2)(9分)光滑水平面上静放两个半径相同的小球A和B,质量分别为mA=2kg、mB=3kg,现给A球一大小为v0=10m/s的水平初速度,使其与B球发生正碰。

(iii)若测得B球被碰后的速度为vB= 6m/s,求碰后A球的速度;

(iv)若考虑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的各种情况,求碰后B球速度的可能取值。

9、(15分)(1)(6分)以下是有关近代物理内容的若干叙述,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A.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该原子外层就失去一个电子B.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但原子的能量增大C.核衰变中,γ光子是衰变后转变的新核辐射的D.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结合成或分解成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时一定释放核能 F.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这束光的光强太小

(2)(9分)如图所示,三个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B、C,在水平面上排成一条直线,且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已知mA=mB=10kg,mC=20kg,C的静止位置左侧水平面光滑,右侧水平面粗糙,A、B与粗糙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A=μB=0.4,C与粗糙水平面问的动摩擦因数,μC=0.1,A具有20J的初动能向右运动,与静止的B发生碰撞后粘在一起,又与静止的C发生碰撞,最后A、B、C粘成一个整体,g=10 m/s2,求:

(1)在第二次碰撞后A、B、C组成的整体的速度大小;

(2)A、B、C组成的整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能滑行的最大距离。

10、[物理——选修3-5](15分)

(1)(6分)(选对一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A.普朗克引入能量子的的概念,得出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B.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

C.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D.物理学家们认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并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性

E.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2).(9分)如图所示,一质量M=2.0kg的长木板AB静止在水平面上,木板的左侧固定一半径R=0.60m的四分之一圆弧形轨道,轨道末端的切线水平,轨道与木板靠在一起,且末端高度与木板高度相同。现在将质量m=l.0kg的小铁块(可视为质点)从弧形轨道顶端由静止释放,小铁块到

达轨道底端时的速度v0=3.0m/s,最终小铁块和长木板达到共同

速度。忽略长木板与地面间的摩擦。取重力加速度g=l0m/s2。求

①小铁块在弧形轨道上滑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f;②小

铁块和长木板达到的共同速度v。

A B

理综第35题 第2篇

 前言: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到五月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这段时间的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因此,这轮复习是三轮复习法中最关键的一轮。考生的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应该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高考理综在冲刺阶段复习时,要做到三个回归:一是回归课本,以“本”为主;二是回归考试大纲,以“纲”为导;三是回归高考题,以“练”为辅。找准高考题型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向,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物理】

理科综合试卷中,物理大题在最后的位置。做到那里时往往只剩30分钟,该如何提高速度?因此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和高考时,还是要以前面的题目为主,做好选择题和计算题第一题及实验题。要稍稍把速度加快一点,至少要保证物理计算题的第一题有充足时间做。遇到比较难,可能会消耗大量时间的题目先放在一边,先做容易的、好拿分的题目。把能拿到的分数尽量拿到,再考虑其他的难题。如果遇到受力分析题目时一定要作图,即使画出图来往往要三四分钟,很浪费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图,作答只是干巴巴的,很可能评卷老师看不懂,影响你的得分。如果你把图作得直观,可以让评卷老师看懂你的图。画图不会耽误时间,对你解答和老师评分都很有帮助。

【化学】

对考生来说,“一模”后应进入综合训练和自我反思阶段。建议考生将高三以来最主要的若干次考试的试题和自己的答卷找出来,做错的题目反思错误的原因,做对的题目反思获得的经验。考前应该充分熟悉近年广东化学试题,体会命题的特点,做到胸有成竹。对于化工流程图的题怎么拿高分?首先化工流程图的题每位学生都是可以拿分的,即使题意不明也可以尝试回答某些问题,因此不要惧怕这类题型。化工流程图的题要拿高分,必须透彻分析流程中物质的转化过程。这样必然能提高化学这门科目的分数。

【生物】

生物科目很注意对图形的考试,而教材的图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经常围绕这些图形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生物特别应该将理论联系生活、生产实践和实际。通过看教材的目录和图,把自己的弱项补全。要想在最后阶段提高成绩?始终要记住三句话:在后期“自信比分数更重要,反思比做题更重要,基础比难题更重要”。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查漏补缺

本阶段主要是调整心态,回顾错题本;在这一时期,可以适量做一点题,保持做题的感觉。训练答题顺序和时间的分配。本时期也是加强高考的实战训练时期,也是回归课本查漏补缺的阶段。通过做高考题来剖析命题思路及方向。并且可通过做真题来检测复习的程度,以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模拟试题的训练,培养答题手感。切记不要再做新题、生题和难题、怪题,更不要去押题。

主要目的是更进一步提升做题手感,提升做题速度与准确度。选择题应多以理解为主,死算为辅。解答题应以融会贯通为主,总结解题中共性思想。重点放在小题、简单题上。大家到了这个时刻,应该有这种觉悟:难题是极少数同学才会做出来的,90%以上学生是不可能完全做出的。因此竞争的部分反而是小题、简单、中等题,而不是大题,绝大部分学生应该摆正心态,把这些题吃透,尤其是选择题,分值比例很大,是学生最容易拉开分数的题型,因此要做专项训练。如果理综这部分不丢分,完全可以考出270分以上(总分300分)。

第三轮复习的应试技巧

理科综合是150分钟考理化生三科的内容,考生往往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读题不仔细,或只看题一半即开始答题,求快不求准,书写不规范,结果会导致不必要的丢分。

理综第35题 第3篇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 对于今年全国Ⅱ卷理综试题大家感触最深的就是计算题比往年多, 需要计算题目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有涉及.总体上这次化学计算题呈现出如下特点:1.以考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 考查学生知识建构的整体性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综合性较强;2.试题计算量不大, 更多的是对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性质的考查;3.把实验操作、化学性质和化学计算综合起来, 或者通过图表方式呈现, 力求题型出新, 体现化学学科对计算的要求, 更体现对考生综合计算能力的考查.

化学计算一直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难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利用计算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们也不断总结和研究一些计算题的方法和技巧, 如守恒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十字交叉法、估算法、规律法等等五花八门.而方法越多, 也就没了方法, 尤其是在理综的答题过程中时间紧, 任务重, 如何能在短时间内, 找出计算题的突破口, 得出正确答案, 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选择题中几道计算题解法的一点分析.

例1 (2009全国Ⅱ6) 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和稀硝酸反应, 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 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 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

(A) 1∶4 (B) 1∶5

(C) 2∶3 (D) 2∶5

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的试题, 氧化还原题的特点就是从化合价的变化出发, 涉及到的考查点有: (1) 基本概念的判断, 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哪些元素被氧化、哪些元素被还原等. (2) 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3) 相关计算; (4) 常见规律的考查, 如守恒律、强弱律、归中律等.本题是典型的原子守恒和电子守恒共同使用的计算题.基本概念可以通过以下口诀进行判断:升失氧化还原剂, 降得还原氧化剂;剂性相同其他反, 电子守恒记心间.

解法一:利用原子守恒配平, 可得

2Zn+5HNO3=

2Zn (NO3) 2+1/2N2O+5/2H2O

4Zn+10HNO3=4Zn (NO3) 2+N2O+5H2O

4 mol Zn (NO3) 2中硝酸根为8 mol, 为未被还原的硝酸提供.1 mol N2O为还原产物消耗硝酸2 mol, 故消耗掉硝酸为2 mol, 可得答案为 (A) .

解法二:直接设Zn为2 mol, 则硝酸为5 mol, 根据原子守恒, 2 mol Zn转变为Zn (NO3) 2需耗硝酸4 mol, 根据化合价这4 mol 硝酸为未被还原的硝酸, 硝酸共为5 mol, 无论硝酸被还原的产物是NO、NO2还是N2O, 被还原的硝酸均为1 mol, 从而得到答案 (A) .

例2 (2009全国Ⅱ11) 已知:2H2 (g) +O2 (g) =2H2O (l) , ΔH=-571.6 kJmol-1;CH4 (g) +2O2 (g) =CO2 (g) +2H2O (l) , ΔH=-890 kJmol-1, 现有H2和CH4混合气体112L (标准状况) , 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l) , 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为3695 kJ, 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

(A) 1∶1 (B) 1∶3

(C) 1∶4 (D) 2∶3

分析:本题考查反应热的知识点, 通常的考查方式有: (1)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正误判断; (2) 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3) 相关计算:根据反应物的量计算热量变化、盖斯定律、反应热与键能的计算等.本题的特点是已知热量变化求反应物的量, 属简单题.可以利用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关系式法,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相关信息列二元一次方程, 具体方法如下.

解法一:设 n (H2) 为 x mol, n (CH4) 为 y mol, 则:

{x+y=112/22.4571.6x/2+890y=3695

解得

{x=1.25moly=3.75mol

答案为 (B) .

解法二:用十字交叉法.

36958905571.65755 mol2266 mol

n (H2) ∶n (CH4) =755∶2266=1∶3.

此法相对来说计算量少, 但是分析起来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 首先假设5 mol 气体分别都是氢气和甲烷完全燃烧时能够释放的能量, 在与混合气体实际释放的能量分别做差值, 得到的比例即为混合气体中氢气和甲烷的物质的量之比.

例3 (2009全国Ⅱ13) 含有 a mol FeBr2的溶液中, 通入 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 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x=0.4a 2Fe2++Cl2=2Fe3++2Cl-

(B) x=0.6a 2Br-+Cl2=Br2+2Cl-

(C) x=a 2Fe2++2Br-+2Cl2=Br2+2Fe3++4Cl-

(D) x=1.5a 2Fe2++4Br-+3Cl2=2Br2+2Fe3++6Cl-

分析:本题全面考查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离子方程式书写、电子守恒、过量计算等等, 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所以如果考生把此题当作计算题来对待的话, 则每一个选项对于考生来说都相当于一道计算大题.

解法一:首先考查氧化还原知识点中的强弱律, 即Fe2+比Br-还原性强, 氯气先和Fe2+反应, 第二步用极值法讨论:

(1) 当氯气不足时, 只氧化亚铁离子, 即2Fe2++Cl2=2Fe3++2Cl-, 此时 x=0.5a, 当 x<0.5a时, 氯气不足, 均发生这个反应, 故 (A) 选项正确;

(2) 当氯气足量时, 把FeBr2全部氧化, 即2Fe2++4Br-+3Cl2=2Br2+2Fe3++6Cl-, 此时 x=1.5a, 所以 (D) 选项正确;

(3) 当 x=a 时, Fe2+全部氧化, Br-部分被氧化, 即2Fe2++2Br-+2Cl2=Br2+2Fe3++4Cl-产物正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电荷也守恒, 所以 (C) 选项也正确.由此判定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B) 选项.

解法二:本题要选择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 我们可以从离子方程式常见的错误出发,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化学反应是否客观存在, 产物是否正确; (2) 电荷是否守恒; (3) 原子是否守恒; (4) 拆分是否正确等等.本题中, 溶液中Fe2+比Br-还原性强, Cl2一定先氧化Fe2+, 所以无论 xa 的关系如何, 都不会出现 (B) 选项的情况!这样问题就在短时间内迎刃而解了!

从以上方法可以看出, 对于选择题, 只要求出结果便可, 不论方式及解题过程如何, 而答选择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否熟练应用守恒思想, 这样不仅运算量要少得多, 还可以大大缩短解题时间, 更避免因不知按哪一个化学方程式而导致的恐慌.由此可见, 在计算过程中针对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往往有助于减少运算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及出错的机会, 达到快速, 准确解题的效果.

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理综第35题 第4篇

一、题目

丙烯腈(CH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2=CHCHO)和乙腈(CH3CN)等,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3H3N)和副产物丙烯醛(c3H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其原因是____;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____;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

(2)图1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温度为460℃。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____(填“是”或者“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判断理由是____;高于460℃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双选,填标号)

A.催化剂活性降低

B.平衡常数变大

C.副反应增多

D.反应活化能增大

(3)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产率与n(氨)/n(丙烯)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最佳n(氨)/n(丙烯)约为____,理由是____。进料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约为____。

二、信息梳理

(1)丙烯氨氧化法可生产丙烯腈,副产物为丙烯醛、乙腈等;而题目设问中副产物只讨论丙烯醛。

(2)给出丙烯腈、丙烯醛的化学式和结构简式:丙烯腈化学式为c3H3N,结构简式为CH2=CHCN;丙烯醛的化学式为c3H4O,结构简式为CH2=CHCHO。

(3)给出两个热化学方程式,一个是生成丙烯腈的热化学方程式,一个是生成丙烯醛的热化学方程式;两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且“单位物质的量”放出热量大。

(4)两个图象:一个是丙烯腈产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一个是丙烯腈、丙烯醛的产率分别与n(氨)/n(丙烯)的关系曲线。

三、问题解析

(1)两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大,说明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大。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考查反应①,降低温度、减小压强,有利于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也就有利于丙烯腈平衡产率的提高。催化剂对产物具有选择性,可提高主要产物产率而降低或抑制副产物的产率。

(2)根据反应①,由350℃到460℃的变化过程中,反应正向进行趋势应减弱,即丙烯腈的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图1中350℃~460℃时,丙烯腈产率却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说明该反应在进行时采用了催化剂,且每一状态都是瞬时状态,而不是平衡态。丙烯腈的产率并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一直在增大,当高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随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原因是温度过高,催化剂活性降低,或是副产物增多(或副反应增多),即题中A、C选项是问题的原因。题中又给出B、D选项,分别讨论之。平衡常数变大,说明反应正向进行的趋势增大,也就是丙烯腈的产率会增大,这与题中曲线变化趋势不符,故B选项不是问题的原因。活化能的作用在于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活化能对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并不产生任何影响,也就不影响该反应进行的趋势,即D选项不是问题的原因。

(3)看图2,横坐标是氨与丙烯的物质的量比,纵坐标是主产物丙烯腈和副产物丙烯醛的产率,最佳的氨与丙烯的物质的量比应是主产物产率高、而副产物产率最低甚或为零之时,从图上的数据来看,应在横坐标轴的1.0处,即氨与丙烯的物质的量比为1.0,此时反应几乎完全按反应①进行,其反应物的用量按反应①的系数计量,即n(氨):n(氧气):n(丙烯):1:1.5:1,由于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占空气体积的1/5,空气中氧气的物质的量也就是空气中各种气体物质的量和的1/5,按空气计量,应有

n(氨):n(空气):n(丙烯)=1:(1.5÷1/5):1=1:7.5:1

四、参考答案

(1)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

降低温度、降低压强催化剂

(2)不是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A、C

(3)l该比值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1:7.5:1

五、命题导向探究

(1)本题纯系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考查的概念有热化学方程式、产率、催化剂、平衡常数、活化能等,考查的化学原理主要有化学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对于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考查,该题置于理解和应用的层次。题目主线明晰,要求回答的问题确切、精当,学生易读懂题目,易做出答案。如第(2)问的最后一空,题中提示是“双选”,这利于学生准确判断,且减少思考量。

(2)表面上看,题型学生不太陌生,书本知识考查成分重,而实则在技巧上、设问上、灵活性上高于教材中的练习题。如题中的第(2)(3)问都是看图回答问题,而看图的要点是:看坐标意义、曲线走向、转折点、“零点”等,再结合变化或原理进行分析。如图1中350℃~450℃丙烯腈的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与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反应①得出的结论相矛盾,为什么?学生应联想学到的催化剂的作用,或题中(1)明示丙烯氨氧化法是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这一信息。

(3)题目整体不难,不偏,但能考出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化学素养,如第(3)问中设问的进料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是多少,从反应①的系数看出的是物质的量之比,而对于气体反应而言,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注意反应①中是氧气,还要把氧气的量换算成空气的量。这不仅考查学生的严谨细心,也引导学生关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另外,也从一个侧面考查学生对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关系的掌握。

理综第35题范文

理综第35题范文(精选4篇)理综第35题 第1篇1、选修3-5(15分)(1)用强度相同的红光和蓝光分别照射同一种金属,均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