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文章特点
林清玄文章特点(精选8篇)
林清玄文章特点 第1篇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其中。
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坛并不多见。他主张人心应“如水”、“如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对涤人心上的尘土,开启人性的灵智很有益处。
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
林清玄的书,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
他的辞藻很朴素、浅显,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说:“美丽的辞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
林清玄文章特点 第2篇
凤凰花这种植物喜欢展现自己的红色,仿佛他就是为离别而生的。年少时喜欢粘一只只凤凰花成一只只蝶,登上高楼去随风散放,她旋转飘落的姿态曾经赢得许多童稚的笑声,往事就也像这一只只蝶飘去,它们纵使旋落的姿态各不相同,终究都会消逝了。
想起凤凰花,遂想起平生未尽的志事;想起凤凰花,遂想起非梧不栖的凤凰。凤凰花何以要以凤凰的名?这样,老是叫人在离绪充溢时,会幻想自己竟是高飞的凤凰,在黑夜将近时即将展翼呢?
说的:“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不经意间就浮起一幕深浅分明的影像;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一位少年,一向喜欢梧桐一向倾慕凤凰,蓦然一抬眼,望见离期将届,自己不禁幻想幻化成一株梧桐一边面对朝阳,或是一只凤凰以便寒立高岗;或甚至以为自己竟已是一只凤凰,立于高岗的梧桐树上;或是呀!一只清灵的凤凰一展翅便击破了天蓝。
可是远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骊歌屡屡歌着,如同一首民谣的和声,那么清清玄玄的蜿蜒在主曲里,明明知道不重要,那一首唱过千余日的歌谣,若没有结尾的一小段唱和,也会黯然失色了。
于是凤凰花激起的不仅仅是童年成蝶化蝶的记忆,而是少年梦凤化凰的一段惜情。如火的花的印象配上轻唱的骊声,敲响了少年的梦境,惊觉到自己既不是凤凰神鸟,也非朝阳梧桐。终于在碎梦中瞧见自己的面容,原来只是一个少年,原来只是一段惊梦。若干年来死生以赴的生活竟然就要过去,没有丝毫痕迹,正如大鸿过处,啼声宛然在耳,纵是啼声已断,。却留下来一片感人的凄楚。而个梦凤化凰的少年,也只是像别人静静的的等待分离,在日落前的山头站着,要把斜阳站成夜色,只有黑夜也只有黑夜,才能减去白日凤凰花余影的红艳吧?
扩展: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大师,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曾任台湾海外版记者、主编等职。二十岁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莲花开落》,正式走上散文创作的道路;三十岁前揽尽台湾各项文学大奖;三十二岁与佛法结缘,入山修行三载,出山后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四十岁出版“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被推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五十二岁完成《林泉》、《清欢》和《玄想》,被选为台湾中学生优秀读物。
科普文章的特点和翻译 第3篇
所谓科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规定, 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 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 倡导科学方法, 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在各种科普传播的形式当中, 科普文章是很常见的一种。它是科普作家采用民众可以接受的语言, 将科学技术渗透其中, 并向大众普及的一种文体。
科普文章和科技文章关系密切, 既有相似, 又有差异。科普作品是科技文体的一种变体, 属于文学和科学相结合的写作体裁 (郭建, 2007) 。因此科普文章首先应该具有传统科技文体的一般特点, 如用词规范、描述客观、术语较多等。但是随着简明英语运动的兴起, 科技文体自身的特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外的科技文章不再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 科技英语采用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在英美已经成为主流 (范瑜、李国国, 2004) 。实际上, 由于科普作品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方法, 多数作者都愿意用丰富多彩的语言 (包括修辞手法) 来传播信息和表达思想 (王振平, 2006) 。因此科普文章可以说是一种采用特定语言来传达科学知识的受控文体。
2 科普文章的特点
科普文章不同于专业文献, 有自己的写作特点:
1) 用词规范严谨:为突出内容的科学性, 科普文章的用词有较多的书面语, 文体偏正式;对于还没有彻底阐明的原理则会使用一些模糊语言, 以避免过于武断而产生错误, 如Although it is not likely that this is thecomplete reason in all people why weight is gained in the face of substantial calorie restriction, it would appear to be a primary factor。
2) 语法简明扼要:为了突出科学事实, 透彻说理, 一般科普文章的语法都比较清晰简明。就时态而言, 往往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和现在完成时等几种简单的时态。同时被动语态和从句的运用也符合传统科技文章的写作特点。
3) 文学语言鲜明: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对于一般读者而言, 学科专业的限制, 往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达到普及的目的, 很多科普作家都会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从而避免科技语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这应当说是目前科普写作的一大趋势。
4) 专业术语丰富:出于科学性的考虑, 科普文章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少专业术语, 如句子A samplingof such supplements could include coenzyme A, aloe vera, 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 , pycnogenol, colostrum, saw palmetto, N-acetylcysteine, and methyl-sulfonyl-methane (MSM) 中的划线词, 即使英语国家的普通读者也未必完全理解, 阅读障碍可见一斑。
3 科普文章的翻译
科普文章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累计出版的科普翻译图书达上万种, 对于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思想, 普及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网, 2008) 。欣喜之余, 我们也不难发现, 国内科普著作翻译质量不容乐观。郭建中指出, 有关科普著作的翻译, 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看法, 即认为科普作品道理浅显, 语言简单, 容易翻译。有些译者就率尔操觚、草率行事, 结果不是原文理解错误, 就是译文科学性有问题, 或者行文佶屈聱牙 (郭建中, 2007) 。有鉴于此, 个人以为不妨先正本清源, 厘清科普翻译的标准。
3.1 科普文章的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的讨论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学术界一般将“忠实”和“通顺”作为翻译的一般标准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1980) 而阎庆甲等学者则认为“明确”、“通顺”、“简练”是科技翻译的标准 (阎庆甲、阎文培, 1992) 。但科普翻译毕竟是科技翻译的一个分支, 它和科技翻译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科普翻译而言, 个人认为其标准至少应该由以下两个方面决定:
1) 翻译目的
翻译目的对译文的遣词造句存在直接影响:一方面科普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科学知识, 科学严谨是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 便于传播也是科普翻译的内在要求。对于原著过于诘曲聱牙的地方, 译者需要进行改写, 否则即使字对字翻译出来, 恐怕也是不忍卒读。所以传统翻译理论忠于原文的要求具有“相对性”, 以合适的方式传达出原文的意义也是一种忠实。
2) 读者对象
科普翻译尤其要关照读者对象, 这一点不难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层次、生活阅历的读者, 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 对译文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经提示译者要考虑读者的背景 (The translatorasks himself:Who is the reader?What education, class, age, sex?Informed or ignorant, layman or expert?) , 他认为读者对象可以分为三类, 即学者型读者 (the expert) 、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读者 (the educated layman) 、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读者 (the uninformed) (Peter, 2001) 。这种层次划分充分说明了读者对象对译文产出的重要性。
因此, 个人认为科普翻译除了坚持“忠实”和“通顺”的一般原则外, 还要始终考虑两个核心词:一是“科”, 即科学性;二是“普”, 即普及性。
所谓科学性, 是指译文传达内容符合现阶段人类科学知识的一般原理, 其范畴至少应该包括两点, 一是准确, 二是统一。科学知识的普及应该以准确为先, 否则不但没有达到目的, 反而导致谬种流传, 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除此之外, 科学概念、原理等的表述还应该前后统一。如果译文有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的地方, 那么科普传播的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所谓普及性, 是指对原著进行翻译时要考虑到传播的需要, 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翻译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众多的因素, 但就翻译过程本身而言, 坚持受众导向, 心中时刻装着读者, 译文尽可能切合读者的知识层次和阅读预期, 只有这样读者才有读下去的兴趣。因此, 译文的普及性也是科学传播的内在要求之一, 而且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接受程度。
总之, 在科普翻译的标准中, 科学性是第一位的, 普及性是第二位的。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指导翻译实践。
3.2 科普文章的翻译策略
为了在科普翻译中达到科学性和普及性的平衡, 可以采用如下的翻译策略。
3.2.1 参照专业标准
科普文章中的很多说法已经标准化, 具有强制性, 如:
例1:I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ldren born to mothers who were exposed to multiple sugar-laden foods, birth defects immediately appeared.
译文:母亲摄入了富含糖类的食物以后, 生下的第一代子女很快就有了出生缺陷的症状。
分析:birth defect有“先天缺陷、出生缺陷”等说法, 究竟选哪一个应该查询专业词典, 也可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称名词委, http://www.term.gov.cn) 推荐的名称为准。
3.2.2 遵循传统习惯
学科专业的历史性决定了翻译时须约定俗成, 不可随意变更, 如:
例2:For over a hundred years amalgam fi llings have been the most commonly placed dental fi llings.
原译:银汞合金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牙齿填充剂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改译:银汞合金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牙齿充填剂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分析:filling原译为“填充剂或填料”, 尽管意思基本正确, 但却不符合医学习惯, 在牙科领域一般说的是“充填剂”。
约定俗成还有另一层含义, 即由于历史原因, 某些误译广为人知, 为避免更改后的混乱, 不妨“将错就错”, 例如:
例3:Consistent with this antiinfl ammatory effect, Ross et al.have demonstrated that statin drugs can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nonfatal stroke.
译文:罗斯 (Ross) 等人还证明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非致命性中风的发生率, 这与其抗炎作用是一致的。
分析:stroke目前的标准译名应为“卒中”, “中风”的说法并不准确, 但考虑到习惯仍继续沿用。
3.2.3 借助专业知识
科普文章对译者的专业素养有相当的要求, 欠缺则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误译。
例4:However, when protein—especially animal protein—is eate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omach rapidly produces acid and acid-activated enzymes.
原译:然而, 因为食物中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的存在, 胃很快就开始分泌胃酸和酸活化酶。
改译:然而, 因为食物中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的存在, 胃很快就开始分泌胃酸和酸激活酶。
分析:acid-activated enzyme原译为“酸活化酶”, 生物化学反应中确实有不少活化酶, 但套用这个说法有问题。因为活化酶往往作用于自身, 而此处原文描述的是胃酸作用于消化酶, 故考虑改为“酸激活酶”。又可从名词委网站上检索到metal-activated enzyme (金属激活酶) , 这就印证了译者的判断。
3.2.4 使用逻辑分析
科普文章重在表达科学事实, 而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很多翻译语言方面似乎没有问题, 但却不符合逻辑, 如:
例5:Vitamin C can be given both orally to bowel tolerance (onset of loose diarrhea or abdominal cramping) and intravenously in a dose of 50 to 60 grams over several hours.
原译:急性甲基汞中毒时可以口服维生素C达到肠道耐受剂量 (即产生腹泻或腹痛所需剂量) , 并在数小时内静脉注射维生素C 50到60克。
改译:急性甲基汞中毒时可以口服维生素C达到腹泻剂量 (即产生腹泻或腹痛所需剂量) , 并在数小时内静脉注射维生素C 50到60克。
分析:bowel tolerance原译“肠道耐受剂量”字面意思似无不妥, 但并没有将其本质含义翻译出来。按照原文, bowel tolerance指的是“onset of loose diarrhea or abdominal cramping”, 说明该术语的真正含义为“肠道无法耐受而产生腹泻的剂量”, 原译表述刚好相反, 存在逻辑矛盾, 故改译为“腹泻剂量”。
3.2.5 注意熟词生义
词汇的意义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才能得以体现,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专业中有不同的意义, 望文生义很容易造成翻译中的“假朋友”现象, 如:
例6:Some congenitally exposed infants were afflicted with cerebral palsy, altered muscle tone, and delayed onset of the ability to walk.
译文:一些先天中毒的婴儿会有脑性麻痹、肌张力异常等症状, 学会走路的时间也会延迟。
例7:Pathologically, a cavitation represents a focus of wet gangrene in the jawbone.
译文:从病理学角度来讲, 空洞代表了下颌骨中的湿性坏疽病灶。
分析:tone常见意思为“腔调、音调”, 但在医学上指的是皮肤、肌肉等的结实程度, 故muscle tone一般译为“肌张力”;同理focus指的是“病灶”。
3.2.6 注重读者关照
科普作品不同于专业文献, 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因素, 尽量“投其所好”, 如:
例8:People who are obese and more toxic tend to have more prolonged bowel transit time.
原译:肥胖患者以及身体毒素较多的人, 肠传递时间延长。
改译:肥胖患者以及身体毒素较多的人, 食物往往会滞留于消化道, 排出时间延长。
分析:bowel transit time本可直译为“肠传递时间”, 但这样一来读者依然不解其意。经检索发现bowel transit time指的是食物从口腔进入到肛门排出的时间 (Boweltransit time refers to how long it takes for the food to move from the mouth to the anus) (David, Dugdale, 2012) , 即食物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 故只需将其内涵解释出来即可避开复杂的说法。
4 小结
科普文章的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首先要保证准确, 然后还要尽量简明。故译者一方面要严谨求实, 另一方面还要合理变通, 其目的只有一个, 即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David C.Dugdale.Bowel Transit Time[EB/OL].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3887.htm, 2012-08-10.
[2]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0-21.
[3]范瑜, 李国国.科技英语文体的演变[J].中国翻译, 2004 (5) :86-87.
[4]郭建中.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J].中国翻译, 2007 (6) :85-86.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78-80.
[6]王振平.科普著作的文体与翻译[J].上海翻译, 2006 (2) :35-38.
[7]阎庆甲, 阎文培.科技英语翻译方法 (修订版) [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2:23-28.
[8]新华网.“改革开放30年30部优秀科普翻译图书”揭晓[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9/content_10525888.htm, 2008-12-19.
巧抓文章特点,分析再现手法 第4篇
中考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考查,既有对局部表现手法的考查,如:对比、衬托、照应、渲染、烘托、细节描写、反衬等,更多则是侧重于作品整体表现手法的考查。所考查的题型,一类是寻找和辨析文章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一类是体会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也有的是对作品来点赏析。主要题型有:
1.辨别文章画线句子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说明其好处,这是最常见的命题方式。如,2006年山东省威海市《两个邮递员》中的“作者塑造第一个邮递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任选其一结合相关语句谈谈它的作用。”
2.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什么作用?或衬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如山东济宁市2007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家园落日》阅读题第19题“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某人或某事,或文章开始写到某人或某物等,有什么作用?2007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年轻人的口哨声,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将两个人物(事物)放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如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非课改区)中“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5.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并做一下赏析。
6.这篇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法很有个性,请你选择一点赏析。
7.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请你选择一种,试作分析。
[解题钥匙]
阅读题的答题原则是:答案尽可能地出自原文。因而,要准确无误地答题,就要读懂原文,答题时,既可以直接引用原文,也可以根据需要合理筛选、梳理,并进行加工,只要这样,才能求得答案的圆满。答题一般可分四步走:
1.初读原文,辨别文体。将文章从头至尾仔细阅读一遍,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态度,这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要做好这一点,可从标题、文首和文尾人手。仔细揣摩标题,看看文章开始有没有定感情基调的句子,再看看文章结尾有没有画龙点睛或带有观点性的议论句子,这些都是把握文章情感态度及其观点最有价值的信息。当然,也不要忘了对文学作品类别识别,它决定着你的审题。抒情味浓的是散文,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有人物的是小说。
2.细看题目,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及要求,弄清要求是答好题的前提。有的问题很明显,有的问题委婉含蓄,如济宁市2006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家园落日》阅读题第19题“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就需要考生识别所考的知识点,“丘陵、树木、农舍”这些信息,让我们联想到景物描写,“写的用意”让我们联想到借物借景抒发某种情感,又使我们联想到“寄寓或寄托”。总之,题目意思弄懂了,才能认真答题。
3.查找原文,确定位置。找出题目在文中的大概位置,答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左右兼顾,确保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4.联想思考,认真答题。在审清题意,查找原文的基础上,再次联想思考有关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答题要求和注意事项,如,刻画人物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一提到景物描写,我们就要联想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有联系到相关的知识点和答题的要点,然后着手答题才有针对性。
[针对训练]
两角钱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②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③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十四五岁的样子,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不用说,也是工地上的民工,跟着大人们一起来寄钱。他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未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更让我感到奇怪。
④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就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⑤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小民工,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是在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是两角钱,也是他的血汗钱。我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⑥接过两角钱,服务员的脸上呈现了笑容。邮戳在信件上欢快地响了起来。
⑦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⑧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们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⑨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句:还没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⑩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不过,我有时总会想,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这样做到底对不?
1.小说第③段划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刻画出小男孩怎样的心理?
2.第⑥段划线的句子,属于那种类型的描写?刻画出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3.小说对小男孩形象地刻画贯穿全文。请你仔细阅读,看看采用那些描写方法?在你的眼里,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文章为什么以“两角钱”为标题?请你简单赏析一下这个标题的好处。
5.文章结尾说:“不过,我有时总会想,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这样做到底对不?”难道作者不知道吗?说说你的理由。
6.生活中,你肯定也得到过他人的帮助,请把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写出来。
林清玄亲情的文章 第5篇
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是根本容不下绿色的地方,甚至长不出一株狗尾巴草,更不要说番薯了。
到车站接了父亲回到家里,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一个人住在脚踏不到泥土的地方,父亲竟不能忍受,这也是我看到他的表情后才知道的。然后他的愤愤转变成喃喃:“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要种在哪里?”
父亲对番薯的感情,也是这两年我才深切知道的。
那是有一次我站在旧家前,看着河堤延伸过来的菅芒花,在微凉的秋风中摇动着,那些遍地蔓生的菅芒长得有一人高,我看到较近的菅芒摇动得特别厉害,凝神注视,才突然看到父亲走在那一片菅芒里,我大吃一惊。原来父亲的头发和秋天灰白的菅芒花是同一种颜色,他在遍地菅芒的野地里走了几百公尺,我竟未能看见。
那时我站在家前的番薯田里,父亲来到我的面前,微笑地问:“在看番薯吗?你看长得像羊头一样大了哩!”说着,他蹲下来很细心地拨开泥土,捧出一个精壮圆实的番薯来,以一种赞叹的神情注视着番薯。我带着未能在菅芒花中看见父亲身影的愧疚心情,与他面对面蹲着。父亲突然像儿童一般天真欢愉地叹了一口气,很自得地说:“你看,恐怕没有人番薯种得比我好了。”然后他小心翼翼地把那个番薯埋入土中,动作像是在收藏一件艺术品,神情庄重而带着收获的欢愉。
父亲的神情使我想起幼年关于番薯的一些记忆。有一次我和几位外省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番薯呀!番薯呀!”我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呀!”
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那天他喝了几杯老酒,神情很是愉快,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的那一部分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而无知的我便指着北方广大的大陆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外省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从唐山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然后他用一支红笔,在地图上将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我们所居的台湾南部。那是第一次在十烛光的灯泡下,我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我更早的记忆,是从我会吃饭开始的。家里每次收成番薯,总是保留一部分填置在木板的眠床底下。我们的每餐饭中一定煮了三分之一的番薯,早晨的稀饭里也放了番薯签,有时吃腻了,我就抱怨起来。听完我的抱怨,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所以祖母每每把番薯煮好放着,一旦警报声响起,父亲的九个兄弟姊妹就每人抱两三个番薯直奔防空壕,一边啃番薯,一边听飞机和炮弹在四处交响。他的结论常常是:“那时候有番薯吃,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他一说完这个故事,我们只好默然地把番薯扒到嘴里去。
父亲的番薯训诫并不是寻常都如此严肃,偶尔也会说起战前在日本人的小学堂中放屁的事。由于吃多了番薯,屁有时是忍耐不住的,当时吃番薯又是一般家庭所不能免,父亲形容说:“因此一进了教室往往是战云密布,不时传来屁声。”而他说放屁是会传染的,常常一呼百应,万众皆响。有一回放屁放得太厉害,全班被日本老师罚跪在窗前,即使跪着,屁声仍然不断。父亲顽笑地说:“经过跪的姿势,屁声好像更响了。”他说这些的时候,我们通常就吃番薯吃得比较甘心,放起屁来也不以为忤了。
然后是一阵战乱,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它炙烤过的香味,穿过数年的烽火,在万金家书也不能抵达的南洋,温暖了一位年轻战士的心,并呼唤他平安地回到家乡。他有时想到番薯的香味,一张像极番薯形状的台湾地图就清楚浮现,思绪接着往南方移动,再来的图像便是温暖的家园,还有宽广无边、结满黄金稻穗的大平原
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日后遂成为我们家的传统。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粗大壮实,一个可以长到十斤以上;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一串一串的果实,细小而甜美。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不吃饭,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那是我农夫父亲的忧患意识。他总是记得饥饿的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如今回想起来,一家人围着小灯食薯,那种景况我在凡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中几乎看见,在沉默中,是庄严而肃穆的。
在这个近百年来中国最富裕的此时此地,父亲的忧患想来恍若一个神话。大部分人永远不知有枪声,只有极少数经过战争的人,在他们心底有一段番薯的岁月,那岁月里永远有枪声时起时落。
由于有那样的童年,日后我在各地旅行的时候,便格外留心番薯的踪迹。我发现在我们所居的这张番薯形状的地图上,从最北角到最南端,从山坡上贫瘠的石头地到河岸边肥沃的沙浦,番薯都能坚强地、不经由任何肥料与农药而向四方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有一次,我在澎湖人口已经迁徙的无人岛上,看到人所耕种的植物都被野草吞没了,只有遍生的番薯还和野草争着方寸,在无情的海风烈日下开出一片淡红的晨曦颜色的花,而且在最深的土里,各自紧紧握着拳头。那时我知道在人所种植的作物之中,番薯是最强悍的。
这样想着,幼年家前家后的番薯花突然在脑中闪现,番薯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像牵牛花,唯一不同的是,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湿的沟边,都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的风景;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在夕阳将下之际,牵牛花开始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淡红晚霞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地。
正如父亲常说,世界上没有一种植物比得上番薯,它从头到脚都有用,连花也是美的。现在台北最干净的菜市场也卖有番薯叶子的青菜,价钱还颇不便宜。有谁想到这在乡间是最卑贱的菜,是逃难的时候才吃的?
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一个滚圆的大铁锅,挂满了糖渍过的番薯,开锅的时候,一缕扑鼻的香味由四面扬散出来,那些番薯是去皮的,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有时候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吃着,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中奔走过的风霜。
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有一回我们为了番薯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称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番薯,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番薯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番薯真是甜得像蜜!”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番薯田里。看着他的神情,使我想起父亲和他的南洋,他在烽火中的梦,我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父亲送我的红心番薯过了许久,有些要发芽的样子,我突然想起在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便提了一些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改行卖牛肉面了,我说:“你为什么不卖地瓜呢?”老人愕然地说:“唉!这年头,人连米饭都不肯吃了,谁来买俺的地瓜呢?”我无奈地提着番薯回家,把番薯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鲜红的血肉。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卅年,心还是红的,不肯改一点颜色?
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在晨曦掩映的云彩中,曾经欣欣茂盛过,曾经以卑微的球根累累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站在阳台上,我看到父亲去年给我的`红心番薯,我任意种在花盆中,放在阳台的花架上,如今,它的绿叶已经长到磨石子地上,甚至有的伸出阳台的栏杆,仿佛在找寻什么。每一丛红心番薯的小叶下都长出根的触须,在石地板上待久了,有点萎缩而干枯了。那小小的红心番薯竟是在找寻它熟悉的土地吧!因为土地,我想起父亲在田中耕种的背影,那背影的远处,是他从芒花丛中远远走来,到很近的地方,花白的头发,冒出了菅芒。为什么番薯的心还红着,父亲的头发竟白了。
在我十岁那年,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我们行经一片被拆除公寓的工地,工地堆满了砖块和沙石。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然后他没有再说什么,执起我的手,走路去饭店参加堂哥隆重的婚礼。
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里,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这些种在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秘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
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小心地呼吸着。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林清玄的文章摘抄 第6篇
黄桑禅师说法里有这样一段:“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请佛道,世界山河,有相无相,偏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偏照也。”把一个人的“心”提到与众生请佛道平等的`地位,稍为可以解开一些迷团。
一个人的心在佛道家的法眼中是渺小的,可是有时又大到可以和诸佛道相若的地位。在新竹狮头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第,壁上用苍润的楷书,写上“心即是佛道”四个大字。同样的,在江苏西园寺大雄宝殿里也有四个大字“佛道即是心”;不管是心或佛道摆在前面,总是把人的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其实,这四个字学问极大,它有十六种排列组合,每一种组合意义几乎是一样的,以心字开头有四种组合:“心即是佛道,心是即佛道,心佛道即是,心即佛道是”,以佛道字开头也有四种组合:“佛道即是心,佛道是即心,佛道心即是,佛道即心是”,几乎完全肯定了心的作用,佛道在这里不再那么高深,而是一切佛道法全从行念的转变中产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不再从“空”的角度在经文中索解,有时一个平常心就能在佛道里转动自如了。
我最喜欢的讲佛道法是“维摩经”里的一段,维摩诺间文殊菩萨说:“何等为如来种?(什么是如来的种子?”)文殊说:“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恙、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人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道种。”
文殊并且进一步解释:“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在这里,文殊把人世间烦恼的意义肯定了,因为有一个多情多欲的身体,有愚昧,有情爱,有烦恼才能生出佛道法来,才能生出如来的种子,也就是“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把经里讲受,想、行、识诸空的理论往人世推进了一大步,渺小的人突然变得可以巨大,有变化的弹性。
在我的心目中,佛道家的思想应该是瘸子的拐杖,顽者的净言,弱者的力量、懦者的勇气、愚者的聪明、悲者的喜乐,是一切人生行为中的镜子。可惜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讲佛道法的“有道高僧”大部分忽略了生命的真实经验,讲轮回,讲行云。讲青天,讲流水,无法让一般人在其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过去旅行访问的经验,使我时常有机会借宿庙宇,并在星夜交辉的夜晚与许多有道的僧人纵谈世事,我所遇到的僧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为僧的,大多数并在生命的行程遇到难以克服的哀伤烦恼挫折痛苦等等,愤而出家为僧,苦修佛道道,可是当他饲入了“空门”以后,就再也不敢触及尘世的经验,用这些经验为后人证法,确实是一件憾事。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住在佛道光山,与一位中年的和尚谈道。他本是一名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因为爱情受挫,顿觉人生茫然而适入空门,提到过去的生命经验他还忍不住眼湿,他含泪说:“离开众生没有个人的完成,离开个人也没有众生的完成;离开情感没有生命的完成,离开生命也没有情感的完成。”也许,他在孵说里是一个“六根不净”的和尚,但是在他的泪眼中我真正看到一个伟大的人世观照而得到启发,他的心中有一颗悲悯的如来的种子,因为,只有不畏惧情感的人,才能映照出不畏惧的道理。
林清玄文章读后感 第7篇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确定。该如何面对呢?来听听法国人鲍尔的回答吧!鲍尔是一家著名杂志的主编,生活春风得意时,但一场突然的不确定让他病倒在医院的病床上。脑出血使他不能说话,若是没有氧气的话,他甚至不能呼吸!但他没有放弃,没有消沉。他坚信,上帝关了一扇门后,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用唯一一只能动的左眼晴与护士取得联系、沟通。护士一直不停地反复念着字母,他眨一次眼,就是说不对,眨两下,就是说对。经过鲍尔地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一本不凡之作《潜水钟与蝴蝶》。他带来的是生命的奇迹!
人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磨难,如果坦然面对,就能走出山重水复的`境地,闯出柳暗花明的新世界;如果能勇敢的拼搏,就能将不确定踩在脚下,并把它变成成功的垫脚石。没有秋霜的洗礼,枫叶就不会拥有火红的颜色;没有机器的打磨,钻石就不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人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当生活中的不确定袭来时,让我们坦然地面对它吧!因为它能激发出我们的潜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力量!
关注人性特点 巧做人的文章 第8篇
一、以教师为本,贯彻课改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知识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教代替了学,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让学生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师越教,学生越学不会、越不爱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认识到不转变教学观念,课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广泛地学习课改精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我们主要从“听、看、写、谈”四个字上下功夫。
所谓“听”就是组织教师听课改辅导,我们组织教师到市里参加课改培训,组织教师到乡镇听辅导课,间周举办一次校级课改讲座,老师作了大量的学习笔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
所谓“看”就是组织教师学习课改资料和观看课改光盘,人手一份课改培训资料,教师边看边作圈点,边看边作笔记,我们还分学科分年级观看光盘,教师兴致勃勃地一边看一边记、一边谈感受一边谈设想,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积极性。
所谓“写”就是组织教师写心得体会,我们每组织一次培训,都要求教师写心得体会,教师深刻的认识说明了课改精神深入人心。
所谓“谈”就是组织教师开座谈会,写心得是书面的,谈体会是公开的,在我们组织的座谈会上,教师畅所欲言,观念新颖,论据充分。热情的发言、激情的争论,会心的微笑,都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教师对课改精神的认识和对课改工作的关注。
通过宣传、学习课改精神,我们的教师更新了观念,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共识。他们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动、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现和观念,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开展课改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本,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体,是主宰。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变成了只听不讲,只记不想的工具,学生因为失去了主动性,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学生因为失去了主动性,他们的情感受到压抑,观点受到了压抑,体验受到了压抑,心灵受到了压抑,智慧受到了压抑。试问,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培养聪明活泼、勤学上进、博学多才的学生呢?纵观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传统的教学课堂才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和东西。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不关注学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实施教学。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们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必须引导,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必须让他们都有所发展。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认为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法,我们更认为在不同的教法中,关注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唯一的定法。所以,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合格,就看教师是否关注学生。我们所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其核心就是关注学生。
三、以教研为本,体现集体智慧
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研。没有教研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浅层次的教学。在教研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一是认真抓好集体备课。教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行为,之所以说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因为教与学两方面的参与都是人,特别是教师,在教研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关注教学就应该关注教研,关注教研就关注教师。所以我们在教学研究方面,特别关注集体备课。因为集体备课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智慧,充分体现教师间的协作精神,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
林清玄文章特点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