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精选9篇)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 第1篇

德阳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选修课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

课题:李清照诗词人生的鉴赏及主题初探 时间:2015.3—2015.7 执教者: 贺 玫

一.教学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每个阶段的创作风格特点。并能够理解代表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感情。能够将李清照的典故事迹作为素材运用的平常的写作中。二.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课!

那李清照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体会过她“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的豪迈,不同的人在心中也会映射出她的多种不同的侧面,那同学们,知道多少关于李清照的事情呢,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交流一下,(提示,可是关于李清照的诗歌,她的生平,或者是故乡,或者是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呢,老师感觉,李清照和同学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关于她的基本知识呢大家还是很熟悉的,但是我们说呢,了解一个人,要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呀,就像小品里说的,要刨根问底,还得往祖坟里刨。。那下面呢,咱们就一起去刨一刨李清照的诗词人生。。

2.介绍身世背景,家庭情况

⑴首先呢,我们要先对李清照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个呢相信很多同学都比较熟悉了,刚刚也有同学提到了,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李清照女士的个人档案!⑵同学们都学过历史了吧,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人家女孩子都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那李清照是不是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呢? 我们下面来一起看一首词,引入《如梦令》(朗读一遍)播放视频 找两个同学先朗读一下,然后放视频,再然后全班齐读

解释,这首如梦令呢,一共有两首,都是很著名的篇章,写的也很有灵性,同学们可以课下找来读一读。今天呢我们就着重来看这一首。

A.这里呢老师要问一个问题了。那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首词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看看它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这首词呢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B.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呀,看到这首词,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提问两个同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总结一下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 1

了。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酒喝过了头,由于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于是便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尽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

好,通过这首词呢,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是过的那种封建女子传统的待字闺中的生活么? 不是,是吧?那李清照为什么可以在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中,始终保持那样一种率真的性情呢?又是怎么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学修养呢? 我们要从她的家庭说起

⑶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深受苏轼的赏识。在古代,凡是中了进士的男子,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了,在社会上都受到尊重,而且可以在朝廷中做官,李格非这个人是个清官,清廉,刚正不阿。她的母亲是王氏。这个王氏出身可不得了,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王拱辰先后还担任诸多高职。那我们就想想这个家族培养出来的孙女,那肯定也应该不是特别一般。也是知书识礼,贤良淑德的女子。

李清照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一步一步的成长,自然也就不是寻常百姓家的 女子所能比的。。3.介绍李清照的婚姻生活

经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转眼间李清照年满十八岁了,成为一个大姑娘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么就在这一年呢,李清照遇到了他的真命天子,就是赵明诚。找个同学起来读一下关于赵明诚文学常识

⑴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是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李清照。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和李清照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任江宁知府。两年以后,病逝于建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赵明诚也属于名门之后了,两人也算是门当户对的。婚后呢,两个人十分恩爱,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就是品评字画和金石研究。⑵这里呢给同学们看一首词 找一位同学来念一下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是为悼念亡妻所作,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两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大家又没有听说过呀?

其中呢,“赌书消得泼茶香”就是借用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这个典故是什么呢,两人由于都喜欢诗文和饮茶,但是当时茶叶是非常名贵的东西,数量不多,那该给谁喝呢?两人就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比赛。就是随便说一句诗,看谁能记得这句诗是出处是于哪本书的哪卷哪页,赢得人呢就可以喝茶了。李清照呢,非常聪明,记忆力也很好,所以每次基本都是她喝茶。有一天李清照连续饮了好几杯茶了,而赵明诚一杯也没有喝,正在那里郁闷呢,李清照看到赵明诚那副郁闷的神情然后被逗乐了,手一抖,茶都被泼到书上了。最后两人都没有喝到茶,但两人的恩爱和志趣相投却被传为了一曲佳话。⑶但是好景不长呀,赵明诚受到朝廷的调度要去外地做官,于是两人开始了看似遥遥无期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异地恋。这在这个阶段呢,李清照创作了很多的表达离情别绪的的词。比如说这首《醉花阴》

A.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视频,同学读,齐读 B.好了,老师要给大家出难题了,老师想问一下,从这首词里,你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有哪些表示这种感情的意象呢? 启发段

(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⑷李清照的《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哈。好,请坐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什么意思呢 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写完之后,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赵明诚看了以后:就想,写得太好了,怎么就写得这么好呢?先是很感慨,很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她比我写得好呢?这不成啊,于是呢,他就痛下决心,不上班了,请假,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写,制造诗词,制造了五十首词,然后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见了陆德夫,德夫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

我这作品怎么样,看了好半天...:说就三句写得好,那赵明诚说哪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正是李清照所写的。

由此可见李清照的文才,不是赵明诚所能及的,但两人之间类似于儿童之间的那种天真纯洁的感情还是十分让人们羡慕的。4.人生后期

但是好景不长呀。突然间的国破家亡使李清照措不及防,幸福而欢乐的生活就这样被金人的铁骑和丈夫的离世给打破了。。在那样一种孤苦无依,漂泊流落异国他乡之时,李清照的身体和精神收到了双重磨难,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那样一种环境中,李清照写下了诸多的旷世名作,比如这首《武陵春》 ⑴解读诗。

A.看一下这首词的背景,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同学读,齐读。

下面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词

B.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上阕,找一位同学试着翻译一下(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

已经都日上三竿了,我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张张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好,请坐

C.那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通过上阕,看到的怎样一位女子,那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女子的形象的,运用到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式?

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D.下面呢,看一下下阕,找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春天到了,跟朋友们出去到双溪转一转,看一看,听说那儿的春色是最美好的,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样,快快活活地,像我年轻的时候写的那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是现在我这样的一副心境,是一种积累起来的,难以释怀的、沉重的心情,小小的舴艋舟怎么能载得动呢? E.那在这里,同学们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么,能告诉老师,作者的心情通篇是怎样变化么?(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刚刚词人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这里呢我们来看“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这首词呢用的第一人称的口吻,大家知道什么是第一人称么?(或许可以分析一下各种人称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的上半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重阳佳节独自黯然神伤的女子,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而词的下半阙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告诉我们,诗人现在已经不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天真少女,而是内心埋藏着许多遗憾许多愁苦的老人了,从下阙呢,我们也找到了上半阙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了,人到晚年喜欢回忆,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她的回忆当中,不断闪现的是她和赵明诚在年轻时候的美好岁月。可是现在只有她孤身一人独守空房了。充分地表达了李清照在孤独生活中浓重的哀愁。晚年的李清照,越是孤独寂寞,越是思念丈夫赵明诚。怀着对于过去生活的深深追惜,李清照似乎想再一次燃烧她和赵明诚的爱情生活,可是已经物是人非了。

F.这里呢大家注意了,这首词的一个非常巧妙的修辞手法。。同学们能看出来么?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诗歌独具新意。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新颖而不着痕迹。

5.李清照的祠堂和故居

由于李清照的突出的文学贡献和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后人们呢,也修建了各种李清照的纪念堂来纪念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应当属坐落在词人故里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百脉泉畔的“清照园”。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有能力的同学也可将来到济南看一下,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那里的环境。肯定比单纯看这些照片要好得多了。6.课堂小结

好了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呢,我们可以看出来,李清照的人生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少女时期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她,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所以读她早期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新明快气息扑面而来;而到了中年以后呢,由于丈夫受朝廷的派遣到外地为官,两人经常两地分离,聚少离多。所以这个时期的诗歌多渗透进了对丈夫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到晚年的时候,由于金人入侵,丈夫的离世,国破家亡的双重压力使得李清照的词弥漫出浓浓的哀婉忧愁,词中也经常会呈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的片段。的李清照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实在是一个奇迹,这同时也有力的说明了李清照的文学震撼力。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通过三首诗呢,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李清照的坎坷而不平坦的一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的了解一下李清照的诗词,老师呢也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对李清照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大家以后的阅读和作文有一定的启发,同时呢,希望激起同学们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这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 第2篇

---文章来自同学精心研讨总结

总结报告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李清照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的词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¹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饱受战乱之苦,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我们就沿着她的人生轨迹来体会她诗词风格的变化。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如写于早期的两首著名小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小词写出了清秀的意境,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写作者的一次荡舟野游,天色已晚,一个醉酒的少女划着一叶孤舟误入到荷花丛中,在夜幕中激起一滩鸥鹭。大自然的天光水色,鸟兽鱼虫与醉酒的少女巧妙地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从此词可看出李清照所流露出来发的那种欢快的情绪和投身大自然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童心和志趣。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后一首词,李清照认为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这种景物和季节的变化也触动了李清照敏感的心,引起了她心中的惆怅之情,这种惆怅之情充分地展现在作者短短的几句词中真可谓语浅意深。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春光的流逝,便预示着年岁的逐增,清照不免由此生发怅惘之情,借海棠花事感叹青春易逝。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

再看《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一个富贵人家少女天真烂漫的形象。她生活快乐,性格活泼,甚至有些不拘小节,你看那位如花少女刚“蹴罢秋千”,颇有倦意,连纤纤玉手也懒得抬,正“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时,听得有人来了,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光着袜子害羞地往屋里跑,头上的金钗都滑落了,却又倚着门回头嗅嗅青青的梅子,那“和羞走”“倚门”及“却把青梅嗅”等一系列的描写,则将李清照如此忙乱慌张的原因点破,原来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夫君。这一“回首”,再次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多么真实而细腻,而把这样一位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少女活化出来的李清照,当时不就是一位热爱生活、天真烂漫的如花少女吗?这正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

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其早期少女词抒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及感受,抒发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爱情之意,语调清新自然,不加雕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活泼率真、娇羞可人、烂漫多情的少女形象: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不久,李清照与赵明诚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可是丈夫又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地悲愁和苦闷。思

念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述于笔端。作品的字里行间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词人相思愁苦的爱情主流。

这段时期代表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送别了丈夫,李清照反复回忆夫妻恩爱的岁月却独守空闺,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一种无尽的相思挥之不去,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让她刻骨铭心,离愁别恨跃然纸上。

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重阳佳节本是团圆之日,可

是此时夫妻分居两地,于是没了赏菊的兴致。一句“半夜凉初透”,写尽半夜凉透的冷寂,凄清,给人以无限寂寞清冷苦况。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以愁字起,以瘦字止,情思绵绵。整首词无一字言情,却句句是刻苦铭心的情语,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这一时期的李清照用她的女性之笔,进行大胆地真情告白,倾吐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对爱情强烈的执着,为世人谱写了一首凄美动人的爱情悲歌。

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一二九年)八月十八日,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病逝了。真是或不单行啊!到了这年的冬天,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好无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在这里满含血泪之笔,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和形象的情态描绘,来表现一个孀妇的寂寞和哀伤。战争带来了“天涯海角”,忧伤带来了“两鬓生华”,这就是反映流亡孀居生活的凄寂和辛酸;另一

方面也暗示了政局的危机——“晚来风势”。这既是晚来北风越刮越猛的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北方金人连续不断的侵扰。

李清照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加沉郁凝重了,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了。如

李清照南渡后写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过对残秋黄昏悲凉景色的描绘,特别表现出作者的哀愁和沉痛,曲折地反映了充满战乱的南宋广大妇女的苦痛遭遇。词中连用叠字,一气贯注反映了她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仿佛连读者的心也被带进了悲哀的深渊。

李清照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遭遇和痛苦都是紧紧地和社会现实连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李清照这一时期词作表现出深愁惨痛,正是当时统治集团卖国政策的产物,具有历史原因和社会群众的基础。

1155年前后,历尽了悲欢、荣辱的李清照,在寂寞凄凉之中结束了她那痛苦的生命。至此,悬于太空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陨落了。但是,她留给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而永远保存下来。

总之,李清照的艺术成就,在此前历代女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后人认为她的词“直欲压倒须眉”,称她是“词家一大宗”。的确,李清照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研究结论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创作风格,这时期的词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丈夫的思念。前期词具有风格清新俊秀,充满青春活力的特点。

后期的李清照经历了丈夫的离去和国破家亡的惨痛,使她的的词由青春活力迅速转变为了深愁惨痛,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

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使李清照的心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创作风格的变化无不受其心态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吴兆基注译 《宋词三百首》 三秦出版社 2007年5月 陈新璋 《唐诗宋词概说》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 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9期。

施议对:《宋词研究概述》,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2期。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杨海明:《婉约——唐宋词的主体风格》,载《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7期

致谢:

李清照:才女诗词惊名流 第3篇

李清照 (公元1084-1151年) , 号易安居士, 宋朝济南 (今山东济南市) 人。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达官贵人之家。父亲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和散文家, 母亲亦出身大家闺秀, 知书识礼, 能诗善文。她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从4岁开始, 父母便教清照读书识字。而清照勤奋好学, 聪慧颖悟, 记忆力特别强, 深受家人喜爱。到她5岁时, 就读完了《诗经》和《楚辞》等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其中的大多数篇章不仅能流利地背诵, 还明晓其意义。然后她开始广泛阅读儒家的经典著作。

从10岁起, 父母开始教清照作诗填词。而小清照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 没用多长时间, 她便掌握了写作诗词的基本规律。在学习过程中, 她对古代和当代诗人的名篇名作爱不释手, 总是抄写了一遍又一遍, 反复吟咏, 从不感到烦腻。

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 小清照自己开始创作诗词。她创作诗词时, 态度非常认真, 从不马虎, 一首诗词要反反复复地修改好几遍, 直到她自己感到满意后才拿出来给大家看。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受到父母、亲友和文坛前辈们的一致推崇和称赞。正因如此, 当她还只有十四五岁时, 便才华卓异, 所写诗词立意新奇, 被人们称为“才女”。

一天, 李清照家里又来了许多客人, 大都是平时和父亲十分要好的文坛挚友。父亲让家人安排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款待客人。宾客们聚集在客厅里唱和赠答, 饮酒作诗, 谈天说地, 好不热闹。忽然, 从内室传出一阵悠扬的琴声, 使宾客们顿时安静下来, 一个个侧耳细听。随后, 在悦耳动听的琴声伴奏下, 有一个小姑娘用清脆的声音吟唱着一首《浣溪沙》。细细品味, 那美妙的歌词, 颇有情趣, 过去未曾见过、听过, 似乎是什么人刚刚创作的。那唱词是 (《浣溪沙》) :

小院闲窗春色深, 垂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一曲唱完, 在坐的各位宾客皆齐声称赞, 一时弄得主人很不好意思。其中有位宾客问道:“这是谁在吟唱?吟唱得真是太好了!”

李格非回答说:“这不过是小女清照在那里随便唱唱而已, 承蒙老兄过奖了。”

座中还有一位在文坛上很有影响的著名词人晁补之, 他这是第一次到李家来参加这样的聚会, 便对李格非说:“这首词填写得极为清丽, 可以说字里行间充满了优美动人的丰富情感。李兄, 这真是你家小姐自己创作的吗?”

李格非笑着说:“小女清照经常写些这类的东西, 仅仅用作消遣而已。常来我家的朋友大都知道, 不足为奇。只因晁兄是稀客, 你想见见她吗?”

晁补之非常高兴地说:“能见李小姐一面, 实在是太令人高兴了。”

李格非转身走进内室, 不一会儿便把女儿带出来了。晁补之见了大吃一惊。因为他所见到的竟是一位个子不高, 却清秀无比的女孩子。

美丽文静的小清照, 将自己写的词章, 双手递给客人们, 然后谦逊地说:“小女写得不好, 还恳请伯伯、叔叔们多多批评指教。”

晁补之立即接过来与众文友相互传看, 那一笔清秀的小楷, 若没有名家指点, 加上长期的刻苦练习是很难达到这种程度的。再看彩笺上有些字的墨迹尚未干透, 松脂的清香之气还隐约可闻, 可见词章书写的时间不算长, 而细细品味词的内容, 你会感到是那样的委婉清脆, 楚楚动人, 难怪大家要连连称赞。大词人晁补之看完后, 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感慨地说:“小清照果然是女孩子中的奇才, 照这样发展下去, 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大词人!”

于是, 李清照的“才女”之名, 便在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中广泛传开, 以至于朝中吏都尚书 (曾任宰相) 赵挺之亲自登门, 来为儿子赵明诚求婚。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自然应允, 李清照在18岁那一年, 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 结为伉俪。这是后话。

时隔不久, 南宋的另一位著名诗人张耒, 新作了一首《读中兴颂碑》诗, 在文坛上广为传颂, 被公认为是少见的佳作。一天, 李格非与张耒等人聚会后, 便将那首诗带回家, 拿给女儿看。小清照捧着诗稿, 一遍又一遍地吟颂, 慢慢地体味其蕴含丰富的诗意, 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三天后, 她便写下了两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的诗。李格非看了女儿的和诗, 颇感满意。后来, 李格非去拜访张耒时, 说到了这件事。张耒早就听人说过好友的女儿清照才华非凡, 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见识见识。现在听说她写了两首和《读中兴颂碑》的诗, 便急切地想看到和诗。当他从李格非手中接过小清照写的和诗后, 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刚刚吟咏完, 便赞不绝口, 连称好诗。从此, 张耒在与文友相聚时, 总是逢人便夸赞李清照是天下少有的才女。

从李清照诗词谈学生的拓展阅读 第4篇

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主阶级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当朝著名学者,文学造诣很高,继母王氏也擅长文章。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李清照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她可以欢饮达旦,吟诗填词,可以心情闲适地欣赏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所以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多是描写贵族阶级少女的舒适生活和似有若无的闲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分别写于1099年和1100年李清照十六七岁时,此时的她正值青春年少待字闺中,“少年情怀自是得”,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所以这两首作品格调清新明快,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语调轻松、欢快,语言朴素、流畅。醉酒晚归,没有害怕责骂的惶恐,只有误入惊鹭的欣喜。“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与婢女的对话,表现了春思惜春少女的闺怨闲愁。这些作品婉转娇媚,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心灵的写照,偶有伤感之情,也多属“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李清照18岁时嫁与了当朝显贵赵挺之的三子赵明诚,婚后两人感情甚笃,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但当时赵尚在太学读书并不时远游,因此两人聚少离多,故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多是抒发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前者作于1101年,着力描写了新婚燕尔的自己因思念丈夫而寂寞憔悴的离愁别绪,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后一首作于1104年,当时李清照因受党争牵连,被迫回山东老家,夫妻分离,对于她来说真是黯然失魂,故其词中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慨叹。

1127年靖康之变,44岁的李清照被迫南下逃难,两年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背负国破、家亡、夫死的多重打击,因此她这一时期的词作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作于1135年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就有“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感叹,很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中年孀居的寂寞情形,词情极悲苦苍凉。作于1139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更是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年作者56岁,此词充分利用了回忆拉开的时空距离所形成的审美张力,前面“忆得当年全盛时”,描述了昔日的繁盛快乐,到最后一句又极力感叹如今历尽沧桑孤苦飘零年老无依的悲凉心境。前后对照,真是令人凄凉生怯,词人满腹的凄怨辛酸,通过这表面上平淡的一句,显得更加伤感和沉重。

1147年,李清照64岁时写出南渡以后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这是她经历了“国破、家亡、乱离、漂泊、被诬、丧偶、失盗、病痛、再醮、诉讼、离异、系狱,这些人生航程中的暗礁、险滩”[3]之后写就的一首名作。作者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化作年事已高无人能懂的孤独和寂寞,令她无限感慨。但正如〔清〕赵翼《题遗山诗》所云,诚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坛幸”。《声声慢》一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结处又有“点点滴滴”一词与之照应,全词缠绵哀怨,一字一泪,极富艺术感染力,充分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欲说还休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以上我们在对李清照的作品分析时,都是结合了其具体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理解和把握其作品就相对容易些了,这样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大有裨益的。由此推而广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某一篇时,可以触类旁通地推荐或者讲解其他的篇章,当然,还可以从更深远的层面上来拓展阅读空间,比如讲解李清照时,还可以延伸到化用了李赵二人典故的纳兰性德的《浣溪纱》(谁念西风独自凉)和朱敦儒的《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白鸥欲下)、侯寘的《眼儿媚·效易安体》(花信风高雨又收)、刘辰翁的《永遇乐》(璧月初晴)、王士禛的《点绛唇·春词·和李清照韵》(水满春塘)和《如梦令·和李清照词》(送别西楼将暮),甚至郭沫若的《为济南李清照纪念堂题》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等等,从而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

注释:

[1]谭新红.李清照词的经典化历程[J].长江学术,2006,(02):15.

[2]孟轲.孟子·万章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384.

[3]刘宝侠.“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论李清照词的悲剧意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3.

李清照诗词 第5篇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买得一枝春欲放。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李清照《懈恋花》

湖上风来波浩渺。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可怜春似人将老。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莲子已成荷叶老。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仿佛梦魂归帝所。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断香残酒情怀恶。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造化可能偏有意。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李清照《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背窗雪落炉烟直。 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道人憔悴春窗底。 李清照《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花光月影宜相照。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凉生枕簟泪痕滋。 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浓香吹尽有谁知。 李清照《临江仙梅》

李清照诗词 第6篇

《失调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劲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忆王孙》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

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芯,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失调名》

李清照诗词 第7篇

1.《玉楼春》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蕴藉几多香,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2.《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3.《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4.《孤雁儿世人作梅词》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5.《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李清照诗词 第8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一剪梅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诗词全集 第9篇

1、《一翦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3、《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4、《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5、《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6、《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7、《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远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8、《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9、《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10、《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11、《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12、《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3、《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4、《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15、《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6、《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精选9篇)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 第1篇德阳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选修课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课题:李清照诗词人生的鉴赏及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