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诗经采薇的赏析
六年级诗经采薇的赏析(精选7篇)
六年级诗经采薇的赏析 第1篇
六年级诗经采薇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
这首诗歌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注释:
(1)薇:的一种,学名救荒,现在叫,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2)作:指冒出地面.
(3)止:句末.
(4)曰:句首、句中,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玁(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名.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谓问候.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季节.今犹言“十月”.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
(23)常:既芣苡,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róng):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2)骙(kuí):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壮的意思.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装饰弓端的弭.鱼服,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六年级诗经采薇的赏析 第2篇
《诗经》本命“诗”或“诗三百”,传说由孔子修订,为六经之一。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有题目无内容之诗)。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千年前的人们所拥有的喜怒哀乐,仍然能够在其中找到与我们灵魂共鸣的思想。
对于305篇的诗经,其实并没有读过很多,还是选修了这门课才知道“诗经”起源于周易卜辞或上古歌谣,知道了“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而在我读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采薇》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
先看题目《诗经·小雅·采薇》,“雅”是《诗经》分类的一种,依据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采薇》便是《小雅》中的一首,是典型的战争徭役诗。除此之外,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和婚恋诗都是《诗经》的主要题材内容。可以说十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可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种子、茎、叶均可使用。《采薇》这个题目也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以动植为题目名,又像《关雎》、《卷耳》,在读诗的同时也让我们“多次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谓一举两得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首句便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这三段都以薇菜开头,而薇菜却分别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和“薇亦刚止”,从春到秋,薇菜从嫩到老,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而戍卒们仿佛也在一边采薇充饥,一边计算归乡的日子。诗人把天地四时的变化融入到几句诗中,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轮回,也是戍卒的思乡之情。而这三章的后半部分也点明了戍卒们不能归家的原因,因为玁狁之故,因为战事频频,因为王差无穷……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虽然思念家乡,虽然一直在曰归曰归而不得回,但是作为军人,也会自然地为自己骄傲。战车的描写,体现了威严的军容和高昂的士气,“象弭鱼服”也显示出装备的精良,可仍需要日日戒备,可见当时边关的形势。一面是身为战士的骄傲,一面是对家乡的思念,这种矛盾复杂的感情交织,让人不禁想起范仲淹的《渔家傲》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而或许也是因为爱故乡爱的深沉,才会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最初读前四句时,只觉得有一种缠绵柔情,根本无法将之与战争诗联系起来,倒觉得其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放在一起读更合适,可没想到的是,这句话出自的《国风·邶风·击鼓》,也是一首战争诗。能把战争诗描写的如此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怕是也只有《诗经》了吧。而“昔我往矣”四句也被公认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昔我往矣与今我来思的景色对比,让人感慨,季节的变换,时光的流逝,何人送我?又有何人等我?漫天风雪中只有一个载饥载渴的征人,步履蹒跚地走着,不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再次读一遍全诗,总会觉得回味无穷。运用重章叠句,使内容和情趣得以层层递进,渐渐深化。而韵律和谐,也加强了整体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其实,我更愿意把这首诗理解为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时期,戍边归来的征人对往日生活的追思与怀念,就像一首同名歌《采薇》中唱的:
卿尚小,共采薇,风欲暖,初成蕊,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露尚稀,叶已翠,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忆采薇,草未凋,又抽穗,问斯人,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诗经?采薇》的主旨解读 第3篇
战争,总会关乎生死。而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除了死亡的残酷,还有离别的忧虑。所以,在战争频仍的先秦时代,戍边的战士难免就会生出思乡的痛苦。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概括了《诗经》成诗的原因,也同时揭示了《诗经·采薇》中那位战士的心声。
“猃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无史记载,存于传说的时候,对于中原的政权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猃狁”二字的“犬”字强烈而鲜明地传达着汉族对其的侮辱和恐惧,这也恰好说明了它有着“豺狼”一样的民族个性——拜“白狼”为图腾,既残暴又强大。周幽王时,它是攻入镐京的“犬戎”,汉武帝时,它是与之交战的“匈奴”,即使到了唐朝,时人谈之色变,两股战战。
当周朝的战车经过几百年的跋涉,在“春秋”这个拐点终于车破马乏。而猃狁这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窥伺觊觎之下,当然也发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进攻与防守,侵略与反抗,在双方的边境上不时上演。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抢夺了什么,损失了什么?也不知道在每一次的进退时死亡了多少,俘获了多少?历史的风烟连铁石都能消磨成沙,更何况那一小片血渍、曾经温暖的肉身?
但,即使再过几百年、上千年,因为有《诗经·采薇》的流传,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有那么一个战士,在频繁的战争空隙里的哀叹与呼吸;可以依稀看到他驰骏马,披铠甲,挽雕弓的飒爽英姿。可以感受他对家国内心的忧戚,对和平的期望。
战争,拉长了家乡的距离,阻滞了归乡的脚步,更使每一个时刻都变得难以消受。塞外是苦寒的天气,晚来的春,短暂的夏,漫长的秋冬。或许,这个战士只能凭借那荒原的草的荣枯来辨别季节,除了战争,除了流血与死亡,哪里还有“采薇”的闲情逸致?“采薇”是和平年代的生活场景,即使遇到荒年,以“薇”代食,那也毕竟不需要枕戈待旦,直面生死。看着草长草枯,想着家乡此时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了吧?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但战争不休,何以家为?
对于战争的理解,我总觉得没有这个古代的战士理解的透彻。更别说真的让我持刀跃马,冲锋杀敌了。快意恩仇,杀人如麻,那只是小说家的臆想而已;悲啼呼号,望生畏死,或许才是人们的常态。
至于在极其残酷的古代战争里,竟然有人不贪生怕死,而心存家乡,这样纯粹的、深挚的感情,似乎只他所独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这个古代的战士,不是同情,而是敬仰!
他归乡的心情是急切而真实的,但他没有因为戍边就怨天尤人,如一个怨妇那样控诉悲吟,他深知一点,那就是,导致自己远离家乡的,甚至有可能失去家乡的原因是外敌入侵。敌人是横亘在他归乡之路上高山,只有荡平贼寇,才会赢得回归。所以在每一节的诗歌里,他都会反复控诉:“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这些语言,深刻的显示出这个战士的内心——把对家乡的爱,融化为对敌人的恨。正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
《采薇》之中的情感,是阳刚的,是正义的,是充满着战斗豪情的。当这个战士谈到战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到:那“君子之车”是多么的高大坚固;那“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是多么的剽悍神骏;那“象弭鱼服”是多么的装备精良、军容整齐;那“一月三捷”是多么的大快人心。这样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个古代的战士,他内心之中的大情感,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爱。
《采薇》之的情感,是浪漫的,是写意的,是充满着乐观情怀的。在战场那“彼尔维何?维常之花”的绽放,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其实是战士对胜利的渴望。1929年,毛泽东在转战闽西时,红军上杭之战胜利,恰逢重阳节,那“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对比,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优劣之比,更是和平与战争的状况之比。诗歌用诗化的画面,而不是用世俗的语言来表现,在含蓄之中,蕴含着批判,在对比之中,增加批判的力量。
但战争残酷而漫长,究竟何时是个尽头,当现实摆在这个战士面前时,引得他无尽的哀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个人的际遇与时代的命运交叠,多数情况下会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沉寂于芸芸众生之后。但总会有在大河奔涌向前时,偶尔泛起的浪花,逼人眼目,催人魂魄。如能如此,那也应该是个幸运儿。
这个潜藏在千年之前的战士,他发出的悲鸣因诚挚、真切,而感人至深;因深沉、厚重而催人奋进。这位心怀家国、屡经战阵而不死的勇士,在已是杨柳依依,薇草青青,棠棣葱葱的千年古道上,你是否安然返乡?
《诗经·采薇》全文赏析 第4篇
诗经采薇 - 作品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岁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赏析简单点 第5篇
《采薇》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拓展阅读:采薇新解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第6篇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xx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2诗经体裁
1、《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2、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3、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六)诗经·采薇 第7篇
诗海拾贝 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
【教学目标】
1.诵读、积累这首古诗。
2.抓住“依依”、“霏霏”等诗眼感受作者内心对战争的厌恶、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以及内心“孤独无助、痛心不已、旁人却不知也无法倾诉”的复杂情感。
3.初步感受《诗经》的写作手法,了解叠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抓住“依依”、“霏霏”等诗眼感受作者内心对战争的厌恶、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以及内心“孤独无助、痛心不已、旁人却不知也无法倾诉”的复杂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你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哪一部吗?(板书:诗经)
2.谁能说说对《诗经》的了解?(指名说)
师总结或补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是孔子将三千余首古诗整理成三百零五首,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经》内容丰富多彩,分《风》、《雅》、《颂》,既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诗歌;既有京都雅音,也有地方土风;既有庙堂歌乐,也有市井杂唱。所以孔子教导弟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它的内容、思想、意象、语言、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古人总结《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诗经》的语言早已成为我们语言宝库中的精华,许多成语如“投桃报李”、“窈窕淑女”、“战战兢兢”、“高山仰止”、“暴虎冯河”等都源自《诗经》。“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原来唐诗也是源于《诗经》。我们诵读《诗经》,就是与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平等起步!
3.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歌的题目是——(板书:诗经·采薇)(1)学习间隔号的作用,以及采薇的意思。(采摘薇菜)(2)齐读题目。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原诗很长,让同学过过眼。出示: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课文只选取了其中一个小节。(板书:节选)让我们打开课本,大声读几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谁能大声地读给大家听?(要求声音响亮,咬字清楚。)3.对“雨”字的读音纠正。(读第四声)
在古诗中,常有把名词当作动词来用的情况,这个字就是一个例子。能想一下它的意思吗?(“雨”在这里作“下”的意思,“雨雪”的意思就是下雪。)
4.再读,读出节奏。
三、诗文释义 1.读准了字音,读对了节奏,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了?就让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参看注释,细读慢读课文,理一理诗文大意。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要放过。能做到吗?
2.解释意思,初步理清思路。
(1)谁来说,你读懂了哪一句?(相机板书:今
昔
往
来)(2)诗中有个字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截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思:语气助词。)
(3)结合刚才的理解和节奏,谁能把“矣”的味道读出来?试一试。(注释参考: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大意参考:想当初,我出征时,柳枝摇曳。看今朝,我归来日,大雪纷飞。)3.诗文质疑。
(1)读到现在,你会有怎样的疑问呢?(指名质疑)同学们的这些疑问,老师可以概括成了一个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知道“我”的身份,同学们的疑问便会一一解开了。(板书:“我”)
(2)介绍“我”的背景。(《采薇》描写的是一位在边疆打仗的士兵,很多年之后终于可以回家。在归来的路上,大雪纷飞,他回忆起作战时的苦难,从军生活的凄惨。)(板书:戍卒)
(3)知道了“我”是戍卒的身份后,你再来读这首诗,相信你肯定会读得更投入,更有感情。(指名读)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四、杨柳依依——融情入诗,想象画面 1.披文入境,“昔我往矣”。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诗歌用文字描绘画面,这画面需要我们想象。请你用心读一读这句诗,看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想象?
·昔:你想象的是时间,这从前会是怎样的?请你读出回忆的味道来。·杨柳依依: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仿说:昔我往矣。(2)大家知道吗,诗人为什么没有写鲜花、白云、鸟儿,单单写了杨柳呢? “柳”通“留”。知道“我”要出征了,开赴战场了,杨柳长长的树枝也仿佛变成了一双双挽留“我”的手,拉着“我”舍不得让“我”走。所以,这画面中除了杨柳的依依不舍,还应该有——?(亲人)
(3)往:你肯定知道“我”要去的是什么地方?大声地告诉我!你想去吗?你能那么干脆地跨上战马吗?要知道在你的身后有一群为你流泪,为你担心的亲人啊!
·拓展含义,说话练习。
这一去,生死未卜。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位战士,你难道不想说点什么吗?(指名说)
当家乡的薇菜发芽的时候,母亲,我却在。当家乡的薇菜已茂盛时。当家乡的薇菜可采摘时。(4)然而,此刻“我”却真的一句话也没说。心中的千言万语都融入了这路旁的依依杨柳——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板书:依依)
(5)过渡:从前“我”离开的时候啊,杨柳随风摇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如今“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
出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五、雨雪霏霏——感受对比,披情出境 1.读诗感受心情。
读这句诗,你又读出了“我”的什么心情?经历了九死一生无数战斗,“我”还能活着回家,这难道还不值得庆幸,还不值得高兴吗?——(生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书写感叹,交流悲喜。
(1)为什么有“今我来思”的感叹呢?他在感叹什么?(感叹战争,战争带来的总是伤痛,总是鲜血,怎能不感叹呢?)
(2)除了感叹战争,还会感叹什么?(3)是啊,战争带来的变化太多了。除了战场的变化,还有什么变化也让他感叹呢?如果说出征时“我”是一个热血青年,那么现在你感受到的“我”会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昔”和“今”仿佛是经历了很多年,甚至数十年。)
(4)在这数十年过程中,会有什么感叹呢?想一想,把它写下来。3.深化情感,再读全文。
(1)再看到这个“思”字,它虽然只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意思,但它更像是这位战士向谁的控诉?(向战争控诉;向老天控诉。)
(2)引读:仰天长叹,自己无力回天。天哪,这世界还留给我什么啊!——(生读全诗)(板书:霏霏)
六、行道迟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默读诗句。
(1)你的眼前是一位怎样的战士?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来?(身心疲惫的战士)
(2)是啊,回想出征时杨柳依依,而如今却雨雪霏霏,载渴载饥,怎能不身心疲惫呢?孤独的战士,莫知我哀。这些悲哀果真没人知道吗?这些悲哀果真没人知道吗?还有谁也知道这些悲哀?为什么又说“莫知我哀”呢?
2.回忆同生共死的战友,回忆生我养我的亲人,如今他们都已化作一座座孤坟。——(生读)“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齐诵《采薇》。
4.学到现在,在我们眼前,一定会出现这位战士孤独的背影,站在漫天风雪中,长叹一声——(范读)。
5.背诵全文。
这么美的诗句,就让我们一起记住它,把它永远记在自己的心里。6.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
(1)学了这首诗,你能从诗的字词上有什么新发现?(“依依”、“霏霏”等叠词)
(2)这是《诗经》最明显的写作特点,往往能起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写作还在使用,比如成语中的“依依不舍”、“得意洋洋”等等。
七、总结全课
这短短的16个字,有着如此意味深长的境界。所以,《诗经》不愧是我国文学的灿烂开篇之作。课后,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去读一读《诗经》,因为,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更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昔 今 戍卒 依依 霏霏
六年级诗经采薇的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