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练习
聋校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练习(精选7篇)
聋校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练习 第1篇
第一单元练习
(二)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形容词:
()的人潮
()的马路
()的河
()的苹果
()的小男孩
()的姑娘
()地捡
()地奔来
()的城市()的云()的老爷爷
()的人潮()的河()的城市
二、先补充下面的比喻句,再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1.水淋淋的马路,像。把()比作()2.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把()比作()3.一群回家的孩子撑着雨伞,仿佛是。把()比作(三、组词:
淅()汹()偶()萍()浮()普(沥()撑()砰()怦()慈()顺(四、按要求改句子:
(1)我把票攥得紧紧的。(改为“被”字句)
(2)爸爸把淘气的小猫关进了笼子。(改为“被”字句)
(3)小明被这件事弄糊涂了。(改为“把”字句)
(4)破烂的桌椅被程伯伯修好了。(改为“把”字句)
(5)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缩句)
(6)他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缩句)
(7)罗兰看书。(扩句)
五、抄写下面的词语,每个抄写一排。
难忘 紧张平静 慈祥 操纵 满意 握手 冠军 灿烂 图形 慈祥 萌生 花瓣 迅速 怦怦 激动 沉着 赞许 普及 攥着 抱歉.. 耸动 聚精会神 突如其来)))
一愣 抱怨 萌生 迷惑不解 无言以对 ..xuān bù yǒng yuè yù sài qiā qiā wéi chí kîu shā 宣 布 踊 跃 预 赛 恰 恰 维 持 扣 杀 xī lì ǒu ěr fú píng xiōng yǒng 淅 沥 偶 尔 浮 萍 汹 涌
六、用下面的词语造句。„„也许„„ „„热闹„„
七、照样子造句:
„„踊跃„„ 例:学校举行画画比赛,我和罗兰都踊跃报名。
„„忙碌„„ 例:陶老师每天都很忙碌。
聋校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练习 第2篇
guüi qiǎowãi qúnyìng bìliâ fengchú chuüngjÿ âlǐ bài()()()()()()()shýng xiùrïu zhîuhūn ànmÿ fengsǒng jiünyÿ lûdú dǎ()()()()()()()piþ zuǐqī fùchōu yēxiá zidòng jiāngdòu xiàocuàn guî()()()()()()()gū ãrdǎ jiǎotián mìshâng dàn shùhýi hū hūxiào mÿ mÿ()()()()()()jiù yuánxiao jíyōu yùqǐ chūkǔ mândàn wàngwú lài()()()()()()()xiōng hàncǎn báitiün yá hǎi jiǎowãn suǒ mî wãnyǔshìgãjuã()()()()()you shǒu hǎo xiánluî huüng ãr táoyú guan ãr rùyÿ shün lán lǚ()()()()tüo tüo bù juãháo wú yí wânhuüng táng líqífâi jìn kǒu shã()()()()shíquán shímþi dýng huǒ tōng mínglâi shuǐ rú yǔbýitîngyùjuã()()()()jÿng gōng zhÿniǎoxū jÿng yÿ chǎng sütuǐ jiù pǎodōngcuànxÿzǒu()()()()ruî wú qí shìchîu wâi xiüng tïuwú jū wú shùwú yōu wú lǜ()()()()wú suǒ bù nãnghuün gwú rãn yünyìqÿngârchǔzhîngjiàntiünrì()()()()bù máo zhÿ dìbù kþ sÿ yìzhÿ zú ün mìngzhâng zhîngqíshì()()()()1
二、填空
迈哈福兹《平民史诗》2、(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3、4、(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泰戈尔《飞鸟集》7、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8、三、课文理解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作家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讲述了 的故事。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前一个“幸福”后一个
“幸福“是指:
3、《凡卡》的作者
4、“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指望”是指:
5、课文一凡卡的梦结尾,有着深刻的含义:
四、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冲(chōngchîng)动挣(zhýngzhâng)钱喷(pânpýn)香作(zuîzuō)台转(zhuànzhuǎn)椅被捕(bǔpǔ)
似的(sìshì)挨饿(áiüi)照应(yìnɡyÿnɡ)逮住(dǎidài)抽噎(yýyâ)揪住(jiūqiū)
邮差(chüchüi)戳脸(cuōchuō)拘泥(nì ní)
五、根据前面的几个成语的大意,写两个类似的成语。
完璧归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呆若木鸡守口如瓶心如刀绞:文质彬彬想入非非小心翼翼 :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忽高忽低:
六、改写句子
1、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很舒服。
改为感叹句:
2、有一天,鲁滨孙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人的脚印。缩句:
3、鲁滨孙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上没有用。改为反问句:
4、凡卡觉得爷爷一定能收到他写的信。改为双重否定句:
5、小姑娘纯洁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改为陈述句:
6、凡卡对爷爷说:“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改为间接叙述:
7、请你尝一尝,不热不甜不要钱。改为肯定句:
8、面对困难,我们,也不轻易放弃。(补充句子)
七、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床上的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寂静地睡着。
2、在海上航行了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
3、气象组的同学们每天都仔细记录并观察天气变化。
八、积累运用。
1、她们俩在()和()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地方去了。这段话出自丹麦作家()写的()。
文中的小女孩次擦燃火柴,第三次看到了什么。你还读过他的作品是、。
2、本单元我们学过的告诉我们要靠坚强战胜一切苦难的名句是,出自(冰岛)拉克司内斯的《》:告诉我们要守信用的是
你还想起了哪句关于诚信的名言()。
3、我们常听人说:三天不念(),三天不做()。三个(),赛过诸葛亮。
4、请你写出一句有关农业方面的谚语:。
5、生命在于运动,请你写出相关的体育名言:。
九、口语交际。
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战胜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是否深深打动了你?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那么请你说说由“学会生存”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再说说你所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知识或事情。
十、最近我读了(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美国作家写的《》等作品,受益匪浅啊,在课外,我也读了很多书,印象最深的一本是《》,原因()。
十二、用“望”字组7个词语,恰当地填在下面这段话中。
小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了。他给乡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到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信寄出后,他整天()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半年后,乡下捎来的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可。
十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②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③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1、写出列词语的反义词。
快活——()清楚——()
2、用“”画出此段中的一个拟人句。
3、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4、联系课文,说说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十四、用直线把有关联的内容连起来。
法国笛福《汤姆•索亚历险记》 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国马克•吐温《鲁滨孙漂流记》
聋校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练习 第3篇
所谓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作为最后一步, 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常见、最实用、最有效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 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它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过程, 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个人业务水平。那么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反思呢?瑞士苏黎士大学的学者曾尝试以课堂录像为素材, 组织教师对他人的教学行为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 观察和反思教学录像能有效加深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提高运用某种教学方法的意识, 修正或避免不正确的教学行为[1]。还有研究证明, 基于课堂录像的教学反思是深入认识课堂教学微观层面的有效手段[2]。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大学毕业前我们每个师范生都要经历的教学模拟录像。因此, 笔者决定借学校的录像设备, 将自己所上的部分英语课录下来, 再进行教学后反思。
一、教学后反思的实践
为了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自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 江苏省职业学校统一使用新编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以下是笔者以新教材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Danger and Safety”第一课时为例, 在观看课堂录像后进行的教学后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危险与安全的话题, 要求学生能够分辨日常生活中的危险情况, 并且学会应急处理。这个主题贴近学生生活, 容易激发兴趣, 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单元共八课时, 本案例选取了第一课时。
(二) 学情分析
药学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听力和口语更差, 但是对图片、视频和游戏比较感兴趣。如果问题难度不大, 该班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互动, 但主动发言的积极性不高。
(三) 课堂录像实例
Step1:Lead-in
1.Play a video and ask“Why did this accident happen?”
笔者希望通过交通事故———生活中最常见的危险来引出话题, 借助一个闯红灯酿成车祸的短片来启发学生思考交通信号灯的作用, 从而导入安全标志这一概念。这个环节通俗易懂, 学生们都能异口同声的作答。
2.Show some pictures of different safety signs and ask students to name them.
笔者希望借助这些生活化的安全标志图引起学生的共鸣, 并且由浅入深地普及安全知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志学生都能表达出来, 但是其余的要么不认识, 要么不知如何表达。
Step2:Warm-up
1.Do activity1 on the textbook:Match the safety signs with the correct warnings in the box.
这个活动很简单, 只要选择正确的答案和图片匹配起来, 所以指定起来回答的几位同学都答对了。
2.Brainstorming:What can you do in case of the following emergencies?
A quiz:There are 9 emergency cases on PPT.Ask 2 students to go to the blackboard to give their choices, and other students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on a piece of paper.Then check the answers.
笔者希望学生不仅会分辨安全标志, 还会在没有安全标志的情况下学会应急处理。因此设计了一个测试, 通过9种不同的紧急状况或突发事件, 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法, 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选择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 课堂气氛很活跃, 师生互动良好。
3.Do activity2 on the textbook:Read the given advice and complete the table ab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emergencies.
这个活动不难, 都是一些应急处理的常识问题, 所以指定起来回答的几位同学都轻松解决了。
Step3:Listening and speaking
1.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think about“Why is Lily calling for help?”
听完录音后, 学生们都能异口同声的回答这个问题。
2.Listen agai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some language points.
3.Explain some language points in the conversation.
到了讲解语法点这个环节, 学生们兴趣锐减, 课堂提问失败, 课堂气氛沉闷。
(四) 教学后反思
1. 教学成功之举
笔者在设计导入的时候, 考虑到这个班的学情, 因此运用了视频和大量图片,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他们的思维沿着“危险———交通事故——闯红灯———交通信号———安全标志”这条主线展开, 非常自然的引出安全标志这一概念, 为下一环节的活动作好了铺垫。通过录像显示, 学生在看视频和图片时全神贯注, 边看边互相讨论, 兴趣浓厚。在接下来的头脑风暴的测试游戏中, 学生的积极性被更大的调动起来。笔者所设计的9种不同的紧急状况或突发事件都是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例如脚踝扭伤、流鼻血、烧烫伤、雷击、止血、窒息、溺水、切伤、哮喘发作等等,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些情境学生都很熟悉, 甚至有些可能亲身经历过。学生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答题, 有些不确定的地方就互相讨论, 而两位上黑板测试的同学也时不时的听听下面同学的建议,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等到公布答案的环节, 学生们讨论得更加热烈, 师生互动也更加频繁。可以说, 整堂课的导入和热场较成功。从这个班的学情出发, 笔者投其所好, 用视频、图片和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也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 拓展了课外知识, 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2. 教学败笔之处
笔者在设计安全标志图片的时候, 安排了17张图片, 涉及交通、生活、生产各个方面。但学生的词汇量有限, 有些图片用中文会说, 用英文就不知如何表达了。因此在录像中, 学生们有时候会齐声回答, 有时候就会出现冷场。在进入听说任务之后, 整个课堂就逐渐降温, 直到最后一个环节———讲解语法点时, 课堂气氛也降到冰点。整个教室变成笔者一个人的舞台, 老师唱独角戏, 学生们则等待下课。虽然听力任务顺利完成, 学生们也把语法点记录下来, 但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很不理想。
3. 教学机智
在头脑风暴环节, 第一个情境是脚踝扭伤如何处理。两位上黑板的同学都选择了用加热垫而不是冰袋。笔者认为如果再补充一个需要热敷的情境, 也许有助于学生区分冷敷和热敷。第七个情境是看到有人溺水或突发心脏病, 应该怎么做, 学生们都很清楚, 因为他们刚接受过学校统一组织的急救培训, 里面就包括CPR (心肺复苏) , 所以毫不犹豫的选择了CPR。笔者提醒他们回忆一下培训时老师强调的第一步, 这时很多人才意识到第一步应该是呼救并打120求助。也许事先在first上强调一下, 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在听力任务中, 书上只提出了一个问题, 学生听完第一句对话, 就能找出答案, 因此很多学生注意力就转移了。笔者觉得如果再多设计一些跟对话有关的问题, 也许就能抓住学生, 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整篇对话。在讲解语法点的时候, 单纯的宣讲可能没有通过PPT呈现来得直观, 学生也会觉得不重要甚至游离出课堂。所以笔者想到可以在PPT上把重要的语法点罗列出来, 突出这是重点, 也方便学生记笔记。听力任务完成后, 在第二节课会展开说的任务, 所以如果时间宽裕, 可以让学生先练习这篇对话, 这样既能加深理解记忆, 又能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4. 学生见解
有一张安全标志图是禁止明火, 学生们都以为是禁止吸烟。笔者认为有必要把两张图放在一起来区分以加深印象。还有try to do sth和try doing sth的区别, 笔者之前已经讲过, 可是被提问的学生还是答错了。这时应该当堂剖析, 举例说明, 以确保学生真正掌握。
5. 再教设计
在step1的安全标志图中删除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英文表达或生活中不常见的标志, 加入一张禁止吸烟的图片。在step2的应急测试中, 增加一个如何缓解风湿、关节炎疼痛的情境, 用来对比冷敷和热敷疗法。step3改动如下:
(1) Describe the three picture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y Lily is calling for help.
(2)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check the prediction.
(3)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think about three questions“What caused the fire?Whom is Lily worried about?Whom do you think is Lily calling for help?”
(4) Ask thre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5) Go over som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quickly via PPT.Give some examples if necessary.
(6) Ask some students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二、结束语
教学后反思是一个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摸索规律、培养教学机智、提高业务水平, 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录像设备也变得触手可及, 甚至一个智能手机就能完成拍摄任务。笔者认为, 不妨多录一些课堂实例, 这样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反思。通过反思, 把那些经过矫正和内化后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颖的教学设计, 独特的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以及值得回味的经典瞬间等, 一一记录下来, 供以后的教学与研究借鉴, 以便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教学规律, 并在实践中建构教育教学理论;反过来又用理论指导实践, 切实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与教研双赢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Lehtinen, E.2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Desires, promises and obstacles[A].In T.Downes (Ed.)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n Education:Learning in a Networked Society[C] (pp.311-328) .Boston:Kluwer.
[2]Ulewicz, M.&Beatty, A. (Eds.) .2001.The Power of Video Technology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高中二册第5单元练习 第4篇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Ⅰ.单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The situation was so hard for all of us that we really had to ____ to pull through the hardship.
A. get togetherB. put together
C. hold togetherD. live together
2. ____, people who eat less fat and sugar but more fruit and
vegetables prove healthier than those who don’t.
A. In factB. In generalC. In particularD. In turn
3. In my opinion, he loves that girl so much that his marrying her is only a ____ of time.
A. questionB. problemC. doubtD. matter
4. This is a good chance for us to improve our living level, so we should ____ the most of it.
A. takeB. getC. makeD. gain
5. ____ great value, the suggestion that you came up with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will soon be made use of in our work.
A. WithB. OfC. InD. On
6. Tom is 190 centimeters tall and is without ____ the tall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A. questionB. problemC. matterD. doubt
7. Almost every Chinese knows that the biggest star in our national flag ____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 stands forB. stands byC. stands outD. stands up
8. It is said that the smokers in our factory ____ more than half of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in their school.
A. take upB. sit upC. stay upD. make up
9. It was not until he worked out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____ he went to bed.
A. whichB. whatC. asD. that
10. With the price of the computer ____, I don’t want to buy one at present.
A. riseB. risingC. to riseD. to be rising
11. As far as I know, the research group ____ famous scien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 is made ofB. is made from
C. is made up ofD. is made by
12. ____ from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war will not break out in a short time.
A. JudgeB. JudgingC. JudgedD. To judge
13. Being the manager of a large company, you really should have a car of ____.
A. youB. yoursC. yourselfD. your own
14. ____ very poor, he could not even buy a new shirt for his son, which he felt ashamed of.
A. BeB. To beC. BeingD. Been
15. Don’t you know that some trees don’t ____ fruit at all? I think it is a common sense and you should know it.
A. bearB. makeC. produceD. bring
Ⅱ.完形填空(共20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Computer hackers(黑客) have now got their hands on mobile phones. A phone virus(病毒) program can __1__ your phone do things you have no control over, computer security experts __2__.
It might __3__ the White House or the police, or forward your personal address book to a marketing company.
Or it could simply eat into the phone’s operating software, turning it __4__ and erasing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Similar viruses have already made mobile phone owners __5__ in Japan and Europe.
Mr Hypponen, chief technical officer of a computer security in Finland said a virus “can get your __6__ and send them somewhere else. And it can record your __7__.”
Mobiles are now able to surf the net, send e-mails and __8__ software. So they are easy __9__ for the same hackers who have sent viruses to computers over the past decade.
“It’s technically __10__ now,” said Stephen Trilli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anti-virus __11__.
“If the phone is connected to the __12__, it can be used to transmit threats and __13__just as any computer can.”
In Japan, if you opened a certain e-mail message __14__ your mobile, it would cause the phone to repeatedly __15__ the national emergency number.
So phone operators had to __16__ emergency calls until the __17__ was removed.
In Europe, mobile’s short message service, __18__, SMS, has been used to send codes that could damage __19__.
Mobile users can __20__ virus, of course, by sticking to their traditional phones without Web links, some experts said.
1. A. get B. force C. makeD. damage
2. A. speak B. talk C. tellD. say
3. A. lead B. cause C. controlD. call
4. A. off B. out C. downD. on
5. A. interested B. angry C. excitedD. terrified
6. A. messages B. passages C. newsD. information
7. A. voice B. passwords C. musicD. address
8. A. make B. destroy C. downloadD. develop
9. A. jobs B. tasks C. subjectsD. targets
10. A. impossible B. possible C. usefulD. valuable
11. A. hardware B. software C. computerD. equipment
12. A. computer B. television C. InternetD. radio
13. A. strike B. visit C. hitD. attack
14. A. in B. by C. onD. with
15. A. send B. dial C. countD. press
16. A. cancel B. ban C. stopD. prevent
17. A. bug B. mistake C. faultD. e-mail
18. A. and B. nor C. orD. but
19. A. recorders B. computers C. TVsD. phones
20. A. stop B. avoid C. killD. find
Ⅲ.阅读理解(共20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A)
Tilly Smith, an 11-year-old British girl, who was called “Angel of the Beach”, saved 100 tourists from a Thai beach hit by a tsunami on Dec. 26, 2004 and had been named “Child of the Year 2005” by readers of a French children’s newspaper.
Tilly Smith is a schoolgirl at Danes Hill School in Oxshott, Surrey, England. Back from Thailand she told her geography class how the sea slowly rose and started to foam(起泡沫), bubble, and form whirlpools(漩涡) before the big waves came.
“What Tilly Smith described as happening was exactly the same as I’d shown on a video of a tsunami that hit the Hawaiian Islands in 1946,” said Andrew F. Kearney, Tilly’s geography teacher. “She saw the consequences of not acting when something strange happens.” Kearney said topics for sixth-grade pupils include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We covered tsunamis because they can be caused by earthquakes, volcanoes or landslides,” he added. “I’ve taught this particular course for at least 11 years.”
Kearney uses audiovisual(视听教学的) teaching aids such as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to exploi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nline (his class often visits nationalgeographic.com). Tilly’s class had looked up U.S. websites about tsunami’s early warning systems.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第5篇
六()班姓名:成绩: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看拼音写汉字。(3分)
Yōu yǎzhēng zhēng rì shàngbï bïxián qì
()()生机()()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间画横线。
鼻涕(dì tì)汝(nǜrǔ)辈养尊处(chǔchù)优
屏(píngbǐng)住呼吸空(kōngkîng)地汲(jíxī)水
三、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3分)
专心()无()无故再接()
惊心()莫名()()图治
四、认一认,连一连。(5分)
哲哗英和惊庸座无处优 幅受慌弱艰皇意想间
喧理附俊冒险惊心不到 消义机敏堂羡养尊虚席 名度薄乱附难刹那动魄
五、将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归类。(2分)
1、①名义②莫名其妙③不可名状
()和()加点字意思相同。
2、①座无虚席②不虚此行③虚度光阴
()和()加点字意思相同。
六、词句积累。
1、补充名句再写一句类似的名句(3分)
悠悠天宇旷,独在异乡为异客,一而鼓,万事成蹉跎。
孔夫子搬家——
2、仿写句子。(2分)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过去的日子如,过去的日子如,3、时间来去匆匆,请写一句你平时积累的或创作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送给你的同学。注意字体写工整些哟!(2分)
4、选出句序对调后意思不变的一项。()(1分)
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2、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1、艳若桃李,冷若冰霜
2、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2、冷若冰霜,艳若桃李
七、情境反应。(3分)
妇女节这天,我会亲手制作一个贺卡送给我的老师(或妈妈),并对她说: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桃花心木》回答下面的问题。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偶然)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原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zházhā)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练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划掉文中不当的字或拼音。(2分)
2、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2分)
近义词:语重心长()依赖()
反义词:从从容容()勃勃生机()
3、作者觉得种树人很奇怪,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用横线在文段中划出来。(2分)
4、用文段中的词语或语句作答:(2分)
种树人“不按规律”办事使种出的桃花心木长势很好,因为他要给树木创造一个“不确定的”的环境,不定时定量地浇水只是
让树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学会独立自主。如果种树人每天定时定量地浇水,树木就。
5、作者由树联想到人,这是一种借()喻()的写法。那你想到了什么,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3分)
6、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棵将要枯死的树苗,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你会怎样想的?又会怎样做的?请发挥想象,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而射之。
虽与之(),弗若之矣。为是其()弗若与?曰:非然也。
1、在括号里正确地填上课文的内容。(5分)
2、解释加点的字。(4分)
弈:惟:弗:为:
3、本文选自,讲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的道理。
我还想到了一句名言警句:(4分)
(三)课内阅读(6分)
A、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B、“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
(1)上面两个句子中都出现了“不确定”,两个“不确定”意思是不一样的,分别指的是什么,请写出来。(2分)
(2)想想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不确定”带给我们考验?(2分)
C、“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为什么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2分)第三部分:习作(35分)
一、小练笔(5分)
假如班主任到你家家访,你将怎样接待,请展开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来字数在80-100字左右。
二、下面有两道习作题,请任选一题,根据提示与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3分)
题目:今天没有家庭作业
要求:语句通顺,有条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聋校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练习 第6篇
语基试题(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积累运用
一、看拼音写词语。10%
zhēng róngkūwěibiānpàofēngzhengchūxún
(蒸融)(枯萎)(鞭炮)(风筝)(初旬)
二、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6%
尽(jìnjǐn√)管附和(hâ√hã)万象更(gâng gēng√)新弓缴(jiǎozhuó√)张灯结(jiējiã√)彩引吭(kēng háng√)高歌
三、照样子,写词语。8%
美丑(反义)零七八碎(数字的成语就可)赤裸裸(ABB)笔墨纸砚(四种同类的东西)
如亭台楼阁琴棋书画等
四、选择填空。12%(2+2+4+4)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坐无虚席惊心动魄B、锋拥而至万象更新
C、铺天盖地美不盛收D、养尊处优语重心长
2、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是(D)
A、傣家竹楼B、北京四合院C、土家族吊脚楼D、客家民居
3、巧填文言文“之”的意思:
(1)、虽与之俱学。(C)(2)、思援弓缴而射之。(B)
(3)、一人虽听之。(D)(4)、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A)
A、的B、它,指天鹅C、前一个人D、教导
4、下面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填序号。
(1)太阳她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B)
(2)他的心地狭窄,连一粒小沙子都容不下。(C)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A)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
再开的时候。(D)
A、比喻B、拟人C、夸张D、排比
五、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6%
1、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是食指。(×)
2、他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合理
宏伟壮观。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维语中“巴朗子”是女孩子的意思。(×)
4、“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
日是按时间先后序排列的。(×)
5、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6、“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与“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意思相反。
(√)
六、日积月累。8%
1、再博学的人也有不会的知识,比如《师说》中所说:“者,孰能无惑?”
2、。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了士气。
3、我们要发扬“操千曲而后晓声,实自己。
4、如果一味模仿别人,那就是,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会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5、春节贴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
积累的一幅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空间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做答18%
1、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仿写句子。6%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3%
树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等。4%
3、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
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 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 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 浓浓的亲情。按照老
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 守岁。5%
八、课外阅读:12%+20%
(一)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
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②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管理的意思。②遂:就。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字的意思。3%
无:使:信:
2、解释下面句子意思。4%
(1)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2、请选择“兽见之皆走”的原因。(B)2%
A、兽畏狐也B、兽畏虎也C兽畏天帝也
3、你认为《狐假虎威喻示了生活中的哪一种人呢?3% 假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的人。
(二)母亲的目光
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忽然又觉得,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的目光里熟睡的吧?
然而快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
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
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
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
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
着我。
“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
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
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
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
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他的疲惫和
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
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象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
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脸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所
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
母亲。
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1、第一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列举的省略,请联系上下文把省略
号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4%
可以从孩子的外貌神情来补写.2、第三段中,在母亲的目光下,我为什么“莫名地紧张起来”?这句话与上文的哪
一处相照应?2% 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3、、品读第八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话把母亲比作天空、礁石、河床,突出母亲目光的执著和深情(答案不唯一)。5%(1+1+1+2)
(2)“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一句表达了作者 对失去母亲的哀伤
以及对不解母亲深情的懊悔(有写一个即可)的思想感情。2%
4、最后一自然段,“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
种深深的幸福。”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
在母亲的爱抚里,你是幸福,母亲欣赏并爱抚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种幸福。
5、作者感叹:“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读完这篇文
章,你有什么感悟?3%
当你拥有某种东西时,却不懂珍惜,失去它时,才倍感珍惜。((答案不
聋校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练习 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领悟。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难点
体会道理,用于自身。理解文中表达的意思。
教学突破
反复诵读,体悟作者情感,领略作者情感魅力。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搜集孔子的生平资料。熟读课文,大致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小组内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全班交流朗读情况。
三、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小组内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质疑问难,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交流解决,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小组成员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全班交流,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第二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大致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合作学习。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小组成员互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小组成员评价并示范朗读。
(2)全班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小组成员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作业:优生乐园中该课的作业。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午)
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教学后记:学生课堂上讨论交流热烈,可是在完成《优生乐园》时不能把原文的意思说完整,说清楚。这让我很困惑。
匆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交流生活体验,感受时间宝贵。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读中自悟,交流感受。
4、积累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际行动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突破
自读自悟,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搜集朱自清先生生平资料。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搜集资料。
根据题目提问,通过朗读,把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分别写在预习本上,在文中批注。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这课写了什么?)写在课题下面。思考课前导语中的问题。(在文中批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喜欢读书吗?都读过哪些书?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
1、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喜欢读的书,我也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散文。我想为大家朗诵一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听。[教师配乐读《荷塘月色》中一段文字]
2、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能不能告诉大家?(自由说),你知道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哪位作家的手笔吗?(朱自清)[出示画像]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对他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3、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语言精练,文笔清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板书:匆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自由说)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匆匆的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这篇散文吧。谁愿意来读读课文?你想读哪段?告诉大家。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几位同学读的非常流利,有的同学读出了感情。)揭题
师: 用“匆匆”说一句话
师: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初读情况。思考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小组成员互查预习中字词掌握情况,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师: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仿写。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重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突破
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随机点拨,有感情地朗读促进学生理解课文,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按要求预习课文。
课前预习要求
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批注。把自己已懂的问题进行罗列,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你能说说各部分写了什么吗?
2、复习生字词;(出示词语)(见课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二、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预习情况及解决不懂的问题。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有哪里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需要大家一起解决的呢?学生讨论。
(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出示导学要求:
①交流自己已懂的问题,组员进行评价或补充。②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③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整理好,准备全班解决。
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相关句段,进行适当的点拨。(播放幻灯片)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同学们,你们度过了多少日子?你在这些日子里做了些什么?留下了些什么?你此刻有怎样的感受?作者的感受你能理解吗?)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这段主要写了什么?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复读,你体会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仿写:
●于是——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全班交流仿写情况。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体会感情)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反复读,体会感情。点拨时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出示划线句子。)(以上是教师预设。)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交流前面的问题时,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了。正如作者所说“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三、再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有感情的读句子。
四、出示幻灯片。(季节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飞逝。)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能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吗?教师进一步总结。出示课件。
出世板书。
板书设计:
一去不复返
时间
来去匆匆
要珍惜
留下痕迹
五、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那么,你想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呢?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供大家一起学习。读一读。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那就拿起你的笔,写一写读后感吧。(课外完成。)
教学后记: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不够好,学生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这个有待加强训练和坚持。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
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重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突破
抓重点描写的语句感受。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默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查字典读准易错字读音。熟记难记的生字。找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并组词。(预习本上完成)应用自己的办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用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等。)不理解的词语摘录下来。
根据题目提问,通过朗读,把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分别写在预习本上,在文中批注。
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这课写了什么?)写在课题下面。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再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的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作林清玄《桃花心木》。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1、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交流。
2、根据课题质疑问难的交流。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相机进行熟读训练。读准字音和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三、交流反馈。
学生交流课文理解和感受。预设如下: 你听懂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读懂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生:„„
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
哪些问题能够合作解决。
反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领悟感情。如: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陈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师指导朗读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种树方法,使桃花心木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会了独立生存的本领。种树人的一番话解开了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而且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作者还领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预习要求:细读课文,在自己喜欢的句段处进行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小组内交流批注情况,推荐成员全班交流精彩内容。
二、交流探究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三、重点探究下面问题: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四、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五)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师小结:是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成员竞赛性背诵,然后全班竞赛背诵。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抓住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联系生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写读后感。
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设疑导入新课。小组内讨论问题和先学后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突破
以读领悟,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很了解。根据课前的导读问题进行批注和提问。
2、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小组成员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交流批注情况,讨论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另教师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搜集的故事进行展示,说说蕴含的哲理。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教师小结。
七、作业:《优生乐园》中的全部题。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顶碗──失败──失败──成功
少年──不放弃──勇于拼搏──强者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可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手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设疑导入新课。小组内讨论问题和先学后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重难点
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教学突破
以读领悟,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很了解。理解不懂的词语。根据课前的导读问题进行批注和提问。
2、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不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小组内检查预习中词语读记情况和朗读课文流利与否。
全班交流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突突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小组内完成,推荐同学全班交流自己搜集的小故事,并说说故事给自己的启发。
作业:完成《优生乐园》中的习题。板书设计:
手 指
姿态 性格
大拇指 不美 肯吃苦
„„
“团结有力量”
教学后记: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我夸夸××”的活动,男女生互相夸夸。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难点
习作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全班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酌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教学重难点 读背并积累。预习和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趣味语文(1)自由读故事。(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作业:背诵默写日积月累
课后反思:
聋校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练习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