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论文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论文范文第1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3.4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万人存在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21.6%~32%。个别学生因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等引发自虐、自残甚至自杀的极端行为,有的还因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疏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对青少年心理的不断探索,美国的心理工作者提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发展功能,聚焦我国全体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加强。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在这一宏观目标的引领下,《纲要》又提出以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试、生活和社会适应等为主要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样的设置,不仅强调了学生的发展实际,同时也体现了从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从问题解决向积极心理促进转变的国际心理健康发展潮流。
纵向上看,我国20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程相当于发达国家60多年的发展过程,其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普及化,危机干预应该如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队伍如何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价,如何将新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未来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将何去何从?
二、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更实用、更接地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作为我国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等。要求全体教师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人师表,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实践中,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学校环境建设等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渗透途径。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沙盘上一堂生动的作文课,指导学生在电子沙盘上利用形形色色的沙具,摆出属于自己的沙画,然后根据作画的过程和最后的图形写一篇生动的作文。这样既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素材,又能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则是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开展心理辅导、筛查与转介、课程咨询、家校整合等功能,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但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室装潢死板、缺少人情味,学生不乐意靠近,一旦学生对心理辅导室产生畏惧,何谈让心理健康教育走入他们的内心呢?因此,心灵伙伴在帮助学校建设心理辅导室的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在整体辅导室设计和产品配置上都采用艺术的手法,确保能够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拉近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距离。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上海心灵伙伴在详尽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校园心理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集多种平台为一体,将大数据、在线课程、实时交流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软硬件整合,为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以往的心理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学时都要进行全校范围的心理普查,也就是用问卷的形式测量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果没有心理测评系统软件,这项工作做起来不但耗时耗力,而且选择什么样的问卷,如何进行测评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心理教师除了上心理健康课,还要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但是心理教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和观察才能够判断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是其他形式的帮助,这些工作占去了心理教师大量的时间,因此学校的一些心理辅助设备常年无人问津。
许多心理教育工作者察觉到了这些问题,但苦于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心灰意冷,离开了心理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海心灵伙伴有感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发,提出数字化心理教室的概念。数字化心理教室不是指单纯的某一间教室,而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学生在线上平台完成心理测评,系统会自动出具报告和预警名单,以便学校和老师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分析和危机预警;接着,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完成认知行为训练,重塑积极认知;随后,通过在线的沙盘游戏还原心理状态,让教师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将移动终端科技结合全国的心理咨询师进行24小时不间断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和家长享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采用物联网技术,提供多款硬件设备与大数据平台相连,构建了线上系统与线下装备、辅导相融合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运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心理健康管理,弥补了心理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度不够的问题,提供科学规范的专业心理服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认知行为训练系统在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后,对发现有不良认知的学生,系统会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动匹配出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行为训练的课程,学生完成训练课程后会对已有的错误认知进行调整,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漫游戏让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认知,改变思维偏差,养成健康、正面的思维习惯,重塑积极的行为模式,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数字化心理教室会减少心理教师很多单调重复的劳动,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上。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一个知识积累和不断训练的模式,缺少对情感和人性的教育,而其目的是“教一个人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所以希望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能够在这个意义上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
三、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做到教育与服务并重,着力向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中小学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能最大化。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意识较为薄弱,自上而下的研究与项目设计带有学科化、形式化、表面化、孤立化的倾向。
第二,由侧重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转变为重视全体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与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今后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应是大规模心理行为问题的筛查和心理行为问题风险行为的控制。这就需要运用大数据平台筛选出有潜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和教育,特别是全国范围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风险行为的筛查势在必行。
第三,着力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理解社会影响的生态模型,对于青少年来说,家长、教师、学校都是他们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微环境。健康生态系统的营造,既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预防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导向。为了构建这一系统,需要提升广大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青少年生活的社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在校学生 心理发展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时期,此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但认识结构、判断能力和行为方式都有待提高。他们思维活跃但不稳定,思维单纯,模仿性强,易冲动,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还有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自身的过高期望,常常会诱发学生的消极情绪,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问题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容易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给学生素质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为此,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观原因
在校学生虽未进入社会,但他们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有着很大的差距,表现出一种不适应态度,产生心理问题。
(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出现了生理发育加快,肌肉骨骼迅速增长,身高体重随之猛增,内分泌的生长、激素的系统作用下,中枢神经系统迅速发育,以甲状腺机能旺盛而刺激各级神经系统致使神经系统出现兴奋与抑制,性器官发育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显露,随着机能本能量代谢旺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由于生理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在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着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上探索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但认识能力的发展还不成熟,情绪上具有极大的冲动性,自我控制力不强,这些矛盾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一旦心理教育不能及时跟上,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
在校学生由于心理诸因素发展尚未成熟,各心理因素之间尚不协调,使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突出。青春期情绪比较强烈,发展迅速,而认识能力的发展有限,认识与行为容易脱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难以统一,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而意志力一般比较薄弱,控制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又随着他们独立性意向的发展,拒绝他人的干涉,与家长、老师之间的感情疏远,摆脱他人控制的能力日益增强,但又希望在同龄人中寻找支持,又不能分辨好恶,加之自尊心很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极为敏感,情绪波动大,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向成人接近,然而离成人心理又有差距,造成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便产生心理问题。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等级观念,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管理中,老师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认为高高在上,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而青少年正处于信息时代,在网络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使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纷然杂陈,不同观点相互激荡,不良的文化思想和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学生幼小心灵,使其思想、行为与老师的教育发生抵触、冲突,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形成,受他们所上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下,把金钱作为人生价值评价的唯一标准,把人格金钱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上产生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赌博、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他们在求知探索欲望的趋使下,容易受暴力影视、黄色书籍等不良宣传品和腐败堕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重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形势的发展,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物质生活强烈追求和向往,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经济效益,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强调自我的价值,但理想与现实相矛盾,出现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前大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最低是4%,最高达64%①;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规,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②;青少年有抑郁障碍达44%,曾有过自伤行为,有自杀念头的比率是49.33%③。面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适应,据重庆市对综合、理工、文史、艺术、师范、医院校分类,抽取10所高校调查,虽然都有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但有专兼职人员400多名,其中约占9%,专兼职人员与学生总数之比为1:4000,有心理医生仅占4.2%④;浙江省对全省城镇和农村148所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有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并配备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学校仅占37.1%,从师资队伍建设看,39.2%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教师,兼职教师中,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只有4名⑤。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领导也不重视,极不适应当前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以教育为本,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通知精神,将心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按照要求各学校必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心理咨询室,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教育管理部门成立督导组,使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教育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既有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屋建瓴,统筹安排,成立组织机构,把这项工作列为学校日常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2.开展心理教育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同,要依托公共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放心理基础知识课,增加经费,购买心理健康书籍,以供学生阅读。还要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器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反映出的带有共性的心理热点问题,开设系列心理讲座,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反映出的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分别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等问题得以解决,要使心理咨询工作达到目的,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才能使咨询者讲心理话,教育、干预和治疗才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开设热线电话,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健康疾病、恋爱及性问题得到广泛和快速地帮助解决,使心理失衡者得以健康发展,要从个别辅导入手,逐步向团体辅导与训练,重点放在团体成员的互动中,通过开展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应性强的健康活动,在互动中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协调健康发展。
3.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心理健康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普查,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干预和治疗,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对突出的心理问题,学校又无力解决的,学校应与卫生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变化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芽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为此,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档案随其升学进行移交,使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都能够掌握。按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化解心理健康问题。
4.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与有效监督机制。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机构不完备,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严重欠缺,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建立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行业标准,统一的评估体系,制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各学校和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办法,落实实施监督的长效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明确监督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落实的学校要追究责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强,除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外,还应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为此,要注意录用一批心理专业的毕业生,增强专门人才。学校还要积极鼓励支持和选派一批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或培训,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了解、掌握学习国内外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以改进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构建多途径、多载体、多阵地、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针对当前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各学校要利用网络技术,开设专门心理教育网站,明确专门教师负责,全国联网,利用网络和电话开展咨询,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还要建立全国性研究分析机构,形成完备的一体化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面临的突出心理问题,进行公布,提出预警,使预防、控制和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校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必须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此,心理专业的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对非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掌握心理知识的能力,使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都结合心理知识,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教学,把心理健康教学自觉体现和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对学生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纳入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在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它们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心理教育是提高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的关键。为此,要针对学生中带有普通性、倾向性、典型性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早恋、网恋、未婚先孕、明星自杀、毒品问题、艾滋病等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观点,老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矫正其心理问题,使其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遵守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还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脆弱易产生失落感,对前途、命运缺乏信心,教师应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做学生的朋友,进行平等的交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用爱心去感化、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解除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五)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从心理适应向潜能开发的转变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心理健康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学生心理健康是个人幸福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通过学校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心理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心理适应向潜能开发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心理健康自我的确立,提高自我评价和控制能力,减少心理压力,学习情绪稳定,能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控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梁宝勇.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主试培训会上的讲话.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4.
②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③唐江华,王高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2005,19(8):536-538.
④何敏,叶海燕,谢忠明.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3.
⑤高亚兵.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44.
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课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误区,主要指的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的消极层面教学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积极心理学是作为科研者的积极品格的一门学科,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来有效地帮助他们获得幸福的生活。
一、了解真实需求,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
小学阶段的心理课程教学主要目标就是给予学生一个培养积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培养他们良好的身体三观,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但在我国传统小学对于心理问题的教育中,小学对于心理的课堂教学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只是单纯地为了解决优秀学生的问题而去进行解决,偏重点也大都集中在那些已经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的优秀学生身上,从而导致造成忽视对于优秀学生的职业品质与潜能挖掘等各个方面的培养。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是一定要更加重视地去了解每个学生真正的需求,来提高他们增加学生们的积极性体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及各方面能力。在我国现代小学阶段心理教育中,老师们一定要将以人为本的心理教学观念充分地融入日常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更好地贴近小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尤其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思想感情。重视和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从学生的身边小事来入手,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特別困难的学生,积极的创造条件给学生们解决生活及情感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例如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者是利用班会课时候,面向所有的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宣传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游戏、影视等开展教学,给每个学生一起创造一个表达与分享的平台,帮助他们自我成长。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专业的讲座,达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认识自我、肯定自己,审视目标的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各自成长的环境、性格都不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不强,大部分的学生相对都更加乐意偏向与同龄人倾诉,所以教师在教学以及实践活动中,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创造积极活跃的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学生才会主动向教师讲述自己的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其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教师也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松弛身心,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只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只会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感,同时教师本身也需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鼓励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要多层次去分析,帮助其分析错误的行为。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能做到有效的沟通,并且最后形成良性循环,挖掘学生积极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三、家校联合教学,点面结合积极陪伴学生
众所周知,父母都是我们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家庭的教育在我们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职业发展生涯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家庭教育相对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特点。家校联动的教学能够培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更加全面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情绪与情感生活,帮助每个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格。尤其特别是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密切合作和相互支持,积极营造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奠基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表率的作用。学校和家庭教育都是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在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学校和家长都可以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家校联合教学,点面结合积极陪伴和鼓励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的学生进行自我和精神的调节,让我们的学生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依靠自己寻找正确的途径去处理和解决。在这样的方式之下,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对激发其积极的心理潜能等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与发展,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德。比如当一个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和老师都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引导学生给自己积极的思想和心理暗示,以此为基础来鼓励自己,不定时地举行各种自助式的思想和心理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感受到多样化的思想和感觉。
四、结语
小学阶段心理课教师一定要对于心理课堂教学有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探索寻求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引导帮助小学生培养形成良好的品德与人格,帮助小学生敞开心扉,激发潜在的知识与能力,为促进小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快乐幸福的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仲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支持的社会体系构建[J].教育家,2020(8):23-24.
[2]孟珍伟.把脉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J].人民论坛,2021(1):91-93.
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心育不仅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而且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和品德的双重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心育与德育的关系,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将心理教育、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改善教育效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更加高效地进行心育和德育。
关键词:心育;德育;班主任;农村学校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育会对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督促好他们的学习,也要抓好他们的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加富足的收获,让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心育和德育工作进行探究。
一、心育與德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他们又处在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建立在心理教育基础上的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能够让青少年学生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能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对他们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不仅能够拉近青少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也能使青少年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蕴藏的无穷乐趣。同时,学生在接受心理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能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将品德教育更好地建立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上,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环境。
二、农村学校班主任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措施
1.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与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打下的基础和形成的性格对后续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知识的教授和品德的教育,也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青少年学生才能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更加健康地成长与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建设相对落后,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这给心理教育的有序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过程,根据他们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健康的氛围,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不仅能够使青少年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也能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去。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优良的条件。例如,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所有的青少年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然后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选取不够自信的青少年学生担任“鸡妈妈”,让那些比较自信的学生分别扮演“鸡宝宝”和“老鹰”,并对三种角色的扮演者进行计分,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鸡妈妈”的青少年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这对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将心理教育、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改善教育效果
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脱离学科教学而单独存在,心理和品德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因此,在对农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特点,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教师也要高度重视心理教育与教学内容的贴合程度,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感受到健康良好的心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稍差,许多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室。因此,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将心理教育的重心放在平时。例如,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尊重生命”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心理教育,告诉学生们:想要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解一些与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相关的小故事,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身学习、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更加高效地进行心育和德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特性也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用自己充满魅力的灵魂去影响学生的灵魂,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以德育人。青少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于外界的一些事物还不具备良好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如果让他们自由地学习、成长与发展,很多青少年学生容易因外界条件的种种影响和干扰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又最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教师也是学生进行模仿与学习的重要对象。因此,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为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只有教师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青少年学生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会上为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学生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讲述一些失败与成功的故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抗挫能力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以自身为范例,向学生讲述一些自己的心理疏通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心理建设的途径。而且,教师还要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早退,不说脏言秽语,举止文雅,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地认真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总之,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健康成长与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又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工作,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和切入点,更加高效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能够真正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益。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为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发展,成长为心理素质良好和道德水平高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毅.心育主题班会实践及其可行性研究[J].教育观察,2018(10).
[2]陈秀敏,徐建军,林峰,等.“3D”心育模式:推进师生共同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8).
[3]杨宏国.改善班级心育模式“三问”[J].江苏教育,2016(56).
[4]赵楚君.心育与德育结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研究[J].成才之路,2016(28).
[5]孟四清,刘金明.通过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03).
[6]欧林革.中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心育”素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7]谢晓洁.心理-道德教育:心育与德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1).
[8]于书全,刘景钢,何竟轩.以心育心:建设心理教育特色学校——关于心理教育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和学校文化的融合建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8).
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一直是影响他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描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他们产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教育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抑郁;表现;原因
一、概念界定
(一)抑郁倾向
抑郁倾向是指被试通过自我报告,存在明显抑郁症状,但没有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未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未接受过精神科医生鉴定并治疗的被试(陈心韵,2015)。抑郁倾向根据被试筛选方式定义为达到抑郁问卷的诊断标准,如流调中 心抑郁量表(叶俊杰,2006;陶沙,李伟,2003)和贝克抑郁量表(杜召云,王克勤,1999)。在香港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chan,1991),在中学生群体中,存在明显的抑郁倾向的比例大概为全体学生的50%。在青少年阶段,各个方面发展不成熟,如果没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外部心理干预,抑郁倾向者很容易发展为抑郁症患者。另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抑郁倾向极易导致成年抑郁症(Peterson,1993),因此对抑郁倾向的关注刻不容缓。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破坏性、代价极高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是指愉快的刺激失去快乐或缺乏反应,表现为心境低落、失眠、社交退缩、精神运动迟缓、活动水平降低(Pizzagalli,2014)。而这些症状大多与大脑神经递质功能低下有关,即多巴胺的缺乏,多巴胺缺乏的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兴趣和动机的缺乏,对曾经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消极,提不起兴趣。抑郁患者对奖励的兴趣丧失使得他们似乎感受不到快乐。通常表现为抑郁症患者心境低落,对生活失去乐趣,空虚感、无意义感和绝望感表现强烈,往往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权威医学杂志《自然》最新数据表明,全球有3.5亿多抑郁患者,每天有3000多人因抑郁自杀,抑郁症几乎成为全球疾病负担之首。众多研究表明,通过系统干预和治疗有可能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但抑郁症患者真正能得到关注,发现疾病并去进行治疗的却是少数。值得注意的是,84%有自杀想法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缺乏治疗对重度抑郁患者来说更为致命(StevenJ,2008)。
(三)青少年抑郁
青春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期,许多精神疾病通常始于青春期。曾有研究者将 青春期描述为充满风暴和压力的时期(Freda F 2019),许多精神疾病的发作都是从童年到青春期急剧增加(William 2019)的。在心理健康问题中,青少年抑郁令人担忧。有证据表明抑郁症发病年龄呈逐年下降趋势(Kelly T 2019)。澳大利亚的报告显示,14.2%的青少年在自我报告测试中确诊为抑郁症(Guillermo Bernal 2019)。另有研究评估发现,大约28%的青少年19岁 之前经历过重度抑郁障碍发作(Sekaninova N 2019)。所以,青少年期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抑郁症表现出相对稳定性(William 2019)的特点。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是成人抑郁症的最强预测因子,青春期抑郁症的出现增加了成年后罹患重度抑郁的风险.强预测因子,青春期抑郁症的出现增加了成年后罹患重度抑郁的风险(Sekaninova N 2019)。因此,青春期是抑郁症防治的最佳期,加强对青少年抑郁的关注,使得青少年时期的抑郁症得到控制,会降低成年期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二、抑郁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是初中生应激的最主要方面
对我国初中生来说,主要用学习成绩这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其成就,容易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压力,进而引发经常性的情绪低落,以致出现抑郁倾向。尤其是初三的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和老师、家长的高期望,更容易产生较严重的抑郁倾向。
(二)人际关系障碍也是造成初中生抑郁的重要原因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与同学的关系。因心里的闭锁性、争强好胜、哥们义气等原因,他们往往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2、与父母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增强,这个阶段的孩子碰到问题也不愿跟父母进行及时沟通,因自身的叛逆心理和父母的管束极易导致与父母关系的紧张,从而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三)适应不良也是导致初中生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之一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地位与角色的特殊性,很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三、预防并减轻初中生抑郁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青少年的情绪、人格和学校适应等方面有一定影响,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下,师生彼此尊重、相互信任、感情融洽,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思维,正确评价自己,并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从而降低抑郁情绪出现的概率。同时,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青少年对同伴尊重、友好,使之具有良好的同伴接纳和友谊。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等特点。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学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状况.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宜传和教育。
(二)家庭方面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积极、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给青少年带来安定、偷快、轻松的环境,可以增强他们心理应激的能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谐家庭氛国建立的首要因素是和谐的父母关系。父母之间要相互给予和奉献,相互支持与理解,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给子对方适当的空间,相互保系。父母之间要相互给予和奉献,相互支持与理解,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给予对方适当的空间,相互保留其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争吵不休、相互指责,青少年就会心情烦躁,难以静下心来学习。或者由于担心父母离异而陷入焦虑的情绪状态,并伴随愤怒、自卑、郁闷、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有时还会承受周围人的轻视,造成-定的心理压力。这些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理性看待学习成绩。研究证明,学习成绩是引起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直接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满意时,就会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买礼物、给零花钱等。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时,或者辱骂棒打,进行身体伤害;或者不理不睬,实行心理惩罚。还有的父母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逼迫学生参加课外、周末辅导班,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学习负担。事实证明。如果父母过度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对他们有着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就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和压抑,甚至因为难以满足父母期待而内疚自责。父母虽然需要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最重要的不是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而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等,还要经常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理性看待学习成绩,不以学习成绩作为检验学习的唯标准。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们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恰当的期望。要耐心询问,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多鼓励他们,以减轻青少年来自家庭的压力。帮助青少年尽快走出失败的阴霾,消除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自身方面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保证青少年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所谓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长处和不足,要全面认识自己,并能够综合权衡,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反思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认清优缺点,把握学习的方向;还可以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他人的评价并不一定都是客观真实的,但他人的评价可以作为初中生认识自我的基础。如果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是一致的,则证明初中生的自我认识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如果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一致,甚至反差很大,则应该加强反思,找出原因,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2、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
Zimmenman 指出:目标设置对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又认为目标设置本身并不是关键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要对目标的类型和目标设置的方式做出区分。初中生设置学习目标时,首先要对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做出区分。长远目标用于明确学习目标的大致安排,可以做的粗略一些。但近期目标是近期学习的具体安排,应该做得比较详细;其次,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设置的目标应具有现实性。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如知识水平情况、时间情况等,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这样执行起来才游刃有余,实现的可能性才比较大。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初中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心,克服自卑感。
3、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初中生要主动交往,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有益活动,了解身边的同伴,适度祖露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才能有机会遇上知心朋友,避免孤独。当在学习生活中碰到困难和有不良情绪的时候要找同伴倾诉自己的烦恼,不要憋在心中。初中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他人.这是建立和谐同伴关系的前提。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不拿他人的生理缺陷和隐私开玩笑等。其次要诚实守信,对人不能虚情假意,口是心非,最后还要宽容理解,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能事事争强好胜。
四、教育建议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课外遇见学生时,主动与学生聊天;进入课堂时,友好地与学生交流;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姓名等,都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本人的修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在基础,教师有了较高的修养,就会在学生心中树立真正的威信,学生会因为信服教师而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之交流,从而得到有效的指导,避免出现抑郁情绪。
其次,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不仅能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抑郁情绪常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内心想法,使不良情绪得到宜泄。心理健康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正确与学生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发展变化,并进行科学引导。最后,学校要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可以采取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手册、团体讲座、团体辅导等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心理,并积极进行疏导和控制。同时,学校还要确保心理咨询室的有效利用和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情绪状态,对那些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的特殊人群要给以特别关注,定期追踪辅导。
五、结语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抑郁是一.種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出很多症状,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生理的。其原因主要集中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生物方面的研究认为,抑郁由神经元之间的某种神经递质一元胺不足或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引起;抑郁也表现出家庭倾向性。而在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方面,最初引起抑郁反应的易感因素和素质主要有青少年学生低的自尊、条件性的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几乎没有选择的自我价值感来源、功能失调的观念和他们的归因风格;加上在消极生活事件中失去爱、安全、认同,或者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就会导致无望或无价值的抑郁反应。如果伴随青少年学生个体经常性的消极思想、过分的自我觉知、沉默的应对方式和较差的心理控制时,就会导致长期抑郁,这对青少年学生来讲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特别注重以上因素,防止他们的抑郁倾向转化为长期的临床抑郁症。
参考文献:
[1]Freda F. Liu(2019).Is Treatment Working? Detecting Real 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William E. Copeland(2019).Early Pubertal Timing and Testosteron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 Gir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Sekaninova N.(2019).Oculometric behavior assessed by pupil response is altered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Physiological research(Suppl 3)
[4]Kelly T.(2019).Always on my mind:Cross-brain associations of mental health symptoms during simultaneous parent-child scanning.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5]Guillermo Bernal.(2019).Ca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Be Optimized With Parent Psychoeducation? A Randomized Effectiveness Trial of Adolesc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in Puerto Rico. Family Process(4).
[6]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 & 陳武.(2014).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基于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 心理学报(01),90-100.
[7]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刘海娇 & 张文新.(2012).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心理学报(07),944-956.
[8]陈祉妍,杨小冬 & 李新影.(2009).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试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4),443-445+448.
[9]赵景欣,刘霞 & 申继亮.(2008).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心理发展与教育(01),36-42.
[10]王卫.(2000).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 心理科学(04),506-507+498.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论文范文第6篇
“鸡娃”还是“佛系”?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孩子、家长、老师都被裹挟其中,似乎每做一个选择都不容易。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受不了任何挫折,多是“玻璃心”。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父母期待高,学业负担重,压力山大。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身心健康,缺一不可。教育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也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进一步实施“育心”工程,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
为教师赋能
“任何人有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心理问题不是少数孩子的问题。”谈到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强调。
在他看来,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个是正常的,关键是其程度、分寸怎么把握。如何帮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跨过一道道坎,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这是很多学校的软肋。”谢春风说。他发现,从整体上看,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逐渐被重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在心理咨询室等硬件建设上进步明显,但软件建设明显不足,尤其是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
有些学校可能有3到5个专职的心理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有些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只是给某个办公室挂个心理咨询室的牌子,学校老师轮流值班。还有些学校几乎没有心理教育方面的踪迹。
“2012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工作力度是不一样的。”中國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专委会秘书长李新影说。
她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发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普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的培养上都非常到位。但全国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一味抓学习成绩,让学业竞争白热化,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李新影认为,学校需要专职的心理教师,应该保证心理教师的编制和晋升空间,不能让其他老师兼任了事。“有些学校购置了沙盘等心理学用具,但是老师不会用。而且如果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来求助,老师的辅导方法不当,有可能刺激学生,起到反面效果。”
此外,班主任、科任老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但这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班主任、科任老师经常跟学生打交道,他们如果言行不当,很可能导致孩子一时想不开。”李新影说。
她了解过很多案例,比如,学生某一次犯了什么错误,老师不仅当时就贬损,后来还在班里反复提这件事情,让孩子不断地被打击。
谢春风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政策要尽快明确学校一定的生师比,同时加大对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现在的教师培训是以学科培训为主,今后要加大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让心理学走近班主任,走近学科老师。”
真正接纳孩子
“妈妈喜欢的是真正的我,还是成绩优秀的我?”很多孩子曾有过这个疑问。孩子考得好,家长心花怒放;孩子考砸了,家长暴跳如雷或者冷若冰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翔平发现,不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源于家长期望值过高。一些家长追求完美,拿着一个模具在套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如果孩子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家长就会给压力,甚至挖苦、讽刺。
有些家庭,孩子考了90多分,父母会问,怎么没考100分?孩子考了100分了,又会说那下次还要考100分。很多父母很少夸孩子,觉得孩子一夸就会骄傲自满。他们更多的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改正、提高。
“孩子就在那里,他是一个人,人是有情感的。家长要把他当作一个主体,尊重他,不能总是强调自己的标准,老想着改造他。”刘翔平说。
“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脑发育。”李新影指出,她的团队去年做的一个研究显示,从孩子12岁左右,也就是青春期早期,如果妈妈对孩子很凶,态度特别不好,到16岁左右,孩子的脑神经回路会发生改变,改变的结果就是抑郁。
“现在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抑郁,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家长都是权威,影响特别大。”李新影说。
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能揠苗助长,但不自觉地还是在“鸡娃”“抢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出类拔萃。“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而且每个孩子不一样。”李新影建议,家长要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同时要不断学习,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通过寻找一些更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社会上各种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也应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变成促进心理发展,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长。
此外,现在教辅机构、电视节目、网络营销等很多媒介在散布焦虑,通过贩卖焦虑获取流量,家长很容易受影响。对此,李新影强调。“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焦虑。一定要避免把焦虑传导给孩子,给孩子造成不利的成长环境。孩子只有在放松的环境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团队建设游戏,学生扮演一棵树,枝繁叶茂。
学校老师辅导学生。
“包容和接纳孩子的问题,就是给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谢春风认为,问题往往是发展的机遇,也是孩子内心的呼唤。积极看待问题,不惧怕问题,好的办法就会出现。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面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业界很多专家认为,不能光盯着这些问题,要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我们不能只关注人心理的消极方面,还要关注人心里面本来就有的积极方面,发挥出人的内在力量。”李新影说。
她建议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增强抗挫折能力。比如,考试失败了,没关系,只要通过考试,获得了成长就行。重点在于成长,而不是在于考一个好分。如果孩子一直在成长,未来考一个好分数是必然的结果。“学校可以结合这些心理学理论设置课程,并且转化成一个具有实操性的培养计划。”李新影说。
“今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心理发展上。”成功之道教育集团董事长、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秘书长张冉提出,通过寻找一些更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社会上各种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也应该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变成促进心理发展,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长。
刘翔平是国内最早推广积极心理学的学者之一,据他介绍,积极心理学包括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比如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等。
“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不只是让孩子快乐,也不只是能力。它首先是一种品德,是利他的。”刘翔平说,“但是说教式的品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积极的心理品质形成更多地要靠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他看来,对心理问题,不光要强调治疗,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一些机制,比如,做好事能得到支持和鼓励,不追求物质主义,缩小贫富差距,公平公正,减少内卷。“社会的力量很重要。建构和谐社会,让人们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互相关爱,尊重彼此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这些都有益于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