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效益范文
临床效益范文(精选10篇)
临床效益 第1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994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AC的住院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PBD组36例,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18岁~68岁,平均年龄(37.2±12.3)岁,病程1年~14年,平均(4.6±3.2)年;ESM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0岁~58岁,平均年龄(39.6±13.5)岁,病程2年~16年,平均(4.8±4.1)年,其中胸外科手术4例,胸腔镜6例,腹腔镜1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吞咽困难分级有可比性。
1.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反复吞咽困难、餐后反食或呕吐、胸闷不适或胸痛的临床症状,初期为进食时梗噎感、胸骨后异物感、烧灼感、隐痛,固体食物时吞咽困难较明显,常需饮水把食物咽下,症状渐加重。吞咽困难分级:0级:进食流质饮食有困难;Ⅰ级:可进流质饮食;Ⅱ级:可进半流质饮食;Ⅲ级:能正常进食。
1.1.3 检查
X线食管钡透:食管下段鸟嘴样狭窄,狭窄以上食管腔扩张、有钡剂潴留、食管蠕动微弱、轮廓光滑、钡剂通过缓慢;胃镜检查:食管腔扩大、不同程度食物残留,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者有浅溃疡形成,贲门口常呈闭合状态,充气时不易开放,内镜前端进入贲门口时稍有阻力,但通过无困难,黏膜柔软。
1.1.4 诊断
有上述临床表现和X线食管钡透表现,并经胃镜检查、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狭窄病变者纳入本研究。
器械:采用日本产Olympus GIF QX 200型、240型电子胃镜,美国Microvasive Boston Scientific公司产Rigiflex-ABD球囊扩张器及超硬导丝,气囊直径3.0 cm~3.5 cm,气囊长度10 cm,可承受最大压力20 psi(1 psi=6.8 kPa)。
1.2 治疗方法
扩张术前向患者说明治疗的基本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配合方法,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和肝肾功能,禁食24 h~72 h,食管扩张明显或有食物潴留者用生理盐水冲洗食管。事前与患者约定手语,疼痛程度分4度:Ⅰ度:轻度疼痛;Ⅱ度:明显疼痛;Ⅲ度:疼痛剧烈,但可忍受;Ⅳ度:疼痛剧烈,无法忍受。常规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后,由活检孔将导丝插入胃内并退出胃镜,球囊扩张器经导丝引导插入食管下段,重新插入胃镜,直视下调整扩张器球囊中部位于贲门口,徐缓、逐渐挤压充气气囊,患者示意胸痛明显时中止充气,保持该压力3 min,然后放气,胃镜观察。如未见贲门黏膜出血则在前次压力基础上增加2 psi重复上述扩张(本组最大压力曾达15 psi),以避免因压力升幅过大而发生食管穿孔,最多扩张3次;当见贲门口扩大并有黏膜出血即终止扩张,退出胃镜及扩张球囊,重新插入胃镜观察食管贲门胃底。扩张成功标志:胃镜检查见贲门口扩大、胃镜通过顺利,同时贲门口黏膜有纵行撕裂痕和鲜血。扩张时患者疼痛度一般选Ⅱ~Ⅲ度,如患者出现Ⅳ度疼痛或胃镜见贲门黏膜出血其中任何表现之一,即不再行第二次扩张。外科手术治疗采取经左胸入路Heller术,ESM加横行缝合术,不加抗反流术;胸腔镜和腹腔镜ESM加抗反流术。
1.3 术后处理
禁食12 h,静滴制酸、止血、补液支持治疗;无食管穿孔、出血、胸痛等并发症者半流食2 d后再恢复软食,术后3 d后食管钡透了解食管贲门情况,无吞咽困难,钡剂通过贲门顺利,无明显钡剂潴留者可出院,无效者4周后再次扩张。外科手术和胸腔镜、腹腔镜治疗术后按外科常规进行。
1.4 随访
术后1,3,6,9,12个月门诊随访1次,此后每年随访1次。有吞咽困难者行食管钡透或胃镜检查排除其他病变者,复发者重新扩张治疗。
1.5 疗效判定
有效:手术后吞咽困难消失,食管钡透钡剂通过顺利,食管无钡剂潴留,且随访6个月无复发;无效:术后进半流食仍有吞咽困难,食管钡透钡剂通过贲门缓慢,食管有钡剂潴留;复发:手术有效者重新出现吞咽困难,食管钡透钡剂通过贲门缓慢,食管有钡剂潴留。对2组疗效、随访及住院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
2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2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及随访
两种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及随访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AC患者共56例,其中PBD治疗36例,ESM治疗20例,2组间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平均超过5年随访中,PBD组累积复发率高于ESM组(P<0.05)。
PBD组失败6例均为病程超过6年、食管扩张直径超过60 mm者,无效者中5例4周后重新扩张治疗有效,1例转手术治疗。并发症:PBD组出现5例(13.9%),其中明显胸痛2例,胸腔积液和上消化道出血各1例,胃食管反流1例;ESM组3例(15.0%),其中胸腔积液、胃食管反流和发热各1例。随访情况:PBD组36例,随访3个月~132个月,平均(64.4±32.7)个月,累积复发9例(25%),其中1年复发2例,2年4例,4.5年3例,复发者中8例重新扩张治疗后随访2年~5年未再复发,1例转手术治疗;ESM组20例,随访50个月~131个月,平均(74±26)个月,无复发。2组均无食管穿孔、死亡病例发生。
2.2 住院日及费用
两种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住院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PBD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ESM组。
3 讨论
AC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低的疾病,由于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进展缓慢、吞咽困难常反复困扰患者数年甚至十余年,该病患者在临床并不少见,因吞咽困难、胸痛,不能正常进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渐进性营养不良,若无有效治疗,食物长期潴留于食管,可并发食管炎、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食管-气管瘘、自发性食管破裂及食管癌[2]。ESM是AC传统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因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临床医师一直试图寻找一种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痛苦较小且有效的疗法。近几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提高,内镜PBD和腹腔镜ESM已成为AC治疗的主要方法。内镜直视下PBD治疗AC,是较为有效、安全、简便且能避免X线辐射的治疗方法[3,4]。Karamanolis等[5]在一组260例AC扩张术后平均随访11年的结果表明,PBD治疗的症状缓解率约75.8%,其中35例随访15年后的症状缓解率为51.4%。Emami等[6]对内镜PBD与外科手术治疗AC的疗效进行比较,PBD治疗45例,ESM治疗19例,治疗后临床症状的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认为PBD治疗AC住院期缩短、病情恢复快、无全身麻醉风险,是大多数患者可取的治疗选择。食管穿孔是内镜PBD治疗AC的严重并发症,Fly等[7]对所在医院近6年经内镜PBD治疗的248例穿孔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穿孔总发生率3.2%,其中74例AC病例,PBD穿孔发生率手动球囊扩张为0%,气动球囊扩张5%~4%,认为内镜PBD治疗AC等良性食管狭窄的穿孔发生率低,穿孔的早期识别治疗预后较好,小穿孔可保守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方法。PBD和ESM是AC治疗的两种主要方法,效益和价格比是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Kostic等[8]对AC初治病例的疗效和治疗费做了随机对照研究,26例行内镜PBD,25例行腹腔镜ESM加胃底部分折叠术,术后12个月中PBD失败率(23.1%)显著高于ESM(4.0%),腹腔镜ESM的初治费和总费用均显著高于PBD,结果表明尽管腹腔镜ESM治疗AC失败率低、临床效果较好,但PBD治疗的效益价格比仍较优越。Karanicolas等的费用分析研究发现[9],腹腔镜ESM及PBD治疗及5年随访的费用为10 789元和5 315元,10年后则分别为11 804元和7 717元,认为腹腔镜ESM的初始治疗费在目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中价格最贵。腹腔镜ESM在术后随访5年疗效满意度达90%,超过15年疗效满意度则为75%,同样存在随术后时间延长效果退化的问题[10]。
本观察资料中,36例行PBD治疗,20例行ESM。PBD组有效30例(83.3%);ESM组20例(100%)均有效;PBD组出现并发症5例(13.9%),ESM组3例(15.0%),2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无食管穿孔、死亡病例发生。PBD组失败6例均为病程超过6年、食管扩张直径超过60 mm者,失败6例中5例4周后重新扩张治疗有效,1例转手术治疗。PBD组随访平均55.6个月,累积复发9例(25.0%),其中扩张术后2年内复发6例(占复发者67%),复发者中8例重新扩张治疗后随访2年~5年未再复发,1例转手术治疗;ESM组20例随访平均74个月无复发,PBD组累积复发率显著高于ESM组(P<0.05)。PBD组每例次住院日平均7.5 d,ESM组18.7 d(P<0.05),PBD组每例次住院费用4 661.8元,手术组12 812.8元(P<0.01),PBD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显著低于手术组(P<0.05)。本组观察结果提示,PBD治疗较手术治疗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可避免X线放射性照射,但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且随时间延长复发率升高,部分病例需重复扩张是其不足。PBD治疗的穿孔并发症可通过细心操作、提高技术、逐步小幅度挤压气囊增加扩张压力的方法尽可能减少,其更远期的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扩大病例对照研究。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医疗设备条件、效益价格比、患者的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及对两种疗法的了解情况综合确定。经内镜PBD治疗AC在基层医院是适宜开展、易为患者接受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AC的临床效益。方法共56例AC患者,36例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20例手术治疗。术后1,3,6,9,12个月各随访1次,此后每年1次。对2组的疗效、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扩张组术后随访(64.4±32.7)个月,手术组术后随访(74±26)个月。扩张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83.3%,13.9%与手术组的100%,15.0%相似(P>0.05);扩张组累积复发率25.0%高于手术组的0%(P<0.05);2组均无食管穿孔及死亡病例发生。每例次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扩张组分别为7.5d和4661.8元,手术组为18.7d和12812.8元(P<0.05)。结论经内镜球囊扩张是AC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低于手术治疗。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内镜球囊扩张,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Pohi D,Tutuian R.Achalasia:an overview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J],2007,16(3):297~303
[2]徐三荣,王申生.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55~1858
[3]Rai RR,Shende A,Joshi A,et al.Rigiflex pneumatic dilation of achalasia without fluoroscopy:a novel office procedure[J].Gastrointest Endosc,2005,62(3):427~431
[4]Chuah SK,Hu TH,Wu KL,et al.Endoscope-guided pneumatic dilatation of esophageal achalasia without fluoroscopy is another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a report of Taiwan[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on Tech,2008,18(1):8~12
[5]Karamanolis G,Sgouros S,Karatzias G,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pneumatic d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halasia[J].Am J Gastroenterol,2005,100(2):270-274
[6]Emami MH,Raisi M,Amini J,et al.Pneumatic balloon dilation therapy is as effective as esophagomyotomy for achalasia[J].Dysphagia,2008,23(2):155~160
[7]FryLC,M nkem ller K,Neumann H,et al.Incidence,clinical managemento..üand outcomes of esophageal perforations after endoscopic dilatation[J].Z Gastroenterol,2007,45(11):1180~1184
[8]Kostic S,Johnsson E,Kjellin A,et al.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achalasia: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neumatic dilatation with laparoscopic cardiomyotomy[J].Surg Endosc,2007,21(7):1184~1189
[9]Karanicolas PJ,Smith SE,Inculet RI,et al.The cost of laparoscopic myotomy versus pneumatic dilatation for esophageal achalasia[J].SurgEndosc,2007,21(7):1198~1206
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第2篇
【关键词】营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前言
森林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环境下,要想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出现营林现象,极大的改善了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但由于部分区域营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单纯的获取木材,对营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有效地促进营林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营林现状
目前,我国的营林存在很多弊端,营林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营林团队,同时营林人员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受传统的营林思想影响,当前的营林大多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对其生态效益不太重视,导致营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营林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由于不同的树木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营林是一项时间很长的工程,如果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病虫害、自然灾害、火灾等现象,就会直接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森林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对树木的砍伐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这些限制过于严格,就会降低林农的积极性,因此,在保持营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在营林过程中,对于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市场风险比较小,但对于生长周期长的树木,则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在抚育过程中,市场发生变动,就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2.营林的经济效益
2.1 评价营林经济效益的准则
营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营林生产,选择经济效益高,并且容易种植的树种,很容易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对营林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时,可以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将不同时间段的货币价值转换成同一时间段下的价值,从而进行比较和计算,实现营林经济效益的评价。这里的比较计算是指用营林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成本,得出费用差,其中营林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木材成本。
2.2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会发生一定的波动,营林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市场经济条件,在市场中木材的销售价格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不同等级的林地,其种植的木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在营林过程中,遇到自然灾害、病虫害的现象时,会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营林过程消耗的育林费、管理费、劳动成本等也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
2.3 综合开发林区
近年来,营林区逐渐兴起一种新的开发方式,也就是综合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是根据林区的天然条件,开发森林旅游、园林、森林加工业等新的项目,扩展林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从而充分发掘营林区的潜力,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
3.营林的生态效益
营林的生态效益是众所周知的,营林能带来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营林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对于风沙严重的地区,植树造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会大幅度降低空气质量,甚至会对水源造成污染,通过植树造林能有效降低风沙的速度,避免土地沙漠化。营林还能有效地消除污染,有的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从而美化生态环境,保证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从长远的角度看,森林资源能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环境价值,实现林业综合发展,满足人们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需求。由于树木的根系十分发达,在土壤的埋深也比较深,因此,营林具有聚合泥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当降雨量比较少时,树木根据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可见,营林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4.提高营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4.1 建立优质营林基地
营林业属于人工造林,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营林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规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因此,要建立优质的营林基地,扩大营林规模,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确保营林业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对破坏林地、开垦林地等行为,要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只有加强对营林业的保护管理,才能实现营林业的持续发展。
4.2 加强树木种植管理
在营林过程中,加强对树木的种植管理能有效地增加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第一个生长周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可以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后期,在营林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树种,并根据树種各生长周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生长期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树木健康的生长,才能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营林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极大的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要加强营林病虫害防治。由于营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针对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或者益虫、益鸟进行病虫害治理。
4.3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在营林过程中,因此,在进行营林时,可以积极的应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在造林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遗传技术等高新技术,将经济性、生态性良好的树种遗传到后代,从而提高所有树木的综合性能。
5.总结
营林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立优质营林基地、加强树木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不断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我国营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峰.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02):70.
[2]王宏伟.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在营林工作当中的体现[J].吉林农业,2012,(10):141-142.
[3]黄玉升.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吉林农业,2011,(10):167-168.
[4]张艳君.基于生态和经济效益因素构建营林工作新模式[J].现代园艺,2013,(14):123-124.
临床效益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标准
所有患者年龄46~75岁, 发病时间均在两周之内, 并根据我国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部门协作小组于1995年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以及《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确诊为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6月-2005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患者, 经诊断均符合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体征、症状,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男45例, 女30例, 中医症状评分为 (20.31±2.37) 分;对照组男42例, 女33例, 中医症状评分为 (19.70±2.53) 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与治疗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及护理:采用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 (郑州化学药业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为:980502) , 口服100mg/d, 并稳定患者血压和血糖, 控制感染。此基础之上, 观察组患者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制定的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诊治方案医治, 采用中药三七愈风胶囊治疗急性期患者, 温水服用, 每日3次, 每次3粒;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病症对合谷、环跳、太冲等主要穴位行针灸治疗, 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奥扎格雷钠等抗血小板汇集及脑神经营养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2 治疗费用对比
观察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临床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2例患者大便次数变多且便溏, 1例患者轻微腹痛;对照组出现2例患者轻度恶心、头晕加重, 3例患者出现皮疹。经过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 且不再复发。
(±s, 元)
3 讨论
现代中风病 (脑梗死) 中医研究[1]得知主要病机表现为火、风、痰、虚和瘀等, 本研究临床所用中药三七愈风胶囊为临床经验方, 由生大黄、制首乌、三七、制南星、苏木等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清热的功效, 治疗中风疾病效果明显。现代医学研究[2]证实, 三七愈风胶囊具有降黏和降脂之功效, 可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的电泳时间、红细胞刚性指数及血氧自由基等。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采用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显著。但是, 由于各地通常使用的医疗保险政策规定了类似于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内必须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单独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并不能得到医保报销, 这不仅违背了医疗原则, 与此同时还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 加大了国家及患者在经济上的负担[3]。
4 结论
研究表明: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几例消化道不良症状患者, 进行药物调整之后不良反应症状消失, 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提示中医药疗法治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需要注意的是, 体质较虚弱的患者治疗时需进行认真慎重辨证, 做到精准用药, 从而发挥更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治疗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治疗效果明显, 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及经济性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临床效果及经济性分析。方法:选择150例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针灸及中药疗法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静脉输液常规方法治疗, 治疗2周为1个疗程。根据中医症状评分表对所有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 并由住院所需费用对医疗成本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临床效果明显, 且治疗费用较低, 患者具有较好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药疗法,经济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善举, 韩冠先, 李瑞垣, 等.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中医药疗法的运用及效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01:3-5.
[2]谢荃.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临床效益 第4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51
1 我国林业经济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森林覆盖率却不高,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资源相对匮乏,加上近些年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森林生态失衡,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影响到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以至于一些地区的自然资源无法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人身健康都产生了影响。
林业产业从经济上考量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即第一产业,主要是经营用材林及薪炭林为主;第二产业主要以经营林产品和非木质林产中加工制造主的产业;第三产业以森林的生态服务、旅游以及其他服务为主。三个级别各有侧重,形成了林业经济的总体发展布局。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压力十分巨大,由于我国的林业资源总体匮乏,加上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相对落后,导致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呈递减态势,主要原因是受国家天然林的保护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低,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少精加工,产品多数属于粗加工的原料提供,产品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而第三产业在我国处在刚起步阶段,虽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形成规模。所以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仍在低水平运行,如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是每个林业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总之,林业实行科学经营,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是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林业的发展,要从我国的林业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情、林情、人情等实际情况,综合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也要注重经济的质量提高。
2.1 要提高对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林业工作者、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要充分认识林业的经济价值同生态效益的关系,林业经济发展是综合的发展过程,是三个产业梯次同时进步共同发展的过程,经济价值体现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因为生态效益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另外还要加强对林业资源有限性方面的认识,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森林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要做好保护;另一方面要合理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宣传力度,让林业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同为林业发展做出努力。
2.2 要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
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水平虽然近些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发展水平落后,科技力量较低,很多地方的林业资源管理仍然是处于传统的粗放管理阶段,科技手段應用较少,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要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林业发展体系,利用现代的科技力量及信息手段进行林业活动,促进林业现代化。在林业发展的同时要遵重客观规律,加强基础研究,要在苗木育种、种苗质量、森林生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能采用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林业经营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3 要重视生态林业的发展
生态包括的方面很广,将林业、农业、草业、山川湖泊、江河溪流等等有机的组合在一个系统之中,所以生态林业的发展不可脱离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保护,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矛盾,要完善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草业、木业,建设绿色食品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多种造林模式,采取退草还林、退耕还林等。加强对旅游区的生态管理,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利用工程的建设,促进林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
2.4 加强基础研究,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做好监测工作,及时测报病虫害的发生及传播情况,做好防治工作。同时要做好种苗的培育工作,提高苗木的整体培育水平。在产品加工方面,要采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提高木材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加工精度,提高产品经济价值,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整合林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重视林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淘汰较为落后的产业,扶持新型产业,解决林业结构不合的问题。
3 结语
在我国总体的经济结构中,林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林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问题,林业的发展事关生态环境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的生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是当前我国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林业工作者及全社会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及经济的平稳运行。
临床效益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40例,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70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46例, 女性患者24例, 年龄28~69岁, 平均年龄 (49.67±6.82) 岁;对照组男性患者48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26~72岁, 平均年龄 (50.56±6.72)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骨科常规护理方案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护理方案上给予患者预见护理措施, 具体包括:首先是对于疼痛的预见性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个体化评估, 按照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并采取热敷、调整呼吸、聊天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尽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其次, 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预见性护理, 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 耐心和患者进行沟通,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预防并发症发生, 对患者定时进行翻身、拍背, 叮嘱卧床患者抬高双腿, 防止出现压疮、肺炎及深静脉血栓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 0分定为无痛, 1~3分定为轻度疼痛, 4~6分定为中度疼痛, 7~9分定为重度疼痛, 10分定为最痛。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中观察组 (3.01±1.52) , 对照组 (4.89±2.68) , 与对照组比较, t=5.1052, P=0.0000<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情况, 见表2。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t=5.0275、4.4844, ●P=0.0000、0.0000<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以疾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模式, 更注重患者的心理感受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健康, 尽可能的满足患者要求, 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和临床治疗。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 大多数的骨科患者会出现疼痛, 而部分患者的疼痛则是由于患者心理上的因素所造成的, 我们在临床中积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预见性护理, 向患者讲述疼痛的原因和疾病的情况, 让患者释放不良的负面心理压力, 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疼痛评分[2]。
骨科患者由于需要限制活动, 因此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如长期的卧床会造成压疮、深静脉血栓及坠积性肺炎等, 因此采取预见护理模式让患者定时进行翻身、拍背咳痰、抬高肢体等护理措施, 并耐心的和患者进行沟通, 更好地服务患者,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护理后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后评分降低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骨科住院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 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护理在骨科中的护理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骨科患者1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有针对性的预见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疼痛情况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护理后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后评分降低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骨科住院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 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骨科
参考文献
[1]张会芝, 卢杰骆, 金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护理工作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4) :29-51.
[2]郭燕红.实施优质护理促进护理改革[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 :1-3.
放牧效益高还是舍饲效益高? 第6篇
近年来进口羊肉冲击市, 羊价格走低, 养殖成本高, 亏本, 很多人感觉养羊做不下去了。我个人倒是感觉这是机会, 感觉很多人仍然处于低水平的粗放经营之中, 而且自己还看不到差距。能够算清成本, 找到差距, 改善管理, 提高水平, 才能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在一片看淡声中找到出路。没有倒闭的行业, 只有倒闭的企业, 行情不好的时候才是考验优秀企业的时候, 优秀的企业会很容易脱颖而出。提高国内肉羊的生产水平, 把中国肉羊业的产品也像澳洲、新西兰一样走出国门。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说到养羊的成本效益话题, 经常听到很多朋友毫不思索地回答:放牧成本低,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结果呢?这个问题真的值得好好的讨论一下, 因为养羊作为一项经济活动, 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 不会算帐当然就不能发展壮大, 但是如何算帐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1 经济活动最终是看投入产出比
在99%的人看来, 从口袋里掏出去的钱就是成本, 羊每天吃掉的钱 (当然吃的是饲料) 是成本。这个当然没错。如果仅仅这样算, 无疑任何形式的圈养一定是出不来效益的。因为一旦圈养, 每天羊一张口就要消耗口袋里的“钱”。
养羊作为一项经济活动, 最终是要看投入产出比的, 产出的总额减去投入再减去费用, 才是效益。只求低投入, 没有高产出, 效益也不会很高。养羊的产出决定于羊的上市数量、上市体重和毛羊的出肉率。
除了投入产出比, 还要考虑资金周转效率和人均经济效益。即同样一万元投资, 一年内产生的效益和一个成年劳动力一年产生的效益。
2 人工成本比较
放养投入少甚至没有投入, 产出的全是利润吗?人工也是成本!放养, 一个人放养几十只, 一两百只, 还能更多吗?圈养一个人养500只羊是非常轻松的, 如果用颗粒配合饲料养羊, 再投入大一点, 配置自动喂料、自动出粪的设备, 一个人养3000~5000完全是有可能的 (预防接种疫苗的时候忙一点要请人帮忙, 如果有专业的服务, 将这部分业务外包也是可行的方案) 。我们知道的行情, 福建地区请的放牧工人的月工资在4000元, 内蒙古地区的饲养员工资也在4000元左右, 江苏地区的羊基本是圈养, 饲养员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放牧按一人一百只水平计算, 圈养按一人两千头计算;圈养的山羊7月龄可以上市, 放养的山羊一年上市。这样算下来一头圈养的羊的人工成本为2000×7/2000=7元/头, 即使圈养1000头, 人工成本也只有14元/头;放养的人工成本也按2000元/月的工资水平计算, 为2000×12/100=240元/头, 即使一个人放养200头, 也需要120元一头;如果按照福建和内蒙古放养的工资水平计算, 那人工成本就要高更多, 这种判别是很多人一直很少关注甚至一点也没有意识到,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放养不用工资, 他就没有想过如果不放羊, 去打工同样会获得工资报酬。
4000元工资放养100头羊的480元/头的人工成本, 用来购买饲料育肥, 还用不完。
3 成活率的差异
很多人的印象中圈养病多, 容易死亡, 这个结论的得来不是没有依据的, 早期的圈养只是简单地把羊从放养的条件赶进了羊圈, 对羊的营养获得渠道没有作任何改变, 很多人看到羊在放牧的时候吃草, 到圈养的时候, 人工把草割回来喂, 当然有些情况下还会补充一些玉米等粮食类或其副产品。这种养法, 给早期的圈养先驱带来了相当严重的损失。也导致了圈养易生病死亡的结论。
这几年我们在羊的营养理论与实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舔砖、羊预混料、羊配合饲料等的开发应用, 彻底改变了圈养的局面, 取得了比放养更高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放牧的时候, 羊在野外除了吃草以外, 它具有自己寻找自身需要的各种养分的能力, 一旦圈养以后, 它的活动空间受到严格限制, 只给刈草和粮食不能满足羊生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羊对微量元素、维生素、钙、磷、盐等的需求, 必须由人工给予满足, 早期的圈养, 没有条件考虑羊的各种营养需求, 出现大量死亡应在情理之中。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放牧, 上帝在造物的时候, 是考虑了世界的平衡, 自然界分布了各种营养成分, 但是让羊自己去寻找, 效率不会很高, 消耗的体能也是一笔不小的代价, 而且不能保证羊总是能够找到足量的各种营养, 所以在野外放牧的羊经常还是会发生很多疾病。笔者这几年对羊的营养和饲料研究的结论是, 80%的羊病是吃出来的。传染病是很可怕, 但是营养代谢病导致的损失更为严重, 只是它们的发生零星、偶然, 不受关注, 放牧羊的羔羊成活率为50%~70%, 有的甚至只有40%, 瘫痪、前胃驰缓、流产、羔羊瘫软综合症等众多常见疾病都与营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足够的营养可以非常轻松的预防和应对这些疾病的发生。这是近年羊饲料技术发展的贡献, 也是养羊业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笔者知道在舍饲条件下, 繁殖的成活率达到70%~90%不是难事, 育肥成活率100%的案例比比皆是。完全颠覆了圈养易发病易死亡的传统结论。也让放牧者惊羡不已, 饲料技术到位的圈养与放牧的成活率差异已经越来越大。这中间的效益差异认真比较一下也大了去了。
4 造肉成本的差异
前面我们提到合理的营养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其实不仅是健康状况的大幅改善, 我们可很容易地理解, 这种条件下, 羊的生长速度肯定是提高的, 生长速度的提高对成本节约的贡献远大于饲料成本下降的节约。育肥山羊5~7月龄上市与一年上市的最大差异, 在于维持消耗。生长周期越长, 用于维持动物生命的基础消耗越大, 这部分的浪费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士是不能理解的, 如果懂了相关的基本理论, 把多花时间和对草原破坏的成本换成饲料花在前面几个月的饲养上, 可以获得同样的效益, 甚至远远超出放牧的效益, 我们在后面的屠宰率差异上会分析为什么。
圈养羊每天摄入的营养均衡合理, 运动量小, 摄入的饲料用于生长的比例高达60%以上;放牧自己寻找营养, 运动量大, 用于维持的营养高达60%~70%, 自然生长速度慢, 消耗大。
最终我们要分析的是增重0.5千克毛羊的成本,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话, 圈养肯定要低于放牧, 有人会说放牧只有人工, 没有其他成本, 放牧消耗大可以理解成对草原的破坏大。如果把放牧吃掉的草换成有价格的草来计算的话, 它的成本其实也不低的。
5 出肉率的差异高
我们养羊最终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畜产品, 畜产品的产出不是以毛重为计算口径的, 最终能为人类所能利用的产品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以肉羊来说, 最终出多少千克肉才是目标。放牧的羊, 以吃草为主, 青草含水量高达95%以上, 枯草以难以消化的纤维为主。无论是青草还是枯草, 要满足羊的生长需要, 羊都要靠大量增加采食量来保证基本的营养需要, 也就是说瘤胃的容量会很大, 夏天羊吃得肚子“横向发展”其实并没有“饱”, 有点类似人喝啤酒的感觉。看似很饱, 但是如果给精料, 它还能吃不少。
舍饲的羊, 如果饲料合理, 它的采食量不会很高, 而且一旦有饱感, 羊不会贪吃。
舍饲的羊, 膘情一般好于放牧的羊, 再加上瘤胃的容量小, 同样体重的羊, 屠宰率高3%~5%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只羊多1.5~2.5千克肉产生的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江苏地区这种情况已经被很多屠宰企业或从业人员所认识, 放牧吃草的羊毛重价格要低4~6元/千克。
6 人均创利和资金利用率不同
养羊的资金效率决定于羊的饲养周期, 同样一只羊, 7月龄上市与12月龄甚至更长的时间上市产生的效益当然不同, 这是不难理解的。江苏地区有人做山羊育肥, 10千克左右的羔羊, 三个月时间, 在体重30多千克的时候羊的上市价格较高出手, 同样的羊舍, 一年可以养三批羊, 每头羊流动成本800元, 盈利200元, 这种情况下资金和羊舍的利用率就高多了。如果按人均经济效益来计算的话, 一批1000只, 80万的周转资金, 一年效益能达60万元。资金回报率75%, 人均创利60万元。这样的饲养方式带来的资金回报及人均创利水平与放牧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放牧, 我们按每人放牧管理100头羊, 羔羊成本5万元, 加上人工成本48000元, 一年上市, 平均每头出肉25千克, 按羊胴体44元/千克, 一百只羊11万元, 盈利1.2万元, 如果管200头, 按上面的价格口径计算, 可以盈利7.2万元, 最终结果是:人均创利7.2万元, 资金回报率72%。这还没有计算羊的成活率、兽药对效益的影响。
7 羊肉口感与风味
说到羊肉的问题, 有人又会说, 舍饲吃饲料的羊不如放牧吃草的羊肉口感好,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有人说羊肉没有膻味好吃;有人喜欢膻味重的羊, 甚至说没膻味吃什么羊肉。喜欢前者的一定只有舍饲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吃青草的羊, 饲养时间长的羊才有那独特的羊膻味。有人说羊肉入口细腻、嫩好吃, 但是我从来没有听有人说过喜欢老得煮不烂的老母羊肉好吃。放牧运动量大, 肌肉纤维粗, 肌间脂肪少, 很少有“嫩”的感觉, 舍饲的羊, 肌间脂肪高, 入口细嫩, 舍饲的羊更加适合更多的消费人群。
还有一些实在找不到理由的人会想当然认为吃饲料的羊加有各种添加剂甚至抗菌素、激素, 笔者认为, 在羊饲料上加抗菌素是得不偿失的, 抗菌素会抑制瘤胃微生物发酵, 只会抑制羊的生长, 而不是促进羊的生长, 因此羊肉比猪、鸡肉相对安全。至于激素, 无非是瘦肉精, 我没有发言权, 因为我没有用过, 有没有效果不知道。不过从瘦肉精的作用机理上来说是通过改变脂肪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比例, 羊本身皮下脂肪和肌间脂肪的含量就很低, 羊肉的瘦肉率本身就很高, 理论上在羊上使用瘦肉精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所以我一直不主张在羊上试用, 何况还是政府明令禁止使用的东西, 何必冒不必要的风险!
8 选择放牧还是舍饲
上面说了这么多, 读者一定以为笔者极力推崇舍饲, 其实所有这些内容只是提供大家一种分析比较问题的思路, 有些数据与您当地的情况是不是吻合, 不太清楚, 大家可以自己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一下。思路清楚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
那么有人一定要说, 笔者是做羊营养研究的, 生产羊饲料, 当然希望走舍饲的路。
但是国内外关于羊营养研究的专家众多, 但是基本都是研究的放牧条件下的营养需求。对于舍饲条件下的营养需要量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笔者只是根据几十年工作的经验, 自己琢磨羊的营养需要水平, 虽然走在行业前列, 但是要说很完善, 还是谈不上, 仍然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应该说有条件放牧的话还是适当放牧有利于羊的健康和生长。笔者坚信走放牧与舍饲补料相结合的路子, 更加适合当前羊的生产水平。
临床效益 第7篇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在2000、2001年试点的基础上, 于2002年全面启动。截至2005年底,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05.80万hm2, 其中退耕地造林42.67万hm2, 荒山造林63.13万hm2。2006年工程建设偏向荒山造林, 退耕地造林仅1.13万hm2, 荒山造林4.33万hm2, 2007年无退耕地造林, 荒山造林6.00万hm2, 2008年围绕《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对退耕还林工程提出的总体任务, 突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政策重点, 荒山造林2.00万hm2, 封山育林2.67万hm2;2009年荒山造林1.33万hm2, 封山育林2.00万hm2;2010年荒山造林1.33万hm2, 封山育林2.33万hm2。至2010年, 工程累计造林121.93万hm2, 其中退耕地造林43.80万hm2, 荒山造林78.13万hm2, 封山育林7.00万hm2, 工程实施范围涉及全省9个市 (州、地) 的86个市 (县、区) 、1 403个乡 (镇) 、14 012个行政村和211万农户。
2 效益监测点的布局
根据贵州省生态分区以及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结合各地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治理模式, 兼顾水土流失程度、社会、经济、交通条件等因素[1,2,3], 在全省86个工程县中选定麻江、黎平、铜仁、开阳、黔西、关岭、龙里、望谟、习水、水城10个县为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县, 通过全省统一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采集数据, 将现有森林效益监测与评价技术, 经过综合配套对新的林业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 进行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 构建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框架[4,5,6]。
3 社会、经济效益动态分析
对10个样本县的38个乡镇, 59个村, 103户农户, 451人开展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工作, 总的监测指标为101个, 其中乡镇级监测指标47个, 农户监测指标54个, 效益监测结果如下。
3.1 社会效益
3.1.1 退耕还林后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
2001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总劳动力的82%, 2009年降低到48%, 20012009年外出务工人数从占总劳动力比例的17%增加到44%。
3.1.2 退耕农户家庭年度生活、文化消费支出增加。
20012009年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从54%增加到66%, 其中家庭食品消费从2 089元上升到4 609元, 净增加2 520元;衣着消费从449元上升到1 613元, 净增加1 164元;居住消费从123元上升到1 153元, 净增加1 030元。可见随着家庭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退耕还林后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逐步改善。
3.1.3 退耕后监测县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均有所增加, 退耕还林没有造成粮食总产量降低。
农民将生产力低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后, 将人力物力投入到生产力较高的耕地, 采用集约经营技术, 加强田间管理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10个监测县共有耕地面积66.85万hm2 (1996年国土详查数) ,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 共减少坡耕地6.69万hm2,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面积0.109 hm2, 粮食总产量由退耕还林前的144.76万t (2001年) , 增加到159.91万t (2006年) 、165.42万t (2007年) 、173.68万t (2008年) 、175.52万t (2009年) , 呈逐年增长趋势。
10个监测县人均粮食产量由退耕前 (2001年) 的368kg增长到395 kg (2006年) 、400 kg (2007年) 、420 kg (2008年) 、423 kg (2009年) 。其中, 20062009年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18 kg) , 分别为107、113、115 kg。
3.1.4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增加了人均森林面积。
2006年监测县人均林地面积为0.25 hm2, 2009年人均林地面积为0.255 hm2。
3.2 经济效益
3.2.1 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
10个监测县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从退耕还林前的1 257元 (2001年) , 分别增加到2 130元 (2005年) 、2 460元 (2006年) 、2 834元 (2007年) 、3 492元 (2008年) 、3 712元 (2009年) 。2009年是2001年 (退耕前) 的2.95倍, 是2005年的1.74倍。
3.2.2 10个监测县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该县和全省同期水平。
退耕前监测县农民人均收入比同期该县的1 395元低138元 (2001年) , 退耕后比该县农民人均收入1 834元 (2005年) 、1 922元 (2006年) 、2 284元 (2007年) 、2 738元 (2008年) 、3 084元 (2009年) 分别高296、538、550、754、628元;退耕前比同期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 411元 (2001年) 低154元, 退耕后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 760元 (2005年) 、1 985元 (2006年) 、2 374元 (2007年) 、2 797元 (2008年) 、3 005元 (2009年) 分别高370、475、460、695、707元。
3.2.3 外出务工收入是退耕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业收入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28%降低至2009年的8%, 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总收入比例从退耕前 (2001年) 的58%降低至2009年的32%。工资性收入从退耕还林前 (2001年) 的39%上升到2009年的58%;其中, 外出务工收入所占比例, 由退耕还林前 (2001年) 的18%上升到2009年的42%。
3.2.4 退耕还林政策性补贴比例逐年减小, 林业收入所占总收入比例略增。
20022009年退耕还林政策性补贴比例从9%降低到6%, 林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2006年的2%上升到2009年的3%。
4 结论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为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通过对贵州省退耕还林前后工程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监测, 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摘要:对贵州省退耕还林前后工程区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监测, 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退耕还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贵州省
参考文献
[1]何惠琴, 李绍才, 吴勇刚.四川省宜宾市退耕还林现状及其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1) :108-110.
[2]郭伟, 丁舒, 铁立伟.东北林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技术问题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6) :186-188.
[3]任琳.浅析产业结构调整对保护区的影响[J].陕西林业, 2011 (B8) :20-21.
[4]万豪.甘肃省礼县草畜产业开发前景展望[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30 (3) :103-105.
[5]邹官辉.广德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效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 2011, 37 (4) :49-52.
盘锦市湿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辽宁盘锦
湿地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是极其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也是人类最重要、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类型也多种多样。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效益是湿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功能、用途和属性的总称。人们可以直接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也可以间接地从湿地所具有的功能中获益。
辽河三角洲湿地主要分布于辽东湾北岸,集中于大凌河、辽河之间,即盘锦市境内。盘锦市位于辽河三角洲的最南端,是辽河三角洲的核心,代表着整个三角洲的特征,地处东经121°30′~122°30′,北纬40°40′~41°30′。东西宽87 km,南北长85 km,总面积4 071 km2,由水域带、滩涂带、芦苇带和农田、草地带组成[1],辽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湿地芦苇沼泽和潮间滩涂,境内的大凌河河口、辽河与大辽河河口之间又分布着虾蟹池、河口水域等湿地类型,湿地分布比较零散,景观结构复杂多样;沟渠纵横交错,呈网状结构。辽河三角洲湿地总湿地面积为31.5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77.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16.0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8%,人工湿地面积为15.5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这就为此地区带来了天然的生态效益、丰厚的经济效益。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盘锦市的湿地现状方面着手,初步研究了盘锦市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1 生态效益
1.1 调节区域水文
湿地在调节流量方面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据试验,沼泽对洪水的调节系数与湖泊相近[2]。沼泽土壤具有巨大的持水能力,因此被称为“水物蓄水库”。据在盘锦湿地的试验,泥炭层的饱和持水量在500%~800%,高者可达900%;草根层持水量一般在300%~800%[3],沼泽径流模数小于耕地,一次降水产流量沼泽明显小于耕地[2],沼泽地开垦后饱和持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草甸沼泽土0~16 cm层年下降速率为6.22%[4]。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沿着主水道的800 hm2湿地缓冲滞纳洪水。每年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可达1 700万美元[5]。
据肖笃宁[6]研究,盘锦湿地在减轻洪灾中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存储功能。湿地有水库7座,调洪能力1.55亿m3,大小渠系可储水1.25亿m3,地表调洪能力达2.8亿m3;地下存储区每年腾出的地下库容空间为1.2亿m3,总计可储水4.0亿m3。如果能发挥出全部效益,在洪峰期可分洪约10%(20年一遇洪水量为38.6亿m3)的流量。二是输水功能。湿地内的灌溉渠系总提水能力877.73 m3/s。可解决25年一遇洪水约30%的泄流(Qp=25%=3 011 m3/s)。三是分洪功能。在一般的超标准洪水发生时,分洪区至少可分流10亿m3(未考虑到海水高潮2.38~2.81 m时潮水位的顶托作用),若有突发性超标准洪水发生时,紧急分洪区可分洪2亿m3,这样可以保证盘锦市及主要工矿企业在大汛期间的安全。四是沿海湿地的作用。盘锦市湿地抵御波浪和海潮的冲击,防止了风浪对海岸的侵蚀。
1.2 滞留沉积物,净化水质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进入水体生态系统的许多污染物质吸附在沉积物的表面。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污染物。湿地中许多植物包括挺水、浮水、沉水植物,能够在组织中富集重金属的浓度比周围水体高出10万倍以上。水浮莲、香蒲和芦苇都已被成功地用来处理污水。根据在黑龙江省七星河流域芦苇田的试验,芦苇田对砷净化能力为96.06%,对铁的净化能力为92.78%,对锰的净化能力为94.54%,对铅的净化能力为80.18%,对铍和镉的净化能力为100%[7]。
盘锦市湿地可以有效防止近渤海海水污染。含有高污染物浓度的污水排入海洋,为一些藻类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质量报告书》,近年中国海洋环境环境质量一直在降低,渤海氮浓度从1996年超标16%恶化到1997年的68%,1998年在渤海发生了大规模的赤潮,给地方渔业和海产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如果让河水先流过三角洲湿地,经过沟渠和芦苇湿地的沉淀、稀释、氧化、溶解、蒸发和吸收,排入海洋的水质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发达的根系和海绵状泥炭土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使得芦苇湿地对造纸污水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尤其对COD、氮、磷等有机污染物质效果最为明显,垂向COD的滞留率达到26%,总氮达到59.9%,有机氮达到69.7%,总磷滞留率为46.7%,可溶性磷滞留率为35.4%。沟渠对造纸污水也有较强的净化作用,当污水流过6 000 m长的沟渠进入苇田时,由于生物化学分解和沉积作用,可以去掉1/2的污染物。
芦苇湿地对采油污染物也有较强的净化作用,对钻井污水的净化能力最强,每年载水量为5.64 cm厚的漫流系统1 km2可以滞留COD 15 t和油1 t。
2 经济效益
2.1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
2.1.1 水稻产品。
水稻生产在盘锦市农村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在大辽河、辽河下游地区基本上是种植水稻,仅在盘锦市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少部分地区实行旱作,部分地区在河套实行小麦和蔬菜的间套种。因此,盘锦农业生产基本属于一年一熟的水稻种植业,是辽宁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生产的优质稻米一直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109 001 hm2,产量967 377 t。
2.1.2 芦苇生产。
盘锦苇田是集中分布的世界第二大苇田,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苇田由东郭、羊圈子、赵圈河、辽滨及盘锦监狱5个较大的苇场管理,总面积约为7万hm2[8]。解放后不断强化管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力兴修排灌渠系等田间工程,芦苇的收割面积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芦苇收割面积达到6万hm2,产量达到50万t。
2.1.3 水产养殖。
盘锦市海、淡水渔业资源丰富,海、淡水养殖业发达。从1956年大洼县荣兴农场在有雁沟建立占地100 hm2的海水养殖场开始,海水的对虾养殖、滩涂养殖兴旺发展。特别是1984年盘锦市成立后,由于调整了产业结构,加快了渔业的发展,淡水养鱼业也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到2010年,全市海、淡水养殖规模17.6万hm2。海水养殖面积为1.27万hm2,滩涂管养面积为3.87万hm2,淡水养殖面积落实2.6万hm2,河蟹养殖面积落实9.87万hm2。
2.2 提供矿物资源
2.2.1 石油天然气资源。
盘锦市湿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至2000年累计探明含油面积达到1 007.5 hm2,总地质储量为211 162万t;天然气总含气面积约为153.1 hm2,总地质储量约为1 784.01亿m3。从地质构造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和滩海辽河盆地三大凹陷。近年来,油田公司本着坚持“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的原则,优化生产组织运行,推行效益生产,提高油田开发管理水平。2010年,在受特大洪水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原油地质产量950.01万t,生产天然气8.01亿m3。
2.2.2 井盐资源。
盘锦市西北部的胡家、甜水农场及羊圈子苇场一带,地下赋存着大量的第四系孔隙咸水,面积达4 863 hm2。特别是马杖房道口大台子立新岗子一线的周围地区,该区盐卤水成份特征是氯、钠离子占绝对优势,分别占阴、阳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比的80%~90%和60%~80%,在中心部位矿化度高达50~60 g/L,为卤水,水化学类型为氯化钠型;在马杖房小板桥南锅屯坨子以南地区,矿化度减至30~50 mg/L,为盐水,以北地区矿化度小于30 g/L;甜水河子拉拉屯红旗部以北地区,地下水矿化度更低,小于10 g/L,水化学类型变为氯钠钙型。在垂直方向上,地下水矿化度具有由上至下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目前,全市共有盐滩面积650 hm2左右,年开采盐卤水37.5万~50.0万m3,产盐1.5万~2.0万t。
3 结语
临床效益 第9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林;条件-模式;效益研究
一、生态经济林的建设
1.什么是生态经济林
实施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在我省建设林业生态体系的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了生态型经济林的模式。这不仅是对经济林概念上的创新,同时也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中的又一创新之举。生态经济林是立足于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营造以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生态林和营造以生产果品、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的经济林。生态经济林是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最好的一类林种。
2.生态经济林的特点
生态经济林是以经济树种为主体的一种人工生态体系。根据不同树种生长发育的特点,不同生态经济型树种的不同品种,在不同配置模式下很好地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生态经济林建成的是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使有限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可以调整生态经济林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使系统内结构趋于合理,有效提高生态经济林的整体功能。另外,生态经济林具有持久性,由于在系统内注重充分和科学利用环境优势,从而利于各种物种的生长,使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趋于平衡,生态经济林将得到长久运作。
3.国营小溪林场的生态经济林建设
(1)地理条件 国营小溪林场位于安徽省南部,林场的山地和丘陵属于皖南山系,面积约达2.6万平方千米。年降水量较为丰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另外,林场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性质的土壤:有呈酸性的红壤、弱碱性的黑壤还有黏性较重的黄壤,这就为不同区域因地制宜种植生态经济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人文条件 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得到安徽省林业局的政策支持。每年省林业局都会有专项资金和技术人员对生态经济林进行推广种植和定期抽看。另外,充分利用家庭院户对生态经济林进行院户模式种植。林场还根据需要新建加工厂,就地形成小型产业链,对部分经济林和其附属产品进行深加工,走上集约化道路。
二、因地制宜从条件到模式结构
1.网状结构栽培模式
国营小溪林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在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分布着住宅区,其他大部分山地和丘陵分区域种植林木。山地地区根据地势条件,在山体较高处以生态林建设为主,充分考虑雨季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再结合土壤性质,为了起到固沙固土的效果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现象的发生,这些地区多种植毛竹、油桐等生态林,充分利用植被根部固土的特点形成网状生长模式。在山地向居民区的过渡地带,这里大部分以经济林建设为主,多种植果树(以桃树、杏树、李树和柿子树为主)形成片状种植规模。这是充分考虑到人员对树木的日常管理以及将果树分块包产到户的经营模式。在丘陵背阴地区,大多种植茶树和药用物种,对其采用网状栽培模式。茶树与茶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雨季雨水顺山势流落和保证茶树根部充分吸收水分。在部分山地地区开辟专门的区域种植5-10年的经济林木,多以松树和杉树为主。在丘陵地势较低处,居民可自愿开辟田地种植水稻和油料作物。这就从总体上将林场山地和丘陵地区依据地形、地势和光照条件采用网状结构栽培模式进行生态经济林种植。
2.立体嵌套栽培模式
在网状结构栽培模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立体嵌套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已种植树种的空间和结合药用物种的性质,在已种植的林木下栽种喜阴和周期短的中药材。林场现有两类树种的栽培模式:银杏套半夏和杜仲套芍药的立体结构模式,形成了以林促药、以药养林、林药双收的栽培模式。在居民区附近,开辟大小均等的鱼塘,在鱼塘四周种上水杉和观赏性的梅花,再在水杉下种上茶树。这就从整体上形成从树到鱼塘的立体生态系统。
3.散生庭院栽培模式
随着近几年生态经济林在林场的逐步推广,它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每家每户也开始逐步将生态经济引入家中。根据每户庭院和小花园的结构条件,在庭院里置上木架,种植葡萄,葡萄架下可再置木架种植藤蔓形的蔬菜。在庭院角落处种植观赏性的植物和放置盆栽。每家屋后的小花园会开辟一个小型池塘,池中养鱼。池子附近会种植桂树和石榴树。每家每户会在小花园里专门选一处搭置木架种植金银花。有的家庭会在屋顶放置一定的土壤种植藤蔓植被,这不仅充分节省了空间,更是对生态经济林进行散生庭院式的补充栽培。这种栽培模式将绿色引入家中,在空间上形成小型生态系统。同时,部分生态经济林的附属产品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生态经济林建设带来的效益研究——以国营小溪林场为例
1.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效益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業发展战略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带来的生态效益有力推动了当地人居环境的改善。
(1)局部小气候的改善 根据地形、地势、光照和庭院等条件,对生态经济林进行划区域种植,毋庸置疑,生态经济林的栽种改变了原先以草丛、灌木等低矮植被为下垫面的地表,成网状栽培的生态经济林与居民区形成空间上的热力环流圈。生态经济林因其空气湿度较大,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林场居民区因生活、生产活动排放热量较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与生态经济林区域形成热力环流,将居民区日常排放的废气带到山间进行有效净化,促进空气循环流动。在立体嵌套模式下,小气候改善较为明显的是鱼塘-水杉栽植模式,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有效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庭院改变以往水泥地表,代之以经济植被种植,庭院空气湿度增大,夏季温度明显降低。居民生活环境无形中得到提高。
(2)水文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经济林的种植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生态经济林地区与原种植绿色植被相比,地表径流明显变小,土壤含水量有效增加,山脚河流雨季洪峰期时间明显推迟,河水含沙量减少,起到很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效。
图一为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种植地区山脚河流6月某次降水后的河流流量图:
2.关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战略步骤。建设生态经济林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国营小溪林场开始逐步划区域推广种植生态经济林,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生态经济林建设不仅为林场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笔财富。
在网状种植模式中,毛竹和杉树等经济林区采用轮伐制度。经济林经过2-3年的生长,林场中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山伐木。这批木材部分进入林场加工厂,其余部分运往就近市场。被伐木地区经过几个月的休养会重新栽种上生态经济林进行封山育林。
立体嵌套模式下种植的药草在收集晒干之后直接运往市场。庭院立体模式下的药草可以统一出售给林场或自己直接送到附近的市场出售。林场鼓励家庭小院种植立体嵌套模式,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散生庭院模式栽种下的果实除小部分满足自家需要以外,其余大部分出售给市场。林场还根据市场形势的需要,在居民区附近开设了食品加工厂和木材加工厂。对新摘的果实进行加工,形成食品产业链。同时,对木材进行多种加工,目前已经固定形成木材-木板、木材-家具两条产业链。为延长产业链,又进一步对原产业链过程中剩余木料进行精加工,专门请林场内有技艺的工匠师傅对木料进行雕刻,制成小型工艺品。这不仅促进了林场家具的发展,也带动了林场退休职工的再就业。
四、结束语
以国营小溪林场为例的生态经济林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网状结构栽培模式、立体嵌套栽培模式和散生庭院栽培模式下,再结合地形、地势和光照等条件,因地制宜划区域种植以毛竹、油桐、水杉为代表的生态林和以板栗、茶树、松树、杉树为代表的经济林,不仅为林场和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为林场创造了再就业;不仅使林场局部小气候和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也使当地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这充分体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应进一步加快和推广生态经济林建设,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Maharaj K Muthoo.全球环境,森林与发展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4):1-9.
[2]刘璨.森林资源与环境价值分析与补偿问题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7-11.
[3]周晓峰.林业保护工程与可持续林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5):62-66.
[4]張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10月第5期.
[5]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4期.
[6] 郑四渭:《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持续性》,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1期.
[7]王礼先:《林业生态工程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1月.
临床效益 第10篇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水利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问题, 将水利灾害治理和资源环境保护两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进一步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1 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1.1 发电效益
水利发电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其运行期比其他能源 (火电、油电、核电等) 在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葛洲坝水利枢纽就大大缓解了该地区用电紧张的需求, 并促进了华中电网的形成, 以及华中电网与华东电网的联网。
1.2 航运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设, 使得上游的水位被抬高, 形成良好的深水航道;而枢纽下游, 由于水库调节, 枯水期流量加大, 航深增加, 洪水期的洪峰削平, 流速减小, 对航运有力的中水期持续时间增长。具体来讲, 可以增加通航船舶的吨位和载重率;淹没滩险, 消除了单行控制航道, 扩大航道的通过能力;使得原本不通航的河流成为通航河流;使得季节性的通航河流成为全年通航河流;降低水位的变幅, 有利于港口、码头的建设;减少了航运成本, 节省能源等。
1.3 减少洪涝损失
不论是专门的防洪水库或非防洪水库都能够起到削洪减灾的作用, 同时也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大大减轻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大损失, 使人民安居乐业, 生产稳定。例如:三峡水利工程的防洪库容就达到222亿时, 它能控制荆江地区洪水来源的95%以上, 把荆州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1.4 灌溉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设, 也有着灌溉的功能, 其有利于改善灌区的生态条件, 供水直接为人的生存服务, 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1.5 供水效益
水利的调水工程有利于缓解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方面的紧缺现象。同时, 其还能够改善水质不好的现状, 起到平均水量的作用, 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减少当地地下水的开采量, 保护生态。
2 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
2.1 水利工程对生态的正面影响
(1) 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有利于解决调水地区的洪水灾害, 挽救地区性的生态危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对缓解南涝北旱所导致的生态恶化问题具有显著的这作用。
(2) 大型的蓄水库有利于防沙除涝, 增加库区的空气湿度, 从而进一步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例如:前苏联的中亚与哈萨克的沙漠, 因为调入了大量的水, 如今部分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了繁茂的绿洲。
(3) 水利工程还有利于优化水质, 减少污染。通过长距离的输送或是中、长、短期的储蓄, 都能够使得水体复氧过程充分, 从而使得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得到丰富。例如:在我国黄河上游所修建的龙羊峡、李家峡等特大型蓄水发电水利枢纽, 其对于黄河水的净化起到显著的效果。
2.2 水利工程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2.2.1 阻隔江河
大坝或电站等人为工程将水域截然分割 (未修鱼道) , 阻断了水生动物 (主要是鱼类) 的自由活动。因此,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阻隔作用。它具有非连续性、一处阻断、完全隔绝的特征。
2.2.2 改变水体中的生物群落
由于水利工程具有人工径流调节的作用, 因此使得自然河流丰枯的水文周期规律被改变, 导致河流的流量、流速趋向均一化, 主流、急流、浅滩相间的格局被打破。例如:自三峡大坝下闸开始蓄水之后, 长江的水温就有所下降, 而泥沙量也在逐渐的减少, 甚至河流周年径流量也在改变。当夏季泄洪时, 江水中的氧气、氮气等气体的含量出现变化, 导致大量的鱼类出现死亡。一般情况下, 涸游鱼类的产卵以及肥育都会受到水量、水流速的印象, 若是河流的涨水持续时间长则有利于涸游鱼类的性成熟以及产卵数量的增加。但是, 因为“变江为湖”, 导致很多适合于急流生长的鱼类开始向着上游迁移, 从而使得鱼类种群的结构被改变, 而部分适合于在急流过时浅滩产卵的鱼类减少, 呈现为幼龄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2.2.3 减少入海径流
兴修蓄水、调水工程, 使得河流入海径流量减小。一方面, 随着入海径流的减少, 入海的营养物质也相应减少, 影响河口鱼类的繁殖;另一方面, 由于河流沿途带来污水, 藻类在海口暴生形成赤潮, 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同时, 由于河口是河流向海洋的过渡段, 当径流量较小时, 潮流作用相对较强, 海水将沿河上溯, 盐淡水发生强烈混合, 大大影响河口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生存, 它们不能适应盐分多变的环境;易造成滨海地区土壤的盐碱化, 影响植物的生存;影响滨海地区的河水与地下水, 淡水资源的危机逐渐显现。
2.2.4 容易诱发地震
国外有不少水库蓄水后引起诱发地震, 记录到的己有数十次之多。如:美国的米特水库, 非洲的卡里巴水库, 亚洲的曼格拉水库、柯因纳水库、库洛别水库, 欧洲的马拉丰水库、克列马斯塔水库等。
2.2.5 对气候的影响
水库蓄水以后, 库区水体增加, 水面扩大, 以及下垫面改变, 必然会影响到库区及邻近地区的小气候。这个问题涉及学科多, 难度大, 世界各国长期争论, 迄今没有完全解决。
2.2.6 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修建水利工程可以给人们生活健康带来有利影响, 但同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许多调查证明, 人工湖泊 (水库)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疫源地之一。例如:埃及的阿斯旺高坝蓄水以前, 尼罗河三角洲的血吸虫病很少。蓄水后, 发病率由6%上升到60%。40多年前, 美国在田纳西河建造第一座人工湖, 引起疟疾大流行, 使沿岸1/3的居民发病。
3 发挥水利综合效益的途径
水利工程关乎社会经济命脉, 水利工程效益又具有随机性、综合性、发展性、复杂性等特点。可以说, 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万分重要, 但形势又错综复杂。在追寻更好的水利工程效益的道路上, 有两个基本点要把握住: (1) 现代化; (2) 可持续。
3.1 走现代化水利的道路
纵观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开始的防洪防汛、农田灌溉到近代的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圈的保护与恢复。鉴证了人们在水资源利用的观念上从传统慢慢向现代转变得进程。走现代化水利道路, 发挥水利综合效益, 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3.1.1 树立现代化水利观念
传统水利工程注重的是改造自然, 为我所用;而现代水利更为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工程建设的目标即为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 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水利观念, 明确真正的水利效益。
3.1.2 采用自动化管理方式
现代水利工程应采取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系统科学理论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去研究并解决水利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 由于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也应更加精干高效, 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3.2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1 可持续水利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工作思路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集中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治水文化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其遵循的原则和工作思路主要有: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水利工作的核心思路, 统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 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以及水环境的承载力。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加强对河流健康的维护, 进一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3.2.2 可持续水利发展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应是除害兴利、造福人民。因此, 必须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 加强水库水源地和水质保护, 加强区域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需水管理,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水权制度和水价制度, 实现工程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4 结语
综上所述, 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在重视水利自身发展的同时, 更加重视水利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重视水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 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 更加重视工程的管理, 更加重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等。
摘要:当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这也就使得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 恰当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从而取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维系和保护的共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应, 其次就如何发挥水利综合效益做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周震, 孙建峰.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水利, 2010 (06) :23~24.
[2]袁其梅.水利工程建设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原则[J].东北水利水电, 2010 (11) :11~12.
临床效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