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绿色海洋技术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绿色海洋技术范文(精选5篇)

绿色海洋技术 第1篇

目前, 世界经济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中,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都想抓住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 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海洋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世界海洋强国都在大力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其中在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海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造船技术及其自治式水下潜器技术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有力支持了绿色海洋技术的发展。

2 发展现状

2.1 绿色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

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技术支撑和能源供给的重要保障, 也成为发达国家技术输出的重要内容之一。海洋可再生能源受重视的背景:一是低碳经济和国际温室气体排放路线图;二是化石能源日益短缺。

英国最为典型, 它有丰富的海洋可再生能源, 潮汐能资源为欧洲的1/2, 使用潮流发电装置SeaGen能使英国所需电力的1/5从海洋中获取;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 2009年又发布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 并重申:英国政府不仅要通过发展、应用和输出低碳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 而且要在支持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方面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1]。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使苏格兰地区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和低碳经济发展。英国重点开发海洋潮流能、波浪能和海上风能, 相关技术已实现商业化。750千瓦级的离岸式波浪能转换器已投入运行, 计划总装机容量2 250 kW;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潮流发电装置SeaGen, 有可能带来海洋能源利用领域的“革命”, 到2015年英国基于SeaGen技术的潮流发电总功率将达到50万kW。2008年英国政府确定在10年内建成33 000 MW风力发电能力的目标, 包括英吉利海峡在内的全部英国大陆架上都将开发风力发电园区, 可向2 500万户家庭供应电力。2009年, 继Pelamis公司研制成功 “海蛇” (Seasnake) 波能发电装置后, 南安普顿大学又研制成功被称为“巨蟒”的新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该装置通身用橡胶制成, 长约200 m、直径达7 m, 重量轻, 而“海蛇”则是不锈钢、混凝土和橡胶的混合体。“巨蟒”由波能采集和转换器两大系统组成。由于橡胶材料的伸缩性, 它捕获海浪能的本领更强, 经欧洲海洋能中心现场测试, “巨蟒”捕获海浪能的能力约是“海蛇”的3倍, 平均可达到1 MW的功率[2]。英国规划到2011年时, 31%的电力生产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50%, 其中由波浪和潮汐产生的电能将达到1 300 MW[3]。

在欧洲地区, 海上风能发电被普遍看好。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 (SET) 草案提出, 要在2020年前努力实现风电发电占所有供电的1/5。欧盟国家是传统的风电强国, 依靠逐步积累的经验已经有能力开发技术难度更高的海上风电设备, 因此欧盟不少国家已经把海上风电作为未来开发的重点。虽然目前海上风电提供的电力尚不足总量的0.3%, 但欧盟仍欲将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从目前的15亿W跃升至2030年的1 500亿W[4]。

英国计划到2030年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30亿W。目前英国来自岸上及海上风力发电站的电量足够供应150万家庭使用, 其中, 海上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0%。2009年2月, 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 (department for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宣称, 在未来10年里将在海上新建5 000~7 000个风力涡轮机, 装机容量250亿W, 相当于25个大型燃煤发电厂。

英国离岸海上风田“伦敦阵列”2009年开工, 计划修建341座大型风力涡轮机, 该风田位于肯特郡和艾塞克斯郡的海岸, 可产生100万kW的电力, 为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提供足够的电力, 年可减排190万t二氧化碳。苏格兰罗宾里格 (Robin Rig) 海上风田2010年投入运营, 距海岸约9 km, 由60台3 000 kW的风机组成, 年可发电5.5亿kWh, 年减排23万t二氧化碳。在建的大加巴德海上风田, 采用140台3 600 kW的风电机组, 总装机容量50.4万kW, 年减排100万t二氧化碳, 2009年重点建设海上工程, 计划2011年商业化运营。2009年10月, 英国能源技术研究所宣布, 将投入2 000万英镑研究海上浮动风电场, 运用开采石油的浮动钻井技术发展水深可达300 m的海上浮动风电场。挪威国家石油海德鲁公司和国家电力公司正在与英国就建设近海浮动式风力发电园项目进行谈判, 计划建设9个近海风力发电园, 设计装机容量250亿W, 最高投资额3 000亿挪威克朗。

德国也在大力发展海上风电, 计划在20082020年投资7亿英镑, 在汉堡近海建设30万kW的海上风田, 为全国提供30%的发电量。2009年8月开工建设的阿尔法文图斯海上风力发电场, 离岸45 km, 欧洲现有海上风电场离岸最远才20 km。9月, 德国联邦交通部长蒂芬泽称, 政府打算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建40个海上风电园, 其中北海30个, 波罗的海10个, 总装机容量为120亿W, 可满足1 200万家庭用电需求, 并为德国北部创造3万个工作岗位。

2009年9月8日, 挪威能源巨头挪威国家石油海德罗公司 (StatoilHydro) 宣称, 被称为Hywind的世界首个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站在挪威北海正式启用。Hywind高65 m, 重达5 300 t, 发电量为2.3 MW, 位于挪威卡莫伊岛 (Karmoey) 附近10 km处。发电机设置在一个浮动平台上, 由3根缆索与海底固定, 压舱物是水和岩石。Hywind用于水深120~700 m的离岸海域。项目总投资4亿挪威克朗 (约合6 600万美元) 。20082025年, 挪威将投资440亿美元开发海上风电。

美国重点开发波浪能, 在建波浪能电站48个, 每年将发电21亿kWh。美国总统奥巴马声称“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美国点吸收离岸波能发电技术已向规模化和实用化发展, 2009年2月, 美国海洋动力技术公司 (OPT) 开发的点吸收式波能发电浮标 (PowerBuoy) 阵列投入运行, 开始为美国海军的海底水声监听站供电。该装置单机最大功率150 kW, 多个浮标可以随意组合成阵列, 目前该浮标阵列总装机容量约1万kW, 锚泊在距新泽西海岸120 km、水深约1 006 m的海域, 发出的电力经波能发电分集器 (Wave Hub) 由水下电缆输送到监听站。该项技术解决了深海观测和军事设施的长期供电问题, 标志深海水下供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同时, 该技术可适应不同波长的波浪, 可以与海上风能和太阳能互补, 提供更大功率和更稳定的电能, 被作为OPT旗舰产品重点开发, 且OPT与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已签订多个技术服务合同。

韩国重点发展潮汐、潮流和海上风力电站。即将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始华湖潮汐电站, 装机容量25.4万kW, 可年替代石油86万桶;20082015年, 将建设30万kW的潮流发电站和总容量为60万kW的海上风力发电群。日本2008年研发出太阳能和风能相结合的30万kW“海上浮动环保发电站”。

我国目前已具备发展大型潮汐能发电站的技术基础;潮流能发电技术研究及开发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并不悬殊, 均处于试验阶段;波浪发电技术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温差能发电技术研究及开发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海洋风能发电起步晚, 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利用规模小于欧美。

2.2 绿色海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

近年来, 以海洋微藻为主的海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逐渐成为发达海洋国家的研究热点。微藻富含多种脂质, 硅藻的脂质含量高达70%~85%, 世界上有近10万种硅藻。全球石油俱乐部评估, 1 hm2微藻年产96 000 L生物柴油, 而1 hm2大豆只能生产446 L柴油。

2007年9月, 美国Vertigro过程公司在德州El Paso的海藻研发中心正式启动商业运营, 开始大量生产快速生长的海藻, 并以此作为原料, 用于生物燃料的生产。目前生物反应器工业化试验一直很顺利, 已证明闭环生物反应器系统能成功地在长时间内生产海藻。在实验室内高速海藻筛选设备可优化海藻生长条件。目前, Vertigro公司已与葡萄牙和南非的合作伙伴签约, 将海藻的工业化生产推向商业化应用。美国犹他 (Utah) 州立大学的科学家, 利用一种全新技术从藻类中提取出了油, 并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燃料, 而且期望到2009年能得到在价格上有竞争力的生物柴油。同年, 西班牙阿利坎特市生物燃料系统公司开发出一种生物燃料系统, 在2 m3的水中每天生产6 kg的“生态石油”, 这比种植大豆等生物燃料作物的效率要高数千倍, 下一个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生态石油”为燃料的电厂, 发电能力为30 MW[5]。

2008年6月, 美国蓝宝石 (Sapphire) 能源公司宣布, 以海藻为原料生产的辛烷值为91的可再生汽油将推向市场, 这一创新工艺以海藻为起始原料直接生产汽油。壳牌公司与美国夏威夷HR生物石油公司组建合资企业Cellena公司, 在夏威夷建设利用海藻生长和生产植物油用以转化为生物燃料的中型装置。西雅图生质柴油的母公司Imperium Renewables筹款1 000万美元, 用于生物质柴油的开发。同年10月, 英国碳基金公司 (Carbon Trust) 计划耗资2 600万英镑, 开发利用藻类生产道路交通和航运燃料。

2009年美国生物技术公司OriginOil表示, 正在加快推进一项以海藻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关键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该技术使用超声波和电磁脉冲来击穿海藻细胞壁, 释放海藻细胞内所含的油, 然后向海藻溶液中注入二氧化碳以降低溶液的pH值, 同时分离出溶液中的生物质油和水, 所获取的油料进一步加工处理, 水可以循环使用。一步法抽提工艺全过程只需几分钟, 减少了投资和操作成本, 与现有的海藻制油技术相比, 不需要使用溶剂来抽提油。OriginOil已经与Desmet Ballestra合作, 以加快推进一步法工艺的商业化进程。美国Algenol公司开始在墨西哥Sonoran地区利用海藻制取1亿加仑乙醇, 计划到2012年底增加到10亿加仑乙醇, 这相当于美国现有乙醇生产能力的10%以上。Algenol公司在美国马里兰州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藻养殖场, 其目标是研究这种微生物在海水或新鲜水中的生长, 并进行技术拓展, 以达到在美国沿海建立海藻制乙醇生产基地的目的。

2008年, 韩国海洋研究院和江原大学合作, 利用韩国济州地区的浒苔和孔石莼, 成功生产了生物乙醇。浒苔是一种绿藻, 通过光合作用生成原料淀粉, 含有50%的碳水化合物, 用作生物乙醇原料价值很高。从形成蓝藻水华的孔石莼中萃取的淀粉生产的生物乙醇, 比用石花菜生产的生物乙醇具有更高的浓度和萃取率。2009年, 韩国海洋研究院宣布, 研发出从海藻中提取生物乙醇的高压液化技术 (HPLT) , 通过压力制造液体对海藻类组织进行完全的均质化, 成功地提取了作为乙醇原料的糖。研究小组还发现, 利用酿酒酵母SC1024的变异菌株可以生产出浓度为每升160 g的乙醇。以HPLT技术为基础的生物乙醇提取技术, 已在韩国及美国、欧洲、中国和日本申请国际专利。据称, 这是世界上第一项用液体溶解海藻类生物量的技术。

我国海洋生物质能发展目前已解决了海带、紫菜和裙带菜等海藻的大规模培养技术, 开展了螺旋藻、盐藻和小球藻等微藻的藻种选育、大规模培养和产业化工作, 在大型海藻栽培和微藻养殖的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积累了一批具有产能前景的藻种资源。

2.3 绿色造船技术

专家预计, 涉足绿色技术造船市场的公司将引领造船和海上运输业, 生态友好船舶可以为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3%。船舶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研发, 主要包括船型设计、船舶辅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各国船企正采取多种措施, 发展生态友好船舶技术, 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国际海事组织正在制订船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

目前, 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低碳船舶技术正成为韩国和日本造船业的研发重点。尤其是在当前低碳经济成为热潮的背景下, 这一技术将成为竞争法宝。韩国和日本越是在产业低谷时期, 越注重研发高科技的低碳船舶产品, 这是支持韩国和日本船企领先全球造船产业的秘籍。

2009年以来, 韩国主要造船企业已经在“低碳”船舶领域有所突破。三星重工公布了建造环保船的计划, 宣布了开发可以减少30%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友好船等3项重大战略, 并成为全球第一家宣布了建造开发生态友好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详细计划及倡导绿色造船的企业, 主要技术包括:设计形状最佳、可以使燃油效率最大化的船舶, 开发包括热回收系统和低温燃烧装置在内的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 开发液化天然气和氢燃料电池以及二氧化碳收集技术, 应用绿色技术开发13 000标箱级集装箱船。STX造船海洋成功研发出“绿色之梦”生态环保船舶;三星造船开发出“三星最优航线评估系统”软件;现代重工开发出柴电混合动力巡逻舰。韩国大宇造船与德国船用柴油机生产商MAN Diesel合作, 将大宇的低温高压气体供应系统技术与MAN Diesel的4T50ME-GI低速柴油机主机结合, 开发可在非天然气运输船上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4T50ME-GI型主机, 以降低营运开支和减少排放污染物, 假如将有关主机应用在一艘14 000箱集箱船上, 每年将最少节省1 200万美元营运费。这些船舶凭借更低的油耗、排放以及更高的推进效率而受到各国船东的普遍欢迎, 除价格手段外, 节能、环保技术将成为韩国造船企业抢夺订单的又一把利器[6]。

面对世界竞争, 日本船业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专利技术, 占据船舶技术领导地位。近5年来, 日本造船专利总数占世界造船总专利数的32%, 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御夫座领袖号”太阳能货船试航成功, 全新环保概念货柜船设计可减少69%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三菱重工与日本邮船 (NYK) 合作, 研发船底喷射气泡技术, 期望通过“空气润滑系统”, 降低航行时的水阻力, 实现降低10%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日本旭洋船厂采用了半球形SSS船首建造2 000车位的纯汽车运输船, 预计其风阻力将比传统的方形PCC船首减少50%, 在北太平洋海洋和大气状况下运行时, 理论上每年可以节省800 t燃油和减少2 500 t二氧化碳排放。日本邮船设计研发了集装箱船模型“超级环保船2030”, 船全长352 m, 甲板上被太阳能发电板覆盖, 8张伸出的船帆像翅膀可将风转变为推力, 采用可拆卸的集装箱式燃料电池作为主要动力源, 这使船体重量减少了约两成, 相比现在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船舶可减少近7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日商船三井公司研发环保型混合动力汽车运输船, 将于2012年下水, 该船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和锂电池技术的混合电源系统, 在远洋航行中可以减少5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靠港停泊时由电池为船舶供电, 关闭柴油发电机组, 可实现在港湾内航行以及装卸时的零排放。日本东京大学日前制订了开发新概念风力助推船舶新计划, 目标是在3年内完成新船型设计和进行商业化推广, 新概念船将以风力作为主要动力, 传统的燃油发动机为辅助动力, 采用碳复合材料制造的大型灵活风帆自动航行系统, 一艘好望角型散货船将需要9张帆, 每张帆的面积1 000 m2。

近几年, 国际海事组织 (IMO) 已经和正在制定实施一系列贯彻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和质量要求的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如, 船舶共同结构规范 (CSR) 、新船能效设计指数 (EEDI) 、涂层新标准 (PSPC) 、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 (GBS) 和压载水管理公约 (BMW) 等, 这是对各国船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提出的严峻挑战。日本和韩国等造船国家都把研究新标准、新规范, 开发绿色环保型船舶作为其占领和抢夺未来市场的关键。

我国也在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船舶, 并认真研究国际海事组织 (IMO) 的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例如, 中远集团计划在油轮上设计、安装一套由刚性铝制翼状太阳能电池板构成的高30 m的新型风帆, 并能够自动侦测风向和太阳光而调整最佳角度, 船舶可借风力推动, 预计可因此节省2~4成的燃油消耗, 同时可为船上设备提供总电力的5%, 通过电脑连接至现有的导航系统, 感应器会自动适应风向、风速调整太阳能帆, 帮助船舶到达目的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在对新船能效设计指数计算、实船能效指数验证、市场机制的深入探讨的基础上, 形成了新船能效设计指数的计算标准以及实船能效指数验证的相关规定, 为“低碳”船开发奠定了基础, 并通过先进的船型设计技术, 高效的船、机、桨匹配, 先进船舶余能利用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新研发的船舶产品具备先进的低碳特点, 率先考虑了新船能效设计指数, 先后开发出新型32万t超大型油船、11万t阿芙拉型成品油船、15.9万t苏伊士大型原油船, 不仅提高了新产品开发的原创能力, 而且赢得了市场。

2.4 自治式水下潜器技术

早在20世纪末, 美国海军海洋局就是用百千克量级的小型自治式水下潜器技术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 替代几千千克量级的调查用潜器, 从而大大节省海洋调查用燃料、人力、时间。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 (WHOI) 首先研制出小型的无人潜航器REMUS, 使AUV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REMUS100型净重仅31 kg, 最大航程164 km, 可搭载多种传感器。目前已形成了潜水深度100 m、600 m、6 000 m的产品系列, 并有130多艘出售给世界30多个国家。该项技术和产品对我国禁售。水下滑翔器 (autonomous underwater glider, AUG) 是AUV系列的一种新模式, 美国已开发出Slocum、Slocum-E等4种AUG, 2008年美国海军订购了100余套浅海型AUG[7]。

美国海军1999年提出了发展无人潜航器计划。在2004年的美国防务政策指南中, 无人潜航器承担东亚复杂海域环境下的反潜任务。2005年发布了新的《无人潜航器总体规划》。在网络中心战和ISR (情报、侦察、监视) 系统中, 无人潜航器将执行侦察和监听、跟踪和预警、探雷和灭雷、声诱饵、目标探测与定位、通信中继与导航、电子或水声干扰、生化环境探测和水下攻击等任务。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的资深分析家, 把发展无人潜航器提高到保持美国“优势制海权”的战略地位。据预测, 到2020年前后, 美军将拥有由1 000套以上无人潜航器, 并组成水下无人舰队。“无人潜航器总体规划 (UUV Master Plan) ”制订了未来50年内UUV军事应用的蓝图;美国国防部部长办公室20072032年无人系统路线图 (unmanned systems roadmap) 包含了UUV的未来发展及应用指南。美国的海上军事战略是近海作战, 无人潜航器舰队的实现有可能改变未来海军作战模式。近年来, 美国海军又提出了“绿色舰队计划”, 尽可能减少舰船和武器装备的能耗, 组织力量研究各种低能耗的海上武器装备, 研究在潜艇中利用温差能技术, 研究利用海洋中的微生物使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能源的技术。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 我国的自治式水下潜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92年起, 继成功研制了“探索者”后, 又研制了实用型CR-0l、CR-02型 (6 000 m) , 可以进行多种深海资源调查[8]。

3 对策建议

实施绿色海洋技术发展战略,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需要有相应的措施作保障, 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和保护。为此, 笔者提出关于加速我国绿色海洋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确立绿色海洋技术的战略地位

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 统一认识、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和协同发展。切实做好发展绿色海洋技术的统筹规划, 把多元互补、洁净化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政策, 把绿色海洋技术紧密地和国土资源开发、国防建设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以此来拉动绿色海洋技术发展利用。

3.2 突出产学研结合, 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开发

加大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 支持建立绿色海洋技术研发基地, 提升自主研发和工业化配套技术研发能力;通过项目合作, 选择条件合适的企业, 建立绿色技术产业化基地, 增强规模化生产能力。创新产学研合作和运行机制, 推动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3 选准方向和重点, 结合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分布特点, 利用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不同类型的海洋可再生能源

借鉴国际上技术发展成果和经验, 结合我国海洋能资源分布特点和技术成熟度, 应该在继续保持我国在潮汐能技术国际领先地位的基础上, 在不同资源类型发展优先性顺序安排方面, 当前应该海上风能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潮汐能次之, 以下分别是潮流能、波浪能、海洋生物质能、海洋温差能和盐差能。海洋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发要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研究规模。

3.4 加快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推动海洋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加强各单位的协作, 围绕富油微藻的筛选培育、微藻规模培育技术与设备、微藻产氢技术和生物柴油炼制等环节, 开展联合攻关。瞄准国家目标, 积极组织联合申请国家项目, 争取国家、省等各类科技计划支持。

3.5 发展绿色造船业,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政府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力度, 提高企业竞争力, 支持与激励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的造船、修船、港口机械, 让企业和公众今后在绿色造船业中切实受益。

3.6 加速发展AUV技术, 使其实现商业化

AUV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探查和作业平台, 且功能日益完善。建议我国组织力量, 发展多功能、实用化AUV和配套作业工具, 实现装备之间的相互支持、联合作业、安全救助, 能够顺利完成水下调查、搜索、采样、维修、施工和救捞等任务。

摘要: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 绿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海洋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文章将论述国内外在绿色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绿色海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绿色造船技术及其自治式水下潜器技术的进展。

关键词:发展,绿色海洋技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英国发布“低碳”国家战略计划[EB/OL]. (2009-07-16) [2010-08-2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7/16/content_11714821.htm.

[2]国际新能源网.波浪能和潮汐能发电发展现状[EB/OL]. (2010-03-18) [2010-05-21].http://www.in-en.com/newenergy/html/newenergy-1019101945600563.html.

[3]MUETZE A, VINING J G.Ocean wave energyconversion:a survey.[EB/OL]. (2009-04-01) [2010-04-05].http://homepages.cae.wisc.edu/~vining/JVining_IAS06_WaveEnergySur-vey.pdf.

[4]科技日报.欧盟通过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EB/OL]. (2007-11-28) [2010-07-08].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0711/t20071127_57437.htm.

[5]赵中华, 石磊, 刘珊珊.生物质能源发展及海洋生物质能源展望[J].科学与管理, 2008 (4) :13-15.

[6]徐亚超, 李苗苗, 冯芸.中国造船业现状分析[J].网络财富, 2010 (3) :62.

[7]马伟锋, 胡震.AUV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8, 33 (6) :10-13.

绿色海洋 第2篇

一颗晶莹的露珠在神秘的薄明中从翠绿草间悄然滴落,抹去了一抹草叶上的灰尘,宣告了春的来到。

虽然是乍暖还寒,但大地早已绿洒一片;虽说还有赖着不走的霜雪,但草却按耐不住冲破地皮,树却争先恐后萌发新芽。

在这春意甚浓的时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理想的绿色海洋。

果然,当又一滴露珠坠落草间时,那片绿色海洋终于出现了。

那是一大片碧绿色映入我的眼帘,它绿得稚嫩,绿得可爱,绿的晶莹剔透。那是情感的荡漾,快乐的释放。它吸引着我的心,改变了单调的韵律,点缀着幸福世界;点缀着光暖蓝空,增添了一份色彩。我凝视着它,为它憧憬,任思绪在它那里袅袅飞扬。

它宛若一片翠绿色的鳞波在太阳的洗礼下,波光闪闪;好似无数明星降落在树上,发出点点星光,璀璨动人;又好比满树都挂着银色光片,折射着火热的阳光;还像是燃烧的熊熊火焰,那般轰轰烈烈。在风的吹拂下,这绿色海洋传扬着飒飒歌声。它用它那欢欣的声音,宣告着它的希望。那声的传出,将硬冷的土地穿透;将万物悄悄唤醒。顿时耳闻燕语喃呢,两种声都荡漾在风中,穿梭在世间。我倾听这声音,徘徊在它绿色臂膀下,不禁感觉丝丝甜美。

我仰视头顶的绿色,见那叶子舒心地抖动着身子,对着我频频颔首,像是很害羞。没一会儿,就悄悄地转过身去了,我看着它不由笑了,但它的笑还隐隐约约浮现在纯碧叶丛中。我似乎可以看出它们的喜悦,还有它们那结对的圆圈舞,像是眺锝很专业。

我徘徊在这绿色海洋之间,它将我的悲伤和愁畅掠去,抚慰着我忧虑的心,在这里我似乎可以感觉到洋溢着歌声,朗诵着优美的诗篇,吹诵着一曲畅游的`笛韵,弥散着古筝拨动的潺潺流水声,多么美妙。我不愿言语,更不愿打破这种梦境,只希望能沉醉于此。多想永住这里,欣赏这派美景;多想长眠于此,呼吸着浓郁的绿叶香气;多想玩耍于此,感受无情中的有情;多想拥抱这里,与这绿色海洋共同成长。我好羡慕它们,羡慕它们的蓬勃,长得那么旺盛;羡慕它们的自由,能沐浴吐纳阳光。尤其是那绿色更是让人留恋往返。

时间的推移,我不得不离开这绿色海洋。我也只能在心中,烙下这多么朦胧,但美丽的绿色倩影。

海洋绿色经济核算问题研究综述 第3篇

1 海洋经济核算发展历程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拥有丰富的水体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是一个国家珍贵的资源宝库。在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三维坐标中, 海洋已经成为新的热点和交汇点[1]。开展海洋经济核算研究, 把海洋经济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成为欧美等海洋强国的海洋经济战略之一。在国外, 海洋经济核算问题较早地得到了重视, 美国可能是最早提出“海洋GDP”概念的国家。早在1974年, 美国政府经济分析局为了了解海洋对美国国民收入的贡献, 开发出一种计量海洋生产总值和州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2]。1973~1982年联合国开始研究环境统计的方法, 并编写了环境统计资料编制纲要;1983~1988年联合国统计署与美国环保局合作, 正式开展了环境与资源核算的研究工作;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与各国际组织及欧洲统计局合作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 以便更好地衡量经济与环境的关系;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 (即真实储蓄率, 它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的储蓄率) 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近年来, 世界银行定期发布各国绿色统计数据, 2003年出版了绿色数据手册。另外,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英国等国对渗透于国民经济中的海洋产业做了较为系统的统计和研究, 并将其作为制定国家的海洋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依据。其他海洋国家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智利等, 也分别开展了专题分析研究工作。

在我国, 对海洋经济核算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却发展较快。1984年《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首次对全国环境污染进行估算;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 开展“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 首次探索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研究;从1990年起, 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海洋统计机构, 着手开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 并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制定了《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 奠定了海洋核算统计工作的基础;1996年, 北京大学提出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 进行“中国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核算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探索;2000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设计了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核算体系;2005年, 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从而正式启动我国海洋经济核算工作;2006年, 经国家统计局批准, 国家海洋局正式发文启动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经济核算工作又向制度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2 我国海洋绿色经济核算的研究现状

2.1 开展海洋绿色经济核算的必要性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第4条开展海洋管理研究促进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中, 其中包括海洋经济绿色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陈东景等[3]在《基于海洋的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框架》一文中指出, 开展海洋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主要有基于海洋的绿色GDP核算是整个绿色GDP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发展的海洋经济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以及有利于促进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我国海洋绿色经济核算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海洋国民经济绿色核算的发展与研究高度重视, 政府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作出了积极的改革, 各海洋、经济专家学者也在海洋绿色经济核算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如徐胜的《海洋经济绿色核算研究》, 乔俊果的《海洋绿色GDP核算方法初探》, 王震的《绿色海洋经济核算研究》, 何广顺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等都对我国开展绿色海洋经济核算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另外, 我国有关部门也对绿色GDP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工作, 2010年11月14日,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联合国工业经济发展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机构等组织, 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 (CCGEI2010) 。这一指数也被认为是研究机构版本的“绿色GDP”。

3 海洋经济绿色核算的内容

海洋经济绿色核算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海洋生产总量核算、海洋资源 (消耗) 成本核算、海洋环境 (退化、降级、破坏) 成本核算三个方面。

3.1 海洋生产总量核算

何广顺博士认为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有3种方法:一是剥离法, 是一种基于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的核算方法;二是扩展法, 是一种基于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的核算方法;三是外推法, 是建立在经济预测模型基础上的核算方法。王震[4]在《绿色经济核算研究》一文中, 在剥离法和扩展法的前提下提出了将这两种方法进行修正和整合, 即采用扩展法对海洋生产总值和海洋经济总产出进行初步核算, 然后用剥离法对总量指标进行修正, 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经济总量指标。同时, 王克桥等[5]在《对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讨》一文中提出了“海洋经济核算模型”的概念, 实质上也是一种方法的整合, 即综合剥离法与扩展法, 使它们各自的优势与特点相互补充, 并以辅助核算方法对这两种主要核算方法进行验证。

3.2 海洋资源成本核算

海洋资源成本核算就是要对经济过程中利用消耗的海洋资源进行计量。而只有解决了海洋资源成本估价问题和海洋资源成本核算方法问题, 才能比较合理地得出海洋资源成本的计量结果。

3.2.1 海洋资源的估价方法

根据不同的海洋生态资源往往采用不同的核算模式。王淼等[6]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海洋生态资源核算》一文中指出, 对于交易的海洋资源可以利用市场价格对其估值, 称为市场价值法;对于那些不可交易的海洋资源, 可以寻找替代物来衡量和评价它的价值, 称为替代市场价值法。而针对难以寻找到替代市场的海洋资源, 由于没有市场价格作参考, 只能人为地创造假想的市场来掩护和评估其价值, 称为假想市场法。

除此之外, 王震从价值量的角度又提出了4种估价方法。包括现值法、净价值法、再生产补偿费用法以及机会成本法。对于那些在若干年内开发的海洋资源, 依据现在时间的长短进行贴现, 折合为现在的价值, 称为现值法。净价格法与现值法不同的是净价值法不需要对未来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价值进行贴现。再生产补偿费用法是指付出一定的费用, 就能补充新的资源, 为此而消耗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对决策海洋资源用到某种用途后所放弃的其它用途的最高价值的估价方法称为机会成本法。

3.2.2 海洋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

海洋资源成本核算, 是指对海洋资产性资源, 即直接 (或一次) 开发利用各种海洋物质产品 (如海洋油气、矿产、水产、滩涂资源等) 的核算, 而不包括一次开发后的资源产品。具体通过其实物量、价值量对海洋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耗减进行核算。

王震在其所著的《绿色经济核算研究》中指出实物量的核算, 是指利用已有的环境和生态方面的信息, 核算出海洋生态资源的现有存量及其耗竭或再生的趋势, 而无需把它们转化成货币价值进行计量;吴珊珊等[7]在《渤海海洋资源价值量核算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实物量主要是定性地描述资源的产量、吞吐量、存储量和游客量等;价值量的核算, 是指首先它赋予海洋资源一种货币性价值, 采用统一的衡量尺度来表示, 使其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相统一。同时, 将价值量核算的方法主要归纳为市场价值法和收益还原法。

3.3 海洋环境成本核算

要研究海洋环境成本核算方法, 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对经济过程中退化的海洋环境成本进行货币估价, 即对海洋资源环境成本核算就要包括海洋资源的估价方法和核算方法两方面内容。

3.3.1 海洋环境的估价方法

甄峰[8]在其《环境核算中的环境估价方法》一文中针对环境资源的不同特点, 以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估价, 主要估价类别有市场估价、替代估价和模拟估价。市场估价是对于环境价值中可通过市场途径估算的部分, 以市场费用或市场化的估价方法对其进行估价;替代估价是用与被评估环境有关的有价产品的价值, 或在环境资源基础上形成新的有价资产的价值来替代被评估环境的价值;模拟估价则以抽样调查、统计模型为基础, 通过测试受测人群对具体环境问题的反映来测算反映环境价值的有关变量。

王震在《绿色海洋经济核算研究》中提出了3种方法, 生产率下降法、人类健康损害法和维护成本定价法。生产率下降法, 即通过对人类经济活动排放的废物导致的海洋环境质量的下降而产生海洋环境退化成本进行定价, 由于生产率下降引起的成本和利润的变化是以市场价格来计量的, 因此该方法又称市场价值法;人类健康损害法则注重于将人看作劳动力, 用海洋环境污染引起的人类劳动力损失的价值来估计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的具体成本;维护成本定价法侧重于对使用后的海洋环境资产, 在维护其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 从其维修资产所需的补偿费用角度出发, 评估海洋经济活动对非实物型海洋自然资源消耗的环境成本。同时, 王广成[9][提出可以针对不同的领域海洋环境成本的核算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经济生产领域, 可采用生产率下降法, 而对于非经济生产领域, 可用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等方法来评估。

3.3.2 海洋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对海洋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中, 王震等10]在《绿色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研究初探》一文中指出, 要综合利用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来对海洋污染治理成本进行核算。实物量核算, 就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 运用实物单位 (物理量单位) 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 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 (处理量) 和排放量等。而价值量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 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所以对海洋环境成本的核算, 重点是要对环境污染的价值量进行核算。王金南等[11]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一文中认为, 环境污染价值量核算包括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 可分别采用治理成本法和污染损失法。楼永俊等[12]则在实际中利用了这一方法, 他们通过对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 (即测算污染事故发生时的损失或减产的各类产品数量, 分别乘以该商品市场价格之总和) 和污染物治理损失 (采用污染物治理成本法和市场价值法) 来计算环境污染损失。

4 海洋绿色经济核算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

4.1海洋绿色经济核算存在问题

目前, 国内有不少专家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 虽取得了重大进展, 却也存在着不少争论。当前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4.1.1 技术上难处理

实行绿色经济核算就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 例如:潘敬民等[13]都提到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李敏翠等[14]等人也谈到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的问题;外部影响计量与虚拟费用计价, 也同样存在困难;而当前, 国际上也还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这样一来, 建立在绿色GDP核算理论上的海洋经济绿色核算也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难题。

4.1.2 实施上的难点

一旦实施了海洋经济绿色核算, 就会将环境损失成本扣除, 这样就会使一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 从而影响到该地区整个GDP的增长数据。而这样势必要影响到一些干部的政绩, 因此诸多阻力也随之而来[15]。

4.1.3 制度上的空白

海洋经济绿色核算, 从概念的提出到现今, 虽有一段时间, 但其相关法规制度还基本空白。对此, 陈忠禹[16]在《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机制》一文中提到了我国现有的海洋法律、法规大部分是在改革初期制定的, 即使有些经过修改, 依然不能适应当前海洋发展的需要。

4.2 海洋绿色GDP核算的思路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王志远[17]在《推行海洋绿色GDP核算发展渤海海洋经济》一文中指出, 为使海洋绿色GDP核算得到良好推行, 应该着手做好的工作是转变科学的海洋发展观、适当调低海洋GDP增长速度、不以单纯的海洋GDP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加快海洋绿色GDP的指标体系设计和计算方法研究、进行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试点工作。陈东景[18]在《中国海洋报》中指出, 为了促进我国海洋绿色GDP核算制度的完善, 并不断提高海洋绿色GDP水平, 我国应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具体来讲, 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应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海洋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其次,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运用激励性与制约性经济制度安排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 建立健全促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从立法层面明确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把握有关政策的基调和协调有关部门的行为。

5 结论

对海洋资源以及其它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 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可是经济价值到底有多大还是很难准确地估计。资源到底利用到什么程度就算合理适度, 水域污染治理达到什么标准就算标准, 这些估价起来非常困难。该文通过文献研究方式, 对海洋绿色经济核算的研究意义与现状、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进行相关阐述, 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绿色经济核算的研究现状和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进入这一研究领域, 加快海洋绿色经济核算的深入研究, 以保证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使我国海洋经济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摘要:通过对海洋绿色经济核算相关文献的研究, 对海洋绿色经济核算的研究意义与现状、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进行了综合阐述。

绿色海洋技术 第4篇

加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使 “蓝色”经济 “绿色” 发展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因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难治理的特点,如何实现海洋经济 “绿色” 发展便成为了当前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准确测量中国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的前提。基于此, 本文在界定 “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基础上,测量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并进一步探索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以期有利于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相关研究初见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中。绿色海洋经济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1],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创新[2],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易于定量分析,其研究结果更具参考价值,因而学界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转移到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测量中来。对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研究多是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港口[3 - 5]、滨海旅游[6]、造船[7]、长航油运公司[8]等污染比较大的领域的绿色度的实证研究。宏观研究方面,张莉等[9]提出了包括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海洋资源和环境系统、海洋制度系统等系统的指标组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绿色海洋经济指标体系。丁黎黎等[10]利用熵值法构建了 “资源与环境损耗指数”,测算了资源环境双重因素下中国及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 ,基于面板数据Tobit模型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海洋经济绿色TFP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是中国海洋经济绿色TFP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海洋产业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对经济绿色TFP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工业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现有研究存在不足: ( 1) 现有测量研究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法,测量海洋经济绿色TFP。TFP的增长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而有形要素投入的运行效率则未做分析。因而现有研究欠全面。( 2) 现有研究测量了中国海洋经济绿色TFP的影响因素,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差异较大,因而现有研究欠深入。

本文从 “海洋经济绿色效率” 的界定入手, 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结合效率评价方法、效率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等确定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重要指标,运用DEA方法构建海洋经济绿色效率测评模型测量中国以及各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再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测算中国和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1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界定及其度量

1. 1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界定

绿色海洋经济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种模式, 它以海洋为活动场所,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 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是海洋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其中,它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11]。因此,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可被定义为: 在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中,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人力、物力、 财力等投入所能获得的生产力、知识产权、环境等收益的比值,它体现了海洋经济活动的质量,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是衡量海洋经济投入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既决定于劳动生产率,更决定于该生产率能产生的价值[11]。

1. 2效率的评价方法及模型

效率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 Data Envelopment Analy- sis,简称DEA) 方法等。前两者对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情况适用性较差,操作程序繁冗,且受调查主体的主观影响较大,结果敏感性也较强。第一种对定性指标的评价效果比较好,但对于具有投入———产出经济学意义的定量指标评价效果较差, 因此主观依赖性较强; 而第二种能够较好地描述具有投入———产出经济学意义的指标,所得结果具有综合性、可比性和客观性。第三种为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组织和生产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以下简称DMU) 效率相对有效性, 其评价指标具有综合性与可比性,且可随行业不同而调整,计算量较小,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实用性[12]。海洋经济绿色效率所涉及的评价指标众多,但海洋经济官方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欠佳。本文选取允许数据缺失的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对海洋经济绿色效率进行分析。

1. 3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鉴于绿色海洋经济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模式之一,对前者的评价可以以后者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 海洋智力支持5方面的指标( 如表1) 。本文拟选取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智力四大系统的指标构建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社会发展系统涉及范围过于宽泛, 对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影响又相对其他系统更间接,因而未采用。

说明: “—”代表没有该系统指标。

本文的 “绿色效率” 以总量生产函数为基础,因此考虑能源投入、非能源投入( 如人力资本) 、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等因素[13,14]。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受环境和资源制约的程度不同, 其海洋经济产出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有所差异, 指标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因而尽量选用相对值指标。所以,选取沿海城市就业人口占比为经济系统的投入指标,以海洋GDP增加值为海洋经济系统的产出指标; 以海洋确权使用面积占比为海洋资源系统的投入指标; 工业废水处理工程项目数量占比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项目数量占比为海洋环境资源系统的投入指标, 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比为其产出指标; 科研机构资金投入占比为智力支持系统的投入指标,科研机构获立项目数占比为其产出指标( 见表2) 。

说明: “—”代表没有该系统指标。

1. 4中国区域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实证

选取2003 ~ 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 市、 区) 的年度数据计算省区绿色经济效率。数据主要来源于 《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和 《中国统计年鉴》。

应用SPSS18. 0软件对数据无量化处理后,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分别进行分析,选择沿海城市就业人口占比、海洋确权使用面积占比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占比3个为主要投入因子,海洋GDP增加值为主要产出因子。再应用DEAP2. 0软件,分别计算包括海洋环境系统因子和不包括海洋环境系统因子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和海洋经济效率。

从图1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值和海洋经济效率值,可得如下结论: 从年均值看,天津、 河北、上海、广西、海南5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相对较高,其余地区的效率值均较低,说明中国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普遍需要较多的环境成本投入,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 从历年发展趋势看,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呈现出明显的 “U” 型发展势态。中国沿海地区整体以及沿海各地区基本上是从2003年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较高,下降至2005的最低点,然后逐年递增。沿海各地区和整体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和海洋经济效率于2003 ~ 2007年间基本上重叠( 海南省除外) 。这说明该期间的海洋经济发展不仅使得海洋经济效率下降, 还导致海洋经济绿色效率下降。从2007年开始, 海洋经济绿色效率逐渐高于海洋经济效率。可见海洋经济绿色科技于2007年开始逐渐对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产生作用。

2中国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验证影响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因素,本部分将采用经济增长传统研究框架,运用2003 ~ 2012年间的沿海11个省( 市、区) 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

2. 1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影响经济发展效率( 生产投入效率) 的因素比较复杂。现有研究表明: 产业结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四大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15]。中国海洋经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外开放程度低,因此, 不将对外开放程度因素纳入研究范围。

被解释变量有: GEit表示区域i在时期t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用前文推算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进行衡量。解释变量有: 海洋产业结构( CYit) 以海洋第二产业总值占海洋GDP的比重表示; 政府对绿色经济的干预程度( GOVit) 以海洋环境治理项目个数占环境治理项目个数的比重表示; 海洋产业人力资本( RLit) 以各地区在校海洋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生数与当地海洋产业从业人口总数的比值来表示。以上数据来自 《海洋统计年鉴》、各沿海省市 《统计年鉴》。

2. 2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问题,进行单位根检验。应用Eviews6. 0对变量GE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Levin,Lin & chu、ADF、PP等检验的伴随概率p值小于0. 1,拒绝GE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同理检验得CY、GOV、RL均一阶单整。

说明: * 表示在 0. 05 范围内显著; **表示在 0. 10 范围内显著。

2. 3实证分析

2. 3. 1确定影响形式( 似然比检验和Hausman检验)

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上进行似然比检验。 结果表明模型的伴随概率为0,远小于0. 5,拒绝 αi相等,拒绝混合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上进行Hausman检验。Hausman检验的检验统计量为28. 338863, 伴随概率为0。因此,拒绝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不存在系统差异,即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的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似然比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都表明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2.3.2确定模型形式(F检验)

原假设:

若接受H2,则为不变参数模型,检验结束; 若拒绝H2,则检验H1,若接受H1,为变截距模型,反之为变参数模型。

截面成员N = 12,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T = 10,解释变量个数K = 3,得表4结果。

由公式得F2= 6. 453082992, F1=4. 231190026。利用@ qfdist( d,a,b) 找到F分别临界值,其中d为临界点,a为分子自由度,b为分母自由度。那么在给定5% 的显著性水平下( d =0. 95) ,Fa2(40,44 ) = 1. 66592,Fa1(1( 30,44 )1. 718354。由于F2> Fa2拒绝H2; F1> Fa1拒绝H1。因此需采用变系数形式。

综上,本文选取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2.3.3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构建模型如下:

估计结果为:

说明: * 表示在 0. 05 范围内显著; **表示在 0. 10 范围内显著; ***表示在 0. 20 范围内显著。

根据表5估计结果,各地区绿色效率影响系数的显著性不同。各地区绿色效率影响系数呈现出以下特征:

产业结构因素对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影响值中,河北和辽宁省的系数的作用显著,均为负数, 亦即海洋第二产业在海洋产值中的占比越高,则海洋经济绿色效率越低; 政府对绿色经济的干预程度对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影响值中,河北省的系数的作用显著,为负数,亦即政府对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投入越大,海洋经济绿色效率越低; 海洋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对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影响值中,河北、辽宁、江苏和广西的系数的作用显著,且均为正数,亦即对海洋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越大,海洋经济绿色效率越高。

在沿海11个省( 市、区) 中,河北省的模型可决系数很理想。其方程为:

河北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每向第二产业调整1个单位,导致海洋经济绿色效率恶化0. 013个单位; 河北省政府对其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导致其海洋经济绿色效率恶化0. 004个单位; 河北省海洋产业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其海洋经济绿色效率改善0. 075个单位。

3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对中国沿海各地区及整体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进行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普遍需要较多的环境成本投入,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天津、河北、上海、广西、 海南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相对较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呈现出明显的 “U”型发展世态。 从2007年开始,海洋经济绿色效率逐渐高于海洋经济效率,可见海洋绿色科技于2007年逐渐对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产生作用。

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除了河北省以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不明确。河北省的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向提高第二产业比重的方向调整,增加对排污站等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投入,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反而恶化; 增加其海洋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其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得到改善。

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1) 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之时,应避免过分强调海洋经济工业化,应注重无污染的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降低海洋产业发展的环境污染。中国海洋产业结构长期以海洋渔业这一第一产业为主,包括近海石汽油资源开采和加工、海洋生物药业、海洋能源等的第二产业和包括海洋运输、 海洋旅游、海洋金融保险及海洋信息利用服务等的第三产业虽然有明显的增长,但比重依然比较少。发展绿色海洋经济,必须对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传统产业转型,支持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引进和采用高科技对传统的海洋第一产业进行提升,促使其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减少投入、提高生产力、经济效益、技术性和产品品质,而且要开发新市场方向,扩大发展空间。 重点发展无污染或污染少的海洋产业,尤其是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扶持附加值高、污染少、发展前景大的绿色海洋产业,如海洋生物药业、海洋能发电、海洋旅游、生态港建设等发展缓慢产业。政府应该提供行业技术支持、开发的政策和资金补贴,加强产业合作和交流,集成链条产业。

( 2) 加强对陆上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整治。合理规划海洋资源利用,如海洋面积使用规划,水产资源捕取有度,汽油和矿产资源适当开采,污染排放要控制在环境容量限制之内。加强管理和监管机制立法,严惩滥用海洋资源、污染和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建立海洋环境监管网络,监视各地区资源利用情况和污染。 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加大环境污染处罚力度,加强震慑力度。

( 3) 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清洁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因应各种海洋人才的实际情况,加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海洋相关专业建设; 构建和完善海洋产业在岗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落实 “产———学———研” 合作模式,促进海洋科研成果转化;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构建和完善人才引进平台,实行户口制度改革和配套措施,吸引海洋人才。

绿色海洋技术 第5篇

一、绿色海洋经济涵义及现实意义

(一)绿色海洋经济涵义。

海洋经济是指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它是直接和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其空间的相关服务产业和经济集合体。

绿色海洋经济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体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立体框架,它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通过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在开发和利用中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不断推动绿色创新,旨在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海洋经济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向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其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但是长期积累的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粗放式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新形势和“一带一路”背景发展要求。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成为调整世界经济结构和全球资源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它需要将该理念进一步渗透和融入到海洋领域各个层面,以竭力控制和降低能耗,削减入海污染物排放,维护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提供更环保、更清洁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的社会绿色福利和发展空间,这是有效解决经济增长、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由“蓝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有了跨越式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逐步提升。据《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9 936亿元,比上年增长7.7%,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 2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 0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 661亿元,其占比结构分别为5.4%、45.1%和49.5%(见下页图1),可以看出,海洋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与提升。

在“新常态”经济运行背景下,我国滨海旅游业产值位居海洋经济总量首位,其占海洋总产值的35.3%;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海洋总产值的22.1%,位居第二;位居第三位的是海洋渔业,其产值占比为17.1%;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油气业占海洋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4%和6.1%,比重位居第四和第五。可见,对于近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是目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我国近海资源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运行模式,随着近海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步加大,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其粗放、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方式将使得海洋资源供给面临更大的压力与风险。

(二)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据2015年3月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70%的海滩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闲区、农业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作业区等,这些海洋垃圾多是以废弃塑料为主,尤其是在滨海旅游区更为严重,其难以降解和净化,将长期“诅咒”海洋世界,甚至长达数百年和千年以上。另据中国海关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从海外进口的废弃塑料总量逐年递增,从2002年的246万吨已增至2014年的663万吨。目前,我国塑料垃圾回收体系很不完善,国内的废弃塑料回收能力每年仅为1 000万吨,回收率只有20%。

联合国环境署的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垃圾约是800万吨,其对海龟、海鸟、鱼类等海洋动物构成致命威胁,已经成为海洋生态环境的致命杀手。可见,海洋垃圾不仅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还对航行安全、涉海生产等作业造成严重隐患,各地海洋正沦为陆源最大的垃圾场。

(三)成因分析。

当前,海洋污染主要存在四个方面原因:一是缺乏“绿色”环保意识,涉海经营企业把海洋当作无偿排污场所,缺乏投入治理成本和防治措施,无节制地在使用海洋资源和进行排污活动,最终形成了“外部不经济性”现象。二是绿色科技含量不高。目前,现代高科技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投入不足,仍停留在粗放式开发利用阶段,污染物的防治和治理问题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海洋绿色科技发展和社会贡献率低。三是绿色监管制度不健全。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未考虑到当前海洋环境容量,只要缴费仍可以继续排污,其对排污总量没有上限规定,征收的海洋资源税等未明确规定用于海洋生态补偿和环境治理。四是绿色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海洋经济价值统计未扣除生态资源消耗和环境降级成本,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利用状况,违背了社会生产的“谨慎性”原则要求。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对海洋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它作为中国当前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多重机遇与挑战。

当前,海上丝绸之路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基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全面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不仅可以巩固和拓展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而且还可以将我国海洋经济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能够扩大我国对外的影响力和国际合作能力。

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如今谁的管理最科学、资源最节约、生产最环保、产品最绿色,谁就能率先赢得市场的竞争地位与主导发展权,海洋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势必导致海洋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深水、绿色、安全”必然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高起点,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全面带动我国沿边开放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此时,既面临着国家政策扶持,又要迎接竞争与挑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海洋经济发展对策,以提高我国海洋经济的社会贡献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我国绿色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一)制定绿色海域发展规划。

根据我国不同海域的资源禀赋、生态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原则和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各地海洋资源,推动绿色海域经济发展。一是打造北部绿色海域经济圈,该区域主要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海域组成,其海洋经济基础雄厚,是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可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二是培育东部绿色海域经济带,主要由江苏、上海、浙江等沿岸海域组成,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域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可以培育发展成为绿色航运港口和现代物流基地;三是构建南部绿色海域经济链,该海域主要由福建、珠江口、北部湾、海南岛沿岸海域组成,海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区域,本着保护和开发南海资源以及维护我国海洋主权领土完整的原则及要求,不断推进绿色海域经济链建设。

(二)扶持绿色海洋产业成长。

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结合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政策,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绿色海洋产业。一是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拓宽海洋绿色养殖空间,大力发展现代绿色海洋渔业;二是适应国际造船标准和规范要求,大力推动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力船型的升级改造,发展节能环保和安全高效的绿色海洋船舶工业;三是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的海洋新药物及生物制品,推进海洋绿色制造业发展;四是促进海上风电永磁发电、海洋浮式风力发电、潮汐能和波浪发电系统等天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海洋绿色能源业发展;五是加大海洋高科技研发投入与转化,增强其对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推动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

(三)培育绿色海洋消费市场。

培育绿色海洋市场需要推动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就是一种要求消费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消费理念及行为习俗,它能够引起社会消费方式和生产模式发生变革,对于调整和优化当前海洋经济结构等具有积极作用。一是全面开展绿色海洋产品认证,增强消费者对绿色海洋产品的认知度和信赖度;二是增加绿色海洋产品社会供给,帮助海洋生产者的绿色产品能够卖得出、售得好,不断激发其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责任性;三是给予绿色海洋产品适当价格补贴,以维持和推动绿色消费市场发展(详见图3)。

图3中D1代表社会初期对绿色海洋产品的消费需求,S1代表绿色海洋产品的社会供给。当消费者消费了绿色海洋产品后必然会引起该产品需求量增加,即需求曲线D1右移至D2处,此时绿色海洋产品价格上涨至P1,这时海洋生产者意识到有利可图便会增加该绿色产品社会供给,而当供给曲线S1右移至S2时,绿色海洋产品价格会由P1下降至P2,这时为了不使海洋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降低,政府应通过相应补贴措施来弥补其利益损失,以维持绿色消费市场正常运行。

(四)加强海洋资源绿色监管。

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根据有关理论分析,如果排污收费标准高于污染治理成本,排污者一般会选择治理污染;如果排污收费标准低于污染治理成本,排污者就会选择交纳排污费,而在现实中排污者往往是选择了交纳排污费,这说明目前排污收费还是比较低,且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等现象。如图4所示,在排污收费不断增大的压力下,污染物排放量总会有出现负增长的时点,若要依靠加大排污收费来控制污染(即T2点),此时已有更多的污染物被排放出来,所以在T1点之前就应考虑治理污染,而不是等到T2点再去治理,这样势必增加了污染治理成本。所以,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加强全程绿色监管,可适时开征海洋生态税,及早控制各种污染源。

(五)科学核算海洋绿色价值。

科学核算海洋绿色价值就是要改变以往单靠会计利润等评价海洋经济价值的做法,逐步增加和完善生态环保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海洋价值的绿色GDP核算。这里所谓的海洋绿色GDP核算,就是指扣除生态资源消耗和环境降级成本后海洋经济所创造出的价值总量,其核算公式为:海洋绿色GDP=海洋GDP总量-(生态资源消耗费+环境降级成本)。实行海洋绿色GDP核算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海洋经济发展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体现了我国海洋经济真实价值增量与发展水平。

(六)营造绿色海洋文化环境。

绿色海洋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涉海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广泛认可,遵循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总的看法和观念认同,它是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软实力。对此,一是大力传播绿色海洋文化理念,促进海岛环保生活和净海休闲旅游等,培育和发展绿色海洋文化观;二是充分利用中国海洋文化节、国际海洋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开展“低碳、绿色、环保”等实践行动;三是发展以绿色海洋为主题的演艺、展览、出版和动漫等文化传媒产业,创造绿色海洋文化价值,早日实现“绿色海洋梦”。

摘要:绿色海洋经济是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体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立体框架。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21世纪人类社会将步入一个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但是海洋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绿色海洋经济的涵义及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等进行分析,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提出了推动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及建议等,以供实际工作参考。

关键词: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2010,(3).

绿色海洋技术范文

绿色海洋技术范文(精选5篇)绿色海洋技术 第1篇目前, 世界经济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中,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都想抓住绿色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