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集前言范文
论文集前言范文(精选8篇)
论文集前言 第1篇
市农机学会优秀论文集前言
根据市科学技术协会和省农业机械学会关于开展“学术金秋”活动的安排,我会结合本市工作实际,精心策划,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装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线,以“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及可持续发展为课题,组织开展了农机学术论文征集活动。
本次活动共收集论文30篇,其中市农机推广站3篇、市农机管理(监理)站4篇、区县会员单位23篇。论文内容涉及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果园机械化生产、油菜生产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等农机实用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以及农机维修、管理、监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创建平安农机等新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论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为我市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和对策。
现将本次活动征集的论文经过整理编印成册,以便交流,以便为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论文送省农业机械学会参加省农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市农机学会
论文集前言 第2篇
论文前言怎么写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
(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
(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
(5)前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可致读者乏味,太短则不易交待清楚,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一般掌握在200-250字为宜。
论文前言例子
例一
撑杆跳高的机械能分析方法研究
李翰君,曲峰
目前,我国对撑杆跳高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起跳时速度的变化、腾起角、杆弦角等方面。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忽视了人与杆子的相互作用,没有合适的指标反映运动员利用杆子弹性能力。国外已经使用能量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分析人体机械能的变化来反映杆子与人之间的能力传递,所以,把能量分析法引入我国撑杆跳高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很有必要。但是,国外文献在能量分析时,只给出了一个简化公式,而没有说明具体的计算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例二
大强度运动对脑电活动影响的研究
何叙,律海涛
脑电图反映的是人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规律,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是检测脑功能的唯一可靠方法。关于大强度长时间运动后脑电的变化情况,目前尚无详细报道,本文目的是利用脑电分析监护系统,了解大强度运动后脑电变化情况,掌握在大强度负荷后脑电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以及改变特点,探讨活动的基本规律,为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总结怎么写
结论的任务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提炼和表达创造性的、有指导性的和经验性的结果。它以自身的条理性、清晰性和客观性反映了论文或研究的价值。结论与引言一致,可以作为读者和两位作者的基础。结论研究内容的内容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身体的各个部分开始,并涉及到部分的介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的过程和新的思路。论文总结怎么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对论文创新内容的概括,措辞要准确、严谨,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用“大概”、“也许”、“可能是”这类词,以免使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怀疑论文的真正价值。
(2)对前人有关问题的看法作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者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或否定。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如是否存在例外情况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也可提些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结论段相对独立,应提供明确、具体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具体的要点,不要使用抽象的和一般的语言。可读性更强,如符号的一般用法和适当的名称数。正文应简短,不再讨论,不要在论文的章节中简要重复。
论文集前言 第3篇
我们一家平凡而幸福, 每一位成员都能在自己其乐融融的家庭中体会感动, 从而对曲折的人生依然满怀善意。而这一切的奠定, 皆因于我们幸运地拥有我的父亲这样一块坚韧而宽宏的基石, 他的睿智、他的勤奋、他的好学、他的厚道、他的淡泊, 甚至他的谦卑。细细想来, 他所具有的一切美德, 以及他那不成其为美德的性格脾气, 都成了后辈对他心存敬爱的理由。用我母亲的评价来说, 他就是:因为有他那种无我的奉献, 即使在我们家庭处境最危困的时刻, 依然能维护着我们做人的尊严。
父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历史的多难中熬过的, 自觉的求知求真, 成了他在艰难中屹立不倒的支柱。其所遭遇的境况同所有那些在混乱和劫难中良知不灭的人一样, 身体和心灵所忍受的摧残, 都没能使他随污逐流而失去生命的毅力和生活的理想, 而总能以即时的热情投入到对生命美好意义的追求中, 无声无息, 无怨无悔, 孜孜不倦地以一己之全部的所能, 去发现、去积累、去传播良知, 渴望以对美的感知, 去抚慰、去填补历经动荡的人们内心的惶恐和迷失。在一时之“反文化”的巨流中, 他竟然看到了很快到来的社会新希望。而在艰难甚至可以说是万分痛苦的恶劣条件下, 做出所赞同的工作、学术成绩时, 他也依然保持那份平常、朴素的心境。
我想, 正是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传统优秀知识人往往引以为骄傲自豪的内在之美。为了这样的美, 有人奉献了生命全部;因为这样的美, 我们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正是这样的美, 永久震撼着人们的心。
父亲总是以自己规范的言行给儿女以模范, 总是期望我们后辈在潜移默化的生活实践中去习得﹑去把握人生、命运的内涵, 而从不以教条示训, 更是从不强硬以自己的意志去试图改变儿女自然形式的人生观和生活意趣。即使家庭面临巨大的困境, 他也总是默默地扛起重压。那一年, 当我的弟弟因意外事故身亡的那一天, 当晚, 父亲竟坚忍巨痛, 不动声色地步行至职业大学, 按课表为那里的学生们讲好那一堂晚间课程。他的行为, 他的生命, 总能为兑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生所许下的诺言而活动。这样的震撼, 对我们, 以及我们的子女都是永恒的, 刻骨铭心的。
很快, 我们将迎来父亲八十寿庆之日。看着他依然每日为着艺术和学术的事务忙碌、奔走, 满腔热情的样子, 他让我们感觉到他只是一个六十岁的人。他把永恒的艺术和学术当作了自己生命的能源和延续。
近日, 听说父亲要编印出版一本自己的文集, 我心中顿生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多年生成的父子深情, 在骤然的回首中凝聚, 竟让我一时语塞。欣喜之中, 我又感到汗颜, 感到惭愧。现实的我, 离父亲所殷殷期待中的他理想的儿子究竟有多远呢。
《丁文江文集》前言 第4篇
丁文江的一生(1887—1936)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的求学时期(1887—1911),从他幼年在私塾阅读中国传统经籍开始,到1902年赴日本留学,再到1904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司堡尔丁中学、剑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求学,在求学过程中,他逐渐确定了自己的治学志趣和专业选择——动物学、地质学。第二阶段是他的事业拓展时期(1912—1926),他先后担任南洋公学教师(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地质科科长、地质研究所所长(1913年)、地质调查所所长(1916—1921)、热河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1921—1925)、淞沪商埠督署总办(1926年5月—12月)等职。在地质研究和调查、煤矿经营、社会政治活动领域,他一显身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所做的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奠定了基础。最受人非议的是他担任淞沪商埠督署总办一职,给他的政治前途蒙上了沉重的阴影。第三阶段是他的事业平稳发展时期(1927—1936),从他避居北京、大连,研究、整理《徐霞客游记》,到他重返地质调查所赴西南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再到接受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研究教授的聘任(1931—1934),最终倒在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岗位上(1934年5月—1936年1月)。他在经过短暂的人生低谷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学术岗位,受聘北大研究教授、中研院总干事,当选中研院评议会评议员,标志他的学术地位获得了最高承认。就丁文江一生发展轨迹来看,地质学研究、调查、经营与教学是其主要的职业性工作,正是因为他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发挥的正确引导作用,中国地质学才很快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政治则是丁文江不肯舍弃的追求,他常对朋友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最可怕的是一种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不肯向政治上努力。”〔1〕1927年6月9日丁文江致信胡适、徐新六,提到自己欲做一部分科学与政治,“发挥我等政见的根本”〔2〕。“科学与政治”可以说是丁文江一生的两大主题,科学是他的职业,政治是他的关爱,一主一辅,成为贯穿他生平事业的两条线索。
丁文江去世后,1936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由翁文灏倡议,决定设立“丁文江纪念基金”以奖励对地质工作有特殊贡献者。该奖从1940年至1948年间颁发过五次。1939年3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第四次年会经陶孟和、李四光、胡适等提议,决定设立丁文江奖金。根据丁文江奖金章程规定,此项奖金给予对自然科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者〔3〕。1947年 6月,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决定,将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址更名为在君纪念馆。这些纪念基金、奖金的设立,既是科学界对丁文江科学成就的高度认可,也反映了学术界同人对丁文江的深切怀念。
为缅怀丁文江的生平和志业,许多丁文江的朋友、学生陆续发表了悼念、追思性的文字,它们主要刊载在《独立评论》《地质论评》《国闻周报》《中国地质学会志》等刊,以及1956年出版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丁故总干事逝世廿周年纪念刊”,这些文字对丁文江作出了初步的评价。《丁文江这个人》(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9月出版)是这些文字的结集,收入其中的有三十九篇。胡适撰写的《丁文江的传记》是第一本丁文江传记(收入1956年12月出版的《“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约十万字,它是最早、也是迄今最有价值的丁文江传记,作者与传主之间本有亲密的私人关系,因而胡适可将自己多年与丁文江直接接触的“经验”带入这本传记。胡适一生只写作了这一部当代人物的传记,足见他非常重视与丁文江之间的情谊。美国学者夏诺蒂·弗思(另一中文名傅乐诗,Charlotte Furth)撰写的英文著作《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Ting Wen-chiang: Science and China’s New Culture)(哈佛大学出版社1970年出版)是外国学者第一本系统研究丁文江的著作〔4〕,它侧重于讨论丁文江的科学、文化思想、政治活动与中国新文化之间的关系。谷小水的《“少数人的责任”——丁文江的思想与实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一书,主要探讨丁文江政治思想及其活动。其他值得提到的相关著作还有:王仰之的《丁文江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这是第一本丁文江年谱,篇幅虽短,但大体勾勒了丁氏一生的轮廓;马思中、陈星灿编著的《中国之前的中国:安特生、丁文江和中国史前史的发现》(Magnus Fiskesj? and Chen Xingcan,China Before China: Johan Gunnar and Andersson ,Ding, and the Discovery of China’s Prehistory,中、英文对照本)〔5〕,主要展现安特生、丁文江在中国史前史的考古工作中的合作关系及其成就;丁琴海的《丁文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宋广波的《丁文江图传》(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林任申、林林的《丁文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至于零星地出现在一些报刊上有关纪念、研究丁文江的文字,可参见本人编辑的《丁文江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8年1月出版)。可以说,现今已有的研究论著,在探讨丁文江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应承认,由于大家都是在没有一部《丁文江全集》,或者接近于全集的《丁文江文集》的情况下开展自己的工作,在资料占有上未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胡适当年写作《丁文江的传记》时,即明确地承认这一点〔6〕。由此可见,编辑、出版一套《丁文江文集》,实属必要。正是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启动了《丁文江文集》这一文献整理工作。
评估一个重量级的历史人物,不仅需要我们具有一般的历史专业素养,而且要求我们谙熟研究对象从事的专业工作和知识背景。在历史专业素养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加强历史技艺的修养(如搜集历史材料、解析文本信息、提炼历史观点),以强化“历史的细腻”和学术的精致;我以为还应提倡“历史学家的厚道”,亦即陈寅恪先生所谓“同情之了解”,对历史人物作设身处地的考量。近代中国是一个历史转型的“大时代”,在“革命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年代,政治标准居于首位,学术的、职业的要求退居其次,这在使用人才、衡估历史时均是如此。当整个社会走上现代化道路,革命性的政治观念相对淡化,专业工作的评判越来越严格,由此在历史领域产生一个变化,人们对那些在专业工作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作家和从艺者重新予以认识,许多被湮没的专业工作者被挖掘出来,给予重新评价。与此同时,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文化含量,也成为我们衡量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些备受争议的文化学术人物因其内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可能构成一大挑战,也为我们的研究预留了一定空间,成为考验学术研究走向成熟的必要素材。只有通过“百家争鸣”,我们才可能获得一种新的认识上的平衡、和谐。对丁文江的个案研究,正是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国近代科技史)领域这一新趋势的反映。
丁文江一生著述颇丰,涉及领域亦广。他生前单独发行的著作、编著即有:《动物学》(商务印书馆,1914年)、《矿政管见,附修改矿业条例书》(与翁文灏合著,地质调查所,1920年)、《民国军事近纪》(商务印书馆,1926年)、《中国官办矿业史略》(地质调查所,1928年)、《徐霞客游记》(商务印书馆,1928年)、《外资矿业史资料》(地质调查所,1929年)、《中国分省新图》(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商务印书馆,1933年)、《中华民国新地图》(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爨文丛刻》(商务印书馆,1936年)等;在《地质汇报》《农商公报》《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科学》《地质专报》《中国地质学会年报》、英文刊物《远东评论》(Far Eastern Review)、《亚细亚》(Asia)、《自然》(Nature)等刊发表了大量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努力周报》《独立评论》《国闻周报》等刊发表大量时评政论。他去世以后,经人整理的著作有:《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黄汲清、尹赞勋等整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7年)、《漫游散记》和《苏俄旅行记》(收入《中央研究院院刊》第3辑,台北中央研究院,1956年)、《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世界书局,1958年)、《梁启超年谱长编》(与赵丰田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游记两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丁文江文化学术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然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一套集成的《丁文江文集》或《丁文江全集》出版。
迄今有关丁文江著作目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张其昀辑录的《丁文江先生著作系年目录》(载1936年2月16日《独立评论》第188号),内收著作八十七种。第二种是湛义睿编辑的“List of Writings of Dr.V.K.Ting on Geology and Allied Science”(《丁文江地质和相关科学著作目录》,收入黄汲清、尹赞勋等编《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7年版),仅收著作五十八种。第三种是潘云唐编《丁文江学术著作系年目录》(收入黄汲清等编《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内收著作八十八种(有些著作目录系重复出现,未计入)。这三份目录选目各有侧重,篇目自然不尽相同。我们根据这三份目录,按图索骥,一篇一篇查找,一篇一篇核对。结果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经查个别文章显有疑误。至于丁文江发表或未刊的作品、遗稿、书信,尚未编入上述目录者,为数不少。
此次整理、编辑《丁文江文集》,既是一次对丁文江中、外文著作、文章的全面收集,也是对其作品的一次重新整理、编辑。本套文集共七卷,各卷内容依次为:第一卷为科学评论、序跋、时评政论和英文作品,凡六十三篇,其中科学评论十一篇、序跋五篇、时评政论三十九篇、英文作品八篇,另有附录十一篇。第二卷收入《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第三卷为新编的丁文江地质调查报告,其中矿业史四种,中文地质调查报告、序跋、演讲十八篇(另收附录十一篇),英文地质调查报告、序跋、演讲二十七篇(另附译文及摘要五篇)。第四卷收入《动物学》《民国军事近纪》《徐霞客先生年谱》和相关中、英文论文。第五卷收入《爨文丛刻》,另收附录相关书评三篇。第六卷收入《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系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4月影印出版《北京图书馆藏年谱珍本丛刊》(第193—196册)所收《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油印本”为底本,参照1972年10月台北世界书局再版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初稿本”)和1983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启超年谱长编》(“长编本”)整理而成。第七卷为游记、书信、诗歌和附编《丁文江先生年谱》《纪念、研究丁文江论著目录索引》。
搜集丁文江的作品实非易事。有些作品或书信虽有前人提示线索,亦不易查获。此次编辑《丁文江文集》,主要是将丁文江已经发表的文字加以汇编、整理、合集。整理丁文江文献,编辑《丁文江文集》,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其中之难度,除了其论著在专业上涉及跨学科这一问题外,还有在文字上涉及多语种和他本身行文的不规范诸难点。我们虽倾尽全力,其问题恐在所难免,希望学界同人对面世的这套《丁文江文集》批评指正。
研究一个历史人物,最基本的资料主要是三项:一是搜集研究对象的著作,按照作者的历史地位,根据需要,将其作品汇编成选集、文集或全集;二是将研究对象的生平事迹系年辑录,一一记述,编成年谱或编年事辑;三是将有关记述、评介、研究该对象的资料和文献编目汇集,或按类分目,或系年排列,辑成目录索引。完成这三项基础性的工作,是研究历史人物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我们依循这一常规,设计、编辑了这套七卷本《丁文江文集》。希望这套文集的问世,能引发海内外学界同仁进一步研究丁文江及其相关学术问题的兴趣。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七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
〔1〕朱家骅:《丁文江与中央研究院》,载1956年12月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
〔2〕参见《丁文江致胡适、徐新六》,收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香港: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436页。
〔3〕《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六年度至二十八年度总报告》,第102页。
〔4〕中译本有(美)费侠莉著,丁子霖、蒋毅坚、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5〕Magnus Fiskesj? and Chen Xingcan,China Before China: Johan Gunnar and Andersson ,Ding Wenjiang, and the Discovery of China’s Prehistory (《中国之前的中国:安特生、丁文江和中国史前史的发现》),Stockholm: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2004。
论文前言格式 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的各项财政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农政策的落实,使得全国各地区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供给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随着农业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产品购销不够、价格下降,农民群众增收缓慢,说明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作文集前言 第6篇
小荷才露尖尖角,露的是一种希冀。那含在花苞中的,是小荷对于未来的向往,给自己,给别人,都留下了美好的期盼。
小荷才露尖尖角,露的是一种锐气,让锐气激昂在你我心中;小荷才露尖尖角,让锐气为你我插上翅膀,带着我们去飞翔。
小荷才露尖尖角,露的是一种梦想。有了梦想,生活便不再枯燥;有了梦想,光阴便不再虚度,因为我们可以为梦想而充实。
那充满梦想的小荷呀,虽只露出尖尖一角,却可以让人确定,它有一天会绽放,会辉煌。
我相信第一次的开始,必将带来以后一次次的突破,越写越棒。我们学会了写作,就是学会独自面对生活,独自面对自己,学会了思考人生,学会了面对宇宙和未来。这是我们成长的声音,是生命拔节的声音。
我们的足迹,我们记载;我们生活,我们热爱;我们的未来,我们憧憬。在这里,留下了我们自己的看法、感受,也许笔法稚嫩,语言也不流畅、优美,但通过我们不断练习,相信会越写越好。
小学作文集前言 第7篇
手捧新鲜出炉的文字我的优秀习作,心里洋溢着一种激动。每一张洁白的纸因为有了我的妙笔生花而色彩斑斓,每一个方块字因为有了我的潜心投入而神采飞扬。言为心声。一段段都倾吐着我的肺腑之言,一篇篇都脉动着我的少年气息。眼睛是关注,心灵是感受,兴奋、喜悦、纯真、善良一一书写在碎思所想之中,描绘属于少年的画卷,浸润未来的美丽梦想。虽然没有力透纸背的语言,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然而,却一个个犹如旭日东升,跃跃欲试,蹦着、跳着,闪过地平线,迈开了升腾的步伐好似花蕾初绽,芬芳四溢,笑着、唱着,装扮这季节,等待着蜜蜂的采摘
这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期待。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水品的`提高,固然不一定读万卷书,但只要多读书,思想便会丰盈;只要多笔耕,笔端便如泉涌。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感受,当你学会大大方方地投入大千世界广阔的怀抱,世界必将回馈给你更灵动的文字,让我们学会读万卷书的同时也学会行万里路吧!
论文集前言 第8篇
小说《“前言”》开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向读者介绍了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即“魏地量书画展明天开幕。今天仅仅是预展,参观者已摩肩接踵。”叙述者在文本中似乎仅作为旁观者存在,几乎是直呈似的交待自己所见到的人物和事件,如“书画家老安一迈进展览厅的大门,便抓到一个别开生面的评论角度——”。读者顺着这个“别开生面的评论角度”线性的向前推进,了解到“老安”眼中“别开生面的评论角度”正是出自于“魏地量”笔下的“空白的前言”。然而这“空白的前言”里究竟暗含何种蕴意,叙述者似乎与读者一样身处困惑之中,不得其要旨,但“老安”却觉得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通过“老安”对这“空白的前言”是“想表达书画家从零开始的一种新的追求,还是想体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妙处尽在不言中’的玄远境界?”的捉摸不定,叙述视角也由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巧妙的过渡到了第三人称限制视角。所谓的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就是指这一视角要求的内容不能超过叙事可能知道的范围,对文本中事件及人物进行局部化观察,有利于保持距离,取舍材料。而也正是叙述视角的转换带来了“不可靠叙述者”的独特艺术效应。
我们之所以确定“老安”是不可靠叙述者,依据的就是经典叙事学对“不可靠”的宽泛理解。在几种不可靠原因中,本文主要是指在事实判断和认识两方面造成的“不可靠”。由于“老安”被严格限制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里,对于事实的判断和认知肯定有不可靠的地方。对于“魏地量”笔下“空白的前言”里到底有何独特深意,他想借此表达什么,自然只有“魏地量”自己心里最为清楚,而作为外人的“老安”是无从知道的,他无法进入到“魏地量”的内心世界里去一探究竟,只能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测去做各种猜想。所以“老安”对于“空白的前言”真实蕴意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就造成了“老安”在叙事上的不可靠性。“老安”与“空白的前言”之间的距离因此成为艺术想象的一个空间,读者在感知“老安”的同时也在感知“魏地量”,感知“魏地量”的同时也在感知魏地量笔下的“空白的前言”的真实含义。正如赫尔曼在《新叙事学》中所说:“我强调了功能多价的内在不稳定性,把阐释行为意义的工作交给感知者,亦即读者或某个听故事的人,某个目睹事件展开过程的人物,某个观照事件的现实世界里的个体。”“老安”成为小说文本的一个看点,叙述者“老安”的不可靠性造就了宽阔的审美感觉空间。这样的叙事角度是《“前言”》艺术价值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二、文本中的说明性文字现象以及思考
在小说文本的开头有一段介绍“魏地量”创作风格的文字,如“这位中年艺术家一直致力于艺术上的创新,并不时露两手标新立异的玩意儿,还颇具‘前卫’色彩。”“他书写的‘长城’两字通过夸张的变形,使人看到了形象的长城”等等,这些说明性文字在此应该被视为一种插入,因为它和故事情节的联系并非十分紧密。但这类文字实则是作者出于文体意识自觉有意而为之,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这段插入性文字是为了在故事开篇就将读者引入大环境,在读者的阅读中起到叙述契合的作用,帮助读者更好的进入虚构的语词世界,进入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形成相应的阅读心理预期。这样当读者的阅读活动行至尾声时,才会由于期待心理受挫从而使文本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如“标新立异”“前卫”这样的语词实际上也暗示了“魏地量”在艺术创作中喜好创新的艺术倾向。在这一语境中,它们也促使“老安”认定“魏地量”的“空白的前言”是富含深意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同时也让读者在某一程度上对“老安”的想法产生了一定的认同感。这种现象在很多虚构叙事性作品中都出现过,比如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对玉器世家的介绍,对于玉器艺术的说明等。
其次,这种被罗兰巴特称为“无用的细节”的插入性文字,在文本中还体现了另一个特殊的效果。即叙述速度在客观上变得缓慢,使读者在阅读中有更加饱满的感觉,为形成凝练饱满的阅读感做好铺垫。可以说,我们在阅读《“前言”》能有这样凝练而饱满的感觉,能够在小说产生的独特意味中进行深入的思索,与这些说明性文字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
三、由“空白的前言”所揭示的独特反讽意味
如果说小说文本在参差对照中以富有张力的情节安排实现了对“老安”喜浮夸,好卖弄丑陋形象的精湛表现,那么它亦以充满悖论的反讽在人物内心思想及言语中展开了对人性的浅深探讨。只是这一反讽的修辞是在表与里,局部与整体,价值体系本身的参差对照中展开,即是以言语反讽,情景反讽,总体反讽三个层面来实现。在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对比中,作者以情景及言语反讽表达了丰富的潜台词。通过反讽他巧妙地设置了一个貌似客观的叙事人,而自己却隐身在讥诮的语调中。于是在表层叙事里,评论家“老安”被叙述成一个志得意满,好夸夸其谈的形象。而在作者的安排下,当自以为高明的“老安”抓住魏地量的胳膊,沉稳而得意的说:“老兄,你的前言虽然不著只言片语,但它与众不同,另有一功,精妙无穷。内中的潜台词瞒不过我……”时,佯装无知者的“魏地量”却“一脸呆傻,甚至还有点吃惊。”在“老安”的“滔滔不绝”与“魏地量”的“一脸呆傻”的鲜明对照下,读者似乎觉察到了什么。然而当魏地量明白了老安说的是什么时,“转身一看,愣了一愣,忙说‘怎么搞的?谁把它弄反了!’说着,他把那块展板翻了个面”。在大家的“哄堂大笑”下,读者跟随“老安”一起,发现“背面才是真正的前言,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至此,读者明白了作者的用意所在,体味到了蕴含其中的讽刺意味。之前“空白的前言”的悬念解开,“不定点”所形成的空白也由此填补。与“老安”富有深意的评论相反,大相径庭的结果所产生的巨大讽刺意味让人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陷入了对这一小说的无限思考之中。
小说永远是一个微型的舞台,各色人生在这里上演。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有生命力的,是因为每一种人生都是读者们最真实的写照。而这种写照恰恰能引起心灵上的强烈共鸣。纵观全文,作者以冷静客观而又富有张力的笔调完成了对社会上众多“老安们”的无声讽刺,所带来的深刻意味无论何时都在警醒着我们。因此,这篇《“前言”》值得我们深思。
摘要:小说《“前言”》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喜浮夸,善卖弄的书画评论家“老安”的形象。作者始终用客观冷静的叙述笔调,力透纸背的凝练语言以及不着痕迹的讽刺手法使小说文本体现出较为自觉的文体意识与语言运用。它所产生的独特叙述方式由此构成了小说艺术价值形成的重要机制。本文试图从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变换所带来的“不可靠叙述者”的艺术效应,文本中说明性文字所产生的作用及小说所体现的巨大反讽张力来揭示其文本特征及蕴含其中的独特审美意味。
关键词:文本特征,审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莉莉.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莉莉.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集前言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