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历史功用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历史功用范文(精选5篇)

历史功用 第1篇

历史地图与课文相辅相成, 为历史事件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 替代文字表达难以说明的内容。

任何历史的史实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和发展有机组成的。但在教科书中, 文字资料不能直观、确切地反映出这种复杂的形势, 所以历史地图成为其重要的补充, 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历史的史实。例如,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中, 课文叙述沙俄侵占我国领土时, 只是笼统地进行了叙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俄国趁火打劫, 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并在后面附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表”。但要是细问这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分布如何, 具体的位置如何?这些要用文字来叙述, 就显得比较繁琐, 没有趣味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编者采用绘制“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反映出来, 再配以文字说明, 学生就能明确上述问题, 课本的这种编排便是显示了历史地图的直观性和确切性, 利于教学的实施和操作。

课文每讲到朝代的建立时, 必讲它的疆域或四至, 课文常用寥寥几十字进行简单的介绍, 给学生的印象就显得比较模糊, 采用地图就很好地消除了这种模糊。地图也可消除学生对古今地名不同而引发的区域或地方的混淆。例如在讲秦朝疆域时, 课文文字这样记录“秦朝疆域广大,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 南到大海”。那么陇西在哪, 长城又具体指那段长城, 南海包括今天的南海还是古代意义上的南海?这些文字叙述就显得过于笼统、模糊不清。如果不配合地图弥补的话, 学生就很难准确地把握战国时期的形势, 就对这段历史存在一种模糊的影响, 或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历史地图具有“以图释文”的功用

地图能较全面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形势, 能给学生宏观、整体的认识。

课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 往往高度概括, 不能较全面、细致地平铺直叙, 而这些不足, 完全可以通过地图较为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出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貌, 也补充了课文文字表达的缺憾, 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对此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这样说“即图而求易, 即书而求难。”在课本中凡涉及古代农民起义或战争时, 为配合文字, 必附战争形势图, 用以简化文字带来的繁琐, 直观全面地反映历史事件。

三、历史地图具有与其他学科较好链接的功用

历史地图能较好地反映历史、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科间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也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地理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自然环境长期的变化, 历史上原先存在的事物、现象可能因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有的逐渐地消失了或正在消失, 有的改变了原来的面貌或踪迹。例如, 在宋、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向了黄海, 而不是注入渤海, 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会不会是教科书搞错了?还是黄海在入海时分成两股注入不同的海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出示黄河在不同时期入注大海的示意图, 根据地理知识讲解因人为或自然条件的因素, 黄河注入不同大海的原因。

在讲授中国近代早期资本主义时, 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都在沿海地区?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 因为这些地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较早, 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并摧毁了这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就为官僚、地主、商人提供了一个有利可图的机会和平台, 于是这些地区便产生了近代早期的资本主义。

在通过近代史的学习之后, 学生可能就会发现, 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时, 有这样的特点:首先从上海、宁波、福建、厦门、广州的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 再从沿海逐步到长江中下游, 最后扩大直至西南内地。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应引导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就可以看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下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 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 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道德情感功用论 第2篇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通常是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最后是以形成个体的行为为终端.但由知到行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并非自然而成,必须经过中间环节即情感作用机制(意志不过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体现),才能完成认识向行为转化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因此,探讨国人的道德情感功用已成为道德建设中的紧迫课题.

作 者:姜红 毕琼 作者单位:姜红(华中师大政法学院,430079)

毕琼(深圳大学英语系)

雄激素的功用 第3篇

随着科学的进展,对雄激素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德国一家制药厂部分青年女工,先后出现闭经、乳房萎缩,后来发现这些女工都在生产雄激素的车间工作,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接触雄激素而引起男性化。因此,医生用雄激素治疗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富出血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收到一定的疗效。雄激素不仅能对抗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监且能对抗男性体内的雌激素。原来女性体内,除有大量雌激素外,还由卵巢和肾上腺分泌极少量的雄激素;同理,男性体内也有极少量雌激素。由于男性体内雄激素占绝对优势,使极少量的雌激素被缓冲而不发挥作用,只有因某些疾病使雄激素减少,雌激素才有可能占优势。有的男青年乳房发育宛如女性,其原因就在于此。

男性和女性体质上的差异,不少是由性激素引起的。男性进入青春期后,饭量较大,肌肉粗壮有力,身材较高,这都是雄激素的作用。因为雄激素可刺激食欲,使胃纳良好,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还能使骨基质合成增多,有利于钙盐的沉着。所以能促进骨的生长。

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比女性要多,这种差别在青春期以前监不存在,故推想雄激素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在实验室里给阉割的小白鼠注射雄激素后,血液中红细胞增多,而注射雌激素则没有变化。所以临床用雄激素治疗贫血,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秃发是人过中年之后的常见症状。现实生活中男性秃发相当多见,而女性则寥寥无几。著名学者汉密尔顿对312名健康男性和104名无睾者和男性性功能低下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秃发都发生在前一组,而后一组无一罹患,他还对有明显秃发的家族中尚未秃发的成年男性给予一定量的雄激素,结果很快引起秃发。当进展到一定程度停止给药,又很快恢复正常。所以雄激素被认为是秃发的“刺激剂”。

癌瘤这个词不禁使人望而生畏。男性胃癌的发病率相当高,约为女性的2~3倍。科学家认为这和雄激素有很大关系。他们把老鼠分成两组,一组在食物中加进致癌物质,另一组除加进致癌物质以外,再掺入适量雌激素,结果前一组有81%的雄鼠患了胃癌,雌鼠只有一只罹患。第二组只有68%的雄鼠患了胃癌,比前一组的发病率降低13%。

近年来发现,男性过五十岁以后体力渐衰,性机能减退,並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多愁善感,在医学上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它的治疗措施,除对症治疗外,主要使用雄激素,以提高血液中雄激素的含量。实践证明,适量的雄激素可使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但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发生副作用。

“小”器件,“大”功用 第4篇

在实际的项目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往往是因为这些小器件出现了问题, 工程师忽略了。要么多了, 要么少了;要么值大了, 要么值小了。通过对这些器件的运用解决问题, 进行描述, 说明小器件也有大作用。笔者就在过去的硬件调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都是在这些“小器件”上找到原因, 得到解决。本文就略举几例, 与大家分享。

电阻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举例

(1) I2C电路中的电阻

图1是I2C设备与I2C总线的连接图, 串行数据SDA和串行时钟SCL线都是双向信号线路, 通过上拉电阻Rp连接到正的电源电压+VDD, 当I2C总线空闲时这两条线路都是高电平。连接到总线的器件输出级必须是漏极开路 (OD) 或集电极开路 (OC) 才能实现线与 (wired-AND) 功能[1]。上拉电阻Rp是必须有的, 否则I2C总线不能正常工作。笔者就曾经有项目, 遭受了这个上拉电阻之苦。在拍照手机刚开始流行的时候, 设计Camera sensor时, 基带芯片通过I2C总线对camera sensor进行控制, 设计I2C时没加上拉电阻, 而导致I2C总线不能正常工作, 读不到I2C设备的地址, 于是Camera设备调试不通。

上拉电阻阻值也不是随意而定, 过大或过小, 也同样会导致I2C总线不能正常工作。上拉电阻Rp与电源电压、总线电容、总线上连接设备数 (输入电流+泄露电流) 有关:Rp min是电源电压的函数, 即电源电压越高, Rpmin值越高。Rpmax是负载电容的函数, 总线电容越大, 即负载越大, Rp max越低。总线电容Cb限制了上拉电阻Rp的最大值, 而电源电压限制了上拉电阻Rp的最小值[2]。

更有甚者, 笔者在设计手机电视时, 还碰到多I2C设备不能同时工作的事。如图2所示, 是数字电视手机的原理框图, 手机基带芯片通过同一个I2C总线来控制解码芯片和音频Codec芯片, 然而调试时却让我们吃尽苦头, 两个设备工作不稳定, 时而能工作, 时而不能工作。当时以为是EMC问题, 电源供电噪声等各种原因, 可还是找不到原因, 最后, 在I2C总线进入解码芯片设备之前串一个500欧姆的电阻, 解决了问题, 工作稳定, 项目完成。

(2) 耳机自动检测电路

在手机、MP3, MP4等便携式产品中, 耳机是常用的附件, 耳机的自动检测电路是耳机电路的重要部分。典型的耳机插孔电路如图3所示, 在检测引脚连接一个上下拉电阻, 这样即可产生一个信号, 表示耳机是否插入插孔。当无耳机插入的时候, 检测引脚常闭, 输出信号为“低” (经分压而得) ;当有耳机插入的时候, 检测引脚断开, 信号为“高”。该检测信号连接到一个微控制器端口的GPIO (或者外部中断) 。一个简单的电阻分压电路就实现了这一检测功能。也可以通过电压比较器的方式来检测, 但增加了器件, 增加了BOM成本。

(3) Hall IC的滤波电路

几年前翻盖手机非常时尚与流行, 大多都用Hall效应元件来进行翻盖检测, 当然也可以用机械按键式。Hall效应元件的基本电路如图4左, 不论南极或者北极, 只要磁通密度 (magnetic flux density B) 比特定工作点磁通密度 (Bop) 大, 输出就打开 (输出低电平) , 并且输出会被锁存直到B小于释放磁通密度 (Brp) , 然后关闭 (输出高电平) 。Flip_Switch接手机Baseband的GPIO, 基带检测这个脚的“高低”电平, 当“低”电平时, 手机为合盖状态;当“高”电平时, 手机为开盖状态。

笔者曾经设计的一款手机, 用Hall IC进行翻盖检测。进行手机测试时, 发现, 手机接听电话或者呼叫电话的那一瞬间, 手机容易黑屏, 打电话经常掉线。经过跟踪, 发现Hall IC产生了一个低电平 (也就是一个合盖操作) , 引起了黑屏以及电话掉线。用示波器查看Flip_Switch网络的波形, 可以看到, 在拨打电话或者接电话时, 偶尔会产生50ms的“低”脉冲。网络上还能看到GSM TDD noise噪声。由于Hall IC离手机天线很近, 这个射频干扰比较明显, 并从Flip_Switch处被引入Hall IC, 引起Hall IC采样产生误动作, 50ms的负脉冲, 这正好是Hall IC内部两次采样的间隔[3]。

采用硬件滤波来解决, 如图4右, 在Flip_Switch串接于基带GPIO之前加上一个1kΩ电阻, 它具有衰减GSM TDD noise的作用, 与10pf电容还能一起具有滤波去噪的作用。经过测试, 不再出现误操作。

电容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举例

(1) 晶体匹配电容

晶振为微处理器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 是整个微处理器系统的“心跳”。没有时钟, CPU不能工作, CPU也无法与外界进行通信。

晶振分有源晶振和晶体。晶体 (crystal) 配合芯片内部振荡器, 外围匹配电路 (电感、电容、电阻等) , 才能正常工作。图5是典型的晶体电路。它工作在并联谐振模式, 电容C1和C2构成晶体的负载电容。

这里CS是PCB上的寄生电容, 在计算时可以用典型值参考值5pf。通常C1和C2选择一样的值, 大约为晶体负载电容的一半。

晶体的匹配电容并不是随便而定的, 要依据其负载电容来选择, 过大不好, 过小也不好, 会引起时钟工作不稳定、不可靠, 甚至晶体不起振;大的电容值可移增加频率稳定性, 但减小了闭环增益, 这样可能会引起启动问题。另外, 一些IC在芯片内部内置了匹配电容, 消除了电路设计者的一些疑虑。这样就只要在处理器芯片的XTAL_IN和XTAL_OUT管脚上连上晶体, 而不需要再连匹配电容。笔者曾经用汤铭 (TERMINUS) 的USB host hub芯片FE4.1[5], 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该芯片已经内置了晶体的匹配电路 (电容) , 开始SMT时又贴装了匹配电容, 晶体反而不能工作。

(2) 辐射杂散测试之电容滤高频波

辐射杂散测试是GSM手机射频性能测试的一个重要项目。检验手机天线端的离散辐射功率是否符合GSM规范及国家标准, 以防止杂散辐射功率超标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发信机的辐射杂散是指用标准测试信号调制时在除载频和由于正常调和切换瞬态引起的边带, 以及邻道以外离散频率上的辐射 (即远端辐射) 。杂散辐射测试不通过, 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因此应从多种角度进行整改, 如天线、机壳、屏蔽罩、接地等, 其中RFPA引起的杂散辐射超标是一个重要因素。PA内功放管产生非线性失真, 主要成分是基频的谐波。

笔者曾经研发的一款手机, 进行CTA测试时, 发现传导型杂散辐射通过, 而辐射型杂散辐射不通过, 尤其是二阶 (H2) 超标, 如图6所示。解决故障时, 屏蔽、天线等情况都查找了, 最后发现在该平台上, PA芯片的辐射值较大。

我们在自己的射频实验室, 先对手机PCB板进行整改, 手机PCB板用RF cable连接和综合测试仪, 并工作于呼叫模式, PCB板与综合测试仪进行模拟通话, 并用频谱分析仪的探针在手机板上找出相对二阶频谱过大点。由于是PA引起的二阶谱超标, 很有可能由PA的VBAT电源辐射出去, 我们可以从PA开始, 沿着VBAT的通路寻找、定位辐射最大点。

定位好这种超标位置后, 在这个点上加上对地的滤波电容。电容的大小与二阶谱频率有关, 可以用Murata S-Parameter&Impedance Library[6]工具进行仿真, 采用“Shunt”电路模型, 分别对Murata 0402封装2.2pF电容和7pF电容进行仿真, 得到S11和S21图, 如图7, 其中蓝色线为S11, 红色线为S21。

在原相对最高辐射点焊接好对GND的相应频段的电容“就近滤波”后, 再用频谱分析仪可以看出相对应点辐射频谱减小, 最后辐射杂散测试通过, 如图8所示。

(3) RS232转换之滤波与旁路电容

RS232转换芯片是串口转换芯片, 将PC机的EIA-RS-232C电平逻辑与微控制器MCU的TTL电平逻辑进行相互转换, 以实现PC机与微控制器之间的串口通信。基本的电路图如图9, 其中C1-C5五个100m F的电容为一般场合从100nF到10uF都可以用的。但不能少, 否则内部的电荷泵就无法产生正负电压。芯片内置有双电荷泵变压器, 提供+5.5V和-5.5V两种电源, 每个电荷泵需要一个旁路电容 (flying capacitor C1, C2) 和一个储能电容 (reservoir capacitor C3, C4) ) 。

C1-C5这五个电容, 缺一不可, 并且其容值也有推荐, 一般为100nF[7]。但是这些值并不是完全固定死的, 笔者在设计TI Omap3530微处理器与PC进行串口通信时, 就遇到了比较奇特的现象。板子在某些PC上可用, 在某些PC上不可用, PC输入乱码;更甚者, 在某些PC上PC输入可用, 但PC输出不可用;或者PC输出出现乱码, PC输出时部分键盘字符不能输出;这些奇怪的现象, 让我们非常纠结, 多种调试工作未见成效, 最后把C1-C5电容都换成1mF电容, 问题解决了。

小结

电阻、电容等电子器件, 是电子器件中最基本的元器件, 简单, 算是“小器件”, 身微权重, 却有很大的功用。在实际项目中, 这三种器件经常是硬件调试的关键, 解决问题的关键。巧妙运用这些小器件,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只是略举几例, 抛砖引玉, 我们可以在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自己体会。

参考文献

[1]Philips Semiconductors, The I2C-bus and how to use it (including specifications) [M].1995.4.

[2]PCF8563Real-time clock/calendar Rev.8data sheet[D].18November2010Product, www.nxp.com.

[3]MicroPower.Ultra-sensitive Hall Effect Switch.[R].www.anachip.com.tw.

[4]MX COM Inc.Crystal Oscillator Circuit Design[M].APPLICATION NOTE, 1997.www.mxcom.com.

[5]FE4.1USB2.0HIGH SPEED DUAL-PORT HUB CONTROLLER data sheet Rev.0.4[D].TERMINUS TECHNOLOGY INC.March29, 2010.

[6]Murata Chip S-Parameter&Impedance Library[D].www.murata.com.

纺轮功用试析 第5篇

【关键词】绿松石 饰品 生产工具 祭祀礼器

2012年11月驻马店市博物馆从西平县文物管理所调拨了一枚新石器时代的绿松石纺轮,与其一起调拨的还有石磨盘、石磨棒、石研磨器、石斧、石铲、石凿、尖底罐、灰陶壶、陶纺轮等一批文物,该文物标本出土于谢老庄遗址。1999年修京珠高速公路取土时文物工作人员发现了西平县人和乡谢老庄村遗址,遗址南北长620m,东西宽600m,面积37200m2,文化层厚2.5m,此遗址出土的文物及标本基本属裴李岗文化时期。该绿松石纺轮直径2.5cm,孔直径0.4cm,厚0.8~1.1cm,质地较好,打磨精细,极为珍贵,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 一枚宝石纺轮。

一、绿松石饰品的发现

绿松石是含铜的地表水与含铝和含磷的矿物或岩石(如长石、磷灰石等)作用后在裂隙中沉淀形成的。晶体形态呈致密的隐晶质集合体,有时呈皮壳状、结核状,单个晶体极为罕见。颜色多呈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绿色、带绿的苍白色。从材质上看,该绿松石纺轮与一般的陶质或石质的纺轮不同,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石质纺轮。绿松石是我国四大名宝石之一,在史前考古学文化六大区系中均发现有绿松石饰物。如大汶口文化中的绿松石镶嵌骨雕筒器,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上镶嵌的绿松石,庙底沟文化中的绿松石镶嵌饰物等,这些发现代表了史前绿松石艺术的突出成就。绿松石作为一种装饰品在新石器时代的流行,表明它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过程中有着神秘而特殊的功用。

1979年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绿松石珠两件,圆形,中间穿孔,直径分别为0.8cm、0.6cm,长为lcm、0.7cm,绿松石饰一件,器身扁平,弧背,中间穿孔,长4.5cm。年代约为公元前5495~前5195年,属中原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是我国目前出土最古老的绿松石制品[1][2]。郑州大河村仰韶期文化遗址出土鱼形绿松石饰一件,一端钻一圆孔,长2.8cm。另一件为三棱体,淡绿色,通体磨光[3]。还有绿松石饰一件,经磨制,扁体菱形,一角有一圆孔,对角线分别为2.6cm和3.8cm,属仰韶文化中期,时代与庙底沟文化大致相当[4]。当时绿松石饰件作为逝者的高规格佩戴物已在中原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

在西北地区,绿松石饰件也是新石器文化的典型器物,使用非常普遍,陕西有三处出土绿松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著名的临潼姜寨遗址属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在一少女墓葬中出土有2件绿松石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武功黄家河遗址中,出土绿松石管2件,中空,长1.2cm[5]。西乡何家湾出土绿松石佩件8件,有圆形或扁圆形,均有穿孔[6]。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属仰韶文化晚期。公元前2950年前后已进入父系社会的齐家文化,这个时期出土大量的绿松石饰珠,如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绿松石珠32颗,兰州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瓮内底部红土中发现了绿松石珠和绿松石球,似乎是作为财物而收藏。在永昌鸳鸯池遗址(属马厂文化,公元前2600~前2300年)出土1件彩陶,上镶嵌绿松石,弥足珍贵。 山西临汾下靳遗址,属庙底沟文化晚期阶段(公元前2500年),在一男性墓主的头骨和左肩胛骨上镶嵌有绿松石的饰物,在两位老年女性的手腕上各有1件镶嵌绿松石的手镯,其中一件镯为黑色胶状物,上面贴有数十片绿松石碎片,镯周长30cm,宽9cm。另一件手镯外径9.5cm,内径5.3cm,在黑色底上贴附绿松石二十多片,形状各异,说明入葬人员已有等级区别[7]。这一地区出土的绿松石用途更广,不但用作饰品佩戴,也作为财富珍藏,同时还作为器物上的镶嵌装饰。

在西南长江上游的重庆巫山遗址的大溪文化为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绿松石耳饰较多,女性有2~3件耳饰,男性仅一件。绿松石耳饰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梯状等,长l~1.6cm,伴随有玉、骨象牙、兽牙等质料的耳、项、臂饰三类。大溪文化年代当在公元前4400~前3300年[8]。虽然出土绿松石饰件较少,但绿松石已开始使用是没有疑义的。

以上仅仅是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绿松石的情况。而河南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纺轮和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绿松石饰件应同属一个时期,它们与全国绿松石出现和使用的时间相一致。绿松石作为装饰物在全国广大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普遍使用,是绿松石作为宝石的一种被人类较早认识的结果。

二、纺轮的发现

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多件圆形带孔石器,它们可能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纺轮[9]。迄今,我国最早的陶纺轮出土于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10],随后全国各地都有出土。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纺轮竟达一百多枚,可见纺织业的兴盛 。裴李岗文化遗址也出土有不少的陶纺轮[11] [12]。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所罕见。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它们距今有六七千年了[13],可见这种纺线工具在当时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在调查西平县董桥遗址、小孟庄遗址、三所楼遗址和小潘庄等遗址时,我们采集的大量陶片标本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陶纺轮出现[14]。西平县董桥遗址采集的陶纺轮为泥质红陶,利用残陶片加工而成,圆形,两面平整,直壁,周围边缘部分有磨损,外径0.4厘米,直径2.8厘米,内径0.2厘米。

从形状上看,西平县出土的绿松石纺轮是一种常见的原始纺织工具的构件——纺轮。纺轮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是纺坠的主要部件,圆形、扁平、中间有孔,孔中插棒,利用重物旋转的力量把纤维拧成线,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这比用手捻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纺轮的出现,是我国步入纺织时代的象征,是划时代生产力的解放,也是远古先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和纺织文明的启封。在这一时期柔软的纺织物的出现逐步地代替了其他原始的裹身物品,朦胧的文明萌芽诞生,所以纺织物是文明的初始,纺轮则是文明诞生的温床。

nlc202309090415

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发现的绿松石纺轮更是开纺轮材质变化的先河,它不仅是宝石生产工具的代表,同时也与石纺轮和陶纺轮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石纺轮和陶纺轮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功能应该是超越了纺织生产工具的范畴。

三、绿松石纺轮的特殊功用

绿松石纺轮首先是生产工具 ,在全国普遍出现和使用陶纺轮的过程中,绿松石纺轮与石纺轮和陶纺轮一起出现,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佐证了当时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发现的绿松石纺轮,与它同时代的绿松石作为佩饰的兴起是一脉相承的,也与这一时期玉器的使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的玉器既是随葬品,也是日常装饰品,更是祭祀用品。

在我国东北、西北、长江流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玉器与中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器同属一个同生共长期。绿松石纺轮属宝石类,特别是从形体上和制作形式上看与玉璧的制作大体一致,它们的制作和使用有着天然的联系。

西平县西部处于伏牛山余脉向平原过渡地域,这里低山、丘陵、土岗、平原相互映衬,湖泊、河流交错,地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地形。这里光照适度,水源充足,山岭岗丘植物茂盛,平原土地肥沃,集采集、渔猎、耕种为一体的优越自然条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也为养蚕制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越环境。这里的蜘蛛山,又称“始祖山”,相传嫘祖正是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织绸技术。

在这一带的董桥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古代遗址,从保存完好的的遗址上采集到陶纺轮、碗、罐、钵等陶制品,还有石斧、石铲等石器。从器物特征可以看出属仰韶文化时期。

2006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西平县隆重召开,专家们查阅了众多有关嫘祖故里在西平县的文献资料,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宋代刘恕《通鉴外记》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路史·后记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为先蚕。”《水经·潕水》有记载:“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北魏郦道元注曰:“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清人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图》则标识得清清楚楚,此图和今西平县境图相比,除去潕水(洪河)改道的原因略有差异外,基本相同。甘肃武威汉简中记载“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大清一统志》汝宁府下记载西平县以生产丝织品“缣”而著称于世。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众多文献记载和董桥遗址的实地文化内涵构成了嫘祖植桑养蚕的必要条件,专家一致认为嫘祖故里就在今天西平县的董桥,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正式认定命名西平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

嫘祖为中华民族的养蚕和丝织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全国各族人们的敬仰,黄帝时期嫘祖的出现,与全国普遍出现纺织业到中原纺织业出现高潮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此华夏子孙不再用其他东西裹肤遮羞,身着锦衣挺立于世。既然西平县在黄帝时就是一个纺织中心,在西平县出土这样一种高规格纺织工具也正体现出了全国纺织中心的位置。

嫘祖作为蚕神一直享受蚕农奉祀,当与其特殊身份有密切关系,绿松石纺轮从使用上讲是纺织用的生产工具,而作为名宝石应该是一种礼器,绿松石的材质表明其具有超越生产工具范畴的宗教功用,即祭祀蚕神的礼器。玉是一种稀缺、珍贵、质地优良、色彩美观的上等石材,亦属名宝石,是我国古代制作礼器和装饰品的首选材料。在众多玉器品类中,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器,最早出现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绿松石纺轮和玉璧的形制一样,而且也是四大名宝石的一种,它的色质不同于以玉做祭天地和四方的六玉,但绿松石纺轮在祭祀蚕神方面应担承着礼器之用,特别是它青绿温润的色泽与大自然的绿色珠联璧合,也与绿绿的桑叶颜色一致,所以在祭祀蚕神时,应是一种比其他玉器更为合适的专用祭祀礼器。

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纺轮与西平县养蚕制丝的历史渊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纺织业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无处不显示各地域先民认识桑蚕业的重要意义。其中一处遗址发现陶纺轮竟多达300余件,足以证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速度,从西平县诸多遗址都出土纺轮可知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绿松石纺轮的出土,为西平县纺织业的发展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它作为纺线的生产工具,引领着纺织工具的改革,作为专用祭祀礼器,也起着同玉器一样的祭祀礼器作用,凸显了先民们对纺织业的高度重视,所以绿松石纺轮的出现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为西平县成为纺织业发展的中心区域提供了佐证。■

注释:

[1]河南开封地区文管会.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1978(02).

[2]任万明, 王吉怀, 郑乃武. 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84(01).

[3]郑州市博物馆. 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79(03).

[4]李昌韬, 廖永民. 郑州大河村遗址1983、1987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报告[J]. 考古,1995(06).

[5]梁星彭, 刘随盛. 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1988(07).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 陕西西乡何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掘[J]. 考古与文物,1981(04).

[7]宋建忠, 薛新民.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J]. 文物,1998(12).

[8]范桂杰, 胡昌钰. 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1(04).

[9]李家和.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 文物,1972(02).

[10]孙德海, 刘勇, 陈光唐.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J].考古,1981(03).

[11]任万明, 王吉怀, 郑乃武. 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4 (01).

[12]马洪路.河南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84(03).

[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上下)[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4]高沛. 嫘祖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历史功用范文

历史功用范文(精选5篇)历史功用 第1篇历史地图与课文相辅相成, 为历史事件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 替代文字表达难以说明的内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