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三星标识项目技术分析与应用
绿色建筑三星标识项目技术分析与应用(精选4篇)
绿色建筑三星标识项目技术分析与应用 第1篇
1、上海建科院莘庄综合楼 基本信息
项目地点:上海市闵行区申富路568号
认证奖项:绿色建筑创新奖 三星级设计 主要功能:办公建筑 投资单位:
咨询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获奖时间:2009年
建筑面积:9,990 m²
设计单位: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莘庄综合楼项目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申富路568号,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项目用地面积约2,000m2,建筑面积10,000m2,建筑高度23.7米,地上七层地下一层,建成后的主要功能为上海市建科院在莘庄园区的区域中心。本次申报范围包括新建综合楼以及对既有生态示范住宅的改造利用。
关键参数
节能(%)61.9 节水(%)N/A 二氧化碳减排(吨/年)N/A 热岛强度(℃)N/A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5.8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39.0 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N/A 可再利用材料利用率(%)N/A
“莘庄综合楼”项目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申富路568号,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项目用地面积约0.2万m2,建筑面积1.0万m2,建筑高度23.7米,地上七层地下一层,建成后的主要功能为上海市建科院在莘庄园区的区域中心。本次申报范围包括新建综合楼以及对既有生态示范住宅的改造利用。
本项目完整保留既有生态示范住宅,将其改建为接待中心。基地内绿化选取当地植物,采用屋顶绿化和立面爬藤绿化,地面除车行道外均以复层绿化为主。墙体采用无机保温砂浆和挤塑聚苯板内保温综合保温措施,窗体采用双层窗活动遮阳和Low-E中空窗等;空调合理分区,采用土壤源变制冷剂流量多联空调机组以及溶液调湿全热回收型新风机组;采用节能高光效荧光灯和照明分区控制;安装平板集热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园区既有自建地埋式中水处理系统,回用于冲厕、绿化灌溉和道路浇洒,收集屋面及南立面采光井雨水补充景观水池;采用分区供水、变频供水、节水器具、绿化滴灌等节水措施。主楼采用无梁空心楼板和高强度钢筋;建筑内部空间采取了灵活隔断方式。下沉式边庭和采光天窗改善地下车库的天然采光效果;南立面露台、连廊开窗等强化过渡季节自然通风;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发布系统,采集环境参数、统计分析、实时发布、超标报警。
本项目建筑节能率61.9 %,太阳能热水产生热水量比例55.8%,非传统水源利用率39.0%。
2、上海铜山街旧改南块项目1-8号楼
基本信息
项目地点:上海浦东新区东至民生路,西至中欧项目,南至浦东大道,北至昌邑路 认证奖项:三星级设计
主要功能:住宅(商品房)
投资单位:上海祥大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咨询单位: 获奖时间:2011年
建筑面积:223,988 m² 设计单位:CCDI中建国际
施工单位: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上海铜山街旧改南块项目1-8号楼 项目简介
总建筑面积223988平方米,该工程计划新建8栋无装修的住宅楼,地上28层;1栋精装修的酒店式公寓,地上32层;学校和附属配套设施,设有一个2层高的地下室。主体为框架结构,外墙采用涂料和石材装饰,需安装商用大型中央空调,安装数部电梯。
3、上海卢湾滨江CBD绿地集团总部大楼
基本信息
项目地点:上海市卢湾区打浦路688号
认证奖项:LEED-CS 金级 三星级设计 主要功能:办公建筑 投资单位:绿地
咨询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EMSI,SPEC 获奖时间:2009年 2011年
建筑面积:41,900 m²
设计单位:现代华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卢湾滨江CBD绿地集团总部大楼
项目简介
绿地卢湾滨江CBD项目商业金融B、商业E137A-4地块绿地(集团)总部大楼位于上海卢湾区南端137A-4地块,南邻滨江绿地及黄浦江,东临南园公园,西接滨江CBD办公商业设施,北侧则与规划高级住宅相临。建筑地上共5层,1-3层为商场,4-5层为绿地(集团)总部办公,地下3层为车库、档案和仓库用房,其中总部办公在一楼设有单独的大堂。
上海卢湾滨江绿地CBD是绿色生态智能办公建筑,是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个绿色建筑办公项目。绿地集团总部大楼占地面积为8681㎡,总建筑面积约4万㎡,其土地开发强度要求比较高。整幢建筑地上共五层,地下共三层。地上一至三层为“海外滩中心”的商业百货,四层为绿地集团的大开间办公室以及中庭,五层为绿地集团的领导办公室,屋顶为绿色花园;地下一层为绿地集团的员工食堂以及停车库,地下二至三层为停车库以及设备用房。本项目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融入绿色理念,将中心庭院、室内水系、绿地以及屋顶花园进行完美结合,使整幢建筑有着丰富的立体景观,呈现出盎然生机;采用外墙保温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地板送风系统、节能电梯、多形式建筑外遮阳系统、全热回收系统、节能照明系统、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屋顶绿化、透水地面、可再循环材料利用、实时监测站是系统、计算机模拟优化技术等,使先进科技与节能环保得到有机融合。
高性能的围护结构设计
绿地集团总部大楼整体采用高性能的围护结构,外墙采用40mm挤塑聚苯板,屋面采用60mm挤塑聚苯板,幕墙中非透明玻璃幕墙采用50mm防火岩棉,透明玻璃幕墙采用双层中空低辐射玻璃(6+12A+8隔热金属型材),热工性能均优于国家标准,更加的利于节能减排;在建筑的外部采用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建筑外遮阳体系,包括活动卷帘遮阳、天窗机翼遮阳、固固定百叶遮阳以及建筑构件遮阳。地上第五层全部采用铝合金材质的活动百叶卷帘外遮阳,地上第四层在东、南、西向设置了垂直百叶遮阳。铝合金机翼活动外遮阳以及中庭透明屋顶铝合金机翼活动外遮阳均采用自动控制技术,根据遮阳的时间表进行自动控制设定。
太阳能综合利用建筑一体化
绿地集团总部大楼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应用了目前技术较成熟的地源热泵及太阳能发电系统,在绿地集团总部大楼的地上五层的屋顶布置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利用太阳能这种可再生能源来降低能耗,整个太阳能面板的面积约为12㎡,预计功率为5kW,产生的电量主要用于屋顶外遮阳的控制。
节能照明及其智能监控
为了充分的利用自然光,在中庭的上部设置了透明天窗,天窗可以为地上五层45.48%的区域提供300lx以上的自然采光,为地上四层38.92%的区域提供300lx以上的自然采光;需要照明的区域采用T5节能灯,人员流动叫少的公共区域采用多种控制方式控制照明灯具,例如楼梯间采用声控来控制照明灯具,非工作时间的公共区域例如茶水间以及走廊采用红外感应装置控制照明灯具,这样就实现了只有人员经过的时候,照明才自动开启;集团总部大楼与各地区分公司的联席会议很多,会议时间长,因此在会议室安装了智能化设备,这种设备能够根据环境照度自动进行调光,并根据不同的模式(如会议、展示)来智能控制照度,避免了能源的浪费,也更加的环保。
绿地集团总部大楼设置了先进的楼宇自动控制系统(BAS)系统,对冷热源设备、通风设备、空调设备、动力设备和照明设备等运行状况进行监控、故障报警及启停,并对关键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记录、处理、显示。对供电系统。变配电系统。应急(备用)电源设备、直流电源设备、大容量不停电电源设备监视、测量和记录。
运营参数
本项目建成后,地板送风系统使办公人员感觉更为舒适;室内的自然采光明亮,室内环境质量更优,有利于提高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本项目作为上海市唯一同时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和LEED-CS金级认证的项目,对上海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根据计算,以绿色理念打造的绿地集团总部大楼预计年节约用电量为143.6万kWh,节煤量508.39t,减丰IIE-氧化碳533.97t;减排二氧化硫2.94t;减少一氧化碳832.38kg。绿地集团总部大楼倡导生态节能理念,作为一座建筑艺术精品,以大气现代的建筑外观为成为浦江之畔的“绿色”地标。
关键参数
节能(%)15.6% 节水(%)41.6% 二氧化碳减排(吨/年)600 热岛强度(℃)N/A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N/A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N/A 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N/A 可再利用材料利用率(%)N/A
4、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
世博中心作为世博会永久保留建筑,在世博会期间以及会后都将承担重要的工作。世博会期间,它将作为上海2010世博会的重大庆典活动中心、指挥营运中心、国宴宴会中心、新闻发布中心以及世博会论坛中心;世博会后,它将成为上海的政务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在其设计过程中,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创造可持续的人居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世博中心围绕“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设计原则,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环节入手,统筹安排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回收和再使用,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力求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在实施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可控的,真正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在世博中心项目中,采用了一系列诸如蓄热太阳能热水系统、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杂用水收集利用系统、分工况变频给水系统、江水直流冷却水系统、程控型绿地微灌系统、中央监控与管理系统和节能设备与节材措施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有的国内尚未使用;有的国内虽有使用,但仍无规范;有的国内虽有规范,但与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还有出入。设计团队通过系统比选、项目调研、数据分析、类比测试、模拟计算、优化设计、效益评价、修正参数、归纳总结等步骤,对有关技术参数和要求予以补充和确定,提出符合世博中心项目实际情况的系统设计建议,并予以实施。保证了世博中心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实现。本建筑为7层单体建筑,建筑面积14.2万㎡,建筑节能率62.8%,52.0%的生活热水通过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非传统水源利用率61.3%。
5、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办公楼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办公楼位于上海市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上海市闵行区申富路568号,近中春路口),占地面积905m2,建筑面积1994m2。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屋面为斜屋面结构。南面两层、北面三层。
围绕生态建筑“节约资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该示范楼的总体技术目标是:综合能耗为同类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为实现该目标,示范楼采用了四种外墙外保温体系、三种遮阳系统、断热铝合金双玻中空LOW-E窗、自然通风系统、热湿独立控制的新型空调系统、太阳能空调和地板采暖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雨污水回用技术、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室内环境智能调控系统、绿化配置技术、景观水域生态保持和修复系统、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等众多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建筑一体化匹配设计和应用,形成了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天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资源回用、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
6、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和烟囱改建工程(未来探索馆)“南市电厂主厂房及烟囱改造工程(未来探索馆)”项目位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由原南市电厂主厂房改造而成,项目综合基地面积1.9万m2,建筑面积3.1万m2,建筑高度49.8米;建成后的主要功能空间为世博会分主题馆及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报告厅。
本项目完整保留原南市电厂主厂房的结构及部分构件,对原工业厂房基地土壤进行综合治理,维护场地安全。借主厂房北侧原有钢珩架种植爬藤绿化;基地内绿化选取当地植物,设置透水路面以涵养地下水、减小地表径流。选用夹心保温钛锌板墙面、Low-E玻璃外窗等;利用原电厂的江水冷却系统建设江水源能源中心,选择高效空调及照明设备,合理进行空调分区、采用末端控制及热回收技术,并安装528.5kWp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采用MBR工艺再生水处理系统,回用于冲厕、绿化灌溉和道路浇洒;采用分区供水、变频供水、节水器具、绿化滴灌等节水措施;通过合理设计及优质用材避免管网漏损。保留原厂房主体结构和部分设备支架;拆迁及施工过程制订废弃物管理计划,收集部分原场址材料用于制作世博园创意小品;施工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利用。通过天窗、高侧窗、主动式导光系统等改善大进深室内采光;设垂直绿化“生态中庭”;通过幕墙给立面开窗设计优化建筑自然通风;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通风系统联动控制系统,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本项目建筑节能率62.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建筑用电量的29.0%,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12.0%。
绿色建筑三星标识项目技术分析与应用 第2篇
建筑总体造型简洁现代, 以体现建筑的科技馆属性, 用现代的简单几何体造型, 强调建筑的科技感、未来感。同时在设计时, 更注重建筑本身采用的高新技术, 使建筑不只是提供展示常规的科学技术的一个空间, 而是让建筑本身就是一个高新技术的示范展示。
该项目由科技馆主馆、科学会堂组成, 总建筑面积35210.04平方米, 建筑层数为四层。总体布局分为两大块, 靠近铜鼓岭路一侧为科技馆主馆, 主体建筑依山势成台阶排列布置;西南侧为科学会堂。
该项目于2012年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项目场地南北高差最高达20~30米, 在规划布局阶段, 就要充分结合地形, 让建筑融入环境, 尽量减少对现有地形地貌的破坏, 这是本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的重要主导思想, 也是绿色建筑对场地设计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整体布局中, 建筑内部由北至南, 不同的功能场馆根据地形坡度的变化, 室内标高逐渐抬高, 并由公众大厅结合室外中庭布置, 使高差的处理富有趣味且能充分融入项目特有的自然环境中。
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分析
节地与室外环境
室外环境
风环境设计:本项目在场地规划设计时通过软件对不同标高室外环境进行模拟分析, 使建筑室外场地在夏季和冬季的主导风作用下, 建筑周围人活动区域1.5米高处风速分布合理, 风速在0~5米/秒, 处于舒适范围内, 而且不出现明显涡流区。模拟结果显示本建筑方案室外风环境良好, 可以保证人们在室外的正常活动, 建筑单体可以有效利用自然通风, 减少过渡季节时产生的空调能耗。
光污染控制:项目的周边区域已基本完成开发, 其西北面大部分为商住楼和私人住宅, 东南面为李宁体育公园。该建筑幕墙的使用主要在主入口及三角锥处。入口处玻璃幕墙高12米, 局部高23米。为减少幕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幕墙玻璃采用反射率不大于0.16低辐射中空玻璃, 符合《玻璃幕墙光学性能》 (GB/T 18091—2000) 的要求。三角锥部分则采用反射率不大于0.16的低辐射中空玻璃及磨砂玻璃与非镜面的节能复合铝板穿插分格, 减少整片玻璃幕墙的面积, 有效控制光污染的产生。
场地绿化及缓解场地热岛措施
项目场地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 主要配置类型为乔木—草本型、灌木—草木型、乔木—灌木—草本型、垂直绿化型。观赏花卉种类丰富, 植被覆盖裸土, 种植适合当地生长与易于存活的树种, 不种植对人体有害、对空气有污染和有毒的植物。
由于本项目场地在气象监测站的附近, 建筑高度受到限制, 故项目用地内建筑密度较大, 绿地率相对较低, 设计尽可能增加屋面绿化面积, 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环境,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并可显著增强屋面隔热效果, 保护建筑防水层, 延长其使用寿命。
科技主馆的主屋面约有2258平方米设置佛甲草种植隔热屋面系统。佛甲草为本地常见植物, 宜生长, 耐旱, 根系穿透性不强, 不易破坏防水结构。该系统荷载承值约30~80千克/平方米, 为传统种植屋面荷载 (350~500千克/平方米) 的1/7左右, 该系统含微灌浇灌系统。屋顶可绿化面积4599.70平方米, 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为49.1%。因其他屋面均摆放空调设备, 且布置了屋顶遮阳, 不适宜设计为种植屋面。
除绿化用地以外, 尽量增加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 室外车位及人行道均采用透水砖铺设以有效减少水的流失, 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减少场地内扬尘及热岛效应。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本项目为多层建筑, 从建筑经济上考虑不利于大面积开发地下空间。建筑规划时结合原有坡地地形进行设计, 逐步提高室内地坪标高, 减少对场地的开挖。顺应地势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形成地下车库。地下建筑共二层, 建筑室内标高平面结合坡地地形设计为半开敞式地下车库和设备用房, 通过庭院可直接自然通风采光;4.000标高平面为立体式地下车库。
节能与能源利用
围护结构
本项目建筑在进行节能设计时选用的外围护结构材料如下, 可满足国家和广西地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要求。
屋顶:采用3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板;
外墙:200厚加气混凝土、三角锥采用节能型复合金属板材;
外门窗:采用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 (6+12A+6遮阳型) 。
暖通空调系统
本项目位于南宁, 属于夏热冬暖地区, 结合主要使用功能, 设计时只考虑夏季制冷, 冬季不供暖。设计选用两套独立的空调系统, 系统一为3#楼顶部两层小开间办公室空调系统, 冷源采用风冷冷水机组, 冷冻水系统采用两管制闭式循环一次泵系统, 末端均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系统二为大厅及展厅, 冷源采用水冷冷水机组, 冷冻水系统采用两管制闭式循环一次泵系统, 末端均采用柜式空气处理机低速送风。
中央空调系统的末端均采用柜式空气处理机低速送风, 采用上送上回的气流组织形式。柜式空气处理机均在冷冻水回水管上设置比例积分电动阀, 设置温控器自动控制室内温度, 温控器设置在室内的明显位置, 并能测量及显示室内空气温度。
各柜式空气处理机均采用调节新风比例及全新风运行的措施, 新风及回风总管上设置调节阀, 可以根据室外空气温度调节新风比例, 新风比的调节范围为10%~100%。
在本项目建筑内的高大空间中, 空调出风口设于人员活动的高度范围, 有利于节约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
照明系统
照明系统电源引自低压配电屏, 其中半地下车库由市电供电与屋面光伏发电系统共同供电, 光伏发电系统不足时由市电补充。本项目照明设计涉及除展厅、大厅外的所有公共用房、办公等场所。灯具主要采用三基色节能型荧光灯光源, 配高效电子镇流器。设备用房、办公室照明等场所采用跷板开关控制, 地下车库、展厅、公共通道等场所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可根据时间、照度、人流情况等因素进行集中智能控制。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13) 规定的现行值。
其他节能措施
采用“能源再生型”节能电梯:电梯安装能量回馈装置, 采用D秒P中央处理器和PW米脉宽调制技术, 节电率可达15%~40%。当电梯制动时, 变频器将机械能产生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电梯能量回馈装置则将直流电能回馈给交流电网, 达到快速制动、节约电能的目的。
采用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项目利用三角锥的南向幕墙安装太阳能光伏板, 并结合造型进行一体化设计, 使光伏板与建筑屋面构件融为一体。系统总设计功率为50k Wp, 每年发电59603k Wh。
采用管道式日光照明系统:2.00米标高的展厅中部分采光不利的空间 (约670平方米) 采用TDD管道式日光照明系统, 共设8套, 使用范围约670平方米, 按每年约有240天晴天计算, 则该统每年节约用电量为1.235k Wh。
节水及水资源利用
南宁市气候接近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长夏无冬, 温和多雨。降雨一般多集中在汛期的5—9月间, 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2%。据统计, 多年平均降雨量1302.6毫米, 最大年降雨量1970.6毫米 (1923年) , 最小年降雨量830.1毫米 (1989年) 。
本项目在方案阶段经分析比对后确定采用收集屋面雨水及场地雨水并加以利用。屋面雨水经雨水斗和室内雨水管排至室外渗透弃流井, 雨水口采用专用的渗透弃流矩形雨水口, 通过井体本身和雨水口的渗透孔渗入地下, 以起到补充地下水、减少径流的目的;未弃流的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汇集至雨水蓄水池。该模块的储水经内置的提升泵提升后用于喷灌绿化、景观水系补水和道路浇洒。
项目采用虹吸式雨水口收集科技主馆的屋面雨水, 雨水工程年利用量为1.18万立方米, 可以节省优质水的量为1.18万立方米/年。雨水利用管道设置标识带, 保证用水安全。
室内生活给水系统一至二层采用市政直接给水, 三层以上采用管网叠压给水设备加压供水, 充分利用市政水压, 同时出水管上设置给水气压罐, 起到节能作用。室内生活给水管道采用铝合金衬塑管, 室外埋地给水管则采用钢丝网骨架聚乙烯复合管。
生活给水管DN≤50毫米采用不锈钢内螺纹铜闸阀;DN>50毫米采用不锈钢闸阀, 工作压力1.0m Pa。有效避免管网漏损造成水资源浪费。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造型简约:本项目建筑造型现代简洁, 减少装饰性构件成本, 节约资源。展厅为大空间设计, 并采用灵活隔断, 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
结构优化:为较好地实现建筑内部空间的完整性, 连接部位建筑立面不受影响, 接缝处建筑构造易于处理, 对钢结构三角锥体于12.0米标高、8.0米标高与混凝土结构相连标高以下部位采用的混凝土结构进行结构优化, 大量节约钢材用量, 同时连接部位设于12.0米、8.0米处, 使该两个锥面上的钢结构构件跨度得以降低, 从而降低三角锥体钢材用量;连接部位以下采用混凝土斜墙, 既解决西侧挡土问题, 也较好地实现锥面内部建筑的斜面效果, 斜墙沿锥面布置, 保持三角锥立面效果, 同时增强三角锥体处大空间周边的刚度;斜墙的布置对三角锥体内的展厅空间的节能计算提供较大帮助, 利于节能。
结构设计采用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相结合的方案, 方便施工, 并提高可循环使用的钢材比例。钢结构设计经对比分析, 大部分合理采用标准化构件。
工程中所有现浇混凝土均采用预拌混凝土, 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 减少现场搅拌造成的城市环境污染。
室内环境质量
自然通风:本项目科技主馆展馆大厅三角锥部分室内空间高达36米, 为促进室内自然通风, 三角锥幕墙底部与顶部均设有可开启窗扇, 有助于自然通风, 以节约过渡季节的通风、空调能耗, 其通风设计见示意图。
采光设计:三角锥部分采光利用计算机采光模拟分析, 优化玻璃幕墙上Low-E玻璃、磨砂玻璃和铝板的间隔布置方式, 利用磨砂玻璃的透射率较低的特点, 不仅可以使更多的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将其转化为比较柔和的漫射光, 同时可减少直射光线的不利影响, 改善室内自然采光环境。设计利用三角锥玻璃幕墙上的支撑结构起到了类似于“光格栅”的效果, 从而有效地减少直射光的进入, 避免眩光的形成, 对增加室内采光均匀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馆顶层展厅局部采用管道式日光照明系统, 以改善室内自然采光效果。
地下空间设计顺应地形, 直接或间接利用出入口、天井、侧窗等部位进行自然采光、通风, 有效减少照明及通风能耗。
运营管理
本项目智能化系统设计范围包括综合布线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扩声录影系统、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机房工程、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自动监控系统采用工作站中央监测, 分布式智能分站 (DDC) 结构, 在楼宇自动化系统BMA的管理下, 系统可对冷源、变配电、空调、新风、给排水系统等进行监测与管理。现场控制器负责采集各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 并上传至中央监测站。监控器显示系统运行的数据、图像和曲线;可打印各类数据, 进行系统运行的历史纪录及趋势分析, 统计设备的运行时间, 进行设备维护、保养管理等, 以达到节省能耗、节约人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
同时根据科技馆功能定位的要求, 新技术均增加可视化液晶屏、电子宣传屏幕等手段宣传绿色的行为方式, 使参观者更能直观感受和理解高新技术, 真正起到绿色公共建筑的示范作用。
南宁市科技馆位于南宁市东盟商务区内, 该项目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实施将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树立良好的科技建筑的绿色节能环保形象。项目运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基本为目前已成熟的技术, 且效果明显, 可有效地降低能耗, 降低建筑运营成本, 且因为本建筑功能的特殊性——科技展示的公共建筑, 对新技术的推广更为直观、更具影响力。作为科学技术展示教育的载体, 该建筑对前来参观的青少年也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 所以更应注重建筑本身采用的高新技术, 让建筑不只是提供展示常规科学技术的一个空间, 而是让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绿色高新技术的示范展示, 直接教育并影响下一代。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建筑业消耗了40%的自然资源,40%的能源,而因施工而制造的建筑垃圾也占据了人类产生各种垃圾总量的40%。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施工当地的气候、形态模式、地理环境、使用方式、建筑材料、管理制度、建造过程等一系列客观原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建筑内部进行健康、舒适的设置。因此为推动建筑业的发展,我们引入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
一、施工材料资源的利用环节
其一,树立建筑施工材料资源的节能意识,重构建筑材料资源的供应渠道,在保证建筑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节能性的材料,以发挥建筑施工材料资源的节能效能;其二,制定健全的施工材料资源的使用规范,严格限定建筑材料的使用用途,建筑工具的使用强度,以保证建筑材料的效能得以发挥,建筑工具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使得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设备的能耗能够得以降低;其三,高度重视节能建筑材料和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在达到建筑节能目标的同时,形成科学的建筑材料资源使用的模式,比如提高模板设施材料的重复使用次数,由此实现施工材料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节水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高效用水,尽最大可能减少用水量。第一,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节水的机械,也可通过回收处理,将现场的雨水和废水进行二次利用,雨水可以用于施工现场的除尘,废水可以冲洗作业区;第二,施工应用的供水管络应根据规划的用水量进行管径设计、合理布置管路,并注意减少管路的渗漏;第三,對于工作区内的设备、车辆的冲洗水必须设立水源循环利用装置;第四,在施工过程尽可能多用节水器具,对于施工现场的临时用水装置进行计量,并采取有效地管理方式与措施,实现用水的节约;第五,施工单位也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水循环处理系统,实现用水的有效节约与利用;第六,施工现场应按照规划的用水指标,对生活用水与建筑用水进行计量管理;第七,施工现场的保养用水和搅拌用水也应得到严格的管控,并加强施工人员的节水意识。
三、充分利用太阳能
在我国许多的地区,都拥有良好的太阳能资源,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加强对太阳能的利用,是现代节能施工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太阳能的利用,包括了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等等。太阳能利用方式有这几种:通过对建筑物的朝向进行控制,利用反光镜,来保证建筑物内部的采光效果,达到在白天建筑内部可以利用自然光进行采光,来减人工的照明;通过对建筑布局进行优化,在建筑布局进行优化后,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在高密度的建筑区内部的采光效果,还能够实现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通,减少不良的空气,提高房屋的舒适程度。
四、门窗绿色施工技术
在房屋建筑中,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门窗,门窗具有着较好的光投射性和较差的保温效果,提高门窗的节能效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房屋建筑的整体节能效果。首先可以应用一些比较经济实惠、实用性较强的建筑材料,比如玻璃采用节能环保和辐射较低的,这样门窗就可以有效减少门窗的反射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种玻璃在建筑行业中已经开始普遍应用,但是由于不健全的监督管理,很多建材质量不过关导致了很多玻璃门窗在实际应用中达不到应有的节能环保的效果,无法满足绿色节能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加大相关的监管检验力度。其次还要控制门窗的比例,如果窗所占的总体面积比例过大,就会对建筑物的整体保温效果造成影响。
五、墙体节能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科学的应用施工技术可以使墙体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墙体自身就具备保温、防渗等功能,但是因为钢筋混凝土的热导率无法满足寒冷地区的保温需求,因此很多房屋建筑中都把墙体实行加添保温层应用到了施工方法中。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墙体保温也可分为内保温和外保温,室内热量供应时间较长且温度变化幅度较缓,可采用外保温技术,反之,室内供热时间短且温度变化较快,则采用内保温技术,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材料的选择。
六、建筑物光照节能技术
第一,在顶面新铺设一层热导率低的新型材料,用来保温隔热,减少辐射;第二,在建筑物可承受的范围内,在顶层种植一层绿色植被,在抵挡了阳光暴晒的同时也提高了绿化效果;第三,可在建筑物顶面铺设太阳能板,可给建筑物供应能源,也可隔热保温,极大的体现了绿色施工技术的价值。
七、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
节地工作在建筑施工设计阶段极为重要,但还需对施工阶段开展节地工作加以重视,应确保临时设施与施工道路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施工细节将节地工作成果充分体现出来。如工地临时房屋、围墙临时搭建、施工便道等,都需严格遵循施工规定与建筑规模加以确定。同时,还需管理与控制材料设备,进而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建筑空间使用率。
八、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节能建筑作为现代化建筑发展的趋势,为更好地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必须对其相关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施工技术要点及改进措施进行探究,如环境保护技术的改进、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及建筑设计节能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增加绿化面积,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文海.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科学家,2016,01:64-65.
[2]杨烁.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01:5-6.
绿色建筑三星标识项目技术分析与应用 第4篇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中心完成的“山东济南中建和鑫(凤栖第)项目1~7号楼”绿色建筑咨询项目,获得国内首个新版绿建标准绿色住宅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并获得业主的感谢信。
该项目依据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12年获得了山东省首个绿色住宅三星级设计标识;项目在后期施工、运行过程中,全面贯彻绿色建筑理念,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收集表层土,强化施工过程管理,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节约用能、节约用水,通过使用铝框木模板体系,提高模板使用效率。在运营过程中,基于较为完整的物业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智能化应用。在提高与创新方面,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营中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最终本项目于2016年2月获得新版绿建标准绿色住宅三星级运行标识,成为国内首个新版绿建标准三星级住宅运行标识的实践项目。
绿色建筑三星标识项目技术分析与应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