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灵魂随笔诗歌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灵魂随笔诗歌范文(精选8篇)

灵魂随笔诗歌 第1篇

我感觉自己的灵魂正在死去,在随着这单调而重复着的日子死去,在随着这喧嚣而浮躁的世界死去。渐渐的活成一个麻木的行走着的肉体。而那本来丰富饱满的灵魂,好像在迷梦里渐渐走向无尽的深渊

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再不会静静地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看看书,写写笔记;也忘记了多久没和一个深刻有趣的朋友谈史论经、品茗论道。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有事没事翻着手机。看朋友圈里,朋友们的旅行;看综艺节目里,明星们的欢喜;看抖音里,人们做着无聊的游戏,还乐此不疲。而那些需要细细看细细揣摩的书籍,我只会在懒人听书上听听

多么轻巧的手机,多么便捷的App,竟在不知不觉中,放逐我的灵魂,控制我的肉体,让我在安逸和享乐里渐渐迷失了自己。在这深沉的夜里,在这无眠的夜里,再度审视自己才一阵嘘嘘后怕,我的灵魂正在死去

仔细的聆听,仿佛心灵的深处有个不甘声音在轻轻呢喃:“我不想就这么死去,死在这三十来岁,如日当空的年纪。

我要挣脱深渊,我要重发生机,我要做回自己。”

公众号:曲靖原创文学雅舍

灵魂随笔诗歌 第2篇

你打电话给我,小文,我想西藏想得都心痛了。

没事,我们暑假坐飞机去。我安慰你。

12岁我认识你那天,你就对我说你要去西藏,并且一定要自己开车去,为了这个愿望,你奋斗了十多年。当你的目标越来越接近时,不知道为什么,你有些慌张了,是的。爱了那么久的地方,你都不知道它呈现给你的是什么?是不是做了一个梦,然后亲手去打碎它?

你执着,并且喜欢冒险,相比之下我喜欢随意而安,我也和你一样把西藏恋到骨子里,但我觉得喜欢的东西,看不看,始终都喜欢,不会因为时间,环境改变,对人,对生活。亦如此。心中有你,不必远上天山。

飞机飞进云端,让人感觉到了目空一切的世界,呼,一下子远去了,有种决绝的快感。旅行的路上,你喜欢和人谈笑风生,我却爱看云,看天,看路边的蚂蚱。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它着迷得地方。如同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影片彻头彻尾的都写满孤独两个字,唯一让人温暖的是洪七拉着毛驴和自己的妻子离开欧阳锋时,对他说“谁说不可以带女人一起闯荡江湖”。在任何冷漠的世界里,都有我们值得留恋的东西。西藏,有它特殊的温暖。而我,眷恋那种温暖。

灵魂像风,这是所有描写西藏的语言中我最喜欢的。那纯净的高原,雪山,天空,灵魂真的可以像风一样自由想象。如果我们生活在世俗的城市太久,那么看到那些虔诚朝拜的男男女女,心会不会有那么微微的一震?尘埃满身,沧桑在心的.游客,硕大的行囊,背负太多感伤,却依然装满对西藏眷恋的眼神、痴迷的寄托。

我要穿一身素色的衣裙,作别羞涩又肆无忌惮开放蔷薇,这一刻的颜色永远停留在我的脑海里,放下忧伤,删除花开的声音。和意外的人相遇,再擦肩而过。陌上花开缓缓归,花自飘零水自流,幸福与否,只在转念之间。一路狂奔而去。走走停停,分分离离一起

走走停停,分分离离一起。

直到看见美丽的雅鲁藏布江,把身体,分裂,破碎成一天纯白的花絮,变成云朵飘荡在珠穆朗玛峰的山涧。自己,泪落成冰霜。

城市繁华里面蕴藏的忧伤,像那些带着血腥味的海潮,携带着HINI流感,漫舞在每个寂寞的心灵里面。谁都无法用理智去抗拒,破译来自所有神经的锐痛。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里,那堆三生石已僵硬成冰。

灵魂随笔诗歌 第3篇

关键词:灵魂,伴侣,忠诚

艾米莉 · 迪金森被誉为19 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美国诗歌的一座里程碑”[1], 对20 世纪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她为后人留下一千七百多篇诗稿, 影响甚大。她的诗作清新隽永, 在句法、语法、意象、韵律等方面都不循常规。她有着自成一体的写作风格、反抗传统的宗教意识, 深邃独特的独立思想。

现在我们从她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来一领大师风采。“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 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 再不容干预 ¬¬¬——/ 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 从人口众多的整个民族——/ 选中了一个——/ 从此, 封闭关心的阀门——/ 像块石头——”。[2]

这首诗成功地用几个意象, 寥寥数笔便将自己的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灵魂”选择了自己的“伴侣”, 一旦抉择, 便“再不容干预”, 表明心志之坚。第一段亦总领全诗。

第三小节中作者刻意将“我”与“她——灵魂”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做出选择的不是“我”, 而是“灵魂”自己, 这就表明了“灵魂”的独立性。“门紧闭”与最后“封闭关心的阀门”前后呼应, 而“阀门”较之“门”而言更多了一个“拧”的力度, 更加密闭、严实, 更表明意志的坚定。“车辇”、“皇帝”与她“低矮的门前”相比, 在俗世的眼中, 他们不知有多尊贵, 可是“灵魂”“不为所动”, 两处的“不为所动”, 更表露了这种忠诚。“从人口众多的民族——/ 选中了一个——/”, “人口众多”与“一个”对比, 更确定了这种选择的唯一性。在结尾处, “从此, 封闭关心的阀门——, 像象块石头”中“从此”更是给这一行为加了一个无限的期限。而“石头”的意象更是表明了意志的坚定不移。“石头”是实心的, 有内涵的。“伴侣”已经充盈了“她”的整个内心世界。对“灵魂”来说, “一个”就是全部。

而“灵魂”视之一个即全部的“伴侣”到底是什么呢, 学者多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友情

从审美的直观感受来看, 这首诗仿佛是在抒发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但鉴于艾米莉终身独身, 虽有过几次恋爱经历, 但都无疾而终。学者更倾向于这是她对友情的宣言。当家里有人来访, 只见墙角有白衣倏忽而过, 她与社交保持一定的距离, 却渴望与志同道合的少数朋友Benjamin Newton, Leonard Humphrey, Charles Wadsworth, 还有她的嫂子Sue Gilbert。 艾米莉曾寄给她的嫂子300 多封信。她的“灵魂”选择了这些朋友作为她的“伴侣”, 那么就再不管外部的熙熙攘攘, 她只想过属于自己的安静生活。

二、宗教

“有些人过安息日到教堂去——/ 我过安息日, 留在家里/ 让食米鸟充当唱诗班领唱——/ 礼拜堂是果园的园地——/”[3]此处可以看出艾米莉有着反传统的宗教思想, 她并不认同大多数人所信奉的“上帝”。从她上学开始, 她的同学、朋友还有家人, 几乎都经历过“上帝”的恩典, 她几乎也要信服了。可是让她觉得不安和痛苦的是她从来没有听到“上帝”的召唤。她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 心中有一个自己认为的“上帝”。“上帝布道是著名的牧师——/布道之从不冗长——/ 于是, 即便不去天堂——/ 最终, 我也胜似前往”。“我相信虽然安息日待在家里, 可我可以直接对上帝对话, 聆听他的布道。我在这里, 尘世的生活已经让我体验到了天堂的快乐。”[3]从中可以看出艾米莉对自己心中的“上帝”有着坚定地信仰, 尽管很多人嘲讽她的信仰, 可她不为所动。她相信她的“上帝”可以带给幸福, 快乐。她的“上帝”即是她的“伴侣”。

三、诗歌事业

艾米莉从25 岁起过着隐居的生活, 仅与自己的事业——诗歌终身为伴。理查德 · 舍沃尔认为“迪金森是在以一种负责的, 非传统的方式执意表达她的心灵状态。”他说迪金森几乎是用宗教般的抗狂来赞美自己生活的选择——成为一名诗人。[4]她曾把诗歌寄给一位报社的希金森先生, 但他建议她加以修改。艾米莉热爱自己的写作风格, 不愿让自己的诗迎合别人以求发表, 竟将发表推迟到了身后。诗中所说的“伴侣”即是作者认定的诗歌创作事业及自己的写作风格, 她的选择是针对生活方式的种种可能性, 及自己诗作风格的独特性, 表达了她对自己诗歌创作事业坚如磐石的忠诚。

连研究艾米莉的著名学者刘守兰也不那么自信“我依然感到自己还是站在通向诗人心灵世界的幽微曲折小径的起点”。[5]我在此仅浅析对本诗的理解, 来与文学爱好者们一道交流。

参考文献

[1]顾晓辉隐居的缪斯——解读艾米莉·迪金森与她的诗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6 Vol.15 No.2.

[2]江枫译迪金森抒情诗选湖南文学出版社1984.10.

[3]李正栓陈岩美国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4]辜正坤主编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

用诗歌触摸灵魂 第4篇

吉小吉的诗歌内容具有关注生活,贴近生活的特点;形式自由随意,短小精练;语言朴实,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考。吉小吉说:“我曾经追求把诗写得很空灵、很华美,追求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刻意去营造一种语词亮丽的氛围。可是,后来我慢慢发现,诗歌的直接、爽脆更能打动人,更能让人直达事物的本质,进入事物的内核。”①所以,“质朴、原本、真诚”就逐渐成为他写诗的“六字原则”。吉小吉的诗歌创作,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浅度写作”,但实际上秉承着“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正如秦宗梁所说,这是吉小吉对“神性写作”“玄学写作”的反叛与拨正,也是一种使诗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读者的文化策略。②

一、情感张力:穿透现实的朴拙

诗歌与现实一直紧密相连,直击现实就成了现代诗人聚焦的应然主题,许多优秀的诗歌也是因其穿透现实的力量而焕发生命,当然,不同的诗人,因其生活背景、思考深度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其对现实的描摹和剖析会各有侧重。吉小吉说:“诗歌的生命应该是人的情感所赋予的。真诚的情感就是诗的血液。”③其诗歌中穿透现实的力量,更多的就是源于其诗中倾注的情感血液,使得朴拙的日常生活有了一种欲罢不能的张力。在吉小吉的情感诗中,有表现亲情的诗作,如《写给81岁病重的父亲(三首)》《吉进铨》《覃连珍》等;有表现爱情的诗作,如《一不小心》表现了爱情的悄然而至及时光飞逝,《旅行》把思念造成的失眠比作一场漫长的旅行,《圭江大桥》记录了爱情的足迹,《对视》表现的是触电般的爱情感觉,《拥吻》与《流水》表现了情爱的热烈与缠绵,《花朵》极写情爱的诱惑与思念的伤感,《喜欢每一场雨》极写爱情的甜蜜与浓烈,历久弥新。除此之外,《泪水贴近幸福》则表现了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恋乡之情。这里重点解读一下诗人写父亲的一首诗《吉进铨》:

吉进铨是我的父亲/他五十二岁那年/我才出生。从我记事起/他就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早上,扛着木锹/或者铁铲出门/傍晚,背着犁耙/赶着黄牛回家/他潜入水里/堵塞水库漏水的窦洞/也爬上屋顶/修盖漏雨的瓦片/几间泥土瓦房/是父亲,唯一留给/我们兄弟姐妹的财产/父亲曾用沙土和石灰/把它粉刷一新/这让他异常高兴,拼命地/抽水烟筒/烦恼的时候,也抽/他最欣慰的,是我能认字/常常默默地站在一旁/入神地看我读书,或者练字/有一次,我写下/“吉进铨”三个大字/拿给他看,他却一脸茫然/他不知道,那就是他的名字/直到二○○六年正月初五离开这个世界/父亲也没有认识半个汉字

这首诗最显著的语言特点就是口语化,非常朴实,就像是把日常语言分成诗行。这样写诗似乎很简单,但其中的情感却非常深沉浓郁,使读者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一首诗会产生如此动人的艺术效果?首先,作者用白描手法和生活细节来展现父亲的人生:头发花白,整天与木锹、铁铲、犁耙、黄牛为伴,一生最大的财产是几间泥土瓦房,高兴与烦恼的时候都爱抽水烟筒,虽然自己不认识字,却喜欢看儿子读书写字。这样,一个勤劳、朴实、能干,不善言谈的父亲形象如画面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其次,作者采用了返璞归真的艺术手法,在看似平静朴拙的客观叙事中融入了对父亲深沉的爱。这种爱,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正是这种最简单的表达技巧,带来了最真实动人的情感效果。同样,写母亲的《覃连珍》一诗也是采用朴实的叙述风格,突出母亲不识字的特点,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懂得做人的道理:“做好人才能写好字。”母亲的影响与儿子的坚定在诗中交相辉映。

丰富细腻的情感成为诗人表现人生的重要基础。吉小吉有一首小诗《经过孝感》:“汽车,经过孝感/像有什么,将我,轻轻/抽打了一下。我/蓦然想起,父亲/他,卧病在床/我,身在异乡/一个地名,其中/一个字,就一个字/就令我,心灵震动、不安/并且,愧疚、无奈。”这首诗突出了“一个字”,却没有明确说出这个字。诗人含蓄表达的关于“孝”的复杂情感,恐怕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震动、不安、愧疚、无奈是现代人面对忠孝不能两全时的普遍心态。人生的一次普通经历,也是心灵的一次悸动,作者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了,给读者以震动和启迪。

诗人张洪波在《细节中的质朴的虫儿》一文中曾经指出:“在虫儿的诗中,有一个关键词,也是他常常要使用的,那就是‘我’。诗人不是一个旁观者,他必须在他的诗歌中,就像他在生活中一样,这个‘我’是不能随意溜掉的。”④正是“我”的参与,让读者直接触摸到了吉小吉作为诗人的情感世界与真实人生,并直观地了解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学所提出的“兴观群怨”说系统地阐释了《诗》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对现实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文学的教化作用。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拥有个体独特的生存轨迹以及生活体验。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意识彰显的结果,诗歌的抒情性不排斥自我,且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自我,因此,吉小吉的诗歌是极具个性化抒情意蕴的。唯其富于个性,才能显出新奇,才能让他人由司空见惯的平凡之中感受到不平凡,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其质朴话语背后蕴含的浓郁真情。情感的真挚就在于随物赋性,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会于所要叙述的人物和事物之中,达到物我相宜情景互融的境地。

二、哲理沉思:抵达生活的内在

中国哲学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这种“知行合一”的原则也体现在诗歌文本中,即诗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实践是统一的。诗人纵是思考人生意义、体味生命价值等宏观命题,并不是直书主题,而是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己体察,当获得某种体悟后,通过简单的语言让哲理流淌在字里行间,其中深意,由读者去体验和领悟。吉小吉的诗歌在阐述其哲理沉思时,正是通过日常的细节来述写生活的内在。先来看吉小吉以《声音》命名的一首诗:

从粗糙的海碗边沿传来/甚至,把我从梦中惊醒/那巨大的声音/是一口把天吃下去的声音/天,有时候也很小/一个大一点的瓦碗/就能把它端在手上/天色常常是灰暗的/间或也有阳光和白云/我,常常在地坪上/出神地看着手中的天/看着手中的阳光和白云/舍不得端到嘴边/但,从地里使牛回来的父亲一仰首/天就被吃下去了/还从大海碗的边沿/发出一声长长的巨响/后来我慢慢懂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声音/比饥饿的声音,更响

俗语称:“民以食为天。”诗中把食物比作“手中的天”,夸大了父亲吃东西的声音,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声音,而是饥饿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把我从梦中惊醒”——足见影响之深,刺激之痛!有过饥饿的体会与经历,才会有如此深沉的思考。就像莫言写《四十一炮》,也是表达饥饿的影响与感受。作为农民的儿子,吉小吉深知生活的艰难,在叙述人生的苦难时,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父亲吃饭的声音,这无疑是新颖别致的,体现了诗人敏感细腻又善于深思的特点。

再看这首《寒风》:

我要将那些人们忘记关上的窗门/猛烈地摇个不停/直到摇碎所有的玻璃/我要他们都蜷缩在/被窝里,暖气里,不敢出来,做缩头乌龟//这还远远不够,对那些胆敢跑出来的/路上的行人,我要撕裂他们的脸皮/还要用劲甩出一万条鞭子,狠狠抽打/让这些人感到彻骨的疼痛,并且/连挂在脑袋两侧的耳朵/也不知道是否还在那里//我要天下所有的人,都像重视春天一样/重视冬天,真真正正懂得我的存在

这首诗最关键的思想集中在第三节“我要天下所有的人,都像重视春天一样/重视冬天,真真正正懂得我的存在”,这是在表现一种倔强的力量和向上的精神。可以想象,吉小吉作为普通农民的儿子,在人生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坎坷,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就像生活中的莫言以及莫言小说中的愤怒。这里可以把寒风看作是作者的自比,作者借寒风巧妙地展现自己的力量与愤怒,也在表达自己的不屈与倔强。这首诗在修辞上的成功无疑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莫言洋洋洒洒的狂欢叙事不同,吉小吉通过寥寥数语,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与思考,体现了诗歌短小精悍的优势。不过,吉小吉此类比较激愤的诗歌较少,他的批判更多体现的是冷静与从容。比如反思“文革”的《九姑》,就没有激烈的批判,只是在平静的诗句中,用事实说话,其震撼人心的理性力量似乎不亚于呼天抢地的声讨与批判。

诗歌是诗人精神还乡的过程。在现实的物质时代愈发显示出诗歌所构筑的精神世界特有的高尚与珍贵。从情感上来讲,乡情更是人们寻求精神归宿的重要方式,诗人对童年故乡的记忆或许已然支离破碎,随着时光的淘洗,能沉淀在记忆中的这些片段早已渗入骨髓,成为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吉小吉所作的大量散发着浓郁南方乡村气息的乡土诗歌既源于乡村生活,又为现代生活所观照,诗人并非只站在单一的乡土视角来观察和体会现实生活,他的乡土诗歌也非简单反映本乡的风土民情,从他的诗歌中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个体生命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从乡村走向城市又从城市走向乡村,几番离开与出发,既在其中又在其外,这正是一个现代人的生命直觉和理性思考彼此交汇甚至相互冲撞的心路历程。因而,相对于以往的乡土诗,吉小吉的部分反映乡土情怀的诗歌蕴含着更深的回眸思考,具有新的美学特征。

三、忧患意识:触摸生命的沉重

“忧患意识”是诗歌创作中的永恒母题,也是诗歌文本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精神。很自然,诗人吉小吉同样具有强烈现实感的时代忧患意识,在他诗歌中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深层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吉小吉不是一个封闭在自我世界里的诗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现在他的很多诗作中。如关注生态平衡、环保问题的诗作:《歌声即将被人枪杀》《一只小鸟是不是在路边安睡》《那棵树》《触摸疼痛》等;关注家乡与留守儿童的组诗《孤独与渴望》,其中《旮旯村的守候》是表现美好的山村图景,《早晨的山坡》含蓄地揭示了一个失学儿童的孤独与渴望,《九弟》与《稻草人》表达了留守儿童对出外打工父母的思念与渴望,《三妹》表现了洪水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灾难,《民政叔叔要来》《新房子》表现了社会对孤儿的关心与帮助等;《愿望》《洪水》《看地震搜救新闻》《嫩小的手掌》《红书包》《列队的书包》《我想听一听大街上嘈杂的声音》等这些诗则是表现海啸、洪水、地震、“非典”等灾难带给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嫩小的手掌》,如画面一样把灾难定格在人们头脑中;《莫名其妙的恐惧》则是关注伪劣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意外与不幸。正如荣光启所说:“……虫儿(吉小吉)的诗则是在社会、民生的层面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虫儿有杜甫一样的忧患之心,也常常发出屈原一样的叹息。他常常从家庭的境遇、亲人们的遭际出发,表现出对当下中国的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⑤

先解读一下吉小吉的生态诗《歌声即将被人枪杀》:

歌唱着的小鸟,在枝头上/歌唱着。它们,用翅膀/征服天空,以飞翔/实现理想。可是,献给人类的/歌声,此刻,正被一杆枪/瞄准。歌唱着的小鸟/为什么还不展翅飞翔,快快飞翔/你们,那一点点宝贵的鲜血/撼醒不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类。真的不能/你们飞呀,赶快飞呀/怎么还在平静地歌唱,直到/把最后的歌声,送给/枪杀自己的人

诗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类”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形象的射击动作,又是表现人类对社会、对环境不认真负责的态度。小鸟的可爱与无辜,人类的无知与残忍。作者态度明确,同情与控诉并存,读者深受触动。

如果说《歌声即将被人枪杀》还写得比较冷静,感情较为节制,那么再来看《触摸疼痛》:

一片树林倒下/一群小鸟流浪在天空//一座大山被剥去衣裳/一块块疤痕裸露无遗/一片树林已不复存在/一只小鸟永远失去了歌唱//一个现代化的下午/一柄电锯夺去了它们栖居之所/一个个树桩连着树桩/一幅幅年轮图连着年轮图//一座大山默默流血/一溪清泉被血染黄/一顷良田被旱魔袭击/一片农作物在烈日下枯萎/一条大河在干涸中哭泣//一天一天失去鸟语的日子/一个诗人触摸着胸口的疼痛/一首诗歌放声嚎啕

这首诗无疑在感情上表现得更加激烈,甚至到了撕心裂肺的呐喊程度。“一天一天失去鸟语的日子/一个诗人触摸着胸口的疼痛/一首诗歌放声嚎啕。”无知而又残忍的人类啊,为什么不知道善待养育我们自己的大自然呢?谭旭东说过:“虫儿的诗充满忧患意识,如《触摸疼痛》是真正的焦虑型文本,是对诗歌现实与社会现实的真正的触摸,‘一片树林倒下/一群小鸟流浪在天空’,这样的诗句令人深思。”⑥

唐代元白诗派的创作主张“文章合时而著,诗歌合事而作”,意即创作文章要符合当时的时代,要体现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诗歌也要缘事而发,讲求写实。诗歌是对现实世界的文学反映,与周围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该是积极参与和切近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环境这个群体,诗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失去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吉小吉的作品中不乏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无论是地震救灾、环境保护还是商品质量安全、留守儿童问题都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以诗歌的形式焕发出的新的力量,这就是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任何公民都不能忽视自己肩负的责任,诗人吉小吉则以文字的形式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他的社会写实诗歌触角细腻,质朴良善,充满了宝贵的正能量。

四、情怀如诗:守望心灵的澄明

诗人的情怀决定了诗歌的质地。心灵澄明,笔下的语言也会清澈如水、美感十足且趣味盎然。吉小吉的诗歌注重内心的袒露,大胆抒发真情,把诗笔触向人的日常生活,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灵动,表现了诗人对人性、对生活、对自然的“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吉小吉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从他的很多表现生活细节的诗歌中展现出来,比如《欢迎春天》表现的是一种欢快地迎接春天的心情,《我和春天打了个照面》诗意地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在《轻风掀卷云纱的声音(组诗)》中,《远眺》极写静之美,《山间》有一种世外桃源的美感,《瀑布》带来的是一种“激越,清澈,澄明”的净化心灵的美感,《听绿》用通感的手法极写自然之美,《蝉鸣》以比拟的手法咏赞了知了的热情,乡亲的勤劳,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让人焦虑与烦躁的等待这种感觉,诗人也有极其形象的描述:“21时、22时、23时……/要来的人,会在/一个什么样的时刻/出现?一本,新到的/《人民文学》,张开/又合上了它的/嘴巴。如此反反复复/它,已经无话可说/我,也无话可说。”(《等待》)诗人还有很多表现童趣的诗歌,如《爆米花》是单纯的童趣,《萤火虫》一诗中既表现了儿童的快乐与幻想,也有关注生态问题的思考:“现在,夜晚的星光/越来越少了。”吉小吉的生活诗有一些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些则带有明显的个人化特点,如《天南地北(组诗)》。不过,其中的《秦淮河,我是被挤到这里的》不仅现实色彩浓郁,而且不乏幽默感。正如李秀珊所说:“虫儿的诗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睿智、机敏、亲切,要赞美的举重若轻,要批评的幽默宽容,十足表现了那种从容安详的心境。”⑦

来欣赏一下吉小吉的《郊外》:

黄昏。小鸟还在/小鸟们的悦耳笑语还在/微风走过来,告诉我/附近村庄的炊烟还在/野花们都还在/野花们就要把小路拦住了/但没把我的脚步拦住/而路边的牛粪还在/粪壳虫忙碌着。粪壳虫还在/这时有一头牛在喊我/一头牛在大声喊我。它喊我回到/一种遥远、熟悉而亲切的生活/这时夕阳照着我。这时夕阳还在/我摸摸胸口/我暗地里庆幸我童年的心跳,还在

这首诗连用八个“还在”,语言优美,诗情浓郁,趣味盎然。一反吉小吉诗歌口语化造成的朴实感,有种浪漫而富有情趣的绚丽感。童年的心跳应该是一个诗人必备的要素,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保留童年的心跳。

林语堂先生认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让人们在诗歌中发现了灵感和活跃的情绪,同时还给予人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⑧。吉小吉的生活诗也是这样,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折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绚丽。

作为文学之母的诗歌,她是文学中的文学,任何时代都需要诗歌。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学方式,更是时间积累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吉小吉的诗歌虽然质朴而不张扬,但率性的抒写后面让读者感受到了情感的细腻、哲理的深沉、现实的悲悯以及人生的况味,吉小吉为生活而歌的人生态度,昭示着人们脚下坚实的大地,既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之源,也是诗意地栖居其上的灵魂之所。

【注释】

①吉小吉:《虫儿与诗歌有关的几段话》,载《广西文学》2003年第9期。

②秦宗梁:《在生活深处舞起诗歌的烟花——吉小吉诗歌“浅度写作”艺术论》,见吉小吉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6d1380100028m.html。

③吉小吉:《情感是诗歌内在的血液》,见钟世华:《穿越诗的喀斯特》,20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④张洪波:《细节中的质朴的虫儿》,载《广西文学》2003年第9期。

⑤荣光启:《“自由”年代的诗群崛起:当代广西诗歌》,载《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

⑥谭旭东:《广西诗歌现状四人谈》,载《广西文学》2003年第1期。

⑦李秀珊:《诗潮寄语》,载《诗潮》2000年第11-12月号。

⑧于丹:《唤醒心中的诗意》,见《重温最美古诗词》,2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灵魂随笔诗歌 第5篇

当然精神伴侣是恋人之间最好的一种状态,彼此理解和欣赏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恋爱的时候可以和对方多沟通多在精神上去和对方交流,而不是扮家家一样去恋爱,很多人会以为恋爱就是一起做一点恋人会做的事情就是恋爱了,但是,恋爱其实只是彼此深入了解和连结的一个过程。

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做的都是一些很肤浅的事情,没有深入对方的内心的话,你们的关系也像空中楼阁不牢固。

当然还有一些人在结婚后,会和婚外的人说自己和老婆没感情,说对方是自己的精神伴侣,这种鬼话一般是不能当真的,因为能走入婚姻就意味着,哪怕身边这个人不是自己的精神伴侣,彼此也有了非同一般的现实牵绊(财产,孩子,亲戚关系,社会名誉等等),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可能为了婚外的人放弃原婚姻的。

你的爱情处于什么阶段呢?

灵魂的孤独随笔心情 第6篇

灵魂的孤独随笔心情

1孤独是一种处境,更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人类是群居动物,一旦长期独处,就感到孤单、无助、失落……这绝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状态。但人们往往还是不得不陷入孤独。

孤独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失恋的孤独、失亲的孤独、身在异乡的孤独、被排斥的孤独、无依无靠的孤独、失去权钱后的孤独以及由性格所致不合群的孤独等等。它的外在标志是独处,心里感受是落寞。这种孤独以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的无助感最为典型。当然,这种浅层次的孤独感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容易消除的,消除后继续在肤浅中徘徊。

深一层次的孤独者是思想者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来自外界环境,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是灵魂的孤独。因为人的灵魂只有一个,有这种心境人的灵魂又都是头一无二的,永远“独处”的。他们即使面对喧闹和繁华也孤独,狂欢后会陷入更加盛大无边的孤独,甚至比在荒漠中更甚。这种灵魂又往往缺乏明确的主张,左顾右盼,不知走向何方,只有找到同道者的时候,孤独感才能慢慢消失。但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谓 “知音难觅”就正是指这种情况。有幸寻到知音后将幸福地一同走向前方。

神话电视剧《古剑奇谭》中,有一种叫做“梦幻枝”的植物,能消除人的孤独。使用方法是:用法术把人催眠后,给睡眠者含上梦幻枝,他就会长眠不醒,在梦中他的一切理想都能实现,一切愿望都能满足,处于快快乐乐的状态。但当他醒来之日也就是死亡之时。这种方法即使有,大约也没人愿意用。它是用虚假而残酷地方法告别孤独,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引导人走向前方。

我们读书人无论是在环境上还是心灵上,独处的时间都要比一般人长得多,会经常体会到这种难捱滋味。

但是,这种孤独也有好的一面:是灵魂生活地展开,它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经验进行内在的整合,实现外来印象的自我消化,拓展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有时独自面对事物能获得许多在书本上得不到的启示:一次我到山东威海的成山头旅游,那里的大海礁石很美,最后我把目光停留在佛像上。我长久的注视着大佛的面部表情:那种平静、恬淡、慈悲、深邃……让我久久的思索不忍离开,渐渐地使我深深的醒悟、震惊。刹那间,我好像读懂了好多好多的东西,还有好多好多东西似懂非懂,更有好多好多读不懂的东西,这是一本深奥的大书,需要慢慢地去研读、体悟、咀嚼、消化……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独处可以增加灵魂的深度,不能忍受孤独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还有一种孤独是真正的孤独,是曲高和寡的孤独,典型的是尼采式的孤独。

历史文化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出现的,未必是最明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达到我们的眼睛。尼采就是这样一颗星。一百多年前,这位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漂泊于南欧的山水之间,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纵横奔驰,携雷携电。然而,这个世界却把他遗忘了。他的一生都是在孤独中度过……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的生前身后为他的诗做了诠释。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孤独的。

尼采1844年生于德国,他的祖父是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1865年,21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文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文学。这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是一个反叛。他,得罪了整个家族。

1869年,25岁的尼采在李契尔教授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李契尔在推荐信里不无夸耀的说:尼采“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尼采的就职演说也令同行叹服。但这位前程无量的学者不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而是用“酒神精神”去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使他在德国语言学界被孤立。

接着,他又批判了最好的朋友,德皇威廉一世推崇的大音乐家瓦格纳等人,并和其彻底决裂。这次他不是像上两次那样只是得罪了某一部分人,而是彻底的被时代放逐了,陷于彻底的孤立。他不断的走向孤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灵魂注定不得安宁,不断地摒弃曾经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不断进入新的领域。他总是不断地在寻找。

他寻找什么呢?他在探索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这样的人,在他面前没有禁区,他向一切传统思想挑战。他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也就越来越少。最后,他将自己逼进了沙漠。他要将自己的全部,连同遇到的一切,都化作烈火和光明,他在为自己的思想而战,他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

对人生和世界有独特感受的他,当然十分渴望被理解,得到支持和爱。可这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理解、支持和爱的。这一点他自己也非常清楚。尼采说自己是新世纪的“早产儿”,他是在为未来写作,到那时他会有读者,会受到赞美,会得到支持和爱。

他果然一语成谶。

他孤独了一生。孤独又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避难所,长久的孤独会使人精神沮丧,意志瓦解,会使人病弱、奥伤、屈服,乃至毁灭……尼采自己最后也疯了。他去世后,他所希望的一切,都来了。

这就是孤独者。但他们不后悔,这条路永远断不了,永远有人走。

真正的探索者天性是最坚强的。这样的人精神足够充实,在沙漠中不会沮丧,反而感觉到孤独的乐趣;这样的人精神足够热烈,在冰窟中不会冻僵,反而感觉到凛冽的快意。这样的人虽然不能给人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他们有探索的真诚和勇气,反映出探索途中的曲折和悲欢。爱的火焰在那里燃烧,智慧的光芒在那里照耀。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某些重大的根本性问题而激动,他们为此会奋斗不息……

灵魂的孤独随笔心情

2标新立异、渴望爱情、期盼倾听......内心经历一次次的洗礼与阵痛,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肯定时,人才可能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可以容纳光明、也可以容纳黑暗。在接受着一切的同时,也在尝试着改变。生活是无法掌控的,只有不断去经历,才能发现生命的奥义。

——节选自《孤独及孤独创造出的面影》

孤独在中国强调群体的哲学的语境下,一向不是什么好词。上初中时,便学过一个词,叫鳏寡孤独,形容的是四种社会最凄惨的弱势群体。但是,在西方的语境下,孤独被赋予了不同的概念,其词根来自拉丁文soi,意思是太阳。西方哲学中,孤独描绘的是这样的一个意象,在茫茫天地中,作为单独个体的人与太阳相对,有点类似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意思。

记得去年的这段时间,自己写了一篇叫《沉默的巴别塔》的随笔,记述了自己刚进入哲学这块领域的迷茫与孤独感。进入华师整整有一年的时间了,这一年的时光过的很慢,我所学习到的知识和经历过的事情远比本科四年要多很多。一年后的我,已然与一年前全然不同,但那种孤独感却愈发深重了。

记得大二的时候,因为玩游戏的原因我喜欢上了日本战国史,特别爱看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作品,还在这块发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大三下时候因为考研考的是哲学,在那之后便很少看日本战国史的书了。本科大三下之后就已经没有了什么课,加上我住校外,同学之间自然很少来往。毕业的时候,一位许久不见的热爱文学的同班同学见我面之后便友情的提醒我可以多涉猎某某作家的作品,不要只看司马辽太郎的,他是日本右翼作家云云。而此时的我却已经“一只脚迈进了哲学的大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喜欢日本战国史的我了。

每当我回想起这段往事,总有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笼罩着我。浅一点的原因是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每个人印象中停留的总是某一个阶段的那个人。而完全不会想到人的成长与变化,就连我也不例外。而深一层的则是体现在对柏拉图《会饮篇》中的一个隐喻,“人由于背叛了神,被神劈成了两半,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寻找他的另一半,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思考。一个人必须在恰当的时间遇到灵魂上完全契合的人,这是多么难以实现的条件啊?如果能实现的话,那只能说是命中注定,抑或说是纯属偶然。

克里希那穆提有一本名叫《超越孤独》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到克氏是一个有点危险的人。他给出的超越孤独的路径的方法不止是正视孤独,更是要完全打破权威。完全打破权威,成为一个独立而又自由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想想就有点恐怖。因为权威提供给我们太多安全感,比如父母,比如老师。如果一旦要打破权威,就意味着自己一个人得去面对这极其强大而又危险的世界。这是多么一件可怖的事情啊。

我日渐感觉到孤独是一个在我生命与灵魂中困扰着我、也吸引着我的问题,同时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被抛入这个世界中,生来孤独着。我逐渐开始正视孤独这个概念,而不是害怕它、一味去躲避他。

灵魂的孤独随笔心情 第7篇

——节选自《孤独及孤独创造出的面影》

孤独在中国强调群体的哲学的语境下,一向不是什么好词。上初中时,便学过一个词,叫鳏寡孤独,形容的是四种社会最凄惨的弱势群体。但是,在西方的语境下,孤独被赋予了不同的概念,其词根来自拉丁文soi,意思是太阳。西方哲学中,孤独描绘的是这样的一个意象,在茫茫天地中,作为单独个体的人与太阳相对,有点类似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意思。

记得去年的这段时间,自己写了一篇叫《沉默的巴别塔》的随笔,记述了自己刚进入哲学这块领域的迷茫与孤独感。进入华师整整有一年的时间了,这一年的时光过的很慢,我所学习到的知识和经历过的事情远比本科四年要多很多。一年后的我,已然与一年前全然不同,但那种孤独感却愈发深重了。

记得大二的时候,因为玩游戏的原因我喜欢上了日本战国史,特别爱看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作品,还在这块发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大三下时候因为考研考的是哲学,在那之后便很少看日本战国史的书了。本科大三下之后就已经没有了什么课,加上我住校外,同学之间自然很少来往。毕业的时候,一位许久不见的热爱文学的同班同学见我面之后便友情的提醒我可以多涉猎某某作家的作品,不要只看司马辽太郎的,他是日本右翼作家云云。而此时的我却已经“一只脚迈进了哲学的大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喜欢日本战国史的我了。

每当我回想起这段往事,总有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笼罩着我。浅一点的原因是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每个人印象中停留的总是某一个阶段的那个人。而完全不会想到人的成长与变化,就连我也不例外。而深一层的则是体现在对柏拉图《会饮篇》中的一个隐喻,“人由于背叛了神,被神劈成了两半,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寻找他的另一半,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思考。一个人必须在恰当的时间遇到灵魂上完全契合的人,这是多么难以实现的条件啊?如果能实现的话,那只能说是命中注定,抑或说是纯属偶然。

克里希那穆提有一本名叫《超越孤独》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到克氏是一个有点危险的人。他给出的超越孤独的路径的方法不止是正视孤独,更是要完全打破权威。完全打破权威,成为一个独立而又自由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想想就有点恐怖。因为权威提供给我们太多安全感,比如父母,比如老师。如果一旦要打破权威,就意味着自己一个人得去面对这极其强大而又危险的世界。这是多么一件可怖的事情啊。

我日渐感觉到孤独是一个在我生命与灵魂中困扰着我、也吸引着我的问题,同时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被抛入这个世界中,生来孤独着。我逐渐开始正视孤独这个概念,而不是害怕它、一味去躲避他。

我与我的孤独。

★ 随笔欣赏:我的灵魂我的书

★ 关于生活随笔之灵魂在高处

★ 关于灵魂作文

★ 我的灵魂似荒漠散文诗

★ 灵魂摆渡语录

★ 埋葬灵魂散文

★ 灵魂力量名言

★ 灵魂的名言

★ 灵魂作文750字

灵魂随笔诗歌 第8篇

世事变迁, 人情冷暖, 追求真善美与平等自由的李清照和迪金森只能从尚未被世俗尘土玷污的自然景物中寻找心灵的休憩地, 而日常居所随处的自然景观环境为她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对动乱不堪的社会现实失望, 对复杂虚伪的人际关系厌烦, 李清照和迪金森都试图寻找一片清净世界来抚慰因困于尘世而疲惫不堪的心灵。诗情旷世的李清照和迪金森在诗歌中营造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清朗干净自然的精神世界, 为她们的灵魂寻找一个栖息处, 一个永恒的归所。在这个灵魂的净土里, 她们得以寻得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之意义。

李清照和迪金森都生在妇女处于劣势的社会环境中。但她们追求平等、自由和尊重。受社会动荡变换的驱使, 她们渴望和平, 稳定与和谐。对复杂虚伪的人际关系深恶痛疾, 她们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如此, 她们把注意力转向了纯粹真实的自然世界, 并在她们的诗歌中得以体现。通过诗歌, 她们表达了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赋予了自然意象独特的象征意义, 同时她们也从自然意象的神奇力量中得到了创作的灵感。

1相似之处

尽管所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大相径庭, 但李清照和迪金森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对自然意象的向往和感悟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体验自然景物变换轮回的过程中, 她们寻求、想象、描摹着那方灵魂的净土。自然的一草一木让她们喜不自禁;自然的纯美意境象征着她们的灵魂净土;自然的启迪悟解让她们受用一生。

1) 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自然景物紧密地契合了她们的情感心态, 激发了她们对自然的无限厚爱。李清照和迪金森都对自然事物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迪金森的The Bee is not Afraid of Me。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Ke, 2012:3)

这首诗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描述疏雨骤风后海棠花的状况。对毫不关心海棠花是否遭受风雨欺凌的丫鬟眼中, 风雨并不会让海棠花与昨日有异。而在热爱自然的诗人眼中, 一夜的强风骤雨定会让海棠花香消玉损。通过对话, 李清照婉转地表达了她对海棠花的爱怜和她对自然事物的珍爱。

迪金森的The bee is not afraid of me中:

The bee is not afraid of me

I know the butterfly

The pretty people in the woods

Receive cordially-

The brooks laugh louder when I come-

The breezes madder play;

Wherefore, the Summers Day?

Wherefore, the Summer’s Day?

蜜蜂和蝴蝶是世间最轻盈灵动的生物。它们热忱地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而且, 溪流、清风还有阳光是夏天最惬意舒适的享用, 它们让诗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愉。自然在诗人面前毫无心机地展开, 展示着它的美纯和永恒。诗中的每个词都用的恰如其分, 表明了诗人对美丽夏日的自然一景一物的强烈的喜爱。

2) 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

对自然怀着不言而喻, 深沉热烈的喜爱之情, 李清照和迪金森在诗歌中对自然意象都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这些自然诗歌作品中, 一些自然意象被细致地描绘, 并被予以了崇高了评价, 从这里, 不难看出, 自然意象代表了她们心中的灵魂净土。

在李清照的《鹧鸪天》里: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整首诗都赞赏了桂花独具魅力的美。花色花型端正优雅大气, 体性温和, 神态高贵大气, 香气馥郁独特。诗人将桂花比作了一位恬静出众的淑女, 超凡脱俗, 而这或许就是诗人本人的化身。所以这首诗中的桂花象征了李清照她自己。表面上, 诗歌是在赞扬桂花的超凡魅力, 实质上它是对一种内在精神美的讴歌:品性高贵, 德冠群芳, 流芳百世。这些操守是人类道德品质的至尊瑰宝。

同样, 在迪金森的There Is Another Sky中:

There is another sky

Ever serene and fair

And there is another sunshine

Though it be darkness there

Never mind faded forests, Austin

Never mind silent fields

Here is a little forest

Whose leaf is ever green

Where not a frost has been

In its unfading flowers

In its unfading flowers

I hear the bright bee hum

Prithee, my brother

Into my garden come!

通过想象, 诗人营造了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花园。它是一块完美的灵魂净土, 在这里, 天空永远晴朗明澈, 阳光灿烂, 树木青翠, 鲜花盛放。在这块灵魂净土上, 没有时限, 没有黑暗, 没有恐惧, 只有幸福洋溢。在这里, 诗人可以远离压迫、肮脏、 和喧哗。如此一来, 诗人可以尽情地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得到放松。诗人如此细致地描述她在理想净土中的享受是为了说明这个美丽明亮舒适的花园是她灵魂净土的象征。在这个童话般的花园里, 她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3) 自然给她们的人生启迪

在自然的神奇而强大的力量面前, 生存都依赖于自然的人类显得非常的微不足道。跟自然环境接触密切, 潜心观察自然生物的生命活动, 李清照和迪金森被自然的力量, 勇气和信念所鼓舞。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李清照的《渔家傲》和迪金森的Through the Dark Sod—as Education。在《渔家傲》中: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诗的第一部分描述了诗人在空中如梦如幻的旅程, 读来充斥着雄浑壮阔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将现实当中弃人民于不顾乘风离去的皇帝与梦中慈悲有担当的帝王做比较。下阕前两句将她的苦难经历和在封建社会下女性要有所作为的艰难一一诉出。在梦中, 她受到一只大鹏的鼓舞, 下定决心去寻求光明和自由。而这只大鹏代表了力量, 坚持不懈, 和坚定的意志。由于在现实中诗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只能把自己不凡的才华倾注于梦中。接着她又意识到尽管生活对她来说不易, 但是积极的态度和英勇的精神仍是生活的支柱。这首诗暗示了诗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在迪金森的Through the Dark Sod—as Education:

Through the dark sod—as education—

The lily passes sure—

Feels her white foot—no trepidation—

Her faith—no fear—

Afterward—in the meadow—

Swinging her beryl bell—

The mold life—all forgotten—now—

In ecstasy—and Dell—

在这首诗中, 诗人突发奇想地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黯黑和苦楚当作接受教育的一个过程。带着真诚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 美丽的百合花顺利地通过了这场考试获得了新生。如此她在经历了痛楚之后, 获得了在世间展示自己优美风姿的机会。历经风雨才能享受灿烂阳光。对自然事物观察入微, 爱惜备至, 洞察敏锐, 迪金森得以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进行创作。通过诗歌, 诗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是公平的, 它让人们的成长充满了苦痛, 同时也给经历过苦难的人们带来成功的喜悦。

2不同之处

在李清照和迪金森眼里, 自然意象是她们灵魂的永恒寄托所在。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全然迥异的教育观念下, 李清照和迪金森对灵魂净土的寄予和表述有着极大的不同, 故她们笔下的灵魂净土有着相异的诠释和意境。

1) 不同的寄予

不同的生活背景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灵魂净土的不同寄予。

李清照生于女性地位低下处处受限制的封建社会, 所以她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可以被平等对待, 因做诗才情而被别人欣赏, 享受与丈夫的美好婚姻的幸福, 更甚为祖国有所作为的平台。

而生于19世纪美国的迪金森虽然处在崇尚禁欲和节俭的清教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 但她还是受到了相对民主自由的教育。聪慧又不愿受约束的迪金森试图建立一个自由明朗的文字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她可以不受任何世间喧嚣的影响来尽情享受自然意境的美好热烈的生命活动。

2) 不同的表述

李清照和迪金森运用了不同的自然意象来象征她们的灵魂寄托所在, 于是便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产生了不同的感念。

李清照和迪金森用不同的自然意象来构建她们的灵魂净土。李清照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诸如薄雾, 淡酒, 黄花, 疏雨, 梧桐、残烟、衰草, 因此她的诗歌总会呈现出一种孤独凋零的氛围。最明显的是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首诗描述了秋天的自然情景, 传达出重阳节期间的一种凋零萧条之感。整首诗的第一个词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基调。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 诗人的丈夫远出在外无法陪伴左右。暮色中, 菊花前, 思夫心切的诗人借酒来消除心中的惆怅。最后一句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愁苦凄惨的情境。通过对这个秋天黄昏景物的描述, 李清照营造了一个凋零凄苦的氛围, 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

与李清照不同的是, 迪金森经常应用诸如海洋、艳阳、蝴蝶、蜜蜂和玫瑰来营造积极激昂欢愉的自然世界。在I'll tell you how the Sun rose中:

I’ll tell you how the Sun rose-

A ribbon at a time-

The steeples swam in Amethyst-

The news, like Squirrels, ran-

The Hills untied their Bonnets-

The Bobolinks-begun-

Then I said softly to myself-

“That must have been the Sun ”!

But how he set-I know not-

There seemed a purple stile

That little Yellow boys and girls

Were climbing all the while-

Till when they reached the other side

A Dominie in Gray-

Put gentle up the evening Bars-

And led the flock away-

这首诗展现了太阳冉冉升起是壮观奇异的景象。就像紫色云雾里的彩带般不停地挥舞, 初升的太阳慢慢地将周围的雾霭和阴暗驱除, 唤醒了森林中沉睡的鸟鸣, 开启了璀璨的一天的崭新的生命活动。通过应用这些可爱生动的自然意象, 诗人营造出一个明亮奋进的氛围。

3结论

自然景物意蕴丰厚, 即使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观念截然不同, 但李清照和迪金森对自然意象的有着相似的情感态度, 她们对自然无限热爱, 自然意象象征着她们的灵魂净土, 而自然景观的神奇力量激发了她们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尽管李清照和迪金森对自然意象有着诸多相似的看法, 但是不同的诗人在创作中不同的自然意象选择还是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产生不同的感想。

灵魂随笔诗歌范文

灵魂随笔诗歌范文(精选8篇)灵魂随笔诗歌 第1篇我感觉自己的灵魂正在死去,在随着这单调而重复着的日子死去,在随着这喧嚣而浮躁的世界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