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结果范文
临床结果范文(精选12篇)
临床结果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该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100例设置为该次的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对该次实验研究均知情同意, 均自愿参与该次实验研究。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病情并进行病情监测, 告知患者放松心情, 耐心接受疾病诊断与治疗, 同时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的家属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关心与鼓励, 告知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疾病;同时为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 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分别为常规组与实验组, 每组患者分别占据50例。常规组: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3例, 年龄最大的68岁, 最小的23岁, 平均年龄 (45.9±5.2) 岁;实验组: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4例, 年龄最大的66岁, 最小的24岁, 平均年龄 (46.2±4.8) 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其可比性良好, 可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生化检验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实验室生化检验, 选用检测仪器均为日立全自动生化仪, 型号为7020, 测试速度为200T/H, 出产公司为徐州淮博学仪器有限公司, 检测指标包括血清钙、血清铁、AST、ALT、LDH、Alb、TBIL等。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一般生化检验方法, 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采集样品, 采集后不做特殊处理, 并在样本进行采集、运送、检验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研究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组患者采取质量严格控制检验方法进行, 相关医护人员告知患者采集样本前的注意事项, 并在采集前严格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2], 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对血液样本进行采集, 在此过程中患者可采取坐位或者是卧位方式进行, 采集样本后及时松开止血带, 仔细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 若出现溶血症状应停止检验工作, 并对血液样本重新进行采集;采集样本完成后需在3h内对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 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3,4]。
1.3 数据分析
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均严格记录至SPSS 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 χ2检验比较, 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异常率为10.0% (5/50) , 常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异常率为50.0% (25/50) , 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医学检验水平的发展进步, 临床上关于生化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为医生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但是实际进行生化检验时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采集、运送、处理等流程, 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出现检验结果异常的情况, 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影响临床工作质量等, 为此, 需在进行生化检验时提供一定的指导要求, 将检验结果异常情况降至最低程度。采集血液样本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控制在同一时间进行采集, 防止采集时间不同导致检验结果的差异性, 不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延误患者病情[5]。一般情况下, 样本采集时间应规定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或者是间隔进食时间在12 h左右, 从而可有效降低检验结果的差异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患者采集标本前的空腹时间应控制在24 h之内, 以免空腹时间过长导致患者血清胆红素、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增加, 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除此之外, 在患者病情较为危急等特殊情况下避免对样本进行采集, 应在用药、输液等病情抢救之前即对样本进行采集、送检, 同时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样本存放与检验, 减少检验结果异常情况。进行样本采集时, 还需确定准确的采集部位, 降低检验结果异常发生率, 如:对于病情较为危急的患者避免在输液一侧对样本进行采集, 防止检验结果受到血液稀释或者输液药物的不良影响, 保证良好的检验结果。在样本采集前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禁止大量饮酒或者食用不饱和脂肪酸、高蛋白、高脂类食物;禁止大量运动后进行样本采集, 因为运动会使得人体的血糖浓度有所增加, 并增加患者的血浆乳酸浓度, 当运动量逐渐增大且运动时间逐渐增长时, 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就越大, 异常情况就越明显[6]。
该次研究分别抽取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进行临床生化检验, 其中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检验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采取质量严格控制检验方法。结果表明, 实验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异常率为10.0%, 而常规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异常率为50.0%, 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陆杨光等[7]将需要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80例纳入实验研究, 并给予质量严格控制检验方法, 结果显示, 检验结果异常情况的有7例, 检验异常率为8.75% (7/80) , 这与该次研究结果相似。
另外, 龙加生等[8]研究指出, 进行临床生化检验时, 溶血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且使得ACP、AST、LDH浓度有所增加, 导致检验结果偏高, 对血细胞中的UA、Na+、CL-、Ca2+浓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使得患者血清浓度有所降低。为此, 给予质量严格控制生化检验方法进行实验室血液样本检测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减少检验结果异常情况, 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可行性, 利于后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情况进行相应的临床指导研究。方法 方便择取该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100例设置为该次的观察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分别为常规组与实验组, 每组患者分别占据50例。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一般临床生化检验方式进行, 对实验组患者采取质量严格控制检验方法进行, 比较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异常率为10.0% (5/50) , 常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异常率为50.0% (25/50) , 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进行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应给予相对严格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 从而有效降低结果异常发生率, 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可行性明显增加, 利于后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结果异常,临床生化检验,指导研究
参考文献
[1]赖琼凤.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临床指导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26 (2) :167-168.
[2]易华.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健康必读, 2013, 12 (9中旬刊) :113-114.
[3]陈紫萱.血液样本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3) :5300-5302.
[4]高翔.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 2015, 24 (6中旬刊) :135.
[5]罗慧.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2 (21) :191-192.
[6]耿俊秀, 李绪温, 薛青, 等.生化检验结果异常原因的有关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3下旬刊) :1767.
[7]陆杨光.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4) :507-508.
临床结果 第2篇
本论文就危急值回报制度在本院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各位医学检验方面的毕业生有帮助!
摘要: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对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认识,对危急值进行分析,为持续改进危急值报告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我院两年来临床标本的观察,制定检验项目的危急值范围,认真执行检验项目危急值报告制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计算危急值项目发生率,分布,制定我院血细胞检验4个项目、血栓与止血检验3个项目、血气分析6个项目及生化检验13个项目的危急值范围。结论 检验人员须认真地执行检验项目危急值报告制度,以便临床医师能够准确、迅速及时地得知危重病患者的检验信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关键词: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提出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使检验人员能及时识别危急值,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抢救危重患者、保障医疗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危急值”的认识、建立报告制度及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又因各医疗机构的大小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在“危急值”制定的项目和范围上也不尽相同,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之处。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观察我院1月至1月期间住院患者和急诊患者中不同年龄(新生儿、儿童、成年、老年人)、性别和不同种族人群患者的检验数据,制定我院的危急值项目及范围,包括:血钾、血糖、血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定量等。
1.2 仪器与试剂日本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拜尔855血气血氧分析仪、日本Sysmex CA1500血凝分析仪、拜尔B120全自动5分类血球计数仪,试剂均为配套的试剂。
1.3 方法通过对两年来我院50例临床标本的观察,以及参考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检验危急值项目,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仪器的性能与测定项目的方法学原理等建立本科检验项目的标准作业程序文件并执行。
2、 结果
分析20到20的临床检验数据,总试验数1612万个,危急值项目的实验数123万个,符合危急值报告条件的实验数22360个,约占总实验数的0.14%,占危急值项目的1.66%。危急值发生率最高的项目是PLT,其次是WBC、K、HGB。危急值只要是发生在血液、肿瘤、ICU这些科室的患者。
3 、出现危急值时的处理方法
当出现危急值,检验人员首先必须立即进行核查,如确认标本是否准确,标本的质量如何,操作过程有无错误,即要保证检验程序和结果正确无误,又不要因核查而延误报告时间,可立即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询问患者情况,必要时可原标本复查,以核实结果。
当出现上述危急值时,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情况下,立即复查,其结果与第一次吻合无误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同时从电话了解病情以确定结果的可靠性,并在“检验科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记录内容:检验日期、患者姓名、病历号(门诊号或住院卡号),条形码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值,临床联系人,电话时间(月/13/时/分),病情,报告人,备注等,记录保存2年以上。
在工作单元电脑上进行确认,发送报告单。传染病检测阳性结果,按规定留有标本,向防保科或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体检中高ALT、衣原体、淋球菌、梅毒检测阳性也应当“危急值”及时通知。
4、 讨论
危急值报告制度最早由Iund berg提出,已被世界各地所采用。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分析前、后的影响因素比分析中要复杂,应从检验全过程的角度来保证检验质量,特别是危急值项目。实验室一旦出现危急值,检验者在确认检测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应立即复检,复检结果无误后,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并询问医生该危急值是否与该患者的临床症状相符。如果与临床症状不符,应马上重新采集标本复查。有研究表明实验室误差45%~70%是来自于检验前质量的不合格,可见检验前质量控制是整个分析过程中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根据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与高低值结果分布,结合文献报道和咨询临床专家,可以调整危急值报告范围。在不影响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减少电话报告数量。过多的危急值会影响到实验室和临床的工作效率,增加成本。为让真正的危急值急起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危急值。同时危急值标本的周转时间对保证患者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缩短周转时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申请报告开始的每一步骤都可能影响周转时间,所以必须要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来改进限速的步骤,做到危急值真正地能为患者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 邱骏,顾国浩,王雪明,等.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临床检验杂志,,26(6):412-413.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3-993.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的临床检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检测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也就要求检验人员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也要了解检验技术的原理与动向,使检验技术能够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检验是将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通过观察或者是其他化学、生物、物理学仪器的方法进行检验,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数据[1]。所以说检验结果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也会给临床工作带来误导,甚至是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本文对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示检验工作人员要严格检验标本采集的规范化,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临床诊治的水平。
检验人员责任心不强
由于检验人员的疏忽大意,导致在标本的收取的过程中出现弄错标本编号或者是收错标本的现象,也就导致了检验报告单的结果的正确。还有就是在报告单的填写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出现把离子浓度数值填写正确或将不同患者的结果填写颠倒的现象。还有就是在检测的过程中,加错标本试剂或者是标本试剂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正确。
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旦采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即使后面有再先进的检验仪器,也不能够弥补之前采集正确带来的偏差。
采血时只对床号,而没有对患者的姓名、性别以及年龄等进行认真地核对,导致化验单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符现象的发生,也就导致了检测结果中患者与病情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说某患者明显是贫血的症状,但是检验结果却是Hb和RBC正常等等[2]。
未使用规定的抗凝剂:目前采集标本所使用的采血管主要有3种,普通管、抗凝管和促凝管。常用的抗凝剂有草酸钾、EDTA、草酸钠以及肝素氟化钠等。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合理地选择抗凝剂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肝素能够引起白细胞的凝聚,所以不能够用于白细胞的计数检验[3]。
采血过程中的操作失误:主要的原因通常是对末梢血的采集时,用力挤压使组织液混入到血液中,血液容易凝固和稀释,使结果出现偏差。或者是对静脉血的采集时,止血带结扎的时间太长,抽血的速度过快,抽血后没有立即将针头拔出,将血注入试管的速度过快,产生血液泡沫等原因,都能够引起误差。
标本传送、存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送到检验室,若不能够及时的送去,也要采取相应的冷藏措施,因为标本长时间的搁置会使二氧化碳结合力以及酶活性降低,氨增高,而红细胞内氨含量增高,会使红细胞的稳定性降低,使标本浓度增高。所以血液检验要在标本采集后的半小时之内进行。而血糖检验,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将血清分离出去,血糖酶解每小时就会降低7%。磷如果长时间搁置,红细胞中的磷酸酯会释出被水解,导致检验结果偏高。氯长时间放置会使血浆中二氧化碳与血浆中的氯发生转移,使检验结果偏高。丙酮酸在血液中及其不稳定,采血后1分钟之内就会降低[4]。
而对于尿液的检验,最好是选择新鲜尿液,同时要在半小时之内检验完毕,最长不能超过2个小时。因为时间越长,尿液中的有机成分遭到的破坏就会越严重,组织内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标本的运送的过程中,要避免发生震荡、污染以及浑浊的现象。负责接受标本的工作人员也要对标本的信息进行认真地核对,避免发生接收正确的现象。
试剂与仪器的问题
由于目前生产试剂的厂家较多,还有少数的厂家没有进行质量鉴定,所以导致试剂的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说对于乙肝病毒的检验,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质量不相同,或者是即使是同一生产厂家生产的批号不相同的产品,质量也不尽相同,导致了同一患者两次的检验结果不相同。实验室大型的自动检验仪器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保养和维护,在检验的过程中也会发生隐形的故障,检验人员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发现,也会使检验结果发生偏差。
作为一名优秀的检验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修养,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并时刻以患者为中心。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工作的程序来进行,并对标本的信息进行认真地核对,不合格的标本要重新进行采集,不能够及时进行检验的标本也要采取有效的保管措施。在填写检验报告单的时候,要与检验结果进行认真地核对,如果与临床症状不符,要及时与临床科室联系,进行重新检验。另外为了全面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定期对试剂进行检查,并对大型自动化仪器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保证仪器的灵敏度以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提高临床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容爱红,于文波.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控制方法[J].中國试验诊断学,2005,6(9):469.
2 申涟漪,张筱丽.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J].实用医技杂,2004,9(11):1775-1776.
3 邵建伟,宋志荣.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控制方法[J].口岸卫生控制,2005,1:11-12.
SBRT临床应用结果的思考 第4篇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 是应用立体定位技术和特殊射线装置, 将多源、多线束或多野三维空间聚焦的高能射线聚焦于体内某一靶区, 使病灶组织受到高剂量照射, 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减少, 从而获得临床疗效高, 副作用小的一类放疗技术的总称, 采用γ射线所完成的SBRT可简称为γ刀, 采用X射线所完成的SBRT可简称为X刀。无论γ线还是X线完成的SBRT都是一种采用高剂量摧毁颅外肿瘤的无创放射外科治疗方法。
2 发展史
早在1951年Lars Leksell教授就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原理及概念, 1968年Electa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头部γ刀 (174个源, 1974, 201个源) 后就拉开了头部γ射线立体定向放疗的序幕。1995年我国奥沃公司研制生产了OUR旋转式头部γ刀, 1998年OUR-QGD型全身γ刀问世, 2003年初SGS-1型超级γ刀问世, 2004年初KLF-A型OPEN式全身γ刀问世, 2004年圣爱数控全身γ刀问世, 2004年月亮神全身γ刀问世, 2006年陀螺旋转式放疗系统和ARTS-A01放疗系统相继在临床试用。2006年Electa公司在原有机型基础上不断改进, 研制了最新型的头部γ刀 (Perfexion) , 将治疗范围从颅内扩大到颈部, 并能自动切换准直器和自动移动治疗靶点, 近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证明, 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放射治疗技术是不可替代的一类现代放疗技术, 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X射线立体定向放疗技术从八十年代开始, 先是头部X刀用于临床, 九十年代开始体部X刀的临床试用, 随后的近20年间, 放疗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SRT包含在3DCRT-IMRT-IGRT技术之中, 而且, 影像引导的专用X线立体定向放疗设备Cyberknife (2001年) 和Novaris (2003年) 以及IGRT和TomoTherapy的问世, 标志着X线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SBRT的技术及临床特征
3.1 技术特征
是以采用现代影像学技术正确发现靶区, 通过立体定位及验证技术精确瞄准靶区, 通过计算机控制驱动特殊射线装置高剂量摧毁靶区, 将放疗副作用及放射损伤降到最低为技术特征的现代放疗过程。SBRT的剂量分布特征是:多线束在空间集束聚焦后的合成剂量分布集中, 靶区周边剂量梯度变化较大;靶区内及靶区附近的剂量分布不均匀;靶周边正常组织剂量很小。射野越小, 线束越多, 剂量分布越集中。SBRT小野集束照射最有临床意义的是剂量分割模式的转变。剂量分布高度集中的小野集束照射技术使医生们在临床应用中将采用常规放疗技术想都不敢想的大剂量照射到小靶区, 彻底摧毁病灶组织, 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很小。
3.2 临床特征
以治疗并行器官肿瘤为主, 以分次剂量高和治疗次数少 (Hypofraction) 为特点, 适应证严, 治疗精度要求高, 疗效好, 副作用轻, 并发症少, 可根治很多早期肿瘤和孤立病灶, 是提高放疗地位和体现放疗医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4 SBRT的放射生物学特征
4.1 遵循提高剂量可提高疗效的量-效原则
多数肿瘤通过提高剂量都可提高疗效, SBRT因降低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而增宽了肿瘤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剂量窗位, 从而可提高肿瘤剂量, 不会造成严重放射损伤, 因此, 遵循了提高剂量可提高疗效的原则。
4.2 采用最有效的剂量分割模式
采用高分次剂量 (Hypofraction) 治疗模式是SBRT的最大特征。SBRT可将治疗时间从常规放疗的6~7周缩短到2周或几天, 有利于患者在门诊短期完成治疗, 对患者方便有利。短期完成治疗的最大优势是可避免肿瘤细胞再增殖。肿瘤细胞再增殖是影响放疗疗效的因素, 没有发生细胞再增殖时局控剂量可降低, 放射损伤可减小。放疗后肿瘤细胞发生再增殖起始时间多在3~5周后, SBRT采用高分次剂量照射多在两周内完成治疗, 可避免肿瘤细胞发生加速再增殖, 从而有利于局控率的提高。
4.3 有利于实施靶中靶剂量递增治疗
SBRT剂量高度集中, 剂量分布不均匀, 可用相对低的等剂量线 (如50%~70%) 作为处方剂量线, 因此, 靶区内的剂量分布调整空间比较大, 有利于实施靶中靶剂量递增放射治疗。 (1) 实施方式:严格勾画不同靶区范围:PTV、CTV、GTV以及GTV1等, 按不同靶区做计划, 分别给不同靶区处方剂量, 如PTV=50Gy;CTV=60Gy;GTV=70Gy;GTV1=75Gy等, 根据PTV外正常组织的受照体积和对放射的耐受性决定分次剂量或治疗次数。 (2) 实施目的:通过靶区内剂量层层递增方式, 实现靶区外低剂量, 靶区内高剂量, 对肿瘤实施在正常组织耐受剂量下的高剂量照射, 这更符合不同肿瘤体积对剂量需求不同的肿瘤放射生物学要求。以采用体部γ刀治疗周围型NSCLC的剂量递增模式为例:将50%剂量线5Gy/次/10次, 边缘总剂量50Gy的治疗方案换算成BED{nd (1+d/α/β) }, 其剂量分布分别为:PTV边缘区域 (50%等剂量线) 的BED=75Gy (常规放疗62Gy) , CTV-GTV间 (60%等剂量线) 的BED=100Gy (常规放疗84Gy) , GTV内 (70%以上等剂量线) 的BED为100-131.3Gy (常规放疗90Gy-110Gy) , 既满足了GTV的高剂量 (BED>100Gy) 的要求, 同时使PTV外的正常组织在可耐受剂量以下。同样可采用X-SBRT或IMRT进行靶中靶剂量递增治疗:根据不同部位肿瘤生物学特性和器官的动度分别进行靶区勾画, 比如计划要求60%剂量线覆盖100% PTV, 70%剂量线覆盖CTV, 80%剂量线覆盖90%以上的GTV;处方剂量PTV:45-51Gy, CTV:55-60Gy, GTV:65-70Gy, 根据PTV外正常组织放射耐受性, 受照射容积以及摆位和验证技术的精度决定治疗次数, 少至3~5次, 多者10~20次, 目的是在正常组织可耐受条件下尽可能提高靶区内剂量。
5 临床应用结果
5.1 国际SBRT临床应用结果
国外开展SBRT技术治疗肿瘤较早, 在非小细胞肺癌, 肺转移, 肝癌, 肝转移及骨转移治疗的临床结果报道较多, 下面列表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报道结果 (见表1、表2、表3) 。
5.2 国内SBRT临床应用结果
国内开展SBRT技术治疗肿瘤的病例多, 但单病种的大宗病例报道较少, 下面列表介绍各医院采用SBRT治疗肺癌, 肝癌和胰腺癌的临床报道结果, 见表4, 表5, 表6, 其中空军总医院采用体部γ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结果和国外采用X刀治疗的结果一样 (见表4) 。
6 SBRT临床应用结果的思考
以上大量临床结果证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不管是用X刀还是用γ刀治疗肿瘤的临床结果均令人鼓舞, 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和局控率均优于常规放疗, 与手术效果无差异, 而且副作用小, 治疗肝癌和胰腺癌的局控率和生存率也获得了大幅度提高, 特别是空军总医院采用体部γ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肝癌和胰腺癌的结果充分表明了SBRT必将是现代放疗技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而且中国γ刀也担当着重要角色。但是, 为什么SBRT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如此滞后而且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可能受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值得大家思考。
1) 外国先进的X刀技术在我国没有得到很好应用的原因
肿瘤放射治疗专业仍是一个弱势学科, 虽然有了先进设备和技术, 但仍没有适合X刀治疗的早期病人;对外宣传不够, 肿瘤学界和广大癌症患者受常规放疗时代放疗疗效不佳, 副作用大的影响太深, 又不了解现代放疗的进展而不愿选择放射治疗;早期X刀技术成熟度不高, 应用普及, 适应症过宽, 治疗的多数病例疗效不佳, 并发症多, 影响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展;物理师和放疗医生的工作思维相对独立, 缺少共同目标, 一些人受常规放疗的剂量分割模式影响太深, 观念难改变, 使X刀高分次剂量治疗的开展受限;随着3D-CRT、IMRT, IGRT等的出现, 使SBRT的概念和技术受到淡化。因此, 在X刀技术非常成熟和完善的今天, 反而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SBRT的技术优势和临床治疗结果未能得到充分展现。
2) 中国的γ刀技术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设备研发未能形成合力, 机型过多, 低水平重复, 硬软件提升严重受限, 在影像引导定位、剂量评估和体位及剂量验证方面与国外技术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设备完全以投资形式进入医院, 以市场操纵为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有些使用设备的医院适应症掌握不当, 过度治疗和不当治疗成为反面教材, 掩盖了设备本身的优势;少数学术权威的偏见对这一设备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政府决策部门受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和误导, 采取不积极支持政策是使其不能大力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中国γ刀技术应该如何发展
(1) 设备重新整合:集中各型设备的技术特长, 人才和资源优势进行设备完善和技术改进及软件升级, 改变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的恶劣环境。 (2) 加大管理支持力度: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制定相应措施:第一, 给予高度重视, 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二, 严格专利要求, 抬高新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准入门坎, 从源头上消除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的机会。第三, 严格临床应用单位的准入制度, 但不是限制设备的安装使用, 而重点应放在健全、建立临床上岗人员的培训制度和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机制上。 (3) 规范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单位应从设备的技术特点和要求出发, 从民族产业技术发展的大局出发, 严格按设备准入的要求履行审批程序, 加强上岗人员的专业和技能培训,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进行规范化操作, 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
7 小结
SBRT独具的剂量聚焦优势已被临床结果证明, SBRT所采用的高分次剂量治疗有生物学优势, 今后应该加强临床应用研究。我国的γ刀技术具有独特的剂量聚焦优势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符合我国“十一五”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 而且疗效显著、性价比高、易于推广应用符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设备、提升软件性能对推动我国放疗设备产业化发展有广阔前景, 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和加强临床规范化应用对推动我国放射肿瘤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 是应用立体定位技术和特殊射线装置, 将多源、多线束或多野三维空间聚焦的高能射线聚焦于体内某一靶区, 使病灶组织受到高剂量照射, 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减少, 从而获得临床疗效高, 副作用小的一类放疗技术的总称, 采用γ射线所完成的SBRT简称为γ刀, 采用X射线所完成的SBRT简称为X刀。SBRT的优势是采用高分次剂量、短疗程分割模式, 具有明显的放射生物学优势。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SBRT治疗肿瘤的临床结果均令人鼓舞, 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和局控率均优于常规放疗, 与手术效果无差异, 而且副作用小, 治疗肝癌和胰腺癌的局控率和生存率也获得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γ刀技术具有独特的剂量聚焦优势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符合我国“十一五”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 而且疗效显著、性价比高、易于推广应用符合我国国情。但由于种种原因, SBRT技术在中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γ刀技术需要从设备完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规范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SBRT的健康发展对推动我国放射肿瘤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没有结果的结果作文欣赏 第5篇
余秋雨有言:在Google输入“故事”可以得到条结果,但输入“结果”,却只能得到条结果。可见,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有结局。
题记
(一)
夕阳落照的黄昏,晚霞红遍了天际,阳光只留下淡淡的影。独自一人,我站在暗红的操场上,随意的任一束束光芒错落地打在我的脸上,让温度渐渐的超越我的体温。我的一天结束了,我的故事开始了。
黑夜到了,我看到稀疏的星星一颗一颗,我看到残月一轮高挂,我亦看到一群青春的少年。天不热亦不寒,那群少年为自己而追逐,为梦想而追逐,年轻的他们总是有用不尽的热情,青春的懵懂在岁月中慢慢逝去,他们都逃离了幼稚的茧,慢慢蜕变成成熟的蝴蝶。我也可以看到漫天的孔明灯,变成点点在天空之际飘荡,那一点一点的亮光变成一点一点的希望远航,载着年轻的梦想找到各自的归宿。我闭上眼,感受着夜风,丝丝凉意。
(二)
带着沉重的行李,缓缓的上了远去的公车,看着父母望着窗口的浓浓不舍,看着父母说不出的无限关心,我狠心转过了头,看着前行的远方,静静的感受着汽车伶仃的震动。我怕,一转头,我不舍不得离开;我怕,一转头,看见父母眼角的泪水;我怕,一转头,父母看见我带着泪珠的双眸心痛。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段话: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天地无常,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会无限追悔此刻的时光,所以我狠心了。
离开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当再一次回想父母,我已在Z32的直达车上,只一个人第一次在车厢中度过第一个寂静的的夜晚,只一个人看着手机的信号时有时无,只一个人闭上眼睛感受着列车缓缓的离开我的城市。很幸运,也许我睁开眼就是我的目的地。真的很幸运,那一夜我睡着了,睁开眼,我到了。
第一次我离家这么远,第一次我来到武汉,我不得不感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别,但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我的家乡虽小,却是古城的独特韵味!只是这里不是我停留之处,我的目的地还在远方。终于,我到了,我将四年度过的地方。我有突然的感觉,我很失望,我的长途跋涉只换来我的失望,这里没有我想像的美好没有让我眼前一新。但我还是要留下我的印象,在相机小小的尺寸里定格,在每个地方都有我的脚印,带给我的思念。在这里,我开始了我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却是没有值得精彩的地方,只有失望。
(三)
渐渐的我的失望退出的我的心中,因为这里开始有我值得真心珍惜的.,我认识了很多很多朋友,我学习了很多很多我从没拥有过的,我的故事越来越值得回味。只是很快,我就为这一个个小故事划下了遗憾的结局,而无数的小故事开始出现,开始有结局有遗憾。
社团招新总是年轻的大一学生最喜欢的,每当主干道摆出那一张张招新桌子,总是吸引一群一群的学生,我也没有例外。我很欣喜的拿到报名表,充满期待的等待的面试,虽然这并不是社团招新,而是社联。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整整四个小时足够完全消磨光我的耐心,最后终于在多个催我上晚自习的手机铃声中结束了一下午的等待,我不想说什么,只能说我有缘还是进入,但是我是无缘留下,在试用期中我一直记得部长对我说你不适合这个环境,说我太文静。不知道为何不一样的人有些不一样的看法,招新时另一个部长否认我说我太浮,活跃过头了。我的这次招新的旅途中留下我自己都无法说出的印象。不说遗憾,我结束了这个故事。但是结果不是最遭。我认识了我真心想珍惜的朋友,只是曾经我认识那群可爱的人,曾经我们成为知己兄妹,如今不知为何我们连朋友都无法做,我总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友谊可有可无。每次,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因为打了并非有回应,我只能僵硬的抬着手,让它讪讪的放下,嘴角露出15°的苦笑,心里是一翻翻的苦意翻腾。
(四)
总是有个人在我伤心时借了我一个肩膀,让我可以哭泣;总是有个人会和我手牵手一起说说笑笑,抛却烦恼,诉说心事;总是有个人会无意识挽着我的手,会突然的把手放入我的口袋,然后傻傻的朝着我微笑;也总会有个人和我一样爱吃,爱睡,爱玩寝室里的暧昧所有所有用任何语言描述都显得苍白,我的同学兼室友甚至兼上了知己。我和她一个好的故事在605演出,我们会对彼此无语,我们会为彼此争吵,我们之间有喜有悲,我们会一起述说心事到深夜在某个角落,我们会玩起横笛吉他在寝室,我们被列入寝规,寝室规则:我和她不准在寝室玩横笛吉他,我们会躺在一张床上会坐在同一个椅子上看网球王子看龙马迹部我们,我们之间拥有太多太多,我们之间值得珍惜太多太多,相遇是缘始,我和她的故事永远不会有结果,就让这一切朝着美好出发,去开拓无限的未知。我会用一生来相惜我们的友谊。
(五)
茫茫人海中,总能找到一个真心懂你看透你的内心,给你伤痛时寂寞时无意识的援手,可以最真的倾听。而我只能说曾经我找到了这样一个人,我们一起可以骑自行车骑过茫茫大路一直到沙市;我们可以一起到附小屋顶接近星星;可以一起登上古城墙留下城墙之影只是这只是过去,如今往事都会随风飘去,不仅吹淡这些拥有过的记忆,更是吹淡了我们彼此间的情谊。懵懂的岁月留下浅浅的印记,我们已不再懵懂,但我们年轻,年轻总是伤人,我在回忆曾经的情谊,只是不得不对自己说曾经都是过去,过去总该遗去,这个人不再有,也许我们之间差太多吧。
也总会有个人和你志同道合,他和我有着相同的兴趣,我们之间总有谈不完的话题,从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明朝;从小说家江南,风行烈到唐家三少等;也会讲讲自己曾经的高中初中小学趣事,会讲讲亲朋好友家庭的事。因为文学更拉近我们的距离;因为他有一个瞬间总让人感动总让人悲伤;因为他有一段时间我逃离我的伤痛深渊,和自己的故乡人越来越近;也因为他我的生活多了一份牵挂。在无琐事时我会看着他写的诗,让时间在寂寞中悄悄离去。
一个故事结束了,一个故事也许刚刚开始,我采撷了一个结果,一个没有想念的结果,而另一个故事却在无尽漫长
(六)
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第6篇
【关键词】生化检验;影响因素
1检验仪器及试剂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1.1检验仪器 不管设备仪器怎样更新,但维护和使用这些设备是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首先要熟读使用手册,了解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比如说,以往使用721分光光度计时,每月都要检查波长是否准确,比色皿是否配套。使用电解质分析仪时,每周都要记录各电解质高度浓度的脉差值以了解各个电极的状态,以便及时更换。又如,我们在使用AU600全自动仪时,十分注意到仪器的保养和维护问题,做到每天工作完后冲洗一次,定期检查,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污染,保证仪器正常运转。以上事例说明,我们要熟练使用仪器就必须熟读说明书,要使检验结果更趋准确,就得使仪器处于一个良好的稳定状态。
1.2生化试剂 生化检验的方法一旦确定,我们就得关注厂家的的试剂质量和有效期。我们按法规选择有三证的大厂家的试剂产品,但仍需注意一下问题。(1)有效期指未污染且储存在2~8摄氏度的环境。(2)开盖使用后就不能说无污染,酶活力和抗体效价可因使用时间下降,可使灵敏度或工作曲线发生改变。(3)碱性试剂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改变试剂的酸碱度。综上所述,环境、试剂使用时间等诸多因素使我们使用的试剂灵敏度发生变化,我们的工作曲线需经常校准。
2生理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2.1年龄新生儿肝脏缺乏葡萄糖酸转移酶,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因此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比正常成人高;正常生长期儿童由于骨骼生长使得成骨母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增加,因此生长期儿童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比成人要高3倍左右。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这些项目在不同的年龄段制定相应的参考范围。
2.2性别不同性别其体内的性素水平不同,并且生育期女性的性激素水平还随其处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而有明显变化;此外和肌肉代谢有关的项目如肌酐(Cr)和肌酸激酶(CK),其血清水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1]别差异的项目,需针对性别制定相应的参考范围。
2.3情绪情绪紧张、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使血清游离脂肪酸、乳酸、血糖等升高。故采血前患者情绪应保持稳定,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作适当解释,以消除患者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慌。
2.4妊娠当女性处于妊娠阶段时,由于血容量增加导致血液稀释,使微量元素水平明显降低;妊娠期代谢需求增加使脂肪动员增加,血清TG和总胆固醇(TC)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C)大大增加;妊娠期胎盘生成ALP、甲胎蛋白(AFP)、急性时相期蛋白(CRP)等,使它们相应的检查结果升高。妊娠是特殊的生理过程,临床医疗人员查看孕妇的检测结果时应充分考虑妊娠的影响。
3饮食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饮食一方面影响血液中多种物质成分,许多化学成分如GLU、TG、ALP、磷等容易受到饮食成分特别是近期食谱的影响;抽血前一天进食高蛋白食品会导致BUN、UA等结果偏高,但对Cr影响不大[2]。另一方面进食后血中脂质特别是TG的升高,可导致血清或血浆呈乳白色样浑浊,这可给比色、比浊或滴定等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临床生化血样原则上必须坚持空腹采血。但是如果让患者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h,因为过度饥饿反而会使血清ALB、TRF、GLU、补体C3含量下降,而血清胆红素因清除率减少而上升[3]
4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4.1本的采集及及处理阶段 原则上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尽量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目前生化标本采血多选用坐位或卧位,血管暴露明显者不宜使用止血带,如果使用不宜超过1min。在日常检测中,溶血、脂血及黄疸是影响检验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溶血影响最大,最常见。当发现标本溶血时,应及时与临床联系,了解是否病人出现体内溶血,否则溶血标本应弃检,重新采血。标本采集或收集后,原则上应立即处理及检测。普通标本室温放置30~45min后应分离血清(血浆)放置,时间不得超过3h。
4.2标本结果的报告与反馈阶段认真仔细的对每个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审核是发出正确检验报告的重要环节。审核结果主要是对异常结果、假性结果的分析取舍。酶类多项升高、个别降低甚至接近零值,提示酶活力过高导致酶反应底物耗尽,应检查反应曲线加以判断。对某些急诊项目,如K、Na、Ca、GLU等过低过高的危及患者生命的结果,应建立危及值紧急报告制度,实验室必须迅速将结果报告临床。标本测定完毕,应至少在室温保留24h,以备临床医师对结果有疑惑复查核对用。
综上所述,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亦很复杂,并非检验人员单方面能够控制,同时临床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减少误差,从而保证每个检验项目的可靠和准确。
参考文献
临床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结果分析 第7篇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标本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各科送检的各种标本1 266份。
1.2 分离培养
将尿与脑脊液沉淀物、脓汁、痰液、分泌物及粪便等标本, 用接种环于血平板和沙保罗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 同时在此平板上穿刺几处。如为血液标本, 则将1~2ml血液与溶化并冷却至45 ℃ 左右的沙保罗琼脂混合后倾注平板。分别于37℃ (培养48h) 和25℃ (培养5d) 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挑取生长的可疑真菌菌落, 转种沙保罗培养基分离纯培养。若5d仍无细菌生长, 则报告无细菌生长。
1.3 鉴定方法
将疑似真菌的菌落作涂片革兰染色, 证实为阳性酵母样菌后, 进一步做芽管形成试验和糖同化试验及玻片培养。白色念珠菌和类星形念珠菌以动物血清实验观察芽管形成情况。利用玻片培养观察厚壁孢子的形成和假菌丝的特征。糖同化试验做11项 (包括: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半乳糖、蜜二糖、纤维二糖、肌醇、木糖、棉子糖、蕈糖、卫茅醇) 。另做尿素、硝酸盐利用试验,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进行分类鉴定。
2结果
2.1 检出率
1 266份标本中检出酵母样真菌411株, 检出率为32.5%。其中呼吸系统检出366株, 各种疾病检出率分别为:慢性支气管炎占48.8%, 肺炎占24.6%, 慢性咽炎占11.2%, 肺源性心脏病占9.6%, 支气管炎、肺脓肿及支气管扩张症等占5.8%。其他疾病标本中检出45株, 其中以粪便标本检出酵母样真菌为最多占12.8%, 其次为阴道分泌物占12.6%, 尿液及创口分泌物和穿刺液检出率分别为8.5%、3.6%和5.5%。
2.2 菌种
检出菌种以白色念珠菌最多, 共249株占60.6%;其次为热带念珠菌61株占12.4%;克柔念珠菌52株占12.7%;近平滑念珠菌31株占7.6%;伪热带念珠菌18株占4.4%。
3讨论
本检验结果提示临床标本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于其他酵母样真菌。痰培养酵母样菌阳性率最高, 说明呼吸系统疾病最易并发酵母样真菌感染。近年来, 由于临床上大量应用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 以及新的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 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显著降低, 引起酵母样真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故应强调临床医师根据微生物检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以免盲目用药, 增加真菌感染的几率。
医学生临床技能比赛结果分析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参加本次比赛的单位包括学校所属的14家教学医院, 其中直属教学医院3家、非直属教学医院11家;省会教学医院6家, 非省会教学医院8家。参赛学生为七年制 (4个队) 和五年制 (20个队) 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 由医院推荐3人组成1个队 (A队) 和其中8家医院随机选出3人组成队 (B队) , 共24支队。
1.2 比赛方式
采取多站式比赛, 共12站比赛内容, 每站结束以顺时针方式统一换站。比赛内容包括儿科骨穿、儿科腰穿、腹穿、换药、穿手术衣、缝合、妇科检查和液基、产科四步触诊、影像阅片、心电图操作及判读、胸穿、心肺复苏等内容, 每站时间6min, 每站10分, 满分120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4队比赛成绩最高为99.23分, 最低为61.23分, 平均为80.28分, 总体分布符合正态分布。12站中成绩最高的是腹穿 (9.22±0.96) 分, 其次依次为换药 (8.43±1.51) 分, 儿科骨穿 (8.06±1.09) 分, 穿手术衣 (7.81±1.47) 分, 缝合 (7.10±1.83) 分, 心肺复苏 (6.75±0.55) 分, 胸穿 (6.10±1.01) 分, 影像阅片 (5.77±0.87) 分, 心电图操作及判读 (5.47±1.19) 分, 儿科腰穿 (5.45±1.30) 分, 产科四步触诊 (5.33±1.40) 分, 妇科检查和液基 (4.81±1.97) 分。
2.2 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成绩比较
七年制总成绩 (93.52±5.09) 分明显高于五年制总成绩 (77.63±8.21) 分 (P<0.05) , 其中七年制儿科腰穿、缝合、产科检查和液基、产科四步触诊、影像阅片、胸穿6站成绩明显高于五年制学生成绩 (P<0.05) 。
2.3 8家医院A队与B队成绩比较
A队总成绩 (87.70±8.73) 分明显高于B队总成绩 (77.33±8.30) 分 (P<0.05) , 其中A队儿科骨穿和心电图操作及判读2站明显高于B队 (P<0.05) , 其他10站A队虽高于B队,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直属教学医院与非直属教学医院五年制学生成绩比较
直属教学医院总成绩 (80.53±9.46) 分高于非直属教学医院 (76.39±7.65) 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直属教学医院的儿科腰穿站成绩明显高于非直属教学医院 (P<0.05) , 其他11站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省会教学医院与非省会教学医院五年制学生成绩比较
省会教学医院总成绩 (78.85±8.11) 分高于非省会教学医院 (75.81±8.55) 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站成绩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
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成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由于考研、择业与实习发生冲突, 导致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临床实习, 不能更好的培养临床技能;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加强, 实习带教老师对某些临床技能项目的操作心存顾虑, 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减少;加上高校扩招医院接受实习的学生增多, 还有部分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导致实习质量受到影响, 临床技能操作能力降低[3]。本比赛中可以看出, 平均成绩仅为6.69分 (总分12分) , 12站中低于6分的有6站。说明医学生临床技能不尽人意, 达不到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要求, 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推荐队 (A队) 总分明显高于随机队 (B队) , 说明学生平时认真学习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特别体现在临床技能学习薄弱的站点。
3.2 毕业考试增加临床技能考试
实习结束后集中进行技能考试, 以抽签方式从试题库众抽取考试项目, 由考试老师当场评分, 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占毕业考试成绩中的适当比例。我们认为实验技能考试作为毕业考试的重要组成是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实验技能的一个重要措施。试题库的完备是制约临床技能考试的关键, 可通过扩充试题库的试题量, 经过多站式考试, 全面检测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为医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3.3 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由于部分妇产科疾病的诊察涉及到患者的隐私, 许多患者不愿配合;患儿对医师的恐惧, 常使体格检查和技能操作难以顺利完成, 经常导致在妇产科和儿科无法获得学习锻炼的机会,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可通过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在妇产科、儿科临床技能实验室配置相关的设备, 进行模拟实践操作, 确保临床实践教学效果。
3.4 积极推进七年制医学生教育
七年制学生由于没有考研和就业压力, 有充沛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临床实践, 能够认真进行临床技能训练, 具备合格临床医师的条件。本研究发现, 七年制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分数远高于五年制, 12站中各站均高于6分, 其中5站显著高于五年制学生。说明七年制学生具备很强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在五年制学生中, 直属教学医院与非直属教学医院、省会教学医院与非省会教学医院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五年制医学生在医院间、地域间没有差别。一项评估七年制医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七年制毕业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毕业生有较强优势, 特别体现在教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逻辑性、运用新技术能力、科研意识、掌握前沿科学知识深度、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相关学科知识面、外语水平等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本科生有优势[4]。积极推进本硕连读七年一贯制教育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姚小飞, 秦文刚.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5 (10) :14-16.
[2] 张津铭, 刘春艳, 刘文励, 等.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13, 26 (4) :85-88.
[3] 晏新能, 赵雪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考核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16 (4) :39-40.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集我院行健康体检人群血液标本,抽取早晨空腹静脉血,分别置于3支一次性干燥负压试管。2支标本做冷冻处理,通过冷冻时间不同,造成溶血差异。根据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的血红蛋白浓度,分为轻度溶血:Hb 0.3~3. 0 g/L、重度溶血:Hb>3. 0 g/L。剩余1支作为正常对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淀粉酶(AMY)、碱性磷酸酶(ALP)、血糖(GLU)、血尿酸(UA)、肌酸激酶(CK)、血清尿素(UREA)、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Fe2+、Ca2+、Mg2+、K+、Na+、Cl-等含量。比较3组标本生化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化指标3组标本各项生化检测结果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正常对照标本比较,*P<0.05;与轻度溶血标本比较,#P<0.05
3 讨论
静脉采血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后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引起溶血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1)目前医院都采用真空管采血,当负压过大时,会使注射器内形成泡沬,导致细胞破裂发生溶血。(2)使用留置针抽血。(3)血液黏附在标本管壁上[2]。(4)标本在运输中振荡过度,保存环境温度过高,运输时间长,造成大量细胞破坏。(5)患者由于严重脱水、低血容量,造成静脉充盈不良,造成溶血。(6)操作不当如抽血时血带扎得过紧,增加血液对血管的压力,使血液注入真空采血管速度过快。还有情况是针尖在静脉中反复进出,造成血样溶血。(7)容器不合格如抽血器具质量不合格,造成负压不够,或注射器存在漏气、内壁粗糙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溶血后标本均会影响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准确性,尤以重度溶血影响最严重[3]。有学者指出ALT、AST为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当标本溶血时,势必引起血清中ALT、AST活性升高,导致假阳性的产生。TBIL在使用重氮法测定时,最后生成紫红色的偶氮胆红素,血红蛋白与重氮试剂结合后可破坏偶氮胆红素,因此在测定TBIL时,存在测定结果偏低。双缩脲法测定TP时,红细胞破裂后的血红蛋白在555nm处会出现吸收峰,因此会造成TP检测结果偏高[4,5]。红细胞内部含有大量的腺苷酸激酶,当红细胞破裂时会促进CK活性增高,造成结果偏高。红细胞破裂时,谷胱甘肽可竞争与UA反应体系中的过氧化氢结合,而造成检测结果偏低。此外对于Fe2+、Ca2+、Mg2+、K+、Na+、Cl-增高现象,笔者分析红细胞细胞膜内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液,如K+浓度与血浆相差22倍,因此红细胞破裂后,造成电解质浓度明显增高。还有学者指出红细胞内LDH浓度是血浆的180倍[6,7]。
综上所述,为降低溶血发生率,检验医师应掌握正确的采集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妥善保存标本并严把注射器及试管的质量关。
参考文献
[1]张立红,周素鲜.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3,9(33):528-529.
[2]张允,王薇,周平.标本溶血对TP,AST测定的干扰及纠正[J].江西医学检验,2014,22(1):791.
[3]李恒.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1,24(1):54-55.
[4]吴立翔.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34(11):1717-1719.
[5]Tietz NW,Finley PR,Pruden EL,et al.Clinical guide to laboratory tests[M].3rd.W.B.Saunders Company,1995.
[6]Novros JS,Koch TR,Knoblock EC.Imp roved method for accu-rate quantitation of total and conjugated bilirubinin serum[J].Clin Chem,1979,25(11):1891-1899.
60例心肺复苏结果与临床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电除颤
心肺复苏是临床上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1], 但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 如有无电击除颤适应症及禁忌症、电除颤时间掌握等。对此, 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治疗的临床体会作以报道, 旨在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19~81岁, 平均 (50±9.6) 岁。病因类型:冠心病、心绞痛18例, 心律失常10例, 急性药物中毒11例, 心血管疾病10例, 脑血管意外5例, 肺心病2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 溺水、触电各1例。对所有病例行心电图检查排除电除颤禁忌症。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行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治疗, 而对照组仅行常规复苏干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在连续心电检测下给予患者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频率保持100次/min;行常规气管插管开放气道, 呼吸机辅助机械呼吸;依据患者病情应用复苏药物, 建立静脉通道滴注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复苏药物[3];必要时行电除颤, 首次除颤后即开始记录心电图变化, 若室颤持续存在可持续电击, 并递增能量直至转复成功或停止抢救。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尝试使用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
1.3 心肺复苏成功判定标准
①自主循环恢复:窦性心律、结性心律、房性、加速的室性逸搏等规律性的自主心律出现, 血压≥12/8 k Pa且维持30 min以上;②存活:窦性心律、结性心律, 血压及自主呼吸基本正常;③停止复苏:经各种抢救措施干预30 min后仍无自主循环迹象[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心肺复苏治疗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比较
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关联因素对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心脏骤停至心肺复苏开始时间 (TCA) 、心肺复苏持续时间 (TC) 及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心脏骤停病因分析
临床统计发现, 在心肺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患者中大多数系发病前并不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等合并症, 该研究在研究前对60例研究样本进行了有无严重器质性病变样本筛选, 亦是考虑到基础性疾病会对心肺复苏成功率产生影响这一因素。不同的心脏骤停病因会对心肺复苏成功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为突出。事实上, 心脏骤停主要系心脑血管疾病所致, 该研究60例心脏骤停患者中, 系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高达47例, 占78.3%, 占绝对因种。王立革等[6]对我国东中部8个省份流行病学调研显示, 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分别占到致成人心血管疾病死亡数的37.9%和35.4%, 这与该研究60例病例病因分布较为一致。
3.2 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
3.2.1 迅速准确判定心脏是否仍在跳动是确保复苏成功的根本前提
毫无疑问无心脏跳动, 理论上便无心肺复苏干预的必要性。从生理学角度上说, 当脑血流中断10 s即发生可逆性损害, 而中断时间达5 min及以上时脑组织储备的ATP、糖原濒临耗尽, 能量代谢亦全部停止, 此时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耗, 无需几分钟便进入生物学死亡;而当心脏骤停30 min, 此时肾小管细胞、心肌同样会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性损害, 也因此心脏骤停5 min内是实施抢救干预的关键期[7]。
3.2.2 确保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前提
保证呼吸道通畅是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抢救的要件之一。临床上常采取气管插管来疏通呼吸道, 一般必须要在10 s内畅通气道, 同时辅助去枕平卧、清楚口鼻咽内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此外, 连续胸按压不仅是畅通气道的重要措施, 而且胸按压可实现一部分血流反流入心房, 另一部分被挤入动脉, 按压解除, 胸内压降低, 血流回流心脏, 由此实现心脏心流的正常循环, 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3.2.3 掌握TCA、TC和电击除颤开始时间是提高复苏成功率有效措施
Mayr VD等[7]报道, 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愈早, 患者存活率相应愈高, 又认为5 min内是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期”。该研究观察组经抢救后存活的13例患者中, 有9例均在心脏骤停5min内实施的复苏干预。另有对比性调查发现, 对心脏骤停超过5 min患者实施复苏抢救, 发现即使复苏成功, 成功率也普遍明显低于5 min内实施复苏干预的患者。此外, 药物辅助治疗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否有帮助, 该研究亦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临床上实施心肺复苏的药物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 其中尤其肾上腺素最为普遍。国外的Voelckel WG等[4]进一步研究报道发现, 大剂量肾上腺素虽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但对增加治疗后存活率和降低病死率并无促进, 而若配合使用血管加压素则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和脑复苏的成功率, 还能缩短自主心跳的恢复期,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复苏后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对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与单独应用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用在对提高治疗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的比较上, 郭荣峰等[8]作了研究, 结果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单独用药, 该研究表1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 心脏骤停至心肺复苏开始时间 (TCA) 、心肺复苏持续时间 (TC) 及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等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上应正确把握电除颤时间, 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以及联合用药, 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翠芳.心肺脑复苏与临床实践模拟调查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7) :67-69.
[2]尹素萍, 张启福.急性心肌梗死多次除颤抢救成功1例[J].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0, 32 (4) :190-193.
[3]王洪亮.急性心肌梗死室颤电除颤2例报告[J].吉林医学, 2011, 32 (8) :997-999.
[4]Voelckel WG, Lurie KG, McKnite S, et al.Effects of epinephrine and vasopressin in a piglet model of prolonge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Crit Care Med, 2012, 30 (5) :1158-1159.
[5]温汉春, 朱继金.广西南宁市343例院前猝死病例发病特点与院前复苏效果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23 (5) :1023-1025.
[6]王立革.CCU患者发生室颤的急救与护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7 (13) :867-869.
[7]Mayr VD, Raedler C, Wenzel V, et al.A comparison of epinephrine and vasopressin in a porcin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after rapi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bupivacaine[J].Anesth Analg, 2010, 98 (5) :146-148.
探究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药物;医学检验;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82-01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仅导致对检验结果的错误解释、误诊,而且使病人承受不必要的進一步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因此,应引起临床检验工作者和医师的重视。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分为分析干扰(体外影响)和生物学影响(体内影响)两大类。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究。
1.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机理
对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按照药物药理作用,药物首先是对检验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影响。比如咖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能使胆总管开口处的括约肌痉挛,从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这在用药后3-4小时影响最大, 24小时后消失。大量服用维生素C者,使尿中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呈假阴性。酚噻嗪等药物可使尿胆原呈假阳性,服用奎宁可致尿呈碱性,使尿蛋白呈假阳性。维生素A、D,蛋白同化激素、速尿等可使胆固醇检验值升高;而甲状腺素卡那霉素则可使胆固醇检验值降低。
对特定组织的亲合影响:某些药物对特定组织有特殊亲合力,可引起相应组织的损害,如抗凝药肝素能促进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引起血液甘油三酯显著下降。治疗震颤麻痹的药物左旋多巴可使测定尿中酮体的显色异常,掩盖原来的反应,难以判断结果。青霉素及红霉素弱酸性药物经肾排泄时可竞争尿酸分泌部位,而使血液尿酸浓度增高。双氢克尿噻、速尿、利尿酸等药由于对肾脏有保钠排钾作用,可使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明显降低,故对钾、钠电解质化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干扰检验程序与方法:药物对检验程序与方法的干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药物产生的药理学效应,比如半胱氨酸可干扰硝基盐试验,导致血中酮体的假阳性。酚酞可干扰酚磺酞排泄试验,使尿液变成品红,同时使酚磺酞排泄变快。吡嗉酰胺可与硝基氰化物作用使尿变为红棕色而影响尿酮测定。青霉素类可使红细胞非特异性结合IgG和白蛋白。另一类是药物或其代谢物对检测方法直接产生干扰。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蝶呤后使尿呈蓝绿色,如维生素可使尿液变成黄色。口服酚酞药物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且主要由尿排出,如果尿液呈碱性时,尿液变红色。呋喃妥因可使尿液呈棕色。呋喃唑酮可使尿液呈橙棕色。利福平口服后在肝脏分解成乙酚基代谢物,呈橙红色,可使尿液以及粪便、痰液、泪液、汗液呈橙红色。
2.合理预防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措施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不断创新研制,新特药不断应用于临床,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也必将更加广泛而且复杂。为了合理预防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一些措施。?药品检验工作与信息查询相结合,充分利用全国各地公布的假劣药品信息资源,对药品质量不稳定、质量公告频次较多的企业和品种进行跟踪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快检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快检技术的初筛作用,对发现质量可疑随即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临床用药相结合,确定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做到检验工作有的放矢。抓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检测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检验检测工作质量;要开展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能力实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检验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尽快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适应药品检验工作的需要。组织开展应急检验工作。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紧急从技术上找出内在原因,或者确定用药质量,是药检机构经常面临的检验任务。一方面加强应急检验的组织管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有效地处置好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应加强应急演练,为应急药品检验开通紧急绿色通道,全力以赴做好应急药品技术监督的保障工作。发现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合的可疑结果,根据病人的用药情况,共同分析有无药物影响的可能性,尽力将干扰降到最低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最多方面的,往往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为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干扰,检验工作者应该熟悉可做检验项目详细的操作程序,对有药物干扰的实验方法,应该用特异性好的方法或作实验方法的改进。
3.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率与精确性,相关人员要忠实履行职责,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为主线,提高科研能力,实现药品检测工作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董辉苒,苗瑞睿,苗健伟.药物对常用临床检验指标的影响[ J].首都医药, 2006, 13(20): 37-38.
[2] 万富明,向华,贾如琴,等.药物干扰检验结果的信息平台构建方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3(8): 997-999.
[3] 靳玲玲.黄小琴临床常用药物对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干扰[J].医药导报, 2007, 26(4):437-438.
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第12篇
1 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机制
该次研究主要选择了于义征、程涌江、朱斌、颜廷发、张瑞强、魏建伟、邱晓青、周卫东等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整理, 药物应用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各位专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总结其影响机制通常包含5点, 第一, 药物作用于机体, 即药物作用的影响;第二, 不同种类药物之间可产生相互作用, 也就是联合用药所造成的影响。第三, 制药过程的影响, 即药物制作过程中混入杂质也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第四, 药物的生物靶向作用, 一些药物会容易发生聚集, 高浓度药物会对个脏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进而影响到生化检验指标的水平;第五, 药物会对生化检验过程产生直接干扰。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机制相对较多, 影响因素较多, 多种因素又联合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药物的作用引起重视, 积极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解, 并进行有效的避免。
2 临床用药对不同检测指标的影响
临床用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生化检验指标结果造成影响, 如会影响到血糖、血脂、酶等指标的检验结果, 并且还会影响到电解质, 因此在生化检验中应对患者的近期用药情况进行积极的了解, 针对具体情况作出检验工作调整, 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 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即为血糖检测及血脂检测, 然而在时间的临床用药中, 多数药物都可能会对血糖血脂水平造成影响, 进而使得检测结果出现一定的改变。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 于义征、朱斌等专家在其文章中, 进行了详细报道[3,4]。如为患者输入大量葡萄糖, 或者给予患者对烟酸、甲状腺素、右旋糖酐40、环磷酰胺、避孕药及利尿剂等药物, 在测定患者血糖及血脂时, 可发现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在给予患者左旋多巴、普萘洛尔、利血平、氯丙嗪Vit C、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等药物时, 可致使人体血糖水平显著下降, 尤其是在使用维生素C, 且其在人体血液中浓度达到45 mg/L后, 患者血糖水平可下降65%甚至更多。该研究针对这一报道进行了临床深入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与几位专家的报道存在一致性, 证实诸多药物的应用会使患者血糖水平发生显著升高, 而某些药物的应用则可以降低血糖水平, 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关注。
临床用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脂的检测结果, 颜廷发在其报道中进行了阐述[5]。如在应用阿魏酸钠、安乃近、止血敏等药物后可导致患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等的测定值下降;而在用药新霉素、卡那霉素、异烟肼等药物后则可引起肝细胞中毒, 进而对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造成影响。针对这一报道笔者进行了临床深入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与几位专家的报道存在一致性, 证实诸多药物的应用会使患者血脂水平发生显著升高, 而某些药物的应用则可以降低血脂水平, 临床检验工作者和医师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2.2 对酶类的影响
在为患者展开临床治疗中, 若大量使用部分药物后, 部分药物和标本或试剂可发生特定反应, 在不同程度上对患者酶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且其影响程度通常难以预测。张瑞强、霍永华等专家对临床用药情况对酶类的影响进行了报道[6,7]。给予患者氯丙嗪、奎宁等药物极易对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心肌酶、丙胺酶氨基转移酶等水平造成影响, 使之升高;而给予患者氨基糖苷类、抗甲状腺药物、抗心律失常、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在极易对患者的肝脏酶类造成影响, 这一影响通常表现在肝脏酶谱之上, 主要为可致使乳酸脱氢酶、丙胺酶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升高, 或者患者表现出高胆红素血症;苯妥英或苯巴比妥可诱导谷氨酰转肽酶合成及分泌, 可致使成人谷氨酰转肽酶升高200%左右, 致使儿童谷氨酰转肽酶升高400%左右。妥布霉素应用于临床中不仅可致使丙胺酶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大幅提高, 同时也可导致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对于这几种情况, 魏建伟医生在其报道中也有论述[8], 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是淀粉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偏高, 吲哚美辛可使谷丙转氨酶水平偏高。
2.3 对电解质的影响
邱晓青、周卫东等[9,10]其它专家对临床用药中影响电解质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利尿剂的使用极易导致低血钾、低血容量等现象发生, 研究结果表明若长时间给予患者氢氯噻嗪、利尿酸等利尿剂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高氮质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等现象。而给予患者肾上腺素则极易对磷、钙的吸收造成影响, 使得排泄物增加, 致使血肿的钙与磷含量发生明显降低;盐皮质激素则很容易导致水钠潴留, 会引起低钾血症等。因此, 检验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各项检验项目操作步骤及程序的重视, 同时对于可能会对药物产生干扰的检验方式应采用特异性较好的方式进行, 或适当的改进试验方法;另外, 检验人员还应加强对研究工作开展的重视, 认真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及整理;另外, 检验人员还要加强和临床医生联系的重视, 嘱咐临床医生应认真对患者的用药史进行了解, 且要清晰在申请单上标注;对于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干扰的药物, 应立即告知临床医生, 且要及时停止用药或改用其他药物;若检验结果有疑问, 检验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建议患者停止用药, 并进行复查。
2.4 其它
张瑞强[6]报道了不同的抗风湿药物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 程涌江医生报道了肾上腺素药物对生化检验的影响, Walid F.Gellad MD、Michael E.Thase等国外医生对多巴胺药物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这些均要重视。该研究同样认为在生化检验指标上, 要注意不同的抗风湿药物和肾上腺类药物的影响, 因此应根据具体患者进行具体分析, 以为得到更为准确的临床检验结果提供保障。
3 生化检验中避免临床用药影响的应对措施
通过对临床用药对不同检验指标的影响分析, 总结以上几位专家和张治文、李丰品等医生的报道, 该研究列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经验。
不同药物可对生活结果造成极大、且复杂影响, 比如一种药物可能会影响多种药物的测定结果, 而一种测定结果也会受多种药物的影响。为避免不同用药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所以临床生化检验受到药物的影响时, 应加强与临床科室间联系的重视, 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虑, 比如过用药量较大, 且标本预留时间较短等都可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同时若检验结果和临床有差异性, 且患者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时则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若实验室质控结果合格, 则应考虑为药物干扰。另外, 为预防或减少药物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检验人员就必须要加强与药师等联系的重视, 若生活检验结果及临床表现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了解患者是否在检查前使用药物, 同时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此外, 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熟悉程度也是影响检验结果的一项重要因素, 因此, 在进行生活检验前, 应该注意药物的使用, 在疾病治疗中, 医生和检验人员应该注意配合, 如果需要检验时则可以使用一些对检验结果没有影响的药物, 从而可能减少临床使用药物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以能够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提高。另外还可以尽量选择一些特异性比较好的方法进行检验。提高检验人员以及医生的业务能力, 特别是医生要了解药物代谢的基本特征, 掌握可能影响检验项目的各种药物, 在患者进行生化检验之前, 有意识的了解患者最近的用药史, 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和时间。在明确药可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时应适当的对检测技术进行改进, 或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检验, 尽可能减少药物对生化检验的影响。
4 总结
临床用药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 应注意减少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临床用药中, 应保持用药准确性, 清楚药物对检测指标的影响, 在检测之前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尽量采取一些有效的控制措施, 以保证良好的检测结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目前临床生化检验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中的一项常规检查手段, 因此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熟悉和认识, 针对影响因素展开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 减少对生化检验的影响。如今, 研究虽然有一定的收获, 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临床实际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应用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其意义重大, 值得等多专家关注。
摘要:目前在临床上生化检验工作已经成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一项常规检查手段, 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学者指出患者用药情况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是以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意义至关重要。该研究出于对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的目的, 从药物影响生化检验的机制、不同的临床用药对不同检测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综述, 并总结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临床用药,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杨秀华.尿液干化学检验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J].当代医学, 2010, 16 (16) :79-80.
[2]于义征.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6) :89.
[3]程涌江, 李丽, 卢卫国, 等.酚磺乙胺对部分生化检验项目干扰的相关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12 (11) :344-346.
[4]朱斌, 吴超, 蔡映云, 等.药物对临床诊断的干扰及其对策[J].中国药师, 2011, 27 (2) :210.
[5]颜廷发.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10) :102.
[6]张瑞强.探究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重大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32 (1) :56.
[7]霍永华, 于芳, 邢毛毛.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0) :654.
[8]魏建伟, 邱群芳, 李明静, 等.临床用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 2011, 10 (1) :95.
[9]邱晓青, 毛艳军, 赵蓉蓉.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4) :24.
[10]周卫东, 谭为.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及其预防措施[J].实验与检验医, 2010, 25 (01) :100.
临床结果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