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分析范文
量的分析范文(精选12篇)
量的分析 第1篇
砼预应力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目前已大量应用到桥梁、工业建筑等领域, 对建筑结构形式的转变起到革命性的作用。但由于施工经验、管理上的差距, 往往将这一属于精确控制的工序等同于一般工序甚至粗放管理, 出现工艺、设备不符合要求、编制虚假资料等现象, 对工程实体造成质量缺陷, 影响构件使用寿命乃至发生质量事故。
2 预应力体系的特点
预应力体系由于能显著提高构件各种承载性能, 已成为应用极为广泛的工程结构形式, 技术含量较高, 施工质量的控制主要由张拉力和伸长量两个指标, 目的是保证构件的有效预应力。张拉力为主控指标, 伸长量作为校核, 这两者数据量测并不难, 难在怎样建立这种控制体系, 真正起到双控的作用, 因此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3 控制的方法
1) 张拉力的控制。应力控制很直观, 也不用复杂的计算。直接套用公式, 用预应力材料的控制应力换算成千斤顶的张拉力, 然后分级张拉, 量取对应各级应力下的伸长量用作进一步计算。
2) 伸长量的测定。现场一般采取在相应分级荷载下量测千斤顶油缸外露长度的方法, 以现场实测来看, 数据极不稳定, 所以如何客观取得实际伸长值并正确计算是反应预应力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步骤。下面通过一工程实例说明预应力施工中应力与伸长量双控的方法。
3) 某工程30m预应力T梁, 预应力钢绞线采用标准的高强低松弛7股钢绞线, 公称直径为15.2 mm, 公称面积139 mm2, 标准强度fpk=1860Mp, 弹性模量Ep=1.95105Mp, 每束张拉控制应力为0.75fpk=1395Mp, 首次计算所得伸长率达到14% (表1) ,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不负责任的现场技术人员往往会修改数据, 认为“以张拉力为主, 伸长量校核”的意思是只要张拉力足够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 伸长量是反映有效预应力的重要指标, 伸长量数据异常, 说明有效预应力不足或局部应力集中, 这些都将给结构受力、构件耐久性带来严重后果, 是环环相扣的关系, 并直指结构物使用安全性。
4 原因分析
1) 经过分析, YCW150B型千斤顶主机长度为370 mm, 加上工具锚板、张拉限位板等, 梁体外单端自由段长度达到500 mm, 施工设计图中给出的伸长量是理想锚固点之间长度范围内力筋在控制应力下的理论伸长值, 而实测值中很明显包括与千斤顶等长的自由段的伸长量。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规定, 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量可按式 (1) 计算:
当预应力筋为直线时Pp=P, 计算得单端自由段伸长值△L=1395500/1.95105=3.6mm。
2) 在张拉时, 夹片会向外滑动, 这可以采用量测钢绞线相对千斤顶的伸长与直接量测油缸行程对比的方法测得, 后者单端测量值偏大4mm, 故两端张拉时、由于千斤顶工作长度及夹片滑动造成测量值偏大2 (3.6十4) =15.2mm。
3) 计算伸长率时, 还应减去测得的OVM锚具内缩量, 这样计算出的伸长率才能作为有效预应力的校核标准。
4) 校核结果时, 必须严肃对待, 认真分析, 切不可投机取巧、编造数据, 应从思想上重视预应力的施工质量控制。
5 正确计算
预应力筋张拉的实际伸长值△L可按式 (2) 计算:
△L=△L1+△L2-A-B-C (2)
式中:△L1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 (mm) ;
L2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 (mm) , 取相邻应力级的伸长值之差;
A张拉过程中工具夹片与工具锚垫板之间的位移, 此处为4mm;
B千斤顶工作长度段内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值, 此处为3.6mm;
C构件的弹性压缩值, 对长宽比较大的构件, 在张拉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压缩值, 一般可忽略, 这里代表内缩量。计算结果如表2:
6 质量保证措施
1) 波纹管定位力求准确, 即按设计要求准确定位各定位点, 直线段到起弯点的过渡要平顺, 这是施工过程中难以掌握并容易忽视的。
2) 张拉设备应在标定的有效期限内工作, 张拉前工具夹片应楔紧。
3) 张拉时, 两端应匀速、同步张拉, 并注意观察夹片的状态, 有明显滑移时, 须暂停张拉, 分析原因。
4) 测量伸长量应准确, 一般直接量取油缸的行程所得结果是有一定误差的, 应取钢绞线相对千斤顶的伸长量作为计算值。
5) 计算结果应作为有效应力的验证依据, 有异常时须暂停张拉, 分析原因, 以免造成构件应力集中或应力不足。
参考文献
量的分析 第2篇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目标六级的阅读要求第六条,“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根据我们常规的课时安排,我们是没有课外阅读的机会,而且学生的自觉程度也不是很高,那么靠学生自觉在课外阅读而没有老师的适当的监督效果是非常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进行过课外阅读,除了每单元的测试题里有适当的阅读。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的。而阅读在高考题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而且其他题型也在一定程度上与阅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高考成绩的关键。对于这样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我们备课组从本学期起每单元增加一课时补充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为了配合补充阅读课,我们本学期的教辅资料改订了《学生双语报》。因为我们发现这份报纸上的课外阅读很多并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阅读程度。而且双预报上还有与教材中主要阅读文章内容相近的阅读文章,这也是我们教材外补充阅读的目标。我们在课外补充阅读课上需要学生阅读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要与各单元主要阅读文章的内容要一致,是单元主阅读的适当的扩充。因为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主阅读文章的内容不是很完善,学生对此内容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我们找出相关内容的阅读文章让学生阅读也有此目的。另外,为了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还上网去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看,并且也能将文章的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更深层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一举多得。我们补充阅读课具体的操作如下:
1.在集体备课时提前找好单元的补充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从《学生双语报》的课本链接上找的文章,另外,如果双语报上还有相关的文章我们就不用再在其他地方找了,如果没有可利用的文章,我们会上网查找一篇并配上相关的图片信息。然后印发给学生。
2.学生在上课3、4天前得到资料,将学生按座位分成8个小组,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每4个小组阅读一篇文章。组长利用课下时间带领本组成员阅读被分配的文章,查出生词,并根据文章内容出一道相关问题,问题形式多样。
3.在课前,各小组负责同学将生词写在黑板上,以备另外4组的同学课上阅读使用。
4.课前5分钟,学生交换文章阅读,如遇到生词可以看黑板参考。
5.学生交换阅读后,用展台将各小组出的问题展出来,供没出题的组的同学来回答,出题人确定答案。答题时最好采用竞赛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6.两篇阅读进行完后,还会剩下再阅读一篇文章的机会,我们利用双语报的阅读训练营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7.另外,教材后面workbook 的阅读题也可以利用早自习或者复习课的时间来让学生做,如果课上没有时间,还可以留作业,教师检查后,如发现问题再利用课上总结。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扩大阅读量,我们将双语报上的阅读文章都利用上,在作业少的时候留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程度好的学生写读后感或者文章改写。程度不好的学生阅读后找两个好句子摘抄,并将句子翻译成汉语,老师要检查,帮助学生纠正阅读的错误。教师的检查也是监督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我们每单元除了补充阅读课外,还能够多阅读出4篇文章,平均每天阅读1篇文章,每篇文章按400词计算,一年8个月学生在校学习,在校期间学生的累积阅读量一年将近10万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在假期阅读8万词。我们还需要在学生假期时留8万词的阅读才能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们就要在假期时要求学生购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并要求他们一个假期要完成4万字的阅读量,要求他们填写阅读清单,做阅读笔记和阅读练习,开学时老师要检查,这样才会督促学生自觉去阅读。另外,我们也想到了要利用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样学生就能够每天有时间就会拿来阅读,阅读量就会提高的更快。但是,对于课外资料征订的限制,我们还没有办法让学生能够阅读上他们喜爱的英文报纸,我们的问题还需要解决。
量的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本阅读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量对于小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很難真正明确地指出最适合小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定量化有益于在不增加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上,提高其综合阅读素养。所以,对阅读量的研究无论在学生成长上还是教学改革中都有重要影响。
一、小学语文课文阅读量现状
(一)小学语文课文数量的特点
小学生的课文阅读量需要达到160篇,并且达到两千五到三千的识字要求。近几年,课标版的小学教材中,课文数都在呈现增长趋势,这会在相同的课时中,扩展小学生的阅读量,进而可以提高其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小学语文的课文数量的提升,也会造成小学生课业压力大,兴趣减少,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这是提高阅读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因此也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二)小学语文课文印张数特点
小学教材在几年的演变中,厚度在逐渐增加,每页的字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插图也在增加。这些变化,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丰富多彩的插图还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图文印刷排版质量的提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能使其享受阅读语文课本的乐趣。但另一方面,课文增多,相对阅读时间减少,容易造成一些学生过于求快,而难以真正的消化吸收文章。这些既造成老师的教学负担,也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这一负面影响急需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老师来引导学习。
(三)年段课文阅读数量特点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低年段的学生以识字为主要目的;中年段训练以作文为主的写作思想;高年段拥有大量汉字的积累后,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的学习,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接触更多的信息量,并且拓展编写思路。总体上,小学课本中需要背诵的文章数量一直占有大量比重。在小学生的记忆黄金期,大量经典篇目的背诵能够丰富其精神世界对其以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的影响。
(四)课文语言积累特点
小学语文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背诵语言优美、段落整齐的文章,以达到语言积累的效果。因此,各套教材的内容多以方便记诵的古诗、散文等传统篇目为主。这些文章在小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学生烂熟于心,这对其在长远发展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拥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量现状的思考
(一)阅读量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
增强小学生的独立能力与课本阅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该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兴趣为主导,设置篇幅短小,内容引人入胜的课文;中年级的课文需要提供一些段落逻辑清楚,思想严密的能够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文章;高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便可扩展提供多种类型的文章,并且课后安排思考性问题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增加课文阅读的趣味性
小学生多是靠着兴趣来进行课本阅读学习的,所以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由被迫阅读转为自主阅读,保证阅读质量。对此,老师可以在结合课文,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其兴趣。例如:将不同性格的学生安排一起,进行分组阅读,使其进行交流讨论,并且交换意见与看法,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运用多媒体进行课文形式的转化,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在课文讲述过程中,营造一种更加有趣的阅读气氛,使学生能够更加心领神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安排表演,使阅读课文变成一项“活 动”,分角色阅读,在全班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吸收课文内容,能够认真完成课文的阅读任务。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小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对反复学习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抗拒心理。因此,教师应该避免过多的反复的精准教学,这样会让小学生陷入枯燥的学习环境中,很难接受新的知识。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可在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提供不同类型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通过拓宽其接触书籍的广度,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的消化吸收能力远高于被动的一味灌输式学习。
三、总结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的学习对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涯具有重大的影响,但这种文字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个专家对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进行不断地调研,对小学课本不断优化,也需要老师提高教学能力,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真正消化吸收课文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需要学生配合老师,主动学习、记诵优美的课文段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小学这个学生分辨能力不强,课文阅读以老师教学为主的情况下,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阶段,制定合理科学的预读计划,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更有效的接受新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贺玲.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2]陈平.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6).
[3]汤超霞.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教学研究),2016(8).
起重机械制动下滑量的分析与检验 第4篇
1 制动下滑量的要求
TSG Q7016-2008《起重机械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规则》B10.2额定载荷试验规定:对制动下滑量有要求的,制动下滑量应当在允许范围内。
GB6067.1-201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总则》和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规定:对于吊钩起重机,起吊物在下降制动时的制动距离 (控制器在下降速度最低档稳定运行,拉回零位后,从制动器断电至重物停止时的下滑距离) 不大于1min内稳定起升距离的1/65。本规定适用于通用桥式起重机和通用门式起重机。
JB1306-1994《电动单梁起重机》则规定:额定载荷下降制动时的制动下滑量要求值V/100, V为1min内稳定起升的距离。电动葫芦还要求不大于200mm。
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对常见的桥、门式起重机和电动葫芦都有制动下滑量的要求,很多检验员对此条要求理解有误,认为仅对制动距离有精确要求的如双制动器起重机械、冶金起重机械、吊运精密模具的起重机械等才有要求。这是不正确的,在额定载荷检验时不仅要检查制动效果,还要测量制动下滑量数据,检验报告B10.2条不应为“无此项”。
2 制动下滑量的测量方法
TSG Q7016-2008《起重机械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规则》附录B检验大纲并没有规定制动下滑量测量方法,笔者查阅了相关起重机械标准。
新修订的GB/T14405-2011《通用桥式起重机》和GB/T14406-2011《通用门式起重机》规定了2种检测方法。
方法1:在机构高速级轴线上的一个传动件(例如轴或联轴器)上,对圆周作不少于12等分的标记(越明显越好),将光电计数器与机构控制系统联锁,断电瞬时开始计数。计数器的测头对准等分标记,在起升机构以慢速挡稳定下降制动停止后,用所测的计数进行换算。
方法2:采用直径为1mm钢丝绳,一端系一小砣,另一端与固定的微动开关(触点常闭)相连,常闭触点接在用接触器控制的下降回路中,砣的质量应足以使开关动作,切断下降电路,测量时小砣放在载荷(砝码)上,当额定载荷停住后,所测得小砣与载荷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下降制动距离,连测3次,取其平均值。
JB/T5317-2007《环链电动葫芦》采用重砣法、电测法与上述方法类似。
尽管标准对制动下滑量检验方法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现场检验过程中,标准提出的2种检验方法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方法1在现场检验时,对高速轴做出明显的等分标记很困难,同时光电计数器与控制系统联锁也需要改变控制电路,在现场检验时很难操作。方法2测量操作性强一些,但实际检验也不方便。砣的质量难以保证,测量精度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实际检验中,应采用专用的制动下滑量检测仪进行测量。
3 制动下滑量检测仪的研制与应用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产品的研究和调研,笔者单位与大连拉特激光公司联合研制了一种新型全自动起重机械制动下滑量检测仪。整个仪器由数据采集器、手持控制盒、无线接收控制器、测距目标靶、数据线、数据导出线、手持控制盒充电器、无线接收器充电器等部分组成。主要部件如图1所示。
下滑量测量的原理是在制动瞬间和起重机停止两种状态分别测量被测起重机载荷上测量点和数据采集器之间的垂直距离,其中制动瞬间距离用H1表示,起重机停止时距离用H2表示,则被测点在两种状态的垂直方向的差值即下滑量的表达式为:△H=H1-H2。测量过程如图2所示。
测量前,目标靶靠磁力附着在起重载荷上,将手持控制盒引出的控制线与起重电控箱(或按钮盒)中制动按钮相连,启动计算机测量软件。测量时,按下手持控制盒上制停键,控制起重电控箱(或按钮盒)制动按钮动作,起重机起升机构制动器动作,起重载荷开始制停,同时手持控制盒上传感器给出一个信号,通过无线发送给控制台上的无线接收控制器,再通过计算机触发数据采集器发出激光至目标靶,由测量软件测量出初始距离H1;经过预定时间后,计算机再次触发数据采集器发出激光至目标靶,由测量软件测量出制停距离H2并计算出制动下滑量值。
选取一台20t、额定速度0.5m/s的电动葫芦门式起重机进行现场检验测量。检验时,先启动起升机构,缓慢吊起一个20kg重物,至额定速度、离地约2m左右时,按动手持控制盒上制停按钮,触发测量软件记录制停时的初始距离H1。待重物停止后约15min,观察测量软件记录的制停距离H2,软件自动给出制动下滑量值。现场模拟测量制动下滑量为5mm,在规定范围内。检验过程表明,本仪器测量制动下滑量简单方便,结果精确可靠,还能绘制起重机实际运行时吊重的运行高度距离曲线,特别适合起重机械现场检验使用。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便于检验员深入透彻了解制动下滑量的内容、要求及检验方法,并提供了实际可用的检验仪器。所研制的制动下滑量检测仪通过硬软件的合理调配,用传感器技术检测起重机起升机构下降制动距离,采用软件克服钢丝绳盘旋现象、钢丝绳弹性力变化以及绳槽深度不均等干扰因素,弥补了标准和检验规范规定的试验方法可操作性弱、测量精度低、限制条件多等不足,提高了起重机机构制动距离检测能级,完善了检规要求和检验措施,有效保障起重机的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赵昕.电动葫芦制动下滑量的测试装置[J].起重运输机械, 1990, (8) :32-33.
[2]徐志强, 郭顺京, 阎有运.智能型电动葫芦下滑量检测仪[J].工矿自动化, 2003, (6) :29-31.
[3]杨守印.电动葫芦制动下滑量的光控检测方法[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2000, (3) :38.
[4]贾祥正.起重机制动下滑量检测的现状分析和研究[J].起重运输机械, 2011, (2) :87-88.
[5]刘国孜.起升机构制动下滑问题的理论探讨[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1990, (4) :35-41.
质与量的对话作文 第5篇
一个风清人静的夜晚,我在睡梦中被一阵争吵声吵醒。咦?这声音好像来自我们家的客厅,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客厅外,眯眼往门缝里一瞧:哎呀,不得了,原来吵架的是质与量俩兄弟。
它们争论的起因是白天我们买的一盒牙签,买的时候妈妈通过比较买了同样价格,量却相对多一些的一盒。谁知拿回家一用,牙签身材细小不说,还接连断了好几根,为此,妈妈开始发牢骚了,“现在买东西真是越来越难买,质量好一点的价格贵,价格便宜的质量差,唉!”有了妈妈的这句话,质和量心里不服气了,量说:“都怪你,明明是你质不好,把我一起拖下水。”
质也不甘示弱:“是你为了忽悠别人,一直追求数量多,来迎合买家的.心理,这下好了,把我也一起连累了。”
“既然厂家把你生产出来了,你就要挺住,才能保住我们的名声。”量说。
“既要节约成本,又要保证生产数量,而且人们在使用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怜香惜玉的,叫我如何挺得住?”说完,质委屈地哭出声来。
一看质哭了,量更生气了,“你好像还很委屈,你看每次新闻媒体曝光出来,哪一次不是你的问题。像20xx年的苏丹红鸭蛋、20xx年三鹿婴幼儿奶粉、20xx年的双汇瘦肉精和染色馒头等等事件,难道是我缺斤少两,让人们觉得不公平而曝光吗?还不是你质有问题!”
听到这里,质的火气一下蹭上来,“你还讲不讲理了,因为你在明,我在暗,厂家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原则,生产的时候在数量上做到了不缺斤少两,却在我身上做了手脚,有的是偷工减料,有的是偷梁换柱,为的就是你!你量少了人家用眼睛、用计量工具就能检测出来,而我只能通过规定的检测部门才能检测出问题,所以,所做的一切瞒天过海都是因为你,所有曝光出来的问题也是因你造成的!”
此时,两人的火气已快升至沸点,自身名誉保护战一触即发。我正看得紧张,突然,又出现了一个人,自称是“公平”,他说:“你们也别吵了,说到底,你们俩个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正是因为你们俩个只看到自己,才让商人有机可乘,俗话说‘兄弟连心,其利断金’,只有你们团结起来,才能生产出保质又保量的产品,才能让平民老百姓受惠。”听了公平的话,两兄弟似有所悟,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量的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西瓜;产籽量;叶面积指数;留叶量
叶面积指数(1eaf area index,LAI)作为进行植物群体和群落生长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反映了植物叶面的数量变化,能定量描述植物群体水平上叶片的生长和叶片密度的变化,为植物群体和群落生长的定量分析提供了途径。是反映作物长势与预报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农学参数。制种西瓜产籽量与种植密度、每株留叶量及主蔓长度等密切相关。本文利用西瓜群体叶面积的简单估算方法,对叶面积与叶长×叶宽,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根据最佳叶面积指数,估算出植株的留叶量,旨在为制种西瓜的合理密植和田间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西瓜品种为西域神话。由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西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
1.2试验设计
试验在新疆昌吉市佃坝乡黎明一队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种基地内进行。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上等。株行距为20cmx140cm,667m2定植2300株;采用单蔓整枝,1株1瓜,主蔓第2朵雌花留瓜。生长期间,田间栽培技术按常规栽培统一进行。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叶面积指数测定在果实膨大期随机摘取20片叶,测定其叶长和叶宽,使用格子法估算出叶面积,测叶板每格1cm,计数时叶片边缘部分超过格子的1/2算1整格,小于12不计,建立叶面积与叶长×叶宽的相关性方程。同时,随机选取20株,每株任选5片叶测定叶长和叶宽,并记录每株总叶片数量,根据叶面积与叶长×叶宽的相关性方程求出每片叶的面积。按以下公式计算出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m2/单位土地面积/m2
同时,根据田间最佳叶面积指数,对单株最佳留叶量进行测算。
1.3.2产籽量测定收获期测定对应20株的单瓜产籽量,按667m2定植2300株计算。分别折算成
667m2产籽量。
1.4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SPSS13.0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叶面积与叶长×叶宽的相关性
将叶长和叶宽的乘积与所测得的实际叶面积进行回归分析(图1),得出叶长和叶宽的乘积与叶面积的直线回归方程:y=0.001+0.331x(r=0.971,t=17.226**)。从检验结果看,西瓜叶面积与叶长和叶宽的乘积之间关系密切,达极显著水平,可以通过量取西瓜叶长和叶宽的乘积估算叶面积。
2.2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
2.2.1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的数量特征对西瓜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的数量特征对西瓜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表1),可知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的数量特征在样品间存在着广泛的变异。产籽量变异系数较小,为17.81%,主要集中分布在15.5-23.4kg·667m-2,此区间的样本数量占总样本数量的70.0%: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较大,为21.64%,主要集中于1.41~1.92,此区间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75.0%:产籽量和叶面积指数所选样本的卡方值均小于x20.05=1.1,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2.2.2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株叶片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与光合作用关系极大,叶面积指数越大,利用光能就越充分,光合产物就高,反之就少。将西瓜
的叶面积指数与其产籽量进行模拟分析(图2),可得出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模型为:y=-31.988x2+114.957x-78.323,r=0.968;经F检验,F=94.741>F0.01,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西瓜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
通过对模拟方程求偏导数,得出当x=1.8时,y曲线达到最大值,即此时产籽量最高。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单位面积西瓜产籽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提高,当叶面积指数增大到某一点时,产籽量达到最大值;若叶面积指数继续增大,产量反而降低。这是由于当田间叶面积指数过大时,叶片之间相互遮盖得不到充足阳光。植株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同时自身养分消耗增加,造成单株产籽量降低,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2.3叶面积指数与田间留叶量的相关性
2.3.1
叶面积指数与单株最佳叶面积相关性分析根据图2可得出西瓜的最佳叶面积指数(LAI)=1.8,说明西瓜田间最佳留叶群体总面积约是栽培面积的1.8倍。也就是说该试验品种在株行距配置为20cmx140cm,667m2定植2300株,单蔓整枝的情况下,667m2保留1.8×667m2=1200.6m2的叶面积为最佳值,由此推算出:
单株最佳叶面积/m2=1.8×单位面积/m2/单位面积种植株数/株=1.8×667/2300=0.522
2.3.2叶面积指数与单株留叶量的相关性分析根据西瓜田间的单株最佳叶面积,可以用随机量取实际单株叶长和叶宽乘积的办法,由直线回归方程y=0.001+0.331x,求出单叶面积的估算值,利用以下公式,即可求出单株最佳叶片数量:
单株最佳留叶量/片=单株最佳面积 /m2/0.001=0.331/m2
根据在膨瓜期随机摘取的20片叶,测定其叶长和叶宽乘积的平均值为0.0403m2,利用以上公式可推算出该品种在试验栽培密度下的单株最佳留叶量为36片叶。
3讨论与结论
叶面积指数作为研究植物群体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制种西瓜叶面积指数可以为合理栽培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株叶片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极大,合理的叶面积是充分利用光能、保证植物高产优质的主要条件。本试验采用格子法估算叶面积,在精度与准确度上可能与实际叶面积存在一定的误差。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方法有多种,间接测量的方法是测量叶面积指数的重要手段。通过系数法间接测定西瓜叶面积,再计算叶面积指数,对研究西瓜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西
nlc202309011250
瓜品种不同,叶片的形态特征不一。不能用统一的回归方程或系数测算叶面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西瓜品种建立叶面积与叶长和叶宽之积的相关性模型,以指导实际生产。
在一定的叶面积指数范围内,叶面积的增加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成正相关,即单位面积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提高。当叶面积指数超过某一限度时,产量反而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与产籽量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当叶面积指数为1.8时,其产籽量最高,推算出单株留叶量为36片叶,说明试验品种在此叶片密度下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和土地。
本试验仅对产籽量与叶面积指数及留叶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对于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强度的关系,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植株的净同化率(NAR)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汪耀富,高华军,邵孝侯,等.烤烟叶面积指数增长的优化模型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42-45.
[2]王希群,马履一,贾忠奎,等.叶面积指数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5,24(5):537-541.
[3]薛利红,曹卫星,罗卫红,等.光谱植被指数与水稻叶面积指数相关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1):47-52.
[4]刘保才,李建钊,李才华,等.西瓜群体叶面积指数与田间最大留叶量分析[J].中国西瓜甜瓜,2004(3):14-16.
[5]徐小利,赵卫星,常高正,等.西瓜产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0(7):84-85.
[6]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中国蔬菜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131-134.
[7]唐延林,王秀珍,王福民,等.农作物LAI和生物量的高光谱法测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100-104.
[8]吴伟斌,洪添胜,肖磊,等.叶面积指数测试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与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6):480-484.
[9]刘铁梅,曹卫星,罗卫红,等.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模型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38-41.
[10]宋吉清,崔爱娜,孙玉君,等.西瓜叶面积测量方法的研究[J].中国果菜,2002(6):12.
[11]吴伟斌,洪添胜,王锡平,等.叶面积指数地面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2):270-275.
量的分析 第7篇
企业对成本报表的分析能够用来评价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挖掘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费用支出的潜力, 为成本预测、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 在对企业全部产品及可比产品的成本降低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还应对企业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进行深入分析, 这主要针对那些成本超支或节约较多的产品, 以便克服缺点, 吸取经验, 更有效地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从产品的各项成本构成来看, 直接材料成本一般占产品单位成本的比重较大, 所以应该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分析。
原材料成本主要受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量和原材料价格两个因数的影响。各个因数变动对原材料成本的影响 (额) 可用差额分析法计算如下:
某种原材料消耗数量变动的影响= (实际单位耗用量-计划单位耗用量) ×原材料计划单价
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单位耗用量× (原材料实际单价-原材料计划单价)
例1:假定乙种产品本年计划成本和本月实际发生的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如表1所示。
金额单位::元元
单位乙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实际比计划降低4.32元, 其中:耗用量变动影响的降低额= (20.15-20.20) ×25.00+ (12.72-13.12) ×30.00=-13.25 (元) , 单价变动影响的降低额=20.15× (25.26-25.00) +12.72× (30.29-30.00) =8.93 (元) , 两个因数变动影响的代数和=-13.25+8.93=-4.32 (元)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由于原材料价格上升使得单位乙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增加8.93元, 但是由于原材料耗用量的减少使单位乙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减少13.25元, 所以, 本月单位乙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实际比计划降低了4.32元。只要原材料单价升高确实是由市场价格上涨或者国家上调价格等外界客观因素引起的, 而且没有因为原材料耗用量的减少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那么就可以做出企业本月在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产品直接材料成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评价。
一般来说, 原材料价格变动多属外界因素, 需结合市场供求和材料价格变动情况具体分析。而影响原材料耗用量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产品设计的变化, 下料方法和生产工艺的改变, 材料利用程度的变化, 材料质量的变化, 原材料配料或代用材料的变化, 废品数量和废品回收利用情况的变化, 原材料综合利用情况, 生产工人的劳动态度、技术操作水平以及机器设备的性能等。
本文将从产品重量减轻和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两个因数, 对影响原材料耗用量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产品重量减轻对原材料耗用量变动的影响
例2:假定企业用A材料制造甲产品, 单位甲产品净重40千克, 耗用A材料成本2 000元。改进产品设计后, 产品净重38千克, 原材料利用率 (产品净重量或有效重量与耗用的原材料重量之比) 不变。计算该项改进措施使得甲产品单位成本降低的金额。
38÷40×100%=95%, 表示产品设计改进后的产品净重是改进前的95%;1-95%=5%, 表示产品设计改进后, 产品的净重减少了5%。在原材料利用率和原材料单价不变的情况下, 单位甲产品耗用的原材料成本 (在变动前的基础上) 降低了5%, 所以, 产品设计改进后单位甲产品直接材料成本降低的金额为:2 000× (1-95%) =100 (元) 。
推而广之, 在原材料利用率和原材料单价不变的情况下, 产品重量变动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影响 (金额) 的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因数分析法的规则, 没有分析到的因数用变动前的数据, 或者说, 应在变动前的基础上计算降低额。
三、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对原材料耗用量变动的影响
例3:假定某企业对乙产品原材料加工方法和加工设备进行了改变, 并采取合理的套裁下料措施减少了毛坯的切削余量和工艺损耗, 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 节约了原材料消耗。该企业改进原材料加工方法和加工设备前后的有关资料如表2所示。
产量:400件
由表2可计算出:乙产品单位直接材料成本降低了100元, 是由于产品重量减轻和原材料利用率提高这两个因数影响的。对于一个已经定型的产品, 一般来说, 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和产品重量减轻两个因数中, 前者比后者更重要一些, 因此, 以下先分析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降低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产品重量减轻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降低的影响。
(一) 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
对以上公式的直观理解:设变动前单位产品投入生产的原材料需要量为1, 例2中原材料利用率变动前形成单位产品有效重量的原材料为92%, 变动后形成单位产品有效重量的原材料为95%, 也就是说, 变动前形成单位产品有效重量的原材料为变动后形成单位产品有效重量的原材料的92/95。因此, 由于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 使得耗费的原材料减少了 (1-92/95) , 用其乘上变动前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 所得到的就是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使得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降低的金额 (注意因数分析法的规则:先分析数量因数, 后分析价格因数, 此处还没有分析到价格因数) 。
由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影响的计算公式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容易理解, 甚至会有人对其产生异议, 所以本文将该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按照因数分析法的规则, 先分析数量因数, 即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降低的影响 (应注意, 原材料利用率提高, 与产品有效重量提高不是一回事;以下公式中的“改进前”和“改进后”是指原材料利用率的改进) 。
根据上述公式的推导, 再次对例2进行分析:
(二) 产品重量减轻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
以上计算公式中, (2 500-78.95) 为第一个因数变动后的单位产品原材料成本;如果用百分数表示, 则为产品重量减轻使得 (2 500-78.95) 降低的百分比 (因数分析法的规则:已经分析过的因数, 其相应的数值采用变动后的数值) ;两者的乘积为产品重量减轻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金额 (降低额) 。
以上两个因数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引起的降低额合计为:78.95+21.06=100.01≈100 (元) 。
应该指出, 企业对直接材料成本中耗用量进行分析时, 除了考虑上述两个因素外, 还应该结合其他因素具体分析, 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寻求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的空间。
摘要:企业在对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进行分析时, 需要分成本项目查明产品单位成本升降的具体原因。而直接材料成本一般占产品单位成本的比重最大, 因此本文在对直接材料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选取产品重量减轻和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两个因数, 重点对直接材料成本中耗用量因素进行分析, 对原材料利用率变动对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公式进行推导。
关键词:直接材料,成本分析,产品重量,原材料,利用率,耗用量
参考文献
[1] .于富生, 黎来芳, 张敏.成本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 .田欣.制造业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研究.企业研究, 2013;4
[3] .万寿义, 任月君.成本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量的分析 第8篇
许多设计人员在确 定建筑防 排烟系统 加压送风 量时,采用的方法是参照规范中规定的加压送风量范围直接选取。但是,不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计算而直接选取送风量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笔者针对建筑中可能存在的四种不同的竖向通道工况,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不同楼层数的建筑内竖向通道加压送风量分别进行计算, 并与规范规定值进行比较分析,对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版(以下简称“防排烟规范”)规定的加压送风量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性进行分析。
1机械加压送风设计工况
建筑内需要加压送风的竖向通道主要涉及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防烟楼梯间前室不送风,楼梯间加压送风;
(2)防烟楼梯间楼梯间自然通风,前室或合用前室加压送风;
( 3 ) 防烟楼梯间楼梯间与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 ;
( 4 ) 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 。
2加压送风量计算方法
建筑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时,送风量的取值直接影响到风机的选型。送风量取值过大会造成超压,影响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而取值过小则不能保证竖向通道的防烟效果,同样不能保证人员安全。“防排烟规范” 明确规定,防烟楼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风量应由计算确定,当系统负担的建筑高度大于24m时,应按计算值与规范规定的风量取值表中的较大值确定。
根据“防排烟规范”规定,楼梯间或前室、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式(1)、式(2)计算:
式中:Lj为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m3/s;Ls为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m3/s;L1为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L2为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3/s;L3为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3/s。
3不同楼层加压送风量计算分析
3.1实际工程概况
以实际工程为例,按照式(1)、式(2)分别计算不同楼层数情况下四种工况的加压送风量,为简化计算,楼梯间通往前室及前室通往走廊均只设一个开口,楼梯间及前室疏散门的面积根据规范按2.0m×1.6m的双扇门确定,门缝宽度取0.004m,层高取3m。采用公式法计算, 可得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量的计算值,并与规范中风量取值范围作对比。同时,根据“防排烟规范”5.1.1条文说明中“表中给出的风量参考取值,在工程选用中应用数学的线性插值法取值”的规定,计算出不同工况和层数时相应的插值法规范值。
3.2加压送风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针对建筑层数为2~33层的竖向通道分别计算加压送风量,得到上述四种工况楼梯间或前室的加压送风量计算结果。由计算结果作图,图1~图5分别对应四种工况下计算公式法和规范插值法的加压送风量,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同等情况下规范规定的风量取值范围。
(1)前室不送风,楼梯间加压送风。设计人员在确定风机风量时,可以根据图中计算结果取值,如楼层数为20层时,计算公式法送风量为42 625m3/h,规范插值法风量为41 280m3/h,由“防排烟规范”规定,应按两者中的较大值选取,即选择计算值作为风机的设计送风量,可以避免直接选取风量取值范围的最大值(46 400 m3/h)可能造成的超压问题。此外,图1中建筑层数为28层及以下时,送风量计算值包括在规 范范围值 之内,28层以上时,计算送风量均大于规范规定的风量取值范围上限值, 此时进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可以直接按照公式法计算得到风机风量。
由图1可以看出,楼梯间加压送风,前室自然通风情况下,计算公式法得到的风量整体大于规范插值法送风量,除15、16层建筑外,其他层数时两者差值较小。建筑层数为15层时,计算送风量为40 253m3/h,而插值法求得的规范值为28 065m3/h,相差12 188m3/h;建筑层数为16层时,计算送风量为40 727m3/h,而插值法求得的规范值28 446m3/h,相差12 281m3/h。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计算L1时,楼梯间为15层以下的,设计层数内的疏散门开启数量N1取值为2;而对于15层及以上的建筑, N1取值为3,即以15层为分界值,而规范中送风量取值范围则以50m为分界。建筑层高一般为3m,即15、16层建筑高度分别为45m和48m,均小于50m。计算公式法以楼层数分界,规范范围值以建筑高度分界,两者分界标准不统一。
(2)楼梯间自然通风,前室送风。图2表示的是楼梯间自然通风,前室送风情况下的风量计算值与规范值对比,由图2可以看出,计算送风量与规范插值法风量值差值较小,当建筑层数33层时,得到两者 最大差值1 458 m3/h,这是由于计算前室送风量时,N1取值为1,不存在分界值。此外,建筑层数为8-12层时,插值法求得的规范值大于计算送风量,13层及其以 上情况下,计算值则 大于规范值。
计算过程中发现,规范中规定的某些参数取值范围存在不合理情况。计算L1时,规定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且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时,通向前室或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1.2m/s,同时规定计算L2时,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2m/s时,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 ΔP取17.0Pa。 但在楼梯间自然通风、前室加压送风情况下,送风量的计算值不包括L2,而是要分别计算L1与L3的值并求和得到计算风量。因此,关于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 ΔP= 17.0Pa的规定在实际的计算中并无应用。
(3)楼梯间及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图3表示楼梯间及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情况下楼梯间的计算风量值与规范值的对比,图3与图1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计算送风量整体大于规范插值法风量,除15、16层建筑外,其他层数时两者差值较小,建筑层数为15或16层时,计算送风量分别为28 218、28 553m3/h,而插值法求得的规范值分别为19 738 、20 015m3/h。此外,图3中建筑层数为28层及以下时,送风量计 算值包括 在规范范 围值之内。由图4可以看出,合用前室的计算送风量与规范插值法风量值相差很小,规范插值法值整体大于计算值,但两者最大差值仅为17层时的481m3/h,且计算送风量基本上包括在规范取值范围之内。
(4)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图5表示消防电梯前室的计算送风量与规范值对比情况,由图5可以看出,计算风量整体大于规范插值法风量值,且两者差异较大,差值为2 116~3 446m3/h。此外,计算送风量基本不包括在规范风量取值范围之内。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计算L1时,门洞断面风速v的取值较大,规范中没有针对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情况的取值规定,计算时,按照“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且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时,通向前室或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1.2m/s”规定取值,而实际上消防电梯前室单独送风时门洞断面风速值不需要达到1.2m/s, 因此,计算公式法得到的送风量整体偏大。
4结论
计算结果表明,楼梯间送风时存在特殊值,建筑层数为15或16层时,计算送风量与插值法求得的规范值相差近1/3,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计算公式法以楼层数分界, 而规范范围值以建 筑高度分 界,两者分界 标准不统 一。 此外,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量计算中,门洞断面风速v的取值较大,规范中没有针对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情况的取值规定,导致计算风量与规范插值法风量整体差异较大。
除合用前室送风情况外,建筑层数为28层以上时,计算送风量均大于规范规定的风量取值范围上限值,此时,进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可以直接按照公式法计算得到风机风量。确定风机风量时,依据图1~图5中计算结果取值,可避免直接按照风量取值范围取值造成的防烟效果差或超压等问题。
摘要:针对竖向通道可能存在的四种机械加压送风设计工况,采用公式法计算不同层数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量,并与《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加压送风量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讨论以楼层数分界与以建筑高度分界,对加压送风量的取值提出建议。
关于广联达图形算量的应用分析 第9篇
1 广联达的特点
广联达图形算量:广联达图形算量软件把绘图和CAD识图功能为一体, 已经按照计算规则编制好, 只需要按图纸提供的信息定义好构件的属性, 就能由软件按照设置好的计算规则, 自动扣减构件, 计算出精确的工程量结果[1]。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为广联达是比较普及的软件, 所以工程量核对就有了比较好的共同沟通的平台, 使得以往对量的精确度和效率都大大提高。
2 广联达图形软件提高效率的方法
2.1 广联达继承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编制好了程序, 让造价人员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
比如:计算规则规定:计算砌体工程外墙按中心线, 内墙按净长线, 而就针对本条来说370厚外墙的中心线往往不是轴线, 如果手算得话就需要将轴线尺寸每边增加65, 既麻烦也不好核量。而广联达就已经将这个问题解决。再如300的洞口砌体不用计算在内, 软件已经完全内致, 各类构件达到精确的扣减, 最终得到精确的计算结果[2]。广联达已完整的计算出所有的细部工程量, 而且根据需要列出计算式, 极大地减轻了造价人员的工作量。
2.2 按照计算规则中的一次算出多次利用这个整体思路
而且不光用在计算规则上, 而且可以用在不同的工程, 如:工程中常遇到构造柱4φ12, φ6@100/200等, 这些配置可以用在下一个工程中, 再就是工程中常遇到的毛石混凝土断面HA06、HA07、HB07、HC07等等, 这些也可以用在相类似的工程中。可以归类, 碰到砖混类的用一个统一的模板, 框架的用一个统一的模板, 带飘窗的、带地下室的、带钢梯的、带普通楼梯的等等。
2.3 熟练应用CAD草图导入功能
很多人认为导入CAD草图功能, 还不如自己画一下, 因为广联达画轴和墙体都很容易, 所以没有必要为了省时间去用导入CAD。甚至用的时间更多。实际上如果熟练掌握此功能,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很多图中往往轴网比较复杂, 并不是单纯上下轴网都一样的轴号, 如果把这些轴网输入往往需要很大工夫, 而且容易出错, 很多人不愿意直接导入CAD草图的根本原因是CAD本身不太熟悉, 如果CAD本身熟悉的话完全可以简化这些工作。
2.4 广联达的图纸识别功能
在平法标注的表格中, 图纸采用PKPM的平法出图结果, 而广联达可以读取平法标注的表格, 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再次输入的负担, 如下图1。
广联达钢筋软采用几种输入法, 如平法、图形法、参数法等。它把剪力墙、暗柱端柱、门窗洞、连梁和暗梁放在一起进行抽料。先根据图纸把剪力墙、暗柱端柱、门窗洞、连梁和暗梁绘入计算机, 然后修改其参数, 最后进行整体计算。
广联达的特点是普及方便, 只要拿到图纸, 就可以用广联达进行计算, 方便快捷, 工程类软件尤其是钢筋软件远没有成熟, 也许是工程本身的复杂性所致, 对于通用的构件, 一般都能解决。
3 另外, 广联达在做钢结构方面有些欠缺
门式刚架、钢框架、网架等虽然结构软件能把大部分量直接成出钢结构构件表格来, 但是还有许多量需要人工计算, 如:刚架的除锈、刷漆、防火涂料、檩条、墙面、屋面等等都需要人工手算, 如果广联达能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则是广大造价人员期待的, 复杂的如高层基础中高低、大小和连体集水坑、电梯井坑、造型复杂的异型阳台、线条等目前国内各家软件对它无能为力, 而这些复杂的构件越来越常见, 这是广联达无法绕开的当然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必须面对它。
结束语。广联达软件在计算工程量方便有独到的优势, 利用好这个工具, 将大大提高计算工程量的工作效率。
摘要:本文根据广联达图形算量软件自身特点及从操作, 根据实例进行验证, 提出进一步精确计算准确度, 提高预算工作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广联达,图形算量,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效宾.图形算量软件原理及实践中的问题研究[D].北京:信息技术, 2009 (1) :184.
量的分析 第10篇
行波测距是一种利用行波暂态量进行故障测距的新型测距技术, 以其原理简单、受系统方式影响较小、测距精度高的优点, 在电网内得到推广应用。双端行波测距仅利用两侧故障行波的首波头的可靠标定, 较为容易实现自动测距功能, 但是其成功性依赖于两侧成对配置, 且受GPS对时误差及通道完好性的制约, 应用范围有限。单端行波测距不受上述制约, 并且一台装置可以接入多回线路, 在网内未全配置行波测距装置的前提下, 单端测距使用范围远远超过双端测距。但是, 由于单端测距的影响因素较多, 仅利用故障线路行波波头极性判别进行单端测距的行波装置往往不能自动、准确、可靠地判别出有用的波头量, 进而无法进行测距, 造成了双端测距成功率低、单端测距可靠性差的现状, 行波测距未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发挥出优势。
单端测距应用范围较广, 它可以作为双端测距的有效补充判别方法。本文指在现有实测故障行波信息中, 提出一种人工测距分析方法, 对单端行波波头进行人工分析判别, 提高测距的准确性, 增强行波测距装置的实用价值。
1 单端行波测距原理及影响因素
1.1 单端行波测距原理
设图1中首波头到达测量点M端的时刻为t1, 故障点反射行波到达M端的时刻为t2, 对端母线反射行波到达M端的时刻为t3, 那么故障位置距M端的距离LFM就可利用行波自测量点到故障点往返一次的传播时间计算可得, 如式 (1) 所示:
其中, v为行波波速。
对端母线反射行波到达M端的时刻t3同样包含了故障位置信息, 如式 (2) 所示:
其中, v为行波波速;MN为线路总长度。
根据式 (1) 和式 (2) , 可以得到:
式 (3) 的意义在于, 如果有两个波头对应的故障距离相加等于线路全长, 就可初步判定其中一个波头为故障点反射波。
1.2 单端行波测距准确性影响因素
1) 故障行波数据文件的选取:实际应用中, 行波测距存在极为严重的非故障数据干扰问题。行波装置由于启动灵敏度较高, 非故障时频繁受干扰启动, 装置记录下大量非故障数据, 导致故障数据被淹没在大量非故障数据中。
2) 故障点反射波 (或对端母线反射波) 到达时刻的标定。在测量点标定故障点反射波 (或对端母线反射波) 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a.母线上的出线数目[2]。在母线上有多回出线 (大于等于三回) 的运行方式下, 故障点反射行波极性与初始行波极性相同, 而对端母线反射行波极性与初始行波极性相反, 可利用波头极性判别波头性质。
b.过渡电阻大小。行波在故障点透射行波量的大小与过渡电阻大小相关, 过渡电阻越大, 测量点感受到的故障点反射行波浪涌越小。
c.相邻健全线路的长度。相邻健全线路产生的行波波头在测量点将造成干扰, 特别对相邻母线上仅有一回出线 (如电厂出线) 时, 干扰较大。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 造成装置自动判断波头性质不准确的问题, 因此有的行波测距厂家, 已不提供由装置自动计算单端测距结果, 造成了单端测距只能由人工分析的现状。
1.3 行波波速
行波波速在架空导线中的经验值为光速的97%~99%, 即2.91*108m/s~2.97*108m/s, 考虑到相较于有用行波波头标定不准确所带来的误差, 行波波速不准确对测距结果误差较小, 因此本文对波速误差不予考虑, 计算中均采用2.94*108m/s。
2 单端行波人工测距方法
2.1 判别原则
在不考虑行波波速的影响时, 单端行波测距准确与否取决于准确选取故障行波和有效波头的辨识问题。人工判别时可以按以下原则进行判别:
1) 在站内设备GPS对时均准确的前提下, 故障行波的启动时间一定与保护装置启动时间 (秒级) 相一致。
2) 首波头能量最大, 波头最为明显。
3) 测距所需的有用的波头 (故障点反射波与对端母线反射波) 一定存在于故障距离等于线路全长的1.1~1.2倍区间内;
4) 考虑母线上有多条出线的情况, 如果除首波头外的两个波头对应故障距离相加等于线路全长, 且波头极性相反, 那它们一定是故障点反射波与对端母线反射波, 与首波头极性相同为故障点反射波, 极性相反为对端母线反射波;
5) 故障点反射波与对端母线反射波不一定都能在测量点记录到, 如发生金属性故障或断线故障时, 对端母线反射波有可能记录不到;如发生山火等高阻故障故障时, 故障点反射波可能无法找到。
6) 对行波测距结果的正确性判断可结合线路保护及故障录波的测距结果。
2.2 单端行波人工测距分析步骤
根据以上判别原则, 提出单端行波人工测距分析步骤如下:
1) 在站内设备GPS对时均准确的前提下, 首先选择与保护装置启动时间 (秒级) 相一致的故障行波, 然后再选择微秒级先启动的作为故障行波。
2) 将非故障线路波形剔除, 保留故障线路行波波形进行分析, 并调整行波波形比例, 使界面中存在故障距离等于1.1~1.2倍线路全长的波头, 除线路充电故障外, 去除非故障相;
2.3 两种故障情况
1) 非线路充电故障。故障起始波头位置为第一个波头位置, 分别计算第二、三个行波波头与首波头的时间差, 根据式 (1) 分别计算两个波头的故障距离。若两个故障距离相加得线路全长, 且第二、三个波头的极性相反, 则可根据波头极性判断出故障点反射波, 相对应的故障距离为故障点距本端的距离;若不等于线路全长, 则需要将线路全长的1.1~1.2倍区间内所有波头与首波头进行极性比较, 并结合实际母线接线进行波形性质判别, 找到故障点反射波或对端母线反射波, 最终确定故障位置。
2) 线路充电故障。首先确定起始波头位置, 计算第二个波头与首波头的时间差, 根据式 (1) 计算故障距离, 如果故障距离等于线路全长, 则判定第一个波头不是故障首波头, 需要计算第三个波头与第二个波头的时间差, 计算故障距离, 以此类推, 直到故障距离不等于线路全长后, 可以判定故障起始波头位置。后续波头性质判断与非充电故障相似。
2.4 对行波测距结果进行校验
若行波波形中可以判定故障点反射波和对端母线反射波, 即使行波测距与保护测距两者差别较大, 也可以采用行波测距结论;若行波测距中只能判定故障点反射波或对端母线反射波, 则必须与保护测距相比较, 如果两者差别较大, 则判断单端行波测距失败。
测距方法流程如图2所示。
3 典型实例分析
某500 k V线路发生C相瞬时故障, 故障查线结果为故障点距M端141.1 km。根据上文所述的单端行波人工测距方法进行分析:
1) 准确选择故障行波
由故障线路M端主一保护报文中得到启动时刻, 在行波测距装置中找到与保护启动时刻 (秒级) 对应的行波测距文件。
2) 去除非故障线路及非故障相, 进行相关波头对应故障距离分析。
3) 将左时标卡到首波头上升沿, 右时标分别卡到第二个、第三个波头的上升沿, 得到第二个波头对应故障距离为60.5 km, 第三个波头对应故障距离为142.2 km, 相加得到202.7 km≠295 km。
4) 对1.1倍线路全长内的所有波头进行分析, 1.1倍线路全长内共有四个波头。根据母线接线可以知道, 两侧母线均为3回及以上出线, 可用正常极性判别进行分析。由波头极性上看, 第二个波头、第三个波头极性与首波头相同, 第四个波头极性与首波头相反, 且第四个波头对应故障距离 (155.8 km) 与第三个波头对应故障距离相加得到298 km, 略长于线路全长。考虑测量端M侧相邻线路长度为60.3 km, 可以确定第二个波头为相邻母线 (L侧) 反射波, 第三个波头为故障点反射波, 第四个波头为对端母线 (N侧) 反射波, 由此可得行波测距结果为故障点距M端142.2 km, 距N端155.8 km。
5) 与保护测距相比较。线路主一保护测距结果为127.4 km, 与行波测距结果142.2 km有较大差距, 考虑行波测距分析中可以准确找到对端母线反射波, 因此可以认定单端测距结果有效。
6) 与最终查线结果比较。故障查线结果距M端141.1 km, 行波测距误差1.1 km, 保护误差13.7 km, 行波测距结果更优。
4结束语
单端行波测距受波头判别准确性的影响, 单纯依赖机器测距准确性较差, 且并不是所有厂家的行波测距装置均能自动给出单端行波测距结果, 单端人工测距是提高装置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 总结了单端行波测距的人工判别方法, 实际故障波形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单端人工测距方法的有效性, 可以判断出有用的行波量, 可以有效发挥行波测距的优势。
摘要:分析了影响单端测距的因素, 归纳了波头识别的原则, 总结出人工单端行波测距的分析步骤, 由电网内实际故障行波数据验证表面所提方法有效、可靠。
关键词:行波测距,单端行波
参考文献
应对历史天量的风险 第11篇
疯狂!周四放出了历史天量。天量在笔者历来文章中曾反复提出警告,特别是有一句顺口溜非常形象:“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成交量放大。”在市场中有一个关于成交量的误区。笔者初入市时就是听信了这一错误的“放量追进”理论,在1996年12月10日原水股份放量时追进了,而后4天跌了30%,跌了一个大跟斗。
本周四同样出现了天量情况,我们要提高警惕。先请各位到证券软件上去看一下任何股票和指数每当出现一大堆或一根天量后有几次是不做顶的?近的就说中国银行,笔者曾告诉各位在3.27元可以买入,文章发表后应声下跌到3.27元止跌反弹,2006年9月15日放出大量向下回调,10月9日又出现大量经27天之长的盘整后才开始向上突破,到本周四又放出天量,周五开盘即杀到跌停。可见天量对市场的伤害。再看远的,大盘1999年6月25日的天量,2002年6月21日的天量,特别是周K线或月K线出现异常多的量后指数和个股几乎有95%以上是做顶(成交量的详细分析请看《民间股神》一书)。再请读者看一下上月的成交量是否明显的天量?故笔者上期文中提醒读者,年与年、月与月之间的分界点是牛熊中、长期的分界点。目前我们要密切关注笔者2005年1月7日在对大趋势作指导性分析时所提出的指数必到2690点这个数字,这数值非常之重要,它是趋势性“理论涨幅”公式计算的结果,具体计算方法前几期文章中已讲过。令人称奇的是这次预测的2690点确实真的到了。“理论涨幅”是世界资本市场重要的测算方法,其精度高得惊人,这次大盘验证了笔者在2005年1月7日就预测出的这个精确指数,为股民们作出了重要的且是未卜先知的指导。所以,预测是资本市场极其重要的手段。
手工算量与软件算量的对比分析 第12篇
1 工程概况
某公司宿舍建筑面积3482.27m2,占地面积691.2m2,建筑檐高15.8m,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五层,基础工程采用静压预制桩。
2 算量流程对比
2.1 手工算量流程
(1)熟悉施工图纸(认真识读图纸,了解编制说明、装饰要求、建筑材料等)
(2)列清单项,编写计算式,计算工程量
以基础层为例,列项算量过程如下:桩承台独立基础工程量的计算基础梁工程量的计算垫层工程量的计算基础层柱工程量的计算基础梁上补高部分素砼墙的工程量计算挖基坑清单量和定额量计算挖基槽清单量和定额量计算基坑回填清单量和定额计算基槽土方回填清单量和定额量计算房心回填工程量计算土方运输工程量计算。
(3)计算结果输入清单计价软件,套价,打印输出总造价。
2.2 图形算量流程
(1)熟悉施工图纸(认真识读图纸,了解编制说明、装饰要求、建筑材料等)
(2)建模
建模是软件算量的核心内容,建模的准确性、完整度直接影响软件算量的结果。本实例工程建模步骤如下:
新建工程工程信息设置楼层设置计算规则设置建轴网定义、绘制柱定义、绘制桩承台定义、绘制基础梁定义绘制基础梁上补高部分墙体定义、绘制垫层自动生成土方等定义绘制房心回填土添加清单项和做法定额项汇总计算。
(3)将算量结果导入计价软件,套价,结果输出。
可见,不论是软件算量还是手工算量,都是以熟悉图纸、获取工程构件信息、熟悉计算规则为前提,手算列式求量,软件建模求量,然后借助软件套价求出总造价。
3 耗费时间对比
两种算量方法计算本实例工程量(钢筋量除外)的时间对比如下表1:
3.1 总耗时对比
从总的时间来看,图形算量共耗时12小时,比手工算量的40小时节约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软件的大批量信息处理和庞大的计算功能而带来的高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3.2 时间分配对比
(1)由图1可见,无论是手算还是软件算量,主次明显,手算中列式算量耗时最多,达到75%,软件算量中构建定义和绘图即建模也占时达75%。对一个工程而言,楼层、构件多而复杂,要做到不多项不漏项,算量准确,必须在此列项列式过程投入大量时间,特别是构件的关联性,前一个构件的工程量往往影响到后面多个工程量的结果。因此,如何准确定位构件的长、宽、高尺寸,是否扣减或是否增加量,以及分项工程清单工程量和报价工程量的计算规则的异同等,都是手工算量过程中的核心。软件算量通过画图确定构件实体的位置,并输入与算量有关的构件属性,建立基础的数据模型,软件通过默认的计算规则自动实现扣减,因此定义构建的属性信息,再把构建绘制在图上是软件算量准确性的前提和保证。从主体的柱、梁、板到零星的飘窗、散水等,都要一一定义和定位绘图。
(2)套价占时不同。手算过程中,需把手算的清单项一一输入套价软件,并添加清单对应的定额项目,这个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后下载相应的信息价进行套价,得出总造价。软件算量时,可以把算量结果到处导出电子表格,再导入套价软件,局部调价修改,省时高效,本例子工程套价占总时间的8%。
(3)两种算量过程数据修改用时有差别。由于图形算量的建模过程操作步骤多,难免会出现些错误,如构件属性定义出错,或是标高设置出错,或是绘图时标注出错,甚至因误操作产生错误等,常需多次修改,而三维图形算量软件的三维显示功能也较容易发现错误,因而数据的修改机动时间要多留些,以提高算量结果的准确率。而手工算量是对着图纸一个构件一条轴线计算下来,对着图纸数据列式,相对错误率低些,因而用于数据修改的时间少些。
4 计算结果对比
下面着重分析本实例基础部分的算量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手工算量相比,软件工程量的基础挖方部分差别比较大,其中挖基槽清单量偏差额为22.599,偏差率达到了31.24%,定额工程量偏差额为11.672,偏差率为6.8%,其余偏差率均为5%以下。
以3轴上挖基槽为例,JKL3截面250*500,梁面标高-0.7m,梁底设100mm厚垫层,两边宽出50mm。室外地坪-0.2m,轴线中心线长13.6m。
手算清单量=0.35*1.1*(13.6-2.4-2.2-1.025)=3.07m3;手算定额量=0.95*1.1*(13.6-2.94-2.6-1.33)=7.04m3;
机算清单量=(0.25*1*13.825)-1.1969-0.0563=2.2031m3,机算定额量=((0.85<底边宽度>+1.51<顶边宽度>)*1<挖土深度>/2*13.825<长度>)-6.8846<扣基坑>-0.5106<扣基槽>=8.9183m3
(1)通过对比计算式看出,软件算清单量时基槽的挖深和槽底宽均未考虑垫层,其次,挖方软件计算定额量时计算了放坡量,因此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偏差。这是属性定义时操作出现误差导致。后调整基槽属性中槽宽、槽深及放坡系数的值,再汇总计算,得到调整后结果:机算清单量=3.08m3;机算定额量=6.74m3,与手算结果吻合。可见,软件操作失误导致了算量结果较大的偏差率。
(2)由上式可知,软件最后的计算结果比手算定额量结果稍大些,原因是手算挖土方体积时按基槽长*宽*深,为了计算简便,定额计算规则规定基槽长度算至独立基坑的下底宽度,比实际多扣减了基坑放坡部分体积(如图2阴影部分)。而软件采纳的扣减法是先按中心线长算出挖基槽土方量,再扣减基坑和基槽的体积,与实际挖方量更接近。很明显,软件在计算的准确率上有优势。
5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手工算量无法达到软件计算的速度和精确度,但是工程量计算软件却无法像人一般灵活的处理某些特殊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对软件功能不熟悉,或操作不当,出现的错误也不少。因此,手工算量是基础,软件算量是趋势。在软件继续完善的过程中,将软件的应用适宜地安排进造价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才能更好的提高造价的准确性和造价人员的工作效率。
摘要:通过对某工程实例进行手算和软件算量,对比两算的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并对提高造价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手工算量,软件算量,建模,扣减
参考文献
[1]赵海滨.三维算量软件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J].建筑经济,2008,5(4):8-10.
[2]李淑红,马继东.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3—24.
量的分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