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精选10篇)

《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 第1篇

《陋室铭》刘禹锡赏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短文。构思很新颖,通篇采取托物抒情的方法,借助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现作者高尚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篇作品可能写于刘禹锡被贬谪朗州司马以后,文中对官场卑污和世俗尘嚣的鄙弃,反映出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的心境。

文章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点出陋室,而是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为铺垫,引出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 种以比兴起笔,贴切自然地引入正题的写作手法,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用山水陪笔,来衬托文章的主旨,表达了陋室虽然简陋,但我居住的人道德 高尚,名声远播,陋室也就不陋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那么房子呢?自然不在于宽敞华丽,只要有位杰出的人物居住就会受到人们的仰慕。本文就是用 这种方法引题,从“山”、“水”引到“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点出了题旨。“惟吾德磐”是“由于我的道德高尚,(陋室就)出名了。”“馨”在 此处应指“陋室”的名声飞扬远方,“陋室”是狭隘简陋的房子。杜甫《甘林》诗:“勿矜朱门是,陋此白屋非。”因此,“陋室”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屋子。但是, 刘禹锡的“陋室”,因其主人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也就具有好声誉,引起人们注意,远近出名了。而文中刘禹锡以“陋 室”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不但突出了他的道德高尚,更证实了“陋室”的“香”之远闻,名扬四方。“馨”字这样解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与 起首二句紧密联系,互相照应了。意思说,这虽然是个狭小简陋的屋子,只因为我的品格高尚使它也变得美好,散发出花木般的芳香。“馨”字的本义是花草树木的 香气,移用来描写人的品德,这用的是“移就”的修辞手法。“陋室”因“德馨”而“馨”,这就点明全篇的中心思想。

接着,作者描述了陋室的有关情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外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对陋室幽静清雅的景色的喜爱之情。“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真是神来之笔,“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用比拟法把自然物写活了。仿佛这些清新、美丽,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于“陋室”的客 人,它们以自身特有的清丽姿色,装点着这间散发出沁人香气的茅舍台阶被滋生的“青苔”覆盖得绿茸茸的,草色跨进门帘,屋内呈现一片青翠。 再用 室 内的人事活动来点染烘托“陋室”的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大学者,“白丁”本义是投有官职的平民,文中借指没有文化的 人。古人很重视“无友不如己者”,“非贤友则无取之”这些儒家的交友之道。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那就可想而知了, 这是以好衬更好的“映衬”手法 , 表现了作者德才兼备,择人而交的情怀。 下面 写 主人在陋室中的活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以室内的人事活动来烘托“陋室”的宁静和室内人物思想情趣的高雅。这位主人悠闲地弹着“素琴”,没 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潜心静默地读经,没有官府事务缠身。这里简直像“世外桃源”一样清静幽雅,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弹琴、读经不正是古时的君子之风 吗! 以上两句中的 前一句从正面说,是实写,写出了室中的闲情逸事,表现了作者的喜趣爱好之情 ; 后一句从反面说,是虚写,写出了室中的幽静超脱,表现了作者看破世俗,不受羁绊的感情。作者对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宝中之事的描写,目的在于说明,“惟吾德馨”,使后面“何陋之有”的结论有事实依据。这些具体描写,抒发了作者赞美陋室,蔑视世俗的思想感情。

《陋 室铭》虽然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耿介正直的情操,但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孤芳自赏,傲岸清高,不愿接近劳动人民的 弱点,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的描写,多少反映出作者超脱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在评价古人时,要全面地,历史地看 问题,不能脱离历史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去苛求古人,仅“以一眚而掩大德。”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个比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陋室”比成“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是作者以诸葛亮和杨雄自况他胸怀雄才大略,尽管当权的保 守势力把他贬谪到边郡,但他的政治抱负和高洁志趣不变,或者像隐居南阳的诸葛亮那样遇贤主而出仕,或像杨雄在成都草堂里著述《太玄》那样安贫乐道,赋诗著 书 , 做出有益于天下的大事。

结尾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典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时却将“君子居之”四字略去,其原因不全是行文的字数限制,也是作者有意达到“盖而愈彰”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

《陋室铭》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用简短的篇幅,容纳了丰富深刻的内容。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主张: “文有三要:立意要纯一而贯摄,格局要整齐而变,字句要刻画而自然。” (《艺概》)这第二要的 “格局”就是结构艺术 ,要求整齐中求变化,组成个辩证的统一体,《陋室铭》一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文章分三个层次: 开头点明题旨, 用“山不在高有龙则灵”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子,通过“仙”“龙”能“名”“灵”的事理类比,烘托“陋室”之非凡的原因“吾德罄”。这第一层实际在说明写本文的缘由。 第二层描述陋室的特点。 一是“有幽境”。 作者用两个描写句形容陋室外部清静的环境。我们仿佛看见:一座平凡而别致的小屋门前,碧绿的.苔痕爬上一级级的石阶,青青的草色拥入窗帘映照室内。宛若“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几乎忘却人世沧桑。这写法显然由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的句子演变而来。 二是“有鸿儒”。 陋室除了“德馨”的主人外,尚有高朋鸿儒往来其间,相聚“谈笑”。 三是“有雅趣”。 主人处于陋室还有一番高雅的情趣,他随心所欲地调节、弹奏古朴的琴弦,有时则阅读一下佛经,既无“乱耳”的音乐,更无“劳形”的官场文牍。显示出对勾心斗角的仕途的极度鄙视,与第一层“德馨”相呼应。 第三层评价陋室地位。 作者以古之名室(诸葛庐子云亭)比今之陋室,两者并论,自然衬托出今之陋室主人蛰居泰然,安贫乐道,给人一种陋室不陋的美感享受。又引孔子“何陋之有”作结,点出陋室主人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君子的题意,与开头相吻合。

《陋室铭》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乘一总万,举要治繁”,要求语言以少胜多。刘禹锡仅仅用了 八十一字 , 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君子安居陋室的画图,包藏着巨大的思想和艺术的容量。作品把议论、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前六句议论,用大自然的山、水和人们常提 及的仙、龙托出陋室主人。“苔痕”两句的色彩描摹,用“上”“入”赋予动态,生意盎然,极其形象、逼真。引用诸葛亮、杨雄、孔子的典故作自况,非常贴切 、达意。

第二,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 古 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纪行,当然不容许长篇大论。凡铭刻之文都想使人们牢记不忘或争相传诵,当然语言就必须整齐优美,易于吟诵。 《陋室铭》就多用对偶排比的句式,前六句用四字句,接着用五字句,再转为六字句,然后复用五字句,结尾用三字、四字句,有的对仗十分工整,如“苔痕上阶 绿”对“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对“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对“西蜀子云亭”。错综交替,不拘一格,读来音响铿锵,有金石声,富有音乐 美,有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通篇隔句押韵,“青”韵通押到底(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可能由于“铭”的篇幅短小,没有必要换韵。文章还巧妙地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像这样声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短文怎能不叫人乐于阅读和传诵呢!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 陋室在安徽省和县,位于城关历阳镇中 。 一 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荫满地,环境十分清幽。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它部分。 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是和县仅存的一座古城楼)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陋室中原有古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碑 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计。由于文革中此碑遭受过破坏,现已断裂残损。但除今别字外,文句犹清晓可读。金氏于后记中称,唐和州刺史刘梦德 先生陋室,旧有碑铭,为柳诚悬(公权)所书,兵燹久口,碑亦无存。子才第来历阳,三年,鸠工重建,嘱余补书以存旧迹,爱握管书之,并志数语以告来兹。陈廷 桂在同治四年新修的《历阳典录》中也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现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间再行重建。我们认 为,清人起宝复碑之举,不似无端好事所为,于理当有依据。刘禹锡在贬谪期间,一方面自振精神,处理政事民事;一方面散居闲处,留意文墨,以排遣苦闷。朗州 九年,他选城边更鼓楼旁高地,筑楼而居,以避潮湿。到连州,他在海阳湖畔修建“吏隐亭”,留连其中。在夔州,他很少延接宾客,属意诗文,创作了不少民歌体 的好诗。和县的陋室,就是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晚唐以降,和州屡遭兵燹(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 地处要冲,历来为军事重镇和长江重要渡口。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 有人以此为题而诵咏成章,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

《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 第2篇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众所周知,刘禹锡被贬谪后,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这篇文章曾激励了无数人,不是我标新立异,今天我就要反对一下他。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意见。

感想

我觉得,贬谪刘禹锡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你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叫什么,这叫歧视。

有学问的.人就是好人,就值得交往:难道没有学问的人就是坏人,就不值得交往了吗?这样做只有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那些大贪官、大奸贼,又有几个是没有文化的。那些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难道都是有文化的人吗?

他当时是什么身份,再被贬谪他也是官员,不与那些没什么知识的老百姓交往,他怎么了解民生,他心里到底还有没有老百姓。认为那些没文化的老百姓就不值得交往,他就不配做官,被贬谪是它应有的惩罚。

也许你们要说,他是因为不被朝廷重视才会这样。那你再看看他在做什么,调素琴、阅金经。这样不是进取,凭什么要去重视他。

被贬谪又怎样,就可以放弃自己的追求,弃天下之万民于不顾吗?这叫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又怎能得到赏识。

刘禹锡和《陋室铭》 第3篇

和州知府姓策,策知府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落井下石。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府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副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之情,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府,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提笔,又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府见刘禹锡仍无动于衷,更加怒发冲冠。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间,搬了三次家,刘禹锡却心如止水,恬淡平靜。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也是对这些奸邪小人的讥讽,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很像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更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示他对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他的这种安贫乐道的胸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在当时的确难能可贵。

素材点击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刘禹锡面对二十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没有郁郁寡欢,消极度日,借酒消愁,而是依然心如止水,恬淡平静。这种博大的胸襟和境界,令人折服。

2.安贫乐道,高洁傲岸。刘禹锡安于清贫,坚守清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苦为乐,以乐其志,志趣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升华。

陋室铭.刘禹锡 原文 第4篇

铭在古代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而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表达了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扩展:刘禹锡《陋室铭》改编版

刘禹锡《陋室铭》改编博客版:文不在精,推荐则行。友不在熟,回评则成。博是烂文,惟吾会拍。版主博跟帖,草编家写评。拍马还溜须,推荐走后门。可以带点击,搏高分。无编辑之推荐,无版主之置顶。博客求点击,文章要收藏。博友云:“何来之有?”(调侃博客溜须拍马)

刘禹锡《陋室铭》改编考试版:学不在精,过关就行;题不在难,会抄则成。斯是考场,惟吾偷看;纸条传得勤,手眼忙不停;左眼窥临桌,右眼盯老师;抄袭加夹带,藏手机。无教室之听课,无苦读之艰辛。只想混文凭,冒险来抄袭。学生云:“何罪之有?”(调侃学生考试作弊)

更多《陋室铭》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的字词解释及翻译

2.刘禹锡《陋室铭》全解

3.刘禹锡《陋室铭》原文

4.《陋室铭》写作背景及翻译

5.《陋室铭》原文赏析

6.《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7.《陋室铭》中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8.《陋室铭》原文及文言知识

9.初二语文《陋室铭》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

刘禹锡《陋室铭》的启示 第5篇

一篇文章之所能够被世人铭记,肯定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带给人们人生的启迪。那么流传千古的名作《陋室铭》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陋室铭》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然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却未必如文章本身那样为世人所熟知。

中唐时期,刘禹锡因推行革新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就故意为难他,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恼怒,反而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接着知县又让他搬到城北,房子也由原来的三间减至一间半。此房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杨柳。刘禹锡面对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刘禹锡不以为然,再次叫他搬进只能容一床一桌的小屋,谁知刘禹锡住进小屋后,竟写出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并请人刻在青石板上,立于门前。

毫无疑问,刘禹锡是一位人格的胜利者。被贬之后,他没有因挫折而颓废;遭受冷遇,他没有向权势屈服;身居陋室,他依然乐观坦荡。有了这种高尚的人格,挫折、冷遇对他而言只是一种生活的`调味品,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而他留给人们的是“面对大江观白帆”的洒脱,是“人在历阳心在京”的执著,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从容和适然……所以,我们与其说是《陋室铭》一文成就了刘禹锡,不妨说是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决定了其作品的魅力。《陋室铭》一文,其行文的洒脱,落笔的坦然,以及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都折射出作者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青云能直上”则“随风显精神”,“仕途多坎坷”则“惶惶不可言”,遭受挫折、冷遇沮丧颓废,总是以悲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这样不但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会加重自己的苦恼,降低自己的人格,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人生之路,坎坎坷坷。遭挫折而不颓废,受冷遇而不沮丧,这是刘禹锡留给我们的人生经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修炼坦荡乐观的思想情怀,做一位人格的胜利者,这是《陋室铭》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 第6篇

洛阳才子刘禹锡的这篇脍炙人口、充满哲理、让人读后为之击掌的《陋室铭》,被人们赞誉为古今绝唱之作。但在刘氏文章背后,却有着一段辛酸而有趣的故事。

刘禹锡博学多才,是唐代的大诗人、哲学家,还精通医术,他的诗词豪迈旷远,人称他为“诗豪”。刘禹锡18岁考取进士,后不断擢升,历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他为人正直,气骨高遒,在朝内反对宦官的腐败和藩镇的割据势力,后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被一贬再贬,逐出洛阳长达20余年之久,最后革职为安徽和州县刺史。

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看人下菜,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他环视住地有一种新鲜感,便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潢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

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岸柳婆娑,杂花争艳,芳菲宜人,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知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绝处的努力,往往有逢生的回报,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铭文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知县本来怕他惹事,结果此文面世后,路人争相传抄吟诵,一时间小城沸沸扬扬,赞赏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说,假如刘禹锡不参与当年的革新,不得罪宦官,官运亨通,深居洛阳,恐怕也就写不出这篇传世之作了,更不会有后来的数百篇美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这些通俗清新、富有民歌色彩的诗篇,如潮涌,似火燃,在唐诗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他的哲学著作《天论》,立言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有力地驳斥了当时盛行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

知识扩展: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人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在人生路上,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在物质上万分富贵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安心理得的快乐。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让我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刘禹锡怒写《陋室铭》 第7篇

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斐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清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了一篇短文《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门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 第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与收藏。

课前布置预习:

朗读课文,达到熟读。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文言短文《陋室铭》,课前已给大家布置了预习,要求读熟课文。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自由朗读,两分钟后,请同学来大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1、指名朗读,同学互相纠正读音、停顿。

3、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1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苔痕(tái hén)陋室(lóu)鸿儒(rú)

案牍(dú)德馨(xīn)

4、自主学习,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6题,有关作家文学常识。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朝代)文学家。

【补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铭”本意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内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一斗室。在此背景下,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5、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1)从题目开始,一人一句,先自主完成,后互助解决疑难。

明确:自主疏通文意,互助解决疑难,指名回答,师生共同明确文意。

(2)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2题(1)~(6)

(1)名:出名,有名;

(2)灵:灵验。

(3)斯:这;惟:只。

(4)白丁:平民。

(5)调:弹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6、找出文中的对偶句,背诵全文。

三、精读研讨

1、《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补充:语出《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明确: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作业布置

将原文抄写一遍,背熟。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一、熟读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文意名、灵、斯、惟、白丁、调素琴、丝竹、案牍

《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 第9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 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融然④。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 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①堵:墙壁。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 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徽:系琴弦的`绳子。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B.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C.博学善属文(属于) D.亦雅咏不辍(停止)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斯是陋室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何陋之有 渔人甚异之

C.则抚而和之 有仙则名

D.而畜素琴一张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9.用现代 汉语写出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20.甲文作者和乙文陶渊明的生活情趣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7.C(应为“撰写”)

18.C D

19.(1)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源明一点也不推辞。

《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 第10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①,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铭③,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④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喝③铭:茶的通 称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⑤仄:同“侧”,旁边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谈笑有鸿儒(2)无丝竹之乱耳()

(3)忽得十日五日之暇()(4)良朋辄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4分)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3.“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这句话无论从句式上看还是从表意上看都很像《陋室铭》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举例谈谈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2分)

答案

1. (2分)(1)博学的人;(2)使感到混乱;(3)空闲,闲暇;(4)总是,就

2.(4分)

(1)苔藓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3.(2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

《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精选10篇)《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 第1篇《陋室铭》刘禹锡赏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短文。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