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寺佛教文化基本情况
隆昌寺佛教文化基本情况(精选5篇)
隆昌寺佛教文化基本情况 第1篇
宝华山隆昌寺基本情况
隆昌寺又称宝华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在此结庵传经,故名宝志公庵。明神宗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名称,于是改称隆昌寺。清康熙帝、乾隆帝曾多次驾幸宝华山隆昌寺,足见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禅宗第一名山”之称。寺内戒台只有有放戒资格的寺院才能拥有。放戒是佛教仪式之一,大概相当于现代大学授予学位一般。隆昌寺戒坛为汉白玉所制,原为木结构,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大和尚改为石制坛。据《宝华山志》载,见月造石戒坛时,开基的夜晚,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云霄,众山群楼,亮如白昼。隆昌寺律院先后放戒七十余期,戒僧遍及天下,东南亚、日本等地许多信徒也慕名前来受戒。凡取得隆昌寺戒牒的和尚,走遍全国大山名刹,都会得到热忱接待。
隆昌寺号称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风格独特,四合方形宛如一座法坛。与众不同的是山门面北偏东,既小又僻。原来因皇上驾临寺院,故改山门面北以示接驾。至于山门较小,是因为律宗寺院戒律严格,将山门造小使僧人不能随便进出,也可避去尘俗烦扰。
寺前还有一龙池,水位终年不变,可供数千人用水,僧人认为池水与长江相连。
寺内所供佛像是贴金的香港天坛大佛的石膏小样,高5.24米,面含微
戒公池:戒公池在山门前,长宽约30余米。池周围用石块垒砌,池侧有20多棵银杏树,树龄约400余年,最大的树身周长3.2米,高30多米。山志载:戒公池是秦淮河两源头之一。日供数千人用水,“虽旱不竭,天光水影交映,而寺宇林木若入冰壶玉鉴中。”池中有怪石,名曰象鼻,露出水面。水盈则涨,水落则缩。石上有树,名曰娑罗,长年枝繁叶茂,终辄一米多高。此树始于何时?穷究无人知晓。世所罕见,叹为奇树。惜哉!现已不存。山中诸池,此池颇负盛名。
戒坛:置于戒坛堂内,大刹放戒时用。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上有“佛制戒坛”额。戒坛便是律宗的标志。
隆昌寺戒坛原为木质。康熙四十三年(1705),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大师担纲设计营造出隆昌寺第一座石戒坛。石戒坛位于戒堂正中,体现了律宗“不倚不连”的规范。据《宝华山志》载:释见月造石戒坛,开基之夜,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霄汉。众山群楼,明如白昼,莫不骇异赞叹。
以后每年冬春传戒,各地求戒僧众蜂拥而来,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次开戒,云集授戒者达1200余众。凡在宝华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者,走至全国名山古刹都受到热忱接待。隆昌寺非但闻名全国,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佛教界也享有一定盛誉,慕名来此礼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都曾向隆昌寺赠送过玉佛、石佛和铜磬等法器。隆昌寺对东南亚佛教的影响很大,对日本的影响更甚于泰国。
“滴水观音像”、“太子佛”像:2016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教的佛诞日,当日,“滴水观音像”和“太子佛”开光法会在宝华山
建筑特色
隆昌寺明清古建筑:宝华山隆昌寺,坐南朝北,山门朝北开,庙大门小。从大雄宝殿纵轴线向前延伸到大悲楼(韦驮殿)一侧是东寮房,另一侧是西寮房,其结构方正,对称严谨,主次分明,回廊环绕,称之为四合大院,其建筑面积有7240平方米,使用面积5725平方米。沿着北端西侧向东建造的有斋堂、下客堂小院、戴季陶小院、“戴母”小院、戒堂小院、铜殿和无梁殿小院,还有祖祠堂和师姑楼小院,这七个小院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方形庙宇,院中套院,亭台楼阁布局合理,所设置门道回廊相随,院与院相通,非常巧妙。这种组合布局,主要是与律宗道场传戒所设十四个堂口有关。从布局来说,它有灵活多样的变化,适合传戒多种功能的需要,气势宏伟而又极其庄严,井井有条地表现了传统的理性精神;在空间上取得了高低错落有致、虚实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从总体来看,它的功能、造型、大小与装饰如同宫殿,但又不失庙宇的风格,是一种“方形廊院制庙宇”建筑群。在造型艺术上,处处可见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例如:山门、无梁殿屋脊采用宋朝(宋式)建筑升起的做法,即整个正脊为一条曲线,正脊的两端鱼尾往上翘,显得高贵华丽。在1980年修复时,其正脊采用“清式”形成一条直线,两端装饰龙吻,显得高大气派。又如,大雄宝殿,韦驮殿等等,其下重檐的外檐卷棚,采用“宋式”
隆昌寺佛教文化基本情况 第2篇
情况汇报
(初稿)
市治理办:
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1】50号精神和《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府办【2012】6号文件)精神,我县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开展了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现将该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措施
我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统筹把握了分类收集和转运、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监管等重要环节,落实了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一)扎实推进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1、严格按照环保标准修建无害化垃圾场及渗滤液处理站并投入使用。
县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于2005年8月获国家发改
委批准,是第一批三峡库区影响区的国债资金项目,占地128.9亩,采用厌氧性卫生填埋工艺,日处理垃圾200吨,库容量为108.6万立方米,设计服务年限14年,处理方法符合《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89)的规定,该工程于2008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907万元,其中国债1740万元,其余资金为地方匹配。于2010年12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垃圾填埋场投入试运行以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减少环境影响。一是对垃圾清运车辆进行封闭、消毒处理。二是采用生物除臭灭蝇办法,坚持每天消毒、灭蝇和除臭。三是垃圾填埋场库区内建设导气石笼,集中排放沼气。四是适时对垃圾采取碾压覆土。五是将产生的渗滤液排至新建的渗滤液处理站进行处理。
县垃圾填场渗滤液工程于2010年11月经隆昌县发改委隆发改投资(2010)271号文件批准立项,四川省环科院进行环境评估并经省环保局批准。采取“中温厌氧+MBR+反渗透”工艺流程。项目总投资规模530万元(其中:工程直接投资480万元),日处理渗滤液140吨,日产清水100吨。于2011年3月20日开工建设,2011年7月18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工程投入试运行以来,已完成菌种培养,运行基本进入正常状态,每天运行24个小时,日处理渗滤液100余立方米,经环保部门抽样检测超过国家标准,处理达标后的清水采用管道直接排放到隆昌河。
2、全面推进垃圾分类
(1)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动员社区、家庭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把好垃圾分类的第一关。
(2)建设垃圾分类环卫设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县城区共安装垃圾分类式的果皮箱 个,满足了零星垃圾分类的需要。
(3)认真做好垃圾运输的分类工作,将县城餐厨垃圾等实行定点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2015年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处理。
(4)在全县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工作。
3、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
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是我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城乡环卫统筹和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县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约为每天200多吨。其中城区生活垃圾150多吨,每天由环卫所16辆封闭式垃圾车进行“日产日清”,有13个乡镇生活垃圾由各乡镇自行安排封闭式垃圾车辆将生活垃圾运输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逐步建立了与生活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按照密闭、压缩、环保、高效的要求,升级改造现有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的方式。
(1)2013年底以前,按照环卫设施建设规划,完成县城区、乡镇、村垃圾收集点、中转站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
(2)80%的乡镇、村实行垃圾一体化集中处理工作,乡镇成立了环卫队,配备了环卫清扫、清运工具,实行专业化清扫保洁机制,负责各乡镇及其村的清扫保洁和垃圾转运工作。
(3)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环卫作业管理考核机制,实现全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二)切实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监管
1、执行法规,完善标准
(1)改进垃圾处理运行管理。生活垃圾处理严格执行各项工程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设施运行水平。垃圾填埋场制定作业计划和方案,实行分区域逐层填埋作业,缩小作业面,做好雨污分流和防飞散工作,科学实施消杀除臭,防止垃圾渗滤液和填埋气体无序排放,有效控制垃圾异味。
(2)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加强了对生活垃圾的全过程管理。
(3)县治理办及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现行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标准规范体系,制订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工程验收、污染防治和评价等标准。
(4)按照“易于识别、便于投放”要求,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标识。
(5)改进城市生活处理统计指标体系,做好与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指标体系的衔接。
2、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部门建立了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已建成投运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自2011年起,考核评价每进行1次,其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3、加大监管力度,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监管队伍建设,按照分工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对垃圾处理工作及设施建设的监管,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节能量化指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四、加强组织领导
我县各乡镇(街道)、县级各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实加强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领导。
1、明确分工
我县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是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县治理办、发改局、监察局、环保局、住建局、城管执法局要对各乡镇的相关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对推进生活处理垃圾工作不
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2、落实责任
(1)我县城管执法局负责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管理,推动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修定完善相关标准,组织开展设施运行考评,牵头建立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县住建局负责审查、核发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
(3)县环保局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定污染控制标准,监管污染物排放和有害垃圾处理处置,并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工作。
(4)县发改局负责汇同城管执法局、住建局、环保局,编制全县规划,协调综合性政策,办理项目审核及争取投资等工作。
(5)县科技局汇同有关部门,负责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创新工作,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和成果转化。
(6)县经信局负责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装备的研发,以及清洁生产宣传和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工作。
(7)县财政局和地税局、国税局负责落实支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财税政策。
(8)县人社局负责研究和落实逐步提高环卫职工待遇,保障环卫职工合法权益的政策。
(9)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按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标准,保障建设用地供应。
(10)县农业局负责生活垃圾肥料资源化利用后的肥料登记工作。
(12)县商务局负责城乡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
(13)县供销社负责城乡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3、注重宣传引导
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六创联动等工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垃圾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要将生活垃圾处理纳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外读物,引导城乡居民树立“垃圾减量和垃圾管理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观念,新闻媒体要加强下面宣传引导,广泛宣传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成效,形成有利的推进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舆论氛围。
隆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隆昌寺佛教文化基本情况 第3篇
鲁班修塔的传说。北齐的天保年间, 衡水旧城那时叫黑龙潭, 缘由是村西北有个总不见干涸的深潭。村东有个黑龙泉, 泉中潜藏着兴风作浪的水怪。北齐文宣帝的年号定为“天保”, 就是希望苍天能保佑他把皇帝当好。水怪得知文宣帝不想依靠水怪的保佑后, 非常生气, 觉得文宣帝不把水怪放在眼里, 既然你文宣帝不把我们水怪放在眼里, 我们就不让你安宁。从此, 黑龙泉就一个劲地喷起黑水来。老百姓见黑龙泉又冒黑水, 赶忙齐心协力地抗灾。正当人们忙碌不已, 打南边来了个挑担的老头, 老头挑着两个木头桶, 桶中放的是铁锨、铁镐, 以及瓦木工具。老头走到众人眼前,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 他让一部分人用自己的家什制止黑水, 让另外一部分去各村捡砖。等众人把黑水排干后, 老头用众人捡来的的砖, 在泉水喷出的地方砌成了一口井。说来也怪, , 井一砌起, 泉水还是长, 但总不能与井口相平。老头又在砌起的井上垒了个小砖塔, 用塔把井口封了起来。塔一垒成, 老头就说, 只要不出现拆塔的坏人, 百姓再也不遭黑水泉的灾了。众人都很感激老人家, 请他在村里住些日子, 老头不肯, 说他还要去赵州、真定忙得很。正当众人又让又劝时, 忽然刮了一阵风, 老头就无影无踪了。从此, 众人都认定那老头是鲁班爷搭救这里遭难民众的, 所以后来, 都说旧城的塔是鲁班修的。
千年不死马蔺草的传说。宝云塔的旁边, 有一墩属于兰科的草, 是千年不死的常绿植物, 据说就是唐朝大诗人王之涣栽的马蔺草。王之涣出身于平民, 他作诗出了名后, 到了长安, 宰相张九龄赏识他的才华, 推荐他到衡水县当主簿, 在辞别张丞相时, 见张丞相屋前有墩马蔺草, 王之涣见草生情, 马上向张丞相说:“此草不贪肥水, 千载永绿。贤明的相爷既然信任我, 学生也一定要象这无所贪图的蔺兰, 在为国为民的仕途上, 不怕风霜, 永持文人的正义本色。”张九龄听王之涣这么一说特别高兴, 随即在那墩草上挖下了几棵, 赠给了王之涣。王之涣到了衡水县城后, 甚是清明, 在体察民情后, 为了惩治奸商和赃官, 让那些坏人捐钱, 重修了城东北角摇摇欲坠的破寺, 以及鲁班修的那座小塔。寺修好后, 王之涣给寺院起了个名字, 叫宝云寺, 塔修高了, 给塔起了个名字, 叫擎天塔。意思是“宝云落雨雨适宜, 擎天拄地地平安。”为使扬善惩恶千载永存, 王之涣亲自把张相国送的马蔺草, 栽到了寺的左边。王之涣在衡水作主簿时, 为衡水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为了纪念他, 人们都在井旁边或自家院里种上墩马蔺草。使得马蔺草成了衡水的一种特产, 这就是马蔺草的传说。
深州蜜桃的传说。五代时, 晋开运元年的三月, 衡水桃城, 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 契丹王耶律德光率兵进犯河北, 攻大名失败后, 到了衡水桃城, 他看宝云寺是个好地方, 就想把宝云寺的寺院改为他的行宫。耶律德光的士兵为了给他开辟银安殿, 把宝云寺大殿里的神像都扔到外面, 把禅房的主持杀掉, 又将寺里的小和尚赶尽杀绝。耶律德光还把宝云寺四周, 以及宝云寺东北角上桃花苑里的桃林横加祸害, 甚至连小树也不留。耶律德光住进宝云寺的第一个晚上, 正在寻欢作乐时, 忽然见一汉装的美丽女子, 气势昂扬地冲进室内, 厉声说到:“耶律德光, 你可真是把德丢了个净光, 黎民百姓有什么罪你大屠大杀?对人有益的桃树有什么不好你大砍大伐?我要你马上住手。并把拔掉的小桃树全部栽上, 把宝云寺里的佛全部请回来稳坐原处。你还得立即搬出寺院, 离开黑龙潭。滚回黄龙府, 否则”。说着那汉装女子从头上拔下金钗朝他一指, 耶律德光只觉得脑袋疼痛难忍, 刚想说什么, 那女子已不知去向。吓得耶律德光连夜搬出了宝云寺。第二天, 耶律德光命士兵把佛像一一搬回原处, 并下令重栽小桃树, 可是拔小桃树的当天, 宝云寺里一个深州的小和尚, 见被耶律德光拔掉的小桃树怪可怜的, 便把小桃树捡了捡, 抱回他的老家去了。据说深州蜜桃的桃树, 就是那小和尚从宝云寺拣回的小桃树。
关于宝云寺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 像姓王的盖的香火庙, 罗艺重修的药王殿, 宝云寺宋王封三宝, 宝云寺的狐仙家教严, 宝云寺曾叫万寿寺等等。这些美丽的传说依托于宝云寺, 反过来又给宝云寺罩上奇异瑰丽的光环。这些美丽的传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成为宝云寺取之不尽的旅游文化资源, 也成为衡水人民用之不竭的财富。这些美丽的传说, 为后世人们留下了永远的美丽的谜, 为宝云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同时也增强了衡水人民的自信、自尊。
参考文献
[1]李功.宝云寺的传说[M].衡水:衡水市文物管理所, 1993.
[2]衡水旧县志·故事.
河南郑州佛教塔寺艺术探究 第4篇
摘 要:我国造塔开始于两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早建造的木塔和砖塔均在河南境内。郑州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佛教塔寺遗存众多,现存的佛教塔寺对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我国耸立着数以万计的佛教塔寺,它们的造型艺术和制作工艺令人惊叹。中国本无塔,它是由印度传入,并与我国传统建筑融为一体的建筑品类。它的译名不一,后简化为“塔”。《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中不见“塔”,只有“佛图”或“浮图”之说。晋人葛洪《字苑》中首见“塔”字。塔的原意是坟墓,佛教出现前古印度宗教圣典《梨俱吠陀》中已有窣堵波的名称。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将其尸体火化,骨质和毛发遂成为坚硬的珠子,称为“舍利”。并在多处建起了底部为台基、中部为坟冢、上部为尖刹的窣堵波,将佛舍利埋葬其内,这就是早期的塔,也是佛塔称之为“舍利塔”的由来。我国古代匠师将印度的窣堵波和本民族传统的楼阁、亭阁等相结合,在其楼(亭)阁上安设凌空挺拔的塔尖“刹”(有的刹就是座小型的窣堵波),创造出中国式的新型佛塔。佛塔在南传佛教中有两种,一种是舍利塔,主体内是实心;另一种从外观看仍然是锥型塔,但其塔内是殿堂。第一种被称为塔,第二种被称为寺。
我国造塔开始于两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早建造的木塔和砖塔均在河南境内。郑州现存古塔,除藏于博物馆的木、铜、铁质佛塔外,所有独立凌空的大型和较大型佛塔均为砖、石构筑。摩崖塔为高浮雕佛塔和高僧墓塔,多为表现方形楼阁式塔或密檐式塔。郑州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佛教塔寺遗存众多,现存的佛教塔寺对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塔寺体质
佛教塔寺的种类很多,根据佛教塔寺的建筑材料即塔寺的体质划分,有木塔、砖塔、石塔等等20多种。然而据考察,我国隋唐之前建造的大多是木塔,由于建筑材料的特殊原因,易燃易蚀,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不多。元代以前大多是以砖、石和铁为主的,保存下来的极多。到宋代,铁塔和铜塔数量增加,但是留存至今的也并不多。明清之后,随着建筑材料的增多,出现了琉璃塔和其他建筑材料的塔。
1.砖塔。我国最早的砖塔是位于太康寺建于晋太康六年(285)的三级砖塔,现存最早的砖塔是北魏正光元年(520)河南郑州)的篙岳寺塔,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塔身平面近于圆形,塔身分为上下两段,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是素壁,四正面有门道,上段四面各辟有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
2.石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是朔州崇福寺的四角九层楼阁式塔,此塔建于北魏天安元年(466)。而河南郑州现存最早的石塔则是建于唐代的刘碑寺石塔。
3.琉璃塔。琉璃是我国古代建筑材料中最绚丽的一种,宋开始用。郑州现存的琉璃塔是位于少林寺李沟建于清代的山东清源傅律普渡林上太尊浮图,六角形三级楼阁式琉璃砖塔,高4.5米,塔基须弥座有佛像一周,塔檐下施斗拱,各面辟门窗,有塔刹和塔铭。
总之,从塔的体质来看,河南郑州3类塔均有。其中,砖塔最多,石塔次之。
二、塔寺层级
塔寺层级,即塔寺的层数。若依此来划分塔寺种类,从层数来说,有1、3、5、7、9、11乃至27层。也有偶数层级的,即有2、4、6、8、10、12乃至16层的。而河南郑州则有1至15级之塔,依次为:登封市西北少林寺常住院东墙外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方形单层亭阁式的同光禅师塔、新密表庄乡槐阳寺村西北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八角三级柱形的玉峰和尚塔、河南登封永泰寺北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级密檐式的肃然无为之塔、登封市北三祖庵建于金正光二年(1223年)方形七级叠涩密檐式的三祖庵砖塔、新密密县老城西街法海寺旧址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方形九级的法海寺塔、登封市建于唐代方形叠涩密檐楼阁式十一级的永泰寺塔、新密超花村塔坡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方形十三级楼阁式的超化寺塔、登封市城北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十二角形十五层叠涩密檐式的嵩岳寺塔等,可以说层级一应俱全。
三、塔寺形式
塔寺形式,是指塔身俯瞰平面形状,根据佛教塔寺的形式来划分,有圆形塔、方形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和十二角形塔等,河南郑州的塔寺形式也是一应俱全。
1.方形塔。我国早期建造的塔,大为方形塔。至唐代和宋代开始出现了六角形和八角形塔,发展至元、明、清则有了十二边形和圆形塔。河南郑州最早的方形塔是建于隋代的登封市的方形叠涩密檐式的法王寺塔。
2.六角形塔。河南郑州现存最早的六角形塔是建于唐代的登封市少林寺塔林的萧光师塔。
3.八角形塔,郑州现存最早的八角形塔是登封市唐天宝五年(746)的净藏禅师塔,此塔也是中国最早的八角形砖塔。
4.十二角形塔。河南郑州现存最早的十二角形塔是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河南登封县篙岳寺内的一座十二角十五层的密檐式砖塔,此塔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十二角形塔。
四、塔寺形制
塔寺形制是指塔身的结构式样和艺术造形的规制。根据形制来看,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塔林等20多余种,河南郑州有下列类型之塔:
1.楼阁式塔。河南郑州现存最早的楼阁式塔是建于唐代的方形叠涩密檐楼阁式的永泰寺塔,典型的唐代密檐楼阁式砖塔,采用黄泥浆砌缝,塔身内部为空筒,外部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塔身南面辟拱券门,各层密檐之间设拱形假门;从拱券门可进入塔内,塔刹为砖砌,其上残存五重相轮,造型精美。
2.密檐式塔。河南郑州现在最古的密檐式塔是河南登封的篙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是一座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篙岳寺塔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塔。
3.亭阁式塔。河南郑州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塔是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的方形单层亭阁式的同光禅师塔,塔高9.93米。塔下部为须弥座,座上为塔身,南面辟半圆形券门,门内有石雕门楣、门额、立颊、地袱等,均饰精美图案。塔心室方形。塔身背面嵌同光禅师塔铭。塔身上部为叠涩檐,檐上部为砖砌束腰座,座上为青石雕塔刹,由仰莲、云、盘和宝珠构成,是嵩山地区重要古建之一。
4.喇嘛塔。河南郑州现存最早的喇嘛塔是位于少林寺南山坡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的五级喇嘛式的无言道公寿寓塔。
5.塔林。就是宝塔耸立,密集如林。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塔林是河南省登封县少林寺塔林。少林寺塔林经历年代久远,从唐代到清代连绵不断,数量众多,各朝各代的高僧墓塔就有250多座。
五、小结
郑州现存古塔,分布状况为南边居多,保存数量是河南省较多的市,对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郑州的塔寺有以下特点:
1.郑州是河南省古塔数量较多的省:据调查统计,郑州现在有砖石佛塔44座和佛教寺院53座。
2.塔林:郑州佛教寺院塔寺林立,多为僧侣圆寂后的舍利塔。由于人为和自然损害,现存少林寺塔林比较著名。
3.跨越时间长:现存塔的建造时代,从南北朝到清代连绵不断。河南现存独立的古塔中北魏砖塔1座,隋代砖塔1座,唐代砖石塔8座,五代宋代砖石塔9座,金元砖塔7座,明代砖石塔7座,清代砖石塔8座。现存佛教寺院的建造年代,也是跨越了从东汉到明清的多个时代,历史久远。
4.塔寺的形制:河南现存佛塔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窣堵波式及喇嘛塔等形式。塔的形式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圆形。塔的层数有单层、三层、五层、七层、九层、十一层、十三层、十五层。塔的建筑材料有石质(石雕、石砌)、青灰砖质、琉璃砖等。
5.研究价值高:郑州现存砖石塔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十分突出。首先郑州古塔早期的实物保留较多,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宗教史、美术史皆为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次,享誉全国之最的名塔多。登封嵩岳寺砖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为平面八角形,高9米许的亭阁式砖塔。檐下“人字形斗拱”等结构形式仅见云冈、龙门石窟雕刻和其它绘画中,此种实物结构全国罕见。仿木雕刻的门窗,形象逼真,实属难得。此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塔;登封萧光师塔,系六角形单层青石塔,塔刹已毁,现高3.97米。塔身南壁辟半圆拱形门,塔心室内叠涩收顶,石雕莲花藻井。塔身上方有“萧光师塔”塔额。此为唐代罕见的六角形塔;列入中国名塔的登封少林寺塔林,以其现存塔数最多,建塔时代最全,跨越时间最长,塔体形态各异,享誉国内外,为全国最大的塔林。
屹立于中原大地上的不同时代、形式各异、瑰丽雄伟的座座古塔,在诉说着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的伟大建筑成果。它是我国历代文明的代表,也是我国传统工程技术以及造型艺术水平的标志。它不仅仅是佛教史迹,更是建筑发展史上重要成就,也是古代雕刻艺术、美术装饰和绘画艺术成就的综合体现,还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重要标志,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载体和重要资源,是发展现代建筑的营养和条件,我们要倍加珍爱这份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促进河南地方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海鹰.南传佛教塔寺艺术探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1).
释隆印:归元寺发展靠文化 第5篇
归元寺山门外,是一条名为翠微路的小街道。这条路上大部分的商业活动,都靠着归元寺衍生。街上的多数小店都会摆放香火,虽然店主都明知归元寺并不允许游客从外带香。靠近寺门的地方,算命先生和风水小店也多有所在。
一家卖佛珠玉器的小店正播放诵经录音,声调平缓。隔壁一家副食店里,电视机里的通俗音乐清澈地穿透诵经声: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汽车的喧响,现世的歌声和有古老历史的诵经,这就是3月末归元寺外的景象。
朱门隔了两个世界。三月中旬的武汉,晴天已经有些燥热,而武汉市佛教协会在归元寺里的小院子却阴翳而清凉——几盆枝桠粗壮的的猫耳刺,墙角一蓬半扇萎黄半扇青碧的芭蕉,石板缝隙里丛丛簇簇的野绿,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感受不到的春意一下子就在这个院子里安静地倾泻一地。靠墙的石凳上,两名身着便袍的居士正安静而认真地叠着普佛需要的黄纸。抬首望去,四围的斗角飞檐,院子巷后的几棵古柏苍劲有如画中,钟鼓声中有飞鸟惊起,霎时点破一空的古意。
第一次采访隆印方丈,是在归元寺引进3.2吨和田籽玉时,当时因他太忙未作深入交流。只记得不断有穿着便装的居士过来让其在文件上签字,他的小灵通频繁响起,铃声是当时很流行的“大长今”——呜答拉,呜答拉,啊嘟答拉;啊答拉,啊答拉,啊嘟咖答……
此次采访,隆印法师对归元寺近年来的发展和未来规划一一做了解答,涉及投资和财务收支等数据的疑问,他也一直坦诚而详细给予罗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武汉民宗委一位负责人问隆印:“归元寺以后发展会是怎样?”当时并未升座方丈的隆印给的回答是:“归元寺要靠文化来发展,应该有它自己的文化特色。”
隆印方丈认为,归元寺应该是湖北人流量最多的景区,起码是超过黄鹤楼的。自从归元寺成为地标性的旅游点之后,他就一直有隐忧:“就目前来讲,五百罗汉堂对归元寺的影响还是很大,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依靠这一个点来支撑归元寺的整体文化,因为现在全国五百罗漢堂已经修得比较多了,世间万物凡多必滥,选择多了,关注度也必然会降低。”
归元寺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必然要有所突破。隆印法师希望对外有一个解释,归元寺扩建的是禅宗寺院,而不是旅游景点,扩建的是禅宗丛林,而不是地方园林,会坚持朝向不变、传承不变、风格不变、规模不变,使之后区前区,浑然一寺。“谈中兴归元,不仅是大兴土木,而是大扬归元文化。”
“文化是永远需要的,哪一个人不愿意多学点文化?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愿意,都不会说我少学一点。”
除去讲诵佛经与布施行善,喜好研究建筑的隆印将“文化特色”具化到了禅寺殿阁的修葺与兴建上。他说,“前来的归元寺的游客中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对佛法知之尚浅,而他们在现世社会中接触佛法最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来寺庙禅院,而来到寺院,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
归元寺兴建的宾馆和图书馆目前均已进入试营业阶段,据了解,两者均采取承包方式运营。
为什么会采取承包给他人的方式运营?隆印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典故。上海龙华寺1989年修建了龙华宾馆,建筑面积近13000平方米,跟归元寺整个的建筑面积差不多大小,宾馆由寺院方面自主经营。彼时,为提升宾馆档次,龙华寺还专门为宾馆配备了40辆皇冠轿车。隆印1997年从日本回来时路经上海,向龙华寺有关人员打听龙华宾馆经营如何,对方回答“对不起,银行收走了”。为什么银行收起跑了?因为宾馆是贷款修建的,运营不好,利息都付不起,银行只有收回。
隆印告诉《鄂商》记者,正藏图书馆是公益性的,一年的维护费用超过200万,只有通过宾馆的经营来养活图书馆。因为修建圆通阁,贷款2个亿,每年光利息就是1300万。“已经成立的佛商学院,将来会开办公益性的百科讲堂,请那些稍微顶尖一点的学者来讲,出场费动辄就是几万。”
“那么这些缺口怎么填补?我们就不得不拓宽一些渠道,我们不能将自己锁住了,必须大力筹措资金来支持归元寺的建设。”
2009年,归元寺的全部收入接近2000万元。隆印初步测算了一下,除去各种开支和利息,归元寺近几年大概每年能还贷200万元。
隆印从来不为资金发愁。他说:“通常的说法是“事在人为”的嘛,佛家说“随愿而成”,有愿必有成。”
对于网上流传的“归元寺面向社会招聘和尚,月薪四千”的传闻,他也大笑着给予了批驳:“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哪儿有招和尚的?”
据了解,归元寺里的僧人并不存在待遇一说,一般都只会很少零用钱。倒是保安、清洁工等勤杂人员的工资才占大头,加起来有近一百人,归元寺每月为此支出近五万元。
“不管外面怎么评价,首先来讲要抱着自己的本心,方丈做任何事情不是为自己。第一是为了归元寺的长远发展,第二个是服务社会嘛,利于大众。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归元寺年轻的演通和尚对《鄂商》记者说。“方丈外出参加活动,坐的是一辆十几年前的欧宝。”
归元寺官方网站上有一个“网上敬佛”版块,目前已有3103条留言,信众们纷纷在上面留下自己的祝愿与祈福。在这个版块的左上角则写着这样一段话:“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问及开办佛商学院的隆印方丈对经营企业有何建议,他给出的回答是:正信正行——要有正确的追求和目标,哪些该得哪些不该得;要有正确的行动,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09年的历史,并不存在什么‘经济唱戏’,佛法最终讲的还是心法,对多数人来讲,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所谓市场也需靠心去指挥。”
隆昌寺佛教文化基本情况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