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变被字句
把字句变被字句(精选8篇)
把字句变被字句 第1篇
一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
1、“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例:弟弟把水喝了。(弟弟为“主动者”,水为“被动者”,喝了为“动作”。)
2、“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例:太阳被乌云遮住了。(太阳为“被动者”,乌云为“主动者”,遮住了为“动作”。)
二、利用具体的例子在变换后的“把字句”与“被字句”中分别找出“主动者”和“被动者”,再进行比较。例如:风 把 树叶 吹落了。(把字句)主动者 被动者
树叶 被 风 吹落了。(被字句)被动者 主动者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即可。
三、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例: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住了。(把字句)
变换后: 太阳被树林遮住了。(被子句中把“茂密的”丢掉了,因此是错误的。)
四、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把字句)
变换后: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原句中为“全部敌人”,但互换后的被字句中把全部放在了敌人之后,因此是错误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到把“陈述句”变换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相关学习要点,例如:小明借走了我的铅笔。(陈述句)小明把我的铅笔借走了。(把字句)我的铅笔被小明借走了。(被字句)练习
(一)“把字句”变换“被字句”
1、妈妈把所有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小男孩把小鱼用力地扔进大海。
3、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4、我把作业写完了。
5、我把画挂在了墙上。
6、积雪把大树的枯枝压折了。
7、他把小鸟放回了大自然。
8、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
(二)“被字句”换“把字句
1、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
2、足球被我踢进了大门。
3、小树苗被冒失的风娃娃吹折了。
4、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5、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
6、那只凶猛的大老虎被武松终于打死了。
7、我们被刘胡兰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了。
8、船上的食物很快被他吃光了。
三、将下面的句子分别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夕阳染红了西天。2 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一条蜈蚣。3 战士们消灭了一批入侵的敌人。4 孙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5 少先队员黄远明搀扶盲人叔叔过了马路。6 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7 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8 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把字句变被字句 第2篇
1、妈妈做好了饭。
2、乌云遮住了太阳。
3、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4、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7、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8、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9、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10战士们消灭了一批入侵的敌人。
11孙晓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
二、将下面句子改成“被”字句。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4、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5、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7、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
8、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9、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10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三、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2、小洁把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3、警察叔叔把一个迷路的小孩送回了家。
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5、疲惫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小明不小心把教室里的一块玻璃.打破了。
8.、满山的红叶把妹妹的脸映红了。
9.、爸爸把刚印好的文件拿走了.。
10、连长把一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
11、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12、一头海兽被一条鲸鱼吃掉了。
13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毁了。
14、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15、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6、地上的落叶被狂风刮飞了。
17、山上的石头被大水冲下来了。
18。王大妈被她们气得晕了过去。
“把”字句翻译刍议 第3篇
汉语的“把”字句相对复杂, 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句式, 也没有与“把”字对应或对等的词, 而且“把”字句无定式, 层次驳杂, 因此“把”字句英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点。
2“把”字句的语义发展
“把”字句在日常生活中在被广泛运用, 先贤们对“把”字句的汉语句型已经做过深入的研究并获得累累硕果。对于“把”字句的意义, 王力先生 (1980) 提出“处置说”。崔希亮 (1995) 将“把”字句分为结果和情态矢量两类。金立鑫 (1997) 将“把”字句分为结果、情态和动量三类。叶向阳 (1997) 、邵敬敏 (2005) 等专家认为“把”字句的语义核心是“致使”。范晓 (2001) “把”字句归纳为两种语义:处置与致使。张伯江 (2000) 认为“把”字句是一种认知图式, 即ABVC式, 这里A是起因, B是对象, V是进行的方式, 它使B实现完全变化C, 这种位移图式说观点新颖, 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至此, “把”字句的意义依然没有定论, 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3“把”字句的结构特点
“把”字句一般是由主语、“把”和名词构成的介词短语、动词性短语三个部分构成, 也即“名词性词语+把+宾语+谓词性词语”。特点如下。
“把”字句中的“把”字, 有人称之为助动词, 或副动词, 或次动词,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将“把”字视为介词。因为“把”字确实在其宾语和动词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把”字句中的动词很特殊, 它是由表处置、致使, 描述等意义的动词承担, 从而对其前面的宾语发生影响, 引发某一结果或状态。对于把字句动词, 赵元任先生在1979年《汉语口语语法》中认为不能构成“把”字句的动词, 通常有叫名动词和领有动词, 如“叫”、“号称”、“属于”、“有”等;存在动词和位置动词“有”、“是”、“在”等;听觉、视觉、知觉的动词。
“把”字句总表示处置、致使等意义的结果或状态, 表明动作的完成, 仅一个动词不能完整表达, 也就是说“把”字中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 一般需要带上状语、补语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式。如:“他把信写好了。”“她把灯开着”。这里“着”、“了”分别是虚意补语和动态助词。又如:“我们的同志一个箭步, 把那野兔捉住了”。这里“住”是表“态”成分, 若删除, 就没有完成的意义, 句子不成立。动词还有重叠式如:把衣服洗洗!“把”字句动词后面一般不再出现名词 (一般作宾语) 。
另外, “把”字句中有些成分可以省略, 有时在特定语境中, “把”字主语可以省, 如“等呀等呀, 终于把他盼来了”。有时无法说出主语是什么, 如“偏把个凤丫头病了。”这类句子大都表示不如意或意外遭遇, 比不用“把”的句子有更具强调意味。“把”字句偶尔也有动词不出现的情况, 如“我把你这个傻瓜!”这类句子多用在口语中表示责备或无可奈何, 在语法学界已得到认可。
4“把”字句常见句型及其翻译
根据“把”字句的句型特点, 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把”字句进行分类, 根据每类句子的特点, 给出相应的翻译对策。 (例子主要来自王宪生的《汉英句法翻译》)
(1) 没有补语或状语的“把”字句, 这类句子只是把宾语提前, 起强调作用, 而且宾语一般是受事, 可以转换成英语的SVO句型以达到意义相符。
a.警察把犯人逮住了。The police have caught the prisoner.
b.他把嘴张着。He kept his mouth open.
(2) “把”字句中如有补语或状语成分, 与上例相比, 只需合理调整语序, 可以转换成英语中相应的SVOC或SVOA句型。
a.几名青年从面包车上把东西搬上一条货船。A couple of young men moved the items form the mini-bus to a cargo ship.
(3) 如果“把”字句的动词不止一个, 如兼语式或连动式, 或是几个动词并列, 翻译时应根据英语句型特点, 一般就用一个动词作谓语, 将其他动词转换成非谓语形式或其他形式, 有时也可处理成两个并列的谓语。
a.她忙把宋宝奇从屋里喊出来, 让他给老师敬礼, 又让他去倒茶。She at once called Song Baoqi out, asking him to give a salute to the teacher and to make tea for him.
b.他把书一放, 跳水或放牛去了。Putting aside his book, he carried water or grazed cattle.
(4) 零主语的“把”字句, 一般翻译为被动句。而且很多零主语“把”字句是祈使句, 翻译成英语时, 既可以以祈使句对应, 也可以在翻译时补出语义中的主语, 使之与原句意义相符。如:
a.把几百公斤重的干架一根一根从山下抬上山。The poles, each as heavy as several hundred kilograms, were carried one by one from the foot of the hill to the top.
b.把门锁好!Lock the door.
(5) “把”字句的主语是动词, 翻译时可将句首动词名词化, 即转换为动名词做主语, 全句结构可为英语的SVOC或SVOA句型, 时态可根据原句情况确定。
a.玩把人变懒散了。Playing makes people sluggish.
b.贵客临门把老人乐坏了。The coming of the honored guest made the old man overwhelmed with joy.
(6) “把”字句中“把”前主语是类似一个话题, 这类句子在翻译为英语时比较灵活,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 可译为SVOC结构或其他结构。
a.三千米把我跑得气喘吁吁。根据语意的重心不同有两种译法, 第一种强调3000米这个长度, 可译为A run of 3, 000meters made me breathe hard.第二种强调把后宾语的状态或结果, 可译为I was out of breath while running the 3, 000 meters.
(7) “把”字句和“得”字句连用, 这类句子宾语后都有补语或状语, 强调动作的结果或程度, 译起来稍复杂些, 有时候要增加一个补足语或状语, 有时候还要转换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一个结果或目的状语从句, 甚至还可转换为其他句型。
a.这天气把她冻得够呛。She felt unbearably cold in such weather.
b.老李把小张批评的一无是处。Lao Li criticized Xiao Zhang as worthless.
(8) “把”字句里名词后有动宾短语的情况, 这类“把”字句中都有两个名词, 且都是作宾语, 表领属关系, 接受关系, 结果等, 翻译的时候根据情况一般可转换为英语的SVOA, 或SVOO句型。
a.战士们把枪上了子弹。The soldiers loaded their guns with bullets.
但是, 有时“把”字句动词后还有一个动量词如“一顿”“一下”等, 虽有强调功能, 不过翻译时无法或没有必要译出, 依照英语的表达习惯只译出动词就行了。
b.他知道后, 把爱人训了一顿。Upon knowing it, he gave his wife a good dressing-down.
(9) 有时“把”字句中动词用的重叠形式, 有强调作用, 翻译时一般只译一个动词, 转换成英语的SVO句型, 其中的宾语有时带补足语。
a.你把头发理理。You’d better have your hair cut.
b.把桌布洗一洗。Wash the tablecloth.
(10) “把”字句中宾语修饰语较长时, 由于前置定语太长, 在翻译成英语时可考虑转换为一个定语从句, 而且尽量靠近句尾。
a.张月好把正准备考大学的五儿子福山有送往军营。Then Zhang Yuohao sent to the army also his fifth son Fushan, who wa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b.第二天就把自己买文具盒的两元钱寄给了郭连英。
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添加了主语“he”。The next day he re⁃mitted to Guo Lianying two yuan that he had intended to spend on a stationary box for himself.
(11) “把”字句后把两个不在一处的物体 (有时抽象) 移到一个位置, 这类宾语虽然稍复杂, 但翻译起来比较简单, 可用英语的习惯搭配, 即可用复合宾语或介词短语作状语的结构。
a.我们中国人把“吃”和“福”联系在一起。We Chinese tend to associate“eating”with“good fortune”.
(12) “把”字句中把两个原本不同的物体 (也即“把”字句有两个宾语) 同样看待, 两个物体之间有个判断词“当作”, 这类句子最合适转换成英语的复合宾语, 宾语补足语一般由介词“as”引导。
a.我们把生活当作一个扩大的游乐场。We take life as an extended amusement park.
(13) 在特定语境中, “把”字句主语可省, 而且有时根本说不出来主语是什么, 如“偏偏把凤丫头病了。”这种句子多半表示不如意或意外遭遇。这类句子去掉“把”字后基本意义不变, 因此翻译时可以当作没有“把”字的普通句处理。
a.偏偏又把王奶奶病了, 有她在这儿就好了。
And on top of that, Grandma Wang is unwell.If she were here, it would be better.
b.偶尔“把”字句也有动词不出现的情况, 例如:
他站起来大喊:“我把你烂了嘴的!”He stood up and shout⁃ed“You scoundrel!”
5结语
上述译例说明, “把”句子结构繁杂、语义层次较多, 要想翻译好“把”字句, 翻译时不但要先认真推敲汉语句子结构, 进行逻辑语义分析, 而且要逾越中英文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客观差异, 尽量使译句符合英语思维和表达习惯, 将原句子意义充分地表达出来。
摘要:“把”字句是一种既常见又特殊的句型。该文首先对“把”字句的语义发展、句型结构及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 以期读者能全面认识此种句式, 然后根据句型特点把常见的“把”字句分为13类, 并指明了相关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把”字句,语义发展,结构特点,英译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王宪生.汉英句法翻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4]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 1995, 3:12-19.
[5]范晓.动词的配价与汉语把字句[J].中国语文, 2001, 4:312-314
把字句宾语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把字句;宾语;语义特点
对把字句宾语的研究,历来学者都曾提出过不同的观点,我个人比较赞同范晓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把后面的名词可以表示动作的施事、受事、系事、动作发生的处所、工具、 材料等等,本文借助范晓的观点,对把字句宾语作分析。
一、宾语的分类
我们可以借助范晓的观点,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对把字句的宾语进行分类,根据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把字的宾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受事宾语
受事也就是动作所要作用的对象,即动作的承受者,句子格式是把+受事+动词成分,如:
(1)我把黑板上的字擦干净了
(2)小红把碗洗干净了
这两个句子中“黑板上的字”和“碗”分别是“擦”和“洗”这两个动作的承受着,是动作所要作用的对象,表现出动作行为对名词的处置性,所以,把字句又有人称为“处置式”。除此之外,从语义角度分析把字句多表示处置义,这种格式的把字句中动词成分是整个句子的焦点,如:
(3)我把论文写完了
(4)我写完了论文
这两个句子前者强调的是“写完”这一动作,而后者强调的是“论文”一名词性成分。
(二)施事宾语
施事就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句子格式是把+施事+动词成分,如:
(5)这些衣服把我洗的直不起腰
(6)看到这样的结果,把我的心凉透了
这两个句子中“我”和“我的心”分别是“洗”和“凉”这两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从语义角度分析,这类把字句多表示“致使义”含有使、让的意思,多表示一种不如意的结果,谓语多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三)系事宾语
系事就是与动作相关联的对象,很难看出何为施事,何为受事,如:
(7)期末考试成绩把同学们闹得都没心情玩耍了
(8)这个寒冷的冬天真把他冻坏了
这类句子中谓语动词的动作性很弱,大多表示某种情状。
(四)表处所
处所就是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位置,句子格式是把+处所+动词成分,如:
(9)他把整个教室都翻遍了也没找到那只耳环
(10)小明把上海玩了个遍
这两个句子中的“教室”、“上海”均表示处所。
(五)表工具
工具即动作发生所要凭借的工具,如:
(11)他把粉笔用断了
(12)他把瓶子里装满了水
这两个句子中“粉笔”和“瓶子”都表示工具
(六)无施受关系
这一类名词成分大多与人体和动物有关,如
(13)她把眼睛哭肿了
(14)他把蛇剥了皮
这类句子谓语部分常常会有“着”和“了”。
分析名词与动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据此对把字句的类型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施事把字句,受事把字句等也不失为一个研究的角度。
二、把字句宾语的理论解释
把字句是常用句式,那么所有常式句的宾语都可以用把字提前转换成把字句吗?答案是否定的,把字句的宾语是有条件的,根据移位理论和语义指向理论,只有那些可以多重移位或补语指向的成分才可以进到把字句中。
(一)依据移位理论分析把字句的宾语
关于把字句的宾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语说”,即认为把后的名词成分是主谓结构的主语,一种是“宾语说”,即认为把后的名词成分是动宾结构的宾语 ,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之处。首先来看主语说
(15)a1水喝光了——a2把水喝光了
b1字写在黑板上——b2把字写在黑板上
但看这两个例子感觉“主语说”还是讲得通的,但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将主谓结构变成把字句的,如:
(16)a1我们考试——a2*把我们考试
b1墙上破了个洞——b2把墙上破了个洞
这两个句子就不能相互转换了,因此“主语说”是不太准确的。其次来看宾语说,
(17)a1喝水——a2把水喝了
b1扫地——b2把地扫干净
单看这两个例子,似乎“宾语说”也很合理,但是也有很多不符合“宾语说”的例子,如:
(18)a1把他吓得呆住了——a2*吓他
b1把他乐得跟捡了元宝似的——b2*乐他
这两个句子就不能说是宾语提前了。通过对几组例子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线索,
A跟主语有关的几组例子
(19)a把灯关了
b把窗户打开了
c把花浇了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把字后的名词成分可以移到谓语动词的后面,也可以再移回到谓语动词的前面,并且当他重新移回到动词前时才可以加“把”,如:
(20)a1灯关了 a2关灯了 a3把灯关了
b1窗户打开了 b2打开了窗户 b3把窗户打开了
c1花浇了 c2浇花了 c3把花浇了
这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中与主语有关的情况,再看动补结构中与主语有关的情况
(21)a把小伙伴都惊呆了
b把孩子都惯坏了
c把我们乐坏了
我们单看谓语动词似乎这些名词成分不能后移,但是当我们把两个动词(包括作补语的形容词)结合在一起作为动补结构这一整体来看,主语就可以后移了。
(22)a1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a2惊呆了小伙伴 a3把小伙伴惊呆了
b1孩子惯坏了 b2惯坏了孩子 b3把孩子都惯坏了
c1我们乐坏了 c2乐坏了我们 c3把我们乐坏了
由此可见,只有特定的动补词组允许主语后移并可以再次移回到动补词组前,当它再次移回到动补词组前时才可以加“把”。
再如,得字结构主语把字句
(23)a把我紧张得吃不下饭
b把她冻得直打哆嗦
c把嗓子干的冒烟了
这类结构中的主语也可以向后移到得字结构的后面,
(24)a1我紧张得吃不下饭 a2紧张得我吃不下饭 a3把我紧张得吃不下饭
b1她冻得直打哆嗦 b2冻得她直打哆嗦 b3把她冻得直打哆嗦
由此可见,所有跟主语有关的把字句后的名词成分都可以多重移位,即简单句中可以后移到动词后面并可以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动补结构中可以后移到动补词组后再前移的谓语的主语,得字结构中可以后移到得字结构的后面并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
B跟宾语有关的几组例子
(25)a1把孩子吵醒了 a2吵醒了孩子
b1把胳膊累酸了 b2累酸了胳膊
这三个例子看起来似乎都是宾语提前,但动补式结构都是有两个动词或动词与形容词组合起来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把”后的名词成分既不是谓语动词的宾语,也不是补语动词的宾语,而是整个动补结构的宾语,是补语动词的主语。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把后的名词成分是由动补结构强制后移,并前移时才可以加“把”,与前面的主语的情况是一致的,都是把后移的名词重新拉回到动词前边,而且动补式的宾语是补语动词的主语,这两种移位都是后移并再次前移,认为前者的后移是自由的,后者的后移是强制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后的名词成分都是可以多重移位的主语。
由此可见,把后的名词成分是由“简单句、动结式和得字式中动词或结构决定可以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以及动结式中由结构决定可以强制或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补语的主语,可变换成,当且仅当“名词n”可能是深层并合结构中后项结构的主语,并且在表层结构中可能多重移位”。
(二)依据语义指向理论分析把字句的宾语
语义指向就是确定句法结构中某个词跟结构内出现或没在结构内出现的某个词有联系的一中方法,它可以用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结构形式的变换条件,我们可以用语义指向理论来分析为什么有些动补式结构可以转化成把字句,为什么不能转化,如:
(26)a1*老王把酒喝醉了 a2老王喝醉了酒
b1老王把酒喝光了 b2老王喝光了酒
为什么前者可以转换后者不可以转换呢?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老王喝醉了酒”中的补语成分“醉”是指向老王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酒把老王喝醉了”而不能说“老王把酒喝醉了”,而“老王喝光了酒”中的“光”是指向“酒”的,因此可以说,老王把酒喝光了。由此可见,在动补式结构中把字句中把后的名词成分是补语指向的成分,只有补语指向什么成分,什么成分才可以放到“把”后构成把字句,语义指向确定的是句中的某个成分跟其他两个或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能用于分析动补式把字句,不能用于简单句和得字句中。
三、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把字句的宾语从语义角度大致可以分为施事宾语、受事宾语、系事宾语、无施受关系的宾语、表工具的宾语以及表处所的宾语。把字句的宾语都是由谓语的主语或者补语的主语多重移位而来的,也就是深层并合结构中后项结构的主语可能多重位移,才可以进入到把字句。动补结构中把字句的宾语都是补语所指向的名词成分,只有补语指向什么成分,什么成分才可以做把字句的宾语。
参考文献:
[1]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汉语研究,2000(1).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把字句被字句 第5篇
什么是“把”字句:
1.谓语动词牵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2.“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由于某种动作或原因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果货状态。(1)我们一定要把海河治好。=治理海河+海河好了(2)你把房间收拾一下吧!=收拾房间+房间状态(3)孩子吃糖把牙吃坏了。=吃糖+牙坏了(4)他把盘子端着。=端盘子+端着状态
3.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宜理解分析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因为很多介引成分在一定的句子格式里不能移到动词后面。(5)老张把炉子生上了火。(6)他让买粥大嫂把粥盛在饭盒里。(7)他把草稿纸订成一个个本子。
“把”字句有四个特点
1.谓语不能是简单形式:
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1)带不予:把事情搞得一团糟。(2)带宾语:把老虎打断了一条腿。(3)带状语:把毛衣往包里塞。(4)带动态助词:把茶喝了。(5)动词重叠:把情况说说。
(6)动补型双音节词:不要把直线延长。/把战线扩大。2.“把”字宾语的特点:
“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1)可以说:把那支铅笔给我。(2)不能说:把一支铅笔给我。
如果用无定、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3)不能把真理看成谬误。(4)把一天当做两天用。
语义上,“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也可以是工具、处所、与事、使事、乃至施事。
(5)服务员一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受)(6)涂来抹去,把笔都弄坏了。(工具)(7)他把地面都铺上了地砖。(处所)(8)我还没有把衣服钉上扣子呢。(与事)(9)小伙子一番话,把大娘乐得合不上嘴。(使事)(10)怎么把个小偷跑了。3.构成“把”字句的动词: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联系动词(有,在,存在,是,像,姓,属于)和感受动词(赞成,知道,同意,觉得,相信,希望,主张,要求,看见)不能构成“把”字句。
即:构成“把”字句的动词一般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能够带表示结果的不予或宾语。没有处置义的动词比较少见。---一出门看,便把稳慰问对象忘个一干二净。---只把目录看了一遍。
4.能愿动词、否定词的位置
“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他愿意把青春献给家乡的建设。---他没有把衣服弄坏。---为什么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熟语性句子有例外。---怎能把人不当人呢?---把这不当回事儿。
“把”字句的语义分析:
(1)把眼睛哭肿了。
(2)我的故事把在座的朋友都讲哭了。(3)汽车把一棵小树撞倒了。(4)我把来信读了一遍。(5)花匠把空地都种上了鲜花。(6)他把一大堆衣服洗干净了。(7)解放军战士把落水儿童救到了岸上。
“被”字句
什么是“被”字句:
1.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货单用被的被动句。2.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1)树叶被风吹跑了。(2)我被那诚恳的言词打动了。(3)衣服给雨浇湿了。(4)地上的水叫太阳晒干了。
(5)一夜之间,许多座百米以上的沙丘风搬到十公里之外。(6)他的心灵第一次被震撼了,被人的力量震撼了。
“被”的变体:
书面语:
1.“被、所”的格式:
(1)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所战胜。口语:
2.“被、给”的格式:(2)杯子被我给打碎了。
“被”字句的表义:
1.一般是表示不如意、不希望的事情。(1)他被自行车撞了一下。(2)衣服被雨淋湿了。2.现在也用于表示如意的事情。(3)他被选为人民代表。(4)妹妹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被”字句的特点:
1.谓语不能使简单形式: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1)带补语:苹果被大风吹掉了。(2)带宾语:西瓜被切成四块。(3)带动态助词: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4)补型双音节词(前有能愿动词或时间词语):
---这样免不了被领导批评。---这句话可能被人误解。2.“被”字句的主语特点:
“被”字句的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可以说:那支铅笔被我弄断了。---不能说:一支铅笔被我弄断了。
有时候,主语在形式上好像不定指,但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仍然可以看出它是定指的。
---张妈买了三株花,一株被孙子折断了。---树上的一支鸟被吓跑了。
“被”字句的主语有时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事。---教室里被搞得乌烟瘴气。---他被人家剪了辫子。3.能愿动词、否定词的位置
能愿动词、否定词、时间词作状语,只能置于“被”字前。---一切丑恶的现象应该被消灭。---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这件事已经被人传出去了。---他大概让朋友留下吃午饭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变换关系:
1.经常可以互相变换:
---她把碗筷打破了。→碗被她打破了。
---美国队把巴西队打败了。→巴西队被美国队打败了。2.有些祈使句不能变换。---你把这些东西扔掉。
3.有些光杆双音节动词和感知动词构成的“被”字句不能变换为“把”字句。---你的要求已经被公司批准。---上级的意图被我们理解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融合:
(1)老梁被钉子把手扎破了。(2)他被小偷把钱包偷走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区别:
1.从概念上,如果我们用“甲”代表施事,用“乙”代表受事,“把”字句 的格式是“甲把乙怎么样”;而“被”字句的格式是“乙被甲怎么样”。“把”字句的主语是施事,而“被”字句的主语是受事,当然表义相同也可以互换。
---我们把敌人消灭了。敌人被我们消灭了。---我把那本书弄破了。那本书被我弄破了。
2.从表达意思上,“把”有处置的意味,即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对“把” 所带词语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被”往往说明主语有什么遭遇,也就是说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对主语不利货有所害,或主语不愿、不乐意、不愉快。
3.两种句式强调点不同,“把”字句由于把动词的受事提到动词前,它的强 调点是动作行为的结果,“被”字句由于把受事提到主语后,强调受事。---小孩吃饱了饭。(不是受事)---小孩吃光了饭。→小孩把饭吃光了。饭被小孩吃光了。
练习:
把字句被字句练习 第6篇
一般句式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不仅是形式的改变,句子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变化。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施动者)得到强调(放在最前边);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变为主语(受动者),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放在最前边)。二,练习题
(一)把字句转成被字句 1.风儿把乌云吹散了。2.我把手帕洗干净了。3.我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4.我把小鸟养在家里。5.我把刚买的铅笔丢了。6.春风把花儿吹红了。
7.我把小朋友带到幼儿园里。
8.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9.我把桌子擦干净了。10.我把衣服洗干净了。11.我把鱼儿钓起来了。12.小狗把我咬了。
13.我把小兔子赶跑了。
14.爸爸把儿子带到中心公园去玩。15.妈妈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16.我把椅子倒过来了。17.我把电视关了。18.我把作业做完了。
19.鸭先生把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20.小闹钟把我吵醒了。
21.小青蛙把荷叶当成了歌台。22.我把书本弄破了。23.我把衣服弄脏了。24.妈妈把晚饭做好了。25.我把书本放进书包里。26.我把小白兔弄丢了。27.我把电脑打开了。28.我把口算做错了。
29.妈妈把我的头发洗干净了。30.小峰把奶奶的棉鞋晒到阳台上。31.小华把草原画得那么绿,那么美。32.鸭先生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33.司马光用石头把缸砸破了。
34.小王把妈妈给他的五元钱给花光了。35.我把一本厚厚的书看完了。36.我把今天的作业做完了。
37.吃过晚饭,我把碗筷收拾好了。38.妈妈把饭菜烧好了。
39.爸爸妈妈把我送到了外公家。40.我把可爱的小妹妹带到公园去玩。41.我们把音序查字法牢牢记住了。
42.小蝌蚪把四条腿宽嘴巴的乌龟当成了妈妈。43.个子矮小的我把人高马大的明明打败了。44.少先队员把盲人叔叔扶过了马路。45.清洁工人把垃圾清理干净了。46.明明把家里的饮料喝光了。47.我和爸爸妈妈把北京城逛遍了。48.小华把数学课本拿走了。49.孙悟空把白骨精打败了。50.新鞋把我的脚磨破了。
51.熊猫有趣的动作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52.武松把那只凶猛的大老虎打死了。
53.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把我感动了。
(二)被字句转把字句 1.一杯水被我喝光了。2.我被爸爸骂了一顿。3.字被涛涛写错了。4.窗户被爸爸修好了。5.一碗饭被我吃完了。6.书被我放进书包了。7.我被小蚂蚁咬了一下。8.杯子被我打破了。9.哥哥被老师表扬了。
10.粮食被蚂蚁运到高坡上。11.小鸡被爸爸养大了。12.洗脚水被我倒了。13.苹果被我吃了。
14.小鸡被奶奶关在笼子里。15.水草被小鱼吃了。16.白纸被我画上画了。17.小偷被警察抓住了。18.我把饮料喝完了。19.书被我撕破了。20.我被小蜜蜂蛰了。
21.小手被我洗得干干净净。22.小周被同学评上了三好学生。23小狗被我牵住了。24.妹妹被我哄笑了。
25.三六班的小朋友被老师表扬了。26.不听话的学生被老师留学了。27.上体育课要用的球被学生弄坏了。28.今天,我被雨淋湿了。
29.这么大的地方都被我们打扫干净了。30.那么多的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31.数学口算过关测试被我们顺利通过了。32.爸爸妈妈的生日被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33.八次单元考试卷子被我们复习过了。34.语文书中的课文被我们学完了。
35.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被我们背完了。36.跳绳和踢毽子被我学会了。
37.课文中的生字被我弟弟抄写了一次。38.小芳被一阵铃声惊醒了。
39.棒被武松丢在一边。40.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41.孩子的病被陈医生看好了。42.一条大虫被蚂蚁吃了。43.人们的衣服被大雨淋湿了。
(三)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工人们开凿出了一条越江隧道。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先队员黄远明搀扶盲人叔叔过了马路。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练习:将下面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陈述句。(1)植树小组把一百多棵小树苗种下了。——————————————————(2)李勇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地完成了。—————————————————— ——————————————————
(3)李存葆写的《高山下的花环》把“书虫”王智迷住了。—————————————————————— ——————————————————————
2、将下面的被字句改为把字句、陈述句。(1)小羊被我从麦地里赶出。
—————————————————— ——————————————————(2)它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3)这片竹林被那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
——————————————————
陈述句改把字句、被字句之二 方法2:
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
1、“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
2、“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3、“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如: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挡住了日本鬼子的去路。在改为把字句时,分清了施事者“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受事者“日本鬼子的去路”,动作词“挡住了”,在施事者与受事者之间加上“把”字,按以上方法,改成的把字句是: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把日本鬼子的去路挡住了。同样,改为被字句,就应将把字句的施事者与受事者调换过来,“把”改为“被”字,动作词位置不变,改成的被字句是:日本鬼子的去路被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挡住了。练习:将下面句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1)孙民找到了这本书。
—————————————————— ——————————————————(2)指导员交给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 ——————————————————
(3)宽广美丽的大草原陶醉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4)美丽的西双版纳迷住了中外游客。—————————————————— ——————————————————
(5)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魏兵。—————————————————— ——————————————————
(6)在最后关头,董存瑞舍身炸掉了敌人的碉堡。—————————————————— —————————————————— 参考答案:
(1)孙民把这本书找到了。这本书被孙民找到了。(2)指导员把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一 项艰巨的任务被指导员交给我们。
(3)宽广美丽的大草原把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陶醉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被宽广美丽的大草原陶醉了(4)美丽的西双版纳把中外游客迷住了。中外游客被美丽的西双版纳迷住了。
(5)诸葛亮的空城计把司马懿的十万魏兵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魏兵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了。(6)在最后关头,董存瑞舍身把敌人的碉堡炸掉了。
把字句换成被字句 第7篇
1.大水把庄稼淹没了。
2.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
3.陈医生把孩子的病看好了。
4.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5.蚂蚁把一条大虫吃了。
6.我把红领巾洗干净了。
7.夕阳把西天染红了。
8.战士们把敌人消灭了。
9.风儿把乌云吹散了。
10.我把手帕洗干净了。
11.我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12.我把小鸟养在家里。
13.我把刚买的铅笔丢了。
14.春风把花儿吹红了。
15.我把小朋友带到幼儿园里。
16.我把桌子抹干净了。
17.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18.我把鱼儿钓起来了。
19.小狗把我咬了。
20.我把小兔子赶跑了。
21.爸爸把儿子带到中心公园去玩。
22.我把小白兔弄丢了。
23.妈妈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4.我把电脑打开了。
25.我把椅子倒过来了。
26.我把电视关了。
27.我把作业做完了。
28.鸭先生把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29.小闹钟把我吵醒了。
30.小青蛙把荷叶当成了歌台。
31.我把书本弄破了。
32.我把衣服弄脏了。
33.妈妈把晚饭做好了。
34.我把书本放进书包里。
35.我把口算做错了。
36.妈妈把我的头发洗干净了。
37.小峰把奶奶的棉鞋晒到阳台上。
38.小华把草原画得那么绿,那么美。
39.鸭先生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
40.司马光用石头把缸砸破了。
41.小王把妈妈给他的五元钱给花光了。
42.我把一本厚厚的书看完了。
43.我把今天的作业做完了。
44.吃过晚饭,我把碗筷收拾好了。
二年级句子转换练习题(二)
被字句换成把字句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2.这道难题终于被我解答出来了。
3.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
4.李明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5.风沙被树木挡住了。
6.地上的落叶被狂风刮飞了。
7.一杯水被我喝光了。
8.我被爸爸骂了一顿。
9.字被明明写错了。
10.窗户被爸爸修好了。
11.饭被我吃完了。
12.书被我放进书包了。
13.我被小蚂蚁咬了一下。
14.杯子被我打破了。
15.哥哥被老师表扬了。
16.粮食被蚂蚁运到高坡上。
17.小鸡被爸爸养大了。
18.洗脚水被我倒了。
19.苹果被我吃了。
20.小鸡被奶奶关在笼子里。
21.水草被小鱼吃了。
22.白纸被我画上画了。
23.我把饮料喝完了。
24.书被我弄破了。
25.小手被我洗得干干净净。
26.小周被同学评上了三好学生。
27.小狗被我牵住了。
28.妹妹被我哄笑了。
29.小朋友被老师表扬了。
30.不听话的学生被老师留学了。
31.上体育课要用的球被学生弄坏了。
32.今天,我被雨淋湿了。
33.这么大的地方都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34.那么多的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35.爸爸妈妈的生日被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
36.语文书中的课文被我们学完了。
37.课文中的生字被我弟弟抄写了一次。
38.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39.小明是二年级1班的三好学生。
40.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41.小红的爸爸是第一小学的校长。
42.明明是小红的好朋友。
43.我国的国庆节是10月1日。
试论汉语“把”字句及其特点 第8篇
一、“把”字句意义
1.“把”字句的动词含有处置的意思。如:A、王二把瓶子打碎了。B、王二打碎了瓶子。通过A、B两句相比较可以知道, A“把”字句具有处置意思, 同样地, B句的主谓宾结构也含有处置意思。但是, 并不是所有“把”字句的动词都含有处置的意思, 如:“李红把饭卡丢了”与“李红丢了饭卡”, 这两句中“把”和“丢”都不具有处置的意思。
2.致使说表明“把”字句后的动词一般有结果补语。除此以外, 还有V+地点、V+与事、V+结果宾语、状语+V等等这些形式。如“把李红吓怕了。”与“吓怕了李红。”这两句都含有致使义。但是, “把这个苹果再洗洗”这个“把”字句中不含有致使义。
3.位移型“把”字句, 即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使受事发生位置上的变化。汉语“把”字句的原型句义是“移动”, 别的意义是隐喻。但是, 如:“我向高洁小姐提出把账结一下。”, 在这个“把”字句中由于物体没有了位移的终点, 因此也就没有物体位移的标记。
二、“把”字句的特点
1.“把”字句的动词前面或后面, 一般要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就如:“把瓶盖拧紧”中“拧”字后面有个“紧”;“请把书给我”中“给”字后面有个“我”不能是什么也没有。但是, 对于歌词和戏曲唱词而言, 由于受到字数限制或考虑押韵, 可以不用在动词前后没区别的成分。如:广为人知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此外, 还有一些双音动词, 它本来就含有结果义或完成义的, 可以只用动词充当谓语, 不用带上词语。如:“马上把东西收好!”
2.主要动词可以与“把”字后面的短语构成动宾关系。但是有的时候动词本身并不能跟“把”后边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 如:“张大姐把肚子吃坏了”“她把嗓子哭哑了”, 但是, 动词短语能和“把”字后面的词语构成动宾关系, 如“吃坏肚子”。同时, 动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 即动作的承受者, 我们把它称之谓受事宾语。“把”字后面的词语, 不仅可以指受事, 也能够是处所。在“她把房间都塞满了”“李明把教室清洁完了”, 这两个“把”字句里面, “房间”和“教室”都是表示处所, 同时, “塞满房间”和“清洁教室”都能构成动宾关系。
3.“把”字句动词一般能带有施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如上文所讲的“吃”“给”。但是在北方的口语里, 有些把字句使用不及物动词, 就如“一定不能把犯人跑了”, 这个把字句中, “把”后面的词语既不是受事, 也不是处所, 而是行为的发出者, 而动词则是表示消失意义的不及物动词。这个动词不能直接和施事名词构成动宾关系, 不能说“跑犯人”。但是, 在动词后面加个“了”字, 还是能够构成动宾关系, 如“跑了犯人”。这种宾语在语法结构上称为存现宾语。另外, 并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都能能充当把字句的主要动词的。如动词“有、是、像、感觉”, 这些都不能用于把字句。不能说成“你把这个味道闻到了吗?”
4.特殊的“把”字句短语作谓语, 后面不出现动词短语。就像“我把你这个冒失鬼啊!”通常情况下, 只会出现在口语中, 并有固定的格式, 如:“我把你这个……!”, 意思是责怪、无奈。
三、“把”字句的语文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仔细读课文, 并找出文中的“把”字句, 教师把学生找到的“把”字句写在黑板上,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一遍“把”字句。如“把衣柜搬到房间里去。”再对学生找到的“把”字句进行归纳、分析, 如: S+把-O-V, 然后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析“把”字句的意义。如“把”字句表示通过某个行为动作, 使某个对象受到影响而变化, 产生的结果。其次, 教师应以具体的语境来使学生更加了解“把”字句的意义。具体以学生找到的“把”字句语境进行解释, 例如, “请你把书本递给我”“请把书本放到桌面上“你把书本放进书包里去”, 总结得出, 假如这儿有个东西, 我们对这个东西做了动作, 使东西发生了变化, 这时我们可以用“把”字句。最后, 根据上文中“把”字句的结构特点, 教师让学生练习使用“把”字句, 并注意其结构特点。让学生自主去造句子, 并进行一些句子纠错练习。
总之, “把”字句的教学一直是汉语教学的重点难点, 这是由于一方面“把”字句的意义复杂, 结构繁多, 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不正确也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把”字句的意义和结构, 在语境中使学生建立对“把”字句的大概认知, 再根据其结构特点、用法规则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把”字句, 再通过多操练“把”字句, 讲与练密切结合, “把”字句的教学工作将会变得更为轻松、更有成效。
摘要:“把”字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句之一。随着前人对汉语语法的不断研究, 使人们对“把”字句的意义及特点理解得更为透彻。通过论述几点“把”字句的意义及特点, 提出一些改进“把”字句教学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汉语语法,把字句,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志清.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把”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2.
把字句变被字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