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联合应用抗生素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联合应用抗生素(精选10篇)

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炎患者2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0~35岁, 平均年龄 (28.17±1.31) 岁, 病程为1~10月, 平均病程 (5.12±1.01) 月;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0~36岁, 平均年龄 (29.01±1.34) 岁, 病程为1~9月, 平均病程 (5.11±0.02) 月。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甲孕酮口服 (生产厂家:常州华生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9983017) , 1片/次, 2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二联抗生素治疗:500 m L甲硝唑静脉滴注 (生产厂家:湖北中佳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42020829) 联合1.0 g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 (生产厂家:江苏华信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44457) , 1次/d。两组患者同时治疗3周, 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后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子宫内膜炎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体征消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体征消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表1) 。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 子宫内膜炎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子宫内膜结构发生炎性改变的病症, 若未治疗彻底, 易导致炎症反复发作, 严重时会并发子宫肌炎。子宫内膜炎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两种,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导致患者流产的主要原因[2,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甲孕酮通过阻止患者细胞内雌激素受体的生长, 从而抑制雌激素的细胞生长, 减少患者子宫内膜分泌, 使患者内膜感染组织剥离, 从而抑制炎症扩散,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4]。二联抗生素是指将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从而增强抗生素的疗效, 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 缩短患者临床体征消退时间,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5]。相关医学资料显示, 单一用药 (甲孕酮) 治疗子宫内膜炎效果不及联合用药 (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 效果可观。

本研究中, 我院对280例子宫内膜炎患者分组采用甲孕酮治疗和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 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临床体征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联合用药效果更为显著, 证明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患者, 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给予子宫内膜炎患者行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 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临床体征消退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炎应用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炎患者2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4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甲孕酮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体征消退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体征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子宫内膜炎患者, 采用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 不仅能有效缩短临床体征消退时间, 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甲孕酮,二联抗生素,子宫内膜炎

参考文献

[1]朱孝琳.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对子宫内膜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11) :1086-1088.

[2]夏雪娟.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J].海峡药学, 2012, 24 (1) :110-111.

[3]何光中, 刘镜, 杨红文, 等.复方中草药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5) :15387-15389.

[4]殷美玲.抗生素联合妇科千金片治疗子宫内膜炎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2 (7) :893-895.

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87-01

慢性盆腔炎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见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的总称。由产后、剖宫产后、流产、妇科手术以及不洁性生活后细菌侵入引起,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小腹疼痛、带下量多、经期延长等。临床上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及物理治疗,但单一治疗方法的疗效均不太理想。我院从2012年10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门诊行体外短波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探讨体外短波联合抗生素对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65例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2例和体外短波治疗组(观察组)33例。其中对照组的32例患者,年龄21~56岁,平均(35.7±1.3)岁,病程15~45d;慢性盆腔炎15例,急性盆腔炎17例。观察组的33例患者,年龄20~61岁,平均(37.1±1.2)岁,病程18~70d;慢性盆腔炎14例,急性盆腔炎19例。

1.2病例选择及排除。符合以上其中3项者为入选病例:①低热、乏力、下腹痛或双侧下腹部坠胀感,腰骶部酸痛,病程3个月或以上;②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呈条索状增厚;③盆腔一侧或双侧触及囊性肿物;④B超提示盆腔积液或输卵管积水。有以下情况时除外:①宫外孕、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②高血压、糖尿病、盆腔静脉曲张等疾病;③不能坚持完成全疗程治疗者。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①观察组:先行药物治疗后再进行体外短波热疗。患者仰卧于体外短波热疗系统治疗床面,上、下两电极中心对准下腹正中,上极板距腹部皮肤50-70mm,治疗输出功率150-400W,可采用调谐使输出电路的振荡频率与治疗仪内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一致,达到最佳疗效。温度在40.6℃~41.6℃之间,不超过42℃。每次治疗时间60min,隔日治疗,5次为一疗程。间隔7d后再行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②对照组:只行药物治疗。

1.3.2观察周期。两组在完成疗程后,进行血常规、B超、宫颈阴道分泌物涂片、妇检等复查,评定疗效。

1.3.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无异常发现;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大部分转阴,B超提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2/3以上;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好转,B超提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1/3以上;无效:症状稍有缓解或无变化,甚至加重,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以痊愈+显效+有效例数计算。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体外短波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体外短波热疗使炎症部位受热后,血管床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局部供氧及营养状况改善,免疫力增强,使病原微生物得以清除[1],其机理是应用高频振荡电流,以空气作为人体和电极之间加热的介质,产生高频电磁场作用于人体局部组织,电能被组织吸收转变为热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对不耐热的细菌有抑菌作用;而且体外短波热疗具有穿透力强和加热均匀的特点,可作用于盆腔深处闻,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盆腔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使灌肠的中药更易吸收和扩散,组织的吸收及代谢更好,从而达到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目的。

3.2慢性盆腔炎体外短波热疗治疗前的指导。慢性盆腔炎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常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因此热疗前应给予心理疏导,详细介绍热疗机的治疗原理、方法、作用和优点,同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3.3慢性盆腔炎体外短波热疗治疗。嘱患者穿全棉内衣裤,尽量少喝水,排空膀胱,去除身上所带金属物及具有磁性的物品。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尽量保持身体位置不变,禁止触摸电极、仪器,以免烫伤,并随时询问患者治疗部位的感觉,热感以舒适为佳。如出汗过多或有针刺样感觉,应暂停治疗,务必将汗液擦干才可继续治疗。治疗结束后嘱患者休息片刻,并鼓励多喝开水,防止受凉。仰卧于屏蔽室绝缘塑胶床上,治疗部位盖纯棉织物,控制温度在温度在40.6℃~41.6℃之间,不超过42℃,防烫伤。

3.4慢性盆腔炎体外短波热疗治疗后不良反应处理。本组200例中热疗后出现腰骶部皮肤潮红2例,各有0.5cm的小水泡1个,未行特殊处理,1周后自愈。2例肥胖病人出现腹部皮下脂肪硬结,1例脂肪硬结1cm×2cm,未作处理,2周后自愈;1例患者腹部有剖腹产后疤痕组织,在疤痕上方出现3cm×3cm脂肪硬结,予红花酒精湿敷,1天2次,每次20min,2周后痊愈。故认为在炎热夏季治疗及肥胖病人治疗时,设置温度以39℃~41℃为宜;腹部有疤痕组织者,在疤痕组织上应给予3~4层纯棉布覆盖后再治疗,以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宫内有金属节育器的患者应谨慎治疗,设置温度以39℃~41℃为宜,防止节育器吸热过多,导致子宫内膜烫伤。

总之,药物治疗后配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安全有效,無痛苦及明显副作用,是治疗慢性盆腔炎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胸外科诊治的食管癌患者273例,其中男219例,女54例;年龄33~75岁,中位年龄59岁。单药组患者135例,多药组患者1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单药组全部应用β-内酰胺类1种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多药组联合应用奥硝唑、喹诺酮等针对厌氧菌抗生素。药物使用剂量、频次均按照药物应用规范指南推荐剂量频次执行。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围术期出现感染情况,包括:胸腔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全身感染发生比率。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吻合口瘘、呼吸衰竭、肾衰竭、严重腹泻发生比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单药组患者胸腔感染3例(2.2%),肺部感染10例(7.4%),切口感染5例(3.7%),全身感染1例(0.7%);多药组患者胸腔感染4例(2.9%),肺部感染6例(4.3%),腹部感染1例(0.7%),切口感染8例(5.8%)。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情况

单药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6例,呼吸衰竭2例,严重腹泻1例。多药组出现吻合口瘘5例,呼吸衰竭1例,肾衰竭1例,严重腹泻4例。单药组患者腹泻发生率较多药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食管癌手术是肿瘤外科手术中感染几率最大的手术之一[1],术后应用抗生素药物已成为临床治疗多年的习惯[2]。近些年,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含酶抑制剂的抗生素药物出现,术后出现感染的情况已经逐步减少。甲硝唑[3,4]、喹诺酮[5]等药物有较强的消化道和肾毒性,并且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调,机会感染和真菌感染。很多学者建议可以采用单种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感染,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规范抗生素使用。

本研究回顾总结食管癌患者术后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药预防术后感染与联合甲硝唑多药获得相同的效果,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总感染发生率控制在10%左右,并发症发生率组间也无差异。同时,多药组严重腹泻要高于单药组,其对于肠道正常菌群抑制作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康复[6]。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可以减少耐药菌产生机会,避免出现不良药物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艳华,欧阳立志.168例食管癌术后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1):1609-1610.

[2]梁新文,谢德荣,李红玉,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59-261.

[3]吴增春,左志扬.甲硝唑引发消化道不良反应58例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25):143.

[4]刘雪茹.甲硝唑引发不良反应6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19.

[5]汝国庆.奎诺酮类抗生素类药物[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8):72.

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4篇

【关键词】甲孕酮;二联抗生素;子宫内膜炎;疗效

子宫内膜炎是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1],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子宫内膜结构炎性改变。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临床上需进行早期药物治疗[2]。本研究观察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的疗效。其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現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120例子宫内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39.3±5.2)岁,病程为1~13个月,平均病程(6.3±3.2)月;对照组60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9.5±5.8)岁,病程为1~14个月,平均病程(6.6±3.0)月。患者否认药物过敏体质,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两组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阴道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药物敏感性较高的甲硝唑及头孢噻肟钠。①对照组首次给予15mg/kg甲硝唑葡萄糖液静滴。然后以7.5mg/kg静脉维持,每天四次。同时给予头孢噻肟钠2g溶于100ml 0.9%氯化钠液中,静滴,每日两次。连续治疗6天为一个疗程。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甲孕酮10mg,口服,每日一次,持续服药14天为一疗程。

1.3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同时评价患者对治疗满意度情况,疗效标准[3]:①显效:发热、白带增多及小腹坠胀等症状消失,月经正常,白细胞计数也正常。②有效:上述症状有所好转,月经正常,白细胞计数下降。③无效:上述症状未有变化或加重。治疗满意度采用本科室自编的治疗满意度调查表。治疗满意度总评分为100分。特别满意为90~100分。满意为70~89分。不满意为70分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8.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治疗满意度 试验组患者治疗满意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1.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发生炎性改变。其是中青年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可由宫颈炎扩散、流产及不卫生性行为等引起,从而导致患者子宫遭受细菌的感染。急性期患者可表现为发热、下腹痛、白带增多及白细胞增高等症状[4]。慢性期患者可有下腹痛、月经过多等慢性表现。临床治疗周期长,治疗也较难。我院临床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药物试验结果发现患者对甲硝唑及头孢噻肟钠敏感性较高。甲孕酮是一种孕激素类药物,可结合孕激素受体而拮抗雌激素作用,进而抑制子宫内膜的分泌及增生,从而使病原菌感染的内膜组织彻底脱落。同时其还可降低子宫内膜组织通透性,进而减少子宫内膜细胞浸润,促进其修复。

本研究观察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的疗效。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8.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满意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1.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对子宫内膜炎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同时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评价也较高。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资料相一致[5]。

综上所述,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同时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评价也较高,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夏雪娟.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J].海峡药学,2012,1(8):110-111.

[2]郭亚芳.60例子宫内膜炎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120.

[3]任伟茹.安宫黄体酮联合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3(5):51-52.

[4]贠景华.抗生素联合妇科千金片治疗子宫内膜炎74例临床研究[J].科技视界,2013,14(3):176.

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妇科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118例早孕女性, 根据就诊时间将118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 60例术后米索前列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者作为观察组, 58例术后加服中成药益母草膏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尿妊娠试验及超声检查证实, 药物流产前妇科检查及常规检查无任何禁忌证, 资料完整, 既往月经正常, 无生育史。排除标准:停经时间超过49 d;年龄大于31岁或小于19岁;合并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其他包块;重度宫颈炎;既往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既往盆腔及腹腔手术、子宫腔手术操作史;可疑宫角、宫颈、输卵管妊娠者;其他因素药物流产禁忌者。两组中年龄最大者30岁, 最小者19岁, 平均24岁;停经时间最长者49 d, 最短32 d, 平均停经时间36 d;妊娠囊最大直径2.5 cm, 最小直径为0.3 cm;初次妊娠者46例, 再次妊娠者39例, 两次以上妊娠者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药物流产方法

所有对象均接受口服药, 米非司酮25 mg/片, 米索前列醇200μg/片, d1上午9时空腹或餐前后2 h服米非司酮50 mg, 晚9时餐后2 h服米非司酮25 mg, d2同d1, d3上午8时许, 空腹或餐后1 h来院, 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后, 留院6 h内观察妊娠物排出及出血情况。

1.3 药物流产后用药方法

见完整妊娠物排出后, 观察组予以米索前列醇300μg塞肛, 用药后1 h, 无明显不适, 阴道出血量不超过月经量者可以离院, 并于当晚9时加服维生素E 300 mg, 连续用药7 d, 剂量及服药时间相同, d8、d15来院复查。对照组于完整妊娠物排出后加服益母草膏10 ml, 阴道流血量不超过月经量者可以离院, 6 h后再服用益母草膏10 ml, 连续用药7 d, 每日3次, 每次10 ml。d8、d15来院复查。

1.4 效果观察及指标

观察妊娠物排出后阴道出血量、持续时间, 与正常经期平均日月经量比较, 分别进行评分:超过月经量为0分, 同月经量为1分, 约为月经量的1/2为2分, 少于月经量的1/2为3分;出血时间超过14 d为0分, 10~14 d为1分, 7~9 d为2分, 少于7 d为3分。按以上标准, 累计积分0~2分为无效, 3~4分为有效, 5~6分为显效。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分项对比

两组显效时间无明显差别;两组出血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较高级别评分 (≥2分) 例数明显超过对照组, 观察组平均出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见表1。两组阴道流血量比较, 观察组较高级别评分 (≥2分) 例数明显超过对照组, 观察组平均流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见表2。

2.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无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均P<0.05)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两组有效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米非司酮是孕酮受体 (PR) 水平的抗孕激素, 具有轻微的类孕激素活性, 与PR结合的能力是孕激素 (P) 的3~5倍, 通过与P竞争蜕膜及血管系统的PR, 阻断了P的作用, 使之失去活性, 导致子宫内膜的蜕膜化及稳定性无法维持, 胚胎停止发育。米非司酮还能够使蜕膜中前列腺素脱氢酶活性下降, 干扰前列腺素 (PG) 的分解代谢, 提高内源性前列腺素的水平和子宫对外源性前列腺素的敏感性, 加强前列腺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另外还通过抑制P的活性、增加前列腺素的活性而促进宫颈软化扩张, 为胚胎顺利排出提供条件。米非司酮能结抗P对局部生长因子及相关酶活性, 促进早孕绒毛、合体滋养细胞、蜕膜间质及腺上皮调亡, 还通过结抗雌激素来抑制内膜的增生[1]。

米非司酮与PR结合有种属特性, 人类PR的激素区第722位上的甘氨酸是米非司酮结合作用的关键部位。人糖皮质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第722位均为甘氨酸, 都能与米非司酮结合[2,3]。而且糖皮质激素受体与PR的氨基酸序列很相适, 所以米非司酮也具有抗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同时有微弱的抗雄激素的作用。米非司酮在受体水平对抗糖皮质激素, 可使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 可能因此升高血浆醋酸可的松、睾酮、雄烯二酮的水平, 发挥雄激素介导的抗雌激素作用。米非司酮可在下丘脑-垂体-卵巢水平发挥激素调节作用, 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卵泡发育, 延迟排卵, 卵泡期延长。也可直接作用于卵巢黄体颗粒细胞促进其凋亡, 增加闭锁卵泡数, 加速卵泡的萎缩[4,5]。

药物流产后平均出血时间为半个月左右, 有的长达1~2个月, 以胎囊排出的最初3 d血量较多。有1%~3%需急诊刮宫或输液、输血紧急处理[6]。这一现象的发生, 可能与以上米非司酮对内分泌的影响有关。此外, 米非司酮有微弱的孕激素活性, 大剂量应用时由于多余的药物较长时间作用于蜕膜, 使蜕膜不能在短时间内剥离干净, 导致流产后出血时间延长。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均表明米非司酮通过结抗P, 而进一步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 对血管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米非司酮还能够对早孕妇女血凝-纤溶系统产生影响, 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凝倾向。

米索前列醇是第一个合成的前列腺素E1 (PGE1) , 对子宫平滑肌和胃肠道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 增加子宫张力和子宫内压作用, 也具有软化和松弛宫颈的作用, 与米非司酮序贯使用, 可显著增高或诱发妊娠子宫自发收缩的频率和幅度, 可用于终止早孕。本品口服给药吸收迅速, 半衰期为26.9 min, 从服药到孕囊排出, 一般要经历0.5~6 h。孕囊排出后, 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300μg, 可接受性好, 起效迅速, 呕吐和腹泻等副作用发生率比口服明显减低, 而且对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影响。当子宫肌层充分收缩后, 能够刺激子宫产生足够的内源性PG, 继续维持宫缩效果。临床观察米索前列醇直肠途径追加应用, 累计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更助于维持PG的血药浓度, 促进残余蜕膜及绒毛组织的集中排出。

习惯上药物流产过程中及药物流产之后, 配伍中成药活血化瘀, 增加子宫收缩力, 促进止血[7]。但是造成流产后出血时间延长、出血量多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具体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在促进宫缩、使妊娠物充分排出的前提下, 及时促进内膜修复, 改善内膜环境的稳定性可能对于解决出血问题更有意义。

妊娠是同种异体的移植, 药物流产后,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 组织变性坏死, 胎盘的免疫屏障破坏, 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 调节免疫自稳、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8]。终止早孕, 直接作用于蜕膜组织, 导致绒毛组织及发性变性、坏死, 损伤的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导致子宫内膜发生非特异性炎症[9]。

维生素E能够增强细胞抗氧化、阻止过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减少氧化脂生成、清除自由基、保持细胞膜系统的稳定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 是组织呼吸所必需的基本物质。维生素E参与调解线粒体呼吸速度, 影响线粒体内细胞色素含量, 参与各种酶的活动, 抑制分解代谢酶系统, 包括DNA酶、RNA酶、芳香基硫酸酯酶、组织蛋白酶、肌酸磷酸基酶等, 增强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脱氢酶活性, 促进血红素合成。能够增强免疫, 增强单核-巨噬系统抗有害因素的能力, 保护染色体。能够促进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促卵泡、促排卵、促黄体, 使孕酮分泌增加。临床用于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月经过多。笔者对药物流产女性常规应用维生素E而取得疗效, 可能在于充分利用了维生素E的独特功能, 确实克服了米非司酮的诸多不利影响。米索前列醇与维生素E配合应用, 对于流血时间、流血量都能够明显改善, 较为有效地缓解流血症状, 具体的、更深层次的原理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瑞珍, 王震海.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蜕膜与绒毛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5) :281-284.

[2]吴振沁, 罗晓英, 丹指志.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终止10-20周妊娠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8) :73.

[3]余红艳, 欧阳峰.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稽留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34) :33.

[4]代树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3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8) :19.

[5]李瑞红.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7) :105.

[6]陆野燕, 王艳军.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90例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6, 12 (3) :155-158.

[7]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现代研究 (第三卷)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421.

[8]王梦玖.临床生殖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0:33.

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6篇

关键词:绞痛,维生素K3,维生素B6

肾绞痛又称肾输尿管绞痛, 是由特定病因引起肾盂、输尿管管腔梗阻或平滑肌痉挛所致, 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病急骤、疼痛剧烈, 患者疼痛有患侧腰部沿输尿管向下放射, 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且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多汗不安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引发休克。对肾绞痛的治疗策略: (1) 主要为根据患者疼痛强度及耐受程度应用或不应用止痛剂; (2) 同时消除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伴随症状, 使用的药物包括阿托品等解挛药物及杜冷丁等麻醉类药物, 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1]。本研究选取该院200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肾绞痛患者426例, 联合应用维生素K3与B6, 在治疗肾绞痛方面有一定效果, 且不良反应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该院间收治的肾绞痛患者426例, 其中男性312例, 女性114例, 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 (35.37±6.29) 岁,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肾绞痛症状, 有1次或1次以上使用药物止痛, 经B超、X光或CT诊断证实其中有76例肾结石、309例有输尿管结石,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镜下血尿。按患者入选研究计划编号未位奇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方案, 即用25%硫酸镁10 mL加入250 mL溶媒中静脉滴注联合氢溴酸山莨菪碱10 mg肌注或加入溶媒中静注, 观察组行维生素K3与B6联合应用疗法, 即250 mL溶媒中加入维生素K3, 40 mg维生素B6, 200 mg, 以80滴/min的速度静脉滴注, 以用药后30 min内疼痛缓解为显效, 以用药后1 h内疼痛缓解为有效, 余者视为无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及各项疾病相关生理指标及临床症状间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 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在给药后2h内对患者肾绞痛疗效进行评价, 联合应用维生素K3及B6的213例观察组患者中, 达到显效疗效的有101例, 占总体47.42%, 而达到有效的人数为104例, 占48.83%, 无效人数8例, 占3.76%,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4%, 而应用硫酸镁与氢溴酸山莨菪碱的对照组患者中达到显效疗效的有25例, 占总体11.74%, 而达到有效的人数为142例, 占66.67%, 无效人数46例, 占21.6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比较

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与观察,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做一比较, 应用维生素K3及B6的观察组患者中有69例有恶心呕吐现象, 而对照组中有158例患者有呕吐恶心的情况, 经χ2检验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疗效比较

在实验前对患者的疾病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量,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输尿管压力分别为 (1.67±0.27) cm H2O与 (1.62±0.21) cm H2O, 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用药后, 观察组输尿管压力值为 (1.10±0.18) cm H2O, 对照组为 (1.61±0.22) cm H2O, 输尿管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对输尿管蠕动频率的比较中, 用药前两组患者输尿管蠕动频率分别为 (25.47±10.11) 次/5 min、 (25.37±10.14) 次/5 min, 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用药后, 观察组输尿管蠕动频率为 (11.74±4.67) 次/5 min, 对照组为 (24.74±7.78) 次/5 min, 观察组蠕动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肾绞痛主要是由肾脏、输尿管结石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上尿道梗阻使输尿管蠕动频率增强, 肾盂及输尿管等上尿路内压增高导致的病理变化。临床上一部分肾绞痛患者可自行缓解, 而当疼痛超过患者耐受, 一般应用阿托品类药物, 阿托品药物不良反应大, 会使患者出现口干舌燥、便秘出汗、皮肤潮红及排尿困难等, 与肾绞痛相关临床症状相似, 这一方面使肾绞痛的疗效观察不明显, 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阿托品类药物剂量控制不当, 延误患者治疗或造成阿托品中毒情况,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2]。维生素K3性状温和, 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可以解除内脏平滑肌紧张状态, 减少输尿管的蠕动频率[3], 降低其内压, 使得患者的疼痛感减轻。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在给药后2 h内对患者肾绞痛疗效进行评价, 联合应用维生素K3及B6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24%, 而应用硫酸镁与氢溴酸山莨菪碱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蠕动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无论是从输尿管蠕动频率还是输尿管压力来看, 联合应用维生素K3及B6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此类与疾病有关的生理特征, 从而从发病机制的层级, 对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为78.4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联合应用维生素K3及B6可以有效降低肾绞痛患者疼痛程度, 同时,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情况比对照组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联合应用维生素K3及B6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这对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有极大意义。在对两组患者肾绞痛相关生理指标的比较中, 而在用药后, 观察组输尿管压力明显

参考文献

[1]孔庆乐.应用药物治疗肾绞痛的疗效比较与不良反应[J].山东医药, 2009 (5) :115-118.

[2]李小玲.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绞痛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 (3) :45-48.

热毒宁联合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50例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0岁,病程10~50 h,平均30 h。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并X线检查确诊为肺部感染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热毒宁联合抗生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采用头孢菌素类或者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祛痰止咳治疗;观察组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20 ml热毒宁加5%浓度生理盐水至250 ml后进行使用,1次/d,治疗期间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特征加强检测。两组患者其他治疗和护理措施保持一致。

1.3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

患者接受治疗2~3 d后,临床症状好转,体温下降,治疗7 d后,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啰音消失;有效:患者接受治疗7 d后,临床症状开始消失或缓解,体温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治疗7 d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未出现明显的改善,体温未出现下降趋势,甚至临床症状加重和体温继续上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算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P<0.05

注:P<0.05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咳嗽、肺部啰音和体温等肺部感染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热毒宁联合抗生素进行肺部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常规单纯抗生素治疗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3 讨论

以肺炎为主的肺部感染疾病,是由病毒和细菌等肺部组织进行感染引发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人类机体免疫系统对炎症感染具有自主的免疫机制,可以对病情的发展和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3]。肺部感染治疗的目的既是帮助人体内在免疫机制恢复有效的应答,对感染进行控制,防止其进一步传播并逐渐进行消灭。常规肺部感染的方法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大量抗生素滥用导致肺炎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加,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再理想。

热毒宁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是通过现代工艺从金银花、栀子和青蒿3味中药中提取的精华成分。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热毒宁具有解热、抗病毒、消炎、镇痛、抗菌和恢复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应用广泛。

本组研究表明,热毒宁联合抗生素进行肺部感染治疗较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见效快,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肺部感染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热毒宁联合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50例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进行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肺部感染情况均有所好转,且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毒宁联合抗生素进行肺部感染的治疗,较单纯的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热毒宁,抗生素,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贺志飚,柴湘平,马芳玉.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外感风热症的临床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4(5):380-381.

[2]韩在彬,董传海,邢军.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肺炎72例疗效观察.齐鲁药事,2011,27(7):430-431.

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8篇

关键词:抗生素,盆腔炎,微波理疗

盆腔炎属于常见的妇科多发疾病之一[1], 严重者会造成输卵管堵塞、盆腔粘连[2], 甚至不孕等, 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长期应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由此, 更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近年来, 我们采取抗生素联合微波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1月收治盆腔炎患者18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及MRI确诊, 其中观察组年龄28~62岁, 平均 (46.1±5.8) 岁, 病程3个月~21年, 平均4.5年;对照组年龄22~67岁, 平均 (46.5±5.6) 岁, 病程5个月~20年, 平均4.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头孢西丁2 g静脉注射, 2次/d, 根据患者病情改为口服阿奇霉素0.5 g,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微波理疗, 盆腔进行360°辐射, 辐射功率25~35 W, 30 min/次, 10 d为1个疗程, 间隔10 d后继续微波理疗。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症状积分 (18.4±2.2) 分, 治疗1周症状积分 (5.5±1.3) 分, 治疗2周症状积分 (4.3±1.0) 分, 治疗4周症状积分 (3.7±0.8) 分;对照组治疗前症状积分 (18.2±2.1) 分, 治疗1周症状积分 (6.5±1.2) 分, 治疗2周症状积分 (5.6±1.1) 分, 治疗4周症状积分 (4.3±0.8) 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IL-2、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盆腔炎即盆腔炎症性疾病, 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种疾病, 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常发生于生产、流产、上环、不洁性交等后的感染, 病原体由生殖道、血液或淋巴系统上行蔓延而致病, 由于长期慢性炎性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渗出增多, 而形成粘连、积液或炎性肿块, 盆腔炎与生殖道的病原体上行感染有关[3,4], 又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关系密切, 病情较顽固。

微波作为生物效应能量, 使组织内极性分子随微波频率高速摆动, 其中离子所带的胶状粒随微波产生热能[5,6], 笔者利用微波这一热疗原理, 对患者进行透热疗法, 通过温热的良性刺激,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组织的营养状况, 提高新陈代谢, 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IL-2、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抗生素联合微波治疗盆腔炎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袁新荣, 陈旭, 袁莉,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8 (4) :24-25.

[2]张惠敏.靶向给药治疗仪与抗生素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02例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10, (9) :595-596.

[3]关利佳, 杨海敏, 温建阁, 等.抗生素联合微波理疗治疗盆腔炎87例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9) :2185-2186.

[4]卖立欢.抗生素联合红藤汤灌肠并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0) :1226-1227.

[5]刘树亭, 徐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 (7) :587-589.

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9篇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中图分类号】R56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92-03

Antibiotics with glucocorticoid therapy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

YANG Xue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000,China

Abstract:[WTHZ]Objective [WTBZ]To study the antibiotic with glucocorticoid therapy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 [WTHZ]Methods [WTBZ]In September 2013-Sept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respiratory medicine treatment of 7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control group using antibiotic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with glucocorticoid therapy using antibiotics,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1 week, pulmonary function blood gas index changes and adverse reaction. [WTHZ]Results [WTBZ]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91.43%, from 82.86% in the contro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bservation group TV, MVV is, FVC, FEV1, FEV1 % obviously improve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bservation group PaO2, PaCO2 index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WTHZ]Conclusion [WTBZ] Antibiotics with glucocorticoid therapy of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 clinical effect is remarkable, improve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improve the blood oxygen content,has positi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senile 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 Antibiotics joint glucocorticoid; Results observation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肿为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以老年人居多,病死率较高[1]。多由环境污染、吸烟、感染因素等引起肺部终末支气管远端过度充气和膨胀,肺泡弹性降低,容积增大,气道壁遭到破坏,而引发一系列症状[2]。常规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为主,且临床耐药菌的增加给抗感染治疗带来新的难题,而一般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较少,故常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临床研究表明,激素的应用有助于炎症的消除,本研究采用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疗效确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7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6.3±3.8)岁,病程3~11年。对照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9~87岁,平均年龄(64.7±3.6)岁,病程2~13年。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现为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气短、呼吸困难,动则更为明显,体查可见胸廓增宽,叩诊呈过清音,呼吸音减低,听诊心音遥远;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中的诊断标准[3],经胸部X线片或CT、肺功能等检查确诊;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患病时间≥2年,每年发病时间≥3个月,若每年发病时间<3个月,但存在客观理化的检查依据亦可进行诊断。

1.3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对于无法平卧者可以半卧位,持续低流量吸氧、扩张支气管、化痰、解痉平喘等;对照组再加抗生素治疗,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2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h滴完,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助糖皮质激素治疗,给予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并口服强的松15mg/次,2次/d;所有治疗持续7d后评价疗效。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肺功能TV、MVV、FVC、FEV1、FEV1%各项指标变化及血气指标PaO2、PaCO2改善情况[4]。

1.4疗效判定参照有关文献[5]拟定。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无肺部感染,听诊肺部湿罗音消失,停药后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发病频率降低,肺功能及血气变化均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各项治疗无明显好转。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43%,优于对照组有效率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352012391.43*

对照组351811682.86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比较观察组TV、MVV、FVC、FEV1、FEV1%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aO2、PaCO2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比较(x±s)

组别例数TV(ml)MVV(L/min)FVC(%)FEV1(L)FEV1%

观察组354450±600*80.7±14.5*86.9±11.2*3.16±0.18*56.4±8.2*

对照组353900±65069.8±10.372.4±10.61.58±0.1243.6±7.4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比较(kPa,x±s)

组别例数

PaO2PaCO2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359.24±0.7311.33±0.65*6.75±0.635.12±0.48*

对照组359.19±0.7110.06±0.626.78±0.616.17±0.54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腹泻1例,呕吐1例,皮疹1例,发生率为8.57%;对照组发生恶心2例,腹泻1例,胸痛1例,发生率为11.4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临床发病率高,病因病机复杂,病情易反复。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但随着疾病的逐渐进展,呼吸的困难程度将随之加重,气短现象将时常发生,且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差,营养状况不佳,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感染的可能性,若不及时控制感染则可能并发心肺衰竭,危及生命[6]。同時,若COPD长期迁延不愈易发展为肺心脑病、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7]。因此,如何预防及控制感染,避免患者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是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临床上,由于老年肺气肿患者管壁组织增生、肥厚,使平滑肌易发生痉挛;同时增生的管壁又加重气管的狭窄,导致气管分泌功能亢进,痰液分泌量增多;而狭窄的管腔无法排除痰液,致使淤积于肺部造成反复感染[8]。临床认为,COPD患者存在气道壁破坏的病理改变,易合并感染。因此,早期的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其关键在于抗感染和排痰。

常规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扩张支气管、祛痰、止咳、吸氧等对症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抗肺部感染效果不明显,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而且随着临床抗生素的普遍应用,COPD感染的致病菌大多数对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单纯的应用抗生素联合扩张支气管、化痰等治疗也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9]。为了加强抗生素的抗菌效果,本研究采用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头孢呋辛钠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一种,可广泛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在产生广谱抗菌作用的同时能够抑制细菌活性,防止细菌DNA的复制和分化,抑制细胞的合成。而COPD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气道炎症对本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采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病毒、抗休克,对于一般的抗生素或消炎药所不及的病症有明显疗效[10]。因此,采用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有效消除炎症,减轻症状,改善和恢复肺功能。而且临床研究表明,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在应用生理剂量替代治疗时无明显副作用,且本研究中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只持续7d,使用时间短、剂量小。

江海燕[11]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认为采用抗生素结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方法能够改善老年患者的呼吸系统,有效控制感染。文萍[12]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8%,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 PaO2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的 PaCO2则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认为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提高患者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姚宁[13]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的PaO2及 PaCO2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改善肺部功能,增加缺氧含量,提高治疗效果有显著作用。宋熙福[14]研究表明,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达97.6%,且观察组经治疗后TV、MVV、FVC、FEV1、FEV1%等肺功能参数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效果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吴珏[15]研究表明,试验组总有效率88.09%,对照组总有效率6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胸痛2例,恶心2例;试验组呕吐1例,腹泻1例,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防治并发症、防治气道感染。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43%,较对照组的82.86%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V、MVV、FVC、FEV1、FEV1%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PaCO2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逆转肺组织损伤,增加组织供氧能力,减轻气管功能障碍,改善和恢复肺细胞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用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

综上所述,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效果明确,能够控制炎症,增加肺通气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但临床应严格遵守用药原则,避免抗生素及激素的误用滥用,提高用药安全意识,以增强用药安全性,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从而提高COPD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敏.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0):103-104.

[2]梁亚宁.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4例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85-86.

[3]万正兰,肖佩玉.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88-289.

[4]杨婵.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8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4):4942.

[5]李晓娟.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0):56-57.

[6]赵士芹,熊宝达.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6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476-477.

[7]杜卫洪.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5):81-82.

[8]禤玉梅,陳芳.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4,15(4):261-262.

[9]李蔚,李小惠,陈果.口服及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10):1455-1457.

[10]彭子旋.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现状及用药研究[J].中外医疗,2014,33(30):14-16.

[11]江海燕.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4):3648-3649.

[12]文萍.用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3):268-269.

[13]姚宁.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106-107.

[14]宋熙福.抗菌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11):2327-2328.

[15]吴珏.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8-9.

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 0月~2008年4月符合国际健康学会(NIH)CP诊断标准[1]的53例患者的年龄为(22~42)岁(平均33岁)。这些患者至少在一家以上医院就诊,并接受抗感染和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4周以上,但就诊时仍有程度不同的尿路梗阻症状和膀胱刺激症状。所有患者排除有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尿道炎、膀胱炎等疾病。53例患者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15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BP)38例。

首次就诊时行尿动力学检查,给予诺氟沙星(商品名:氟哌酸,生产厂家苏州第三制药厂,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32021146)400mg,每日2次,加用爱普列特(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69)5mg,每日2次,4周后行尿动力学检查。

1.2尿动力学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Laborie公司生产的Ascend尿动力分析仪,对53例CP患者测定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和肌电图检查。

1.3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排尿控制协会(ICS)标准:(1)最大尿流率(Qmax)>15mls-1为正常,<15mls-1者疑有下尿路梗阻;(2)膀胱感觉异常,对膀胱充盈初感觉<150ml和膀胱初始排尿<300ml者判为高敏感性膀胱;(3)膀胱顺应性的正常值>40ml/cmH2O;(4)膀胱出口梗阻(BOO),用A-G值评估(A-G值=Pdet Qmax-2 Qmax),若A-G值>40,则判断有BOO,且与梗阻程度成正比;(5)充盈期出现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者判为逼尿肌反射亢进;(6)有(2)(3)两项异常者判为不稳定膀胱。

2结果

2.1最大尿流率

53例患者中38例Qmax降低,其中CBP组Qmax为(9.0±3)mls-1,CNBP组为(12±4.2)mls-1,治疗前Qmax越低,治疗后Qmax增加越高(P<0.05),说明爱普列特可显著降低CP患者尿道阻力,从而提高尿流率,并且治疗前阻力越大者,治疗效果越好。

2.2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53例患者中有不稳定膀胱8例,逼尿肌反射亢进12例,膀胱出口梗阻18例。

2.3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结果

53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2.4细菌性前列腺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之间各项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下尿路感染,尤其是性传播疾病的增多,CP患者的数目也随之剧增。大多数CP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路梗阻和尿路刺激症状,如:尿痛、尿急、排尿不畅等排尿刺激症状。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前列腺炎波及后尿道造成尿道阻力增加以及尿道受刺激所致。目前,人们习惯将CP分成三类,即CBP、CNBP和前列腺痛。其中,前列腺痛因有前列腺炎的临床特征但无感染征象,所以也有人将其归入CNBP[2]。对CP尤其是CNBP的治疗,目前还不尽人意。原因之一是人们对CNBP的病因认识有争议。尽管有学者陆续提出支原体、衣原体甚至厌氧菌、霉菌可能是CNBP的致病因素[3],但近年来还是有学者坚持CNBP可能涉及细菌感染。前列腺活检组织中发现16S r RNA棒状杆菌序列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据[4]。原因之二是人们对CP患者可能并发的下尿路功能障碍和精神、心理问题认识不足[5]。这两方面因素可能共同导致了CP治疗上的失误。

本次尿动力学检查发现CP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按比例高低排列次序是: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BOO、逼尿肌反射亢进、不稳定膀胱。双氢睾丸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是人和动物前列腺中的主要的雄激素,而雄激素对前列腺的作用也主要由DHT完成的[6]。DHT主要是由两种5α-还原酶同工酶及Ⅰ型和Ⅱ型还原睾酮而生成。已知人5α-还原酶可分Ⅰ型和Ⅱ型,Ⅱ型在前列腺内的活性远远高于Ⅰ型。爱普列特是一种新型反竞争性5α-还原酶抑制剂,可选择性和专一性抑制Ⅱ型酶,对Ⅰ型酶作用微弱,因而具有诱导前列腺萎缩的特性,即仅作用于前列腺,阻止睾酮向双氢睾酮转化,降低前列腺组织内双氢睾酮含量,从而缩小前列腺体积,降低排尿阻力,达到改善前列腺炎病人的尿路梗阻症状,增加最大尿流率,提高生活质量。爱普列特口服吸收好,在前列腺中保持较高浓度。本组研究结果表明爱普列特加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4周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且该药物无严重不良反应,对机体其他部位影响很小,本组研究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Litwin MS, Mcnaughton-Collins M, Fowler FJ,et al.The national instita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outcome measure. J Urol, 1999;162:369~375

[2] Egan KJ,Krieger JL. Chronic abaeterial prostatitis-aurological chronic pain syndrome? Pain, 1997;69:213~218

[3] Zabkowski T, Peterek J ,Stawarz B,et al.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chronic prostatitis on the Background fungal infections. Wiad Lek,1999;52:456~461

[4] Tanner MA, Shoskes D, Shahed A, et al. Prevalence of corynebacterial 16 s rRNA sequences in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And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 J Clin Microbiol, 1999;37:1863~1870

[5] Theodorou C, Konidaris D, Moutzouris G, et al. The urodynamic profile of prostaodynia. BJU Int, 1999;84:461~463

联合应用抗生素

联合应用抗生素(精选10篇)联合应用抗生素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炎患者280例,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