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平面范文
不同平面范文(精选5篇)
不同平面 第1篇
1 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选3l例择期剖宫产病人, ASA I一Ⅱ级, 无心、肺、肝、肾异常及妊娠合并症。年龄28.32土4.09岁, 身高159.74±4.63cm, 体重72.32土8.58kg。病人随机分为三组, 第一组麻醉平面上限控制在T4~T5 (11例) , 第二组在T6~T7 (10例) , 第三组在T8~T9 (10例) 。
1.2 麻醉方法
不同术前药, 入室后开放静脉输入10%glucose 5ml/kg/h。左侧卧位L1~2穿刺, 置入导管3cm, 均选用2%利多卡因 (加1:20万肾上腺素) 。试验量5ml, 根据试验量所达到的麻醉平面, 通过增减药量使其达到不同的麻醉平面。全量注入后15min用针刺法确定麻醉阻滞平面。术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平均动脉压变化小于30%不予任何处理, 大于30%或有仰卧位综合征时给予麻黄碱10~15mg/次调整血压。全组病人不用辅助±药。
1.3 肺功能测定方法
选用荷兰产MIJN—HARDTVICATEST—5型肺功能测定仪, 麻醉前安静状态下测坐、卧位肺功能各一次, 麻醉平面稳定后15min, 切皮前再次测肺功能。所测项目有:肺活量 (VC) ;用力呼气肺活量 (FVC) ;0.5s, 1s, 3s用力呼气肺活量 (FV0..5、FV1.0、FV3.0) ;一秒率 (FV1.0/VC) , 最大通气量 (MBC) ;用力呼气峰值流速 (PEF) ;75%、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 (V75、V50、V25) ,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 (MMF) , 潮气量 (TV) 、补呼气容积 (ERV) , 补吸气容积 (IRV) 。各项参数均由机器自行室温、大气压校准。监测所得参数为实际值, 预计值 (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变异) 及实际值与预计值之比 (%) 。将全部病人坐、卧位实际值及三组病人麻醉前后卧位实际值分别行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三组病人年龄、身高、体重没有显著差异。仰卧位与坐位相比, FVC、FV1.0、FV3.0、MBC、ERV显著降低 (P<0.01) , IRV显著增加 (P<0.01) 。VC、FV0..5、MMF、MEF50%/MIF50%有降低 (P<0.05) (表1) 。三组病人麻醉后各项参数与麻醉前相比, 均无统计意义。图l一图8所示为三组不同麻醉平面的病人在坐位、卧位及麻醉后实际值/预计值 (%) 的变化。
3 讨论
本组观测中麻醉前坐、卧位各项参数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卧位时通气贮备减少 (VC、FVC、FV0.5、FV0.5、FV及MBC) 和肺容量减少 (ERV) 。通气贮备和肺容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应考虑是仰卧位时腹腔内脏对膈肌的压迫, 而膨大的子宫更加剧了这种压迫。仰卧位时腹壁对下胸壁的牵拉和腹腔内脏对膈肌的压迫, 可使肺顺应性下降7%, 本组观测说明, 在低位硬膜外麻醉时 (腰段穿刺, 麻醉平面在T4以下) 体位改变引起的肺功能的改变 (肺容量和通气贮备下降) 比麻醉引起的肺功能变化更为显著。补吸气过程与补呼气过程相比, 更依赖于随意肌的运动, 其主观参与因素更强, 平卧位时补吸气容积的明显增加 (P<0.01) 可解释为由于肺总量减少而引起的自动代偿。
本组结果显示;腰段硬膜外麻醉所致T4以下的阻滞平面对肺功能的不利影响甚微, 三组病人麻醉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相比较均无统计意义。已有人证实T8以下的硬膜外阻滞对呼咽功能基本无影响。根据肌电图的研究膈肌和T5~T9的肋间外肌是主要吸气肌, 深吸气时, 则有颈部肌群的参与。膈神经自C3发出, T4以下阻滞平面不会阻滞膈肌的运动。肌电图的研究亦证实1.5%的利多卡因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平面比感觉阻滞平面低4~5个节段。本组病人的最高的感觉阻滞平面为T4, 运动神经的阻滞平面仅到T8~T9, 所以大部分肋间外肌的运动功能并未被阻滞。因此, 仰卧位麻醉前后肺通气和贮备功能没有显著改变。
以前认为呼气在安静时是被动的。吸气肌松弛即为呼气。腹肌只在V>40L/min时才参与呼气。赵俊等对硬膜外麻醉下肌电图的研究表明:当腹肌群 (T5~T12肋间神经支配) 受到抑制时, 由于其主要参与呼气运动维持腹压, 一旦受到阻滞而麻痹, 即降低了呼吸的贮备功能。塚原纯雄等对硬膜外麻醉下肺功能的研究则认为腹肌松弛使吸气肌的吸气阻力减小, 膈肌易于下移。比较本次观则中三组不同麻醉平面的产妇在坐位、卧位及麻醉后的VC、FVC、FV0.5、FV1.0、FV3.0、MBC、MMF及FV1.0/VC的实际值/预计值 (%) 的变化 (图1~8) 。
与坐位比较*:P<0.05**P<0.01
卧位和坐位相比, 三组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 而卧位和麻醉后相比, 大部分低平面组仍呈下降趋势, 仅FV1.0/VC、MMF及FV0.5略有上升, 但其上升幅度明显小于高、中平面组。FV1.0/VC分别为2.4% (低) 、8.1% (高) 及12.9% (中) , MMF的增加分别为0.5%, 4.8%、6.9%。大部分高、中平面组的肺功能指标在麻醉后呈上升趋势或变化不大。本组产妇低平面组的感觉阻滞平面在T8以下, 按前述肌电图的研究结果, 其运动阻滞平面应在T12以下, 可认为没有腹肌的阻滞。而高平面组 (T4~T5) 、中平面组 (T6~T7, ) 则有部分腹肌的阻滞而没有吸气肌的阻滞。由此提示当仅有腹肌的部分阻滞而无吸气肌阻滞 (肋间肌、膈肌) 时, 腹.肌的松弛可使膈肌下移, 有改善通气贮备能力的趋势, 至少腹肌的松弛不加重通气贮备功能的下降。
结论
剖宫产病人从坐位改为平卧位, 其通气贮备能力和肺容量明显降低, 腰段硬膜外麻醉所致T4以下的感觉阻滞平面对肺的通气贮备和肺容量及其他肺功能指标没有明显影响, 在吸气肌未被阻滞的情况下, 腹肌的松弛有使肺通气贮备能力指标回升的趋势。以上观察结果证明腰段硬膜外阻滞产生的T4以下的麻醉平面对剖宫产手术中的产妇是安全的, 但产妇有由于体位改变而导致的通气贮备和肺容量的减少, 呼吸代偿能力减弱, 剖宫产手术中密切的呼吸观测仍是十分必要的。腹肌的松弛对硬膜外麻醉中肺功能的影响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摘要:31例ASA I~Ⅱ级择期剖宫产病人术前坐、卧位肺功能测定:卧位时FVC、FV1.0、FV3.0MBC、ERV显著降低 (P<0.01) 。IRV显著增加 (P<0.01) , VC、FV0..5、MMF有降低 (P<0.05) 。不同麻醉平面麻醉前后肺功能比较, 低平面组 (T8以下) FVC、VC、FV1.0、FV1.0、MBC仍继续下降, 而高、中平面组呈上升趋势或变化不大。观测结果提示由坐位改为平卧位, 通气贮备和肺容量明显降低, T4以下阻滞平面对通气贮备和肺容量无明显影响;吸气肌未被阻滞时, 腹肌的松弛有使肺通气贮备回升的趋势。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第2篇
¤知识要点:
1.面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用符号语言表示为://,a,ba//b.2.其它性质:①//,ll//; ②//,ll;③夹在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例题精讲:
【例1】如图,设平面α∥平面β,AB、CD是两异面直线,M、N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A、C∈α,B、D∈β.求证:MN∥α.【例2】如图,A,B,C,D四点都在平面,外,它们在内的射影A1,B1,C1,D1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在内的射影A2,B2,C2,D2在一条直线上,求证:ABCD是平行四边形.
C1C B1 A1F
E MNEC
D N MA
【例
3】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F、G是侧面对角线上的点,且BECFAG,求证:平面EFG∥平面ABC.【例4】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面对角线AB1,BC1上分别有两点E、F,且B1EC1F.求证:EF∥平面ABCD.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知识要点:
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互相垂直,记作l.l-平面的垂线,-直线l的垂面,它们的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2.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符号语言表示为:若l⊥m,l⊥n,m∩n=B,m,n,则l⊥
3.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简称“线面角”,它是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的夹角.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几何法一般先定斜足,再作垂线找射影,然后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可以简述为“作(作出线面角)→证(证所作为所求)→求(解直角三角形)”.通常,通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例题精讲:
【例1】四面体ABCD中,ACBD,E,F分别为AD,BC的中点,且EF
BDC90,求证:BD平面ACD.AC,【例2】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E是A1B1的中点,求直线AE与平面ABC1D1所成角的正弦值.【例3】三棱锥PABC中,PABC,PBAC,PO平面ABC,垂足为O,求证:O为底面△ABC垂心.【例4】已知RtABC,斜边BC//平面,A, AB,AC分别与平面成30°和45°的角,已知BC=6,求BC到平面的距离.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知识要点: 1.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dihedral angle).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记作二面角-AB-.(简记P-AB-Q)
2.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二面角-l-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范围:0180.3.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记作.4.判定: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例题精讲:
【例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分别取边BC、CD的中点E、F,连结AE、EF、AF,以AE、EF、FA为折痕,折叠使点B、C、D重合于一点P.(1)求证:AP⊥EF;(2)求证:平面APE⊥平面APF.ABC
1E
A
C
【例2】如图, 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 E,F,G分别是
CD,DA,AC的中点,求证:平面BEF平面CBGD.【例3】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BC中,E是CC1的中点,求证:B1平面A1BD平面BED.
【例4】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A1=2AB,D、E分别是侧棱BB1、CC1上的点,且
EC=BC=2BD,过A、D、E作一截面,求:(1)截面与底面所成的角;(2)截面将三棱柱分成两部分的体积之比.线面、面面垂直的性质
¤知识要点:
1.线面垂直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线面垂直线线平行)
2.面面垂直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用符号语言表示为:若,l,a,al,则a.(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例题精讲:
【例1】把直角三角板ABC的直角边BC放置于桌面,另一条直角边AC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a是内一条直线,若斜边AB与a垂直,则BC是否与a垂直?
【例2】如图,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PA⊥平面ABC.(1)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2)若D也是圆周上一点,且与C分居直径AB的两侧,试写出图中所有互相垂直的各对平面.【例3】三棱锥PABC中,PAPBPC,PO平面ABC,垂足为O,求证:O为底面△ABC的外心.【例4】三棱锥PABC中,三个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相等,PO平面ABC,垂足为O,求证:O为底面△ABC的内心.小结:
1、证明两直线平行的主要方法是:
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并等于底边的一半;
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③线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它们的交线平行;
④平行线的传递性:a//b,c//ba//c
⑤面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⑥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2、证明两直线垂直的主要方法:
①利用勾股定理证明两相交直线垂直;
②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证明两相交直线垂直;
③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证明(特别是证明异面直线垂直);
④利用三垂线定理证明两直线垂直(“三垂”指的是“线面垂”“线影垂”,如图:POOA是PA在平面上的射影aPA又直线a,且aOA
即:线影垂直线斜垂直,反之也成立。
④利用圆中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此外还有正方形、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等结论。
3、空间角及空间距离的计算
(1)异面直线所成角:使异面直线平移后相交形成的夹角,通常在在两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上取一点,过该点作另一条直线平行线,如图:直线a与b异面,b//b,直线a与直线b的夹角为两异 面直线 a与b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取值范围是(0,90]
(2)斜线与平面成成的角:斜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成的角。如图:PA是平面的一条斜线,A为斜足,O为垂足,OA叫斜线PA在平面上射影,PAO为线面角。
(3)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形成的图形,如图为二面角l,二面角的大小指的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且角的两边与二面角的棱垂直
如图:在二面角-l-中,O棱上一点,OA,OB,且OAl,OBl,则AOB为二面角-l-的平面角。
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求二面角的大小的关键点是:
①明确构成二面角两个半平面和棱; ②明确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哪个?而要想明确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是看该角的两边是否都和棱垂直。(求空间角的三个步骤是“一找”、“二证”、“三计算”)
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指夹在两异面直线之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如图PQ是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是唯一的,指与两异面直线垂直且相交的直线)
5.点到平面的距离:指该点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的连线段的长度。如图:O为P在平面上的射影,线段OP的长度为点P到平面的距离
求法通常有:定义法和等体积法
不同平面 第3篇
关键词:不同平面,圆弧加工,教学技巧,数控
正确使用不同平面内圆弧加工指令来编制曲面零件的加工程序是数控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 由于学生对其指令应用不够熟练, 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圆弧时往往不能正确判定应该使用G02, 还是G03圆弧指令。如在后置刀架数控车床中采用G03指令车削的零件, 如果使用前置刀架数控车床加工, 其编程看似要用G02指令, 实则应用G03指令。因此, 研究不同平面内圆弧加工指令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平面内的圆弧加工指令简介
不同平面内的圆弧加工的指令格式如下:
1. XY平面上的圆弧:
2.ZX平面上的圆弧:
3.YZ平面上的圆弧:
其中, G17、G18、G19为圆弧加工平面指令选择;G02、G03为顺时针和逆时针圆弧加工类型指令选择;X、Y、Z为尺寸字, 用G90指令编程时, 为终点在工件坐标系中的绝对坐标, 用G91指令编程时, 为终点在工件坐标系中相对于起点的增量;R为加工圆弧半径;I、J、K为圆心坐标相对于起点的增量;F为进给速度指令。在编程应用中, 还应注意: (1) 心角大于180°时, R要用负值; (2) 整圆编程时, 不能用R, 只能用I、J、K。
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上述内容除了讲解基本格式和注意事项外, 关键知识点是要突破在不同加工平面内圆弧加工类型指令的选择。而要突破这一难点, 除了要掌握不同平面内的圆弧加工的指令格式外, 还要掌握不同平面内顺时针、逆时针的确定, 并将二者综合运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出现如下问题:
1.圆弧加工平面指令判定出错。主要由于没有掌握指令的内容, 在编程应用中, 对加工平面对应的指令混淆, 从而导致错误产生。
2.圆弧加工类型指令判定出错。当坐标系旋转或在G18、G19平面中加工圆弧时, 出错的几率较高。如图1所示, 在图示的数控车、铣工件坐标系中编程, 两个圆弧看似顺时针, 但在实际编程时, 铣床为顺时针G02, 车床却为逆时针G03。出错的原因是应该在空间坐标系中判定圆弧的加工方向, 而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在X-Y平面坐标系中去理解。
3.I、J、K的选择和数值计算出错。前一种情况是没有与平面选择指令对应, 如出现G18 G02 X__Z__I__J__F__等错误格式。后一种情况是没有强调I、J、K的取值, 不论在G90编程, 还是在G91编程中始终是增量值, 且要用圆心的坐标值减去起点的坐标值。
4.R参数出错。一般是在加工整圆或大于180°圆弧编程时发生, 也有将R参数和I、J、K同时使用的错误类型。
实际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实际教学过程中, 本着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巧分组, 找规律, 帮助学生识记平面选择指令和圆弧加工指令。
我们依次将两个字母合成为一组, 立即得到了平面选择指令与XYZ坐标的对应关系, 即G17指令对应XY平面、G18指令对应ZX平面、G19指令对应YZ平面指令。板书如图2所示。此外, 通过每组中XYZ坐标的变换关系, 我们还可以轻松判定G02、G03指令的选择。判定规律为:任意圆弧在第一象限内 (正90°范围) , 若其旋转方向为由X轴到Y轴、Z轴到X轴或Y轴到Z轴, 则其旋向为逆时针, 应选择G03指令编程;反之, 则用G02指令编程。
2.设计合理的训练题, 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坐标系及不同加工平面内圆弧加工类型指令的选择。例如, 根据图3给定的工件坐标系, 请在圆弧插补中填上顺圆弧插补 (G02) 或逆圆弧插补 (G03) , 并在图上标出剩余一轴的方向 (括号中为参考答案) 。此训练题能强化圆弧加工类型指令选择技巧的掌握, 复习空间坐标系的知识内容, 提升学习兴趣。
3.编写单一圆弧加工程序段, 通过小于180°的圆弧加工编程、大于180°的圆弧加工编程和整圆编程实例巩固圆弧加工编程知识内容。可采用对比教学法, 使用四种方法来编写每一个实例 (见图4) , 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还可将例题中的起点与终点互换作为练习题, 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4.精心设计实训课题, 系统训练在不同平面内应用圆弧加工指令编程。在圆弧槽H字图形的加工编程实训课题中 (见图5) , 设计了一个横放的H字零件。H字由三段不同平面内的圆弧组成, H字的两横代表的圆弧向下凹;一竖代表的圆弧向上凸。因此, 在加工编程中, 不但要考虑平面加工指令G18、G19的选择问题, 同时, 还要注意圆弧加工方向G02、G03指令的判定。经过数学处理计算出圆弧的半径后, 采用HNC-21M数控系统编制程序如下:
由于上述课题在内容上全面包括了不同平面内圆弧加工指令的编程内容, 并通过在实践环节中加以实现, 课题难度适中,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重要内容。
通过对数控编程中不同平面内的圆弧加工指令的教学策略研究, 总结了该项知识内容在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结合教学经验, 通过分组法来突破知识重点以及难点, 巧思例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编程练习巩固知识, 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典型实践课题来强化知识内容, 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焦红卫.数控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陈洪涛.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孙崇庆.数控车削中圆弧加工常出现的问题及分析[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11 (1) :48-49.
[4]李华芳.圆弧零件加工中顺逆圆弧插补的判别方法[J].硅谷, 2011 (16) :137-138.
不同平面 第4篇
在起跳过程中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需要有极强的协调发力能力[1],改变起跳平面的倾斜度,各关节在起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学特征有所改变。本研究主要根据这一特点对上坡、平地和下坡三种平面上运动员原地起跳的蹬地的力、速度及时间进行比较,从而了解三种平面各自的训练特点。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6名男生,基本情况:年龄为(25±0.55)岁,身高为(178.83±8.84)cm,体重为(76.33±17.78)kg。
2 试验方法
实验是在山东师范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室内进行,采用测力台测试的方法,Kistler三维测力台(台面尺寸600mm±900mm)上进行。测力台采样频率为200Hz,采样时间为10s。三种起跳平面分别是水平面,与水平面成30°的上坡和下坡。原地纵跳过程是在用测力台自带的Bioware软件进行动力学指标的判读。
实验测试前,受试者需要每种测试试跳两次。测试过程中,受试者始终朝向一个方向。动作要求: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掐腰。起跳从半蹲开始,具体蹲的深度由受试者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3 实验数据的界定
图1所示,AC为起跳的蹬地过程,所用时间为t1;B点时最大蹬地作用力F和最大加速度α,从开始发力到蹬地最大作用力的时间为t3,从最大作用力到腾空的时间为t4;C点时受试者离地,D点时受试者着地,CD为腾空过程,所用时间为t2。在C点和D点时分别是起跳的最大上升的速度v1和最大下降速度v2。由于人体腾空后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腾空的高度h采用单信海等的采用腾空时间计算腾空高度的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 . 1最大蹬地力量的比较
如图所示最大蹬地作用力上坡>平地>下坡,此结论与牛志馨关于踝关节状态对膝关节运动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上坡、平面和下坡的起跳之前,踝关节的曲的程度逐渐减小,所以踝关节的运动幅度逐渐减小,影响小腿后面肌肉的伸展和收缩。此外踝关节的曲的程度影响膝关节的屈曲的力矩。
4 . 2蹬地时间的比较
表1中数据显示,起跳的蹬地作用时间平地>下坡>上坡,最大加速度上坡>平地>下坡,最大加速度的大小取决于最大蹬地力量。从开始蹬地到最大蹬地的时间平地>下坡>上坡,从最大蹬地到腾空的时间上坡>平地>下坡。在蹬地的时间上上坡的总的加速时间小于平地和上坡,上坡纵跳时,从开始蹬地到最大蹬地作用力所用的时间较短,所以同等作用力的情况下,上坡所获得的动能要小于平地和下坡。此外,从最大蹬地作用力到腾空所用的时间,上坡要长于下坡和平地,根据公式F=m×α=m×v/t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时间长,速度就会减小,爆发力就会随之减小。
4 . 3腾空时间、速度和腾空高度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在腾空时间上平地=上坡>下坡,起跳的最大速度和下降的最大速度平地>上坡>下坡,起跳的最大高度平地> 上坡>下坡。虽然起跳速度平地大于上坡和下坡,由于体重比较大, 所以平地、上坡和下坡的腾空时间非常接近,但是起跳的高度平地要大于上坡和下坡。下降最大速度同样是平地>上坡>下坡,在三种纵跳时下降的最大速度都要大于起跳的速度,这主要是由于受试者起跳前和落地时的中心的高度决定的。
5 讨论
上坡纵跳时,由于踝关节屈曲的程度较大,所以小腿后面的腓肠肌、比目鱼肌处于拉长状态,于是就获得了较大的弹性势能,所以在起跳过程中就具有了较大的能量基础。平地时踝关节屈曲的程度小于上坡,小腿三头肌的势能要小于上坡。下坡时踝关节处于伸的状态,小腿三头肌处于收缩状态,这样在起跳过程中就需要小腿三头肌进一步收缩产生蹬地力量。所以在起跳的绝对力量上上坡纵跳要大于平地纵跳和下坡纵跳。
在起跳的环节上分为从开始蹬地到最大蹬地力和从最大蹬地力到腾空。第一个环节可以看做是动能的储存,第二个环节可以看做能量的释放。在第一环节上,根据动能公式E=1/2[m(αt)2]可以看出动能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在第一环节上用的时间长,储存的动能就大。在第二环节上,根据功率的公式P=W/t可以得出时间越短功率越大,动能释放的效率越高,所以在第二环节用时越短,动能释放效率越高,爆发力发挥的越好。综合这两个环节,可以看出上坡纵跳时爆发力发挥的最差,下坡纵跳时爆发力发挥的最好。
在最大蹬地力量和蹬地作用时间的共同影响下,平地纵跳的起跳速度和下落的最大速度都是最大。下坡纵跳的爆发力发挥的最好,但是由于最大蹬地力量小于上坡纵跳,所以起跳的速度还是小于上坡纵跳的起跳速度。腾空后人体自由落体运动,腾空时间T=2V/g,腾空高度H=V2/2g速度越大,腾空时间越长,腾空的高度越大。此外在下落过程中下坡同样具有较大的速度,由于着地面是向下倾斜的,着地后踝关节处于伸展状态,所以在落地缓冲时就大大减小了踝关节的缓冲能力。因此在落地缓冲过程中要提醒运动员要主动屈膝缓冲,通过利用膝关节的缓冲能力来弥补踝关节缓冲能力的丢失。
6 结语
三种平面上的原地纵跳具有各自的特点,上坡纵跳时小腿三头肌收缩的速度比较快,对于提高小腿三头肌的绝对力量的效果要强于平地纵跳和下坡纵跳。平地纵跳爆发力的发挥要高于上坡纵跳,而且平地纵跳的起跳速度、腾空时间和腾空高度都要优于上坡纵跳和下坡纵跳。下坡纵跳的爆发力是最好的,下坡纵跳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缓冲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测力台测试的方法,对6名山师体院男生在上坡、平地、下坡三种平面上原地纵跳的测量,分析在三种不同平面上受试者原地纵跳的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三种平面上原地纵跳的力学指标各有特点,起跳的蹬地时间平地>下坡>上坡,最大蹬地作用力到腾空的时间下坡<平地>上坡;最大蹬地作用力上坡>平地>下坡;腾空时间平地>上坡>下坡;起跳最大速度平地>上坡>下坡。
不同平面 第5篇
关键词:剖宫产,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
硬膜外麻醉是剖宫产产妇最常见的麻醉方式, 麻醉平面的控制是麻醉医生特别重视的问题[1,2]。平面过低, 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较差, 手术医生和患者都不满意。平面过高, 患者血流波动大, 呼吸受影响, 麻醉风险增大。本次研究中, 笔者旨在通过对剖宫产患者不同麻醉平面的观察, 总结出最理想的麻醉控制平面,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剖宫产产妇300例, ASAⅠ~Ⅱ级。3组产妇年龄18~45岁, 平均 (26.1±3.0) 岁。平均孕周 (39.1±1.0) 周, 所有患者均符合硬膜外麻醉适应证, 无椎管内禁忌证。
麻醉方法与观察指标:所有产妇按照常规硬膜外麻醉操作进行, 建立外周静脉通道, 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产妇行左侧卧位, 经L1-2或L2-3间隙进行穿刺, 根据阻力消失法评判穿刺成功。导管置入硬膜外腔, 注入3 m L利多卡因试验剂量后, 分别注入0.75%罗哌卡因不同剂量。选取麻醉平面为T10的产妇100例设为A组, 选取麻醉平面为T8的产妇100例设为B组, 选取麻醉平面为T6的产妇100例设为C组。对3组患者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进行比较, 对患者机体影响以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进行对比。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进行检验, 以%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比较:B组、C组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相近, 均优于A组 (P<0.05) , 见表1。
对患者机体影响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比较:C组患者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发生率远高于A、B组 (P<0.05) , 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A、B、C 3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因素的增加, 剖宫产手术日趋增多, 其麻醉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连续硬膜外麻醉有操作简单, 麻醉平面较易控制, 可以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且可用于术后镇痛的优点, 是非常经典的剖宫产麻醉方式[3]。但是选择控制麻醉平面是麻醉医生比较纠结的问题。我们在临床操作中发现, 平面达到T10时, 可以满足大部分剖宫产手术麻醉要求, 特别是行横切口的术式。但是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有一定欠缺, 特别是现在二胎政策放开, 很多产妇需要行纵切口手术, 对术野暴露牵拉以及取胎儿时的腹腔压迫造成不适, 此时的麻醉平面相对较低, 会给手术医生操作带来不便, 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当麻醉平面达到T6时, 此时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都非常满意, 术野暴露良好, 胎儿取出较为顺手, 手术医生非常满意[4]。但是麻醉平面偏高, 因此引起低血压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较高, 加上产妇于平卧位时本就容易因下腔静脉受压迫而引起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5], 如果再因为麻醉因素而导致血压降低, 此时可能会对产妇甚至胎儿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 我们要极力避免。当我们把麻醉平面控制在T8左右时, 此时取得一个既能满足镇痛与肌松的要求, 又能避免血流动力较大波动的平衡[6]。
本试验表明, 麻醉平面控制在T8左右时, 既可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以满足手术需要, 又可以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 更适合于剖宫产手术,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光永.硬膜外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在剖宫产术中的效果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2) :232.
[2]李晓琼, 王品度.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0年变化及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5) :647-648.
[3]张秋桂.2024例剖宫产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 :168-169.
[4]付珊明, 陈绿秀, 庄紫燕.剖腹产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11) :1161-1162.
[5]金先红.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 :45-46.
不同平面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