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生理学
临床病理生理学(精选11篇)
临床病理生理学 第1篇
1 反流与误吸
动物全身麻醉时容易发生反流和误吸, 尤其是施行剖腹产的母羊的发生率较高。在全身麻醉时, 因病羊的意识和咽喉部反射消失, 一旦有反流物, 即可发生误吸。无论误吸物为固体食物还是胃液, 都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完全性呼吸道梗阻, 可立即导致羊只窒息、缺氧, 如不能及时解除, 可危及羊只生命。误吸胃液亦可引起肺损伤、支气管痉挛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最终导致肺水肿和肺不张;肺损伤的程度与胃液的量及其pH值相关, 吸入量越大、pH越低, 肺损伤越严重。
2 血氧不足
麻醉过程中, 在由氧气供应不足、供氧浓度过低或分泌物过多致羊只通气不足等引起其肺容量降低时, 多出现血氧不足。临床表现为羊只呼吸急促、发绀、躁动不安、心动过速、心率紊乱、血压升高等。乙醚易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在使用甲苯噻嗪时, 严重的血氧不足和肺水肿是导致羊只死亡的主要原因。给羊只注射隆朋后, 其呼吸频率会降低, 进而引起血氧不足。
3 心率失常
大多数麻醉药对心血管系统都有抑制作用, 过量使用常会引起心率及心肌收缩力降低, 进而导致心力衰竭, 甚至产生心率异常。据报道, 快速注射苯甲唑啉会引起严重的心搏过速、心输出量增加及血管舒张, 易导致羊只死亡。在浅层麻醉动物窦性心动过速与高血压同时出现时, 应适当加深麻醉。
4 尿量增加
梗阻性尿石症是因为结石阻塞羊只尿道, 致使其膀胱不能正常排空尿液。年轻的阉割公山羊多发。大部分常规麻醉剂可在梗阻性尿石症手术中安全使用, 但必须考虑动物的体质条件, 对于血液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或低蛋白血症的动物, 需合理调整麻醉剂剂量。甲苯噻嗪、地托嘧啶、美托嘧啶和其他的β兴奋剂类麻醉药物有潜在的利尿作用, 如使用甲苯噻嗪后能增加高达6倍的尿量, 可能会在梗阻缓解和膀胱排空前导致膀胱破裂。故在羊只发生梗阻性尿石症需施行阴茎尿道切开和膀胱切开术时, 不能使用上述药物进行麻醉。
5 呼吸阻塞
山羊和绵羊的干酪样淋巴腺炎, 是由假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羊只发生该病时, 可因淋巴结增大阻塞其咽部, 从而造成其气道阻塞。治疗该病的方法包括引流和手术摘除脓肿的淋巴结, 有时需要进行全身麻醉。但甲苯噻嗪本身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 且可能会导致羊只暂停呼吸、甚至整个麻醉期都没有呼吸, 最终会导致严重的血氧不足和死亡, 故不能使用此类药物。
6 胎儿损伤
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都适用于剖腹产术。大多数麻醉剂都具有通过血脑屏障的理化特性, 可通过胎盘造成胎儿中枢神经的抑制。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布比卡因和阿替卡因, 会在胎儿体内蓄积, 大剂量使用时, 可造成胎儿发育迟缓。对妊娠最后3个月的羊只使用甲苯噻嗪, 可导致其早产和胎衣不下。而琥珀胆碱、帕乌龙和阿曲库铵等, 因具有四聚体分子结构, 所以不易穿过胎盘。
7 小 结
7.1 合适、安全、对心血管抑制最轻的复合麻醉是保证麻醉安全的前提
全身麻醉是指使动物处于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机能产生可逆性的暂时抑制、感觉 (特别是痛觉) 减弱或消失、反射活动停止、骨胳肌松弛的状态。由于中枢神经的抑制, 动物还会出现基础代谢率降低、体温下降、消化机能抑制等情况, 目前还没有一种无麻醉风险的全身麻醉药, 故临床上多用复合麻醉。如以肌松型的速眠新、安定和镇痛性麻醉剂氯胺酮相互配合, 可避免动物产生中枢抑制, 大大减少动物因麻醉过深、呼吸抑制导致的死亡。另外, 抗胆碱药阿托品作为麻醉辅助药, 可解除麻醉药物导致的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 用于复合麻醉中, 能更好地防止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再者, 应尽量选择安全范围大且麻醉效果好的药物;在用药前要检查药物的生产日期和使用期限, 即使未超过使用期限, 若发现药物有沉淀、混浊现象, 也应弃用;对于新引进的药物, 要先根据说明书推荐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以不同的实验动物测试其麻醉效果, 可行后, 再应用于正式的临床麻醉。
7.2 严密监测、及时治疗、保持心血管功能和供氧是保证麻醉安全的关键
严密的监测可以让麻醉师快速地意识到危险并及时制定正确的措施。T、P、R三大生理常数, 可作为麻醉过程中的参考值。如果有条件, 手术中应全程用心电图、二氧化碳分析仪和脉冲血氧定量仪作为常规监测辅助手段;利用脉冲血氧定量仪测量动脉血红蛋白O2的溶解度;通过放在尾骨或跖骨背部带有红外压力环的示波血压机测量间接动脉血压。为预防羊只麻醉过深, 手术中应备有常用抢救药物, 如尼可刹米、东莨菪碱、肾上腺素等, 有条件的还应配备呼吸机等供氧设备。
7.3 改善动物病理生理状况、正确选择麻醉前用药是保证麻醉安全的有效措施
由于营养不良而造成动物血浆蛋白减少、贫血、血容量不足以及维生素缺乏, 使其耐受麻醉、手术创伤及失血的能力降低, 术前应改善其营养和病理生理状况, 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在麻醉前, 可先给一些辅助药物, 以减弱麻醉药的副作用或增强麻醉药的效能。例如在应用水合氯醛麻醉之前注射阿托品, 能减少呼吸道粘膜腺体和唾液腺的分泌量、降低对呼吸的干扰;还可通过麻醉前用药抑制皮质或大脑边缘系统, 产生松懈意识、稳定情绪的效果, 减少随意肌活动和氧耗量, 降低基础代谢率, 减轻植物神经应激性, 减弱副交感反射兴奋性, 减少儿茶酚胺释放, 拮抗组胺, 削弱腺体分泌活动, 保证呼吸道通畅、循环系统功能稳定。
7.4 重视术前准备、做好麻醉后的动物监护是保证麻醉安全的有力保障
精准医学与临床病理学的发展 第2篇
摘要:通过病因,发病的形态变化,功能的损害进行对疾病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规律而进行研究的学科叫做病理学。而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通常考虑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环境导致的差异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影响的是属于精准医学,目前精准医学主要是在某些癌症方面发挥重要,并未将其应用到大部分疾病的诊断中。关键词:精准医学;临床病理学
美国的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正式宣布在国策中增加“精准医学计划”,一个美国学者在2月通过杂志发表了关于精准医学新计划文章,提出精准医学目前短期目标是为了使得癌症的治疗能有更好的新手段,而长期目标是为了让其他医疗疾病能有更好的资料,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来促进医疗事业发展。1.精准医学
(一)精准医学的含义是以当今医疗为主要的基础,然后随着各种基因组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等新型应用的进步而交叉进行的新型医学。精准医学是通过蛋白质,基因等各种医学技术,把人的数据和疾病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有标志性的分析和鉴定,并对它们进行应用,从而寻找正确的疾病产生原因和治疗的关键点,并对每一种疾病的不同种状态和过程进行分类和判断,从而进行有限管理,实现对每种疾病的精准判断,提高疾病治愈率和对[1]治疗的效益。
(二)我国现如今在进行小康社会,更加注重全民健康的标准,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健康保障的工程,针对全民健康需要,提出了要加快对国内医药品安全的监督,以国产代替进口,从而降低医疗的成本;要发展精准医学的技术,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加强规范基层医院管理;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
(三)精准医学总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贴心,精准,高效,便民的健康服务,建立起符合国际水准的精准医学的研究体系,要把握住相关的核心价值技术,研发国产新型的设备,提高对重大医疗的防治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健康的改革,为全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社会。2.临床病理学
2.1临床病理学的含义
临床病理学是用精准的判断在临床上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是对肿瘤细胞的增值进行遏制,从中促进癌症细胞的分化和死亡。这便要求对疾病的判断要有准确细致的分类,还要根据临床的检查,病理的变化,分子的诊断等一系列专业经验来进行判断。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不仅仅要求病理医生学会关于对病理的诊断和解剖,还要对分子病理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判断。
2.2临床病理学的作用
(一)病理学是以组织学的诊断作为基础作用,组织学作为传统的组织使用,是一种重要的发挥诊断作用的学科。只有在病理医生正确判断出各种不同疾病的生长级别,才能对疾病标识物进行有效的判断,并做出准确的病理技术诊断。而病理医生在组织学的基础下进行分析,应用各种相应的技术和检测方法对疾病做出更加准确的分析。在当今的医疗时代,临床对病理学的诊断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未来的病理报告是运用传统的组织学和创新的病理学相结合,从而对临床病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和高效的病理报告。
(二)分子病理学在疾病分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对疾病的判断,分子病理的诊断技术是对传统诊断的补充和完善。在面对疾病的隐藏性基因表达时,需要分子病理学对疾病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加完善全面的表达。因此分子病理学在疾病的分析中占有核心地位,使得更加深入准确的,全面而又规范的对疾病进行有效的分析,提高对疾病的准确性判断,以达到对疾病的更好控制。
(三)病理学的应用有利于揭示疾病的病理特征,早日发现疾病的问题,并为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效的治疗。如对肿瘤患者进行检测高危因素等预后分子指标,从分子水平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的结果,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水平和提高对肿瘤疾病的判断准确性。由于疾病的变化不稳定性,所以依靠病理学对疾病的诊断,能够有效的对疾病发生病变时进行预防和判断,提高病人治愈率和对治疗的信心。2.3临床病理诊断的发展
临床病理诊断不仅仅要求病理医生对肿瘤进行诊断,而且还要求提供给每一位患者直接相关的信息必须是详尽、精准、具个性化。在精确的医学时代,要依靠医生专业的技术和实践经验,还要对病理的设备进行升级,提高医生的对病理的准确判断,形成一个高要求,高标准的体系。在未来的病理报告中,不仅要做到提供准确的组织病理诊断,还要对分子病理精准诊断,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判断。3.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准医学时代的出现,对医疗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为病理科带来了挑战和发展。著名的钟南山院士曾说过“临床病理水平是衡量国家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病理医生在精准医疗的时代中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病理医生不仅仅是医学的希望,更多的是改善患者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总而言之,精准医学是转变医学研究的一大重点目标,是推动中国精准医学计划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健康社会的又一新起点。即使现在精准医学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是通过医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推动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精准医学计划的有效实现。参考文献:
临床病理生理学 第3篇
1 将CPC教学引入课堂
CPC (Clinical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CPC) 教学即临床病理联系教学, 是根据病变特点推导出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过程[1]。在CPC教学中, 教会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表现, 活学活用,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肺水肿时, 教师给学生展示正常肺和肺水肿的病理学切片, 见图1。
图1中反映的肺水肿的病理变化为:肺泡腔内有液体渗出, 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 肺泡壁水肿增宽。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注重的是疾病病理变化, 学生只是简单或机械地记忆疾病的病理改变, 这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将CPC教学引入课堂,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疾病的病理改变, 还要引导学生从病理改变推理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从肺水肿的病理变化做如下推理:肺泡腔内有液体渗出→肺泡表面张力增大→肺通气阻力增大→吸气性呼吸困难;肺泡壁水肿增宽→肺换气障碍→缺氧、发绀。CPC教学将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 通过疾病的病理改变推导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 注重CBL教学的应用
在病理学教学中, 为突出临床病理联系, 教师往往也采用CBL (Case-Based Learning, CBL) 教学, 即案例式教学[2]。CBL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 采用案例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学习, 使学生把所学的病理学知识学以致用,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传统CBL教学是教师给出典型病例后, 让学生对疾病做出诊断并说出诊断依据。如病例:杨某, 男, 20岁, 学生。酗酒后遭雨淋, 于当天晚上突然起病, 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其家属急送当地医院就诊。听诊左肺下叶有大量湿性啰音;触诊语颤增强;血常规:WBC:17×109/L;X线检查:左肺下叶有大片致密阴影。问题: (1) 该病人临床诊断是什么? (2) 诊断依据是什么?在传统CBL教学中, 学生仅通过某一信息就可对疾病做出诊断, 如仅凭“咳铁锈色痰”或“左肺下叶有大片致密阴影”就可做出诊断, 对病例所包含的其他症状和体征便不再细究, 而对于诊断依据, 学生就只是简单地把阳性症状和体征堆积到一块。传统的CBL教学虽然在形式上反映了临床病理联系, 对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但没有将CBL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充分发挥CBL教学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突出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如对于上述病例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病人的WBC:17×109/L, 寒战、高热的病理依据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出现呼吸困难? (3) 咳铁锈色痰说明了什么? (4) 听诊左肺下叶有大量湿性啰音、触诊语颤增强反映了肺的什么病变? (5) X线检查:左肺下叶有大片致密阴影的原因是什么?
上述问题的设计将病例中的症状、体征与疾病病理改变紧密结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疾病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病理学知识综合利用, 符合临床诊断疾病的逻辑;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3 采用仿真情景教学
采用以培养临床技能为主的仿真情景教学, 使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的过程符合或接近临床工作过程, 使学生在仿真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技能, 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目的。教师先从临床采集典型病例并进行整理, 然后挑选授课班级个别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场景和主要临床症状的学习, 使其成为“简易标准化病人 (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 简称SSP) ”[3]。将SSP引入课程教学, 以临床诊疗程序来设计、序化和组织教学, 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临床诊疗环境。先由教师扮演接诊医生, 现场对SSP进行诊疗, 仿真临床实践情景, 向学生展示临床诊断疾病的真实过程;然后, 教师将SSP安排到各学习小组扮演病人, 一位小组成员扮演接诊医生, 其他小组成员组成会诊团, 诊断疾病, 进行职业岗位工作仿真练习。每个学习情景都是一个完整的临床诊疗过程, 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学习, 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的“零缝隙”对接, 扩展了教与学的空间,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尽早地了解了职业要求及职业特点, 强化了职业角色, 认识和适应了临床活动。
由病理变化到临床表现, 再由临床表现到病理变化, 将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紧密联系, 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为其今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达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摘要:传统的病理学教学以疾病的病理变化为授课重点,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内容比较单一、枯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教学中采用CPC教学、CBL教学和仿真情景教学, 注重临床病理联系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CPC教学,CBL教学,病理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苏敏, 田东萍, 杨棉华, 等.病理学CPC开放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5) :52.
[2]Williams B.Case based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s therescope for this educational paradigm in prehespital education[J].Emerg Med J, 2005, 22 (8) :577-581.
血栓的病理学研究及与临床联系 第4篇
一、 下列关于混合血栓的说法,错误的是()C 血栓的类型不包括()D 混合血栓的镜下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D 下列关于透明血栓的说法错误的是()C 下列关于白色血栓的说法,错误的是()B 股静脉内较大的血栓完全机化需要多久()B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附壁血栓()B 下列关于红色血栓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下列关于白色血栓的形态,说法错误的是()A 血栓的结局不包括()A
二、 心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常见疾病不包括()B 下列哪种疾病不易形成血栓()D 正常血流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中的(),其外是血小板,最外层是血浆 B 有利于血栓形成的血流状态改变不包括()C 静脉血栓多见的原因不包括()C 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表现为()D 血液凝固性增加的常见原因不包括()B 动脉和心脏血栓形成的原因是()B 血栓形成第一步是()A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A
三、 血栓形成过程中,对于血小板黏集的说法,错误的是()C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头是指()D 血小板血栓镜下特点,错误的是()C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尾是指()B 血栓形成的起始点是()D 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黏附的特点是()B 临床上,常用()防治血栓性疾病,因其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等抗凝作用。A 血栓形成过程中,对于血小板的黏附说法错误的是()A
四、 下列哪项不属于血栓形成阻塞动脉血管后的临床表现()B 脑萎缩的病理变化不包括()B 在血栓运行途径中,随血流方向通过主动脉系统和左心最常阻塞于()B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成为栓子,下列不属于栓子的是()D 血栓对机体不利的影响不包括()A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C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理表现可呈()A 体循环动脉栓塞血栓()来自于左心 D 在血栓运行途径中,随血流方向通过静脉系统和右心可引起()A 血栓形成阻塞动脉血管后所致脑功能下降,其表现不包括()C
临床病理生理学 第5篇
【关键词】胃 神经纤维瘤 临床病理特点 诊断 治疗
Abstract: Gastric neurofibroma is a rare diseas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is difficult. All the 7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r avoiding misdiagnosis, in terms of diagnosis in subjectively,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disease.The immun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is more reliable for. The group had 5 cases of immun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 neurofibroma. In addition,classifi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on the gastric neurofibroma of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special performance and operation method choic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StomachNeurofibroma clinic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39-02
胃神经纤维瘤属神经源性肿瘤,临床少见,占胃良性肿瘤的10%,恶变率高。术前容易误诊为各种恶性肿瘤,尤其在形态学上容易误诊为间质瘤、肉瘤、平滑肌瘤等疾病。我院普外科自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收治胃神经纤维瘤7例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35—74岁之间,中位年龄55岁,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病程长短不一,1个月至1年不等。
1.2临床表现:胃神经纤维瘤以出血为特征,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另一症状是典型的周期性类似溃疡病样疼痛,应用药物治疗疼痛可以暂时缓解。幽门附近的肿瘤或有蒂的神经纤维瘤脱至幽门,可以出现间歇性幽门梗阻症状。浆膜下巨大肿瘤压迫胃腔可以引起消化不良及食欲减退等。但也有胃神经纤维瘤患者毫无任何自觉症状。较大的胃神经纤维瘤,上腹部可能触及肿块,质中等硬度。本组病例剑突下不适、隐痛3例, 呕血反复黑便1例,乏力、体重减轻1例,贫血1例,上腹部包块1例 。
1.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所有病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显示缺铁性贫血;
(2)7例病人大便隐血试验可显示出阳性结果。
(3)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测定均无明显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1)CT检查显示:胃壁实性占位5例,其中2例伴周围淋巴结肿大。其余2例显示局部胃壁增厚。
(2)胃镜检查 显示黏膜下肿瘤的特征。有的带蒂或呈结节状神经纤维瘤可以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远端小弯侧多见。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有蒂或无蒂,生长缓慢。多数位于浆膜下向胃外突出,少数黏膜下生长突向胃腔,使胃黏膜逐渐变薄,甚至发生溃疡。胃神经纤维大都单发,亦可能为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的一部分。约有10%的胃神经纤维瘤可以恶性变。
1.4术前诊断:
本病因无特异性症状,术前确诊极困难。本组病例术前均做胃镜检查与活检,期中5例显示粘膜面溃疡,溃疡大小不一,直径0.5厘米至3厘米之间,活检病理报告浅表胃炎、萎缩性胃炎或溃疡改变,无特异性。综合临床检查术前诊断胃平滑肌瘤4例、间质瘤2例、肉瘤1例。
2.病理检查
2.1巨检:肿块位于胃窦小弯侧4例,胃体大弯侧2例,胃窦胃体交界处大弯侧1例。肿块直径为3cm~8cm 之间,5例肿块向胃浆膜面突出,包膜完整,光滑,呈球形或半球形。1例胃后壁与横结肠粘连紧密。2例伴有胃周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为1、5及6组淋巴结,另1例为3、4、5及6组淋巴结淋巴结直径1cm-3cm之间。5例伴粘膜面溃疡,溃疡面直径为1.2cm~2.3cm之间。2例行腹腔镜下包括肿瘤在内的胃部分切除术,余4例均经开腹行胃次全切除术,其中1例加做部分横结肠切除术。
2.2镜检: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 波纹状排列, 相互不规则交错, 细胞核卵圆形, 未见核分裂相,在梭形细胞背景中散在神经节细胞数个。瘤细胞体积大、多边形、胞质淡伊红色、圆形、 单核、核仁明显,部分区域细胞排列密集,细胞核体积大、单核或多核,核型不规整,深染,间质广泛粘液样变性,表层瘤组织灶性坏死,伴炎性渗出,瘤组织基底部见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并见淋巴滤泡形成。
2.3免疫组化:Vimentine(++),S-100(++),SMA(+),Calretinin(+/-),CD34(+),Dog-1(-),CD117(-),CgA(-),Syn(+),CKP(-),增值指数Ki67约5%--10%之间。
3.鉴别诊断
3.1间质肿瘤: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来源肿瘤,约占60 % - 70% , 肿瘤由原始的、相当于未分化的间质细胞增生而形成,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同时,肿瘤细胞具有平滑肌分化及神经分化。免疫组化: CD117弥漫阳性表达70% - 80% 、CD34阳性表达、SMA可灶性阳性表达S-100、DES阴性。
3.2平滑肌瘤:胃部典型的平滑肌瘤并不多见。肿瘤常位于胃体部,其次为胃窦部。免疫组化示DES、SMA表达强阳性、S-100 、CD117、CD34阴性。
3.3神经鞘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皆为神经鞘膜肿瘤, 胃黏膜下、 肌层和浆膜下均可发生, 黏膜面常有溃疡。发生于胃的神经鞘瘤与发生于周围软组织的神经鞘瘤有所不同, 无A区和B区之分, 而主要由束状区组成。免疫组化显示S-100表达阳性、GFAP 和 CD57表达呈弥漫阳性、CD117阴性。
4.治疗方案:
胃神经纤维瘤有恶变倾向,可并发大出血,故一旦明确诊断即应手术治疗。单个带蒂的肿瘤,蒂较细小者可作肿瘤单纯切除,包括肿瘤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胃壁。巨大的胃神经纤维瘤或有恶变者,应根据病变的范围作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术中应做活检,根据活检结果采用相应术式。
并发症:长期慢性出血可以造成严重贫血。
预后:有作者报道2例患者,1例为34岁的男性,肿瘤位于胃大弯侧近幽门窦处,直径约6cm大小;1例为22岁的男性患者,肿瘤位于胃底部,直径约8cm大小,分别进行胃远端或近端大部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5 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Her nandez AG , Ayala LR , Hernandez AG,et al.Biliaryobst ruction in von reckling hausen disease.GEN,1991;45 (1)∶55
[2]刘震华,张国政主编.胃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89∶186
[3]Resegotti A,Lasagna B,Garabello D,et al.Isolated neurof -ibroma of the stomach,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 -rature.Minerva Chir,1992 ;47(18)∶1501
[4]Saito M,Tominaga S,Suzuki R, et al .Unusual rapidly gr -owing gastric myxoid neurofibroma:a case report.Gastroen -terol Jpn,1992;27(2)∶240
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与病理学分析 第6篇
1临床资料
1.1患者年龄:最小23岁, 最大35岁。
1.2婚育情况:未婚1例, 已婚已育5例, 已婚未育3例。
1.3诊断时停经月份, 均为早期妊娠。停经45~81d, 其中7周内1例, 8周内1例, 10周内2例, 10~12周内4例。
1.4阴道出血情况
3例无阴道出血, 其余6例均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1.5诊断治疗经过
2例超声诊断间质部妊娠, 手术探查为残角子宫妊娠。1例因阴道少量出血, 超声诊断宫内妊娠, 在门诊给予保胎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阴超考虑宫外孕手术治疗, 术中确诊残角子宫妊娠。2例在外院要求人工流产反复刮宫术后检查未发现绒毛, 转至我院行阴超检查考虑残角子宫妊娠, 手术治疗中证实。另外4例均经阴超检查疑残角子宫妊娠行手术, 术中确诊。这9例患者术前均未发生破裂, 术后病理确诊均为残角子宫妊娠, 其中1例停经81d, 术中探查残角子宫表面呈紫蓝色, 肌层菲薄, 张力大, 术中发生破裂。因手术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9例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转归良好。
2讨论
2.1残角子宫组织病理学发生及分型
残角子宫是一种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65%单角子宫合并残角子宫。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两侧副中肾管中段和尾段合并构成子宫和阴道上1/3段, 当两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对称, 一侧发育正常, 另一侧中下段发育受阻时形成残角子宫, 并有其正常的输卵管、卵巢及韧带。残角子宫常伴有同侧泌尿系统发育畸形。残角子宫发育不良, 肌层薄, 子宫内膜对激素反应差, 只有少部分符合月经周期的改变。按残角子宫的形态, 是否与发育侧子宫相通, Buttram[1]将残角子宫分为3种类型:I型残角子宫发育不良, 无宫颈, 有宫腔, 与发育侧单角子宫相通, 常规超声检查可显示内膜回声。II型残角子宫发育不良, 无宫颈, 有宫腔, 与发育侧单角子宫仅有一纤维索相连或有极细小的管相通;月经来潮后超声检查可见经血积存;III型, 残角子宫为发育不良的实体始基子宫, 无宫颈无宫腔, 多位于发育侧子宫的中下段, 少数位于宫底。常规超声检查显示为一实性组织;残角子宫的症状因类型而异, II型在子宫内膜无功能时一般无症状, 青春期月经来潮后, 经血不能排出或排出不畅, 导致宫腔积血, 继而出现腹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为残角子宫的主要临床表现;III型残角子宫为始基子宫, 无宫腔, 无月经及周期性腹痛, 一般无临床症状, 诊断较困难, 多被漏诊。此9例患者中有3例有痛经。
2.2残角子宫妊娠
残角子宫并不少见, 发生率占畸形子宫的5%, 但残角子宫妊娠却罕见, 其发生率为0.001%~0.0082%[2]。残角子宫肌层较为薄弱, 不能承受胎儿的生长发育, 其子宫内膜也因发育较差, 不能形成对绒毛侵蚀有良好的天然屏障作用的蜕膜组织。常在妊娠4~6个月发生残角子宫破裂, 有报道个别可发育至足月。此9例患者因停经月份均为早期妊娠, 仅1例停经81d, 术中探查残角子宫表面呈紫蓝色, 肌层菲薄, 张力大, 术中发生破裂。因手术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2.3诊断及鉴别诊断
残角子宫妊娠易误诊, 多经多次检查和治疗后才确诊, 多为手术证实, 遇到下列情况应考虑残角子宫妊娠可能:停经后宫体略增大或不规则增大;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未见胚胎、绒毛组织;引产失败或宫腔操作困难;有异位妊娠表现但停经时间较长;怀疑双子宫一侧子宫妊娠者;孕期出现下腹隐痛及宫体压痛;B超提示胚胎位于正常子宫外;腹腔镜检查残角子宫增大, 血管增生。临床中根据病史、体征结合阴道B超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上述9例患者有2例在外院要求人工流产反复刮宫术后检查未发现绒毛, 转至我院行阴超检查考虑残角子宫妊娠。另1例误诊间质部妊娠, 1例开始误诊宫内妊娠, 复查阴超时疑残角子宫妊娠, 均在手术中证实。
2.3.1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和超声。需与宫角妊娠、间质部妊娠、宫内妊娠鉴别。 (1) 残角子宫。临床表现: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发现子宫一侧上方可触及一圆形包块, 未破时可能无症状, 个别可到足月, 破裂发生较晚, 引起严重内出血。超声声像图特点:可观察到在子宫的一侧有一正圆形包块, 内为圆形完整胎囊, 外包一均匀而完好肌壁[3]; (2)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临床表现:有停经史, 阴道可少量出血, 患侧感到不适或轻微胀痛, 破裂后来势凶猛, 似子宫破裂。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大而柔软, 两宫角不对称, 患侧突出膨隆。超声声像图特点:宫底一侧膨隆, 蜕膜化的子宫内膜在宫底及一侧宫角部延伸时突然消失, 即形成“盲端”或“鼠尾”征, 不能将妊娠囊或妊囊样不均质包块包裹, 或逐渐消失与妊娠囊之间可见一低回声间隙, 妊娠囊的侧方或上方肌层极少或没有肌层, 妊娠囊子宫侧多可探及较明显而丰富的血流信号。妊娠天数越长, 这种现象更加明显[4]; (3) 宫角妊娠:临床表现:有停经史, 腹痛, 有流产倾向, 妇科检查子宫角一侧膨隆。超声声像图特点:子宫呈不对称增大, 一侧宫角膨大可见妊娠囊结构, 蜕膜化的子宫内膜向宫底部及一侧宫角部延伸时可将妊娠囊或妊娠囊样不均质包块包裹, 且其外周有完整的肌层包绕, 紧邻宫腔内膜。在包裹妊娠囊的蜕膜化子宫内膜周围多可探及较为明显而丰富的血流信号[4]。 (4) 宫内妊娠:妊娠宫腔与宫颈相通, 残角子宫妊娠宫腔与宫颈不相通, 这是二者声像图的鉴别点。
2.3.2术中诊断及鉴别诊断
残角子宫妊娠和宫角妊娠孕囊位于同侧圆韧带的内侧, 残角子宫可与正常子宫关系密切, 亦有以蒂相连而远离子宫者。残角子宫有其正常的输卵管和卵巢。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孕囊位于同侧圆韧带的外侧, 上述9例均在术中证实为残角子宫妊娠, 术后均送病检确诊。
2.4治疗
明确诊断后宜尽早手术治疗, 常规切除妊娠的残角子宫, 同时一起切除患侧的输卵管, 以防日后因精子和受精卵外游再次发生该侧输卵管妊娠的危险。其次将切断的残角子宫的圆韧带对称缝合固定于子宫的同侧, 防子宫变位或扭转。
2.5经验及教训
行人工流产或保胎治疗前必须行B超检查排除子宫畸形, 尤其注意妊娠宫腔是否与宫颈相通。经阴道超声检查与腹部超声相比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附件的异常回声情况减少漏诊、误诊。如遇困难人工流产、漏吸、人工流产未见绒毛、早孕期人流或中孕期引产失败等应考虑是否有残角子宫妊娠, 仔细B超检查或超声监视下行宫腔探查术以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操作及严重后果。除详细询问病史外, 查体要全面、认真, 妇科检查不能只查宫体大小, 还要详细了解其质地、活动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笔者认为诊断的关键在于要考虑到残角子宫这类畸形的可能性, 对痛经和单角子宫以及有一侧泌尿系畸形的患者尤其注意, 或疑残角子宫妊娠又诊断困难者可结合泌尿系畸形的超声诊断, 开阔思路, 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摘要:目的 探讨残角子宫妊娠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治疗及鉴别诊断, 总结经验及教训, 提高对残角子宫妊娠的认识, 减少误诊。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例残角子宫妊娠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残角子宫Ι型3例, II型6例。结论 残角子宫妊娠是罕见的异位妊娠, 临床诊断较困难, 常误诊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或宫内妊娠因终止妊娠失败后考虑异位妊娠。超声检查注意观察妊娠子宫与宫颈的关系以及妊娠囊的特点, 有助于鉴别诊断。
关键词:残角子宫妊娠,异位妊娠,阴道超声
参考文献
[1]Buttram VCJ r, Gibbons WFl Mullerian anomalies:a proposed elassifacation (an analysis of 144 cases) [J].Fertil Steril, 1979, 32 (1) :40-46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309-1311.
[3]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8:122-123.
34例肠结核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天津市海河医院结核科2 0 0 0年1月~2 0 1 1年1 2月间收治的I T B患者3 4例。其中,男性1 9例,女性1 5例;年龄2 2~7 7岁,平均(3 3.7 3±8.2 2)岁。全组3 4例均参照《临床结核病学》制定的标准[2],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符合I T B。
1.2 方法
收集3 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均行胸部X线、腹部超声、痰和便结核菌涂片及培养、结核菌素试验(P P D)及血清抗结合抗体等检测。组织标本来源肠镜2 4例,手术切除标本1 0例。全部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同时进行抗酸染色。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3 4例I T B患者中表现有腹痛、腹胀2 2例;腹泻1 2例,其中分别合并发热1 2例、便血6例、腹腔积液8例、肠梗阻6例、穿孔2例。患者单纯I T B 2 1例,合并肺结核8例,腹腔结核3例,女性生殖系统结核2例。病变位于迴盲部2 1例,迴肠4例,右半结肠3例,同时累及多处肠管6例。2 4例内镜检查患者可见肠腔狭窄1 6例,溃疡5例,合并息肉样改变2例,粘膜仅见充血、水肿3例。1 0例手术患者中肠梗阻6例、穿孔2例,疑为肿瘤开腹探查2例。
2.2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胸部X线发现肺部活动性结核8例,陈旧性结核6例,未见异常2 0例;腹部超声发现腹部包块1 5例,发现腹腔积液8例。痰结核菌涂片阳性率8.8%(3/3 4),痰培养阳性率1 4.7%(5/3 4),便结核菌涂片阳性率5.9%(2/3 4),便培养阳性率5.9%(2/3 4)。P P D(++++)9例,(+++)1 2例,(++及以下)1 3例。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率4 7.1%(1 6/3 4)。
2.3 病理学检查
光镜下可见肠粘膜呈慢性炎症(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并见由数量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组成的肉芽肿结构(结核结节),其内含有多核巨细胞(主要是郎罕巨细胞),结核结节易融合成片,并常伴有干酪样坏死。3 4例标本中抗酸染色阳性率4 4.1%(1 5/3 4)。
3 讨论
3.1 I T B特点
好发于迴盲部,约占8 0%~9 0%,其余依次为升结肠、迴肠、空肠、阑尾、横结肠、降结肠、十二指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临床表现常见为发热、腹痛、腹泻、便血、腹部包块及腹腔积液等。病变大体特点分为溃疡型和增殖型[3]:(1)溃疡型结核:病变起始于黏膜淋巴小结,淋巴小结可坏死形成溃疡。病变沿肠壁淋巴管向四周扩散,溃疡逐渐增大,因肠壁淋巴管围绕肠管走行,故结核性溃疡为环形,其长径与肠长轴垂直,边缘参差不齐如鼠咬状。溃疡底部浆膜面可见白色粟粒状结核结节。肠系膜淋巴结增大,有干酪样坏死。(2)增殖期结核:肠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变厚,粘膜面可见多发炎性息肉,后期纤维组织收缩,可形成肠狭窄,呈环状,单发或多发。
3.2 I T B病理组织学的鉴别诊断
病理组织学及抗酸染色找到结核菌,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在实际诊断工作中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起始于直肠,常蔓延至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甚至迴肠。内镜下见粘膜呈现沿结肠带分布的表浅溃疡,溃疡间粘膜充血、水肿,呈天鹅绒状,晚期粘膜面形成多发炎性息肉。光镜下粘膜固有层见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形成隐窝脓肿及隐窝旁脓肿,但不累及肌层及浆膜层。由于病理组织学不见肉芽肿及干酪样坏死,较容易与I T B鉴别。(2)克罗恩病:本病表现为非连续性节段性病变,粘膜溃疡多数为匍行溃疡,不连续、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少部分呈纵行溃疡,约1/4病例呈现鹅卵石样改变。临床常合并肠梗阻、肠瘘及吸收不良等。光镜下见粘膜高度充血、水肿,肠壁全层炎症,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伴有裂隙样溃疡。5 0%~7 0%的病例中可在肠壁中找到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4]。相比I T B,克罗恩病的肉芽肿较小而孤立,很少融合,周围淋巴细胞套薄而不见,无干酪样坏死,部分病例中肉芽肿可见S c k a u m a n n小体。抗酸染色阴性。(3)阿米巴或血吸虫病肉芽肿:肠道阿米巴或血吸虫病慢性期可以形成肉芽肿病变,特别是病变涉及迴盲部时,常与I T B的表现相似。肠道阿米巴或血吸虫患者询问病史均有流行病学和感染史,其脓血便较I T B更明显,粪便检查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包囊或血吸虫卵,特异性治疗有效。
由于I T B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规实验室检查如痰、便找结核菌阳性率不高,易造成误诊、误治。故对有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尤其患有活动性肺结核,一旦怀疑肠结核应及时行肠镜检查,其可直接观察到肠结核病灶的范围、侵犯的深度,并取活检及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以及早明确诊断。本文中抗酸染色阳性率4 4.1%(1 5/3 4),由于抗酸染色方法简便,费用低,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有效指标。
摘要:目的 观察肠结核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对3 4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肠结核进行临床及病理学分析。结果 该病多见于回盲部,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2 2例;腹泻1 2例,其中分别合并发热1 2例、便血6例、腹腔积液8例、肠梗阻6例、穿孔2例。病理组织学可见肠粘膜呈慢性炎症,并见由数量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组成的肉芽肿结构,其内含有多核巨细胞,并常伴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阳性率4 4.1%(1 5/3 4)。结论 肠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贻误治疗。病理组织学及抗酸染色阳性为该病主要诊断依据。
关键词:肠结核,临床特点,病理表现,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陈翠莲,操寄望,罗和生.肠结核30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62-64.
[2]唐神洁,高文.临床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37-443.
[3]杨丹球.C r o h n病和肠结核的临床及病理鉴别诊断要点[J].临床误诊杂志,2010,23(6):570-571.
腺样囊性癌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2015 年7 月收治并确诊的9 例ACC病例, 其中男1 例, 女8 例, 发病年龄34 岁~74 岁, 中位年龄50 岁;发病部位4 例在颌下腺, 3 例在腮腺, 1例在口底, 1 例在外耳道;症状均为发现局部肿块, 渐增大, 时间半月至4 个月不等, 其中4 例伴有疼痛不适感。
1.2 方法对9 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标本均以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充分, 常规石蜡切片并HE染色后进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病理学检查:大体观, 除1 例肿块包膜完整, 其余8 例均境界欠清, 无包膜或完整包膜。肿块直径2 cm~5 cm。切面均灰白, 1 例病例局灶灰黄色, 质地中等。
镜下观:除1 例病例肿瘤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外, 其余8 例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 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根据瘤细胞排列结构不同, 可分为三型:筛状 (腺样) 型, 瘤细胞排成不规则的上皮团块, 其内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囊样腔隙, 呈筛孔状, 腔内含有黏液样物质, 在上皮团周边及囊样腔隙周围有肌上皮细胞环绕 (见封三图1) , 本组病例4 例为筛状型。小管型, 由基底样细胞构成上皮条索, 其间有复层立方细胞形成的腺管, 在上皮条索及腺管周围有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环绕 (见封三图2) , 本组有1 例为小管型。实性型, 瘤细胞排成实性团块, 其内常有灶状瘤细胞变性坏死和筛孔状腔隙形成 (见封三图3) , 本组有2 例为实性型。此外, 还有2 例可见筛状型和实性型混合存在, 称为混合型。本组病例有3 例可见瘤细胞环绕侵犯神经 (见封三图4) 。组织学分级:6 例为Ⅰ级, 低度恶性;2 例为Ⅱ级, 中度恶性;1 例为Ⅲ级, 高度恶性。9 例病例中, 有5 例送检周围淋巴结, 均未见肿瘤转移。
3 讨论
ACC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涎腺的发病率较高, 仅次于多形性腺瘤, 且女性发病高于男性,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中老年多见。在小涎腺多发于腭腺, 在大涎腺多发于腮腺。目前认为, ACC最初来源于闰管储备细胞, 后来分化为导管上皮细胞、肌上皮样细胞[2]。瘤细胞分化前为立方形和多边形, 空泡状核, 核仁明显, 分化后为扁平、梭形及不规则形, 胞浆空泡状, 核深染, 核仁变得不明显。此分化过程导致瘤细胞的三种形态 (筛状型、小管型和实性型) 形成, 过渡形态则为肿瘤的混合型。
3.1 组织学病理ACC在最具特征的筛状结构下, 肿瘤细胞呈双层结构, 内层为腺上皮, 外层为基底样细胞, 筛状结构由大小不同的散在或融合的细胞团组成, 内含圆形的间隙, 充满嗜酸的黏液样物, PAS和Alcian blue染色呈阳性。分化差的肿瘤可出现管状型和实性型, 在实性型中细胞团很少看到圆形间隙, 与筛状型相比, 其异型性更明显, 也容易找到核分裂;管状型肿瘤由基底样细胞构成上皮条索, 其间有复层立方细胞形成的腺管, 在上皮条索及腺管周围可见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环绕。
3.2 鉴别诊断ACC需与具有筛状结构的很多肿瘤相鉴别, 难以鉴别的肿瘤包括基底细胞腺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涎腺导管癌。
3.2.1 基底细胞腺癌 (basal cell adenocarcinoma) , 此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 瘤组织常排列成实性型、小梁状型、管状型和膜状型, 肿瘤间质稀少, 瘤组织形成细胞巢, 巢周常有柱状或矮柱状细胞呈珊栏状排列, 并易找到神经血管浸润[3]。而ACC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核分裂象少见, 上皮团内有变性坏死和筛状囊腔, 上皮间还可见多量纤维结缔组织。
3.2.2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 , 此肿瘤又称为终末导管癌、小叶癌等, 主要发生在小涎腺, 女性多见, 好发于中老年, 与ACC很相似。组织学是较单一的细胞, 胞浆可嗜酸, 核圆形, 罕见核分裂, 组织结构可多样性, 实性、筛孔或含乳头的囊腔。肿瘤生长缓慢, 但侵犯周围组织和神经[1]。和ACC区别在于ACC细胞相对小、核深染、胞浆少、胞界不清, 而且没有乳头状囊腺结构, 也没有瘤细胞呈同心圆排列或单一细胞条索排列, 瘤间质胶原纤维致密, 常有玻璃样变。
3.2.3 涎腺导管癌 (salivary duct carcinoma) , 该瘤好发于老年人, 主要发生在腮腺, 瘤细胞异型性明显, 可见核分裂象, 组织上也有筛状的结构, 也容易侵犯神经, 具有筛状结构时, 难以与ACC鉴别。涎腺导管癌仔细寻找, 可有类似乳腺导管癌的结构, 免疫组化角蛋白和CEA抗原呈阳性表达。Cyclin D1 和MMP-7 蛋白在ACC有高阳性表达[4]。
3.3 治疗及预后大多数ACC治疗多为局部扩大切除, 与肿瘤粘连的神经也需切除干净[5], 部分难以扩大切除病例可考虑局部放疗和化疗。其预后与肿瘤的大小、复发和远处转移、侵犯神经以及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该肿瘤5 年生存期达70%以上, 10 年生存期则为30%~54%[6]。本文9 例病例中, 均采取局部扩大切除治疗, 未做放疗和化疗, 目前随访在3 个月~3 年, 尚无复发和转移。
参考文献
[1]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2.
[2]冯强.涎腺腺样囊性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2) :1566-1567.
[3]徐瑶, 印红林, 陆珍风, 等.涎腺腺样囊性癌和基底细胞腺瘤的免疫表型及临床病理特征[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 (5) :510-513.
[4]苏赓, 莫秋荣, 温伟.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yclin D1、MMP-7和PRB2/p130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 29 (1) :38-39.
[5]张岭.小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分析24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2) :278.
临床病理生理学 第9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临床病理学
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一名医学生逐步培养、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系统培训项目,对培养临床医师较为全面的医学知识架构和确保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院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医学管理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队伍、提高临床医师的业务素质、有效地落实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这一阶段,通识教育普遍缺乏,大多住院医生不能接受到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其中缺乏基本临床病理学基本素养教育的问题最为严重,并使得在本科教育阶段本来就欠缺临床病理学教育的矛盾更为突出。大多住院医生不同程度缺乏应有的临床病理学素养,对疾病表现的病理学机制不清楚,不了解病理检查的基本要求、不能配合病理取材,不能正确解读病理诊断报告,不能充分利用临床病理学检查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和检查,严重影响了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临床病理学的通识教育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在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中强化临床病理教育所存在的措施和意义进行剖析,以期全面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1 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执行不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名医生从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系统培训项目。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医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构建全面型知识架构、建立正确医疗思维习惯、规范诊疗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临床医师的医疗水平和个人未来发展专业空间[1,2]。但是,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堪忧,尤其是在临床医学知识的广度上问题尤为严重[3]。
一方面,目前相当多的医院迫于各种因素,主动或被迫取消了住院医师科室轮转制度,或者科室轮转制度早已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出于对高学历医学人才的需要,大量未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生进入临床工作[4]。而且,按照目前各医院人事管理的通行做法,此类人员大多仅需经过短短数月的试用期,而不必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便可直接晋升为主治医师,甚至副主任医师。也许此类人员在某一专科领域具有较深层次的经验,但其过窄的临床医学知识架构,缺乏基本医学通识教育无疑会严重限制其诊疗水平的提高,甚至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
因此,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执行力度、扩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覆盖范围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水平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6]。
1.2 住院医师医学通识教育内容缺陷
除此之外,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培训课程设置和考核内容不当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过多注重于临床小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核,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桥梁学科、支撑学科、临床辅助学科等重要学科(如临床病理学、影像学、检验医学、核医学等)基本知识的通识教育。使得住院医师专业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只了解本小专业的内容,而对相关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医学基本知识的广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在近十多年来,伴随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学科,尤其是临床病理学、医学检验、影像学、核医学等原本认为是医疗辅助科室的支撑学科和领域均发生了近乎革命性的改变,许多前沿医学研究成果实现转化而被用于临床检查和诊断中,有的领域已经进展到分子诊断水平,其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临床学科的发展。而由于在此阶段缺乏必要的相关学科通识教育的学习和考核,许多临床医生并不能正确解读各类报告,深刻理解检查项目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而合理应用,严重影响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难以应对个性化治疗时代对于学科交叉知识的要求。
因此,在住院医师阶段强化桥梁学科、支撑学科、临床辅助学科等重要学科基本知识的通识教育和考核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水平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临床医师缺乏基本的临床病理学素养
2.1 临床病理学是个性化治疗的基础和前提
如上所述,缺乏临床病理学基本知识的通识教育的问题尤为严重。尽管,病理学做为医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医学主干学科之一,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具有高度实践性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Willian osler 称“病理学”是医学之本。作为病理学重要分支的临床病理学是迄今为止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素有“金标准”之称,病理学诊断水平被认为是评价一所综合性医院处理疑难病症水平的重要标准,
特别是在近数十年来,伴随着医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和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迅速转化,以及以分子诊断为核心的个性化治疗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病理学已经分化为人体病理学、基础病理学、临床诊断病理学、实验病理学等等分支,临床病理学也细化出为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诊断病理学和分子遗传病理学等重要分支,临床医学病理学既是病理学的一部分,又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指导临床诊疗过程,分子诊断病理学将成为诊断医学领域里的主流和来实施个性化治疗的主力军。在许多疾病中进行病理学分子诊断和关键靶标的检查已经被纳入多种疾病规范化治疗指南,是进行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前提和基础。
2.2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病理学被严重忽视
在医疗实践中,有着“金标准”美誉的病理诊断并不被重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在本科教育阶段,临床病理学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缺乏临床病理学课程教育已经是医学生临床病理学知识架构缺陷的先天不足。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院校合并,以及所谓“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开展,在解决原有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部分高校中原有医学本科教育大幅度压缩、教育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为适应社会对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地方院校大幅度扩招并开展不同规模“专升本”课程,使得地方高校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但其原本薄弱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并未得到应有改善,这一矛盾更为突出[7]。
而于此同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病理学并未被纳入学习和考核内容。因此,由于临床病理学教育的缺位使得这一问题更为严重。
2.3 缺乏基本临床病理学素养的危害
目前,缺乏基本临床病理学素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临床医生和医疗管理机构缺乏应有的临床病理学素养,对临床病理学在实际诊疗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认知程度不高,严重扭曲了临床病理学的学科定位,这也是病理科被边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许多临床医师对于诊断病理学检查的程序和临床应用价值缺乏了解,对疾病的病理学机制不清楚,不能充分利用临床病理学检查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和检查,相当一部分医学生甚至不明白病理检查的基本要求、临床意义,不能配合病理取材,不能正确解读病理诊断报告,也缺乏与病理科进行沟通的意识,经常提出超越诊断病理规范的不合理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很难相信一个缺乏临床病理学基本素养的医学生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一个缺乏基本临床病理学素养的临床医生和医疗管理者会有能力很好的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
因此,加强临床病理学教育的覆盖面,在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强化临床病理学通识教育的力度和考核内容,重点通过病理诊断的程序、临床价值和使用范围及病理报告的解读等内容的学习,提高临床医师的基本临床病理学素养,对于扭转目前临床病理学教育缺失的局面和由此产生的严重问题,从整体上保障医疗水平的稳步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3 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临床病理学培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因此,尽快改革现行病理学教育内容和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临床病理学教学和考核内容,并将其作为长期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适应临床个性化治疗的工作需要,使临床医生和管理部门真正了解临床病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8]。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
制定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病理学教育课程和考核内容,恢复或建立临床住院医师在病理科进行轮转学习的制度,通过强制性措施促使临床住院医师到医院病理科接受临床病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学习临床病理学检查的基本要求、操作规范及相关影响因素,了解病理学检查的临床价值和应用范围,能够正确解读病理学报告的内容和临床意义,建立与病理科顺利沟通的渠道和方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部门也应制定相应措施,要求临床病理科室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积极、主动开展针对临床医师的基本病理学知识讲座或论坛,并以学分制的方式督促、监督临床专业住院医师必须接受每年数次的临床病理学专业知识学习。
医疗管理部门也应逐步恢复、建立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制度,通过积极邀请临床病理学工作者广泛参与到临床病理大讨论中来,加强临床与病理间的联系和沟通,强化临床病理学知识的通识教育。
管理部门正确认识病理学科的价值和学科定位,为临床病理医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条件。在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病理医师显然是临床病理学授课的主角,不仅要求授课人员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拥有丰富的临床病理诊断经验。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现行的临床病理学课程设置与临床病理学科的发展严重脱节。多数院校的病理教研室与医院病理科几经分合而解散,除了少数院校保留了病理教研室与医院病理科业务统一的模式外,大部分学校的病理学教学已经和医院病理科严重脱离,绝大多数医院病理科并不承担病理学教学的任务,医院病理医师缺乏从事病理学教学的经验和条件,而教研室教师又缺乏病理诊断经验,长此以往,便造成了目前临床病理医师知识架构欠缺、授课能力不强的局面,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
同时,由于相当多的行政部门对病理科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缺乏认识,导致临床病理学科长期以来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造成病理从业队伍的不稳定和人员素质的整体下滑[9]。因此,从根本上提高临床病理学科的地位,稳定病理从业队伍、提升病理从业队伍水平,才能保证临床病理学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将临床病理学纳入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习和考核内容,建立强制性的病理科轮转制度,通过学分制的方式督促住院医师积极参与到临床病理学专题讲座、临床病理讨论会和读片会中来,同时,从管理层面逐步明确临床病理学科的地位和作用,稳定病理从业队伍,提高病理医师授课水平。从而提高临床医师的基本临床病理学素养,在疾病诊治培养正确的病理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全面地认识疾病的病理学机制和本质,适应分子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8):865-867.
[2]宋春梅,王克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114-115.
[3]黄贞杰.探讨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况及策略[J].医学与哲学,2007(5):64-65.
[4]刘真.医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引发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06-108.
[5]彭远慧,林萍.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临床医学人才质量[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10):765-766.
[6]王天宝,邓美海,伦丽仙.教学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7,2(21):53-54.
[7]揭伟,罗泊涛,赵颖海,等.扩招后病理学教学质量的分析和评价[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1):89-90.
[8]赵子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4)313-314.
高职高专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探索 第10篇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高职高专 学生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83-0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特别是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科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是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广,较难理解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太容易掌握,学习效果不佳。而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外部和自身的各种因素限制使得他们学习病理生理学更觉困难。笔者根据几年来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以对病理生理学教学进行探索。
1 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对病理生理学学科的不重视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尤其是专科教育中对它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大多数专科学校没有单设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病理教研室承担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学科的教学任务,甚至有的学校没有病理生理学专业的教师。
(2)教学计划不合理高职高专学生是三个学年内完成医学课程,这就要求教学时间和教学计划与本科五年制有很大不同,很多课程学时较少,而且课程安排不合理。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是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免疫学同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课。这些基础课程与病理生理学学习密切相关,这样安排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正常个体的功能代谢与患病个体进行比较,难以理解,加大了病理生理学教学的难度。
(3)学生自身问题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主要来自高考统招生,由于高考扩招的冲击,生源录取分数线下降,致使学生素质下降,而且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另外,高职高专的学生有一部分是文科生,理化基础太弱,理解能力差,对学习病理生理学也是一个问题。
2 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
(1)提高对病理生理学学科的认识病理生理学使学生把已经学习掌握到的有关正常人体的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对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为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而医学专科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广大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学生需要知道各种疾病的功能代谢变化规律和治疗的理论基础,这都离不 开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所以要明确病理生理学的地位,提高教师对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专科教育中的认识,要有专职的病理生理学教师和实验人员。
(2)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安排上要考虑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可以先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上半学期开设生理学、生物化学,下半学期再学习病理生理学,这样在学习了正常人体功能代谢之后,再学习患病个体就比较好理解了。另外,专科学校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不易太深,但知识面一定要广,加上教学课时限制,各个章节内容可以采用一次课一专题的方式。
(3)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分析学生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可适当降低难度,讲清基本概念和理论,对機理不作深入讲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钾代谢紊乱中,血钾的变化对心肌的电生理的影响机制涉及内容太深,很多知识点不好理解,就可以要求学生只需记住心肌四个特性的变化即可,具体机制就不要求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理论不很深、难度不很大、学生可以学懂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每章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故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效能,取得最佳效果。例如,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2]、病例教学法[3]都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以病例教学法为例,在教学中,以典型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教师可利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将病例中的问题逐一阐明,使本来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巩固新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为今后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动画、图片等使教学过程形象直观,教学生动,易于理解应用,同时可以集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等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5)重视实验教学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离不开实验教学。病理生理学的大量研究都来自实验,特别是动物实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病理生理学的实验在验证理论的同时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严格的科学作风。
总之,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是一门任重道远的任务,它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一定会在不断的探索中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主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
[2]申志华,黄培春.启发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76-78.
临床病理生理学 第11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 它最早由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率先使用, 它主要通过一个个案例,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 使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所以设想在兽医临床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通过一个个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案例 (病例) , 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 应该能使知识点容易被理解且记忆深刻。所以为了使学生学好临床病理学这门课程, 同时为后面内科的学习及以后走向临床打好基础, 于20052013年在临床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了案例教学方法, 以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1 案例教学准备
教师积极进行备课, 通过查阅动物医院病例及一些国内外关于兽医临床病理学的资料, 根据所讲的内容选取典型病例, 设计引导问题。选择好的病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 一是要有代表性、启发性、可讨论性;二是要紧扣教学大纲的知识点[2]。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 不仅掌握知识, 还锻炼临床思维能力。
2 案例教学过程
①学生随机分组, 每组7~8个人, 每组负责1个病例, 小组去查资料, 组织课下预习、讨论。②每章节疾病学习开始时, 第1节课由教师讲解重要的临床病理学理论知识。第2节课由本章节负责小组选派1个代表, 以PPT的形式对本章节病例进行汇报, 回答引导问题, 并从实验指标的选择, 样本的挑选、处理、结果分析, 诊断的结论等方面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汇报进行提问, 汇报组成员负责解答和补充说明。③教师点评汇报小组的病例分析报告, 归纳总结, 得出最终结论。
3 案例教学的效果
20052013年以来, 在兽医临床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应用案例教学法,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高涨, 上课的到课率也比其他课程高, 给学生布置好病例后, 他们非常积极地去图书馆查资料, 积极组织小组成员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汇报PPT也做得内容丰富且很有条理, 美观, 结论明确。汇报时也有理有据, 从容不迫, 足见课下是花了很多功夫的。其他同学发言也很踊跃, 有疑问一定要刨根究底。课后他们还对自己查到或经历的病例进行自学, 不明白的会找教师进行询问并分享给班中的同学。总之通过案例学习, 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重点、难点, 同时在学习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系统理解知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展现个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3]。
4 案例教学的优点
4.1 缓解动物医院实习的压力
对于华南农业大学来说, 附属动物医院只有2个, 而对于5个年级的在校兽医学生来说, 能容纳学生实习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而且有的时候在门诊很长时间都不见得看到很典型的病例, 很多情况是来打疫苗、体检或保健的病例。这样学生会觉得无聊, 不利于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所以应用典型病例进行案例教学, 不仅可以节约学生的时间,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锻炼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 还可以缓解动物医院实习的压力。
4.2 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水平
任何病例都是基于特定的病情条件, 通过这些病例, 可以把抽象的实验室指标变得具体, 能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什么指标来进行检测以及在哪些病况下, 得到的数据所代表的意义。从各病历的分析中, 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使他们尽快适应以后的实习和工作。
4.3 纠正学生轻理论、重实践的思想
目前, 在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中存在着重视实践锻炼、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 甚至部分学生认为理论课听不听都可以, 只要进行实践锻炼, 会做手术, 会看病, 会诊断就可以。在病例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运用本课程以及以往所学课程的知识, 对病案进行分析、推理,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然后进行治疗, 根据治疗效果, 再不断地验证诊断, 所以要做出正确的诊断, 哪个学科的知识有欠缺都不行。如通过病案教学这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意识到只有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锻炼。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兽医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做后盾, 不断学习理论实践, 二者缺一不可。
4.4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 大都希望将来能走上临床, 为动物诊治疾病, 以案例为中心, 以问题为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及论证。把真实、典型的病例诊断及治疗过程记录下来做成的案例, 对于大三的学生可以说是从未真正接触过的临床现象, 充满着好奇与神秘, 他们急于用刚刚学到的临床病理学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病畜的临床表现, 积极思考问题, 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 学生的诊断推理能力也会有所增强[4]。
5 案例教学的难点和不足
5.1 内容多, 课时少
目前这门课程的理论学时只有32个学时,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时间安排上就有些局促, 病例讨论时不能展开。尽管学校已经大量削减教师纯理论讲课的学时,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分析的时间, 但仍然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太少的问题。
5.2 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 而是转变为教师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 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这样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 对相关的临床专业的知识也要相当熟悉, 才能选出合适的典型病例。同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 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全面掌控病例讨论过程。此外, 还要有强大的归纳总结分析的能力[5]。
参考文献
[1]柴红燕, 涂建成, 郑芳, 等.案例教学在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3) :625-627.
[2]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8) :957.
[3]蒿子枫, 梁佩.案例教学法在兽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神州, 2012 (35) :85.
[4]范春玲, 夏成, 孙斌, 等.案例教学在动物病理学教学中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2) :125-126.
临床病理生理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