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心得感言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心得感言(精选3篇)

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心得感言 第1篇

《旅游地理文化鉴赏》

学习《旅游地理文化鉴赏》我学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起初逃过几节课,但慢慢的还是喜欢上它了,我觉得上这个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弥补了以前我对旅游的盲点和无知。下面谈谈对这门课的理解,尤其是对旅游和文化的理解。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也会缺乏活力,二者互促互进,只有促进二者融合发展,才能加快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是一种文化鉴赏。尽管旅游形式多种多样,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主要体现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品味文化内涵,感受文化魅力。现在人们都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将文化融入旅游,实际上是回归了旅游的本原,为旅游注入了原动力。文化是人文景观的魅力之源,文化也是自然景观的精气神。壮丽的故宫建筑群早已超越了当初作为皇家宫殿的建筑和封建时代皇权象征的意义,而成为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甚至体现着中国悠久的传统哲学。布拉格、威尼斯、巴黎卢浮宫、敦煌莫高窟等分别因为音乐、电影或艺术品而成为世人所景仰的文化旅游胜地。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庐山韵味悠长;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名扬天下;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得西湖游人如织。由于有文化的滋润,自然景观因此而灵动,或秀美、隽永,或威武、雄壮,魅力倍增,更加迷人。还有好多好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如气势雄壮的秦兵马俑,古老而蜿蜒的长城,宽阔雄伟的故宫,华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除了这些人们所熟知的古代各种名胜古迹之外,还有着另外一类绝不能令人忽视的史迹———现代革命史迹。相比之下,这些历史遗迹的年代不算久远,但是,它们的影响力和意义都是巨大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当我们提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一批现代历史巨人的名字时,当我们回忆起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和开国大典等无数现代革命运动和事件时,当我们回溯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曾经走过的历史道路时,群峰翠柏掩映下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坐落在上海典型民居石库门里的中共“一大”会址、飘扬在井冈山五大哨口上的红旗、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宝塔,都会立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似乎是如此鲜活,永远都会令人们激动,永远地震撼着人心。凡此种种,构成了以革命史迹为主的现代史史迹群。

中国的现代史迹犹如一串逶迤的珍珠,串接着古代和近代文物史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受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走向的强烈影响,其内容和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被侵略和民族奋起反抗、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条主线上,围绕着中国革命斗争这条历史的主线而展开的。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延安革命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史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斗争史实为主要内容,展示了一幅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获取自由和幸福的瑰丽篇章。

新中国建立后,同样留下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设的遗迹。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雷峰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南京长江大桥和林县红旗渠,这类以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创业史为主要内容的史迹,向我们宣扬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一大批新时期英雄模范人物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真诚奉献的动人风采。中国近现代史迹的类型构成也极为丰富,主要可分为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如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和延安革命纪念地和西安事变旧址等;重要会议的会址,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地旧址,如“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如毛泽东故居、毛主席纪念堂、朱德故居、周恩来故居和邓小平故居等;革命烈士陵园,如雨花台烈士陵园、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等。

说了这么多发现感受很少,如果再给一次机会的话,我想我还是会选这门课的!尽在不言中吧!仅此以纪念逝去的青春和即将逝去的《旅游地理文化鉴赏》~~~~

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心得感言 第2篇

1 旅游开发背景分析

随着国家新政策不断完善, 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无论是旅游投资, 还是开发建设都有更为宽松的政策空间。完善的政策体系, 也让相关涉游投资企业感知到市场发展的先机, 这也是实施旅游投资开发的首要要素。

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 当前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多数家庭愿意将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当做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就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和实际需求。市场的需求就是投资的热点和风向标, 也是决定投资的重要导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旅游服务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 这就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合理, 以旅游业发展为先导, 融入时代发展需求, 调整产业内容, 实现重点突破, 就成为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全新方向, 这也是旅游开发的新思路。需要通过实施旅游开发, 以新组建的旅游公司为主体, 整合旅游资源, 孵化旅游需求, 对接政策支持, 必然能够为产业转型突围寻找到精准的市场突破口和发展切入点。

2 旅游地理筛选理论及茶文化旅游认知分析

2.1 旅游地理筛选理论概述

旅游是针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所产生的一种行为。任何旅游活动都是基于一定载体所实施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由于其客观特性, 其开发和利用过程都会受到部分客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而对游客来说, 其决定选择旅游线路时, 往往会结合一定信息进行目的地筛选。筛选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针对旅游目的地的具体资源进行分类、细化的过程。

旅游地理筛选理论实际上是游客针对旅游地自然资源所作出的社会行为。其往往会造成某一区域旅游资源很热, 而其临近区域由于产品的雷同化或同质化, 形成较冷的局面。筛选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自然资源的考量, 其有自然属性原因, 也有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客观原因。因此, 通过融入旅游地理的筛选理论, 我们在实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想要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融合, 就必须针对性的筛选, 做好区分和细化, 在差异化开发建设基础上, 确保旅游产品资源的品质与实质内涵。而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融入多元内容, 也能够让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有全面深刻的认知, 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冷与热的景点游览状况。

2.2 茶文化旅游的特点及内涵分析

想要对茶文化旅游有深度认知, 首先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是什么?有什么内容?包含哪些产品?正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如今所有要开发的产品都必须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而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养生特点, 充分融入采茶、制茶体验、品茶文化、茶道、制茶程序学习、茶艺欣赏等内容的体系化旅游活动。当前开发茶文化资源, 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 以市场需求进而完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要针对消费者的客观需求, 对现有资源进行及时调整。这两个方面都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营销理念为前提。

茶文化旅游作为基于茶文化资源基础、融入消费者多元消费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活动, 其主要特点集中表现为:首先, 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元素。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休闲养生当做自身生活的主要内容。关于茶的各个环节都成为人们的兴趣点,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深度了解茶的文化。这就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其次, 由于茶叶作为一种农作物, 其生产和成长有着一定独特性, 这就决定了茶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具有区域特性的旅游产品。

同时, 茶文化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内容是体系化、系统化。正是几千年的时代发展, 形成了极具历史积淀的茶文化, 可以说, 茶文化旅游产品, 先是一种多元文化, 之后才是旅游产品。内容丰富、产品多元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最后, 随着旅游行业发展不断成熟, 如今游客参与旅游已经突破了以往的观光旅游, 成为参与体验式旅游活动, 正是游客自身旅游理念的不断成熟, 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者才必须充分考虑客户的感受与体验。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产品延伸, 有效促进了茶叶经济的发展, 如何有效的把茶文化旅游亮点结合到旅游群体上, 使之产生效益, 关系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茶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 要弥补区域元素、自然元素所造成的影响, 着重构建文化内涵与旅游品质。茶文化旅游实质上是将茶元素深化升级为文化内涵, 通过融入旅游行业的特质, 结合产业特点所进行的开发经营。

3 融入茶文化元素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鉴于政府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机遇、消费市场需求等因素, 结合茶文化本身资源优势及结构调整要求实施旅游开发, 完全符合时代要求。融入茶文化元素, 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规划、运营, 需要系统化的理念。理念是指导我们做事的基础和前提, 有什么样的理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

3.1 准确定位, 结合特点———构建体系化定位

构建开发模式, 首先要有超常规性的定位, 从而满足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定位是模式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是决定开发思路的重要要求, 因此在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设计过程中, 必须做好产品定位。同时, 要清楚认识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既要充分结合传统要素, 同时也要与发展需求相结合, 要有跨时代性的开发理念, 既要看到传统, 又要描述未来情况。单一的行业结构很难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我们在实施开发过程中, 不能割裂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要素, 通过跨行业融合, 实现多元要素构建。

3.2 创新开发, 融合打造———构建融入旅游特点与市场的开发思路

随着旅游市场发展和不断成熟, 游客的旅游需求也不断深化, 其旅游消费需求逐渐突破传统的范围界定。在结合茶文化区域绿色资源基础上, 实现创新开发。要突破游客的认知偏差, 避免出现“被归类”的现象, 融合性打造, 融合性实质上就是跨行业发展。要融入与旅游相关的多个行业, 同时整个区域内各个板块之间也要互相融合。想要避免出现“区域热, 自身冷”的开发、经营局面, 就需要实施融入旅游产品特点与市场需求的开发思路。

3.3 丰富产品内涵, 推动行业内融合互动———实施多元化经营思路

想要有效避免自身被游客屏蔽, 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丰富自身产品的内涵与多样性, 只有自身产品具备全面性, 才能确保自身旅游产品能够被更多游客所接受。通过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各项要素, 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 尽可能满足游客需求。此外, 实现行业内高效融合与互动, 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 给与游客更多体验。通过行业内融合互动, 从产品本身出发, 结合产品多元化、结构多样化、体系化互动, 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4 结语

随着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的不断兴起, 一些新的旅游热点被有效开发, 与茶文化相关的区域就是其中的典范。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度假区域由于其明显的“茶叶”单一性, 使得其单一特性日益明显, 这实际上就是旅游地理中的筛选理论。所谓“筛选”, 实际上是环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更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通过有效挖掘茶文化资源, 丰富旅游产品内涵, 实现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全面高效整合。同时产品内容的“去标签化”更是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升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斌.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索[J].北方经济, 2012, 10 (20) :33-36

[2]余心蓬.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农业考古, 2013, 1 (3) :98-100

[3]周晓燕.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学术探索, 2013, 7 (13) :211-215

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心得感言 第3篇

【关键词】旅游语文教学;古村建筑;传统文化鉴赏

中国分类号:G633.3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古老传统的情怀似乎淡了不少,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农家村寨,古老建筑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它具有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魅力。在古村建筑旅游景点简介,以及导游词的写作和解说等教学中,旅游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古村建筑的传统文化意蕴,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一、古村规划设计体现的天人合一理念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其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其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它具有耐久性,是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虽然古村当初并不全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笔者的老家如岗湾,以及对面同宗祖的学舍村,地处鄱阳湖畔都昌县的苏山乡,是两个古村落,有着千余年历史,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朴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建造的数百栋徽派民居建筑,砖木结构为主,虽然经受大自然严峻考验,但数百年来依然耸立。古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左青龙、右白虎”是古村规划设计的主要特征,房屋多呈“座北向南、座西向东”特点,房屋冬暖夏凉、便于通风采光。或有人粗浅地认为这是“风水先生”的封建迷信之说,其实这里面有一定的科学性,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是一门风水学问。现在有的大学还将“风水学”列为选修课程。

如岗湾,村庄依山傍溪,房屋因山势而建,前面是一个大的开阔地。规划布局十分讲究,整体座北朝南,分湾东、湾西两大部分,中间由龙筋(山)埂自然隔开,村前是公路,村后背靠东西走向的灯山山脚。村庄“左青龙,右白虎”特征明显,总体呈“丁”字型。总祖厅建在龙筋埂右边的山凹里,前面是龙筋埂右转弧形800余米长段的青龙嘴,周边花岗石砌垒,有如城墙之形势,坚固而气派。青龙嘴上绿草如茵、绿树成荫。村前广场正前方是特制露天戏台(祖厅旁边还建有室内戏台),周边可容纳万人看戏。祖厅正门前方的两边是官家(或大户人家)标志的旗杆石和上(下)马石,再往前,是纵向排列的三口人造活水圆形池塘:上塘规定洗菜,中塘只能吃水,下塘专供净物。祖厅左边(左青龙),是龙筋埂以东的整齐一字形纵向排开的20余栋湾东房屋,一律坐西(背靠龙筋埂)向东,湾东分部祖厅与总祖厅结构相同,只是房屋门前三口池塘一律为方形。总祖厅大门的右边(右白虎,所有房屋前沿线与祖厅大门前沿线平行),是整齐一字形横向排开的20余栋湾西房屋,一律坐北(背靠灯山)向南。总祖厅左边(湾东)和右边(湾西)各辟有三条深巷,经左转右拐,或右转左拐直通到村庄主行道。村里所有道路均由规格花岗石铺砌,雨天不用打伞、穿上胶底布鞋也能从这家走到那家,从村东跑到村西,不湿衣鞋。整个村庄是弄接着弄,巷通着巷,家连着家。平常将连通门一关,独成一家一户,遇有婚丧喜庆,连通门户都敞开,全村为一个大家庭,帮忙理事方便极了。特别是一茬又一茬的“儿童团”,更是生龙活虎,在这曲折多变、类似迷宫布局的村庄里,上演了无数场“童子军迷藏战”。

古村这里东连瓷都景德镇,南接鄱阳湖波澜,西望匡庐秀色,北通湖口九江。村人生生不息,代代血脉传承,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村庄。其历史积淀和神韵孕育了村民的智慧与秉性,同時也造就了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开村之初,吃苦耐劳的人在周边开荒种地湖口,精明能干的人到外地做生意赚钱,尤其是到景德镇做瓷器活。景德镇与婺源(中国最美乡村)临近,村民赚足钱之后,引进徽派建筑风格,回到村里大兴土木,建造与婺源如出一辙的徽派房屋,令家乡享有“小婺源”之美称。

二、古村建筑表现出的文化意蕴

民居古建筑不仅讲究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刻意追求屋内的装饰美。传统的徽派建筑木雕、石雕、砖雕等艺术极大地丰富了这种装饰内容。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不仅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与伟大,也表明了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尤其是木雕,艺术形式与建筑物装饰和实用完美结合,既考虑到美观,给人以艺术熏陶,陶冶人们情操,又考虑实用,有利于建筑的坚实耐用,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构图制作时,都立足于装饰角度来思考题材的表现手法。

如岗湾、学舍村古建筑屋檐下方的工艺木雕,栩栩如生,或狮子彩球,或双龙抢宝,或双凤朝阳;天井两旁的窗花雕刻,巧夺天工,或是四季名花图案,或是人物故事天仙配、八仙过海等……这些雕龙画凤的宝贝无不透出幽远古朴的气息。

古村有大三进、小三进,大八间、小八间等数十栋棋盘老屋(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但又各有特色:“天花”、“进藻”,多姿多彩;飞檐斗拱,形神各异。房屋用天井采光,屋上雨水从天井下落(即,四水归堂),进入地下暗管道流入池塘(又称四水归塘),象征财不外流。整栋屋不向外开窗,除了安全保障外,还象征着财不外露。

远远望去,成群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白檐,山头、转角、马头墙,风格独特,古色古香。村内巷道纵横交错,村前池塘明清如镜,村外群山环抱连绵,惹来《聊斋》《牡丹亭》《铁血共和》《风雨下钟山》等影片剧组现场狂取镜头。在村里土生土长,后来走进城市的村民,留下不少难忘的童年趣闻,总免不了迷恋乡里古村,禁不住梦中回放棋盘老屋的生活剪影;许多世居城市的村民,唯愿经常回归乡里,着意观赏气势恢宏的徽派建筑风格,顺便寻觅先祖景德镇官窑瓷器珍品之踪迹;更有慕名前来的文人墨客、记者编导和游客们驻足古村采风、摄影……

两个古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其古建筑整体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了“座北向南、座西向东”“左青龙、右白虎”的建筑风格,实用性与审美性做到了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取得了良好宜居效果,是“天人合一”的成功建筑范例,其建筑传统文化值得旅游专业的学生去探索和鉴赏。

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心得感言

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心得感言(精选3篇)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心得感言 第1篇《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学习《旅游地理文化鉴赏》我学到了很多,也理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