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控制论与软件适应性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控制论与软件适应性(精选5篇)

控制论与软件适应性 第1篇

相对来说,反射技术的历史并不短。20世纪70年代末,Lisp用解释程序反射其它的特定的解释程序的语义,这是反射技术的首次出现。80年代初,Smalltalk通过修改编译器修改语言的语义和控制消息传递,将反射概念集成到元类(meta classes)中。然后经过10多年的试验。80年代后期,CLOS(the Common Lisp Object System)[1]成为第一个开发了完整的元模型协议(meta-object protocol,简称MOP)的面向对象语言,这个元模型协议允许修改基于元对象的语言的关键特征。

近来,反射技术以其明确分离描述系统自身结构、行为的信息与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建立可动态操纵的因果关联以动态调整系统行为的良好特征,已经从理论和技术研究走向实用化,使得动态获取和调整系统行为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例如,Java的反射机制,具有反射结构的设计模式,以及各种反射式中间件等。

计算反射(computational reflection)[2]是在程序的自身执行过程中,程序像数据一样表示程序状态的一种处理能力。这种处理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省(introspection)和调解(intercessory)。自省是程序观察并根据观察推导自身状态的能力。调解是程序修改自身的执行状态,或改变它的解释以及改变内涵的能力。通常将计算反射简称为反射(reflection)。

通常将反射分为结构反射(Structural Reflection)和行为反射(Behavior Reflection)。结构反射一般指系统的结构能够动态的改变,比如给对象增加一个属性,Introspection可以认为是结构反射的一种;行为反射指动态的改变系统的语义,比如AOP实际上改变了一个对象方法的语义。换一种方法,又可以分为编译时反射和运行时反射。

从反射的定义可以知,一个反射系统应当具有自我表示的能力(称为自身表示,self-representation)。自身表示使该系统能够回答关于其自身的问题,并支持作用于自身的动作。同时也应该具有系统的因果关联(causal connection)能力,因果关联是指目标计算的状态可以激发一些作用于系统自身的动作,而系统自身的改变也可以影响日标的当前状态与以后的行为。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反射系统至少分为两个层次:1)元层(meta level),也称非功能层。该层次提供系统内部相关的信息,包括类型结构和方法调用机制等。在这一层里面实现对基层结构和行为的观察与操作。2)基本层(base level),也称功能层、应用层。在这一层里面实现应用功能。这一层构建于元层之上,外部系统可以通过元层次提供的信息和操纵方法来动态改变这一层的行为。

2 程序设计语言的反射机制

自省和调解都需要一种机制,对作为数据的执行状态编码。提供这种编码被称为具体化(reification)。使用反射编程,可以使软件在运行时通过自省运行需求,使用具体化能力自己调解自己(通俗地说,就是运行时自动修改程序),动态获得新的行为能力,即程序可以反省自己,把自己当成数据,可以自己修改自己。具有反射能力的语言或应用系统,能够把对软件部分功能的定义延缓到运行时确定,也就是让最终用户定制应用程序,这种特性使程序具有了某种生命,使软件的自我演化成为可能。

所以,语言的反射机制是实现软件系统反射机制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软件适应性的基础。

3 具有反射结构的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3]设计模式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将已证实的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设计模式帮助你做出有利于系统复用的选择,避免设计损害了系统复用性。通过提供一个显式类和对象作用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潜在联系的说明规范,设计模式甚至能够提高已有系统的文档管理和系统维护的有效性。简而言之,设计模式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快更好地完成系统设计。

所以,按照合适的、好的设计模式设计出的软件,具有较好的开发部署适应性。为了支持软件的动态适应性,通常系统中需要引入反射机制。如何在设计模式中引入反射结构,从而在设计模式层面上支持反射机制的引入,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但这并不是件很难的事。下面以在Visitor模式中引入反射机制为例,说明具有反射结构的设计模式。

Visitor模式有如下优点:1)Visitor模式使得增加新的操作变得很容易。如果一些操作依赖于一个复杂的结构对象的话,那么一般而言,增加新的操作会很复杂。而使用访问者模式,增加新的操作就意味着增加一个新的访问者类,因此,变得很容易。2)Visitor模式将有关的行为集中到一个访问者对象中,而不是分散到一个个的节点类中。3)Visitor模式可以跨过几个类的等级结构访问属于不同的等级结构的成员类。迭代子只能访问属于同一个类型等级结构的成员对象,而不能访问属于不同等级结构的对象。Visitor模式可以做到这一点。4)Visitor模式可以积累状态。每一个单独的访问者对象都集中了相关的行为,从而也就可以在访问的过程中将执行操作的状态积累在自己内部,而不是分散到很多的节点对象中。这是有益于系统维护的优点。

但是,Visitor模式也存在如下一些缺点:1)增加新的节点类变得很困难。每增加一个新的节点都意味着要在抽象访问者角色中增加一个新的抽象操作,并在每一个具体访问者类中增加相应的具体操作。2)破坏封装。Visitor模式要求访问者对象访问并调用每一个节点对象的操作,这隐含了一个对所有节点对象的要求:它们必须暴露一些自己的操作和内部状态。不然,访问者的访问就变得没有意义。由于访问者对象自己会积累访问操作所需的状态,从而使这些状态不再存储在节点对象中,这也是破坏封装的。

从反射技术特点中我们看到,如果将反射技术用于Visitor模式,不但可以保留Visitor模式的优点,还可以很好地克服它的缺点,即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反射机制动态添加新的节点类,并且反射机制可以让访问者对象方便地获得节点对象的操作,而不破坏节点对象的封装。

图1是增加了反射机制的Visitor模式。

4 反射式中间件

反射中间件(Reflective Middleware)[4],是一种实现了反射机制的中间件系统。同一般的中间件相比,其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在中间件系统中采取反射机制。通过实现反射机制,反射中间件可以克服传统中间件系统的单一性和不灵活性,从而可以更好的支持新的应用领域。具体说,反射中间件是指在中间件系统工程中采用反射机制,以达到开放性、可配置性(Configurability)和可重配置性(Reconfigurability)要求的体系结构。简单的说,反射中间件是指,通过适当的因果相联的自表示,能够检测和调整系统的行为的中间件系统。

由于,反射式中间件具有这些特点,从自适应角度看,关于反射式中间件的研究为自适应的实现提供了非常好的运行平台。例如,OpenCorba是一种基于反射式语言NeoClasstalk的反射式CORBA,通过元类将ORB内部特征分离并单独实现,从而允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监测并调整这些内部功能单元,如,监视远程对象调用的行为,在服务器进行类型检查等[5]。dynamicTAO是实时ORB软件TAO扩展,其反射能力体现在对系统服务的配置与重配置,即,通过配置管理器将特定的策略(如安全策略、调度策略等)及其实现机制关联起来。

5 结论

反射技术强调系统的自省和调解,通过元层来实现对基础层的控制,从而实现系统的适应性。反射机制的实现可以在不同层面。语言层面的反射是最基本的、粒度最细的;设计模式层面和结构层面的反射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复用性;反射式中间件为设计自适应软件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Gabriel R P,White J L,Bobrow D G.CLOS:integrating object-oriented and functional programm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1,34(9):29-38.

[2]Maes P.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in computational reflection[C].OOPSLA'87,Sigplan Notices,1987:4-8.

[3]GoF.设计模式-可服用的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Roman M,Kon F,Cambell R.Reflective Middleware:From Your Desk to Your Hand[M].UIUC Software Research Group,2006.

控制论与软件适应性 第2篇

自适应阻尼控制悬架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自适应阻尼控制悬架系统(ADS,Aajuster Damping Control Suspension System)是一种新型电子控制悬架系统,奔驰轿车即装用了这种悬架控制系统.自适应阻尼控制悬架系统将加速传感器、转角传感器、车身加速度传感器等接收的.信号输入ADS电子控制装置(ADS ECU),并根据车辆的行驶状况自动调节减振器的阻尼力,以适应路面的变化,即使在汽车进行避障行驶时,也可以保持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作 者:杨月海 作者单位:刊 名:汽车维修英文刊名:AUTOMOBILE MAINTENANCE年,卷(期):2010“”(1)分类号:U4关键词:

软硬兼施 用软件与外设控制热量 第3篇

监控与调节 软件

所谓内外兼修中的内,指的就是各种软件,它们更多的是用来监控设备发热情况、控制程序进程、降低设置以减少发热量,甚至控制外部散热设备辅助散热。相对于一味增强散热能力,修炼好软件“内功”同样重要,甚至有可能带给我们惊喜。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软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监测自己的设备。

鲁大师

一款快速流行的软件——“Windows优化大师”让人们知道了鲁锦这个技术天才以及他在优化方面的才华,正式更名为“鲁大师”后,这款支持安全漏洞、硬件规格和温度等多种数据、系统监测软件的更成为用户甚至是测试者最欢迎的硬件监测软件。如今,鲁大师已经加入了360,成为了现在的“360硬件大师”,但人们依旧习惯性称呼它为“鲁大师”,我们这里也仍使用这一名称。

在我们最重视的温度监测方面,鲁大师可以直观地向用户提供包括CPU温度、显卡温度、主硬盘温度以及主板温度这四个最常规的温度数据。这款软件还可以用曲线图保存温度变化数据、温度压力测试等,便于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它记录大型3D游戏或高端应用中的温度变化,对自己的所运行的软件做好规划。

鲁大师还有另一项“防暑降温”利器,那就是“节能降温”模式。这是一种通过对硬件、软件的监测、计算各软件功耗,然后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自动降低功耗,从而达到降温目的的模式。其“节能降温”、“智能降温”模块则照顾了熟悉电脑原理以及一般用户的需求,完全可以做到一键降温。

AIDA64

作为一款从16位系统时代就存在的软硬件监测软件,AIDA64在16位时代叫做AIDA16,32位系统时改为AIDA32,随后更名为了EVEREST。在软件的开发商Lavalys公司被FinalWire收购之后,EVEREST进入了64位系统时代,再次更名为AIDA64。

AIDA64是一款对电脑全方位的检测、监测软件,它可以详细地提供包括处理器、内存、磁盘等部件在内的温度、电压、频率等全方位数据,更具备了超频、硬件纠错、压力测试以及内部传感器数据在内的诸多功能。

在AIDA64中,用户可以用系统稳定性测试模块来监测CPU、显卡在内的诸多硬件温度,它提供了过热、过压、风扇警报和紧急程序启动功能,其中的风扇警报功能在实际使用中非常有效和关键。在国内很多地区,正常的风扇可能很快就因为积灰、卡线、润滑等原因出现转动问题,在我们前面讲到的清洁工作后也常常会忘记连接风扇电源,但很多时候用户不拆开机箱或者不仔细听的话,是不会知道风扇运行状况的,能够及时反馈风扇故障就非常重要了。

HWMonitor

作为CPUID公司的知名作品之一,HWMonitor和CPU-Z一样是简约型软件的首选,也就是说,那些不愿意使用复杂软件、分析大量数据的用户可以选择这款HWMonitor。这款小软件开始运行,便可以立即显示系统温度、CPU温度、GPU温度、硬盘温度4项数据——这也正是温度监测领域最基本的4项数据。

除此之外,HWMonitor还提供了这四项数据的当前、最高、最低状态,以便用户对自己的设备曾在何时达到了一个温度峰值有所了解。另外一个小功能,则是显示了风扇转速情况,只不过这项数据只能提供CPU而不能显示显卡的风扇转速。

总体来说,这款小软件是为了那些追求简单了解温度情况的用户准备的,它不能提供详细的传感器数据,但基本的功能齐备并且监测准确,作为桌面常驻小工具还是很合格的。

最后我们多提一句与它的同门师兄CPU-Z功能相仿的GPU-Z,作为一款轻量级显卡测试软件,GPU-Z同样简洁直观,更是可以生成一个log文件持续监控温度风扇负载。

SpeedFan

与HWMonitor一样,SpeedFan简约而直观地提供了硬件温度、电压、风扇转速等数据,只是对硬盘数据支持不够。除此之外,SpeedFan拥有一项绝技,那就是CPU频率控制,这原本要在BIOS或主板厂商系统软件中调节的功能,SpeedFan可以通过软件就可以控制,不过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软件支持的主板型号并不多、更新也不及时,导致这项功能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启动。

当然,通过软件名称我们也可以看出,本软件最大的“卖点”是控制风扇的转速。主板的风扇调速功能分为PWM模式和DC模式,不同品牌、型号的主板采用不同的模式,当然也可能两种模式均支持。speedFan做到了完美支持这两种风扇调速模式,并且不需要进入BIOS开启风扇自动控制,其风扇调节功能十分齐全,可以设定CPU使用频率节点然后规定风扇转速,只是界面不太人性化,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后才能完美使用这款软件。

与前面的软件相比,SpeedFan是一款真正可以控制风扇来物理降温的软件,当然,它也只是调节风扇转速而已,仍旧是在用户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实现降温。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款实用或最新的降温产品。

传导与清除 硬件

散热底座

对于笔记本电脑用户来说,产生的大量热量会有几乎要将外壳融化的感觉,国外甚至还有过用笔记本外壳煎蛋的试验,其热量之大可见一斑。因此如何为笔记本降温成为用户头疼的难题,散热底座是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

散热底座顾名思义,是一种将散热系统安装在底座上,然后垫放在笔记本之下的设备。散热底座可以让笔记本下方留出更大的散热空间,减少避免热空气聚集,并通过风扇将笔记本底部产生的热量迅速吹散。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设计简单粗糙的散热底座效果其实相当可疑,它们能让底部温度降低一些,却难以触及内部核心,甚至可能阻碍本机的散热效果,散热底座就在笔记本电脑最常设置散热出风口的左后与右后位置带有挡板,会阻挡正常散热,因此根据自己的机型特点和需求,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散热底座非常重要。

nlc202309051234

在最近推出的散热底座中,Tt的Satellite卫星式便携式笔电散热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设计巧妙,体积远小于常见散热底座,携带时只有一个小盒子大小,只比常见的笔记本电压器略大。在使用时将它拆开成两部分,垫放在笔记本左右两侧,双50MM风扇构成很好的散热风路,同时又不会阻挡任何部位的散热孔,还可以自由调节使用高度和角度。更有意思的是Satellite卫星式便携式笔电散热器内建高音质扬声器,对受到体积限制而音效不佳的笔记本电脑是非常不错的功能补充。

水冷散热器

对台式机用户来说,液冷散热器与风扇相比,拥有非常明显的优点,比如噪音较低、能力更强、主板承受重量较小等,不过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复杂性和高价格。液冷散热器需要用泵让散热管中的冷却液循环,从而带走硬件上的热量,因此需要液冷块、循环泵、管道、换热器等多个部分,因此传统水冷散热器比风扇结构更复杂,体积也大不少,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在水冷散热器诞生的早期,一台名牌散热器的价格甚至要超过了主板加CPU本身。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液冷散热器在成熟度、简易程度以及兼容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很多公司推出了相对小巧易用的一体式液冷散热器,中高端机箱则普遍带有液冷管路出口,还有一些液冷散热器使用其他冷却液替代水,提升了性能和安全性。另外在价格方面,299元甚至199元的大品牌液冷散热器已经出现,原本准备配置高端风冷散热器的用户,已经可以考虑改为选择液冷产品。

数码产品的散热问题

随着最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体型越来越纤细,外壳越来越精致,数码产品外壳又一次兴起,成为新一代智能数码产品最常见的外设,但在精心保护我们的数码产品时,其中的大部分,其实对正常散热是一种阻碍,对时刻保持开机连线状态,甚至可能长时间执行后台程序的高端手机来说,更是存在隐患。

我们建议用户首先可以考虑摘掉手机套,以确保其散热能力,而对于手机携行时经常发生刮擦,或者常常掉落,碰撞手机的用户,则可考虑网状或带有大量镂空格的外壳,外套,材质则以金属为最好。

另外对手机内部来说,将处理器等原件热量导出的散热膜也非常重要,一些手机在更换电池或slM时,会露出部分散热膜,如果这些部分受到损伤,可能会影响散热及稳定性,应该及时修补。

对有些选择了三防手机、平板电脑的用户来说,其实还有一个“神奇”的降温方法,那就是——水洗,当然这只能偶尔为之,更多的可以用来炫耀而非实用。不过在我们之前介绍索尼Xperia Z3时,索尼确实向我们介绍了它的一个卖点,那就是陪伴主人泡在水池,人机一起降温…一

总的来说,用软件准确监测温度然后用硬件物理降温是一套非常有效的组合拳,只不过这套组合拳更多的还是出现在了PC上,移动设备的散热依旧是一块短板,处理器和GPU、内存的提升带来散热需求,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它们的散热情况,好在OPPO等公司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为智能手机加入了冰巢等具有专利技术的散热系统。在此也期待其他厂商能够将研发重心适当向散热上适当偏移一些,让广大用户体验到更为“温和”的性能。

控制论与软件适应性 第4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职业适应性,实训基地,改革与探索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给软件产业带来了长足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软件危机,它可以把学生所学的编程语言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体现不了这些专业知识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生对课程理解不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但实际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能够运用各学科的多方面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出现了软件开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能力的障碍[1]。职业适应性是指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大学生学习和人际适应性相对较高,而职业选择和环境适应性的水平相对较低[2]。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需要学生社会、企业及高校的共同协作。对高校而言,软件开发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使用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所以要建设仿真性强、职业性强、管理先进的计算机实训基地,就需要从行业需求出发,开发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实训教学[3]。下面就软件开发实训的内涵,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软件开发专业实训体系建设的深层意义

传统课堂教学常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此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教学效率高,但仅适合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企业定岗实习时,把学生具体安排到工作岗位上,学生能够进行以动手操作的职业训练。实训结合两者的优势,它能够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采用实际的工作项目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工作方法等方面有所提高。

2 软件开发实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有很多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已经建成并使用,但实际作用并未完全发挥,最终导致毕业生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具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训教学目标没有理解透彻

把实践教学仅理解为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过程,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没有重视实训能力的培养,对实验设计、实验思路及实验综合分析的能力训练不足[4]。实训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没有形成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独立实训教学体系,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缺乏综合性实训

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多数进行的是对单个学科检验性实验,对整个专业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训比较缺乏。这样就造成各相关课程实训衔接的不多,实训内容太过于片面,计算机整个方向的系统性综合实训没有得到考虑。

2.3 实训内容未体现岗位角色

在传统的以“课程实训”加“毕业设计”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实训,学生对自己的岗位定位相对明确,欠缺完善的程序员程序编写功底,对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掌握的不够深刻,更不曾接受过项目管理的综合专业知识培训。

2.4 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有限

实训基地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产、学、研结合体制组织不足[5]。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没有很好的形成,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企事业的参与,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实训时间有限;所选项目脱离实际生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同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是实训基地功能发挥的障碍之一。

2.5 实训教学的规范化组织管理有待完善

完善实训教学的过程管理,确保各种实训教学环节的效果。只有在每个实训环节具体实施中做到有章可循,实训教学的地位才能得到提高。虽然各个学校已经在教学文件、规章制度等方面对实训教学做了一些的规范管理,但还是不够。

2.6 实训设备的陈旧

高校普遍存在设备不足或者是设备更新不及时,造成设备陈旧现象。这样就会妨碍实训安排,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最新的实际操作环境、依附于先进设备的技术介绍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环境不了解,对就业后的企业实际岗位需要不能很好适应。

3 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实训改革措施

在充分调研后,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提出和实施了一些软件开发实训改革方案:

3.1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应在校领导高度重视及教务部门统一管理下加大对资金的投入,提高实训基地设备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把兄弟院校的资源联合起来,建立公共的实训基地,这样既减少了重复性建设的资金投入,又能为培养专业性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6]。

3.2 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在软件开发实训教学中,指导教师需要采用不同实训环节对应不同指导方法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增强学生参加实训的胆识和信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3.3 实施灵活的实训项目

改变集中式实训制度,灵活安排教学机制。根据不同实训项目的日期、时间跨度、项目的特点和项目的难度灵活地安排实训的时间。在满足正常教学实验课程需求的同时,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基地,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7]。安排专任实训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根据实训项目设置岗位,安排实训人员,指导实训过程。

3.4 构建采用真实项目体现岗位角色的实训室

在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中,建设多个模拟实际的软件公司实训室,真实再现实际企业工作环境。在实训中学生的角色有系统分析、开发、测试、管理等相关人员,相应完成软件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具体工作任务。实训项目指导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实训项目需求来安排岗位的人选。

3.5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是实训的重要环节。在团队实训模式中,实训团队的成员岗位分工是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为,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积极程度、学生对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项目组成员间的互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6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需要做两方面的考虑:一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参与实训教学。二教师要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实际工程项目开发。另外,没有授课任务的专业老师可以被学校安排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师资结构的互补性。

3.7 加强和完善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

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实训教学资源,对实训教学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得到保证并达到预期目标[8]。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加强管理的执行和行政部门的检查。

3.8 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为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性人,结合国内著名IT企业的项目管理经验及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开发软件项目实训管理平台。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进步。

4“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不断探索符合IT职业教育要求的实践培养体系,构建了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为一体的全程实训教学体系,创新了以“虚拟职场演练”和“1-7课题组管理模式”为岗位训练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阶段,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两种类型,通过“7*10小时开放实验室”和“1-7”课题组机制,将课内、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且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加入职业素质训练环节,并利用暑期选派学生在合作单位进行定岗实习。

在“1-7课题组管理模式”实训过程中,按照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组织,着重注重工作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熟悉。整个实训过程采用实训平台进行控制管理,借助系统实现分配任务、监控过程、撰写日志、解答疑难、控制进度、提交结果。“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7课题组管理模式”的建设及实训教学改革,注重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注重了学生对工作环境的体验,注重了学生对软件开发标准规范的认识,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有效地培养职业综合素质。“1-7课题组管理模式”的建立为学生在校学习与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搭建了桥梁,能够真正提高软件开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

5 总结

以职业适应性为导向的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应为教学、科研、生产及社会提供服务。实训基地建设须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计算机教育人才目标相适应,实训内容和实训技能应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必须以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廖丽娜,唐柏林.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和培养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21(1):103-106.

[2]邓碧会,邓维,李兢.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8,14(4):59-63.

[3]杨蕾,金蕾莅.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障碍及其指导方法[J].教育与职业,2012,12:12-14.

[4]陈网凤,高晓蓉.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的改革与构建[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9(3):11-13.

[5]李吉彪,周轲.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体系的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9(4):64-65.

[6]郭健辉.高职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7:143-145.

[7]刘爽,李锡祚,陈鹏.就业导向的IT实训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9):140-141.

控制论与软件适应性 第5篇

【关键词】V/UHF通信技术 信号基带电路设计 控制软件设计

一、V/UHF通信技术概述

WUHF通信技术也称为多频段信号传播技术,是现代科技水平逐步发展下的高度信号分配管理措施,这种信号管理措施通过对信号进行数字化智能分析,将信号分层不同的三分波段,分别接收来自不同信号传感器的信息,为信息资源的更新提供了充足的数据保障。V/UHF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现代科技产品中,例如:液晶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多种科技产品中。V/UHF通信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是有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第一,V/UHF通信技术能够将信号进行切分,降低了信号受干扰的程度,保障了信号的额完整性;第二,V/UHF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对检测信号的软件和硬件的综合串行应用,提高了通讯的科技性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我国通讯事业的逐步发展。

二、V/UHF通信背景信号基带电路设计

V/UHF通信背景下信号基带电路的设计是促进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是促进我国通信技术进一步的重要体现,V/UHF通信背景下信号基带电路的理念主要是采用数字信号加密系统将信号进行分段管理,保障信号接收的强度和信号应用之间的灵活程度,实现通信资源管理全面性综合性发展;V/UHF通信背景下信号基带电路的设计结构主要从信号存储器、信号基带电路结构和基带电路编程人手进行分析,这三方面中包含了V/UHF通信背景中信号基带设计的各个基础组成部分,从信号数据存储、信号输送信号以及数据信息操作控制等多方面进行数据管理,实现V/UHF通信背景下基带电路设计的实用性。

三、V/UHF通信背景信号控制软件设计

1、控制软件的数据系统设计。V/UHF通信背景下对信号控制软件的设定是为了提高通信信号的强度,为信号连接提供不同层次的数据信号来源,保障数字化环境中不同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V/UHF通信背景下信号控制设计首先采用SQL应用系统对信号数据资源管理进行数据资源沟通,实现V/UHF通信背景下对不同层次的信号进行合理化切分和补充,实现信号资源应用在不同波段下数据资源的相互转化,即背景信号数据库典型的对FH、VFH、UHF进行信号转化。例如,在V/UHF通信背景首先应用SQL数据系统编程技术收集到的信号资源进行信息资源编程设计,然后按照输出方式分别归类到FH、VFH、UFH数据信号之下,当FH波段的数据信息不稳定时,产品智能化系统进行自动调节将信号段调节在VFH波段下,当VFH波段下的信号数据资源不稳定时,则会自动调节到UFH波段下,从而保障V/UHF通信背景下信号供应的正常运转。

2、V/UHF信号分层控制。V/UHF通信信号分层控制是设计人员在进行软件程序设定时将SQL综合管理下的数据资源进行数据分类管理,即以FH、VFH、UHF为代表的不同信号数据管理层次,在同一设备中不同信号管理程序下实现数据信号管理层次管理,保障FH、VFH、UHF接收到的信号资源管理信号之间的信号互不干扰,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数据资源管理互补应用。

3、IP地址的网络地理外置设定。V/UHF通信背景下对信号控制软件设计的一部分,在设计控制软件过程中设定IP应用范围,提高了信号应用的强度,从而实现数据互联网数据信号应用管理中通信信号管理的综合性发展。此外,设定IP地址的网络地理位置设定也是在结合GPS技术基础上进行综合信号应用管理,GPS能够实现对用户V/UHF通信信号强度的准确定位,增强V/UHF通信中不同波段的信号之间的自由转换,同时IP地址网络地理位置设定也能够用户使用范围内的信号资源进行信号强度保护,提高信息通信强度,推进我国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

四、V/UHF通信背景下信号基带电路与控制软件的应用

第一,对V/UHF通信背景下信号基带电路的检测主要侧重对信号基带中对信号存储能力的检测。当V/UHF通信背景下有相应数据信号进行传输时,线号基带线路能够在SQL的数据信息资源操作下将数据进行综合划分存储,并且存储的信号资源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保障数据资源的顺利传输控制;第二,V/UHF通信背景下对控制软件的应用检测主要是对信号传输中不同控制部分发挥的实际作用进行测试。信号控制软件将从信号基带电路中接收到的信号资源进行数据再分配,然后经由GPS与IP地址顺利输送到用户应用产品上,完成信号传输的周期活动。

控制论与软件适应性

控制论与软件适应性(精选5篇)控制论与软件适应性 第1篇相对来说,反射技术的历史并不短。20世纪70年代末,Lisp用解释程序反射其它的特定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