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范文
口腔黏膜病范文(精选8篇)
口腔黏膜病 第1篇
1.1 健康史
1.1.1 全身情况
了解病人家族史, 有无全身系统性疾病以及营养状况;了解病人有无吸烟史、戒烟史、服药史、治疗史或喜烫食、嚼槟榔等特殊生活习惯;针对性询问病人饮食或使用化妆品情况, 哺乳情况, 月经情况及精神情绪等[1]。
1.1.2 口腔状况
有无残根、残冠、锐利边缘嵴及不良修复体, 近期是否进行过口腔治疗或修复, 是否在替牙期, 有无咬唇、咬颊、常伸舌自检等不良习惯。
1.2 身体状况
1.2.1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详细询问病程长短, 溃疡发作的频率、疼痛程度与数日, 有无复发性、周期性及自限性, 是否与饮食、睡眠、月经周期等因素有关, 溃疡是否具有“红、黄、凹、痛”等特征。
1.2.2 口腔单纯疱疹
详细询问病人有无发热、咽痛等前驱症状。口腔黏膜及唇周有无针尖大小成簇的透明水疱, 黏膜疱破后形成溃疡, 皮肤疱破后结痂。
1.2.3 急性念珠菌性口炎
仔细询问哺乳经过, 有无长期服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口腔黏膜有无白色丝绒状斑片损害, 黏膜是否充血。
1.2.4 寻常型天疱疮
询问病程长短, 曾做过哪些检查, 是否明确诊断, 曾用过哪些治疗方法, 是否用过糖皮质激素, 治疗效果如何。口腔黏膜有无棘层松解现象。
1.2.5 黏膜扁平苔藓
询问病人发病过程、病损部位及进展情况, 患病后有无治疗, 使用药物的种类及使用时间、疗效、不良反应等, 有无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 (条柱) 、充血、糜烂、萎缩、小水疱等症状。
1.2.6 游走性舌炎
了解病人家族史、情绪及睡眠情况, 有无内分泌疾病及其他全身疾病、营养状况, 是否为替牙情况, 病损好发部位及特征, 有无丝状乳头萎缩形成的地图样病损区, 并有“游走”现象。
1.2.7 灼口综合征
了解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症状出现时间、轻重程度、有无规律性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加重或缓解, 灼痛时有无伴随症状, 有无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和伸舌自检等不良习惯, 更年期或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有无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还应询问病人的睡眠、精神状态、月经、饮食及大便情况。口腔局部注意残根残冠、义齿情况、唾液腺功能等。
1.2.8 口腔白斑病
讯问病人是否有刺激痛等症状, 口腔黏膜上是否存在以白色斑块斑片为主的损害。有无吸烟史, 是否喜食刺激性食物, 局部是否存在刺激因素。病变是否有癌变倾向。
1.3 辅助检查
1.3.1 血常规检查有助于了解有无贫血、感染、感染类
型、机体的反应及身体基本情况。
1.3.2 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有助于确诊感染类型及病原体, 确定治疗方案。
1.3.3 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细胞分化情况, 确定有无恶变。
1.3.4 社会-心理因素
一些黏膜病持续数年, 需要长期治疗, 病人可有悲观、失望等情绪, 因别人患口腔癌而出现恐癌等不健康心里。另外, 家庭主要成员对疾病的认识, 对病人的态度, 能否正确处理突来的刺激, 家庭主要成员对疾病的认识, 对病人的态度, 能否正确处理突来的刺激, 家庭经济情况, 有无亲友帮助等。
2 护理诊断
(1) 口腔黏膜受损:与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增生、萎缩、破溃及皲裂等病变有关。 (2) 疼痛或舒适度改变:与口腔黏膜受损及食物刺激有关。 (3) 焦虑与恐惧:与疼痛、反复发作或恐癌有关。 (4) 潜在并发症:与全身免疫功能异常或治疗不当有关。 (5) 体温升高:与感染及炎症有关。 (6)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7) 知识缺乏, 病人及家属对疾病发生的相关疾病的防治和预后知识。
3 护理目的
(1) 疾病治愈或控制, 受损口腔黏膜得到预期修复。 (2) 疼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 (3) 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疾病, 解除焦虑和恐惧心理, 树立信心。 (4) 能寻找致病因素或诱因, 帮助病人执行降低易感因素的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 增强机体免疫力, 减少或避免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5) 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病因素、治疗原则、治疗过程、预防保健知识及配合治疗的常识, 提高疗效, 减少或避免复发。
4 护理措施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病人的护理: (1) 心理护理:让病人了解本病具有自限性、周期性、复发性的特点, 是不传染、不恶变、可控制的良性病损, 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树立信心。 (2)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可能了解溃疡复发的可能诱因, 提倡合理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保证良好的睡眠和乐观情绪等。 (3) 药物护理:嘱病人遵医嘱用药。如采用10%硝酸银烧灼溃疡时, 协助医生隔离术区, 勿使药液超出溃疡画, 以免伤及周围正常黏膜。 (4) 对症护理:疼痛症状较重、影响进食者, 可用0.5%盐酸达克罗宁液局部涂擦, 或1%普鲁卡因液漱口。嘱病人吃清淡食物, 以减轻对溃疡的刺激。
参考文献
口腔黏膜病与糖尿病的关系探讨 第2篇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除肿瘤以外的疾病。口腔黏膜病病损的临床表现多种形式。除极少数是单纯由局部原因引起外,大多数口腔黏膜病的发病和全身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对口腔组织可产生多种作用,有时甚至是引起口腔病损的主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各种口腔黏膜疾病在糖尿病患者发生情况,以期引起口腔医生与糖尿病医师的关注。
1 糖尿病与口腔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是正常人口腔、胃肠道、呼吸道及阴道黏膜常见的寄生菌,其致病力弱,仅在一定条件下才会造成感染,故称为条件致病菌。糖尿病所致的血糖增高,维生素A、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等,都可引起黏膜的退行性变而使白色念珠菌易于侵入,导致感染。所以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很容易患念珠菌感染,他们的病程和严重程度也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Willis【1】用含漱培养法对414例采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口腔内念珠菌检出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77%的糖尿病患者口腔中携带念珠菌,其中40%没有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症状,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念珠菌定植高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Willis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只有当血糖控制很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在12%以上,才能增加念珠菌感染的易感性。
在糖尿病患者中,念珠菌发生的频率与感染的危险因素是联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影响因素的作用。
2 糖尿病与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考虑其可能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疾病【2】。1型糖尿病和OLP都具有自身免疫病的特征,所以认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免疫机制在OLP的病情发展上起确定性的作用。很多研究阐述了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增高。唐国瑶和许国祺【3】OLP患者进行血糖检测,发现糖尿病患者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中的病患率,对血糖高的OLP患者进行降糖治疗和口腔抗真菌治疗后,OLP的病损显著改善,与糖尿病相关的OLP的治疗并没有特异性,OLP的治疗主要有精神心理调节、免疫调节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局部治疗。Femopase【4】等报道不同地区OLP患者中,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
3 糖尿病与口腔白斑和红斑
口腔白斑和红斑属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OLP属于口腔黏膜癌前状态。Albrecht【5】等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者群中,口腔白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糖尿病确诊的第2年口腔白斑和OLP的发病率最高,并且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口腔白斑的发病率升高。
4 糖尿病口腔黏膜病的治疗:
糖尿病病人口腔黏膜组织免疫力下降,系统性疾病与长期用药、牙颌系统衰退与颌营养不良、使其处于口腔黏膜病的暴露因素之下。随年龄增长有一系列的变化,包括:牙颌系列;残根残冠多,无牙颌多;关节系统:关节面弹性下降,髁突变平、变宽、变方,关节盘磨损等,致使关节功能下降;牙槽骨和牙周组织;牙槽楫吸收、牙周袋形成等牙周组织的破坏,致使口腔坏境恶化;血管及微血管退行性变化会使口腔黏膜的环境变化不利于防止口腔黏膜病的发生,也不利于口腔黏膜病的治疗。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易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增加药物效应的协调作用,或出现拮抗反应而使药物效应减弱或消失。
医师根据实际情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相关的化验,有利于在多主诉的情况下找出应治疗的主要问题,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首先要合理选药:用药要少而精。以局部用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保持口腔清洁,对症治疗,减痛,消毒,促进组织愈合,防止继发感染,;以全身用药消除致病的全身因素,进行全身支持治疗。可以局部用药就不全身用药。避免同类药物重复使用。避免滥用药。对不明原因的症状,不轻易用药。其次用量适当:掌控好最佳的用药剂量。临床难以根据药物剂量来预测机体反应,故应强调药物剂量的个体化。一定要按照年龄和临床反应调整药物剂量。用药剂量要因人而异,一般应从“最小剂量”开始。同时将服药时间安排得当,最好与人体生物钟吻合,以减少药物副作用,发挥最佳效果。
很多口腔黏膜疾病都与糖尿病相关,血糖控制情况能够影响糖尿病患者对口腔黏膜病之间的关系,糖尿病影响口腔黏膜的具体机制也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因为糖尿病导致代谢和免疫的异常,以往的研究结果不盡一致,还需要口腔科医师与糖尿病医师携手进一步研究,在治疗上要注意从口腔局部联系全身,从口腔黏膜病损的表现寻求疾病的本质,才不致因诊断不明而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Willis AM,Coulter WA,Fulton CR,et al.Oral candidal carriage and infection in insulin-treated diabetic patients.Diabet Med,1999,16:675-679
[2] 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36
[3] 唐国瑶,许国祺.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空腹血糖测定及评价.使用口腔医学杂志
[4] Femopase FL,Binagui MV,Lopez de Blanc S,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oral lichen planus and leukoplakia in two Argentine populations. Acta Odontol Latinoam,1997,10:89-99.
口腔药膜治疗口腔黏膜病的临床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口腔黏膜病,口腔药膜
口腔黏膜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该病主要发病原因是部分成年人分泌的成长激素水平下降, 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另外睡眠质量较差, 情绪紊乱, 甚至遗传障碍等都能导致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1]。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患者的口腔或舌头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烂, 舌头干燥, 并且出现一定程度的嘶哑声音等。近年来, 临床上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多, 很多患者刚开始对这类疾病不予以重视, 认为只是普通的炎症, 不进行及时的治疗, 但如果口腔中溃疡处反复发作, 受外界不断刺激, 久而久之会发生癌变, 对广大患者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3]。因此, 笔者所在医院为进一步研究口腔黏膜病患者采用口腔药膜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 特对100例口腔黏膜疾病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有口腔黏膜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50例。对照组男24例, 女26例, 年龄31~58岁, 平均 (46.0±16.5) 岁, 病程为2~5个月, 平均 (3.0±0.8) 个月。其中28例患者为口腔溃疡, 16例患者为慢性咽炎, 6例患者为白塞氏病。试验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32~57岁, 平均 (48.0±18.2) 岁, 病程为2.5~5个月, 平均 (3.0±0.9) 个月。其中26例患者为口腔溃疡, 19例患者为慢性咽炎, 5例患者为白塞氏病。100例患者经过诊断确定为患有口腔黏膜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常规方法结合口腔药膜方法对试验组患者实施治疗。口腔药膜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有不同种类的激素、镇痛的药物、抗生素以及成膜所需的材料组成;根据药物的配方将所需的原料调制成糊状物, 在分成不同小块后进行烘干并将其取下留用[4]。口腔药膜的使用方法:在患者使用前将口腔药膜裁剪成适当的小块, 并且黏贴与口腔内的病变处, 相对于患病情况较轻的患者, 使用口腔药膜时每次使用2~3次, 通常选择在饭前使用效果较好;对于患者口腔疾病病情较为严重时, 可将口腔药物持续性贴于病变部位, 睡觉时方可摘除[5]。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口腔或舌头出现溃烂, 舌头干燥, 并且出现的嘶哑声音等症状全部缓解;有效:患者的口腔或舌头出现溃烂, 舌头干燥, 并且出现的嘶哑声音等症状部分缓解;无效:患者的口腔或舌头出现溃烂, 舌头干燥, 并且出现的嘶哑声音等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同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疾病出现复发的人数进行统计, 并记录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显效率为80.00%, 对照组为40.00%,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0%, 对照组为60.00%, 试验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口腔黏膜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分别对患者给予不同方法实施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复发2例, 占4.00%, 对照组患者复发16例, 占32.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在我国,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口腔黏膜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中, 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口腔黏膜在发病过程中, 黏膜上滋生出多种不同的微生物类型, 并且出现炎症反应症状, 末梢神经在患者患病后将一切不良反应传导至中枢神经, 增加患者的病痛, 并且由于人们需要进食, 不断的咀嚼和吞咽刺激着患者, 不易康复[6]。
从本研究来看,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方法治疗后, 采用常规方法结合口腔药膜方法实施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 (94.00%) 与采用常规方法实施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 (60.00%)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的结果提示, 应用口腔药膜治疗,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有利于患者口腔黏膜功能的恢复, 为患者治疗后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口腔药膜在治疗口腔黏膜疾病之所以会有如此优越的疗效, 笔者认为, 这是由于口腔药膜内含有许多中不同的药物, 激素类的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对患者的炎症组织实施治疗, 各种微生物的繁殖主要是通过抗生素类的药物来阻止, 止痛剂的药物对于末梢神经的传导存在一定的麻痹作用, 故而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 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作用[7]。
与此同时, 分别对患者给予不同方法实施治疗后, 采用常规方法结合口腔药膜方法实施治疗患者的复发人数所占百分比 (4.00%) 与采用常规方法实施治疗患者的复发人数所占百分比 (32.00%)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口腔药膜是近几年来临床上新兴的一种治疗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方法, 口腔药膜能够选择性的对患者的黏膜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增加治疗溃疡药物的浓度, 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及炎症, 促进组织的快速愈合的目的, 可以综合治疗疾病, 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并且药物效果较为持久, 具有多种药物的综合作用, 防止复发, 临床意义极其重大[8]。
综上所述, 采用口腔药膜方法对口腔黏膜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其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较大程度提高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并且有利于减少复发的情况, 不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 给患者在心理上减少了压力, 患者满意度高,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吉海, 李春晖.甘露聚糖肽对口腔黏膜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1) :66-68.
[2]李梅.探究门诊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用药[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8) :4557.
[3]董红, 龙明生, 瞿晓威, 等.标准化患者在《口腔黏膜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33 (3) :92-94.
[4]张瑜瑶, 许长照.野蔷薇含服液治疗中老年口腔黏膜病73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17 (2) :126-127.
[5]黄再生.口腔种植修复的主要因素及改进技术分析[J].医药前沿, 2013, 35 (15) :378-379.
[6]李必勤.系统疾病误诊为口腔黏膜病15例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16 (14) :168-169.
[7]南秀清.口腔黏膜病天疱疮的诊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5 (19) :134-136.
老年人口腔黏膜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 年9 月—2015 年9 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老年口腔黏膜病患者82 例, 设为口腔黏膜病组, 年龄60 岁~88 岁;所有口腔黏膜病均经2 名主治以上医师诊断或经病理检查确诊, 诊断及分类标准参照《口腔黏膜病学》[2]。另选取同期来我科就诊的无口腔黏膜病患者85 例, 设为非口腔黏膜病组, 年龄60 岁~86 岁。排除癌症化疗、放疗患者。
1.2方法 对2组患者口腔黏膜病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的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以及有无活动义齿等基本情况, 并调查患者刷牙、吸烟、饮酒以及食用辛辣、熏烤或过热食物的情况。对口腔黏膜病患者病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 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口腔黏膜病者, 统计最严重的一种。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分析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口腔黏膜病病种分布情况 82 例患者中, 念珠菌口腔炎24 例 (29.3%) , 口腔白色角化病16 例 (19.5%) , 干燥综合征13 例 (15.9%) , 沟纹舌11 例 (13.4%) , 复发性溃疡9 例 (11.0%) , 毛舌5 例 (6.1%) , 其他4 例 (4.9%) 。
2.2 口腔黏膜病相关因素 对涉及口腔黏膜病的8 个因素分析显示, 老年口腔黏膜病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是否饮酒方面和非口腔黏膜病患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合并基础疾病、佩戴义齿、刷牙习惯、是否吸烟以及饮食习惯方面和非口腔黏膜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与是否发生口腔黏膜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 上述5 个因素和口腔黏膜病之间均呈弱相关性 (r=0.163~0.247, P<0.05) 。见表1。
3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 口腔状况逐渐复杂, 衰老导致口腔黏膜变薄、表面光滑、弹性下降、通透性增强, 同时导致涎腺退行性改变, 唾液分泌减少, 对口腔的冲刷保护作用降低, 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各种口腔黏膜病[1,3]。本组调查82 例老年口腔黏膜病患者结果显示, 念珠菌口腔炎、口腔白色角化病以及干燥综合征发病率排前三位, 占总数的64.6% (53/82) ;沟纹舌、复发性溃疡以及毛舌也较常见, 但是比例较低, 其他类型口腔黏膜病临床均较为少见。上述结果和文献报道的关于南京[4]、陕西[5]等地老年人口腔黏膜病的主要类型基本相似, 但是在构成比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这可能和成都地处盆地, 人们多食用火锅、烧烤、腊肉等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老年人口腔黏膜病还和其他多种情况有关:①老年人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或其他系统性病变,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唾液中糖浓度较高, 念珠菌等致病菌容易滋生繁殖, 对口腔黏膜的影响较为明显。②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 对口腔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尤其长期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容易导致口腔黏膜出血。③大部分老年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口腔保健意识淡薄, 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或者刷牙时粗暴、随意, 加之长期吸烟、酗酒, 口腔卫生较差。④佩戴义齿对老年人口腔黏膜有直接的不良影响[6], 义齿一方面使局部黏膜及唾液屏障功能下降, 另一方面, 白色念珠菌等对义齿树脂基托有一定的亲和性, 某种意义上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有利于其滋生繁殖。本组研究对涉及老年人口腔黏膜病的8 个因素进行了对照分析, 结果显示, 是否患口腔黏膜病在男女性别间以及是否饮酒两个因素方面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P>0.05) , 口腔黏膜病组患者年龄略偏大, 但是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口腔黏膜病组患者在合并基础疾病、佩戴活动义齿、刷牙习惯、吸烟以及饮食习惯方面与非口腔黏膜病组比较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且上述5 个因素和老年人口腔黏膜病之间呈弱相关性 (r=0.163~0.247, P<0.05) 。
综上所述, 老年人口腔黏膜病和多种因素相关, 除合并基础疾病和活动义齿两个因素外, 主要涉及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 加强对老年人群口腔保健的宣教, 倡导正确的刷牙习惯, 戒烟, 四川地区老年人尽可能少食用或不食用辛辣刺激的火锅、腊肉、烧烤或盐卤制品, 以减少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口腔黏膜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82例老年口腔黏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口腔黏膜病组) , 并以同期85例无口腔黏膜病的老年患者为对照 (非口腔黏膜病组) , 对2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口腔黏膜病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是否饮酒方面和非口腔黏膜病患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合并基础疾病、佩戴义齿、刷牙习惯、吸烟以及饮食习惯方面和非口腔黏膜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上述5个因素和口腔黏膜病之间呈弱相关性 (r=0.1630.247, P<0.05) 。结论 老年人口腔黏膜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保持生活饮食习惯, 正确的刷牙习惯, 戒烟, 少食用或不食用辛辣、熏烤、过热食品, 有利于减少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人,口腔黏膜病,相关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金早蓉, 宋斌, 邹韵秋.深圳市口腔黏膜病患者1 387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7) :406.
[2]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1.
[3]陈珊, 柳志文, 尹丽芬, 等.1 659例口腔黏膜病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 (7) :409.
[4]钱棱, 吴国英, 李留炀, 等.南京地区老年公寓老年人口腔黏膜健康状况调查[J].口腔生物医学, 2011, 2 (4) :20.
[5]苗群爱, 李峥, 阮建平, 等.陕西省口腔黏膜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口腔医学, 2010, 30 (1) :51.
口腔黏膜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川崎病口腔黏膜病损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4.17±1.11岁。
1.2 临床观察
川崎病患儿26例发病初期均存在持续发热现象,发热时间持续7天以上,体温最高达40℃,均在不同程度口腔黏膜改变,如草莓舌、弥漫性充血等,口腔内有白色溃疡产生,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异常,尤其是遇辛辣食物,患儿进食困难,容易产生躁动,哭闹、不配合治疗等动作。
1.3 方法
根据其口腔黏膜病损症状采取针对性护理,主要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病情程度对患儿实施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①保持适宜病室温湿度,定时开窗通风,护理人员实施“五常管理法”病房管理[3],保持病室清洁干净,营造一个安静、整洁、美观而安全的环境,有利于患儿病情康复。②每日定时观察患儿口腔黏膜的颜色,注意是否有新溃疡产生,查看溃疡大小、颜色以及有无出血现象,检查患儿口腔的卫生情况,对于溃疡面积布满口腔黏膜,迟迟不愈,疼痛难忍不能进食的患儿采取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主要用药有甲强龙、利多卡因等,帮助患儿迅速减轻疼痛,修复溃疡,加速病情恢复。③在对患儿口腔用药前,先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去除口腔内的残渣、污物,然后用1%的碳酸氢钠均匀涂抹于患处,对于不便涂抹药物的位置,遵医嘱采用开喉剑(儿童)喷雾剂、口腔炎喷雾剂或利巴韦林气雾剂等口中直接喷洒。根据调查发现开喉剑喷雾剂更让患儿接受。④川崎病患儿一旦出现口腔黏膜病损,很容易因口腔内的不适感出现躁动等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治疗依从性差,因此,对患儿出现口腔黏膜病损要引起重视,每日定时做好患儿的口腔清洁,保持患儿口腔内清爽干净。在2 6例患儿中,11例小于1岁的患儿给予生理盐水每天擦洗2次,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发生出血等现象;3例大于4岁患儿给予复方氯已定含漱液让患儿漱口,叮嘱其进食后漱口,避免用力或粗暴擦伤口腔黏膜;12例已出齐乳牙的患儿用专门配备软毛牙刷为患儿刷牙;有效防止对患儿口腔黏膜造成二次损伤[4]。⑤在对患儿的饮食方面,给予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高蛋白质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甜果汁、豆浆等,禁食生、冷、硬、过热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要控制患儿进食量,以少量多餐为主;同时鼓励患儿多饮白开水,保持口腔清洁湿润。⑥川崎病患儿由于口腔黏膜病损,情绪激动,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家属交谈,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给予患儿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儿的恐惧、排斥等负面心理。对于没有语言能力的患儿,可以用能引起其注意力的东西帮助患儿转移注意力,比如喜欢的玩具、动画片、音乐等;也可以护理人员或家属和患儿做怀抱游戏,讲故事等。对于有语言能力较大的孩子可以通过交谈,向他们宣教治疗对于疾病的重要性,以取得患儿的配合。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心态。注意给患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增加患儿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1.4 观察指标
采用FLACC评估量表对患儿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共包括表情、四肢、活动、哭闹和可安慰性五项,每一项内容按0~2评分[5]。当分数≥4分时,采取药物治疗,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为患儿减轻疼痛。同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向患儿家属调查对护理的满意度。
1.5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FLACC评分
川崎病患儿经过护理后,FLACC评分与护理前对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①P<0.05
2.2 满意度
此次所有川崎病患儿经过护理后,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有25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6.15%。
3 讨论
川崎病(KD)是一种全身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能与EB病毒、反转录病毒、链球菌、支原体等多种病原感染有关,但均未证实,目前认为是易感者感染多种病原后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2]。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其发热时间较长、体温较高,尤其是处于急性期的患儿,该类患儿常存在易激惹、哭闹以及烦躁等负面情绪。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引发感染、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以及口腔黏膜病损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为提高治疗效果,对患儿及其家属实施一定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6]。
口腔黏膜病损常发生于咽部,部分患儿可能发生于舌头和脸颊内部,口腔黏膜充血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口腔内有白色溃疡,并且周围有红晕,疼痛感非常强烈,虽然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对于川崎病患儿来说是很难耐受的,患儿在此时容易因疼痛和不适感出现频繁躁动,不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和护理,导致病情恶化。本次研究中,针对川崎病患儿口腔黏膜病损进行护理,其中针对患儿因疼痛产生的躁动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转移患儿注意力,让其暂时忘记病痛,在相对安静状态下接受治疗或休息;定时为患儿清理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口腔黏膜病损的好转;根据患儿口腔黏膜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药物,加速口腔黏膜溃疡愈合;严格控制患儿饮食,防止口腔黏膜病损症状加剧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帮助患儿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早日康复。郝彩霞[7]在实验研究中分析了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其观察分析了6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并结合观察结果对所有患儿实施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发现,经护理后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疗程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预后良好,通过实验其认为实施完善具体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疗程,有效预防患儿发生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说明对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促进患儿预后。
综上所述,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采取针对性护理,能够改善患儿口腔黏膜病损症状,减轻患儿疼痛。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出现口腔黏膜病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口腔黏膜病损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口腔黏膜病损症状采取针对性护理,经过护理后,比较患儿的FLACC疼痛评分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口腔黏膜病损患儿经过护理后,FLACC评分与护理前对比,显著下降(P<0.05),且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6.15%。结论: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出现口腔黏膜病损患儿采取针对性护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口腔黏膜病损,小儿,护理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0-703.
[2]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06.
[3]黄桂杨,吴勇,唐创业,等.“五常法”在内科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9):3434-3435.
[4]谷玥,孙晓红,李艳博,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38-39.
[5]Merkel SI,Voepel-Lewis T,Shayevitz J R,et al.The FLACC:a behavioral scale for scoring postoperative pain in young children[J].Pediatl Nurs,1997,23(23):293-297.
[6]刘桂莲.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0):87-88.
《案析口腔黏膜病学》 第6篇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第1单元口腔单纯疱疹
第2单元带状疱疹和水痘
第3章元手足口病
第4单元疱疹性咽峡炎
第5单元口腔念珠菌病
第6单元球菌性口炎( 膜性口炎)
第7单元口腔结核
第二章口腔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1单元药物过敏性口炎
第2单元多形性红斑
第3单元接触性口炎
第4单元血管神经性水肿
第三章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第1单元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第2单元白塞病
第3单元放射性口炎
第4单元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
第5单元坏死性涎腺化生
第四章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
第1单元天疱疮
第2单元黏膜良性类天疱疮
第3单元副肿瘤性天疱疮
第4单元线状Ig A病
第五章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第1单元口腔白斑病
第2单元口腔白角化病、白色水肿、颊白线
第3单元白色海绵状斑痣
第4单元口腔扁平苔藓
第5单元苔藓样反应
第6单元口腔红斑病
第7单元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第8单元盘状红斑狼疮
第9单元迷脂症
第10单元咬唇颊症
第六章唇舌疾病
第1单元唇炎
第2单元口角炎
第3单元地图舌
第4单元沟纹舌
第5单元萎缩性舌炎
第6单元正中菱形舌炎
第7单元舌乳头炎
第8单元毛舌
第9单元舌扁桃体肥大
第10单元灼口综合征
第七章梅毒
第1单元梅毒
第八章艾滋病
第1单元艾滋病
第九章人乳头瘤病毒相关性口腔黏膜病损
第1单元人乳头瘤病毒相关性口腔黏膜病损
第十章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
第1单元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2单元白血病
第3单元淋巴瘤
第4单元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第5单元淀粉样变
第6单元恶性黑棘皮病和菜花状乳头瘤病
第7单元局限性真皮发育不全综合征
第十一章口腔黏膜色素异常
第1单元口腔黏膜黑斑
第2单元口腔黏膜色素脱失
第十二章其他
第1单元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症
第2单元上皮珠
第3单元疣状黄瘤
第4单元腭穿孔
第5单元口干症
定价: 178. 00
需购者,1、请直接汇款至: 西安市长乐西路145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收,邮编:710032
2、登陆《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网站主页,扫描杂志微信二维码,加微信好友后,可通过微信钱包支付。
口腔黏膜病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选择
临床治疗观察120例患者, 涉及口腔溃疡56例, 唇疱疹20例, 疱疹性龈口炎32例, 放射性口炎12例, 年龄4~70岁, 男女各半, 平均年龄46岁。
1.2 治疗药品
瑞士素高药厂提供的素高捷疗口腔膏, 内含5%的有效成分素高捷疗, 1%的无离子表面麻醉剂聚醚醇, 其基质含有16.2%的果胶, 16.2%的羧甲基纤维素及50%的液态石蜡共同构成黏性成分。
1.3 给药方法
用棉花或纸巾将患处拭干, 用棉签或指尖将药膏薄薄的涂于患处, 然后用湿润的手指将药膏摊平, 注意反复涂擦。每天用药3~5次。
1.4 观察指标
①止痛起效时间:以分钟计;②止痛作用持续时间:以小时计;③黏附持续时间:以小时计;④创面愈合时间:以天数计。
2结果
所有患者在使用素高捷疗口腔膏后1~3 min起效, 疼痛迅速减轻。其中约35%的患者在2 min时疼痛消失, 5 min后患者疼痛全部消失。用药后30%的患者疼痛达3 h, 65%的患者可持续4~6 h, 部分患者可达更长时间, 持续止痛平均3~5 h。与口腔膏的黏附持续时间相一致。
对56例口腔溃疡患者最终观察:23例溃疡面较小较浅者2 d左右痊愈, 33例在6 d内愈合, 而常规方法治疗需要7~10 d。20例唇疱疹用药后不再产生新的疱疹, 6 d左右痊愈。32例疱疹性龈口炎用药后不适症状消失, 5~6 d痊愈, 而疱疹感染常规治疗需要10~15 d。12例放射性口炎, 每天用药3~5次, 均解除了疼痛, 愈合时间为6~7 d, 而常规治愈时间14~20 d。详见表1。
3讨论
各种病因所致的口腔黏膜病, 特别是黏膜存在糜烂及溃疡, 患者在言语、进食和刷牙时反应尤其疼痛。以往常规治疗有:药物含漱液、抗生素、免疫制剂及部分维生素等, 止痛效果差, 愈合时间约1~2周或更长时间, 而本药活性成分素高捷疗通过改善氧的利用, 恢复受损细胞的功能及代谢, 使愈合明显加快。当然愈合快慢还与溃疡的深度及面积大小有关, 这就是上述病历中浅而小的创面愈合较快的原因之一, 口腔膏所含止痛成分聚醚醇能起到快速显效及持续止痛的效果, 患者可以无痛苦的进食和刷牙。其黏性基质可以形成一层弹性持久的保护膜, 保证药物的持续治疗作用, 为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另外, 使用素高捷疗口腔膏临床观察未见过敏反应及味觉改变等副反应, 尤其适用于疱疹性口炎。
中药汤剂治疗口腔黏膜白斑48例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口腔门诊2008年1月—2012年12月确诊为OLK的患者共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0~67岁;病程约2个月~2年。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确诊,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协作中心的OLK诊断标准。临床分为4型:A均质型:白斑表面光滑或稍粗糙,高出黏膜表面不明显。B疣状型:白斑呈疣状或结节状突起,质硬且粗糙。C溃疡型:白斑区为溃疡面,局部疼痛。D颗粒型:白斑呈结节状颗粒突起,表面粗糙坚硬,刺痛明显。
1.3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全身系统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免疫缺陷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1)去除口腔内不良修复体(如拔除残根、残冠,磨改牙齿的锐利边缘等)。2)以鱼肝油局部涂擦患部每d 2次,连涂4 W。3)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理气活血、解毒化瘀为其治疗原则。基本方为:茯苓15 g、赤芍15 g、生地黄15 g、川芎10 g、鱼腥草20 g、黄连3 g。水煎,每d 1剂,分2次温服。2 W为1疗程,连服1~2个疗程。加减:口苦、口腔黏膜粗糙,舌紫暗加北柴胡、桃仁、红花;脘痞、纳差加陈皮、白术、黄芩片;神疲乏力加黄芪、白术;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当归。4)嘱患者戒烟、禁酒,禁食过烫及刺激性大的食物,食用清淡饮食,定期到口腔科检查,有恶变倾向者立即手术切除。
2.2 疗效标准
痊愈:白色斑片完全消失,口腔黏膜恢复正常;好转:病变明显好转,表面变为平软,色泽变浅,范围缩小,自觉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 结果
48例OLK患者中,痊愈26例,占54.2%;有效17例,占35.4%;无效5例,占10.42%。总有效率为89.6%。随访2年,其中3例因故停药后复发,重服上述治疗后痊愈。
4 体会
口腔黏膜白斑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以颊部好发,有的病变涉及两颊,其次为唇、腭、舌,而口底及咽部较少见。一般无自觉症状,如上皮角化程度较重,可有粗糙、口干或进食乏味等症状。伴溃烂时,可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2]。病变呈乳白色斑块,边界清楚,稍高出于黏膜表面,初起时尚光滑,以后逐渐扩大,增厚、粗糙,并出现龟裂,失去正常黏膜的弹性和柔软度。临床上常见到几个区域联合发病。组织病理上表现为上皮异常增生。其病因非常复杂,发病机制不明,普遍认为口腔黏膜白斑癌变与理化因素长期刺激、致癌剂损伤、遗传物质以及免疫功能不全有关[3]。吸烟年限越长,吸烟数量越多,患口腔黏膜白班的几率就越大[4]。组织学证明,OLK为上皮异常增生并具有癌变可能,尤其当出现颗粒状肉芽肿、溃疡、硬结及疼痛时危险性更大。目前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疗效总不理想,因此治疗重点应是防止或减少其恶性转变。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局部涂布维A酸软膏、口服维生素A、B12等)和非药物治疗(手术、激光、冷冻),其中,药物治疗是最被认同和探讨最多的常规方法,而手术切除治疗是对可疑恶变病例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复发率高,更为重要的是它不能防止口腔黏膜其他部位白斑的再次发生[5]。
中医理论认为,OLK是一种全身性病症,而常表现在口腔局部,由于常受过热过冷、吸烟、饮酒、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刺激,引起气血不畅而致机体失衡,气血瘀积,湿毒积聚而成。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开窍于口,若脾脏受损,脾失运化,湿停毒郁,发于口腔黏膜,则成白斑。故中医治疗旨在调理脾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使气血通畅,改善微循环及上皮角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消斑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中草药对白斑癌变过程能发挥一定的阻断或逆转作用[6]。该内服方中茯苓有补脾渗湿、宁心安神之功;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兼有燥湿功能;生地养阴清热、凉血;赤芍、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鱼腥草、黄芩、黄连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斑;陈皮、白术健脾化湿、理气;黄芪补脾肺之气;酸枣仁镇静安神、当归活血补血[7]。诸药配伍,共奏健脾利湿,理气活血,消肿化瘀,解毒消斑之功效。现代药理证实[7],柴胡、当归、丹参、茯苓、可抗病毒、抗菌、抗肿瘤及增强免疫力,其中柴胡的抗炎作用与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关;当归对已沉积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促进吸收和消除的作用;黄芩、黄连、陈皮、鱼腥草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解热、抗氧化、抑菌及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桃仁、红花、有抗菌、抗过敏作用;生地黄、赤芍、川芎、黄芪有抗炎、增强免疫力作用。
鱼肝油主要成分维生素A参与骨骼代谢,促进上皮角化,保持上皮组织结构完整,助机体生长发痛,维持正常组织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肿瘤,可将癌前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口腔白斑为公认的癌前病变,故用维生素A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WHO Collaberating Centre for Oral Precancerous Lesions.Deftnition of lenkoplakia and related lesions;an aid to studies on oral precancer[J].Oral Surg,1978,46:518-539.
[2]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8-113.
[3]许国祺,李秉琦,李辉奉.口腔癌前病变-白斑与扁平苔藓[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社,1992:67-68,81-91,104.
[4]张艳琴.口腔黏膜白斑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577-578.
[5]乔金霞.口腔黏膜白斑(OLK)患者临床分析及治疗[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0,4(6):69-70.
[6]林良缘,高洋,柯学平,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口腔白斑癌变关系的初步研究[J].口腔医学,2010,30(4):199-201.
口腔黏膜病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