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导管通气范文
鼻导管通气范文(精选6篇)
鼻导管通气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 例择期行腮腺手术的患者,ASA I~II级,年龄18~65 岁,体重50~90 kg,随机分成气管插管组(A)和鼻导管通气组(B)。术前严格禁食禁饮。本研究对象限定一般情况良好,无严重合并症及鼾症,无胃食管返流等消化系统疾病,估计无插管困难的患者。多次腮腺手术及腮腺深叶手术者除外。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面罩吸氧(氧流量5 L/min),连接DatexAS- 3型多功能检测仪(Datex公司,芬兰),监测血压(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连接A- 2000型脑电监测仪(Aspect公司,美国)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建立静脉通路,以8~10 ml·kg-1·h-1速率输注复方乳酸钠溶液。诱导前静脉给予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1 mg、格拉斯琼1 mg、地塞米松10 mg和巴曲亭2 单位。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均接TCI- I型注射泵(北京思路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别采用Marsh和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
1.3 麻醉诱导
A组和B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均为1 ng/ml,设定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控浓度为4 μg/ml。2 种药同时开始输注,面罩给氧。观察BIS,调整丙泊酚浓度使BIS值稳定在40~60之间。A组给予氯化琥珀胆碱1.5 mg/kg后经口行气管内插管,B组置入鼻导管(选用鼻异形气管插管),2 组均吸氧2 L/min。
1.4 监测
常规监测HR、BP、SpO2、心电图(ECG)和BIS。患者安静平卧后记录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3 min(T3)、5 min(T4)时HR、BP、SpO2、BIS。记录手术开始后30 min动脉血气分析值和苏醒时间(指停用麻醉药到呼之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指停用麻醉药到拔管的时间)及术中不良事件和拔管后镇静评分。
1.5 麻醉深度及安全调控措施
术中观察并记录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出现以下1 个或1个以上指征时提示麻醉深度不足:①BIS>60; ②SBP高于基础值的20%时;③HR高于基础值30%;④体动、流泪或出汗。增加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每次0.5 μg/ml,直至以上征象消失。术中观察呼吸频率和潮气量,若呼吸频率<8 次/min,或SpO2<92%,行手控辅助呼吸。术前静脉给予格拉斯琼1 mg,术中采取仰头位并将头转向健侧,准备吸引器,若发现有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立即吸净上呼吸道,行气管插管,防止误吸。
1.6 统计分析
用SPSS 10.0软件,数据以undefined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 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组BP、HR、SpO2和BIS均波动在正常范围,诱导后T1时2 组SBP、DBP、BIS均较T0值降低(P<0.01);与T1时BP比较,2 组T2时BP均升高(P<0.01),而在T3、T4时BP变化无差异(P>0.05)。HR诱导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A组HR在T3、T4时低于T0(P<0.05或P<0.01),而B组HR无变化(P>0.05)。 2 组T1、T2、T3、T4的BIS值均低于T0时(P<0.01)。组间比较,B组SBP、DBP、HR在T2、T3时均低于A组(P<0.01),BIS在T1、T2时高于A组(P<0.05)(表 1)。
2 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动脉血气pH值和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2 组苏醒后镇静评分均为2,术中术后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注: 与T0比较: ① P<0.05, ② P<0.01; 与T1比较: ③ P<0.05, ④ P<0.01; 与A组比较: ⑤ P<0.05, ⑥ P<0.01
2 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腮腺肿物是颌面外科常见多发病,以手术切除腮腺肿物及腮腺浅叶治疗为主。手术口外切除,不入口,手术刺激强度中等,手术时间短(1~2 h),为我们提供了鼻导管通气下全麻手术的可能。近年来,对于时间较短刺激不大的手术,例如人流手术及胃肠镜检查等,开展了不插管全静脉麻醉的方法,这样诱导复苏快而平稳,避免了插管的心血管不良反射,又消除了局麻的紧张和疼痛[1]。在本实验中,B组患者行鼻导管吸氧,静脉泵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全麻。研究结果术中血气和PCO2值与插管组均无明显差异,说明鼻导管吸氧能保证氧合,在此种手术中可行。
静脉麻醉有许多优点,如诱导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患者舒适、苏醒较快、无污染,操作方便。丙泊酚常用于麻醉诱导、维持、门诊非住院患者和小儿麻醉等,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但丙泊酚无镇痛作用,单独使用难以满足临床需要。瑞芬太尼为μ受体激动药,可被组织和血液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进行不饱和代谢,终末半衰期8~20 min,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小,不受性别、年龄、肥胖以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持续输注后半衰期不受时间长短的影响,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可控性好,是理想的静脉麻醉控制药物[2]。有学者研究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2~4 mg/ml)复合瑞芬太尼(2~5 μg/ml)全静脉麻醉,发现麻醉恢复时患者苏醒快、舒适、无呼吸再抑制现象,对气管导管耐受性好[3]。本研究通过TCI系统设定的药代动力学模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使用药达到个体化,可控性高更为准确。2 组患者麻醉平稳,苏醒时间大约在5~7 min之间,苏醒后安静合作,也证实了2 种静脉麻醉药靶控输注良好的麻醉效果。
BIS是目前被认为能反映麻醉深度中睡眠成分并且能实时连续监测的脑电参数,BIS和丙泊酚的血药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r=-0.76, P<0.05)[4]。丙泊酚通过抑制大脑皮质产生麻醉作用,随着丙泊酚血药浓度增加和麻醉作用增强,BIS相应降低。因此,可以通过监测BIS指导丙泊酚的麻醉诱导用药。研究发现单独应用丙泊酚使50%患者意识消失的靶浓度仅为3.4 μg/ml,至5.7 μg/ml时则可完成麻醉诱导。本实验设定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控浓度为4 μg/ml,同时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1 ng/ml开始输注,调整丙泊酚浓度使BIS值稳定在40~60之间行气管插管或置入鼻导管,插管即刻2 组BP均下降,与丙泊酚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导致血管扩张和对心肌的抑制作用有关。结果显示,与T1时BP比较,2 组T2时BP均升高(P<0.01),而在T3、T4时BP变化无差异(P>0.05),说明插管引起的刺激在插管后1 min最明显,而随后3、5 min则趋于平稳,提示当BIS值稳定在40~60之间行气管插管或置入鼻导管2 组插管反应均不大。HR在诱导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A组HR在T3、T4时低于T0(P<0.05或P<0.01),说明插管时心率的反应滞后于血压,而B组HR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提示置入鼻导管比经口气管插管对心率的影响小,BIS的变化与心率无关。组间比较发现,B组SBP、DBP、HR在T2、T3时均低于A组(P<0.01),说明鼻导管组插管刺激引起的血压、心率的升高的幅度低于气管插管组,采用置入鼻导管对循环的刺激较小。因此,在临床上如遇高血压等心血管功能较差的患者行这类手术,采用鼻导管管吸氧静脉全麻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 组术中均未见明显的体动,说明当BIS稳定在40~60时,可达到一定的麻醉深度,有效地消除体动。我们分析BIS麻醉深度的监测及确定的BIS值60以下的标准,客观上使得麻醉诱导时间得到了保证,复合瑞芬太尼得以充分作用,因而使得BIS监测下的术中体动发生率减少。
2 组术中半小时动脉血气pH分别为7.27±0.07和7.28±0.05,PCO2分别为60.27±14.08和59.40±9.30, 2 组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我们能看出自主通气下手术虽能保证氧供但存在一定的呼吸性酸中毒,因此对于长时间的手术此种方法不可取,以避免长时间呼吸性酸中毒引发代谢变化造成不良后果。因此要严格选择病例,本试验中2 组病例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0.7±28.1) min,临床中要排除有可能累及腮腺深叶的手术,以防长时间自主呼吸通气不足引发的呼吸性酸中毒。一旦发现有呼吸抑制的情况,立即辅助通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本实验共60 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不良事件,表明此种方法的安全性。
总之,BIS指导下靶控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能提供良好的全麻条件,诱导平稳,苏醒快而质量高。鼻导管吸氧比气管插管的插管反应小,对心率、血压的影响较小,循环较稳定;也能维持氧合、保证一定的通气,但要在临床上大量开展还需大量的病例论证其安全性和适应证。
参考文献
[1]翟莉莉,章丽.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40例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08,30(11):1783-1789.
[2]张兴安.常用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与输注控制[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0):3132-3134.
[3]施冲,张兴安,赵高峰,等.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5,10(5):209-211.
鼻导管通气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重症肺炎80例进行随机分组, 分别予以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正压组) 和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 (鼻导管组) 各40例。正压组男21例, 女19例, 日龄 (4.37±1.09) d;鼻导管组男23例, 女17例, 日龄 (5.28±0.68) d。2组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比性高。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人员知晓, 且入选者自愿参与, 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正压组予以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具体步骤参照相关文献[2]。鼻导管组则采用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 采用HHFNC系统和配套呼吸导管装置, 安装完毕后结合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对吸入氧浓度和流量加以调整。一般要求吸入氧浓度30%~95%, 体质量1~2 kg则控制湿化气体流量为4~6 L/min, 体质量2~3 kg流量为7~8 L/min, 而超过3 kg新生儿则控制流量为9 L/min左右。若在治疗后无效则考虑转为机械通气。
1.3观察指标[3]
统计2组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机械通气率, 同时记录其总用氧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机械通气率对比
鼻导管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机械通气率均相对更低, 差异存在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2组新生儿的总用氧时间对比
鼻导管组的总用氧时间为 (26.87±5.93) min, 与正压组的 (40.62±6.19) min相比下降显著,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75,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呼吸道严重疾病, 考虑到新生儿呼吸器官和脏器功能仍未达到成熟状态, 若不予以及时有效救治则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败血症等严重后果。现阶段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模式已经成为新生儿临床呼吸疾病的首选, 虽然能很好地降低有创通气概率, 但仍可能导致患儿出现鼻损伤、开奶延迟、通气耐受性差、腹胀等不良反应。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则是对高流量气体进行湿化处理, 通过湿化过程中产生的气道高压来完成呼吸支持性治疗, 很好地避免了持续正压通气的不良反应和缺陷。本次研究显示, 鼻导管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机械通气率及总用氧时间与正压组相比均下降显著 (P<0.05) , 与黄梅等人[4]的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 对新生儿重症肺炎采取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的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症状、促进康复、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董晓娟, 戴莉, 张凤丽, 等.新生儿肺炎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7 (1) :314-315.
[2]林真珠.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 2011.
[3]谢金华, 谢汉兰, 刘洁, 等.两种湿化液在新生儿肺炎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比较[J].全科护理, 2013, 11 (15) :1364-1365.
鼻导管通气 第3篇
关键词:鼻导管,固定鼻贴,婴幼儿
婴幼儿鼻导管给氧法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 妥善固定导管尤为重要。而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 对所实施的吸氧法不能有所认识和理解, 很难配合[1], 常因用手抓、哭闹、摇头等导致吸氧导管脱落[2], 患儿有汗液或呕吐物时更易脱管[3]。如果鼻导管固定不牢固, 易松动滑脱, 一方面反复固定使脸部皮肤潮红及受损的几率增高, 给患儿带来不适且增加护士工作量;另一方面影响吸氧的效果, 严重情况下患儿会发生意外及缺氧窒息的危险[4], 也进一步影响了疾病的转归。本研究采用王字型鼻贴固定婴幼儿鼻导管, 获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1日—2014年2月10日入住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 (PICU) 的患儿60例, 有呼吸道感染、年龄28d至2岁、仅有鼻导管吸氧无其他经鼻置管, 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 其中男12例, 女18例;年龄11.7个月±4.92个月;吸氧时间33.13h±19.49h。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0例, 女20例;年龄11.47个月±5.42个月;吸氧时间32.00h±25.21h。所有病人均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8号鼻导管, 烦躁的患儿均征得患儿家属的同意给予适当的约束。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吸氧时间、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方法经鼻行鼻导管插入0.5cm, 以保证粘贴牢固。
1.2.1 观察组
将医用3M弹力胶布剪成王字型。上横划均为长21mm, 宽7mm, 中间横划长15mm, 宽7 mm, 下横划长25 mm, 宽7 mm, 中间竖划宽5mm, 将王字型上面横划贴于鼻翼 (下缘与鼻翼下缘齐) , 中间横划包裹鼻导管, 下面横划用桥式固定法粘于嘴唇上方。用一长21mm、宽7mm的胶布将鼻导管远端桥式固定于脸颊。
1.2.2 对照组
将医用3M弹力胶布剪成工字型, 上、下横划均为长21mm, 宽7mm, 中间剪开剩下宽5mm, 将上端贴于鼻翼处, 下端固定鼻导管。用一长21mm、宽7mm的胶布将鼻导管远端桥式固定于脸颊。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鼻导管滑脱出鼻腔、重新固定大于2次例数、脸部皮肤潮红及皮肤受损等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例 (%)
3 讨论
3.1 王字型鼻贴明显降低鼻导管滑脱出鼻腔的发生率, 利于疾病转归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鼻导管滑脱出鼻腔的发生率 (13%) 显著低于对照组 (46%) 。分析原因认为, 工字型鼻贴, 只固定鼻翼处皮肤及鼻导管, 婴幼儿年龄较小, 很难配合, 当患儿哭闹、摇头、翻身、晃动及无意识运动时, 由于鼻导管下端未固定于皮肤, 易随患儿的晃动而左右摇动, 导致鼻导管前端滑脱出鼻腔, 使吸氧呈间歇性, 未能起到氧疗的有效作用, 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故对照组有14例患儿鼻导管滑出鼻腔。而王字型鼻贴使用桥式固定法有效地将鼻导管的下端牢牢固定在嘴唇的上方, 中间的竖划及横划起到杠杆的作用, 牢牢固定鼻导管, 使鼻导管不随患儿的晃动而摇动, 鼻导管前端不易滑脱出鼻腔, 故观察组仅有4例患儿鼻导管滑出鼻腔。这样吸氧呈持续性, 能较大程度地发挥氧疗的作用[5], 通过氧疗的作用, 纠正缺氧, 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 促进代谢[6],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3.2 王字型鼻贴有效减少了重新固定的次数, 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有研究认为, 工字型鼻贴固定婴幼儿鼻导管比采用普通医用胶布行传统固定导管牢固[7]。而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重新固定鼻导管大于2次的例数发生率 (6.6%) 明显低于对照组 (26%) , 王字型鼻贴比工字型鼻贴固定鼻导管更牢固。本研究采用的王字型鼻贴, 与对照组一样固定鼻翼皮肤及鼻导管, 并多出下端一条胶布桥式固定鼻导管于嘴唇上方, 这样不仅起到杠杆作用, 减少导管摇动, 减少胶布松动的机会, 又比对照组多出一条胶布桥式固定鼻导管, 减少导管与患儿鼻部皮肤直接接触, 减少皮肤压疮等情况发生;有研究认为, 桥式固定法固定牢固且稳定[8], 故观察组鼻贴的鼻导管固定牢固, 不易松动, 仅有2例重新固定, 有效减少了鼻导管脱落的机会, 从而减少了护士反复置管和重新固定的次数, 减轻患儿的痛苦及护士的工作量, 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减少了胶布的浪费, 有效地节约成本。
3.3 王字型鼻贴减少了脸部皮肤潮红和受损的发生率, 增加患儿舒适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脸部皮肤潮红及受损的发生率为零, 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3%及20%。分析原因认为婴幼儿皮肤薄嫩, 皮质层薄, 反复的撕脱胶布易致皮肤过敏潮红及破损, 而本研究也证明了王字型鼻贴能有效减少重新固定的次数, 即减少了反复撕脱胶布的机会, 从而减少了皮肤过敏潮红及破损, 故观察组无皮肤破损及皮肤潮红的现象发生。也减少了因皮肤过敏潮红、破损, 胶布固定不牢需反复置管和重新固定鼻导管, 及鼻导管固定不牢左右摇动刺激鼻腔等, 给患儿带来的不舒适感, 同时胶布与患儿皮肤粘贴紧密, 胶布撕脱率下降, 且固定美观, 有效地增加患儿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 王字型鼻贴固定婴幼儿鼻导管降低了鼻导管滑脱出鼻腔及脱落次数, 固定牢固;且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因固定不牢反复撕脱胶布, 而造成婴幼儿脸部皮肤潮红和损伤的问题, 增加患儿舒适度, 并使吸氧呈连续性, 较大程度发挥氧疗的效果, 利于疾病转归;同时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和胶布的浪费, 经济方便, 操作简单。
参考文献
[1]费秀珍, 王立新.新生儿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29.
[2]苏冰.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吸氧鼻导管两种固定方法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8) :199.
[3]王玉珍, 石萍.改良鼻导管及胃管固定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33) :110.
[4]唐业兴.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意外拔管原因与应对措施[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11:64-65.
[5]邱中泉, 李彬, 姚周燕, 等.介绍一种新型鼻导管固定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 :206-207.
[6]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
[7]谢桂月, 汪昌玉.工字型鼻贴用于新生儿鼻导管固定[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4) :73-74.
鼻导管留置吸痰的观察与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外科行开胸手术的8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 随机分成鼻导管留置吸痰组和常规吸痰组, 其中鼻导管留置吸痰组患者41例, 男性24例, 占58.5%, 女性17例, 占41.5.%, 年龄在37~79岁, 平均年龄为 (55±2.63) 岁。常规吸痰组患者41例, 男性患者30例, 占73.2%, 女性患者11例, 占26.8%, 年龄在40~81岁, 平均年龄为 (56±3.73)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2]。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吸痰法和鼻导管留置吸痰法。 (1) 常规吸痰:常规吸痰组采用常规吸痰的方法, 进行日常口腔护理, 予气管刺激、翻身扣背等方法促进患者排痰, 不易咳出者予经口或鼻插入吸管, 直接吸痰。 (2) 鼻导管留置吸痰:选择长度40~50cm刺激性小的14~16号无菌硅胶吸痰管。患者取半卧位, 头后仰, 由两位护士协助完成。一名护士立于患者的右侧, 戴一次性无菌手套, 首先按常规吸痰法吸净口鼻腔的分泌物, 用无菌操作法将吸痰管自鼻腔插入会厌处 (约7~8cm) , 清醒患者嘱其轻咳使气道开放, 顺势将吸痰管插入约15~20cm, 昏迷患者采用仰额举颌法开放气道, 插管成功后用棉絮放在吸痰管口检查, 确认吸痰管在气道内, 用胶布妥善固定在鼻翼两侧备用, 不用时吸痰管末端接氧气导管用于气管内给氧 (1~2L/min) , 使用时分开氧气导管接吸氧器即可。另一名护士密切观察心电图及病情的变化。插管和吸痰时时手法要轻柔, 切勿损伤气道, 吸痰管在气道内可保留12h左右。插管后护理措施:妥善固定, 防止滑脱, 避免反复插管,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吸痰, 保持口鼻腔清洁, 加强口腔护理, 床头抬高30度, 防止吸痰管周围形成痰痂, 常规3~4d更换吸痰管一次, 每次吸痰不超过10s, 总数不超过3次, 加强气道湿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PaCO2、SaO2值变化, 综合疗效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3]。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并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
比较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鼻导管吸痰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吸痰组, 经统计学分析, 存在显著差异, P<0.05。说明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不仅能够提高综合疗效, 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2 比较吸痰后的综合疗效率
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后的综合疗效率,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鼻导管吸痰组吸痰的综合疗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吸痰组, 经统计学分析, 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说明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能够提高吸痰的综合疗效率。
2.3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PaO2、PaCO2、SaO2值的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Pa O2、Pa CO2、Sa O2值的变化比较,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鼻导管吸痰组吸痰前后PaO2、PaCO2、SaO2的变化较常规吸痰组明显,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说明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水平, 使体内PaO2、PaCO2、SaO2保持稳定。
3 讨论
患者开胸术后, 机体没有正常恢复, 呼吸功能减弱, 容易出现呼吸系统分泌物潴留, 虽经翻身扣背或常规吸痰方法, 但气道深处的痰不能被吸到, 使患者血氧饱和度降低, 出现呼吸困难, 呛咳, 口唇发绀等症状, 严重时患者窒息, 需气管切开以机械通气, 不仅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创伤, 而且预后较差, 容易继发感染、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4]。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开胸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时会危急患者的生命, 所以积极采取有效的吸痰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可以通过鼻腔直接将吸痰管插入气道内, 通过负压将患者气道深处的痰液吸出, 使患者呼吸道通畅。下吸痰管前要与患者沟通好, 争取患者的配合, 并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下吸痰管时手法要轻柔, 不要损伤鼻腔和气道粘膜, 以免引起感染, 因此方法是将吸痰管下到气管深处, 对患者的刺激比较大, 所以下吸痰管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和生命体征, 出现问题及时与患者沟通[5]。利用负压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出后, 吸痰管可在气道内留置1h左右, 待患者呼吸顺畅平稳后将吸痰管轻轻取出。采用此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及时的排除气道内分泌物, 而且能够防止患者因粘痰堵塞气道, 导致呼吸功能减退, 出现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6]。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选取82例患者, 分别进行鼻导管留置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 两种方法进行临床对比, 结果鼻导管吸痰组吸痰前后PaO2、PaCO2、SaO2值变化较常规吸痰组明显, 鼻导管吸痰组综合疗效为95.13%, 护理满意度为92.68%常规吸痰组综合疗效为68.29%, 护理满意度为63.41%, 经统计学分析, 吸痰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值变化、综合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优于常规吸痰的方法, 提高了吸痰的综合疗效,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护理方法及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外科行开胸手术的8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 随机分成鼻导管吸痰留置组和常规吸痰组, 每组患者41例, 分别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和常规吸痰的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血氧饱和度 (SaO2) 值变化, 综合疗效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结果 鼻导管吸痰组吸痰前后PaO2、PaCO2、SaO2值变化较常规吸痰组明显, 鼻导管吸痰组综合疗效为95.13%, 护理满意度为92.68%常规吸痰组综合疗效为68.29%, 护理满意度为63.41%, 经统计学分析, 吸痰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值变化、综合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P值均<0.05, 说明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方法。结论 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吸痰效果, 使病人的耐受能力增加, 提高吸痰的综合疗效,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鼻导管,留置吸痰,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巧妮, 程青虹, 王子迎.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1) :966-968.
[2]陈兰花, 曾坤山.两种湿化液在小儿肺炎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8) :820-821.
[3]周秀秀, 于静蕊.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湿化液体量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 (19) :1790-1791.
[4]丁彩儿, 李剑萍, 丁国芳, 等.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0) :872-874.
[5]严素芬, 叶秋莲, 卢泳雪.两种吸痰方法在患儿气管插管中的效果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09 (7) :50-51.
鼻导管通气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成年患者,年龄18~76岁,男50例,女70例,行择期全麻开腹胆囊切除术。ASAⅠ~Ⅱ级,肝、肾、肺功能正常,无其他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行全麻诱导:静注咪达唑仑5 mg,芬太尼0.2 mg,丙泊酚80 mg,维库溴铵6 mg。全麻诱导后第1组插入ID7.5普通气管导管接上麻醉机控制通气。第2组:全麻诱导后插入F37的双腔气管导管,麻醉机的吸气和呼气螺文管分别与此导管的两个腔相接,其中一个腔用于吸气进入,另一个腔用于呼气排出控制通气,在通气时几乎没有死腔,因此,双腔导管又称为零死腔导管。术中采用相同定容控制通气,吸/呼比为1:2。第1组通气方式分别将潮气量设定在10 ml/kg、8 ml/kg、6 ml/kg、3 ml/kg。麻醉中监测两组相同潮气量通气时的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心电图(ECG)、BP。插入动脉导管用于血气分析采血。调节呼吸频率使PETCO2维持在(35~45) mm Hg,稳定10 min后,记录SaO2、PETCO2、MAP、气道压力峰值(PAP)、呼吸频率、PaO2、PaCO2。第2组通气方式分别将潮气量设定在10 ml/kg、8 ml/kg、6 ml/kg、3 ml/kg,各检测1次。如果在检测中患者的PETCO2>64 mm Hg超过1 min,PaO2<100 mm Hg,就立即取消此种通气模式,改用更大一级潮气量通气。
2 结果
无论用什么潮气量通气,第2组通气模式患者氧合都满意,SpO2、PaO2无显著差异。相同的潮气量下单腔管通气与双腔管通气,双腔管通气的PETCO2和PaCO2均小于单腔管,但仅在3 ml/kg潮气量时单腔管的PaCO2升高有显著临床意义(P<0.0001)。相同潮气量时双腔管导管组的MAP、PAP明显低于单腔管(分别为P=0.008、P=0.0002)。
3 讨论
双腔管导管是一种零死腔导管,结果证明与相同直径的单腔管通气比较,零死腔导管可显著降低气道阻力,减少通气死腔,因此可以用较小的潮气量获得满意的氧合和CO2排出效果。小潮气量通气又可以减少肺气压伤或肺容积伤的发生,因此对于ICU内长期机械通气、有肺损伤的患者及胸内压升高患者的机械通气均有益处,值得临床推广。在使用时因管径较粗,插管时应动作轻柔,以免损伤气道。
摘要:目的 研究零死腔导管行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全麻诱导后插入F37的双腔导管,接上麻醉机,术中采用定容控制通气。结果 相同潮气量时零死腔导管组的MAP、PAP明显低于单腔管。结论 零死腔导管可显著降低气道阻力,减少通气死腔,较小的潮气量获得满意的氧合和CO2排出效果。
鼻导管通气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需中低流量吸氧的病人385例, 男209例, 女176例;年龄41岁~76岁 (65.47岁±14.27岁) ;吸氧时间为31h~84h (63.16h±38.46h) ;病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57例, 风湿性心脏病51例, 心肌病21例, 心律失常29例, 其他27例;均意识清楚, 无精神疾病和语言沟通障碍, 且能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1例和观察组184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吸氧时间、病种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应用苏州伟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的一次性鼻氧管 (长3 m) 吸氧, 氧气湿化瓶的类型和生产厂家相同。对照组采用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法氧疗, 无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 湿化液的量不超过湿化瓶的2/3, 开瓶后湿化液存放时间<24h, 且每天更换湿化液、湿化瓶及通气管。观察组采用无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法实施氧疗, 即湿化瓶中不加湿化液, 氧气流量计出口直接与一次性双腔鼻导管吸氧管连接, 在自然室温及湿度中吸氧, 每天更换1次湿化瓶。
1.2.2 观察指标
(1) 舒适度:吸氧24h后评价病人有无鼻腔干燥、口腔和/或咽部干燥、氧气气味、恶心及胸闷不适, 每项指标根据病人反应由轻到重, 计为1分~5分, 得分越低提示舒适度越好[5]。 (2) 湿化瓶微生物检测:吸氧24h后,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的要求采样、培养、计数菌落和判定为有细菌污染[6]。 (3) 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入院2d后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 肺部X线检查提示存在感染, 3次痰培养均为同一种菌生长。 (4) 更换湿化瓶时间:是指自医嘱下达后准备物品至湿化瓶更换完毕及给病人带好吸氧鼻导管所需的时间。选择48名护士, 经湿化吸氧和无湿化吸氧标准操作规程培训后, 每名护士均模拟抢救现场实施湿化吸氧和无湿化吸氧操作, 分别统计操作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3 讨论
目前, 病人给予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时是否湿化仍是护理界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 国内护理教材[3]认为, 氧气筒或者管道给氧装置提供的是干燥的氧气, 吸入后可刺激呼吸道黏膜, 出现鼻腔干燥及口腔和/或咽部干燥, 降低吸氧的舒适度, 因此要求病人吸入氧气前需应用氧气湿化装置湿化。国外学者Miyamoto[7]和Campbell等[8]研究认为, 病人应用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前必须湿化氧气并无根据, 而且美国呼吸道护理协会也认为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无需湿化[8]。李珑等[1]研究认为, 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前是否湿化对氧气湿度并无影响。袁秋影等[10]研究结果提示, 非湿化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对病人吸氧的舒适度及氧疗效果无影响。本研究对184例病人给予无湿化低流量鼻导管吸氧, 并与传统湿化吸氧对照, 结果显示吸氧24h后, 两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鼻腔干燥、口腔和/或咽部干燥、氧气气味、恶心及胸闷不适, 但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文献相符合[1,4,5,10], 证实病人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的舒适度与是否湿化并无相关性, 说明病人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时, 潮气量远超过吸入的氧气量, 而鼻腔黏膜的加温、加湿作用可使吸入气体得到充分湿化, 满足生理需求, 因此无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不会影响病人的舒适度。
传统氧气湿化瓶因为使用湿化液湿化后吸氧, 湿化液滋生的细菌经过大量的氧气气泡与湿化液喷撞, 形成气溶胶吸入肺泡, 导致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 病人中低流量吸氧持续24h后, 观察组湿化瓶细菌污染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01) 。究其原因, 使用干燥湿化瓶, 无需添加湿化液,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湿化瓶细菌污染而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
摘要:[目的]评价无湿化中低流量 (<4L/min) 鼻导管吸氧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85例需持续 (>24h) 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1例和观察组184例, 对照组采用湿化吸氧, 而观察组采用无湿化吸氧。比较两组病人吸氧24h后的舒适度、湿化瓶细菌污染率、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率和护士更换湿化瓶所需时间。[结果]两组病人吸氧后的舒适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病人湿化瓶细菌污染率和护士更换湿化瓶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无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不影响病人的舒适度, 有利于减少湿化瓶的细菌污染情况, 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关键词:吸氧,无湿化,中低流量
参考文献
[1]李珑, 王伟, 王根妹, 等.湿化与未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病人呼吸道症状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31-32.
[2]Ricard JD.The authors respond to:High-flow nasal carmula oxygen therap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Welcome, but selection should be the first step[J].Respir Care, 2013, 58 (5) :e67-68.
[3]林菊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48-851.
[4]田芳, 黄素凤, 杨碧芳, 等.无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法在心血管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2, 19 (12B) :59-61.
[5]宁小玲, 欧阳荣超, 蒋红霞, 等.无湿化中低流量鼻道管持续吸氧在ICU病人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4, 13 (8) :34-35.
[6]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S].2012-04-05.
[7]Miyamoto IC.Is it necessary to humidify inhaled low-flow oxygen or low-concentration oxygen?[J].Nihon Kokyuki Gakkai Zasshi, 2004, 42 (2) :138-144.
[8]Campbell EJ, Baker MD, Crites+Silver P.Subjective effects ofhumidificulion of oxygen for delivery by nasal cannula[J].Chest, 1988, 93 (2) :289-293.
[9]Kallstorm TJ.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Oxygen therapy for adults in the acute care facility-2002.Revision&update[J].Respir Care, 2002, 47 (6) :717-720.
鼻导管通气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