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课外论文范文
课内课外论文范文(精选12篇)
课内课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作文,兴趣,方法
作文要从娃娃抓起, 即从低段甚至从学前班和幼儿时期抓起。 从小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奠定良好作文的开端。以下就根据支教过程中的经验, 总结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一、激发兴趣
1.课后说。在课堂上应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因为一、二年级的课文故事性很强, 每学完一篇课文时, 教师都应该要求他们把所学内容讲给家长听, 并要求家长给予评价。这样, 会让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很足, 从第二天反馈时学生个个神气十足地念家长的评价就可以看出。在家长与老师的互相配合下, 他们不但在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上得到锻炼, 而且对今后写作文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样, 孩子在写作文时都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课后写。低年级的写话教学, 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方式的小练笔。在课内, 把学文与写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 在学完《火烧云》 后, 抓住时机让他们模仿课文的写作结构,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景象也写一篇《火烧云》的作文。在课文学习中, 每学完一课, 都让他们自己写写感受、启发和收获。可针对全文写, 也可以针对文中感受深的段落写, 这样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养成了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3.看后写。和课文插图配合, 有机地进行看图写话。学生的写作离不开积累, 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语言, 需要充分的语言储备。课堂上, 我常引导孩子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积累喜欢的词语、 句子和段落, 为写作打下基础。课外, 我鼓励孩子们坚持课外阅读, 每学完一篇课文, 阅读一篇课外读物, 就积累名言警句、优美词句、 精彩片段, 并把积累抄在“收集本”里, 积累的东西多了, 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训练方法
1.口头作文。在课堂内现场命题, 让学生快速决定讲话的中心、选用的材料、话语的思路设计和说话的态度。在说以前要理清思路, 脑中有大提纲。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时, 老师要多鼓励,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点评。这样做, 一方面能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哪些地方正确, 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评改意见, 让其他学生用心倾听, 记下别人口头作文中的优点, 当点评结束时, 他们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把话说清楚, 这个时候要注意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下一次学生就会更有信心。
2.看图作文。利用孩子们都喜欢看图写话的特点, 引导学生集中精力, 花一定时间认真观察画中的内容。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图画中什么时候, 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要想象出人物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找到好看有趣的图片, 贴在自己的小练习本上进行看图写话训练, 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写作的欲望, 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小组合作比能力
方法和训练有机结合, 能大幅度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引进竞争机制在作文教学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课内兴趣小组。在作文教学中, 我也相应地引入竞争机制, 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竞争中发挥潜能。我让小组长把每周写的小练笔和每单元一篇必写的作文收集起来, 让学生抄写下来, 由各小队组长统一收好, 每周班会课汇报学习时, 由组长汇报小组内作品的件数, 以小队形式进行公平竞争。我把收集起来的作品装订成 “作文集”, 在班级的“作文园地”中展出, 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 “大作”, 让他们都体验当小作家的心情, 每周抽时间让他们共同讨论成果, 小作者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读后说说好在哪里, 哪里可以修改得更好。孩子们看着自己小组的作品多, 都特别高兴, 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就感, 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练笔的效果。孩子们在书写和内容上都格外认真, 都想着让自己小组的作品超过别人。
2.课外兴趣小组。针对孩子好动的天性, 我鼓励他们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运用小短剧、小品、小话剧的形式来展示作文成果。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将一些课外书上有意思的故事排成小短剧, 在班会课上给大家演出, 每个学生都有当小演员的经历, 演出结束之后, 让小演员说说自己哪些地方可以更加精益求精。这样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哪里好与不好更有意义。通过一系列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大大增强了上台表演的自信心, 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豪与乐趣。
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 第2篇
古人云:“笔弱多临秦汉贴,辞穷多读古今书”。的确如此,阅读是“下笔如有神”的底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潇洒,是“诗和远方”的遐想;阅读,给了孩子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世间的美妙,阅读,给了孩子一双强健的腿,去走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阅读,给了孩子一双飞翔的翅膀,去领略未知的世界。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捷径,作为实施基础教育的我深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厚积才能薄发,让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读以致用,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所系。教好一本书是我们的责任,教会孩子阅读更多的书是我们的目标。如何从“一”到“百”乃至“成千上万”,如何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这都是值得我们思深的问题。
一、结合课文,推荐阅读
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后,阅读才刚刚开始。教师可依据课文内容,作家链接,时代背景等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将书读厚。
1、由一篇课文走进一本书。小学课文有很多节选自名家名篇,在学习名著节选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完整的名著,以便全面了解作品的原貌。如:学习完《冬阳·童年·骆驼队》,向孩子们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习《祖父的园子》这一课,萧红那种自由的、任性的笔触让孩子们读得开心,学得开心,由此引出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先生的评价和课文描写的场景在学生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功激发了孩子们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景阳岗》一课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中描写武松的有关章节,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武松的认识,全面了解武松的英雄之举和豪爽的性格特点。《临死前的严监生》,课文辛辣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但是在《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那到底这是个有着怎样性格的人?推荐孩子们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去一探究竟。
2、由一篇课文(一组课文)走进一个时代。学习《少年闰土》,让孩子读读《故乡》,更能加深对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的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12岁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对于那段历史,学生了解很少,课文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年级组磨课以后决定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当时的背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国力不强,国民精神麻木,帝国主义猖狂肆虐,“东亚病夫”称号沉重地紧扣在中国人的头上„„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围观的人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就了解了周恩来的沉思,了解了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小英雄雨来》,学生就可以阅读有关抗日战争 的史料及故事。向学生推荐《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鸡毛信》《二小放牛郎》等著名的抗战文学作品,既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3、由一篇课文走向一个主题。上五年级的老师们都知道,本册的《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描写的都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天性。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要求学生积累描写儿童的古诗。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在学习这组课文时,我们相应的为学生推荐朱自清的《背影》,肖玲的《母亲的“存折”》,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等,带领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4、由一篇课文走进一种写法。还是以五年级下册《白杨》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借物喻人是它的写作特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手法,我们选取了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杨朔的《荔枝蜜》作为课外阅读文本,让学生细细品读,强化了学生对象征手法、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的理解。在接下来的随笔作业中,布置学生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仿写一种事物。(随笔展示)
5、由走近作者到走进作者。如学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有心的老师还可以进行深度阅读的指导,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作《拇指姑娘》《白雪公主》《柳树下的梦》《皇帝的新装》,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他写作风格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完课文《巨人的花园》,让学生走进王尔德,推荐孩子们去阅读他的《快乐王子》《少年国王》《夜莺与玫瑰》,让学生了解王尔德不仅童话写得好,还很擅长诗歌、小说、剧作。学完《蟋蟀的住宅》理所当然的要带领学生认识法布尔以及他撰写的《昆虫记》,学完《匆匆》更是要孩子们去领略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了。
二、课内得法,课外迁移
形成学生阅读的习惯、方法和能力主阵地在课堂。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进行三步读书指导:初读、品读和迁移性阅读。不同年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初读”——整体感知。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预习很重要。预习时要求学生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勾出词语(生词、优美词、易错词),理解词语,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思考课后题,适当了解作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品读”—— 批注感悟。这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要求,深入理解课文,包括在感受较深的地方批注感受,勾画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批注好在哪;在含义深刻的句子旁做自己的批注,还可以批注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这些批注我们一般要求用铅笔,便于修改增删。
“迁移性阅读” ——拓展延伸。课文学完了,学习并没有结束,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听、说、读、写和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比如上学期上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创设情境进行体验式的写话练习;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引导学生去发现对话的秘密,合理想象续写故事;读了剧本《半截蜡烛》,让学生将《晏子使楚》的故事改写成剧本。这样做既巩固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习作训练找到了训练点,真正做到了读以致用。
总之经过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会像课内一样非常习惯性地拿出工具书;遇到好词佳句会不由自主地划划写写,遇到喜欢的段落或诗歌会自觉背诵,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能向伙伴复述推荐。这样做,强化了教材是“例子”的观念,学生学好“例子”,用好“例子”,进而举一反三,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博览群书,层层推进
物理学里有说道“量变到质变”,古人也云“读书破万卷”,我要说,阅读不仅要“多”,还要讲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要给低龄儿童选择具有儿童语言的读物,形象直观,像牛奶一样易于消化吸收。比如绘本:绘本以轻松幽默的文字、充满想象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故事,将自我认知、友谊、爱,甚至是生命的逝去等饱含哲理的话题娓娓道来。《鼠小弟的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兔子彼得的故事》、《花婆婆》等;拼音读物《小猪唏哩呼噜》《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添加“辅食”,渗透增加逻辑思维的阅读书目,如到三四年级就可以给孩子们推荐他们感兴趣的读物:杨红樱的校园小说系列,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世界名著类的《鲁滨孙飘流记》《柳林风声》《夏洛的网》《格列佛游记》《精灵鼠小弟》等等。而高段的学生心智开始走向成熟,理解力、记忆力增强,可以推荐一些名家名篇,提倡阅读的“广而博”。教师既要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性阅读,为兴趣去读书,就像《我的长生果》中提到的那样,这个年段的孩子阅读可以不求甚解,也可以囫囵吞枣。文学、科普、历史都可以涉猎。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大量的阅读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从课内到课外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词语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句子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是词语。学生只有认识词语、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才能更熟练地运用词语。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和文本内容相结合,将字、词、句的教学相联系,加入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既了解字词的内涵,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词语积累的运用
识字是基础,阅读则是运用和吸引。但二者又不能片面的孤立起来,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贯穿识字教学,让识字教学引领阅读教学,才能使学生边感悟文章的内涵的同时,掌握词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卧薪尝胆》为例。
师:同学们,这课题的内容就藏在一个小节里呢?你能找到
吗?
生:第四节中,“卧薪”:“晚上,就睡在柴草上。”“尝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
通过文本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卧薪尝胆”这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课文中插图的解说,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词语的意思,甚至还能揣测一下越王勾践当时的心理或志向。
(二)利用文中词语,学会复述课文
接着展示本课需要认识和掌握的生字词,并把这些字词分成四组,如下:
第一组:“吴国、越国、败仗”;
第二组:“夫妇、表示、奴仆、建议、免除后患、灭掉”;
第三组:“屈辱、柴草、耻辱”;
第四组:“转弱为强、报仇雪恨”。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边读时边把这些生字词在文章中画出来,然后教师同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组对应一组词语,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词语连成一两句话复述课文内容,回答得最全面,内容理解最透彻的小组加星。
(三)解疑释惑中掌握词语
在每一组同学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文中出现的难写的生字词,遇有不懂的词语及时提问,同学或老师解答,直到弄懂为止。同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描红训练,使学生能从音、形、义三方面全面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四)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美国著名教育家加涅说过:“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这就是说,需要安排外部情景,以推动支助和维持组成每一学习活动的内部加工。”把关联不大的几个成语放一起,如果仅仅靠单一的识记、背诵,学生可能花上很长的时间也难以搞定,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记忆,此时就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
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练习4》中“读读背背”一栏的八个成语为例。
成语展示:“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催人奋进、羽翼丰满、报仇雪恨。”
师:“这八个成语使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回忆故事内容、复述一下故事。”
生:“开始,越王勾践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回国后他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他的事迹催人奋进,最后他羽翼丰满,终于报仇雪恨。”
师:学以致用:“会稽一战,越国兵败,越王勾践万般无奈,( )来到了吴国,勾践夫妇为吴王做牛做马,受尽了屈辱,只求
( ),勾践回国后( )、( ),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最后,他终于( )了。”
因为学生对此故事已非常熟悉,所以理解起来得心应手,既学习了这八个成语,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卧薪尝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巩固与理解。
二、课外词语积累的方法
(一)利用好“图书一角”
我校图书馆为了方便学生借阅图书,在开学初就组织图书管理员会同语文老师,精心挑选符合各年级段学生阅读心理特征的图书,登记成册后,放在各班建立的“图书一角”。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在班级积极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自带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既丰富了图书角的藏书量,又让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
1.词语的摘抄积累。如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成语、优美的词语,画下来,做好摘抄,并试着去造一个句子,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2.好句好段的摘抄。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会读到一些描写景物、场景、人物等优美、传神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经常去读一读,还可以在课堂上把你的理解进行交流。
(二)读书交流会
每周二至周四,每天早晨20分钟时间,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读书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讲讲自己的读书心得”、“讲故事”、“朗读”、“表演”等方式,每周评选出“读书心得”周冠军、“故事大王”周冠军等;每月进行总结,拿出五篇优秀的读书心得上交图书馆参评。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在边讲述时边展示自己在看书过程中认识的新字与生词,和同学们共享。
(三)每月的图书漂流
每个月末,学校统一组织,让每个班级的所有图书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漂流”仪式。交流之后,书目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自然就增加了。学生也从真正意义上可以选择属于自己兴趣爱好的书目进行拓展阅读,开阔了视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等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就会相得益彰,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提高识字效率。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做到寓识于读,识读互相促进,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于读写、勤于读写、善于读写的好习惯,学生的识字能力会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识字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从而更加喜爱识字,喜爱阅读,喜爱语文课。
让课内“活”起来,课外“动”起来 第4篇
一、借助文本资源,让学生课内“活”起来
现行的课堂正由重“教”转变为重“学”。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改过去的模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自主去学习,让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教材是有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知识、发展能力。
1. 变单调为丰富多彩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枯燥的学习内容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较多,看上去显得有些枯燥,没有其他类文章耐读。但诗是学生认知民族文化的拐杖,节奏感强,含义深刻意境优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其目的是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所以我们可以组织开展“赛诗会”等。学生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丰富了文化积淀,积累了个性语言。
2. 变单一为满园春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应引起老师的重视。”“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换一种方法,变一种角度去看,打破常规,多元化去探究”。
有些课文所体现的内涵不是单一的,就像一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作为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理解问题保持高度一致,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三袋麦子》这篇课文,大多数学生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它聪明能干。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赞成小牛的做法,认为它勤俭节约,甚至有的学生赞成小猪的做法,理由是它憨厚可爱。这些见解都是成立的,体现了学生看问题角度的多元化。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切忌一棒子打死,给学生统一答案,搞“统一”对激发学生积极性会有极大的伤害,而且长久下来还会断送孩子的想象力。
二、延伸文本资源,让学生课外“动”起来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需要努力改进,孩子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都需要整体考虑。特别是课内课外,需要一定的衔接和沟通,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的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密不可分。要想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就一定要两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学生要学习的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所以要想让学生增加知识量,就要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家校结合,拓宽孩子学习的渠道,增大学习的空间,使各种知识互相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起到引导作用。”每节课前或课后,要根据已有的需要或课堂上随机产生的问题,把学生向课外阅读上去引导。同时要保证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到问题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比如,学习《翻越远方的大山》这篇课文,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根据需要查找有关刘翔的资料,大体对刘翔有了了解,就不难理解课文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实践活动时,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自然。生活是语文的第二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这一实践活动中来,并在语文实践中抓住语文的特色,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指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利用“文明礼貌月”、“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围绕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借“文明礼貌月”举行“雷锋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借“三八节”、“教师节”展开如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大讨论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学习的主人。
英语听力课内课外 第5篇
Part I In-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essential 2.picture 3.practice 4.wealth 5.inspiration 6.circumstances 7.accumulated 8.behavior 9.ignorance 10.judgement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4 CDCC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indispensible 2.necessities 3.range 4.line 5.talk 6.love 7.mysteriousness, maintain 8.popularity, latest Listening Task 2 1—5 CBADA
Part II After-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goes without saying 2.armed to the teeth 3.selling like hot cakes
4.go Dutch 5.read between lines 6.nothing but 7.from hand to mouth 8.Last but not least 9.make the long story short 10.took French leave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born, married, die, ceremony 2.choice 3.cerebrate, differs 4.go through 5.sorrow 6.mourning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6 TFFTTT Listening Task 2
1.incurable 2.cut off 3.bored 4.worthwhile 5.sacrifice 6.hanging 7.engaged 8.fellowship 9.practically 10.lose hope
Unit 6 Humor
Part I In-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 1.it allows you to make a point without drawing blood 2.that makes me laugh for five seconds and think for ten minutes 3.and a sunny spirit takes their place 4.to console him for what he is 5.part of the art of leadership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to achieve dominance, for self-protection, to construct solidarity 2.telling a joke, doing something silly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4 FTFT Listening Task 2 1—4 DCAA
Part II After-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coming 2.wonder 3.cloud 4.surprised 5.true 6.nearest 7.creation 8.explanation 9.found 10.around 11.wind 12.same 13.leaves 14.breeze 15.pleasing 16.wish 17.through 18.mine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much more share stories of things going wrong or having problems, or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prefer either jokey banter or telling a joke in a much more solo way 2.a joke created by women
3.keeping something all to yourself and not share it with others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5 FFFTF Listening Task 2
1.friends 2.little 3.test 4.chemistry 5.questions 6.watching TV 7.worried 8.calm 9.coin 10.right 11.cheerfully 12.tossing a coin for half an hour and handed in his paper one hour earlier than the rest of us 13.threw it in the air, caught it in his hand and looked at it 14.You failed
Unit 7 Sightseeing
Part I In-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 1.Windsor Castle is often said to be the Queen’s favorite official residence.2.The Statue of Liberty was a gift to the USA from France in 1886.3.In Britain, you’ll find attractions no matter what your lifestyle or interests are.Listening Task 2 1.the smallest of the Canadian provinces both in size and population 2.raise a family;operate a business;rejuvenate the mind 3.crafts, theaters, and festivals that celebrate life here 4.enjoy delicious lobster suppers, stroll on uncrowded beaches, play golf on more than a dozen courses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4 BCAC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3 AAD Listening Task 2 1—5 FTTFF(Please refer to the script for the correction of wrong statements.)
Part II After-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You will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most popular subject of American entertainment is love.2.Not only do Americans believe in romantic love but they also believe that it is the best basis for marriage.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The Golden Gate Bridge.2.The bridge isn’t golden, but red.It isn’t named for its color.It’s named for the Golden Gate.3.The Golden Gate is the opening in the land.Water from the sea comes through this opening into San Francisco Bay.4.Years ago men came to California to look for gold.Many came by ship.They came into the bay through the opening.For them it was a gate to gold.They named it the Golden Gate.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4 TFFT Listening Task 2 1.situated 2.accumulated 3.760 4.pearl 5.renamed 6.round 7.south-west 8.combined 9.is rested upon the mountains 10.hills in the water, the light of waves, shadow of mists
Unit 8 Dream & Ideal
Part I In-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5 BBADD 6—10 AABBB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4 FFTT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4 ACDB Listening Task 2
1.profits 2.strives 3.sensible 4.founded 5.necessary 6.advice and support 7.profession 8.entrusted with saving people’s lives 9.develop the analytical skills necessary 10.I will realize my ideal if I preserve in this pursuit
Part II After-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5 ADCBC 6—10 DDCCC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1—3 BBC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5 BDABD Listening Task 2 1.twin 2.care for 3.admirers of all ages 4.charming 5.popularity 6.come close to 7.box office 8.done her share 9.coupled with 10.highest-paid actresses
Unit 9 Working
Part I In-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5 CBDAB
6—10 CBACD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5 TFFTT 6—7 FT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various 2.add 3.paychecks 4.exploration 5.career-changers 6.uncertainty 7.terrific 8.rub 9.as many key people as possible 10.extremely boring work that no one else wants to do Listening Task 2 1—4 BDAC
Part II After-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five 2.9:10 3.20 4.140 5.8:15 6.15% 7.50 8.100 9.5 10.50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3 BBD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5 FTTTF
Test Two(Key)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1.beginning, done 2.Actions, words 3.Lost, found 4.heads, one 5.stone, no 6.Confidence, step 7.second nature 8.architect, fortune 9.lose, learn 10.Failure, success II.Understanding Conversations Conversation 1 1—3 BDC Conversation 2 1—4 BBBC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Passage 1 1—3 CCA Passage 2 1.answer 2.finest 3.climate 4.attractions 5.activities 6.possibilities 7.variety 8.historic 9.interests for your holidays in Switzerland 10.whether it is the local village band or an all-star variety show
Keys and Tapescripts
Unit 10 Tradition & Custom
Part I In-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
1.a fortnight(14天)2.fourteen hundred hours(14点)3.a decade(10年)4.six o’clock sharp(6点整)5.ten before nine(9分50点)Listening Task 2 1.4 minutes.2.At 3:45.3.At 4:00.4.1:33.5.For 16 hours and a half.6.At around midnight.7.At 8:00 am.8.At 10:45 pm.9.7 hours.5.2 weeks.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4 DABD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Similarities: 1.the most important 2.beforehand, a joyous atmosphere 3.a family reunion, a square feast 4.new clothes, lovely presents Differences:
1.No.2.Having religious background and Santa Claus who brings children presents.3.Paying a call or visit on each other.4.Sending each other Christmas cards.Listening Task 2 1.To bring a gift.2.Eight, because the number eight is considered lucky.3.A gift which is too expensive.Because the host will feel needs to bankrupt himself to return your generosity.4.He will keep it unwrapped and place it somewhere prominent.Because opening the gift too hastily
and in front of the guest may be considered greedy and ungrateful.5.Be sure to be fair.Part II After-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5 DDBAB
6—10 BADDC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4 CDCB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3 BDD Listening Task 2 1.earlier 2.late 3.telephone 4.delayed 5.8 pm 6.9 pm 7.drink 8.introduced 9.You don’t have to wait to be introduced 10.It’s quite normal for someone to have a short conversation with you and then go on to talk to other people
Unit 11 Talented People
Part I In-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
1—5 ABABB 6—8 ABA Listening Task 2 1—6 CDABAC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Sept.30, 1920 2.Shanghai 3.one of the foremost writers of love stories and novels 3.love between man and woman/ tensions between man and woman in love 4.Yuan of Half a Life;Love that Falls a City;Record of a Golden Lock;The Red Rose and the White Rose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5 CDBCD Listening Task 2 1.racial tension 2.designed 3.in religion 4.organized a protest 5.racial separation 6.Martin and his followers had won their struggle
Part II After-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6 BAAACD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5 TFTTF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Perform and show on American radio, and later on television.2.Known not as someone who said funny things, but as someone who said things in a funny way.3.Born in Chicago, Illinois;his parents were religious Jews.4.“Motion Picture Daily” voted him the country’s best radio comedian four times.He won a special award from the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and Sciences.He also won the Academy’s television award for the best comedy series in 1959.Listening Task 2 1.popularity 2.musician 3.graduating 4.featuring 5.rhythms 6.performer
Unit 12 Success
Part I In-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
1—5 ACBDA 6—10 DBCAB Listening Task 2 1.Himalayan Mountains 2.Moscow, Mexico City, Mexico 3.The Amazon river 4.the equator, the equator 5.the Cape of Good Hope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John Budd, a successful sales manager of an international company.2.To be invited to speak at the ceremony of his company.3.It is because the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over the past years.4.it’s the goal that he has been single-mindedly pursuing all his life his activism, curious mi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self-confidence all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his success he falls in love with his job quickly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4 DDAB Listening Task 2 1.software services, Internet technologies 2.apply, achieve anything 3.computer, Programmers Group 4.A computer on every desk and Microsoft software on every computer 5.greedy person, giving person
Part II After-class Listening
I.Understanding Basic Skills Listening Task
1—5 DACCB 6—10 ABCDA II.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Listening Task 1—4 BADC III.Understanding Passages Listening Task 1 1.money 2.post 3.title 4.different 5.work
Listening Task 2 1—4 FFFT
Test Three
课内得法 课外得益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拓展阅读;有效性;语言积累;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和《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相一致。《新课标》提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海量的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就只有十二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课内阅读,那学生的阅读量微乎其微。很难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因此,语文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然而如何让课外阅读有效,这就需要老师用心引导,指明方向。特别是高年级,让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寻找课文源头,联带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老师教学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出处,寻找课文源头,进行联带阅读。例如,学习课文《?船借箭》,当学生们被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所折服时,就将《火烧赤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继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神机妙算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曹操、周瑜、鲁肃、黄盖等这些人物,他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故事?这时就可以介绍《三国演义》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渴望走进课外阅读,走进经典名著。又如学习《童年·冬阳·骆驼队》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学习《猴王出世》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
老师课内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引导,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联带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整合课文类型,有效阅读
课外阅读书目繁多,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阅读内容,也不知道什么文章适合自己阅读,只能盲目选择,阅读效果不近人意。这就需要老师整合课文类型,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整合课文类型可以从课文内容入手,如人物类,风景类,写事类,科普类……也可以从文体入手,如说明文,记叙文,抒情散文……还可以从情感入手,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亲情……老师要把这些同类课文整合分类,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文章,进行有效阅读。例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课文:“《老人与海鸥》《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都是以动物为主题,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深厚的情感,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了这组课文后,再向学生推荐一组关于动物的文章阅读,如《军犬黑子》《野牛传奇》《盲童与弃狗》等文章让学生深入体会和人一样有爱憎,有智慧,有亲情……
随着阅读的深入,引导学生阅读沈石溪的《狼王梦》,感受母狼紫岚的情怀,感人至深的亲情。还可以阅读金波的《让孩子深受感动的动物故事》,让学生知道善待动物,与动物共建地球上美好家园的重要性。
通过同类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感悟到同样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法,这种阅读对学生写作方法的影响是深远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样的阅读,学生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培养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举两得。
三、了解作者生平,深入阅读
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这些名家都有许多故事和作品值得学生深入阅读,细细体会。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走进名家,阅读名家之作的好机会。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发奋读书。例如,人教版第十册课文《将相和》,学习中,学生从课后资料袋了解到这篇文章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是司马迁。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司马迁写这本书的不凡经历,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司马迁的故事》,从中了解司马迁用十几年的努力,用血汗和生命成就这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经典名著。这样深入的阅读,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也让学生感受著书的不易。
课文中这样的名家还有很多,古今中外,无一不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好材料。如林海音、季羡林、老舍、安徒生、契诃夫……这人物的传记从不同层面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四、注重课外书屋,指导阅读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從五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有安排一个课外书屋,第九册推荐的是《森林报》,第十册推荐的是《西游记》,第十一册推荐的是《狼王梦》,第十二册推荐的是《红岩》。这些都是根据每个阶段所学课文类型推荐的,安排特别合理,有效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要好好利用这一平台,不能因为考试内容没涉及而忽略了这一内容。例如,第十册的《西游记》是安排在第十册第四组课文“经典名著阅读”的后面,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如果老师只是把课外书屋简单介绍,让学生自己阅读,估计学生没多大热情。老师可以设计一节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用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增强他们往下看的欲望。
在看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引导学生畅谈读书感受,开展“同伴共读”“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班级举行《西游记》知识竞赛,评选班级阅读之星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不再是家长头疼的事情了。每学期利用课外书屋,开展一次课外阅读的指导活动,让学生一次次地走进名著,真正体会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五、主题引领,拓展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组课文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选编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八组课文的主题分别是“我爱读书”“我爱家乡”“科普世界”“生活启示”“汉字王国”“父母的爱”“热爱祖国”“伟人风采”。老师可根据每组课文的主题,向学生推荐书目,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内学得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阅读。根据第十册的不同主题,可向学生推荐以下书目:1.《我的童年》(季羡林);2.《我爱家乡这条河》(杨广虎);3.《鲸鱼归来》([英]迈克尔·莫尔普戈;谈凤霞,译);4.《蝉为谁鸣》(张之路);5.《歇后语大全》;6.《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7.《小兵张嘎》(徐光耀);8.《毛泽东传》(谢周勇)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阅读,成立阅读小组,分享阅读感受,开展读书会,让学生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从中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让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以课内带课外,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开阔视野,得文学的熏陶。当然,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引导,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阅读效果.基础教育研究. 2012(9).
[2]王丽娟.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8).
[4]杨莉.如何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
课内课外论文 第7篇
阅读的目的有多种, 有的是为了消闲时光, 有的是为了放松身心, 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以提取信息、拓展见识、提高能力为目的的, 当然, 如果与此同时既放松了身心, 又消闲了时光, 也是可取的。作为学生, 按阅读途径的不同也可以把英语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英语课内所开展的阅读功利性强, 它的阅读目的体现得更为集中和明确, 即渗透阅读方法、学习英语知识、提高阅读技能、形成语言能力。这与英语课外阅读在开展的目的、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之处可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喜爱阅读中文书刊, 却不喜爱读英文书刊?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喜爱阅读课外的书籍, 却不喜爱读课内的书籍?我想他们之所以喜爱阅读中文书刊胜过英文书刊, 是因为中文是他们的母语, 他们容易读懂, 读起来轻松;而英文是外来品, 不容易读懂, 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之所以喜爱课外阅读胜过课内阅读, 是因为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更丰富、更有趣, 阅读的目的也不那么明显;而课内阅读教师往往会在阅读前提出种种要求, 阅读后还要完成练习题, 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同时阅读的内容也远远不如课外阅读那么丰富有趣了。
也许有人会说, 既然学生喜爱这样的英语课外阅读, 那为何不改革我们的英语教材, 使之也像课外阅读的内容那样丰富有趣、吸引学生呢?但这样做可行吗?其实, 英语课内阅读是保障学生顺利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离开了课内阅读的指导, 课外的广泛阅读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课内阅读中教材的功能和价值, 更不可产生以课外取代课内阅读的思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互相促进, 这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
编者在选取课文作为教材的教学内容之时, 都是有其一定的思考和想法的, 都有其相应的训练目的, 比如有的课文侧重渗透语法知识, 有的课文侧重训练句子结构, 有的课文侧重进行情境对话, 等等。英语教师不能随意更改课文内容, 更谈不上更换教学内容了, 但我们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得启迪。这就可以先从兴趣入手, 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因为学生一旦产生排斥英语阅读的想法之后, 要想让他继续阅读是很难的。而学生一旦无法继续阅读, 那对学生进行词汇积累、语法训练、能力提升就是空谈了。那如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顺利进行阅读呢?教师首先要树立“无为而为”的思想, 降低阅读的要求。学生在开始阅读之前, 教师要暂时先抛开阅读的功利性, 即抛开词汇积累、语法句法训练、阅读能力提升等因素的干扰, 让学生像课外阅读那样毫无心理防备地进入阅读情境, 在课文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取阅读信息、体验情境的美好。这样, 学生就能对阅读渐渐产生兴趣, 而后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有了扎实的课内阅读做支撑, 课外阅读开展起来也就相对顺利些了。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 既不能像课内阅读那样要求, 也不能放任不管, 要重在引导。比如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根据老师、家长的建议, 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 低年级有低年级的阅读内容, 高年级有高年级的阅读内容, 平时的阅读内容跟假期的阅读内容也有各自的特点, 切不可统一规定, 否则课外阅读的价值就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全面的落实。
可以说, 英语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真正角色应该是一名引路人, 一位促进者。只有这样, 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才能提高, 学生的阅读生命才能长久不衰。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选择阅读书籍。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喜欢的、贴近自己英语水平的书籍。也可以选择与英语课文内容相关度较高的、略有难度的课外阅读指导方面的书籍, 这类书籍中选取的文章一般短小有趣, 适合他们阅读, 而且后面的练习题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和阅读能力。还可以关注生活中的英语, 如电视中的英语广告、产品包装上的英语说明书等。
第二, 丰富阅读途径。可以在班级开展讲故事、演讲、表演等活动, 鼓励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内容通过讲述、改编等形式表达出来, 既保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带到班级图书角, 在全班进行交流阅读, 更加发挥出了书籍的作用, 极大地增加了阅读面, 同时还节约了购买书籍的成本。
课内延伸至课外 轻松快乐识字多 第8篇
一、抓住课堂,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趣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了解到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 当他们有了兴趣, 就会自觉地在识字过程中, 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识字, 并且学以致用, 自得其乐。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几点教学心得:
(一) 明意义, 激发识字的强烈欲望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支柱和动力, 还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渗透、辐射和驱动作用。
为了使小学低年级学生明白这些“大道理”, 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对他们说:“小朋友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给你们讲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吗?许多是从报刊和书上来的, 如果你们识字较多而且会认字, 自己就能读到许许多多优美的故事, 还能拿起笔来自己编写故事发表在报刊上, 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来阅读呢!”听到这里, 学生们露出兴奋的笑容。我接着说:“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汉语热, 数以万计的人在识汉字学汉语, 还有许多外国人来我们中国学习汉字汉语呢, 在将来, 汉字将会在全世界流行,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学好汉字呢?”“是!”学生们响亮的回答足以说明他们初步明确了汉字的意义, 而且识字的强烈欲望也被激发。
(二) 创情境,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 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 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 如:我问你答游戏、开火车识字、摘果子游戏、走迷宫、抓特务游戏等, 让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教学识字3时, 我采用开火车识字的方法, 即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组词、分析字型、说一句或几句话, 其他同学轻声发出火车开动时的“呜———咔嚓、咔嚓”声。如果有人说错了或不会读, 火车就停下来, 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 (重读字音、组词或其他) , “修理”好后继续开火车, 学生注意力集中, 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 对识字自然就兴趣盎然了。
(三) 讲故事, 激发学生的识字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利用汉字的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在识字教学中, 如果穿插一些故事的讲解, 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而且能有效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例如, 教学“四”字, 我用编故事的方法进行指导:小撇和竖弯盖房子, 先盖左墙, 再盖屋顶和右墙。屋顶宽宽好挡雨, 左墙右墙往里收点。盖好左墙和右墙, 小撇和竖弯住进去, 高兴地吊在屋顶荡秋千, 最后把门给关上。故事虽然短小, 但学生听得兴致勃勃, 故事确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乐趣。
(四) 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 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原则, 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 尤其是电教手段, 可以使复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 明确和具体。针对这一现象, 我采用了能展示文字、图片、图象、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 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 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 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还使学生很快领悟了字词的意思。
二、利用资源, 在课外读物的阅读中识字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 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是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先后要在课本上几次出现, 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 要在有限的课本中体现出来, 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 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本学期, 我们学校统一订阅了《日有所诵》和《七彩语文》读本, 这对我们一年级学生来说, 是两个非常有利的识字资源。于是, 我们一年级教师商量, 把这两本读本当作学生识字的课外教材。于是, 在每天清晨, 我们利用晨读时间带着学生指读《日有所诵》上的儿歌, 明确要求要用手指着读, 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在跟着教师朗诵的过程中能知道所读的每个字的样子。就这样, 一天一首, 学生每天至少能认识五、六个字, 日积月累, 他们的识字量不断增加。
《七彩语文》图文并茂, 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读物。在每周一次的语文课上, 我带着学生一起读《七彩语文》上的儿歌、故事, 丰富的栏目吸引了学生, 在此基础上, 我要求大家每天回去后能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读读《七彩语文》, 把认识的汉字和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在记录卡上。有了具体的要求, 大家的识字兴趣更浓了, 途径更广了, 认识的汉字也越来越多了, 练习时题目的要求已不需要我读题很快就能单独做完, 回到家课外阅读也不用家长一字一句地读给他们听了, 慢慢地自己能单独进行自主阅读了。
三、走进生活, 在宽松休闲的情境中识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生活是语文的内容, 语文是生活的工具, 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我认为, 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联系生活来识字, 这样更能达到识字的良好效果。
教师可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 使学生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深厚兴趣。例如, 电视上动画片中的说话字幕, 校园的校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程表、同学姓名等, 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还有学校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学生识字的好教材。如班会、节日庆典、主题活动等, 都离不开汉字这个媒介。识字教学活动中, 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在玩乐中接触认识不少汉字。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认字的生活经验, 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今后他们也会在看电视、家庭劳动中甚至公共场所里更加主动地识字。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生活中, 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接触到汉字, 有机会去认识汉字。我们国庆假期的识字活动刚提出就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认认路牌、店名, 到超市购物时跟父母一起读读包装盒上的字, 节假日外出游玩时认认名胜介绍、公园亭子上和石刻上的字等等, 不经意间扩大了识字量。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一个文字符号的海洋中, 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激发学生识字的浓厚兴趣, 就能让他们早点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谈“课外阅读课内教”的教学策略 第9篇
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
“课”, 即课堂, 课外是相对于课内而言的, 是指课堂之外、课本之外, 即教材之外。《教育大辞典》: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 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 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 增强求知欲望, 丰富精神生活, 培养高尚情操,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辞典》: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指课堂阅读训练之外的各种读书活动, 其本质是非语文教材性的阅读。这种阅读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己有的阅读基础、阅读经验,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目标的阅读过程。“课外阅读课内教”可以理解为教师利用课内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时刻牢记一个目标, 即课标
尽管涉及课外阅读的内容庞杂, 在自主选择时可能会有很大的空间,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 心里没有目标, 相反, 教师更应该把目标放在心上。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课标, 把各学段的目标装在心里, 烂熟于心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和单元训练重点, 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 做到有的放矢,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努力做到两个为主, 即以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
“课外阅读课内教”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教会几篇文章而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爱好, 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 有自觉阅读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中有了目标, 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在小学学段, 学生年龄跨度大,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 必须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及兴趣取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选择好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计划应该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量、阅读笔记 (好词佳句) 、阅读要求 (安静深入、态度积极、走进文本) 、交流评价等。
四、力争达到三个融合, 即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深度融合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给学生适宜的阅读方法, 使阅读有效向课外延伸。所以, 课堂上, 教师要做好引导, 引导是否得法直接决定着课外阅读的效果。教师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引读。就是师生在课堂上重新阅读原来学过的文章, 以此得到比较好的阅读方法, 并在后面的阅读中加以应用, 提高阅读效率;二是会读。就是参照已经学会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阅读时, 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一起解决, 个别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求助”老师;三是读会。就是依据已有的经验方法, 大量阅读相关篇目, 获得最大限度的经典知识;四是展读。既是对阅读内容的拓展, 又是对阅读范围的拓展。在这种深度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同一文本的共同体验, 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同时, 也达到师生与文本的深度融合, 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五、最终实现四个统一, 即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思想统一
解读语文教学的课内与课外 第10篇
事实正是如此, 课内与课外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把他们紧密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长期以来的教学现况是教师习惯性地把精力全部投放在了课堂这一方面, 却忽视了另一方面:课外。诚然, 课堂教学有着自身许多的优点, 比如容量大、密度高, 可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但随着人们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课堂教学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教材、进度、教法的单一难以解决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定, 有时跟不上科学技术、生产活动和社会的发展, 更不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 提倡课内与课外结合, 开辟第二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何况这也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社会性。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绝不仅局限在课堂内, 而且从家庭生活到社会交往, 要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都需要运用到语文, 这些方面的使用概率大大超过课内, 而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相结合。青少年正值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有寻求知识、了解自然、认识社会的迫切需要, 而开拓课外阅读、写作等其他语文活动, 正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事实上, 开展课外活动的实践也证明了, 以开放性、实践性、兴趣性为主要特点的第二课堂能一扫校园中的沉闷单调的空气, 给校园带来蓬勃生机, 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
课外活动并非是让学生自由活动, 要让学生开展起生动有益的课外活动, 教师必须有适时、适度的指导。
一、课内指导课外, 以课内为圆心, 向课外扩展延伸
目的不明是当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不明, 阅读时盲目性和随机性就大, 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小。要激活课外阅读, 就应从课内着眼, 逐步向课外延伸。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写照, 每一篇课文与它所处的时代、地域、文化氛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课堂上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讲解, 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同时期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让学生阅读。如果课文是节选的, 像《在烈日与暴雨下》、《葫芦僧判葫芦案》等, 就可以鼓励他们去看原著, 学生对作品时代背景故事情节有全面的了解, 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打下基础, 学习时就会化难为易, 既紧扣课题, 又拓宽视野, 可谓是以一带十。另外, 还可以课文内的知识点为索引, 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许多文章中都有引文、典故、传说、成语等内容, 他们的精彩和恰到好处的运用往往能引起学生注意, 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注释找到原文, 借原文的语境进一步地对课文进行感性的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外活动的实效
有人说天才是毅力, 也有人说, 天才是勤奋, 然而毅力也好, 勤奋也好,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兴趣。强烈的兴趣能推动人积极探求, 不断强化欲望, 产生积极持久的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学习中, 兴趣尤为重要, 高明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浓厚兴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激发需要、明确目标中培养;可以在积极的鼓励, 检测教学效果中实施;也可以从活动内容中挖掘趣味性因素。学生有了兴趣, 学习的实效必然大大提高。如教学《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课文时,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我让他们在活动课上进行了模拟表演, 想不到学生把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走狗形象;皇帝的浅薄、愚蠢, 大臣们圆滑、虚伪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有声有色, 栩栩如生。有的同学还在日记中写下了心得体会,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一语中的。
三、目标与实际靠拢,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外活动的目标, 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 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不能搞一刀切, 而要因人而宜, 如阅读古典名著《红楼梦》, 教师可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三类阅读目标:
1. 了解故事情节, 把握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初步体会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倾注的爱憎。
2. 了解故事情节, 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 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这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 有选择地达到某一目标, 更容易使学生受到鼓励, 进而不断地超越自我, 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代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也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它要求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把学生从课堂教学这个小天地里解放出来, 让他们在课外这“第二课堂”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第11篇
【关键词】短篇小说;人物形象;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立足课内短篇小说,分析《我的叔叔于勒》的人物形象
以往很多人认为《我的叔叔于勒》所描述的是一种自私和虚伪的心理状态,展现在金钱面前的生活准则,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冷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该作品也有了不同方面的多重
解读。
(一)社会大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下,菲利普有着低廉的薪水,不仅要逃避亲朋的宴请还要为女儿的婚事伤脑筋。在游船上与于勒相遇时,逃避是他们的选择。的确,这是冷酷的做法,但是不这样做就保不住女儿的婚事,借此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势重要性。莫泊桑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来表达了在资本主义大环境下的人和人的关系。小说中我们并未看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有任何的嘲讽,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人物的形象时会更加以同情的思维来看待菲利普夫妇。作者使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成年人的思维,用同情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叔叔,对自己的亲人有怜悯之心。小说中的“我”是个孩子,还没有在金钱上有父母的紧迫感,度人的情感会很朴素、自然,他同情于勒叔叔的命运。
(二)不同环境下人物形象的共性
小说是围绕着于勒叔叔的命运展开的,可是作品在揭示主题上却不是依赖于勒,小说中的其他陪衬人物也可以推进情节的发展。莫泊桑注重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刻画,例如在价格上斤斤计较,买日用品只买便宜的,有人请吃饭也不敢答应,凸显拮据的生活状态,由此来构成菲利普夫妇的本性。小说刻画出了躲于勒和盼于勒的情境,对于于勒形象的三次转变也是三次态度的转变,这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利是图的情况。菲利普夫妇是嫌贫爱富的一个典型,一些人认为这样的形象是讨厌的,换种角度看,菲利普的妻子并没有随意挥霍丈夫的血汗钱,这种生活让人不忍心去谴责,所以,对菲利普夫妇的为生活所迫也在情理之中。
二、延伸课外,品味同一作者笔下的其他人物
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以此老师在课后之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筛选莫泊桑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来研究阅读。小说广泛的题材,独特的艺术手法,跌宕起伏的文章布局,精巧的故事情节设计,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戛然而止却让人无尽思索,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学生。以此为契机,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目的的品析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分析,学生们发现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虽然笔墨精练,但是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却有独到之处,塑造出了非常丰满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使用细腻并且冷静的刻画手法,人性善恶与世态炎凉被展露无遗,尽显当时的社会百态。莫泊桑所创造的人物形象非常多,他写的人经常处在常态的理智和灵魂、感情之中,也要写出人物处于非常态的变化中。就针对莫泊桑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就可以看出种类繁多。有贵族夫人、商店老板娘、疯女人、农妇等等,各个具有鲜明的个性。
《项链》是莫泊桑一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败与奢靡生活,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一部佳作。文章对马蒂尔德的形象刻画是非常精妙的,对一个人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只有优秀的品格或者只有顽劣的性格这都是非常不真实的,人物的刻画也是干瘪的,没能体现出全方面的人物性格,要饱满、真实。《项链》中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形象就既显短又显长,人们对她既爱怜又厌恶,这样会增添人物真实感,也增添了作品对生活哲理的反应。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通常会大量使用心理描写手法,比较少会从旁白来直接介绍。
《一个妓女的漂泊史》中莫泊桑在叙述一个妓女在粮食生意人勒拉白的家中当佣工时被主人所强奸,为了能免遭主人继续蹂躏逃脱虎口的过程。一个原本快乐的姑娘,却被一个充满肮脏的社会所吞噬,她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莫泊桑通过一个妓女的悲惨命运来说明,女人并不是天生堕落的,她们走向风尘有一定社会原因,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三、结语
莫泊桑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他的作品与时代产生的强烈共鸣,让学生震撼。他一系列的短篇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方面,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与交流,已不是当初仅仅局限在对课本中个别文章的理解层次上。所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几篇经典之作,而应以课文为蓝本,不断地拓宽阅读广度,探讨交流其作品中的“小切口”,不断地挖掘阅读的深度。这才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敬泽.1976年后的短篇小说:脉络辨——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短篇小说卷导言[J].南方文坛,2009(05).
[2]洪治纲.短篇小说.生活图谱.代际差异——新世纪文学十年观察之三[J].文艺争鸣,2011(07).
作者简介:唐遥(1978-),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怡康街分校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学士学位。
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效果的促进 第12篇
一、课外阅读提升学生兴趣
若想达到用课外阅读提升学生兴趣的目标, 首先需要找准课外阅读的切入点, 也就是在最恰当的时机推荐给学生最恰当的阅读内容。推荐课外读物需要找准一个时机, 为了达到最佳的推荐效果, 教师可以在基本教学任务完成以后, 在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没有完全惬意的情况下, 给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补充读物。如此, 可以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教学过程的有益补充, 达到课堂内阅读与课堂外阅读的相互促进, 取得理想的阅读时空分配效果。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学习《陈涉世家》, 当学生已经理解了文章的重点词句及基本脉络以后, 可以再给 学生介绍 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 让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寻找文章原文及译文, 增加对《史记》的了解。
增进兴趣的第二种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氛围与环境。教师给出指导性的阅读篇目虽然重要, 但是必要的氛围与环境创建同样不能小视。课外氛围与环境的创建与课内不同, 教师不可能亲自指导, 那么事前的方法 给予就显 得尤为关键。 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要明确告知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使其有主动阅读的动力; 或者是安排课外阅读之后的成果展示环节, 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而无论是篇目推荐还是氛围与环境创建, 教师都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张扬, 不必整齐划一, 而要针对性指导, 以便让不同学生接触不同的侧重点,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课外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以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 正如古语所说的: 读一箧书不如听一席话。当学生从教师那里取得了一定 的阅读方 法与技巧 之后, 那么阅读就会变得有规律可循, 也就不会在海量的阅读资料面前无所适从了。教师所做的指导可以有下述内容:一是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标记, 对课外阅读文本里面的佳词美句圈点勾画, 以便加深印象与方便后期查阅; 二是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摘抄, 将课外阅读文本里面感兴趣的词句摘录出来, 这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 三是指导学生阅读后写感想,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鉴赏水平, 日后再学习类似的文章时, 教学过程将会变得更加顺畅, 同时, 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四是指导学生阅读后归纳提纲, 可以帮助学生在宏观角度把握阅读文本, 是促进学生阅读长篇文章能力的基本手段。
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兴趣置于课外阅读之前。语文学科内在的文化魅力十分明显, 怎样使学生能够积极领会其文化魅力, 并且在这种魅力的关照下持续地进行阅读, 这是语文教师始终要追寻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兴趣阅读的过程中, 有多种途径可供尝试, 同龄学生的交流讨论是一种好办法,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班级内的读书研讨会, 使学生在交流时产生阅读共鸣, 从而取长补短。
三、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若想提高阅读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辅助课外阅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依然处在相对有限的程度, 而古典长篇名著内容都是非常复杂与深刻的, 学生自己独立理解难度相当大。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可将语文活动的触角向课外阅读延伸, 找机会与学生一同鉴 赏分析名 著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
提高阅读效果的另一种方法是读写相佐, 课外阅读的过程是内向, 是外物为己所悟;写作的过程是外向, 是自我向外释放。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书面形 式进行读 书感受交流, 形式上可以自由一些, 不必规定侧重点与字数, 这样学生能够更随意地思考、更自由地发挥, 达到个体思想的独立释放。
课内课外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