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范文
《兵书》范文(精选4篇)
《兵书》 第1篇
关键词:《夜读兵书》,感悟,诗,爱国情怀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是一位生活在八百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宋朝腐败不堪、屡遭金国进犯的时候,民族危机极为严重。可以说陆游自幼就经受了祖国被侵略、民族遭受欺凌的巨大痛苦。他少年之时,目睹长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他们个个希望能匡扶王室,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一洋溢着忠义之气的家庭氛围感染影响着陆游,使他受到最生动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深深植根在陆游的心灵深处,日后他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壮志。
他的一腔爱国之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上迸发出更大的热情。这首五言古体诗《夜读兵书》大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秋天,此时的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因其抗金主张与当朝左相秦桧黜免,只得返回家乡山阴,寓居云门山草堂。当时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被金人侵占,大好河山沦陷于敌手。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置失地于不顾,退让苟安,不图恢复。诗人自幼喜读兵书,练武习剑,有匡济天下之志,有恢复失地为国牺牲之愿。但他的仕途进取之心受到无情摧折,目睹时艰,心情激愤难平写下这首诗。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诗开篇就点出夜读兵书的孤寂清冷的环境。茫茫夜色,漫天冷霜,而这其中有一盏明灯在照亮周遭的一切;深山之中难见人迹,却有一颗心在激荡澎湃,报国之志没有丝毫消歇。“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诗人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里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他期待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这是何等的威猛雄壮。“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是有志之士应有之义,是每一个将士都可能遇到而且无法回避的事情。如果只想着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这在诗人看来是万分可耻的。“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品读这两句,可以体会出作品的格调由前面几句的高昂转为了低沉。在诗人看来,所谓的建功立来原本是偶然所得,如果一定要在这样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上去预料将来会如何,是一件不切现实的事情。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勇往直前报效国家,早已把自己的成败得失置之度外,显示出诗人所具备的高贵思想品质。“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那些生活在金人铁蹄之下的平民百姓,就像哀号着的一群鸿雁,饥困流离,他们每一声的涕泣都牵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分明感到时间在无情的流淌,自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看到天下苍生处在这么一个境地时,怎能不哀伤心痛?一个“欺”字,突出传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诗人在痛惜之余,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容颜,为之深深感叹:怎样才能保持肌肤丰润呢?显然诗人不是在为自己的面容沧桑、衰老而叹息,他是希望自己永不衰颓,渴望在此后的岁月里能够为国家尽忠尽责的抱负。
这首《夜读兵书》,自述研读兵书的心情和情怀,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爱国志士的真实写照。全诗蕴含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同时把一已之情和广大苍生的悲惨境况联系在一起,使这首诗有着相当的思想深度。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报效祖国,其次感叹百性的悲惨境遇和自己的壮志未酬,最后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精忠报国的理想。
古代兵书 第2篇
目录中国古代兵书其他国家古典兵书中国古代兵书
古代兵书 《孙子兵法》孙武 《吴子》旧题:吴起 《六韬》旧题:姜尚 《司马法》田和 《三略》旧题:黄石公 《尉缭子》尉缭 《唐李问对》阮逸《孙膑兵法》孙膑 《百战奇略》刘基 《握奇经》旧题:风后氏 《鬼谷子》王诩 《将苑》旧题:诸葛亮 《何博士备论》何去非 《三十六计》作者不详 《纪效新书》戚继光 《曾胡治兵语录》蔡锷
其他国家古典兵书
兵书浇铸成石头被烽火烤得滚烫 第3篇
[史影]
八阵图,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关于诸葛亮作八阵图练兵的遗址,据记载共有三处:《水经·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史载,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由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史说]
八阵图,用六十四堆卵石列成庄严的方队。
这是一处特别的文化遗存。据《东坡志要》记载:“诸葛造八阵图于鱼复(今四川奉节县东)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蕞,蕞正圈,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叱咤风云的诸葛孔明把兵书浇铸成石头,让三国的烽火和狼烟将其烤得滚烫,然后一挥羽扇,这些石头就麇集了历史的脉络,后人只消带上一本《三国演义》,一本《三国志》,就能够从肃森的石丛中洞彻一代兵家。
“八阵”之称最早见于《孙膑兵法》。在这部旷世奇书中,战国军事家孙膑用了大量篇章讲述阵法,并细陈了各种阵法的意义和基本原则。战国时代出现的快捷的骑兵打破了以往的格局,使战争机动性大大增加;而兵器种类的日益繁多,无疑又加剧了战场情况的变化。如何更有效地攻守,如何多层次地使用武器,成为当时兵家们争相探讨的议题。于是,各种阵法应运而生,孙膑推出了他传之后世的阵法,在《孙膑兵法》中,他列陈了用以截断敌人的方阵,聚结队伍的圆阵,突破敌阵的锥行阵,迂回包抄的钩行阵等八种阵势,每一种阵势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每一种阵势都有不同的作战功能。其排兵布阵的巧妙和各种恰到好处的运用,堪称历代兵家典范。
如果说出土于山东银雀山的《孙膑兵法》在漫灭不清的竹简上铭刻了“八阵”的恢宏,那么星罗棋布于四川奉节的八阵图,则用不朽的石头直接外化了兵家的思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说:石砌的八阵“常有气如云,从内部起”。吴将陆逊入阵后,阵中“狂风大起,一霎时飞沙止石,遮天盖地”。石头堆成的阵势击溃这支骁勇的敌骑,固然有小说的夸张和对诸葛亮的过分神化,但是,在我们走进这列石阵之前,谁愿意把耳畔的鼓角声、喊杀声和马嘶弓鸣声都统统置于脑后?尽管一些专家们认定八阵图是当年诸葛亮习授阵法的石砌模具,但我们宁愿相信它是一部石砌的兵书。世纪的风刀霜剑在石头上留下痕迹,八阵图,延续的不仅是兵家们的生命,还有兵家们的光荣与梦想。
《兵书》 第4篇
一、防守为上, 稳住位置
第一次面对着这“刺麻苔”班级, 看到的学生像中了瘟疫一样, 乌烟瘴气, 基本的教育秩序得不到保证, 教师上课变成了学生给教师上课。学生拍着老师的肩膀, 大胆作安慰状, 言道:“老师, 镇定点, 别紧张, 没事。”无言这种做法是学生对教师情绪的故意试探与讽刺, 更是容易让教师临阵退缩, 此时学生最渴望看到教师惊慌失措和狼狈的举止, 这对教师的形象损害是不可救药的。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掩饰好自己的情绪, 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局面。“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首先创造敌人不能战胜自己的条件, 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敌人不能战胜自己的条件, 在于自己创造。善于防守的人, 使自己的军队深藏于地下一样, 使敌人无法攻破。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 是因为防守坚固。”因此, 最好的应付对策就是先修炼好我们的心态, 做好防守坚固, 稳住阵脚。
二、避实击虚, 勿陷其中
做好了防守并不等同于胜利, 胜利只属于那些老老实实愿意做艰苦乃至细致到一些笨拙工作的人。刚开始是一个良好的时机教育, 如果能把握到位, 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学生此时对你的了解处于“虚实”模糊阶段。对学生采取进攻式的主动教育, 出其不意, 就像用石头砸鸡蛋一样, 避实而击虚, 见招拆招, 来者不拒。
《兵书战术》有言:“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合围它;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它;一倍于敌就设法各个击破它;与敌人兵力相当就抗击它;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迟却;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交战。因为, 如果弱小的军队坚持硬拼, 必然被强大的敌人所俘虏。”常常看到一位老师把一群恶作剧学生拉过来进行“修理”, 第一个没有“修理”成功, 另外在一边等待着被处理的学生在开心看热闹, 不时地与他一唱一和, 互通脸色, 老师此时再好的道理也被学生当回去, 像从千仞的高处决开积水那样奔腾而下, 形成一种势不可当的形势。孙子说:“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来战的就主动、从容;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总是设法控制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控制。”教师本来可以充分把自己放在主动、从容的位置, 但因为这种失策而使得自己的语言被学生牵制, 结果老师的一举一动却被学生“教育”了。这便成了教育“刺麻苔”学生的一大避忌。
三、扼其声势, 以静制动
事实上, 在处理学生时, 看准了目标学生, 处理思路必须细致、明确, 符合教育规则, 特别提醒注意, 务必把目标学生隔离, 让他在无助中变得惶恐起来。当这种惶恐感来临时, 人容易说真话, 难以掩饰自己的行为, 教师不失时机地与其谈判便能如鱼得水。初入教育之路, 有位老老师传授我一招应对学生野蛮行为的方法:“当学生站在教师面前, 你让他眼睁睁地盯着你的眼睛三分钟, 你只要面不改色, 足以让学生看了毛骨悚然, 他的手和脚便不敢任性来, 精力会充分集中起来。你所说的一切关于教育的道理, 他也会一一听从。”受启发后, 屡次使用, 十分奏效, 我想他所言的也是如此般道理。一个个学生高调地走进办公室, 以示多少老师奈之不可, 而一个个学生能心服口服低着头回来, 比起整批教育要来得实效, 从而使得教师形象在这类学生心中的大体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四、全面考虑, 把握大局
“开始对士兵粗暴后又害怕士兵的, 是最不精明的将领。”往往新老师不了解我们学生的特点, 一开始对我们这些不安分的学生大发雷霆, 试图以此来严格要求学生, 而又没有把提出的要求严格地执行下去, 刚开始兴许能收到微量效果, 但长此以往, 多次反复“高压”试验, 教师在班上的声誉容易丧失, 甚至引起某些学生的强烈反感, 自然这位老师之后的课堂便成了学生的玩偶, 教师越生气, 反倒助长了他们嚣张的气焰, 更有甚者会让学生情绪偏激高涨, 性格心理扭曲, 一发不可收拾。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能够修明政治, 确保法令, 加强自身军队的建设, 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所以能够主宰胜败。”整顿此类班级也是如此, 需要相应的公正班规, 并能确保开学前一个月内切合实际地执行, 还需要一支敢管有力的班干部, 增强班内的正气力量, 乃为治班之长计。
五、教法有别, 灵活变通
“水凭籍地势的高低而控制流向, 用兵则根据改情的变化而采取制胜的方法。所以用兵没有固定的形式, 犹如水没有固定的形势一样, 能根据改情变化而取胜的就是‘用兵如神’了。白天有短有长, 月亮有圆有缺, 宇宙间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同的教师用一样的语言让同一个学生做同样的事情, 而效果却大相径庭。一次, 一位科任教师问及某学生问题的处理方法, 我便以己法授之, 并加以详细解说:有位学生在课堂上讲了一句粗话, 便立刻命他过来处理, 然而未及我指出, 其已低头认错, 态度极好, 但粗话已讲, 便给予其扣除三分的德育分的处理, 他着急求情道:“老师, 不要扣, 我认真擦一周的黑板, 你觉得怎么样?”该科任教师便效仿使用, 殊不知, 她扣了学生十分的德育分, 学生大怒, 且暴躁如雷, “你爱怎么扣就怎么扣, 懒得理你。”最后, 反倒是这位科任教师找我算起“帐”来, 以为我故意让她难堪。
上述仅是应对“刺麻苔”管理战术的一些实践总结, 对教育者打造无恐惧教室具有一定的效力。教育管理者遇况类同, 可采法灵活运用。社会不管多么太平, 都需要军队, 需要武力、监狱、枪决来震慑犯人, 以此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平定社会治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有些人在现有的教育体制管辖下具有不可教育性, 必然要让其“刺”到社会中去磨平解决, 特别是对于那些心理扭曲的学生早已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而那些所谓冠冕堂皇地言谈教育“一个都不能落”的人, 仅是因为其没能遇上这些案例而已。
摘要:学生个性千姿百态, 处理“刺麻苔”人物式的学生问题更是班级管理之重, 因为他们会使教室变成“黑暗”基地, 以致大部分教育功能失效。以《兵书战术》为理论基础, 结合“刺麻苔”实例进行实践管理, 从而打造一个无恐惧教室。
《兵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