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简评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简评(精选9篇)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简评 第1篇
摘要:课程标准对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 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那么, 怎样才能让课文内容的概括既不落入俗套, 又不流于形式, 让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学习更为轻松快乐、扎实有效, 文章特意就“翻转”语文课堂的几个精彩教学片段, 呈现给大家, 以供鉴赏、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精彩呈现
概括课文内容是殖读教学中、高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也是阅读潘力训练的重点。2011版新谋标在第二学段中提出i能觀步把舞.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II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第三学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不断收集自e所能见到的精彩片段, 用以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 让课文内容概括既不落入俗套, 又不流于形式, 让学生学得扎实, 轻松。这里将“翻转·语文课堂所采撷的几个精彩片段呈现给大家。一、巧借汉字中华汉字, 博大精深, 其:车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 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 以“字”表“文”, 利用汉字的音、形、义及构字特点, 将课文内容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汉字进行概括。'下面是一次教学比赛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的精彩教学片段。师:一把藤簾大火 (师板书"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 (师在“火”|加一_变"灭”) , 举世.闻各的圆明H顷刻化为灰烬 (师在“灭”字加一撇变“灰”) ?此环节教学, 教师巧妙利用板书, 通过“火”一“灭”——“灰”字的变化, 将课文内容用儿个形近字概括虫来:, 旣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又让学生感受T·汉字的趣味, 让评委眼前一亮, 给在産教师和学生負下深刻印象。无独有偶, 另一位青年教师“故伎.重演”, 也同样精彩。教学宋词《清平乐.村居》一课,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读准节奏后, 接着让学生感受《猜平乐.村居》温馨和谐的画面感。请看教师的课堂设计——师: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读薄, 薄成一个字。请同学们看黑板: (师:在一条长长的小溪边, 板书“·”) , 有一座低小的茅屋 (师梹书“·”) , 茅檐下面坐着一翁和一·竭 (师板书“?”, 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板书“·”) 。这是一个篆书的字一“·”, 一个古朴的汉字, 却藤着一幅醉人的画面,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啊!教学中, 教师探筹#醉”字文化, 将词所描述的画面与之巧妒结合, 词的画面感出来了, 汉字的美感也出来了, 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就水到渠成, 让人拍案叫绝。二、巧编儿歌儿歌篇糖简短、, 结构单一、语言活泼、节奏明快, 深受小学生喜爱。巧编儿歌来概括课文内容, 也.是一#好方法。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执教二年级课文《一分钟》, 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这篇课文很有意患, 老师也非常喜欢, 所以我把课文改成了一首儿歇。我们来读一读吧! (投影出示几歌) 脸儿红了丁零零了, 闹钟响了。打个哈欠他又睡了。一分钟了, 元元起了。绿灯亮了, 汽车开了。叹气没甩t他迟到了。非常后悔, 脸几红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祥点评这个环节;浓缩的都是精华。一首小诗, 把谋文中的生字、意思都概括进去了^当然, 教学中, 根据文本内容需要, 还可以通过编童谣、写童诗等几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内容概括。三、巧用“盘点”小学高年级语文每单:元课文结束之后, 都有一个词语盘点, 仔细观察, “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的许多词语都是课文内容的重司舊。教学中, 可.以刹用这些铺瀋迸行_處容概括。以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谏文的词语盘点为例>一位教师先弓丨导学生将盘点中的词语按课文进行分类:《卖火柴如小女孩》: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會mm圣诞树饥饿《凡卡》:礼拜生诱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毒打撇嘴欺贺抽噎匣予冻僵逗笑窜过孤儿打搅教师苒让学生根据词语进行概括, 有的学生就这祥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的旧a裙虽兜着火柴沿街叫卖, 零谁也投给过她一个硬币, 在饥与寒冷中, 在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姐姐的甜蜜的幻觉中她凄惨地.·去了。《凡令!〉:圣诞节前夜, 凡卡趁老板家人去做礼拜的工夫, 拿出一张揉皱了的白纸、一支生锈了的钢笔, 给爷爷写信, 求爷爷带他回去。他回忆了自己遭毒打、被欺负、挨饿受:冻的事, 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砍圣诞树等的快乐的时光……学生说完后, 苒让学生写下来, 这样不仅让学生概括了课文内容, 还达到了词语盘点会写的目的, 对I胃一举两得。
思想品德教学精彩片段 第2篇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片段
教学情境是经过我们教师加工的、特殊的微观教学环境。它能通过呈现材料为学生获取文本知识提供台阶;它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它能促使学生依据情境信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由于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当前我们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走入误区,或只重形式,忽视内容;或只重某一功能,忽视其他作用,致使教学情境内容狭窄、功能单一,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我认为教师创设情境应注意多样化,以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使情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一:导入新课。在开始讲新课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两组配有背景音乐的图片,一组是鸟语花香图,伴有鸟叫流水的美妙背景音乐:另一组是荒芜贫瘠的图片,伴有伤感的背景音乐。通过这两组图的强烈反差,学生们心里都能感悟到了这个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精彩。
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视听优势,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心理学家特瑞拉(Treicheer)经过研究发现:我们的学习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5%是通过视觉,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的重要性。而采用多媒体可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能明显增加视听效果,优化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身边的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二:在讲到“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这个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举例自己所知道的哪些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在学生举例完后,教师作了补充。举了一个刚刚发生在某省校园内的事例:那所学校的一位六年级学生,早上上学时,在上学路上,因闯红灯而出了车祸,到医院抢救无效,一个年幼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同时我又列举了汶川地震时靠着坚强的毅力存活下来的人。通过身边的事例,既能让学生们清楚地理解了“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也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必须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时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知识、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或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出发;从学生切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或是学生从各方面积累的间接经验出发,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切入点”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创设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问题情境。根据教学目的,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富含时代气息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把问题设计成富有趣味、能一启而发,有利于开展探究、讨论、理解、动手实践的情境,使课堂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使学生去自主探索、主动发现。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三:为了让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生成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我安排了一段独白表演“地球的诉说”,诉说的分别是地球上的森林、沙漠、海洋、大地,让班级里面擅长演讲的五位同学有感情的把它们的诉说朗读出来。
建构主义的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和情境的作用。思想政治课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转化、情感激发、方法探索和个性优化,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体验性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亲历来获得感悟与体会,感受学习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通过体验对知识形成多元解读,能体验生命价值,感受生命活力,触动思想灵魂;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观点、方法面前学会选择、学会表达、学会自我肯定与欣赏。应当说,凡是情境都具有体验性,都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我们说创设体验性情境,只是强调其体验的分量更重一些、体验的味道要浓一些、体验的功能更明显一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
四、利用实践性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四: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针对本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关爱身边的生命出谋划策”的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出发展开讨论,写出讨论结果。这种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也就变得主动了。反之,“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创设实践性情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具有高效、便捷的优点,但由于没有经过实践,理解就容易不深不透,学生容易只掌握书本知识,而无实践能力。因而新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勤于动手,提高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到实践中学习;还要注意在课堂创设实践性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积极动手、动口,甚至动脚。动身,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
五、注重情感的感染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五:离课堂结束还有五分钟的时间,为了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所学的知识令他们回味无穷,我选择了flash 动画“地球的诉说”作为结尾。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将“生命与生命之间要相互关爱”的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还感动,沉浸在动画中。
心理学表明,作为一种心理想象,人所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鲁迅先生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感染,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升华道德情感,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
新课程应该重构新课堂,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走”进教学,而不是教师去“赶”或“拉”他们进来。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无疑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大大增强思品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有人才说:“如果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
思想品德教学精彩片段
信宁小学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简评 第3篇
曾听过多次有关面积单位的公开课, 对其中一节的引入片段, 依然记忆犹新。
片段实录: (课前师生各准备了三个袋子)
1.师生出示第一袋的学具 (如图一) 。
师:谁能说说哪个面积大些?
生:A的面积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看看就知道。
生2:把它们重叠起来比一比也行。
师生把A和B重叠在一起 (如图二) 。板书:重叠法
(评析:教师没有满足“看出的结果”, 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 验证结果的正确性。两张简单的卡片在引出“重叠法”的同时, 实际上是教师在向学生渗透数学素质的培养。)
2.师生拿出第二袋学具 (如图三) 。
师:再比一比, 谁的面积大呢?
有的学生若有所思, 有的不断摇头, 有的把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 (图四) 。
师:有结果吗?重叠起来会怎么样?
生:图形D上面多一些, 图形C右面多一些, 无法比较。
师:看来“重叠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其他办法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我有一个想法, 就是把两个图形都分成一些小方格来比。
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请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试试看。
(评析:对于不能直接看出结果的图形, 虽然有了前面的活动铺垫, 学生想到了“重叠法”, 可学生不知道它是有局限性的。如何让学生认识这种局限性呢?正是学具操作, 直观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3.展示分得的结果。
师:哪种分法比较合理呢?
生:第二种。因为第二种分法两图中的小方格大小相等, 图C含有24个方格, 图D中有25个方格, 所以D图的面积大。
师:第一种画的方格为什么不能比较呢?
生1:因为C、D两图中小方格的大小不同, 所以无法比较。
生2:我知道了, 当小方格大小相同时, 谁含的方格数多, 谁的面积就大。
4.师: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个图形哪一个面积大。
师生拿出第三袋学具。
生1:图形E含有16格, 图形F含有12格, 所以图形E的面积大。
生1:咦, 不对, 不对, 应该是一样大的。
师:怎么改了?
生1:我把图形E和图形F叠在一起, 正好重合, 所以它们是一样大的。
生2:我发现, 如果画的方格大小不同, 同样的图形所含的方格数是不一样的。
师:所以, 用画方格的办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必须要求画大小完全一样的小方格去比较, 才显得方便。我们把这种用来比较的完全一样的小方格叫做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单位)
(评析:通过对不同画法的展示与分析, 使学生初步感知“方格大小相同”的必要性, 因而有了统一和学习面积单位的需要。)
课听到这, 你一定会被那跌宕起伏的教学情节所吸引。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 不到最后, 你一定不舍得离开, 离开了还让你回味无穷。此时数学的枯燥荡然无存!是什么把这短短的几分钟演绎得如此精彩?
一、学具操作, 制造认知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渴求,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出学生的这种渴求, 并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不竭之源。而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更易达成这种教学目标。可面积单位这一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非常抽象的, 远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教师利用学具,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使教学内容具有了操作性。
第一次操作:比较A和B的大小, 得出“重叠法”;第二次操作:比较C和D的大小, 凸显“重叠法”的局限, 形成认知矛盾,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进而引出“数方格”。第三次操作:比较E和F的大小, 再次制造认知冲突:方格数多的图形面积不一定大, 使学生自然而深刻地理解了“数方格”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方格大小相等。至此, 面积单位的概念引入已是水到渠成了。
二、学具操作, 体验概念的本质
数学知识、概念及规律都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学具操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外显的内部智力活动的过程, 在学具操作中,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并使学生的视觉与动作协同起来, 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升华。
什么是面积单位?教材上没有给出定义, 表面上看它是人们在测量面积时所带的“单位”, 实际上它应该是一种计量面积的工具。这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必须让学生感悟理解。教师抓住这个极易忽视的核心问题, 以它为主线, 在教学的引入过程就下足了工夫。不惜通过三次比较操作, 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感悟面积单位的本质意义, 进而理解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正是这些在观察、思考基础上进行的学具操作活动, 促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以上操作, 层层递进, 步步为营, 总是让学生历经山重水复境, 再得柳暗花明景,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热情被一同激发出来。
描述一个精彩片段.doc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片清楚地说一段话并进行互评。
2.学抓住主要情节和主要事件写出电影或电视剧中的精彩的部分
教学重点
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片清楚地说一段话并进行互评。
教学难点
写一篇习作,简要介绍一部影视片的精彩片断,做到描述的内容生动具体。有重点,故事情节完整、准确,能清楚地介绍人物的感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写作欲望。
1、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你都看过些什么电影?(随机指名回答。)
2、哪部电影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其中肯定有哪个片段最精彩,这节课让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板书:描述一个精彩片段。
下面我们分组进行交流,教师出示课件交流要求。
二、交流提示。课件出示
1.向同学推荐影视片的时候,要讲清影视片的名称,主要人物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情,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内容要有重点,故事情要完整、准确人物的感人事迹要介绍清楚。
3.描述的时候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4.做到描述的内容生动具体。
5.要学习本组课文的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同时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三、分组交流。相互启发和补充,师生进行评价。课件出示交流提纲
四、推荐电影片段《举起手来》,播放十分钟电影片段。
五、思路点拨。
1、心中有数,巧妙铺垫。
在描写精彩片段前,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交代在精彩片段之前发生的事情,这是准确描写精彩片段的前提。
2、建好框架图。框架指的是文章的结构图。
题目:电影《 ……》精彩片段或自拟
开头:影片名称、主人公、主要内容
中间:精彩片段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
结尾:写写自己的感受或受到的启发
六、完成习作。
七、引导学生自改互评。
1、完成草稿后要自己反复读一读,认真修改,检查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语句是否有毛病。
2、同桌互评取长补短。
板书设计
描述一个精彩片段 题目:电影《 》精彩片段或自拟 开头:影片名称、主人公、主要内容
中间:描述精彩片段,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致描写。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简评 第5篇
[教学片段]
教师把包作为礼物发给每个小组(如右图)。
师:包身该如何做呢?答案就在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中,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拆开包,看看包身是用什么形状的纸做的。
学生拆包,自主探究纸的形状和折的方法。
生:用一张“十”字形的纸折贴而成的(如图1)。
师:“十”字形的纸你会剪吗?试着剪一剪,比一比,谁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在1分钟内剪出来?
(教师希望学生能利用“对称图形”的知识,找到简单方法剪出“十”字形。1分钟过去了,全班所有学生仍在认真地剪着,没有一个学生找到“最简单的方法”。第一次尝试“剪”失败了,于是教师就把“十”字形的纸贴到黑板上)
师:时间到,你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十”字形纸,它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生(经过小声的讨论):它是一个上下左右完全对称的图形。
师:现在你能想到用简单的方法来剪吗?
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嘴巴里说着:“老师,我知道了!老师,我知道了!”看到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教师就已经知道学生们找到了“最简单的方法”。
师:不用告诉老师,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剪刀,再剪一个。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剪起来了。教师巡视中发现,学生剪的方法出乎预料,有上下对折后剪的(如图2),有左右对折后剪的(如图3),有上下对折后左右再对折剪的(如图4),更有甚者把粘贴处改在“十”字形纸的另两边的(如图5、图6、图7)。1分钟不到,全班都剪好了。
……
[教学反思]
本课在探究“剪”这一教学环节时,刚开始没有一个学生想到“简单的方法”,教学进程受阻。但探究的受阻,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并生成了六种“剪”的方法。这一过程也丰富了教学,提高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通过这一片段的教学使我有了如下体会。
一、教师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
学生从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的基础。教师在应用教材时要立足于学生,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着眼,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在本课教材中,列举了两种制“包”的示意图,结构较为复杂,不易被学生掌握。教师通过仔细研究教材,敏锐地发现只要对“包”换一种角度剖析发现,其实每个“包”都是对称图形折贴而成的,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既可减小制“包”的难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
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活动中,学生探究失败后,教师要少指正,多鼓励多引导,使“失败”成为学生再次探究的新动力。同时,教师也要以合作者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做一张“梯子”,困难时给学生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在“阶梯式”的探究中获取真知、品尝喜悦。
三、教师教学设计要“多预精用”
教学预设要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预想到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会想到什么、发现到什么、说些什么、探究到什么、能否拓展创新。预设时要多准备几种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时生成的资源,适时地调整、选择合适的预设方案实施教学。如在教学“剪”这一环节时,教师就预设了两种方案:(1)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尝试“剪”时能发现简便方法,就选择合适的方式,请找到方法的学生将方法和产生方法的依据告诉给班内其他同学。(2)学生尝试时没有发现方法,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观察、讨论和分析“十”字形纸的特点,探究“剪”的方法。
四、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第6篇
细细回想, 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注重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 引导他们获得最真切的感悟的, 其中有几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现在写出来, 以飨读者。
一.“单看”能改为“先看”吗?
我在教学《长城》时, 清晰地看到课文中有这样的话语:
“站在长城上, 踏着脚下的方砖, 扶着墙上的条石, 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 没有起重机, 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教学时, 我先引导学生反复读, 在读中品味感受, 后在“单看”这个词上加上着重号, 设置疑问, 请学生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 补充好下面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 先看那这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 没有起重机, 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 那时候
我边巡视, 边提示学生读书细致, 在文中找语言。
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 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那时候, 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 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我们现在都没有这样的本领啊!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 城台之间可以呼应, 那时侯谁有这么好的设计本领呢?我太佩服了!
生:再看那长城有一万多里长, 那时侯怎么有这么多的人修长城呢?
学生的思维燃烧起来。听着同学们飞扬着智慧的话语, 我不失时机地启问: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 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
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他们的探究能力超乎我的想象, 很快就有了自己的体味与感悟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 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 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更让大家敬佩了。
生:一个“单看”, 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 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其相近词句进行比较, 采用“补一补”, “换一换”等方式, 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让学生在比较、推敲中感悟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 课堂也因此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意味深长, 内涵丰富。但我们学生初读这句话, 觉得语意含混不清, 既是“大约”, 又岂能“的确”?然而我们的学生再把它放到孔乙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加以推敲, 却又发现是符合情理的。孔乙己是周围人们取乐的笑料, 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没有人会关心他, 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 还是活着?只能说“谁晓得?许是死了”, 更证实“大约”的准确无误。孔乙己现已身受重伤, 穷途末路, 存活希望不大。况且他是个嗜酒的人, 只要有一口气, 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一口, 但一年多的时间始终没见孔乙己来, 看来孔乙己并非“大约死了”, 而是“的确死了”, 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处境和命运, 同时也增强了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批判麻木的国民性的鞭挞力量。
这样咬文嚼字式的品读, 使我们的学生领会到一个词句只要进入具体的语境中, 就与周围的语句乃至全文发生紧密的联系。
三.从“竹柏”两种植物解读苏轼的品行
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思想, 我设计了以下一个问题。我说:“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课堂马上进入了一个高潮。学生们马上发现“竹柏”这两种植物的特殊内涵。当大多数同学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时, 我们文学社中一个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已经举手发言:“老师, 我知道自古就有梅, 竹, 菊, 兰岁寒四友。作者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君子。柏遇霜雪而不凋, 耐寒耐旱, 冬夏常青, 傲居霜雪, 郁郁葱葱, 精神抖擞, 坚强不屈。苏轼遭权臣迫害, 被安置黄州管制。他在荒地上栽种农作物, 又筑园围墙, 园子里则遍种松、柏、竹、梅等花木。竹同松柏志同道合’, 不同流合污, 坚贞不屈, 地位高洁。苏轼不向恶势力低头, 不被千磨万折所屈服, 不肯随波逐流的高大形象正气凛然地傲立在我们面前。这不正是文中竹柏之托物言志, 寓意所在吗?”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简评 第7篇
【教学案例】“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了物体长度的测量, 请在小组中回忆一下测量方法。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
生:我想知道黑板的长度。
生:我想知道操场的长度。
生:我想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生:我想知道我家到学校的长度。
师:想法都不错, 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去测量它们呢? (小组讨论各自的测量方案)
生:老师, 你挺胖的, 我想知道你的腰围是多少? (一语打破了教室的寂静, 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 教师也被搞得有点不知所措, 微微地皱了皱眉头。这时该生也被笑声噎住了, 羞愧得涨红了脸……)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还是蛮有创意的, 你们真想知道老师的腰围吗?
生:想。 (异口同声)
师:那好啊!动动脑筋, 你们将用什么方法测量出我的腰围呢?
生:就用米尺。 (说着就麻利地跑上讲台, 拿着米尺, 小心翼翼地围着老师的腰绕了一圈)
生:不行, 老师的腰是弯的, 米尺是直的, 应该找一根长长的纸条, 再对着米尺标好刻度, 这样就可以变成一个软尺, 用它来测量一定比你的好。 (话音刚落, 教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干脆找一根细毛线绳, 用它把老师的腰绕一圈, 再测量绳子的长度, 不就得到老师的腰围了吗?
生:我们干脆借老师的裤子量一量。
生:还是借老师的皮带方便。
生:不行, 皮带一定比老师的腰围长。
生:老师, 用不着这么麻烦, 我有更好的办法。我一拃有10厘米, 只要用手量你腰围有几拃就可以了。
……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 那就好好地研究一下, 这么多方法中哪些是比较好的测量方法呢?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 试试测量同学的腰围, 验证自己的想法, 好吗?
【思考】
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因而会表现出种种认知差异、思维差异, 不时会呈现出意外。善待意外, 就应从容、科学地对待游离于预设之外的生成, 创新地把握生成, 因势利导, 定会收获无限的精彩。尊重学生, 主动引领, 用智慧唤醒学生的认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新, 点拨矫正, 实现去伪存真、促进理解、深化建构的根本目的。
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益, 不是只看教学环节是否流畅、基本任务有没有完成, 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本状态。课例中学生很唐突地说了句“老师, 你挺胖的, 我想知道你的腰围是多少?”完全背离了教学的预设, 然而灵活驾驭意外生成定会呈现无限的精彩。教师微微皱了皱眉头的细微表情,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出乎教师预期的意外, 而教师善于捕捉课堂瞬间的信息, 也正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句“这位同学的问题还是蛮有创意的, 你们真想知道老师的腰围吗?”扭转了本已初现尴尬的教学场景, 让学生重塑信心和希望, 也激励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也为学生敢于探索提供了精神支持。“那好啊!动动脑筋, 你们将用什么方法测量出我的腰围呢?”这句话, 刺激了学生的神经, 使他们倍加兴奋, 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学习探索之中。于是, 各种想法就应运而生, 甚至还不乏有生活经验的再现, 展示了许多极致的想法,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抛弃了刻板的预设, 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教学的生成, 用孩童的眼光评判学生的思维, 因而激发了各种奇思妙想。“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用自己的速度学习数学”, 在课例中就有很好的体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而学生因个性差异及各自的经验做出多种理解也是合理的, 因此, 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促进学习的不断深入, 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层次。虽然有时会花去一些时间, 但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简评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新课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发展思维,自主探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移和旋转”.)
教学片段一激发兴趣, 谈话引入
师: (在课前, 大屏幕上已经有“平移和旋转”的字样出现.) 大家好, 从你们的眼神里老师已经发现了一个小秘密, 今天的学习内容对于你们来说是不是感觉有些简单, 简单的就像是一碟小菜, 对吗?
生:对! (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说得斩钉截铁, 自信满满.)
师:噢, 谁来说说对于“平移和旋转”, 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生1:平移和旋转, 这是两种运动是不同的.
生2:小轿车在马路上在平移, 而它的车轮却在旋转.
生3:平移是在水平方向移动, 旋转是在转着圈子运动.
师:呵呵, 能说说,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吗?
生3:我每次上课前, 都要在家里预习一下第二天要学的新内容的.有时候我忘了, 爸爸妈妈也会提醒我的.
师:嗯, 预习的确是个好习惯, 你的爸爸妈妈也是很懂得怎么学习的好爸爸妈妈. (稍作停顿) 刚才几名同学的回答有着不一样的精彩.还有谁想说说你心目中的平移和旋转呢?
一下子, 有那么多的同学都举起了各自的小手.
师:啊, 都想说?干脆这样吧, 既然你们感觉自己已经知道了平移和旋转, 那么, 就让老师说几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你们猜一猜它们会是哪种运动好吗?
师:旅游时我们经常能看到缓缓滑过的缆车 (学生抢答:平移!) ;直升飞机上急速飞转的螺旋桨 (旋转!) ;小朋友手里迎风转动的大风车 (旋转!)
师:哇, 你们真聪明!给自己来点掌声. (同学们一个个都眉飞色舞, 显得学习的劲头很足的样子.)
点评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这里,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就在身边, 学身边的数学, 这样的学习活动, 显得很亲切, 很自然, 也很轻松,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学自己感兴趣的数学, 让学生轻松学数学, 这样的导入设计, 一下子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着学生去自主探究.
教学片段二回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如果只让老师说, 你们一定会不高兴的, 哪有让学习的主人不说话的道理呀!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 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的确还有很多, 谁来说说?
生1:在公园里滑滑梯时的运动是平移, 摩天轮的运动是旋转.
生2:宾馆里旋转门的运动是旋转, 跑道上的飞机在平移.
生3:我家阳台上的推拉门能平移, 我家电脑桌前的转椅能旋转.
师:你们刚才都已经听到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 平移和旋转现象俯拾即是, 无处不在, 哦, 真奇怪, 有旋转门还有推拉门, 旋转门的运动是旋转, 而推拉门却在平移, 那么, 究竟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呢?谁能给大家说一下? (这时候学生举手想说的变得寥寥无几.)
点评“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本节课上, 如何从看似简单和平常的日常现象中去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呢?这是我在课前就反复思考过的一个问题, 当学生的回答由先前的积极踊跃一个个变得犹豫不决的时候, 正是他们此时此刻的“困惑不解”让我找到了机会.《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如何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得失成败.在这里, 老师的巧妙引导就很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究竟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教学片段三做一做:让学生做一些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师:刚才, 我们已经认识了平移和旋转, 那么你们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演示一下吗?当然也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
学生展示:有推拉窗户的, 有移动课桌、板擦、书和铅笔盒的, 还有表演旋转的舞蹈动作的学生的设计可谓是五花八门, 精彩纷呈.
点评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我听见了, 我忘记了;我看见了, 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 我理解了.有效的数学学习不应该是教学生被动地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 而要鼓励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做一做”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给学生“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不仅会“做数学”而且更加喜欢“学数学”, 这样的学习活动真正能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里的“做一做”, 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简评 第9篇
师: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 读一读,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师:谁愿意把你画出的句子读一读。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从这句话中, 我看到严监生病得很重了, 还伸着两个指头, 为的是那两茎灯草, 感到他很吝啬。
师:从哪看出他病得很厉害呀?
生:我从“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看出他病得很重。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读)
(出示课文插图)
师:我们来看, 这就是临死前的严监生, 看了他的脸, 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面黄肌瘦。
生:骨瘦如柴。
生:奄奄一息。
师:他为什么病得这么严重呢?书中第五回这样写道:“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 初时撑着后来渐渐饮食不进, 骨瘦如柴, 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师:“撑着”是什么意思?
生:挺着、忍着, 不看医生, 不吃药。
生:他舍不得花钱看病、吃药、买补品, 病慢慢地越来越重, 越来越重, 最后就快死了。
师:他病得这么重了还伸着个指头, 什么意思?
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
师:可是这两个指头在当时却成了他的亲人难以破解的谜。咱们来读一读这段。女生读他亲人说的话, 男生读严监生神态动作的句子, 老师读旁白。
(师生共读)
师:从他的神态和动作上你觉得他会怎样想?
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没看我指着油灯吗?
生:急死我了, 你们怎么就猜不出来呢?
师:把你的体会带入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
师:最后, 赵氏理解了他的意思, 挑掉了一茎灯草, 这时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还是赵氏理解我。
生:既然挑掉一茎, 我就安心了, 我该走了。
师:这时他的动作怎样?
(生读“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
师:从这些神态和动作你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吝啬。
生:视财如命, 临死时还为不起眼的事耿耿于怀, 不断气。
生:他是一个守财奴, 你瞧他临死时眼睛紧盯着油灯, 别的一概不管。
师:他只是在金钱上吝啬吗?一个人在临死时, 最舍不得离开的应该是谁?
生:亲人。
师:可是他对自己的亲人没有一丝的留恋, 你看出什么?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简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