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计划范文
康复计划范文(精选12篇)
康复计划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膝关节置换患者20例, 男13例, 女7例。年龄42~79岁, 骨性关节炎11例, 膝关节结核性关节炎3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 创伤性关节炎1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 对照组1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合并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向患者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从而在术后能积极主动配合, 自觉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1], 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准备, 向其交代手术注意事项, 并讲解膝关节置换康复指导的内容。观察组指定护士专门负责, 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康复计划措施, 具体如下。
1.2.1 心理评估计划。首先建立干预基础, 尊重患者, 认真耐心的听取患者对疾病的陈述, 取得患者的信任。其次对患者的生活习惯、爱好、家庭情况、对手术的预期等有详细的了解, 有预见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再次与患者一同建立康复计划, 最后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及家属对此种手术有所认识, 消除疑虑, 树立信心。通过谈话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 取得患者的配合[2], 这对术后康复和功能恢复极其重要, 应予以重视[3]。
1.2.2护理康复计划。模拟手术过程包括术后功能锻炼计划的制订。术前锻炼: (1) 术前从患者入院起就教会患者锻炼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 2次/d, 15~20min/次, 以患者不感疼痛及疲劳为度, 同时锻炼健侧肢体以利术后下床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肢体静止情况下收缩肌肉) 。将下肢平放于床上, 伸直膝关节, 足跟用力下蹬, 足背屈, 反复动作。 (2) 髌骨被动活动。用手活动髌骨, 做上下左右被动活动。弹拨肌腱松动髌骨,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 (3) 直腿抬高运动。膝关节尽量伸直, 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收缩, 踝关节尽量背伸, 缓慢抬起整个下肢大约15cm, 保持5~10s, 再保持同样姿势, 缓慢直腿放下。 (4) 踝关节运动。平卧床上, 下肢伸展, 肌肉放松, 缓缓勾起脚尖, 脚尖朝向自己, 至最大限度保持5~10s, 然后脚尖缓缓下压, 至最大限度保持5~10s再放松, 这样为1组。再以踝关节为中心, 脚做360°环绕, 保持最大幅度。术后康复计划实施。术后1~3d: (1) 持续的被动活动:小腿按摩, 大腿按摩, 抱大腿屈膝活动 (视病情确定) 。屈伸踝关节 (与下肢按摩交替) 。每2h按摩10min,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 (2) 主动训练:肌肉的等张收缩, 10次/h。术后4~7d:使用持续被动活动仪 (CPM) , 持续膝关节被动锻炼, 2次/d, 20min/次。抱大腿, 屈膝活动;仰卧于床边将患侧小腿悬于床沿下;侧身, 患肢在上做无负重力膝关节屈伸的动作;健侧足与小腿压于患侧足踝上, 做向下悠压的动作;健侧足勾于患侧足根部, 协助患侧小腿做上举的动作。每隔2h做5~10次。术后8~14d:直腿抬高练习;扶栏杆下蹲练习;一只脚尖着地, 一只脚跟着地, 交替交换;俯卧主动屈膝练习;弓步练习;屈膝坐起立练习;下蹲位起立练习;合理使用助行器, 3组/d, 每组30次。术后15~28d:无辅助平路行走练习, 术后2周加强患肢主动运动, 改善关节主动活动范围, 鼓励患者主动下床[4];跪坐压腿练习;伸直压腿练习;上下楼梯练习。3次/d, 15min/次。术后30~60d:康复师指导下器械练习;水中行走练习;跑步机行走练习;静态自行车练习;负重伸膝练习。
1.2.3 两组术后的康复训练程序完全一致, 按功能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采取口头讲解, 配合功能练习图解落实。按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防止肌肉萎缩, 维持关节的活动度;第二阶段是增加关节活动度, 增强患者的主动活动能力;第三阶段增加肌力增强患肢的负重能力。有计划性康复锻炼能全面让患者参与其制定, 并根据个人病情适度调整, 患者都达到了康复计划的要求, 最大限度的恢复了膝关节的活动度, 使患者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1.3 评价指标
1.3.1 住院时间:患者例数及住院总天数。
1.3.2 置换的膝关节功能评定:手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Hospitalfor special surgery, HSS) 膝关节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的康复程度进行评价, HSS标准满分为100分, 评定项目包括疼痛30分, 功能22分, 活动度18分, 肌力10分, 屈曲畸形10分, 稳定性10分和8个减分项目。标准:总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60分为差。
2 结果
2.1 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5.3d, 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9.9d, 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t=6.27,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 膝关节HSS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膝关节HS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 讨论
膝关节置换是使用人工关节代替原有的病痛关节, 重获关节的功能。有计划系统性的功能锻炼, 与患者密切配合, 紧密参与不断持续的改进能提高治疗效果, 更早的恢复关节功能。大多数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是老年患者, 年老体弱, 接受理解能力受限, 痛觉敏感。常规的功能锻炼指导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仅会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治疗效果,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最关键的增大了关节僵硬发生的风险。对照组中1例73岁女性患者害怕患肢疼痛, 不愿做主动功能锻炼, 也不配合使用CPM锻炼。术后3个月关节一直处于僵直位。计划性的康复计划可以针对不同的个案, 使其充分参与其中, 了解整个计划的过程配合治疗。观察组的患者早期了解手术和锻炼的全过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没有顾虑。术后全面最大限度的配合锻炼。患者的安全感和配合程度大幅度提高。提高护理质量, 达到康复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临床护理中膝关节置换术后存在的关节僵硬、活动障碍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计划性护理措施。方法:将20例骨科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例, 观察组采用康复计划性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了膝关节功能, 患者满意度较高, 生活质量较高。结论:有效地康复计划护理, 提高了手术质量, 降低了关节僵硬的发生率。
关键词:康复计划,膝关节置换术,关节僵硬
参考文献
[1]姜爱萍.膝关节镜术后的功能锻炼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 (20) :2069-2071.
[2]桑根娣, 方华, 陆冰.老年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72.
[3]倪国玉, 孙燕, 方琳.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J].护理研究, 2001, 15 (5) :276-277.
残疾人康复计划 第2篇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
为推动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密切联系残疾人,切实为残疾人服务,为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残疾人享受党和政府规定的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扶残助残康复工作,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特制定下例康复工作计划:
一、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基本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二、对各类残疾人提供相应社区康复服务:
1.为社区中患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
2.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精神病患者,动员亲属及时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诊断治疗;对康复期的患者,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监护随访病人,要求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按需服药。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残疾人亲友要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3.为视力障碍者服务,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有关医疗机构实施手术复明,对低视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康复机构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
4.结合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新发现的疑似聋儿,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无法恢复的聋儿,应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对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市康复中心进行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
三、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中,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四、设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点,免费提供残疾人辅助用品用具的信息、转介、使用指导及监护人培训等服务;有偿租赁康复训练器材和用品用具。
五、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开展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补碘宣传;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
五一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康复日记”圆我康复梦 第3篇
您一定很好奇我是如何康复的?下面,就将我最主要的治疗经验——写康复日记,介绍给您。
1961年我第一次出院后,曾在笔记本上画过表示睡眠状况的曲线,现在想来那大概就是我“康复日记”的雏形了。直至1989年我才逐步形成了每天写“康复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的时候,每日的天气一定要记,星期几要记,以后再看日记可以知道当天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这与日记内容有联系。日记正文我总是先写头天晚上的服药情况,接着必写睡眠情况,如果做了与病有关的梦,也要记。如睡梦中重现患病时的妄想,我称它为“梦病幻”,反映病在潜意识里的活动,它是我们实现心理康复更深层的方面,记下它很有意义。
写日记的时间不固定,但上午和晚上写的时候居多。平时一出现灵感马上记,否则过会儿就忘了,为备忘可以先记在一个随身带的小本子上。
康复日记与一般意义上的日记没有严格的界限,它只是侧重康复,侧重治病。这就少不了记下治疗后残留的症状、用药情况、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自己对病、对出现片断妄想等复发先兆的识别和批判。由于所患疾病的特殊性,所以我写康复日记主要是关注用药和精神状况。
记药不光写药名、药量、副作用,还要记服药时间和疗效。睡前服药的迟点儿早点儿,晚饭前服还是晚饭后服,药物副作用的大小就会有所不同。比如,我将氯丙嗪由晚饭后服改为晚饭前服,就一下子改善了睡眠质量。
有位作家说过:“在心灵上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这触及心灵触及病的事,再小也要把它当成大事写出来。比如脑子出现片断妄想等复发先兆,怀疑别人议论自己,怀疑电视说自己,千万不要放过它,要如实把它写出来,同时批判它,给它扣上恰如其分的帽子:“这是夸大妄想!”“这是关系妄想!”及“我不要相信它!”“我不要想下去!”服一片药压压邪气,也要把这服一片药写进去。写日记也是渲泄,渲泄有利身心健康;反之,瞒着憋着,对治病没有好处。
在康复日记中回忆反思以往的精神创伤,即造成自己患病的症结所在,也是我必写的内容。要通过日记,通过与亲友聊天谈心,把它慢慢消化掉,除去隐患。
精神状态方面要把自己如何克服懒散,如何利用一天最有精神的时候活动身体,如何帮助家里搞卫生干家务写出来。
此外,还要根据以往的病订出自己的“防病警戒日”。年年到了这个日子,自己就要在日记中重温那天犯病的经过,通过反思增强防范意识。甚至可以在这一天加一片药。不要小看这一片药,“物质变精神,四两拨千斤”。我的“防病警戒日”从最初的3、4个,十几年后增加到13个,它大都集中在三四月,这合乎春季是精神病高发期的规律。年年每到这个点上,自己就反思,就防范,对预防复发和康复大有益处。
此外,我在康复日记中还设立了“危机日”。顾名思义,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在这一天病情出现了临近复发的危机状态。此刻马上加药,一定要把病情控制住,避免复发。必要时去门诊看大夫。今年的“危机日”就可以作为来年的“防病警戒日”。以上所有这些内容,都要反映在日记中。
为了便于查看,我还按时作月小结和年总结。
既然每天的康复日记中少不了写个人所特有的残留症状和用药情况,那么在月小结和年总结中也必然要把它们一一列出来,代表康复方面的项目也要同时列出来。具体到我,经常列出以下内容:这个月基本药量是多少,失眠几次,晨困几次,晨有精神几次,因失眠服舒乐安定几次,“梦病幻”几次,以上是比较固定的内容。出现“类妄想”没有?出现“危机日”没有?出现幻听没有?各出现了几次?这些有则写,没有则不写。除基本用药外,病情波动时加药,稳定后再把药减回来,这要写具体,写明加到几片,加了多少天。这月出现什么与病有关的大事和感受也要写出来。以后翻阅和作年总结时,只看每个月的小结就行了,用不着一天天的翻日记了。
年总结也类似,除了文字性说明外,少不了列出一张表,全年的情况一目了然。
通过年总结,我发现1991年,1993年,1995年,各年出现的“梦病幻”的次数分别为38次、30次、22次,即每两年递减8次。由此说明自己对抗精神病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更增强了我战胜精神病的信心。我希望和我类似的病友都能拿起笔来写自己的康复日记。或许用不了许多年,他们的日记会比我写得更精彩,会比我更快地战胜疾病,重绘人生!
康复计划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100例,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30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30~68岁, 平均年龄 (58.0±2.0) 岁;其中股骨骨折52例, 肱骨骨折32例, 其他部位骨折16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 患者年龄为29~69岁, 平均年龄 (56.5±2.4) 岁, 包括股骨骨折50例, 肱骨骨折35例, 其他部位骨折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致伤部位等一般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即术后加强对患者病情观察、定期复查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个性化康复护理, 具体情况如下:
1.2.1 资料收集
患者治疗统一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年龄、职业、家庭收入等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 增加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对患者进行鼓励, 帮助患者缓解内心压力, 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1.2.2 健康教育
许多患者对于骨折期间的康复护理并不了解,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为患者个性化讲解与病症相关的知识及在康复期间患者所需注意的相关事宜, 帮助患者了解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2.3 康复护理计划的制定
通过对患者心理与对疾病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整体评估后,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 每位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计划均一式两份, 一份交由护理人员, 另一份交由患者本身, 患者与家属需共同掌握制定的护理计划, 并与护理人员积极配合。
1.2.4 肢体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早的为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帮助患者提高骨折部位的功能。训练过程中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两组患者共进行6个月的护理干预, 并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护理满意率进行对比。进而评估个性化康复计划在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可知,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而实施护理干预后,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但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a与治疗前相比P<0.05;b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进行观察比较,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类骨科疾病, 多由患者遭受严重外力创伤所致, 或与老年患者钙流失有关。近年来, 我国骨折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这也使骨折治疗及后期康复护理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用于骨折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且其治疗效果越来好, 但骨折康复过程漫长, 且患者活动受限, 因此许多骨折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 心情压抑, 不愿意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 后期依从性较低[2]。而上述不良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对于患者病症康复均是不利的。为了改善这一情况, 在该次调查中, 我院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旨在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不良心理与行为, 促进患者康复。
因传统的护理模式具有笼统化特征, 其对于各年龄群、各心理状态的患者均实施相同的护理模式。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 随着患者心理情绪的差异、患者性别的差异、患者骨折部位的差异均会产生不同的护理需求, 因此笼统化的护理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促使对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个性化康复护理强调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其关注患者心理及生理的康复, 保证每一位患者获得的护理服务均十分贴切, 保障患者获得优质、针对性的护理服务[3]。由该研究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护理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调查结果可充分说明对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计划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高者的生活能力,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但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极高, 其必须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及夯实的护理专业知识, 可以对为各患者提供不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深入患者内心, 帮助患者更好的解决身心问题[4]。
综上所述, 对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实施各项化康复计划可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 该种护理模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对骨折患者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康复计划在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个性化康复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 (91.5±8.0) 分;对照组患者为 (80.3±7.5) 分, 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4%, 对照组患者为80%, 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对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实施各项化康复计划可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 该种护理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个性化康复计划,骨折,康复过程
参考文献
[1]邓丽芳, 李穗鸥, 董杏薇, 等.个性化康复计划对骨折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14, (25) :3137-3137, 3138.
[2]徐飞.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2 (4) :71-72.
[3]董杏薇, 邓丽芳, 朱艳, 等.个性化康复计划对股骨干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2) :2707-2708.
康复计划 第5篇
大力营造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氛围,采取刷新国策门、国策碑、制作广告牌、宣传栏、在公路沿线和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居民点墙壁刷写新的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张掖日报》等新闻媒体、镇村婚育学校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广泛深入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知识。一是结合镇村计生专干每月入户访视及育妇环孕检,开展面对面宣传。二是利用逢五赶集、世界人口日等有利时机,适时开展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三是以人口学校为阵地,采取集中办班培训的方式,对村计划生育管理员、社自管小组长及育妇进行集中培训,计划于
3、
5、
7、9月集中办班4次,提高计生干部工作能力和重点对象的政策知晓率。四是刷新宣传标语,在公路沿线和人群聚集地刷写新的宣传标语,力争全年刷写新标语200条。
二、完善基础建设,夯实计生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按照村村建成一个生育文明综合活动室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级阵地建设,今年计划新建大寨、宣威两个规范化的村工作室。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对作用发挥不好的协会抓好组织整建,对原有的会员进行一次梳理,活跃协会组织,增强协会凝聚力。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调整完善村级计生领导小组及协会组织,加强村级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配好配强社自管小组长,进一步落实职责、报酬,完善宣传、服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强计生办内部行风、队伍、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加强日常管理,提高干部素质,严格考核制度,逐步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对微机操作的培训,突出提高信息员的综合素质,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以实现工作手段现代化为目标,加强完善WIS系统基础信息的采集、审核、录入、上报、变更、反馈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口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三、强化工作措施,提高计生工作水平
以整顿和规范生育、节育秩序为核心,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一是狠抓政策外生育,加大早婚早育和计划外生育的清理打击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符合再生育对象干部承包责任制,继续采取“盯紧看牢包死”责任措施,加强孕情跟踪和服务工作,严把性别比选择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三是狠抓四项手术及时到位。做到有一例做一例,一例不漏;四是加大计生案件查处力度。对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非法引流产、非法接生、非法取环、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物等违法案件,实行有奖举报,一查到底。
四、突出工作重点,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根据《关于专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彻底扭转我区计划生育工作被动局面的意见》、《张掖地区遏止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地暂行办法》等文件,采取“盯紧看牢包死”责任措施,分片承包,定期上门、定点接生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对重点生育对象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严格控制人流引产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利用B超等现代医学手段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违法行为。二是开展流动人口与计划生育专项治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作管理、信息交换、信函协查、重点对象待查、通讯联系、服务证明回寄等一系制度,及时建立流动人口动态档案,强化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三是加强以社会抚养费征收为重点的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张掖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文书汇编》,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严格按照法规办事,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依法管理。同时,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大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工作的水平。
五、落实优惠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全面落实奖励扶助、二女结扎户养老储蓄、“关爱女孩”“两免一补”、特殊困难家庭救助等计生奖扶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改变婚育观念,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供优质服务本文出自新晨范文网
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满足育龄群众需求、提高群众满意程度为目标,以技术服务为重点,开展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化服务,努力提高群众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率、及时率、有效率,使计生服务所向着“环境优雅、技术优良、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目标发展,切实为生育对象和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继续开展生育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继续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和“生育文明进新村”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计划外疫苗 带来计划内健康 第6篇
随机调查一:
姚姚妈妈:孩子的疫苗接种史从一出生还没出院就开始了,之后每隔一两个月都会去妇幼保健院打针,我们一针没落过。其中绝大多数是免费的,但有一两次是收费的。上学后好像没有要求了。唯一就是每年秋天打流感疫苗前学校会发单子让家长签字,属于自愿的,这就算计划外免疫吧?
随机调查二:
千贺奶奶:我家千贺打疫苗,只要是可打可不打的,我们一概不打,不管免费不免费。好多人说打疫苗会降低孩子自己的抵抗力,疫苗通知书上列出的副反应有一大堆,去年还有什么疫苗召回事件,想想就吓人。
通过随机采访我们发现,计划内免疫接种早已为父母们普遍接受,而对于计划外免疫,家长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为此,我们特地请教专家,说说计划外免疫的事。
计划外疫苗并非可有可无
都是疫苗,为什么还分计划内外?为什么有收费有不收费?计划内的国家要求必须接种,计划外的则是自愿接种,这是不是意味着计划外疫苗不重要,可以不打?
兒童计划免疫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对兒童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所长吴疆说,国家之所以对一些疫苗实行计划免疫,“强制”注射,主要是考虑到这些疫苗所预防的流行疾病是比较严重而且普遍的,这些计划内疫苗的费用由国家支付,孩子们免费接种。计划内疫苗的范围一直都是逐步增加的,有些曾经的“计划外”转为“计划内”,也从一方面说明了计划外疫苗并非可有可无。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季节性很强或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特别大的传染病,新的疫苗不断研制成功。但由于卫生经费、人手紧张等原因,这些疫苗暂时没有列入免疫计划,称为计划外免疫。接种这些疫苗同样很有必要。
打疫苗不会影响孩子免疫力
担心有副作用是家长们排斥计划外免疫接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日友好医院兒科副主任医师许鹏飞认为,家长不应该因为副反应就放弃,毕竟疫苗是预防疾病最好、最经济的办法,而出现副反应的人是少数。打疫苗不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因为疫苗就是把致病病毒或微生物经过人工减毒等方法制成自动免疫制剂,疫苗注射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形成保护物质。当这种病原菌再来侵犯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对自身免疫系统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常用计划外疫苗有哪些
至于接种哪些计划外疫苗,父母可根据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孩子体质、疫苗作用及家庭经济状况权衡决定。在此为大家介绍几种最常用的计划外疫苗。
申肝疫苗
甲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消化道传染病,流行范围遍布全世界,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病人的排泄物污染水源、蔬菜、水果、食物及食具等,经口而传播给健康人。春秋季是高发季节。甲肝疫苗任何年龄都可注射,每次只需1剂即可达到免疫效果,一般抗体可以维持3~5年左右。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慢性传染病,严重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乙肝病毒存在于一切血液及分泌物中(如唾液、汗液等)。目前全世界尚未有根治乙肝及并发症的特效药物,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需在6个月内连续3剂,注射后抗体可以维持3~5年,以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
乙肝疫苗
肺炎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且是引发肺炎、脑膜炎、中耳炎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肺炎球菌对抗生素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给治疗肺炎带来了困难。故对于肺炎应重在预防。肺炎疫苗免疫保护期5年。在流感流行前,可和流感疫苗联合使用增加免疫效果。
乙肝疫苗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以其高发热率、严重并发症而威胁人类的健康,曾在世界上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暴发流行,造成成千上万人死亡。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变异,以逃避人群对流感的免疫力,这也是流感不断发生大流行而不能根除的原因。流感疫苗是每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配方选定的,30多年的应用过程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每年只需接种一次,接种后10~15天可产生抗体,一个月时抗体达高峰,免疫力可持续一年。
总之,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免疫接种的重要性,以最小的投入博取孩子最大的健康。
居家康复与门诊康复疗效比较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居家康复,门诊康复
患者住院时间过短而导致功能恢复时间不足, 因此对于中风、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髋部骨折及老年性疾病等早期出院患者提供居家康复或门诊康复是十分有必要的[1,2,3]。有研究发现接受门诊康复患者的死亡或不良预后几率较无任何康复措施的患者低28%, 但是门诊康复与居家康复服务的疗效无显著差异[4]。虽然门诊康复的疗效被质疑, 但是随着康复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门诊康复仍然是康复患者的主要选择。因为它能为数量众多的患者提供健身房、水疗池等有利于康复的场所;门诊康复还使患者可以方便咨询医护人员;提高治疗康复强度、增加社会交流机会以更好地恢复身体机能[5]。但是居家康复也可以克服门诊康复的诸多不便, 目前已有逐渐取代门诊康复的趋势[6]。本研究比较了门诊康复患者和居家康复患者的预后情况, 探讨在康复患者中大面积推广居家康复的可能性。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为2008年6月1日~2009年5月31日在长沙市四医院骨科、中风或其他科室准备出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依据患者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来我院接受门诊康复, 另一组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居家康复。
1.2 康复治疗方法与分组
1.2.1 门诊康复组
接受门诊康复的患者每周3~5次被送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患者接受多学科联合的康复治疗, 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4~6周的高强度康复。患者每次门诊康复时间不低于3 h, 看护人员并不一直陪伴患者接受康复治疗, 另外, 医院为看护人员提供康复健康知识讲座。
1.2.2 居家康复组
居家康复是患者家庭为基础接受多学科康复治疗团队制定的一对一的康复计划, 患者或患者陪护人员每组与治疗团队通话3~5次。
这两组康复计划都是基于医疗康复模式, 包括康复目标设定、早期多学科评估及每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正和调整。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没有既定标准, 而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既定目标随时调整, 通常为4~6周。患者康复治疗项目涵盖了物理治疗、作业疗法 (occupational therapy, OT) 、言语治疗、社会工作、心理学、营养学、护理学学习及跟随康复医师训练。两组是由同一康复治疗团队提供康复治疗方案及提供康复治疗建议。
1.3 运动及处理技能的评测
对纳入本次研究的每位患者进行随机运动及处理技能的评测 (AMPS) , 康复治疗3个月后再次进行AMPS, 评估每位患者运动及处理技能变化情况。运动及处理技能的评测 (AMPS) 就是通过观察患者从事不同性质的ADL来评测其注意力、定向力、记忆力及判断力、运用常识的能力及运动功能是否有缺陷。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认知的评价来分析患者在ADL中出现困难的原因。AMPS由受过AMPS评估训练的职业治疗师为每位患者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日常活动来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用logit分数表示 (范围从-3到4) 。60岁及以上的中风患者使用以前的AMPS数据。
1.4 基线评估
收集患者一般社会人口信息, 包括疾病状况, 药物治疗、诊断准入、住院时间、认知水平 (细微精神状态检查) 、功能状态 (改良巴氏指数)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最大股四头肌力量、AMPS、抑郁 (老年抑郁量表) 及生活质量 (SF-36) 等。
1.5 随访
两组康复计划3个月后, 由本院病案信息统计人员对参与者进行随访评估。采集的随访数据包括AMPS、TUG、SF-36、最大的股四头肌力量、居住场所及死亡率。
1.6 统计学分析
根据平均值及95%置信区间 (CIs) 计算正态分布连续变量, 根据中值及95%CIs计算偏态分布连续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曼-惠U-检验评估连续变量。对于分类变量, chi-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被用于组间差异的检测。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基线数据
共有220名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被随机分配至门诊康复组或居家康复组, 每组各110名。研究开始时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功能学及生活质量特征无差异。本研究有115名女性患者和105名男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71.7±4.1) 岁, 其中有4位患者年龄不足30岁, 3位患者年龄超过90岁。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原因有:卒中 (n=81;36.8%) ;其他神经性损伤 (n=16;7.27%) ;全膝盖置换 (n=42;19.1%) ;股骨颈断裂 (n=11;5%) ;其他整形外科损伤 (n=19;8.64%) ;原因不明的功能性衰退 (n=37;16.8%) 以及包括摔跤及肺炎等在内的其他原因 (n=14;6.39%) 。被随机分到门诊康复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为78 d (95%CI:71.6~83) , 而居家康复的患者有平均康复时间为28 d (95%CI:26~30) (P<0.001) 。门诊康复患者接受了平均 (67.8±12.1) 项个人或小组形式的康复训练项目, 而居家康复患者只接受 (23.5±2.4) 项个人康复训练项目 (附表) 。
2.2 随访
220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随访, 3个月内患者无1例死亡, 5位接受门诊康复治疗及3位接受居家康复治疗的患者转为长期居家修养, 不再接受康复治疗。研究进行到第6个月时, 4名患者死亡 (门诊和居家康复组各2例) 。
两组患者在3个月的随访期间内, 功能性表现结果得到改善, 但是两组患者在3个月AMPS得分或得分变化都无显著差异 (P>0.05) 。与此相类似居家康复组与门诊康复组在SF-36、TUG及四头肌力量亦无任何差异。而门诊康复组治疗3个月后的FIM分数 (P=0.01) 及自开始至研究3个月时的FIM变化分数 (P=0.03) 均高于居家康复组。
2.3 转住院康复治疗情况
在随访前3个月, 有24例居家康复患者转住院康复治疗, 40例门诊康复患者转住院康复治疗, 此外在第3到第6个月内另有31位患者转住院康复, 其中门诊康复组15例, 居家康复组16例, 门诊康复再住院相对风险系数是居家康复组的2.1倍。接受门诊康复计划的再住院患者的平均首次再住院时间是25 d (95%CI 17.3~34.0) , 居家康复患者是49 d (95%CI 25.3~54.3) , 两者具有显著差异 (P=0.050) 。首次再住院时间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态或看护者状态无显著相关。
3 讨论
居家及门诊康复治疗使患者机能恢复良好, 少数患者甚至完全恢复, 从而停止康复治疗计划, 转为一般家庭护理。有研究报道患者接受门诊康复或者居家康复, 获得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两组主要差异是利用健康服务的方式不同, 居家康复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为28 d, 而门诊康复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为78 d, 两组有显著差异, 居家康复和门诊康复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项目分别为24和68。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门诊康复组患者再住院率是居家康复组患者的2.1倍。
本研究原本推测由于门诊康复患者易于接触医务人员, 从而可以降低其再住院率。然而, 正好相反, 门诊康复患者再住院率反而高于居家康复患者。这可能是由于居家康复患者易被家庭成员保护与重视, 从而降低了其再住院率。
纳入本研究的两组康复患者的治疗强度、住院时间及治疗组合情况并未在研究开始前就制定, 而是根据医务人员评估而不断调整。医院门诊康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项目, 这一项目延长了患者直接接触医生的时间, 鼓励患者接受更长时间、频率更高的康复治疗, 但是其对患者转运的要求较高[7]。
本研究结果应和参与此次研究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年龄进行综合分析。两组患者均得到积极护理, 接受门诊康复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康复训练强度更大, 但是再住院时间却更早, 这表明在这组患者花费更高。在社区内门诊康复治疗仍然十分重要, 因为在那里老年人很难进行居家康复, 而医院除了提高身体康复训练外, 还可以调整用药方案及提供社会支持[8]。
尽管居家康复计划中患者得到较少的治疗, 但是却得到相似的功能收益, 并且患者的再住院风险较低。随着患者住院时间越来越短, 以及对解决老年患者功能恢复的医院门诊康复替代项目依赖越来越强, 再住院预防是康复治疗的一项重要任务[9]。与居家康复相比, 门诊康复患者治疗时间增加且医务人员的访问便利可能使患者再住院率增加。总之, 本研究结果表明医院在制定患者康复计划时应优先考虑居家康复。
参考文献
[1]LANGHORNE P, TAYLOR G, MURRAY G, et al.Early supported discharge services for stroke patients: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s'data[J].The Lancet, 2005, 365 (9458) :501-506.
[2]QIU ZJ, YIN XM.Investigation on patients'compliance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2, 22 (29) :109-112.
[3]RODERICK P, LOW J, DAY R, et al.Stroke rehabilitation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domiciliary and day-hospital care[J].Age and Ageing, 2001, 30 (4) :303-310.
[4]FOLEY A, HILLIER S, BARNARD R.Effectiveness of once-weekly gym-based exercise programmes for older adults post discharge from day rehabilitation: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1, 45 (12) :978-986.
[5]KIM S, ZEMON V, CAVALLO MM, et al.Poster 105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s in a structured day program vs.a rehabilitation program[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13, 94 (10) :e47-e47.
[6]RANDSTRM KB, ASPLUND K, SVEDLUND M.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home rehabilit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lder persons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to describe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J].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12, 34 (9) :779-787.
[7]PELLICANE AJ, MILLIS SR, ZIMMERMAN SE, et al.Calorie and protein intake in acute rehabilitation in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versus other diagnoses[J].Topics in Spinal Cord Injury Rehabilitation, 2013, 19 (3) :229-235.
[8]DAY A, WARD T.Offender rehabilitation as a value-laden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2010, 54 (3) :289-306.
康复计划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康复中心选择80例脑卒中患者,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为40例, 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5~77岁, 平均 (58.7±15.7) 岁, 其中发病原因分别为:脑出血21例, 脑梗死16例, 出血和缺血并存的3例;偏瘫:左偏22例, 右偏18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44~77岁, 平均 (57.2±15.5) 岁, 发病原因分别为:脑出血20例, 脑梗死18例, 出血和缺血并存的2例;偏瘫:左偏23例, 右偏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内科治疗, 主要为降低颅内压以确保营养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 即针灸推拿等治疗12周, 2次/d, 每次平均4 0 min左右[3]。
1.2.2 运动康复疗法观察组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治疗, 具体为: (1) 训练原则为活动患者的近端及远端关节, 最开始可以先从单个关节开始, 逐渐增加至多关节联动。 (2) 训练顺序依次为翻身、坐、坐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 (3) 训练方式为摆放良肢位, 端正坐姿, 被动的活动上肢关节, 桥式运动, 床上翻身、坐起、坐起平衡训练, 肩关节保护, 上肢医疗体操、协调精细动作, 步行、上下楼梯、单腿负重、穿衣。穿鞋锻炼等。 (4) 训练频度为每个动作保持3~5 s, 并且每次动作重复5~10遍。每天的训练时间至少为1 h, 可以分两次进行, 共持续12周[4]。
患者出院后, 每2周由家属陪同来医院接受康复医生的评估和指导, 医生评定其训练的效果并确定接下来2周的训练计划, 定期进行随访。
1.3 疗效评判标准
由同一个评定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进行评分, 其中运动功能指数通过简式Fuggl-Meyer Assessment (FMA) 进行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即ADL主要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法 (MBI) , 具体的疗效评判标准为:显效:Ashworth降低2级, FMA为85~90分, Barthel指数为61分;有效:Ashworth降低1级, FMA为51~84分, Barthel指数为41~60分;无效:痉挛程度基本无改善, FMA为50分, Barthel指数为40分[5]。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为75.0%,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情况均有好转, 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常见的多发病, 虽然医学不断发展,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但是幸存的患者却有着极高的致残率[6]。脑卒中的治疗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很漫长的过程, 并且患者长期住院花费较大, 大部分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就选择出院, 但是短暂的康复治疗并无法有效的避免废用以及误用综合征的发生[7]。患者急需的是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来改善自身的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身心健康[8]。由此可见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 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任何反应, 处在休眠状态, 只有在适宜的信号刺激下才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从而被激活[9]。然而, 脑卒中患者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不足, 从而使得自身修复作用不明显。因此,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给予频率、强度适宜的刺激会激活更多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提高了患者的神经系统自身修复能力, 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10]。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目的是加强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从而加强其独立性, 最终回复社会自主生活[11,12]。本研究采用运动康复疗法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训练, 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家属进行辅助指导, 充分挖掘患者潜在的自身修复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情况均有好转, 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运动疗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 运动康复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康复方法。
康复计划 第9篇
一、调整教学顺序, 培养学生的兴趣
针灸技术是传统康复的特色治疗技术, 其的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 教材一般是按照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的顺序进行编排。然而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 则使得学生进入操作环节的时间较晚, 并由此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缩短了教师对学生实际操作的培训时间,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人根据针灸学实践性强的特点, 采用刺灸法—经络腧穴—针灸治疗的顺序进行教学, 避免了这样的不良结果。具体如下: 先给学生发放针灸器材, 并详细讲解针刺的准备工作、操作手法、进针角度、深浅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晕针等, 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针刺技能后, 可让学生在同学身上或自己身上练针, 以亲自体验不同的补泻手法和不同腧穴的针感, 并鼓励学生用针灸自己或同学身上的常见病, 如感冒, 失眠、便秘、腹泻等, 也鼓励市区的学生运用所学的针灸知识帮助家人治疗疾病, 解除痛苦。有了处理常见病的能力后, 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充满成就感, 产生自信心。首先为自己, 同学及家人治疗的方式也能让学生明白古人学医的目的: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增加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 这种教学顺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成就感, 牢固竖立对针灸治疗的信心及对传统康复医学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日常教学中间我们的教师经常性的鼓励自己学生要不断的自我学习, 比如: 更具讲授的课程安排, 有目的的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我去查找网上相关疾病的最新信息、最佳治疗措施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等, 为课堂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授课过程中预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促进学生主观思考, 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对今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学习都将会有很大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后, 临床需要将进一步促使学生扩大学习范围, 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疑难后, 他们将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找资料、与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不仅是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可以提高了学生们对针刺操作步骤方法的正确认识感, 又对提高学生针刺技能训练水平提高, 起到培养学生的临床能能力大有裨益。
三、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课之初, 向学生传递“医院要求治疗师自己完成针刺、艾灸、拔火罐等医疗操作”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好操作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的形势也将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对于针灸这个内容,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让学生开始用纸垫或棉球练习手法和指力, 然后再在自己或实验学生身上实践。在教授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我们进一步发现学生那些不规范的操作, 都能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在学习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时, 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及智能人体针灸模型上的演示进行模仿, 口述的同时并在自己身上或模拟人上手画、指点经脉体表循行和常用腧穴定位。
四、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等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促进其理解和记忆。如演示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穴位定位时等可利用图片、动画、塑料模型等方式展示; 在介绍针刺方法时, 将各种进针方法、补泻针法等操作手法制作成视频或Flash动画, 按照消毒、进针、行针、针刺补泻、留针及出针等治疗流程一一给学生讲解,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针灸作为传统康复的特色疗法, 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需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指导, 因此, 我们在讲解针灸治疗时, 常常自觉地使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使用相关治疗措施的原因,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 治疗面瘫时会取患病的对侧合谷穴, 我们会向学生讲解, 这是因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的循行是“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的缘故; 治疗因感受风邪而致皮肤瘙痒时取血海、膈俞, 是基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古训。
五、积极组织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针灸操作大赛, 成立各种提高针灸实践技能方面的协会或学生社团。通过教学论坛、QQ聊天群等网络工具加强师生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 形成良好的实践学习氛围, 实现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整体进步和提高。
六、合理设计考试形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 对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采取笔试和技能操作考试两部分相结合的考试方法, 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引导学生成长为实用型人才。设计为笔试成绩占40% , 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占30% , 平时占30% 。通过实施这种综合的考试方法,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 而且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各导向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合理安排授课顺序, 丰富授课形式, 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自主训练,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成为有竞争优势的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原.中医高职护理专业针灸学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02:104-105.
[2]黄思琴, 陈洁, 张丹.《针灸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0:51-52.
[3]秦侠, 杨金侠, 杨善发, 赵林海, 丁宏, 胡志.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42-43.
康复计划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入选的90例脑梗死患者, 男52例, 女38例, 年龄57~71岁, 平均 (64.3±7.4) 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 且住院时间20d以上;排除严重意识障碍, 伴发多种严重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将90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A、B两组, A组47例, B组4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未见明显差异。B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对症护理, 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如下系统化康复训练措施, 且出院后每半个月给予电话随访, 强调遵医的重要性和康复锻炼的必要性, 并辅之心理疏导。
1.2 早期康复训练措施
1.2.1 健康教育
(1) 制定宣教计划。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强化开展15~20min的健康教育, 内容涵盖脑梗死护理的基础知识, 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饮食原则等;积极回答家属的提问, 使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后遗症有正确的认识, 消除疑虑。 (2) 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强化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1.2.2 心理护理
(1) 心理状况评估。责任护士利用心理学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 (2) 环境辅助疗法。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病房内适当播放古典轻音乐, 分散患者注意力。 (3) 康复训练中鼓励患者增强自信, 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
1.2.3 行为干预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24~48h内开始行为干预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1) 饮食与吞咽训练。吞咽训练之前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 轻者给予半流质饮食或软食;中度吞咽困难者可让患者做吸吮、伸舌、鼓腮、吹气等动作, 每天2次, 每次20min, 锻炼喉部肌群, 对部分患者给予健侧汤匙进食半流质饮食。对重度吞咽困难者须用无菌纱布包裹舌钳夹住患者舌头, 上下左右往复运动锻炼, 每次5min。 (2) 发音和语言训练。对发音障碍者引导患者控制自己的唇舌, 常做鼓腮、撅嘴、弹舌等动作, 加强对Ka、Pa、Ta音节的发音训练, 每日重复数次, 循序渐进。 (3) 肢体康复训练。制订偏瘫患者肢体锻炼计划, 责任护士做好示教演练, 并协助患者完成每日锻炼计划, 逐渐实现由被动锻炼到主动锻炼的过渡, 逐步实现患者的坐起与站立, 直至患者出院。
1.4 效果评价
评价患者出院后3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与瘫痪程度。日常生活能力 (ADL) 采用修定的Barthel指数法进行评估[2]。瘫痪程度采用6级 (0~5级) 肌力指标进行评估, 完全瘫痪或肌肉收缩而无肢体运动记录为3级以下。
1.5 统计方法
并发症与瘫痪程度构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ADL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 所有数据经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患者出院3个月后, A组患者肢体并发症发生率与肌力<3患者的构成比均低于B组, ADL得分高于B组, 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系统化康复训练对要求从心理、生理、行为等多个纬度给脑梗死患者患者以关爱。通过系统化的健康宣教, 特别是反复强化对脑梗死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 进而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偏瘫患者走向康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 抑郁症在脑血管病后的情感障碍中发病居首位, 因此, 有必要将心理护理与构建社会支持系统贯穿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责任护士首先要获得患者的信任, 注意倾听交流, 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二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要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 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三要要调动患者家属积极性, 指导家属掌握基础护理和康复训练的技巧, 并积极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过程中, 多给患者以关爱, 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走向康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最后, 早期行为干预是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脑梗死患者的中枢神经已遭破坏, 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恢复其原有功能。给予患者系统化的行为干预和康复训练, 可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 提高肌力, 降低瘫痪程度, 促进功能的恢复。
专业化地心理干预、康复锻炼等对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与功能损害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手段,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90例入选患者随机单盲分为A (47例) 、B (43例) 两组, B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整体化早期康复训练,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肢体并发症、生活能力与瘫痪程度。结果A组患者3个月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 (31.9%VS.53.5%) 与肌力<3患者的构成比 (36.2%VS.58.1%) 均低于B组, ADL得分 (68.0±13.5) VS. (61.7±12.7) 高于B组, 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康复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军红, 刘沙林, 彭海燕.影响脑梗死病人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6) :529-530.
康复计划 第11篇
744400甘肃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内科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治疗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影响。方法:对66例中风患者在体育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随诊2年,以该院1999年12月~2003年1月进行体育康复治疗出院的中风患者46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出院2年后社会回归率及精神抑郁患病率。结果:2年后治疗组社会回归率为90.90%,对照组社会回归率为65.21%,精神抑郁患病率治疗组为25.75%,对照组为54.35%,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患者在进行体育康复治疗时配合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可明显地提高患者回归社会率,减少精神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 心理康复治疗 中风康复治疗 社会回归率 精神抑郁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5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以我院2003~2006年入院的66例中风患者为治疗组,出血性脑血管病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42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38~77岁,平均58±3.4岁。平均住院时间18±2.4天。以我科1999~2002年进行中风康复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出血性脑血管病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42~81岁,平均61岁,平均住院天数17±2.2天。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
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入院病残程度分级,予以内科保守治疗,中风康复体育疗法[2],并配合针灸、按摩等理疗措施。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出院时均进行出院病残程度分级。对照组及出院后治疗组的患者均由心理康复人员进行每半年1次的随诊及心理康复指导,连续2年。随诊重点为参与家庭、社会日常活动能力。随诊结束时所有患者均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简称SDS)评定。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病残程度0级,上下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行走自如,生活能自理,可进行轻中度体力劳动或日常脑力劳动,社会回归能力良好;②显效:病残程度1~2级,能独立行走或需扶杖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可进行部分轻体力劳动或部分脑力劳动,社会回归能力一般;③有效:病残程度3~4级,上下肢功能改善,可独立扶杖行走但需有人随时照顾,生活部分自理,能进行部分脑力劳动,社会回归能力较差;④无效:病残程度5~7级,治疗前后上下肢功能无明显改善,不能进行任何劳动,无社会回归能力。
抑郁症的判定:指数在50%以下为正常(无抑郁症状);指数50%~59%为轻度抑郁;指数60%~69%为中度抑郁;指数70%及以上为重度至严重抑郁。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病残程度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随访2年后回归社会率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两组随访2年后抑郁症比较,见表3。
讨 论
一般来说脑卒中后神志清醒者(包括原有意识障碍经治疗恢复者)的主要心理变化是:①恐惧,怕病治不好。②绝望,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自己会成为一个残疾的人,人生的意义到此结束。③烦躁焦虑,主要来自对职业、家庭生活、老人的抚养、孩子的教育和就业等等的忧虑。④担心,担心自己病不会好而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总之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了信心。
对于脑卒中患者我们认为应首先向病人家属及意识清楚的病人详细说明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认真听取患者对治疗的意见及建议、对未来担忧的诉说,体贴理解患者的担忧及恐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及家属逐渐消除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增加其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分散他们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评定患者的机体能力,对患者独自可以完成的动作行为也予以积极鼓励,鼓励病人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对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夸张式的鼓励。指导病人重建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根据自己的文化素质、体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展开新的生活,鼓励他们参加娱乐活动。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及道德教育,要求家属对病人要热情关心,多与他们交谈,面色和蔼,在帮助患者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翻身等过程中不要有任何不耐烦情感,不要说任何伤感情的话,使病人感到不孤单,有继续生活的勇气,从而借助病人家属的力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并贯穿治病全过程。积极进行集体心理治疗,让患者在既有正常人,也有其他偏瘫病人环境中生活学习,使偏瘫患者既容易与同病患者沟通,互相交流,也可以有机会模仿正常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进行社会认知能力的康复。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可进行户外观光,看电视,听广播,或看书读报,使患者能够及早融入社会。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采取疏导、劝说、解释、培养兴趣等方式来帮助病人承受残疾。出院后的随访要积极和患者、家属联系,使患者不良的情绪及时得以了解,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提高心理康复治疗成功率。同时必须坚持,使患者有一种被关怀的情感,有利于患者心理康复。医务人员的亲切态度、暖人话语、权威性的解释和暗示,均影响偏瘫患者的感受、认知情绪和行为,这样更有利于调整患者的心态[5]。
对照组发病后2年回归社会率较差,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的能力不能认识或认识不足,也就不能较好的融入整个社会中去,并且精神抑郁症患病率明显升高。治疗组在发病2年后回归社会率较高,生活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进取精神,精神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也明显降低。
总之,在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今天,对脑卒中患者积极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瑞妍,邢饴刚.脑卒中后抑郁.新医学杂志,2007,38(7):424
2 朱熊兆.心理干预与免疫调节.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3.
3 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4 赵明伦,主编.脑血管病人的抢救与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45-250.
康复计划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60例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儿都符合我们国家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所拟定的诊断和分型的标准, 其中, 男3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6.78岁。其中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不随意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混合型各10、6、4、10、6、4、10、10例。两组的患儿在年龄、性别、分型等, P>0.05, 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将60组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方式, 研究组则采用家庭康复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护理, 指导家属合理搭配患儿的包含, 并采用正确的抱姿。患儿出院之后指导家长用正确的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1.2.2研究组:研究组所采用的护理方式为家庭康复护理。第一, 对家属进行理论课的培训, 帮助家属掌握清楚脑瘫患儿临床表现。第二, 主要是接受康复训练护理指导。其内容包括了头部自主控制的训练, 在家可以让患儿头部紧贴家属胸部、腹部, 家属用手护着患儿的胸部。同时帮助患儿保持头部进行中立。每次训练主要保持在15~30 min, 2~3次/天。第三, 对于日常行动方面的训练。在平常的行动训练中有坐姿、站立、爬行等训练。首先, 坐姿训练, 其训练主要是家长要让患儿保持两腿分开的状态坐下, 坐在膝下的位置, 家长要尽量帮助患儿保持躯干的垂直。其次, 爬行的训练中患儿在前, 家长在后, 家属要帮助患儿盆骨关力, 一步、一步的将下肢前移。最后是站立的训练, 在站立的训练中, 可利用一些着力点对患儿进行帮助, 固定好患儿膝关节直立, 同时还要训练患儿盆骨的位置, 每次训练要保持在15~30 min, 2~3次/天。在以上的这些训练要达到一定要求后, 对其进行步行的训练, 帮助患儿实现独立行走。第四, 注意营养营养饮食的搭配。在训练之后, 要时时为患儿补充丰含高蛋白、维生素的食物, 帮助其进行消化。
1.3疗效判定:主要是运用具体的说评价标准则以小儿神经康复科的临床研究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定,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儿童康复的ADL评定表, 分成有效及无效两种:有效:患儿可以正常进行大量的运动或是比较精细的运动, 且智力、语言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儿在治疗后及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生命特征等基本未有变化。
2结果
在对患儿进行研究中发现, 二者的患儿在日常生活能力中的比较研究组也高于对照组, 如大小便、修饰、吃饭、活动、穿衣等。研究组当中, 有效2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 有效19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63.33%。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 研究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同时, 两组患儿治疗后, 其发育商的对比研究组与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些年, 伴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不断提升, 这让高危儿抢救的成功率不断上升, 但是, 伴随着这样的情况, 脑瘫的发病率也在上升。根据最新结果显示, 我们目前的脑瘫发生率为1.8%~4%。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脑瘫患儿, 有限数量的专业机构没有办法让每一个患儿都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康复治疗。由上可见, 家庭式的康复成为了当前中国国情下的最佳的治疗方案。此次研究显示, 积极、主动实施家庭式的康复治疗护理计划, 可以最大限度优化患儿的运动能力, 提升他们主和社会能力。
实际上, 脑瘫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危害到孩子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 在我们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 主要导致了患儿躯体移动的障碍。当前, 治疗方法非常多, 但是康复训练是最主要的, 也是最好的方法[4,5]。康复训练可提升过去相对没有效果或是新形成的轴突或是突触效率, 训练的次数越多其突触效率也更高。治疗的最终目的并非简单躯体形态方面功能慢慢恢复, 更重要的是康复训练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患儿康复训练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的努力、爱心以及坚持。只有家长、治疗工作人员一起合作, 双方密切的配合才可发挥最大的潜力。家庭是脑瘫患儿最熟悉的环境, 家庭康复护理是医院内康复的一种延展, 可随时在家中进行, 每一天都可在家中得到综合性的功能训练, 同时也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当中, 同时还可以减少家庭经济以及生活的负担, 而且还可在一定入程度上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当中, 研究组当中, 有效2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 有效19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63.33%。由此可看出, 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治疗过程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且效果理想,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运用。
摘要:目的 主要分析了家庭康复护理对于小儿脑瘫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月5月所收治的60例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方式, 研究组则采用家庭康复护理方式。结果 研究组当中, 有效2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 有效19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63.33%。结论 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治疗过程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且效果理想,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运用。
关键词: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艳平.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的康复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3) :1-17.
[2]刘想, 史良俊.小儿脑瘫60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1) :30-32.
[3]师红玲, 张贺平.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8) :23-25.
[4]姜桂玲, 李红燕.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护理[J].山东医药, 2010, 50 (45) :15.
康复计划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