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控制范文
口腔控制范文(精选11篇)
口腔控制 第1篇
关键词:口腔器械清洗,质量控制,院内感染
口腔器械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损病毒 (HIV) 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1]。口腔疾病的诊治均依赖于口腔器械, 严重的污染率使其成为交叉感染的重要媒介[2], 规范化地进行口腔器械处理有利于减少经口腔器械引起的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成为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我中心分别对不同的口腔器械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且规范处理流程, 取得了良好效果, 保证了灭菌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半自动超声清洗机、全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手工清洗用的软毛刷和海绵, 鲁沃夫多酶清洗剂、除锈剂、鲁沃夫润滑油、干燥柜、喷雾型润滑油。
1.2 方法
1.2.1 回收口腔器械时, 在查对的同时对器械分类, 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首先将没有特殊感染和明显血迹、锈渍的治疗盘、器械盒、消毒缸、镊子筒等易清洗的器械经自来水初步冲洗以去除大的污物, 然后放入配有1∶250 (多酶∶水) 浓度多酶清洗液的半自动超声清洗机中清洗, 时间5~10min, 温度40℃, 频率40kHz, 器械全部浸没在液面下, 盖好超声机顶盖密闭超声, 防止气溶胶溢到空气中。超声清洗机清洗后, 在流动的纯水下冲洗或刷洗。漂洗后, 用纯水进行终末漂洗, 最后放入干燥箱90℃干烤20min烘干。
1.2.2 口腔科手机全部手工清洗, 先将手机置于流动水下冲洗, 初步去除表面污物。冲洗后, 放入1∶250多酶液中浸泡5~10min, 用海绵刷洗。洗涤后, 在流动的纯水下冲洗或刷洗, 高压水枪冲洗。漂洗后, 用纯水进行终末漂洗, 管腔内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终末漂洗后, 用75%乙醇消毒手机内外面, 然后用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及表面的水分。干燥后, 用手工喷雾型润滑油上油, 做好手机的保养。操作时注意轻拿轻放, 避免手机间相互碰撞。
1.2.3 车针、扩大针等小器械放入不锈钢小杯内, 经自来水初步冲洗以去除大的污物, 然后连同不锈钢杯放入配有1∶250 (多酶∶水) 浓度多酶清洗液的半自动超声清洗机中清洗, 时间20min, 温度40℃, 频率40kHz, 器械全部浸没在液面下, 盖好超声机顶盖密闭超声, 防止气溶胶溢到空气中。超声清洗机清洗后, 在流动的纯水下冲洗或刷洗。漂洗后, 用纯水进行终末漂洗。终末漂洗后, 用75%乙醇消毒手机内外面, 然后用压力气枪吹干表面的水分。
1.2.4 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等, 轴节全部打开浸没在多酶液中5~10min, 用软毛刷刷去血迹和污物后放入专用篮筐中置于全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清洗。
1.2.5 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器操作程序:选择器械清洗程序, 全部过程需要58min, 选定程序设置完成后清洗机将自动按程序完成预冲洗、主洗、漂洗、消毒、干燥过程, 并自动泵入鲁沃夫多酶清洗剂、鲁沃夫润滑油。它是借住机械力的作用进行流动清洗, 流动的液体促进了清洗液对器械表面污垢的作用, 提高污垢被溶解、乳化、分散的效率并借压力、冲击力、摩擦力等加快清洁过程, 提升洗涤效果。
1.2.6 清洗过程注意事项: (1) 有明显血迹和污渍的器械应先在流动水下冲洗掉血迹和污渍后再分别处理。 (2) 用于手工清洗和超声机内的多酶液要现配现用, 4h内使用, 浸泡时打开器械关节、齿面等部位, 使多酶清洗液有效地分解血液及分泌物, 若器械污染严重则增加酶的浓度和延长浸泡时间以达到良好的清洗效果。 (3) 超生机内的器械应全部浸没在液面下, 盖好超声机顶盖密闭超声, 防止气溶胶溢到空气中。 (4) 有锈迹的器械应在浓度1∶7 (除锈剂∶水) 温度60~80℃的溶液中浸泡5~10min, 用刷子在液面下刷掉锈迹后用流动纯水冲洗干净, 然后放入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器中清洗。
2 结果
采用器械清洗质量判断标准中的目测法和带光源5倍放大镜下检查:清洗后, 器械表面及关节齿牙洁净、光亮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和锈斑。刀、剪刃面锋利, 各器械关节灵活、卡口紧密。
3 讨论
口腔器械有效地消毒与灭菌对于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对控制HBV、HCV、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尤为重要和紧迫[3]。清洗环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灭菌成功的重要环节, 任何残留的有机物如血块、黏液、脓液、蛋白质都会妨碍消毒灭菌因子与微生物的有效接触, 形成细菌或芽孢的保护膜而影响灭菌效果[4]。根据污染器械的材质、结构、污染程度等不同选择合适有效的清洗方法是清洗彻底的保证。消毒供应中心对口腔器械清洗过程的质量控制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蒋艳华, 蒋礼福.口腔器械消毒及卫生监督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6, 23 (5) :481-482.
[2]卢莉莉.常用口腔器械不同流程净化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 23 (5) :1494.
[3]周玲.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医药, 2008, 27 (3) :17.
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第2篇
1、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操作前后必须洗手。
2、医生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口腔器械盘(镊子、口镜、探针)、注射器、口杯、手套、吸托器均为一次性使用,用后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理。
4、手机头、超声波治疗头一人一用一消毒,清洁、干燥、塑封后高压蒸汽灭菌。
5、钻针、拔罐针、洗髓针、根管锉等,一人一机一消毒。(预消毒一超声清洗_环氧乙烷或高压蒸汽灭菌)。
6、口内器械(充填器、针柄、成形夹)、口外器械(剪子、拔牙钳、凿子、挺子)、修复用托盘等均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清洗——灭菌。
7、方纱布、棉球、缝合针等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8、无菌持物钳采用于式保存,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有污染随时更换。
9、漱口盂保持清洁,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刷洗。
10、诊室工作台面、地面等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11、诊室空气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月监测并记录。
12、高压蒸汽灭菌锅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口腔科门诊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3篇
【关键词】 交叉感染;预防与控制
预防与控制是为降低日后产生的问题,对医疗过程实行的一系列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日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1]。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口腔科的工作人员的感染性防护意识,现对观察组实行加强感染的预防性控制,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感染预防措施,将我院在2011年2月至8月间出现口腔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2月至8月间治疗的90例口腔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年龄18-68岁,平均38.2±3.4岁,对照组44例,年龄20-70岁,平均37.8±3.2岁。两组在其他资料中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通过对手术室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医疗器械的灭菌,加强医师的自身保护以及操作物品管理等一系列防护措施来避免患者出现交叉感染现象。对照组:通用对常规的牙科综合治疗椅的消毒来预防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5.0的软件,用百分比方法表示计数资料,用X2校验方法对比两组数据差异,P>0.05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
2 结 果
观察组通过对手术室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对医疗器械的杀菌,同时加强医师的自身保护以及操作物品管理等一系列防护措施,发生感染的例数为2例,占观察组患者总人数的4.35%,采用传统的牙科综合治疗椅消毒预防的患者出现9例,占对照组总人数的20.46%。
3 讨 论
(空两格)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牙齿健康自然也成为百姓们的长谈话题[3]。现在,口腔感染率占医院感染的一半,医院应该加强口腔交叉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3.1 现在医院准备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3.1.1 对周围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为了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避免发生患者口腔的交叉感染,应及时清理手术室卫生,对每日所处的医疗环境进行紫外线杀菌消毒,而且要时常通风,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畅通。
3.1.2 对医疗器械的消毒与杀菌 由于口腔外科操作主要是在患者口中进行,而且口腔治疗的医疗器械相对较多,医师的双手及其使用的器械需要反复进出病人的口腔,极易产生感染现象。因此,严格控制医疗器械的消毒已成为切断患者口腔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①对直接进入患者口内的器械和辅料实行严格消毒杀菌。②对接触患者口腔皮肤的器械必须实行严格灭菌处理。③对手术治疗器械的消毒以及对医疗工具进行完全清洗、消毒[4]。
3.1.3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我院口腔门诊的工作人员定期举办有关感染防护的讲座,加强工作人员对口腔感染的重视以及提高对口腔感染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应加强护士的无菌操作步骤,严格规定其步骤,对工作人员从自我保护上进行严格培训。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术前和术后的手部清洗。
3.1.4 加强医疗操作物品的管理 不采用可循环使用的医疗用品,坚决杜绝同一套医疗用品医治多位口腔患者,对于那些真空包装的无菌操作器械,必须在使用时现打开,用完后及时回收处理,按医院规定的处理方法及方式进行分类处理。
总之,通过对口腔门诊进行预防与防护感染控制,可以明显的降低感染率。两组间对比,经过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患者口腔感染率较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加强口腔科门诊感染的预防,可减少口腔感染例数,适合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吕佳.阎黎津,傅体权,等.口腔器械消毒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9,12(8):408-409.
[2] 张莉,张思平,梁红,等.加强口腔科医院管理的监控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4(12):74.
[3] 段瑞雪,魏艺馨.口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1(08):279-280.
口腔控制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口腔医院的医院感染不仅仅为住院病人的感染,对于二周内多次反复到口腔医院就诊患者的感染也应属医院感染的范畴,目前公认最能反映口腔医院在没有设病房的情况下的医院感染状况的是门诊手术室接受手术(包括种植)患者的感染发生率[1,2,3,4],故我们以广州医学院口腔医院门诊手术室(包括接受种植)手术患者198人为分析对象,其中男104人占53.60%,女94人占46.40%。年龄最大76岁,最小19岁,平均47.6岁。
1.2 方法
分析了2008~2009年在本院门诊手术室(包括接受种植手术)198例患者的留存病历,根据主诊医生在病历中所述的病人情况、手术种类、治疗过程、护理、检查结果等,择出所需项目列表分析。
1.3 口腔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具体措施
以医院分管医疗的院长牵头、各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参与、护理部具体实施等方式成立口腔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有关法规文件,制定了口腔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
1.3.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口腔医院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的相关法规、无菌操作技术、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其更新院内感染控制的知识和技术。
1.3.2 强调防护管理
口腔治疗过程中,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医生在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做到一医一患一手套,口腔诊疗操作时必要时戴防护面镜[1,2,3]。
1.3.3 重点做好手部清洁
口腔医生在为每位患者诊治前后均需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如因手套破裂导致手部感染时,应及时脱去手套,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如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患者,医生操作时要戴双层手套,操作后用肥皂及流动水洗净,清洁纸擦拭干净,此类病人用的器械要单独进行特殊的消毒。特别强调治疗过程中不得用污染的手触摸周围的物品、治疗椅的开关、灯的把手,如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椅位及灯光应由“四手操作”护士配合调整[3,4]。
1.3.4 器械专用、备足够用
配备足够可以随时进行高压灭菌的种植机头、超声波洁牙机头以及各种器械,保证执行一人一机一消毒制度,消毒设施及诊疗器械配备要全,按要求配备高温蒸汽灭菌设备;口腔科诊疗器械数量要充足,尤其是各类手机配备要充足,做到一人一套一用一灭菌;盛装医疗器械容器及敷料槽一定做到按要求进行消毒灭菌,使器械消毒灭菌达到要求。其他物品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的,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一套用品只限于一个患者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即开即用,并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要求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
1.3.5 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消毒处理
使用后置于专门的器械回收盒中,送到消毒供应中心统一进行清洗、包装、装载、高温高压灭菌后送回临床再使用[3,4,5,6]。
1.3.6 不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消毒处理
使用后置于500 mg/L有效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 min,冲净晾干后浸泡在2%戊二醛溶液中10 h以上,再次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彻底冲洗干净。
1.3.7 手机部件的消毒处理和消毒浸泡液的管理
每次使用后要继续运转机器20~30 s,以排内腔的水、汽及污染物,然后用含酶清洁剂清洗、注油保养、抹干、包装、装载后进行快速程序的高温高压灭菌[6,7]。
消毒浸泡液加盖,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标签,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周更换消毒液一次并作好登记。
1.3.8 加强对口腔诊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按治疗区和非治疗区设置诊室、器械清洗室、消毒室、无菌物品储备室、手术室等;配备专职护士负责各项消毒隔离工作的落实,诊疗室、治疗室每天2~4次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污染;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 h,每4 h用空气清菌片消毒空气。综合治疗椅和环境表面的清洁消毒,于每天开诊前或工作结束后,用500 mg/L有效含氯消毒液擦拭,被血液、唾液、分泌物等污染的工作台面和综合治疗椅表面用500~1 000 mg/L有效含氯消毒剂随时擦拭消毒[5,6,7]。
1.3.9 量化、分析控制效果,加强监控力度
每月对口腔诊室的空气、物体表面、灭菌物品、各种消毒液、工作人员手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医院感染办公室不定期抽查口腔科的消毒灭菌效果及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实行每月通报制度。
1.4 诊断标准
国家卫生部卫医发[2004]431号文规定的医院感染标准[4]。
1.5 统计方法
所有回顾性统计资料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的率。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规范管理
我院经过规范化护理管理以来,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各项消毒隔离工作指标均符合卫生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要求,每年优质通过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并获得肯定与表扬,口腔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从上到下层层落实并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2.2 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
19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例,占4.09%,发生率远低于卫生部的要求(9.70%),表明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口腔医院发生医院感染率控制在卫生部的要求以内。
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年龄分布:18~35岁0例,占0%(0/8),36~55岁2例,占25.00%(2/8),55~78岁6例,占75.00%(6/8),表明三者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口腔医院发生医院感染主要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
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手术类型:牙槽外科2例,发生比例25.00%(2/8);延期种植0例,发生比例0.00%(0/8);即刻种植1例,发生比例12.50%(1/8);引导骨再生(GBR)+种植5例,发生比例62.50%(5/8)。四者差异存在显著性,说明手术创伤越大(如引导骨组织再生再种植手术),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手术地点:手术室1例,占12.50%(1/8),牙科诊室7例,占87.50%(7/8),二者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手术地点对医院感染率有影响,开放的牙科诊室更易发生医院感染。
3 讨论
3.1 口腔医院感染无处不在,任务繁重,值得引起重视
口腔医院的感染管理已成为当前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国家卫生部也已出台诸多法规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据统计,我国医院口腔科器械HBV污染率为5.00%~30.00%,其中手机平均细菌检测为501 cfu/件;口镜为610 cfu/件;HB-s Ag阳性率可达10.60%[1],这些足以引起重视。口腔医院感染涉及面广,应提升每个医务人员的防患意识,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问题涉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只有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多层次的综合监管和质量监控之后,才能使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降低。我院非常重视口腔器械统一回收、处理、清洗消毒及口腔诊室的清洁消毒工作,使各项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有效地降低了口腔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本组资料显示我们口腔医院近二年来门诊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09%(8/198),远远低于全国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率的平均水平9.70%[1],和以往的报导[1,2,4]一致。这可能与口腔医院病源性质、病种较为单一、就诊特点如多门诊少病房、污染的口腔治疗环境、较为健康的人群等有关,存在感染的机率较小;同时也和我们口腔医院一直在进行规范化护理管理分不开。
3.2 口腔医院感染控制与综合医院有许多不同之处
特别是口腔医院是人为操作多于临床用药,因此在口腔医院进行院感控制时除需遵循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外还需注重口腔诊疗特点,多个方面加以控制,方可切实可行地降低口腔医院感染率。口腔种植的医院感染病例的年龄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及创伤较大的病例:本组资料显示55岁以上人群占医院感染的75.00%,与55岁以下人群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创伤较大的患者占医院感染62.50%,与创伤较小的人群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这可能因为老年人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他们的抗抵力低,特别是那些需取骨、引导骨组织再生(GBR)等创伤较大的老人就更易感染。
3.3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特别是规范化护理管理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本组资料还显示在一般牙科诊室中进行口腔手术发生医院感染占87.50%,与在手术室中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这也提醒口腔护理人员对手术室的管理要十分严谨,定期通风、消毒、标准流程十分重要,只有确保无菌环境才保证术后的安全与成功。特别是口腔种植手术最好在正规的手术室中进行,在牙科诊室中手术发生医院感染的机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口腔种植越来越受到缺牙患者的认可,种植手术的量也逐渐多起来了,许多口腔医院(科)都开展了此项业务,按医院感染管理与规范化护理管理的要求此类手术一定要在正规的手术室中进行。
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我院对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使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自觉性得到增强,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从而使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口腔医院的院内感染率严格控制在国家的标准范围内,达到医疗安全的目的,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礼会效益。但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值得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刘彬,罗小洁,范小洪.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58-559.[1]LIU B,LUO XJ,FAN XH.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of Con-trolling Hospital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OurMethods and Experience[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5,15(5):558-559.Chinese
[2]雷松蕙,杨小红,朱秀娥.口腔科消毒隔离技术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86.[2]LEI SH,YANG XH,ZHU XE.Disinfection Technology andManagement of Controlling Hospital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Stomatology[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6,16(2):186.Chinese
[3]章小缓,胡雁.牙科诊疗的感染控制[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65-76.[3]ZHANG XH,HU Y.Infection Control in Dentistry[M].Guangzhou:Guangdong World Publish Company,2005:65-76.Chinese
[4]文学锦.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268-1269.[4]WEN XJ.Hospital Infecton Control in Outpatient Service ofStomatology[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4,14(11):1268-1269.Chinese
[5]孙亚夫,赵荣贞,王玉玲,等.口腔器械污染情况和消毒效果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84-186.[5]SUN YF,ZHAO RZ,WANG YL,et al.Oral Instrument Con-tamination and the Best Disinfection Method[J].Chinese Journalof Nosocomiology,2004,14(2):184-186.Chinese
[6]姚飞,郭三兰.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l8(3):231.[6]YAO F,GUO SL.Investigation on Preventive Consciousness ofProfessional Infection in Medical Staff of Stomatological Depart-ment[J].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2003,18(3):231.Chinese
口腔控制 第5篇
【摘要】目的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最大限预防和控制口腔医院感染,在提升医护水平的基础上,确保医疗活动的整体安全性。方法对口腔科门诊中的各种感染诱因深入分析,结合院内口腔科门诊部门的具体特征,制定出适合本院口腔科的管理措施以及感染控制方案,并加以落实。结果通过加强专业管理,感染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关键词】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感染诱因
1本院口腔科门诊院感诱因
(1)口腔科日常管理工作缺乏,管理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实。院感管理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落实;医务工作者是否能够遵守无菌原则;手卫生状况的优越性;个人防护质量;灭菌工作的规范性;医疗环境的清洁性;医疗设备的消毒质量等直接决定了院感质量。对于口腔科门诊部门而言,若各各项管理机制均未能充分落实,在工作中,医务工作者忽视了无菌原则的重要性,不仅未能严格加强手卫生,而且个人防护工作不到位,都可能会影响消毒质量、灭菌质量以及清洗质量,加之口腔部门内部工作人员整体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医务工作者所学过的无菌知识很快忘掉,无菌观念不强。(2)门诊环境污染;口腔门诊室是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空间,而口腔是人体四大菌库之一,其细菌数量之大、种属之多,居四大菌库之首,在牙面或牙龈沟之中集聚的牙菌斑每一克超过1011个。不仅如此,患者还表现出开放性强以及流动性强等特征,如果医师应用洁牙设备时,气溶水雾中出现病原体物质,治疗牙病时手机钻头所产生的气溶胶等都能污染周围环境[1]。(3)口腔科各种医疗设备的消毒工作缺乏彻底性。由于口腔科医疗设备种类繁多,不仅形态普遍缺乏规则性,而且价格也相对昂贵,增加了消毒难度,特别是口腔科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牙科高速手机,他们夹持平针及磨头、扩大针、治疗中要进入口腔,接触粘膜合组织。
2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各种消毒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成立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本科的特点,每月开展自查自纠活动,配合院感控科不定期检查,并将两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追踪问题。制定整措施。并纳入质控。(2)每月科室感控小组医务人员组织感控知识学习与培训,提高科内人员对感控知识的认识程度,学习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手消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废物管理条例》、《口腔科消毒管理制度》、《职业防护管理条例》等[2]。(3)重视对空气以及诊疗环境的定期消毒,对于治疗椅以及操作台等设备,当患者使用完成后,都需以含氯消毒液进行有效消毒。流水痰盂应保持清洁,无血迹,患者用后立即用含氯消毒剂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清理污染物,正规消毒处理,并进行终末消毒。(4)严格手卫生制度。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在院感传染中,其手部发挥着传播媒介的作用,为防止院内出现交叉感染问题,需要加强对洗手程序的进一步规范,及时带手套。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避免交叉感染,每个诊室配备了非接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和快速手消。(5)重视无菌操作,以消毒工作―清洁工作―灭菌工作为原则及顺序,对口腔科内设备进行消毒。清洗后根据器械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灭菌方法,以免设备受损[3]。此外,在与患者破损粘膜组织、创口组织以及血液组织直接接触后,需对诊疗设备进行有效灭菌以及消毒,若诊疗仪器与患者皮肤黏膜组织直接接触,同样要予以消毒处理。手机牙钻的灭菌。一人一用一灭菌。由专职护士统一收回,灭菌发放。使用后先用含氯消毒剂初步消毒,开启水汽冲洗,再用超声冲洗,然后烘干机烘干,放入预蒸空高压灭菌器灭菌。扩大针、手术刀、剪刀、凿子、拔管器械等全部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在治疗台上放置一个袋盖k桶,内放含氯消毒剂,用于盛放污染的器械。专职护士巡回发放灭菌器械并收回污染器械。对于手术及拔牙等治疗患者先作五项传染病筛查后,才能进行治疗。对于有传染病病人用过的.器械特殊处理,杜绝交叉感染。补牙器械、修复印模、石膏模型的消毒先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消毒后。用流水冲洗干净后用干热灭菌器灭菌。修复模型、蜡块、石膏模型则应该在紫外线1m距离内照射1h后备用,以防交叉感染。(6)重视无菌物品日常管理工作,如果口腔设备缺乏外包装,或者是物品接受灭菌处理后,需将其统一放至无菌储物室中,下次应用时,应当用镊子对其进行夹取。此外,无菌储物罐中的所有设备,一旦打开,就需要对开包日期作详细说明,且开包1天后,必须进行灭菌处理。(7)重视无菌监测工作,对各种设备、器械表面以及空气等进行细菌监测,预真空高压锅的细菌监测。每月监测一次,各种使用器械则需予以细菌培养,频率是每月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出现,需加大监测频率[4]。(8)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防护力度。对于口腔科中的医务人员而言,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感染观念外,还要提升防护意识,学会针头回帽及打碎安瓶的正确处理。发现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上报感控科,查找暴露感染源,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或长效青霉素等一系列流程[5]。在接诊工作中,除了要对患者疾病病史以及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外,还要辨别其病原性的隐患,诊疗时着装整齐,戴帽子,口罩,防护镜,无菌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以防被病人的唾液、血液、飞沫污染。保护自己免受病原体侵袭。建立医务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体检,每年对感染高危群体进行专业预防接种工作,从而提升医务工作者抗病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英淑,李静.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30(z2):187-188.
[2]曹桂平.有效地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口腔科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11(14):337-338.
[3]陈文平,黄少宏.口腔科环境感染传播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8(1):56-60.
[4]赵红征.浅谈我院口腔科感染管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304.
[5]高志忠.口腔科门诊感染与预防[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5):96.
口腔控制 第6篇
1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1.1 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建立和完善口腔科门诊的各项管理制度, 制定消毒流程工作制度及消毒效果监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各类人员职责、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实施每月百分制考评, 加强过程管理, 抓住感染控制的关键环节和质控点, 全面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保证质控质量, 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降低或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1.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制订全年培训计划, 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 每月科内进行1次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
1.3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工作
建立卫生学监测制度, 正确使用科学的监测方法, 动态掌握医院感染方面的全面信息。每月对诊室的空气、物体表面、灭菌物品、各种使用中的消毒液、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 对高压蒸汽灭菌消毒锅每锅消毒时登记消毒时压力、温度、时间, 保证灭菌效果, 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每月测试结果保留登记备查。医院感染科、护理部、科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口腔科的消毒灭菌效果及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各种检查不断发现问题, 改进工作。
2 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措施
2.1 科学合理布局
口腔诊室合理的布局, 可避免清洁区和污染区交叉。标识清晰, 治疗区与非治疗区诊室分开设置, 从污到洁单向流程设计物流, 用隔栏将各牙椅分隔或设置独立诊室, 尽量减少病人间的交叉感染。诊室内配备动态空气消毒器、感应洗手或手消毒设备, 保障通风良好, 必须完善基础设施, 使其达到卫生学的要求。
2.2 口腔诊室环境的消毒
口腔门诊是病人集中就医的场所, 病人的唾液、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义齿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空气污染。据调查统计, 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3]。因此, 诊室内必须配备空气消毒设备[4]。在有人的情况下可采取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净化器, 这种连续动态的空气消毒法, 不仅能有效降低诊疗活动中的细菌数量, 而且能清除空气中的携菌颗粒物, 部分异味和有害气体能够经复合过滤器的高效活性炭去除[5], 采用人机共存的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经测试灭菌率可达98%, 每日定期开窗通风。在操作中易被医生接触的地方粘贴一次性薄膜, 实行1人一更换。每天工作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桌面、工作台面、地面均用含500 mg/L有效氯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2.3 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程序
(1) 凡进入人体的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病人破损黏膜、伤口、血液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 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无菌, 均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车针、牙钳、根管治疗器械等均可直接被病人的血液、唾液污染。每次使用后器械立即在流动水下手工刷洗或机械清洗, 污染器械需用加酶清洗剂浸泡后清洗, 清洗彻底后, 在流水下冲净后置于烘干箱中烘干或用低纤维布类擦干—检查—上油—包装—灭菌。治疗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 (或灭菌) , 各类使用后一次性物品按一次性医疗废物处置规范执行。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 在每个病人使用后需将手机继续运转20s~30s, 以排除水和气, 减少回吸污染, 然后清洁手机表面, 放入添加酶洗液的超声清洗机中进行震荡, 清水冲洗, 接着拿气枪吹干管道内残留液体、注油, 装入手机消毒袋内密封, 注明灭菌期和有效期, 放入高压蒸汽消毒炉内进行灭菌, 134℃保持4 min备用。各种敷料, 如干棉球、纱布等均需每日灭菌, 而干罐持物钳、持物镊有效灭菌时间不超过4h。 (2) 凡接触病人完整皮肤、黏膜的口腔诊疗器械, 如: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 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从病人口中取出的咬合蜡、嵌体、口腔印模, 在流动水下先冲洗残留的唾液、体液、血液, 再用有效氯浓度1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6], 灌注石膏模型前先用流水冲洗, 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修复技工室的石膏模型、印模、蜡型及各种修复体。在技工室加工后的活动、固定义齿及正畸保持器等加工物使用前需使用紫外线灯消毒, 病人佩戴前先用流水冲洗。
2.4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口腔科内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均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严格分类。血液和吸引的液体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废弃的针头、刀片、玻板等锐利器械放入符合标准的锐利器械盒中, 感染性废物放入符合标准的黄色胶带内。每天由专人封闭送废物回收间, 再送至指定合格的医疗废物处理厂作无害化处理。
2.5 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外, 还要求医生戴一次性手套及防护眼镜, 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 尽量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医务人员直接与病人接触, 手极易被病人的唾液、血液、分泌物等污染, 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能去除因接触病人而沾染的大部分的微生物, 因此, 必须做到接诊病人前后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配置感应式洗手设施,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自觉性。
3 小结
通过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 构成完善三级监控体系, 由主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办、科主任、科室监测员层级管理, 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规范诊疗环境, 各级医护人员严格规范执行无菌操作和做好个人防护, 规范化管理诊疗环境消毒和各类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及医疗废物的管理。加强对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后, 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明显提升了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及执行操作规程的自觉性, 抓好各环节的消毒、灭菌、隔离工作, 使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 我科连续3年成为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的哨点科室, 监测合格率达到100%。病人对口腔科消毒工作非常满意, 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知识学习、合理配置设备、规范消毒隔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目的]:为了保障口腔科门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方法]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落实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措施。[结果]规范落实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 最大限度地预防口腔科门诊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结论]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控制与规范管理, 明显提升了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及执行操作规程的自觉性, 病人对口腔科工作非常满意。
关键词: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慧.门诊口腔科消毒管理的方法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8) :61-65.
[2]李方兰.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因素探讨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7, 24 (6) :589.
[3]王海雪, 周慧霞, 左亚新, 等.浅谈口腔的感染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16 (2) :38.
[4]郭英霞.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在口腔诊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7, 21 (10B) :2734.
[5]刘翠梅, 沈曙铭.口腔诊室空气消毒方法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2272.
口腔控制 第7篇
1 口腔医疗操作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
1.1 手机回吸造成医院感染发生
当手机停止转动的一瞬间,手机头部的空气呈负压状态,这种负压可导致患者口腔的唾液、血液及切割碎屑等污染物回吸入手机内部的死角及水气管道,病原微生物可以在手机内部死角及管腔进行生长繁殖。当再次使用手机时,吸入手机内部的污染物可以随水雾进入患者口腔中造成医院感染发生。
1.2 三用枪造成医院感染发生
三用枪主要用于冲洗口腔和干燥牙体表面及窝洞。笔者曾对三用枪进行细菌、真菌培养,结果均呈阳性。虽然多数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但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机体抵抗力下降,则可能因该途径传播诱发疾病。
1.3 器械反复使用造成医院感染发生
口腔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器械中,虽然口镜、镊子、探针等可采用一次性用品,但其他如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打磨器械等因成本较高,做不到每人一套,常常是同一器械经过消毒灭菌后在不同患者的口腔中反复使用,如果未达到灭菌要求或消毒不彻底,很容易被污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2 口腔医疗器械医院感染的控制
口腔医疗设备和器械是由口腔医务人员使用,对其引起的医院感染的控制应注重人为因素,强化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规范操作制度及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和设备器械的消毒灭菌措施。
2.1 有效的进行个人防护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也保证了患者的就医安全。
感染控制的个人防护措施,首先要从医护人员计划进行免疫接种开始,如有条件可定期注射白喉、乙肝、破伤风、结核疫苗,而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免疫力。定期检查身体,避免利器刺伤,在清洗消毒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一次性使用的锐利物品尽量减少二次整理,不提倡针头回帽。
2.2 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2.2.1 车针的消毒灭菌
回收的车针按类别分装入密闭器械回收盒内送到消毒室。浸泡于2%戊二醛溶液中30 min,纯净水荡洗,超声波清洗10~15 min,然后手工用微细铜刷去除附着物,检查车针的洁净度,用专用带孔针盒和纸塑袋对折,标记有效日期,打开孔板,正确置于压力蒸汽灭菌器内消毒灭菌。
2.2.2 牙科手机的消毒灭菌
使用后的手机按高低速分类,用70%酒精纱布去除手机表面肉眼可见的污物,残屑。使用含酚清洁剂在液面下进行手机的表面清洗,流动水漂洗,纯净水冲洗。用5个压力的专用气枪吹干手机内腔,棉布擦干表面,或用自动清洗机自动烘干内腔及表面,然后用专用手机注油机完成吹干注油保养程序。用吸油纸擦去多余养护油,为避免消毒后的器械受到污染,在消毒前需将准备消毒的器械进行包装,如:(1)直接将物品放置于容器内;(2)使用塑封机封装后再消毒,用专用纸塑袋装好,塑封并标记有效日期,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法灭菌。
2.2.3 其他物品及操作台表面的消毒
经常用消毒液擦拭口腔综合治疗台表面,每天早晨接待患者前对综合治疗台的水气管道系统进行清洁冲洗,对其他配件如三用枪、超声洁牙机柄、工作尖、高频电刀等要做到每患一消毒灭菌;洁牙机刀柄与工作尖结合处是血液残存最多且不易清洁的部位,应每治疗一个患者后拆下进行彻底的消毒,洁牙时出血较多,如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2.3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浅谈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第8篇
1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
1.1 口腔门诊诊疗器械消毒不合格
口腔诊疗器械在清洗、消毒、保养、贮存等环节, 未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部分口腔门诊存在消毒死角, 各种磨头、技工钳、蜡勺、雕刻刀、正畸专用器械、正畸带环、托槽、弓丝、牙胶尖、印模、模型、修复体等的消毒常不被重视。
1.2 诊室内发生的各种污染
发生在口腔门诊内的各种污染使各种病原菌广泛存在, 污染了诊室内各种物体的表面及诊室内空气, 病原菌扩散、进入人体的概率显著增加, 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 常见的污染情况如下。
1.2.1 医疗设备、器械的污染
牙科综合治疗机因机型种类较多, 设计各有特点及缺陷。下挂式手机连接管易受到唾液、血液污染;基层单位多数手机无防回吸装置, 手机及牙科综合治疗机气、水路系统易污染;机器内蒸馏水在加注时常存在污染情况;在基层, 多无儿童专用牙科综合诊疗机, 一台牙科综合诊疗机几乎适合于所有患者, 其扶手易受唾液、血液污染;三用枪常难以卸下, 难以彻底清洗、消毒, 每看一个患者, 即已污染;牙科综合治疗机各种开关极易污染;手机及洁牙机工作时的喷溅污染;高速手机卸针器多不注意清洗、消毒, 多个患者公用, 污染严重;口腔医疗器械消毒良好, 但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
1.2.2 口腔科专用药物及材料的污染
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口腔医护人员用已经污染的双手或器械取出或调拌药物、材料, 引起药物、材料及其外包装的污染, 如失活剂、氢氧化钙、CP、FC等药物及正畸材料的污染问题, 未引起广大口腔医护人员的重视。
1.2.3 医护生活及办公用品的污染
医护生活区未单独分开, 生活区物品易受到喷溅物、气溶胶等污染物的污染;医护人员在进行口腔操作时直接接打电话, 拉抽屉、开门窗等;戴着污染后的手套开处方、写门诊病历等, 污染了办公用品;许多口腔门诊只有一个普通水龙头, 既清洗污染器械, 医护人员又洗双手, 水龙头开关污染严重;抹布及拖把未按清洁区、污染区严格分开使用, 造成污染。
1.2.4 口腔门诊医疗垃圾污染
医疗垃圾未按有关规定分类、贮存、销毁处理, 污染周围环境, 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健康危害。
1.2.5 诊室内空气污染
口腔门诊诊疗区、候诊区未分开, 布局不合理, 诊室空间小, 缺少通风换气装置, 洁牙及普通的牙科治疗产生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气溶胶污染诊室内空气[1];部分口腔门诊牙科治疗机痰盂污水排出管道欠通畅, 血液、唾液等各种污染物残留, 经空气挥发, 污染诊室空气。
1.3 医护及清洁人员职业暴露
口腔诊疗需很多尖锐器械, 在清洗、消毒、包装、使用、销毁等环节上, 难免出现意外刺伤, 易引起院内感染。
1.4 忽视口腔门诊院内感染
对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危害认识不足, 缺乏相应的投入, 人员、设备、器械、材料短缺;口腔医护人员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无菌观念淡薄。
2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发生的途径
2.1 接触途径
接触途径是各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途径, 引起的后果较为严重。各种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通过医护人员双手、器械或药物等进入患者体表、体内;医护人员、患者或家属双手触及诊室内污染物, 将污染物带给自己、同事、或家人等, 产生医护之间、医患之间、患者和家属之间或更广泛的交叉感染。
2.2 呼吸道途径
高速手机及洁牙机工作时产生的气溶胶中含有大量的病菌, 通过呼吸道可进入人体, 使人体致病;部分患者或医护人员患有呼吸道传染病, 污染了诊室空气, 病菌进入他人体内, 引起相关疾病。
3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
3.1 病毒性疾病
比较常见的有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 各型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艾滋病等。
3.2 细菌、真菌等引起的相关疾病
结核病, 各种化脓性感染, 破伤风, 念珠菌病, 梅毒等。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引起的各类疾病中, 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 特别是乙型肝炎、艾滋病最为常见, 我国是世界上HIV感染及AIDS迅速增多的国家之一, 这意味着口腔患者中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比例将逐年增加, 在口腔领域, 艾滋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器械、飞溅到皮肤、黏膜上的血液、唾液以及气雾中的微生物间接传播。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在10%左右, 口腔医护人员HBV感染率保守估计为25.8%[2], 说明口腔门诊中医患双方接触乙型肝炎病毒的概率非常高, 很容易传染乙型肝炎。
4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4.1 做好口腔门诊消毒、灭菌工作
4.1.1 严格执行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制度
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包装是否完整, 是否在有效期内, 杜绝一次性器械反复使用;牙科手机一人一用一消毒;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内的器械必须达到灭菌合格, 接触病人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必须达到消毒合格[2], 杜绝一次性消毒外包装材料的反复使用;成形片、玻璃板、调刀最好高压灭菌, 杜绝一片玻璃板、一把调刀使用于所有患者;要注重放置银汞合金材料的小布块的消毒;修复管理正畸技工室物品: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 每次使用后均置于500 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5~10 min后, 流动水下清洗干净, 晾干, 放于清洁容器中保存备用。
4.1.2 口腔诊室内各种物体表面的消毒被污染的表面必须每天清洁、消毒, 遇到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一般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特殊问题表面可依据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达到可靠的消毒效果。
4.1.3 诊室内空气的消毒
每天开始工作前及工作结束后用紫外线消毒各一次, 每次30 min, 消毒时紧闭门窗, 消完后开窗自然换气10 min, 人员方可进入。
4.2 避免或减小各种污染, 有效控制感染源
口腔门诊内发生的各种污染, 特别是口腔诊疗器械、设备、材料、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是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根源, 控制污染源, 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4.2.1 口腔医疗设备、器械要改进落后的设计理念, 杜绝因设备缺陷引起的各种污染, 三用枪、医师座椅升降手柄、牙科椅升降开关、手术灯开关等部位, 一位患者使用后多已受到污染, 应及时清洁并用消毒抹布擦拭, 有条件的口腔诊室, 这些部位可采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覆盖, 一人一用即更换, 可增加患者就医安全;避免给牙科椅、医师座椅套布质护套, 因其易污染, 难以常规擦拭消毒;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管理日趋规范, 但在使用环节上易出现污染, 要加强无菌观念, 出现污染及时消毒或更换污染器械;要重视各种磨头、技工钳、正畸专用器械等的消毒工作。
4.2.2 口腔科专用材料、药物由专人保管, 使用时应由护士取出、调拌, 杜绝材料及包装的污染, 发生污染, 应及时废弃或消毒处理;失活剂、氢氧化钙等药物使用时常与牙髓组织接触, 易进入血液循环, 更要加以注意。
4.2.3 医护办公用品表面常易受到污染, 医师给患者开处方及书写门诊病历时应摘掉手套, 常规洗手, 避免污染电脑、各种检查单、笔、门诊病历等;医护生活用品的污染, 生活用品应放置在独立的房间, 可避免被污染, 医护在诊疗患者时, 应杜绝接打电话, 既不尊重患者, 又污染了电话。
4.2.4 未经特殊处理的医疗垃圾按要求毁形、分类, 妥善安全放置;手术摘除的人体组织应分类无害化处理, 做好各类医疗垃圾的移交及记录工作;口腔门诊内应设立专门的污染器械清洗区及医护人员洗手区, 水龙头应采用感应控制开工或脚踏开关控制开关, 消除因传统水龙头开关污染而引起的污染物的扩散;抹布及拖把应清洁区及污染区分开使用, 做好标记, 避免混淆, 并定时消毒。
4.2.5 诊室每天要通风换气2次, 每次20~30 min, 患者及家属应在候诊区候诊, 减小科室空气污染和被感染的风险;有条件的单位, 接牙可设立单独的房间, 技工喷砂、打磨室应有相应的通风及保护措施。
4.3 采取普遍性预防措施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所有临床医师提出, 在工作中必须采取普遍性预防措施, 即假定所有患者都有潜在的传染病而在诊疗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只有这样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口腔医师及患者的安全[3], 口腔门诊患者数量众多, 难以短时间内逐一排除哪位患者是否患有传染病, 且在伦理上、制度上也不允许这样做, 故可将每一位患者均按有潜在传染病的患者对待, 医护人员采用常见传染病患者诊疗时的防护措施, 适当提高防护级别, 可基本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对于已知的传染病患者, 可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患者在实施口腔手术前, 应常规简单清洁口腔, 并用3%双氧水、0.2%碘伏漱口, 可明显减小口腔内的细菌, 减小患者术后感染及菌血症的发生;口腔医师及护士患有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 有可能对患者易造成感染时, 应暂停工作, 积极治疗。重视职业暴露伤的预防, 完善职业暴露伤发生后的各种应急措施。
4.4 普及四手操作
口腔门诊工作以各种临床操作为主, 目前多提倡四手操作[4], 即一个医师和一个护士相互配合, 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也减小或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 许多私人诊所、甚至部分公立医院口腔科都没有专业的口腔护士, 口腔门诊医师既做手术, 又当助手及巡回护士, 不仅污染了手套, 又污染了口腔科专用的药物、材料, 使患者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院内感染必然要发生。国家应尽快制定强制性标准, 规定口腔门诊必须按医师及病人数量安排一定比例的口腔专业护士, 口腔医师门诊日常手术时按主刀医师要求对待, 杜绝口腔医师双手污染, 明确医师及护士岗位职责, 将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医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提醒、相互监督, 严格遵守并执行国家制定的各种关于口腔专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确保口腔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安全, 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4.5 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要投入相应的医疗设备、器械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科室布局及人员结构合理, 要专人监督、管理院内感染业务, 还需要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的配合, 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工作, 明确奖惩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不断提高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水平;口腔医护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工作, 绝不敷衍了事, 只做表面文章, 应付检查, 应在医德医风及法律层次上认识院内感染问题[5], 真正考虑患者及自己在诊疗过程中的院内感染风险, 要换位思考, 提高认识, 做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患者可以信赖的口腔医护人员。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重在控制和预防, 其核心是做好口腔门诊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 规范各种临床操作, 减少或避免各种污染, 防止各种病原微生物进入医患双方体表或体内, 减小或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口腔门诊合理的空间设计、严格的器械消毒、管理制度、口腔医师和护士的密切配合、时时刻刻落实的无菌观念是控制和预防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 因口腔门诊就医引起的院内感染纠纷日益增多, 注重和加强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是口腔医学健康发展的必然步骤, 是口腔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完成的工作和使命, 做好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不仅保护了患者的就医安全, 又保护了医护人员, 同时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医患关系将更加和谐。
摘要: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危及医患双方医疗安全, 危害较大, 控制和预防口腔门诊院内感染是口腔医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口腔门诊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口腔门诊合理的空间设计、健全的消毒设备、合理的人员结构、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 实施普遍性预防原则及四手操作技术, 时时体现无菌观念是控制和预防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污染,消毒,院内感染,控制,预防
参考文献
[1]顾红政, 曹卫平.牙科手机高速旋转形成的气溶胶与医院感染关系研究[J].口腔生物医学, 2011, 2 (3) :145-146.
[2]卞金有, 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57-361.
[3]李刚.口腔诊所交叉感染消毒防护[J].广东牙病防治, 2008, 16 (10) :474.
[4]刘彩云, 贺维, 徐晓明, 等.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5) :122-123.
口腔溃疡双层膜的研制及质量控制 第9篇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helios-G型紫外分光光度仪(美国热电公司)
1.2 试剂
盐酸地卡因(北京燕京制药厂 产品批号050507)、硫酸新霉素(乐山三九长征制药厂)、倍他米松(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BE060605),聚乙烯醇-124(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20080118)、羧甲基纤维素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20070919),硫酸锌(广东台山新宁制药厂 产品批号20070501),丙二醇(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20070501 ),羟苯乙酯(广东台山新宁制药厂 产品批号 20071101);纯化水(本院制剂室自备)。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1 空白PVA胶浆的制备
PVA17-88 8 g, 蒸馏水适量,加量至50 ml,放置4℃冰箱过夜。次日置100℃水浴加热20 min,适当搅拌。分成两份。一份用于制备空白膜,一份用于制备含药膜。
2.2 含药PVA胶浆的制备
将0.04 g倍他米松溶于2.5 ml丙二醇中待用。将0.01 g羟苯乙酯放入25 ml纯化水中加热至溶解,依次放入0.1 g硫酸锌、0.1 g盐酸地卡因、0.5 g硫酸新霉素、含倍他米松的丙二醇、1.5 g羧甲基纤维素钠,搅拌至羧甲基纤维素钠充分溶胀。加入上述一份空白胶浆中。搅拌均匀。即成含药胶浆。
2.3 双层膜的制备
用两头缠了透明胶的玻璃棒将空白胶浆均匀地铺在干净的玻璃板上,置60℃水浴上干燥后,放至冷却。即得空白药膜。用两头缠了透明胶的玻璃棒将含药胶浆均匀地铺在空白药膜上,置60℃水浴上干燥,即得含药双层膜。剪成1 cm×1 cm薄片,分装。
2.4 质量控制
2.4.1 性状
本品为含药层白色,空白层无色透明双层膜。
2.4.2 鉴别
盐酸地卡因的鉴别: 本品滴加浓硝酸数滴振摇后,显黄色。
2.4.4 外观检查
本品色泽均匀,厚度一致,塑性良好。
2.4.5 含量测定
2.4.5.1 通过紫外扫描地卡因在31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其它成分无干扰,因此在310 nm波长处对盐酸地卡因含量进行测定来控制质量。
2.4.5.2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制备盐酸地卡因标准溶液系列:选择合适的稀释度,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吸收度在0.3~0.7之间。精密称取盐酸地卡因80、90、95、100、105、110、120 mg、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纯化水至刻度,摇匀,测定吸收度,绘制标准曲线,得其回归方程为c(mg/100 ml)=277.5A+3.6025,r=0.999 3,线性关系良好。
2.4.5.3 重复性实验 精密称取100 mg盐酸地卡因 5份,置25 ml容量瓶中,加纯化水至刻度,在310 nm处测得吸收度,代入回归方程,计算盐酸地卡因含量,结果盐酸地卡因平均含量为99.60 mg,RSD=0.95%。
2.4.5.4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称定三个批号的双层膜2片,置25 ml容量瓶中,加纯化水至刻度,在310 nm处测得吸收度,代入回归方程,计算盐酸地卡因含量,结果盐酸地卡因分别为标示量的99.42%、100.36%、100.39%。
3 讨论
通过口腔溃疡双层膜的制备工艺设计和研究,建立口腔溃疡双层膜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的方法。该膜剂中盐酸地卡因为局麻药, 硫酸新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倍他米松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抗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有利于保护溃疡面,延长药物在病患局部的作用时间,且具有定位准确、定向释放、携带方便等优点,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2]。
摘要:目的通过口腔溃疡双层膜的制备工艺设计和研究,建立口腔溃疡双层膜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以盐酸地卡因、硫酸新霉素、倍他米松为主药,以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按适当比例为基质制成一定厚度的膜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10 nm波长处对盐酸地卡因含量进行测定来控制质量。结果制成的膜剂塑性、色泽良好,以紫外扫描地卡因在31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且无干扰,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9.8%,RSD=0.95%。结论该制剂符合膜剂项下的有关规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口腔溃疡双层膜中地卡因含量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医院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口腔溃疡双层膜,地卡因,紫外分光光度法
参考文献
[1]严炎中,徐雯宇,曹国建,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成膜性能的考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7):431-432.
口腔控制 第10篇
资料与方法
对24~30岁300名产妇进行调查,其中口腔知识缺乏180名,不刷牙120名,没有饭后漱口习惯100名。
月子期间产妇要保持口腔清洁:产后坐月子期间,会摄入各种营养品和滋补品,大多都是含糖量很高的食物,如果不注意饭后刷牙,这些食物残渣长时间停留在牙齿的缝隙、沟凹内,发酵、产酸后,会促使牙釉质脱矿,牙本质软化,导致牙龈炎、牙周炎和多发性龋齿的发生。因此,产妇在月子期间一定要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养成天天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产妇在月子期间的几种保健方法:①在孕期注意摄取钙营养,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使牙齿受到损害。②养成勤漱口的习惯:产妇每次吃完东西都要用温水漱口。另外,还可用些清洁、消毒作用的含漱剂,在漱口或刷牙后含漱,15ml/次左右,含1.5分钟,3~5次/日。含漱后15~30分钟内勿再漱口或饮食,以充分发挥药液的清洁、消炎作用。③养成天天刷牙的习惯:刷牙前要用温水将牙刷泡软,每天早上和临睡前各刷1次。刷牙时牙刷和牙齿呈45°角,上下轻刷不要过于用力,以防刷破牙龈。④养成选用含氟牙膏的习惯:选用含氟牙膏主要是抗微生物作用,特别是改变与菌斑毒力有关的细菌代谢。从而起到防龋、减少菌斑与牙石形成以及脱敏的作用。
结果
通过对产妇产前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产妇在月子期口腔保健行为有明显改变。见表1。
讨论
孕妇在怀孕前就应该进行口腔检查,进行洗牙等清洁治疗,防止孕期牙龈炎的发生,防止对幼儿的传播。另外,月子期女性身体的孕激素和雌激素的比例和平时是不一样的,月子期的孕激素水平要高于雌激素水平,导致了产妇分娩之后牙龈出现牙龈充血、水肿、易出血的现象,特别是在刷牙时,老的传统习惯会阻止产妇刷牙,说产妇如果刷牙,会使牙齿疼痛、松动。所以很多人认为产妇不能刷牙。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是一种健康的误区,产妇在月子期间更应注意口腔卫生的保健。
孕妇产后身体比较虚弱,口腔一直处于一个潮湿的环境,这种环境非常适宜细菌的滋生,每次吃完东西都要用温水漱口。刷牙不但清洁牙齿,还可以起到按摩牙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牙龈出血及龋齿的发生。所以产妇一定要养成天天刷牙的好习惯,从而养成良好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意识。
宣教效果分析:经过产前宣教孕妇在孕产期口腔保健行为有明显的改变,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有明显提高,不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人数不断下降。所以值得大家在临床中推广。[HT][FL)]
口腔控制 第11篇
1 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
1.1 医院感染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医院感染管理办制定医院感染学习计划, 每个月进行1次感染知识的学习, 并进行督查考核, 使医务人员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和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制定口腔科消毒灭菌规范, 并让工作人员牢记于心。
1.2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通过各种学习培训, 必须使口腔科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 要充分认识防止医院感染不仅是保护患者也是保护医生, 认识到口腔科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作中要视所有口腔科患者都为感染病例, 并按感染病例进行处理, 避免院内感染发生。
1.3 注重落实
口腔科门诊消毒液每次配制前进行浓度监测, 按要求及时更换, 各类物品、器械消毒必须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做好各种记录。医院感染管理办每季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试行) 》中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标准内容, 组织1次考核, 发现问题, 及时改进。不定期对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加强对消毒液浓度、紫外线强度的监测。
2 加强口腔科管理, 防止感染发生
2.1 口腔科环境要求
口腔科应保持室内清洁, 自然通风, 阳光通透, 每日上班前及工作结束后各空气消毒1次, 开诊前开窗通风自然净化空气, 再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治疗区。每天工作结束后, 室内所有的物品、诊室地面、工作台面、诊室坐椅等用含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干净, 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 min, 每周诊室进行1次彻底清洁消毒。
2.2 严格口腔科各种器械消毒灭菌的管理
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的口腔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器械, 使用前必须消毒。碘酒、酒精应每周更换2次, 常用的无菌敷料罐应每日更换2次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无菌物品一经打开, 使用最长时间不得超过4 h;暴露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的灭菌器械, 一经打开使用, 有效期不得超过4 h.
(1) 超声洁治术开始前必须让患者用抗菌液, 如3%双氧水或0.12%氯已定液含漱1 min, 以减少喷雾中细菌数量, 并防止菌血症发生;超声洁牙机反工作头的消毒极为重要, 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应做到每位患者更换高压消毒手机, 治疗开始前先放空手机后部管道中的存水, 治疗过程中用强力吸引器吸走液体, 均可减少室内带菌的气雾。有条件时配备空气过滤器, 以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 (2) 手机车针等耐高温器械在治疗过程中, 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灭菌的原则, 防止回吸手机。手机使用后, 将其再空转30 s后浸泡在2 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30 min后, 可采用超声波清洗, 在洗液中加入酶清洗剂, 以加快血、体液、脂肪等污染物的溶解和分解, 注意温度、浓度、时间, 提高清洗效果。然后用空压机将手机空转, 去除残液, 擦干上油与车针一并装入包装袋, 进行高压灭菌备用。
3 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 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无菌操作
3.1 加强手消毒意识
(1)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病原菌的重要载体, 为了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率, 应遵守卫生部制定的《手卫生规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 即七步洗手法, 每次操作前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消毒, 每治疗1例患者应更换1副手套或手消毒更换一次性手套, 以保障医患双方安全, 每天工作结束后, 要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双手。 (2) 四手操作, 医护配合。医生开诊后, 双手除了接触治疗器械, 不允许随机取用医疗诊疗工具, 否则就会使污染环境扩大, 患者就诊的诊疗工具不能得到无菌操作。诊疗结束后, 对于1.5 m内的一切设备物品均应消毒处理, 医务人员流动水洗手。 (3) 患者口腔消毒准备。诊疗前, 患者用0.2%洗必泰或3%双氧水漱口, 或用清水漱口, 降低患者的菌丛数量。 (4) 一次性物品:头枕、灯把、操作台等均应预防交叉感染。
3.2 注重个人防护
进行操作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必要时佩戴防护眼镜, 每次操作前后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及其他感染的发生。
3.3 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凡是接触患者的医疗废弃物均应按规定进行分类, 然后集中按医疗废物处理原则进行专业化处理。
口腔控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