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考研政治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辨析(精选8篇)
考研政治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第1篇
高中政治易错、易混淆知识点集锦
经济常识
1、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以环保、三农。。为中心)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追求历史上的“小康”理想,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
3、科技是渗透性要素
经营管理是联结性高考资源网要素
土地、劳动、资本是实体性要素(劳动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4、工业化为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5、GDP:国土法统计(最终产品;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都能创造GDP)
GNP:国籍法统计
6、GDP总量: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人均GDP:人们的富裕程度
7、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8、贷款消费不一定是最佳的消费方式(要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
9、消费水平不等于生活质量,但消费水平的高低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10、倡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等于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浪费
11、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①家庭消费总支出不等同于家庭总支出
②恩格尔系数是一个比重关系,恩格尔系数下降,不等同于食品消费支出在减少
12、攀比心理、炫耀心理―――不可取
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要具体分析
13、消费是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无关(这句话是错误的。消费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整体消费效益)
14、安全权是消费者校友的最基本的权利
15、消保委是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不属于政府部门
16、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农业是衣食之源)
17、工业、农业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18、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两降一升)P79-80
上升、下降是指比重,不等同于工农业的总量在下降
19、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支付促进就业。
20、完成劳动任务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义务
维护劳动者安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
21、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不是诉讼)
22、合理的财政赤字对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过多的财政赤字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给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23、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而非财政支出)
24、税收的相对固定性不等于税收是一成不变的(税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动,通过修改税法将这种变动确定下来,亦体现了税收的相对固定性)
25、纳税人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并非任何人都是纳税人)
征税对象是国家征税的根据,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的高低及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图
26、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与经济监督作用的区别
27、纳税人义务与权利的区别
28、纸币就是货币,支部已不再是货币的代表与符号。在我国纪念币也具有货币的基本功能
29、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受国务院领导的行政机关;是整个金融活动的枢纽
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干,占主体地位
30、我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实施监督管理
31、商业银行在办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充当“信用中介”作用;在办理中间业务中,充当“服务中介”作用
32、当代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费正逐步取代存贷利差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33、参加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务上的保障,不是为了赚钱,实现资产的增值
34、债券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公司财产所有权证书
35、理性投资原则要求首先要搞清衡量投资价值的标准;其次要量力而行
3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7、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在某些行业或地区,非公经济可能占优势 ②公有资产占优势不等于国有资产占优势 ③优势既有量,更强调质的优势)
38、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39、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非唯一形式)
股份制不等于公有制,股份制中的国有、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的范围
40、非公有制经济(个私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41、按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分配属于非劳动收入
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分配属于劳动收入
42、初次分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进行的再分配是政府进行的收入的调节
43、社保制度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制度(并非部分困难群体)
44、实行宏观调控并不否认或取代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而是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45、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财政支出进行调节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节的4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
47、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对待不同的贸易伙伴要平等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外国人与本国人要平等
48、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实行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本国自力更生地发展经济的实力
政治常识
1、在阶级社会,政治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我国现阶段,政治集中表现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2、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人民民主专政的首要标志是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社会基础十分广泛(工农知+四者)
4、人民不同于公民(对人民民主,不能说对全体公民将民主)
5、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是我过最主要的国家职能(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指经济建设,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
6、人民军队的范围包括解放军、武警和民兵(民警不属于此)
7、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8、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的方式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9、人大代表实行任期制,可以不断更新人大代表队伍,使其永葆青春活力,也有利于加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淘汰不称职的代表。(党代表任期制的意义,可以参照于此)
10、人大与一府两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中共与其他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11、依法行政――主体是政府(这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依法执政――主体是党(这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中共执政的基本方式)
12、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法律监督机关)
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属于行政机关,是司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属于司法机关)
13、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ps:这体现了经济决定政治)
14、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机关(人大、一府两院)来履行的PS:村、居委会;党;政协;消保委;共青团„的活动都不属于国家职能
15、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委会、城市居委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不包括乡镇人大、政府)
16、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7、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桂发社会成员的行为(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18、物质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精神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19、最基本是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人权
20、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
全国、省、市(设区)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并非所有人大代表都是直接/间接选举产生的,要分清级别)
21、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只能由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来行使(ps:地区不能行使主权;地方政权机关不能行使主权)
22、我们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干涉势力和台独分裂势力。
23、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是为了缩小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并不是消灭民族差别
24、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ps:并非任何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区域自治)
25、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ps:这并不意味任何国家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而应该在履行相应的主权国家义务和遵守相关国际法准则前提下进行)
26、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并非所有工作)
27、联大通过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安理会是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和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其决议对会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2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和平发展问题没有解决的最主要原因(ps: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发展有威胁,但并非根源)
29、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还未完全实现
30、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31、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①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
3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三科(ps:区别与中共指导思想――马毛邓三科)
33、中共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并非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34、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享有参政权(不是反对党、在野党;也不是与中共共同执政)
35、政协是爱过统一战线组织和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①它不属于国家机关,故其职能不属于国家职能
②政协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没有决定权和立法权(区别于人大的职权)
哲学常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有世界观并不意味就掌握了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认为哲学就是具体科学相加,是错误的。
3、哲学都是对自己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s:哲学有正误之分)
4、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物质具有可知性,即可以被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6、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电脑)的机能和属性。有人脑不等于有意识,认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是错误的。
7、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鬼神等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歪曲虚幻的反映)
8、规律最重要的特点――客观性。即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改变、创造、发明、消灭等,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可以改变。
9、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而非现象的联系。“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等都不是规律,知识规律的表现形式。
10、任何现象都是对本质的反映,现象分为真象与假象。假象也是对本质的一种反映(错误歪曲的反映)
1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人们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的观点是错误的。
1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
14、事物直接爱你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5、有量变不一定就能质变,必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质变。
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也有好坏之分,只有好的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飞跃。
16、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认为内因决定外因是错误的。
17、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ps:常见错误有“正确的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意识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18、在复杂事物中有很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有多个)
在每一种矛盾中,其中有一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只有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9、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
20、创新的本质即“辩证否定”――不是简单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否定一切,而是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扬弃)
21、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真理又是不断发展的。
22、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
③为社会他人作出贡献,劳动和奉献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23、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其中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第一位的。
考研政治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第2篇
1.国有经济,又叫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国有经济不仅仅指国有企业。
2.国有企业属于国有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国有控股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3.国有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4.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5.如何区别宏观调控三手段:
凡看到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手段。
凡看到国家行政机构采用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直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凡看到制订了什么法律法规或者运用法律武器制裁了某种行为就是法律手段。
6.公有制经济又叫社会主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8.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9.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0.区别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内),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范围内),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工资)
11.按劳分配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
易混淆介词巧辨析 第3篇
1.在某年、月、季节、早、晚用in。
如:in 2000,in April,in spring,in the evening……
2.带有日期,后要用on。
如:on July 2.1999在1999年7月2日
on the morning of the 20th of May(强调指)在五月二十日的早晨
3.在午间、夜间,在开始、末尾等要用at。如:
at noon,at night,at the beginning,at the end,at the weekend,(on weekends),at Christmas(但是on Christmas Eve)
4.注意in time(及时)与on time(准时)的区别
(1)They caught the bus in time.他们及时赶上了汽车。
(2)The plane took off on time.飞机准时起飞。
(3)You will understand me in time.你早晚会理解我的。
二、表示时间的in与after
1.in表示在某段时间之后,常与动词将来时连用。
(1)I hope you will be back in a week.我希望你一周后会回来。
(2)The doctor will come in a few minutes.大夫几分钟后会回来。
2.某一特定时间点之后,动词用过去时、将来时都可。如:
(1)I will be back after one o'clock.我在一点钟之后会回来。
(2)I came back after one o'clock.我在一点钟之后回来了。
三、表示“一段时间”的for与since
for后接表示一段时间的词语,而since后接表示某特定时间点的词语。
如:(1)She has been here for six hours.她在这里六个小时了。
(2)She has been here since six o'clock.六点钟以来,她一直在这里。
四、表示地点的at,in与on
1.at常指小地方,in一般指较大的地方。
如:at the gate(在门口)
in Shanghai(在上海)
2.at含义不太明确,可以是“在……里面”,也可是“在……附近”;in含义明确,“在……里面”。
3.in指“在……内部”,on指“在……表面”
(1)There is some important news in today's newspaper.今天的报纸有重要新闻。(指在报纸内容上)
(2)Don't put the food on the newspaper.别把吃的放在纸上。(指在报纸表面上)
五、表示方位的in,to,on
(1)China is in the east of Asia.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指在同一范围内)
(2)Taiwan lies to the east of Fujian.台湾在福建的东部。(在该地区外)
(3)Shandong lies on the north of Henan.山东在河南北部。(与该地区接界,毗邻)
六、表示“用”的with,through,by,in,on
(1)The people cut the trees down with the ax.人们用斧子砍树。(with表示使用工具、手段等)
(2)Some people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on TV.一些人们通过电视学外语。(through/on表示方法途径等)
(3)He became rich by writing novels.他靠写小说致富。(by强调方法手段)
(4)Please write it in red ink.请用红墨水写。
Please write this letter in English.请用英语写这封信。
(in主要表示“用……材料,以……方式表示方式、语言、手段”等)
七、表示方向的to与for
1.表示来往行动的动词之后用to。
如:go,come,walk,run,dash,rush,move,fl y,return……
2.表示“出发”“离开”“起程”(leave,start,set off)的动词后用for。
3.但动词之后有“from…to…”这样的短语,第二类动词之后也不用for。
如:A new ship set off from England to America on his fi rst trip.
一艘新轮船开始了从英国到美国的首次航行。
八、besides(除了……还有,包括后面的宾语)与except(只有……除外,不包括后面的宾语)
(1)Besides Li Ping,the students also went to see the fi lm.除了李平,同学们也去看电影了。(李平也去了)
(2)Except Li Ping,the students went to see the fi lm.除了李平以外,同学们看电影去了。(李平未去)
例题解析:
1.(2011宁波市)--What time did you get there this morning?
--eight.
A.In B.On C.At D.From
解析:C.此题考查in,on,at表示时间的用法。具体时刻前用介词at。
2.(2011深圳市)Where’s Lily?We are all here her.
A.besides B.about C.except D.with
解析:C.except意为“除了”,除去的部分不包含于其他中,besides意为“除了”,除去的部分包含在内。
3.(2011武汉市)Shanghai lies the east of China.
A.to B.in C.on D.at
解析:B.在表达东、南、西、北的方位时,在范围之内用in。
4.(2011武汉市)--When will the second class begin?
--two minutes.
A.For B.At C.In D.After
解析:C.句意为“—下一节课什么时候开始?--两分钟之后”。“in+一段时间”可以表示“一段时间以后”,常用于一般将来时态中。For常用语完成时态中,表示某一动作持续了一段时间;after意为“……之后”,后接时间段,常用语一般过去时态中。
专练(习题由责任编辑提供)
介词专练: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介词。
1.Do you watch TV_________the evening?
2.We need help_________our school trip.
3.Can you help me_________my math,Li Ming?
4._________breakfast,I go_________school by bike.
5.Thanks_________your help.
6.I usually get up_________six o’clock every morning.
7.In the afternoon I play football_________around an hour.
8.Don’t play_________the dog.
9.Please write and tell me_________your city.
10.This computer is different_________that one.
11.Let me have a look_________your new backpack.
12._________dinner,she likes chicken and tomatoes.
13.This is an old photo_________his family.
14.Look!A cat is_________the tree.
15.Come and see_______yourself_______Huaxing Clothes Store.
16.Do you often go to see Beijing Opera_________weekends?
17.What’s that_________English?
18.—What’s the time?
—It’s_________eight o’clock.
19.Is your mother a teacher_________Chinese?
20.Please call Liu Fang_________0561-7022168.
21.Is it time to go_________bed?
22.What can you see_________the picture?
23.He only watches sports_________TV.
24.Please take these things_________the teacher.
25.Can you bring some things_________school?
Key:
1.in
2.for
3.with
4.After,to
5.for
6.at
7.for
8.with
9.about
10.from
11.at
12.For
13.of
14.in/under
15.for,at
16.on
17.in
18.about/around
19.of
20.at
21.to
22.in
23.on
24.to
农业易混淆概念辨析 第4篇
1.五带与温度带
五带: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按纬度划分为5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温度带: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类型: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在地域上的表现方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因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生产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16种: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灌溉农业、石油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城市农业、蓝色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基塘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在一定地域内较稳定、区域性的多种农业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6种: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基本相同,前者强调农业的部门结构特点,后者侧重农业的区域特点,即各农业部门在地域上的组合形式。
3.集约农业与农业机械化
集约农业: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改善农业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通过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产量,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4.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
灌溉农业:干旱时以大水灌溉方式保证农业生产模式。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和土壤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灌溉农业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特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处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世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西亚、美国的中西部地区、俄罗斯的中亚地区、非洲的撒哈拉及北非地区、我国新疆和甘肃等地。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如我国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都是河谷农业。
5.农作物与农产品
农作物: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农产品: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如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粮油作物等。
6.气候生长期与作物生长期
气候生长期: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以上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即生长期。通常以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作物生长期:植物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期。梅树为180天,苹果为170天,桃树为100天左右。
7.热量与光照
热量: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传递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太阳辐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下垫面状况,包括海陆、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洋流等。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则相反;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会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
光照: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二是天气。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三是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
热量与光照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会短时升高,因此大陆性气候在夏季时最高温度比海洋性气候的高,晴天最高温度比阴天的高。
8.间作、套作、混作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可称为套种。如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能延长后季作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及年总产量。
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混作在田间一般无规则地分布,可同时撒播,或在同行内混合、间隔播种,或一种作物成行种植,另一种作物撒播于其行内或行间。混作的作物相距很近或在田间分布不规则,不便管理,且要求混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较为一致。
语文的易混淆词语辨析 第5篇
1、窝里斗:指家庭或团体内部发生争斗和冲突。
2、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的利益。
3、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4、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原指军人平时受国家培养,一旦国家急需,就要奋力报效。现也泛指平时长期勤奋训练,在关键的时候就能发挥作用。
5、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
6、东方不亮西方亮:表示尚有选择的空间。
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喻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8、赶鸭子上架:比喻被迫去做不得已的,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9、高不成低不就:指在选择事物或选择配偶时,好的得不到,差的又不合心意。
10、一锤子买卖:一次性的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
11、有眼不识泰山: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有地位有能耐的人。
12、宰相肚里能撑船:比喻人有度量,能容忍、原谅别人。
13、台柱子:比喻集体中的骨干。
14、过五关斩六将:比喻曾经值得骄傲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15、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
16、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加以低估。
15、恨铁不成钢:恨某人不争气,不成材。
11、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的思想。
12、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20、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原指精彩的舞台表演需要长期艰苦的排练,也泛指各方面的成果都要靠艰辛的训练、准备才能取得。
21、听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风声就信以为真。
22、挖墙脚: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
23、乱点鸳鸯谱:形容瞎指挥,胡乱凑合。
24、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
25、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26、七大姑八大姨:泛指各种各样的女性亲戚。
27、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太出名了会招来麻烦,也指人为了保住名位而变得保守。
28、山不转水转:比喻情况总是在变化的,一时不顺利也不必懊恼和悲观。
29、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考研政治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第6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在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而这三部分中第一部分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起着认识和改造人、社会与世界的桥梁媒介的工具性作用。第二部分是我们批判资本主义,认识社会主义的基础性知识。第三部分是在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之下,推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理论指导。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有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批判,我们再去学习其他的几门政治理论课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马基的知识中政治经济学部分也是最抽象,最难懂的,为此编者把其中最为抽象,容易给同学们造成知识学习上混乱的易混淆词语做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归纳总结,希望可以为各位备考的考生助一臂之力。
1、劳动与劳动力
劳动:就是人类劳动力在物质资料生产上的使用和消费。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人不仅改变自然物的形式,同时还在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并将这种协调与统一当做规律,使他的意见服从客观规律。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是劳动力的物质表现,是劳动能力的实现。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中。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表现为可以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它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如果劳动力成为商品,那它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二是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成为一无所有者。
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因素:劳动者本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这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者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这是保证继续有新的劳动力供应;劳动者一定教育和训练的费用,这使劳动者能获得一定的生产技能。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使用和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磨损,价值也逐渐消失或者转移到其他商品中去,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所以马克思指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因此,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的价值所包含的价值量,这一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发生价值增殖的秘密,即在于此。
2、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的独创。其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主要包括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等,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3、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过程中,这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形式,往往是交错进行的,而且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绝对的和相对的。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除了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例如富士康的十二跳事件,工人的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每天都在高强度地进行生产加班,否则工资少的可怜,这正说明资本家为了绝对剩余价值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加班)和提高劳动强度(计件工资,次品罚款等形式)进行对工人的剥削,让工人成为机器。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管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分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分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首先,从他们之间的联系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资本家必须使工人的劳动超出必要劳动,出现剩余劳动,才有可能无偿占有剩余劳动。
其次,从它们的区别来看。一是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从量上说,关键的问题是工作日的长短,越把工作日延长,绝对剩余价值就越多。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通过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劳动。二是劳动中的隶属关系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在形式上隶属资本,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这是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起主导作用时,资本主义处于发展初期,那时,虽然手工业者也受雇于资本家,隶属于资本,但劳动毕竟仍然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劳动者仍在可能摆脱资本而进行独立的生产,因而劳动对资本的隶属还只是形式上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它在技术基础和劳动组织上,都发生了革命,手工工具为机器所代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已经没有能力独立生产,这就产生了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劳动者只有从属于资本,才能将劳动发挥出来,才能劳动,才能生存。
考研政治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第7篇
由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不深入,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广泛,程序性强,规范性强,易混淆,不易掌握,在日常工作中时常出现人大用语错误、不规范的问题。为了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应有作用,现将易混淆、易差错的人大用语厘出,并予辨析,以求进一步规范人大宣传用语。
一、易混淆的机构用语
(1)把“人大”与“人大常委会”混为一谈。《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组织法》第2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2)把“人大常委会机关”错称为“人大机关”、“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错称为“人大办公室”。“人大”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简称。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1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召集。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完成后的两个月内由上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地方组织法》第11条、第12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经过五分之一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根据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会议集体职权,不设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员,其没有机关,也没有办公室。因此,人大常委会机关或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正式对外称谓时,不能把“机关”、“办公室”前面的“常委会”三个字漏掉。
二、易混淆的会议用语
(1)“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错称为“人大主任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简称 “主任会议”。它是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内设机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内设机构。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8条规定,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大常委会的主任会议由主任、副主任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的主任会议由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是通过会议形式行使职权,是人大组织体系中的一个法定机构,同时也是一种法定会议。因此把“主任会议”称为“人大主任会议”是错误的,正确说法是“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简称为“主任会议”。
(2)“人大常委会会议”误称为“常委会议”。正式会议名称必须用确切、规范的文字表达。会议名称要求能概括并能显示会议的内容、性质、参加对象、主办单位或组织、时间、届次、地点或地区、范围、规模等等。对于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会议,通常采用机构+会议的模式来定名称。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简称,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常委”不是机构,多指人员,常委会议不能确切地表达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含义,通常把党委的或政协的常委会会议称为“常委会议”。因此,不能把“人大常委会会议”误称为“常委会议”。
三、易混淆的职务用语
(1)错把“人大代表”称为“人民代表”或“代表”。“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简称。依据《代表法》第2条规定,各级人大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通过严格的、民主的、法定的程序选举产生,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职务。“人民代表”是指普通人民群众代表,是一定范围内针对
某一事项由人民群众公开推荐、为他们说话的“代言人”,无须依法产生,不具有法律效力。“代表”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可以指“人大代表”,也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人大代表的习惯性称呼。其实,“代表”的涵义比“人大代表”、“人民代表”都要广泛,可以是党代表,可以是工会代表,可以是妇女代表,也可以是部门代表等等。因此,不能把“人大代表”称为“人民代表”或“代表”。
(2)误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称为“常委会委员”或“人大常委”或“人大领导”。根据《地方组织法》第2条、第40条、第41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包括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而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不是从委员中产生的,说明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并不都是委员。“常委会委员”只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习惯把党的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称之“常委”,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常务委会委员。另,根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通常情况下每年召开一次,时间较短。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会议集体行使职权,不设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员,只有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人大常委会设领导人员。所谓“人大领导”的称呼是错误的,正确的称呼是“人大常委会领导”。因此,不能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称为“常委会委员”或“人大常委”或“人大领导”。
(3)误把“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或“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或“人大专门委员会负责人”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宪法》第5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组织法》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委员长主持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主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设主任。《地方组织法》第14条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并可以设副主席1-2人。”因此不能把“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地方组织法》第4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因此“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称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不能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地方组织法》第30条规定,专门委员会成员在同级人大代表中选举产生,采取委员会制,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组成。因此人大专门委员会负责人”不能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应称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四、易出错的任免用语
(1)“任免”、“决定任免”、“批准任免”的混用。这些都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方式。任免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主任会议、“两院”正职领导人的提请,任命同级人大常委会机关、“两院”副职等有关人员担任某一领导职务或者免去有关人员所担任的职务。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第11项、第12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任免对象是:根据主任会议提名,补充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任免人大常委会各委、办、室主任;根据本级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法院其他组成人员职务;根据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检察院其他组成人员的职务。决定任免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同级政府正职领导的提名,作出由某人担任国家机关的某一领导职务或者免去有关人员所担任的国家机关职务的决定。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第10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决定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个别任免;根据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人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和政府各组成部门正职领导人的任免。“批准任免”是指对下一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作出的任免事项予以批准认可,履行同意手续。现行的法律规定,只限于人大常委会对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行使,这是检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决定的。
根据《检察官法》第12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2)“罢免”、“免职”、“撤职”、“辞职”之间的混用。罢免案、撤职案以及免职案是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特定情况下行使的人事监督职权。“罢免”是相对选举而言的免职方式,依据《宪法》第65条第2款、第77条、第102条第2款、第103条第2款、《地方组织法》第26条、《代表法》第75条规定,被选出的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需免去其职务的,由原选举单位、选区、选民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同时《选举法》第九章专门规定了选民或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并对罢免案的提出在人数、程序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免职”是人大常委会对由它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人员免去职务的方式。《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第10项、第11项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三长”的任免权的的行使方式。同时,《宪法》也对免职案的提出,在免职对象、方式等方面都作明确规定。“撤职”是指对人大常委会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人员有违法违纪或严重错误行为的处置方式。撤职是一种行政处分,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人事任免权的一种重要监督手段。《地方组织法》第44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其中第12项职权就是在闭会期间有决定撤销个别本级政府副职,有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政府其他组成 人员和“两院”副职以下人员的职务。《监督法》第八章“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专章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明确了“一府两院”、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人大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组成人员书面联名也可以提撤职案,但要经人大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或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对拟撤职对象的问题进行调查。撤职案在提请常委会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委会上提出申辩意见。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辞职”,是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人员,本人主动提出辞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地方组织法》第27条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辞职,由常委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常委会决定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辞职的,还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选举法》第49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选举他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书面提出辞职。
五、易出错的其他人大用语
(1)把“议案”错称“提案”。“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有“议案”、“提案”提交,易导致“议案”、“提案”不分,将二者混为一谈。“议案”是人大的专门术语之一,是指由法定机关和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要求人大会议讨论、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提案”是人民政协的专用术语,是指参加政协的单位或者委员个人向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交付有关单位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二者提出主体范围、立案方式、办理方式、办理时限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别。第一是提出主体不同。对人大代表提出“议案”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不论哪一级的人大代表个人无权提,根据《地方组织法》第1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大代表要10人以上联名、乡镇的人大代表要5人以上联名才有提“议案”权。关于“提案,依据《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11条规定,政协委员可个人提,也可联名提,人数不限。
第二是要求范围不同。“议案”内容相对较窄。《代表法》第9规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议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同时,《地方组织法》第18条、第46条规定,在会议期间,向人大提交的议案,其内容必须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在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议案,其内容必须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而“提案”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12条规定,“提案”主题应当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地方重要事务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问题等方面提出。提案内容应当实事求是,简单扼要,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具体建议。第三是立案方法不同。根据《地方组织法》第18条规定,“议案”只有获得大会主席团或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才能成为大会议案。根据《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17条规定,“提案”只要经过提案委员会审查,符合《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三章规定的,便予以立案。第四是法律效力不同。“议案”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便具有了法律的约束力,承办部门没有办与不办的选择,只有决定如何办,怎样办好。而“提案”没有人大议案这种法律上的约束力。
(2)把“质询”与“询问”错为一谈。根据《代表法》第13条、第14条、《监督法》第六章“询问和质询”的规定,“质询”是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被质询的机关必须在法定的时间内,以法定的形式作出答复。“询问”是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询问了解有关情况,有关国家机关应派负责人或负责人员到会说明。
考研政治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第8篇
英语专四考试中的词汇与语法题一直是很多考生头痛的题目,3000-4000个单词及其最基本的搭配,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是很难的。为此,我们为大家整理了15组专四近义词辨析,帮助大家更快掌握。
1、beat, win, conquer, defeat, overcome 这组词均有“获胜,征服,击败”之意。
beat 指在战争、竞赛或其他方面最终彻底战胜对方,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win 指在竞赛或战斗中击败对方,其对象一般应是物,如battle, race, victory等。conquer 既可指靠武力或精神道方面的力量使对方屈服,又可指在排除障碍和阻力后取得胜利。
defeat 意为“击败”,强调的是暂时的胜利。
overcome 既可指在战斗和竞赛中战胜对方,也可指在感情、习惯等方面压倒,胜过。如:We can easily beat you at baseball.打垒球我们可以轻易地击败你们。The Chinese team won in the end.最后中国队赢了。
The Normans conquered England in 1066.1066年,诺曼底人征服了英格兰。He defeated his opponents in this election.在这次竞选中,他击败了对手。He made efforts to overcome every difficulty.他努力克服每一个困难。
2、award, reward
这组词均含有“授予,给予”的意思。award 意为“授予,给予”,通常指官方或法院根据规定把钱财等奖给或判给某人。reward 意为“酬劳,奖赏”,通常指因做了某一件事或提供了某种服务而应得到的报答或酬谢。
如:He was awarded a medal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science.由于对科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授予一枚奖章。
He rewarded me with 30 dollars for taking him to the airport.我把他送到机场,他给了我30美元作酬金。
3、character, personality, nature, temperament, individuality 这组词都表示人的“脾气,性格”。
character 意为“天性,性情,性格,个性;品格”,侧重人格、品质,特指道义方面的邪、正、强、弱等,也可笼统表示性格全貌。另外character还有“特点,人物”等多种意义。personality 意为“人格,个性,为人”,是在私下和社交场合体现的能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或看法的性情、举止等。
personality 也有“人物、名人”之意。
nature 意为“本性,天性,性质”,指天生的,无法改变的品质或性格。
temperament 意为“性情,脾气,气质”,主要指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的性情、气质或人易激动、易怒等特点。
individuality 意为“个性、特征”,指与他人不同的、有显著特色的性格特征。如:She is a woman of strong character.她是个性格坚强的女人。
Love had to be a give and take, each respecting the other’s personality.爱既包含奉献也包含索取,彼此应尊重对方的人格。It’s not her nature to be rude;she’s polite by nature.她的天性不是粗鲁无礼,而是彬彬有礼。
Many actors have excitable temperament.许多演员性情容易激动。Dress expresses the wearer’s individuality.衣着反映人的个性。
4、intelligent, clever, bright, wise, smart 这组词均含“聪明”之意。
intelligent强调有学识、理解力或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智力。
clever为普通用词,表示敏于学习和理解,思想、手段灵敏,但是缺乏深度和广度。bright常用来形容年轻人或小孩,多用于口语。
wise是正式用语,用于人,表示智力发达,明辨是非,有健全的判断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
smart常用于通俗口语,表示“机灵,精明,潇洒”之意。
如:When the water pipe burst, she was intelligent enough to turn off the water at the main.水管爆裂时,她的聪明才智使得她能够立刻切断主管道水源。
It’s really clever of you to find your way back here.你能找到回来的路,真聪明。The girl is bright beyond her years.这个女孩年龄不大却很聪明。It’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事后聪明容易。
The students look smart in their new school uniforms.这些学生穿着新校服很帅气。
5、capable, able, competent 这组词均含有“有能力”的意思。
capable 强调有适合做某事的才能,如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尤指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常用于be capable of这一词组中。
able 指具有明显地超出平均水平的能力,常用于be able to do结构中。competent 意为“胜任的,称职的”,指具有满足专门行业要求的能力。如:He is capable of leadership.他有领导才能。
Tom is the ablest man I’ve ever met in England.汤姆是我在英国遇见的最有能力的人。
She was very competent at her work.她很胜任自己的工作。
6、edge, border, rim, verge 这组词皆有“边,边缘”之意。
edge 通常指某物一边的边线、两个平面的交界线以及各种界线,其引申含义表示两个处于不同性质或状态之间的明显界线,特指处在不利状态下的边缘。border 意为“边界,边境,国境”,也可以指装饰周边的“边”。rim 意思是“边,边缘”,尤指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物体的边缘。
verge 特指道路、花坛等长着草的“边缘”。verge常用于on the verge of 这一固定搭配中。
如:This is the north edge of the field.这是这块地的北边线。The plane flew across the border.飞机飞越了边境。
He wears a pair of spectacles with gold rims.他戴一副金丝边眼镜。She was on the verge of speaking out the secret.她差点儿把秘密说出来。
7、brief, concise, condensed, short 这组词均含有“简明,简洁”的意思。
brief和short同义,往往就时间、事件、写作、说话而言,表示暂时的、简短的、简洁的。” concise 指某人的言语或文体只用少量文字传达了大量信息。
condensed 有“凝炼”之意,即被压缩的。short是最普通的词,既可指时间,也可指空间。
如:I left him a brief note.我给他留了一个便条。
Most of Bacon’s essays are concise.培根的多数小品文都很简洁。This news story is condensed.这篇新闻报道被压缩了。His answer was short and to the point.他的回答简明扼要。
8、endure, bear, stand, tolerate, put up with 这组词都有“忍受,忍耐”之意。
endure 比较正式,尤指忍受大的、持久的困难、痛苦、灾祸,常用于否定意义的句子中。bear 强调忍受者的坚韧。
stand 意为“忍受,顶住”,多用于口语中,常用于否定句中,若用于肯定句,则意为“不屈不挠,经受得起”。
tolerate 意为“容忍”,语气较前几个词弱。
put up with 与tolerate意义相近,有“不计较,将就”之意,多用于口语。
如:He quietly endures the pain of a loveless marriage.他默默地忍受着没有爱情的婚姻的煎熬。The sorrrow was almost more than she could bear.她几乎忍受不了那种悲伤。I can’t stand hot weather.我受不了热天。
A government that refuses to tolerate opposition cannot last long.一个不听取反对意见的政府是不会长久的。
It’s hard for people to put up with that kind of treatment.人们很难忍受那种待遇。
9、basis, base, foundation 这组词均含有“基础”的意思。
在表示意见或判断的基础时,多用basis。在表示具体事物的基础或底部时,可用base或foundation,但不能用basis。
base 既可用于大物体也可用于小物体,而foundation只用于大物体,且多描述在地下的比较宏伟坚固的地基。
如:We reached this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many experiments.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了这个结论。
I found a small leaf at the base of the flower.我在那朵花的底部发现一片小叶。The workmen are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lecture building.工人们正在为新教学楼打地基。
10、shake, tremble, quake, shiver, quaver 这组词均含有“打破”或“挤碎”的意思。shake 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该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方向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的。
tremble 专门用于表示人体轻微、迅速地振动,特别是当人激动、怯懦、寒冷、疲惫时不自觉地发抖。
quake 可用来代替tremble,常表示剧裂震动,如地震等,也可表示人因天气寒冷发抖或因愤怒等强烈情绪而内心震动。
shiver 意为“颤抖,哆嗦”,特指因寒冷或恐惧而打寒战,多用于人。
quaver 有时表示不规则的震动或波动,尤其表示某些具有扰乱结果的震动或波动,它常常强调颤抖,特别是激动的情感对声音与言辞的影响。
如:To be shaken before taking.(药瓶标签用语)服前摇匀。
Her hands trembled with eagerness as she opened the letter.她拆信时,急得双手发抖。
His accusing hand stiffly extended, quaking in mute condemnation.他那控诉的手僵硬地伸出去,在无声的谴责中颤抖。
She is shivering with cold so that her teeth are chattering.她冷得直哆嗦,牙齿咯咯作响。
The breeze set the flames of the street lamps quavering.街灯在微风中摇曳着。
11、subject, name, title, topic 这组词均含有“主题”或“话题”的意思。
subject 意为“题目,主题”,既可以指文章、谈话、演讲等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对象”,又可以指文章或演讲等的“具体名称,标题”。subject还可指学科、科目。name 意为“名字,姓名,名称”,一般只用于人、动物或地方。
title 意为“名称,标题”,一般用于具体印发的作品、书籍。另外,一篇文章的题目如果是印出来了,那么既可以用subject又可以用title,如果在印发之前,就不能用title而要用subject,另外,title还可以作“称号,头衔”讲。
topic 一般译为“话题”,多为谈话、辩论、演讲、作文的题目。
如:The subject of their conversation was the war.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战争。What’s the name of the film? 电影的名字是什么?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is In Search of Silence.文章的题目是“寻寂”。Here are some topics for discussion.下面是一些讨论题目。
12、range, reach, scope, compass, scale 这是一组表示“范围”的名词,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range 代表的是一个可以测量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包括一系列可变化的数量。range还特指视力、听力所能达到的距离和枪炮的射程。
reach 特指伸手可达到的距离或非常近的距离,其比喻含义指能力、权力、影响等可达到的范围。
scope 指人们所处理、研究的事物的“范围”以及所掌握、控制的“面积”。scope的比喻含义指的是所掌握的知识的宽度,即“眼界,见识”。
compass 在意义上与scope相同,是正式用语,表示活动、兴趣、能力的“界限,范围”。scale 特指刻度、标度的范围,也指品级、级别的规模和大小的范围:
如:The bird now came within my range of vision.那只小鸟飞入了我的视野。Keep the pills out of the reach of the children!把药放到孩子们够不到的地方!Is Romanticism in the scope of your book? 你的书涉及到浪漫主义吗? Construction is not within the compass of the department.工程建设不属这个部门管辖。
This thermometer has two scales marked on it, one in Fahrenheit and the other in Centigrade.温度计上有两种刻度,一种是华氏,另一种是摄氏。
13、scarce, rare
这组词均含有“稀少的,少有的”的意思。
rare 强调某种东西是很少见到的,或某种现象是很少发生的,具有珍贵、贵重的意味。它的反义词是common。
scarce 形容的事物不一定有珍贵之意,而是指有些东西(通常为日用品)因匮乏或难以得到而变得稀少或缺少。它的反义词是plentiful或abundant。此外,修饰时间表示频率时,则只能用rare,而不能用scarce,此时rare的含义是“不经常发生的”
如:The panda is one of the rare animals in the world.熊猫是世界上稀有动物之一。
Water is scarce in Sahara.撒哈拉沙漠上缺水。
14、source, origin, root, resource 这组词均含有“打破”或“挤碎”的意思。
source和origin都表示某事的“起源,开端”。source原指河流的源头,其引申义可用来指某事物的最初来源或出处,在指非物质或无形的事物时尤其如此。source还常指消息等的“来源,出处”。origin常译为“起源,发源,起因”,指导致某事物最后出现或形成的因素,或某事物在遥远的空间以外或久远的年代以前的最初形态,常表示某种历史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的“起源”,有时可译为“起因”。
root的意义是“根源,起因”,它强调导致某事物最终出现的最初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原因,由此所产生的现象或事物常成为一种外观的产物。
resource 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取用的“资源,财力,资产”,一般以复数形式出现。resource也可指人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才智,机敏”,此时resource为不可数名词。如:Literature is a source of endless pleasure to many thousands.文学是很多人快乐的无尽源泉。
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the custom of giving presents at Christmas? 你知道在圣诞节互赠礼品这一风俗的来源吗?
The root of the question lay in the seizure of the land of Ireland by the English ruling class.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英国统治阶级对爱尔兰土地的攫取。
The mortgage is a drain on our financial resources.偿还抵押贷款是我们财务上的一大负担。
15、ordinary, mediocre, commonplace 这组词均含有“平常的,普通的”的意思。
ordinary 意为“普通的,通常的”,使用范围较广,也有“平淡”之意,但不含贬义。mediocre 意思是“平常,平庸的”,表示事物既不很好,也不很坏,但比所期望的差,隐含“二流”之意。如放在副词only或just后,则加重其贬义。
commonplace 意为“平常的,平凡的”,强调期望与事实差距悬殊,常用作贬义。如:It is an ordinary summer day.这是个平常的夏日。He is a person of mediocre abilities.他是平庸之才。
考研政治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