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老庄思想辩论
孔孟思想老庄思想辩论(精选7篇)
孔孟思想老庄思想辩论 第1篇
老庄思想简论
一道法自然观 主张雕琢复朴 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 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 崇柔尚雌精神 内圣外王之道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 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 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 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 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
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
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 境界
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
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
孔子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孟子思想
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道家老庄
孔孟思想老庄思想辩论 第2篇
一、教育观念
古之教育者的教育观念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探讨之上的。孔子和墨子对人性的看法实质是相似的,只是表述不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墨子的人性论则表述为“素丝说”,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不过如同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对象
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认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到重大作用。因此,孔子的教育对象限定在“中人”这个层次。墨子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
二、教育目的
孔孟的教育目的,都是针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人才,以便至上而下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简括。
培养“兼士”或“贤士”是墨子的教育目的。而墨子所培养的“兼士”更倾向于以平等的身份平等地去“兼爱”天下,而不是一定要成为当政者,这是两者的教育目的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教育内容
由于的教育目的异同,孔孟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 孔子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文化知识学科主要是《诗》、《书》、《礼》、《乐》等典籍,主要是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他虽然要求从政人才要文武兼备,但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偏重人事。与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同,墨子力主实现“夏政”,由于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四、教育方法
孔子强调学思行结合,他告诫弟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饭,则不复也”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孔孟的育才思想 第3篇
关键词:孔子,孟子,育才思想
孔子、孟子都是儒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虽然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但是在传播和发展古代文化方面, 他们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他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培养人才的方法,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他们的教育思想可谓异曲同工, 但也有些不同的地方, 试分析如下:
1 人人都应受教育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 但通过教育, 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人与人之间也逐渐会产生差距。这就是说:“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1]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认为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孔子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实践了这一主张, 出身低贱的仲弓, 好勇无礼的仲由都被孔子收为弟子, 孔子认为只要经过教育, 人的品质就会得到提高, 甚至有一些不良习气的人, 也可以通过教育重塑自我。
孟子也认为人人都应受教育。他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2]孟子倡导“性善”论,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2]这四端虽然是人本身所固有的, 但它们还只是善的萌芽, 如果要成为“君子”, 还必需经过后天的教化, 使其得到扩充和发展。孟子说“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2]
2 以身作则
孔子主张“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1]无论是统治者或是教师都应当行为正当,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和教育学生。有一次他对子贡说:“我不准备说话了。”子贡问道:“老师如果不说话, 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也不说话, 四季不是照常运行, 万物不是照样生长吗?”[3]可见孔子不但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
孟子也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孟子说:“圣人, 百世之师也, 奋乎百世之上, 百世之下, 闻者莫不兴起也。”[2]圣人是百世的老师, 他们在百代以前就奋发而起, 在百代以后, 听到的没有不以其为榜样, 而感动奋发的。孟子说:“爱人不亲, 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2]孟子认为“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一定要做学生的榜样, 这样做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才会让“天下归之”。
3 因材施教
孔子在进行教学时, 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 进行“因材施教”。他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1]这就是说, 对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 可以告诉他那些高深的学问, 而对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 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根据这个原则,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深入的了解了弟子们的能力水平及性格特点等情况, 以便对其施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在的答复却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的胆量有两个人的大, 所以我要压压他。冉求平日做事爱退缩, 所以我要鼓励他。’”[3]
孟子也很注意因材施教, 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 有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以教也。”[2]孟子在这里讲述了“君子”的五种教育方法:有像时雨那样慢慢润泽的, 使其仁、善的萌芽得到成长。有成全品德的, 使其原有的品德得到完善。有培养其才干的, 使其才能得到发展。有答问之教, 适时的为学生解答疑问, 有私淑艾之教, 靠自己的学识和品德使别人私下学习的。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注意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 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促使他们自觉的学习,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此外这种教育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赞扬, 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曾经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4 对学生充满感情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爱, 在生活中, 他平易近人。在教学中, 他“诲人不倦”。孔子平时在生活中和学生谈话比较随便, 而且心胸宽广。《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孔子在郑国和自己的学生走散了, 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 他的额头像尧, 他的脖子像皋陶, 累累若丧家之狗’。后来子贡把这些如实的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到后不但没有生气, 而且还欣然笑道: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4]此外孔子对学生的爱还集中体现在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上。《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 智也;教不倦, 仁也。仁且智, 夫子既圣矣。’”[2]孔子对自己学生教而不倦的精神, 使学生们对孔子也充满感情, 他们之间有着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又似父子的关系, 孟子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他说:“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2]
孟子也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感情, 他说:“君子有三乐”, 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正是其中一乐。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历经磨难, 才会成就一翻大事业, 所以他说:“上天要把一个重大的任务交到某个人身上, 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 劳动他的筋骨, 饥饿他的肠胃, 穷困他的身子, 使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如意, 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 坚韧他的性情, 增加他的能力。”[5]经历过这些后, 自己才能成为“大丈夫”。这些当然是孟子自己的人生观, 但其中却饱含着对后辈的期望。
5 学习贵刻苦
孔子认为学习应当刻苦。在这一点上孔子自己就是榜样。《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爱读《易》, 以致把串联竹简的皮绳磨断了三次。他说:在让我多活几年, 要是这样, 我对《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充分掌握了。”[4]这个故事充分表明了孔子刻苦学习的态度。他还说:“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这是孔子对自己做学问态度的描述, 这种学习起来“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不知鼓舞了多少后学之辈。他对学生说:
《论语先进》篇中就有这样的一个生动例子:“子路问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似箭, 我们不能让时间一分一秒
我听到的事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父兄还在, 你应该先去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一会儿冉有也来问:我听到的事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子说:你应该马上去做。’公西华很奇怪, 就大胆的去问孔子:冉有和子路问的是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您的白白流走, 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所以有一次看到宰予在睡午觉, 孔子很生气的说:“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 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 对于宰予, 不值得责备呀!”[3]他还称赞弟子颜回安贫乐道, 说:“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 (下转264页) (上接180页) 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1]
孟子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真要有所得, 一定要持之以恒, 专心致志。他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举了一个掘井半途而废的例子来教育大家, 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2]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持之以恒, 还应专心致志, 不然连下棋这样的小技艺都学不好。孟子说:“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2]所以说“知识是个封闭的富矿, 打开它的大门要靠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6]
孔子和孟子都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在育才思想上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外,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的育才思想还有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 思想的表达方式不同。孔子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语言很简洁, 往往是直接说理。而孟子则不同, 在孟子的言论中故事、例子较多, 充满激辩色彩。这是由于孔子和孟子所处时代的不同造成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 当时虽有儒、墨显学之争, 但当时主要是摆观点, 只要能说清楚自己的主张就行。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 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面对“处士横议”的情况, 孟子当然要分析各家的思想主张, 并且研究掌握一定论辩的技巧, 以便在以后的论辩中维护儒家学说。所以他说:“圣王不作, 诸侯放恣, 处士横议,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2]
其次, 孟子除了提倡学校教育外, 还主张重视家庭教育, 这是孔子所没有提及的。孟子说:“中也养不中, 才也养不才, 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 则贤不肖之相去, 其间不能以寸。”[2]孟子认为“贤父兄”应该对自己的子弟进行家庭教育。对那些没有德行的, 教之以德。对那些没有才干的。教之以才, 如果没有“贤父兄”的教导, 那人和人之间的好与坏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结语
毫无疑问, 孔子和孟子都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们不仅发展和传播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还通过弟子把他们的育才思想也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 这些光辉的思想不只是对中国, 也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何晏.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汉]赵岐.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4][汉]司马迁[M].北京:中华书局, 1957.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孔孟的监管道德思想论文 第4篇
“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怎样算是“爱人”呢?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⑤。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过去,有人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⑥两句话,便以为孔子是空谈道德而忽视人民物质生活的,这完全是误解。孔子的这种措辞方法只不过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绝不是主张贫穷。例如,子贡问:“假如广泛地给人民好处,能帮助人民生活得好,可以说是仁吗?”孔子回答说:“哪里仅仅是仁!那一定是圣了!尧舜恐怕都做得不够呢!”⑦在孔子看来,能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这还不够充分体现他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深切关心,对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视吗?富民以外,孔孟又强调教民。卫国人口众多,冉有问:人口多了应该怎么管理,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老百姓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⑧。孔子所谓“教”,即提高道德水平。又,孟子在教导梁惠王怎样实行仁政王道时讲:首先要让人民有自己的田产,安心生产,吃得饱,穿得暖,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要办好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搞好道德建设⑨。富民、教民,构成孔孟的基本的管理政策。
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当然是“爱人”的表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0,那么,人与动物的界限是什么?不是别的,是道德。孟子说:“仁也者,人也”11,具有道德文明的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并非人与动物的区别点。由此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包括“尽其心”12和“求放心”13正反两方面。“尽其心”是充分发展、扩张人的善良本心(“四端”);“求放心”是把所丧失的善良本心找回来。孟子讲教民就是要贯彻其修养理论,通过教育的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健全和完善人格,说到底就是要使生物人成为完善的社会人以区别于动物界。这种教民的政策把对人民物质生活的关切进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领域,更是“爱人”的深层表现,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使孔孟管理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大大升华了。
主张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许多人忽视了教民和富民的关系。在孔孟看来,二者的关系是很显明的:富民乃是教民的物质基础。这从孔孟先讲富民后讲教民的排列次序上已经可以看出。孟子更深刻地阐述了富民和教民的正确关系。孟子虽然特别重视教民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他并没有片面夸张教育的`作用,而是十分强调教民的特质基础。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14又说:圣人治理天下,使粮食极其充足了,老百姓哪有不仁爱的呢?15。显然,孟子认为富民实为教民的必要条件。如果说富民属于物质文明建设,那么,教民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对二者之间的正确关系,儒家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讲得比较清楚了。由于孔孟的管理思想着眼于伦理道德,曾经使人感觉迂阔,其实不然。孔孟的富民、教民政策,把“爱人”的道德精神贯彻在具体管理活动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和感情上,此其一;其二,孔孟正确阐明了教民和富民的关系,把道德建设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使之具备了物质保证。由此可见,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不仅不是迂阔的,而且是十分重视实践和可行性的。
在孔孟管理道德思想中,除了阐明要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活动,和切实贯彻体现“爱人”精神的富民教民政策以外,还特别对管理者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要求,这是孔孟管理道德思想当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原则。孔子一方面把“仁”解释为“爱人”,另一方面又把“仁”解释为“克己复礼”16。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乎道德规范。用“爱人”来解释“仁”还不够,再加上“克己复礼”,这样做不是没有深意的。“克己复礼”实乃“爱人”的道德前提与人格保证。不能“克己复礼”则不能爱人。所以,“克己复礼”也就不仅是道德修养功夫了,它实际上是管理思想的基本要点。“克己复礼”,落实在管理实践中即表现为“修己以安百姓”。具体说,落实在富民政策上,就是不要过分剥削,而要保护人民的物质利益,藏富于民,与民同富17;落实在教民政策上,就是要培养管理者的“君子之德”,用管理者自身的优良品德去影响、教育普通人18。孟子明确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一国定矣。”19这就充分强调了“克己复礼”的管理效用。
管理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创造和谐的组织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孔孟管理道德思想中,对于这个目标的描述性词语是“和”。“和”,既指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也有调和的意思。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20,说明道德建设以达成和谐为尚。孔子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21这说明道德建设是实现“和”的途径。所以,他主张对上要忠、孝、恭、敬;平级间要忠(诚心竭力)、恕、信、义;对下要宽、厚、慈、惠。在这里,诸种道德规范都被当做达成和谐的管理方式了。说“和”有调和之意,那么调和的方法就是这些作为管理方式的道德规范。孔子如此强调道德建设在创造和谐状态中的作用,对此不能片面、孤立地理解,而应该与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其它原则结合起来,因为上中下各个阶层遵循道德规范的前提是“克己复礼”、“爱人”与在良好物质基础上建立的道德文明,所以,孔子并不是片面讲道德,并没有夸大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应该承认,孔子把道德规范作为管理方式正表明了管理道德思想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管理活动当然要涉及利义关系问题。过去很多人认为孔孟重义轻利,并指责重义轻利观对发展生产有害等等。这是片面之说。如前所述,孔孟那么重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把富民政策作为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这分明是重利,怎么能说是轻利呢?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2;孟子说,得民心的方法是“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3,都要求给人民以物质利益;孔子甚至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24,这怎么能说是轻利呢?当着眼于管理的时候,孔孟不仅不轻视利,而且非常重视利,这和“爱人”的精神相通。孔子讲忧道不忧贫是对个人道德修养而言,要求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并不是讲管理方式。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5,是告诫管理者不可因利害义,见利忘义。管理者见利忘义势必危害前文所述管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可见,孔孟的义利观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对老百姓的利要高度重视,一是对管理者的义特别讲究。这两方面实际上又是统一的,重视老百姓的利,这就是义之所在,贯彻这个大义,利就在其中了,这就是“义以生利”的真义。义和利由此统一起来了。
从上述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那么,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26。所以孟子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27的命题。性善论完全肯定了人的本质和价值,虽然它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却有着非常重大的实践价值,它从根本上为确立管理道德设置了理论依据:既然人的本性善良,那么人就应该受到尊重与关心,管理者就应当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并将之切实落实在管理工作之中。
综上所述,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基于性善论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肯定,以爱人的精神从事管理活动,通过富民、教民的管理措施,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从管理主体方面说,要辨明义利,通过贯彻与民以利的大义,把“爱人”化为实际行动;从管理客体方面说,创造和谐完美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状况;而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以“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来确保管理措施的贯彻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老庄思想总结 第5篇
《老子》名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2..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6.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9.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6.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18.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2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主要思想
一、道
1.“道”的含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2.“道”与“德”
“道”可以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二、无为
《老子》书中有着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 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
(一)修养论
老子的无为是对世俗思想的反动,他对无为所开展的功夫均采反向操作,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无为即依此方式来表现。
1、抱朴守真
老子无为的思想,表现于修养上,即是抱朴守真,也就是保持内在纯真质朴的本性而不妄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所教我们追求的是如同婴儿般的质朴,没有后天习染的德性,也就是“常德”。
2、清利寡欲
老子要我们追求的是归真反朴的常道,自然不能受到外界的诱惑,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争名逐利,爱货贪财,这些是人所谓有为之事,都是老子所不为、所唾弃的。所以要去除外诱,用以远祸养生。
3、无知守愚(绝圣弃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就学而言,先秦时代多含知行两层涵义,所以绝学有弃绝所知与所为的有为之事,也就是老子反对以有为的聪明来玩弄世事,而赞成大智若愚的缘故。
4、致虚守静
要达成无为,致虚是必然的要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只有致虚才能使心空虚无知,唯有守静才能去除欲念的纷扰,使心安宁静默,虚静是要以虚胜实,以静制动。
5、无私不争
老子的无为是法天地的无私,法大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争、善下。他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无私之私与不争之争,正是他对“无为而无不为”的推衍,圣贤之私,并非是一己之小私,所争的,也非世俗之争,而是争全人类的福祉,老子之无私与不争,也当是如此。
(二)政治论
1.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民本思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庄子的主要思想
1.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要最大限度地融合于自然,抛弃自己的诸如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等一切的物欲和意欲,即要抛弃一切实用功利性的考虑,抛弃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物我两忘,达到“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最终成为“至人”、“神人”、“圣人”。
与儒家积极入世、努力尽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不同,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他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2.“无以人灭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但是,由于人类社会建立了种种制度、规范,破坏了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
从当世的角度看,庄子这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最终导致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才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智慧的前人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然而,在庄子的这一思想中,要恢复人性之自然,就必须破除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却是偏激的,不科学的。他认为原始社会是最接近自然的,也就是最高的社会境界,这其实是将自然状态理想化了,是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不能因为强调文明进步的负面意义就否定人类的文明,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怎样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来发展人类文明。3.逍遥游——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4.安时处顺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5.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说“圣人生而大盗起”。庄子认为圣人的主义学说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工具罢了。庄子还对圣人学说的积极性怀疑,认为圣人可以使一人变好,也使三人变坏。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对治国,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使百姓“失其朴”。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国。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总结:庄子强调的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歌颂生命自我的超脱飞越;主张平等,肯定物我之间的融合。这种自由与平等的观念表现为反对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他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对生死名利具有豁达情怀,以超功利的自由境界为人生理想等,都对今天的人们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出自《庄子》的成语 白驹过隙
蜗角之争 游刃有余
螳臂当车
得鱼忘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大而无当
大相径庭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虚与委蛇
唇亡齿寒
老死不相往来
以管窥天
邯郸学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亦步亦趋
化腐朽为神奇
鹏程万里 中规中矩
心如死灰
朝三暮四
盗亦有道
井底之蛙
呆若木鸡
哀莫大于心死
失之交臂
招摇过市
相濡以沫
《庄子》名句
论老庄生态美学思想 第6篇
论老庄生态美学思想
从生态学视角探讨老庄道家美学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结合当前生态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总结了老庄道家美学对当前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五种思想启示,以期对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作 者:闫永利 Yan Yongli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科研处,山东,滨州,256603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ZI JOURNAL年,卷(期):“”(3)分类号:B223.1 B223.5关键词:老庄 道家 生态美学
孔孟“射艺”思想论析 第7篇
关键词:射艺,礼乐,仁,忠恕
一、“射艺”的形成及历史发展
所谓“射艺”是指“对各种投射活动的总称, 包括各种射箭、骑射等活动以及在射箭运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投壶活动”[1]49。“射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民间社会一项重要体育活动。关于“射艺”的起源, 孔颖达认为“射”起源于黄帝, 其言:“其射之所起, 起自黄帝, 故《易·系辞》黄帝以下九事章云:‘古者弦木为弧, 剡木为矢, 弧矢之利, 以威天下。’”[2]1913盖原始部落时期, 人们直接从大自然取食, 狩猎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途径, 因此射箭也成为生活中的重要技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们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由此产生的部族冲突使得射箭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技能。“射艺”在周代就已经成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之一, 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
春秋以降, 由于“学在王官”制的逐渐式微, 民间兴学成为一时之风尚, “射艺”作为一项教育内容蓬勃开展起来, 射箭活动也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出现, 这从《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墨子》、《管子》、《列子》等先秦典籍的记载中即可窥见一斑。这一时期, “射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长足发展, 例如《韩诗外传》中就提到射箭的技巧:“夫射之道在:手若附枝, 掌若握卵, 四指如断短杖, 右手发之, 左手不知, 此盖射之道。” (《韩诗外传·卷八》) 先秦儒家也从理论上对“射艺”做了符合儒家之道的创造性发挥, 为“射艺”注入了深厚的儒家精神元素, 将其与儒家礼乐文明、道德诉求、价值原则、理想境界等联系在一起, 使得“射艺”成为儒家传统德育项目之一, 这其间尤以孔孟之努力为著。
二、孔孟的“射艺”思想
1. 以礼饰射, 所重在德。
先秦儒家十分重视“射艺”,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射箭高手。《论语·子罕》言:“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 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此句话虽然是孔子对那些汲汲于想成为一专之才而忘却立德弘道之旨的人所说的戏谑之语, 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精于“射御”的特点。《礼记·射义》中甚至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 盖观者如堵墙”的记载。至于孔子习于“射御”的原因, 孔子自言:“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盖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自小即需培养谋生之手段, 而练习“射御”即是其中之一事。而自大的历史背景看, 春秋以降, 诸侯相伐、外夷入侵, “射艺”也成为朝野一时之风尚。孔子期用于时, 然三桓当途, 志不得遂, 转以“六艺”教人, 其余诸如对学生“射”、“御”之培养亦在其中。
儒学乃“修己”之学, 子路问“君子之道”, 孔子认为自君子至于圣人, 皆以“修己”为本。以“修己”为本, 即是以修身养性、立德弘道为本, 注重培养内在之德性, 培育天然之良善, 而于外在之穷通否泰、贵贱患达则不甚重视, 尤不重视与他人争一时之意气, 正如《荀子·荣辱》所言:“凡斗者, 必自以为是, 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 人诚非也, 则是己君子, 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 忧以忘其身, 内以忘其亲, 上以忘其君, 岂不过甚矣哉!是人也, 所谓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争一时意气的人, 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 别人是错的, 自己如果真是对的, 别人真是错的, 则自己是君子, 别人是小人, 以君子和小人相互戕害, 而不顾亲友、君上的安危, 这不是明显的过错吗?“行其少顷之怒, 而丧终身之躯” (《荀子·荣辱》) 这不是愚蠢的行为吗?所以儒家反对意气之争, 而注重内在德性的培养。
《论语·八佾》云“君子无所争”, 但紧接着却说“必也射乎”。那么, 孔子为什么注重“射艺”呢?还说“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呢?这就要结合先秦儒家对“射”的理解再加以讨论了。《礼记·射义》云:“射之为言者, 绎也, 或曰:‘舍也。绎者, 各绎己之志也。’”对“射”的一种理解为“绎”, 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道:“绎, 陈也。言陈己之志。”[2]1923所以“射艺”不只是一项外在体育活动, 它也是人内在之志的展现。“志”即“心之所之”, 乃心之所向。《礼记·射义》云:“内志正, 外体直, 持弓矢审固, 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在射箭的过程中, 只有懋正内在之志, 端正外在形体, 方可射中正鹄, “射艺”乃是内在之志、德性的展现, 志道据德之人才可言中, 所以“射艺”可以“观德行”。这也是君上行大射之礼以择士的依据, “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 (《礼记·射义》) , 君上以“射艺”观其志向、德行而知其人,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礼记·射义》) 。所以“志”、“德”与“射艺”的关系在先秦儒家看来, 即是内在之质与外在表现形式、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观“射艺”以“明其志”、“观其德行”乃是孔子注重“射艺”的原因之一, 所以孔子说:“射不主皮, 为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论语·八佾》) “射艺”彰显的主要是一人之志向, 而其气力大小却在其次。
孔子重“射艺”, 不仅因其可以“观德行”而“明其志”, 更在于“射艺”可以“尽礼乐”以“立其德”。在习射过程中, 一般会配以礼乐, 习射之人身份地位不同, 所饰之礼乐也不同, 关于此点《礼记·射义》中有详细记载:“天子以《驺虞》为节, 诸侯以《狸首》为节, 卿、大夫以《采蘋》为节, 士以《采繁》为节。”《驺虞》、《采蘋》、《采繁》皆是毛诗篇名, 《狸首》乃古逸篇。不同之礼乐所歌颂之德行亦不同, “《驺虞》者, 乐官备也;《狸首》者, 乐会时也;《采蘋》者, 乐循法也;《采繁》者, 乐不失职也” (《礼记·射义》) 。《驺虞》为天子之乐, 天子以得贤为德, 故乐官备;《狸首》为诸侯之乐, 诸侯以按时朝觐天子为德, 故乐时会;《采蘋》为大夫之乐, 大夫以循法为德, 故乐循法;《采繁》为士之乐, 士以不失职为德, 故乐不失职。因此行“射艺”之时, 诸侯君臣皆可习礼乐以立其德, 所以《礼记·射义》说:“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 莫若射, 故圣王务焉。”
“射艺”之效并不仅仅在于立一己之德行, 更在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的时候, 就为参与射箭比赛者制定了以下三条规定:一是“贲军之将, 亡国之大夫, 与为人后者, 不入”;二是“幼壮孝悌、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三是“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那些蝇营狗苟之辈、只知钻营奉承而致亡国败家者, 孔子不许其参与比赛, 只有那些年轻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年老却喜好礼乐, 不为流俗牵引, 修身以伺命的人以及好学、好礼之人孔子才允许其参加比赛。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也就没有“暴乱之祸”了。所以《礼记·射义》说:“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 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 未之有也。”行“射艺”的时候, 诸侯君臣不但可以践礼习乐, 还可以培养德行, “礼乐习”、“德行立”的结果就是甲兵不用、暴乱无有。
2. 仁者如射, 正己后发。
自言“私淑”孔子的孟子, 也继承了孔子习射、论射的特点, 《孟子》一书16次提到“射”字, 其中14次都是指“射箭”, 孟子在深刻了解“射艺”的同时, 也将“射艺”与儒家精神联系在一起。
孟子说:“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 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 在射箭比赛中, 射箭手如果没有发而中的, 这不能怪参与比赛的他人, 只能怪自己没有端正心身, 正如《礼记·射义》所说:“内志正, 外体直, 持弓矢审固, 然后可以言中。”只有端正内在心态、摆正外在姿势才能紧握弓矢, 只有紧握弓矢、姿势正确才能发远中的, 这正体现了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忠恕”之道。何为“忠恕”呢?朱熹说:“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忠”是“恕”之本, “恕”是“忠”之发。只有先“正己”、“尽己”, 才能推而及人, 乃至邦家、天下。所以《大学》说:“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尽己”、“修身”是根本, “家齐”、“国治”、“天下平”是效用。
“发而不中, 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 射箭比赛中的这一精神也反映出儒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这也是“忠恕”之道一方面的展现, 儒家在正身修己的过程中总是孜孜不倦、“学而不厌”, 以期“下学上达”, “尽心、知性、知天”;而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则秉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的理念, 不强求别人, 不给别人造成压力, 所以“射艺”中的这一原则与儒家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另外, 孟子还强调“射于百步之外, 其至, 尔力也;其中, 菲尔力也” (《孟子·万章下》) 。孟子认为在射箭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射箭的技巧, 也要考虑射箭的力量 (这一点与孔子略有不同) , 从而联系到儒家“仁知并举”的精神。“仁”显示出一种大丈夫的担当精神, 一种追求真理的勇气, “知”显示出一种通透人伦物理的睿智。孔子提出“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开儒家“仁知并举”之先河, “仁、知、勇”成为儒家标榜之三达德, 近来出土楚简之《五行篇》更是将“仁知”列为圣贤之境界。而“仁且知”正是在一位“百发不失一”的射箭手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力量是“仁”的象征, 技巧是“知”的表现, 这也是孟子重“射艺”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吕继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概论[M].内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0.
孔孟思想老庄思想辩论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