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维度范文
空间维度范文(精选9篇)
空间维度 第1篇
面积:132 m2
设计机构:王俊宏室内装修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师:王俊宏
格局:办公室、休息区、吧台、小会议区、大会议室、主管办公室
建材:铁件、大理石、喷漆、超耐磨地板
1入口
极简概念以刻纹表现W.C.H.(设计师英文名缩写),作为办公室门面的识别
2铁件结合灯管
一气呵成的结构美感,实则顺应工学高度.结合灯具的照明功能,藏入杂乱无章的线路,创意与实用性并重
3休息区
经过玻璃屏风转折进入,维持一贯自然光感、静谧的空间氛围,并于入口处设计接待区、吧台,供访客稍事休息
4区隔手法
场域之间既独立亦保有通透关系.如大会议室运用实用功能的大黑板区隔,主管办公室也利用清透玻璃使视线与光影可恣意穿透
5双层书柜
为收藏为数不少的精装本、设计书籍、有别于住宅的书柜,不但规划双层轨道,更增加高度以容纳更多书籍
6主管办公室
独立的设计师办公室,考虑工作时间长,装置铝百叶,兼顾隐密性与采光,白天穿过百叶洒落的光影层次更添空间氛围
经过玻璃屏风转折进入,维持一贯自然光感、静谧的空间氛围.王俊宏室内装修设计在信义区的新办公室从设计语汇解析办公空间的弹性关系,既独立亦保有通透性的范畴、不制式的逻辑规则、灵活激荡出的各式线条转折及形体捏塑,皆是以实用功能为主、风格为辅的考虑。
设计主轴莫过于穿梭黑色天际、明晰对比的喷漆铁件线条,时而弯曲、转折、高低起伏的律动贯穿全场,增生了冷硬建筑的生命力:细看精练线条的动态安排、一气呵成的结构美感,实则顺应工学高度,结合灯具的照明功能,并藏入杂乱无章的线路,是设计者创意与实用并重的设计观念的表达。场域之间既独立亦保有通透关系,如大会议室运用实用功能的大黑板区隔,主管办公室也利用清透玻璃使视线与光影可恣意穿透。
黑与白的冷色基调融入暖暖的木纹表情加以调和.员工办公室全然展开,极具宽度的受光面品味阳光轻洒入室的感动之时,亦松绑长时间工作的紧绷神经。功能方面,为收藏为数不少的精装本,设计书籍,双层书柜的想法随需成形,更在个别座位订制大尺寸桌面、增设休闲感的茶水间,挹注工作场域少有的舒适气氛,同时在可容纳10人的会议室中,以王俊宏设计师收藏的当代艺术家薛松的作品为办公室注入艺术气息。
初始的设计概念,在过程中不断转化、改变.甚至竣工后,王俊宏设计师仍衍生出各种创作灵感,笑道“或许重新设计一次,又会是全然不同的感觉了”。
《萨迦》中的多维度空间 第2篇
近年来张小涛更多地将创作的媒介转向更具挑战性和实验性的动画,与以往独自在工作室完成的传统架上绘画不同,新媒体的创作因其强调团队性与协调性,其工程量与操作难度更富挑战。与当下新媒体艺术家大多数表现流行前卫,抑或反映个人生存体验的作品不同的是,张小涛将其表现触角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神秘的宗教,影片中无数的矩阵排列,使观众在动画中看到的多是充满时空交错的事物,手印、血管、佛教寺庙里的高僧、现代钢筋水泥中的上班族。这些现实中不是同一纬度的事物在张小涛的虚拟世界中相遇碰撞,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更是心灵上的冲击。所有的生命都在现实与虚无的时空中自由地游走,艺术家希望通过其作品来探讨实验艺术和传统文脉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将个人经验转换为一种公共经验,从而引发大众的思考和共鸣。我们从影片中不难发现这些碎片化的,看似支离破碎的个人化组合所反映的是恰恰是一个所有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困境—我们灵魂在这个快速膨胀的时代将于何处安放?
张小涛始终与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保持着距离。相反,他对于传统文化的迷恋使得他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当下所存在的问题,藏学与佛教对艺术家近年的创作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艺术家试图通过一些考古的碎片来发现萨迦以及藏传佛教的历史和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关系。这部片子是围绕考古学家对萨迦寺的挖掘进入历史,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宗教、文明对我们的影响。展览主要由两部影片构成,一部是拍摄萨迦过程的纪录片,视频的摆放被艺术家有意设置成带有宗教图腾式的形状来进行播放,主展厅则是此次展览的重点名为《萨迦》的动画电影,旁边展厅则辅以从动画中截取的数张摄影作品及两幅反映佛教造像的架上作品构成。
试析教育叙事之空间维度 第3篇
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早见散轶于涂尔干、马克思等理论家的论著中, 70年代列斐伏尔等地理学家论述了社会关系与空间的相互建构, 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社会空间”这一概念, 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 可以分为物理空间 (自然) 、心理空间 (空间的话语建构) 和社会空间 (体验的、生活的空间) , 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发展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者平台, 更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 叠加着社会、历史和空间的三重辩证。德塞都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认为叙事是日常生活实践, 理应关注物质空间与隐喻空间, 并肯定了叙事结构具有空间句法的状态。随后布迪厄、福柯等社会学家进一步分析了现代性视域下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的作用。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 认为场域也不是一般性的空间结构形式, 它是一个充满冲突和争夺的空间。福柯在《论其他空间》一文中称:“人们处于同在性的时代并置、远与近、并排、分散的时代, 人们所处的场域由点和因素的邻近关系所界定, 这些关系可以在形式上描述为序列、树状或网格。”
二、他山之石:叙事研究对空间理论的借鉴
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 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 强调叙事结构在时间序列中建构, 忽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 在物理学、数学、哲学、历史地理学、后现代地理学和文化批判理论杂说中, 以康德的想象空间说为契机将空间与文学融通,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 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叙事学专著中对空间问题有专门论述的并不多, 较早的一部是西摩查特曼的《故事与话语》, 文中提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概念, 认为故事事件的维度是时间, 而故事存在物的维度是空间, 在文字叙事中故事空间是抽象的, 需要在读者心灵里建构。加布里尔佐伦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建构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 从纵向区分了构成空间的三个层次地志学、时空体与文本, 并在横向上提出了空间度量的单位及其各种组合所表现出的不同空间结构。长期以来, 空间历史被隐匿进而被忽略, 造成空间在叙述和研究场域中的缺席, 形成了时间性、线性研究的盛宴。但是叙事作为经验呈现的最好方式, 是通过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序列安排而实现的, 在叙事中时间与空间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三、呼之欲出: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叙事探究作为在科学与人文这两极之间的一个中间道路, 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学术话语方式, 近年来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为教育叙事空间化研究提供契机。这里所谓的“空间”不是指客观的几何空间, 而是指鲜活的经验, 借用社会学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场域或视界的空间意向在于把过去、将来和此时此刻的体验加以关联, 从而为诠释经验提供了可能。”从叙事学的发展来看, 叙事方法出现空间化走向, 为教育场域中的空间叙事提供了生动而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方法指引。
1. 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实质
关注空间就是使研究中线性的、静态的经验存在转变为流动的空间化存在, 深入情境之中以社会空间视角呈现问题, 是教育叙事研究发展的又一路向。教育叙事空间维度是与传统的时间性叙事相对而言的, 强调在叙事线索、结构、策略及形态呈现上以空间为主线建构的叙事。教育叙事建构空间维度, 首先是叙事视角转变, 打破时空直线延续的传统观念, 以新的写作手法来处理作品中的时空关系;其次是叙事策略的转换, 关注如何使叙事结构具有空间句法的状态, 也就是将空间性作为一种描述与分析的类型来应用, 打破叙述的因果逻辑和事件的先后顺序, 以时空交叉和时空并置的叙述方法来达到叙事的空间化效果。
2. 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构建
(1) 重申:与时间维度的契合
叙事作品作为事件的复杂显现, 习惯从时间顺序上由开头、中间到结尾进行水平分析, 长期研究注意到意义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垂直的或者范式上的阐释分析。朗斯顿在《作为阅读透镜的时间和空间》一文中为时间和空间确立了三种关系: (1) 偏重空间约束或者时间控制; (2) 等量齐观; (3) 时间门槛改变空间延伸的轮廓和意义。事实上阅读时读者的理解不可能只有时间概念或者只有空间尺度, 即绝对的空间或者时间诗学是不存在的。龙迪勇认为, 空间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 并指出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 利用空间来安排叙事结构, 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王安认为:“空间叙事的转向是对哲学社科领域里空间转向的回应, 不能脱离与时间的关联。”以色列学者卓拉加百利教授的《朝向空间的叙事理论》一文指出:尽管时间和空间被体验为同一情形中的互补方面, 但叙事作品主要是一种时间艺术, 时间因素在叙事文本构建中的优势仍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但叙事文本内故事的空间问题不能被孤立对待, 即空间叙事问题必须与时间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和考察。
(2) 叙事研究中借鉴: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建构
(1) 建构叙事横纵轴呈现教育经验。巴赫金在《小说中的时间和时空体形式》一文中为“时空体”下定义, 称之为“文学中艺术地表达时空关系的内在联系”, 认为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其中, 时间浓缩、凝聚, 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 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 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 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 而后构建了小说文本、作家与读者双重时空体理论。克里斯托瓦对巴赫金的时空体作了继承和改造提出纵横坐标轴理论, 指出语词、句子和故事层面存在对话和互文, 文本在纵横两轴上与作者、读者和语境产生对话。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提出叙事纵横轴空间化阅读双轴坐标, 即水平阐释轴和垂直阐释轴, 叙事表现为在时空坐标中移动, 是文本和读者之间、文本和外部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并归纳出叙事空间研究的三种趋势:叙事学中的空间常常呈现为打断时间流的描述;作为情节静态背景的布景;叙事事件在时间中展开的场景。教育叙事作品中的空间因素不仅体现在文本形态上的空间表现, 更重要的是文本中的空间内容, 即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情境”, 包含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 可以分为:叙事中的大空间及小空间, 大空间为教育主体和事件提供了社会时代背景, 为评价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前提;小空间则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场所, 为评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提供了具体依据, 空间是教育场景中主体活动和教育实践发生的空间。如实描绘教育场景的叙事文本同样可以借鉴弗里德曼的理论, 构建叙事横纵轴, 横轴包括教育主体在文本时空体中的线性运动, 是根据情节和叙述视点的序列原则发生的内部和外部事件序列;纵轴包括教育叙事研究者和读者在其时空体中书写和阐释文本的所指、社会和历史互文之间的对话, 解读文本的深层结构, 呈现教育经验时便清晰可见。
西方绘画中的多维度空间构建分析 第4篇
摘要 “空间”是绘画艺术不可分割一个组成部分,在西方传统绘画及现代绘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现实自然空间相比,绘画空间是通过二维平面上的反映来产生三维视觉效果,它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官效果,是非物质性的存在。艺术家通过绘画空间能表达其主观意识和情感。文章简介了绘画空间的基本含义,描述了西方绘画空间的发展历程,并对当代西方绘画多维空间构建进行了探索式分析。
关键词:西方绘画 绘画空间 空间构建
早在人类文明产生之时,绘画艺术就开始了漫长的发展旅程。在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绘画空间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是绘画艺术永恒的研究课题。绘画空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根据自身对自然空间的感悟,提炼出具有创造性、艺术性的空间结构,从而完成对画面空间的构建。通过艺术家对绘画空间的不懈探索,绘画空间构建势必愈加完善。
一 绘画空间定义
空间观念是绘画绘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绘画构成的关键元素。一幅作品如果失去了与之相适应的绘画空间的构建和表现,该作品显然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绘画空间是二维平面上的反映而产生的三维视觉效果,与现实的空间相比,它是视觉上的感官效果,是非物质性的存在。艺术家通过纸笔、颜料进行精心勾画,构建虚幻的视觉化绘画空间,画家通过绘画反映自然空间时,绘画空间中会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画家主观情感和意识。
由于绘画空间的存在,使绘画作品具有了三维视觉的空间效果,同时,三维视觉的空间变化促使了绘画艺术在二维平面上形成了立体视觉上的情感变化。因此,不同的情感变化对画面三维视觉有着不同的要求,画面的空间表现和变化同样促使着画面表现技法要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创作家情感变动的艺术表现推动着绘画空间变动的艺术表现,绘画空间变动的艺术表现推动着绘画技法上的艺术表现。
二 西方绘画空间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绘画空间也建立起其发展旅程,西方绘画空间艺术有着极其漫长的发展历程。西方传统绘画空间的思维观念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时期就已经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绘画开始,经过巴洛克绘画、新古典主义绘画、浪漫主义绘画、现实主义绘画,一直到印象主义绘画,西方传统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绘画空间逐实现了对自然空间的高度化模仿与再现过程。
在西方的绘画史上,空间意识的形成始终是伴随着哲学、伦理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种科学的发展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绘画空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其绘画空间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在同一时代,不同画家具有不同的艺术个性,他们的绘画空间的表现样式都有所不同。
文艺复兴时期是绘画艺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科学以及艺术迅速地发展起来,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一时期还出现“线性透视”表现手法,这是绘画空间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通过对光线、明暗和色彩的利用来达到视觉化逼真表现的目的,文艺复兴分时期巴萨乔的代表作《圣三位一体》,画面中由圣父、圣子、圣灵组成,为了画面的肃穆感,巴萨乔采用了明暗对比和透视法,让空间有了纵深感,仿佛墙上开了一个大洞,拱门的透视点非常低,使画面有极强的纵深感,建筑物显得很高大,圣三位就顿感高大神圣肃穆。巴洛克绘画则是通过对透视、光线、明暗以及色彩等因素进行强化来提高绘画空间的真实性。然而巴洛克绘画、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绘画与真实有相当的差距。现实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绘画手法的出现则才真正实现了西方传统绘画表现现实空间的目标。
随着19世纪光学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发展。印象派画家通过与自然空间的亲密接触,描绘出视线捕捉到的现实空间景物瞬间状态,实现绘画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时空转换,这是对透视表现手法的一个重要的超越。这里一定要提到马奈的《女神游乐厅酒吧》,这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再现巴黎夜生活的繁华热闹,在构图上以大块的玻璃做为背景,琳琅满目的酒瓶和酒杯做为前景,使画面的变化更加的丰富绚丽,绘画空间与现实空间实现了完美结合。
现当代西方绘画艺术迅猛发展,许多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绘画艺术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现当代艺术艺术彻底打破了现实空间对绘画艺术的局限,绘画空间的概念横空出世,对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当代绘画空间特点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平面化繪画空间。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是在二维平面上进行艺术再创作,来再现真实空间。然而摄像技术对这种二维平面化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因此画家开始对绘画艺术进行反思和探索,不再仅仅关注通过绘画实现对现实空间的再现,而将自身的主观情感和意识融入了艺术作品中,赋予了二维平面化绘画空间情感和灵魂。
其二是幻觉化绘画空间(空间错位)。现当代西方画家尝试许多独特的空间处理方法,以求打破传统绘画空间透视法则对绘画艺术的制约作用,使画面形成空间错位的幻觉。
例如,在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mac wests face》中,它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画面,而是将两个空间透视叠放在一起,画中的人物拥有平面化的脸庞,而这张脸又是房间中的一堵墙,人的五官成为了墙上的装饰,整个作品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奇幻感和幻觉感。
三 当代西方绘画多维空间构建
1 自然空间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通过长、宽、高来表现,具有三维的特点。空间具备广延性和伸张性的特点,是一切物质生存的地点,因此空间是客观实在,具有真实性。随着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人类的空间观念逐渐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空间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人类的空间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开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逐步扩展到对太空宇宙的探索,人类的空间观念从最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狭窄范围扩张到更深层次、更高层次的认知。总的来说,空间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焦点透视法、图底转换法、重叠法、重合法以及形状归纳法。而在西方传统绘画表现手法中,焦点透视法应用最为广泛。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很具有代表性,一个女仆的日常工作场景,站在窗边缓缓地倒牛奶,维米尔非常善于利用色彩表现空间感、质感和光的效果,很吻合我们所谈到的自然空间的效果。
2 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法代表了现当代绘画空间手法的最高成就。焦点透视法为模仿自然的绘画空间表现手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标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类的思想的自由。焦点透视法指的是在规定空间中所有物体的位置,使之固定在地平線某个焦点的上下两条透视线之上。焦点透视法的优势在于其规定的空间状态最为符合文类的视觉习惯,具有科学依据,精确的表现出空间深度,使绘画空间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因此焦点透视法适应于大面积的静物空间及人物的绘画作品中。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一张比较典型的焦点透视人物画,焦点聚集在画面远处墙面上的一个镜子,现代人看来就是一个物理游戏,画家在运用光线反射和焦点透视方面的知识非常叹为观止。
3 绘画空间
绘画艺术汇主要有“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的概念,这是相对于物理空间而言的一种称谓。然而,绘画空间是虚拟化的空间,欲在二维平面上实现三维空间的构建,这个想法却并不一定能实现。
在传统的绘画手法中大多以描绘以及再现现实空间为目的。西方绘画的“模仿说”研究了焦点透视规律、物体的结构规律以及明暗变化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虚拟现实空间的绘画手法,重视对三维立体感的表现。以文艺复兴使其达·芬奇为代表的优秀艺术家们至印象主义画派画家都局限于三维空间规则中。随着绘画艺术不断发展,西方绘画艺术逐渐受到了冬防艺术空间观念的影响,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画家的追求从对现实空间的再现逐渐转移到绘画空间的构建中,将空间作为绘画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西方传统画家通过对现实空间中的物质的空间距离的模仿,来达到对自然空间进行逼真描摹的目的,由于物质在光线的影响之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光影在明暗以及色彩方面显示出不同的深浅程度,画家就是利用光度的深浅不同的感知来进行对现实空间的模仿,从而现实空间在二维平面中模仿出来,这种逼真的对物体的模仿就是绘画空间的呈现。它使受众在绘画空间的审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真实自然空间的热爱和留恋。达·芬奇曾经这样说过, “绘画是在自然中诞生的,绘画是自然界的合法的儿女”,“镜子是画家之师”。达·芬奇科学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方绘画中的多维度空间构建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与自然空间的物质性相比较而言,绘画空间是对自然空间的虚拟化再现,是一种视觉化的表现方式,画家通过纸笔、颜料进行精心勾画,构建虚幻的视觉化绘画空间。然而绘画空间是人类通过主体的视知觉对自然世界的感知而产生,人的视知觉、听觉、触觉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感知无限自然空间中物体的一切变化,因此,绘画空间具有具有着一定的主观情感和意识。在绘画艺术中,空间是物物之间、物体与周围环境的距离和区域,画家通过线条、明暗、色彩的变化,采用透视法、构图法等表现手法来创造二维、三维化的虚拟视觉空间,因此绘画空间具有虚幻和复杂的特点。例如,肖像画和风景画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二维、三维空间场景,表现出人与环境之间、物体与环境之间以及物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一种创造性的虚拟世界。与自然空间不同,绘画空间带有人的主观情感,画家通过各种符号来构建视觉化的空间结构,承载画家的思想,表达其充沛的主观情感。
四 结语
标准自然空间是客观真实的,人们能够感知自然空间的真实存在,具体的自然空间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人们感知和度量,并对自然空间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改造。绘画空间是虚拟的视觉化空间,尽管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对绘画空间进行感知,但是,绘画空间是不能作为真实空间的物质存在,人们对其无法进行实际度量,不可能在绘画空间进行生产生活。绘画空间具有二维性和三维性,甚至能够具有四维性。西方绘画空间有着其自身的思维特征,它是在对自然空间进行细致地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空间的思维模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艺术家对绘画空间多种形式进行反复提炼,最后选择最合适的空间表现形式,使得绘画空间呈现出更加美轮美奂的空间艺术效果。
注:本文系20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SZYQN36,课题(金属版画公共应用中的民族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喜娟:《空间的变奏——论西方绘画空间的完形构成与表达》,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 李军磊:《试析西方绘画中的空间表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1年第2期。
[3] 李柳漫:《中西方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画科题材体现中西绘画空间的不同表现形式》,《艺术科技》,2013年第5期。
[4] 宁静:《浅谈西方绘画空间》,《大众文艺》,2013年第14期。
[5] 黄晓蔓:《现代派西方绘画二维空间深度的表现形式》,《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空间维度 第5篇
在对空间概念的抽象上,古人常用三维性来定义空间,《管子》书中有《宙合》篇,后人解曰:“四方上下曰合”,“合”即为抽象意义的空间概念,由“四方上下”着眼进行定义,显然是强调其三维性。
在众多空间方位词中,“上/下”对人类的方位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古人具有绝对“上/下”观,与其固有的地平大地观分不开。古人缺乏地球观念,认为大地是平的,在量级上与天的大小差不多,由此,“上/下”取向是绝对的,背离地面,就是向上,否则为向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笃信地为球形。他们的“上/下”观以指向地心为“下”,背离地心为“上”,是一种相对的“上/下”观念。古今关于“上/下”的观念在理解意义上不同,但引导他们产生“上/下”意识的物理因素却是同一的,即地心引力。通过对与地心引力有关的大量事实的感受,结合他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上/下”观念。由此,人们对空间在垂直方向取向性的重视,有其内在的物理依据,即地球引力的客观存在,尽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在中国“上/下”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两个指示字,中间的“横”代表着大地,指天为上,指地为下。而今天垂直维度空间方位,即“上/下”的不同,是我们在外有引力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由人体在垂直维度上的不对称性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相对的“上/下”观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垂直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是空间维度最显著的特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是基本的空间维度,这点也是有所证明的。储泽祥在《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中对历史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使我们由此可以得知,方位短语类别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上”、“下”不但产生早,由它们构成的方位短语历史也最悠久。(储泽祥,1996:59)
任何语言成分的获得都必须以认知为基础,儿童所处的空间发展阶段是其习得相应方位词的前提,所以儿童较早习得。皮亚杰从几何学的角度把空间范围分成三种:拓扑空间、投射空间、欧几里得空间。拓扑空间表现的是一种邻近、包围、封闭的空间关系,当空间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时,处于平面上的点与点、线与线、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投射空间指有一个形状和这个形状投射到平面上的影子构成的空间范围,形状和影子缺乏联系的终结,是非接触性的。在儿童最初的言语中,“上”类方位词表示的都是物体的表面,参照物承载的目的物,属于表示拓扑空间关系的方位词;而“下”类方位词均指低于参照点的位置,相当于“下方”,目的物和参照点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彼此呈现一种离析的状态,属于表示投射空间关系的方位词。早期儿童的思维较多的依赖直觉行动,对物体间的邻接关系较易感知。受认识能力的局限,儿童出现最早的是拓扑空间概念。因此,儿童对表示拓扑空间关系的“上”类词习得早就理所当然了。(王祥荣,2000:572)
王祥荣还着眼于“功能因素”对“上”、“下”类方位词的习得顺序作出解释。物体经常性的功能会影响儿童对以它作参照的上下方位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上”、“下”类方位词的交际功能。随着认知的发展,儿童对周围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给予了较多的注意,他们迫使希望用语词来表示他们最感兴趣的物体的空间位置。儿童掌握了“上”类方位词,就能把早期形成的对物体空间关系的理解语言化,实现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统一,达到和成人交际的目的。这促进儿童言语中“上”类方位词的产生。“下”类方位词之所以晚一点出现,可能因为物体间的离析关系与儿童早期开发的对空间关系的感知规则不相一致。(同上)所以“上”是儿童最早识别的方位标,“下”是与“上”相对应的方位标,尽管在儿童早期语言中,“上”方位标明显早于“下”方位标,但由于两者的相对称性,“下”也很快被儿童掌握了。“上/下”还可以以观察者的角度为参照系,这时“上/下”的定位是不稳定的,而这种情况只在汉语中存在,俄语中是没有的。例如:“天花板上落着一只苍蝇”。句中的“苍蝇”是落在天花板的下表面,但是人们描述这一情景的时候,一般还是说“天花板上”,这是因为天花板和苍蝇在人必须抬头才能看到的地方,在人的视野之上,天花板对比人的位置来说,是在人的上方,所以用“天花板上”。又如:“地下没有一点儿灰尘。”实际上,“尘土”在地面的上面,但地板却在人的下面。所以,如果外国学生没有相应的常识就会理解错误。在俄语中,就没有同样的说法。因为在俄语中на就表示物体表面,而没有任何其他的歧义,而над表示在上表面的空中,没有任何的接触点,под表示的是物体的下方。如:Напотолкевиситлюстра.(天花板上悬挂着枝形吊灯。)Снарядпролетелнадголовой.(炮弹从头上飞过。)работатьподземлей(在地下工作)(《俄汉双解词典》)
另外,空间是由三维组成,上下维度、左右维度、前后维度。而早期人们感知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如:“左/右”维度,人们最早感知是靠人类自我身体部分中的左右手来感知的。左手边为左,右手边为右。“前/后”也同样如此,以人自身的前后为标准分为前面和背后。而“上/下”方位早期却并非如此。早期人们是以上为天、下为地这一标准来确定“上/下”方位的。这样,“上/下”的描述范围就要比其他的方位词广得多。这也是如今“上/下”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从古代的绝对上下观,到现代的相对上下观,从儿童最早认知的方位可知,在众多空间方位中,垂直维度空间方位对人类的方位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的言语表达上,并且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复杂化。综上所述,摆在我们面前的汉语垂直维度空间方位“上/下”的研究正在日臻完善,而俄汉对比的研究还很欠缺,正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在继续深化汉语和俄语在该领域的单方面研究的同时,加强俄汉在这一领域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储泽祥:《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J], 古汉语研究1996、1
[2]王福祥、武汉樱:《文化与语言》[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基于时间空间维度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第6篇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方法,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知识平台给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递阶层次机构,二级指标涵盖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并分别下设3、5、5、6共19个三级指标。
第一步。根据T.L.Saaty提出的理论[3],衡量B1至B4四个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用1,9表示比较关系(1表示两个因素具有同样重要性,9表示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4],构造判断矩阵。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各二级指标所占权重。用类似方法为每个二级指标下设的各三级指标定权。
第二步。对上述所有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式(1)、(2)分别计算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1)至CR(5),其中RI代表随机矩阵的均值,可通过查表得到。式(3)计算出模型整体的一致性比率CR(6)。表1给出检验结果,可在0.05的置信水平上认为模型通过一致性检验。
第三步。根据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以海地(1998—2012年)为例,将19个三级指标的数据进行中心标准化处理后,依据各指标不同权重得到各年度可持续指数。
二、基于时间维度的修正
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继起性,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一个长期概念。但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一定时间跨度下可持续发展指数必然存在个别异常数据,为了减弱异常数据对一个国家长期性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可利用一次指数平滑法从时间维度对上述数据进行修正。
{R0,R1,R2,…,Rn}代表可持续发展指数时间序列,由式(4)、(5)计算修正后的序列{M0,M1,M2,…,Mn}。图1为海地1998—2012年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权重因子α取值从0.1 1,取值为1表示原数据)。
三、基于空间维度的修正
第一步,收集世界主要国家1998—2012年的各项数据,并将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3个类别,在各类别中分别计算不同年份19个三级指标的平均值。
第二步,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构建分别隶属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3个虚拟国家A、B、C,它们的各项数据代表不同类别的平均水平。
第三步,将3个虚拟国家的数据代入层次分析模型,并进行时间维度的修正。Aj,Bj,Cj(j=1,2,…,15)代表3个虚拟国家在第j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
第四步,将所要评估的国家G同虚拟国家A、B、C的各项数据取均值,利用上述方法计算各年度可持续发展指数Gj。
第五步,定义:
若numg>num1,则国家G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若num1>numg>num2,则国家G正在从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化。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给出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并综合考虑到不同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在发展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在时间、空间维度对指数进行修正,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具有相对性。
参考文献
[1]张旭东,丁建勋,徐京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当代经济,2010,(9).
[2]Bell,Simon.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Measuring the Immeasurable[M].&Morse Stephen,2008.
[3]Saaty,Thomas L.Strategy and O rganization,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for Decisions in a Complex World[M].Belmont,CA:Lifetime Learning Pub,1982.
空间维度 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强制性传播,技术入侵,时空改造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某一形式的新媒体是相对于在它产生之前已经存在的媒体而言的。当下,我们把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影电视、触摸媒体等媒体形态,称为新媒体。媒体的发展历程不是新旧替代的过程,而是一个并存、融合发展的过程。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成为人们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中介,新媒体的普及,使人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工具来感知外部世界。媒介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以公共汽车中的移动电视媒体为例,其相对狭小封闭、动静结合、高频次重复传播的特点造成了其信息传播上的强制性倾向[1]。在新旧媒体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生活景观时,不论我们身在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新媒体传播的强大威力。
1 时间侵略:习惯性使用甚至成瘾
新媒体对我们的包围,形成各种形式的“时间消费机器”:在家里可以在电脑上聊天、购物、玩游戏、看视频等;在公交车、火车、地铁里我们“被”听和看车载的移动电视;在路上我们可以看手机新闻、刷微博、聊QQ、逛微信朋友圈,也可以看路边的广告屏和装饰在楼宇间的广告电子屏幕。以移动电视为例,有学者曾提出移动电视文化生态的负效应,表现为在现有电视资源外建立了新的完整电视频道,“高度”地利用了受众的零余时间,在受众心理需求中加入了强迫性的因素,并指出其本质上是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侵犯,是典型的非生态,是对电视生态功能的错乱重组[2]。
个人越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个人的影响也就越大。一般而言,适度的媒介依赖对个人获取信息及情感表达有益,过度则可能是病态行为,甚至有可能产生“媒介成瘾综合症”,导致心理异常,并产生一定的生理不适应[3]。当下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新媒体背后的商业大手都想尽方法占用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受众和受众被占用的时间成为一种商品,被媒体背后的传播者转手倒卖。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外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会使用新媒体甚至说用好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技能,这是时代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如果基于生活的基本信息需求产生的这种对新媒体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受众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以娱乐休闲为主的新媒体的使用行为则体现了新媒体自身娱乐功能对受众的一种“吸附力”,这种“吸附力”以强大的娱乐攻势,以各种形式愉悦大众,获取时间消费和金钱消费产生的利益。
2 景观的改造:新媒体的空间侵略
新媒体的普及带来了两种全新的生活景观,一种是固定的,如依附于高楼大厦的楼宇电视广告牌、家用台式电脑、数字电视等媒体,另一种是移动的,比如平板电脑、手机、车载移动电视等媒体。这两种形式的新媒体都在入侵我们的生活空间。新媒体的普及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景观。以各种“屏”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新的景观的同时也作为呈现景观的景观。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先生曾说,“景观的意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们给予自己的世界观及与他人的关系创造、表述和解释的结果”,“景观及其意义的差异性,除了依赖于各种政治或权力机构对城市空间的重构外,媒介的再现和阐释也是重要的原因”[4]。某种意义上而言,新兴媒介的普及呈现着一种如居伊·德波在他的《景观社会》中所论及的“景观的庞大堆积”的状态。商业利益是这种状态改变和发展的背后推动力。“工业时代的商品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已经让位于‘媒介时代’的景观生产方式。通俗地说来,工业时代生产的商品因为有用才能卖出去,而‘媒介时代’的商品因为‘看到’才能卖出去。[5]”新媒体借助于新的技术在空间中极力呈现的各种娱乐、资讯、广告等信息,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存在。
新媒体的景观改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于广泛普及的强大终端,在受众的周围营造“拟态环境”,二是在传统的地理空间中,重新建构建筑和重构建筑景观。无论人们处于何种位置,其个体社会化习惯都受到所处环境场域背后无形的权力和资本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和影响。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一睁开眼,就难以回避新媒体对我们的包围,我们成了“强制性传播”的受者。如果这种“强制性传播”是有益的,我们就成为受益者,而如果是有害的,我们就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不论是有害还是无害或者中性,我们的生活空间正被新媒体的声影喧嚣占据越来越多的领地。
3 信息入侵导致的空间包围和时间延滞
当我们纵身于新媒体的环境中时,各种各样的信息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各种注意力的牵引,成为流变的时空环境中被扭曲的人。我们的大脑成为了一个处理各类信息的场域,而各种媒介成了无时不刻不在倾倒信息的机器。新媒体提供而被受众接受的碎片化信息和形成的散碎议程,成为我们自由独立思考的重大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新媒体的“预期得越多,他生活得就越少;他将自己认同为需求的主导影像越多,他对自己的生存和欲望就理解得越少。景观与行动的主体的疏离,观众在哪里都感到不自在,因为景观无处不在[6]”。从现实和虚拟空间对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支配和影响,显然,不论你是否愿意,当受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逃避或处理信息的时候,自主独立的思考就会被左右,而陷入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
4 结语
移动、户外新媒体营造全新的传媒生态,媒介成为无所不在的“拟态环境”构建者,“把关人”的利益追求成为左右媒介生态空间进化的重要因素,“娱乐至死”的背后,技术改写人的社会理性而促使工具理性人的成长。新媒体环境下的“魔弹论”回归,展示着一种全新的媒介生态。从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过程到受众、反馈传播过程,以及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外在力的干扰,新媒体在其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同时也以各种方式不断改写着媒介环境。在新媒体形成的大环境下,学界对于新媒体的研究多立足于描述性诸如新媒体特征、种类等方面,新媒体应用,如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方面,而立足于批判视角,对于新媒体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批判性研究较少。描述现象和探索应用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一种良好的人居生态才是终极旨趣。
参考文献
[1]李正良,卢佳.公共汽车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11):20-21.
[2]蔡贻象.移动电视的文化忧虑[J].电影艺术,2005,(4):90-93.
[3]葛自发.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J].当代传播,2014,(1):71-73.
[4]邵培仁.景观:媒介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J].当代传播,2010,(4):4-7.
[5]刘力永.景观社会: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J]..北方论丛,2006,(6):48-51.
空间维度 第8篇
在新的经济态势下,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减缓, 同时国家的转移支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单凭国家在经济方面去帮助河北与北京、天津的差距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 必须找到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
(一) 分地区依次缩小河北与北京的差距。先把环北京的河北区域划分出来, 例如廊坊、保定等。在不影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中央应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扶持河北环首都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保定和廊坊两地区, 这两个地区将会在承接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创造一定的条件。等这两地区发展稳定后, 可向外辐射发展、扶持。最终达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良好的态势。
(二) 开发在京、津两地周边的地区, 设立“特区”等政策倾向地, 将部分合适的工厂、企业进项转移, 一来缓解外地人在北京和天津的就业压力, 形成北京人和天津人到城外就业同时也享受与城内就业同等的待遇, 同时还要让城外的北京人与天津人在户籍福利制度享受上, 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二来, 形成区域功能产业布局。
二、把握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空间维度
都市圈的形成, 必然需要城市周边村庄的配合。在当前新的经济态势下, 城镇一体化建设仍然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快速形成都市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城镇一体化相比过去发展适当放缓、动力减慢。如今, 城市发展出现了两级分化, 一线发达的城市保持着飞速发展的劲头, 但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瓶颈期, 发展放缓甚至停止。基于以上考虑,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空间维度上必须把握两点:
(一) 大力发展都市圈。对于环首都的河北地区的市、县、城、区进行以北京为中心的合理化空间布局, 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 改变城市与城郊脱离的现状, 从而改变都市圈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来往状况, 带动经济的互相往来。
(二) 充分壮大城市群。根据城市群发展的具体需要,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与县城之间的交通网络, 促进相邻市、县的经济发展。在城市群中, 建立城市及城镇梯度结构, 设立上、中、下不同的区域功能区。在经过发展的若干年之后, 逐步完成由城市离散状态向连绵状态的过度, 使得城市群的形成促进一定区域的良性发展。
三、把握创新园区发展的空间维度
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 我们国家经济动力要从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 创新可以带来新一轮的创业浪潮, 这对于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受影响的因素很多, 例如人才、技术、资金等, 而创新园区是各种创新要素的“聚集地”或者说是重要载体。
(一) 在秦皇岛建设一个科技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 可以在首都附近、周边建设一个科技城。首先, 秦皇岛环境宜人, 气候适宜, 非常适合科研人员在此地进行工作, 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 有了京秦高铁, 科研人员从北京到秦皇岛只需一小时就能往来, 保证了他们的交通便利。最后, 北京一些转移至秦皇岛科技城的研究单位及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 必须要按北京户口管理。这样才能消除在科技城工作的北京籍科研人员的一些后顾之忧, 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中, 提高科研能力和效率。
(二) 规划建立一些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是一种趋势, 构建面向广大人群 (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 的创业平台。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创业平台, 将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结合起来, 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平台的创业环境。同时, 还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与帮助, 简化相关的行政手续, 完善投融资制度, 最大限度的激发创业人员的活力, 打造区域发展最有力的“引擎”。
空间维度 第9篇
1 时间指示的转换
在日常交际中, 人们在谈及各种各样的事物, 动作和活动时, 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时间。“时间”本身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 它不可触及, 无法琢磨。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始端和终极。为了表示时间, 我们不得不人为地选定一些参照点, 作为计算时间的依据。然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时间, 常常不同于我们日常交际中的时间, 它超越了以计算来衡量的时间, 摆脱了外在的界定。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 为了使文本情节丰富, 可读性更强, 他们首先必须要把故事时间转换为情节时间, 然后再对情节进行重新剪接组合, 形成顺叙、倒叙和复指等方式。“时间是人的思想过程, 是人的心灵延展”。只有从作者对时间的运用手段上, 读者才能体味到作者的思想过程, 感受到他的心灵延展。下例摘自华滋华斯的The Solitary Reaper (《孤独的刈麦女》: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Stop here, or gently pass!/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Oh listen!for the vale profound/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nt/More welcome note to weary bands/Of travelers in some shade haunt, /Among Arabian sands;/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In Spring time from the cuckoo bird,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Among the farthest Herbrides.[3]
在节选的这两个诗节中, 在第一诗节中, 诗人用的现在时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乡间景象:一位苏格兰少女独自在田间劳作, 她一边收割, 一边唱着忧郁的歌。读者在解读这幅画面时, 难免会产生两种情愫:忘记尘世的忧伤;内心充满惆怅。第二诗节诗人将时间一转, 用过去时引出了一个对比用以突出割麦女的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诗人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和时间的悄然转换传递给读者一种莫名的忧伤, 使读者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诗人自己对人生的忧患:“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昨天经受过, 明天又将重逢?”同时, 这也赋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正如有的理论家所言, 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时间变幻的光彩, 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出现在这首诗中的时间概念, 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 而是与诗人的情感俱来的内在的心灵时间。正是这种内在的心灵时间把刹那化成了永恒。
2 空间指示的转换
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就像时间没有始端, 没有终极那样, 空间也是没有界限的。所以, 要表示人或物在空间的位置, 也必须有特定的参照点, 即方位参照点。但是这个参照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往往会随着语境的转换而转移。方位参照点的选取有两个依据, 即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实际上, 决定方位指示词语选择的并不完全是实际距离, 在相当的程度上是说话人心目中的心理距离。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在不少情况下是一致的, 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YULE曾经举了一个香水的例子说明了两者之间的不一致。说话人闻到一股香水味, 但他不喜欢这种香水的气味, 尽管这气味可能就在他鼻子底下, 实际的空间距离很小, 但他的评论可能是“I don’t like that”, 而不是“I don’t like this”。[4]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只有引进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不仅是因为它是空间指示的语用基础, 更重要的是, 它还包含了说话者个人的情感因素。以唐代诗人元稹的《远望》为例:“满眼伤心冬景和, 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 漳水东流碧玉波。”这首诗虽然讲的是常见的思乡之情, 但为了使思乡之情得到突显, 诗人从眼前山上的冬景写到稍远处的寺庙, 再到楼下河流, 再到心中的故乡。这种悄然的空间指示的转换使得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悠远绵长的思乡之情, 它就像天上的碧云, 东流的水波。
根据复合空间理论和Oakley的思想,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距离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 体现在空间指示的转换中, 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就是语言所能展现的可能的层叠“语境”和“情景”。再如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刈麦女》的前两个诗节。
诗人一开始就借助于空间指示的转换, 由远及近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视野辽阔、远近分明、层次清晰的图画:远景是的碧蓝的晴朗天空和空旷苏格兰高原高地;中景是广阔无垠的田野;近景则是一位年轻健壮的姑娘。我们的眼睛也随着诗人的描写, 从远处看到近处, 看到了刈麦女的朴实和勤劳, 同时也看到了她的压抑, 孤独和苍凉;此外, 我们的思维也随着诗人的描写流动, 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 诗人借以描写刈麦女的情感, 抒发自己孤独的伤感悲戚之情, 可以说, 这首诗也是诗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探索。从某个意义上讲, 诗人正是通过空间指示语转换这一手段, 利用语言同读者进行意义上的磋商, 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让其细细体味自己的思维流动的走向。换言之, 读者从空间指示的转换中所获得的, 是对作者所表达的事物更深的理解和联想, 是对作者所表现的一切超出言内的理解。
Thomas认为, 语用学研究的过程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意义磋商 (negotiation of meaning)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 都在力图通过设定一定数量语境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意义磋商。在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刈麦女》的前两个诗节中, 空间指示的转换, 至少提供了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语境:“作者”的语境、“主人公”的语境、“读者”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会带来不同的思考维度, 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层面与读者建立了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意义磋商。在解读这首诗时, 读者会自觉扩大心理空间的建构范围寻找理解途径, 因为有限的语言形式总是不能完全容纳它所要表达的全部信息和意义, 语言形式往往会出现意义增值的现象。只有读者的积极参与, 话语意义才能实现增值。
3 结束语
奥尔森的放射诗理论认为:诗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能量传递和转换的场, 里面倾注着诗人个人的“气息”。“气息”是一种言说的力, 是诗歌之所以能“放射”、传递能量的物质的载体。如果说, 诗歌的音节、字、词、行是蕴涵着能量的基本粒子, 那么, 气息就是最终测定这些粒子的能量, 并使得它们在动态中得以转换、传递的动力。如果将这样的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必然出现丰富的指示转换现象。语用学中的指示现象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 但无论时空如何交叠倒错, 我们分析一个文本的立足点都应是作者心灵的声音。
摘要:指示就是利用语言进行指点或标示。在文学作品中, 它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内心状态和它所依附的“主观”语境。不同类别的指示因语境的不同在意义上会出现转换的倾向。本文将着重从时间及空间的转换探索指示在文学作品中的转换现象以及这种转换所带来的作品意义的增值。
关键词:指示,转换,语境,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24.
[2]张东升.诗歌中虚拟空间的认知作用和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 2003 (6) .
[3]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2.
空间维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