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目标周记范文
考试目标周记范文(精选13篇)
考试目标周记 第1篇
即将迎来期中考试,我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因为我这次测验成绩不理想,而且,我也没有系统的复习,全是靠着平时学习的效果,听老师说,这次是有三个学校比赛考试成绩呢,总不能给学校丢脸,拖班级的后退吧,所以我要求我妈妈带我一起复习。
那么我该怎么复习呢,妈妈说:“主要是掌握好的复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要把这半学期学的东西全部都简单的浏览一遍,对重点难点的知识要特别注意,同时要有好的复习计划,每天都复习一点,不能就靠考试前的一个晚上突击,现在是高年级了,不是低年级,靠一次突击和运气就行的。”
我觉得妈妈说的似乎是有道理的,我想想,我今天晚上就开始这么做了,到家后我就制定了今晚的计划表,不过被妈妈骂一顿,说编制的不科学,做一起作业和博客就用了两个半小时,我自己的作业还没做呢,晚上十点都没办法睡觉了,呜呜,看来我的计划定的不合理。
不管了,先写作业吧!
考试目标周记 第2篇
小时候,自己们会把从父母那里得到一颗糖,而当成是自己们的目标。而现在自己们长大了,相信不会再有那样的目标了吧。或许,回想起以前,会觉得自己们小时候是多么的幼稚。但是,自己们小时候只会拥有那样的目标,而当那样的目标实现了后,自己们也是无比开心的。
自己也不否认,自己小时候也有过那样的目标,而现在的自己是一个班里前二十几名的学生。自己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普通,那就是成为班里前十名的学生。
考试目标周记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考试,改革
考试是指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 考查应试者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和潜力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 是一种有目的、有对象的考核和检测手段[1]。考试为教育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 古今中外, 只要有教育就有考试, 考试与教育相互依存, 它们有着相同的目标。所以考试被看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举行考试的机构来说, 应该明确人们常说的“考试应该做什么”、“考试能够做什么”和“考试实际做了什么”等问题。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中, 类型不同, 情况差别很大, 不同类型的高校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答案是不一样的, 用学科型的考核模式来考核高职学生, 显然不妥, 也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考试模式有别于其它类型的高校, 应该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和模式。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 简要概述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方法, 分析高职院校考试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考试改革的方向。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 是大学培养什么样人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 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 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不是培养学科人才, 而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市场, 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具有针对性、专门性和实用性。在高职课程体系中, 打破学科体系,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理论知识做到适度、够用, 且融于核心技能的培养过程之中。要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工学结合是必由之路, 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学校教师为中心, 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又一个特点, 只有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才能改善实训、实习条件,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根据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培养生产第一线适用的人才。总之,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特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岗位明确、标准清晰、服务对象明了是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
2 当前高职教育考试存在的问题
考试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手段, 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和方法, 就决定了学校的学风、考风和校风, 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往往重视考纪考风教育, 而忽略考试制度、形式、内容和方式等的改革。长期以往将会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也将失去高职教育特色。归纳起来, 高职教育考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考试目的不明。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目的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起到一种激励和竞争作用[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教师而言, 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环节中的考试任务, 缺乏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探索课程考试形式、内容和方式的动力和激情;对学生而言, 是为了获得课程学习结论, 进而获得学分、奖学金和毕业证书, 缺乏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自觉性, 把考试看成是沉重的负担和包袱, 不能成为考试的主人而成为了奴隶;对于管理者而言, 考试结束后关心的是有多少人不及格, 有多少人需要补考和重修等。
考试形式单一, 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因高校扩招, 学校规模扩大, 学生人数增多,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加之实训操作考核等繁琐、费时, 笔试方便易行, 所以, 日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 口试、项目考试方式少;理论考试多, 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试少;终结性考试多, 形成性考试少;职业知识、理论考试的多, 职业道德、规则和素质考试少的“五多五少”弊端。而不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以能力和技能为主的考核, 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
考核目标与学科型本科教育雷同, 与高职教育要求不符。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是毕业于本科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他们长期接受学科体系的教育, 对高职高专教育理念、教育特点不了解,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 习惯于沿用学科型本科教育的考核目标来衡量高职院校学生。强调基础扎实, 理论的系统性, 而不是依据就业目标市场职业岗位 (群) 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来进行职业性和模块化的考核, 基础课的考试也没有以应用为目的, 理论知识偏深, 难度比较大, 而不是以必需、够用为度。
对应试对象特点不了解, 考核内容不符合高职学生特点。高职学生入学总分比较低, 文化基础、学习习惯、自律能力和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等比较差, 但他们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 与“一维”、“线型”的逻辑思维不同, 它是一种“面型”甚至是“体型”思维, 也就是“两维”甚至是“三维”的, 总是与情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形象思维强的人, 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 而对陈述性的理念知识却相对排斥。而教师通常总喜欢用笔试代替操作考核, 而且笔试内容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的试题较多, 这样导致考核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符, 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
考核人员单一。由于高职课程是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而设置, 所以高职院校的考核就要关注职业的工作任务、动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现代的职业教育考试系统, 主要目的是在学习结果满足社会需求和满足个性需求这两个领域对学习进行考查[5]。目前不论是笔试还是操作考核, 都是由学校教师确定考核内容并进行评判, 考核结果显然是不能达到考核目的的。对于实践性很强的项目课程考试评判不仅由教师决定, 还应该由行业企业人员、学生参与, 或以行业评价为主。
3 考试模式的改革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要使学生达到高技能的标准, 就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认知水平知识考核, 更要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绝对杜绝在黑板上练习操作, 在试卷上考操作的现象,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实践考核体系。
仿真与真实相结合。医药类高职院校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大投资建立了各类仿真实训基地, 学生平时操作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考核都在仿真实训室中进行。由于他们长期面对不变的模型, 既不能始终引起他们高度的注意力和培养其责任意识, 又不能使他们掌握临床中千变万化的情况。根据这一现状, 我们改革考核模式, 实行仿真与真实相结合, 在有些项目的考核中, 如注射、搬运病人、诊断等, 实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真实的对象中进行考核, 增强他们的适应性。
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从考试的功能来看, 肯定是要重视以尺寸合格、功能正常为目的的考试, 即重视结果的正确性[6]。作为高职教育更应该重视过程性考核, 将作业、训练、学习过程、学习态度、职业态度、团结协作精神等纳入考核内容。在过程性考核中, 要更加关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关键能力的考核, 如, 给出一个学习任务后, 要考核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时间安排、工作步骤和目标实现的情况等;考核学生对职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间结构关系的揭示, 考核他们的创造性、独特性和审美观等内容。
针对课程结构的考试与针对就业结构的考试相结合。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系统性和独特性, 在考核中应根据知识、理论和技能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设计针对课程结构的考试, 但与此同时更要重视设计与就业结构相关的考试, 按就业岗位结构即按职业行动体系构建考试内容。
校内考核人员与行业考核人员相结合。高职高专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考核就要关注职业的工作任务、动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除了校内教师不断到行业企业了解职业相关情况, 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外, 在考核的过程中, 还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担任考核人员, 参与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的制定, 承担技能考核任务。如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程聘请业内人士担任考核工作, 直接将职业标准、职业要求等融入教学工作之中,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高职高专院校考试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明确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才能改变考试观念、改革考试内容, 变革考试方法, 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使高职教育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 培养出符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刚, 王小梅.浅析考试的本质、类型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 1999 (4) :23-27.
[2]眭依凡.关于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5) :30-34.
[3]张金标, 邵露.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12) :39-40.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二) [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4) :5-11.
[5]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4) :1.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目标探讨 第4篇
在论坛上,原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炽昌总结了三十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之路,主张大家认清现在的教育形势,明确教育工作的任务,提倡创新意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级调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优质考试资源整合与素质教育研究负责人”王大赫则总结了十年来高校自主选拔的成功经验和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改进的部分,特别提到了2013年自主选拔考试科目减少,既切实给考生减负,又让高校能够充分考察考生深层次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一步自主选拔改革的好棋。
在进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时候,首先要认清当前的形势。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出要把教育放在改革、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也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从党中央的角度来看已经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总体要求,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总之就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所以教育改革的目标也一定要很明确,究竟为什么改,不要改了半天连出发点都忘了。曾有人举过一道日本的高考题目,美国是哪一年在哪个城市发生了一次光化学污染,最后怎么解决,这样的题就把好多知识融在一块,非常难做,也非常难出,所以关于改革目的更要很清楚,究竟为什么改。比如现在自主选拔改革,为什么改?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方向是什么,这一条一定要很清楚。
关于高校的招生制度改革最终应该达到什么目标,我们为这个事开过很多次会,讨论完以后大家一致认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招生的权利还给大学,因为这是大学在招生,不是国家、不是政府在招生,也不是哪个省的招办在招生,而是我们代替你们在招生,而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把招生的权利还给大学,由大学来定。
当时我们曾经提出过设想,能不能以后,每年考两次,成绩两年有效,考试的科目由大学定。比如清华物理系要求你考哪三门、哪四门,然后你拿着这三四门的成绩到清华来报名。每年国家规定大学招生规模,比如在校生能达到一万,你每年招两千还是两千五由学校自己定,而不用国家教育部批了。国家要做什么事?一个是要成立一个权威的考试机构,譬如说原来是考试中心,另外还有一个命题中心,在国家承认的比较权威的机构中,你可以选一个考试机构的成绩,这可以由高校自己来定。就跟现在考英语有托福、雅思,那么需要什么由人家录取学校来定。国家就规定招生总人数的规模和检查你办学的质量,招办负责考试、负责发放成绩、负责监督等等。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们当时考虑不要一次考试就定终身。当然说比较容易,做起来可能有很多问题。现在我们的自主选拔,据我了解,教育部定下比例,然后会有学生来报名,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就决定这个学生参加高考时成绩可能优惠。我们搞这个工作的人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这样做以后能不能推广,一本的学校怎么办,二本的学校怎么办等等。但是我想归根到底这几方面的改革最终都是围绕怎么把招生的自主权真的还给大学,是大学在招生,而不是政府在招生。
我的目标周记 第5篇
现在已是六年级第一个学期的`自己,还有一年就要告别小学了,走入自己人生的第二课堂初中。这时的自己心潮起伏自己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在此同时,自己也认识到了时间的紧迫。所以,自己更加努力学系习,各门功课自己都在努力,不能偏科。自己要取得好成绩,升入理想的初中!这样,自己才能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才有把握考上名牌大学。
再过不到一年就要小升初考试了。六年级时小升初的关键,自己重任在肩,不能有一点松懈!自己要面对一切竞争,面对一切挑战,不怕一切困难,让所有的困难在自己面前低头
要实现自己的目标,现在必须努力拼搏!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现在必须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必须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学好各种文化知识。
新学期新目标周记 第6篇
第一:我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随便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讲话,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老是放空,导致被老师批评。
第二:我要认真做作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作业,不要把作业做的马马虎虎,字迹也写的很潦草,看都看不清。
第三:我要自觉学习,不要老师家长逼着学,我要字自己努力,不要老师家长来提醒。要自己想学。
第四:我遇到不会的问题要积极提问,不要闷在心里,这样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我可以求助于老师,也可以询问同学。
第五: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各科考试都能考到优秀,期末可以再次评到“三好学生”,其他比赛也希望可以得到好的名次。
第六:我要做好我劳动委员的职务,让教室保持干净整洁,也让同学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最后:我也要多多补习,多学多用,能够活学活用。
新学期新目标周记 第7篇
1、做到不打架不骂人。
2、做好学生,考试不做弊,能够做一个好学生。
3、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做一个既礼貌又认真的孩子。
4、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注目礼,做一个爱国家的栋梁。
5、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做一个节简的妈妈的乖女儿。
6、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厂家活动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
7、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爱是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8、尊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再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
9、爱护公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做一个拾金不昧的`女孩。
考试目标周记 第8篇
一公差与配合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公差与配合是机械类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包含了公差与测量两大方面的内容, 把计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 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 具有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实践性强、内容抽象单调等特点。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相关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掌握形位公差的代号识读及其正确标注;掌握表面粗糙度的符号识读及标注;能熟练地查询国家标准中与公差与配合相关的各种表格, 具备选用公差配合的能力, 正确使用量具, 并对工件进行技术测量。
传统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评价模式多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考核内容多为公差与配合相关的各种概念、计算及代号的含义等。例如某问答题:什么叫基孔制?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基孔制?要完成诸如此类问答题的解答, 学生只需在考试前将基孔制的概念及应用背下来, 就可以完成题目的解答, 从而获得较高的分数。这种考试形式较为单一, 重记忆、轻实践, 无法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 因为学生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考试, 所以平时学习时不求甚解, 只需到考试前突击即可, 因而极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 笔者根据公差与配合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原则的考试模式。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原则
1. 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原则
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 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检验。通过考试,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程度, 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修正;通过考试, 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达到了何种水平, 有利于找出自己薄弱的环节, 从而进一步学习以提高专业能力。因此,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必须与机械专业典型的职业岗位相对接, 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目标作为本课程考核的标准, 使教师与学生均能通过考试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摒弃纯概念题的原则
公差与配合课程的特点有“四多”, 即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这些概念、术语、标准及符号在实践中应用较多, 因此,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的方式应以实践性考核为主, 即考试的内容均与实践应用相联系, 不考纯粹的概念题与记忆题。
3. 考核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的原则
为了进一步与职业岗位对接, 在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内容的设计上, 应采取考核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的原则, 即以真实的企业生产案例作为考试的素材, 经过合理的设计, 使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 更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的设计
1. 考试内容的设计
机械类专业各职业岗位均要求熟练掌握公差与配合的知识。机械设计人员通过查阅公差与配合的相关标准实现设计意图, 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人员通过识读机械图样合理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 机械加工人员则通过计算零件的极限尺寸来保证零件加工及装配的精度。因此,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的内容以“会读、会查、会算”为主。“会读”是指学生要能正确识读零件图与装配图上的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技术要求;“会查”是指学生在读懂机械图样的基础上, 能熟练查询标准公差数值表、孔和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孔和轴的极限偏差数值表、配合的相关图表、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未注公差数值表、螺纹公差数值表等各种表格;“会算”则要求学生能根据查询结果, 熟练完成尺寸公差与配合、尺寸链等相关计算。
2. 考试形式的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的评价模式采用平时考核与学期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考核的内容应为每一单元课程的核心内容及技能要求等;学期期末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 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 考核的内容设计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40%, 考核的内容包括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设计及其测量方法, 以操作过程与测量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3. 考试试题的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试题的题型包括常规试题、改错题及综合应用试题等。
常规试题由填空题、选择题及判断题等组成, 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试题设计的要求是将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用识图、查表、计算等方式表现出来, 试题的答案并不能从教材中直接获得, 学生必须要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才能完成试题的解答。例如, 在考核“配合类型”知识点时, 可以设计填空题为:孔、轴配合时, 如果ES=ei, 那么此配合是 () 配合;如果ES=es, 那么这种配合是 () 配合;如果EI=es, 则此配合是 () 配合。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间隙、过渡及过盈三种配合中孔与轴公差带的位置关系, 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试题的解答。
学生在学习公差与配合课程过程中, 极易出现诸如计算时小数点错误与符号错误, 查表时查错表格或看错结果, 以及符号识读错误与标注错误等问题。因此, 可以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为素材设计改错题。经合理设计, 将学生学习中最易理解错误的知识涵盖在题目中, 从而提高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及工作习惯。
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的要求是将课程中的知识进行综合, 使用生产实际中的案例作为考试题, 着重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
四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效果
首先, 采用开卷考试形式, 彻底改变了“学生上课记笔记、教师考前划重点、学生考后就忘记”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客观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实力。其次, 试卷题型的改革使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成为公差与配合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再记忆大量非常容易忘记的概念, 而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正确应用课程的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上来, 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次, 平时考核、期末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的有机结合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 更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中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考试模式的改革, 不仅改变了当前考试形式单一, 重记忆、轻实践的弊端, 更进一步促进了公差与配合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科学的考试模式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在公差与配合课程的建设中,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 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 通过合理地设计试题, 充分地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和教育教学功能, 极大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公差与配合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公差与配合,考试模式,试题
参考文献
[1]李婷.《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的探讨[J].企业导报, 2014 (3)
[2]王夕月.高职院校考试模式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35)
考试目标周记 第9篇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探索实施考试方法的变革,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模式应如何适应专业教学的特点?我校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考试方法的尝试与试验,基本形成了形式多样、各有侧重、开闭结合、全面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新型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改变了我校教与学的评价方式,也加快了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进程。
1. 以成功为目标的分层考试
我们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经历中“考试”就是“失败”的代名词。由于屡遭失败的打击,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要使这些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在原基础上得到提高,就必须让他们在考试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唤起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设计出分层考试的方案,如在计算机专业的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的考试中,一份试卷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选做不同层面的试题,检验自己学习的结果,测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程度,找回自信,体验成功。
2. 以过程为特征的模块考试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又会影响学习结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些知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必然出现大批的不及格。分析出导致整体考试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后,我们制定了模块考试的方案,即在部分难度过大,内容过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等主干专业课程考试中,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不同模块,按模块分别进行考试,并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列入该模块的学习成绩。各模块成绩的累加就是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模块化考试包括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给了学生一个根据学习过程评价结果,调整自身学习状况的机会,扭转了部分课程考试造成大批“失败者”的现象,让学生步步登高,较好的解决了专业基础课难学的问题。另外,模块化考试形式易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尤其是对那些存在明显不足的学生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通过考试有意去发现这些学生相对比较擅长的能力,指导其扬长避短,把学生擅长的能力发展成特长。这种考试形式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考试的模块,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展现自我的机会。
3. 强调动手能力的实操考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得以在人才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了保持职业学校的特色,使学生重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我校将技能测试列入学期考试的重点范围。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课程,如计算机硬件维修,增加实操模块考试。在这类考试过程中,既有学生操作的测试,又有教师设置故障的排除,或应对教师提出的技术问题的口试。
4. 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考试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当今职业学校的主要职能,实现与企业“零距离”,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企业的要求,将各专业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分成主要技能和辅助技能两类。对于主要技能,参考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标准,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其考核与证书考试接轨,直接取得社会认可的资格或技能证书。目前,我们已经开发的职业资格课程有服装订制工、汽车维修工、PHOTOSHOP平面设计员、机械CAD、服装CAD操作员等主干取证课程,同时还开设网页设计师、程序员等任选取证课程。对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完成辅助技能的学习,并取得相关证书,达到一专多能。
5.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业考核
职业学校是大部分学生结束集中学习阶段,進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学生要在这里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完成这个转化仅靠学习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对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评价,传统的考试无法进行,为此我们借鉴英国BTEC教育的课业评价考核方式。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能力培养要求,布置学习课程之后应完成的课业任务,如能独立或两、三人合作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教师根据学生承担的任务和完成情况,对其做出评价,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
6. 评价学习行为的综合考评
针对“新生中占40%的人学习准备充分不足”的问题,我们改革了所有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参与活动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学习提高的幅度等因素,列入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范畴,使考试由原来的只考核学习效果扩展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考评。将学生的德育要求与课程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综合考评方式不仅仅是进行了考核内容的改变,更主要的是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方式,把评价主体由教师一个方面增加到了同学及学生本人三个方面;把考试的内涵由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拓展到学生个体学习和表现的纵向对比。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由原先在评价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建立自我调控的意识,逐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以达到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进行考试改革试验之后,我校的考试已不只是学习终极评价手段,它已成为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还具有了诊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功效。
新学期新目标周记 第10篇
六年级了,我不是一二年级,也不是三四年级,我已经六年级了。在新学期的开始,我应该有一个目标。
我要考到前十名,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看用不用心。新学期的开始,大家都在起步线上,我当然不能输在起步线上啦!每次上课我都很认真听,老师写的所有笔记我都记在书上,老师提出问题,我都用心去思考,我会的问题,我举手回答,不会的问题,认真听别人回答。下课后不在教室追逐打闹,只在教室里聊聊天、说说笑,准备下一节课的书本。放学回到家,先写作业。我会先把当天学的知识复习一下,然后再写作业,最后我再预习下一课的知识。
星期六、日的时间也很宝贵,星期六主要在家学习、做作业,或者去书店看书。星期日,我学习数学,做一些数学练习题,努力提高数学成绩。
新学期新目标的周记 第11篇
停歇了整整两个月的第一次跑操开始了。松脆的骨骼伴着跑操歌的奏起发出仿佛沉寂已久、落满尘埃的古旧齿轮再次运转般“咔嚓咔嚓”的刺耳声。滞留多日的热情早已垂头丧气般卑微地躲在角落,激凯昂扬的跑操歌激起的只有摇摇欲坠的恐惧。
赤日炎炎下,时间似乎被拉长。不过才近两百米的距离,我却觉得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每迈出一步就如同强弩之末般沉重费力。两手不由自主向前抓去,好像这样就可以抓到助力一样。烈阳渐渐高升,稠乎乎的空气呛进喉咙,一阵火辣辣的刺痛铺天盖地地袭来。腥臭的汗水淌入眼中又从眼中流出,早已分不清到底是泪是汗。可心中只觉一片空荡。
操场旁的高大乔木枝叶婆娑,炙热阳光喷薄而出,打落在茂密的墨绿上。每一片叶都舒展着自己柔韧的身子;每一条枝都高昂着自己有力的躯壳。它们看似已蔫蔫打卷,其实它们早已苏醒。瞧,围绕着那周围翻腾不止的气息活力!那种晶莹的气息总让人眼前一亮。
早被榨干枯竭的四肢传来阵阵暖流,滑过四肢百骸,最后汇聚心底某个角落。活力与热情的碰撞,摩擦出生命的火花。与苟延残喘的信念互燃,迸发出生命的律动!
心中的热情澎湃,肆意涌动,就像溺水之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般。不顾那如潮水般咆哮着扑来的疲倦,舍弃喉咙里撕扯般的痛,奋力向前。脑中的理智被一次次打倒、燃烧,然后消失。跑到最后,烈日更烈了,绿叶更绿了,干涩的双眼愈发迷离。
我跑完了?一整圈,一整圈啊!疯狂挣扎后的热情只留下淡淡的余韵,心中的自豪一发不可收拾,两者交织产生在巨大愉悦如同决了堤的洪水,浩浩荡荡,倾泻而出。我兴奋地咧开了嘴,任由满头汗水急湍。那一刻,我真想放声大笑,迫不及待地让全世界分享我的喜悦,但碍于喉咙的剧痛,我还是忍住了。
无论再怎么狼狈,我眼中依旧闪烁着耀眼刺目的亮光,久久不息。肌肤下,血液静静涌动,积蓄着深厚的律动。
考试风云,记录考试周记400字 第12篇
等了半天,终于放学了。我冲回了家,立马拿出了要复习的东西,看的仔仔细细,要背的内容我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了然于胸了。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了这个紧张的时刻了,“开始考试了”。监考老师一声令下,考生立马拿起笔,周围都是写字刷刷的声音。考试科目是语文,我开始答题,基础题很快就完成了。到了阅读题的.时候,我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好不容易把阅读写完了,开始写作文。没过一会,监考老师说还有十五分钟,我心想:这次死定了,才刚写到作文。过了几分钟,监考老师又说时间所剩无几,作文没写完的要加油了。我一听,压力转化为动力,荷尔蒙一下爆发了,钢笔在卷纸上奋笔疾书,大脑也飞速运转,思考这好词佳句。终于,我写完了!我赶紧又检查了一遍。发现有一题没写,立马补上;又检查出一题写错了,赶紧纠正过来。过了一会,老师又说了一句话,我听了感觉胸中一口气郁积难以吐出。老师说她记错了,还有二十分钟。
考试目标周记 第13篇
1.问题的提出
成就目标指个体在从事与成就相关的活动(如学习)时所持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会影响其认知过程,进而决定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不同的成就目标会导致个体对其面临的成就情境不同的诠释以及因应方式[1]。成就目标理论主要是来源于社会—认知架构(social-cognitive framework),强调个人对自我、工作、与工作表现三者互动情形的认知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突出表现为个体对自我、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又会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一个人对学习付出的多少以及持久的程度,而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能够有效地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业情况,从而较低或不会产生明显的考试焦虑。由于考试焦虑对于学生学业的表现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成就目标理论中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及其在自我效能感效应下的表现。目的是为了适当地干扰学生的考试焦虑,有助于學生在高利害考试的压力下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2.成就目标理论的相关研究
迄今为止,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之中,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二分法”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Dweck,Nicholls以及Ames、Maehr等提出成就目标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般人在成就情境中通常会采取两种不同型态的目标: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与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s)[2]。这两种目标会引发个人在认知、情意、与行为上不同的表现方式,其中掌握目标以学习、掌握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自我能力,关注对任务的掌握和理解,关注能力的发展,而个人的努力与其学习成绩是呈正相关的。而表现目标则重视个体表现是否比同伴更为优秀,以此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不利评价。
第二,“三分法”阶段Elliot的研究表明[3],表现目标包括“趋向”(approach)成功与“避免”(avoidance)失败两种目的。依据“趋向—避免”理论,将表现目标再加以细分后,形成了成就目标“三分法”:掌握目标、趋向的表现目标与避免的表现目标。掌握目标功能不变,趋向的表现目标主要表现为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展现自己的能力,而避免的表现目标则关注如何避免失败。成就目标“三分法”可以有效地解释学生在与学习相关的认知、情意、与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第三,“四分法”阶段“三分法”虽然把趋向-避免倾向与掌握-表现结合,但这种结合尚不彻底。比如有些人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三分法”就不能很好地给予解释。Pintrich的研究表明,掌握目标也具有趋向-避免的区分,从而以能力效价为依据,提出了“四分法”[4]。即掌握-表现目标、掌握-回避目标、表现-趋向目标、表现-回避目标4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毕节、兴义、贵阳等地分别随机抽取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初三、高三各2个班级,共计8个毕业班级的学生为研究样本。选择毕业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即将面临高利害考试,对成就目标和考试焦虑的体验相对深刻。共计发放问卷386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有效问卷96.63%,样本包括男生178人(47.73%)以及女生208人(52.27%)。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成就目标量表由Elliot and Church所编制的成就目标量表改编,主要是测量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改编后的量表可测量四种不同的目标类型,每一类型有5题,共20题:趋向的掌握目标的题型如“我喜欢‘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类型的课”,此一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避免的掌握目标的题型如“我要求自己能够把试卷中的压轴题解答出来”,此一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趋向的表现目标的题型如“我希望每次考试在班级排名中都能给取得较好的名次”,该分量表测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避免的表现目标的题型如“我害怕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本量表为Likert五点量表,1代表“我一点也不是这样”,5则是“我一直都是这样”,每一分量表加总后求得之平均数为受试学生在该类型目标之分数。
本研究使用的自我效能量表、考试焦虑量表都是根据Pintrich and De Groot所设计的量表改编而成的,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改编后也是5题,测量学生在学业表现上的能力知觉和信心,例如“我在课堂上很活跃”,本量表也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学生在5题中获得的平均成绩作为其自我效能的水平。考试焦虑量表包括4题,用以测量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对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3.0处理。
三、研究结果
1.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的关系
表1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间的相关分析(N=373)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间的相关性方面,趋向的掌握目标与趋向的表现目标与考试焦虑之间呈负相关(趋向的掌握目标:r=-0.31,p<0.01;趋向的表现目标:r=-0.18,p<0.05);而避免的掌握目标和避免的表现目标则与考试焦虑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9,p<0.05;r=0.27,p<0.01)。其中,趋向的掌握目标和避免的表现目标与考试焦虑呈显著的相关性。
表1表明,在考虑自我效能感的条件下,趋向目标和考试焦虑呈负相关,避免目标和考试焦虑呈正相关。
2.自我效能感干扰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趋向目标的动机内涵较为复杂:一方面,Elliot的研究也表明,趋向的表现目标也可能包含回避失败的动机,这就可能带来消极的学习效应;另一方面,趋向的掌握目标,有着追求成就的需求,所以可能带来积极的学习效应。因此,对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而言,趋向的表现目标容易引发他们对失败的恐惧而表现出高度的考试焦虑。也就是说,趋向的表现目标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可能随个体自我效能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为了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对考试焦虑的效应,本研究将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式,分别探讨在控制与不控制自我效能感这一变量的情况下,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间之关系,见表2。
附注:在回归公式中未加入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在回归公式中加入自我效感后的标准化回归系数。*p<0.05.**p<0.01.***p<0.001.
表2表明,成就目标与学生的考试焦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当把成就目标作为预测考试焦虑的变量时(逐步回归后的R2=0.25,p<0.001),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避免取向的目标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避免的掌握目标:β=0.49,p<0.01);避免的表现目标β=0.49,p<0.001);而趋向取向的目标则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趋向的掌握目标:β=-0.32,p<0.001;趋向的表现目标:β=-0.27;p<0.001)。当自我效能也加入回归公式中的预测变量时,上述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避免取向的目标和考试焦虑间依旧存在显著的关系(避免的表现目标:β=0.43,p<0.001;避免的掌握目标β=0.21,p<0.01),不过趋向的掌握目标与趋向的表现目标对考试焦虑则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存在负相关(β=-0.51,p<0.001)。
另外,自我效能感在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上和趋向取向的目标存在着某种共性。这也意味着具有高自我效能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或作业,从而采取较理性的方式降低或消除自己的考试焦虑。
四、结论及思考
本研究主要探讨毕业班学生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三者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得出如下结论。
1.避免的目标和考试焦虑呈正相关,趋向的目标和考试焦虑呈负相关
本研究探明了趋向取向的目标和避免取向的目标对考试焦虑影响范围和程度。本研究发现,成就目标理论的“四分法”细分了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具体因素,明确了趋向取向的目标和避免取向的目标功能。总体而言,趋向取向的目标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避免取向的目标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持“避免取向的目标”的学生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回避负面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失败的恐惧。这表明,“畏惧失败”是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要素之一,而学生一旦觉得自己对考试准备不够充分的时候,考试焦虑就会产生,这一点对于低自我效能感群体尤为明显。
2.自我效能感干扰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表2表明,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的作用受自我效能感影响。而当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式探究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间的关系时,分析的结果表明:以成就目标作为回归公式中的变量时,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间存有显著相关,但是当把自我效能感也加进回归公式时,就只有避免取向的目标和学生的考试焦虑成正相关,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干扰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干涉作用。
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干扰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我效能感和“趋向取向”的目标在干扰学生的考试焦虑时存在较高程度的重叠,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地进行该活动的“趋利避害”。故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倾向于追求趋向取向的目标,因此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考试焦虑。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着力于学生的效能感提高。首先,加强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这也可以解释一直困扰中学数学教师关于课程改革削弱中学平面几何内容的问题,因为学生面临抽象内容的学习时,不易体会其所带来的成功,这样无疑会降低其我效能感,从而导致学生的成绩分化、厌学和逃学等现象。另一方面,日常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能够有效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的设置着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解决困难时,为学生搭建适当的“脚手架”。其次,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替代经验,以优秀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可以使得学生产生较高的效能期望,从而降低学生考试焦虑。
总之,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需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加强学生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重视学生在趋向取向的目标方面的发展,突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是消除学生考试焦虑的不二法宝。
参考文献
[1]Ames C,Ames R.Systems of student and teacher motivation:toward a qualitive defini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 logy,1984.
[2] Dweck C J.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
[3] Elliot A J,Harackiewicz J M.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
[4] Pintrich P 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In:Mboekaerts M,Pintrich P R,Zeidner M ed.Handkook of self-regulation: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2000.
考试目标周记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