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作业疗法操作
康复作业疗法操作(精选9篇)
康复作业疗法操作 第1篇
作业治疗
一 操作须知:
1将作业器具依次放置于作业治疗台上,并将作业器具置于初始状态
2根据康复医生开设的作业治疗处方,依次进行作业治疗,由大到小,从简致难。每次20~30分钟
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不应过于强求,避免过于疲劳 4治疗结束应及时将作业器具完整的放置于原有状态 5定期对作业治疗器具进行保养及调整
二 注意事项:
1注意合理正确的使用器具,避免人为损坏
2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并及时合理调整治疗计划
三 患者须知:
1患者应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不得擅自改变治疗安排 2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四 适应症:
1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神经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损、帕金森病、老年性认知功能减退等
2外科疾病:骨关节损伤、手外伤、截肢、烧伤后瘢痕、肌腱移植、关节置换术后等
3儿科疾病:脑瘫、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等
4内科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慢性药物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精神科疾病:情绪异常、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等
康复作业疗法操作 第2篇
1、适应症
神经科疾病: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周围神经疾患等。
内科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
儿科疾病: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发育迟缓。外科疾病:骨折、截肢、手外伤、股骨头置换术后,腰腿痛、手术后癜痕、烧伤后癜痕、关节僵硬与挛缩、功能障碍。
2、方法及内容
选择适当治疗方法是作业疗法最重要的步骤,这关系到是能否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在考虑采用什么方法时,要根据
患者的病情结合康复
医学及作业疗法理论选择适当的作业活动。
作业疗法训练有以下诸种:①日常生活训练;②职业技巧训练;③家务活动训练;④工艺疗法;⑤文娱活动;⑥游戏疗法,特别适于脑瘫患儿;⑦书画疗法:对郁虑患者,使其练习书写、绘画、在静中求得心理上的平衡。⑧认知训练:对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通过对物品的认识、解题,使之逐步恢复记忆、理解能力;⑨园艺劳动,如栽花、修剪小树、植树、修整花坛等;⑩职业训练,结合患者的特 长与职业给予辅助性训练。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在使患者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如穿着衣服、使用餐具进食、个人卫生、洗浴、整容入
厕等。还可训练患者的
生活方式、方法、应用辅助器具的帮助,使用合适的家用设备等。
2.创造性技能训练
在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后,逐步进入有一定难度的创造性技能训练,包括以下技能性训练项
目:木工作业;纺织
械装配作业;缝纫作业;手工作业:如泥塑、陶器,藤器、竹器、绳器等手工艺编织;打字,资料分类归档等办公室作业。
3.教育性活动
教育性活动是作业疗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1)实现教育康复的主要方法有下列数项:①以语言为主进行的德育教育方法,向患者说理讲道传授知识。②以直观为主的教育方法,结合形象和直观进行教育,包括参观、访问、调查、演示等,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模范人物事迹感染、陶冶等感化教育。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育,包括课堂讲授、实验、练习及操作,是品德教育的常用方法。④以信息为主的教育,主要用品德评估的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等,或以考核的形式、测验被教育者的效应。(2)教育的内容:①使残疾人做为社会平等成员的全面发展任务,即智、德、体、美、劳等方面。②使残疾人参
与社会生活所必须补偿 的部分,各类残疾人有其适应生活中最困难的问题,这也是康复教育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4.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身功能,帮助健康的恢复。常用的文娱疗法舞蹈,用于有情绪障碍及一般慢性病患者。舞蹈可以调整人体内的能量自然流动,同时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非言语交往,有利于矫正人的各种适应不良反应。还有旅行、唱歌、演出或 欣赏、划船、钓鱼、棋艺、音乐欣赏、演奏乐器、力所能及的球类活动等。
5.作业性训练
功能性作业训练,主要用于治疗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改善肢体活动能力,尤其是上肢的活动能力。根据功能障碍的范围、程度以及性质等,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作业疗法,以利于加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力,改善运动的灵活性,有利于完成日常生活劳 动必需的活动能力。
6.心理作业训练
使用的手段是一些轻松有趣的消遣性活动,又名消遣疗法。此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与精
神状态,还有助于主动
配合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用于治疗因为疾病或损伤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失望等。
7.儿童患者作业性训练
通过专门训练,游戏、文娱活动,集体活动等,帮助儿童患者发展感觉运动技巧,掌握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在治疗中注意利用父母关怀孩子的影响与作用,还应注意应用各种矫形及辅助器械,并使用玩具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儿童患者作业训 练用于治疗残疾儿童或有发育障碍的儿童。
8.精神疾患作业疗法
此种训练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者,为了使这类患者出院后能够适应家庭、社会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对患者在心理与行为、生活能力、职业工作、社交能力方面进行训练。
3、评估
4、实施
5、注意事项 1.在疾病的早期或急性期,作业疗法的活动不能太大,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作业疗法的强度及幅度要小,其目的是减
轻肿胀、疼痛、防止患
者肢体出现废用性萎缩。
2.当疾病处于稳定期与后期,作业疗法的强度与幅度可适当加大,但在开始时活动强度及幅度不能太大,而要采取
逐步增加活动强度及幅
度,否则患者难以适应。
3.患者在进行作业治疗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其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变化情况,对作业治疗活动随时调整。
4.在进行作业治疗活动时,治疗师要注意患者的活动是否合乎要求,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动作。
5.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感觉障碍的患者,要特别注意照顾;对心功能不全者,在进行作业治疗活动时,要注意
心脏功能情况。对上述
康复作业疗法操作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以下, 具有小学以上文化;③无突出的阳性症状, 病人的兴奋、冲动、外逃、伤人等阳性症状已基本控制, 以生活懒散、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 阴性症状量表 (SANS) 评分在48分以上;④排除其他精神疾病, 无重大躯体合并症如颅脑外伤、脑卒中、糖尿病、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色盲等, 以免影响计算机操作功能;⑤经封闭式住院治疗3年以上;⑥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 在本院及兄弟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条件200例, 按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单数分入研究组, 双数分入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 研究组采用计算机作业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封闭式护理。其中男133例, 女62例, 脱落5例, 脱落率2.5%, 实际完成195例。研究组 (下称A组) 97例, 男66例, 女31例, 年龄42~60岁, 平均42.5岁, 病程3~30年, 平均14.5年。对照组 (下称B组) 98例, 男67例, 女31例, 年龄44~59岁, 平均44岁, 病程3~31年, 平均13.8年。组间的年龄、性别、病程、服用药物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封闭式护理管理方法, 不开展任何形式的作业疗法。研究组的病人在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同时, 采用计算机作业疗法干预, 具体实施如下。
1.3.1 制定训练计划
每天由专职护士组织计算机作业, 训练前由2名护士向研究组病人讲解计算机作业疗法的目的、意义、作息时间及注意事项, 每周由专职治疗师集中授课, 讲解计算机知识、操作方法, 病人熟悉操作规程后, 进行作业训练治疗。
1.3.2 治疗方法
入组病人每天上下午到医院康复中心进行计算机作业疗法训练, 内容包括电脑的基本操作、电脑扑克、电脑游戏、电脑拼图、电脑日记、电脑上网等作业, 鼓励患者写出自己的康复体会, 制作电脑作品, 网上健康知识咨询, 网上信息查询等, 每次90分钟, 每周5天, 3个月为一疗程。1周进行康复评分并以代币奖励进行阳性强化训练, 对病人出现好的行为时就给病人若干相当于钱币的筹码, 筹码可以兑换成病人喜爱的东西, 如食物、工艺品或参加某种娱乐活动。这种方法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衰退的病人可恢复建设性行为, 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
1.4 疗效评定
以阴性症状量表 (SANS) 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NOSIE-30) ,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对两组于康复治疗前, 治疗后1、3、6月分别进行评定。量表评定由2名从事精神科多年的临床护师担任, 评定前进行了多次训练, 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 二者一致性较高。并予以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在计算机上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组间比较P<0.05, △△P<0.01。
2 结果
2.1 NOSIE-30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社会能力、个人整洁、激惹、总积极因素、抑郁、总消极因素、病情总估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社会兴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仅精神病表现、迟缓两项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前后自身对照, 各因子差异均有极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ADL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1个月, 与治疗前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3、6个月后, 与治疗前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步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2)
2.3 SANS评定结果
由表3显示, 治疗前后两组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1个月, 研究组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注意障碍、社交缺乏均好于对照组 (P<0.05) ;治疗3个月、6个月SANS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 (P<0.01) 。表明计算机作业疗法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并有明显效果。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组间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精神病人的康复过程, 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和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 而康复效果和质量是人们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选择在本院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采用计算机作业疗法对上述病人进行康复治疗, 得出如下结论。
3.1 计算机作业疗法能有效提高病人的住院生活质量
有研究报道对精神分裂症病人采用以康复训练方法如生活自理能力锻炼、工疗、音乐治疗、体育活动及交往、定期与病人会面等等, 经康复训练前后比较, 康复训练后病人有自知力, 仪表整洁, 生活规律, 情感适切, 接触好, 对答切题, 能增加痊愈出院率。增加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减少病人的心理压力,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病人思维活动扩展, 锻炼接触外界, 适应外界能力, 生活能够自理[4]。本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业疗法对上述符合条件的病人进行了训练, 改变了病人原来刻板的生活, 陶冶了情操, 丰富了病人的住院生活, 使病人生活规律, 分散了病人的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 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进步。说明计算机作业疗法能改善病人的住院生活, 提高其住院生活质量。
3.2 能有效改善病人的阴性症状, 延缓精神衰退
计算机作业疗法是应用先进的电脑工具, 训练病人动手、动脑、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一项作业治疗。通过手、眼、脑协调统一的活动, 增进病人手的技巧性、关节灵活性和操作正确性, 提高病人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其一定的3.3 提高了病人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
本研究中研究组接受计算机作业疗法训练后, 与病人、医护人员之间接触交流增多, 对自己周围的事物增加了兴趣和注意, 同时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逐渐调动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病人在活动中取得的一点成绩护士及时给予肯定, 使其重新建立自信心, 改善焦虑、自卑的精神状态, 提高了社会兴趣, 改善了社会功能, 说明计算机作业疗法能帮助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增强生活动力、改善人际交流、缓解情感冷漠, 但结果也反映出计算机作业疗法只能延缓病人的精神衰退, 而不能改善精神病性症状。
电脑技术已经成为职业技能的一部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电脑正在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经, 电脑集应用性、学习性与娱乐性与一体, 是一种很好的心理休闲和精神康复治疗方式,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并不亚于国外心理社会技能训练模式所获得的效果[6],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作业疗法干预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方法:将200例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研究组采用计算机作业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封闭式护理。观察6个月,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3、6个月予以以阴性症状量表 (SANS) 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NOSIE-30)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评定。结果:两组在实施干预前SANS、NOSIE-30、ADL差异不明显 (P>0.05) , 实施干预后两组SANS、NOSIE-30、ADL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显著 (P<0.01) 。结论:计算机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作业疗法,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
参考文献
[1]卢世臣.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8) :577.
[2]张喜梅, 肖春玲, 朱凤艳.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4, 31 (3) :150-151.
[3]王明兰, 杨军芝, 张继英, 等.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0) :214.
[4]许玉兰.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训练的体会[J].吉林医学, 2006, 27 (8) :894.
[5]Bell M, Bryson G, Greig T, et al.Neurocognitiveenhancement therapy with work therapy:effects onneuropsychological test performance[J].Arch.Gen.Psychiatry, 2001, 58:763-768.
康复作业疗法操作 第4篇
关键词:作业疗法;多彩画笔;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治疗效果
R742.3
小儿痉挛型脑瘫是指小儿于出生前-出生1个月后,因各种因素造成进行性脑损伤,并导致患儿发生脑功能障碍的综合征[1]。其主要表现有姿势异常或中枢性运动障碍,并伴有癫痫、智力障碍等病症。多彩画笔画画属于作业疗法,治疗目的是减轻、消除或是预防患儿的功能障碍[2]。通过该疗法,能够增强患儿上肢关节的活动能力,提高肌力与耐力,进而改善脑功能。本文旨在分析作业疗法应用多彩画笔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结论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4年2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122例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每组61例。A组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范围在2-8岁间,平均(4.22±1.12)岁。B组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范围在1-7岁间,平均(3.97±1.35)岁。对比两组患儿的以上数据,不存在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2.方法
B组给予按摩、针灸、运动疗法等康复治疗,并依据患儿的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法。A组加用多彩画笔康复治疗,具体如下:
第一,医护人员指导家长如何保持患儿的正确坐姿:将画笔放在书桌上,使患儿的前臂和手肘舒适的放于桌面上,叮嘱患儿伸手去抓取画笔,以明确其习惯用手。患儿持画笔的姿势要由任意抓握-四指抓握-三指抓握,以矫正患儿的握笔姿势。
第二,多彩画笔画画训练应始于任意涂鸦,在进行画直线-圆形-三角形训练,使患儿了解到多彩画笔的用途,并具备手部控制能力。训练时,应注意锻炼患儿的持笔能力,以鲜艳颜色、易着色为宜,应选用笔杆直径在1.5cm左右的画笔,纸张颜色需浅,并可固定在桌面上。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发挥语言魅力,如图形或颜色的介绍等。所有患儿的训练内容必须基于其病情,以提高训练的科学性。
3. 观察指标
治疗6个月后,评价患儿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与GMFM评分,各个项目的分数越高,康复治疗效果越好。
4.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加以处理,C-WISC评分、Barthrl指数与GMFM评分用( )表示,经t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与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显著优于B组,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GMFM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三、讨论
小儿痉挛型脑瘫的发病时期多为围生期,部分患儿属于先天性脑瘫[3]。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与产妇的产前因素(孕期感染、近亲结婚)、产时因素(围生儿窒息或异常分娩)和产后因素(意外受伤或感染性疾病)等有关。临床治疗中,常采用康复治疗法,多彩画笔画画训练则是目前为止较为科学、先进的一种治疗方法[4]。该疗法可以激发患儿的治疗兴趣,锻炼其手部、视觉和手眼协调能力,改善其认知与感知能力,进而促进其脑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与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A组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显著优于B组(P<0.05)。所以,多彩画笔对于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并能提高患儿的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春阳,谭春妍,吴春明等.作业疗法应用多彩画笔在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6(16):277-278.
[2]黄艺敏.作业疗法应用多彩画笔在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9(65):143-143.
[3]王平平,李恩耀.作业疗法应用多彩画笔在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中的作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6,3(11):28-28.
[4]郑宏磊,梁岗岗.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J].中國康复医学杂志,2011,26(4):371-373.
康复治疗技术OT疗法 第5篇
第四节
作业疗法
一、概述
(一)定义(definition): 是指应用与日常生活、工作有关的各种作业活动或工艺过程,有选择地进行某项活动并产生某一特定效果或目标,以进一步改善和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的治疗方法。
(二)特点:
(1)针对性
(4)现实性
(2)趣味性
(5)强调集体治疗的重要性
(3)主动性
(6)表扬和奖励的必要性
(三)内容
1)运动功能训练(2)认知训练(3)感知训练(4)ADL训练(5)生的活自助具指导使用(6)生活工作环境的改造
(四)治疗作用
(1)改善躯体功能(2)改善心理状态(3)提高生活自理能力(4)提高职业技能,达到自立(5)有利于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五)PT与OT的区别
OT
PT 的目
恢复认知和自理功能
恢复运动功能 方法
应用认知、生活、生产
应用增强肌力、耐力及
中的作业活动训练
ROM 等活动训练 特点
认知、感觉、精细活动比
粗大运动比重大,注重活
重大,注重操作和认知能力
动能力
工具
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文娱
增强肌力、耐力、平衡、工具、矫形器
及ROM的器械 时间
介入较运动疗法晚
较早
二、作业疗法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物学问题
疾病、创伤
功能失调
(二)心理方面的问题
紧张、焦虑、自卑等
(三)社会方面的问题
与他人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下降
三、作业疗法的程序
(一)对患者的作业能力详细评估
1、感觉、运动能力
2、认知能力
3、心理社会能力
(二)环境的评定:对患者所在生活、工作环境的设施情况做详细的调查,找出不利于患者活动的设施问题和改造的可能
(三)确定选择作业的类别
1、自我照顾作业
2、生产作业
3、娱乐作业
(四)作业实施
四、OT中的功能训练
(一)运动功能的作业训练
1、增强肌力训练
木工、沙磨板等
2、扩大ROM训练
木工、沙磨板、滚筒、木钉的摆放等
3、改善协调
灵巧度的训练
木工、沙磨板、滚筒、木钉的摆放、编纺、套圈、抛沙包等
4、平衡训练
套圈、抛沙包、推小车、大幅度捡木钉等
5、耐力训练
小负荷、多重复
(二)感觉功能的作业训练
软硬的辨别
冷热觉 声音的辨别等
(三)知觉功能训练
实物觉、图形觉、辨别身体各部分、空间定向力,失认症的训练等。
(四)认知功能训练
定向能力
注意广度
记忆力
判断力
时间安排
计算力
(五)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
1、转移注意力
2、镇静情绪、增强自信心
4、宣泄情绪
(六)增强社会交往的训练
集体劳动
集体文娱活动
集体体育活动
五、OT中的技能训练
(三)ADL训练
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坐起训练、转移训练、进食训练、洗漱训练、穿衣训练、家务训练
(二)职业技能训练
木工作业
黏土作业
编制刺绣作业 缝纫训练
办公室作业
(三)休闲娱乐训练
书画、集邮、手工艺、欣赏音乐、舞蹈、下棋、扑克、球赛等
(四)辅助用具的使用
助行器、拐杖、矫形器、假肢、轮椅等
(五)改造环境(barrier free passage)
1、门口:宽80cm
2、通道:宽1.2m
3、楼梯:高小于30cm,深小于15cm 宽:1.2m
4、坐便椅:高40~45cm,有扶手
5、洗手池:池底部的高度能放轮椅
6、环境的改造:无障碍设施
六、治疗时间和频度
循序渐进的原则
–30-40 /次
1次/日
七、临床应用
1、适应症:NS疾病、骨关节疾病、内科疾病、儿科疾病
脑瘫康复疗法的语言训练怎么做 第6篇
脑瘫康复疗法的语言训练怎么做?
保持正确姿态:当患儿有了较好的躯干控制能力与进食能力时,可以系统开始语言训练,交谈时要与患儿眼睛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位置过高会使患儿全身过度伸展不利于发音。
增加说话和活动的量,父母不要因为与患儿说话得不到回应就丧失信心,应利用各种机会跟患儿说话;做游戏时与患儿一起已经进行呼吸和发声训练,寓教于乐引起患儿对训练的兴趣。
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话,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残疾人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 第7篇
(一)概述
1.定义是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运用物理学、力学原理,借助各种手法、治疗器械及患者的自身参与,通过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或改善患者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称为PT。运动治疗师简称PT师。PT是康复治疗方法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手段,也是社区康复的重点。运动疗法以运动为手段,着眼于功能。也就是以运动这一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治疗的目的包括: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耐力,改善平衡协调功能,提高整体运动功能。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积极参与,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身体功能与心理功能均得到全面改善与提高。
2.运动疗法分类
(1)按用力程度分类。①被动运动:指运动时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其作用是预防挛缩和粘连的形成,刺激伸屈反射,增强本体感觉,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做准备。②助力运动:指部分借助外力的辅助,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的整个运动过程。外力可以来自机械,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③主动运动:指既不需要辅助力也不施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完全由患者主动独立完成的运动。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耐力。④抗阻运动:是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运动。阻力可以是器械的,也可以是徒手的。多用于肌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2)按肌肉的收缩形式分类。①等张运动:等张运动是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等张运动又分为:一是向心性等张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又称为向心性缩短,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
缩。.是离心性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被拉长,又称离心性延伸,如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②等长运动:等长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不变,张力增加,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又称静力性收缩。多用于骨科患者肢体被固定后患肢肌力训练。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①神经科疾病:偏瘫、脑瘫、截瘫、周围神经病等;②骨科疾病:四肢骨折与关节脱位、截肢后、脊柱骨折、关节术后、颈椎病、腰腿痛、类风湿关节炎、脊柱畸形、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等;③内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等;④其他:烧伤后、肿瘤等。
(2)禁忌证。发热、疾病的急性期、出血倾向、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剧烈疼痛等。
(二)几种常见的运动疗法
1.维持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的练习称之为关节活动范围练习,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所通过的运动弧,各关节都有正常活动范围,也就是关节活动度值。关节活动按是否借助外力分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辅助运动3种,以及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和器械运动两种。
(1)被动关节运动(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训练):此种训练方法无需患者肌肉主动收缩,而是借助他人、器械及自我肢体辅助来完成。用于偏瘫、截瘫等无肌肉收缩的患者,主要目的是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变形。①训练方法:治疗师根据关节运动学原理完成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
一是躯干被动活动方法,治疗者一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关节,另一只手把患者的双膝关节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达到牵拉外侧躯干肌群的目的。
二是肩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握于患者上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上部,两手同时慢慢地把患者的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
三是肩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的体位与前屈位相同,治疗者手的摆放位置移动平面为额状面。当患者的上臂被移置到肩外展90度时,手心旋转向上后,再继续移动直至接近同侧耳部。
四是肩关节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肩关节被外展90度时,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者腕关节,围绕肘关节做向上或向下的旋转。
五是肘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当患者上肢呈外展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其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作屈伸的动作。
六是膝关节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小腿,另一只手用手心托住患者的脚后跟,双手一起沿矢状面向上推。
七是髋关节后伸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呈侧卧位,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髋节,另一只手从下向上托住膝关节及小腿,用力向后拉。
八是被动牵拉胭绳肌,即为直腿抬起的训练,治疗师跪于床上,在膝关节展的状态下屈曲髋关节,同时用自己的一侧膝关节把患者的另一侧下肢固定于床上,以防止在运动过程中这侧下肢向上抬。
九是被动牵拉跟腱,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只手的手心握住患者的,脚后跟,前臂贴于患者足底外侧,利用身体的重量向上拉。
②注意事项:一是关节活动的各个方向都要训练;二是尽量做到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三是被动关节活动的动作应缓慢柔和、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四是每个关节每个运动方向,上肢一般3~5次,下肢5~10次,每日做2次为宜。
(2)辅助主动运动的训练:用于患肢肌力工、Ⅱ级的患者,患者能够有肌肉的收缩,但不引起关节活动或关节活动范围达不到正常值,治疗师设法使其关节活动达到全范围。自我辅助方式有:利用平面或训练板,肢体置于一平滑的木板或桌面,让患者在该平面上滑动肢体,达到活动关节的目的。还可用悬吊装置、人手辅助等方法进行辅助主动运动的练习。注意事项:①根据活动受限的关节不同,采取适当的体位;②注意固定关节的近端;③治疗师熟悉被活动关节的解剖位置及运动方向,向患者讲明动作如何做,运动方向是什么;④动作宜缓慢、有效地完成,动作之间有一短暂的休息过程;⑤随着主动肌力量增加,辅助力渐减少。
2.增强肌力训练如果患者能主动完成一全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时,说明肌力达到Ⅲ级以上,可以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以使肌力逐步增强至正常。肌力增强训练的方法就是在肌肉运动时施加阻力,让肌肉抗阻力活动。常用的方法可分为徒手训练,如徒手等张训练及徒手等长训练,应用器械训练如弹力带、沙袋、哑铃、弹簧、悬吊式抗重力等方法。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方法。根据目的、肌力的级别不同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2)正确设计姿势与肢位,患者感舒适、稳定,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全力完成动作。
(3)防止出现代偿动作。
(4)充分固定运动肢体的近端。
(5)科学计划每日的运动量(以次日无疲劳感、剧烈疼痛为宜)并持之以恒。
3.平衡和协调功能训练偏瘫或截瘫患者都可有平衡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视觉信息输入缺少、前庭功能紊乱、本体感觉缺失或消失、肢体缺失、瘫痪、小脑功能紊乱等。平衡是逐步发展的,平衡障碍的训练原则:①从最稳定的体位到最不稳定的体位逐渐过渡(即人体重心逐渐增高,支持面越来越小);②先静态平衡完成后,再训练动态平衡;③从睁眼活动逐步过渡到闭眼活动;④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头、躯干、四肢活动,注意提示患者精力中,逐步提高能力。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需要身体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来成。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展。因此,训练首先从静态平衡开始,静态平衡也就是对某一静态姿势的控制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训练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关节的挤压,刺激关节感受器,诱导姿势反射的出现;另一方面增强关节两侧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从而达到稳定关节的目的。当静态平衡能完成时,就可训练动态平衡。
(1)坐位平衡的训练:训练身体重心向前、后、左右动作时的动态平衡。
(2)跪位平衡的训练:跪位与坐位相比,身体的支撑面积减少了,身体重心与支撑面的距离也提高了,因此维持平衡的难度也增加。跪位平衡的维持,除了具有头与躯干的控制能力以外,还增加了躯干与骨盆的控制能力。
(3)站位平衡的训练:立位平衡除了按静态和动态平衡划分以外,还可从肢体角度方面分为双足和单足的平衡。双足静态平衡的训练,可以让患者在站立位下,治疗师诱导其平衡反应的出现。可让患者站在平衡板上;训练重心横向或纵向的转移,为单足立位平衡和步行作准备。
4.步行训练偏瘫、截瘫患者大部分经训练可以获得步行能力。偏瘫患者患肢有屈髋、屈膝的能力以及患肢有一定负重能力后开始步行训练。训练方法如下(以偏瘫患者为例)。
(1)支撑相训练:患者站立位,治疗师位于其后,双手放在骨盆两侧,诱导患者将体重移到患侧,然后令健腿上下台阶。
康复作业疗法操作 第8篇
一、高血压的概念及主要症状
(一)高血压的概念。
高血压是指由于动脉血管硬化而导致的以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又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主要症状。
早期高血压症状不明显,约有50%高血压病人完全没有症状,有时有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到了高血压病中晚期,血压持续增高,可出现眼底出血、心绞痛、脑中风、肾功能下降等并发症,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二、高血压的诊断与分期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收缩压等于或大于18.6kPa(≥140mmHg)或者舒张压等于或大于12.0kPa(≥90mmHg)。高血压还可以按血压升高的程度或高血压主要受累器官的病变程度来进行分级诊断。
(二)高血压的分期。
Ⅰ期高血压无器质性改变;Ⅱ期高血压至少存在左室肥厚、视网膜动脉扭曲等症状;Ⅲ期高血压心脏、脑、眼底、肾等器质性损伤及功能不全,症状有心绞痛、脑卒中、视网膜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三、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的因素
(一)遗传。
高血压不是遗传病,但其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患病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无家族史者。
(二)饮食。
摄入过多的钠盐是我国高血压的主要因素,脂肪和饮酒与高血压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吸烟。
吸烟的人患病的可能性远远高于不吸烟的人。
(四)体力活动。
长期缺少有规律的运动易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性。
(五)肥胖。
在高血压患者中男子有约75%、女子约有65%是由于超重和肥胖引起的。
四、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措施
(一)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要长期坚持治疗,不能在症状有所好转后停止治疗。因为目前的治疗手段只能缓解症状和延缓病变的发展过程,这可以通过保持低于140/90mmHg及控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来实现。
(二)治疗高血压的措施。
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主要指减少饮食中的食盐摄入量,控制体重,以及进行适合的有规律的运动。Ⅰ期高血压可以以非药物治疗为主;Ⅱ期高血压则以药物治疗为主,以非药物治疗为辅。
五、高血压的体育康复机制
(一)运动时对血压的影响。
运动产生的刺激能调整了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的血管运动中枢的功能,使血管产生扩张,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血管的外周阻力,尤其是对舒张压的降低有着较大的意义。运动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肪蛋白的含量,这些都有利于减少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二)运动过程中血压的变化。
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全身性运动时,肌肉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可使外周阻力降低,此时可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变化不明显,有时舒张压反而会下降。力量练习会对肌肉中的血管产生挤压,从而增大外周阻力,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明显升高。一般而言,患者不适宜采用这些运动方式。
六、高血压体育康复的锻炼方法
主要形式应是有大量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步行、健身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体育康复项目。
(一)步行与健身跑。
开始时速为7090步/min (34km h),持续10分钟以上,适应后再进行健身跑,健身跑时要精神放松,掌握好节奏并与呼吸相结合。运动时心率不要超过130次/min,运动后不应出现头晕、心慌和明显的疲劳感。
(二)太极拳与太极剑。
其动作柔和,肌肉放松且活动幅度较大,运动时要求思绪宁静,所以对降低血压有很好的作用。
(三)气功。
以放松为好,适宜采用较大幅度、张弛有序、上下肢都参加的动作,不宜长时间进行等长收缩。
七、高血压体育康复运动的强度、时间与频率
(一)运动强度。
以40%70%摄氧量储备或心率储备的强度时降低血压的适宜运动强度。
(二)持续时间。
以3060分钟为佳。
(三)运动频率。
每周训练37天能取得降压的效果。由于一次运动后的血压降低能够持续数小时,因此坚持每天训练可以有更佳的效果。
八、注意事项
(一)做好运动前全面的身体检查。
1.患者如果安静时收缩压大于20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不要参加运动训练。2.抗阻训练中应避免屏气动作。3.有血压升高迹象的患者(如血压大于160/100mmHg),在进行有氧训练前应有药物治疗。训练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这可能会使他们减少其降压药的服用剂量。
(二)最好有专业体育康复师的指导。
高血压患者的体育康复运动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遵从专业医师的指导,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段和运动频率,遵循循序渐进、全面性、系统性的训练原则,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如若没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则自身一定要掌握一定的体育康复知识与注意事项。
九、结语
世界高血压联盟(WHL)通过多种方式,对13.5万人身体健康状况与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血压与健康状况呈反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的血压普遍低于不常参加体育活动者,健康状况也优于后者。因此WHL建议,体育锻炼应该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中得到关注和提倡。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完全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务必遵循相关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3]邓树勋, 王健, 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洪兹.运动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5]姚鸿恩.体育保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中医音乐康复疗法 第9篇
【关键词】 音乐康复疗法;心身康复;中和之道
【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025-02
音乐康复疗法是指运用音乐以及相关手段针对康复功能障碍者进行心身调节,促进功能恢复,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疗法,是心身康复的具体体现[1]。心身康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根据人体心身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特点及其规律,指导临床功能康复,促进功能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它以心身一元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重视自我心身调控,围绕人体内在生命力之核心,养护生命力,提升自我康复能力。
1 中医康复之核心理念——心身康复
中医以及中医康复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自我康复能力的提升来达到防治疾病和克服功能障碍的目的。中医康复的主要指导思想为心身一元论基础上的形气神整体观。
中医学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精神心理因素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中医整体观之“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宗旨与传统音乐调“和”之道本质相通。 古语云:“乐者天地之和也,和生万物,和者医之本,乐药同源也”。对人体心神的关注,贯穿整个中医的诊治以及调理康复过程。从诊断开始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治疗中提出“凡治之法,必先本于神,养生康复中强调 “形神合一”,无不渗透着这种核心理念。《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对最佳健康状态的描述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这些论述,非常简洁地阐明了形、气、神三者的关系。养生保健,强调心身健康,心身和谐,就是强调人体自我生命力的提升和锻炼。通过对“神”的调节,保持心理的健康。
余瑾等[2]学者认为心身康复既是中医整体康复中的特色,也是未来整体康复的必经之路,符合世界康复医学的主流。中医是重视状态的医学,调整好状态,激活潜能能更好地促进功能的恢复。大量临床康复实践发现[2],心身状态比较好的患者,即便功能出现障碍,但是逐渐会好转;而功能状况良好,而心身状态不好的患者,功能会逐渐降低,甚至出现疾病复发或再发的情况。所以,状态与功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但状态是前提,是决定性的因素。
2 中医音乐治疗之原理——辨证施乐
《黄帝内经》记载: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宫、商、角、徵、羽主要描述的是一种意境和意象,与人体的状态相感应。
中国音乐学院编制的中国天韵五行音乐结合不同病人的体质来进行分类,将五行音乐每行分阴阳二韵,可用于辨证施治。根据受治者的体质和病情特性,来选配合适的曲目,进行调节。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五行音乐,治疗时可遵循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因季因时因人辨证选乐。中医五行理论,在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意境特点,五音应五脏辨证配乐。宫、商、角、徵、羽对应数字1、2、3、5、6。
由整体思维观和辨证思维观指导下心身康复的实践体系。即根据受治者的体质、情志和病情特性,来选配合适的曲目,进行调节。中医音乐康复疗法,结合中医心理治疗学的模式,分别从“情绪-认知-意志”三部分来进行人体身心调节。如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配合六字诀导引“呼”字诀。如: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选用阳韵调式的《黄庭骄阳》,其曲有骄阳似火,湿气尽消的意境,有温中健脾,升阳益胃的功效,适用于食少腹胀,神疲忧郁、腹泻、脏器下垂等症。
3 中医音乐康复治疗——中和之道
中医音乐康复治疗以康复者为中心,使其能够自由表达,实现自我回归、重组心身,创造灵性。中医音乐治疗的心身调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觉醒、重组、创造[2]。中医音乐康复治疗强调心身健康,心身和谐。
3.1 觉醒阶段——放松身心,回归自我 通常聆听音乐,抚慰精神,放松身心,使患者回归自我。常常采用哼鸣或者吟唱的手段来完成,配合导引,在发出内心最深层声音的同时,调整自我状态,进入当下,或者用音乐配合穴位按压法,调节身心。通过聆听音乐,选取合适的同质和异质音乐进行连接,使人体进入身心放松状态。在音乐的调节下,结合形体穴位的有效刺激达到安神的作用。
3.2 重组阶段——审观内在,调节各种负能量,疏导解化,重组身心 随着自我内在探索的深入,会唤想每个人心中的各种负面情绪,在音乐的引导下,逐渐觉知,疏导解化,重组整理,培养正面情绪和认知,神气相合,阴阳调和,此阶段是身心融入内在的自然循环之中,无有滞碍。
中庸思维恰可通过对自我和外在情境的省察,对他人行为的感受,对自身行为的把握,因而促进个人的适应能力,达到一种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状态。
3.3 创造阶段——内在形神合一,开启身心,创造新的灵性生命 当内在调和,融入循环无尽的自然和谐状态之时,人体自我康复能力充分调动,全面调理、克服各种功能障碍,康复心身。人与环境本是一个整体,内在的和谐状态,是一种人自身整体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在此种和谐自然状态中,获得幸福,实现人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4 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音乐康复疗法分别从“情绪-认知-意志”三部分来进行辨证施乐,运用心身康复中的“觉醒-重组-创造”三个阶段达到自身整体和谐的状态。笔者认为,中医五行音乐治疗的理论观点应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根基之上,寻找适宜于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的临床疗法。故音乐治疗的本质更应倾向于由整体思维观和辨证思维观指导下心身康复的实践体系。
《乐记·乐论篇》认为:“乐为天地之和”,中国传统音乐是表达“中和之道”的艺术,强调“中和之美”,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非常宜于治疗,平衡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的本质,不是混合,而是和而不同,强调动静结合,在宁静中致远等,与中医学理论中强调“阴阳平衡,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思想本质是一致的,可见,中医音乐康复治疗的本质为“中和之道”。
参考文献
[1]黄国志.音乐治疗与心身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4(2):48-50.
[2]余瑾,曹喜俊,邵瑛,等.中国原创医学思维指导下的心身康复·音乐治疗实践之汶川行[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11:6.
康复作业疗法操作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