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资料:京剧文化
考场作文资料:京剧文化(精选8篇)
考场作文资料:京剧文化 第1篇
【精彩素材1】
“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理工大学
檀板声声奏响国粹艺术的节律,皮黄阵阵唱响民族民族精神的凯歌。11月9日晚7时。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理工。来自中国京剧院的演员们在校西院大礼堂为广大师生倾情展现了国粹的无限魅力。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明白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亲自担任出演解说。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京剧的产生、发展和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作用,详细说明了京剧的综合性、虚拟性、诚实性、城市性、古典性等特点,使同学们在享受一道丰盛的精神视听大餐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指出,京剧追求的是行与美、动于情、达于理、至于合,是真正的高雅艺术。希望能在京剧艺术进校园的同时,大家也能走进京剧艺术。许多喜爱
京剧艺术的师生兴奋地表示非常喜欢本次演出。他们认为这种形式的演出不仅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京剧艺术,并且还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
【素材点拨】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在流行歌曲泛滥,哈日哈韩的风气席卷全国的情况下,京剧的地位越来越尴尬。许多外国人对京剧的了解甚至要深于许多中国人。国粹得不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面临这样的情况,国家文化局也许是该做些事情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开放意味着什么”等。
考场作文资料:京剧文化 第2篇
进了剧团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从道具到演员我都感觉说不出的稀奇。院子里的堆放的箱子里面装的是演员的行头,真想打开瞧一瞧。可是都上着锁应该是很宝贝的东西。
我进练功房时组员和家长们已经排列坐好,只见大厅中间有两位年青的演员在表演节目给我们,还真不含糊,看得大家直鼓掌叫好。这里一位阿姨在给我们讲: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我们大家听得连连点头,家长们都直呼,原来京剧有这么多说法。大家真是上了一堂学校里没有的京剧课。
这里的姐姐们表演结束,她们拿出自己用的双鞭子来给大家演示,让同学们也上来试试,看着她轻快的舞动着双鞭潇洒自如,我主动接过来,可双鞭到我手里就不听话了,怎么也舞动不起来,急得我汗珠直冒。姐姐手把手的教我也点也不嫌烦,在她的指导下我稍稍会一点,姐姐说不要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是从小就练习的,如果你从现在开始每天练下来,将来也会和我一样”。
一位姐姐模样的演员给我们表演“小放牛”教师讲她年纪其实并不小,只是有的角色就需要这种娇小的人来塑造小孩形象,剧中大概的意思是:一个牧童正在放牛,邻村的小姑娘路过二人相见,对唱歌舞,互表爱慕之意而别。。。。。。
小姐姐边唱边舞,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表演的恰到好处,我都呆住了直到大家热烈的掌声才让我回过神来。
谈考场作文的文化意识 第3篇
一、倡导国学,绝非复古
费孝通先生在文化自觉论中说:“文化自觉是人类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历程和发展倾向,而不是文化复归,更不主张全盘他化。”然而在对文化继承发展、坚守革新中,人们还存在诸多偏颇与分歧。辜鸿铭、南怀瑾等先生倡导的“圣贤是文化之本,文化由历史圣贤创造”的理念, 也不乏有高呼“把儒教重新定为国教,建立一个儒教社会”复古主义者。
其实,所谓的复古文化在极度自信后隐藏着极度不自信,因为复古文化减少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可能。真正独立的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中发展,坚守中革新,一定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能对现代社会的畸形发展有所矫正。
有些考生在写作时,语言绝对化,极端化,一切以古为圭臬,弃今日如敝履,这种态度是绝对不可取的。美美与共首先要有像傅雷所说的“我始终是中国儒学的门徒”的虔诚与坚守,还要有如林语堂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激情与胸怀,不能固执己见,更不能党同伐异。
二、文化多元,而非西化
哲学家陈嘉映有言“我梦想的国土,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的。”中国的文化客厅里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我们愿意倾听他国语言的流畅优美、借鉴他国文化的深刻动人处,但更懂得欣赏我们的吴侬软语的温婉、秦腔南音的韵味。提倡文化多元,这才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生长在现代环境中的部分考生,对于文化,却总是缺少了文化自信,总是在写作中不经意的流露出对于唐诗宋词的厌弃,对于欧柳王颜的鄙视。
但是,“真理往前多走了一步就是谬误”,全盘西化论者不加质疑地追随西方现代化,对西方理论毫不犹豫地全盘接受、生搬硬套,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现代化危机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忘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不服,毁掉的会是千年的中华的文化。嫁接而成的文化永远是异类,无法站稳脚跟,难以对国民的精神产生推动力。
有些考生在全盘西化的牵绊下,文章写得费劲费力却又不讨好。其实,真正的大同社会中,容得下高歌狂飙者,容得下思恋古事者,容得下愤慨激昂者,容得下低吟徘徊者,容得下放浪形骸者,容得下温润君子者。
正如费老所言,“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的自治地位。”惟有理解多元文化,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中找到适当的位置,真正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文化独立,并非趋同
“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这句话其实说出了文化独立的重要性。文化只有有自己的个性,才能为时代铭记。文人也只有做到拥有独立的个性才能成为时代的经典,如沈从文与湘西,鲁迅与绍兴,林雨堂与鼓浪屿,张爱玲与上海。各有其美,成就中国文化之美。所以,文化只有“和而不同”的,才能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谈考场作文的文化意识 第4篇
一、倡导国学,绝非复古
费孝通先生在文化自觉论中说:“文化自觉是人类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历程和发展倾向,而不是文化复归,更不主张全盘他化。”然而在对文化继承发展、坚守革新中,人们还存在诸多偏颇与分歧。辜鸿铭、南怀瑾等先生倡导的“圣贤是文化之本,文化由历史圣贤创造”的理念, 也不乏有高呼“把儒教重新定为国教,建立一个儒教社会”复古主义者。
其实,所谓的复古文化在极度自信后隐藏着极度不自信,因为复古文化减少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可能。真正独立的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中发展,坚守中革新,一定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能对现代社会的畸形发展有所矫正。
有些考生在写作时,语言绝对化,极端化,一切以古为圭臬,弃今日如敝履,这种态度是绝对不可取的。美美与共首先要有像傅雷所说的“我始终是中国儒学的门徒”的虔诚与坚守,还要有如林语堂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激情与胸怀,不能固执己见,更不能党同伐异。
二、文化多元,而非西化
哲学家陈嘉映有言“我梦想的国土,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的。”中国的文化客厅里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我们愿意倾听他国语言的流畅优美、借鉴他国文化的深刻动人处,但更懂得欣赏我们的吴侬软语的温婉、秦腔南音的韵味。提倡文化多元,这才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生长在现代环境中的部分考生,对于文化,却总是缺少了文化自信,总是在写作中不经意的流露出对于唐诗宋词的厌弃,对于欧柳王颜的鄙视。
但是,“真理往前多走了一步就是谬误”,全盘西化论者不加质疑地追随西方现代化,对西方理论毫不犹豫地全盘接受、生搬硬套,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现代化危机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忘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不服,毁掉的会是千年的中华的文化。嫁接而成的文化永远是异类,无法站稳脚跟,难以对国民的精神产生推动力。
有些考生在全盘西化的牵绊下,文章写得费劲费力却又不讨好。其实,真正的大同社会中,容得下高歌狂飙者,容得下思恋古事者,容得下愤慨激昂者,容得下低吟徘徊者,容得下放浪形骸者,容得下温润君子者。
正如费老所言,“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的自治地位。”惟有理解多元文化,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中找到适当的位置,真正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文化独立,并非趋同
“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这句话其实说出了文化独立的重要性。文化只有有自己的个性,才能为时代铭记。文人也只有做到拥有独立的个性才能成为时代的经典,如沈从文与湘西,鲁迅与绍兴,林雨堂与鼓浪屿,张爱玲与上海。各有其美,成就中国文化之美。所以,文化只有“和而不同”的,才能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有些考生对于文化的绝对化,认为好的文化只有一种模式,甚者认为只有中国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是别国的总能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这样的文章表面上看来慷慨激昂,气势如虹,读起来很具感染力。但真正品读,却经不起推敲。文化本来是人类的文化,绝非一个族群,一个区域,一种主义的文化。如梁思成却冲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放下民族仇恨,勇保奈良城,与维克多·雨果因法兰西参与破坏圆明园而痛斥法国国王一样,他们有美人之美的大度。这份气度能穿越历史,超越民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文化本来就是为了社会的更加繁丽多姿而存在。余秋雨对此也说:“如果连文化也走向了全球一体化,那必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场大灾难。”南非大主教图图曾言:“为了我们的差异而欢欣!”而蔡元培亦言“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保持文化的独立,多元与发展,如此中国文化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中华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对中华文化有清醒的认识,自觉自信,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如此方“有容乃大”,如此才可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文化。
考场作文资料:诚信 第5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巧诈不如拙诚。——荀子
3.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4.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潘序伦
5.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6.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德国诗人。
【运用思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谎言只能得逞一时,却难以立世。没有诚信的人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做人还是要以城信为本。
【精彩素材1】
为战友守一辈子墓
1969年8月15号,位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别拉河突发洪水,堆放在河边的国防物资被冲到洪水中,当时正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和陈健一起跳进洪水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在这次抢救国家财产的过程中,年仅20岁的金训华壮烈牺牲,比他小一岁的陈健活了下来。陈健后来回忆说,他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金训华在洪水中托了 他一把。因为感恩、内疚,也因为那份知青战友情,从那时起,陈健就在自己心里暗暗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在那片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在这之后,陈健每年都来到金训华的坟前,为他扫扫墓,说说心里话。一晃36年过去了,当年的上海知青纷纷返城,只有陈健仍然守候在金训华墓旁。
【素材点拨】
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0多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义士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适用话题】
“诚信”、“心灵的责任”“战友情”等。
【精彩素材2】
总裁为赴约而终止演讲
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到科罗拉多大学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杰夫的商人通过演讲会的主办者约卡尔见面谈一谈。卡尔答应了,但只能在演讲后而且只有15分钟的时间。
卡尔兴致勃勃地为大学生们演讲,讲他的创业史,讲商业成功必须遵守的原则,不知不觉中时间已超过了与杰夫约定的见面时间,显然他已忘记了与别人的约定。正当卡尔继续兴致很高地演讲时,他发现一个人走上讲台来放下一张名片后转身离去。卡尔拿起名片一看,背面写着:“您和杰夫在下午两点半有约在先。”
卡尔猛然省悟。于是他果断的终止了演讲,到外面找到了正在等他的杰夫,向他致了歉意后,便又滔滔不绝地告诉了杰夫他所想要知道的一切。
【素材点拨】
不论我们的目标多么伟大,或者有多么伟大的事业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承诺并且去做好它。因为做人和经商的成功秘诀中最不能缺少的两个字是:诚信。
【适用话题】
考场作文资料:知识 第6篇
【名言警句】
1.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歌 德
2.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约翰生
3.天然的才能好像天然的植物,需要学问来修剪。——培 根
4.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而来,不是靠记忆而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托尔斯泰
5.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6.知识是引导人生到达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李大钊
7.任何容器都装得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徐特立
8.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运用思路】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达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它会丰富人的内心世界,让一个人活得更精彩。“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只有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能在理想的蓝天中自由自在的翱翔,最终飞向成功的彼岸。
【精彩素材1】
要知识而不要学位
1936年,华罗庚到号称世界数学中心的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到校后,他被告知:可以在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华罗庚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旁听生!”在短短的两年旁听时间里,他刻苦学习,掌握了广泛的数学知识,发表了十几篇论文,提出关于塔内题的“华氏定理”,彻底解决了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问题。因此,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1938年,华罗庚告别剑桥,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不但获得了广博的知识,而且为祖国挣得了巨大的荣誉。
【素材点拨】
知识的取得,必须依靠刻苦的学习和不息的进取。所以,我们更应该看重知识获得背后的巨大付出。华罗庚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挣得了荣誉,同时也获得了知识。
【适用话题】
“选择”“荣誉”“价值”“爱国”“知识”等。
【精彩素材2】
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已被无数事实证明。
假如不懂得地质学,人们就不会知道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下的宝藏;不懂得信息科学,就会变成耳聋眼花的现代人;不懂得基因科学,就不能克服遗传障碍,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建设祖国需要知识,管理国家需要知识,建设好我们的学校也需要知识。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难以在现代社会生存;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就会落后挨打。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到
图书馆查阅资料,以致在他的座位下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宋朝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在他房中,柜里装书,桌上堆书,床上铺书,他睡觉枕的还是书。他给后人留下了9000多首诗,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毫无疑问,成就的取得与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素材点拨】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腾飞需要科学技术;时代告诉我们,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离不开科学技术;前进的社会不断地提醒我们,祖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接班人,我们要从今天做起,努力学习,向着世界科技的高峰攀登。
【适用话题】
考场作文资料:山川 第7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运用思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可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精彩素材1】
山谷中的谜底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雪松、柏、女真等树,而东坡只长雪松这一景观是个谜,许多人不知所以,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揭开这一谜底的是一对夫妇。
那是一个
妻子发现了这一秘密,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称是。少顷,两人似是明白什么似的,相互吻拥在一起。
【素材点拨】
人生亦是如此。在我们几十年的生命里程中,常常会受到大的、小的、内部的、外部的等等种种压力,对于这些压力要尽可能去承受。在的确承受不了的时候,
“快看,黑雪!”忽然有个队员惊叫了起来。队员顺着他的手势一看,原来不知何时起,雪花不再那么白了,夹杂着一些灰色的雪,渐渐的,雪越下越大,雪花也越下越黑,满天的黑雪旋舞嘶吼,半空中像有一个披着黑袍的恶魔一样,遮住了
考场作文资料:京剧文化 第8篇
所谓文化或者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相互比较中文化空缺的现象就会被人们感知。关于空缺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认为空缺是“存在于一种局域文化而缺省于另一种局域文化的东西”;王秉钦提出“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何秋和把空缺定义为“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综合前人所述,文化空缺是指一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部分。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信仰习俗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一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经常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物。索罗金指出,弥补“文化空缺”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沟通和传播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国粹京剧的宣传和推广,在西方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热。然而在京剧文化的对外宣传中,由于文化空缺的存在,京剧的外译也存在着许多障碍。目前,已有不少的翻译家或学者对京剧领域的翻译进行过探索,比如,刘宝杰对京剧行当和剧名的翻译策略,以及对京剧名称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毛发生也探讨出了关于京剧术语翻译的一些策略和技巧;陈福宇对京剧动态术语的翻译研究等。这些研究都涉及到了京剧中一些乐器、服装、角色、艺术手法、表演形式等的译法,而少有考虑到其译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效果。本文则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解析京剧文化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并讨论其翻译补偿策略,从而使京剧文化的翻译达到“交际”的效果。
二、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索罗金把文化空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民族心理空缺、交际活动空缺和文化空间空缺。接下来就从这三方面来解析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以及对应的翻译补偿策略。
1.京剧汉译英中的民族心理空缺现象。民族心理空缺主要包括性格、情感和思维能力方面的空缺。与西方人大胆开放张扬个性不同,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决定了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内敛含蓄的。这一点明显地在京剧这一艺术形式中展现出来。无论是眉目传情表达爱意,还是用双目圆睁表达惊讶,或是以吹胡子瞪眼表达气愤,京剧演员在台上用其精湛的演技向观众传递着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时甚至比直白的语言更具震撼的效果。不同于西方歌剧始终追求逼真写实的表演效果,中国京剧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非常普遍。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善于猜,善于捂,善于从无形中看有形,正如京剧中的一些虚拟场景,中国人一看便知;而西方人直接开放的民族特性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直白明了的事物。
例如:“一座城门就代表整个城市,手中一柄浆就表示划船,手握一马鞭就表示骑马。时间、地点和情景的展示主要依靠舞台上的表演。”
译文一:A city gate represents the whole city,an oar represents boating,and a whip represents riding horse.While they show the time,place,and scene mainly depend on the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译文二:A city gate represents the whole city,an oar signifies boating,and a whip evokes riding horse.While they show the time,place,and scene mainly depend on the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not only the props.
译文一完整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对于对京剧有一定了解的译文读者来说,看到译文一可以基本还原出原文所描述的画面,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对于对京剧一无所知的译文读者来说,他们长期受西方歌剧表演形式的影响,已形成舞台戏剧依靠道具表现地点场景的固定思维模式,那么他们读到译文一时便会产生疑问,且无法还原原文所描述的画面,达不到该译文“交际”的效果。译文二相比译文一除了对“表达”的翻译多样化之外,增译了“not only the props(不仅仅是道具)”,增译部分明确地表达出了原文暗含的一层意思,即京剧对于时间地点和情景的展示主要依靠舞台上的表演这一点不同于要求舞台道具写实的西方歌剧,从而使外国读者阅读时将京剧与他们的歌剧区分开来,这样更容易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一艺术形式。译文二增译部分直接点明“道具”这一具象,使得京剧中的抽象场景有了参照物,符合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民族心理,因而译文二更能达到“交际”的效果。
2.京剧汉译英中的交际活动空缺现象。交际活动空缺主要包括交际行为空缺和思维方式的空缺。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思想教育以及生活模式使得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交际行为和思维方式方面大有差异。这一点也在京剧这一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京剧发展成型于明清时期,也就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最为根深蒂固的时期,所以在此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京剧中的每种角色都有其明确的分类和代表意义,在表演中每一类角色的化妆和行头服饰都有固定的格式。也就是说,我们看一个角色的化妆和行头服饰便可知道,该角色是正派或者反派,是主角或是次角。但是西方的歌剧中的角色则不受其服饰妆容的限定,观众依靠情节与对白来判断。
例如“演员角色分成四类:生(男角)、旦(女角)、净(花脸男角),丑(丑角)。”
译文一:The acto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sheng(actor)”,“dan(actress)”,“jing(actor with a colorful face)”,“chou(actor with an ugly face)”.
译文二: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sheng(male roles),dan(female roles),jing(male roles with facial paintings)and chou(clowns).
“生”、“旦”、“净”、“丑”属于京剧行当中的行话,既然是行话,那么外行人自然不会轻易地理解,更何况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所以这些行话的翻译若想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必须从译文读者对该文化的接受度出发。两个译文都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对原文中的行话进行翻译,但不同的是“丑”的翻译。译文一中只是对括号中内容字面上的翻译,译者并没有将“丑”的指代含义表达出来;译文二将“丑角”译为“clowns(小丑)”,而小丑是西方文化中代表搞笑滑稽的一个形象,与京剧中的丑角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之下,译文二更能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借助于西方文化形象来对京剧角色进行解释,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京剧中的角色分类。
3.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间空缺现象。文化空间空缺主要包括认识感知空缺、文化储备空缺等,这也是京剧文化翻译中最常见的一种文化空缺现象。一个人的认识感知和文化储备来源于其所生活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京剧作为中国国粹经典,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加难以被译文读者理解,所以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也由此而来。
例如:“京剧演员在舞台上主要使用四种基本的表演形式:唱(唱腔)、念(道白)、做(面部、身体造型和表演)、打(武打)”。
译文一:On the stage,Peking Opera actors mainly use four basic forms of performance:“chang(singing)”,“nian(spoken part)”,“zuo(face and body shape,and performance)”,“da(fighting)”.
译文二:Peking Opera actors mainly use four basic performing methods on stage:chang(singing),nian(recitation),zuo(facial and body posturing and acting),da(martialarts).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中的艺术手段,其中“唱(唱腔)”是指唱歌,“念(道白)”是指具有音乐特色的念白,而西方的歌剧中的“对唱”和“对白”与“唱”、“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可以借用译文读者对歌剧的认知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京剧中的艺术形式,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两个译文对“唱”、“念”、“做”、“打”的翻译均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但译文一括号里的注释部分,并没有真正地贴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使得译文读者更加不知所云,而且将“打”解释为“fingting”,完全忽略了“打”的艺术内涵,而是将其与“搏斗”划为等号,误导读者。译文二中的“singing”和“recitation”,借助了译文读者对西方歌剧的认识感知和文化储备,弥补了对中国京剧文化的空缺,且保留了京剧的文化特色。
三、结语
文化空缺向来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矛盾更加凸显。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中凝结的中国文化用可被外国人轻易理解和接受的外国文字表达出来,更是困难重重。所以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那么译者必然要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并采取各种翻译补偿策略来克服文化空缺,使中国文化更好的被世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Tylor,Edward.Primitive Cultural.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71.
[2]巴尔胡达罗夫著.蔡毅等译.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许高渝,赵秋野等.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何秋和.论空缺与翻译理论[J].中国俄语教学,1997(02).
[6]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J].社科纵横,2010,03:112-115.
[7]刘宝杰.试论京剧行当和剧目名称翻译[J].中国京剧,1995,(4):15-17.
[8]毛发生.京剧术语翻译及其方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9]陈福宇.京剧动态术语翻译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
[10]Sorokin,Pitirim A.Social and Cultural Dynamics.New York:the United States Book Press,1937.
考场作文资料:京剧文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