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广播移动客户端
开发广播移动客户端(精选3篇)
开发广播移动客户端 第1篇
CMMB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CMMB标准通过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方式发送,在信号覆盖范围内,能够满足人们在小屏幕、小尺寸、便携的手持类终端如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车载、船载便携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接收新闻、资讯、娱乐等电视节目的需求。为了加快CMMB的推广和应用,全面评估CMMB性能,尤其是测试CMMB的移动接收效果和城市覆盖效果,有必要设计专用的针对CMMB的移动接收/覆盖测试系统。
在城市中,无线传输的阴影效应十分明显,但是CMMB系统可以很方便地采用单频网和补点发射技术来对城市中的接收盲点进行补充覆盖。为了在限定成本下达到最好的覆盖效果,单频网发射器和补点发射器的位置选择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对CMMB系统的覆盖进行精确测量。笔者为此提出了一套CMMB覆盖测试系统方案,已经实现完成并用于广播电视规划院组织的全国37个城市的CMMB覆盖测试工作。
2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的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测试系统分为外设和PC两部分,外设部分有CMMB测试接收板,便携式频谱仪和GPS接收机,与天线相连用于接收测试信号;PC部分按照功能划分为几个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GIS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其中数据采集模块通过USB接口可以方便地和外设进行通信,发送控制信息,接收测试数据。数据采集后,测试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在GIS模块中显示当前位置的场强和误码,在数据分析模块中显示当前时间的场强和误码的实时统计信息。同时,数据存储模块实时地将接收到的测试数据保存到ACCESS数据库中,并通过oledb技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操作。测试系统通过数据库可以对测试过程进行回放操作以及对测试数据做分析汇总。
3 数据采集和存储模块设计
3.1 USB通信设计
高速和高精度成为了现在数据采集的主流,也是今后发展的一种趋势。传统的数据接口一般采用PCI总线或RS-232串行总线。PCI总线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可达132Mb/s,也可以即插即用,但是它们的扩充槽有限且插拔不方便;RS-232串行总线连接比较方便,但是传输速率太慢,不易用于高速传送数据和传送大量数据。USB(通用串行总线)支持高达480Mb/s的数据传输率,而且具有方便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特性以及无需外接电源,这就集中了PCI和RS-232串行总线的优点,因此,将USB接口技术应用于数据采集是非常适合的。
测试系统中CMMB测试接收板的USB接口芯片选择的是Cypress公司EZ-USB FX2系列中的CY7C68013A,该芯片包含一个8051处理器、一个串行接口引擎(SIE)、一个USB收发器、8k B片上RAM、512字节Scratch RAM、4kB的FIFO存储器以及一个通用可编程接口(GPIF)。测试系统采用Cypress公司提供的底层驱动程序来和硬件进行交互,并根据需要做出修改,对硬件驱动类进行封装。具体的包含关系如图2所示。
3.2 GPIB/VISA通信设计
GPIB接口是目前最常用的智能仪器的接口,这套接口系统最初由美国HP公司提出,后被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接受为程控仪器和自动测控系统的标准接口,也被称为IEEE-488接口或IEC-625接口。使用GPIB接口,可将不同厂家生产的各种型号的仪器,用一条无源标准总线方便地连接起来,组成各种自动测试系统。
VISA(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是一个用来与各种仪器总线进行通讯的高级应用编程接口(API),是VPP系统联盟制定的I/O接口软件标准及其相关规范总称。VISA库函数是一套可方便调用的函数,其中核心函数可控制各种类型器件,而不用考虑器件的接口类型。
测试系统使用Agilent N9340A手持式射频频谱分析仪作为场强数据的采集外设,由于频谱仪是USB接口,没有提供GPIB接口,故需要通过VISA库函数来进行操作。测试系统采用NI公司的NI-VISA库,对控制信息(如设置频率、带宽、参考电平等)和数据输出(读取场强值)进行封装。具体的封装关系如图3所示。
3.3 串口通信设计
串口是计算机与外部串行设备之间最常用的数据传输通道。当数据从CPU经过串口发送出去时,字节数据转换为串行的位;在接收数据时,串行的位被转换为字节数据。串口通信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一些工业控制系统中,通常要求系统具有实时计算能力,串口能够满足高效中断处理、多任务和通信的需要。
现在市场上的GPS接收机虽然有各种接口连接到PC端,但在其内部都是通过串口与计算机进行通信。串口通信流程是:打开串口,设置串口通讯参数(通讯端口号和通讯格式),读/写串口,事件和错误处理,关闭串口。在测试系统中,采用的GPS接收机是HOLUX GR-213型卫星定位接收机,需要通过USB转串口驱动对它进行操作。
3.4 数据存储设计
测试数据的保存和回放功能也是一般测试系统的必备功能。测试系统使用Access数据库来保存数据,并通过oledb技术来管理和操作数据库。
4 数据分析及GIS模块设计
4.1 测试接收板数据分析
通过测试接收板的信号解调过程可以获得一些反映信道情况的参数,如RS误包率、LDPC误包率等。如果接收的是PN序列,可以与本地生成的PN序列对比计算出误码率(BER);如果接收的是视频信息,可以通过本机的解复用和解码器进行视频播放。测试系统还对接收电平进行了估计,并通过频谱仪作了校正,在没有频谱仪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频谱仪记录电平值。
4.2 GPS数据分析
GPS接收OEM板的型号甚多,性能各异,但它们的GPS定位信息串行输出格式大多采用美国国家海洋电子协会制定的NMEA-0183通信标准格式。其输出数据采用的是ASCII码,内容包含了纬度、经度、高度、速度、日期、时间、航向以及卫星状况等信息,常用语句有6种,包括GGA、GLL、GSA、GSV、RMC和VTG。如果和卫星通信正常,可以接收到如下数据:$GPRMC,
一个完整的NEMA-0183语句是从起始符“$GPRMC”到终止符“
4.3 基于MapX的GIS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地球表面及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信息系统。组件式GIS开发是目前较为流行、高效和快速的GIS开发模式,它既沿用了专业GIS产品的强大制图功能,又能根据需要灵活实现各种管理功能。它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可以脱离大型商业GIS软件平台独立运行,并且对开发者的GIS专业背景要求不高。
测试系统采用的是基于MapX的GIS设计。Map X是MapInfo公司向用户提供的具有强大地图分析功能的Active X控件产品。MapX是按图层组织地图的,在创建图层时,都要为其建立一张表,与图层相对应的表中不仅存储了图层中对象的地理信息,还存储了和对象相关联的其它属性信息。通常在MapX中使用的图层都是矢量图层,可以进行无限缩放而不丢失该图层的地理信息。
MapX控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的操作实际上是对各类对象的操作。Map X的基本组成单元是Object(单个对象)和Collection(集合),并通过Constants(内容)和Events(事件)相互交互。图4表示了MapX组件的模型结构。Map是MapX的顶层属性,每个Map对象主要包括Datasets、Layers、Annotations三个对象集合。Layer用于操作地图的图层,所有的地理信息都存储在图层中;Annotation用于在地图上增加文本或符号,Annotation位于所有其它图层的上方并且不与任何数据连接;Dataset用于实现地图与数据的绑定,绑定的数据源可以是DAO、ADO、ODBC数据源、RDO、Map Info Table文件,还可以是一个规定了格式的文本文件。
4.4 使用GoogleEarth导出数据库
Google Earth(简称GE)是一款由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软件,它把卫星影像、航空照片、三维地面模型等GIS信息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供人们浏览使用,是目前较热门的大众化的地理信息系统。
测试系统可以将数据库里的数据转化成特定格式的文件,Google Earth通过生成的文件,就能够将电平,场强的标示显示在卫星影像上,这样就可以方便的观察出某些测试点的具体环境(如高楼,立交桥等容易形成阴影区的地方),这是非卫星图所不能提供的。
5 覆盖测试效果
使用本测试系统进行CMMB无线覆盖测试,只需将一根接收天线置于测试车辆车顶,通过一分二的功分器供给测试接收板和便携式频谱仪(若没有频谱仪也可以用测试接收板估算场强),GPS接收机本身自带天线,整个测试系统可由车载逆变器供电。
测试系统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显现出极大的便利性,顺利完成了大量CMMB覆盖测试工作。从这些测试结果中可以得到CMMB的接收特性,从而对整个传输系统的设计提供指导。图5和图6显示的是北京市CMMB信号的场强和误码的覆盖测试效果图。图7是北京市预计覆盖区域的场强统计,给出了平均电平和电平分布。图8是北京市误码情况的统计,给出了测试总路程和误码路程以及误码分布。由上述几幅图可以看出,由于北京已经建设了多点的单频网,预计覆盖区域内的平均电平非常高,因此,整体覆盖效果良好,误码主要出现在一些信道环境复杂的地区(如立交桥下,发射点附近的阴影区内),而因覆盖电平低造成的误码则很少。
6 结束语
这套测试系统通过软件手段屏蔽了不同接口的差异性,对测试人员而言使用外设就像使用普通的数码产品一样方便。测试系统使用了GIS组件,把测试数据、时间、地理信息结合在一起,生动直观地显示测试过程,测试人员不再需要与枯燥的数据打交道,通过地图就可以知道测试结果。测试系统不但能简单方便地进行场强,误码等参数测量,而且通过数据库还可以回放和统计测试数据。目前测试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广播电视规划院组织的全国37个城市的CMMB覆盖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1]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EZ-USB FX2Technical Reference Manual Version2.1. USA ,2002
[2] National Instrumentation Corp. NI-488.2 Function Reference Manual for Windows. 1999.
[3] MapInfo Corporation. MapInfo MapX Developer’s Guide Version 4.5. 2000.
[4] 齐锐,用MapX开发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基于移动多媒体的广播系统开发 第2篇
1.1频带宽度
多媒体广播频道所使用的频道是跟传统所用的数字电视一样的,所采用的规定也跟传统的模拟电视频道一样。频带宽度一般是在6MHz到8MHz之间,但也存在个别特殊情况,比如韩国的T-DMB标准的信道频宽只有1.536MHz,, 因此,需要在传统的电视频道中插入3到4各信道。
1.2信源编码
信源编码要参照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标准,一般采用视频、音频和数据数字信号都是经过H264压缩过的编码,进入复用器打包成有188各字节的传送包,然后送入到发射机进行信道编码。目前多媒体广播信源压缩编码标准一般为H.264,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标准。
1.3多载波调制技术
多载波调制技术有很多种,OFDM只是其中一种,它可以采用串并变换的途径将处于高速移动状态的数据流分配到其他多个子信道传输,这些子信道的传输速率比较低,由于子信道的周期会慢慢增加,因此可以减轻对系统产生的影响。通过在OFDM符号间插入保护间隔的方法, 可以令到保护间隔增大,甚至比无线信道最大时延扩展的时候还要大,从而达到摒除掉由于多径产生的符号间干扰,这种干扰英文简称为ISI。另外,移动多媒体也多采用4K模式的傅里叶变换,在系统设计开发时通过调制子载波数目来实现傅里叶变换的大小。
1.4信道编码和调制
目前所采用的多媒体广播标准有着共同的信道编码选择,也即是统一采用RS外码,内码用的比较多的是LDPC、 卷积码或者是Turbo编码,同样,数字调试基本上也是用的一样的,通常有BPSK,QPSK,DQPSK或者是16QAM。
1.5单频网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是基于广播网作为基础的,跟地面数字电视所应有的标准一样,都是用的单凭组网。正是因为移动多媒体跟数字电视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所以移动广播标准跟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同样都可以采用单频网组网。由于移动多媒体的特点基本上都跟数字电视一样,所以移动多媒体充分使用了移动通信网,而且为了适应手机移动终端设备小屏幕需求,在图像格式上多采用CIF,QCIF或QVGA。
2广播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2.1信号同步
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有两种不同的信号同步技术,一种是基于导频的,另一种是基于循环前缀。由于基于导频这种信号,其接收端具有先验的特点,其传输方式是在时频二维空间固定的位置上进行的,具有较强的能量,其作用是用于同步信号,主要有连续导频和离散导频,不同种类的导频其功能也不同。基于循环前缀技术,它有效利用了OFDM循环前缀的特性,通过估计频率和对时域进行联合定时之后,OFDM符号的一些数据会重复, 两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信号在同步时如果有出现差错,符号定时、载波同步和采用时间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其中,如果在符号定时时就出现了问题,这就等于在调解信号中增加了一个相位旋转,这个相位旋转是跟子载波成正比关系的。如果旋转必须控制在一个采样点内,否则就会出现ISI,使得子载波间的正交性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又会产生ICI。但由于CP给运用到OFDM中,这跟常用的单载波传输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比较起来,系统不会对符号定时有跟高的要求,只需要求FFT窗落在一定的区域,也即是不受信道时延扩展影响,就不会对子载波正交性产生破坏作用,仅仅只是引发调解信号相位出现了转移。OFDM系统的子信道比较窄,系统容忍不了载波同步出现过大的偏差,这要比对符号定时的要求严格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频偏,会令到接收信号的相位发生转移,还会发生衰落,对子载波间的正交性产生破坏作用,但只要频偏小于20赫兹,这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作用是比较小的。此外,发送端D/A时钟和接收端的A/ D时钟在出现同步不完全的时候,就会发生采样漂移,从而引发子载波的相位发生转移,引入ICI,造成SNR损失。从整体实践情况来讲,采样时钟频偏的发生几率是比较小的。在广播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接收信号保护间隔的周期性来实现时钟的同步。如果要检测采样时钟是否有存在偏差,可以利用对相邻两个空符号起始点间的采样时钟技术与与标准规定的样值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2.2信道编码与调制
传输信号有时候会出现差错,为了减少这种差错率,提高可靠性,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一般会采取信道编码的措施来增强纠错能力,同时还采用利用效率比较高的频带调制方案来改善系统传输速率。信道编码,一般有以下几种:DVB-H, 它是采用RS码结合卷积码作为级联编码, 调制可选QPSK,16QAM, 常用信道传输净码率为3.72Mbit/s或是7.46Mbit/s,一个6MHz或是8MHz宽带可传输6~20路不同的移动电视节目;T-DMB采用RS结合多码率删除卷积码作为级联编码, DQPSK调制,信道带宽1.54MHz, 在一般的接收条件下,主业务信道可用净码率为1.152Mbit/s。Media FLO采用RS级联Turbo码,QPSK或16QAM调制,在6MHz宽带中可以达到5.6Mbit/s,最多可以支持10路的实时视频节目以及多路非实时音视频节目;CMMB采用RS和LDPC编码,BPSK/QPSK/16QAM调制,广播信道物理层宽带为8MHz和2MHz,可以在30~3000MHz的范围内进行数字多媒体广播;T-MMB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不仅支持DQP-SK, 而且还可以支持8DPSK和16DAPSK调制方式,LD-PC译码器可自适应终止迭代,从而可以大大降低接收机功耗。
2.3单频网
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通过运用OFDM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抗多径干扰作用。 利用单频网技术可以将多个发射台组合成同步发射网来实现信号的发射。SFN对发射端要解决的难点就是,要求就是发射机能够实现相同信号在同一时间或近似瞬时发送,而且还要求频率一样;一旦发射机出现了频偏,用于接收信号的子载波就会失去了正交性,用于对抗移动接收的多普勒的性能就会发生下降。如果发生发射机间有时偏存在,起到保护接收信号作用的间隔就会变短,从而降低了SFN的性能。接收端要解决的难点就是,在发射台交叉覆盖到的区域内,要怎样才能实现信号的可靠接收。在实践中,各地区存在的模拟发射台好建筑物都比较高,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在这些发射台和建筑物上架设天线。在SFN建成之后,为了防止出现信号盲区,可以采用小功率发射机或是Gapfillers补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实现信号的覆盖效果,另外,还可以采用较高增益的接收天线来提高接收能力。
3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因素
3.1调制传输
在上文经常提到的OFDM英文简称, 其中文其实就是正交频分技术,对处于高速运行状态的数据调制成低数据,这些低数据频谱混叠,并且多个同时并行,由于子载波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存在的,所以混叠以后不会存在相互干扰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很大限度提高对于频谱的利用效果。在OFDM技术的调制下,数据从高速转为低速,数据符号周期延长了,从而也提高了OFDM抗多径延时性能的提升,接收机均衡器复杂度也同时降低了。同时, OFDM正交调制和调解还可以采用快速傅立叶变化FFT,,正是这个FFT让系统复杂性得到了降低,最终才使得OFDM技术能够被应用到实践中去。
3.2传输模式
2k和8k两种传输模式是DVB-T系统中常用的传输模式。其中,8K的传输模式不但有较强的抗多径回波能力,而且其符号的持续时间和保护间隔也比较强。 但是,符号持续时间不能够过长,如果过长的话,信道估计时间也会延长,这样要对快变信道进行实时跟踪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信道宽带条件相同情况下,8k模式子载波间隔只有2k模式的四分之一,这也意味着8k模式下的系统对多普勒频的容忍能力要低4倍。其实从整体性能来讲, 2k模式和8k模式的功能是相反的,8k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系统覆盖的范围, 而2k模式却能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的接受能力。
3.3时间分片与节电
像手机这类手持式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终端,电池量是比较有限的,如果接收机功耗比较大的话,节目还没播放完, 移动终端接收设备的电池量就耗光了。 所以,为了降低接收机的功耗,一般都会使用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是基于时间复用的,叫做分片技术,所谓的分片技术指的是节目数据不用在子载波上连续传送,而是在某一时间片占有更多的子载波或者是独自占据所有系统宽容量,并会对节目下次传输的时间做出规定。通过这种方式,移动接收终端机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接收制定的节目数据,而不需时刻处于接收状态,在其他很多时间段里,接收机都是处于待机或关机状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接收的能量损耗。
3.4物理帧结构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物理层帧结构的好坏直接会对系统的同步和频偏校正、频道切换速度、节电能力、频谱效率等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在Media FLO系统中,超帧头一般会设置两个符号长的时分导频,以便对同步和频偏进行校正。
3.5分层传输和星座映射
为了让节目的发送先后不受优先级束缚,DVB-T系统采用了将优先级节目映射到不同星座点的处理方式,以提高抗干扰能力。Media FLO系统按照基本和增强两个模式将同一个节目进行划分,将基本数据映射到欧式距离星座点,这样就可以提高接收机接收节目基本能力的能力, 并通过将优先级比较低的数据增强,就可以达到提高节目质量的目的。
4结束语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在当今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其传播质量和效率,我国对多移动媒体广播网络的建设的投资力度正在加大,不断推出能够在移动多媒体终端设备观看的节目,并探索更多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运营模式。基于移动多媒体的广播系统开发的技术能力方面还有更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本文通过研究探讨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开发技术点,希望有助于广播系统开发技术的提高。
摘要:移动多媒体广播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形式,在信号覆盖的范围内,可以支持多种类型移动终端接受广播信号,实现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播放广播影视节目和接收信息服务,满足当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本文主要论述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主要特点、广播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等。
开发广播移动客户端 第3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以及无线通讯技术发展,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和学习设备。传统基于浏览器访问的网站架构无法满足移动终端的访问需求, 通过手机访问传统网站, 会出现兼容性差、布局混乱、交互困难等问题。移动Web前端开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如果要迅速地开发某种应用, 就需要一种高效且通用的开发技术。HTML5+JQuery Mobile技术的多种新特性和跨平台特点正迎合了移动平台多样性的需要。
二、 HTML5 和JQuery Mobile介绍
(一) HTML5
HTML5 是万维网的核心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的第五次重大修改[1], 是继HTML4 以后的下一代HTML标准规范, 它提供了一些新的元素和属性, 增强了互动性, 并有效减少了开发成本。HTML5 标准最大的变化是支持Web绘图功能, 如图形绘制、路径绘制、变形、绘画等。HTML5 标准中的多媒体, VIDEO视频和AUDIO音频正好弥补了多年来需要插件才能播放Flash模式的缺陷。为了满足本地存储数据的需求, HTML5 标准中新增了两种存储机制Web Storage和Web SQL Database, 解决了移动信号不好时可以进行离线应用的问题。使用地理定位能够实时获取你当前在地图上所在的位置, 这将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的特点[2]。
(二) JQuery Mobile
因为有了HTML5 的支持, 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研究基于移动平台的Web应用框架, JQuery Mobile就是其中之一。JQuery Mobile能够充分体现其开发优势, 在传统Web网站基础上, 根据移动设备平台的特点展示其移动版的Web站点。JQuery Mobile是基于JQuery、HTML5 和CSS3 构建的, 其目的是提供一个丰富的、交互性强的接口来兼容不同的移动平台。
JQuery Mobile为所有的主流移动操作系统平台提供高度统一的移动界面框架, 开发者不需要再为每种移动平台编写单独的应用程序, 可以确保外观、感觉和行为在不同移动平台上的一致性。拥有出色的弹性, 轻量化以及渐进增强特性与可访问性。具备的主要特征如下[2]:
1. 基于JQuery核心语法, 易于学习。
2. 支持所有主流移动平台。
3. 采用基于HTML5 标记元素驱动配置JQuery Mobile各种组件, 不需要Java Script配置, 减少了Java Script脚本数量。
4. 自动初始化。JQuery Mobile通过使用HTML5 标准的data-role属性来对相应的插件或组件初始化。
5. 简单的API。基于触摸屏设备优化, 并且提供一个适应不同移动设备的动态触摸用户界面。
6. 可配置的主题风格。框架提供了6 种不同颜色的主题风格, 配置简单, 并支持如text-shadow、boxshadow、gradients等CSS3 特征。
三、移动Web需求分析
珠海广播电视大学目前拥有针对PC终端开发的校园网、电大在线等网络学习平台, 它们在促进教学、管理、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越来越多的师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进行信息浏览和学习, 手机端显示浏览传统网站时会有诸多不便。根据珠海广播电视大学在线学习平台 (网页版) 的功能, 对手机网站的基本需求在于呈现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的主要信息, 同时方便师生登录查看最新公告, 尤其是教务信息和教学信息。
作为传统网络教学平台的补充, 为了便于教学与管理, 移动Web与传统网络教学平台共享用户信息以及相同功能的教学资源, 以便教学双方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教学, 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管理。在移动Web设计过程中, 我们在传统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 在不改变平台架构的基础上, 增加一个移动设备访问界面, 简化了设计流程, 提高了开发效率, 实现代码复用。
充分考虑移动设备屏幕空间相对较小等因素, 移动Web界面应尽量简洁, 操作简便, 并且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浏览器平台。同时根据目前已有的电大在线平台和校园网已有功能, 追踪目前师生访问率最高的板块列表, 移动Web的总体目标为:保障师生员工及时获取学校教务、教学、招生等方面的信息, 操作简便、易于维护。据此设置了首页 (包含校园新闻和通知公告) 、教务 (主要是与师生课堂内外有关的一些管理信息、学籍信息等内容) 、教学和招生四个栏目, 详细的移动Web界面主要模块如图1 所示:
四、移动Web的开发与测试
在本次移动Web开发中, 主要采用第三方UI框架模式, 它是指在项目中通过引入一些第3 方提供的UI界面代码库, 包含底层用户交互动画、特效和可更换主题的可视控件等, 开发人员可以直接用它们来构建具有很好交互性的移动Web应用。因此笔者在视图中引入JQuery和JQuery Mobile库, 快速开发出兼容性高且简洁美观的界面, 利用其提供的AJAX异步Java Script和XML工作机制, 使页面在交互时实现部分刷新, 避免重复加载库文件和重复的代码来节省流量。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步骤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 引入JQuery Mobile框架
采用从官方网站 (http://jquerymobile.com/download/) 上下载库的方式, 引入JQuery Mobile框架。官方网站上下载JQuery Mobile库 (含CSS库) , 然后将其放置于与网页同一目录下。同时在网页head区域包含这些文件即可使用该框架。其中, meta中加入viewport, 是为了让不同移动浏览器知道屏幕大小, 设置页面宽度。具体代码如图2 所示:
(二) JQuery Mobile固定导航栏
移动Web导航栏通过Navbar部件实现 (加入属性:data-role=”navbar”) , 它提供多达5 个按钮和可选图标系列, 通常位于页眉或页脚内部, 固定导航栏能方便用户切换页面, 快速定位, 需要固定导航栏, 设置其所在页眉或页脚的属性:data-position="fixed", 如需全面定位, 向该元素添加data-fullscreen属性即可, 触摸屏幕将隐藏和显示页眉及页脚, 实现全屏查看。根据Web设计需求, 笔者将导航栏放置在页面底部。
(三) 系统数据库设计
学校原有网络版平台数据库建立十分详细, 数据量庞大。在建设移动Web时充分运用已有的数据库信息, 直接使用查询语句, 调用原有数据库, 提升了开发效率。
(四) 用户界面设计
在设计开发移动Web过程中应把握简洁、易操作的原则;注重信息扁平化原则, 减少信息层次关系, 用户以最少的页面抵达目标操作页;加强页面的交互性和通用性, 提高用户体验。
(五) 系统测试
本系统包含首页显示新闻动态和通知等信息动态, 首页用于校园信息收发方便沟通, 教学页面呈现:已选课程、学籍信息、调停课信息等用于学习, 教务页面展示教务管理相关信息, 招生页面用于招生报名以及信息查看。将该系统在多个移动浏览器进行测试, 该网站都能正常运行, 从测试结果看, 运行流畅, 界面简洁, 数据稳定, 能很好满足师生对性能和外观的需求。
五、关于网站的反思及改进方向
本文通过引入HTML5+JQuery Mobile, 在原有传统网络平台基础上, 利用原有数据库和整体框架, 快速搭建我校移动Web。与传统网络课程形成互补, 弥补传统课程网站需要PC端才能访问的不足, 使得师生只要拥有一般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就可以随时访问网站, 从而合理利用时间碎片, 提高教学和管理热情。所实现网站经过测试, 能够通过Android、i Phone、i Pad或PC机友好地访问, 并且兼容大部分浏览器。移动Web已在我校得到应用, 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 提高了信息交互效率。但是随着师生需求的细化, 该网站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交互功能。具体包括如下三方面:
(一) 实现独立的用户登录功能
目前该移动Web的登录部分是和原网站数据库信息连接的, 部分链接直接指向PC端网页, 还没有涉及到独立的登录板块。今后应进一步开发, 需要将用户登录功能独立出来, 实现所有页面适应移动端浏览器。
(二) 实现进一步交互功能
为了增强网站的互动性, 本网站应加强交互功能建设, 如:留言、投票、实时交流等功能。可运用bootstrap搭建响应式手机软件交谈聊天页面样式进行实时交流等。
(三) 实现下拉刷新数据功能
目前每个栏目默认显示6 条数据, 其他数据则需要点击更多才能查看。为了减少用户操作, 增强交互便利性, 下一步可研究如何实现下拉刷新数据, 显示更多数据这一功能。
摘要:本文以珠海广播电视大学传统教学网站为基础, 利用HTML5与JQuery Mobile框架, 提出了快速开发基于移动浏览器构建移动Web的一种方案, 并在Web开发和实践应用基础上进行反思, 提出改进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HTML5,JQuery Mobile,移动Web
参考文献
[1]互动百科.HTML5[EB/OL].http://www.baike.com/wiki/HTML5, 2015, (12) :20.
[2]覃凤萍.基于HTML5_JQuery Mobile的移动Web应用开发研究[J].大众科技, 2015, (7) :9-10.
[3]高广银, 崔梦新, 王唯佳.移动Web快速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4, (8) :124-128.
开发广播移动客户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