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精选11篇)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2年3月,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合并有高血压病的脑梗死患者132例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患者均经脑CT或磁共振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调查内容:基本信息、卒中高危因素的知晓情况、高血压治疗情况、是否接受过相关的宣传教育。病情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2]:无症状:0分;无明显残疾, 有症状, 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1分;轻度残疾, 能自我照顾:2分;中度残疾, 行走不需要帮助, 部分活动需要帮助:3分;严重残疾, 行走和自身护理需要帮助:4分;重度残疾, 二便失禁, 完全依赖他人:5分;死亡为6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病治疗情况

高血压病治疗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见表1、2。

2.2 高血压控制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高血压控制情况相关因素分析见表3、4。

3 讨论

脑卒中复发导致患者已有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 因此对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级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了解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对高危因素进行及时处理对脑卒中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见的脑卒中高危因素有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其中高血压病为最重要的高危因素。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 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脑卒中的患者, 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良好地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卒中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影响脑卒中患者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 接受教育程度越高, 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比例越高, 考虑可能与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患者,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且更容易关注和接受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相关知识等内容。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和病情轻的患者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比例较高, 说明健康教育对患者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具有一定的作用, 而病情轻的患者, 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能够自我护理, 因此其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相对较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教育程度、接受健康教育与高血压治疗和控制呈正相关, 而病情与其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 合并有高血压病的脑卒中患者其受教育程度、病情、是否进行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均有影响, 临床上应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低教育程度、病情严重患者高血压病的治疗意识和控制效果。

摘要:对合并有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132例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治疗及控制情况。教育程度、病情、接受健康教育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相关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 提高低教育程度、病情严重患者高血压病的治疗意识和控制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死,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惠仪, 孙小霞, 汤嘉敏, 等.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与疾病知识的相关性[J].广州医药, 2012, 43 (3) :58-61.

20世界卫生日主题:控制高血压 第2篇

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控制高血压

2017年世界卫生日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宣传运动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对高血压起因和后果的认识;提供如何预防高血压及相关并发症的信息;鼓励成年人测血压,并听从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建议;鼓励采用自我护理,预防高血压;使所有人都可承受测量血压的费用;鼓励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创建促进健康行为的环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步开展宣传活动。充分组织动员媒体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结合各地特色设计世界卫生日宣传海报,并广泛张贴。组织动员医务人员走进社区开展义诊或健康咨询活动,通过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控制高血压的重视。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3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未发现明显出血血管时,经应用控制性升高血压后发现活动性出血,双极电凝止血,再次升高血压未见出血后方可关颅。

结果:患者均于血肿清除术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无再出血病例。

结论:术后再出血固然因素很多,但血压波动为其主要原因,术中控制性升压即人为控制血压波动,使术中出现类似术后血压变化效应,对预防术后再出血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中控制性升压术后再出血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3-0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病人的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其死亡率居脑血管病首位[1],而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使病情迅速恶化,再出血一旦发生其病死率及严重残废率较单次出血者显著升高。提高对再出血相关因素的认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科3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中控制性升压对策的临床应用总结,以提高对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0~68岁,平均58岁。均有高血压病史(1~15年),入院后经头部CT检查明确诊断,纳入患者出血部位均位于基底节区,血肿量>30ml,出血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临床表现以呕吐、偏瘫、意识障碍为主。

1.2病例纳入标准。①均有高血压病史;②头颅CT提示高血压脑出血均位于基底节区;③所有患者未服用阿司匹林,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肝功能明显异常、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④排除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所致。

1.3治疗方法。其中18例患者采取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13例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窗直径约2.5~3cm。31例患者术中清除血肿后均未见明显出血血管,将血压升高至160mmHg-180mmHg时出现活动性出血,充分显露出血点,此时逐渐降低血压利于双极电凝止血,争取一次成功止血,尽量减少盲目、反复使用双极,止血后再次升高血压观察,无出血后血肿壁放置止血纱关颅。麻醉复苏时尽量避免呛咳,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过渡,术后在重症监护室渡过危险期,应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控制血压。

2结果

再出血患者多数在术后24h内存在较大的血压波动。本组病例术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未见再出血,在拔管前发现1例再出血,血肿占位效应较轻,给予尿激酶血肿腔冲洗引流,3天后血肿已清除,拔除引流管。无死亡病例

3讨论

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多为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再出血是HICH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而术后高血压是诱发再出血的主要原因[2,3]再出血一旦发生会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其病死率及严重残废率较单次出血者显著升高[4]术后血压持续波动也是重要的诱因[5],因此术后稳定血压是预防再出血的有效措施。

肺部感染患者肺换气障碍,导致血氧下降,可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引起再出血;清除血肿后颅内压暂时减低,但头部的快速移动可加大脑组织的活动度,引起血管撕裂导致新的出血。因此术后2~3d应注意患者体位,翻身动作轻柔缓慢;麻醉复苏过程欠平稳,患者从麻醉状态到清醒过程中的躁动、拔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刺激都可能造成患者血压急剧波动引起术后早期再出血。此外,呼吸道的梗阻、尿潴留是造成患者血压波动另外的常见原因。

本组病例术中只清除血肿,血肿壁应用脑棉片保护,双极电凝止血时不能过于频繁,避免盲目使用双极大片烧灼,此方法止血虽然出血停止,只是因为脑组织大片经烧灼产生焦痂临时封闭出血点,并不是真正将出血点电凝,术后随着血压的波动、烦躁等各种因素的刺激,容易再次出血。在手术中必须保证视野清晰,操作细致准确,明确出血点,争取一次成功止血,尽量减少盲目、反复使用双极,止血后升高血压至160mmHg—180mmHg观察时出现活动性出血,充分显露出血点,此时逐渐降低血压利于双极电凝止血,无出血后血肿壁放置止血纱关颅。对粘连过紧的小血块可保留;对已形成的血肿膜不必处理;对活动性出血点应予电凝,局部渗血面用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贴附,必要时加用医用胶以加强止血效果。术后不宜马上行麻醉复苏,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回病房后给予呼吸机支持通气,如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并有烦躁,可予镇静治疗;经上述手术中升高血压处理措施,手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手术野发生再出血者甚少。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87-9

[2]Morgensten LB,Demchuk AM,Kim DH,et al.Rebleeding leads to poor outcome in ultraearly craniotomy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rology,2009,56(10):1294-1299

[3]Kaya RA,Turkinenoglu O,Ziyal IM,et al.The effects on prognosi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putaminal hematomas through transsylvian transinsular approach[J].Surg Neuro1,2010,59(3): 176-183

[4]梁思泉,张国福,焦德让,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探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3):432~433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4篇

关键词:离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治疗控制率

研究已证明高血压病存在许多危险因素, 而且高血压病可以合并许多临床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流行病学研究已发现, 不同地区、种族和年龄的高血压发病率不同[1]。为了了解包钢老年离休人群的血压分布, 和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 为此我们对这一人群进行了调查, 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06年对包钢在册离休人员 (除外认知力差及不能行动的) 682人进行整群调查, 男477人, 年龄77.98±3.97岁;女205人, 年龄75.38±4.43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务人员询问调查对象填写, 填写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指标、个人病史、家族史以及疾病知晓、控制情况等。血压测量采用汞式标准袖带血压计, 根据调查对象上臂选择适当袖带, 取坐位休息10分钟后测量右上臂SBP (收缩压) 、DBP (舒张压) , 取3次测量 (间隔30秒) 的平均值。高血压诊断和控制标准依据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调查前有高血压史并服用降压药者均判定为高血压患者;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为SBP/DBP<140/90 mmHg。知晓率定义为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比例。治疗率定义为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药物治疗控制率定义为利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降至正常的比例。人群控制率定义为参加调查的所有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降至正常的比例。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分析用SPSS11.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作为标准人口, 对患病率进行标化。

2 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682人, 人群平均收缩压水平女性高于男性, 平均舒张压水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随年龄而增加呈上升趋势 (直线相关系数rs=1.0, P<0.01) , 见表1。

高血压患病人数273人, 粗患病率为40.0% (男性36.7%, 女性47.8%) , 标化率为43.11 % (男性36.97%, 女性49.64 %) , 人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直线相关系数rs=1.0, P<0.05 ) , 在同一年龄组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 见表2。

本次调查共确诊高血压患者273例, 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为71.4%, 采用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为54.9%;血压治疗控制率为30.7%, 病情控制者占全部治疗者的20.7%, 见表3。

*男女比较, P<0.01;

3 讨论

本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3.11%, 高于 1991年全国高血压普查的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 40.4 %[2], 高于成都60岁以上老人高血压患病情况[3],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女性高于男性, 这与北方血压高于南方血压有关。收缩期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甚至比舒张压增高更具危险性[4]。本人群收缩期高血压占整个高血压人群的7.10%, 稍高于1991年全国调查资料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6.83%[5]。

知晓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是接受降压治疗的第一步, 本次调查为离休的一组特殊人群, 他们具有优良的医疗条件, 且年平均收入为3 236.78±253.61元, 疾病预防意识强等特点。所以本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为71.4 %, 显著高于1991年全国高血压普查的知晓率 (30.2%) , 但仍有28.6%的高血压患者未被发现。因此, 应加强本人群定期测血压制度, 加强高血压知识的普及与其主要危害、危险因素的宣教工作。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病治疗及预防的重要性, 以提高他们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服药的顺从性, 以减缓高血压危险度的升级速度[6]。另外还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 促进人们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稳定情绪等, 避免或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通过高危人群的筛查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建立高血压病例档案, 进行动态观察、生活指导及药物治疗, 提高病情控制率, 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8-270.

[2]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治疗和控制状况:1991年抽样调查结果[J].高血压杂志, 1995, 3 (Supp l) :14-18.

[3]阮蕾, 秦方, 阎亚非, 等.高血压病现状及问题-成都7 288例人群分析[J].高血压杂志, 2002, 10 (1) :87-90.

[4]刘国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及其危害性[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5, 14 (1) :54-55.

[5]吴锡桂, 段秀芳, 郝建生, 等.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J].中国高血压杂志, 1995, (增刊) :7.

控制高血压健康度晚年 第5篇

自1906年俄国外科医生尼古拉柯洛特建立现代血压测量方法以来,人类对血压与健康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历史的教训非常深刻。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二战时合力击败了法西斯希特勒,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他们都倒在了高血压这个杀手的枪口下。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意气风发的三位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分别在他们人生巅峰的8周、8年和20年后死于高血压脑出血。要想有效治疗老人高血压,就要了解它的特点,以更好地对症下药。

老年人高血压的六大特点

收缩压增高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收缩压水平也会升高,而舒张压水平在60岁后呈现降低趋势。在老年人群中收缩压升高更常见,占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的65%。这主要是由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造成的。研究表明,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量血压,随时调整用药量。

脉压差增大 脉压差是反映动脉血管弹性的指标,脉压差增大也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特点。脉压差>40毫米汞柱诊断为脉压差增大,老年人的脉压差可达50~100毫米汞柱。有研究显示,老年人脉压差是比收缩压和舒张压更重要的危险因素。脉压差水平与脑中风复发密切相关,脉压差越大,脑卒中再发危险越高。

血压波动大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变僵硬,调节功能变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易随情绪、季节和体位的变化而出现明显波动,部分高龄老年人甚至可发生餐后低血压。这样会增加降压治疗难度,选用降压药物更要谨慎。

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所谓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改变为直立体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同时伴有头晕、眼花等不适。因此,老年高血压需要注意测量直立位血压,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应注意。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健康的成年人血压水平应该是早上高,晚上低,夜间血压水平较白天降低10%~20%。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0%或>20%,甚至表现为夜间血压不降反较白天升高,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并发症多 老年高血压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缺血性肾病及高脂血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疾患。若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更易发生或加重重要器官损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防治高血压不仅仅是眼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的产生,这样能使老年人获益更多。

此外,老年人的退行性变值得注意。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改变。说白了,就是“老化”。高血压和人的老化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差,小动脉阻力增加,因而血压随之增高;持久的高血压会使动脉壁损伤,加重动脉硬化,二者互为因果关系,所以老年人容易发生高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

老年人一旦查出高血压,应当积极进行相关治疗。高血压患者一般应该以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高血压是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需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理想的降压药应当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维持降压时间长、服用方便、价格合理。高血压患者应按医嘱有规律地用药,长期有效平稳降压,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才能达到降压效果。医患之间应长期配合、坚持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未推荐的或尚无肯定疗效的降压药物和器具,不要轻信不正当的广告宣传。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有条件者家中最好备一个血压计,可以随时观察血压情况,并酌情加减降压药物,同时亦应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建议城市患者每月1次,农村患者每3月至少1次;全面评估后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以下几类。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洛汀新、开搏通等。

ARB——选择性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代文、科素亚等。

CCB——钙离子拮抗剂,如络活喜等。

还有利尿剂、直接血管扩张剂。

高血压病人坚持每天用药,即使病情好转,仍应服维持量。睡前不要服降压药,防止入睡后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脑血栓。服用降压药期间,慎用或禁忌麻黄素、止咳定喘丸、川贝精片等药物。人参含有抑制体内脂肪分解物质,有高血压的人应慎用。

在生活方式上注意以下几点

高血压病人自我调养也十分重要。用药治疗的同时应辅以生活、环境、精神等方面治疗。

注意饮食 低盐(每日5克),低动物脂肪。高血压、冠心病人中的肥胖者,由于体内的脂肪过多,压迫心肌,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钠盐可引起人体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还会吸收水分,使体内积聚过多的水分,增加心脏负担。所以,要少吃咸(腌)菜、泡盐蛋等食品。 肥胖的高血压、冠心病人要节制饮食,以素食为主,才能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体重减轻了,血压也会降低。

选择低热量食品,多吃低脂肪食品,尽量食用植物油。因为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血浆中的胆固醇就会下降,可以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的发作。动物脂肪、肝、脑、心、肾、黄油、骨髓、鱼子、乳脂等食品,含胆固醇高,宜少吃或不吃。

适当运动 运动量力而行,可选择运动量轻、时间长些的“耐力性”项目锻炼身体。

生活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7~8小时),劳逸结合。不急不躁,控制情绪,喜乐有度。 消瘦的高血压和冠心病病人,要吃鱼、瘦肉、豆及豆制食品,以增加体内的蛋白质。豆制品中含有谷固醇,可以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维生素C也可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故高血压、冠心病病人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酸味水果)。

生活禁忌 高血压一定要忌酒、戒烟、不喝浓茶,以免加重病情。切忌大便干燥,高血压病人用力解大便,容易发生脑出血、心绞痛。多吃些芹菜、韭菜、白菜、菠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洗澡不要用热水或冷水,以减少血压骤然变化,以洗温水澡最为适宜。性生活适度,青壮年患者应尽量控制或减少,老年患者应避免,以防发生意外。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间随机选择本防疫站周边社区、农村的高血压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9例,年龄40~75岁,平均(59.75±6.42)岁,疾病程度:75例患者为一级高血压,45例患者为二级高血压;文化程度:30例患者为文盲,59例患者为小学文化水平,20例患者为初中文化水平,11例患者为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有充分了解,自愿参与。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性别比、年龄、疾病程度、文化水平等方面差异均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研究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压测量以及用药依从性的调查,同时参考相关研究者设计的健康教育获得观念调查表[3],设计高血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了解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不予任何处理,只进行追踪服务。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病的基本概念、疾病的危害以及危险因素;正确用药,每一种药物的作用以及其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使患者了解长期随访的重要性,以及高血压疾病终身治疗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者对自身的体重进行控制,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并且还要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平稳乐观情绪。健康教育的方式为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社区对病人展开健康教育咨询、交谈,咨询方式为面对面、一对一,咨询频率为每月一次,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均已经过专业的培训。如果患者由于个人原因,例如行动不便、交通不便等,可入户家庭随访教育,或者电话咨询。由于本次研究的对象多为农村居民,他们的文化程度比较低,记忆力也比较差,因此医护人员在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中要尽可能的避免过于生硬的专业用语,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对于比较重要的地方要将内容反复多次强调,使患者明白其重要性,并加以记忆,同时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帮助病人强化记忆。对于那些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能掌握的患者,可通过家属教育的方式,使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提醒和督促患者[4]。观察组患者中每个患者都必须要接受不少于5次的血压监测和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健康教育结束之后,采用组间比较的方式,对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血压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及研究期间用药依从性进行比较;用药依从性根据患者是否坚持长期按时用药进行评价,若坚持长期按时服药,则为用药依从,否则为用药不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血压治疗率以及血压控制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所得具体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如果P<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组时,两组治疗率、知晓率、血压控制率及用药依从性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率、知晓率、控制率及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结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体中,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致残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长,现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基层地区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高血压疾病方面的认识比较缺乏,再加上经济因素制约、交通不便、行动不便、复诊受条件限制,他们没有条件获得健康知识,因此高血压病的治疗率、知晓率以及控制率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是高血压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5,6]。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血压测量、饮食方式、生活方式、正确服药指导以及简单的效果判断等。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率、知晓率、控制率及用药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可见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农村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服药依从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总的来说,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知晓率以及控制率,使患者能够长期、按时用药,具有良好的推行效果。

参考文献

[1]欧新燕.健康教育对基层高血压病人的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787-1788.

[2]查滨,胡秋玲,张丽等.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3,8(1):115-116.

[3]顾青,杨小芳,孟红燕,等.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J].河北医学,2000,6(11):985-988.

[4]王传德.基层社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3,(30):279-280.

[5]廖飞雪.健康教育和患者依从性对降血压治疗影响的随机试验[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906-1907.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农三师30岁以上居民(居住时间长于1年),排除长期外出、流动人口。

1.2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上门进行问卷调查和血压测量。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等)、吸烟与饮酒情况、膳食情况、家族史、身高、体重、规律锻炼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等。血压测量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规定,测量血压时被测对象至少静息10min,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3次,每次测量间隔1~2min,以KorotKoff第1音和第5音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取3次血压的平均值。

1.3 判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联盟提出的高血压新标准[3],SBP≥140mmHg(18.6kpa)和/或DBP≥90mmHg(12.0kpa)或近2周内服降压药血压正常者,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体重指数(BMI)=体重(k g)/身高(m)2。超重肥胖定义按W H O的判定标准,BMI=25~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

1.4 质量控制

调查、质控及资料录入人员均经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由负责人现场监督检查,检查测量仪器是否正常,每份调查表格的询问、填写是否正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23.02建立数据库,全部数据应用Epi-info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组与组之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人数共计9870人,平均年龄(49±12.4)岁,其中男3934人,女5936人;汉族6007人,维族3863人。

2.2 高血压患病率

总患病率27.75%,不论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总患病率高于男性(χ2=9.09),维族总患病率低于汉族(χ2=8.72)。汉族和维族平均舒张压比较有显著差异(t=2.74),不同性别之间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表1,2,3。

2.3 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44.76%的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其中32.93%的患者正在服用降压药,7.28%的患者高血压得到控制。除70岁年龄组外,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维族与汉族无明显差别。见表4,5。

2.4 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

调查人群的BMI比较维族明显高于汉族(t=21.76,P<0.001)。

3 讨论

3.1 高血压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量研究表明,随年龄、体重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此次调查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高血压总患病率与2002年顾东风[4]等报道的全国同年龄人口的患病率(27.2%)基本一致。所有年龄组患病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汉族高于维族。在比较不同民族之间的平均体重指数MBI发现,维吾尔族明显高于高于汉族(其超重达到55%以上),而其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低于汉族,这是否提示维吾尔族的高血压遗传程度较低还有待研究。

3.2 公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是体现该地区人群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综合指标

其中知晓率主要反映某地区高血压检出措施和机制的有效性;治疗率主要反映医患双方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和治疗的积极性;控制率反映了高血压控制的最终目标。这三个率共同体现了高血压防治工作中检出、评价和治疗三个环节。本研究显示该地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4.76%、32.93%、7.28%。与2002年顾东风[4]等报道的,我国高血压病人中,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44.7%、28.2%、8.1%基本一致。在今后的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在群众中普及预防高血压的知识;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增加人们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建立健全社区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和建立健康档案、随访制度,提高测压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并对居民饮食生活进行干预,针对维族人群和高血压病人认真做好“查、管、治”工作;在加大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其危害的宣传力度同时,医务人员要选择切实可行又能保证患者长期坚持的治疗方案,并监督指导其规律服药,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同时政府卫生部门给予支持,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体系,合理设置农村医疗服务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使高血压患病率的总水平明显的降低。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兵团农三师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农三师年龄≥30岁的社区职工人群测量血压并询问高血压病史以及高血压的治疗情况。由经过培训的医师对调查对象进行血压测量和资料收集。结果农三师社区职工人群高血压总患病率为27.57%,维吾尔族低于汉族;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44.76%、32.93%、7.28%;维吾尔族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低于汉族;维吾尔族平均体重指数MBI高于汉族。结论农三师社区职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非常低,应采取全面的高血压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需要进行人群高血压的综合干预。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参考文献

[1]武阳丰.我国人群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通讯,2003,32(13:27.

[2]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3]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2):140~144.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8篇

关键词:农村,高血压,健康教育,规范管理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月1日-2013年6月30日收治高血压患者250例, 男117例, 女133例, 年龄45~85岁, 平均63岁, 其中回族176例、汉族124例。病程3~32年, 所有病例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方法:①健康教育:首先对250例居民分组进行定期、规律的座谈式教育, 详细了解每组内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特点及导致其不健康行为的原因。针对存在的并发症情况和自身具备的客观条件制定具体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案, 利用访视机会进行随机性教育或书面教育。②建立档案, 分级管理:对所有观察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对首次测量血压结果进行分级,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要求进行定期随访。对随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沟通, 同时邀请家属积极参与, 帮助和督促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及遵医行为。③合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患者知道得了高血压病并不可怕但要坚持规范治疗, 要有终生服药的心理准备。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降压药方可降到目标血压, 尤其是中高危以上患者应采取长期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 包括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临床症状及其他合并症, 结合家庭经济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年龄特征, 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督促患者积极进行综合治疗, 包括适量运动、控制饮食、戒烟限酒以及改变饮食习惯等措施, 纠正患者在此方面的认识误区 (农村患者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他认为工作便是锻炼) 。值得一提的是在综合治疗中家属起到了重要作用。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 也是心脑血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其中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 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据2002年卫生部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显示[1],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18.8%[2], 全国有患者2亿人, 而我国高血压特点即“三高三低”, 患病率高、增长率高、危害性高, 同时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提高要比不良生活行为改变容易的多, 用知、信、行理论解析[3], 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的改变才是真正的目标。本文的250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前普遍存在着相关知识缺乏, 对非药物治疗认识不足的问题。而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多数高血压患者意识到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并能坚持规律服药。因此, 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灌输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并积极调动家属参与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环节。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健康教育模式必将产生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4]。

我们基层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地区, 高血压防治知识相对缺乏, 很大一部分患者不了解高血压的并发症及危害。因此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可使高危人群和患者加强自身保健的意识, 积极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因高血压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所以我们进行健康教育的对象还应包括社会层面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 以控制不良行为为手段的综合防治模式是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途径[5]。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2010修订版.

[2]李立明, 饶克琴, 孔灵芝, 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7) :478-483.

[3]赵仲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73-375.

[4]任树生.更新高血压防治观念, 强化综合防治意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9, 7 (5) :101-102.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从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90例高血压患者, 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对照组:男22例, 女23例;年龄45~65岁, 平均 (52.4±6.6) 岁;体质量46~83kg, 平均 (64.3±9.7) kg;病程3~12年, 平均 (8.4±4.6) 年。实验组:男21例, 女25例;年龄45~65岁, 平均 (51.2±7.8) 岁;体质量45~84kg, 平均 (62.7±9.2) kg;病程3~11年, 平均 (8.1±3.9)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 包括出入院基本指导和注意事项, 血压的定期监测, 医嘱的认真执行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对其进行个体化护理, 具体包括:个体饮食方面护理:患者嘱咐患者少食油脂多的食物, 少摄入动物脂肪或油脂, 尽量选择食用植物油。多吃蔬菜水果, 多食谷类作物。尽量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同时减少饮酒和避免大量的吸烟。用药护理:教育患者高血压是一种长久性疾病, 长期用药是非常必要的, 护理人员叮嘱患者按医嘱正确服药, 注意按时适量服药。不建议擅自增减药量, 同时指导患者正确测量血压, 并且随时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并及时向医师反映来调整药物使用方案。运动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可以安排适当的运动, 但不建议做剧烈运动。睡眠护理:住院期间给高血压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 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穿插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与患者达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与患者沟通, 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 细心地观察每一位高血压患者的情绪, 并且了解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原因, 耐心的进行疏导、安慰患者, 减轻精神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同时注意监测血压, 尤其是收缩压和舒张压。所有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1年并且测定血压。

1.3 观察指标

监测患者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 血肌酐升高和心率失常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α=0.05为标准,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血肌酐、心律失常等指标变化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如下表1。

3 结论

高血压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有效地控制其在人群中深度蔓延势在必行。在治疗血压的方案中, 药物控制固然重要, 但药物之外的其他辅助治疗措施也同样重要。其中护理干预在近些年用于控制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3,4]。对高血压患者除了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可以对其生活方式、运动方式、用药及心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随着生物模式的转变, 人性化护理在临床上的要求普遍增强, 但是关于高血压的规范化护理方案尚无统一定论, 我院结合自身情况研究了自己的护理方案, 我们此次研究的高血压患者大部分喜食油腻, 因工作原因特殊等多有抽烟喝酒习惯, 多数存在饮食不洁/作息时间不稳定现象, 护理方案中涉及饮食、心理等多方面内容, 结果发现个性化护理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血肌酐、心律失常等指标变化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就本次研究而言, 个体化护理的优点有:首先全面了解了各位老年患者的各方面情况, 并给予了有针对性的良好沟通和指导, 比如饮食和运动、睡眠等方面;教育患者高血压是一种长久性疾病, 长期用药是非常必要的, 护理人员叮嘱患者按医嘱正确服药, 注意按时适量服药。同时指导患者正确测量血压, 并且随时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并及时向医师反映来调整药物使用方案。并且对患者跟踪随访, 定期监测患者血压个体化护有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整个护理过程中的心理护理与患者达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不仅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 还减轻精神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增加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 个体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有显著性效果, 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个体化护理在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控制并发症中的效果, 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选择从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90例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高血压病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并对患者饮食方面、心理等多方面实施个体化护理。1年后,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血肌酐、心律失常等指标变化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个体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有显著性效果, 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老年高血压,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全秋艳, 陈红艳.护理干预对控制老年高血压病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2 (1) :137-139.

[2]莫志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0) :82-83.

[3]郭宜萍, 张笑红.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319-320.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10篇

一、缺血性脑卒中

此型脑卒中主要是指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临床研究发现,在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发生6个小时以后,其病变中心区域的脑组织就可出现难以恢复的缺血性坏死,但病变周围的缺血区域或水肿区域经过适当地治疗后其功能可恢复正常,这些区域叫做“半暗带”。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就是改善其“半暗带”的供血和降低患者的血压。但此类患者的血压也不宜降得过低,否则会使其大脑的缺血区域出现供血不足而加重其脑损伤。因此,以往有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80毫米汞柱左右,将舒张压控制在100—105毫米汞柱之间。而以往血压偏高但未超过正常标准(140/90毫米汞柱)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60—180毫米汞柱之间,将舒张压控制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此类脑卒中患者可首选钙拮抗剂中的尼莫地平进行降压治疗。这是因为尼莫地平具有选择性扩张脑血管的作用,非常适合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使用。该药的用法是:每天服3—4次,每次服20~40毫克。另外,此类患者还可选用尼群地平、尼卡地平、伊拉地平或拉西地平等降压药进行治疗。

二、出血性脑卒中

此型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其血压可表现为先升后降。这是其机体为了增加脑供血而进行的一种自我调节。如果把此类患者的血压降得过低,就会影响其大脑的供血,引起继发性的脑梗塞,从而会加大治疗的难度。但如果因为担心将此类患者的血压降得过低而不为其降压,则会使其脑出血加重,甚至可引发脑疝而危及其生命。因此,当有高血压病史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超过220/130毫米汞柱时,应对其进行紧急降压治疗,将其血压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20%~25%。而以往血压偏高但未超过正常标准的出血性脑卒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60—170毫米汞柱之间,将舒张压控制在95—100毫米汞柱之间。以往血压达到140/90毫米汞柱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80—185毫米汞柱之间,将舒张压控制在100—105毫米汞柱之间。此类患者可选用尼莫地平(每天服3~4次,每次服20-40毫克)、卡托普利(每天服2—3次。每次服25毫克)、硝酸甘油(每天服2-3次,每次舌下含服0.25-0.5毫克)、硝普钠(稀释后静脉点滴,每分钟的点滴量不得超过3微克,公斤体重)等既可增加脑血流量又不增加颅内压的降压药进行治疗。

三、脑卒中的恢复期和留有后遗症期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在恢复期和留有后遗症期其脑卒中极易复发(该病的复发率为27%),这是影响该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在恢复期或留有后遗症期若继续进行降压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脑卒中的复发。因此,有高血压病史的处于恢复期或留有后遗症期的脑卒中患者,应在保证脑供血的前提下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50毫米汞柱之间,将舒张压控制在90毫米汞柱左右。而平时血压偏高但未超过正常标准的处于恢复期或留有后遗症期的脑卒中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20/80毫米汞柱左右。此类患者可选用卡托普利(每天服2~3次,每次服25毫克)等既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又有扩张脑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另外,此类患者还可将卡托普利与双氢克尿塞等利尿剂联用。这是因为利尿剂具有轻度扩张脑血管的作用。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11篇

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04例, 男60例, 女44例, 年龄43~78岁, 平均 (56.4±9.5) 岁。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 患者在未服用降压药情况下, 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 且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其中伴有糖尿病42例, 伴有高血脂68例。患者病程1~15年, 平均 (11.5±1) 年。按照血压控制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2例, 根据统计,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给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血压控制治疗并安排其于医院门诊就诊, 给予药物治疗:口服氢氯噻嗪、美托洛尔缓释片, 其中, 氢氯噻嗪1次/d, 剂量25 mg/次;美托洛尔缓释片2次/d, 剂量25 mg/次。同时, 嘱咐患者定期前往医院复诊, 主要由医护人员为其进行血压测量, 并根据其血压情况调节服药量[1]。 (2) 给观察组患者提供常规血压控制治疗基础上的社区管理血压控制, 主要方法:a.为患者建立并管理健康档案:档案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 以及其个人主要生活习惯 (如是否存在吸烟、饮酒嗜好等) 、对于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等, 从而形成患者全面健康档案, 使之成为有针对性制定血压控制方法的依据。b.定期做好血压测量与记录: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 日常血压变化的记录以及良好的维持十分关键。一方面社区医护人员可以定期开展为民服务的血压测试公益活动, 或安排、嘱咐患者自主前往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测量;另一方面也可建议患者个人准备血压测试计, 定时测试血压。将血压测试结果作为社区医护人员为其调整药物用量的主要依据之一[2]。c.宣传健康常识、制定健康计划:社区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及病情的不同, 为其展开必要的健康知识宣传, 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计划。如针对吸烟、饮酒的患者, 积极为其宣传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对于病情的不利影响, 并协助其制定戒烟限酒阶段性计划。d.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俗语道, 病由心生, 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疾病时, 便会紧张、焦虑, 甚至激动、恐慌[3]。社区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为其进行心理疏导, 并与患者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尽可能让患者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状态, 协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

观察指标:在一定周期后, 对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对于治疗的满意度及生活习惯优化度进行统计对比。其中, 满意度情况以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 (百分制计分) , <60分为不满意, 60~80分为一般, 80~90分为基本满意, >90分为非常满意。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治疗情况进行记录, 以SPASS 12.0统计学软件展开对数据的显著性检验。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不同血压控制治疗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经过一定时期的血压控制与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 降压效果相对显著, 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通过对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治疗后的满意度展开调查能够发现, 对照组中共有43例患者得分≥60分, 满意度82.7%;观察组49例患者得分≥60分, 满意度94.2%。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生活习惯优化度情况:观察组经社区管理对血压控制, 绝大多数对于血压控制与治疗知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认识 (仅有1例仍了解甚少) , 而对照组患者认知度明显不及观察组 (有9例缺乏必要了解) 。另外, 观察组患者经过社区医务人员的科学指导, 多数人戒烟限酒, 饮食少盐、少油, 优化生活习惯, 较对照组改观明显。

讨论

在本文中, 笔者选取我社区近年来收录的104例高血压患者资料, 其中52例接受常规医院门诊, 另外52例接受在此基础上的社区管理高血压控制。社区管理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 通过责任医护人员为患者建立并管理健康档案、定期做好血压测量与记录、宣传健康常识及制定健康计划、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 为患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血压控制治疗服务, 与常规控制治疗方法相比, 更有利于有效控制血压指标, 提高患者对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改善护患关系, 同时有助于患者科学认知高血压、掌握相关常识, 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社区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收集104例高血压患者资料, 按照血压控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2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血压控制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血压社区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指标相对较低, 同时治疗满意度及生活习惯优化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与前往医院门诊治疗相比, 社区管理在保证对高血压患者良好血压控制效果的基础上, 有助于减少就诊时间及就诊费用, 且能够有效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管理,血压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宗亮, 叶良鑫, 冯玫琦, 等.社区规范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9) :134-136.

[2]陈泽萍.高血压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 :381-382.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控制性高血压治疗(精选11篇)控制性高血压治疗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2年3月,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合并有高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