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精选14篇)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1篇

科学技术哲学

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

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一、简答题(选4题,每题12分,共48分)

1、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和自然哲学的主要著作(至少4种)

2、近代欧洲哲学中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3、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简述实证主义的主要特征。

4、简述什么是特设性假说?

5、亨普尔认为科学说明(或解释)主要有哪两种模式?

6、简述卡尔波普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二、论述题(选2题,每题26分,共52分)

1、试论实验及其在科学中的作用

2、试对以库恩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中的所谓历史学派作一评述。

3、“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科技对人类及环境的负面作用完全是人类自身的责任。”试作评论,并谈谈你的看法。

考试科目:科学史

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简答题(40分,每题4分)

1、在科学史学科的百年历史上,出现了哪三种重要的编史方法?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

2、写出三位希腊化时期科学家的名字及主要成就。

3、中国传统科技中的四大学科、三大技术和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

4、赫尔蒙特为了证明“万物源于水”这个古老的命题,做了一个什么有名的实验?

5、哈维在他的《心血运动论》中提出了什么学说?

6、瓦特对蒸汽机的关键改进是什么?

7、写出三位对氧气的发现有贡献的化学家的名字。

8、写出三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有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名字。

9、写出三位对量子力学的建立有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名字。

10、原子弹爆炸和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分别是哪一年?

论述题(60分,每题15分)

1、在五千年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中,一段时期里某些地域或者民族对当时的科学发展做出

了较大的贡献,我们称这些地域或民族是当时的科学重心。试描述五千年中科学重心的变迁情况。

2、试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在近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3、由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经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的卓越工作,最后由牛顿集大成而得

以确立。试分述他们的贡献。

4、试阐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对人类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2篇

发邮件即可,QQ常年不在线,价钱所有资料40元,只为赚回当年买资料花的近400元。。如果想咨询考研经验也可联系,有时间的话乐意回答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化 学 院 2005--2006 学年第 2 学期考试试卷

(2006年6月28 日)考试科目: 生物化学

分:__________ 学生所在系: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50分,每空1分)

1. 蛋白聚糖通常位于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脂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化合物的总称。

3. 脂类在血液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运输。

4. 真核生物的染色质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请写出肽平面的共价结构(包括6个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水溶性球状蛋白的内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氨基酸。

7. 同源蛋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硫酸铵而使蛋白质________的方法被称为___________。

9. 许多酶需要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辅助因子。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抗体酶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11. 一个酶催化反应的kcat是30.0S-1, Km是5 mM, 当底物浓度为______________, 反应速度可达最大反应速度的1/4。

12.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是水溶性的重要电子载体。13. 柠檬酸是磷酸果糖激酶1(PFK-1)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胰高血糖素(Glucagon)通过__________果糖2,6-二磷酸的浓度升高血糖。

15. 糖原生物合成的前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胰高血糖素与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导产生二级信使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A,进而激活其它与糖原降解有关的酶。这一过程被称为激素调节的________________。

17. 脂肪酸彻底氧化产生ATP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三羧酸循环中,_________________生成草酰乙酸。19. 质子驱动力(proton-motive force)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0. 位点专一重组可造成DNA序列的______________、插入、和___________________。

21. 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3. _________________使分泌蛋白的合成定位于粗面型内质网上。24.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是_______________酶,复合物IV是________________。

26. 柠檬酸可抑制柠檬酸合酶的活性,这种抑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在细胞内,脂肪酸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线粒体。28. 乙酰辅酶A(acetyl-CoA)别构___________丙酮酸脱氢酶。29. 果糖1,6二磷酸(F16BP)的累积___________________丙酮酸激酶。30. 无氧发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硫酸铵而使蛋白质_______的方法被称为_________。

32. 分子伴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 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是__________;蛋白质的最大吸收波长是________________。

34. 水溶性球状蛋白的内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氨基酸。

二、是非题(10分,每题1分)

()1.ABO血型决定簇抗原是红细胞表面的寡糖。()2.维生素A、D、C、K都是脂溶性的。()3.等电聚焦电泳可以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4.糖原的降解是指糖原酶把糖原水解为葡萄糖。()5.DNA的错配修复发生在新生链被甲基化之前。()6.同源重组也具有DNA损伤修复的功能。

()7.无氧酵解的生理意义是将NAD+还原为NADH,从而使糖酵解可顺利进行。

()8.对去污剂处理过的线粒体,ATP合成的抑制剂不会阻断电子传递。()9.具有回文序列的单链可形成发卡结构。

()10.当细胞对核糖和NADPH的需求处于平衡状态时,戊糖磷酸途径的氧化阶段占优势。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关于肺炎球菌转化实验,S品系(有夹膜)有致病性,R品系(无夹膜)无致病性。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S品系与加热杀死的R品系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

B.R品系与加热杀死的S品系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

C.S品系的DNA与R品系混合后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

D.S品系的夹膜与R品系混合后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2.下图是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时的核酸电泳图,则所测定序列的DNA顺序是:

A.5-CCATCCGTTGA-3 B.5-AGTTGCCTACC-3 C.5-GGTAGGCAACT-3 D.5-TCAACGGATGG-3

电泳方向A C G T()3.组氨酸的氨基、咪唑基、羧基的解离常数分别为1.82, 6.00和9.17,其等电点为

A.3.91

B.7.59

C.5.75

D.8.50()4.下列关于糖异生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丙酮酸在线粒体中羧化为草酰乙酸

B.草酰乙酸在细胞质中又脱羧为丙酮酸

C.草酰乙酸脱羧有利于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D.草酰乙酸被还原为苹果酸后从线粒体进入细胞质

()5.下列关于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酶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速化学反应。

B.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位于相邻的两个结构域的界面。

C.电泳实验中,在低于等电点的pH值的缓冲液中酶向正极移动。

D.抗体酶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

()6.关于磷酸戊糖途径

A.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受体是NADP+

B.转醛酶需要TPP作为辅酶

C.该途径与光合作用暗反应相通

D.5-磷酸核糖是氧化阶段的产物

()7.下列哪种相互作用不能应用于亲和层析()

A.抗体与抗原

B.糖蛋白与凝集素

C.亲和素(avidin)与生物素(biotin)

D.谷光甘肽与含巯基蛋白

()8.关于三羧酸循环

A.是糖、脂肪及蛋白质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

B.乙酰CoA及NADH可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C.循环中所生成的苹果酸是D型

D.受ATP/AMP比值的调节

()9.核糖核酸酶的变性与复性实验表明()

A.核糖核酸酶能降解RNA。

B.核糖核酸酶能降解DNA。

C.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决定于一级结构。

D.二硫键对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哪种物质不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辅酶

A.生物素

B.硫辛酸

C.硫氨素焦磷酸(TPP)

D.FAD 四.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1.结构域

2.别构效应

3.光系统

4.拚接体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3篇

对于什么是当代科技发展前沿问题, 学界有一致的定位。首先, 这些问题必须是决定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其次, 这些问题必须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再次, 这些问题是需要人们进行哲学反思的重大问题;最后, 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 其原因和后果有社会的根源。

科技发展带来的前沿问题, 从横向静态视图, 在当代科学的发展和前沿问题上, 对新问题在各个领域产生, 每一种人类都需要解决。以前沿问题在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例, 器官移植, 安乐死, 试管婴儿, 引起了世人在道德和法律上的讨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边界, 问题是在当代或未来。它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永恒的前沿, 如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当代及以前的问题, 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当代科学的新问题和技术发展, 如核技术, 克隆技术, 网络问题, 虚拟空间, 全球气候。

当代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持久和变异。科技发展的持续性问题指的是这些问题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存在形式, 不能消失或消除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人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 但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很难在短期内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科学。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的问题, 当然是不会产生问题的。变化的前沿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 有问题的变体形式;第二, 变异性的存在;第三, 对社会影响问题的变异程度。

其次是时间和空间。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存在的时间, 解决排序与可持续发展。同时, 包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前沿也涉及这些问题, 只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消除或解决。空间前沿的科技发展是指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特征的这些问题。即任何的前沿科学和技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的拓展, 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的存在。不同的社会空间提供了不同的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再次是复杂和多因。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多因性是指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有多种原因。可能会有必然的原因 (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 不确定的, 不可避免的原因) , 也可能有意外。有可能是直接原因, 也可能是间接原因。有可能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 也可能是现实的原因。其原因可能是显性的 (完整的, 明确的, 有基本的了解) , 也可能有隐性的 (原因尚不清楚) 。有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可能还有次要原因。复杂性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表现在:第一, 问题是一些难以发现的, 间接的, 隐藏的。有许多具体的作用是不容易知道每一个原因因素的。第二, 不同的人是不一致的, 即使是对于同样的问题。一是值得关注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二是关注的程度不同;三是关注的具体内容;四是注重目的或不同的期望。第三, 这些问题的解决比较复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和复杂问题的本质将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 理解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反应, 特别是有助于防止对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简单的、轻率的态度, 但也有助于防止急躁的一代。

2对当代科技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从当代科学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和科技伦理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关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正确理解的内在关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 我赞同庞跃辉的观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完善自己, 正确引导科技发展要高尚的科学道德建设。在上个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 对社会伦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产生了许多与伦理问题有关的科学生命伦理, 生态伦理, 科技伦理, 所以, 技术如何影响道德, 伦理和如何对待这种影响?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 会听到人道主义的声音的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首先, 社会伦理与科技类, 两者的区别及联系。从生成领域看, 科学技术是经验知识, “真理”是它的追求。社会伦理调整人的行为, “善”是它的追求。同时, 社会伦理和科学技术并不是截然相反的。由于人类活动、科技活动, 都活跃在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虽然有很强的个人主动性和个人的创意空间,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孤立于社会, 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和他人的联系。所以从根本上人的社会属性, 两者都应辩证的相互联系和统一。

其次, 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体现在不断完善。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变化, 改进和完善, 在很短的时间发展完善是不可能的。

再次, 关键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正确引导高尚的科学道德建设。现代的“高科技”带来了福音和巨大的能量, 但在某些情况下, 也可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如核武器, 化学武器, 激光武器超出使用范围, 能够在短时间内死亡的人, 在同一时间的增加, 提高生态危机和环境损害;一些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自我复制的技术, 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制, 将带来新的灾难的世界。因此, 我们应该加快科学的人相应的伦理体系的建立, 正确引导科学技术向有利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 以促进发展和利用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虚拟空间与现实的时间内在关系如何实现, 还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把握。由于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 人们可以“打破”实时建立空间, 要“建立”和“创造”的虚拟现实、超空间。虚拟空间和时间发生, 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计算机和网络把文本, 图像, 声音等媒体集成在一起, 是将对象的现实 (物质) 变成数字图像和符号”。这些数字和符号与虚拟更大自由的实际对象, 在人机交互, 交换操作环境下“超越现实的时间与空间”。虚拟空间的技术使活动所必需的成本大大降低, 从而扩大了时间和空间, 创造更多的行动自由。这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正常的运行状态, 给人以特殊的空间和感觉。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关系, 差异首先必须区分两个。前者是人类在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逐渐形成一个有意识的倡导科学精神的不断发展。一个自觉崇尚科学的态度是最早发现的科学精神。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科学成为一种社会活动, 科学精神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系范畴的理想。科学的组织系统及科学与社会与日俱增的相互作用, 科学的精神文化价值判断, 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科学方法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活动, 科学必须遵守和使用所有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两个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它也可以分为科学的管理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表明, 人类创造活动的实践, 如果科学精神的指导和科学方法的缺乏是一样的。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是正确和客观把握规律的结晶。两者都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了人们的思想, 观念, 意识。只有当人们有科学的真正的精神,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才能真正把握客观规律, 获得对真理的理解。同时, 科学精神是一种不断升华的过程, 科学方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二, 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人的创造。人们发明和有意识地使用在科学活动中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 方法和手段的活动成为科学的方法。事实上, 唯一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人实现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成果, 深化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真理的理解。

第三, 科学精神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创造活动和调节人的力量。它的力量首先表现在对知识意义的启示。千百年来, 以现有的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 探索知识的奥秘的总和。同时, 每一种新的科学思想和促进创新的理念, 改变和科学技术革命将使人类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 将世界的图景或大或小的变化。进一步提升科学精神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 相对论, 量子力学与生命科学, 造成信息科学, 生物技术, 不确定性和观念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复杂。这些新思想, 一方面显示出理性的力量, 另一方面, 和让人们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苦难。因此, 人们的思想不断成熟, 一方面, 乘胜追击, 继续进入微观和宏观的世界, 认知和发现自然的更强大的力量, 另一方面, 也开始思考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融合, 创建一个能够规范人们的科学和技术, 现代技术的推广已走向一个更加有利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坚持主体性原则、人性的原则、诚信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前瞻性原则。强调当代发展的前沿科学和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它可以造福人类, 也可以给人类添加一个诅咒。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少数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也不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 而是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是否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应该得到公平的发展;人类发展也指的是不仅是现代人的发展, 它应该包括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当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应追求局部和暂时的利益, 而且应该追求整体、长远利益。短期利益的风险, 应该记住, 追求整体、长远利益和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我们永恒的方向。基于现实, 着眼未来, 依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 并创造性地寻求非凡的应变策略和计划。人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详细分析, 只要人们有目的的实现科技、系统控制和调整, 合理选择协调新兴技术的自然环境, 人类可以在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危险并没有演变成严重的情况下, 以备不时之需, 确保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稳定和协调, 并最大化有利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最小的代价, 获得最大的发展。只要人类有监管的目的, 有计划地实施、适当的利用科学和技术, 促进自然环境和谐, 人们可以确保稳定和协调全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功能, 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发展的科学和技术。

摘要: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 要求哲学也不断向前发展, 时刻关注着科技前沿的新发现是时代的要求, 并从这些新发现所提供的材料中及时做出哲学的研究和概括, 也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责任。

关键词:科技前沿,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和平.科学与伦理[N].科技日报, 2009-03-2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3]王金和.正确引导科技发展是永恒话题[N].科技日报, 2010-06-2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17.

[5]曾国屏.虚拟现实——一项变革认识方法的技术[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 (7) .

[6]庞跃辉.论虚拟时空[J].东岳论丛, 2002, (3) .

[7]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192.

浅析当代科学技术哲学观与全球化 第4篇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为全球社会化大生产和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使世界各国为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既进行着全方位的剧烈竞争,又进行着全方位的合作,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纷纷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制度的大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转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而登上全球经济形态的宝座。

政治全球化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并带来政治全球化,要求政治上的合作和联合,要求建立更公正、更具同情心、更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以确保越来越多的人受益,越来越少的人受害;要求确保和平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议程的首要目标和主题。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为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现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大国间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上的握手、全球论坛的创造等等,就是政治全球化的证明。

文化全球化

文化是凝结在人类劳动产品上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总和,包括哲学信仰、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制度礼仪等。当代科学技术及成果本身就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高级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普及、虚拟组织的出现等,促进了全球性交往,从而使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在全球性交往中碰撞、磨合,取长补短、相互包容,从而形成全球性文化。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全球化,而全球化的趋势也加快了当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化下的当代科学技术哲学观

全球化下的科技哲学是什么

全球化下,科学技术发生了理论自然科学的多次革命、系统科学革命、新技术和高技术革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整体化,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除了提供自然界纵向演化图景,还提供了横向的新的特征图景。因此,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应该是人类为获得人化世界的科学图景和辩证发展而对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知识体系进行思维综合以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发展论上作出的理性追求。

科学技术的主体——人是什么

全球化下,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人是具有由生理、心理、思维器官组成的自然结构,由人际交往关系、文化交流关系和目标达成关系组成的社会结构,由情感、意志、知识组成的精神结构,以及与这些结构相对应产生的以生理性、心理性和思维性为标志的自然属性,以实践性、角色性和个性为内容的社会属性,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精神属性相统一的存在物;人的价值的实现就是人的自然力的唤醒、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需要性的全面满足。因此,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新理解的人是以自然、社会、精神结构和属性为本质,以生物性、劳动性、智慧性、情感性、社会性、需要性、非特定性为本性,以本体力量、异体力量和提升力量形成的本质力量向世界展示其行为和价值的不断发展的理性存在物。

科学技术的本体——世界是什么

科学技术本体的根基是外部世界。那么,世界是什么? 这是科技哲学终极存在追求的主题。传统自然哲学把科学技术的本体看成是自然界,而且仅仅是以物质和能量组成的自然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界、社会和人构成的世界。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世界进行哲学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的多级递阶结构的整体大系统,是一个人类实践活动所能把握的和暂时不能把握的胀缩永恒循环的世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决定性和统计性、线性和非线性、渐变和突变等相统一的一切皆关系的世界。

人类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人类产生出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同外部世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是科学技术哲学终极解释探求的基本问题。传统自然哲学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主人,而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类征服的对象,因此,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是异质的对立,是人类对自然界单向作用的主客体关系。全球化下,依据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对人类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得出:人类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基础和前提,人类同世界的关系是世界的一部分同世界的另一部分的关系,是同质的和谐、协调关系,是双向作用的对象性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平顶山市委党校)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5篇

04年

生理:

名词解释:兴奋收缩耦连 局部兴奋 有效过滤压

简答:1。比较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2。简述组织或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行变化的特点

3。简述心脏异常调节的作用

论述:1。用实验的方法具体分析生理学的研究水平有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2。你是如何认识人体的基本生理特点与体育的关系

解剖:

名词解释:腱鞘和肌腱袖 骨盆 气血屏障和滤血屏障 侧枝循环和微循环 迷路和壶腹嵴

简答:1。试从解剖学角度简述骨质的年龄变化及其在实际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并说明黄斑和中央凹处感觉最敏锐的结构基础

3。简述自主神经的概念,结构与分布特征及其功能

4。简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在作用方式上的区别和联系

论述:1。举例详细说明运动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全过程并阐述体育实践中此方法如何与专项力量的训练相结合2。试述心脏各腔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并详述心脏内所有防止血液逆流结构的构造特征和作用机理

3。试述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脊髓处于中枢神经系统较低级部位却对人体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因

05年:

生理:

名词解释:生物节律 基础代谢 呼吸熵 新陈代谢 反射弧

简答:1。简述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作用

3。简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理

试述:1。试述心血管活动是如何调节的2。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解剖:

名词解释:关节面软骨和关节内软骨 多关节肌功能性“被动不足”和运动杠杆

房水循环和脑脊液循环 本体感受器和Corti器 下丘脑和神经垂体

简述:1。简述足弓的构造和功能并说明静止站立时运动时维持足弓的结构

2。简述肌肉的大体构造并说明通过改善肌肉的哪些结构可以有助于提高肌肉的力量

3。简述腹膜和腹膜腔的结构和功能,并举例说明其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4。简述大脑皮质技能中枢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大脑各皮质技能中枢的位置与其功能的对应关系

论述:1。请任选一个运动项目,为该项目设计发展专项肌肉力量的辅助练习,并通过该项目某个具体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说明设计依据

2。试述控制、调节和营养心肌的结构和构造特点以及各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3。综合分析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与调节躯体运动的具体结构名称、位置和功能

06年:

生理:

名词解释:心指数 等渗溶液 氧脉搏 代谢当量 超量恢复

简答:1。简述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2。简述正常情况下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

3。简述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力量比较

4。简述高原应激对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

论述:1。试述骨骼肌收缩机制与收缩速度和力量的关系

2。试述有氧耐力与循环句能的关系

3。试述运动恢复的生理特点

解剖:

名词解释:骨盆 睫状体和晶状体 硬脑膜窦和冠状窦

简答:1。简述影响肌肉力量的解剖因素及发展肌肉力量的方法

2。试比较肝、肺、肾血管分布的异同点

3。简述心壁的构造、功能及体育锻炼对其的影响

论述:1。试述确定原动肌的方法并举例说明运动技术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具体过程及其意义

2。综合分析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组成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

07年

名词解释:

生理:

名词解释:运动单位 运动性心脏肥大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进入工作状态

简答:1。长期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2。氧离曲线受哪些因素影响并以运动实践说明

论述:1。论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2。论述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反应和适应

解剖:

名词解释:骨松质和骨密质 肩袖 大唾液腺和鼻旁窦 心传导系 黄斑和视神经

简答:1。简述下肢骨的组成和数目及下肢带和髋关节的结构并说明其运动

2。简述心脏各腔形态结构特点并简述肝内代谢产生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

论述:1。详述体育的动作解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以上肢动作为例)

2。简述声波传导途径和同枪声起跑的神经传导途径

08年:

生理:

名词解释:个体乳酸阈 代谢当量 晶体渗透压 运动技能

简答:1。肌电图的应用

2。关于肌纤维类型

3。乳酸阈的利用

论述:1。人体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2。最大摄氧量的测定和影响因素

解剖:

名词解释:肾单位 腹直肌鞘 肌梭和运动终板 副交感神经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球

简答:1。肩关节的构造运动

2。心壁的结构以及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3。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的区别

论述:1。举例说明运动动作分析

2。详述本体传导通路

09年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生理无效腔,极化状态,积极性休息,运动条件反射,无氧功率.简答:

1、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机制;

2、人体运动是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3、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论述:

1、论述心输出量的影响;

2、论述无氧工作能力测试方法与评价.运动解剖

名词解释:肩袖与肩带肌(概念,组成,功能);肌间隔与房间隔(概念,结构,功能);肝小叶与肺小叶()概念,结构,功能);巩膜静脉窦与硬脑膜窦(概念,功能);节后纤维与投射纤维(概念,功能);

简答:

1、举例说明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及功能意义.2、简述骨盆的组成,并举例说明骨盆的运动和肌群的关系;

3、简述心脏结构与血流方向和血液循环的关系;

论述:

1、祥述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并举例说明;

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第6篇

1。君子一言以知一言以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家邦立斯之立道斯之行绥斯之……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4。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二、命题简释

1。三表法

2。《齐物论》

3。四法界

4。致良知

5。俱分进化

6。主静涵养

7。因所发能,能必副所

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三、论述题

1。试述黄宗羲的社会历史观。(18分)

2。简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20分)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7篇

一、今年的辨析题每道是15分,在三道辨析题中的两道考题都曾作为文都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义中的重点去强调。

在辨析题的第二道题是“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注重学生学科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教育学中一个重点,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点,这在教育心理学的强化班和冲刺班中都作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强调。

辨析题的第三题是有关样本容量的,这在冲刺班的讲义中也重点强调了有关样本取样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有关样本容量的。

二、今年的简答题五道中有关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各一道,每一道题是10分。

在教育心理学中,其中建构主义虽然去年考过,但建构主义是当今的热点思潮,所以依旧要给予重视。在文都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强化班和冲刺班的时候都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强调过。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三种量数是最为基本的概念,这是需要考生在第一遍复习时就需要掌握的.,并且在强化班的讲义里也讲的很具体。

三、论述题

论述题共三道,每道题30分。

其中选做题之一是用几种动机理论来分析学生的厌学行为,而在文都的强化班和冲刺班中都把动机理论最为重点理论来讲,并且对动机理论进行了整合。

其中选做题之一是有关“实验设计”的。关于“实验设计”这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文都教育心理学冲刺班和强化班中都把这作为重点去强调。

建议:考生在不同的阶段,复习重点有所不同,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基本概念是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就需要牢牢掌握的,这是强化班的重点。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则要把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建立属于自己的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三轮的复习中,则应该能把一个知识点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把知识融会贯通,把重点知识进行提炼,能把重要的内容系统的压缩到一张纸上,并且要进行理解的记忆。

此外,重要的知识点在每年都会是重点,可以通过不同的题型来考察,所以掌握好重要内容的知识点是最关键的。现在的考试越来越灵活,有关教育学的知识可以糅合在一起考,因此一些重要内容一定要从多方面来理解,知识要融会贯通。

对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探讨 第8篇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过程

在我们中国的学术界中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的研究结果都是一样的, 没有任何的争议。总体的发展方向是大概经历了以下的四个阶段。如张培富学者从历史的角度中指出可我国20世纪科学技术哲学大致发展以下几个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传播, 到了1949年以后, 科学技术哲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之后进入了文革动乱的十年中, 我们的科技哲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厄杀, 在科技哲学工作的研究者得到了破坏以及践踏, 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哲学以及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了逐步的复苏, 并且还得到了很快发展。著名学者任元彪也是这样的认为的应该是四个阶段, 他将1930年之前给定为科学为本的阶段。到了40年代定为多种流派的竞争阶段。到80年来代初期是我国自然辨证法学派的定形以及发展的阶段。80年代的末期开始进入了国际化阶段。这些是对我国科技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学术领域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拥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进入了新时期以来, 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条件, 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充满了生机。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

学者刘大椿在2001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又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而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 “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或科学部门体系, 它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和色彩的诸多科学部门的总称, 其中包括许多不属于哲学的科学部门。学者于棋明据此认为, 在自然辩证法旗帜下汇集或孕育、成长以至分化出了许多分支学科, 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 也就是说, 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分支学科。学者陈其荣则认为, 科学技术哲学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 这意味着自然辩证法的范式在当代发生了改变。学者贾北树、陈北宁认为, 继续强调必须在哲学的层面上来建设科学技术哲学;强调在科学的基础上建构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意识;在定位科学技术哲学时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哲学必须关注现实。从以上众多学者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不同见解中, 我们可以看出, 现在要想对科学技术哲学进行学科定位, 至少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否从“哲学”的范围内界定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内容, 第二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 第三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现实性问题。

三、当今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一些主要问题

在当今时代中科学技术哲学所关系到的问题是和当今时代的主题紧密相关的, 但是在我们的学术界中, 有关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问题是有一定的差异。如我国著名学者赵景就将科学技术哲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他主要要是认为科学技术哲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划界问题上讲科学以及技术的界定。二是有关一些技术的本质。三是有关的科技发展和人文情怀等。还有学者是从科学以及非科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划分、科学认识方法理论、科学发现的本质、科学发展的判据等等。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指出, 就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而言, 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方面继承和发扬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 另一方面出现了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研究局面。他们特别还从技术哲学的视域展现了当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学者们都一致的认为, 通常情况下对技术哲学的研究主要主要是有以下问题:技术本质、技术认识论、技术伦理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之间的异同关系、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异同关系、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等。学者张明国、崔伟奇、蔡永海分别从自然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并且还着重指出了他们在技术哲学方面主要研究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在科学哲学方面主要研究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在自然哲学方面主要研究环境问题的文化成因问题;在科学技术方法论方面主要研究创造力开发中的心理学问题;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主要研究技术与文化的现实问题和STS教育问题。

四、科学技术哲学的走向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也呈现一些新的变化。学界对这个问题尤为关注, 争议较大。例如学者黄瑞雄对学界近年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走向研究进行梳理, 认为国内关于科学技术哲学走向研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曾国屏和张明国为主要代表的认为从自然辩证法走向科学技术学;以吴国盛为代表的认为从自然辩证法走向科学哲学;以吴彤为代表的认为走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以郭贵春和成素梅为代表的主张保持科学技术哲学的多元性研究。

五、结语

总之, 当前在我国的学术界中, 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以及发展历程等问题, 在上意见基本上是相同的, 可是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位、相关的内容、以及发展的趋势等问题上的研究存在着一定分歧。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的学术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乔宏刚:《1987年-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概述》, 内蒙古大学, 2009.01。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9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哲学;辩证统一

引言:

人类发展繁衍了上千年,科学技术的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改写了人类的历史,不断推进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进步;科学技术的出现,也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人们对待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看法,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跨越,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同时也是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的作用,是促进或者阻碍,或是破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哲学观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正是二者之间关系的精彩之处。

一、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双刃剑”效果

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科学技术不用任何人来标榜其重要的程度,但是正是由领袖人物对其重要性的阐述,更是凸显出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创新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有力武器,因此,各个国家无一不对科学技术表现出高度的重视。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我们生活的进步,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这正是科学技术的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对我们带来的危害: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让很多国家的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或者身患绝症,或是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英国多年前的雾霾天气,日本人身患的水俣病,苏联核电站泄漏,日本核反应堆泄漏等等,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无一不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让我们不敢再小觑科学技术的力量,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大脑和双手将其创作出来,同时,也会被科学技术强大的力量摧毁。历史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节节生动的课程,给我们的教训太过沉重,最让我们怕的是我们太过沉溺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温床,而将科学技术的隐疾忽略掉,最终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会作用在人类身上。

二、科学技术进步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可以说,哲学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们在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所总结、所发现的。当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随着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①我们都知道,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引起哲学的变化,无论是对于哲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是科学技术对于哲学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又或者是哲学领域的发展知道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抑或是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综上,无不说明科学技术与哲学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均会带来社会上巨大的变化,改变原来存在的社会生活格局。在古代中国,中国四大发明的问世,不仅为中国带来了重要的变化,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对世界的贡献。在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均带来了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重新分配了生产资料,可以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很多哲学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国的物质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阶级的分化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也进一步让哲学家们探索了哲学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预计。这是科学技术进步对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利用将会变成一场巨大的灾难。我们在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时,也在为我们自己自掘坟墓,我们现在面临的种种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全球变暖问题,核污染问题,转基因问题,食品安全等等问题都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副产品。经济技术的进步带给人们的伤痛也是沉重的,哲学的发展的内容也因此而变得丰富,而不是一味的认可科学技术带来的“优”,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此时的哲学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负面性是呈现出矛盾的状态,要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当然,哲学的发展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体现得尤为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科学的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论断,以及对于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的揭露,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科学总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也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让人们愈加清醒的认识到资本注意国家所爆发的科学技术革命,实质是使生产力提高,生产资料的部分集中以及资产阶级的剥夺本质,让资产阶级不敢再表面上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甚至上掩藏剥削的本质,于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愈加隐藏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嘴脸。②同时,哲学的发展也让科学技术的发展尽量避免对于人类的威胁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哲学的发展又是统一在一起的,科学技术脱离了哲学的指导不可能取得健康的进步,哲学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可能内容不断丰富,理论殷实。这就是二者的统一。

结语:

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类的发展可谓是至关重要,人类社会几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以及世界格局的的转变均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发的;哲学的发展以及内容的丰富也在不断发生了变化,比如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观点的转变也是哲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变化之一。我们也从不否认哲学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人性化、自然化,更加朝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这正是哲学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促进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哲学的发展总是在动态中不断保持着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赵玉英:《论科学进步对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②邬焜:《试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载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2月。

参考文献:

[1]曾国屏:《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刘跃挺:《新论近现代技术进步与哲学和刑法学发展之辩证唯物关系》,载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8期。

[3]赵玉英:《论科学进步对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邬焜:《试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载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2月。

作者简介:刘小飞,男,1989.5.24,湘潭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科技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10篇

考试科目:环境管理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题1.5分,30分)

1、环境管理的特点有()

A环境管理的区域性B环境管理的综合性

C环境管理的社会性D环境决策的程序化特点

2、旨在保留和提供环境的“本底”而划定的特殊环境区域是()A森林公园B风景名胜区C自然保护区D自然遗迹去

3、环境质量管理的一般内容包括()

A制定并实施环境质量标准B建立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

C建立环境质量的监控系统D进行环境质量评价E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4、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

A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B转变环境观念

C调整环境行为D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5、环境管理主体包括()

A政府B企业C公众D非政府组织

6、环境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包括()

A计划职能B指导职能C协调职能D服务职能 E组织职能F监督职能

7、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包括()

A制定和实施环境标准B对排污行为处罚或收费 C颁布和推行环境政策D环境影响评价

8、环境规划的原则包括()

A环境建设优先于经济建设原则

B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C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D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E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9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包括()

A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B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

C大气污染源管理D大气污染预测和预报

10、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是()

A具有法律强制性B不纳入基本建设程序C分类管理D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

11、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包括()

A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和评价

B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规划耕地的使用

C开展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工作

D制定、完善土地资源相关法律法规E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12、我国环境管理“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有关防治污染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同时设计B同时审批C同时施工D同时投产

13、下列哪些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A编写有关资源和环境规划草案

B规划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

C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D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E开展公众参与

F编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4、根据国家的要求,以总理控制位基础的排污许可证工作,基本上可以概括为()

A排污申报登记B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规划分配

C按排放总量核收排污费D审核发证E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15、为了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数据,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监测的结果必须有可靠地质量保证,目的是为了使监测数据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A精确性B变动性C准确性D特殊性E完整性F可比性G代表性

16、环境标准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和手段

B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

C环境标准是环境执法的尺度

D环境标准是科学管理环境的技术基础

17、制定环境标准的基础包括()

A研究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基准值

B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的背景值还 长期的环境规划目标

C当前国内外各种污染物处理的最高技术水平

D国家的财力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污染物处理成本和污染造成的资源经济损失等

E国际上有关环境的协定和规定,其他国家的基准/标准值,国内其他部门的环境标准

18、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主要包括:

A排污收费制度B减免税制度C补贴制度D污染源限期治理E生态补偿制度

19、省级人民政府不能自行制定()

A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地方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地方环保基础标准

D地方环保方法标准

E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20、环境敏感区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区域()

A社会关注去区B生态敏感与脆弱区C城市新建的开发区D需特殊保护地区

二:概念和名次解释(每题4分,40分)

环境问题

环境承载力

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

环境信息系统

产业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

环境监察

环境统计

生物多样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50分)

1、简述中国环境管理的相关制度。

2、简述城市环境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农村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4、简述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5、简述环境规划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30分

2009年8月1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仪通过了《全国人名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决议》草案明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机遇,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有利于化解因全球变暖而产生的国际压力,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考研政治真题之哲学导论 第11篇

1.哲学史如色彩斑斓的壁毯,其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犹如浓粗的经线贯穿上下,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如同纬纱交织其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哲学发展是上的对立和斗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

B.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

A.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

C.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回答

D.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回答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

A.对立统一学说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哲学是关于

A.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

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多项选择题

1.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状况是哲学贫困,经济繁荣,黑格尔在19世纪初感叹哲学在德国的衰落时,曾作了一个形象而又深刻的比喻: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的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这是因为

A.哲学是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B.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C.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上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3.黑格尔认为,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对此三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A.都属于唯心主义

B.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12篇

1.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2.王阳明岩中花树故事反应什么哲学内涵,3.郭象的独化论及其命运观

4.举两个比喻,论证中国古的形神关系 西方哲学

5.亚里士多德的“存在”,6.休谟的温和怀疑论,7.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虽然提出了“五路”之多,但是总括起来不过两种,分别是: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加上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一共有三种。康德称这三种证明为“从思辨理性证明上帝存有的三种方式” 8.卢梭和霍布斯社会契约的异同。

17年 中国哲学

1.《尚书》有云:“兹乃不义,性与习成”。《论语》中说:“性相近,习相远”根据以上两句话,说明儒家思想中性与习的关系 2.《诗经》有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 3.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周敦颐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4.比较朱熹和陆九渊对于《中庸》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解释的异同

西方哲学

1.如何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火的思想和逻各斯的思想 2.试论述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及其和神义论的关联

3.试比较霍布斯和洛克对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论述的异同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原文。论述真理和体系的关系,实体和主体的关系

18年 中国哲学

1.论述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观点和内容,及其异同。2.论述魏晋玄学对于有无之辨的观点和内容。3.比较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4.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西方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13篇

1 公众为什么要理解科学

在 “科学为大众” ( Science for All Public) [1]的年代,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更多的科学家, 而是要培养更多的拥有正确科学知识观并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公众, 这彰显了科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让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理解的科学知识越多, 就越能够理解和支持科学事业。或者说, 在需要公众理解科学的年代, 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决定了公众参与科学并理解科学的程度, 也决定了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高低。所以, 科学知识无论是在诉诸于逻辑推理而获取宇宙规律的理性主义者那里, 还是在凭借经验洞察自然奥秘的经验主义那里, 都是对 “世界何以可能”的基本回答, 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读, 也是 “大众科学”年代公众理解科学并进而理解客观实在的基本单元。

公众该如何理解科学的内涵? 公众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才能正确地认识科学并理解科学, 人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理解科学本质。但科学的本质却不是具体的科学知识, 而是产生这种知识的社会根源、社会过程与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 这是一种对科学所做的哲学反思与追问。科学哲学告诉我们, 尽管科学知识本身是一种事实描述,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及其本质的某种认识, 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却是一种价值判断, 负荷了主体的价值因素。汉森 ( N. R. Hanson) 把这个过程称作 “观察渗透理论”。基于观察获得的经验在上升为概念、假说或理论的过程中, 负荷了主体价值, 观察的偏差、实验材料的选取、科学共同体 ( Community of Science) 的利益之争, 等等, 都会导致科学知识发生概念框架的改变。科学更多的是一种建构性而不是描述性产物。

这就是需要公众来理解的科学: 科学及其相关知识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摹写, 而是科学共同体基于某种利益驱动下的共同协商的结果, 主观性与相对性充满了整个科学过程; 科学也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的过程。与此相应, 科学教育尤其是注重强调理解科学本质的科学哲学教育更关注的是行动中的科学进程及其追问, 以及已经形成了的科学结论及其社会功能。

2 科学哲学的科学教育意义

科学的本质并不是体现在某种具体的科学活动中, 而是反映于产生这种活动的社会后果以及对这种社会后果的批判与反思。所以, 科学哲学一方面会增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公众对科学的怀疑, 同时也会促进公众与科学家的沟通与交流, 推动公众参与科学的进程。

2. 1 科学哲学可以让公众理解 “真实的科学”

人们通常认为,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 是可以被证实的东西, 或者说, 科学就是真理。然而, 是知识体系的就一定是科学吗? 答案是否定的。能够作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有很多, 例如棋谱、圣经甚至是占星术, 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因此, “理解科学本质” 实际上是在思考并回答 “什么是科学”, 这就牵扯到一个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事实上, “科学” 几乎不能够用精确的语言来定义, 这是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 ( Bernal J D) 的观点。科学仅仅是具有几方面公认的内涵, 诸如科学是社会建制、科学是研究方法、科学是累积的知识传统, 等等[2]。科学不过是科学共同体通过实验方法或逻辑工具去论证某个假说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而已, 而科学哲学不过是对这个论证过程作形而上学的解释与分析。

所以, 科学哲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公众理解并领悟一个 “真实的科学” ( Authentic Science) 。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信念? 人类能否凭借所谓的科学知识来认识基于笛卡尔主客二分的客观世界吗? 科学是建构论学者们提出的 “建构性”与 “制造性” ( Making Science) 的知识、还是一种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与摹写 ( Mirror of Nature) ? 是否存在趋于利益之争的科学共同体 ( Community of Science) 对某种信念或符号的共同达识? 这些都是需要科学哲学来思考的问题, 也是需要公众通过学习科学哲学来理解的问题。

公众需要接受对科学的教育来实现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哲学则执行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科学哲学通过分析科学的起源、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的演绎模型、科学方法的认识论意义、科学的社会功能等诸多 “元”科学问题, 使公众接受学习、思考、想象、实践与创造科学的过程, 达到对既有科学知识 ( 或科学观念、科学理论) 的理性批判与反思, 同时也可以产生新的科学本质观。传统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科学, 是一种对外在于主体的客观世界的理性解读, 其本身也是一种外在于主体的 “中性” 的客观存在。 “在中性价值观的指导下, 对科学知识的追求独立于一切主观因素以及主体的 道德反省’, 也与主体的个人信仰无关,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回答 是什么’为准则, 而无需做 应该是什么”的辩解。”[3]对经验事实及其背后的一般规律而言, 科学及其相关理论只做 “事实描述”, 并不做 “价值判断和价值解释”[4]。

2. 2 科学哲学可以让公众领悟科学的精神气质

在亚里士多德提出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的时候, 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就诞生了, 那是一种对无限崇拜的自然的怀疑。而这种基于实事求是的怀疑精神一直是人类探索客观物质世界奥秘的基准, 并被默顿 ( R. K. Merton) 总结为现代科学的四个精神气质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性。默顿的 “精神气质”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于是, 在内在求知欲的驱动下, 公众开始学习科学的基本史料与具体的科学实证知识, 并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寻找答案, 科学哲学的科学教育功能逐渐呈现出来。此后, 培养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精神并让公众能够理解这种科学精神, 一直是科学哲学的重要任务。

从科学哲学角度看来, 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其发生学的逻辑基点。在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被叫做自然哲学的古希腊, 科学的诞生就有三个条件: “惊异”、“闲暇”和 “自由”。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来一种本能的困惑和惊异, 由困惑和惊异产生了苏格拉底推崇的 “自知自己无知”; 于是, 人们为了摆脱 “自己的无知” 而去 “求知”, 追求知识、追求智慧、追求 “纯粹”的知识。这就是需要普通大众来理解的科学精神的真谛: 科学不是以什么目的而存在, 而完全是为了自身而存在。科学是一门追求 “自由”与 “纯粹知识”的学问, 自由地怀疑、自由地思考、自由地阐明自已的建议并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 而无需考虑所谓的 “权威” 与 “传统”。这种科学精神几乎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科学活动之中, 是人们探索自然的基准、追问科学的结果, 也是科学本性的自然流露与延伸。

但严格意义上讲, 科学精神是近代科学的产物, 是一种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或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怀疑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公正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无私利精神等等的现代科学精神, 既是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用以约束其学术行为规范的条令与准则, 对于科学共同体之外的普通大众而言, 又是需要公众去理解与领悟的。科学哲学告知给公众的理念是: 科学应该是一种无涉于社会和道德、伦理、价值的中性的活动, 是一种 “纯粹从逻辑推演而来的或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4]。也就是说, “科学是一种是对客观真理的无私利的追求, 是基于观察与实验指导下的尽可能逼近真理的对客观实在的描述。”[3]在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 应该远离主观情感、排除一切主观价值因素。

2. 3 科学哲学可以让公众了解科学发现的逻辑

随着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人们经常追问一个问题: 科学是如何被发现的? 或者说, 科学是如何诞生的? 科学发现的逻辑一直是科学哲学的基础, 是 “元科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前提, 也是基于 “公众理解科学”为目的的科学哲学教育的重点。

在以培根 ( F Bacon) 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那里, 科学始于观察, 科学知识来自于主体的感官经验并通过归纳法得出。而在以笛卡尔 ( R Descartes) 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那里, 科学知识则成为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表征或摹写。但近代科学哲学却告诉我们, 科学也是从问题开始的。也就是说, 科学始于问题。在波普尔 ( K Popper) 那里, 科学发展的基本公式是 “P1TTEEP2”, 每个科学发现都是由客观存在的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科学发现的第一要素, 这是促使科学共同体执著思考的动力。从正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出发, 普遍猜测、大胆想象, 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说; 在各种假说之间开激烈的对比与讨论, 消除谬误, 筛选出尽可能没有自相矛盾的或者尽可能逼近真理的假说使之成为理论;新理论付诸于实践之后, 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对事物本质的了解, 又可能会导致全新的问题与全新的发现, 提出全新的假说。这是一切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的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这个模式在劳丹 ( L Laudan) 那里则演化为 “问题1理论1新问题2新理论2” 的简化模式。科学研究就是从问题出发, 是一个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无限上升的。

科学哲学的教育意义就是要让公众学会如何进行感官观察、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如何将观察与实验的结果归纳为理论、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去发现问题。如同爱因斯坦的名言: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样, 没有人会说莱特兄弟发明制造的人类第一架飞机是完美的, 因为它的的确确不完美, 但世界上最好的飞机设计师也会感激莱特兄弟的创造, 毕竟他们指出了研究的问题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了能够更好地去发现问题, 培养观察与实验、归纳分析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是科学哲学极力推崇的, 但非逻辑思维能力也一直是科学哲学教育的重点。科学的创造过程与想象过程往往来自于由观察和实验导致的问题的激发, 问题调动了全部内在的思维活力, 推理、想象、直觉、灵感甚至是顿悟等等可能的理性与非理性思维能力, 都被召唤来去投射到某种情境之中, 以解决某个问题。

2. 4 科学哲学可以培养公众的科学认知能力

人类对科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几乎与科学一样古老。通常而言, 科学进步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自身科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史, 或者说, 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人类对科学的认识与理解上。所谓认知能力 ( Scientific Cognitive Ability) , 是指人们透过事物的表象来认识表象之下的事物本质及其相关规律的能力。也就是说,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能、相关性、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向等等外在形式与内在规律的把握与理解能力。一般而言, 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 (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符号、想象等等的能力都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需要科学哲学告知给公众的是, 科学符号、科学语言以及科学理论等等是如何被发明出来、又是如何变成约定俗成的有特殊含义的文本? 科学哲学在自己的研究中, 也首先把科学当作一种特殊的文本来分析。例如, 分析哲学学派试图通过探讨语言的结构而去了解整个世界的结构: “在认识论方面, 所有的分析哲学家都认定必须从研究语言入手, 搞清楚词、语句、概念和命题的意义。尽管在这个问题上科学语言学派和自然语言学派的侧重点有差异, 但把语言分析作为基本方法则是完全一样的。”[5]在某种共同利益驱动下的科学共同体, 就符号所能概括的某个特殊意义达成一致, 通过规定、逻辑、实验甚至是某种强制性的手段, 使公众相信或不相信某个理论或某个概念, 而并不是依靠形式语言本身。科学基本概念的意义只有通过范例才能理解。

而科学哲学就是要培养公众对科学的认知能力。公众通过对科学哲学的系统学习来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甚至是参与科学。一方面, 公众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能正确理解科学本质; 另一方面, 科学的本质不是某个具体的实证知识, 而是产生这种知识的社会根源、社会过程与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人们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及其本质的某种认识是一种价值判断, 负荷了主体的价值因素, 这也是科学建构论学者一直倡导的 “科学的社会形成”。“纯科学’是不存在的, 科学无法游离于社会, 科学知识的产生也就无法脱离整个社会环境, 价值无涉的 中性’的科学知识其实是不存在的, 这是处在社会大系统中的科学认知活动的必然结果。”[3]在某个层面上, 被科学共同体一致推崇而暂时通过了实验的证明或逻辑上推理为真的假说, 往往成为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 而缺乏推崇的某个假说在某种程度上或在一定时段内就是谬误。所以, 科学的哲学思辨可以增加公众的理性判断能力和科学认知能力, 激发公众对科学作形而上学思考。

2. 5 科学哲学可以让公众理解科学进步的合理性

理解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是当前科学哲学关注的热点, 也是自逻辑实证主义甚至是科学主义诞生以来科学哲学领域议论最多的话题。而科学哲学的教育目的, 就是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合理性、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 并进一步理解科学在整个知识体系中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1985 年, 在由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鲍默爵士 ( Bodmer W F) [6]起草, 皇家学会正式发表名为 《公众理解科学》 (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的报告中, 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指出了 “公众理解科学” 的含义:“不仅包括对科学实事的了解, 还包括对科学方法与科学局限性的领会, 以及对科学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正确评价。”这份报告虽然已经出版了二十多年, 但解决公众与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依然取决于公众 ( 而不是科学家) 对科学的理解。

这个 “理解” 在今天看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二是公众对科学方法或研究方式的理解; 三是公众对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科学的社会功能的理解。科学理性主义者认为, 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真正的知识, 它可以应用于一切研究领域, 并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但是, 科学的技术应用在今天看来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后果, 科学也并不能够为所有的问题提供答案。从这个角度而言, 公众是否能够理解科学的合理性并且能够理解其自身也已经从科学进步中享受到了好处, 即是否理解科学进步能够给个人甚至是每个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是公众科学哲学教育成功与否的衡量基准之一。公众需要拥有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词汇量; 有能力阅读报纸和杂志上常见的从核武器到基因工程或重大环境问题的公共政策争论; 理解科学家使用和接受的科学方法; 能够辨别出什么是科学的判断;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和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等等。

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也并不是只有科学家或科学共同体才能够理解科学, 科学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当我们体会到高科技产品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与快捷之时, 那就是科学的技术产物带给每个人的福祉。为了让每个公民了解并领悟到科学对人类的贡献、科学知识在人类全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等与科学合理性相关的教育理念, 系列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活动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这几乎是所有国家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与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M].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9

[2]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6-24

[3]张晶.科学知识观的范式演进及其对科学教育的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8) :119-122

[4]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137

[5]刘大椿.科学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169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14篇

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精神,必须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意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解释力和影响力。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可以预知、预判、帮助人们获得生产生活实践可靠性的知识体系,在社会运动越剧烈、社会发展越复杂时越显重要。在近代西方,当社会生活日益结构化、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日益盛行之时,社会科学也作为越来越独立的学科体系占据了人们的上层建筑,指导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没有像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思想意识的引领、对社会经濟规律的解构以及对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机制的建构等作用,西方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步就是不可想象的。

就我国而言,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改革之路“摸着石头过河”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在已经走过将近四十年历程之后,让哲学社会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自觉地把哲学社会科学奉为我们生活的导师、沿着哲学社会科学指引的道路理性地向前推进改革就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精选14篇)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第1篇科学技术哲学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招生专业:科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