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作用论文
抗高血压作用论文(精选9篇)
抗高血压作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坎地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它直接作用AT1受体,降压作用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对常用降压药疗效不理想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效果,我院应用坎地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室肥厚(LVH)患者83例,用动态血压仪、超志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LVH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83例(诊断均符合WHO的标准)未经治疗或停用其他降压药2周以上的EH伴LV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25例,年龄45~70(52±4.5)岁。且无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无其他内科严重疾病,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者。
1.2 治疗方法
用坎地沙坦8 mg,1次/d,疗程8周,治疗期间每周至少随访患者1次,询问临床症状及不适反应,记录心率、血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测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行心率、血压、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超声心动图检查。
1.3 ABPM
动态血压测定用美国VL2型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间隔30 min,自动充气测压,观察指标:24 h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白天(6~21时),夜间(21~次日6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在血压测定期间受试者保持正常活动及休息。测定结果由监测仪自动记录,分析仪打印出有效监测次数、测定时间和血压、心率值。降压谷峰比值(T/P)的计算方法以口服药ABPM结果为基值,校正各种因素后,计算服药2~6 h内最大下降值为峰效应值(P),服药后23~24 h的下降值为谷效应值(T)。
1.4 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及质量控制
固定一名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操作。使用美国产Acuson12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得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g)=1.04[LVDd+IVST+LVP-WT)3-LVDd3]-13.6。休表面积(BSA)(cm)=[0.006身长(cm)+0.0128体重(kg)]-0.1529。左室重量指数(LVMI)(g/m2)=LVM/BSA。LVMI采用Devereax诊断标准:若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为左室肥厚者。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表示,治疗前后作自身对照资料配对检验。
2 结果
2.1 降压疗效
用坎地沙坦8周后24 h动态血压变化见表1。24 h平均血压、白昼及夜间血压均较明显下降(P<0.01)。T/P比例SBP81.2%和DBP78.1%。
2.2 逆转LVH作用
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LVH指标变化见表2。
注:△1 mm Hg=0.133 k Pa;与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
2.3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6.8%,脚踝轻度水肿
7例,轻微咳嗽2例,头晕5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治疗前后无差异。
3讨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血压调节机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人们致力于寻找有效的血管紧张素受体(AT)拮抗剂,以期在受体水平阻断RAS。坎地沙坦属AngⅡ受体拮抗剂为非肽类衍生物,其活性代谢产物与AT1受体结合,能拮抗AngⅡ的升压作用。该研究观察到坎地沙坦8 mg,1次/d,能平稳控制24 h血压而不改变血压的正常波动,谷峰比值可达70%,达到美国药物管理局标准[1]。
EH的LVH作为一种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严重影响EH患者的临床预后[2],因此临床治疗EH的目的不仅仅是降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文结果表明坎地沙坦治疗后LVMI明显下降(P<0.01),提示AngⅡ受体拮抗剂可逆转心室肥厚。曾试验表明AngⅡ能刺激正常及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增殖,表现为心肌细胞体积及蛋白含量的增加[3]。坎地沙坦中断心室重塑[4]可能与影响此因素有关。
本文就坎地沙坦治疗EH及其对心脏的影响是否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还需要进一步长时间大规模研究。
参考文献
[1]Shapiro D A,Godlborg A I,Lipschut K I,et al.Felodipine ex-tendeb-release:Efficay throuthout the dosing internal-the U.S.ex-perience.Am J Hypertens,1990,3:A113-116.
[2]Levy D,Garrison R J,Savage D D,et al.Prongnastic implicationsof echocardiographically determine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N Engl J Med,1990,312:156-160.
[3]Lin Y,Diaz R J,Levy D,et al.Risk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left ventricular hyperptrophy.Circ Res,1998,82:1145-1159.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抗高血压药 第2篇
(一)、抑制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导。 可乐定、甲基多巴
(二)、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的降压药 :神经介质耗竭类药,引起温和而持久的降压,利血平、胍乙啶
(三)、神经节阻断药物 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切断神经受体传导,舒张血管降压。美加明、六甲溴铵来源:考试大
(四)、血管扩张药 直接扩张毛细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压。 肼屈嗪、米诺地尔
(五)、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 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卡托普利:1-(3- 巯基-(2s)- 2-甲基-1- 氧代丙基)- l -脯氨酸 与利尿药合用效好性质:光和水液氧化成二硫化合物,--sh有还原性,被碘酸钾氧化。马来酸依那普利:前药,在体内水解代谢为依那普利那(长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起效。赖诺普利:缓慢而长效的降压作用。来源:考试大
(六)、肾上腺素a1受体阻滞剂:选择性作用于 a1受体阻滞剂,扩张血管降压,不伴反射性心动过速,盐酸哌唑嗪:
性质:与1,2-萘醌-4-磺酸钠液反应成紫堇色对醌型缩合物。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选择 第3篇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合理;选择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70-01 高血压是以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新的治疗策略已非单纯追求降压效果,除了平稳降压、降低血药浓度峰/谷比值、提高平滑指数外,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达到个体和优化治疗,规避禁忌症,预防对靶器官的损伤则更为重要。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总结,以利于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择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1尽量应用长效制剂, 平稳降压
为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日24 h内把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提高平滑指数,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至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为此最好选择每天一次给药而持续24 h降压作用的药物,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T/P)>50%,即给药后24 h仍保持50%以上的最大降压效应,确保血压整个24 h期间均得到持续平衡的降低。选择此种药物还可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1]
2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治疗可以充分提高药物的降压疗效,并可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推荐:
我国临床主要推荐应用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是:D-CCB加ARB;D-CCB加ACEI;ARB加噻嗪类利尿剂;ACEI加噻嗪类利尿剂;D-CCB加噻嗪类利尿剂;D-CCB加β受体阻滞剂。
次要推荐使用的可接受联合治疗方案是: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加β受体阻滞剂;D-CCB加保钾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加保钾利尿剂。
不常规推荐但必要是可慎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是:ACEI加β受体阻滞剂;ARB加β受体阻滞剂;ACEI加ARB;中枢作用药加β受体阻滞剂。
新型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一般由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药物组成,使用方便,改善依从性。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型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主要包括:ACEI加噻嗪类利尿剂;ARB加噻嗪类利尿剂;D-CCB加ARB;D-CCB加β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加保钾利尿剂。[2]
3个体化用药方案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要注重个体化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并发症、合并其他疾病等综合情况以及“最好疗效,最小不良反应”的原则,为每一患者选用最适宜的药物.
3.1老年高血压患者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可降低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与死亡率。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者,宜选用.利尿剂,长效型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1]对于合并前列腺肥大或使用其他降压药而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α受体阻滞剂亦可应用。同时注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
3.2高血压合并心衰
合并心力衰竭者,应选用能降低前负荷的药物。选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并用或不用地高辛治疗心衰[3]ACEI:能缓解心室重塑,防止心室扩大,能改善临床症状,需终生使用,对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可用ARB;利尿剂:其治疗目标是消除症状和体液潴留的体征,不应单独使用,一般和ACEI或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衰患者心排血量降低,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使心衰进一步加重,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以打断这一恶性循环,改善心衰预后[4]。
3.3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心肌梗死后的危险性及并发症增加,病死率上升。控制血压可缓解冠心病症状,但要避免降压过快。β受体阻滞剂、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和ACEI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获益较大[5]。
3.4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
在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降压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再次发生脑卒中。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患者不能耐受血压下降过快或过大,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降压应该缓慢、平稳,最好不减少脑血流量。可选择ARB、长效钙拮抗剂、ACEI或利尿剂。注意从单种药物小剂量开始,再缓慢递增剂量或联合治疗[6]。
3.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很多研究证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在降压的同时能减少大、小血管疾病的发生。ACEI、ARB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中占首选位置,因为这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有利作用,同时在减少蛋白尿、减缓肾病进展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但实践证明,若要长期把血压控制到目标血压(<130/80 mmHg)往往需要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且联合用药对肾脏及心脏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纯使用任一种药物的效果。因此,CCB、利尿剂、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可作为联合用药的选择[7]。
3.6高血压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此类患者宜使用ACEI或ARB,也可用CCB和保钾利尿剂,慎用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
3.7高血压并肾功能不全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之一是减少靶器官损害,而肾功能不全是最主要的损害之一。在保护肾功能方面,首选ACEI,ARB也有一定作用,可增加肾血流量并降低尿蛋白[7]。
3.8妊娠高血压[2]
妊娠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必要时需谨慎使用降压药,常用的静脉降压药有甲基多巴、拉贝洛尔和硫酸镁;口服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硫酸镁是治疗严重先兆子痫的首选药物。妊娠期间禁用ACEI或ARB。
参考文献
[1]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3]戴桂柱.走出对心力衰竭常规认识的误区[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
[4]李玉光,张元春.高血压与心力衰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
[5]刘峰.高血压的心脏并发症[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
[6]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56.
[7]杨文英.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治疗[J]高血压杂志,2003,11.
抗高血压作用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住院患者,诊断符合WHO/ISH(1999)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肝肾功能正常,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52.2±9.5)岁,病程(9.8±8.0)年。阿托伐他汀组40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53.1±8.1)岁,病程(9.8±8.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给药方法
所有患者停用一切降压药2周以上,在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应进行肝功能检测,转氨酶小于3倍ULN(正常上限),可以服用,一旦开始治疗,如果发生或高度怀疑肌炎,应立即停药,如果患者有肌肉酸痛、压痛或疼痛,肌酸激酶高于10倍ULN应停药。降压用贝那普利10 mg,每晨1次口服,如因干咳等副作用不能耐受者换缬沙坦80 mg,每晨1次口服,如2周后血压仍高,可加量,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商品名阿乐,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晚1次,疗程6个月。
1.3 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
采用荷兰philip IE33超声心动图仪,探头频率为3.5 MHz,分别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所有指标测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根据以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室重量(LVM)=1.04[(LVID+IVST+LPWT)LVID]-13.6,体表面积(BSA)=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左室重量指数(LVMI)=LVM/BSAg/m。采用我国诊断标准:LVMI≥125 g/m(男)、≥120 g/m(女)为左心室肥厚,常规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6个月各测1次。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自身对照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疗效比较用秩和检验,所有资料输入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降压效果及抗心律失常
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心律失常明显改善,阿托伐他汀组仅1例出现症状伴肌酸激酶增高超过10倍以上,发生于5周时,予以停药,无患者出现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对照组血压由(160.0±10.6)/(100.0±8.5)mm Hg(1 mm Hg=0.133 k Pa)降至(133.0±10.2)/(82.0±9.4)mm Hg,阿托伐他汀组由(162.0±10.5)/(100.0±10.2)mm Hg降至(131.0±10.6)/(82.0±10.3)mm Hg。对照组房性心律失常纠正率为34%,室性心律失常纠正率为38%,阿托伐他汀组房性心律失常纠正率为56%,室性心律失常纠正率为74%,阿托伐他汀组降压效果及抗心律失常作用更明显,两组降压幅度及抗心律失常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左心室结构改变
治疗6个月后两组LVDd、IVST、LVPWT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缩小(P<0.05),阿托伐他汀组更加明显(P<0.01)。见表1。
3 讨论
心脏和血管是高血压病理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长期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主要是壁腔比值增加和管腔内径缩小,导致重要靶器官心、脑、肾组织缺血,长期高血压及伴随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该病变主要累及体循环高血压大、中动脉。高血压时还出现微循环、毛细血管稀疏,扭曲变形,静脉顺应性减低。长期压力负荷增高,儿茶酚胺与血管紧张素Ⅱ等均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主要引起左室肥厚和扩张,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循环病变,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故应积极控制血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经6个月用药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控制血压及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律失常更加明显。
阿托伐他汀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三羟基二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的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强效的降胆固醇药物,阿托伐他汀类药物除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同时,还抑制了甲戊酸及其衍生物的形成,因而具有多效性。阿托伐他汀可以逆转左心室肥厚及纠正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涉及:(1)重要抗氧化作用,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来完成的,能改善内皮一氧化氮合成m RNA表达的稳定性,促进一氧化氮的产生,改善血管舒张功能,而调节血压[1]。(2)改善高血压的心肌细胞脂质代谢从而抑制心肌肥厚[2],同时也干预高血压左心室重塑的过程。(3)可能通过改善肾血管内皮功能和抑制神经内分泌的激活以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降低血压[3,4]。(4)对动脉粥样硬化细胞成分的影响,能减少平滑肌细胞增生。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以上机制增高血管顺应性,从而降低血压,最终影响左心室重塑。
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作用[5],在大规模的他汀类降脂临床试验中,他汀类治疗后,心脏猝死发生的相对危险性下降20%。心脏猝死的危险性下降当然可能是他汀类降脂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但也可以认为是他汀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因而减少心脏猝死。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是长期的,高血压的治疗不仅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其新目标已提升为消除心肌细胞肥大、逆转心肌间质纤维化,改善、恢复心脏功能,必须密切关注靶器官损害的进展情况及心律失常情况,以达到长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在原发性高血压降压过程中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可以使降压更平稳、更稳定,并可以逆转左心室肥厚,抗心律失常,从而达到减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心脏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临床上我们应该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物。
参考文献
[1]葛长江,胡申江.阿托伐他汀影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机制探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12):2324-2327.
[2]孙雅逊,胡申江,张志杰,等.阿托伐他汀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肌脂质代谢和抑制肌肥厚[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8):632.
[3]Wassmann S,Laufs U,Baumer AT,et al.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improv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in normocholesterolemic hypertension vi-a reduced production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J].Hypertension,2001,37(7):1450.
[4]Niekenig G,Baumer AT,Temur Y,et al.Statin sensitive dysregulated AT1receptor function and density in hypercholesterolemicmen[J].Circu-lation,1999,100(12):2131.
我院抗高血压和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 第5篇
关键词:抗高血压,抗糖尿病,药物使用模式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 且往往是并存的医疗疾病。这两种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可导致很高的早期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1]。虽然部分费用是由于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比以前增加了, 但更多的是因为优先使用新的和更昂贵的抗高血压药物, 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抑制剂。
研究药物使用模式, 处方的调查是一种快速和廉价的方式。因为, 收集的数据能可靠地反映医生的处方习惯, 特别是对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特定治疗药物的使用习惯。对这些收集的数据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就可以用来评估其中一些治疗的成本效益比[2~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2007年9~11月门诊处方, 共计622张。
1.2 方法
降压药分为7组:利尿剂, β-阻断剂, α-阻断剂, 血管扩张剂, ACE抑制剂, 钙通道阻滞剂和中枢作用剂 (如甲基多巴, 可乐定) [5]。β-阻断剂不太可能被用于治疗高血压, 被排除在作为“最必要”药物的处方之外。降糖药物分为胰岛素, 磺脲类和二甲双胍。
以2007年处方来计算药品费用。每一个处方的药费总计是以处方上药品的数量乘以单价。每类药物总费用是其所有处方中该药费用的总和。药物支出按月表示。
1.3 统计方法
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皮尔森相关分析是用来分析年龄和处方中药物数目之间的相关性的。卡方检定用于组之间的比较。P<0.05, 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共收集有622张处方, 包括1 203种药物。
超过70% (611例) 的患者年龄在65岁或65岁以上, 平均年龄为63±15岁, 整个处方年龄段处于15~99岁。每个处方平均药目数3±1.8, 药物品种介于1~11个。共有131 (20%) 例患者的处方含有4种以上药物。随着年龄的增加, 处方中的药目数也在增加。 (P<0.05) 平均处方期限为12±4周, 总体处方期介于1~26周。药物使用模式在男性和女性之间, 见表1。心血管药物是最常见的处方类药物, 这主要是基于它也属于抗高血压药物。其次是使用降糖药物, 止痛药, 包括用于风湿、关节疾病和呼吸系统药物, 见表2。在622张处方中, 358个处方 (57.6%) 含有一个或多个抗高血压药物, 139张处方 (22.3%) 有一个或多个抗糖尿病药物。其中有95张处方 (15%) 同时有抗糖尿病和抗高血压药物。在此研究期间药物的总支出为241 390元, 见表2。总体药物支出中, 降压药物占47%, 其次是呼吸系统药物, 降脂药物和降糖药物。
2.2 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
在这项调查中, 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模式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很相似, 见表1。358个处方 (57.6%) 含有抗高血压药物。其中245个处方 (68%) 由一种药物组成, 96个处方 (27%) 由两种药物组成, 13个处方 (4%) 由三种药物组成, 4个处方 (1%) 由4种药物组成。在已知各类钙通道阻滞剂中, 硝苯地平 (缓释) 是最常用 (59.4%) , 其次是氨氯地平 (16.4%) 。依那普利 (70%) 是最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n=100) , 而美托洛尔 (58.5%) 是最广泛使用的β-阻断剂 (n=94) 。血管扩张剂, 如肼苯哒嗪, 根本没有使用。吲达帕胺 (n=19, 50%) 是最广泛使用的利尿剂。
2.3 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
在这项调查中, 139个处方 (22.3%) 含有抗糖尿病药物。其中, 13个处方 (9.4%) 只单一用了胰岛素, 93个处方 (66.9%) 是单一用药, 33个处方 (23.7%) 是联合用药。磺脲类在老年患者中较少使用, 而格列吡嗪却被更频繁的使用。
3 讨论
3.1 处方调查显示
大多数药物使用是基于心血管疾病, 抗糖尿病和呼吸道疾病。.这些结果突出了慢性疾病是医疗资源使用的重点。在目前的治疗方法中也有一些潜在的缺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非药物疗法, 如饮食或运动疗法好像被排除在外了, 因此, 不能完全确定这个治疗的系统性。鉴于降糖药物开出的处方只对糖尿病患者, 而抗高血压药物却可用于其它情况, 如心绞痛或心力衰竭。这项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医院总体的处方模式, 并确认了关于抗糖尿病药物和心血管药物的共同使用[6]。此外, 调查还显示超过15%的患者处方同时含有这两种药物。
3.2 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模式
在本研究中也显示, 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ACE抑制剂占所有抗高血压药物的近60%, 利尿剂的使用只占到10%的患者。虽然利尿剂和β阻断剂是唯一的已被证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里能降低死亡率的两类药物[7], 但由于其潜在的对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不利影响, 这些药物的使用还是被限制的。特别是对葡萄糖不耐受或高脂血症的患者[8,9]。有15%的患者正在同时接受抗糖尿病药物, 显示出了糖尿病的高发性。在这些患者中, 利尿剂和β阻断剂的使用进一步下降至5%和8%。利尿剂在男性中比女性使用的更少, 这可能是由于它引起的副作用, 如性功能障碍[10]。另一方面, 老年患者往往有低肾素高血压而且不太适应β阻断剂[11]。这可能部分解释了在本调查中, 这一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使用减少的原因。虽然ACE抑制剂对高血压患者死亡率的影响仍有待证明, 但这些药物确实有保护心脏[12]和肾脏[13]功能。这使它们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的原因。由于缺乏长期数据, 钙通道阻滞剂的使用往往引起争议[14]。然而, 这些药物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和低肾素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还是显著的[15]。氨氯地平最近已被证明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有很好的耐受性[16]。然而, 在等效的药物里, 氨氯地平的费用是比硝苯地平高出2~3倍。这正反映了氨氯地平高昂的药物成本和它的药物使用量是不成比例的。
同样, 在那些必须自己支付医药费的老年患者, 使用更便宜的降压药意味着更频繁地用药, 这样他们会倾向于使用更加昂贵的药物, 因为药量减少了[17]。
3.3 降糖药物的处方模式
在本次调查中, 磺脲类是主要的抗糖尿病药物。尤其在老年患者和那些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18]。在这项调查中, 格列本脲在年轻的年龄组是最广泛使用的磺脲类药物, 而格列吡嗪由于短效的性质, 是老年患者的首选药物。
虽然二甲双胍常常被推荐为首选的抗糖尿病药物, 尤其对于肥胖患者而言但在此调查中, 这种药物却主要是用来结合磺脲类的使用, 只有12%的患者只接受二甲双胍单一药物。另一方面, 只在10%的患者中, 胰岛素被作为单一治疗药物。
全新抗高血压药物——美林洛尔 第6篇
技术所处阶段
已完成美林洛尔的合成, 结构确证, 理化性质研究, 对α1、β1和α2、β1受体的作用研究, Dmes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药物的大鼠体内动力学性质, 药物的吸收率等研究。结果表明, 该药具有抗高血压起效快, 作用强, 安全性好的特点, 且用药剂量小, 毒副作用小。
市场预测
经查新证实, 国内外尚无同类药物问市。高血压患者众多, 预计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经济效益分析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亿人之多, 按1%的病人每日服用10mg计, 年生产原料药3.65吨, 生产片剂18亿片, 按每片售价0.5元计算, 年产值可达9个亿。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 如能投入300万元, 可完成全部临床前研究。
合作方式
(1) 临床前研究投入300万元, 可独家转让。
(2) 可采取股份投入形式。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科学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 第7篇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合理用药,用药指导
1 抗高血压药物及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主要有六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α受体阻断剂。这些药降压药因机制不同, 不良反应也不同, 各有其优缺点。
2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2.1 用药时间
人的血压24h内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据观察大多数患者在一天的血压呈“两峰一谷”的波动, 即上午9~10时及下午3~5时最高, 次日凌晨最低, 如果在两个血压峰值前的30min给予抗高血压药, 那么就可使药物吸收后的血药浓度高峰值与血压峰值相遇, 从而在峰值期内控制血压, 提高药物的疗效。对于轻度的高血压患者晚上入睡前不宜服药;对于中, 重度高血压患者入睡前也只能口服白天量的三分之一, 因为晚间上为生理性低血压, 服用常规剂量的药物会使血压更低, 将可能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 甚至诱发脑血栓形成。约75%的脑溢血 (出血性卒中) 患者是在血压最高的时间发生的, 而脑血栓 (缺血性卒中) 常常发生在凌晨。因此医学上这把这“两峰一谷”时间称作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期, 即出血性卒中多发生于白天, 而缺血性卒中多发生于凌晨, 因此高血压的习惯给药方法“早中晚”三次服药应该改变。一日一次的抗高血压控释制剂也应在早晨7时给药最好, 而一日两次给药的应改为早7时和下午3~6时比较好。理想的降压药物, 应能在24 h内平稳降压, 降低整体血压水平;显著降低患者清晨血压, 阻遏清晨觉醒后的血压骤升, 使高血压患者安全度过心脑血管事件发时段;同时能够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 恢复正常的血压模式, 有效保护靶器官功能。ARB就具有这种降压长效、平稳及高效的特点。从目前上市的ARB来看, 反映降压长效指标的谷/峰 (T/P) 比值均>50%。替米沙坦的T/P值可达95%以上。如替米沙坦在国外进行的两项分别与氨氯地平和氯沙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实[1], 替米沙坦早晨服用不仅能够恢复高血压患者的“正常”血压模式, 而且降压效果优于氨氯地平和氯沙坦, 特别是在给药间隔的最后4h, 即高血压患者的清晨危险时刻, 有更强的保护作用。ARB类药物均有较好的T/P值[2], 因此, 临床用于高血压治疗具有血压达标率高的特点。反映降压平稳的指标是平滑指数 (SI) , 替米沙坦、缬沙坦及坎地沙坦均有较高的平滑指数, 说明降压平稳, 长期应用避免了血压的过度波动及过度变异造成的器官损害。再如氨氯地平与赖诺普利, 起效平缓, 口服后达血浆峰浓度的时间分别需要6~12h和7h, 主张睡前给药, 以使血药浓度峰值落在清晨。而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早7时服用不良反应最小。而呋塞米上午10时服用作用最强。比索洛尔早晨和夜间给药均能安全有效的降压, 夜间服药更有利于控制患者的夜间和清晨血压[3], 服用三种以上降压药时, 即应注意治疗的时间学[4], 可以分作早晚服用, 尤其是老年人可避免发生晨峰现象。在安排服药时间时刻考虑:①利尿剂晨起服用, 以免夜间频繁排尿;②β受体阻断剂若服用一次的话以晨起服用较好, 因为夜间心率偏慢;③CCB与ACEI或ARB何时服用均可, 有报道晚间服用好。另需强调的是晨起降压药的服用应睁眼即服用, 因为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在早起上午6~10点。
2.2 坚持持续平稳降压
一旦确诊高血压就应该积极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少死亡率。药量宜由小剂量渐增, 达到效果后改用维持量。避免降压过快过强。血压波动过大可增加靶器官的损害, 高血压的治疗需要长期系统用药, 坚持按医嘱用药。有的患者血压一下降就自行停药, 停药后血压又继续上升, 这种升降不仅会加重病情, 且严重损害靶器官, 严重者可发生不良后果。研究证明, 坎地沙坦与AT1受体的亲和力最强[5]。坎地沙坦每日服药一次就可以持续24h降压, 较适合进行持久降压。据报道[6], 厄贝沙坦75~150mg对1、2级EH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 有较好的降压疗效, 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谷/峰比值>50%。每日1次即能达到24 h平稳降压的作用。
2.3 尽量使用长效制剂
使用一天一次具有24h降压疗效的长效制剂, 这些药物的优点是能提高患者的顺从性, 更平稳的控制血压, 将血压波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并尽可能的保护靶器官, 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理想的降压药物, 应能在24 h内平稳降压, 降低整体血压水平;显著降低患者清晨血压, 阻遏清晨觉醒后的血压骤升, 使高血压患者安全度过心脑血管事件发时段;同时能够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 恢复正常的血压模式, 有效保护靶器官功能。ARB就具有这种降压长效、平稳及高效的特点。ARB符合时间治疗学的特征, 是一类长效、平稳及强效的降压药物.反映降压平稳的指标是平滑指数 (SI) , 替米沙坦、缬沙坦及坎地沙坦均有较高的平滑指数, 说明降压平稳, 长期应用避免了血压的过度波动及过度变异造成的器官损害。反映降压强效的指标为血压降低的幅度, ARB在不同的高血压患者中其降压幅度有所不同。有研究发现, 缬沙坦80mg的降压幅度在治疗8周时相当于依那普利4倍剂量 (20mg) 的降压幅度, 替米沙坦80mg和缬沙坦80mg, 24 h平均的血压下降幅度不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 均优于氨氯地平5~10mg。
2.4 根据高血压程度选药
初期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上升不高, 且不稳定者宜先采用控制体重, 低脂低盐饮食等措施, 无效时再选用单药治疗。一般选用一线高血压药, 中度高血压在原则用药基础上, 加用或选用单用其他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 β受体阻断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阻断剂等。对重度高血压用利尿剂加β受体阻断剂或加直接扩张血管药。高血压危象及高血压脑病选用硝普钠静滴, 但注意降压速度不宜过快。同时治疗高血压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剂量, 使治疗个体化, 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抗高血压治疗, 逆转靶器官损害, 维持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7]。
2.5 根据患者及并发症选药, 即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对中青年的高血压患者, 这些人往往体型肥胖, 舒张压高, 脉压差小, 许多患者开始血脂异常, 宜用ACEI为首选药。考虑到对脂质代谢和性功能的影响, 一般不用利尿药或β受体阻断药。高血压伴有心绞痛宜用硝苯地平制剂;伴有心力衰竭, 心脏扩大者宜用氢氯噻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伴有精神抑郁者不宜用甲基多巴;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钙离子拮抗剂等;伴有糖尿病及痛风患者宜选用ACEI﹑钙离子拮抗剂或ACEI加钙离子拮抗剂, 效果不好时还可加排钾利尿药, 但不主张用保钾利尿药, 因为可影响糖和嘌呤代谢, 加重糖尿病或痛风。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 氯沙坦联合吲哒帕胺一较理想的配伍[8]。氯沙坦可使蛋白血尿减少, 在糖尿病肾病中具有独特意义[9]。
3 联合用药
为了增加疗效, 减少副作用, 70%以上高血压患者联合治疗才能达到疗效, 常用的抗高血压联合用药方案有:利尿剂与ACEI, 利尿剂与B受体阻断剂, 利尿剂与ARB, 利尿剂与CCB, CCB与ACEI, CCB与ARB, CCB与β受体阻断剂, a受体阻断剂与β受体阻断剂, CCB﹑ACEI与利尿剂, ACEI与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断剂。著名的“HOT”研究中队中重度18790高血压患者, 由1904名医生随访3.8年后采用由一种逐增到几种降压药联合控制的方案。总有效率由最初的42%~50%升到93%。由此可见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关键之一, 除加强医患关系外, 联合用药是很重要的。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抗高血压药联合用药460例病历, 按照联合用药的方案、品种、类别和临床疗效调查分析。结果:二联和三联用药是联合用药的主要形式, 分别占64.13%和33.26%, 其临床平均有效率分别为85.42%和81.70%。二联联合用药中, 以钙拮抗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CCB+β-受体拮抗剂及ACEI+β-受体拮抗剂为主, 三联联合用药中, 以ACEI+CCB+利尿剂、ACEI+CCB+β-受体拮抗剂为主。CCB, 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的长效制剂为主要联合用药类别[10]。
4 应用抗高血压药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不可突然停药, 尤其是在应用中枢性抗高血压药时, 可造成血压急剧上升等交感神经亢进表现, 严重可致高血压危象, 脑出血等, 为预防停药反应, 患者未经医生许可, 绝对不能停药。再如β受体阻断药治疗高血压伴有心绞痛的患者, 在长期服药后突然停药可使心绞痛加重, 导致心肌梗死与猝死, 为防止停药反应, 在停药时必须由医生小心监护2~3周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4.2对于老年人用药可首选利尿剂及钙离子拮抗剂, a受体阻断剂应慎用, 因老年人动脉压力感受体功能降低, 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也不宜用中枢性降压药。主要是因其不良反应较多。
4.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痛风患者应禁用于噻嗪类利尿剂。
4.4妊娠高血压不宜用ACEI与ARB类药物, 可引起胎儿发育迟缓, , 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功能衰竭, 并可引起胎儿畸形。也不可能用利尿剂, 否则会使胎儿缺氧加重
4.5注意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六大类降压药因其降压机制不同, 不良反应液各不同, 切记掌握好其禁忌证。
4.6警惕其并发症。
总之, 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 减少不良反应,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合理的使用抗高血压药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Lacourciere Y, Lehis J, R Omhard, et a1.A comparison of thee cacies and duration of action of the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 telmisartan and amledipine[J].Blood Press Monit, 1998, 3 (5) :295-302.
[2]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1.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7 report[J].JAMA, 2003, 289 (19) :2560-2571.
[3]王少华, 王红程.不同时间给予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和安全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11. (21) :1791-1793.
[4]李淑媛, 陈丹, 朱宁.高血压3级的用药分析与药学监护[J].中国医刊, 2013, 48 (1) :102-103.
[5]Urger T.Pharmacology of AT1-recepter blocker blood press, 2001, 101 (suppl 3) :1-6.
[6]Marino Mr, Langenvacher K, Ford NF, 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Irbesartan in health subjects[J].J Clin Pharmacol, 1998, 38 (3) :246-255.
[7]王顺子, 马春玉.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4) :482.
[8]安晓香, 杨祖福.氯沙坦与吲哒帕胺联合应用—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刊, 2005, 40 (6) :123-126.
[9]张琼, 张艺, 李红萍.高剂量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血尿酸及蛋白尿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 2012, 38 (1) :26-27.
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资料
将本院中西药剂科的抗高血压药物进行计算机管理,从中抽取2011年—2013年的抗高血压药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包括:药物名称、规格、剂量、剂型、应用数量、应用金额等进行调查统计。
1.2方法
将2011年—2013年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研究对象包括:用药额度、频度(DDDs)、日费用(daily drug costs,DDC)等。DDDs根据限定日计量(defined daily dose,DDD)进行计算,即所用药物的最佳成人剂量。再由此计算DDC。计算公式:DDDs=药品年消耗量/该药物DDD值;DDC=年用药金额/DDDs[4]。通过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本院2010年—2013年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
2 结果
2.2 DDDs及销售额度排名前10位抗高血压药(见表1、表2)
2.1各类抗高血压药消耗金额及构成比
2011年—20 1 3年我院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持续升高。详见表3。
3 讨论
抗高血压药物本院主要种类包括: 钙通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复方制剂、利尿药、血管扩张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等[5]。
3.1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占首位的是钙通道阻滞药
3年的调查分析发现钙通道阻滞药在抗高血压药物中长居首位,2011年占48.35%、2012年占45.39%、2013年占44.88%。钙通道阻滞药疗效较强,无绝对禁忌证,适用于各类型的高血压病人,用药较安全,其对收缩压的降压效果更为明显,也可联合其他各类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增强降压效果。
3.2 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应用
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降压效果肯定,临床现已广泛使用。主要用于临床高血压病及其他心肾疾病的治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AngⅡ效应降低血压,与ACEI作用相似,可起到平稳降压且药效时间长等优点。不但副反应小,而且对肾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作用。从统计学数据可以看出,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应用逐年上升。
3.3复方制剂应用情况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度劳逸、先天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的高血压。致使病人出现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络等不同表现类型[6]。天麻钩藤颗粒主要以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为主,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效果显著。复方罗布麻片由罗布麻叶、野菊花、防己、氢氯噻嗪等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即可强心,又可减血压,还可以起到保护支气管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统计学结果分析可见,10 种降压药物中,中西医药物的应用比例为2∶ 3,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中西医药物结合可对高血压疾病起到联合降压、避免并发症及降低副反应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生活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中医药物以副反应低,全身调节的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进行抗高血压药物的评价。方法 通过统计整理本院2011年—2013年抗高血压药物各年度的药品应用额度、应用频度(DDDs)与应用日费用(DDC)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抗高血压药物应用额度不断增长,应用频度及日费用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中西医药物结合可对高血压疾病起到联合降压、避免并发症及降低副反应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生活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应用额度,应用日费用,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陆伟亮,汤映.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5-6.
[2]彭立,韩亚玲.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调查与探讨[J].中外医疗,2011(29):124.
[3]叶佐武,石佳娜,王小军.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与病历调查[J].中国药业,2010(1):34-35.
[4]高淑兰,张子瑞,袁宝强.2001年—2004年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6(5):355-357.
[5]莫基敏.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J].海南医学,2010(18):94-95.
社区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分析 第9篇
1 研究目的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 可导致心、脑血管及肾脏病变,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报告指出, 降压治疗对减少和降低血管疾病致死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它对防治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并发症, 降低总死亡率有着显著效果;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尤为明显。高血压治疗多为终身服药, 通过服药降低血压, 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质量。近年来, 国内抗高血压市场的主要品种分为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复方交感神经阻滞剂等几大类。本论文通过对本社区两年来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以促进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2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社区药剂科“计算机药品管理系统”, 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全部门诊口服降压药的原始数据, 包括分类、品种、规格、销售数量、消费金额等, 运用Excel进行处理。限定日剂量 (DDD) 来源于WHO的《解剖学治疗学化学 (ATC) 分类索引》和第l5版《新编药物学》, 采用其主要适应证剂量, 其他未收载的DDD值以药品说明书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确定。用药频度 (DDDs) =某药品年消耗量/该药DDD值, 日费用=某药品年销售金额/该药当年DDDs。
3 降压药的使用情况
3.1 一般情况
本社区门诊口服降压药共有6大类25个品种, 其中钙拮抗剂类 (CCB) 8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B-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s) 类各3种, 利尿药和复方制剂各4种;国产药品l9种, 合资药品6种。
3.2 具体数据
4 讨论
从上表看出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呈快速增长速度, 长效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抗剂 (ARBs)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复方制剂等因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已成为临床首选。两年来门诊口服降压药的金额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是的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和纳欣同。两年来DDDs值排在前5位的有替米沙坦、纳欣同、厄贝沙坦、珍菊降压片和北京降压0号。降压药物以ARBs占大多数, 其次为长效钙拮抗剂而后依次为复方制剂、ACEI、B-阻滞剂、利尿剂、a-阻滞剂,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
ARBs的销售额有明显升高, 特别是DDDs值和其所占的百分比.ARBs具有ACEI作用, 该药不良反应少, 不引起咳嗽, 降压作用逐渐产生, 无首剂低血压反应, 对肾脏也有保护作用, 在抗高血压治疗上具有独特的治疗特点和地位, 为近年来进展最为迅速的一类药。本社区常用的有替米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酯, 均为国产新型ARBs制剂, 因其合理的价格, 稳定的降压作用, 较少的副作用而受到广大病人的青睐, 其在降压药物中所占比例逐年大幅递增, 有很好的使用前景。
Ca离子拮抗剂 (CCB) 为我院抗高血压药物使用仅次于ARBs最多的一类, 销售金额年增长率为58%。新的第二代、第三代钙拮抗剂有高度的血管选择性, 扩张冠状动脉, 并改善侧肢循环, 维持时间长, 在中、重型高血压病和老年人高血压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本社区有络活喜、施慧达、波依定、压氏达、纳新同等5种, 从表2-3中可见, 纳新同 (硝苯地平缓释片) 使用频率最高, 氨氯地平的DDDs值有明显的升高。
ACEI降压起效缓慢逐渐增强, 在3~4周时达最大作用, 限制钠盐摄入或合并使用利尿剂可使其起效迅速和作用增强, 在肥胖、糖尿病和心脏、肾脏靶器官受损的高血压病人具有相对较好的疗效。近年来, ACEI类抗高血压药的销售额和DDDs也有明显升高, 但ACEI因有刺激性干咳不良反应, 到2010年销售额与DDDs却有所降低。
其他降压药如北京0号降压片、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等复方制剂, 因其降压作用温和, 价格低廉而受到病人青睐, 仍在基层医疗单位广泛使用, 年增长率也大幅提高。
5 结论
综上所述, 本社区门诊口服降压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以ARBs、CCB和ACEI三类药物为主, 两年中DDDs和消费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生的过程, 医药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更好地为高血压患者服务。在为患者选用降压药物时, 医生不仅要注意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靶器官损害, 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 有针对性地合理用药, 使之疗效满意、副作用少且价格适宜。
参考文献
[1]张旭.高血压药物市场新变化--复方制剂有前景, 创新剂型受青睐[J].中国医药报, 2006, 116:7.
[2]王文青.我院门诊口服降压药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 2008, 17 (5) :39-41.
[3]卢跃棣, 任潮芬, 郑冬雅, 等.社区抗高血压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3) :431-432.
抗高血压作用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