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随想范文
宽容的随想范文(精选4篇)
宽容的随想 第1篇
何谓宽容?
宽容, 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油, 是互尊互爱和睦相处的胶结剂。它打开了相互封闭的心灵, 润滑了彼此的关系, 荡涤了相互的顾忌, 清除了人际间的隔阂, 增进了彼此的理解。
宽容, 能剔除心灵的无谓困扰, 扫除心灵的污泥浊水, 驱散心灵的阴影, 破除心灵的名缰利锁。
(二)
宽容需要气度, 如山伟岸挺拔, 如天澄净柔和, 如地无私朴实。
宽容需要智慧, 厚德载物, 推功揽过, 能屈能伸。
宽容需要爱心, 有爱, 才能理解他人的心情, 才能原谅他人的伤害, 才能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才能历尽艰辛而激情不减。
人生的光辉, 就在于关爱别人, 帮助别人, 宽容别人。
多一份关爱和宽容, 就多一点淳朴和诚挚;多一些奉献和温情, 就多一份理解和珍重。
爱落地生根的地方, 宽容也会随之筑巢。把爱栽在心里, 快乐便会在那里永驻。
宽容像一团火, 不仅能融化自己眉宇的忧伤, 也会将别人心中的寒冷化为暖流;宽容像一把万能的金钥匙, 能开启心灵的锈锁, 消除人们之间的偏见、误会和隔阂。
(三)
宽容的人多了, 对抗的力度就会减弱, 生活的甜酸苦辣就会化作五彩的乐章, 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你不能宽容别人, 你可以把别人“管”得规规矩矩, “理”得笔笔直直, 但你却得不到别人的忠诚心和创造力。
假如我们都有一份理解与宽容, 舒展了沉闷的思绪, 抑制了怨恨与憎恶, 消除了嫉妒与猜疑, 戒除了忧烦与急躁, 化解了恩怨与纠纷, 平息了对立与争斗, 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就不会再有相互的指责与咒骂。
何必耿耿于怀, 何必怒气冲天, 又何必吹毛求疵、恶语相讽!用一颗真诚善良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你就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充实和温暖。
(四)
你宽容了别人, 心中就会充满阳光;你宽容了自己, 心中就会特别敞亮;你宽容了生活, 生活就会吹来温暖的春风。
宽容了别人, 也就宽容了自己;善待了别人, 也就善待了自己, 达到这种佳境, 需要的是操练和修养。世上最宽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你能宽容多少, 你能宽容到什么程度, 体现的是你的气质、涵养与品德, 证明的是你的气度、境界与力量。
(五)
宽容产生宽容, 刻薄产生刻薄。
学会宽容, 意味着成长、成熟。
大国的随想 第2篇
从这本书我得到的结论就是:大国的兴衰就是武力和强权的兴衰,就是弱肉强食的历史,与丛林中的动物世界无异。当然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这样写,这是我从字里行间读出来的。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国或者强权的肯定,或者说他认为这就是客观现实。然而由这样的强权大国主导的世界是不是太令人沮丧和失望了?
是世界本来如此,还是这本书有问题?这本书可是畅销书,一版再版,影响巨大。其实世界并非如此,这只是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世界,才看到这样的世界。还有就是尺度的问题,保罗·肯尼迪用的是距今500年的尺度,这个时间段,正是西方大国崛起,活跃于世界舞台的时期。我们只要放宽时间的尺度,像15世纪初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这样的事件就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在公元1405年—1433年20多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途经东南亚、西亚、东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船队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武器装备之精良,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譬如人数,多次达到27000多(第1、3、4、7次)人,船只一般超过260只,最大的船,吨位达1500吨级。其实郑和所到之处,皆可武力占领,不会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但郑和的船队每到一处,都是尊重别国之宗教和文化,赠送礼物和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或者确立一种册封和朝贡关系。为什么郑和不去占领这些地方?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时东南亚许多地方华人移民的总数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朝廷只要稍加支持和肯定,这些地方与中国就会形成一种像今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些国家与英国的那种关系。但是这些都没有发生。
这和60年之后西方航海家远航这些地区和其他非欧洲地区的所作所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1492年西方的航海家哥伦布的4次远航(1492年—1504年),达·伽马的两次远航(1497年—1503年),以及后来西方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时期的麦哲伦及库克等人的环球航行,所到之处,就是占领、杀戮和掠夺。为什么如此?这其中可以探索出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两种文化的差异所致。
前段时间我去加拿大,在尼亚加拉大瀑布游览时,导游介绍说,当时的法国探险家顺着圣劳伦斯河寻找去中国的路,在大瀑布受阻,断绝了去中国的念头。当时我就想,谢天谢地,幸亏他没有找到去中国的路。由此我想到哥伦布的美洲发现,其实哥伦布也是要到中国来的,是美洲的意外发现留住了他,假使没有美洲的阻挡,没有太平洋的浩瀚,西方人从海洋登上中国大陆的时间会大大提前,尽管登上中国大陆的“哥伦布”不至于说他们“发现中国”或“亚洲大发现”,但是鸦片战争就不会在19世纪中叶才发生,也许会提前200年。
可怜的印地安人、印加人、阿兹特克人他们这些美洲的主人,几乎被想到中国来的西方殖民者斩尽杀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替中国人在受难。
从美洲的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在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像大西洋就不够浩瀚,离西欧不够远,所以美洲的古代国家都被西方灭掉了。中国西面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卫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
还有大国一般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美国、法国、德国都是在大陆的边缘,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和日本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从东向西,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西欧的一些大国也得益于处在欧亚大陆的西端,而像东欧的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譬如当蒙古帝国的铁蹄如狂飚一样扫来时,是这些地方的王朝最先被摧毀了;同理,当来自西方的势力从西向东推进时,东端的岛国日本最晚受到冲击。譬如近代伴随着所谓地理大发现、西欧人对全球的殖民和瓜分,日本就躲过这一劫。因为西方已经被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拖住了。
近500年的大国兴衰,是伴随着对海洋的探索、争夺、控制同步进行的,只有那些掌握了海洋的国家,才成为了大国。未来大国的舞台在太空,只有那些掌握了太空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大国。使用过GPS定位仪和使用过Google Earth 搜索引擎的人都知道,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意味着什么。如果在太空中没有卫星在飞行,在未来世界成为大国是不可能的。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可以看做是一种政治区划,但是这种边界围起的政治区划,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可以称之为“国家意识”,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没有形成这种意识的国家,本质上还不能称为一个国家,也是很不稳固的。比如秦始皇席卷海内,横扫六合,统一了六国,但秦朝很短命,仅存在了15年就土崩瓦解了,这虽然与秦始皇的残暴有关,但秦朝初建,还没有在六国的遗民中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意识”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项羽起兵之所以要打着“楚怀王”的旗号,就是利用秦朝还没能消除的“楚国意识”。刘邦建立了汉朝,除了其中短暂的王莽篡汉,汉朝统治期长达400多年。也就是因为汉朝的缘故,中国人才开始形成了汉族这样的“民族意识”,并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共同形成了“国家意识”。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由于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
所以真正的大国,不仅是领土大,人口多,关键是在领土之内的国民是不是已经形成了“国家意识”,产生了“国家认同”。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侵略和占领已形成了“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国家,必然失败,因为武力不能建立新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15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对全球的瓜分和殖民,最后以各个民族的独立而告终。留下的只是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这样的国家,原因是这些国家原有的土著居民在历史上就没有国家也就没有所谓的“国家意识”。
大国的产生,除了要形成“民族意识”、“国家认同”外,还有一个“边界意识”,中国人“边界意识”的形成晚于西方。当西方人忙于用测量、界碑、地图明确边界的时候,当然,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测量和划出他们占领的殖民地的边界,中国的王朝对国土的一些边缘地区还满足于“朝贡的体制”和“羁縻似的管理”,当与西方殖民者争夺边疆时,这种做法无疑要失去许多土地。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按照保罗·肯尼迪的观点,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一个国家一旦成为大国,就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就要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军事,就会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大国就会走向衰落。
从历史看,正是这样,大国兴衰起伏,没有永远的大国。但其中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其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战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扛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所以“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大国”今天才成为一个话题。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是学习。过去我们总是津津乐道我们的“四大发明”,其实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火药是我们发明的,但是被与宋朝交战的蒙古军队学去,当蒙古西征时,掌握了火药和枪炮的蒙古军队从东亚一直打到西欧,所向披靡。接着火药、火炮又被西欧人学去了,经过在西欧各国的战争中不断改进,又成为西欧人征服世界的武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经济活动中学习也显示出重要性,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今天已经不断有人在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何时超过美国,比如,德国前驻中国大使,就著书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15年超过美国,而美国花旗银行的经济预测师则认为那个时间应该在2035年。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了,这应该说是学习的成功,或者说跟随战略的成功。
记得有个朋友办的一本杂志《战略与管理》,是专谈中国宏观发展战略的。其中有一派的观点,可以称之为“赶超战略”,就是中国的发展目标与西方大国的目标相同,加入竞争,争取超过,跟随战略也属于赶超战略的阵营。还有一派的观点是“非赶超战略”,这一派认为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等领袖们所走的道路,都是属于赶超战略,甚至直白地说,就是“赶英超美”,他们觉得中国应该放弃这种战略,走一条相反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路。现在看来,这样的路是没有的,只有赶上了,强大了,才能谈走另一条路。
假使中国超过美国了,成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么?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何谓大国?保罗·肯尼迪是这样说的: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是冷冰冰的,令人毛骨悚然,仿佛是一架争斗的机器。这样的大国真是没有最好。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
比如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祥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他认为只有那种文化散发出魅力,感召千里之外的外国人来学习的国家,才有资格称为大国。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别与西方的文化,从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老子的“小国寡民”和“治大国若烹小鲜”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
(选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5期)
教学数学的随想 第3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2、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
首先,要让学生耐心倾听,告诉学生倾听时有礼貌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
其次,要让学生大胆表达。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应县第三小学 李志芳
小学数学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牢固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下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我的看法:
1、存同求异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例如在解决“兔妈妈采了2筐蘑菇,每筐10个,小兔子采了5个蘑菇,兔妈妈和小兔子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这个实际问题时,大部分同学用一般解法:10×2+5=20+5=25(个)。但也有学生用5×5=25(个),理由是小兔子的小筐里有5个蘑菇,兔妈妈大筐里有10个蘑菇,可以分成2小筐,2大筐变成4小筐,再加上小兔子的1小筐,一共5小筐,就是5×5=25(个),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教师肯定了这种简洁解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表扬了敢于创新的同学,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2、看板书,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好的板书设计,应该围绕课堂教学,条理简明,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巧妙合理的板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板书时,发现规律。例如:在《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这样的板书:
6的因數:1、2、 3、 6、
6的倍数:6、12、18、24……
让学生观察板书,然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通过观察板书,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3、联系实际,用“活”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操作活动是认识发展的最直接的源泉。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变是物化,同时,思维的进行和记忆的效果也得到提高。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地的面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的去学习,当学生对解决的问题有了本质的认识后,他会将具体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
一个馒头引发的随想 第4篇
来北方生活,胃逐渐要求多吃面食,再以米饭为主,它就不舒服。尽管东北大米非常香,口感很好。
刚来北京,最不理解的三件事是炸酱面、花茶和晚报。
在南方都是清爽碧绿的青菜汤面,清爽碧绿的绿茶,看到炸酱面和花茶简直是颠倒了世界观,这样的东西能吃能喝?
晚报老人们津津有味,年轻人觉得都是些个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琐事俗事破事烦事。
不料有一天突然“悲哀”地发现,这三样,我都喜欢了!
花茶觉得很香了,可能北方春风吹拂的时间短,喝着花茶,仿佛春天一直在。
好吃的馒头在哪?
读读晚报,海洋般广阔的京城化为了一家四合院,芸芸众生有滋有味生活着,还似乎有点活在当下的体悟。只是有了智能手机,晚报逐渐又不看了,当然其他报纸也基本不看了。炸酱面的酱看起来黑乎乎的,吃下去觉得真充口适肠,齿颊留香,肚子欢畅。不仅炸酱面,山西刀削面、陕西臊子面等都爱吃了,
但是吃过的馒头依然很难吃,学校食堂的难以下咽,单位食堂的难以下咽,小区和超市主食铺的也难以下咽。面条被酱裹着,酱好吃,面条好不好吃不太觉得出来,虽然有些饭馆炸酱面号称是手擀的,筋道有嚼头,但一般的炸酱面没吃出来面有什么特别。但馒头即使配合着好菜,也是要单独下咽的,本身的质量一下子完全呈现,无处可逃,像东郭先生那样混过不去。
想想挺诡异,经济发展了几十年,什么好东西都造出来了,什么高档的食材都弄到柜台了,偏偏最家常最日常最原始的食物——馒头,却吃不到好吃的了!
也许是利太薄,面粉直接做成馒头,增值太小,卖不上价格。和面包对比,就看得很清楚。大街小巷的面包店很多,一个面包几块十几块钱,仅仅在面粉的基础上增加了少许鸡蛋奶和黄油等,利润就很可观。
虽然面包屋离多远就闻到浓香,但要我天天吃面包还是不行,一是上学多年,落下了几样不能吃的病根:面包、方便面、火腿肠和苹果,上学时吃得太多了,当时都拣便宜的买,里面可能防腐剂增香剂等添加剂太多了,吃伤了。工作后,不是质量特别好的这些东西,别说吃了,有时闻闻都隐隐恶心反胃。另一方面,好面包,我吃着没反应的还是贵,天天吃舍不得。像莫斯科餐厅的列巴,一个大馒头那么大,就要三十多元。
老字号的馒头
在网络上寻觅了许久,也没找到好馒头太多的线索,看到有一家在后海的做山东戗面馒头,很火,每天都排大长队。住在附近的同事帮我买了一大袋,大馒头,确实很好吃。但我不好老跑那么远去买吧。附近的找啊找,好长时间,有一天一位朋友偶然带我去一家饭馆吃饭,终于找到了。这是一家叫玉华台的老字号,说起来还是很有历史和故事,它是淮扬菜,从民国就在北京开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晚上开国第一宴在北京饭店举行,但周总理让玉华台的师傅做的菜,因为各界人士来自东西南北,或酸或甜或辣就有人吃不了,清淡的淮扬菜大家都能接受。如今还可以在玉华台按这次宴会的菜单点一桌。
玉华台店址辗转了几次,现在离单位不远。它还有一个外卖部,馒头花卷包子狮子头红烧肉酱肘子等。馒头很好很大,有碗那么大。我还送了同事一些,一位同事跟我说,他拿回家给他妈妈吃过后说有小时候吃的味道。我觉得这是很高的评价了,我们现在对猪肉也常说,怎么没有小时候的香味了。那时还没有这么好的“技术”,动植物们自然生长,厨房原味制作,都是真正的食物的味道。
我就想为什么玉华台能做这么好的馒头。当然它是有历史的,多年来都如此,它是完整保留着传统。但今天明显馒头不挣钱,它卖1块钱,比超市等贵多了,但毕竟就1块钱,还是真材实料,不可能挣多少钱。家里人说,家乡小县城的馒头虽然还是两毛五一个,但越来越松软,原来吃一个,现在得吃两个。想来想去,我想这还是体现了老字号的经营之道。它保留着传统,而传统里饱含经营之道。
它是用这些仅卖成本价的老百姓日常食品,大批走量,来吸引顾客,营造人气。另外一些菜则负责获得利润,比如酱肘子等肉食。它的店内菜也如此,有白菜豆腐煲、炒肉丝等家常平价菜,也有一条就200元的镇店名菜干烧黄鱼等。不过即使这些贵的菜和有的装修豪华的新潮馆子比,也要便宜得多,总体还是遵循质好价不出格,薄利多销的路径。
玉华台如今是北京老字号集团聚德华天中的一员,集团中还有峨眉酒家、护国寺小吃和砂锅居等,这些老字号普遍像玉华台一样,保持着传统的品质和相对低的价格,即使像全聚德,我们觉得不便宜,但和其他的烤鸭新贵比,价格也还是低。
质好价不贵,这是老字号能从历史中走来,经历风雨变幻还屹立的根本。即使这些老字号都已经很有名了,它们还能保持这样的经营方式,更显出老字号的定力和对这行业本质的清醒认识。反观现在很多新潮豪华饭馆,质好和价廉往往不能同时具备,一有风云变幻,就难免折倒。“反四风”以来,多少开不下去了。
餐饮升级中
前两个月,小区旁边的商业街开了一家卖主食的商店,我惊喜地发现,它家馒头也很好吃,和玉华台差不多,都是简直可以不用菜白口也能吃。价格也是1元一个。除了馒头,店里还卖包子水煎包、大饼葱花鸡蛋饼烧饼芝麻饼玉米饼、蒸饺和粥等,都挺好吃。我琢磨它也是用馒头走量,葱花鸡蛋饼等负责利润。
小店很小,前面售卖区也就四五平方米,后面透明的玻璃后是忙碌的厨师们,让人可以看到实物的现场制作,再加上小店干干净净的环境,买着放心。
这个小店的门面原来是卖服装的,今年关了,一半开了这家店,一半开了一家肉夹馍店,肉夹馍也做得挺好吃。
从这条商业街这两年,尤其是今年的变化,我真真切切看到了什么叫商业转型。这条商业街有一两公里长,原先有足底按摩ktv幼儿才艺培训药店麦当劳面包店小饭馆自行车店联通电信门市等,还有服装店,有六七家,其中几家还是知名的衬衫、羽绒服和皮具品牌店。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是服装店全军覆没,代之而起的是主要是饮食、通讯业。
nlc202309011432
商品让位给服务。从这条商业街门面的转手,大致可以得出这个印象。想想也正常,网店上买商品的剁手党多了,大街上买衣服的就少了。现在这条商业街基本都是服务业了,休闲教育通讯餐饮,都是。
商业一火起来,租金就贵。街上的餐饮店都很小,而大的饭馆都在与这条街隔着一个小区的另一条稍偏僻的街上。这条街好多年生意都火不起来,零零星星开过几家饭馆,做海鲜的,做鲁菜的等,空间都很大,但开不了一两年就关张。不过今年看着势头要起来,竟然有六七家大大小小的饭馆一家接一家开,小点的有中国兰州拉面,名字起得很大,但店面不太大;最大的是一家火锅店,宣传语大意是狠辣很好吃。其他的还有老北京炸酱面、港式茶餐厅、烤鱼和韩国烤肉等,真是生气勃勃的餐饮混搭一条街。
这些餐馆能长期经营下去吗?我也有时产生这样的疑问,恰好这几天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位朋友转发的一篇文章。我这位朋友从重点大学毕业工作后不久即自己开公司,几经波折,现在做餐饮,规模不小,在某软件园有一个2000平方米的餐厅,还有一个连锁的品牌。他转的这篇文章也是一位资深餐饮人士写的,讲现在餐馆开得很猛,主要是一些行业不景气,那些行业的人把资金投进这个领域了。虽然他肯定这些餐馆很快就会倒一大批,但把这行业也搅乱了,会连带着把原来经营很好的餐馆也带黄了。
看来泡沫是不小,不过我觉得泡沫能产生,还是因为这个行业确实有升级的巨大市场。人们外出就餐多起来,在家里叫外卖更是普遍,一个朋友说,他观察周围40岁以下的人几乎都很少自己做饭。工作忙,下班晚,没力气也没时间做,周围吃的又多,也没必要自己做。人们对餐饮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像我想吃一个可口的馒头,对超市卖的馒头不满意的,也算是最简单的品质升级的要求吧。
那么如何在惨烈的竞争中活下来呢?我也想了下,我非业内人士,但也许更从外部看得更清楚。我觉得应该像前面说的那些老字号那样,菜做得到最高水平,但价格又亲民。这看起来很简单,但人们往往忘记,或难以做到。菜做到最高水平,有绝活,味道正宗,有几人能做到?能做到是否能抵抗住提价或扩大规模的诱惑?
是的,大部分做不到,所以饭馆新开张都满座,三个月后,慢慢冷清,苦撑一两年,即使也还正常营业,一遇几个来搅局的,周围一包围,也马上吃紧。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老字号能坚守百年,一定是悟到了这行的真谛。菜好价低,不仅这样才能大家来吃,而且等于树立了个高门槛,把可能的竞争者扼杀在摇篮里。
宽容的随想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