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新湿敷范文
康复新湿敷范文(精选4篇)
康复新湿敷 第1篇
关键词:康复新液,艾灸,下肢溃疡
为提高下肢溃疡的治疗效率, 本文在参考近期文献[1-3] 和临床案例的基础上, 选择40 例下肢溃疡患者, 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单纯康复新液湿敷换药治疗和康复新液湿敷配合艾灸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收治的40 例下肢溃疡患者, 其中男25 例, 女15 例, 年龄29~78 岁, 平均 (60.51±5.09) 岁, 病程2 个月~3 年, 平均 (1.37±0.48) 年。40 例下肢溃疡患者中左肢溃疡22 例, 右肢溃疡18 例, 所有患者均临床诊断确诊为下肢溃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将患者的创面进行清创处理, 清除创面的腐痂、渗出液等, 使创面显露新鲜组织, 将渗有康复新液的6~8 层纱布覆盖创口表面, 在上层覆盖无菌敷料包扎, 用防过敏胶带进行固定, 创面换药1 次/d, 治疗1 个月为一疗程。
1.2.2 观察组患者在单纯康复新液湿敷包扎前进行艾灸。患者在进行创面处理后, 将渗有康复新液的6~8 层纱布覆盖创面上, 操作者根据患者创面的大小点燃1~2 支艾条, 将艾灸距患者创面3~5 cm处采用旋灸的方式进行施灸, 时间为30 min, 艾灸结束后, 覆盖无菌敷料包扎, 创面换药1 次/d, 治疗1 个月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新生组织全部长出, 创面愈合;显效:患者创面明显缩小, 新生组织生长较多, 创面无炎症发生;有效:患者创面有所缩小, 新生组织长出部分较少, 创面无炎症发生;无效:患者创面无改善, 创面有炎症发生或患者病情恶化。总有效率= ( 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 观察组为1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愈时间比较
观察组治愈时间为 (39.68±7.36) d, 对照组 (51.24±9.58) d, 观察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下肢溃疡发病原因主要是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静脉压增高,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造成下肢局部皮肤营养障碍形成溃疡, 由于局部营养不良, 血流不畅, 溃疡常不易愈合。从中医学观点看, 下肢溃疡多因长期负重或长久站立, 耗伤气血、脉络失畅、瘀血潴留、肌肤失养、瘀毒互结而成[4]。故以化瘀为主, 使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促进疮面愈合。
康复新液是根据中医学“通路血脉, 养阴生津”的原理配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 现代研究证实, 康复新液能显著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血管新生, 加速坏死组织脱落, 迅速修复各类溃疡及创伤创面, 能抗感染, 消除炎症水肿, 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提高淋巴细胞及血清溶菌酶的活性调节机体的生理平衡[5]。溃疡表面使用浸有康复新液无菌纱布覆盖, 与传统干燥暴露方法有所差别。湿润技术有利于表皮再生干细胞增生以及激活, 可对胶原再生产生抑制, 避免形成瘢痕。湿性覆盖法能将坏死组织与分泌物去除, 防止结痂, 有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 促进患者创面愈合。维持创面清洁, 保持湿润环境, 可促进形成肉芽组织。康复新液是从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所提取出的纯中药生物制剂, 含有肽类、多元醇类物质, 有利于细胞、组织生长。采用康复新液能消除水肿, 使得溃疡面血液循环得以改善, 减少局部渗出, 有助于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 促进患者创面愈合。中医的艾灸疗法通过对人体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 起到温经通络, 散寒除痹的作用, 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新陈代谢, 使腐肉易脱, 新肉易生, 从而达到加快疮面愈合速度[6]。且康复新液对创面刺激性小, 持续给药保持创面湿润, 符合目前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环境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 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的理论根据[7,8]。
护理方面分为: (1) 一般护理。对于患者原发病要采取积极治疗, 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在卧床或休息时, 要将下肢适当的抬高30°~40°, 在行走时, 应用弹性绷带包扎或者是穿弹性袜, 有助于患者静脉回流, 如果有需要采取静脉曲张根治术。 (2)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久病不愈, 容易出现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 对于患者的倾诉, 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 向患者说明病因,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并按照患者个体差异, 向其介绍康复新液湿敷配合艾灸治疗有关的注意事项, 使其不良情绪得以缓解, 使得患者配合护理。按照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疾病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调节情绪, 取得患者的配合。 (3) 换药护理。对于淤积性溃疡, 会在溃疡表面产生黑色痂皮, 在进行换药以前, 注意清创, 在溃疡面和敷料紧贴时使用生理盐水将其浸透, 将一角掀起, 然后使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对溃疡边缘正常皮肤进行轻压, 将敷料取下。对创面进行清洗, 禁止使用刺激性消毒液, 护理操作尽量放轻, 缓解患者痛苦。 (4) 体位。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15°~30°, 观察趾端血运情况, 避免久行久立。 (5) 饮食护理。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高维生素、高蛋白、富纤维素、低脂饮食。忌食辛辣、油炸、烧烤、高脂肪食物及海鲜发物。 (6) 灸法注意事项。施灸时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湿热感及泛红, 无灼痛为宜, 避免烫伤, 对于个别患者痛温觉障碍, 施灸者的食、中指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 以测知患者局部承受程度, 并注意保持湿度。 (7)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体位变换, 坐位时, 尽量不要长时间双膝交叉, 卧床或者是休息时将下肢抬高30°~40°,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
综上所述, 康复新液湿敷和艾灸两者合用, 可温通经脉, 活血通络, 可杀菌排毒, 收敛止痛, 养阴生肌, 促进创面的快速愈合。因此, 康复新液湿敷配合艾灸治疗下肢溃疡, 方法简单, 见效快,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田文鹏, 龙本丹, 王茹.康复新液治疗糖尿病患者皮肤溃疡创面的疗效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1, 8 (1) :93-94, 97.
[2]寿红敏, 叶坤松.康复新液配合红外线治疗褥疮28例疗效观察及社区护理[J].中医外治杂志, 2011, 10 (2) :24-25.
[3]欧阳合意, 廖翠东, 房洁新, 等.康复新与维生素E混合液湿敷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14, 6 (20) :2521-2522.
[4]李伟, 薛林, 张铭, 等.康复新液联合高渗盐水治疗皮肤溃疡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7 (23) :3-4.
[5]毛根永, 徐伟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下肢溃疡106例观察[J].实用中医学杂志, 2004, 20 (8) :438-439.
[6]李淑芝, 李克敏.康复新液的临床观察[J].华西药学杂志, 2001, 6 (2) :146.
[7]陈日新, 康明非.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 2007, 8 (3) :199-202.
精神疾病平衡康复新模式 第2篇
精神疾病平衡康复新模式
林勇强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
一、国际精神疾病康复的进展
近代精神疾病康复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精神病院上升期、精神病院下降期和平衡精神疾病康复期。(一)精神病院上升期:1880年到1950年,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大规模建立远离人群的精神病院,大范围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监护和生存所必需的条件。这种模式导致病人与社会的隔离和精神科医师和护士同临床实践主体,即大城市、大学教学医院专业中心的隔离,而且导致疾病的反复复发、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的退缩,需要大量的投入来维持。
(二)精神病院下降期:从1950年开始,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精神病院下降期,即所谓“去机构化”运动。“去机构化”运动有三个组成要素:a)通过提供社区服务机构以预防精神病患者不恰当的入院;b)对即将出院的精神病患者给予恰当的准备,以适应返回社区的改变;c)为医院外的患者建立和维持社区的各种支持系统。这一改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冊0)支持,进一步强调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康复(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CBR)。发展了许多精神疾病的社区服务的形式,如法国和英国的划区医疗制、工疗站、日间护理、中途站、职业培训、社交技巧培训等,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以英国为例,伦敦的精神服务评组对来自Frien和Clayburg 医院的670例长期住院的患者进行了 5年的随访,发现:死亡率和自杀率没有上升;有家庭支持的患者无一脱落;少于10%的患者在医院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回归社区而有显著改善,医院和社区费用几乎无差别,但综合考虑,社区比医院更经济。伴随着精神病院上升期向下降期的转变,导致人们依据对精神卫生治疗和护理的地点的不同分为两派。一派提出在医院进行,理由是有较高比例的精神病人曾经有过或现在仍有攻击性等不可预见性的异常行为而必须住院治疗甚至长期住院^ 另一派则坚持主要甚至完全在社区进行。但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障碍,关注的范围从死亡率扩展到发病率这样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以及世界疾病负担这一概念将重点从症状发展到残疾、生活质量、服务的满意度及护理者的影响等。此外,人们也不得不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
(三)平衡精神疾病康复期:依据上述这些问题,Thornicroft和Tansella提出了融合精神疾病的医院和社区防治,用新的模式-平衡康复来取代错误的二分法。Thornicroft和Tansella提出平衡护理是由两方面组成:a)在医院外的当地社区环境中的服务,包括非医院的长期康复(现代社区康复);b)在医院中的急性住院治疗(现代医院康复)。平衡康复的计划从地域水平(国家/地区、当地和个人精神卫生需求)考虑输入(投入的资源)和过程(资源的利用),并取得输出(结果)。其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从只考虑病人的诊断分类到关注病人的残疾及个人需要,如居住、工作和社会关系等,在正常的社区环境中对人群提供尽可能便捷的服务,最终使患有精神问题的患者获得最佳结果,目前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局部建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但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贫穷国家,如巴基斯坦和乌干达。研究表明平衡康复模式实施需要不同部门之间良好的沟通(起码包括医院和社区)、充足的技术资源(经济条件)、一致化标准和观念上的更新四方面的条件。
二、我国精神疾病康复的发展
在我国,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己由上世纪 50年代的2.7%〇上升至70年代的5.4%。,80年代的11.1%。,90年代的13.47%。,并且还在继续上升。据国外流行病学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精神疾病流行、患病率增髙的世纪。我国疾病负担[残疾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中,精神疾病在总负担中列第一位,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精神疾病给患者本身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和造成社会危害。由于对精神疾病的发病病因和机制的了解仍然很不足,多数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治疗,仅靠医学手段难于较好解决疾病的防治康复,与庞大的精神疾病患者群相比,我国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的资源和服务能力极为有限,无法解决精神病人的基本医疗需求,90%的精神疾病患者无法住院,每位精神疾病患者一生中90%的时间不在住院。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建国以来,我国精神疾病康复有了很大发展,由建国之初仅有精神科床位1〇〇〇张左右发展到现在的11万张,精神科医师由不足100人发展到1万多人。长期以来,精神疾病的防治康复主要靠精神病专科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治疗来完成。但是,仅靠现有的设施和技术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目前我国仅重性精神病疾病患者即达1600万人,但目前仅收治30余万人,加上门诊治疗的病人,病人就医率还不到实有总数的20%,也就是说还有80%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他们分散在社区,由家庭成员负责照顾,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尤其在边远农村地区。同时,人们受到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对精神病人存在许多偏见和歧视,使他们在就业、升学、工作、婚姻等诸多方面遇到许多困难,社会及家庭还未能形成良好的环境去接纳精神病人回归社会,精神疾病问题己经成为与生产力发展过程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上海市创造了以推广工疗站为主的精神疾病社区防治“上海模式”,对国内精神病社区防治康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此项工作,但也存在难于长期坚持的问题,普遍存在医院和社区的各自为政,加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制约,使得医院和社区在对待精神病人的防治方式和地点存在较大的分歧。自1991年以来,我国开始推行精神病防治康复“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实施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模式,被认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其中一些地区结合自身特点较好地解决医院和社区的结合和融合,使得精神病防治康复持续坚持十余年,并逐步覆盖所辖区域,其一些特征已经具备平衡护理康复模式的雏形。
我国目前在精神疾病康复方面存在两个问题:①发展社区防治康复已成共识,但在对社区防治康复的投入明显不足;②社区防治康复以社会效益为主,精神病院则必须依赖医疗市场生存,医院和社区的结合存在较大的障碍。
三、我国发展平衡精神疾病康复模式的可能性
(~)我国急需先进的精神疾病康复理论指导:无论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优先与大力发展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康复工作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与正确的方针,必须坚定不移,有计划、有步嫌地去操作。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形成杜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模式„但也面临着两个问題:一是缺少先进理论指导,距离国际上先进_发达国家的平衡康复模式仍然有较大的差距5二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一定会由以医院为主向以社区防治康复为主转移,急霱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防治康复模式。因此,研究探讨适合我国的精神疾病康复模式将满足我国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现代化的进程和转型的需求。
(二)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实施先进的模式提供了可能:精神疾病平衡康复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充足的技术资源(经济条件)„我国精神疾病康复的发展也基本是在发达地区开展较好,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各地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特别是对防治康复的投入,为在我国实施新的先进的精神疾病康复模式提供了经济保障。
(三)我国对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的理念开始转变:精神疾病平衡康复模式的实施还必须在观念上的更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现状日益关注,以及我国开展精神疾病康复所取得的效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改变对精神疾病及其康复模式的重视。今年开始,我国在30个省市开展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疾病防治康复模式的试点,拉开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中与国际接轨的序幕。
四、我国平衡精神疾病康复基本框架设想
(―)普通医疗保健:指无精神问题,即健康者。只需接受一般医疗保健服务。
(二)接受基本精神卫生服务:只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或属心理障碍危险人群,需要接受有计划的精神卫生服务,如精神卫生讲座、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
(三)社区基层中精神障碍的服务:被基层保健人员认为存在精神障碍并能在基层诊治,或经过精神卫生专家和机构诊治并且病情相对稳定,可接受基层卫生等机构的精神卫生服务。服务内容有:
1、药物治疗:由基层医师对经过专科医生决定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对缺乏监护的患者注意采取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如肌注长效制剂。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到病人是在社区家庭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中实施治疗并且可能缺乏监护这一特殊情况,要考虑到病人的安全性,尽可能避免误服、过量、中毒和严重的副作用,预见性采取预防措施。
2、家庭千预„„对康复对象及家庭成员予以现场指导,指出并帮助家庭成员改变不良态度,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3、心理治疗:针对防治康复对象的不同心态,不同病期,适时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
4、工农疗站:所在社区政府或非政府开办的专门提供精神病人职业康复场所,组织病人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逐步恢复工作技能。
5、个人职业指导:强调防治康复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技能,重返社会,督促病人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家务及工作,并协助寻找工作。
6、其他服务:如普通健康、法律、福利、住所等,参与服务的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如宗教组织、志愿者团体、企业等。
四、精神卫生专家诊治:a)复杂的病例评估和诊断;b)患有严重症状的治疗;c)产重精神残疾的治疗、护理和康复;d)对原有治疗无效需提供治疗的改进。服务内容包括药物治疗、家庭干预和心理治疗等。
超早期康复:卒中康复新主张 第3篇
卒中康复:早、早、早
卒中偏瘫后,病人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偏瘫侧的关节、肌肉会在起病后一两天内发生挛缩;偏瘫侧肢体若不活动,30 小时后便开始发生骨质疏松;偏瘫侧关节若不活动,会发生异位骨化(骨头旁边的软组织会出现钙沉积),导致疼痛;长时间卧床将导致人体衰弱。而要避免这些危害的发生,康复训练是唯一有效途径。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唤醒”坏死的神经,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肢体及语言功能。一项由国内十几家医院共同参与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初步表明:卒中病人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也越少。资料显示:发病3~7天内进行康复治疗,达到生活基本能自理需45~53天;而超过一个月进行康复治疗,达到同样效果需3~6个月。
一般地说,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为脑梗死发病后3天,脑出血发病后5~7天,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在发达国家,康复专业医生和治疗师通常会在病人起病后一两天内对其进行会诊,康复医生会针对病人的情况下医嘱,然后治疗师会每天定时对病人实施康复治疗。在我国,虽然大家对康复训练越来越重视了,但由于大部分医院未配备专门的康复治疗师,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大都在病人家属的协助下完成。
超早期康复方法介绍
1.在病床边放一把椅子,当病人的病情稍微缓解一点时,要求病人每天至少坐椅子3次,以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衰弱。
2.重视对患肢的保护,不要让患肢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以免导致关节僵硬,也不要长时间压迫患肢,以免阻碍患肢血液循环。
3.经常帮助病人做一些患肢的被动运动。活动患肢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以免过度牵拉肢体导致关节脱位或损伤。
4.当病情稳定后,病人应尽量多活动患肢,如抬手、伸腿等。若征得医生同意,脑梗死病人应尽早下地行走。如有条件,此时可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康复注意事项
1.每练一个动作,务必做到姿势正确,注意力集中。?
2. 每锻炼一处肌肉,应使该肌肉连续多次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完成一定量的工作负荷,并逐步、适当增加刺激强度和负荷量。
3. 切勿锻炼过度,以免过度疲劳影响康复进程。
4. 锻炼必须按规定时间进行,不能时断时续。
5. 避免偏重锻练某些部位,忽视锻炼其他部位。
6. 做好康复锻炼记录,并时常加以比较、分析和研究。
7.避免“超保护”现象,让病人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独立做事、独立行动。
康复新湿敷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5例下肢感染性伤口患者,其中下肢动脉闭塞症并发感染3例,大隐静脉曲张下肢溃疡感染15例,湿性坏疽5例,皮肤癌2例。按住院口期单双口随机分2组。其中观察组32例,男性21例,女性1例,年龄21~78岁,平均50岁。对照组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1~77岁,平均48岁,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感染伤口的部位、面积大小、病情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2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注:P<0.05
1.2.1方法
对照组:单用40℃温开水配制0.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伤口,并用大头棉签清洗伤口,去掉伤口表面的脓性分泌物,脓苔、痴壳、浸泡20~30min,浸泡液现配现用,2次/d,然后敷料包扎或开放性治疗。观察组:除用上述方法外,浸泡伤口后用浸有康复新液(四川好医师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纱布紧贴在创面上,外用无菌纱布覆盖,绷带固定2次/d,以保持药效的连续性。嘱咐患者用软垫将患肢抬高,有利于血液循环。
1.2.2辅助治疗
2组患者在换药期间均不同程度地静滴抗生素类药,同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组织的修复能力,良好的营养是创口愈合的重要条件。
1.2.3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创面完全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干燥结痴;显著:创面小>50%,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覆盖面>70%,分泌物显著减少;有效:创面有明显缩小,有部分肉芽组织生长,分泌物减少;无效:创面无改善或增大。
2结果
2.1 2组治疗后创面分泌物及结痴变化见表1。
3讨论
3.1下肢感染伤口大部伤是由于多种细菌引起的,即使有些开始是单种细菌引起,但在病程发展过程中也常演变为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伤口创面是通过结缔组织修得以及上皮组织再生而达到愈合的。一旦创面感染就可导致细菌毒素溶解蛋白质和胶原纤维,引起出血和血栓形成,不利于伤口愈合。由于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遇到细菌即放出新生态氧,通过氧化细菌体内的蛋白质的活性基因,干扰酶系统而直接杀死溃疡创面细菌,徐贤泽等研究表明,采用0.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伤口5~10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杀菌率达100%。浸泡液与创面充分接触,可以充分引流伤口脓性分泌物,特别是较深的伤口常规清洗时难达到的部位,可保持引流通畅,经浸泡后能及时去除臭味,伤口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还能去除溃疡周围的皮屑、污物、软化痂皮,利于换药时清理伤口,减少坏死组织的积存。同时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能改善患肢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供氧,消除水肿,促进上皮的生长,高锰酸钾溶液应现配现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康复新液为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味咸、辛、性温,具有散瘀活血,养阴生肌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康复新液通过抑制蛋白质及RNA的合成,达到抑菌抗感染的目的,使局部炎症减轻、渗出减少,从而促进创口的愈合而且具有对皮肤刺激性少、渗透力强的特点。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对治疗下肢感染伤口采用湿4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加康复新液湿敷治疗作用,相辅相成,分泌物减少,效果肯定可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达到去腐生肌、消肿止痛、促进创口的愈合,与单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伤口相比,可提高治愈率,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且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
康复新湿敷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