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需要适度惩戒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教育需要适度惩戒(精选5篇)

教育需要适度惩戒 第1篇

当然, “惩戒”教育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惩戒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使用得当的惩戒。恰当的惩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惩戒”教育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惩戒要注意适时

适时是指抓住惩戒的时机。一般来说, 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是实施惩戒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学生急于认错, 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最能让学生刻骨铭心。如果当时的情境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 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学生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 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 并明确要求他改正。一般这个时候, 我采取的惩罚措施是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 或者讲一个与勤奋学习有关的故事, 或者给大家讲一条数学题目的解题过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 我罚他们用正楷字写一份内400字左右的说明书, 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 并要求不得写成保证书, 更不是检讨书。这种惩罚首先有助于学生对自己错误的认识, 减少本能的抵抗情绪, 还有助于增强学生为自己过失而负责任的意识。其次, 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唱歌或者讲故事,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对他的口才及胆量是一个考验和训练, 写说明书的学生要用正楷字来写, 间接地帮他们练字和培养了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惩戒要注意适度

对学生的惩戒要因人而异, 因问题而确定, 不可太轻, 也不可太重。太轻, 学生觉得无所谓, 无动于衷, 起不到教育作用;太重, 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产生自卑心理, 且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产生负面影响, 无法挽回。在对学生实施惩罚时, 不应当受感情因素的影响, 不应当把工作、生活中的不悦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不应当受权威观念的影响, 期望学生无条件服从;不要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而应该依据自己以前对学生的印象加以判断, 要避免自己在盛怒或情绪冲动时使用惩处。此外, 还要警惕以惩戒之名实施体罚的“另类惩罚”, 坚决禁止各种用美丽“外衣”包装的“变相体罚”。比如对于一些学生经常在铃响时姗姗来迟出现在教室门口时, 怎么办呢?既要强调纪律的严肃性, 给学生一个小小的惩罚 (迟到是要罚站的) , 使学生不“依样画葫芦”, 又要给迟到学生一种关爱式的惩罚, 使学生不至于出怨气, 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理念。于是, 我充耳不闻。虽然他们在门口喊“报告”, 但我依然在教室里踱着方步, 扫视着全班同学。学生见我脸色严肃, 也就明白了几分。在让他们站了大约3分钟后, 我才走到教室门口, 告诉他们:“你们迟到了, 快去坐好吧。课后到老师办公室。”学生满脸涨红地回到座位, 教室里又趋于平静。从此以后, 教室门口再也没有心急火燎而又姗姗来迟的同学了。

三、惩戒要注意与奖励协同运用

对学生的评价, 一般来说奖励应多于惩罚。惩戒虽然不如奖励受欢迎, 但对于学生来说, 善意的惩戒是激励学生进步的必要手段。教师在运用奖励和惩戒时, 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罚观, 奖励与惩戒一定要公平、适当, 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只有这样, 才能使奖励与惩戒都能达到激励的作用。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 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 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 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 说:“这也是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 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 男孩感动得哭了, 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 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先生先给足面子, 不当众批评, 而是把犯错的男生单独叫到办公室, 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先表扬他, 而不是批评。逐步地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整个批评过程让男生觉得校长在说:“孩子, 你太好了, 除了不对的地方。”这种教育方式是处罚教育的完美版,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永远要学习的范例。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 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反映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 能培养学生责任感, 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尊严感, 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教育需要适度惩戒 第2篇

教育学生时要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的。我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今天的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了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我们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事的关注,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可是面对教育的现状,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思一下呢?在教育学生时是不是只一昧地表扬孩子的优点:“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能有?教师给于一个幼儿惩戒正是因为对这个孩子有关注与期许,可我们的孩子还太小,他们也许还不明白这一点。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家长给于理解!他们长期生活在“甜蜜“的世界里,心理承受能力差,当遇到一点挫折,有一些不如意时,就变得非常的脆弱,有时甚至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一点点的不顺心都有可能击碎他那颗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层层保护着的玻璃心!

美国家庭问题专家詹姆斯杜博士撰写的教育名著《杜博士孩子管理法则--寻找疼爱和管束之间的平衡》中的论述非常值得注意。杜博士认为惩戒作为一种管教手段是有特殊价值的,如何正确地运用惩戒?杜博士认为大部分惩戒应在六岁以前结束,这不仅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自己的尊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然而经常被许多父母忽视的原理,那就是,婴幼儿和童年期是塑造孩子良好品行的关键时期。杜博士说,如果你的孩子在婴幼儿和童年期没有被调教好,进入青春期后实际上已很难挽回了。在这段时期如果惩戒运用得当,对于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会非常有效,因为孩子在心理和情绪上变化很快,可塑性极强。这也是为什么,幼儿教师会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幼儿常规培养上,幼儿教师总是比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更“啰嗦”更“小题大做”,这是因为幼儿教师要不厌其烦的告诉每一个幼儿如何正确做事!大到做人道理,小到吃饭睡觉。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何去描绘一幅美丽的画作,这第一笔至关重要!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怎样的惩戒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又不对幼儿造成伤害?这正是我们这些刚刚踏入幼教行业的新老师需要思考和学习的问题。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向很听话,甚至很少看到他们犯错误;有的学生天生好动,没有一刻不惹事;有的学生就得对他们严厉点,有的学生就要春风化雨。而如何拿捏这个度,我想这就是幼儿教育的魅力吧!一个幼儿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犯错,就需要老师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教育就是唤醒幼儿,使他们健康成长。孩子犯了错误,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此时,我认为给予孩子们恰当的惩戒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做为一名新教师,我很爱我的这群孩子!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我骄傲的资本!相应的,他们的每一次错误,都是我苦恼的源泉!如何拿捏好惩戒的度是今后我在职业生涯上需要一直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我会努力,我会反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2012年2

教育需要温情的惩戒 第3篇

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的家庭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两兄弟由于晚上贪玩,早上好睡懒觉,所以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为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慌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待他们走进教室以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

问:假如你是杰克兄弟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

208名教师经过认真思考,积极作答,在规定的半小时内交上了答卷。主持人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208份答卷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式的处理方式: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与当年各种评比先进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的处理方式:幽他一默——对兄弟说:“假如今天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汽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式的处理方式: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

英国式的处理方式: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的处理方式: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让全班同学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的处理方式:打自己的嘴巴10下。

俄罗斯式的处理方式:给兄弟俩讲一个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式的处理方式:让他们给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式的处理方式: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 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 B: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的胎? 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之后,活动主持者把25种处理方式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分别发给参加活动的202名学生,请学生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

显然,教育是极为个性化的行为,有风格之异,而无好坏之分,然而,因为是对人心的塑造,其在效果和技艺上还是有高下之分。以色列的处理方式因为温情智慧,而显得独特、美丽、诗意。教育中,我们需要这样的智慧温情的惩罚。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在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中,教师自始至终保持温和平静的态度,饱含着对学生平等、尊重、呵护的“教育爱”。面对“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又“迟到了30分钟”,还“慌称汽车在路上爆胎”的教育对象,老师虽然半信半疑,但没有直接问话了解,没有当面训问、严厉批评,更没有移交班主任、学校、家长,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先让学生进教室上课,不使其因小失大,也避免了问而不得,甚至骑虎难下的窘境。

教育的一种重要存在形态是熏陶。即使是常犯错误的学生,如果师长能持续地诚恳帮扶,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其隐私的守护,对其人格的尊重,对其成长的关爱,也一定会触动他们内心被肯定的渴望,从而修正不足,不断进步。

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讲究策略,不贸然训话,先外围排查,了解情况,做到胸有成竹,再以理服人,处处绽放着教育智慧。案例中,教师当机立断,迅速行动,抽空到车库验看汽车轮胎,眼见“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拆卸的痕迹”的事实,综合判断,马上确定并实施教育。“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涉及共同行为具体细节过程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经历深刻的“心灵的选择”,这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即“真正的教育”过程,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这样的教育智慧将会转化为教育影响力,当犯错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智慧,对教师油然而生敬意,从心底里佩服老师,自然就能产生极好的持续效应——他减少犯错了,甚至还会告知同学、朋友:“这老师真厉害,不要撒谎(犯浑)!”

学生犯错各有原因,从根本上说,教育犯错的学生时,重点要考虑的是这种教育方式能否对今后的教育产生积极导向,而不仅是本次教育效果如何,否则,教育将陷入被动应付,甚至问题接踵而至的困局。

上述案例中,中韩式的处理方式动辄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加重了错误的性质,效果不见得好。因为,这以后,杰克兄弟要是迟到了、犯错误了,就会首先想到怎样逃避批评或惩罚。新加坡的处理方式差不多。其他各国也各有问题。至于以色列式的方式,其貌似不严肃,实则让学生在严厉的自我批评中受到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没有后遗症,从短期、长期看效果都好。

学生犯错后,只有本着为了良性持续、促进成长的思路和原则,顺藤摸瓜,对因下药,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

墨初在《孩子犯错不用怕这才是成长》一书中说:“成长就是个‘试错’的过程。”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师长,我们只有多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才能知道该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

教育需要依法惩戒 第4篇

一、依法运用惩戒, 让教育充满关爱

教育不是虚拟的世界, 而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必要的制度、必需的惩戒是教育得以有序发展的基础。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戒, 所犯错误不要再犯。如果搞不好, 惩戒就会成为惩罚的借口。教师学会惩戒就要学会区别对待不同的问题, 灵活施治。教师要科学地厘清问题的实质, 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情灵活施教, 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 促使学生自我醒悟、自我完善。比如, 面对经常迟到或不做作业的学生, 教师应通过举办针对性强的班级活动来强化引领, 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认识自己的错误, 明晰自己的责任。惩戒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也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

教师学会惩戒就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育技巧, 让惩戒变得温馨。学会惩戒应该是教师的必修课。在现实教育中, 教师更多的是以爱的名义在伤害着学生的心, 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不应承受的阴影。比如, 面对经常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学生, 就不能生硬地定性为偷或盗。教师要学会从不同的层面去把握这样的事件, 通过典型事例或经典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这类现象的丑陋, 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类似的危害,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快乐学习、健康生活。

二、一张一弛惩戒, 让教育更具魅力

依法惩戒相当于及时的杀毒。适宜的惩戒能够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 有利于学生从容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弥补那些纯粹的“表扬”、“鼓励”、“赏识”的先天不足。过分的赏识、表扬和鼓励, 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溺爱。溺爱的后果就是造成学生极端的心态, 也会使学生丧失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温室内的花朵尽管鲜艳亮丽、美不胜收, 但它很难走到自然中去。同样, 过度呵护的学生, 他们很难具备融入真实社会的基本素养。苏霍姆林斯基的画画、园艺等惩罚案例, 就是最经典的教育成功案例。这样的惩罚, 不仅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的错误, 明白违规就会受到惩处, 而且还会增强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因此, 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适当的惩罚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这是智者的声音。

教育需要批评、惩戒与敬畏 第5篇

上学期开学初在初三 (3) 班上课时, 我发现徐小小同学在桌下玩手机, 我虽然从教10多年了, 应该说能忍住怒火, 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还是走到他面前要强行拿走手机。他当时也进行了反抗, 甚至要与我决斗。但看到我的不畏“强悍”的态度, 最后还是让我拿走了心爱的手机。下课后我把手机送到政教处, 希望学校有所处理, 但回答是他家长都不管, 我们拿他也没办法。一位专家曾经说过: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其父母离异, 各自都有新的家庭。他的生活起居由爷爷奶奶照看。平时只是多给钱以表示关爱。每一次家长会家长都没有来过。怎么办?中午他带了几位同学来要手机, 首先我没被他的气焰压住, 我不服这个“邪”。在这种情况下把手机给他, 教师就没有尊严可言;如果轻易把手机给他, 那就是放纵。我明确告诉他手机没收, 不会给的, 并对他上课时看手机不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教育, 最后他看我不会轻易让步, 也只好走了。虽说是没收, 但第二天就联系他的家长 (他的爷爷) 来取走手机, 希望家长严格管理和教育孩子。事到如今, 该学生以及班级其他学生没有人敢在课堂上玩手机, 试想那一次初三开学初我没有严管上课玩手机现象, 当时向他示弱, 那学生上课玩手机以及其他违纪现象就会蔓延扩散而不可收拾。

一、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我们都会说, 要赏识教育, 要多鼓励表扬学生, 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 尊重学生, 给他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我承认爱是最好的教育, 严也是一种爱, 但不认为一味表扬就一定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也绝不是单纯地表扬, 表扬学生要看是否恰当, 是否能起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而不是害怕出事, 一味迎合学生、取悦学生。对学生采取不作为的消极姿态, 一味纵容、溺爱、表扬, 这是教师对工作的不负责任, 对学生的智力及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应用恰当教育方式让学生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知道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

我认为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对于小学生多使用表扬手段, 而对于初三年级的学生严重违纪, 如果也总是害怕批评只使用表扬, 可能会适得其反。指出和针对问题, 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给学生一剂清醒剂, 让学生纠正不足和缺陷, 从而改邪归正, 得到发展进步。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 一味不负责任地表扬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瑕疵。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对学生就非常严格。宰予大白天睡觉, 他就骂过“朽木不可雕、粪土不上墙”, 自孔子开始中国的教师对学生是严格的, 师道尊严, 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 多少年之后, 学生对老师非常尊敬, 可谓“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现在又有多少教师敢说一直受到教过的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为什么?就因为现在我们教师没有能及时纠正学生身上的缺点, 对犯错误的学生采用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 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推卸责任, 不履行管教义务的行为。学生后来觉得教师对自己是不负责的。我们现在原谅学生的错误, 不批评指正, 实际上是害学生, 学生大了怎么会感谢与尊敬你呢?学生如同树苗, 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雨露阳光, 更需要我们园丁及时修枝除病, 才能健康茁壮成长啊!

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残缺的

对学生一味细声细气, 一味宽容, 这不是真爱, 我看无原则的宽容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掩盖错误, 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隐形杀手, 如同医生不能指出病人的真正病情, 然后对症下药, 这就是庸医。同样如此, 教师不批评学生缺点, 不纠正学生的错误, 不就等于是杀手。庸医害人, 庸师毁人。唉

翻开中国历史, 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中国人总结出来的教育学生的方法, 是智慧的结晶, 灿烂中华文明要归功于中国古代的教育。现在我们却要抛弃了传统, 连对学生的批评都忌惮, 这是悲哀。

对学生的错误不仅要批评, 而且要对严重犯错的学生适当惩戒, 只要是本着对学生的爱和促进学生的成长, 以及惩戒适度, 是非常必要的。惩戒是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积极干预, 能有效地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育需要惩戒。怎么适度惩戒, 洋思中学就做得很好, 比如让学生抄写守则、校规, 清理校园卫生, 根据教育法规中规定对严重错误学生警告、处分、甚至开除, 难怪洋思中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很高, 我想这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所谓的严师出高徒吧!

当然, 对犯错的学生适当惩戒, 绝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而要尊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成长, 不能把学生推向严重的对立面, 那就适得其反了。我想对犯错误学生的批评和惩戒也是一门教育艺术, 不可不讲究, 也不能滥用, 否则教育就变味了, 也会出问题, 对学生和教师都不利, 需要慎之又慎。

三、没有敬畏的教育是可悲的

几千年以来, 我们的祖先逐步完善了教育的理念, 教育一直延续着“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的戒条, 而如今, 在教学一线的教师, 普遍困惑, 师道尊严不复存在, 甚至到了教师害怕学生的地步, 学生中辱骂、殴打教师的现象非常正常, 我校一位老教师在批评一位学生不做作业时, 就被该学生踢断肋骨三根, 要是教师把学生踢断肋骨三根, 可能教师麻烦就大了。但如今学生就敢欺侮教师, 不少学生甚至同黑社会的老大勾结, 专门欺侮学生和老师。我校近几年学生中就有几例剃光头的学生, 横行于校园, 师生奈何不得, 警察经常来校处理纠纷和打架事件, 这些学生被别的学生尊为老大, 一旦从派出所送回, 学生夹道欢呼。学生调戏女教师也很多见, 比如我校初三许多男生就敢站在三楼上对正在下面的女教师大声调戏“美女, 上来”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个别学校的个案, 那就井底之蛙了。我也希望只是我们学校才有的问题。问题学生大量存在, 师生关系紧张, 已经是共识, 否则学校都设立以派出所所长担任副校长的校园110干什么!

我认为, 一位好教师必须有君威、师严、母爱。不严, 何以治学?不严, 何以育才?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 能在未来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经受挫折考验的人才。而不是温室的花朵, 更不是飞扬跋扈的“小皇帝”“小公主”。现在敢管学生的教师是提心吊胆的, 也很危险。许多人就对我说不要对学生严, 何必呢?我知道是好意, 但于心不忍, 坚持着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可也整天在担心中过着日子, 有恐吓的、挑衅的、当面对着干的。有教师就说我们要到少林寺培训以防身了。

教育需要适度惩戒

教育需要适度惩戒(精选5篇)教育需要适度惩戒 第1篇当然, “惩戒”教育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惩戒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