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介休市房地产市场分析(精选6篇)
介休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第1篇
2011年10月份介休市房地产统计概况
据统计,介休市资质以上房地产“一套表”统计企业共计18个,正在开发房地产项目10个,其中跨年项目9个,本年新开工项目1个。
截至2011年10月,介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累计完成投资29501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21158万元,商品住宅房投资22199万元(占到全部投资的75.2%)。从施工情况看:房屋施工面积476383平方米,其中住宅378302平方米;本年新开工面积245291平方米,其中住宅176395平方米。从销售情况看,商品房销售面积93751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73570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78.5%,而90—140平方米的住宅销售为48926平方米,占到全部住宅销售的66.5%。商品房销售额37282万元、其中住宅26099万元,占到全部商品房销售额的70%。另外,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10719平方米,累计销售额10015万元,从统计结果看,截至2011年10月,介休市已销售的商品住宅房单位均价在3600元/平方米左右(而90—14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无论从购价还是实用来说更受市场、买房者的青睐),商业营业用房单位均价在9400元/平方米左右。但据了解,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价格,因为其中一半以上的商品房销售并非今年开始开盘销售的,而今年新开盘销售的商品房价格尚未有准确的数据体现,根据企业反馈预测,目前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单价应该在4500元/平方米。(朱秀丽)
介休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第2篇
上半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率领全市人民以超常的激情,攻坚克难,负重赶超,努力克服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使全市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
上半年运行基本状况
一、夏收粮食喜获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介休调查队对抽中12个村的1036.87亩小麦逐块评估,以及对84户农户420个小样本的实测结果,计算出今年全市109147亩小麦单产为223.89公斤,比上年的183.52公斤,增长22%;推算总产为24436.92吨,比上年增长8.8%。计算结果表明:因小麦面积比上年减少42334.6亩,致使总产减少15797.8吨;因小麦单产增加40.37公斤,致使总产增加12435.1吨,两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小麦总产比上年增加3362.7吨。小麦单产创近10年最好水平。分析认为:
1、政策好。介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把政策落实作为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大事来抓。据从农机局了解,去年我市购机具补贴政策顺利实施,共落实补贴资金154.23万元,补贴机具272台(件)。上半年,我市共落实农机补贴资金87万元,占去年全年的56%。去年共发放粮食综合补贴933.68万元,其中:小麦补贴金额为433.84万元。我市在种子上还给农民以补贴,小麦种子补贴1元/公斤;玉米种子补贴2元/公斤。农民每种植一亩小麦得到的补贴由去年的45元增加到今年的56元,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2、天帮忙。据介休气候资料,在小麦生长期气候总的趋势是气温低、降水多、光照差。去年10月小麦播种期间降水达78.2 mm,良好的底墒为来年丰收奠定了基础。今年1月到4月份总降水量为89.3mm,是上年的4.5倍,特别是关键的四月份降水达57.3 mm,大大高于往年,尽管5-6月光照差,气温偏低1-2度,但对小麦的高产影响不大。综上各气候要件,雨水充足是影响小麦增产的最大因素。
3、人努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在整个小麦生产期间,市领导多次深入第一线了解实情,召开专门会议,落实资金,提供服务。市农业局的农技人员到乡村提供抗旱保墒技术,引导农民测土配方科学种植指导农民防治虫害;气象部门印发专题资料,及时提供气象服务。
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介休调查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该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11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36.1元,增长18.94%。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介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33.7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29%。工资性收入占现金收入的比重为65.4%,较去年增加5.8个百分点。
2、养殖业收入成为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发展养殖业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养殖大户的扩张和养殖小区的兴建,从而影响和带动了广大农民养殖的积极性。上半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为13090万元,同比增长5.6%,其中畜牧产值为7781万元,占第一产业的59.4%,同比增长22.8%。据调查队80
户记帐结果,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917.3元,占现金收入的29.5%,比去年同期增加77.7元,增长11.74%。从其构成看,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为531.4元,同比增长37.5%。其中养殖业现金收入371.2元,同比增长48.92%。
3、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财产性收入为37.1元,同比增长30.16%,是今年农户现金收入中增长较快的一部分。这主要缘于利息、租金和土地征用补偿等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
三、春播生产进展顺利。据市统计局资料,到5月20号,全市春播面积为22.2万亩,比上年增长24.8%。其中粮食作物21.8万亩,占总面积的98.2%,同比增长28.7%。在粮食作物中,玉米达到19.5万亩,同比增长15.9%,为历史最高水平。玉米种植一支独秀原因有二:一是玉米价格高,市场销路好,亩均效益稳;二是开春雨水多,底墒相对好。
四、民营经济发展强劲。以安泰、三佳、茂盛、路鑫等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上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52.75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乡镇、村及村以下办企业占全部产值的52.5%,同比增长76.2%。农民人均在本乡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1544.6元,同比增长17.73%,在本乡提供的其它劳务收入人均489元,是去年同期的2.78倍。
五、工商大户带动显效。目前,该市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企业已达到 257户,总投资2.5亿元。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元
以上的企业5户、100万元以上的30户,形成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8户,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3.4万户。
六、“三农”投入超常。上半年,该市用于农林水事务的一般预算支出达2643万元,同比增长88.83%。截止四月底已投资1.08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新建沼气池7050个,创历史之最,完成比例位居全晋中之首,秸杆沼气新经验被全省得到大力推广;小麦补贴在国家省的基础上,本市每亩再补15元。今年共争取玉米良种补贴5万亩25万元,全部用于玉米的品种更新。同时,依托造林绿化工程,采取以奖带补措施,每株核桃补助2元,进一步促进核桃的发展。同时,将投资5.2亿元铺开七大水利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过快上涨的农资价格冲抵了惠农政策收益。受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据调查,尿素(46%)20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14.3%;硫酸钾(50%)4000元/吨,同比上涨60%;国产磷酸二铵、进口磷酸二铵分别为3600元/吨和4000元/吨,同比分别上涨44%和48%;国产复合肥(30%)2000元/吨,同比上涨37.9%。地膜12750元/吨,同比上涨7.6%。农药上涨20%以上。受商品粮价格上涨的影响,玉米种子价格较去年普遍上涨2元/公斤。柴油价格涨幅较大,去年价格为3.5元/升,今年已突破7元/升。机耕、机播每次价格,去年为25元/亩,今年为35元,涨10元。小麦机收价格去年为35元/亩,今年为45元/亩,涨10元。受柴油价
格上涨的影响,估计今秋玉米机收价格也会上涨10元左右。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将粮价上涨和政府补贴带给农民的收益冲抵殆尽。
二、小麦生产费用高效益低,农民人均拥有量不足。据所抽12个村84户农户的资料显示,施用农家肥的仅占 40 %,致土壤有机肥含量不足,土壤板结,耐旱程度降低;由于地下水位降低,浇地用水不足,浇水时间延长,水费相对较高;近几年小麦价格涨幅不大,投入相对高于其他农作物,因而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我市小麦面积仅占全年播种面积的30%,比历史最高峰的21万亩,减少近五成。按2007年实际产量计算,全市小麦总产量为27799.9吨,每一农民人均拥有仅100公斤。
三、农村内部高低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根据2007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我市20%的高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7955元,比上年增长22%,而20%的低收入者人均收入为2020元,比上年仅增长7.6%。高收入与低收入者纯收入之比由3.47倍拉大3.94倍。越是收入低的户,恩格尔系数越大。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后对低收入者的生活影响更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物价、工商、质监、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监控农资市场销
售环节,打击制假、售假、贩假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严肃查处违法哄抬农资价格行为,确保农资价格相对稳定。
二、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土壤结构;稳定小麦种植面积,鼓励回茬连种,提高单产水平和亩均收益;积极引进推广高产品种,做好示范带动工作。
三、营造全社会关爱低收入群体的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一是要搞好搞活乡村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实现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目标中,适度考虑就业的均衡问题,优先解决弱势家庭的就业。二是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扶助政策和帮扶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解决低收入户在增加收入、发展生产中的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是要加快教育扶助力度,提高低收入者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关注子女教育,帮助他们学文化、学技术,实现自身“造血”机能的提升。四是要完善与物价指数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考虑到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应建立保护性政策,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社会扶助制度,发挥政府、企业、社团和个人的扶助作用;倡导爱心工程、发展慈善事业。
介休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第3篇
1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概述
1.1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来源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是指通过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从而增加耕地的面积。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农村宅基地和空闲宅基地[2]。农村宅基地的整理潜力来自于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部分。按照我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93)规定,人均居民点用地上限为150 m2,超出标准的也就产生了整理潜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但是在农村的宅基地并未做任何处理,形成了空闲宅基地。还有则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老房废弃,另行修盖新房而形成的空闲宅基地。
1.2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
目前,针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人均用地标准法。
该方法采用现有的农村人口与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来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Si为i村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Si表示i村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Bi为i村人口数,Qi为i村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
1.2.2 户均用地标准法。
该方法与人均用地法类似,依据现有的户数与户均用地标准来进行测算[3]。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Si为i村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Si表示i村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Bi为i村户数,Qi为i村户均居民点用地标准。
1.2.3 土地闲置率法。
结合实地,得出闲置率,从而完成潜力测算[4]。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Si为i村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Si表示i村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Pi为i村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
2 介休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4′10″~112°10′14″、北纬36°50′1″~37°11′4″。共管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共231个行政村。2009年末,介休市总人口为401 7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 530人,占29.75%,农业人口282 234人,占70.25%。
2.2 农村居民点现状
2009年底,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6 770.84 hm2,农业人口数量28.22万人,共计101 398户,全市户均居民点用地面积667.75 m2,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239.93 m2,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2.3 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测算
依据上文的潜力测算方法,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进行测算。
2.3.1 人均用地标准法。
国家规定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上限150 m2,人均城镇用地标准上限为120 m2,经过实地走访调查,确定标准,对研究区进行潜力测算(城关乡内的用地与人口不对应,故剔除),结果如表1。
2.3.2 户均用地标准法。
结合介休实际情况,户均居民点用地标准定为400 m2和350 m2,对研究区进行潜力测算,具体结果如表1。
2.3.3 土地闲置率法。
全市共有231个行政村,每个乡镇随机抽取5个行政村进行野外调查,确定各乡镇的土地闲置率值(表1)。
3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
将各乡镇的3种算法得到的潜力数值进行平均,作为最终的现实整理潜力,如表2。然后进行分级,0~100 hm2为一级,100~200 hm2为二级,200 hm2以上为三级。利用Super Map软件,制作分级图,如图1所示。
4 结论
随着“增减挂钩”工作的开展,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也备受关注[5],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进行测算,得出研究区的现实整理潜力很大。推进此项工作,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农村居民点布局更加合理[6]、对减缓建设用地扩张对农用地形成压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黄艳丽.县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以偃师市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4.
[2]宋伟.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3]汪琴,邹自力,张小平.基于3S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以江西省宜丰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77-2379,2412.
[4]贾玫.内涵挖潜,退宅还田——浅析吉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J].中国土地,1999(6):2-3.
[5]田春华.“挂钩”统筹城乡的新工具[J].中国土地,2007(8):18-21.
介休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第4篇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采用资料:1981~2008年介休市气象局水平能见度和地面常规气象要素 (风速、相对湿度、气压、降雨量等) 每日02, 08, 14, 20时4次定时观测资料;2004~2 0 0 5年介休市环境监测站S O2、N O2、P M 1 0日平均质量浓度。
方法:采用线性倾向分析和5a滑动平均趋势分析以及统计方法。
2 介休市大气能见度特征
2.1 概况
对1981~2008年介休市每日4次定时观测的能见度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 介休市大气能见度的最大值为35.00 km, 最小值为0.00 km (小于0.1km的观测, 一般记为0) 。
2.2 年际变化
为了分析能见度变化趋势, 采用线性倾向分析和5a滑动平均趋势分析, 图1为介休市全年平均能见度变化。图中点折线为实测值, 粗实线为一元线性回归值, 曲折线为5a滑动平均。由图可见, 介休市年平均能见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 气候倾向率为-0.0781, 其中1981~1990年年平均能见度呈缓慢下降趋势, 1994~1997年有所下降, 1998~1999年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2000~2005年呈下降趋势, 2006~2007年下降较为明显。介休市能见度的下降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介休大力发展煤焦产业与国民经济、城市规模的发展和汽车数量的增加有关。
2.3 月变化
1981~2008年介休市月平均能见度变化特征 (图2) 表现为5月最高 (13.0km) , 2、4、6月较高 (12.5~12.9km) , 8月最低 (10.9km) , 7、9、10月较低 (11~11.9km) 。能见度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高 (12.6km) , 冬季次之 (12.5km) , 夏季较低 (11.8km) , 秋季最低 (11.7km) 。与秋季比较, 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 大风天数较多, 平均风速较大, 空气干燥有利于大气能见度的提升。同时因为太阳辐射强, 近地层热力对流旺盛, 污染物垂直扩散条件好, 有利于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在垂直方向的扩散和稀释, 逆温出现的几率低, 能见度好。因为秋季内陆地区由于辐射冷却常形成近地面层逆温, 抑制污染物垂直扩散, 是低能见度的高发季节。而7~8月为主汛期, 降水多、湿度大, 常常因为降水造成能见度差。
图3统计了介休市2006~2008年各月S O2、N Ox、P M1 0等大气污染物含量, 可以看出低能见度日数与大气污染物各月变化基本一致, 他们的相关系数达0.65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冬季的燃煤取暖排放大气污染物, 且多年来暖冬气候使冬季的冷空气活动较少, 造成大气污染不易扩散。介休4~5月份多大风, 污染物容易扩散, 低能见度出现较少。介休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半年, 因此空气湿度较大, 降水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 不利于低能见度天气的出现。
2.4 日变化
1981~2008年介休市08时能见度最低, 平均为9.2km;14时次低, 为10.6 km;02时能见度最好, 为12.2km;20时能见度略低于02时 (12.0km) 。这主要是早晨因炊事、交通等人类活动较为集中, 造成大气污染源排放量增大, 加剧了空气污染程度, 而且夜间至早晨通常空气湿度相对较大, 风速较小, 容易产生雾, 致使夜间和早晨能见度降低。日出后, 随着太阳辐射加强, 空气湿度减小, 逆温层逐渐抬升而消失, 混合层高度逐渐增大, 风速加大, 大气水平和垂直交换加强, 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容易扩散, 因此午后大气能见度有明显提高, 晚上虽然混合层厚度有所减小, 但由于大气污染源排放量也相对减少, 因此能见度略好于下午。
3 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气象条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7,8], 大气能见度的优劣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尤其是相对湿度和地面风速。为了确定各气象要素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07年的大气能见度日均值与同期各气象要素日均值作简单的相关分析。
由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大气能见度与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46。风可以使大气中的沙尘和污染物快速扩散, 从而使沙尘或烟雾淡化, 能见度就会增大。
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68。空气中水汽较丰富时, 容易发生凝结而生成大量的小液滴, 从而降低能见度。
能见度与地面气压呈较弱的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只有-0.02, 相关性不显著;与温度呈弱的正相关, 相关性也不显著, 其相关系数只有0.18。表明气压和温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很小。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 在气象要素中, 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较大, 而地面气压和气温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小。
3.2 空气污染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空气中飘浮的细小颗粒物对光具有吸收和散射作用, 颗粒物的增加会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 而空气中飘浮的细小颗粒物大部分来自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转化, 因此, 能见度的变化与空气污染程度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2006~2008年日平均能见度和污染物 (S O2、N O2、P M10) 日平均质量浓度资料, 做各季日平均能见度与污染物日平均质量浓度散点图 (图略) , 进行相关性趋势分析。结果表明, 各季能见度与SO2、NO2质量浓度的变化相关性较差 (图略) , 与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相关性相对较好, 日平均能见度随PM10质量浓度的增高而减小, 其中冬季相关性最为显著, 其次是秋季, 春季和夏季相对较差。
这是因为在一年之中, 冬季的大气层结相对比夏季稳定, 污染物质更多地聚集在大气的低层, 不易扩散。同时, 介休市冬季为采暖期, 比夏季消耗掉更多的煤、油等燃料, 排放入空气层中的污染物质浓度比夏季高得多。
4 结语
4.1 1981~2008年介休市大气能见
度的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 年平均能见度1 9 8 1~1 9 9 0年呈缓慢上升趋势, 1991~1992年有所下降, 1993~1995年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1996~2001年略有下降, 2002~2004年又有所好转, 2005年略有下降。
4.2 能见度的月季变化规律为6月最
好, 12月最差;夏季好, 冬季差;日变化为20时最好, 08时最差。
4.3 能见度与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 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与温度和气压的相关性较弱。
4.4 能见度与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呈
负相关, 各季均以PM10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最大, 污染物质量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冬季最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最差。
参考文献
[1]林杨, 胡琳, 邓小丽, 等.西安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与空气污染关系[J].陕西气象, 2007 (6) :29-31.
[2]沈家芬, 冯建军, 谢利, 等.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生态环境, 2007, 16 (4) :1199-1204.
[3]范引琪, 李二杰, 范增禄.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 2005, 29 (4) :526-535.
[4]王淑英, 张小玲, 许晓峰.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J].气象科技, 2003, 31 (2) :109-114.
[5]宋宇, 唐孝炎, 方晨, 等.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3 (4) :468-471.
[6]洪全.重庆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J].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6 (5) :151-154.
[7]段玉森, 束炯, 张弛, 等.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 (4) :460-464.
介休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第5篇
1 介休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1.1 基本情况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部, 太原盆地南端, 总面积744 km2。全市辖7个镇, 3个乡, 231个行政村, 5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40万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年日照时数2 658.1 h, 年无霜期170.7 d, 年平均降水量493.8 mm。大运高速和国道108线横贯全境, 交通便利, 自然条件优越。
1.2 设施蔬菜现状
目前, 全市有日光温室6 500余栋, 面积1 333.3 hm2;早春拱棚1 500座, 面积213.3 hm2。全市设施蔬菜总面积1 546.7 hm2。建成了铁巩、宏伟、仙台、丰益、兴元、泓兴、帅达、鑫源、兴海、鑫菜园、丰盛园等20个蔬菜生产园区, 全市10个乡镇均有设施蔬菜种植, 设施蔬菜生产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2 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效益不高
从2009年发展设施蔬菜以来, 无论是集中连片的蔬菜园区, 还是一家一户零散种植户, 效益都不是很高。大的园区, 每栋日光温室每年的产值2万~3万元, 扣除生产性投入和雇工工资, 所剩无几, 如果加上基础设施投入的折旧费用, 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好点的设施蔬菜农户, 一个约0.133 hm2日光温室的年产值为4万~5万元, 扣除生产成本及折旧, 每年纯收入2万~3万元, 与打工收入基本相当。这不仅使现有设施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降低, 而且为今后继续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大大挫伤了工商大户和有意投资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农户的积极性。
2.2 闲置棚较多
设施蔬菜日光温室生产性投入较大, 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园区还勉强全部种植, 而经济实力稍差的园区和农户, 干脆将大棚弃之不管。中堡村的宏伟园区有250个棚, 其中有近30个棚没有入苗定植;义安村的兴元园区120个棚, 只有40个扣棚生产;东大期村12个棚, 仅有6个扣棚定植, 其余棚处于荒废状态;桑柳树11个棚今年全部未扣棚;北盐场10个棚只种了一年就全部荒废了。还有一些种植户计划明年只种早春一大茬, 其余种植户还在等待观望之中, 希望政府给予补助。
2.3 企业或农户投入设施蔬菜的积极性不高
义安村兴元种植园区以每个棚每月800元的工资雇工人进行种植, 每月仅管理人员及雇工工资就得15万元, 扣除生产成本, 每个棚收入甚微。宏伟园区建成后就计划承包出去, 但当地人只愿白种一年看效果, 只好低价承包给山东或太谷的农户来种植, 久而久之, 当地企业家和农户更不愿投入。南堡村原支书王志礼以每棚500元的承包费承包给村民8个温室, 但由于种植户到宏伟园区种免收承包费温室而荒废。
2.4 技术员的考核制度不健全
目前, 全市以山东技术员每月工资5000元、太谷技术员每月工资3000元, 共聘请技术员15名, 年工资总额达60余万元。然而对技术员的考核方案不健全, 没有将技术员与所指导农户或园区的效益结合起来。
2.5 种植户的技术水平较低
全市没有培养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设施蔬菜生产园艺工。介休市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等县的农民有一定的差距。如, 过去种菜较多的城关、宋古由于城市扩建而使大多数菜地被占, 菜农也逐渐退出了种菜这一行业, 而其他乡镇的农民大多仅种过大路菜, 且已年龄过大, 而现在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30~45岁人员大多没有种过菜, 且没有种反季节蔬菜或精细菜的实践经验, 让其从事技术要求较高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 显然有点力不从心, 技术员手把手教也得一个过程。
3 解决设施蔬菜生产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稳妥地发展设施蔬菜
发展设施蔬菜要从试验、示范入手, 然后再进行大规模推广。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使发展设施蔬菜成为其自觉行动, 或使其成为投资主体, 成为发展设施蔬菜的关联方。而且要让工商大户和投资者成为现代设施农业的最终受益者。
3.2 选好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种
避免集中上市造成设施蔬菜价格过低。2012年, 曾经出现了日光温室西红柿与早春拱棚西红柿上市相冲突的现象, 当时西红柿价格跌到了0.15~0.20元/kg, 给种植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真成为“菜贱伤农”。因此, 要利用现代信息资源, 引导种植户有序安排种植品种和茬口, 在没有形成较大规模时, 不要将所有的大棚或日光温室种成单一品种;大的园区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可以进行规模化种植, 向规模要效益。
3.3 增加产后蔬菜的附加值
为了使产后蔬菜的利益最大化, 做到: (1) 要有自己的品牌, 要继续做好绿色无公害蔬菜认证工作。组织引导有条件的园区、合作社及个人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努力扩大认证品牌蔬菜基地规模, 形成规模效益, 提升品牌效应。如, 寿阳县寿绿牌茴子白, 10年间为该县创造了几十亿元的农业收入, 成为晋中市农业品牌的一面旗织。 (2) 要建设保温冷藏设施等, 进行产后贮藏, 如遇价格过低, 进行储存, 价格回升后及时销售, 仙台园区冷藏保鲜库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 进行产后加工, 与超市对接, 对蔬菜进行初加工后销售, 迎合现代市民对蔬菜的消费心理。
3.4 全方位实战性培训本地技术员
针对全市缺乏具有实践经验技术指导员的问题, 应培养能指导农户进行设施蔬菜生产的行家里手。让现有高级农艺师、农艺师进行从种到收的全程管理和操作, 在实践中学习, 利用二三年的时间, 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能出去进行指导的技术人员,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全市设施蔬菜生产效益低下这一瓶颈, 还可以造就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本地专家。近两年, 山西省农业厅对农艺工和园艺工进行技术鉴定, 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利用农闲时间, 聘请理论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广大设施蔬菜种植户进行系统的培训。
3.5 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
3.5.1 完善检测体系
以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依托, 合理布局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 通过配置速测仪器和免费培训检测人员等有效手段, 全面推进检测体系建设。
3.5.2 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实行资料登记备案制度、田间管理记录制度、产品质量检测制度等。
3.5.3 搞好蔬菜产品质量检测
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和饭店等进行摸底排查, 实行农产品质量抽样检测制度。
3.5.4 积极推行蔬菜质量追溯制度
真正做到产品质量问题可立即追溯到生产、加工、营销者, 为城乡居民健康消费提供可靠保障。
3.6 健全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介休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第6篇
1.1 膜下滴灌及配方施肥技术
1.1.1 灌溉系统安装
在日光温室的首部均安装施肥器, 选择文丘里施肥器, 配置溶肥器, 控制水压和流量, 铺设滴灌管道, 在作物的根系部位铺设滴灌带。蔬菜种植模式为50-80-50, 蔬菜行距50cm, 滴灌管铺设于50cm行间, 宽行距80cm。滴灌管管径16mm, 壁厚0.8mm, 滴头间距0.3m, 滴头流量为1.38 L/h。
1.1.2 滴灌制度的确定
以番茄为例, 全生育期共滴灌21 次, 总灌溉量4725L/hm2左右。具体灌水时间也可以据土壤相对含水量13%~14% 时, 即灰墒—黄墒时开始灌水。盛果期以后可以7~10d进行1 次灌溉, 衰果期可以停止灌水。结合灌水进行施肥, 实现水肥同步。
根据计算得出温室中每公顷蔬菜灌水总定额为4320m3 ( 灌溉系数0.9) , 每次灌水225L。每次以滴孔间浸润直径刚好重合4cm时停止灌溉, 灌溉1 次的时间约30h左右。番茄全生育期可以灌水20~25 次, 第1 次灌水在定植前后进行, 第2 次进入番茄结果核桃大小时进行, 以后每隔10d灌1 次水, 盛果期后,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灌水次数。
1.1.3 施肥方案确定
根据种植蔬菜的需肥规律、地块的肥力水平及目标产量确定总施肥量、氮磷钾比例及底、追肥的比例。作底肥的肥料在整地前施入, 追肥则按照不同作物生长期的需肥特性, 确定其追肥次数、数量和品种。实施滴灌施肥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近25%, 故滴灌施肥的用肥量一般为常规施肥的75% 左右。
1.1.4 滴灌施肥技术
项目区在施农家肥的基础上, 合理进行化肥使用。温室内蔬菜滴灌施肥全部采用可溶性肥料如:尿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滴灌专用肥等。缓苗期以氮、磷为主, 施入149.9kg/hm2;初果期以氮、磷肥为主, 施入149.9 kg/hm2;膨大期以磷、钾肥为主, 配以少量氮肥, 施入223.9 kg/hm2。可根据滴灌分多次施入。
1.2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温室内蔬菜病虫害防治主要以生物防治为主, 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为辅。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生物农药实现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每3.33hm2悬挂1 盏频振式杀虫灯、每1hm2设置150~225 块黄板、安装防虫网等;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起垄、摘叶等。并根据情况喷施适量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 如防治病毒病用20% 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1.5% 植病灵1 号乳剂1000 倍液或83 增抗剂100 倍液, 隔10d喷雾1 次, 连喷3~4 次。
2集成技术应用效果
2.1 节水试验结果分析
节水试验设在义棠镇昌盛蔬菜园区天区, 试验设滴灌和常规畦灌2 个处理, 分别设在2 个大棚1 号和2 号。膜下滴灌处理的大棚面积0.0733hm2, 每次灌溉水量平均15L, 全生育期灌水21 次;对照畦灌大棚面积0.0733hm2, 每次灌溉水平均30 L, 全生育期灌水21 次。供试作物番茄于10 月1 日定植, 从节水试验情况来看, 膜下滴灌全生育期内共灌水21 次, 滴灌用水4701.50L/hm2, 对照畦灌全生育期内共灌水21 次, 灌溉用水9402.98 L/hm2, 滴灌比畦灌每1hm2节水4701.50L, 节水率50%。
膜下滴灌处理的大棚在整个灌水周期内, 最高相对湿度85.4%, 平均相对湿度为77.6%, 比畦灌大棚平均湿度91.2% 降低了13.6%, 且干湿适宜, 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滴灌施肥改善了作物生长环境, 病害减少, 延缓死苗, 每1hm2增加产量13537.5kg, 增产6.6%, 按市场均价2.6 元/kg计算, 增产值35197.5 元/hm2。
2.2 节肥试验
节肥试验设置在义棠镇北村B区, 试验设4 个处理, 小区长10m, 宽20m, 小区顺序排列, 不设重复。处理全部每1hm2施鸡粪149.25m3、过磷酸钙 (含量16%, 按照处理确定施肥量) 作底肥。全生育期追肥10 次, 肥料品种为尿素、磷酸二氢钾。全生育期共浇水21 次 (如下表1) 。
节肥试验表明, 实施膜下滴灌后, 在减少肥料投入的情况下, 设施栽培番茄不但没减产, 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棚种植年限长, 多年来农家肥及化肥投入较多, 耕地土壤中养分累积较多, 甚至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采用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 改善了作物生长环境, 延缓作物死苗现象, 延长了作物生育期, 因而收获了较高的产量。从表1 可以看出, 以节肥10% 的效果最好, 比对照每1hm2增产14805kg, 平均每1hm2施肥量比常规施肥节约纯养分184.5kg ( 其中, N 69kg、P2O548kg、K2O 67.5kg) , 节省肥料投入738 元/hm2。
3总体效益
通过实施蔬菜膜下滴灌集成技术, 平均每栋日光温室增产番茄902.5kg, 增产率达6.6%, 在保证产量提高的基础上, 还使蔬菜品质明显提高, 蔬菜优质率提高20% 以上, 西红柿以2.6 元/kg计算, 每栋增加效益2346.5 元, 100 栋日光温室总增加效益23.47 万元;项目区每年可增收节支29.383 万元。
4技术创新及发展前景
介休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