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精选8篇)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第1篇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
考纲分析:
本节课复习所涉及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考纲上的要求均为Ⅱ层次,这一层次的要求为“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在简单情境中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复习目标】
1.能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2.会比较识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图像 3.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复习【复习重点】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2.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方法 【复习难点】
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PPT课件,投影仪
学情分析:
教材按照《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变异》的不同板块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开来讲解,但是这两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考试时候会混合考查,故放在一起在复习,便于学生“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指导复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直观图像的记忆复习以及相似知识的对比复习方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分裂图像为线索展开,藉此使学生在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进而可以发散性地复习与此有关的内容。
(一)以顺序打乱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图引入复习课题。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进而师生总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之处。旨在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培养较强的图文转换能力,以便在试题中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二)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方法总结。
【设计思路】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在完成上一内容即正确掌握两种细胞分裂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学生具备较强的比较分析能力,因此此类试题是要求较高、也是难度较大的试题。在给出的细胞分裂图像中,学生分别分析是“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并简要给出判断依据,最后师生共同理清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三)细胞分裂图像中其他需要区别的知识点。
【设计思路】基于上述知识点的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已经基本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还有一些小的知识点仍然需要注意,所以需要师生共同回忆并总结成表格。这些知识点包括: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细胞器等。
板书设计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专题复习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2.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3.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4.联会、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二、减数分裂
对象: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 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殖细胞 特点: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一)精子的形成 1.场所: 睾丸 2.过程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卵细胞的形成部位: 卵巢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三)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
三、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四、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方法
看数目,看同源,看行为
巩固练习
详见会考纲要。
教学反思
我上课的主线——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像”为主线展开,紧扣会考纲要,以本校学生学情为基准,力求知识点上覆盖,难度上适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实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采取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师生讨论、学生回答等多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掌握,较好地达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第2篇
(1)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实验的观察
1.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可用苏丹红代替醋酸洋红染液为染色体染色
B.观察到分裂中期的细胞核内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C.该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D.质量分数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95%的酒精混合液主要起固定作用
2.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解离时间越长越好,保证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
B.装片制作过程中需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洗去解离液
C.图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图丙细胞的一半,但二者的核DNA数相等
D.统计视野中处于图乙、丙、丁时期的细胞数目可计算细胞周期的时长
3.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4.下图为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显微照片,①~⑤表示不同时期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两极之间的距离大于其前一时期
B.③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将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C.④最适合用于洋葱染色体组型分析
D.⑤可能正在进行中心体的复制
5.下图为四组植物材料在“观察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细胞周期来看,四组材料中D组作为实验材料最适合B.四组植物材料一定来自不同植物体
C.若四组植物材料来自同一植株,则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D.观察过程中如果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所有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6.下列对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用蝗虫卵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7.如图①~⑤为实验过程中在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B.图①所示时期会发生核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C.图②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图中细胞按减数分裂的顺序排列为①③④②⑤
8.在观察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时,区分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染色体是否存在染色单体
C.有无同源染色体
D.细胞是否均等分裂
9.无论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都可以将生物组织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观察减数分裂一般选择雄性生物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
B.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所产生的染色体变异均可用显微镜观察到
C.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细胞增殖时,观察染色体最好的时期是中期
10.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均可使用卡诺氏液染色后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B.都先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C.都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位置、数目判断细胞的分裂时期
D.着丝点分裂后,分布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一般相同
11.某实验小组利用小鼠睾丸细胞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具体操作如下:
①预处理:取雄性小鼠注射秋水仙素。
②取小鼠睾丸放入装有适量的0.3%
KCl溶液的小烧杯中剪碎并过滤,再加0.3%的KCl溶液至4mL后,37℃静置30min进行低渗处理。
③加入2mL甲醇冰醋酸,800~1000
r/min下离心8min,弃上清液再固定8min。
④重复该步骤后加1mL固定液,制成细胞悬液固定5min。
⑤取清洁的低温预冷载玻片,距10~15
cm高度滴下2~3滴细胞悬液,之后轻轻敲打载玻片,同时从一侧轻轻吹气。
⑥将载玻片干燥后染色20~30
min,用高倍镜观察,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用小鼠睾丸细胞进行实验是因为该部位细胞的__________(填细胞分裂类型)比较旺盛,而用适量的秋水仙素溶液注入动物腹腔内进行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以使细胞周期同步化,从而积累大量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
2.利用KCl溶液低渗处理可使细胞膨胀,在制片时细胞易破裂从而有利于__________铺展。但在低渗处理时应注意控制__________等条件,否则会导致细胞提前破裂或膨胀不足而影响观察。
3.制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细胞悬液后吹气和敲打的目的是__________。在对装片染色时,还可采用倒置染色法:在玻璃板上滴加Giemsa染液,用2块废旧玻片作支架,将载玻片的标本面向下放置到支架上并使标本与Giemsa染液接触一段时间,该染色法的优点是可防止染液颗粒沉淀而影响观察,同时还可以避免__________。
4.实验小组观察发现,少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其他同一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上述实验操作中的__________导致。
1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大蒜为材料进行一些生物学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市售大蒜常经过休眠处理以延长保存期。若要使大蒜发根快、齐、多,实验中可以
处理以打破大蒜休眠期。
(2)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要确定一天中有较多处于分裂
期细胞的时间。甲同学在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旺盛时期的9点左右、14点左右、24点左右取样制片观察,视野中观察到的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原因是。
(3)为了探究NaCl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将大蒜用清水配养生根,选取生长良好的根尖若干,均分为10组,分别用
及浓度为0.05、0.10、0.20、0.30的NaCl溶液各处理24h、48h,在上午10点左右取材,用卡诺氏液固定、保存。
②取①固定保存的根尖材料用95%乙醇冲洗,然后制作装片,制作流程为。
③镜检计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注: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的细胞数/总细胞数)。
实验
处理
NaCl溶液/mol•L﹣1
0.00
0.05
0.10
0.20
0.30
时间/h
实验
结果
有丝分裂
指数/%
6.97
7.51
6.46
6.28
5.84
5.44
4.73
4.27
3.82
3.15
实验结果说明:NaCl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
有关,其特点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染色体或染色质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一般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进行染色,不能用苏丹红替代,A错误;细胞分裂中期细胞核的核膜与核仁已经解体,看不出细胞核,且是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接着先在低倍镜观察,再换高倍镜观察,C正确;质量分数为15%盐酸和质量分数为95%酒精混合液主要起解离作用,使细胞分散开来,D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一般是3~5
min,解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使细胞破裂,影响观察到的细胞数目,A错误;漂洗过程中,需用清水洗去解离液,B错误;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图丙细胞的一半,但二者的核DNA数相等,C正确;统计视野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数目,不能计算细胞周期的时长,D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应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箭头所指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细胞壁,不能观察到其细胞核,B错误;观察图像中的细胞发现有的细胞表现出核膜解体消失的特征,即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据此可推知,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染色质(体)与该碱性染料结合能力强,D正确。
4.答案:A
解析:
5.答案:A
解析:
6.答案:D
解析:A.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有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
B.由于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B正确;
C.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
D.洋葱根尖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
故选:D。
7.答案:D
解析: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时作为判断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依据,分析题图可知,①中细胞具有一个明显且大的细胞核,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中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中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中即将形成4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中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细胞按减数分裂的顺序排列为①③②⑤④,D错误。
8.答案:C
解析:A.无论是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其组成成分都相同,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初级精母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中期也含有染色单体,故B不符合题意;
C.初级精母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故C符合题意;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细胞质分裂都是均等的,故D不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A.睾丸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能统计到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多,而卵巢中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连续的,不能统计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少,A正确;
B.染色体变异能够用显微镜过程到,B正确;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正确;
D.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卡诺氏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所以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A错误;
B、显微镜观察时,都先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B正确;
C、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判断细胞所处时期,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分布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一般相同,D正确。
故选:A
11.答案: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染色体;
温度(或时间);
3.使细胞均匀分布(分散开);
染液快速挥发
4.敲打和吹气(的过程中导致染色体发生丢失)
解析:
12.答案:
(1)赤霉素
(2)中
(中后)
细胞分裂的间期时间远大于分裂期
(3)①蒸馏水(清水)
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③NaCl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当处理时间相同时,抑制作用随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合理就行)当处理浓度相同时,抑制作用随处理时间加长而加强(合意给分)
解析:本题考査植物激素调节和有丝分裂的有关内容。赤霉索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功
能,因此可用赤霉素打破大蒜休眠期。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的最佳时期;由于细胞分裂的间期时间远大于分裂期,所以在视野中观察到的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①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
NaCl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NaCl的有无、NaCl溶液的浓度,以及处理时间,因此,实验组用0.05、0.10、0.20、0.30
mol▪L-1的NaCl溶液处理,对照组用蒸馏水即0.00
mol▪L-1的NaCl溶液处理。②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一漂洗—染色—制片。③由表中的实验结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2的一个重难点内容。一方面减数分裂是必修1“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因此有丝分裂的知识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另一方面减数分裂内容是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遗传定律的本质。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简述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阐明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及比较,阐明受精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②能力目标。进行图表解读和观察,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出示图1。
思考:①A过程发生的是哪种细胞分裂方式___。
(2)B过程发生的是哪种细胞分裂方式___。
(3)C过程表示___。
设计思想:用有性生殖的概念图和问题的设置带领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2. 减数分裂概念的复习
出示图2。
设计思想:从减数分裂的发生范围、发生时期、特点、结果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归纳分析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3. 减数分裂的过程
出示图3、图4、图5。
设计思想:减数分裂的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减数分裂各时期特征图入手,将减数分裂过程的教学化整为零,化繁为简,让学生比较各时期特征图的染色体行为、是否有同源染色体、细胞名称及数目、染色体数、DNA数,从中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的区别,同时让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概念,并自己归纳画出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曲线图。本节内容都不应由教师直接讲出或给出,而是让学生自主建构,并及时将知识归纳、总结、比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出示表1。
设计思想:学生在理解减数分裂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列表让学生比较精子形成过程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不同。
5.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出示表2。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图像辨别见图6。
设计思想:教师列表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让学生归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重点是从是否有同源染色体和是否有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入手辨别。师生共同归纳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形辨别的口诀:有丝有缘(源)不配对,减I有缘(源)配成对,减Ⅱ无缘(源)不成对。完成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辨别。
6. 受精作用
①概念:___。②实质:___。③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___,对于生物的___和___具有重要的作用。
设计思想:用有性生殖的概念图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理解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
三、教学总结
设计思想:注重本节内容的内在衔接,将本节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知识网络。强调本节课的知识模块、重点突出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区别。与本节课导入图前后呼应,使本节课课堂体系完整。此图也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四、教学反思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第4篇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位于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与社会、科技、生活的联系紧密且属于微观水平,比较抽象,适合用电脑动态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获取知识。
2.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本届学生是高二开生物课,为了迎接高中水平测试一年中就学习了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学得匆忙,对细胞分裂、遗传的基本规律等内容虽有大致了解,但学得不深不透。所以本节复习至关重要。
3.教学环境分析
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运用挂图、投影等常规教学手段,学生难以理解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因此,本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减数分裂的概念。(2)举例说明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3)阐明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区别。通过列表比较,训练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电脑动画模拟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2)运用表格区分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区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过程。(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减数分裂各期特征。(2)有丝分裂、减I、减II分裂图形的识别。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四步:问一问(设计问题情境)、看一看(播放动画:学生观察,主动获取知识)、讲一讲(教师点拨拓展)、练一练(反馈,巩固所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附:随堂训练
减数分裂课堂练习
一、减数分裂定义
例1.在显微镜下观察以下各组织切片,看到某一切片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的是该组织体细胞的二倍,有的是正常细胞的一半,但不可能出现该情况的切片是: ()
A.卵巢切片 B.精巢切片 C.子房切片 D.输卵管切片
二、同源染色体的理解
例2.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三、减数分裂过程分步解析
例3.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一个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形成
细胞, 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细胞,两个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经变形形成四个精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 原因是 ,一个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2个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 时期,原因是 。
3.(2007年江蘇多选)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出现()
A.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B.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C.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四、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区别
例4.1.(2008广东卷多选)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选项是()
A.分裂问期DNA复制与相关蛋白质合成
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C.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DNA交换
D.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2.如图甲、乙、丙、丁4个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4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
甲、乙、丙、丁图各表示_____分裂_____时期。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2009年广东文科基础)以下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
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第5篇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生物,高考复习
新课标下,比较法教学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比较法教学不仅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系统化, 使生物知识化繁为简,形成系统性,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组织归纳能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对比教学为例,阐述比较法在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一、比较法的涵义
所谓比较法,就是在教学中将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多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从而找出其共同属性和个别差异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比较中得到感悟, 加深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比较法包括类比、对比,类比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二、比较法在高考复习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目前,比较法是高中教师在高考复习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难点,因此用比较法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教学进行分析,学生能加深理解。
教师通过比较法讲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通过对比的方式系统化、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既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较多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1.有丝分裂过程比较
在进行有丝分裂过程讲解时教师主要以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来讲解,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可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即通过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的比较进行教学。如在讲解“纺锤体”的形成时高等植物细胞是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而动物细胞是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以及“细胞质分裂方式”高等植物细胞摇摇高等植细胞膜摇摇是细胞板到细胞壁到分割细胞而动物细胞是细胞膜到中央内馅到溢裂细胞的过程,这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有的不同点,两者形成对比,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总结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同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就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情况的比较。 (见表1)
从横向上可以看出染色体数目在间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均未改变,直到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一分为二, 但到末期时又由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数目减半。而DNA数目在间期加倍由于DNA复制, 前中后DNA的数目没有变化, 由于末期染色体移到两个子细胞中跟着DNA数目减半。在间期染色单体数目为0-4N是因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姐妹染色的单体,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所以后期染色单体数为0。
从纵向上看可以直观地看出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在间期、前期、中期之比是1∶2∶2。通过比较法可以直观地把 每个时期 的变化以 同时归纳 出存在染 色单体的 时期———间期、前期、中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量变化的时期。DNA数目加倍发生时期———间期、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时期———间期、姐妹染色消失及染色数目加倍的时期———后期,通过表可以直观的例出知识点,表是比较教学法中运用最广泛的,因为画表可以把零碎整体化、复杂的知识点变简单,教师讲解容易,学生容易听懂,同时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
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学生往往对这两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染色单体数目经常弄混淆,我通过比较法,总结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变化的情况,具体比较情况如下表2。
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比较
教师在高考生物复习中讲解中, 可运用比较法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这两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如“染色体”的变化相同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染色体都指复制一次, 都有着丝点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现象;不同点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丝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不分离,无交叉互换现象,非同源染色体不出现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减半,有丝分裂不变;原料的不同点细胞减数分裂是原始生殖细胞,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产物”的不同点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子或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有丝分裂产生2个体细胞;“意义”的不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而有丝分裂使生物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
运用比较法,我们可以了解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不同点和相同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复习
一、变异来源上的差别
有丝分裂过程能产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而减数分裂还能产生基因重组。
二、细胞分裂图象的区别
第一步:确定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有,则该细胞是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如无,则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
第二步:根据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确定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1.若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
(1)如染色体散乱分布,且染色体上无单体,则为有丝分裂前期或末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2)如染色体散乱分布,且染色体上有单体,则为有丝分裂前期。
(3)如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则为有丝分裂中期。
(4)如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两个平面上,则为减数分裂(I)中期。
(5)如有联会、四分体现象,则为减数分裂第一次前期。
(6)如同源染色体分离,则为减数分裂第一次后期。
2.若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1)有单体,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末期。
(2)若着丝点排列一个平面,则为减数分裂第二次中期。
(3)若无单体,则为第二次分裂末期。
3.除此外,还应该注意:
(1)如细胞膜向内凹陷,则为细胞分裂后期,再根据有无单体判断,如有单体,则为减数第一次后期,如无单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后期。
(2)细胞两次大小不等,则为减数分裂,再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有无判断,如有,则为减数第一次末期。如无,则为减数第二次末期。
三、理解可遗传变异发生的时间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减数分裂的间期。
染色体变异(主要指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基因重组(只指基因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四、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一个细胞DNA含量变化量、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染色单体变化图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仔细研究过程变化情况、不应死记、应理解,以DNA含量变化图为例说明。
1.在有丝分裂中,有五个时期,对DNA含量变化有影响的只是两个,即间期时的染色体复制和末期时的细胞分裂,即只有两条竖线,如下图a、b,只要掌握了α线和6线的含义,其他的就容易掌握。
2.在减数分裂中,对DNA含量变化有影响的则有三个时期,即间期的染色体复制,第一次细胞分裂,第二次细胞分裂,也就是三条竖线如下图a、6、c。
综上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虽然枯燥难懂,但是,只要吃透课本,弄通课本,了解变异来源上的差别,识别细胞分裂图象的区别,理解可遗传变异发生的时间,仔细研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一个细胞DNA含量变化量、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染色单体变化图,就能充分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重点、难点。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第7篇
为了让学生达到“减数分裂, so easy”的境界, 笔者曾进行了多种教学探索, 仔细算来, 恰好是经历了三个教学阶段: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由之以渔。
一、授人以鱼阶段
记得笔者初为人师时, 战战兢兢, 每次备课都把知识点逐条列出来, 唯恐有所遗漏, 误人子弟, 上课采用的是非常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在黑板上贴好减数分裂的挂图, 逐步讲解, 讲完一遍, 如果学生表示还没掌握, 那就再来一遍, 之后根据学生反馈来决定是否讲第三遍, 讲解完毕, 就进行口诀总结, 让学生当堂背诵。
当时的上课目标非常简单———讲清楚。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讲得很累, 学生听得也很累。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教师那满腔的教学热情, 无形中感动了学生。有学生在课后反映:“老师, 你上课时一连讲了三遍减数分裂过程, 很累的噢, 我们一定好好记, 虽然很难记。”
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一点, 教师也教得轻松一点呢?正是出于想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 笔者过渡到了下一个阶段。
二、授人以渔阶段
再讲解此节内容时, 笔者就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了, 先通过对受精作用过程的分析, 引出有性生殖细胞的由来, 再接着放映减数分裂的动画, 考虑到信息量比较大, 一般会放慢节奏重复放映一次, 然后让学生讨论、总结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会鼓励学生尽情表达, 即使有些表达不是很准确。
学生总结得差不多了, 笔者再出示减数分裂各阶段的图片, 然后进行讲述。讲述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总结的评判过程, 学生一般很关注笔者对其总结内容的反馈, 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降低了此节内容的学习难度, 所以学生掌握起来相对轻松。在这一教学模式阶段的后期, 笔者还准备了彩纸剪的染色体简易模型, 让学生用模型演示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通过演示, 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有了更深的印象,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可是笔者慢慢地发现, 学生虽然通过观察明白了减数分裂是“怎么样”的, 但是并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 可不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减数分裂的过程, 从而对减数分裂有更深的理解呢?本人又走上了新的教学探索历程。
三、由之以渔阶段
当笔者打定主意要让学生对减数分裂进行探究学习时, 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本来就抽象难懂, 该让学生怎样去探究呢?教师可以给学生的探究提供什么辅助呢?在仔细考虑和初步实践后, 笔者通过提出三个问题以及演示相关动画及图片, 让学生自主探究, 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具体步骤如下:
(一) 问题一的解决
放映受精作用的动画演示, 让学生体会到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必须是体细胞的一半, 才能保证亲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因而, 由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生殖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必须减半, 这种分裂方式被称为减数分裂。此时出示下列图像:
提出问题一: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如何实现减半?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直接平均分配, 这样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刚好减半。笔者再展示一张科学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的细胞图C
学生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在细胞A与细胞C之间, 染色体复制了一次, 在细胞C与细胞B之间, 细胞分裂了两次。
(二) 问题二的解决
笔者提醒学生:减数分裂中细胞分裂了两次, 但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只有一次。接着提出问题二:姐妹染色单体是在第几次细胞分裂时分开的呢?在学生感觉茫然时, 展示科学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的细胞图D
学生思考后能够发现:细胞图C和细胞图D之间, 细胞进行了第一次细胞分裂, 但姐妹染色单体在这一次分裂时没有分开, 也就是说, 姐妹染色单体是在第二次分裂时分开的。
(三) 问题三的解决
接下去引导学生对比原始生殖细胞与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出示问题三:减数分裂是否仅仅保证染色体数目减半就可以了呢?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原始生殖细胞所含的四条染色体大小、形态两两相似, 分到成熟生殖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各异,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在学生陷入沉思时, 笔者展示科学家在减数分裂过程发现的细胞图E和细胞图F
学生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中, 有染色体两两配对的过程, 并且配对的染色体会在第一次细胞分裂时因纺锤丝的牵引而向两极移动, 得出结论:配对的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时分开, 从而实现了染色体真正意义上的平均分配。
随即明确配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 并介绍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相关概念。
(四) 验证推理结果
在推理出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之后, 笔者放映减数分裂的动画过程, 让学生自主验证推理结果, 验证后可结合减数分裂图片总结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和数目, 师生合作写出板书提纲。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通常无法在同一节课中进行模型演示, 教师可将简易的染色体模型发给学生, 并把模型演示作为作业布置, 安排在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对此知识点的掌握就不是简单的记忆, 而是更为透彻的理解, 这也有助于学生对孟德尔定律的更深入领悟。
四、教师的感悟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第8篇
一、教学处理方式对比
对于《减数分裂》这一节的教学, 甲教师先创设了新颖的教学情境, 接着结合模拟实验, 边分析边探讨减数分裂的一般过程, 然后组织学生比较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或DNA的数量变化, 最后将其形成坐标曲线图。这样教学, 既形象地分析了减数分裂的完整过程, 又清晰地显示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数量变化。这种教学处理方式的优点是条理清晰、依据充足。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没有达到高中生应有的思维训练量,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 这一节的教学我们该如何处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其中, 乙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回顾知识, 引导猜想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及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的曲线图, 突出强调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依据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 大胆猜想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数量变化, 并构建相关的坐标曲线。在此过程中, 教师提醒学生重点关注染色体的起始数量和终结数量。学生小组讨论后绘制出相关曲线图 (如图1所示) , 师生共同点评后达成共识, 并认同染色体和DNA的起始和终结数量的变化。
点评:很多教师觉得在此设计 “猜想”环节非常突兀, 但笔者认为, 此设计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需要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逻辑性”, 学生的思维过程要严谨, 思维结果要符合一般的逻辑关系;需要学生能客观地考虑所有论据, 注重思维的“全面性”。
2.深化认识, 重建思维
在引导学生进行基于一定知识背景的猜想后, 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反复观看减数分裂的有关视频, 厘清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征, 并“重画”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最后学生小组内相互点评。
点评:“重画”坐标曲线图, 实质上是一个思维重建的过程, 需要对已有猜想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这要求学生有自纠的能力。而这种“重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细化巩固, 提升能力
组织学生参考书本及减数分裂模式图, 细化每一时期染色体数目的具体变化, “三画”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最后全班学生达成共识, 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曲线图。
点评: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概括的过程, 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让学生分析某种生物的减数分裂模式图, 进而概括出一般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的曲线图,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启示与反思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猜想、归纳、分析、综合等能力。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教会学生推理、思考及发展学生的思维上。生物课堂必须回归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轨道上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 应积极构建具有思维教学文化特点的高中生物课堂。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思维教学, 其根本目的是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引导学生去理解、重构生物科学知识, 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学生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 应该以问题解决为契机, 避免由教师灌输知识, 教授内容的死板做法,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的学习。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程序, 充满智慧地引导和调节整个课堂教学,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们生物教师还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抓手, 在构建生物教学思维文化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想、操作、分析与交流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对比《减数分裂》同课异构教学的两种教学处理方式发现, 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回归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轨道上来, 注重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减数分裂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自己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