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结核菌感染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结核菌感染范文(精选11篇)

结核菌感染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河北科技大学2007级学生入学时为6 068人,其中男生3 828名,女生2 240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50±1.17)岁。其中有70人因为疾病或退学等原因未完成4 a的连续检测,其余5 998人完成了连续4 a的跟踪。

1.2 方法

新生入学3周内进行体检,同时询问结核病接触史、既往史并开展PPD试验,分别建立体检档案和被检者4 a的结核菌感染筛查结果登记表(包括日期、姓名、性别、PPD试验结果、胸透或拍片情况、预防性用药)。连续4 a每年一次进行结核菌感染追踪筛查(由于冬春季易发呼吸道传染病,校医院每年的4月份组织进行健康体检,其中包括结核筛查)。

PPD试验是在被检者左前臂掌侧中部常规皮肤消毒后,皮内注射PPD试剂0.1 mL(5 IU),72 h后观察结果,测量硬结均径即(横径+纵径)/2;均径≥5 mm为阳性反应,≥15 mm或有水泡、双圈、淋巴管炎、坏死等为强阳性反应[4]。对PPD试验阳性者进行胸透,强阳性或胸透异常者拍摄胸片,肺部疑似病灶转往石家庄市结防所进一步痰涂片检查,及必要的肺部CT检查。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007级学生4

a间PPD试验结果比较 4次PPD试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7.35%,22.98%,25.21%,27.21%;强阳性率分别为4.24%,6.08%,7.19%,7.76%。阳性率与强阳性率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2 2007级学生4

a间结核菌感染情况 4 a间结核菌感染率逐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76,P<0.01);结核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0.05),平均年发病率为198.8/10万,患病率为795.3/10万。见表2。

3 讨论

肺结核属于呼吸道感染性传染病,学校中肺结核的暴发流行屡见不鲜[5],若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得当,极易造成校园结核病的传播与流行[6]。目前,还没有更好办法能快速有效地检测出结核菌感染,PPD试验筛查仍是学校及时发现肺结核患者的有效途径。多数肺结核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且有的学生由于怕休学、受疏远或歧视的原因,而不会主动看病,必然给结核病防控工作造成一定困难[7],因此,极易隐藏传染源。有报道显示,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发现病人的效率是因症就诊方式的12倍[8]。

高校是人群集聚场所,人员接触密切,感染机会较多,生活习惯和寝室卫生状况差,极易罹受结核菌感染。由2007级学生连续4 a PPD试验结果可以看出,PPD试验一般阳性和强阳性者逐年增多,结核菌感染人数逐年增加。在每年的检查过程中,不仅出现许多新发感染者,还有PPD试验阴性者直接感染患病或发展为强阳性感染者。因此,新生入校应常规做PPD筛查,完善PPD强阳性学生健康动态监控,实现学校结核病控制关口前移,降低发病风险[9]。

随着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对一些结核病知识逐渐了解,并掌握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避免近距离对周围人群咳嗽、打喷嚏,不要随地吐痰,保证充足睡眠,均衡膳食、加强体育锻炼等。学校也加大传染病的监管,认真落实晨检和因病缺勤追踪制度,做好发病学生的休学、复学管理。校医院除做好患病学生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和追踪外,还指导相关学院、部门作好相应的防控工作。对PPD试验强阳性肺部检查无异常者动员预防性用药,采用“利福喷丁、异烟肼”按疗程、剂量正规用药预防;或采用“母牛分支杆菌”22.50 μg,2周一次,连用3次,以降低结核病患病率。特别是使用“母牛分支杆菌”双向免疫调节剂,出现数例PPD试验检测强阳性转为一般阳性的结果。本次跟踪发现,通过综合管理和干预,新发结核菌感染和强阳性者增幅逐年降低,且4 a中结核发病情况平稳,无明显增长。

2010年第五次全国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年发病率为78/10万,15岁及以上人群肺结核的患病率由2000年的466/10万降至2010年的459/10万[10]。本研究中,高校肺结核的年发病率及患病率仍高于全国同年龄段水平。提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作为长效管理长期不懈的抓下去。

总之,重视新生结核菌素(PPD)筛查试验[7]。对于通过学校健康体检发现的疑似结核病病例,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学生或家长到当地医疗机构检查确诊[11]。此外,应在学校内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还要落实因病缺课登记和追踪制度,做好结核病病人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工作,规范结核病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485-508.

[2]杜玉春,刘伟江,刘柏辉.大学生肺结核发病情况的回顾性调查[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1):101-103.

[3]王云华.某大学某班肺结核暴发流行分析[J].中国校医,2009,23(5):540-541.

[4]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56.

[5]曹继平.加强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工作[J].中国防痨杂志,2001,23(4):214.

[6]陈丽萍,胡永峰,黄萍,等.武汉某高校学生肺结核病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4,15(6):32-33.

[7]梁万年,赵涛,王全意.北京市传染病防制发展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05-1407.

[8]李志华,郭玉霞.结核病人三种发现方式的分析与评价[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3,2(9):39-41.

[9]朱宪,侯婕,翟晓辉.某高校学生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接者感染筛查分析及预防措施[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6):795-798.

[10]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部.中国结核病疫情介绍[EB/OL].[2012-07-11].http://www.chinatb.org/yqjce/wgjh-bq/201207/t20120711_64222.htm.

结核菌感染 第2篇

非结核分枝杆菌是指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原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水、土壤和气溶胶中,可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尤其是注射部位易造成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暴发,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防控。

一、加大对消毒供应中心、治疗室、检验科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力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健全制度,细化工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二、加强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各种抽吸的输注药液或者溶媒等开启后应当注明时间,规范使用,并避免患者共用。无菌液体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需要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要保证其使用方法、浓度、消毒时间等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加强对使用中的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浓度监测。

四、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特别是医疗机构发生聚集性、难治性手术部位或注射部位感染时,应当及时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及时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要加大对一线医务人员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结核菌感染 第3篇

【关键词】艾滋病;继发性肺结核感染;抗结核治疗方案;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22-02

大多数艾滋病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会遭受到一定的损伤,全身免疫抵抗力较差,使感染风险大大增加,其中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机会感染,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艾滋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感染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该病的病情较为复杂,且容易反复发作,彻底治愈的难度较大,临床处理较为复杂[2] 。为进一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80例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抗结核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0年-2014年近4年来收治的180例艾滋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艾滋病及肺结核感染的诊断标准,并且经实验室检查、PPD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确诊。同时应排除合并有其他免疫性缺陷疾病者以及合并有严重的肝功能、肾功能等障碍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40例;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68岁,平均(38.1±13.9)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41例;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平均(37.9±14.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均衡性,并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度较高。

1.2 方法

1.2.1对照组。所有患者应先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同时应给予2HRZE/4HR 方案治疗,2HRZE/4HR 方案也即是指0.3g异烟肼、0.45g利福平、0.5吡嗪酰胺、0.75g乙胺丁醇。连续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4ml薄芝糖肽注射液(由扬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加入250ml浓度为5%葡萄糖注射液或者0.9%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混合后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 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评价指标。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痰菌转阴、咳嗽好转、发热好转、胸片吸收等症状改善情况,同时应取所有患者入院次日清晨及治疗后清晨空腹静脉血10ml作为血液标本,利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患者的T细胞总值(CD3)、T辅助细胞(CD4)、T抑制细胞(CD8)、CD4/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白细胞计数等水平,同时应利实时荧光定量PCR 定量检测患者的病毒载量(HIV-RNA)。

1.3.2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白细胞计数基本正常,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经X线胸片检查炎症吸收,且痰菌转阴。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一定改善,T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也有所提高,炎症反应部分吸收。无效:上述指标并未出现明显变化甚至进一步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痰菌转阴率(86.7%)、咳嗽好转率(96.7%)、发热好转率(93.3%)、胸片吸收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58.9%、71.1%、74.4%、64.4%,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 论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但是针对合并肺结核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不仅需要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同时还应该注意解决患者免疫缺陷问题,加强机体自身免疫力。2HRZE/4HR 方案是临床治疗肺结核的常用方案,抗病毒、抗感染效果较好。而薄芝糖肽注射液是一种灵芝属薄树芝菌提取液,属于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具有双向调节机制,该药物可加快免疫细胞增殖,有利于刺激白细胞介素、相关体液细胞以及干扰素等物质释放,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免疫的效果[3] 。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痰菌转阴率、咳嗽好转率、发热好转率、胸片吸收率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高了14.4%,与戴学虎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4] ,由此可见,薄芝糖肽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状及体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本组研究表明,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白细胞计数大大增加,而HIV-RNA大大降低,说明薄芝糖肽注射液有利于提高细胞免疫水平,杀菌、抗病毒的效果更佳。因此笔者认为,针对艾滋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感染患者在常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联合2HRZE/4HR方案治疗基础上配合薄芝糖肽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刺激提高细胞免疫能力,可作为临床治疗的理想方案。

参考文献

[1] 卢水华.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治疗策略[J]. 药物与临床,2013,4(03):121-124.

[2]卢联合, 李鑫, 蒋荣猛,等.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综合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J]. 山东医药,2011,51(29):70-72.

[3]李方学, 张为卿, 周静,等. 抗结核治疗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疗效与CD4+ 淋巴细胞的相关性[J]. 山东医药,2011,51(9):64-65.

结核菌感染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HIV感染合并结核感染病例, 男108例, 女42例, 男女比例为2.57∶1, 年龄最小21岁, 最大73岁, 平均年龄39岁。

1.2 临床资料

150例患者艾滋病抗体检测 (HIV-AB) 均确认为阳性, 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高为550个/μL, 最低为4个/μL.结核感染者中肺结核病例有128例, 占总数的85.3%, 肺外结核病例有72例, 占总数的48%, 肺结核同时并发肺外结核者有48例。肺外结核中淋巴结核病例有32例 (包括纵隔淋巴结核、胸腹腔淋巴结核等) , 结核性胸膜炎病例有42例, 结核性腹膜炎病例有18例, 结核性脑膜炎病例有28例, 骨结核3例。根据HIV感染者的CD4T淋巴计数的大小数值不同与结核感染的不同类型分别进行统计, 见表1.

注:1) 其中结核性脑膜炎 (T BM) 6例, 占肺外结核的15%;2) 其中结核性脑膜炎10例, 占肺外结核的33%;3) 其中结核性脑膜炎12例, 占肺外结核的31%.

1.3 治疗

150例HIV感染合并结核感染的患者均首选抗结核治疗, 肺结核痰菌阳性者及肺外结核化疗方案为3HRZE/6HR, 其余患者选用结核化疗方案为2HRZE/4HR.同时给予保肝、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并发胸腹腔积液及脑水肿患者酌情加用泼尼松口服10 mg, Tid, 至胸腹水吸收及脑水肿减轻后减量停药。

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350个/μL者, 给予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具体实施方案为:

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个/μL者69例, 抗结核治疗2周后开始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

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100~200个/μL者45例, 抗结核治疗8周后开始HAART.

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个/μL者28例, 抗结核治疗8周后开始HAART.

CD4T淋巴细胞计数大于350个/μL者8例, 抗结核治疗8周后或抗结核治疗疗程结束后根据CD4T计数变化择期开始HAART.

HAART治疗药物选择使用利福平者, HAART方案为:TDF+3TC+EFV使用利福布丁抗结核时选用TDF+3TC+LPV/r.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 150例患者中死亡12例, 其中结核性脑膜炎死亡11例, 占TBM患者病例数 (28例) 的39.3%, 腹腔淋巴结核死亡1例。死亡的12例患者其CD4计数均小于100个/μL.HAART治疗后临床治愈存活者138例, 存活率为92%.

3 讨论

结核病是世界范围内HIV患者最常见的死因。HIV感染增加了新近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者快速进展为结核病的可能, 也是HIV感染者病情快速进展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人群受到结核杆菌的潜伏感染后, 一生中发展为结核病 (TB) 的概率为5%~10%.结核杆菌潜伏感染者, 一旦受到HIV的感染, 其TB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 一生中发生结核病的概率将会达到50%[1].

对于同时患有HI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 HIV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 但何时开始HAART治疗, 现在仍存在一些争议。早期进行HIV抗病毒治疗并同时抗结核治疗有可能导致药物的毒性反应增加, 药物相互作用及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 (IRIS) 这些不良事件可能对患者造成潜在的危害;相反, 推迟抗病毒治疗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及死亡。目前的治疗指导方案推荐对同时患有HIV感染和结核病的患者在2周~8周时开始进行AIDS的抗病毒治疗。TBM是最严重的结核病类型, 病死率高, 本组病例中TBM的病死率高达39.3%, 因此相对于其他结核病来说, TBM的最佳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有可能不尽相同。TBM明显增加了治疗难度, 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为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IRIS, 从而导致神经功能退化或死亡。

研究证实, 立即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不会改善同时患有HIV和TBM患者的治疗结果, 立即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会有所增加, 因此推迟治疗也是被允许的。HIV/AIDS合并结核感染的患者, 抗结核及抗病毒治疗均有明显的专科治疗特点,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遵循规范化治疗结合个体化原则, 才能在提高治疗的效果同时降低患者病死率。

参考文献

结核菌感染 第5篇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肺外结核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田耕 王焕玲 王晶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A》2013年第06期

结核菌感染 第6篇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合并肺感染;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01-01

老年肺结核患者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这部分人群往往营养状况较差、免疫功能下降、肺组织破坏程度大,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由于进入老年后的机体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淋巴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低下[1],机体代谢和适应机制下降及肺防御功能受损等方面的原因易合并有肺部继发感染,使得病情加重,病程延长,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对本院2007-2010年收治的12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感染患者(年龄60-75岁)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次病例共120例,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龄(60-75)岁,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初治48例(占40%),复治72例(占60%),其中继发性有84例(占70%),粟粒性有16例(占13.3%),合并胸膜炎有24例(占20%)。

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伴有发热者74例(占61.6% ),盗汗者30例(占25%),食欲不振者58例(占48.3%),胸痛者36例(占30%)。

1.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2例(占68.3%),血沉增快90例(占75%),痰涂片阳性86例(占71.6%),结核菌素强阳性14例(占11.6%),一般阳性64例(占53.3%),痰普通细菌培养结果阳性88例(占73.3%),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有42例(占35%),革兰氏阳性菌30例(占25%),厌氧菌、真菌有16例(占13.3%)。

1.4影像学检查1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斑片状及条索阴影,其中局限在一侧肺叶有36例(占30%),3个肺野以上84例(占70%),伴有空洞50例(占41.6%)。

1.5治疗结果均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痰普通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阳性者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厌氧菌、真菌感染应用甲硝唑、氟康唑,無药敏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抗炎治疗,经上述治疗4周后,病灶吸收好转104例(占86.6%),痰菌阴转70例(占58.3%),痰普通细菌培养阴转78例(占65%),无死亡病例。

1.6不良反应出现胃肠道反应有50例(占41.6%),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有34例(占28.3%),白细胞降低有30例(占25%),药物性皮疹的有16例(占13.3%),经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均有改善。

2讨论

2.1老年肺结核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的午后潮热、夜间盗汗等症状,有的表现为咳嗽、咯痰、气短,而且可因累及不同系统而出现相应系统的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胸部影像学检查可无明显特异性,尤其在有原发基础肺部病变的情况下及其容易漏诊、误诊。总结其特点有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变范围多广泛,往往为干酪性坏死且形成支气管播散,易出现空洞。老年肺结核患者若出现肺部啰音及白细胞变化、发热、咳脓痰等症状和体征,或肺部结核影像发生改变时,应高度怀疑并发感染[2],合并肺感染可出现体温及白细胞升高,也可以仅有长时间咳嗽、食欲不振的症状,如病情迁延,使症状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低氧血症,酸碱失衡及呼吸衰竭可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所以要引起足够重视,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痰菌结果、影像检查,及早诊断及采取治疗措施。选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病原体检查可以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促进病情恢复。

2.2老年肺结核患者可出现多方面不良反应,所以要顾全整体耐受性,合理选用抗痨药物,适当加减剂量,以免累及其他系统损伤,为了减少老年结核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我们的要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保肝等对症治疗;有合并症者,要及时发现与治疗合并症,特别注意保护脏器功能,减少死亡[3],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治疗前,尽可能了解患者既往患病情况,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积极处理,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吴殷,张培元,孙桂芝等.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关系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意义[J].中国防痨杂志, 2002, 24(4):185-187.

[2] 阎锡新.2007年呼吸系统疾病重要诊疗进展[J].临床荟萃,2008,23(9):611-614.

结核菌感染 第7篇

国内外研究表明,学校由于人口密集,接触密切,极易发生结核病暴发[1,2,3]。在中国每年均有多起学校结核病暴发疫情发生[4,5,6]。由于结核病具备传染性强、病程长、容易发生耐药等特点,学生患病后需要休学回家长期规范治疗,给学生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极大影响。另一方面,结核病的潜伏期长[7,8]、隐性感染比例高[9,10,11]、传播方式容易实现,给校园结核防控带来非常大的难度。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结核病的发病影响因素,为今后学校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的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2年3月长沙市某高校出现1例涂阳肺结核病例,之后陆续有病例出现,截止2013年10月,累计发生病例11例,其中涂阳1例,菌阴8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2013年10月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并介入调查处理,采取了病例隔离和规范治疗、结核菌素试验( PPD) 筛查密切接触者、环境消毒等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考虑到该次暴发事件的病例数相对较少,本研究选用2009年1月1日以来报告的结核病病例,其中病例诊断标准按照《传染性肺结核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871995)[12]和《肺结核诊断标准》( WS 288 -2008)[13]。对照组为2013年该校暴发事件中通过疾控机构PPD筛查阳性的病例密切接触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PPD筛查,病例组58例( 男生42例,女生16例) ; 该起暴发事件中181名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PPD筛查,其中85名PPD阳性,并被纳入对照组( 男生43例,女生42例) 。

1.2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 ( 1) 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专业类型、年级等; ( 2) 流行病学史包括卡介苗接种史、肺结核患病家族史; ( 3) 影响因素包括是否熬夜、精神压力、吸烟、除结核病以外的其他疾病患病情况、每月生活费、体质量指数 ( BMI) 。BMI = 体重 ( kg) /身高2( m2) ,BMI<18.5 kg / m2为体重过低,18.5 ~ 23.9 kg /m2为体重正常,≥24.0 kg /m2为超重或肥胖[14]。

1.3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03录入调查问卷,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研究因素与结核病发病的关系。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的进入和剔除的标准分别为0.05,0.10。

2 结果

2.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赋值为结核病: 对照= 0,病例= 1; 性别: 女 = 0,男 = 1; 民族: 汉族 =0,少数民族 = 1; 专业类型: 文科 = 0,文理科 = 1,理科 =2; 年级: 一年级 = 0,二年级 = 1,三年级 = 2,四年级 = 3;卡介苗( BCG) 接种史: 有 = 0,无 = 1; 家庭成员结核病史: 无= 0,有 = 1; BMI: <18.5 kg /m2= 1,≥24 kg / m2=2,18.5 ~ 23. 9 kg / m2= 3; 熬夜: 无 = 0,偶尔 = 1,经常 =2; 经常感觉精神压力大: 否 = 0,是 = 1; 吸烟: 否 = 0,是= 1; 患有其他疾病: 否 = 0,是 = 1; 每月生活费: > 1 000元= 0,801~1 000元= 1,≤800元= 2。

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性别、BCG接种史、熬夜、精神压力大、患有其他疾病。见表1。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熬夜和经常感觉精神压力大可以增加高校学生结核病发病的风险,且熬夜频率每增加1个等级,发病风险增加1.828倍; 经常感觉精神压力大的学生,感染结核杆菌后发病的风险是其他学生的3.965倍。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增加除了结核菌耐药、HIV感染等生物因素外,还与社会、经济、行为等多种非生物学因素相关; 非生物因素多而复杂,且缺乏确切证据,即使研究较多的吸烟,以及肺结核接触史和家族史等因素与肺结核病的关系目前也尚难肯定[15,16,17,18]。

近年来,我国学校结核病暴发疫情有逐年增加趋势,学校结核病防控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结核病防控的重要内容。学校由于人群密集,传播途径容易实现,加上结核病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潜伏期长,学校结核病暴发疫情防控难度非常大。因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校结核病的发现、诊断、治疗管理等工作力度; 另一方面,也要查找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后发病的危险因素,以便寻找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发病风险。

本研究发现,影响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学生结核病发病的两大危险因素为熬夜、经常感觉精神压力大。在PPD试验阳性的学生中,开展针对该2个危险因素的干预,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缓解精神压力、知情自愿的前提下预防性服药等,可以有效降低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学生发生结核病的风险,对于暴发疫情的密切接触者处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探讨 第8篇

1 探讨

1.1 关于肺结核合并真菌的种类的探讨

在 (魏民,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9例临床分析) [2]中显示白色念珠菌占80.4%, 热带念珠菌占23.2%, 曲霉菌占19.6%。在 (高绪胜等, 10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3]中白色念珠菌占56.9%, 热带念珠菌占6.9%, 曲霉菌占7.8%。在 (袁云枝, 21例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观察) [4]中白色念珠菌占80.6%, 热带念珠菌占23.2%, 曲霉菌占19.1%。见表1。说明在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中白色念珠菌是主要致病菌。

1.2 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魏民,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9例临床分析) [2]中, 39例患者中15例 (38.4%) 患者在治疗中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8例患者因为过敏使用激素。广谱抗生素 (三、四代头孢菌素) 使用时间5~30d, 中位时间16d。在 (高绪胜等, 10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3]中使用3种以上抗生素患者占100%, 64%的患者使用过激素药物, 4%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在 (袁云枝, 21例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观察) [4]中, 21例患者中8例 (38.4%) 患者在治疗中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广谱抗生素 (三四代头孢菌素) 使用时间5-30d, 中位时间15天。普遍表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 激素, 及合并低蛋白血症, 易诱发肺部真菌感染。

2 总结

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 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肺结核所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可出现呼吸道疾病相关的症状, 如发热, 咳嗽, 咳痰, 咯血等, 有时既使存在真菌感染, 但被结核病的症状掩盖而容易被忽略。肺结核合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性肺结核,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后, 痰培养结果主要是白色念珠菌, 曲霉菌, 其中白色念珠最多80.6%, 多个病例同时有多种念珠菌珠的合并感染, 不同种的真菌感染症状有所不同, 念珠菌的感染病例常见在原肺结核治疗过程中, 症状无改善或逐渐出现以发热、气促、咳痰白色或黄色稠痰, 痰液拉丝不易咯出为主的症状[5,6], 有些空洞型肺结核或慢性结核病患者, 反复出现咯血痰或咯血, 部分病例甚至反复大咯血, 伴或不伴咳嗽, 胸痛, 发热等, 要考虑是否继发曲菌感染, 甚至曲菌球形成[7,8]。

3 讨论

3.1经探讨白色念珠菌是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 在今后治疗肺结核患者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预防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现临床在治疗结核的基础上, 应用抗真菌治疗, 选用药包括氟康唑400mg静脉滴注, 2~4周后改为200mg/d, 疗程4周~3个月不等, 曲霉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注射7~10d。经治疗21例症状好转, 真菌培养阴性, 肺部阴影明显吸收。

3.2由于广谱抗菌素, 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等的广泛使用,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及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加, 多种侵袭性操作技术的开展, 肺真菌病日渐增多[9], 免疫功能受损是肺结核感染后发病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患者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治愈, 然而当结核恶化, 就会出现耐药结核病, 肺部病灶空洞形成等等, 这些肺结核容易继发真菌感染。故应遵循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以免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条件致病菌的产生, 是预防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必要条件。

对于该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还需病人加强营养与自身锻炼, 疾病预防应做好积极的准备,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三级预防, 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社区卫生服务站将担负起结合预防的重大责任, 需要加强社区服务站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降低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鲍康身, 文玉明.ICU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11) :1184-1185.

[2]魏民.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9例临床分析[J].中华防痨杂志, 2010, 32 (10) :614-615.

[3]高绪胜.10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防痨杂志, 2010, 32 (10) :660-661.

[4]袁云枝.21例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2) :256.

[5]叶梦华, 张忠顺, 杨研, 等.耐多药结核继发真菌感染51例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9, 31 (7) :693-695.

[6]陈素丽, 李幸彬, 李卫红.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136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 2006, 21 (18) , 1323-1324.

[7]汤春梅, 张言斌, 肖海浩, 等.经支管静介入诊断肺结核后空洞内继发曲菌球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4 (12) , 1277-1279.

[8]范以虎, 陈怡文.国内肺曲球230例综合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0, 20 (1) :81-82.

结核菌感染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undefined

1.1 筛查对象

筛查中小学生3 238名,其中男生1 847名,女生1 391名,并按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分组。

1.2 试剂与方法

应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BCG-PPD),吸取0.1 ml(5 U)采用孟都氏法注射于前臂掌侧皮内,48~72 h后观察反应情况,测量硬结的纵横径。

1.3 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问卷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姓名、年龄、班级、家庭居住地)、结核病防治知识和行为,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4所学校的29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生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调查表1 204份,收回1 127份,应答率为93.6%。

2 结 果undefined

2.1 PPD阳性率

PPD阳性者423例,感染率为13.06%,男生阳性者251例,感染率13.59%;女生阳性者172例,感染率12.36%;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P>0.05)。

2.2 不同学习阶段PPD阳性率

小学生感染率为6.91%,初中生感染率为11.07%,高中生感染率为16.94%,PPD阳性率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χ2=8.51,v=2, P<0.01。

2.3 肺结核发病情况

小学生未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胸膜炎病例,初中生活动性肺结核1例,高中生活动性肺结核6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我市中小学生结核病的总患病率为247/10万。

2.4 城乡学生PPD阳性率

根据其家庭住址进行城区和农村分类,1 180名城区学生PPD阳性者有134例,感染率为11.36%,2 058名农村学生PPD阳性者有289例,感染率为14.04%,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1)。

2.5 治疗及接触结核病情况

对7例活动性肺结核、1例胸膜炎均给予抗结核治疗。对 PPD强阳性并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胸膜炎的学生进行调查,有结核病家族史或接触过结核患者的学生3例,占37.50%。

2.6 中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中学生对结核病的病原、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其危害的知晓率较低,对结核病的主要症状知晓率较高,见表2。仍有359名的中学生对结核病的相关知识毫无了解,占调查人数的31.85%。

2.7 获得结核病相关知识的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了解结核病的主要途径为电视、报纸、宣传画、书籍及杂志,其比例分别为56.49%、51.67%、42.18%、47.19%。

2.8 与结核病的相关行为

学生对待结核病的行为正确率相对较低,见表3。

3 讨 论undefined

PPD试验是筛检结核菌感染人群的有效方法,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对于筛检药物预防的对象、结核病的筛查以及辅助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学生结核杆菌的感染率为13.06%,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感染率逐步增高,和有关报道相符[1],分析原因是由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增加,导致被感染的机会增加。城区和农村相比,农村的感染率较高,这与农村结核病疫情高于城市结核病疫情相一致,说明农村学生的卫生意识较差,而且农村结核患者较多,被感染的机会增加。另外,通过调查8例患者,有3例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续发率为37.5%,说明接触结核病患者感染结核病的概率较高,对处于传染期肺结核患者应当隔离治疗。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不容乐观[2],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市学生对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知晓情况较低,表明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学生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纸、宣传画、书籍及杂志,这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有关,但仍然有部分中学生不知道结核病的相关知识,提示要进一步扩大传媒和社会教育,提高中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另外,中学生与结核病的一些行为令人担忧,这些不良的行为更加证明了对中学生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采取主动预防措施的能力。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可以对家长和社区其他人员进行结核病基本知识的宣传,从而起到更广泛的健康教育的目的。

结核病是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治疗慢、病程长、对健康危害大,由于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学校一旦发生结核病如不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极易导致学校结核病暴发流行[3]。同时建议卫生、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结核病的筛查,健康教育进校园,在学校开展“构建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活动”[4],提高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水平[5],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学生结核病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傅阳,黄秀清,庞耀,等.钦州市中小学生PPD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24.

[2]于影.吉林省白城市某职业中专学生肺结核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53-54.

[3]陈淑英.寿光市某中学一起肺结核暴发疫情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703-704.

[4]王仕昌,郑建礼,王海英,等.建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2.

结核病医院病区交叉感染的防控 第10篇

1 结核杆菌的传播方式

1.1 呼吸道传播

结核病人咳嗽时可以从呼吸道排出微滴核, 而吸入微滴核是传播肺结核的主要方式, 正常情况下, 病人的呼吸向周围呼出的微滴核数量较少, 但咳嗽的病人可使具有传染性微滴增加到3500个, 传染性的大小与咳嗽的次数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 有痰咳嗽与无痰咳嗽的传染性也不同, 痰菌培养阳性病人有痰咳嗽的传染性大于无痰咳嗽者。若是病人打喷嚏则一次可排出的微滴核数高达100万个, 因此, 排菌病人平时大声说话、唱歌、咳嗽、打喷嚏把结核菌的微滴核散布于空气中, 形成气溶胶状态下即能传染。

1.2 再生气溶胶或尘埃感染

微滴核一旦落在地上、衣物被褥等物体表面上, 但随着人们扫地、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活动, 落在这面上的结核菌又可随尘土飞扬在空气中, 被人吸入后同样可以使人感染和发病, 有研究证明, 结核菌不仅可以通过微滴核传染, 而且可以通过尘埃或再生气溶胶传播。

2 结核杆菌的抵抗力

2.1 结核杆菌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自然环境下生存情况: (1) 结核菌在干燥的痰中可存活6~8个月, 在阴暗处可存活数年, 随尘土飞扬可保持传染性8~10d, 在书、报、玩具、生活用品上的结核菌可存活数月。 (2) 结核菌对高热抵抗力强零下6~8度可存活4~5年。干热100°4~5h, 160~180°干烤1~2h方能杀死。 (3) 结核菌对光线和放射线敏感。痰内结核菌强阳光直接照射下2h死亡, 紫外线照射下20min死亡。

2.2 化学消毒剂对结核菌的影响

化学消毒剂分类。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又称灭菌剂。中效消毒剂:可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肝炎病毒, 霉菌和细菌繁殖体。低效消毒剂: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

3 结核病区的消毒隔离原则

(1) 工作人员密切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 (2) 在防止工作服污染时穿隔离衣, 接触病人或污物后, 或护理下一个病人前洗手。 (3) 病人的垃圾一律袋装, 并注明标记后, 高温无害化处理。 (4) 痰液、胸水等分泌物消毒后再倒掉。 (5) 排菌病人尽量不准许探视, 体弱者、婴幼儿禁止来院探视。 (6) 病区相对独立, 不与其他病种混住, 重病人排菌与一般病人、非排菌病人分室安排居住。 (7) 器械用后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能耐湿热的首选高压蒸汽灭菌。 (8) 采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时应选择中、高效化学消毒剂, 重污染时浓度增加或时间要延长。

4 消毒隔离方法

4.1 空气消毒

(1) 自然通风:经济实惠无害; (2) 紫外线灯照射:1.5W/m3, 1~2次/d, 1 h/次; (3) 化学消毒剂熏蒸或气溶胶喷雾消毒, 1次/d, 及时终末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1000mg/L含氯消毒剂, 1.5mg/m3、作用30~60min。过氧乙酸1g/m3, 密闭1~2h。

4.2 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

(1) 一般均采用消毒液湿式清扫、湿式擦试, 每日1次。 (2) 地面物体表面、墙壁等被污染时立即采取喷雾消毒。作用30~60min后, 清洗处理。 (3) 病房、走廊、办公室、处置室、换药室、洗漱室、厕所等拖布分别使用并有标记。 (4) 用具使用后采用二步消毒法, 即浸泡清洗消毒, 后悬挂晾干。

4.3 纸张的消毒

采取环氧乙烷袋消毒法, 微波消毒法或紫外线消毒法。

4.4 手的消毒

要掌握正确洗手法及正确选择消毒剂。

4.5 被褥衣物的消毒。

被褥每周更换1~2次。被污染时及时更换, 卷起放污物袋中由洗衣房统一高温加含氯消毒剂清洗。衣物可阳光下暴晒或浸泡清毒。

5 垃圾的分类及处理

5.1 分类及标识

(1) 医用垃圾:用黄色垃圾袋包装; (2) 放射垃圾:用红色垃圾袋包装; (3) 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包装。

5.2 处理原则

防止污染扩散。分类收集, 分别处理, 尽量焚烧。

5.3 处理方法

(1) 痰纸 (盒或袋) 、敷料、标本、组织器官及无经济价值的物品高温焚烧。 (2) 痰液、胸水、引流液用1%过氧乙酸作用60min或每1000m L胸水加入有效氯2000mg作用6h后倒入厕所。 (3) 病人餐具用有效氯或过氧乙酸液浸泡, 用具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强阳光下爆晒数小时。 (4) 一次性注射器, 输血输液器, 针头等使用后先毁型, 后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多年来, 我院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结核病医院院内交叉感染的防控和管理, 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传染病医院病区的交叉感染的防控。以提高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方法 通过对结核菌及其生存条件、传播方式、结核杆菌的抵抗能力、化学消毒剂对结核菌的影响的掌握, 制定结核病医院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消毒隔离原则、及各种消毒隔离方法, 医疗垃圾的处理办法并实施。结果 收到较好的效果。结论 对结核菌认识明确, 掌握清楚, 控有办法, 防有措施, 只要严格执行《医院消毒管理办法》、《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一定会达到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预期目的。

结核菌感染 第1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脑膜炎患者99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龄在481岁,中位年龄47岁。19例为入院后经查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其中年龄在19一68岁,其中癌性脑膜炎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膜炎11例。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T-SPOT.TB试验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与结核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10在已包被的IFN-γ单克隆抗体的孔板上,在37℃孵化箱培养16-20h后,经碱性磷酸酶偶联的二抗和底物显色后对斑点进行读数及结果判定。

对照组采用结核菌素实验(PPD实验)。实验方法:TST法选择左侧前臂曲侧中上三分之一处,0.1 ml(5IU)皮内注射,用26号10mm长的一次性短斜面的针头和1ml注射器,注射后应能产生凸起的皮丘,边界清楚,上面可以看见明显的小凹。实验后48一72小时看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风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详见表1,2)。

实验组(表1,T-SPOT.TB法血清学结果阳性率的比较)

P值<0.01,说明在应用T-SPOT.TB法对脑膜炎与非脑膜炎组的判定中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由于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持续升高。在诊断过程中,由于早期病人脑脊液往往结果不典型,尤其合并免疫系统疾病,长期应用激素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往往受各种外在因素抑制,不能给与准确的判断,使得早期诊断更为困难[4]。本实验通过T-SPOT实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TSPOT实验可以用于早期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其与PPD组对比提示,TSPOT试验结果不受机体CD4T细胞数影响,受受试者免疫状态的影响较小。与卡介苗和绝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无交叉免疫反应。

综上所述,TSPOT.TB试验与TST试验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中,其诊断价值明显高于TST,由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激素应用,及多数应用免疫抑制剂及长期需要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是结核性脑膜炎的高发群体,TST受到该因素影响十分肯定[5],而本实验提示,在免疫力低下及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中,TSPOT.TB试验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更有价值,此次试验在对于早期,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该次试验,我们可以利用该方法对早期结核性脑膜炎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T-SPOT.TB试验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就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脑膜炎患者99例,实验组给予患者T-SPOT.TB检验,对照组给予传统PPD试验,分析T-SPOT.TB检验方法在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中的意义。结果:实验组通过T-SPOT.TB法对病例血清学检测阳性率的比较,p值<0.01,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皮试法(TST法)进行结核菌素(PPD)实验对患者测试结果阳性率的比较得出的结果P值>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SPOT.TB试验较传统PPD试验比较,其阳性结果判定可以作为早期辅助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依据。

关键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性脑膜炎,PPD

参考文献

[1]钟一鸣,谷秀梅,刘文恩,李艳明,金燕,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在结缔组织病患者中辅助诊断结核感染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2):132-135.

[2]张立华,靳文香,贾红彦,王亚红,魏荣荣,等.T-SPOT与结核菌素试验对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4):4107-4108.

[3]刘红,黄永杰,王静,倪然,张昭,郭新枝,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疑似结核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3):192-196.

[4]孙跃旭,陈敏.卡丽奴尔.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在结核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7:186-187.

结核菌感染范文

结核菌感染范文(精选11篇)结核菌感染 第1篇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河北科技大学2007级学生入学时为6 068人,其中男生3 828名,女生2 24...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